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学论文范文

2023-09-16

物流管理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通过对佛山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追踪调查,探讨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与学生就业岗位适应性问题,提出对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改革,以更加切合社会需求,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从而提高毕业生就业的总体竞争力,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

关键词:物流管理;课程设置;学生就业;岗位适应性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高职教育规模近年来急剧扩大。高校扩招后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凸显,一方面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毕业生不适合行业的职业要求。高职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为目标,信息产业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制造业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服务业以培养职业型人才为主。我国物流人才存在很大缺口,但随着物流专业毕业生的增多,就业竞争也将加剧。

佛山职业技术学院较早设立了物流管理专业,从2006年开始有毕业生,人数达300多人。我们从2006年底开始分阶段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追踪调查,并辅之以企业调查、物流专家访谈等方式收集资料,运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分析,探讨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就业岗位适应性的内在联系,对课程设置进行改革,以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

毕業生就业追踪调查

采用问卷调查、面谈、电话访谈、电子邮件交流等方式方法。调查问卷共有45题,分为三大部分:就业、专业(课程)与工作的关系、就业评价。发放问卷120份,收回96份。以其他方式展开调查共90多人次。最后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整理与分析。

(一)就业方向

关于工作岗位学生初次就业时以在物流、生产企业的居多,占83.87%;目前在物流企业者增加了16.91%,在制造业者减少了21.47%,幅度较大。与专业相关岗位占83.87%,“专业完全不对口”的占16.13%,大部分工作与专业主干课程相关。这些数据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分布较广。从表1数据看,与专业相关度不太高的岗位变动不大,在物流相关岗位中,“货代”、“报关、跟单”增加较多,“运输”有增加,“仓储”则减少。岗位变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岗位需求的变化,为专业课程设置与改革提供了参考方向。

关于就业渠道有效渠道:“招聘会”占64.52%,“网络”占67.74%;有利于拓宽就业渠道的因素:“创建教学实训基地”占45.16%,“邀请用人单位交流”占35.48%,“走访人才市场”占29.03%。说明校外招聘、企业交流与人才市场信息占较大比重。

(二)课程设置

对就业帮助最大的环节选“专业课程”(占63.33%)与“教学实践”(占66.7%)的最多,这些因素构成主要的就业优势,这与学生就业岗位与专业相关度较高有关。图1是对专业课程与目前工作相关度的评价结果,专业主干课程与学生就业岗位内容相关性较高。

对专业基础课程与目前工作相关度的评价(见图2):“计算机应用能力”占比重最大,其次为“商务谈判与礼仪”、“会计学基础”、“管理学”等。

从工作经历看需加强的专业知识:“货代类”占37.93%,“运输类”占31.03%,“第三方物流”、“信息技术类”、“成本管理类”均占27.59%,“供应链管理”占17.24%、“仓储配送类”占13.79%。

(三)能力需求

工作胜任情况:选“完全胜任”(占48.48%)和“基本胜任”(占45.45%)的高达93.93%;这一方面说明学生的适应能力较强,另一方面与其目前所从事的物流相关岗位工作水平要求不太高也有关系。这是目前“珠三角”中小物流企业的物流运作、管理水平还不高这一现状的反映。

“人际交往能力”(占58.06%)、“专业基础知识”(占38.71%)、“实验和操作能力”(占32.26%)在职业适应中占比例较大;目前,工作压力来源选“人际关系难处理”(占46.67%)居首位,选“工作业务能力不强”者占40.00%;“希望弥补不足”而选“社交能力”的占64.52%。工作后能否顺利发展职业生涯,人际交往能力排在首位,在校期间除专业能力的培养外需加强情商培养,可结合相应课程教育及第二课堂来开展。

招聘时注重的能力素质:“综合能力”占54.84%,“外语能力”、“计算机水平”均占35.48%,选“实验操作水平”的占32.26%。注重综合能力,基本的信息管理与计算机应用能力属必需能力;外语要求是经济全球化的一种反映,进出口贸易、国际物流管理能力的需求增加是其内在要求。

(四)后续发展

如未找到理想工作:选“从低层次做起逐步向目标奋斗”的占76.67%,选“自己创业”的仅占6.67%,学生在创业意识、创业能力方面存在较大欠缺;我院毕业生有较大差距的:选“外语能力”的占60.00%,“实践、动手能力”占42.86%,“专业知识”占28.57%。

对工作环境满意方面选“单位有发展潜力”(占38.71%)居首;更换工作的原因:选“为全面了解企业、获取经验、规划职业发展”的占50.00%,选“为更高收入和福利”的占46.67%。这说明大部分学生注重职业发展机会,但也注重经济收入因素。选“个人创业”的仅占3.33%。

(五)就业与教育评价

就业后获锻炼最多的能力:选“认识社会与自我”的占77.42%,选“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占32.26%,选“组织和协调能力”的占25.81%。

对“结合就业和职业发展实际评价母校的教育工作”,选择“很好”与“较好”的较多。具体为:选“良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的占64.51%,选“知识面拓展和综合素质提高”的占63.33%,选“专业知识广度和深度”的占54.84%。比例较低的是:“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能力的培养”(占25.8%),“实验技能”(占26.66%)。

以上调查结果说明,学校在创新能力与创业精神、职业知识和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方面尚有较大差距;在人际协调能力、实验技能、动手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也有待加强。

关于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就业岗位适应性的讨论

本课题针对企业需求及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确定培养核心职业能力所需的知识和理论基础,使课程设置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及职业发展需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边研究边实践,探讨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就业岗位适应性的关系,深化专业教学改革,促进专业建设与毕业生就业。

(一)就业岗位适应性

经济和科技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直接影响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而职业技术人才结构随产业结构的调整而变化。知识经济使生产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转变,直接影响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和课程结构的变化,“大珠三角”、“泛珠三角”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强大的第三方物流服务作为支撑。

物流运营管理人才根据客户需求进行项目策划和运作管理,需较强的战略判断力和操作能力。这个层次的人才需求主要由高职或本科教育承担。在“珠三角”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背景下,本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人才培养的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根据就业岗位最新要求调整培养方案,推行产学结合,增强岗位适应能力的培养。面对“珠三角”物流人才需求,注重培养在工商企业、物流企业从事基层物流经营管理的专业人才。

其一,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本院建校历史较长,与当地一些物流园区及企业建立了良好关系,可通过建立实训基地乃至联合办学等方式,使人才培养更切合企业需求。

其二,教材建设方面。可整合企业专业力量参与教材编写,提高实训、实践教材的岗位适应性,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其三,实践课程方面。目前主要是软件模拟实训,应在原有运输、仓储与货代软件模拟实训的基础上加强国际贸易、第三方物流等实训内容,以适应相应岗位的需求;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学生到企业进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进一步强化职业技能培养。

其四,加强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联系,在课程教学中融入物流相关职业证书考试内容,使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二)人才知识结构与可持续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物流人才必须适应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的需要,只有终身学习才能终身就业。人才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学习、提高的连续过程,短短的三年在校学习时间,并不能让学生学到所有有关知识,所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学习能力非常重要。应适应高职学生的特点,以职业素质训导为核心,借鉴和引进先进的物流教育方法,以知识、能力、素质形成综合竞争力。本项目调查显示,在课程设计上要注重为学生提供继续学习的接口,在侧重物流职业能力培养的同时,通过设立公共选修课和专业提升类课程,为学生的日后發展进行前期引导,培养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

(三)创业能力的培养

开展创业教育是世界教育与就业的重要趋势,创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据预测,未来10年将有12亿青年进入劳动力市场,但世界范围最多只能新增3亿个就业岗位,就业问题突出。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我国提高国民的创业能力是实现充分就业的重要保证。据调查,2005年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不到1%,而发达国家的这一数字为20%~30%。在本项目调查中,毕业生创业比例相当低。大学生就业是当前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在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不仅有助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更是适应知识经济发展、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需要。

开展创业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素质。将创业能力培养渗透到职业能力培养的整个过程,可在学院、系、专业层面开设不同层次的相应课程,开设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职业规划、创业课程,且增强专业针对性,在课程教学中设立创业教育目标;普及创业知识,引导学生把在校学习活动与未来职业有机结合;引导成立与创业有关的学生社团,在素质教育拓展项目中增设创业类项目;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创业设计竞赛等,培养学生创新及团队合作精神,在实践中增强求职能力和创业能力。

(四)课程设置

课程是联系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职业教育要求采用职业分析方法制定课程方案和标准,市场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随社会、经济与科技的发展快速变化,高职课程就要突出职业技术与技能的先进性。要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能在工商企业和物流企业从事物流经营管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决定了学生在基本素质、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的要求;专业必修课应以大多数学生能接受为准,争取在实行全面学分制的基础上开设各种选修课。

课程任务要注重引进先进科技、管理方法、服务理念和操作技能,促使学生知识、能力的增长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保持同步。该项目根据调查企业物流岗位情况,同步进行教学改革,课程设置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加强教学的实践性内容,增强岗位适应性。例如,增设采购管理课程,购买第三方物流管理软件包进行模拟实训;国际贸易和供应链管理课程增设软件模拟操作实训;加强货代实训与ERP实训等。应注重开发与企业实际、技术应用密切联系的综合性和案例性课程和教材,建立具有特色的课程和教材体系。

此外,还应发挥地缘优势,加强与周边制造、物流企业及物流园区的合作,加强校外物流实训基地建设,通过综合实训、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环节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加强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联系,在教学中融入助理物流师、报关员、报检员、货代员、助理营销师等职业证书考试内容,引入实用职业技能,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选考,多做从业技能储备,提高就业竞争力。

