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发展史论文范文

2023-09-17

会计发展史论文范文第1篇

为适应新形势下会计管理工作的需要,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近年来,各级会计工作管理机关在财政部的精心指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会计行政管理方面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和创新。

信息化建设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支撑管理的手段和过程。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信息化已成为实现可持续化发展和提高综合业务水平的重要保障。加强信息化建设一直是近年来各个行业的热点,在会计管理工作中,特别是会计行政管理方面,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按照《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财会[2009]6号)的要求,推进会计管理和会计监督信息化建设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建立会计从业人员管理系统,创新会计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网络平台,实现对全社会会计从业人员的动态管理;二是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广无纸化考试,提高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工作效率和水平;三是推进信息系统在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工作中的应用,完善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制度,切实防范考试过程中的舞弊行为;四是完善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系统,建立行业数据库,对注册会计师注册、人员转所、事务所审批、业务报备等实行网络化管理;五是推动会计监管手段、技术和方法的创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工作效率,不断提升会计管理和会计监督水平。加强会计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体系。通过会计管理一体化软件的建立,实现会计从业人员的动态管理,从无纸化考试、档案管理、信息变更、继续教育等各方面,提高会计管理工作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会计法》规定,我国各级财政机关负责全国会计行政管理,会计从业人员的管理作为整个会计行政管理的基层工作。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企事业单位数量剧增,会计从业人员数量迅速增长,特别是从业人员准入制度的逐步完善,对从业者的“门槛”管理做出了细化要求,每一个有志于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都要经过这个“门槛”,如果我们的管理机制还是停留在传统的记事本模式,那必定力不从心。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恰恰给我们当今遇到的这个难题带来了“解药”,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但是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工具的力量,能赛过千千万万的这样的“烂笔头”。举个例子,如今我们到商场购物,结算时都是采用扫描条形码的方式来区分商品的品类及价格。科学的编码技术帮我们解决了数以万计商品的分类问题,通过计算机存储、检索、分类、统计,来达到我们的管理需求。那么,我的会计管理工作何尝不能也做一下这个尝试,我们把每一个会计从业人员都用类似的编码进行存储,然后对每一条数据进行管理。每个会计从业者的个人信息可以分为可公开信息和个人隐私信息,在合法的前提下进行科学的管理。再比如:对会计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管理,奖惩管理,专业技术资格情况,会计职业道德情况,都可以加入到这个数据,从而形成完整的会计人员管理数据库。

对于这个“门槛”的管理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会计从业资格的考试管理。传统的每年一次的笔试考试无论从时间、地点、数量等各方面都已不能满足当今的社会需求,推行会计从业资格无纸化考试改革是必然趋势。推行无纸化考试,有助于促进考试客观公平,有助于体现以人为本、服务考生的理念。为切实做好这项工作,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前制定考试计划,包括每次考试的时间、考点、容纳考生的数量,报上级管理机关审核后发布。考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自行选择考试时间、地点、场次,在网上即可完成报名、交费、打印准考证、网上申请领证等一系列操作。考试通过后,考生携带规定的证件到当地县级以上会计管理部门领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无纸化考试环境下,改变以往笔试时一年只考一次的模式,各个考区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举行多次考试,大大方便考生,并且可以实现成绩的准确判定,及时发布,考试更加透明,公平性大大加强。

根据《会计法》》、《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规定,会计从业人员每年要进行继续教育学习。以往的学习模式相对比较落后,行政管理部门不能有效监管,会计从业人员达不到良好的学习效果,继续教育学习往往流于表面,甚至出现弄虚作假的现象,所以全面推行网上继续教育,规范继续教育管理,迫在眉睫。为确保培训质量,除部分特殊会计从业人员采取面授方式学习外,其他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应积极采取网络学习方式。网上继续教育相比于传统的课堂授课,具有以下优势:一是引入競争机制,多家网络教育机构参与此项工作,利用政府采购平台,择优录用,确保授课质量,会计从业人员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平台。二是学习方式灵活,会计人员可以根据个人情况自主安排学习时间,网上继续教育系统会自动记录其学习内容及进度,极大的方便了会计从业人员。三是自主选课,针对性强。针对会计从业人员所处行业差异较大的特性,可以规定必修科目和选修科目,完成必修科目后,会计人员可以按照工作和个人需要,有针对性选择选修培训内容,满足多样化的培训需求。四是学习结束后,学习结果及时反馈到系统中,自动进行记录,不需要在会计从业证书上进行任何操作,节省了很大的工作量,也为会计从业者提供了方便,免除了以往年度因继续教育的确认问题而奔波于管理机关的尴尬局面。

总而言之,我们的会计行政管理工作引入信息化、加强信息化已经迫在眉睫,信息化建设无疑是我们会计管理工作科学发展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财会[2009]6号)

[2]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财会〔2013〕18号)

