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研究论文范文

2023-09-16

音乐教学研究论文范文第1篇

内容摘要    音乐教学评价是音乐教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能够通过对课堂教学的观察很好地帮助教师改善、提高教学水平。本文以新课标为标准,通过总结音乐教学评价的原则以及内容,思考音乐教学评价的观点,并以优秀的微课课例进行了简单的音乐教学评价。

关键词    新课标;中学音乐教学;教学评价

1  音乐教学评價概述

音乐教学评价是一个价值判断的过程,在评价过程中,要以音乐教育的价值观为参考前提,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对音乐教育及学习活动进行的知情意全方位的考察。音乐教学评价不仅仅是单一地评价音乐教师教学能力的优劣,而是通过对其音乐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分析和评价,发现音乐教师教学过程中值得赞许的做法及其存在的部分教学问题,以保持其合理部分,摒弃其错误部分,达到优化音乐教学方法和手段,全面提升音乐教学质量的目的。

2  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音乐教学评价

2.1  评价的原则

科学性原则指教学评价的各个环节要科学合理,能充分地为教学目标服务。音乐教学评价标准的确定和方法的选择必须是科学的,如此才能客观、有效地对教学进行较为科学的点评,这就要求评价者必须遵循音乐学科的教学规律和学科自身特点来进行。而导向性原则指音乐教学评价要引导音乐教学朝着正确方向发展,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学法等的要求,基于教学规律,不仅教师能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总结教学经验,使音乐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得以提高,亦使学生更好地发展音乐潜能及其综合能力的养成。

可操作性原则指音乐教学评价的标准和方法要清晰、简便,便于操作以及适合推广。而整体性原则指音乐教学评价必须立足整体,全方位地进行教学过程的评价,针对教师值得肯定的教学行为以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合理问题,全面地教学评价与反思。如此,才能达到评价真实客观且音乐教学得以优化。

2.2   评价的内容

音乐教学评价不仅是对教师教学行为、教学方法的点评,也是考察学生音乐基本知识和技能,更对学生学习行为习惯养成进行评价,其内容体现教学评价的多层次、多维度、多导向的特征。

教师的音乐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的评价:教师的音乐专业素养从三方面展开:首先,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主要包括是否影响教学对象的能力、对教学过程的控制能力、对自身的相关因素控制能力等。其次,评价教师的表演示范能力主要是指歌唱、演奏、舞蹈等方面,作为音乐教师应当具备一专多能,这样才能更好地贴合新课标的要求,而深厚的艺术修养,是音乐教师从事音乐教学活动的基础。最后,评价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指教师对音乐及教学理论的钻研能力,在音乐课堂上教师是否将理论联合实际、不断去研究改良自己的教学方法、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音乐教师的职业素养是指音乐教师在从事音乐教育职业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同时,教师的教学态度是否端正、教姿教态是否得体等也是对音乐教师进行评价的一个内容。

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的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参与教学环节及课堂上师生交流的情况,判定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的情况,从而改善教学。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及时的、积极的、正面的评价,这样就可以捕捉到学生每一个闪光点,多宽容他们的错误,从而对学生的音乐学习产生一个正向的推进作用。在音乐课堂中要注意民主的教学氛围,建立良好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自由、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中进行快乐音乐学习。

教学设计环节与过程的评价涉及到科学有效的音乐教学设计与目标、具备实操性的教学内容与过程、准确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等进行考察。教师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于音乐艺术特有的极强感染力,要充分利用这种感染来引导学生,使得学生在学习音乐技能的时候造成强烈的思想上、情感上的激动与感染。

以优秀微课人民音乐出版社高二年级的《黄河大合唱》为例进行音乐教学评价:

该教师综合素质与教学能力强,在课堂中采用聆听对比的方法,解决感受不同音乐情绪的目的。教师不为讲解音乐背景而赘述,而是引导学生随着旋律的变化,鼓励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使得学生体验《黄水谣》A段与A’再现段的画面感不同从而探究节奏、速度等音乐要素是如何变化表达音乐情绪。

教师采用巧妙地设问法,激发学生兴趣与音乐听赏感,师生交流互动热烈。比如在教师弹唱B乐段之前,教师启发学生思考A段与A’段强烈的情绪反差的原因,然后自然地引出B段,吸引学生继续欣赏乐曲的兴趣。

教师运用体验音乐的情境法,尽量还原音乐场景,启发学生领悟音乐的社会意义。比如在欣赏《怒吼吧,黄河》环节中先引导学生仔细聆听五个和弦,学生从和声的变化中感受到五个情境——明朗坚定、积蓄力量、崭新天地、激烈斗争以及赢得胜利,接着教师用激昂的语调讲解谱例引导学生再次体验音乐的情境,感受音乐的情绪。最后的师生合作环节,学生参与弹奏双排键,体会和声的变化,领悟乐曲蕴含的音乐情感,加深音乐的理解。

综上,整堂课教学设计巧妙,高度凝练了教学内容、思路,并且合理运用了多种音乐教学方法,呈现了强大的教学逻辑。面对爱国的题材音乐作品,该教师从音乐基本要素出发,找到音乐专业本身的研究方式进行音乐教学。其次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激发、调动学生全方位的感官体验,并且该教师合理灵活地使用道具,进一步促进师生合作与生生合作,重视学生的参与感,达到使学生在自由、和谐、热烈的课堂教学氛围中进行音乐学习的目的。最后,该教师充沛的教学准备,充分展现教师个人技能与素养。

3  结语

音乐教学评价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内容,真正的以科学性、客观性进行教学评价,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教学方法的改进。需要明确的是,中学音乐教学评价的最本质目的就是要促进中学音乐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教学方法的改进,证明教学方法是否真正的适应学生的需要,以及在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的过程之中把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调动起来,这样才能够真实的实现音乐教学评价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 王川.浅谈音乐教学评价的内容与方法[J].北方音乐,2019,39(24):139+141.

