erp系统论文范文

2023-09-16

erp系统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ERP系统 财务管理 利弊相间

ERP系统属于现代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它建立于现代化信息技术处理与应用基础之上,通过对信息的收集与处理达到对企业所有资源进行整合集成管理,使得企业在财务管理、生产控制及物流管理等链条上每一环节都实现科学管理。

财务问题对于每一个企业来说都是关系到其发展成败的重要问题,财务运作上的合理配置和科学安排将会给企业带来更大效益,我们甚至可以毫不夸张的将财务管理看作一个有关企业自身生与死的命脉所在。ERP系统应用于全球各个企业内部当中已近20年有余,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运营机制也全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中财务管理更是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ERP系统在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方面应用而产生的利与弊问题,也逐渐成为现代人不断讨论和研究的新问题,

一、ERP系统应用在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有利因素

首先,ERP系统属于现代企业资源管理科学分析系统,其中的财务管理模块为现代经济体制下的企业提供了严格的财务管理控制手段,有效地加强了财务管理方面的监督与控制,提高了企业自身财务管理水平,促進企业财务监控力度的提升,ERP系统的应用使得企业在财务管理上有效地实施了对财务信息的快速收集、分析、加工、再加工,有效地将现代先进的财务管理理论切实地转化成为实际的操作应用。

其次,ERP系统实现了通过计算机联网对整个企业财务进行管理,特别是对该企业在其具体经营管理活动中的资金流、信息流等方面实施了全方位的有效监控,保证了财务信息集中分析处理,避免许多人为错误造成的偏差,减少了许多财务混乱、浪费、流失等现象的出现。同时,ERP系统在财务管理上应用的更大优势在于它可以随时对相关财务信息进行一次性系统性的处理,同时又可以将这两类账目进行同步过账,简化了财务管理中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繁琐的对账过程,增强了财务管理的分析功能和多角度财务数据综合处理功能,对制定相关财务报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再次,ERP系统在财务管理方面的应用对于企业成本核算和往来款项管理起到了极大有利的影响。当一个企业实施了ERP系统管理后,该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就能够监控到生产、销售、采购、库存等等各方面的全过程,并将有关信息反馈到相关管理部门,有效地实现了财务与供、产、销整体系统的集中,形成并实现了财务管理对生产成本的快速跟踪控制,为企业相关投资方向提供了准确的财务信息。此外,ERP系统在财务管理上及时有效地进行了往来款业务的核销和账龄分析,从而保障了对整个财务计划的顺利实施。

二、ERP系统应用在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不利因素

首先,由于ERP系统属于现代化计算机管理体系,会受到网络黑客、木马病毒等的入侵,一旦该企业网络受到非法攻击,将会使整个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陷入瘫痪当中,财务数据也会造成丢失或被窃,带来严重的后果。

其次,该系统属于计算机网络运行领域内的一项技术,时刻要面临系统维护和系统更新工作,如若在系统更新或者维护上出现问题,就会造成系统在财务处理及管理上的运行障碍,给财务管理和处理工作造成损失。

再次,就我国现在企业自身发展现状而言,大多数企业管理还停留在半自动化的工作状态,这就使得该系统在财务管理上对相关财务数据收集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同时各个企业自身发展现状不同,市场结构差异等,对ERP系统在财务管理上软件的开发与应用带了一定的难处。

当然,对于不利之处就要积极探究相应的解决方案,针对ERP系统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不利之处,可以采取如下方法。

第一,加强企业自身网络安全体系,保障企业内部计算机网络运营的安全性,确保其内部ERP系统免遭非法入侵,从而有效地保障该系统在财务管理上的正常运行,同时加强企业对ERP系统在财务管理上规范化、标准化的认识,对该系统形成正确的财务管理理念。

第二,在任用专门的系统管理及维护人员时,应认真选取具有专业知识和技术性人才,从源头上确保该系统在财务管理上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出其应有效用,减少因人为等原因带来的不必要损失。

第三, 时刻保持认真仔细的工作态度,对于系统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准确地解决,对于系统的更新升级也应做到及时有效的处理,保障系统在财务管理工作上的正常运行。

第四,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特点选择正确的ERP系统,以提升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的应用程度和力度。

无论怎样,ERP系统作为现代化企业管理下的产物有其自身的优势和缺憾,我们要充分发挥其优势所在,为企业创造出最大的效益,对于其缺憾就要积极地应对并出具体解决方案,使其进一步完善,更好地使用好这把双刃剑。

参考文献:

[1]姜小惠.科学哲学视角下的ERP悖论研究.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0(11).

[2]ERP背景下的物流管理的现状及其改进措施.

[3]财务管理论文博客.http://www.lwtxw.com/.

erp系统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文章以ERP系统的应用为基础,阐述了ERP环境下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新变化,并就ERP环境下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风险防范与管理进行探讨。

【关键词】 ERP系统; 财务会计信息系统; 内部控制; 风险管理

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问题是一个既传统又现代的课题。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及有效运行是现代企业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ERP(企业资源计划)是由美国Gartner Group公司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它把先进的信息技术与管理思想集于一身,通过利用信息的整合技术将企业内部各个部门连接在一起,成为现代企业的管理运行模式。就其本质来说,ERP是随着企业管理需求的发展及其管理理论的完善,并结合现代信息技术逐步发展而形成的一种企业管理工具。它的核心是通过业务量倒挤出企业所需耗用的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资源的调配管理,提供实时资源信息,这与现代经济管理活动对会计所提出的要求不谋而合。

ERP系统作为企业管理思想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工具,它是应用计算机技术的管理系统。传统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缺陷是没有把内部控制的流程、方法与信息技术和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因此,引入ERP系统技术是实现由传统管理模式转变为现代信息化管理模式的需要,但如何构建ERP环境下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体系和由此产生的风险防范制度是我们面对的课题。

一、ERP系统技术的应用对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影响

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会随着会计处理手段不同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新的发展与变化,经历了从手工操作会计工作到电算化应用,再到ERP下建立财务系统与整个网络大环境四个不同的阶段,包括手工方式下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阶段、电算化方式下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阶段、网络环境下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阶段和ERP环境下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阶段。ERP系统环境下对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影响:一是使企业内部控制的内容增加了;二是使企业内部控制的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化;三是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要求提高了。由此导致企业内部职责不清现象严重、控制舞弊的难度加大,企业的安全风险加大和企业内部审计的难度加大等问题。具体影响为:

(一)收集信息数据的范围和方式发生了变化

传统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数据收集范围是以财务信息数据为主、以业务数据信息为辅来完成会计工作职能作用的。在ERP系统下收集数据范围既包括财务信息数据同时也包括业务信息数据,并且可实现信息共享以及财务数据与业务数据的对称分析,所以,ERP系统中心能够实现经济信息的统一管理与控制。

(二)增强了会计业务数据处理的实时控制

传统财务会计信息系统采用单一的软件系统,实时性差且不能及时记录与处理数据,难以同企业其他部门实现信息对称,还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信息闭塞。ERP系统采用联机管理,其最显著的特点是效率高,可以及时进行数据处理,运行一系列的数据处理流程,它是一个整合企业所有业务部门的综合性整体系统。各业务部门所产生业的务数据将会直接传送到系统中心进行实时记录与整理存储,财务部门能够即时共享到业务部门的数据,并凭借这些实时的、真实发生的、可靠的数据来进行财务分析、总结、审计,从而提高财务部门在企业决策过程中的作用;还可以使财务部门人员投入更多的精力到财务分析与预算工作上,从财务预测方面给企业业务活动提供援助,实现在某个时间点对业务活动进行控制转变成随时对业务活动进行控制,把单纯的财务审计控制转变为企业业务活动控制,形成从预测到实施到决算一系列过程的控制,实现对价值系统进行控制的重点转换,即由单项到整体,由某一方面转为整个体系。

(三)实现了会计数据处理流程的重新整合与设计

在ERP下的财务会计信息系统中会计数据能够实现实时输入、处理、分享,从而把传统的会计数据处理模式转变为自动模式,但并未改变传统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传统的财务会计信息系统要求由会计人员填制会计凭证,而在ERP系统下所有的会计凭证并不需要会计人员来填制。ERP下的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整个过程都由计算机控制,它的数据来源是原始的会计数据,录入后进行集中化、自动化的加工处理,得出处理结果后作为下一层级的数据并对之再进行处理。从会计凭证的输入到会计报表的输出,整个过程都是由程序来操作完成。

(四)会计信息输出层次与形式发生了变化

ERP系统会计信息输出涵盖了所有不同层次。前文提到ERP是一个综合的一体化的信息处理系统,它对不同部门、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原始数据进行数据整理存储并消除多余数据,使分散在各个部门的数据库得到整合,只要业务活动的原始数据输入完整,其属性、分类、汇总等计算都可以由系统自动生成,可以按照需求生成任意结果且及时准确。而传统的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输出层次仅限于部门级别,因为会计部门信息系统仅限于财务部门内部,但业务活动的原始数据涉及很多部门,不只限于财务部门。

(五)数据仓库技术的应用提高了财务决策支持能力

传统财务信息系统的数据是分散且缺乏统一性的数据,必须经过重新处理才能提供给决策层使用。在ERP下通过数据仓库技术将决定战略决策所需要的大量的原始数据从原来存储的环境中提取出来进行处理并转换成统一集成信息数据之后提供给决策层,这就形成了决策依据并转换为经济效益。通过数据仓库技术的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采集、存储、处理、传送都由业务处理系统自动完成,并直接将业务数据转换成财务数据,且财务信息系统的数据生成是由业务数据而来,所有与业务活动相关的数据都可以从系统中得出。

(六)会计核算组织体制及其责任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是手工系统,一般分为材料组、成本核算组、资金控管组等,划分是以会计工作内容为依据。它们之间的工作联系是通过原始数据材料转接传递、相互核查牵制,使会计工作正常运转。ERP环境下会计工作组织体制以数据的不同形态作为制定的主要依据,财务会计组织则划分为数据收集组、凭证编码组、数据处理组和系统维护组等专业组织,其责任相应发生了变化。

(七)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模式发生了变化

ERP系统下的企业内部控制涵盖了所有发生业务的部门,并将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分成了各个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模块,其内部控制模式采用了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相结合的方式。

二、强化ERP环境下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的措施

ERP系统以高度集成型、实时性、开放性成就了完全不同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其在企业管理中应用与实施既改变了企业原有业务流程的同时,又增加了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的难度,从而加强ERP环境下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是实现会计职能的必然选择。

(一)强化会计组织职责管理以改善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环境

内部控制的实施基础是企业内部环境,它是指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立运行产生影响和制约的各种内部因素,包括会计组织结构、会计机构设置、人力资源政策、资源配置方式等。由于在ERP系统下企业按照业务体系分割职能部门,按照业务功能划分的内部组织结构将转变成按照业务流程划分业务模块来展开会计核算与管理工作,虽然减少了企业内部控制层次,加强了企业内部控制程序和效率,但因为改变了内部管理组织形式,同时也就增加了企业内外控制的强度,即对管理力度与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必须对包括一系列机构设置、人力资源政策、资源配置方式、组织结构调整等业务流程进行优化设计与重新调配。为此,必须对ERP系统下企业会计组织机构的岗位职责、权限进行调整,明确规定各会计人员上机的操作权限,做到责任明确、授权清晰,并定期进行岗位轮换,加强会计信息化之后的岗位控制。只有这样,才能使不同的岗位有所牵制,不相容的岗位互相监督,不会出现无人管或者越俎代庖的现象。同时,还要建立操作管理制度、系统维护管理制度、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等,执行上机登记制度,上机操作工作日志由专人保管备查。企业的一切关键都在于人,内部控制也不例外,人力资源制度是内部控制工作的重中之重,要从僵化的管理变革为灵活的管理,要制定全面科学的员工考核机制、激励机制和培训体制。同时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因为企业文化是企业软实力的具体体现,通过文化建设可以增强员工的创新合作精神,树立全局观念,恪守职业道德,重视诚信与质量。