通过毕业生追踪及企业调查,进一步细分专业培养方向以增强针对性。物流人才的培养方向可分为制造业物流、商业物流、第三方物流、电子商务物流、国际物流等等。结合实际情况,本院物流管理专业方向宜以满足工商企业物流管理及第三方物流管理的需求为主。企业物流管理方向,课程设置上应加强生产运作管理(注重行业特色)、采购与供应链管理、ERP、MIS、电子商务等知识的学习,并从企业实习、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实训等方面加强训练;第三方物流管理方向应加强物流专业英语、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物流法律法规、物流企业经营管理、物流规划、国际贸易、国际物流、商务谈判、电子商务、团队管理等知识的学习,并从物流企业实习、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国际货代等方面加强实训环节的训练。

课程设置上应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为学生就业及其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课程结构采用弹性化单元模块式课程,保持人文和科学素养结构均衡。公共选修课可增设艺术欣赏类、心理学类、社交类、公共关系类、法律类、职业规划类、创业教育类课程,对管理类学生可考虑开设商务英语、计算机应用、管理沟通、统计学、经济学、投资理财等课程,并注重学生情商的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及择业、创业能力。

随着我国物流产业发展及第三方物流需求水平的提高,在人才培养上既要切合当前需求,又要高于当前需求水平,同时为人才的日后发展、提升奠定基础。

高职课程必须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以提高全面职业能力为核心,培养适应知识经济社会需要的具有综合职业素质的人才。本课题通过对毕业生就业追踪调查等方式探讨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就业岗位适应性的问题,改革专业课程设置,从课程体系、人才知识结构方面促进专业建设,提高岗位适应能力,从而提高毕业生就业的总体竞争力,促进专业品牌的建立。该项目可为同类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和借鉴,以增强人才培养的职业适应性,为物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参考文献:

[1]石滨.就业导向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J].职教论坛,2005,(10下):5-6.

[2]黎红.面向职业需求的地方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探讨[J].中国储运,2007,(1):91-93.

[3]李家华.创业教育与生涯发展[EB/OL].(2008-02-27)http://edu.qq.com/a/20080227/000270.htm.

作者简介:

黎红(1967—),女,硕士,广东科贸职业学院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陈晓利(1979—),女,硕士,佛山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物流管理。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物流管理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提出基于数据仓库的物流系统,同时构建物流系统的数据仓库体系结构,通过对数据仓库的挖掘找出有价值的信息,从而有利于生产物流决策管理人员做出科学的决策,提高自身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

关键词:物流;信息处理;数据仓库

Key words: logistics; information processing; data warehousing

0引言

随着计算机与Internet的广泛应用,物流企业积累了海量的业务数据,这些数据除了满足用户的查询、订阅等实时联机处理要求外,还可作为企业决策者做出决策的基础。而简单的数据库系统已不能满足决策分析的需求。

数据仓库为决策者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数据仓库技术受到了国内外的企业界、学术界、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国外许多著名计算机公司,如IBM公司的visual warehouse OLAP,微软的OLAP Server,Oracle,Sybase等公司均提出自己的数据仓库方案,而国内的研究与应用也正在起步。文章将以数据仓库技术在物流控制方面的应用为例,对数据仓库的设计、实现与应用策略进行初步探讨。

1物流相关

1.1物流定义

物流起源于军事领域,兴于商业领域。CLM(美国物流协会)将Logistics(物流)定义为:“物流是供应链过程的一部分,是对货物、服务及相关信息从起源地到消费地的有效率、有效益的流动和储存进行计划、执行和控制,以满足顾客要求。”在最新《物流术语》中将物流定义为:“物品及其信息流动提供相关服务的过程。”

我们可以从国内外的权威定义中看出,现代物流运输的不仅仅是我们传统意义上有形的货物、商品,而是还包括了无形的服务等。更进一步地阐释,物流存在的理由就是满足顾客要求。在这个过程要注重效率及效益两方面因素,以期达到利用最少的成本实现最大的服务水平[1]。

1.2我国物流业现状

现在,我国物流市场规模快速扩张,我国物流业的一个主要特点是物流企业数量多,但规模普遍不大,单个公司所占市场的相对比重非常有限[2]。

中国物流企业所从事的业务领域明显单一,大多数企业仅限于低端的运输服务,2005年,我国85%的物流企业从事运输与装卸业务。而真正拥有庞大物流网络、先进设备及管理体制的物流企业还很少,目前仅有17.3%的物流企业从事流通加工等增值物流服务业务。相对单一的物流业务特征使得众多物流企业在低端的物流服务领域展开激烈的价格竞争,竞争的结果导致行业平均利润率较低。进入高端物流市场的企业需要有先进的技术设备支持,如先进的仓库及现代化的管理系统、专业性强的运输设备以及先进的信息通讯装备等,此外,还需要有高级管理人才,这些都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

1.3数据仓库与物流的结合

物流是实现七大功能的有机结合,那么其重点在于物流软技术即管理技术的应用。物流技术包括的范围很广,比较典型的划分为物流硬技术和软技术。物流硬技术包括基础设施、载运工具、机械设备、信息设备、材料,物流软技术包括物流系统规划技术、现代物流管理技术、物流系统评价技术、物流信息化技术。

对于硬件技术及设施设备而言,只要企业能够找准投资方向,肯下决心就可以解决。但软技术却并非如此,其更多的是依靠人的因素,依靠企业管理制度的转变和管理的创新。部分企业由原仓储运输企业转型而来。硬件技术基础较好,运作效率不高,因此需要在管理方面进一步提高。

而基于数据仓库的决策系统可以充分发挥其优点,能够对大容量的数据(如客户种类、仓库存货等信息)进行分析,找出对企业发展有用的信息。将数据仓库构建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相结合能增强企业对数据和商业情报的挖掘与利用,提高企业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辅助决策能力。

2系统构建

2.1规划和项目管理

正确地规划和组建数据仓库系统,使之与商业实际联系起来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据行业专家透露,超过50%的数据仓库项目都以失败告终[3]。

首先在公司文化和当前需求的背景下,确定数据仓库是最可行的方案,之后计算它会带来的收益和价值。在小型物流企业,似乎不需要如此大张旗鼓地搞数据仓库,因为没有必要,但对于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及早建立数据仓库可以使以前的客户货物资料得到妥善保存,并且在以后可能成为挖掘新情报的土壤。

风险评估也是不可或缺的,构建数据仓库的方法也需要纳入考虑,传统方法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各有优缺点。

2.2定义商业需求

企业模型是从企业用户的角度对所需数据的内容以及数据间关系的抽象[4]。它主要反映企业各个不同层次人的需求。考虑物流企业各个部门和人员的需求,我们可以得到各个部门的数据模型。我们以物流公司的业务代理点和业务受理点为例,分析其所需的数据模型。

代理点是客户收发东西时经常打交道的小门面,通常只有业务员在,他们需要知道的是一些业务信息(是拿货还是送货,物品种类和大小)和顾客信息(姓名和电话等)。而对业务受理部门的人员来说,要了解当前货运信息、仓库库存信息、顾客信息,以及代理点的基本情况和业绩。

2.3体系构建

搞清楚各个部门的需求后,可以从总体把握一个完整的物流过程。数据仓库是按主题来组织数据的,因此它应该包括了汇总模型、分配模型、运输模型、调拨模型和制表模型[5],还要为每个模型建立数据集市,即客户发货收货数据库;仓库库存数据库;货物信息数据库;分配情况数据库;地理信息数据库;货物调拨数库(如图1所示)。

构建数据仓库的方法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自上而下方法是从建设企业范围的数据仓库开始,可能要多次反复,然后将整个企业范围内的数据放入部门数据集市和不同主题的数据集市中。另一方面,自下而上从逐个建立单独的数据集市开始,然后将这些数据集市组合成完整的企业数据仓库[6]。

由于拟采取自下而上的组建过程,因此还需要一个总控制程序,协调各个组件的工作,同时还要提供友善的人机界面,因为业务人员不是专业的系统设计人员,自然系统的易理解性和易操作性要达到一定程度,让他们满意。

当然数据仓库的建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可能一劳永逸,所以数据仓库需要在建立和使用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发展,以达到物流管理优化的目标。

2.4基础构造

2.4.1逻辑数据设计。信息包表是数据仓库逻辑数据设计的基础。信息包表是由需求定义文档转化而来。数据设计的最终结果是一个多维的数据模型。维度模型设计时通常看起来像星形,事实表位于星形的中央,而各个维度表分布在星形的各个角上。

数据仓库多维数据组织方式采用星型雪花模式。图2表示出基于事实表和维表的多维模型,包括货运事实表和6个维表:时间维、货物维、经营人维、联运信息维、收货人维、发货人维。其中时间、货物、经营人、联运信息维度采用星型架构;收货人、发货人维度采用雪花架构。

数据仓库管理系统根据系统所确定的数据模型对数据进行集中,并对整体数据进行维护,保证系统正常运行。数据的分析和显示利用数据挖掘工具、OLAP工具,对数据仓库中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以统计图表、多维视图等方式展现出来,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

2.4.2物理基础构造。物理基础构造的主要组成是基本的硬件部分和操作系统,网络及网络软件等,连同这个完整平台一起的还有一系列的工具,它们在这些平台上运行,完成每个体系结构部分的不同功能和服务。

硬件和操作系统构成了数据仓库的计算机环境。在平台选择中考虑了混合方案,即跟随数据流的处理步骤为每一步选择最优平台。在数据抽取时,最好在每个源系统自己的计算机平台上执行。抽取的数据文件被重新定义格式,然后合并成新的抽取文件,最好在和原来一致的源平台上进行,而初步数据清洗也可以同时完成。然后在准备区域的平台上执行转换和统一、质量检查等。源平台和准备区域都可以是小型机、UNIX或大型机。