[作者简介:薛昕昕,硕士研究生在读,广西师范大学,研究方向:音乐教学。]

音乐教学研究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创造能力,是我国教育行业研究的重要课题。因此,在当今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在突出学生为主体的同时,以英语音乐情境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进而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初中英语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音乐情境

在当今时代,我国的教育事业在不断发展和改革并处于关键时期,同时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社会中各行各业对于创新性人才的要求和标准也随之提高。基于此情况和社会背景,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创造能力,也是我国教育行业研究的重要课题。因此,在当今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突出学生为主体的同时以英语音乐情境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进而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初中英语教学质量。

1 在初中英语课堂上实现音乐情境教学的意义

1.1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初中生年龄阶段,正处于青春期,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充满了好奇心和爱表现的特征,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音乐情境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通过感受不同风格的英语歌曲,引导学生养成英语思维,进而在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学习英语。

1.2 有利于学生记忆力的增强

在实际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以及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就会潜移默化地强化学生的记忆能力。但在实际的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诸多的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学生只需要将教师讲解的知识死记硬背,进而导致学生对英语学习慢慢地产生畏惧心理,失去了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课堂中应用音乐情境教学模式,能够让初中英语教学有效地融入情感体验和形象记忆的方式,让学生能够通过音乐情境学习英语,提升自身的英语素养和语言应用能力,并让学生锻炼提高自身的记忆力。与此同时,还会让学生潜移默化中形成一种良好的英语思维模式。在实际进行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让学生了解外国人使用英语的方法和习惯,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的视频和听力材料让学生欣赏。这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模式,让学生对英语知识内容提高理解和掌握程度,进而能够在生活中灵活学习英语。

2 在初中英语课堂上实现音乐情境教学的措施

2.1 在英语阅读中加入背景音乐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有很多的英语阅读内容。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优美的英文歌曲作为背景音乐。如此不仅可以减少学生的紧张情绪,还可以营造出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在教师进行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根据阅读教学的宗旨和情境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如此才能够让学生在阅读中产生共鸣,并且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并提升学生的阅读速度和效率,帮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和掌握,并让阅读的正确率也大幅度提高。例如,在进行“圣诞节”相关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播放圣诞节的节日歌曲,进而在圣诞节歌曲的轻松、欢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感受到歌曲给身心带来的愉悦感受,进而促使学生在此环境下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2 在学生积极性不高时播放音乐

在进行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不仅是根据课本的需要播放相应的音乐来营造音乐情境,同时还需要教师对学生的状态、心情有实时的掌握和了解。在日常教学课堂中,教师应该仔细留意每个学生的情绪、状态变化,从而利用英语歌曲来调整学生的状态,提高学生的专注力和学习效率。例如,在初中教学课堂中,教师如果发现某个学生情绪较为低落,学习的积极性低下,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临时为学生播放一些节奏欢快的歌曲来调整学生的情绪,诸如《水迹》等歌曲,让学生能够通过音乐节奏的感染迅速地提起精神,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2.3 在学生记忆词汇过程中应用音乐情境教学

初中英语教学是整个初中教育阶段中的重要基础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和记忆教学内容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初中英语教师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传统的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是通过带领学生认识相关词汇后,就要求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记忆和理解词汇,如此就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记忆效率。但如果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采用音乐教学的方式,就能够让学生轻松地进行词汇的理解和记忆。可供教师选择的英语歌曲丰富多样,相应词汇在其中的应用也非常简单明了,因此教师可以在其中根据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选取一些单词,再进行词汇的记忆教学。例如,在讲解“spring”这个单词的过程中,在英语歌曲中就有spring这首歌,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过程中引入这首歌曲供学生欣赏,从而在学生欣赏和学习这首歌曲的时候,让他们轻松记住单词。因此,在初中英语词汇记忆学习过程中,如果应用音乐情境教学模式就会让学生迅速进入状态,并提高学生词汇的积累速度和记忆深度,提高学生对相应词汇的应用能力。

3 结语

在科技、社会、经济、网络等诸多方面飞速发展的今天,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和贸易等活动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当今时代对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作为我国学生学习英语的基础教育阶段,教师要深入研究创新性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英語学习效率和英语应用能力,通过良好的音乐情境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 杜静.英语音乐性教学手段在初中英语课堂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6.

[2] 刘琳.音乐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应用[J].科技风,2014(12):186.

作者简介:刘密(1986—),女,吉林舒兰人,本科,中教一级,研究方向:英语。

音乐教学研究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音乐课程教学过程中,为能从整体上提升教学质量,教师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显得比较重要,这是创新教学模式的重要体现,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音乐课程教学进行有效融合起来,能为实现高效教学目标打下坚实基础。本文主要从理论层面就现代信息技术融合音乐教学的作用和措施详细探究,希望为实际音乐课程教学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高中音乐;现代信息技术;融合作用

引言:高中阶段音乐课程教学当中,将现代信息技术加以科学化运用比较重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学习音乐知识提供新的途径方式,激发学生对音乐知识学习的主动积极性,为学生可持续学习起到积极作用。

1.现代信息技术融合音乐教学的作用

高中阶段音乐课程教学工作中,存在诸多的教学问题,教学效率低是比较突出的,为能从整体上提升音乐课程教学的质量水平,教师将现代信息技术加以科学化运用显得比较重要。传统教学中由于各类型的音乐乐器的呈现存在着困难,学校在音乐教学方面的设备投入不足,缺乏音乐乐器的支持,这就必然会影响实际音乐教学工作的良好推进。从实际教学工作的开展现状能发现,教师没有通过信息技术展开教学,音乐课程教学的效率比较低下。

高中阶段作为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重要时期,教师要注重将现代信息技术加以科学运用,创新音乐课程教学的模式,为学生营造良好学习的环境氛围,从而才能有助于提高学生音乐知识学习的质量。音乐课堂教学当中通过视听媒体的科学化运用下,为学生呈现动态化的音乐课堂,调动学生音乐知识学习的主动积极性,从这些基础层面得到了强化,才能为学生良好学习发展打下坚实基础[1]。另外,将现代信息技术和音乐课程家乡噢诶进行融合,这对创新音乐教学模式有着积极促进作用,有助于从整体上提升音乐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创设生动化的音乐学习课堂。

2.现代信息技术融合音乐教学的措施

现代信息技术和音乐课程教学进行结合起来,这对提升学生音乐知识学习的质量和效率能发挥积极作用,为学生良好学习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从以下几点需要加强重视:

2.1信息技术创设生动音乐情境

高中音乐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为学生良好学习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要注重将信息技术应用创设生动的音乐情境,为学生可持续学习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传统的音乐课程教学中没有从学生动态化学习的角度出发,教学氛围比较僵化,学生学习参与积极性和热情不高,这对实际音乐课程教学会产生诸多不利影响[2]。音乐课程教学当中教师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科学应用下结合音乐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这对提升学生音乐知识学习的兴趣有着积极促进作用。