(二)建立健全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风险评估机制,不断提高系统风险防范能力

笔者认为ERP下的财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目标应该是通过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实现标准化的ERP系统环境,同时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规章制度,确保财务数据真实可靠、网络安全与信息系统完整,并尽可能降低人为因素对ERP的影响,确保ERP系统下财务信息系统与其他部门系统沟通顺畅,信息交流良好,提高内部控制效率,降低整个ERP系统的风险水平。在未出现ERP之前,企业的运营环境封闭,各部门相对独立,风险控制相对简单,随着ERP的应用,企业整体经营目标虽然没有变化,但是业务流程因其信息系统的开放式平台,信息量急剧增加,大量数据共享而发生了改变。如ERP下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很大程度依靠信息系统,信息系统的复杂无疑增加了企业的风险,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的担忧来自于数据随时会被截获或改写,资料会容易被删除和篡改,因此不能直观地观察到不断增加的数据安全风险。这些新出现的问题成为了企业风险控制的新课题。在ERP的建设、实施和日常维护上,都须注意这些风险问题,要运用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的理念和方法进行测评以及处理,使企业对将要发生的风险得以及时规避与处理。ERP系统在风险防范方面主要采用的工具是信息技术与会计业务活动相结合。

(三)建立适应于ERP系统要求的财务会计系统控制措施

控制措施是应对企业即将出现的风险和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得以实现的保障和方式。企业为了把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和可接受的程度内,应运用控制措施对企业内部业务和事务进行综合控制。在建立并实施ERP系统进行内部控制过程中,应采取以下控制措施对企业风险进行控制:责任分工和正常审批重大信息系统事项要明确;加强信息安全而制定的信息操作规程和管理要详细规范;信息系统审批程序要明确,开发、变更以及后续维护等一系列行为流程要清晰;制定会计电算化规范,包括操作规范、管理规范、财务制度、档案管理要详细等,并科学合理规划审批硬件环境。具体可采取口令控制和加强对精通现代信息技术的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即“会计—计算机—管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以便能够及时处理会计信息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随时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及时进行会计系统升级,堵塞漏洞,更新防火墙,同时对重要的数据资料及时备份,纸质资料更要保存完好。

(四)建立健全内外部以及内部各层级之间的信息与沟通机制,确保会计职能的充分发挥

理论上ERP下的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具有及时性、数据信息化和整体性的特征,企业部门之间可以实现信息共享,部门信息需求者可以通过业务流程的信息系统开放式平台及时获得想要的相关信息;上层管理者可以通过信息系统掌握企业内部控制情况;企业员工可以了解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了解自己的岗位责任。但要理解对方的立场和工作性质内容必须要有相应的沟通机制作保证。因为,信息沟通机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是企业之间或企业内部层级之间相互交换信息、达到快速沟通、确定应用方式方法的前提。ERP下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层次由部门级财务管理发展为企业级的价值链管理,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数据处理由财务部门扩展到整个企业的所有部门,但由于开放式平台所需的技术难度相当大,很难做到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故信息系统存在着风险。因此,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沟通机制非常重要。

(五)强化内部审计监督与检查,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

一是对会计信息的监督,对会计电算化、信息化系统本身的每一个环节进行核查、监督,并审核和评估其程序的合法合规性;二是审计监督组织内部控制制度是否严密,以第一时间发现内部控制系统的弱点,完善内部控制与牵制制度;三是要加快审计电算化、信息化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以加强对会计信息化系统审计和全面监督;四是针对一些企业未建立健全内部控制评估体系,审计监督工作缺位,建立包括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审计监督检查和企业风险管理委员会、审计委员会以及信息管理委员会的内部控制评估体系。其中,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置应该高于其他部门以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权威性。

(六)不断改进ERP系统的设计,大力提升其技术等级和效用

一是通过对最佳管理实践的提炼、总结和研究,不断将最先进的管理模式充实到软件里,建立先进的管理应用模型库,使ERP系统不再只是简单的数据处理与查询系统,而将其打造成一个具有预见、规划与建议能力的管理控制系统和集信息采集、加工、处理、分析、评价于一体的内部控制信息与沟通平台。二是提高对ERP系统风险的识别及防范能力。如何提高对ERP系统风险的识别及防范能力是信息化环境下内部控制方法创新的重要节点:(1)可以制定一个滚动的五年战略规划,以作为实施ERP系统的目标确定依据和捡测ERP系统风险、评价ERP系统实施成败的基本标准;(2)可通过实行项目管理来控制实施风险;(3)密切关注系统运行环境的变化,与时俱进采取有效措施防范系统安全风险。

综上所述,ERP系统被企业广泛应用于内部控制,是基于当今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功能作用。对于企业来说,会计信息系统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会计核算系统,而是由ERP下的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来进行数据处理的整合。所谓会计信息系统已经成为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一部分嵌入到了ERP中,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也是ERP内部控制体系的一部分。本文研究的是基于ERP系统所包括的财务会计信息系统,而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即为ERP内部控制。

【参考文献】

[1] 孙静,占慧莲.ERP系统下会计职能的创新和扩展研究[J].财会月刊,2009(4).

[2] 许志峰.浅析会计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控制[J].会计之友,2011(12).

[3] 张西萍.内部控制方法改进与创新的若干设想[J].财会月刊,2009(12).

[4] 吴沁红.企业如何实施对ERP系统的管理与控制[J].财务与会计,2012(12).

[5] 李露.基于ERP系统的企业会计组织重构[J].财会月刊,2009(12).

[6] 陈凌云.ERP系统对管理会计变革的影响[J].财会月刊,2009(4).

[7] 赵金梅,藤柏华.ERP系统框架分析[J].财会月刊,2010(9).

[8] 叶艳艳.ERP环境下存货的内部控制[J].财会月刊,2011(2).

[9] 廖贱发,潘建华.中小企业ERP应用若干问题探析[J].财会月刊,2008(2).