物流的数据信息量一般较大,因此需要用并行的存储方式,一般常用RIAD结构。RIAD分为0~5级,各有优缺点,级别0的速度快于级别3和级别5,但是其冗余度却较大,因此,设计人员需要根据数据的存取速度、效率、可靠性等各个因素选择适合的存储方式。

数据的索引策略也很多,其中传统的数据库领域使用B-Tree索引非常广泛,但在数据仓库复杂的交互查询中,B-Tree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B-Tree要求被索引字段有很好的选择性。物流管理数据仓库可以采用BitMap索引或Bitwise索引,它们都比较适合多维查询的环境。

因此,所用数据库为了应对大规模数据载入、全部数据表扫描、群组查询、聚合、分类、使用子查询创建表、创建索引、星形转换等一系列时间空间复杂度均比较大的操作,并且还要考虑未来的扩展性。

3注意点

物流数据仓库的建立是面向管理和决策应用的,必须有客户的充分参与,因为最终是用户使用。数据仓库本身绝不是业务流程的再现,而是基于这之上的抽象,将所有的数据信息组合、甄别,得到于己有用信息的过程。物流数据仓库的建立,为企业决策提供有价值的情报,为业务人员提供他们想要的信息,对于提高工作效率大有裨益。因此,物流数据仓库涉及众多的部门和用户,需要用户投入和配合。

在对待元数据的问题上,不应拘泥于现状。由于物流数据仓库是独立于业务系统的,以用户需求为第一诉求,在设计中要留下待扩展部分。对于数据的完整性和质量问题可通过以下方式处理:多种方式混合来加载数据,设计特定输入接口收集数据,如获取客户档案资料,放宽数据时效,对个别特征数据进行定位分析,在系统中标识并排除低质量的数据,规范业务系统。

数据的提取、转换、清洗和载入非常烦琐,需要纳入统一管理并继续针对性设计,不仅考虑数据源的类型,还必须考虑提取的时间和方式。物流数据仓库应同时存在多种数据提取方式以适应信息源多样性,因此讨论单一提取工具是没有意义的,原则只能有:简便、快捷、易维护。

用户对物流数据仓库的直观印象通常来自与最后的业务报表,但物流数据仓库并不是只为业务报表而设计。需要指出的是,数据仓库的分析工具在固定格式的报表再现上有时不如专门定制的程序,数据仓库的强项在于提供联机的业务分析手段,正因为数据仓库的使用,才使各级人员逐步摆脱对固定报表的依赖,代之以丰富动态的联机查询和分析,使他们更为深入的了解市场动态。

4结论

现代企业,一贯的硬性装备仍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管理思想的先进性以及对新形势的准确把握,市场需求瞬息万变,通过引进数据仓库技术,可以有效地在浩如烟海的数据中找到于己有用的信息,提高决策水平。当然,在我国数据仓库仍然处于刚起步的状态,我们应时刻关注国外先进企业的成功经验,知名院校的学术成果,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建造符合我国国情的数据仓库体系。

参考文献:

[1] 曹刚. 物流的几点思考[J]. 物流科技,2010,33(2):95-97.

[2] 支燕,刘秉镰. 我国物流产业组织的特征分析——基于2002-2005年数据的实证研究[J]. 预测,2007,26(4):10-14.

[3] P. Ponniah. 数据仓库基础[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4] 蔡临宁. 物流系统规划——建模及实例分析[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5] 杨登. 基于数据仓库的物流配送系统的分析与设计[J].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08,25(4):75-78.

[6] Quan Congna, Zhao Huifeng, Li Bo. Study on Application of Data Mining Technology to Modern Logistics Management Decision[J].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s, 2009,18(14):433-436.

物流管理学论文范文第3篇

一、引言

当前,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过程中,为物流行业的管理提供了便利条件。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下,促使物流行业相关工作更加高效、便捷,可降低物流企业在管理环节的成本投入。特别是将识别技术、数据交换以及GPS技术的应用其中,促使管理工作质量更高。因此,为优化信技术的应用形式,有必要研究此技术在物流管理环节的优化利用形式。

二、信息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优势

第一,成本投入低。物流管理环节,将信息技术应用其中,可在管理环节创造出更高价值。将货物运输、采购、销售等不同环节的管理工作加以整合,进而科学控制管理流程,降低不同管理环节非必要的成本投入,保障企业经济效益。第二,管理效率高。在企业中,物流管理涉及到的部门种类较多,关系错综复杂。将信息技术应用过程,结合供应链技术可提升企业物流管理过程的应变能力,合理配置资源,保障管理质量的同时,提高管理效率。同时,物流管理环节可能涉及到收货、发货等不同环节,在信息技术下,可高效对商品展开分类,解决传统人工分类效率低下的问题,减少管理人员的工作量,提高管理效率。第三,促使企业发展。物流企业在管理过程应用信息技术,可打造信息化的管理系统,优化管理过程,促使企业物流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下,物流企业和其他企业之间展开高效合作,不断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促使企业不断发展。

三、物流管理过程信息技术的应用

(一)自动识别

在物流管理过程中,应用的自动识别主要包括两种技术类型,其一为射频识别,其二为条形码识别。在管理环节将条形码识别技术应用其中,可将商品包装上的信息使用专用的扫描仪器进行识别,获取商品的价格和基本信息等,并将条形码上的信息输入到管理系统当中。例如:所有的物流商品在运输过程中,物流企业可使用专属条形码记录通过物流中心的所有商品。当商品入库过程,可对条形码进行扫描,从而实现对货物的盘点以及分拣等,提高清点人员的工作效率。当仓库出货时,管理人员可利用物流码规划运输工作,节约物流管理环节盘点工作花费的时间。在自动识别信息技术的应用下,促使物流管理工作效率更高,提高管理水平。射频识别属于不需接触的自动识别类型技术,识别系统包括天线、电子标签以及阅读器等部分,在物流管理具体应用过程,通过传感器发射无线电波,之后系统可自动识别出电子标签中包含的所有商品信息,在此技术的应用下, 可更加高效地对物流商品展开识别与分类。

(二)数据交换

供应链管理作为物流管理的重点环节,在管理过程应用数据交换信息技术,可促使与采购订单相关的工作更加完善。企业的销售部以及市场部是所有物流采购订单的来源,只有销售部与市场部共同发送采购订单,才能保障物流管理工作质量。同时在物流订单上包含着客户的基本信息,如果在管理环节产生纰漏,就可能造客户信息出错。所以管理人员在核实过程应该准确校对订单信息和客户信息,避免出现信息不匹配现象,降低订单信息出现修改的概率,提高物流管理工作质量。应用数据交换信息技术时,可自动利用电子数据检查客户信用证明,验证存在问题时,需要及时停止各项管理工作,反之,当客户的信用等级良好时,就可自动进入报文处理环节。数据交换过程,通过采购物流订单自动筛选产品类型,按照对应种类,及时通知对应管理人员对订单产品展开处理。例如:当订单产品的类型属于企业的库存产品时,则可利用数据交换信息技术进行库存量查找,确认产品库存是否能够满足当前的订单需求,确认之后处理系统可自动生成仓库内部商品的分级订单,并且通知仓库展开分阶段装载和运输。最后,利用系统中的订单处理程序,对订单处理进行确认,为下一步的物流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三)GPS技术

GPS技术全称为全球定位系统,此类信息技术在逐渐发展的过程,具备实时追踪和定位,远程监控以及防盗监听等功能。在物流管理过程中,将此技术应用其中,可保障货物运输环节的公开性和安全性。例如:在GPS技术的应用下,客户可对商品运输信息及时掌握,并了解商品运输以及送达等不同方面情况。此外,在货物运输环节,如果产生意外情况,可利用GPS技术向客户做出解释,解决物流管理运输环节存现的问题。在物流行业的发展过程,GPS技术的应用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将此信息技术应用在物流管理过程中,可提高管理水平,促使物流行业不断发展。

四、高效利用信息技术展开物流管理的主要措施

(一)建设物流体系

物流行业的发展体现在电子、网络、供应链、规模化以及一体化等方向。企业在物流管理过程中,应重点应用以上管理软件,打造標准化接口,实现管理数据的随时交互,建立标准化的的管理体系,促使物流管理的信息化程度逐渐提高。

(二)创新管理模式

要想高效应用信息技术开展物流管理工作,应打造物流运行管理中心,对各个分部物流展开管理,解决管理过程中各项费用计算相互独立的弊端。同时将管理部门不同业务展开整合,对管理环节进行全程监控。强化管理区域内部资源的平衡性,利用信息技术,创新物流配送形式,统一运营商管理。在物流管理环节,涉及到信息技术的创新和发展,管理人员面临的工作形势处于不断变化状态当中。因此,物流行业的管理者应不断学习,转变传统管理工作观念,使实际的管理工作适应时代发展,不断总结经验,促使信息技术高效应用在管理工作当中。

(三)培养技术人才

物流企业要提高物流管理水平,离不开信息技术在工作过程中的应用,打造信息化的物流管理系统。技术应用环节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同时信息技术在不断革新和升级,只有将其与管理人才的专业能力相结合,才可保障技术的顺利应用。物流企业可通过如下方式培养物流管理人才。首先,强化企业和高校之间的合作,培养出兼具物流知识以及信息技术的综合型管理人才。其次,重视人才的综合素质,定期为物流管理人才展开技能培训,强化其信息技术与物流管理等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提升其在工作岗位的应变能力。最后,强化人才的物流操作技术,实行物流管理岗位资格制度,对人才展开严格管理。从以上方面提升人才的综合素质,促使其在物流管理工作中可高效应用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水平。