例如:音乐课程教学中在为学生讲述《对祖国山河的礼赞》的课程内容中,教师为调动学生音乐知识学习的质量和效率,这就可通过信息技术为学生呈现《航拍中国》当中对祖国的山河美景呈现的视频内容,通过加工制作视频课件在课堂中让学生观看,为学生呈现出真实的动态化的情境,然后选择音乐《我的祖国》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感受到音乐的学习的乐趣,在这一针对性的音乐知识内容的呈现下,带领学生对音乐评鉴赏析,从整体上提升学生音乐知识学习的质量水平。

2.2信息技术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

教师在音乐课程教学当中为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教学中就要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呈现出变化性以及动态化的音乐内容,从而促进学生音乐知识学习的质量和效率,从而为学生良好学习发展打下坚实基础[3]。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以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为基础,促进学生在音乐课堂中发挥主动积极性,通过信息化技术的科学化应用下,结合不同学生学习特点以及需求,为学生呈现丰富性的音乐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信息技术的学习途径,通过智能手机等应用为学生开展云课堂,让学生在课上课下相结合的方式下学习音乐知识,为学生动态化的学习音乐知识起到了促进作用。

例如:课程教学中为学生讲述《独特的民族风》的音乐内容中,为学生介绍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以及特点,但是课堂的时间比较有限,无法将中国所有民族的音乐在有限的课堂中呈现。教师这就可通过云课堂的开展方式,将不同民族的音乐内容上传到云端,学生登录后能够自动的下载学习了解,通过课堂上以及课堂下进行有机结合的方式展开学习,这对提升学生音乐知识学习的质量和积极性能够起到良好的作用,为学生良好学习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3信息技术丰富音乐教学素材

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通过为学生讲述音乐知识,将信息技术科学运用丰富音乐教学素材,这对提升音乐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有着积极作用。课程教学当中要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发挥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势,為学生呈现多样化的音乐知识内容,从而调动学生音乐知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4]。音乐课程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中起到引导的作用,为能提升学生在课堂中高效学习,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多样化以及多形式的学习素材,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红能够有选择的余地,学生在结合自身的喜好的基础上选择喜欢的素材内容,从而能激发学生音乐知识了解学习的积极性。

如:音乐课程教学中在为学生讲述《京剧大师梅兰芳》的内容中,学生对梅兰芳的故事了解不多,教师通过信息化技术科学应用,丰富相关梅兰芳的生平故事的教学素材,让学生从图片以及视频资料进行了解认识,让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戏剧的伟大有更多的了解认识,从而才能真正为学生学习音乐知识提供丰富的资源,提高学生学习质量。音乐素材的选择前教师要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调查,如在为学生呈现梅兰芳的相关素材内容的时候,了解学生对梅兰芳的知晓程度,从而能够有取舍的选择相应的素材内容。可以将音乐以及戏剧和影视作品等素材内容作为学生学习参考的资料,在课堂中通过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呈现出来,让学生从不同的层面来了解戏剧大师梅兰芳的精彩人生,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学习印象。

2.4信息化技术注重陶冶学生情操

高中阶段的音乐课程教学教师通过信息化技术科学应用下,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能有效调动起来,从整体上提升学生学习的质量水平。信息化技术的科学应用为学生呈现出丰富的学习素材内容,也能通过信息化技术科学化运用来开展相应的德育美育的工作,为陶冶学生的音乐情操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如:为学生呈现出拉丁美洲的音乐内容情境,通过信息化技术的科学化运用下,学生在实际音乐知识的学习方面动力比较充足,从整体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通过信息化的形式为学生呈现出不一样的音乐学习的历程,学生在音乐课堂中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学生在音乐课堂中学习的兴趣也能被调动以及激发出来,从整体上提升学生学习的质量水平。

3.结语

综上而言,音乐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注重方法的创新应用,将信息技术科学化运用为学生创新音乐知识学习的质量和效率,从这些基础层面得到了强化才能有助于学生学习发展。音乐课程教学中只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应用信息技术展开音乐教学活动,才能实现既定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赵园园.谈高中音乐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效融合[J].课程教育研究,2019(47):223-224.

[2]谭秀萍.信息技术与高中音乐教学有效融合的特色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9(26):236+239.

[3]方桂香.例谈信息技术与高中音乐课堂有效融合的意义[J].北方音乐,2019,37(12):188.

[4]关春凤.高中数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J].信息化建设,2019(11):150-151.

音乐教学研究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也越来越注重自身的精神文化培养。小学时期是学生的启蒙阶段,而根据国家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培养综合型人才的策略,在小学对学生进行精神文化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而人们最容易接触到的,也是最多接触到的就是音乐及相关方面,优秀的音乐可以直接表达自身的情感,可以给人带来欢愉。并且目前在小学阶段也特别的注重学生的音乐教学,使学生能够进行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音乐;音乐律动;教学方法

引言: 想要有效的进行音乐教学,就势必要把音乐律动合理的带入到小学音乐的教学当中。以往的音乐教学大部分都是让学生先听再唱,而许多小学生因为腼腆、害羞而不敢张嘴,这种教学方式过于传统与保守,使学生无法意识到音乐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让学生感到音乐课程的枯燥乏味,导致学生对课程失去兴趣与热情,失去学习的信念,小学音乐教师也就无法有效率的开展工作。

一、音乐律动的含义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律动的含义

音乐律动,以“动”为核心,是一种具备音乐节奏感、体验感的直观表达。

就是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下所表现出的一些行为,就比如跟着音乐节拍进行有节奏地晃动,和肢体上的一些表现。而在具有音乐律动的音乐课程中,学生在一些旋律较为轻快,节奏动感较强的音乐的刺激下,会不由自主的进行一些肢体动作。

(二)当下音乐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就是,在这个较为注重成绩的时代,许多学校都忽略了对于精神文化的培养,只是一味地学习文化知识,不注重对于新时代小学生精神文明建设的栽培。并且,许多小学音乐教师都以课本上的音乐为主,虽然每首音乐都有特殊的时代精神,但是缺失流行性,无法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丢失了对于音乐课程的热情。应该将课本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欣赏一些较为流行的具有代表性的歌曲,鼓励学生进行跳舞等肢体活动,以及将一些有意义的歌曲编排成歌剧或者话剧,让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对音乐课程产生兴趣,积极的进行学习。

(3)国家对于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政策

并且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与实施,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发展都的得到了极大的支持。将音乐律动带入到音乐课堂当中,就是对于国家政策的一种贯彻,让学生能够陶冶情操、认识自我,提高了学生的艺术文化素养,为成为高素质人才奠定的了基础。并且小学音乐课程将律动音乐等相关知识进行代入,也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学习文化知识之余能够进行放松,甩去疲惫,也是为培养综合性人才提供了基础。