[10] 高建华.企业集团ERP实施模式选择[J].财会月刊,2010(12).

erp系统论文范文第3篇

引言:新一代的电子商务系统包含ERP系统而ERP系统也应当支持Internet上的信息获取及网上交易的实现。作为ERP互联网技术阶段的产物电子商务ERP具有应用层面上的双重作用,一方面为电子商务的运行提供了即时传递信息的平台。它为公司建立了所有产品的信息库,包括产品的库存和价格信息等,使公司可以迅速查找和提供产品情况;另一方面电子商务ERP又具有外部沟通交互能力。把从网上获得的信息,和企业内部信息很好地结合,共享数据,降低资源的浪费。因此电子商务ERP是开拓企业市场的有效渠道及管理核心。根据ERP系统来构建电子商务系统也是必要的。

一、ERP与电子商务的关系

电子商务是建立在ERP的基础之上的应用,也就是说 ERP 是企业实施电子商务的支撑系统。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电子商务与 ERP 又可以被归于同一个层次的应用,只是侧重点不同——ERP主要针对于企业内部的管理,而电子商务是以与外部交互为主。因此,由于电子商务与ERP之间存在着种种密切的联系,我们不能再把它们简单地看作是独立的两个对象,而是应该用联系的观点去认识和研究它们。由于企业要面对庞大的外部信息和快速变化,因此必须从传统的注重内部资源的管理利用转向注重外部资源的管理利用,从企业内的业务集成转向企业间的业务协同。

ERP对企业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1)缩短投入品采购和成品供应提前期,维持尽可能低的库存量;(2)减少停工待料、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3)减少向批发商或顾客延期供货,提高顾客满意度;(4)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人工成本;(5)管理资源共享,节省管理人员,降低管理费用。

二、电子商务与ERP整合可能性分析

电子商务与ERP的整合将会给企业管理带来很大的变化,首先,供销系统上企业可从上游供应商电子商务系统订货,再从自己的电子商务系统获取用户定单形成主生产计划。其次,为企业的业务流程改革提供了技术支持,使企业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电子商务与ERP的集成也将会给企业的网络经济时代,增加丰富广泛的空间。

将电子商务与ERP集成进行性分析对比有如下结论:

(一)电子商务系统和ERP系统是互补的,电子商务侧重于企业的外部交互,而ERP系统是主要针对企业的内部管理。电子商务系统可以通过统计与分析了解客户消费的规律,预测客户未来消费行为和潜在客户的动向等,而ERP系统则只能管理客户的一些基本信息,如联系人、联系地址、联系电话等。

(二)在产品信息管理方面,ERP系统包含了所有基本的产品信息,包括产成品和非产成品。而电子商务系统则只包含产成品的相关信息,在产品信息的管理上有整合的可能性。

(三)ERP系统与电子商务系统在供应链管理上是兼容的,ERP系统首先使用了供应链的管理思想,但供应链并不依赖ERP而独立存在,任何企业都可以使用供应链进行管理,电子商务系统恰恰可以整合到供应链的管理中,使企业网上采购部和网上销售部成为企业新的资金流和物流的一部分。

(四)在定单的管理上ERP系统和电子商务系统是重叠的。ERP系统管理中订单是输入生产计划不可或缺的部分,而电子商务作为企业与客户交互的门户,也要接收客户的订单。

(五)在客户关系管理上二者是互补的。ERP在客户服务与支持上的非常薄弱,而电子商务客户关系的管理是非常全面的,能通过数据分析,有针对性的对客户进行个性化服务,充分了解客户的需求。

(六)电子商务系统是ERP系统流程管理的辅助手段。ERP系统作用于企业的整个业务流程,它的应用层面主要有三个,一个是作业层的业务实现,一个是决策层的数据查询与综合分析,另一个是中间层的数据管理与控制,而电子商务系统则可为各个层面提供辅助支持。如网上信息发布、网上问卷调查、网络会议等,或者为企业的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由此可见,电子商务系统与ERP系统在客户信息管理、订单信息管理、人员信息管理、产品信息管理、营销与销售信息管理、客户服务管理等方面存在着交叉和重叠,但总的来讲,ERP系统与电子商务系统是可以整合的,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二者整合在起是可行的,对它们进行整合时,首先要对业务流程进行整合,其次是对软件各模块合理划分和有机集成。

三、电子商务模式下的ERP 功能需求分析

(一)多平台运行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多平台运行,即:同一套程序编码可以在多种硬件平台和操作系统上运行,以便企业可以根据业务需要和投资能力选择最佳平台,并且帮助企业顺利实现不同应用水平阶段的平滑过渡。在企业建设管理系统初期,可以选择普通的PC网络,投资相对较低,但随着应用规模的扩大,需要更大的处理能力硬件环境,例如:选择高档的AS/400服务器,但并不希望更改应用软件系统。这样一来,跨平台的软件系统显出十分优势,也能充分保护用户的投资。

(二)与多种应用系统集成

因为EDI的格式非常多,软件商必须为用户开发和维护能支持含有数百种不同的EDI格式,所要求的专业技术水平很高。制造软件厂商们正在与EDI软件厂商联合。

(三)数据高度集成

进入系统的数据要能根据事先的设定以及管理工作的内在规律和内在联系,经过转换、整合再传递到相关的功能模块中,达到数据高度共享和系统的高度集成。

(四)高度模块化

新的“模块化”的概念与现行的“可选择模块的套件”是不同的。软件系统在设计和开发过程中要保证各子系统、子系统中的各项功能,甚至每一个应用程序的高度模块化。只有这样才可以实现对系统的自由剪裁和重新配置。对系统的剪裁不仅是对子系统的取舍,还包括对子系统内部各项功能的剪裁,如:对总帐系统内部的数量帐、银行帐、部门帐等功能的取舍。这样可以达到根据大、中、小型用户的不同需求配置系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宋丽.ERP企业资源电子商务规划[M]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2]王岩.ERP电子商务系统构建[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指导教师:刘玉洁

erp系统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ERP系统广泛应用于现代企业管理,尤其是制造业管理。ERP系统一方面为现代企业提供整个供应链资源管理,改善业务流程,提高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制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顺应市场变化,提高企业利润和竞争力。

【关键词】 ERP系统 企业管理 信息技术

ERP系统,即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是一种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系统化、集成化的管理信息系统,经历了三个阶段:最初的物料需求计划阶段、中间的制造资源计划阶段、现在的企业资源计划阶段。ERP系统管理主要体现在:整个供应链资源;精益生产、敏捷制造、同步工程;事先计划、事中控制。ERP系统起源于制造业,并且主要应用于制造业。一般包括四个模块:生产控制管理模块、财务管理模块、物流管理模块、人力资源管理模块。

1. 生产控制管理模块

生产控制管理模块是ERP系统的核心。根据准确、详实的数据信息,制定和实施周密的生产计划,随时根据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反馈信息来修正生产计划,最终完成生产计划。

1.1 主生产计划

主生产计划不是在某一个具体的时间点上与预测、客户订单相匹配,而是在某一段时间内与预测、客户订单相匹配,使得这一段时间内的生产计划是稳定和均衡的,可以提高设备、生产人员的有效利用率,避免出现设备、生产人员不足或者闲置的情况。