(四)建设信息化平台

企业开展物流管理工作过程,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可收集各类管理信息,为生产和销售等不同环节提供信息支撑,促使企业高效开展物流管理工作。制定出规范化的管理机制以及协调机制,促使系统功能更加完善。例如:中小型企业利用信息化平台,可共享同行业中的各类物流信息资源,不断将自身业务范围扩大。在大型企业中,可利用信息化平台获取客户、市场、运输、供给等物流信息。企业可向内部引进先进的物流管理系统,建立信息化平台,强化信息安全管理,保障平台稳定运行。在信息平台和信息技术的结合应用下,促使物流企业更高效进行运输管理,降低成本投入,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通过健全的信息化物流管理平台,促使物流企业不断发展。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物流行业逐渐发展过程中,将信息技术融入到物流管理工作过程中,可提高管理效率,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为此,相关企业应重点落实各类信息技术的应用形式,并对管理模式加以创新,加大力度培养信息技术人才,打造信息化的技术管理平台,促使物流管理工作取得进一步发展。(作者单位:山西大同大学商学院)

物流管理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时下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美国大公司治理结构存在重大缺陷 。上市公司治理结构问题又成为理论界与实务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内部会计控制信息系统作为重要的内部控制措施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具体政策和程序 ,它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运行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本文结合近年来广受学者关注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会计控制的关系 ,指出在公司治理中应如何构建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完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 ,使公司治理结构的安排充分发挥效益 ,以保证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关键词:公司治理结构;会计信息系统;利益相关者;会计电算化

引言

此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肆虐蔓延,引发了对危机原因的多角度、深层次的思考。美国次贷危机、金融衍生品泛滥固然是此次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但更深层次的源头在哪里?如前几年美国的安然公司、安达信会计事务所的破产和丑闻充分说明了危机背后的原因应该潜藏在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中。本文将探讨:在公司治理中应如何构建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完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使公司治理结构的安排充分发挥效益,以保证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一、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的整合分析摸型

目前,有关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的研究存在着两种倾向,即公司治理研究只考虑狭义的公司治理范围,其中主要研究内部监控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而公司管理研究中,又只注意企业外部环境、公司文化、管理风格的影响,而很少把公司管理系统与公司治理系统结合起来综合研究。

其实,公司治理与管理是存在紧密关系的两个方面,按柯克兰和瓦提克(Cochran and Wartick)的研究结论: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之间潜在冲突是构成公司治理问题的内容之一,因此公司治理的目标就包括协调公司的治理和公司的管理。[1]治理与管理的区别依赖于经济学上定义股东与管理者关系的企业理论模型:股东拥有企业仅不参与经营管理,股东通过选举董事会作为他们在公司决策中的代理人来监督经营者的行为。据此,公司治理被看成与公司的内在性质、目的和整体形象有关,与该实体的重要性、持久性和诚信责任等内容有关,而公司管理则更多地与具体经营活动有关。可以认为,治理与管理的差别在于:(1)治理的中心是外部的,而管理的中心是内部的;(2)治理是一个计放系统;管理是一个封闭系统;(3)治理是战略导向的,管理是任务导向的。简言之,公司治理关心的是“公司向何处去”的问题,而公司管理关心的是“怎样使公司达到上述目标”的问题。同时,企业治理和管理又是密不可分的。公司治理和管理都可能直接对公司管理运作过程产生影响,但在通常情况下,公司治理系统主要是通过影响公司管理系统来

二、最优的公司治理结构需要怎样的会计信息系统?

明白了公司治理的终极目标后,我们接下来讨论在会计信息系统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内部控制。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的内在需求。公司治理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永恒命题。公司治理是相当严密和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求企业生产要素、产权要素以及企业相关利益者的权、责、利得到合理匹配与分工,要求权利制衡、激励和监督机制的严格和周密的控制运行,通过完整系统的制度安排和控制程序,使企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都能按照既定的流量、流速、流向在执行中起动、运行、停止。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是现代企业制度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伴随着股份制公司的诞生和发展,从股东到公司员工的层层授权和代理,就成为公司内外部各利益相关者最为核心的关系。为了防范可能发生的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利益目标错位甚至背离,规避可能存在的代理人为自身利益而损害委托人利益,即所谓“道德风险”的发生,在公司治理的理论和实践中,各种对代理人的经营管理、经营绩效进行有效监督和控制的制度安排和控制机制被设计和制定出来,并逐步形成了“关系框架+制度安排+控制机制”三者合一的公司治理架构。

内部控制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内容。公司治理既是一个静态的组织架构和控制机制,也是一个动态的螺旋式不断趋向完善的过程。在公司治理初始,治理目标定位在防范“道德风险”,治理手段主要依靠资本市场的作用和社会中介的会计控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跨国公司的发展,人们把关注的目光从道德风险转移到管理风险、经营风险、被兼并风险上,因为这些风险对企业生存和发展具有生死攸关的意义,公司治理的目标也从股东和公司利益最大化,转变提升为公司价值的最大化。这些都迫切需要在企业内部建立起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监督的内部机制,与外部约束、控制和监督形成合力,共同承担起建立科学严密的公司治理机制、完成公司治理任務的重任。

公司治理这一制度安排所决定的企业目标、决策人及风险和收益的分配都围绕风险展开;风险直接影响目标的实现;而决策人对风险的控制和管理直接决定目标是否能够实现及实现的程度;公司治理结构中各部分的人员需要承担所分配的一定风险并获得相应的收益。另外,从解释公司治理问题产生的经济学观点来看,无论是契约理论中提及的不完备契约,还是信息经济学中提及的信息不对称,以及代理理论中提及的代理问题,这些引发公司治理产生的因素究其实质都属于风险,都是使企业目标无法实现的各种潜在的、可能发生的事件。公司治理是组织应对风险的战略反应,其职责核心就是确保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案的适当性,因此公司治理中包含一些战略性的风险管理的因素。例如:公司董事会所设定的公司经营管理基调是风险偏好型或是风险规避型;再如公司高层管理当局(CEO)在经营风格、理念、管理哲学中包含的风险态度等。这些战略性风险管理因素就是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的交汇点。

要提高公司整体的管理效率和效果,必须做到:内部审计、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有机融合,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规避公司风险,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信息化的核心部分——会计信息化具有如下特征:一是以管理思想、模式和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处理信息的获取、加工、传输、存储。二是按现代管理信息系统的思想来构架会计信息系统。从横向来看,会计信息系统与企业内外部信息系统有机结合,信息资源高度共享;从纵向来看,不仅包括基本的账务核算系统,更主要的是对会计信息进行管理的财务活动、会计决策与决策支持系统也应被包含在其中。三是会计信息化将对传统会计组织和业务处理流程进行重整,按现代管理模式重组会计组织和会计流程,可以支持“网上企业”、“虚拟企业”等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四是以国际互联网(Internet)为纽带的全球信息共享。

三、公司治理、公司管理与会计治理三者互动关系的历史考察

在工业革命以前的漫长年代里,尽管出现了复式簿记这样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巨大突破,但会计的发展始终是缓慢的,仅停留在简单的记录阶段。工业革命到来之后,科技的飞速发展引起了组织上的变革和创新。以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属为特征的股份公司的产生就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组织上的创新。现代流行的大部分经典性会计思想的產生都源于股份公司的实践(尤以美国为甚)。今天的绝大部分管理会计的方法都产生于1825-1925年,而这一恰恰是公司制逐步完善的时期。作为现代生产技术的先驱者的纺织工业,首先将制造一件产品的所有生产过程内部化并一体化于一家工厂。这些纵向联合企业中的经理们要求会计系统提供每一道工序上半成品的单位成本数据,以便于将自制半成品成本与外购价格作比较。然而,真正引发会计大发展的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现代工商企业——铁路公司的出现。它们首先雇佣大批支薪经理,建立起大规模内部组织机构,严格划分各部门,并明确了各部门的责任和权力。当时铁路公司的高层经理都深深懂得,内部信息的不断流通对于新兴大企业的有效经营是至关重要的,他们首创了会计和统计报表制度用以监督、评估经理们的工作。由于对精确信息的需要日益迫切,因而收集、整理和分析企业日常经营中所产生的大量各种各样的数据的方法也大有改进,更重要的是它导致了会计制度的改革,促成了会计脱离管理的领域而自成一门学科。新的会计制度分为三大类:财务会计、固定资本核算和成本会。

到了19世纪后期,许多大型的工商企业纷纷学习引入铁路公司的管理和监督方法,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安德鲁?卡内基的美国钢铁公司。正如霍利所指出的,工厂生产速度的大增,使其对经理的要求也大为提高。由于金属生产的每一个生产过程都牵涉到不同的活动,因此全面的协调和监督是困难的。为了对分管各个冶炼阶段的工头们进行有力的管理监督,他们发展了一套实行协调和监督所不可缺少的统计数据。特别是引进了“会计凭征制度”,每个车间在完成每一订单后,都要填列所消耗的材料和人工的费用。记载着生产每吨钢轨所耗费的各项原材料成本的日报和月报及时地送到卡内基手中,成为卡内基最主要的监督工具。其后在二十世纪初,对公司制的演进和会计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是杜邦炸药公司,它是历史上最早的权力集中的、按职能划分部门的联合企业。与其它的联合企业一样,公司由董事会的执委会领导。除董事长之外,执委会的成员们都负有双重责任,既要对分管的职能部门的业绩负责,又要对公司作全盘性的管理,而第二项责任居于优先地位。执委会在执行工作时的主要依据之一就是由财务部门所算出的日益复杂的、关于成本会计和固定资本核算的资料。杜邦公司分管财务的副董事长皮埃尔?杜邦在公司合并完成后的第一项工作就是统一所有参加合并公司的会计制度,为公司的所有工厂和办事处制定出一套相同的会计程序,并牢固地控制流动资本的稳定供应。他们在完成这些工作时,在现代工业会计方面进行了开拓性的工作,表现在以下二个方面:一是首次将会计上的三个基本类型—财务会计、固定资本核算和成本会计——有效地结合成一体,从而有助于为现代的资产会计奠定基础,到1910年,他们已发展出一套后来成为二十世纪工业企业标准会计程序的会计方法和会计监督。二是设计出投资回报率(ROI)这一指标(即后来被广泛运用的杜邦财务指标分析体系)。利用这一指标,杜邦公司的经理们得以明确地说明,现代管理对利润率和生产率所作出的那部分基本贡献——通过对经由生产和分配过程的材料流程进行管理协调而得到的节约。这些会计上的创新成果成为了企业经理必不可少的管理方法。通过这些方法,才使管理上的有形的手在协调和监督经济活动方面得以取代市场力量的无形的手。