二、音乐律动课堂的深化

(1)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小学生正是对事物都充满好奇心和兴趣的时期,他们对于一切新鲜事物都抱有很大的好奇心。在进行音乐律动教学之前,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白何为音乐律动,教师应该搜集相关视频及音乐,播放给同学们观看及欣赏。抓住学生的眼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理,让学生能够沉浸其中,激发学生对于新型教课方式的兴趣,让学生对于音乐课程有一个新的认识,激起学生的好学欲望。并且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对当下的哪些音乐较为感兴趣,将课程与学生的兴趣相结合。在最初阶段,让学生多听多看,正确的向学生传达每首音乐所想要表达的情感,并向学生讲述每一首音乐背后的故事,让学生先对音乐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并引导学生能够开口去唱,接着带动学生进行肢体动作的表达。最开始学生会比较腼腆,放不开,这就需要教师能有一个正确的引导,给予学生足够的鼓励,提高学生自信,以此来为提高教学效率而打好基础。

(二)教师自身的进修及授课方式的创新

小学音乐教师作为小学生的艺术文化素养的引导着,不光是要自身专业知识过硬,也要在课下时间为不同班级的学生制定一个教学方案,规划应对不同情况的的策略及方针,还应该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音乐艺术学习环境,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才能带动学生能够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并且,音乐教师也要不断的进行学习与研究,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和水平,要符合当今时代的音乐学习节奏。接下来教师就需要对教课方式进行转变,要多进行一些实践活动,将一些有时代意义且简单易懂的音乐进行编排,转变为歌剧或者话剧。例如:《三只小猪》《一个师傅三个徒弟》等,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去学习音乐及相关课程。让学生敢于在音乐作品中展现自我,培养了学生敢于表现自我的意识,这对以后的学习与生活当中有很大帮助,并且能更够更好的发掘出自身的音乐或艺术潜力,如果學生愿意深入研究,来让自己有一技之长,拓宽了以后的发展道路。

(三)音乐律动进课堂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将音乐律动带入小学音乐课堂也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能够得到适当放松,不能只是一味的进行文化课的学习,要劳逸结合。在其他课程上所积累的疲惫,都可以在音乐课程当中通过歌唱或跳舞的方式释放出来,同时也能锻炼自身的的协调性与节奏感;而且在排练或表演过程中能够培养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主观意识。从而可以在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提升对音乐的理解和感知的同时,也使教学质量和效率得到提升,进而为学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并且,在音乐的造势下,可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提高学生自身的反应能力,只要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可以让学生更有效的思考并解决一些问题。而且,音乐与舞蹈同时涵盖了艺术与审美两方面,有助于提高学生自身的审美水平和艺术培养,二者相结合,会帮助学生能更加深入的了解音乐知识与理论。 加入了音乐律动的音乐课堂可以让同学们发掘自身的潜力,可能会有同学在唱歌跳舞等方面有着较高的天赋,加以深造,可以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也拓宽了以后的成长与发展道路,为以后的职业选择多了几项方案。

结语:总而言之,小学的音乐课程是一门非常有意义的课程,其很好的贯彻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理念,以及政策要求的大力发展高素质人才。让学生敢于表现自己,为自己带来了一技之长,拓宽了自身未来的发展道路,培养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让小学音乐课堂变得活跃有趣起来,带动了学生良好的学习氛围,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基础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王孝霞.体态律动教学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应用简析|].教育科学:全文版,2016/10):00203-00203

[2]纳吉蕊.音乐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方法[J].才智,2016,(32 )

音乐教学研究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区域性音乐文化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和进步发展的精神寄托之一,是激发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内在驱动,也是与其他精神文明有明显区别的特征之一。本文主要通过对区域音乐的相关阐述,对区域音乐文化研究进行一些简单的探讨和思考。

【关键词】民族音乐学;区域音乐;研究

区域性音乐文化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和进步发展的精神寄托之一,是激发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内在驱动,也是与其他精神文明有明显区别的特征之一。那么,到底区域性音乐文化应该如何划分?研究区域音乐文化有什么意义?我们应该怎样来看待区域音乐文化的研究呢?本文笔者将通过区域音乐的相关叙述,对区域音乐文化研究进行一些简单的探讨和思考。

一、区域音乐的定义

区域音乐是民族音乐学的重要研究领域。狭义地讲,区域音乐是指在特定的地理范围内,对发生的所有音乐文化现象进行整体研究,探求其区域音乐文化特质;广义上来说,区域音乐是针对某一特定所属群体所拥有的音乐文化研究,这一特定的群体往往居住在一个相连的地理范围内,或通过拥有共同的某一音乐品种使得出现多地点多场所的诸多音乐现象,这可能与历史上由于地理或某种因素而被联系在一起的人群、或随着历史变迁或某种制度促使一些人依循不同地点在相同的线路上来回流动密切相关,这些场所又通过活跃期中的音乐文化行为相互连接在一起,从而显示出共同的区域特征。[1]区域音乐的定义决定了我们在民族音乐学研究中不可能全面涉及、面面俱到,而且区域的差异性也决定了区域音乐研究的繁杂性和专一性。但从另一方面来讲,正是由于区域音乐的这些特征才使它在民族音乐学研究中占有了重要的地位,才能汇聚成中国千姿百态的区域音乐文化。

二、研究区域音乐的重要意义

区域音乐的调查和研究,是近年来民族音乐学田野考查实践的重点和核心,也是对民族音乐学经验研究的尝试与实践。因此,对区域音乐文化研究也显得尤为重要。

(一)研究区域音乐是了解所属区域音乐、文化背景和审美标准的重要方式

民族音乐学是一门研究音乐及其所处文化环境、共生环境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不仅包括音乐本身、与音乐有关的行为,还包括与音乐赖以产生的文化背景的关系。[2]区域音乐是民族音乐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因此,研究区域音乐不仅能了解当地的音乐,更能通过音乐来研究区域音乐的文化环境和文化背景。例如,对山西晋东南地区的上党梆子进行研究,我们不仅能从这种区域音乐的调查研究中了解上党梆子的音乐调性、板式和经典曲目等音乐形态,更能从对它的研究中了解当地民众的风俗习惯、审美情趣和文化背景。

(二)研究区域音乐是民族音乐学研究的需要,是民族音乐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和重要途径,是民族音乐学的重要分支和组成部分