1.2 物料需求计划

物料需求计划是生产控制管理中最困难的部分,在主生产计划确定后,就需要把这一时间段需要生产的产品分解成各个零部件的生产计划和采购计划。涉及到四个方面:主生产计划、物料清单、库存记录、提前期。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意外情况,造成物料需求计划频繁改动。比如:订单改变、紧急插单、产品流程变化、设备故障检修、生产人员生病请假等。

1.3 能力需求计划

能力需求计划是ERP系统中重要的反馈环节,根据物料需求计划,对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能力进行核算,确定物料需求计划与企业生产能力是否匹配,提前发现生产中的瓶颈问题,采取对应措施,调整生产任务,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保质保量地完成生产计划。

1.4 车间作业控制

车间作业控制是把生产过程中的人力、物力、设备、时间等进行控制和管理,将车间作业进行排序,然后把作业下达到每个车间。主要任务是:按照物料需求计划控制生产作业;出现偏差,及时纠正,无法纠正则及时反馈;对生产作业执行的结果进行汇总。排产问题是车间作业控制的瓶颈问题。

1.5 基础数据

ERP系统作为一种计算机软件,需要把一些基础数据进行数字化,进而对基础数据进行采集、加工、处理、存储、传输,实现对企业资源的管理和配置。基础数据主要包括:物料编码、物料清单结构、工作中心设置和划分、提前期、工序、制造日历、客户、供应商等。

2. 财务管理模块

ERP系统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突破了传统财务管理的会计核算功能,增加了预算管理功能、成本管理功能,把不同业务部门的信息集中和整合,实现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统一,使企业能够及时了解生产情况,做出前瞻性的分析和预测,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一般分为会计核算模块和财务管理模块两大模块。

2.1会计核算

会计核算主要包括以下模块。

总账模块:是会计核算的核心,其他分模块都以总账模块作为中心进行信息的传递。以凭证处理为主线,提供凭证处理、预提摊销处理、自动转账、调汇、结转损益等会计核算功能,并提供账簿和财务报表。

应收账模块:商品买卖中,由于赊欠交易而产生企业应收的客户欠款账。包括发票管理、客户管理、付款管理、账龄分析等功能。

应付账模块:企业应付的购货款。包括发票管理、供应商管理、支票管理、账龄分析等功能。

现金管理模块:控制现金的流入和流出,以及银行存款的核算。包括硬币、纸币、支票、汇票和银行存款的管理功能。

固定资产核算模块: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动情况、折旧有关基金计提和分配的核算工作。帮助管理者了解固定资产的现状,提供管理固定资产的科学依据。

工资核算模块:进行员工的工资结算、分配、核算以及各项相关经费的计提。

成本模块:根据产品的采购、产品结构、工序、工作中心等情况对产品进行成本计算,进行成本分析和规划。

2.2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是以会计核算的数据作为依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做出相应的财务预测和管理。

财务计划:预算与实际的执行情况总是存在着差异,财务计划在分析这些差异之后,进行一些必要的调整,进而做出续期的财务计划和预测。

财务分析:根据会计核算得到的财务数据,通过不同的财务分析方法,对数据进一步加工和处理,产生需要的信息,为管理者制定决策提供全面、详实的依据。

财务决策:制定有关资金方面的决策,是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包括资金的筹集、投放、管理等。

3. 物流管理模块

根据有关资料,在产品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用于生产的时间占5%左右,用于储存、装卸、等待加工和运输的时间占95%,导致国内的物流成本一般占总成本的30%~40%,而有效的物流管理可以节约15%~30%的物流成本。

3.1采购管理

采购管理对采购业务的整个过程进行管理,全程监控采购计划的实施、采购成本的变动、供应商的履约情况。可以制定最佳的采购计划、筛选最佳的供货商,保证企业采购计划顺利实施和最低的采购成本。

3.2库存管理

库存管理是物流管理中难度最大、工作量最多的模块,是企业供应链上的关键环节之一。物料的存储数量是库存管理中最棘手的难题,存储数量太多,会造成库存积压,占用大量资金;存储数量太小,不能满足正常生产需求,也会面临物料价格上涨的风险。

3.3销售管理

销售管理是企业与客户的接口,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利润,也是企业再生产的资金保障。所提供的产品销售情况和市场预测是企业制定下一步生产计划的重要依据。

4. 人力资源管理模块

近年来,企业间的竞争愈演愈烈,人才成为新的竞争焦点。人力资源成为企业的宝贵资源,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企业利润增长的重要途径,是企业管理者关注的一个重点内容。

4.1人事档案管理

人事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包括员工的试用、转正、退休、解聘等内容。人事档案管理是人事管理的重要内容,包含人员各种信息,作为企业员工的统计分析、调资、培训教育的依据。

4.2人事异动管理

员工的变动情况会影响到产品的生产过程,人事异动管理能够通过多种形式、多种角度反映出这种变化,为管理者及时提供相应信息。

4.3考勤管理

员工的出勤情况,直接影响到产品的生产过程,同时与员工的工资情况密切相关。因此,考勤管理是企业一项重要制度。包括员工工作计划、人力成本控制、假期额度控制、请假处理等功能。

4.4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是对所有员工的重要考核内容。以部门绩效和员工绩效作为考核标准,对部门或者员工进行绩效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

4.5薪资管理

根据考勤管理和绩效管理提供的数据,作为员工薪资的依据。通过员工成本分析和预测,可以提供企业成本分析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杨晓丽.浅谈erp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前沿,2007,(5):51-52.

[2] 汤龙飞.浅析ERP在现代企业中的应用[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0,(10):62-63.

[3] 徐英平.ERP系统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集体经济,2011,(6):75-76.