在1925-1975年这段时间里,美国企业的会计系统则受到了税法和会计准则这些外部因素的极大影响。在20世纪最初的二、三十年中,由于工业革命的影响,会计领域变得相当复杂,早期单一的会计方法不再存在,有效的会计方法尚未建立起来。在会计艺术观的指导下,美国会计界呈现一片混乱景象。当时,对资产计价,流行多种方法,包括原始成本、重置成本、现行市价等,对收益的性质来源,都存在不同的理解,,由于19世纪后半期至大萧条时期,美国社会缺乏完整、严格的法律等外部约束公司的治理行为。这时会计便真正成为企业家们粉饰公司业绩,欺骗股东,追求个人利益的“艺术”了。由于当时会计实务如此混乱,1929-1937年的经济危机一开始,就有人猛烈批评会计界,甚至有人认为,松散的会计实务是导致美国资本市场崩溃的原因之一。在这一情形下如何从外部强化对企业的监督和治理日益受到重视。美国国会相继于1933年和1934年分别通过了《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规定所有证券上市公司都必须提供统一的会计信息,并于1934年成立了《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并要求该组织负责制定上市公司所必须遵守的统一会计规则,从而使财务会计进入了接受准则规范的时代。经过SEC、APB、FASB等准则制定机构及其相关利益团体的不懈努力,到50年代中期,美国已形成了较为规范的会计准则体系。而会计准则制定过程是一个各利益相关者相互博奕的过程,希图通过制定具有强制性的“公认会计准则”来贯彻自己对企业进行治理和管理的思想,以最大程度实现自我利益。

1975年以后,现代工商企业所受到的最大冲击莫过于信息技术革命。技术创新必然导致组织创新,此时日本走在了企业革命的前列,创新一系列诸如适时制造系统(Just一in-time)、灵活生产体系(contingency productions system)等新的生产管理制度。从8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工商业者开始产生危机感,并对传统的生产管理制度进行了认真检查和深刻反思,许多公司决定学习日本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并推行新的“适时适量生产和存货控制制度”,全面改革了生产管理方式。但同时,现代管理会计的观念仍是老一套,没能与这些新的生产管理制度同步发展。因而本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美国会计界指出了管理会计已出现严重危机,1987年约翰逊和卡普兰两位教授出版了轰动西方会计界的专著“相关性消失了——管理会计的兴衰”,认为现行的管理会计体系应该有一个根本性的变革,才能符合当今科学技术和管理科学发展的现实情况。

物流管理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交通运输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要想保持竞争的优势,就必须要摒弃过往的只注重产量,而忽视物资在消耗上的问题。当交通运输企业的运输成本在不断增加的时候,就应该考虑降低在成本上的支出,努力控制住不该有的消耗,使得企业有一个长远的发展提供基础。今天来谈谈物流中的仓储,如果没有一个精细化管理,必然会大幅增加交通运输企业的成本,对企业的自身效益会有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交通运输企业 仓储物流 运作过程 精细化管理

1 引言

企业都是以盈利为目的而存活的,一个没有经济效益的企业,是无法立足于激烈竞争的商业生态链中的,交通运输企业同样如此。如果没有经济收入的最大化,同样会被无情地淘汰。在交通运输企业中,节约成本是增加经济效益的一种手段,尤其是仓储成本,控制好仓储成本就得有一套精细化的管理流程,将这种流程细化区分,是企业节约资源的一个有效方法。仓储运作流程在一定程度上并不是太令人满意,仓储物流的精细化管理也应是每个交通运输企业所要重视的问题,这样才能使效益低下的运输企业有一个起死回生以及效益增高的一个方法。

2 仓储在运作流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值得反思

针对相关交通运输企业对仓储物流在运作过程中的问题,调研了部分交通运输企业的现状,发现了一些问题。只有找出问题与根源所在,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更精细化的管理。

2.1 环节不明确,整体的轮廓模糊

在物流倉储中,有许多环节是非常繁琐而复杂的,这些繁琐的环节,都可以通过简化能够得到很便捷又快速地解决,繁琐的环节无形当中增加了各种成本的支出,这些看似较完整的环节,其实对于企业经济效益是一种负担,也对工作效率产生一定的影响[1]。相反地,在某些环节中却又相对过于简单化,轻而带过,虽是一蹴而就,但是并无具体的操作步骤,这种看似简化的流程,其实反而会增加了劳动成本,在单位时效内无法达到一定的效率,延长了效益产生的时间。如有些流程只简单地标注收货信息,上架环节就简单带过。以上两个问题都是仓储物流运作流程不可忽视的问题。

2.2 仓储运作流程的执行力差强人意,制度有待完善

在仓储运作流程执行力和制度完善方面的调查发现,大部分的交通运输企业仓储运作流程的制度并不完善,无法有效地去通过制度来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执行力。甚至将近全部的交通运输企业反映,仓储运作的涵盖面很小,在这种严峻的挑战之下,交通运输企业的仓储运作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2.3 效率低下以及成本增加无法控制

交通运输企业的成本要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就得对其中的运作做一个分析,尤其是对仓储运作流程作一个分析。如果没有对当前的仓储运作流程制定一个制度,那么再好的运输企业都不可能有持续性的发展,它的效益也不可能持续走高,同样的,成本的增加会使企业不堪重负。在仓储运作流程中最基本的一个制度就是堆存成本以及操作成本,如果这两个成本没有加入制度化管理,那对于后期的统计工作也就无法完成,而经过调研发现,有近80%到90%的交通运输企业都没有这个制度控制。

3 仓储运作流程的价值链

提出这个价值链的是一位美国教授,他在自己的《竞争优势》这本书中就明确提出来价值链模型的概念,这个概念主要说明一个企业的价值有两点,一个是主,另外一个为辅。如果将这种概念用于交通运输企业的仓储运作流程中时,就是将一个企业的主要活动与辅助活动相互关联起来,从而达到价值的最大化[2]。这里说的主要活动包括各种入库的流程,以及上架,备货,出库等等,而辅助活动则包括基础设施,技术支持,物品采购等等,只有以主带辅,以辅助主才能构成仓储运作的一个精细流程。

4 仓储运作流程的方法

仓储运作流程的方法其实有很多,今天主要介绍一个ECRSI方法,这种方法也是仓储运作流程精细化的一部分。它主要的是将上面说的价值链与价值流相互关联的一个过程,具体的就是企业在创造价值的若干过程当中,细分为若干个价值活动,再将这些价值活动与业务活动划为等号。从而来分析仓储在运作流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及时取消一些不必要的流程或增加一些必要的流程,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整合,就能够使企业效益能够得到提升,同时也会看到经济效益的产生。

5 仓储管理的价值体现在顾客对交通运输企业的要求

仓储管理存在的价值就是顾客对交通运输企业的要求,如果一个企业离开买方市场,那就永远无法产生效益,仓储管理在这当中就能够很好地体现其价值出。因为仓储管理流程的科学化,这样能够保证客户在合理的价格区间得到货源,使得客户所需货物的数量能够得到保证,及时地供货,在这当中,客户的良好体验就是仓储管理的真正价值所在。

6 仓储运作流程管理目标

交通运输企业的仓储运作流程的管理目标其实就是客户,在这当中,即使仓储运作流程再精细,再科学化,如果没有得到客户的认可,或者说客户的体验感不强,超出客户心理预期的成本,都是不合格的仓储运作。当客户在提货过程当中无法准时供应,数量达不到客户要求时,仓储运作都是不合适的[3]。仓储运作的目标是以客户为主要中心,加强自我在处理货物时间的速度上面,各种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具体的数字参数都要有一个精准的把握,只要以自身强大的辅助,才能得到客户对自己的评判,这才是仓储运作的最终目标。

7 仓储运作流程精细化管理的成本管控

对于交通企业来说,进行成本管控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是在仓储运作过程当中的成本管控最为重要,交通运输企业管控成本有许多方法,但一定离不开科学的管理方法。任何以个人主观的判断或利用个人有违科学常理的方法都是不可取的,利用交通运输企业自身的特点,积极控制成本,有效利用资源,整合资源,使得经济效益有所提升[4]。在管控成本的过程当中,要认清自身的不足之处,抓住自身的薄弱环节,尤其要注意资金流入的环节更要严把关,把好关,使资金的消耗有一个明白帐,对不该消耗的资金坚决予以整改。交通运输企业中的仓储运作还要经常性地检查,甚至是定期检查各项台帐的合理性,以及制度是否能够有效执行。在执行制度的过程当中,存在的不合理性也应及时适应新要求加以改正,这样才能在企业的管控成本上面有所成效,否则制度成了一纸空文,对企业的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