中国的民族音乐像一个充满魔力的大花园,里边盛开着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之花,它们有的在劳动人民精心呵护下盛开着绚烂的花朵,有的却在斗转星移的历史长河中慢慢凋谢。这不仅渗透着中国多民族音乐文化的形态各异,也透露出我国的区域音乐亟待挖掘,更表明了研究区域音乐的重要性和价值。

(三)研究区域音乐是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文化、唤醒和激发民众自觉保护意识和传承发展区域音乐文化的迫切需求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延续,是世世代代继承、发展和创新的结果。由于我国历史特殊性和西方文化的影响,许多民族音乐在现代社会冲击下,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甚至走向灭绝。因此,区域音乐的研究一方面可以发现、继承和保护中国珍贵的民族区域音乐,另一方面,通过挖掘和研究区域音乐文化,结合当今社会的变化,来发展和促进中国的民族音乐学。

三、区域音乐研究的发展方向和区域音乐文化传承途径

人类创造了文化,也有权利和义务享有和继承文化。对于区域音乐研究的发展就应该是首先要把民族区域特有的和濒危的音乐文化继承和保护下来,然后在承接过去祖先遗留的文化遗产的基础上,继续创造符合时代需求的民族音乐。同时,我们必须通过相关的方式和途径来传承我国的区域音乐文化,这样才能促进和提高区域音乐文化的研究成果,进而推动我国乃至世界的民族音乐学的发展。

(一)提高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区域音乐文化的意识,加大区域音乐研究的田野调查

社会变迁中的民族音乐,面对着主流文化、西方文化等不同文化的冲击,我们一定要提高保护和继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自觉意识,增强民族文化发展的动力,在当今多元化的环境下保留自我,或进一步学习、适应、吸纳或扬弃。同时,加大对传统区域音乐的研究要注意因人而异、因地制宜。这在我的学习过程中和老师的指导下有很深的启发和感受。因为“局内人”对自家文化拥有最终解释权和话语权,研究自己熟悉和了解的区域音乐,再加上家乡生活的积淀,这样肯定会得心应手、事半功倍。否则,如果涉及自己不太熟悉的区域音乐,这样的难度会加大几倍甚至几十倍。

(二)加强区域性音乐文化教育,保证中国传统区域音乐文化的延续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对传统民族民间的活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的加强,区域性音乐教育已经成为传承民间音乐必不可少的手段。由于我们对区域音乐文化的了解和认识还相当有限,再加上科技发展和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加强区域性音乐文化教育就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

(三)国家的政治干预是传统区域音乐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的有力保证

国家和各地政府部门应该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组织相关表演和演出等途径来促进区域音乐文化的继承、保护和发展,同时促进区域音乐文化研究的成果,这从我们近几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取得的成绩中可以看到许多例子。

四、结语

区域音乐研究是中国民族音乐研究的重要领域和重要途径。不同形式、不同层次和不同地域的区域音乐文化构建了中国民族音乐学的整体架构。如何通过区域音乐的基本规律和文化特质的研究,反映区域音乐的应用性和对区域发展乃至中国整个民族音乐学发展的作用,是民族音乐学关注的现实课题。

参考文献

[1]胡兆量等.中国文化地理概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06-207.

[2]杜亚雄.民族音乐学概论[M].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61.

[3]杨红.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区域音乐研究[J].中国音乐学,2010 (4):104-111.

音乐教学研究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在世界“民族音乐学”学科发展史上,西方学者明星璀璨,而布鲁诺·内特尔的学术思想可谓独树一帜,在引领学科发展上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在中西方的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及重要影响。他著述丰厚,在音乐研究中的文化视角、西方艺术音乐的研究、城市民族音乐学、音乐研究中的局内人和局外人等问题上有独立的思考,这些理论已经成为学界研究具体问题的理论指导并深受同行赞誉,他的学术思想也值得学界研究及推广。

关键词:布鲁诺·内特尔;民族音乐学;学术思想

中国民族音乐学自“南京会议”(1980)以来已经走过了近四十个春秋。四十年来,中国民族音乐学无论在学科名称、研究对象、研究理念与方法的学科元理论探讨已有硕果,近几年在构建中国民族音乐学话语体系的问题上已有思考。从2007年赵宋光等人提出的“中华乐派”建设至2017年(浙江·金华)、2018年(北京)学界连续两年召开的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学术研讨会已经充分说明,作为方法论的“舶来品”民族音乐学,必将以“他者观照自我”的发展之路,在学科发展的过程中,渗透着中国民族音乐学家不断砥砺前行、不断向国际学术界学习的身影。应该说,西方民族音乐学的理论与方法对中国民族音乐学的学科建设起着引领作用,西方民族音乐学界诸如阿德勒、卡尔·斯通普夫、霍恩博斯特尔、贾普·孔斯特、查尔斯·西格、阿兰·梅利亚姆、乔治·赫尔佐格、米奇斯洛·科林斯基、J.H.科瓦贝纳·恩克蒂亚、安东尼·西格、布鲁诺·内特尔等,共筑学科大厦,他们的学科理论深深地影响着世界民族音乐学的纵深发展,中国当然也不例外。

作為当代著名的民族音乐学家杰出代表,美国民族音乐学家布鲁诺·内特尔(Bruno Nettl)是世界级的学科公众人物。安东尼·西格尔曾说:“内特尔是民族音乐学领域中一个鲜活的传奇人物,”甚至盛赞他为“美国现代民族音乐学之父”。随着他的著述不断引进国内以及他两次中国之行后,他在中国民族音乐学界以及在中国音乐学者心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学术观点在我国学界引用和转载率最高,甚至达到一种“无文不引用”的状态。有学者也说:“内特尔的研究在中国学者中产生了巨大反响,其研究理念、研究方法、研究视角对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研究和中国的民族音乐学学科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他在音乐研究中采用的文化视角、以人类学的方法来研究音乐事项、城市民族音乐学理论、用民族音乐学方法来研究西方专业艺术音乐、音乐研究中的局内人与局外人,他在这些问题上的独立思考和独特观点经常出现在中国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文献之中,而且在某些程度上指引着中国民族音乐学的行进道路。” [1] 近几年来,随着国内学者不断将内特尔的研究成果引介到中国,逐渐由零散的、有重点的翻译文章到目前整体的、全方位的译著与专题研究,给学界呈现了一个完整的、立体化的学科人物。

基于此,本文主要从国内编译《民族音乐学研究:31个论题与概念》(下文简称“论题与概念”)、《中国人眼中的内特尔及其学术观念》(下文简称“学术观念”)、《民族音乐学亲历记:一部回忆录》(下文简称“回忆录”)三本关于内特尔的著作、专题研究、回忆录为出发点,试图从一个读者的“视界”去探究内特尔关于民族音乐学领域深邃的学术思想,并求教于方家。