(作者单位:威海中玻光电有限公司)

erp系统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本文从供应链金融与传统金融模式的区别出发,分析了供应链金融发展的现状及其市场机制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完善供应链金融市场机制的对策。当前,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存在以下问题:供应链管理不成熟,技术支持不足,风控体系不够完善,产品服务模式单一。为了促进供应链金融的进一步发展,政府应当鼓励供应链金融的多元化发展,加强电子化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并鼓励金融企业推出合规化产品。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发展模式;市场机制;传统金融模式;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进入高质量增长阶段,实体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时期,而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正渐渐上升,导致银行业放贷顾虑增大,金融行业遭遇“资产荒”的困境。在这一环境中,供应链金融作为金融创新业务,在我国得到了迅猛发展,业已成为银行、金融中介机构、金融信息服务机构以及企业拓展发展空间、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能够有效拓展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业务渠道,减少融资风险,提升资金回报率。供应链金融不但能够化解核心大企业面临的资金不足问题,提高其资金利用效率,而且可以有效解决广大中小企业当前所面临的融资难度大、融资费用高的问题。得益于融资市场壮大,应收账款规模扩大,供应链金融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供应链金融市场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风险防范机制建设不足,相关研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1 供应链金融与传统金融模式的区别

供应链金融与传统融资模式具有较大差异,供应链金融是以产业链为基础,按照产业供应链整体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针对供应链参与者开展的金融活动。供应链金融借助并依赖于产业供应链的发展,在不断实现金融增值的同时,促进产业供应链的持续优化,实现各参与主体的可持续发展。供应链金融和传统融资模式的区别在于下列几个方面。

1.1 服务对象

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大型企业或发展潜力优良的新兴企业为金融融资主要服务对象,供应链金融则将产业链核心企业、中心企业等作为服务对象,依据中小企业在整体产业供应链中的地位与交易往来情况进行考察。由此得知,产业供应链是供应链金融的核心。

1.2 抵押标的

以往金融机构在对企业融资时大多采用担保融资的方式,寻求融资的企业就应当以自身的资产设定抵押或质押,方能得到所需要的贷款。然而,在供应链融资模式中,企业能够借助自身在供应链中的信用,拓展与丰富担保财产的类型,如预付账款、库存商品,等等,这样获取贷款的难度显著降低。因此,供应链中的企业为供应链金融融资活动的主要对象,本种融资形式对企业的信用较为看重,将供应链交易往来作为重要依据。

1.3 风险程度

传统融资模式的风险较高,要求金融机构深入开展风险防范工作,这样就需要将较多的人力与时间资源投入进来,且风险评估成本显著提高。同时,金融机构在风险防范工作中,主要手段为调查融资企业的资质状况,导致风险识别防范的全面性得不到保证。而供应链金融则依靠供应链信用来完成,金融机构不仅可以更加高效地管控融资风险,还能够扩大自身利益。

1.4 企业话语权

过去,广大中小企业因为自身处于弱势地位,面临融资困境,在融资过程中须将较多的成本投入进来。而通过供应链金融的构建,中小企业能够获取核心企业和其他企业的信用支持,在融资过程中获得较以往更多的话语权,从而减少融资成本。

2 供应链金融发展现状分析

供应链金融属于金融创新活动,其市场机制与以往的金融活动存在较大差异。供应链金融通常是借助于供应链中的信息流、资金流和业务流,为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和中小企业提供融资,以化解企业生产经营中资金需求问题。通过深入分析造成现金流缺口问题的原因,金融机构可以对融资切入点准确把握,增强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而实现双赢的目标。从现状来看,因为进入点存在差异,导致有多元化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形成。

2.1 模式类型

第一,应收账款融资模式。结合统计结果表明,赊销方式在贸易活动中的应用频率不断提高。其主要原因在于交易活动中买方的话语权更大,卖方为迎合买方的需求,只能将赊销方式运用过来,由自身垫付一定比例的货款,在买方验收商品之后才支付全部货款。在这种情况下,卖方的资金压力显著加重,导致现金流缺口问题的出现。为促使正常生产、经营活動的资金需求得到满足,上游企业往往希望能获得融资。因此,金融机构即可结合具体情况,将应收账款融资服务提供给供应链上游企业。在融资业务实施过程中,达成业务的前提为上下游企业订立契约所形成的应收账款,企业还款依据为契约履行所产生的现金流量,以便促使供应链上游企业的正常经营需求得到满足。

第二,库存融资模式。如果缺乏足够的库存数量,企业的生产、销售活动将会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订单履行状况也难以得到保证。因此,企业往往会将一定数量的库存商品保留下来,但若保留过多的库存商品,将会有库存成本产生。受市场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企业难以及时消化掉这些库存商品,将会严重影响到企业的资金周转速度,导致现金流缺口的产生。过去企业须加强与供应链企业的交流,以便促使信息不对称问题得到缓解,库存产品得到减少。而通过供应链金融模式的构建,上游企业能够借助库存向金融机构进行融资,以提升资金周转速度,这样不仅企业资金利用效率得到提高,库存成本也可显著减少。

第三,预付款融资模式。在部分交易中,处于供应链上游的企业要求下游企业向自己支付一定数额的预付款,以确保资金能够周转,从而购买生产经营所需要的各类生产资料。在这种情况下,处于下游的企业就会面临资金被占用的状况。一旦资金占用量超过一定限度,下游企业的资金周转就会产生问题。为了化解这一矛盾,金融机构可以向供应链下游企业提供预付款融资服务。

2.2 供应链金融的特征

一是参与者多元化。传统融资模式的参与者较少,主要为存在融资需求的企业和传统金融机构。而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则具有较多的参与主体,在上述主体的基础上,又将第三方物流企业、供应链核心企业等纳入进来。在融资业务实施过程中,核心企业将信用资质注入到供应链中,促使供应链整体信用评价得到提升。由此得知,核心企业的运行状况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供应链的整体运作。同时,物流企业在供应链金融中也发挥了很大作用:一方面,供应链企业的物流需求须由物流企业来满足;另一方面,由于物流企业的特点和优势,还可将其他配套服务提供出来,如仓储管理、库存抵押,等等。通过参与主体的拓展,能够对银行担保财产管理领域内的业务缺陷进行有效弥补,物流企业的营业收入也可得到增加。

二是传统授信模式的局限性得到打破。由于供应链整体信用是供应链金融的主要评估内容,形成了1+N的信用模式。这样客户的开发支出能够得到控制,企业对银行的依赖性也可得到增强。同时,相较于传统金融模式,供应链金融在信贷发放方式方面也呈现出较大的变化,使这些企业的融资门槛得以降低,缓解了资金困境。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下,金融机构不需要对中小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全面审核,而是将其在供应链中的交易背景作为考察的重点。