仓储管理本身来说就是市场化下的一个产物,如果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淘汰是迟早的事情。仓储管理只有依托市场,及时把控市场的脉搏,根据市场需求来完成相关的改进建设才是可持续发展的项目,另外,有些运输企业有自己的品牌效应,这样就可以利用自身的优点,发挥在市场上的影响力,从而扩大价值链,达到使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创新也是交通运输企业物流仓储运作当中的一个改进,只有创新才能走一条有竞争力的道路,才能使企业在商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企业陷入低谷时,要懂得适时改革,摒弃自身的短板,从困难中求得一线生机,这样才能使交通运输企业有一个良性的发展。

在仓储运作流程成本管控当中,一定要借助科技的力量,在成本管控当中,科技力量的介入是必不可少的。无论是管理还是建设都不应离开科学性,积极利用现代科技为企业服务,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8 仓储物流应注重绿色物流的地位

首先在物流领域,绿色物流在交通运输企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只有重视绿色物流才能使得企业可持续发展。绿色物流是政府主导且是一项朝阳产业,在绿色物流当中,积极培养高科技人才,使得绿色物流在企业中能够有一个良性发展的势头。

9 结语

交通运输企业当中的仓储运作本文着重讲解了在流程上的一些精细化管理,对当下仓储运作流程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相关解决方法,提出了仓储运作的价值所在,管理的目标还有成本管控等等,这些都构成了交通运输企业物流仓储运作的一个精细化流程。但无论怎样,仓储运作的流程精细化首先要满足客户的需求,以客户为中心作自我改革和创新,才能在这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侯琦.浅谈交通运输企业物流仓储运作流程的精细化管理[J].经营者,2019,033(002):49.

[2]刘晨阳,祁航,王鹏.交通运输企业物流仓储运作流程精细化管理研究[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8,v.40;No.286(04):16+62-63.

[3]馬连晔.浅析精细化在仓库管理标准工作中的重要性[J].现代经济信息,2018(22):79.

[4]白玉娥.浅谈道路交通运输行业安全生产精细化管理[J]. 交通与港航,2020(3).

物流管理学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 内部控制管理是企业日常管理中的一项核心内容,企业的经营拓展、发展质量等问题都与内部控制管理密切相关。内部控制管理涉及的领域极为宽泛,不仅涉及企业财务管理的层面,而且与业务、商务、法务、领导决策层面等息息相关。尤其是对于一个正处于发展上升阶段的、以钢材贸易为主的资金密集型的物流物贸集团企业来说,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对企业产生的复合影响则尤为深远。文章主要对供应链模式下物流物贸企业过程控制管理现状进行分析,提炼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工作经验,对新形势下如何在物流物贸行业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旨在为供应链模式下物流物贸行业内部控制的顺利开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 物流物贸; 内部控制; 提质增效

一、引言

随着国家供给侧改革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推进,其成效得到了较好的维护和巩固,钢铁行业运行总体平稳,优势产能得到释放,整个业务链条相关行业盈利持续改善。在这种大背景下,物流物贸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现阶段市场经济环境日趋复杂,而我国物资贸易企业经营产品普遍供大于求,在多变的市场交易中没有充分发挥优势,并且面临着日愈激烈的同质化竞争。物资贸易行业要突破重围,最大限度地降低各种风险,一方面需要转变经营理念和模式,另一方面,要重点从企业自身内部过程管理着手,制定并有效执行内控管理措施,确保企业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

二、物流物贸行业特点

在现代经济技术背景下,物流贸易也呈现出新的特征,物流贸易以电子商务平台为虚拟交易空间,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可以随时、随地选择需求的产品,并且在互联网平台上实现便捷的在线交易、在线融资、在线跟踪、在线查询等一系列增值服务。与此同时,由于线下有物流园区的实体支持,可以高效地完成货物的配送、运输及相关服务。这些以现代技术为依托的服务方式,通过价值增值理念的引导,将是未来物流贸易持续变革,突破瓶颈的创新方向。因此,内部控制也需积极转变管控思路,以“提升经营效率和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服务公司经营发展与管控整体风险,关注效能、风险和运营及其相互之间的影响,促进公司实现管理或绩效目标、增加企业价值[1]。

(一)物流物贸交易“虚拟化”“智能化”要求内部控制方式创新调整

虚拟化特征是指通過网络媒介,将物流经济资源结合形成一个虚拟协调中心;智能化特征则是指将尖端技术批量引入到物流业务中来,进而使物流智能化不断取得新突破,例如遥感测绘(RS)、地理信息系统(GIS)、射频识别(RFID)等。物流贸易交易的虚拟化、智能化发展迅猛,物流资源识别、标准化作业、专业分工细化、客户定位、安全监控、价值跟踪、同步核算等方面也体现了较高的智能化水平。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监管的重要途径,需要快速适应物流贸易行业向信息化经营模式的转变,迅速调整内部控制关键点。

(二)影响物流物贸风险因素以及新风险要求内部控制重点新变化

完整的物流贸易包括业务洽谈、合同签订、货物交接、支付结算等。新时代背景下,物流贸易充满更多的不确定性,影响物流贸易的风险因素更加复杂、多变,物流贸易十分有必要通过大数据分析来应对销售环节出现的极端性变化。这同时也要求内部审计提升对风险的监测分析、预防警示、跟踪处置能力,及时跟进物流贸易行业的变化,以敏锐的专业判断能力集中关注主要业务、重要系统、关键环节、重点区域和机构的风险管理状况。

在全球物流发展趋势融合、信息资源高度整合这一时代背景下,波特的“价值链分析法”应用于现代物流领域,要求企业要以价值创造为核心,拓展物流服务的内涵与外延,将金融、商务、信息、运输、仓储、装卸搬运以及包装等其他物流活动综合起来,形成新型的集成式管理。内部控制作为公司治理的关键环节,必须深入认识物流贸易发展的新变化,树立科学管理理念,转换思维方式,创新方式方法,助力公司改革发展、提质增效。

三、物流物贸行业内部控制现状

近年来,“钢贸类”企业风险事故频发,这其中不乏大型国有企业,从这些爆发经营风险问题的案例中,可以看到内部控制管理缺失给公司带来的严重后果。这些风险事故主要是由于当时的外部环境并没有要求企业强化内部控制标准,而涉事企业对内控体系建设的认识也存在不足。这类企业内部普遍认为,内控管理体系建设似乎只是财务部门的事情,而其他业务和职能部门参与程度很低,内部控制缺失、信息错位、业财脱节,最终导致公司产生巨大损失[2]。据此主要从6个方面提炼内控存在问题,分析思路框架如图1所示。

(一)预算管理有名无实

全面预算管理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管理方法,也是助力企业战略落地的有效工具,更是一种企业文化的延伸。如果企业没有能力营造出一个有利于实现全面预算的管理氛围,那么可想而知,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将会举步维艰。虽然预算编制过程中采用各种方法力求编制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但物流、物贸行业对市场变化的灵敏度要求较高,实际执行过程中执行偏差较大,预算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效能降低。同时目前行业通行的制定预算的方法,大多还是以过去一段时间的经营状况和生产能力为基础,对收入、成本费用进行简单的增减调整,缺乏与战略目标结合,与具体业务结合,缺乏有力的科学依据。这样的预算不仅不能更为有效地为企业的长期规划、发展起到指导作用,同时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更有可能使企业面临困境,预算管理有名无实。

(二)合同管理流于形式

现阶段,基本上物资贸易企业都是按企业内部合同管理的内控要求在合同标前及标后进行业务评审,对合同的履约盈利情况进行检查,试图通过严密的合同评审流程,把合同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如何有效地执行合同条款,如何有效规避企业经营风险,才是管理的关键所在。

而目前,物资贸易企业在钢材、水泥等大宗材料市场环节中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对上游采购时是卖方市场主导,对下游销售时又成了买方市场主导,合同文本多不能采用相对统一规范的格式合同文本,导致审核难度加大。大多数企业都通过电子流程进行审批,贯穿财务、法律和管理层等诸多环节,但是设计的审批流程一旦过于臃肿,容易造成逐级审批人产生依賴性,丧失独立判断的能力。因此,如果多个环节均出现缺乏建设性意见的情况,最终将造成合同管理的实质失效。部分企业的合同管理、印章管理和财务管理没有形成无缝衔接,导致贸易合同虽然依规进行了合同评审,但是在合同用印环节出了问题,最终导致财务人员以最终签订的错误合同甚至不真实合同作为付款依据。例如部分合同无签订日期,无法人或授权人签字,甚至有可能出现结算银行账户与后期实际收付款账户不一致的情况。这些环节一旦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势必给企业造成巨大的风险隐患。

(三)资金管理较为粗放

物流贸易行业为资金密集型行业,资金管理是企业发展和前进的有效推动力,是企业运行的基本保障,一直以来“现金为王”被人们视为企业资金管理的核心理念,即一个企业现金流量管理水平的质量高低才是决定其生死存亡的关键因素。而物流物贸行业缺乏完善的资金管理机制、资金信息化系统较为落后造成资金管理先天不足。更为突出的问题是缺乏详细的资金预算和监督制度,在对供应商先款后货和对下游客户先货后款的模式中,双限额控制(采购预付、应收赊销)在实际运营中控制力不足,导致资金占用大、回收效率低,企业财务压力增大。