一、厘定学科认知:“民族音乐学”是一个不断变化并充实的概念

(一)欧美有关“民族音乐学”概念的论述

从“比较音乐学”到“民族音乐学”的认识有一个很长的过程。内特尔说,为什么有些民族音乐学家对为他们的研究领域创造一个严格的定义如此感兴趣?在20世纪60、70年代,定义民族音乐学,并就定义进行争论成为这一领域中人们的主要活动。这在《回忆录》 [2] 中有详细的描述。当时有三本重要的著作在定义“民族音乐学”上提出了自我主张,它们分别是哈里森等人的《音乐学》(1961)、内特尔的《民族音乐学的理论与方法》(1961)和梅利亚姆的《音乐人类学》(1964)。其中梅里亚姆在著作中提出了一个强有力的定义:“民族音乐学”是对文化中的音乐研究,音乐是文化的一部分;所有将音乐当作表演、录音、与记谱的学术研究,如果离开了音乐语境便没有任何意义。数年后的1969年,美国民族音乐学家曼特尔·胡德在《哈佛音乐辞典》提出“民族音乐学”的定义“是一种对音乐的研究方式,它不光研究音乐的本身,而且还把音乐放在其文化环境中进行研究” [3] 后,美国民族音乐学界从此形成以梅里亚姆为代表的“强调人类学视野的文化中的音乐研究”和以胡德为代表的“强调音乐学研究中兼顾文化环境思考”的两大阵营。尽管当时内特尔在《理论与方法》一书中提到“文化中的音乐”部分内容以及当时有出现音乐研究中的“文化背景”举动,但针对梅里亚姆提出的“文化中的音乐研究”后,该理念迅速成为音乐研究的“指路明灯”,影响很大。时至如今,事实上,内特尔还是非常认可“文化中的音乐”这一“民族音乐学”概念的。他一直努力的是,希望在胡德和梅里亚姆二者各自创立的“音乐学”与“人类学”两大阵营中做学科意识的调适。

(二)内特尔对“民族音乐学”概念的理解与认知

内特尔认为,对民族音乐学作一个业内人士都赞同的定义很难。民族音乐学从早期的“音乐学”到“比较音乐学”,再到“民族-音乐学”,之后确定为“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在学科认知上经历的巨大变化导致了学科概念上认识的差异。人类学家梅里亚姆曾经罗列了四十余条关于“民族音乐学”的定义后感言,要对民族音乐学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无异于“无害的苦役”。当然我们也知道,不但对“民族音乐学”下个确切的定义很难,即使在当下,要给它的上一级“音乐”定义也将勉为其难,不尽人意。随着哲学观的转变,音乐的概念并非普遍存在或皆近相同,甚至在同一社会中,一种音声在某些情境中被认为音乐而在另外的情境中则被看作是非音乐的音声。因此,音乐并非世界通用的语言。尽管如此,内特尔在《论题与概念》一书中还是根据业内人士的表述将“民族音乐学”的概念总结为三大类:

一是根据研究内容来界定“民族音乐学”的学者会作出如下八种选择:

(1)民间音乐和过去所谓的“原始”的音乐;(2)非西方的和民间的音乐;(3)调研者自身文化以外的所有音乐;(4)所有的口传音乐;(5)特定地区的所有音乐;(6)特定人群认作自身特征的音乐;(7)当代的所有音乐;(8)人类所有的音乐。

二是根据自己行为来界定“民族音乐学”的学者会作出如下选择:

(1)音乐体系和文化间的比较研究;(2)对一个社会的音乐和音乐文化的全面分析,在本质上是人类学的;(3)把音乐作为体系,也许是符号系统来研究,和语言学和符号学有关;(4)研究文化中的音乐或作为文化的音乐,通常称为“音乐人类学”;(5)使用历史学、民俗学的方法,对西方古典音乐领域以外的各种音乐作历史的研究。

三是着眼于终极目标界定“民族音乐学”的学者可能会这样认为:

(1)对普遍性因素的探索;(2)描述生成某作曲家或社会的声音生产模式的所有要素;(3)音乐史学,旨在确立音乐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在以上种种关于“民族音乐学”的定义中,要遴选出一个标准答案是徒劳的,然而内特尔另辟奇径,在尊重学科定义衍变的同时,以“他们是什么人,他们实际上在做什么?”为思路,从实际研究中去界定“民族音乐学”。由于世界音乐文化的多样性,不可能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统一的“民族音乐学”概念,我们只能针对每个民族、族群或者区域音乐文化,而将研究对象习惯性分类。内特尔的睿智就充分体现于此。

(三)中国学界关于“民族音乐学”的思考

反观中国民族音乐学界,因Ethnomusicology的翻译问题而导致“民族音乐学”和“音乐人类学”的称谓问题一直困扰着国内音乐学界近三十年,形成学科称谓上的二元格局。最终有学者指出:对于人类音乐文化的研究而言,民族音乐学或音乐人类学“殊途”同归! [4] 因此,无论执“民族音乐学”或是“音乐人类学”,它只是概念性的文化符号,而内在的核心都共同指向“中国各民族、各地域音乐文化”的研究,其学科研究对象、研究方法都是一样的。唯有不同的是,来自不同教育背景的学者,在选择學科名称或研究理念上所使用不同称谓或坚守的一种学科意识。它也形成了“民族音乐学”和“音乐人类学”的两个“学术群体”,但都属于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学术共同体”。在我国,“民族音乐学”的发展有着自身独有的特色,但又紧随西方民族音乐学的引入而发生着明显的“接轨式”的转变。西方音乐学界所谓的“音乐学”与“人类学”两大阵营在中国的音乐学研究中也比比皆是。它们的音乐研究成果被视为学者们互掐的“两张皮”现象。还有不同的是,西方民族音乐学的研究群体有来自音乐学专业、人类学专业的学缘背景,而中国的民族音乐学则基本上都是来自大中专院校的音乐学专业背景。关于学术群体的构成,内特尔在《论题与概念》一书中也指出了西方国家的状况,梅里亚姆就是具有人类学背景的民族音乐学家。

面对如此众多的争议与疑问,面对一个呈动态变化并不断充实的学科概念,固化它的定义范畴是徒劳的,也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内特尔却抓住从民族音乐学家形象入手,抓住“他们是什么人,他们实际上在做什么”入手?衡量他们是否以田野工作为中心、是否坚持跨文化比较的视角,因为二者才是民族音乐学的标志。最终,我们应该坚守一个信条:文化中的音乐研究。