三是风险可控性增强。供应链金融服务需要资金运作于封闭模式中,也就是说,供应链金融须高效管控资金流、贸易流等内容,这样企业对资金的使用能够处于可控状态。银行等金融机构要按照企业的详细业务进行信贷资金的审核发放,及时回收和监督企业将来的现金流,促使风险问题得到防范和规避。由于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下资金流、物流的流动须为合同确定模式所适应,这样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将可以得到显著的降低。

3 供应链金融市场机制存在的问题

3.1 供应链管理不成熟

经持续运行和完善后,目前供应链管理业的成熟度得到显著提高,大力扩展了供应链管理的范围,供应链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已经取代了传统的企业内部信息流。由于竞争关系广泛存在于供应链之间,供应链参与者之间开展紧密的合作,供应链上下游能够用于分配的利益逐渐得到增加,且不仅仅集中于产业链内部。但从目前来看,我国金融机构所推出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只局限于较少的领域内,如汽车、能源等,缺乏足够的管理意识,不能够划分链条成员间的界限,往往由核心企业主导着供应链交易活动的实施,成员之间的地位并不对等。在这种情况下,我国金融机构针对供应链所推出的金融服务基本上只覆盖了国内市场,尚未针对国际贸易推出供应链金融产品和服务。在全球化不断加深的状况下,这种局面影响了供应链金融市场的发展。

3.2 缺乏足够的技术支持

技术在供应链金融市场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结合西方成功经验得知,只有广泛、深度运用先进的现代化技术,如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等,方可以推动供应链金融市场的持续发展。但在我国,这些技术的发展仍然滞后,未能与供应链金融服务紧密结合。不少金融机构在办理单据、航运、应收账款和数据传输时仍然依赖于传统的人工操作,显然对服务效率产生了不利影响。而且,人工操作容易产生各种错误,增加了风险,这正是造成供应链金融市场发展不够快的原因之一。

3.3 风控体系不够完善

尽管供应链金融具有自偿、风险较低的特征,但此类金融服务涉及的环节众多,参与者多元化,过程较为复杂,还会产生一定风险。由于各种风险因素的存在,对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的扩大造成不利影响,金融机构参与的积极性不足。因此,要通过财务风险控制机制的科学构建,加快供应链金融市场整体发展步伐。调查发现,目前很多金融机构虽然将供应链金融模式构建起来,但信用评价体系却没有得到专门设立,服务平台不具备较高的专业化程度,未能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开展专业化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活动。而且,因为对供应链核心企业和物流企业的监督控制不足,导致有诸多安全风险的出现,对供应链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造成严重阻碍作用。

3.4 产品服务模式不够丰富

目前发展起来的供应链金融产品和服务主要包括两种类型,分别为商业银行的结构性贸易融资商业模式和商业银行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的供应链融资模式。但从目前来看,以大型企业、P2P和小额贷款公司为主的供应链金融模式,没有达到预期的发展目标。为促使自身风险得到控制和规避,金融机构不得不细致了解担保财产的相关情况。而且,金融机构还需要确定各类文件的真伪,这显然已经超出了金融机构正常的工作范围,耗费了大量的人、财、物,导致金融机构的服务效能得不到全面发挥。

4 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市场机制完善对策

供应链金融的市场机制涉及多方利益,关系到供应链上下游的多个环节。在所有的程序和环境中,都要参照实际审批流程进行配套备案工作,才能达到有效监管的目的,促进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国家要对供应链金融体系中不同主体的权利义务加以规范,并对《担保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完善,以适应供应链金融的发展需求。而且,由于供应链金融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征,因而要建立专门的监管部门,给予其相应的权力,赋予其一定的独立性,尽可能将权责落实到人,避免受到利益相关方的不当影响。而且,国家还要发挥供应链金融自律组织的作用,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和化解机制。

4.1 鼓励多元发展

为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趋势,我国政府将诸多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发展政策制定、推行出来,丰富了供应链金融模式,随之要拓展参与对象,要深化互联网金融与传统该产业的融合与发展,以有效发挥实体行业和金融行业的优势,从而增强市场活力,促进市场繁荣。在互聯网环境中,受电子商务和网络借贷平台等自身特性的影响,供应链金融参与优势较大,须积极合作上市公司,探索供应链金融差异化发展的新渠道,防止受到市场环境变化的限制。

4.2 加强电子化信息平台建设

在供应链环境中,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与核心企业、物流运输企业、担保企业等供应链参与者一起建设信息共享平台,共享数据信息,以提升信息透明度。金融机构建立的供应链金融平台应当和成员企业的ERP系统和物流管理系统进行对接,实现信息的实时传输和查询。同时,这一平台还要和税务机关、人民银行信用信息系统、工商管理部门的系统进行对接,才能有效减少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同时,金融机构还要重视提升平台的电子化管理和智能化运营能力,借助大数据等技术对监测所获取的数据信息进行实时监控,建立不同企业、不同商业模式的数据分析模型,在深入分析数据的基础上对超出正常价值范围的情况加以预警;有效掌握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资金去向,增加信用到期提醒和资金自动归集的功能,提升供应链金融的自偿性。

4.3 加强风险控制

为了继续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将融资服务持续提供给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相关部门须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大支持和监管力度,设定合理的行业准入门槛,规范供应链金融业务流程,以促进我国金融机构深度参与建设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同时,政府要和金融机构合作,进一步建設商业信用评价体系,加强对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的监管,建立对资金、收购、贷款发放及业务运作流程的多重动态监管机制。例如,针对供应链金融领域发生的严重不诚信行为,采用定期公开典型案例的方式,促使金融产品和服务更加透明,有效规范市场秩序,减少供应链金融参与者面临的风险。

4.4 合理设计产品

受互联网金融市场快速发展的影响,金融创新速度显著加快,涌现出一系列金融产品与服务。这样金融行业的整体活力虽然得到显著增强,但我们也要意识到,不少金融产品存在不规范之处,有可能违反法律和政策的规定,产生较大风险,给金融企业造成严重损失。同时,在当前互联网普及的环境中,企业难以像过去那样简单地推出新产品和服务,而是要对新产品可能造成的影响,系统、客观地评估与分析。以京东为例,供应链金融产品开发之前,就会由各个部门对产品的合规性和可能造成的影响加以评估和改进。为了减少风险,拓展市场,供应链金融平台应当在确保运营资金的同时,明确设定营运资金限额。

5 结语

当前,供应链金融实现了产业和金融的紧密结合,创新了金融服务模式。而且,在“互联网+”环境中,它还有助于保持金融的爆发力和持久力。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拓展了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融资渠道,为它们提供了资金解决方案。为了促进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政府要致力于建设完善的供应链市场机制,不但需要相关制度的制定和有效实施,还要紧密衔接相关参与者,促使金融业务的数据化目标得到实现。要进一步深化应用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对不同渠道获取的数据信息全面整合,通过分类、识别、加工等工序的实施,将数据所蕴含的价值全面挖掘出来,促使金融企业的服务效果得到逐步改进。

参考文献

王曙光,郭凯.供应链金融发展:市场机制局限与政府——市场机制构建[J].新视野,2020(05):49-55.