同时,受制于行业内普遍资产负债率高的特点,企业融资渠道有限,资金存量有限,无法优化筹融资渠道,加大了资金使用成本,资金管理的有效性大大降低。

(四)绩效考核指标不灵敏

企业绩效考核与评价有很多种方法,企业要对自己有准确的定位,了解当前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中的优劣势,把握所处发展阶段,感知发展特点与发展目标,针对公司实际情况而科学选择对应的考核方法,通过调查分析、数据比对,加大对客观条件的分析力度,实时调整考核方法。

物流物贸行业处在一个完全竞争市场,企业考核指标通常都会落后于市场反馈,由于制定考核指标通常都有一定的周期性,绩效考核标准的制定盲目仿照同行的考核模式,或局限于传统习惯,考核指标比较固化,企业绩效考核指标的敏感度及灵活性产生偏斜。如传统考核指标中多坚持以新签合同额、营业收入、净利润作为主要权重考核指标,而忽略物贸行业关键性的经营现金净流量、盈余现金保障倍数、应收账款(存货、预付)周转率、新签合同收入转换率、收入回款率等质量发展指标的权重设计。同时对管理人员和销售人员薪酬标准、结构均衡化,使销售人员缺乏做大规模、做多回款、做多高盈利新品的内生动力等。公司扩张阶段,在追求质量与创新时,应就传统业务、新产业、新产品、新平台等,对单位、部门、人员制定相应的个性化考核方案。公司发展进程中要不断更新考核机制,通过绩效考核这个指挥棒,助力战略实施,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人才流动,实现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同时兼顾组织绩效和个人绩效有机地结合,让考核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充分发挥作用。

(五)信息化管理存在误区

很多人认为信息化管理不过是把线下的管理搬到线上,只要有信息技术实力或优势,信息化管理就可以简单实现。在这个错误概念的引导下,很多物流物贸企业并没有将主要注意力集中在通过信息技术的工具重新构造核心业务流程,缩减不必要的操作过程,并重新整合企业组织上,而是仅仅花重金购买一套管理系统。但无数的案例已经证明,随着现代企业内控管理需求升级,这种想法或做法的弊端便显现无疑了。

信息化管理的内涵在于变革,突出管理手段高效快捷,数据信息对称、共享共控等。因此,这里所说的信息化管理不是简单地进行线下管理线上化,线下不规范的问题不因上线而规范,甚至还会新增信息化管理的盲区和漏洞。如果仅仅是把企业的线下流程转为线上,没有梳理业务流程和整合管理需求,就无法为企业绘制全面、完整的信息化管理蓝图和实现步骤。所以如果单纯指望通过上线一套管理系统就达到信息化目的,往往只会带来更大的信息化管理风险。

(六)监督机制有效性不够

企业对于内控管理大都没有制定相应的监管机制或者独立机构,即使成立了内部审计机构,但内部审计机构受制于独立性的影响,并不能在事后监督过程中有效发挥作用,其监管内容也不尽全面,监督方式也不够灵活多样,对于内控系统出现的问题反应不灵敏、不及时,监管机制与惩罚机制严重脱节,导致监管机制的权威性无法体现出来。

必须注意到,无论是什么类型的企业,内控管理工作的实质都是以有效管控为目标的活动;掌握内控的本职与核心,并将其融会贯通地运用于各种管理活动,就可以真正实现业务活动与经济管理活动的协同,提升组织运营的效率与效果。有效控制具体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如表1所示。

四、经营过程控制中内部控制管理建议

在供应链模式下,物流物贸企业的内控管理与一般内控管理有联系也有区别:它是一套自上而下的全面风险控制体系,授权与分级管理,它既兼顾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和适应性原则的多元统一,也强调效率和安全并重,依法经营与合理控制成本[3]。可以从预算管理、合同管理、资金管理、绩效管理、审计监督和信息化等多个方面对经营活动进行有效把控。

(一)以预算管理为核心

预算管理的本质,就是围绕集团战略,对资源的科学分配,并在受控的过程中实现既定目标。预算管理并不是简单的财务活动,而是集团、公司最为重要的系统管控活动。

1.预算管理首先要紧抓预算本源

预算源于战略路径、工作计划,管理层根据战略目标和下一年度的工作开展需要,提出人、财、物、信息与时间等多维度资源保障与支持,其中,涉及资金的资源需求,才形成了财务预算。企业对预算管控的本质,就是要对工作计划的预期价值与预算资源分配进行协调与管理。而销售预算是各种预算的编制起点,因此预算应由业务部门主导,多部门乃至集团公司决策层等多方面协同制定。

2.预算资源分配要关注价值系数

价值系数是一项管理参考系数,并不是财务计算,它更强调价值相关性,即通常所说的“花一块钱,办几块钱的事”。在根据工作计划制定企业各项预算时,除完成主要目标外,更要系统地考虑其他职能单位的功能需求,提升预算的连带价值。预算的制定不仅以完成本部门的既定工作为目标,還应尽可能地满足其他部门的某些需要,达到“一石二鸟”或者“一石多鸟”的效果。这样的预算才能为企业带来更大的价值,也是预算资源分配的首要目标。

3.紧抓预算管控的真实性与有效性

预算管控的真实性与有效性依赖企业相关业务流程的控制水平,但这并不意味着流程越长,审批层级越多,参与人员越多预算控制水平就越高,要紧抓内控管理的核心,即有效性。把握关键节点,问责有效履职人员,即便很短的业务流程也能达到预期的控制目的。企业应对预算流程的信息流进行梳理和分析,将预算制定、执行中的所有活动视为信息输入、输出与反馈系统,从而形成一套以信息流转为核心的控制过程。剔除不必要的审核节点、审核人员,缩减流程,提高效率。

预算的申报者及信息提供者必须对预算申请信息的真实性负责。预算需求的制定要有动因,为什么制定这项预算;预算金额要有来源,这个金额是怎么得出的;预算执行的起止时间,长时间未执行的预算是否可以取消等,一项一项穿透分析,杜绝无效预算。

预算控制执行过程中的每项控制活动,要由具备胜任能力与专业信息的职能人员负责。了解业务的发起人制定预算,其直管领导进行确认,涉及各项信息由相应的信息提供者确认,其他非直接相关人员无需参与,缩减流程并能够严格控制,避免出现“背锅侠、冤大头”,既是对预算发起人负责,也是对其他人员、对领导负责。

每项控制活动必须要有科学的控制记录来保障,这是确保预算绩效评价与明确责任主体的基础与关键。预算制定的相关申请表、会议纪要等文字记录都要一一备案、留底,后期审查过程中层层穿透,哪个环节的问题由相应确认人承担责任,严格追责。同时,这也是评价相关责任人的工作能力、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为企业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提供借鉴。

(二)以合同管理为抓手

为了防范风险,物流物贸企业一定要加强合同管理,以真实的商品交易作为业务的基础。在实际经营活动中,应基于真实的、合法的贸易背景,杜绝以贸易为名进行拆借资金或套取银行信用。

1.加强合同评审

在合同评审中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建章立制,严格执行客商审批、合同审批,制定格式文本审核、诉讼案件审批、委托代理律师、法律纠纷月报、案件预警表、风险代理报告、法律意见书出具等一系列流程,切实做到法律审核全覆盖、无死角。二是严格执行四项审核制度。以前,只对合同进行评审,现在扩大到授权委托书审核、规章制度审核、重大决策审核,努力提高审核质量,注重背景审查,不流于形式,从合法性、合规性及法律风险提示多角度进行分析,提出问题的同时给出解决方案,形成有效意见。三是坚持“一没四不”理念。坚持涉及法律议题的“没有法律意见,领导不签字、议题不上会、上级不受理、财务不付款”,将法律服务切实融入生产经营,为企业经营活动良性运转保驾护航。四是严禁开展融资性贸易业务,重点关注民营企业、上下游关联企业、无实物流转业务,合同评审实行一票否决。五是加强印章管控。印章风险逐渐凸显的情况下,加入电子化的印章审批环节,加强对可能产生重大法律风险的非合同类文件的审核把关。

2.加强合同执行中的过程管控

配合经营管理部门做好合同的后评价,尤其是合同变更和签订补充协议时,应当按照原合同审批程序履行审批程序,附原始合同,并与原合同一并保管执行,部门、项目对外出具说明性、承诺性内容的文件时,必须经过法律部门审核,禁止未经批准对外出具担保性的文件材料。各单位分公司和一定年经营规模以上的项目部必须设立法律联络员,注重对法律联络员法律知识的培训,充分发挥法律联络员在平时经营管理中的风险防范和关键证据资料的收集保管作用。

3.违约处理

要求各单位建立逾期应收账款预警机制,将面临诉讼的案件资料提前报送法律合规部门,法律人员要提前介入,收集案件胜诉的关键证据,务必提前化解自身存在逾期供货、断供等违约风险。要求各单位严格执行诉讼时效预警管理制度,案件经集团公司审批后方可诉讼。

4.引入客商分级制度

在贸易链条中,上游供应商、下游客户的信用水平和还款能力应继续得到关注,因为贸易行业的风险是以由贸易环节为中心点向供应链的上游和下游扩散的,对客户的关系、商誉、信用度、财务报表真实性等都应当进行关注。

笔者所在企业的上下游企业整体发展规模参差不齐,因此建立了评级制度综合考虑企业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以往的履约状况并以此制定预付款限额和赊销限额。较高的企业素质可以保证企业具有较好的法律合规意识,以及良好的契约精神,保障企业正常、合理、持续地发展,获得合法的经济效益[4]。