会计发展史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在我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会计信息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作为教学的重要理念,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必须结合会计本身的教学理念以及信息化方面的知识相关联来进行教学。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只有真正的让会计和信息化的发展的现代趋势相互结合,才能够使得会计信息化的教学具有一定的突破点。在会计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充分的认识到,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们在当前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注重的社会现实。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教学;新型理念

引言: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与我国的社会现实以及企业的快速发展具有密切相关的联系,在会计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教学的新型理念,一方面要结合教育理论以及会计信息化的理论实践,另一方面也要密切关注社会现实。使得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与社会现实具有密切相关的联系,这是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在当前教学过程中,应当十分注重的方面。只有真正的让会计信息化发展的趋势与社会现实相互促进,才能够使得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能够真正的符合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教育教学的基本理念。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会计信息化的教学,也是一种教育理论和教育理念相互展示和相互促进的过程,应当把二者真正的放到社会的层面上来认识,才能够真正的认识到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联,应当充分的把会计信息化与信息技术的发展相互促进,在这样的教学理念的指引之下,才能够真正的促进会计信息化教学的实效的产生,并能够真正的把会计信息化的特点充分的体现在教学过程中。

一、会计信息化的特点

(一)企业高层丰富信息来源的重要渠道

在网络环境之下,企业领导层应当能够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发展和企业的长久的战略决策,网络环境之下,会计信息化加速了领导层获取企业信息的能力,也使得领导层能够真正的了解企业发展的真实现状,这是企业领导层在会计信息化发展过程中所得到的必然结果。会计信息化使得企业领导层,获取企业会计信息,能够更加便捷,也更加全面和迅速。会计信息化是会计理念与信息化技术相互结合的产物,在会计信息化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应当充分地认识到,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一方面有其现实需求,另一方面也有些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在网络环境之下,我们应当充分地认识到企业的发展与企业领导层的管理和领导具有密切相关的联系。

(二)提升企业决策的正确性

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一个企业真正的把自己的会计决策能力提升,才能够真正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并达到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的地步,在市场经济竞争者来看,必须要让市场经济竞争者能够真正的拥有,高速的以及高质量的会计决策能力,这样才能够真正的使得企业的发展能够真正达到一定的程度,并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形势。在会计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也应当特别的注重会计信息化与社会发展相互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够真正的让会计信息化与企业的快速发展相互促进,并达到与企业的相互发展与会计信息化之间,相互促进和相互沟通的地步,这是会计信息化在当今社会中重要性的典型体现。

在市场竞争的过程中,一个企业能否真正的在市场上立足,往往取决于这个企业的会计决策能力,能否真正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在会计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我们应当认识到会计信息化有利于企业的会计决策能力的提升,也有利于企业的会计决策能力,真正的提升到与社会相适应的层面之上,这是企业会计决策能力提升的必要基础。

(三)会计信息化有助于企业综合竞争能力的提升

一个企业要想在市场上立足,必须提升其综合能力,会计信息化是会计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当体现的一种社会现实和社会发展趋势,在这样的社会现实面前,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有助于企业能够提升其综合能力,并真正的把企业综合能力的提升与会计信息化相互关联。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一个企业的综合能力提升的过程,恰恰体现在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之中,真正的让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与企业综合能力的提升相互促进,才能够真正的让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够真正的体现出其竞争特点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在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也会稳步提升,这是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必须体现的一方面。从当前市场竞争形势来看,真正的让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体现出其特点来,必须要让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处于竞争的优势地位。

二、会计信息化教学的新型理念的特点

(一)以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为支撑

在会计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是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充分的认识的会计信息化的教育教学,应当以教育理论为基本的内涵,同时在这教学的过程中也能充分的认识到,以教育教学理论为基本内涵的教学方法的变革,才能够使得教育教学的基本理念与实践相互促进,这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注意到的,也是教育理论发挥教育实效的重要方面。会计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也是一种教育理论不断的展示出其实践功用的过程,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会计信息化教学必须以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为支撑,真正的让会计信息化的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展示出其理论魅力来,才能够实现其实践的功能,从这个角度上來说,在会计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充分地认识到,会计信息化发展的过程,就是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不断的实践化的过程。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充分的展示出其魅力来。

(二)是会计理论与信息化技术相互结合的产物

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很多学科在信息化技术的影响之下,不断的发展和促进,不断的展现出其学科的优势,这是信息化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会计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充分的认识到,会计信息化理论,是会计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展现的基本趋势,也是我们认识会计信息化方面应当具备的基本理论,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也应当充分的认识到这一点。会计理论从其产生开始一直发展到现在,具有悠久的历史。会计理论的发展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但是会计理论在发展的过程中与信息化技术相互结合的时间还较短。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在会计理论发展的过程中,恰逢信息化技术蓬勃发展,在当今社会,任何人的生活都离不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过程,每一个人都被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相互裹挟。