滕延妮.供应链金融:市场发展新蓝海——专访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副院长宋华[J].审计观察,2020(08): 68-73.

朱雅琴,陈雪峰.企业供应链与供应链金融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以山西省为例[J].经济师,2020(02):113-115.

朱晴川.汽车后市场供应链金融模式与风险探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9):38-40.

娄飞鹏.互联网金融环境下的供应链金融发展——基于信息不对称的视角[J].西南金融,2017(01):10-13.

erp系统论文范文第6篇

一、ERP系统与内部控制制度的概念

(一) ERP系统

ERP即企业资源计划, 它是基于信息技术, 采取现代企业管理理念, 结合企业各项系统资源信息, 实现企业资源供应链的优化, 为企业进行计划、控制、决策和业绩评价而建立的系统化、全面的管理平台。该系统主要是整合企业的财务管理、运营管理、采购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多维度资源, 提高业务与财务的结合, 实现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可视化, 进而达成企业资源的高效应用, 创造出更高经济效益。

(二) 内部控制

企业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 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 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 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 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续与措施的总称。企业内部控制通过建立一系列针对各项经营活动蕴含的风险点的控制流程, 深入保障企业内部资产的完整性以及实现企业良性发展, 是一项促进企业全面发展、提高企业整体效能的管理措施。内控管理制度作为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必需的规章制度, 规范了生产经营、物流、营销、研发、财务、内审、绩效考核、人力资源、管理层治理等方方面面。

二、ERP系统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一) 企业内控是设计ERP系统的重要依据

企业采用ERP系统前, 必须结合企业内控要求全面梳理实际业务流程。梳理实际业务流程时, 既要根据企业长期发展规划兼顾现有业务, 留出有弹性空间应对未来业务增长 (或业务调整) 。同时, 也要与内控管理的各项指标相匹配, 匹配后的实际业务流程节点适应内控管理的风险点 (管理点) 。例如:不相容职位的分离、高风险业务节点的防舞弊措施、权利环节设计制约节点、各节点业务量均衡、风险警示、业务链穿透查询、管理报表生成等。一定要以企业实际开展内部控制工作整体要求及实施目标为中心, 将梳理之后流程固化作为ERP设计依据, 这样专门设计出适合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ERP体系, 从上线伊始, 就能符合内控管理的基本要求, 才能帮助企业实现预期的控制目标。

(二) 企业内控必须适应ERP环境

企业采用ERP系统前, 原有内控工作都是由人工操作, 大量的数据汇集、分析工作占用了大量时间, 导致内控管理滞后于风险的发生。而在ERP环境下, 企业内控系统将面对由ERP提供的来自所有业务模块、管理分析模块、预警系统提供的实时交互信息。信息的数量和质量都比人工操作时期大幅提升, 反馈的时间也大大缩短, 这样一来, 避免了由人工汇集分析数据带来的数据错误和效率低下的风险。但同时, 也要求内控体系能够适应突然增大的数据量, 在数据的海洋中能够快速正确的应对风险。

三、如何协同建设ERP系统与内部控制体系

(一) ERP系统品牌和组织行为

目前市场上成熟的ERP系统不断升级和更新, 功能愈加强大, 国外比较著名的管理型ERP系统有ORCLE和SAP, 国内的用友、金蝶开发管理软件系统也同样特别优秀。ERP系统全员使用, 从人力需求提出、到人员招聘, 从每个员工入职基本信息资料录入、日常考勤、工时录入、薪资发放和查询, 到承办的各项业务的办理、审核、审批, 到读取系统报表和处置预警信息, ERP系统与员工之间进行着密切的信息交换和沟通。集团层面通过建立统一的业务规则、统一的核算制度、统一的业务流程, 对繁杂事项实现了简单化, 对简单的工作更加程序化、然后将程序化的工作实现了系统化运行。各下属企业也是通过ERP系统在与集团总部进行着信息的沟通和传递, 集团通过信息化ERP系统不但接收、审批各下属公司的业务申请, 同时在通过系统报表模块、财务分析模块、业务监控模块等在实时的监督和管理集团各项业务的运行情况。

(二) ERP系统与内部控制系统协同建设

首先, 将ERP系统应用到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中, 可以有效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 无疑将会给营目标达成、实现有效管控提供了现代化管理保障。从思想上形成统一的共识, 自上而下的高度重视为能否成功实施ERP系统提供组织保证。其次, ERP系统与企业内部控制的协同是企业管理提升的必然选择。企业需要充分的结构所从事的行业特点和业务体系, 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运行规律, 对现有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思想进行必要的梳理和改善, 即:系统流程再造和升级, 再造后的各项流程将作为组织必须遵循的行事规则。此外, 内部控制体系随着时间改变、应用场景条件不同、其运行方法也将发生变化, 应结合ERP系统建设同时予以更新和发展。同时, 对于那些不适合运用自动控制来实现的控制活动, 必要的人工控制和分析是不可或缺的, 对于那些难以进行量化控制的业务活动和指标, 需要增设必要的人工判断节点, 以进行谨慎和必要的分析和确认。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许多大型现代企业管理已经开始广泛使用ERP系统, 现实中许多企业的内部控制与ERP系统之间仍有差距, 并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 制约了ERP系统效用的发挥。因此, 研究基于ERP系统环境下的企业内部控制, 对于充分发挥ERP的功能及提高企业管理效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研究基于ERP系统环境下的企业内部控制, 分析ERP系统对企业内控带来的影响, 并针对存在的风险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系统,内部控制,对策

参考文献

[1] 石小平.企业ERP系统实施与内部控制体系建设[J].财会学习, 2017 (3) .

上一篇:安全工程概论论文范文下一篇:物流管理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