(三)以资金管理为重点

1.建立完善的资金管理机制

企业应在财务管理中突显资金管理的核心地位,甚至可以搭建一个独立的资金管理机构,保证各类资金管控措施的有效实施,强化内部结构的建设力度,同时做好各项监督工作,进而提升企业资金管理水平,保证资金管理达到预期目标[5]。企业在资金管理运作过程中,应贯彻以下三项原则:一是有资金计划的管理。根据企业当前的经营决策活动来科学使用资金。二是有针对性地使用企业资金,比如专项资金、营运资金等不同类型的资金,应做到专款专用。三是将企业资金集中管理与分级使用有机结合,全面贯彻落实使用资金法人责任制,确保各级资金使用单位对资金进行合理使用,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标,切实维护企业资金链的安全[6]。

2.积极利用资金管理系统,持续强化资金集中管理水平

推行企业资金集中和集权管理,目的是设计一种上下互动的沟通机制,根据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权责,充分运用资金管理系统进行分界,重新划分集团总部与下级单位之间的资金管理权限[7]。物资贸易集团要持续坚持资金集中管理,强力推行“零现金”管理机制,通过合理的统筹,调剂不同核算主体间的资金余缺,减少运营风险,提升运营效率,降低企业集团整体财务成本,发挥资金集中管理的最大优势,有效保障资金链的安全。

此外,要保证企业能高效地控制资金运转,并使这些资金的管理与运用最优化,仅仅从资金流这一个维度进行管理是不够的,还需要夯实账户管理、信贷管理等财务基础工作。

3.推行现金预算管理制度,做好资金的计划管理

牢固树立资金预算管理的意识,坚持强化资金预算管理,对与资金有关的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要以资金计划为准绳,围绕其做好筹划工作,做到心中有数。按周、月的时间节点制定资金预算,由各部门根据采购和销售用款需求,做到量入为出,收支平衡,制定收、付款计划,报资金管理部门汇总,资金管理部门编制具体的预算方案上报公司领导审议后严格执行,无预算,不付款。强化资金预算的刚性控制,提升预算的执行率,改善资金周转效率。同时,根据资金预算计算资金缺口,进一步确定整个企业集团融资方案和时间节点。

4.加强资金支付管控,确保资金的安全

从合同出发,查看相应的结算条款和时间,检查有关的发票及结算依据,确保货物已收到。经过层层检查,确保无风险后再安排对外支付,同时严禁超额度付款,时刻关注企业现金动向,牢牢把握住这条至关重要的“生命线”。

5.将供应链融资融入企业内控管理

供应链金融已经是目前一个较为成熟的业务模式,供应链上的成员(上下游、银行等第三方等)、交易平台服务提供者、综合风险管理者以及流动性提供者是一个完整的业务链条。因此,我们可以将现在主流的供应链融资模式融入企业的内控管理链条,通过引入物流监管控制或物流监管第三方,在物流环节(包括但不限于仓储、货代、运输以及加工等)对质押物或抵押物(以下统称监管物)实施监督与管理的物流延伸服务,在对“流动性的物”实施有效监控的同时,尽量避免影响“物的流动性”,实现货运代理、价值的保全以及资产的变现。

(四)以绩效管理为主旨

建立健全信用绩效评价管理体系,从信用评级、项目绩效、管控绩效、战略绩效四方面入手,全面管控企业运营状况,提升资金使用效率,确保有限的资金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分配。

1.信用评级

建立员工费用报销诚信档案,每个员工都有诚信分值,并以此决定个人费用报销被审查的几率。诚信度高的员工被审查的几率就小,反之,被审查的几率则越大。引导员工自觉遵守报销手续,提升资金使用效率,以员工的自身利益为切入口,促进企业合规文化的形成发展。

2.项目绩效

针对完工的各个项目分别进行真实有效的效果评价、验收评价、效率评价,多维度分析项目执行情况,且能够确认相关责任人。根据多项分析,查找实际值与目标值、实际执行情况与计划情况的偏离度及偏离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为后续项目执行提供借鉴,优化资金资源配置。同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审核评价,使项目绩效与个人薪资相关联,促使相关责任人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干实事,促进企业的长足发展。

3.管控绩效

针对进行中的各个预算项目的各个指标进行追踪评价,从金额、项目进度、项目效果等方面对比预算与执行情况,计算分析偏差率以及偏差原因。及时对预算进行相应调整,降低因进一步执行不必要的预算造成资金损失,节约资金资源。对于责任人的追责问题需分级处理,因外部条件发生重大变化而造成预算执行出现偏差的,不应追责,以鼓励员工主动作为、积极作为[8]。

4.战略绩效

针对尚未进行的各项预算,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通过价值维度、集团资源分配两个方面,对各项上报预算进行甄别、筛选,引导资金流向,实现企业资金资源的合理有效分配。

一是价值维度。在制定预算时,设置降低成本、环保、安全、服务质量等多维度价值关系分析,综合评价每个预算项目,编制预算投入价值分析表,由决策层根据其偏好,选择合適的项目。

二是集团资源分配。根据企业的年度战略目标,编制年度战略目录,并对项目的预计实现效果加以分析,让资金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发展战略。在此基础上,也可以根据中长期的企业战略编制相应的战略目录,以更长远的目光分配企业资金资源。

(五)以审计监督检查为手段

以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结合的方式加大内部控制管理力度,也是笔者所在企业常用的行之有效的内控控制管理手段。坚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聚焦关键业务、重点领域和重要环节,强化投标、采购、合同、现金支付、业务招待,以及重大决策、重大项目安排、大额资金运作等合规管理情况审计,防止风险由“点”到面,避免发生重大经营风险。通过强监督、严问责,推动企业实现“强内控、防风险、促合规”的管控目标,促进企业提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

同时,聚焦企业管理层主要责任和权力运行特点,以“三重一大”事项决策程序、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经营过程的合法合规性,遵守党风廉政建设有关规定等情况作为审计重点内容,从纵向、横向对比入手,科学评价领导人员履职尽责成效,客观观公正界定任期责任,为考核、奖惩、任免干部提供客观、真实的审计依据,助推企业形成凭业绩选人用人的良好生态。同时,将绩效考核审计纳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同步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和专项审计,有效推动两者的深度融合。

此外,审计监督需要依靠责任追究制度加强监督与惩罚整改力度,针对合同履行效果,总结经验教训,达到不断优化的目的。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建立国有企业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制度的意见》(国办发〔2016〕63号),意见中明确了物流、物贸行业中购销管理等方面责任追究范围,旨在推动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规避经营管理风险。

(六)创新引入电子化手段作为过程控制的有力辅助

数据是资源,规范的数据只有通过分析和应用后才能转换为集团资产,数据管理是所有依赖数据开展工作的基础保障。采用信息化的内部控制方式可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也促使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发生变化,向更适应社会趋势的方向发展[9]。因此,我们首先要排查一些常见问题:例如,数据采集点方面,计量点与数据需求是否一致。指标名称方面,是否存在不同指标同一名称或者同一指标不同名称的情况。统计逻辑方面,是否存在计算口径无标准,或者计算逻辑与客观实际不符合的情况。数据管理方面,是否存在数据自动采集与数据运用水平不协调;数据采集和加工过程标准化程度不高;信息系统维护不足、数据审核职能缺失、数据加工、人员培训方式有待改进;尚未建立数据管理考核体系或尚未建立面向不同层级管理需求的数据体系。

然后,通过全面梳理作业链、识别数据链、优化信息价值链,形成《集团数据标准化手册》《集团管理指标标准化手册》《集团数据管理制度》等制度完善内部控制。利用好业务财务流程一体化,聚焦与业务部门的深度融合,实现业财对接,通过对流程中重点环节予以重点监控,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强化内部控制系统的顶层设计与有效执行,提高内部控制执行效率。最终实现各职能部门数据管理有序化,集团数据管理统一与标准化,争取让基础数据加工强度下降50%,数据信息化审核率达80%以上,对外相关报表数据准确率100%。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渐进的、动态的增效过程,在实施过程中应着力进行与信息化相适应的企业文化设计与建设,全面转变和更新企业经营思想观念,注重员工创新意识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为企业成功实施信息建设提供思想基础和文化支撑。企业应参与信息化的全过程,减少设计缺陷的同时尽量规避信息化风险,使信息系统能切实发挥作用。

五、结语

2020年以来,随着外部环境的剧烈波动,物流物贸行业内部多年聚集的风险隐患有逐步暴露的趋势,这也把企业内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对企业管理者提出了新要求、新考验。因此,当前形势下如何正确处理好内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如何让“合规管理人人有责”“合规管理创造价值”“内部合规与外部监管充分互动”等理念深入人心,防范和化解各种经营风险,确保企业持续稳健快速发展,是需要细心研磨与进一步设计搭建的。因此,作为企业管理者,只有通过不断提升内控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合同管理和资金管理能力,确保员工的自觉行为与制度对人的限制约束实现有机融合,才能真正为企业的生产经营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陈津津,赵巍,李海燕.内部控制缺陷对企业存货管理业绩的影响研究[J].财会通讯,2019(5):26-30.

[2] 藍莎,苗泽雁.内部控制缺陷披露与企业价值创造效率[J].会计之友,2019(13):64-69.

[3] 裴静儿.大宗商品内控管理流程探讨[J].国际商务财会,2017(3):39-42.

[4] 孙丽.浅谈物资贸易企业应收账款的控制与管理——以广珠铁路物流开发有限公司为例[J].财会研究,2016(7):57-59.

[5] 张立伟,雷琳.企业财务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5(3):11-14.

[6] 董爱红.加强企业资金管理 防范财务风险[J].山西农经,2017(3):75.

[7] 孙丽.物资贸易企业财务控制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5(11):121-122.

[8] 朱恩香.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6(3):230,232.

[9] 李海鹰.物流集团内部控制制度优化研究[J].会计之友,2010(4):60-61.

上一篇:erp系统论文范文下一篇:防渗漏技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