二、局内与局外辩证思考:我们都是“局外人”,你为什么研究“他文化”的音乐

(一)如何理解“他者”

人类学早期的职能是对“异文化”的研究,人类学教给我们如何理解文化和不同社会的内在逻辑。民族音乐学接过人类学的研究衣钵,大量的音乐学家开始对异域文化进行研究。内特尔的研究正是从研究波斯音乐启程的,面对授业教师对他说出“你永远不能理解这种音乐”的尴尬之语时,内特尔陷入以局外人的方式如何理解另一个社会音乐文化的思考中。这种思考带入了他的课堂,在面对来自尼日利亚、加纳等国家的学生时,他意识到,即使他们不能以“局内人”的视野来理解美国印第安人的音乐文化,但由于他们具有“非洲的”民族音乐学中更擅长研究节奏方面的学术涵养,在理解异文化时,会给予我们呈现出一种关于美国印第安人音乐的不同的“局外人”描述。而这种描述也许正是所谓印第安人音乐文化研究成果的有力补充。换个角度看文化或者“旁观者清”式的文化描述,破解了“你为什么研究其他文化的音乐”的疑问。因此,面对老师的提问,内特尔说:“我永远也不会用他的同胞的那种方式在理解他的音乐,也许我最大的期望就是找出一些他们没有注意的但有意义的方面” [5] 或者“我并不期望以那样的方式理解这种音乐,我只是仅仅尝试去发现这种音乐是怎样组成的。” [6] 这种理解文化存在的差异性是合理的。胡德也认为局内人和局外人在认识角度上的不同而各自有他们的价值。在文化理解方式上,内特尔深受胡德的影响。

(二)“局内人”与“局外人”如何定位

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亚洲、非洲等“非欧美”学者群体的兴起,面对强势的欧美学者以“局外人”眼光研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遭到当地学者的质疑时,内特尔思索着“谁是局内人”的问题。为阐述该问题,他在《论题与概念》一书中列举了大量的事例来论述“局外人与局内人”的身份问题。如一位在尼日利亚从事音乐研究的英国人和一位具有约鲁巴背景的尼日利亚人,谁是“局外人与局内人”好像并不是由国籍的身份而定,是以他所拥有的文化背景而定的。按照亚洲音乐应该由亚洲人来研究或者非洲音乐应该由非洲人研究的时代惯性,亚洲音乐学者在研究亚洲音乐时,他是以“局内人”身份在描述音乐文化,然而,事实是这样的吗?非也!其实,所谓“局外人与局内人”的身份只是一个相对概念,并不是简单的角色划分,更体现着对文化的理解方式。谁是谁的局外或者谁是谁的局内,是没有一个相对科学明确的定位,只有一个宏观或者微观的把握。如一个非洲学者和一个亚洲学者同时研究中国昆曲音乐,也许我们会认定亚洲学者是“局内人”而非洲学者是“局外人”。内特尔也认为,局内人的身份应该与其所居住的大洲是一致的。在这点上,他的视野是开放的,他放眼全球,面对全球化背景下的同质化时代,他说:“世界已发展成为‘地球村’,可能使得所有人都可能成为所有社会的局内人。”[5] 面对他的“豪言壮语”,我们知道,因文化背景的局限性,这种境界在实际的文化研究过程中是不可能达到的,只能是一种“美好向往”。

既然局内人与局外人的身份只是理解音乐的方式,那么它们之间是否可以随时转换或者调和呢?20世纪50年代后期,内特尔在欧洲游学的经历回忆:与时在英国与阿诺德·贝克(Arnold Bake)的交谈中,内特尔认为:贝克作为印度音乐研究者,他第一次感受到民族音乐学家对自身文化(指研究领域)的感知既可以代表局内人,也可以代表局外人。[2]对于印度音乐文化,贝克在对内特尔“解释”音乐时,往往是以“局内人”的身份向“旁观者”或“局外人”解释自身所研究的音乐文化。这种研究经历似乎就是从“局外人”转换至“局内人”的一种过程?内特尔持有不同的意见,他在关于“黑足人音乐文化”研究时指出:“我不是近于一个‘局内人’,也不清楚在20世纪成为一个黑足人意味着什么,认为我是可以‘解释’黑足人的音乐文化是完全自负的,我真正感兴趣的是找到组织我所能获得资料的方式这一问题,以一种可以理解黑足人文化的形式对之进行建构,但也能够应用于比较的语境中。”[2]他对于黑足人音乐文化与伊朗音乐的理解是一以贯之的。

为说清“局内人”和“局外人”的问题,内特尔在《论题与概念》一书中花大量篇幅来论述。他以民族音乐学家和音乐史学家对自身研究领域进行比较试图说明是否有真正的“局内人”。以“局内人”自居的音乐史学者们在理解舒曼、门德尔松的音乐时,因完全不处于他们作品创作时代,这种“历史时差”式的音乐史解读工作中是否有真正的“局内人”。内特尔说:“如果舒曼能够同当代美国人对话,他也可能会说‘你永远理解不了这种音乐。’……角色的分工模糊不清,但我相信最好的方式是使自己安于局外人的角色,提供有限但独特的视角。”[5]最后他强调说,这最终是我们合适的角色,无论是在土耳其研究的欧美人,还是在农村研究的受过大学训练的尼日利亚人或印度人……我们都是所研究文化的“局外人。”

(三)中国学者关于“局内人”和“局外人”的思考

关于“局内人”和“局外人”的问题,沈洽先生以“融入”和“跳出”理论能代表中国学者对此问题的思考,多年来,也深受同行赞誉。他认为:所谓“融入”与“跳出”是指兼具“局内”与“局外”两个角度对一种(音乐)文化进行观察的技巧。对“局内人”来说,既要从“内文化”的角度观察自己的研究对象,又要能有意识地“跳出”自己的文化圈子来“反观”自己对象的能力;而对“局外人”来说,则是一种既要从“外文化”的角度来观察研究对象,又要有意识地“融入”研究对象所根植的文化中,像该文化中的人那样去观察研究对象的能力。[7]这是根植于中国文化传统而提出的“中庸”式美好的见解,在带有强烈“主位”与“客位”观的人,如何把握既要“融入”又要“跳出”,在实践中并非能做得完美。作为民族音乐学的田野工作,面对“子非鱼,安知濠梁之乐”的人类学描写诘问,即使做到了“参与式观察”“文化持有者的眼光”以及“双视角”的方法,在追求文化纯客观的描写的同时,避免不了有意无意中形成的“自我建构行为”。由此,笔者在钦佩沈先生的同时,还是欣赏内特尔的“我们都是所研究文化的‘局外人’”这一敞亮的观点。

三、重新界定田野格局:“家门口的”民族音乐学和城市民族音乐学

(一)“民族音乐学”研究中的人类学范式

早期人类学家给人的印象是远离故土,到一个“未开化”、“原始的”地域或者族群开始对“他者”文化进行整体性研究。如马林诺夫斯基对“特洛布里恩群岛上的土著人”的参与式观察成就了人类学功能学派的奠基之作《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列维-斯特劳斯对巴西“卡都卫欧人、波罗罗人、南比克拉瓦人”等族群的文化考察最终成就了人类学经典《忧郁的热带》; 维克多·特纳对非洲“恩登布人”的仪式考察成就了象征符号与仪式研究之作《象征之林:恩登布人仪式散论》。……这些研究范式成为人类学家学术成长的必经之路。与此同时,作为人类学范式引领下的民族音乐学,民族音乐学家沿着人类学家开辟的道路上继续远行。如蒂莫斯·赖斯对保加利亚音乐文化的研究、安东尼·西格对南美土著印第安人音乐文化研究、约翰·布莱金在南非德兰士瓦北部对“文达人”的音乐文化研究、梅里亚姆对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和北美洲以及大洋洲等地的音乐文化研究最终形成巨著《音乐人类学》等等。时至今日,人类学家或者民族音乐学家依然在田野继续上演着故事,只是田野观念发生了改变。在内特尔看来,学生时代的民族音乐学田野工作和现在的田野工作在选择点上呈现了多元化。民族音乐学家如何重新定义“田野”概念,如何探讨有关他自己家乡的社群以及他们自己的音乐文化?他把田野工作作为观察音乐文化不断变化的一种途径,引入一个“家门口”的民族音乐学和与“城市人类学”的发展一同兴起的还有一个“城市民族音乐学”领域,尽管名称在当时并未正式确立。对他来说,“城市民族音乐学”这个话题是新发现的学术激情的来源。

(二)“民族音乐学”是一种方法论

内特尔认为,“在家乡”进行民族音乐学研究和“城市民族音乐学”并不是等同的概念,而这两个方面共同促使民族音乐学家对于田野工作定位的转向。那么,“在家乡田野”是否就意味着是以“局内人”的身份研究自身的音乐文化呢,是否与人类学或者民族音乐学所持的“文化他者”的研究背道而驰呢?内特尔说,这是一个复杂的概念,谁是谁的局内人和局外人应该具有多重身份,在学科早期总是强调所研文化的他异性,但在最近几年,“在家乡”进行研究的民族音乐学家则强调身份的各种意义。他引入“复合整体”(complex whole)的概念[8]以说明田野工作转向后的身份问题。

据《回忆录》表述,内特尔1953年从布鲁明顿搬到底特律, 开始教授《民间音乐文献》课程,接受当时并未广泛流行的泰尔玛·詹姆斯的“城市民俗学”概念,开始在底特律这座汽车之城搜集民歌,并将民歌进行合唱、声乐等多元化体裁的创编,试着观察传统音乐如何真实存在以及它为人们做了什么?在这里,内特尔获得了城市音乐生活的体验,于1957年写作《底特律城市民间音乐的初步考察》一文,开启了对“城市民族音乐学”理论探究与实践。他把“边缘文化的音乐”价值带到了“中心文化音乐”的研究中,相继完成了《西方对世界音乐的影响:比较的视角》《腹地游览:音乐学院的民族音乐学映像》《八城市的音乐文化:传统与变迁》《一个民族音乐学者看莫扎特》等著述,引领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民族音乐学界撤出在孤立的农村“田野”工作,逐步进入城市“田野”,激励着大家全力共同地研究城市环境。应该说,此时的田野工作概念不再局限于那种远离故土去发现或研究“异国情调的音乐”,而是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开展所处周边环境的田野场,形成一种“你在哪,哪里就是田野”的工作场。对于城市民族音乐学的发展,内特尔毫无疑问是“垦荒者。”在这样的学术背景和学术发展趋势下,内特尔认为,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已经包括古典音乐、艺术音乐、爵士乐和流行音乐,其研究范围已扩展至“一切音乐”。这种观点得到美国学者海伦·麦尔斯的赞同,他说:“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包括对民间音乐、传统音乐、东方艺术音乐以及当代口头传承音乐的学习研究,也包括对概念性课题的学习研究……虽然这一领域对西方艺术音乐传统研究较少,但这一领域并没有排除在外。”[8]如此,以布鲁诺·内特尔为代表的民族音乐学“美国学派”开辟了该学科对人类各种类型的音乐文化进行研究的道路。

总之,内特尔一生著述丰厚、学术思想深邃,在世界民族音乐学界发挥着领军式、旗帜式的作用。中国学者一直以来都比较注重他的学术思想的研究,在《学术观念》一书中,编者张伯瑜教授在第二部分“内特尔学术思想述评”中收录了汤亚汀、萧梅等人撰写的十四篇文论,涉及内特尔各个时期的著作分析及评论、学科发展地位、结构主义人类学思想等方面,是内特尔学术思想的首次全面收集。尽管中国民族音乐学和美国民族音乐学在学术定位上一开始便显不同并各具特色,但“中国传统音乐研究”式的民族音乐学与美国“非我音乐”式的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最终将走向从音乐到文化的“殊途同归”之路。内特尔,必将成为这一路上的引领者、领路人。

注 释:

[1] 张伯瑜:《中国人眼中的内特尔及其学术观念》,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

[2] [美]布鲁诺·内特尔:《民族音乐学亲历记:一部回忆录》,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5年。

[3] 周晋民:《曼特尔·胡德:民族音乐学的开作者——为老师胡德100周年诞辰而作》,《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8年第2期。

[4] 洛秦编:《音乐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导论》,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年。

[5] [美]布鲁诺·内特尔:《民族音乐学研究31个论题与概念》,闻涵卿等译,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年。

[6] 张伯瑜:《西方民族音乐学的理论与方法》,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

[7] 沈洽:《“融入”与“跳出”:民族音乐学之道——由“局内人”和“局外人”问题引出的思考》,《音乐研究》, 1995年第2期。

[8] 杨沐:《漫谈音乐人类学的定义与范畴》,《音乐研究》,2000年第3期。

責任编辑:王作新

文字校对:曹英英

上一篇:计算机网络与安全论文范文下一篇:初中科学学科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