(三)教师必须综合的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在会计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的展示出其对教育教学能力的驾驭高度。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会计信息化的教学不同于一般教学,要求教师既懂得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和理念也要懂得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尤其对信息技术有一定的掌握。在会计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充分的认识到,会计信息化发展的过程,就是会计与信息化技术相互结合,并不断紧密联系的过程。从这个角度来讲,在会计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充分的把会计信息化发展的趋势与信息技术和会计理论相互结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综合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使得教学目标更加明确,教学理念更加彻底,在这教学的过程中,把各种教学方法综合的运用到会计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来,才能够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三、会计信息化教学的新型理念举例

(一)多维度的理念

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真正的让学生不同的天赋,得到不同的发挥,这样才能够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教育教学的过程就是不断的培养学生不同天赋得到最大程度发挥的过程,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差异性,这样才能够使得学生能够真正的所有所成,尊重学生不同的学习天赋和不同的学习兴趣,才能够使得学生的发展能够更加的达到自己的天赋所要求的范围之内,这是会计信息化教学的必然要求,也是任何教育教学理念的当然内涵。在会计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地尊重多样化,尊重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学习天赋,在会计信息化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的把学生的多样化以及学生天赋的多样性展示出来,特别是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的尊重学生不同的学习价值理念和不同的学习习惯所展示出的学习优点。

(二)全面发展的理念

会计理论和信息化基础相互结合的过程,本身就是在信息化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趋势。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在会计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应当真正能让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认识到知识和知识之间是相互贯通和连结的,真正能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够让会计信息化的教学具有实效性,在会计信息化技术不断的展示出其旺盛的生命力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的认识到,会计信息化发展的过程,就是会计理论和信息化技术不断结合,并展示其旺盛的生命理论的过程。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任何阶段,都离不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过程,信息化技术是一个社会发展的迅速与否的基本标志,从一定程度上来讲,真正的让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相互促进,必须要使得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学生知识面的扩大,真正的提上日程上来,在会计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的认识到这一点。

(三)以生为本的理念

教师应当充分的把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天赋铭记于心,并且在教育教學过程中,充分地把学生学习的特点与学习的知识相互结合起来,这样二者才能够真正的达到相互促进和相互发展的目的,这是会计信息化教学理念以及会计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必备的基本素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的把学生的学习的根本特点展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才能够实现会计信息化教学的实效性和会计信息化教学的目的性相互结合的程度。任何社会的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我们要充分的认识到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育人,把人作为目的,而不是作为手段来对待。在会计信息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的认识到,应当真正的以人为根本的对象来对待,在会计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以及会计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都始终是把人作为目的的。

结语:在会计信息化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尊重会计理论和信息化技术相互紧密结合的社会现实,另一方面也应当以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作为支撑,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不断的创新教学理念,不断的使得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够真正的把会计信息化的教学提高到实效性的基础上来,也才能够真正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使得学生不断的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和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伟伟.高校会计信息化教学模式分析[J].财会学习,2018,(2).

[2]张晋.基于“互联网+”时代会计信息化教学研究[J].山西农经,2018,(1).

会计发展史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基于SSCE教学模型构建管理会计教学内容,开展以典型业务为载体、业务场景感知强、学习工作成果可评可测的项目化教学,在有效激发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同时也强化了学生对会计职业工作问题的思考能力及综合职业素养的养成。

关键词:SSCE模型;任务驱动;问题导向;场景化教学

近年来以“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人工智能+”各领域应用成为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就会计领域而言,人工智能技术的介入,使会计工作由以“事后”为主的传统会计核算,向以“事前”为主的管理决策会计转型。2014年10月27日,财政部以财会〔2014〕27号印发《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指出,加快管理会计发展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需求。发展中国特色管理会计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是企业面对新形势新环境顺利发展的要求。就会计专业建设来说,如何做好管理会计的课程建设和教学工作,成为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要命题之一。

1 问题的提出

“管理会计”一词顾名思义来源于企业管理,属于管理学范畴的名词,是从传统会计系统中分离出来的,与财务会计不同,其重点主要关注企业最优化决策、优化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管理会计从业人员需要针对企业经营状况,科学合理编制计划、记录和分析经济业务、“捕捉”和呈报管理信息,并直接参与决策控制过程。对照管理会计岗位职能要求,结合会计专业学生认知规律及既有教学组织经验来看,开发和组织管理会计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1 学习者缺乏行业认知,学习动机不能有效激发

专业选择时,大部分学生是在父母的要求或者随大流的心态下选择了会计专业,因此入学前,这部分学生从未自主调研过会计专业所处的行业背景。对专业背景不够了解,加上非自己的爱好兴趣所在,学生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对专业学习缺乏兴趣、学习动力不足。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苏格拉底也曾说过:“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因此,如何有效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激发其自主学习的动机,成为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一大难题。

1.2 学习者主体认同不足,学习行为不能有效形成

建构主义教学认为学习是一个协同、交互的过程,学习过程中应突出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则起到的更多是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让其参与甚至掌控学习过程,这样才能形成有效的学习行为。

传统的管理会计教学模式下,教师讲授的時间占据了课堂教学大部分时间,学生很少参与其中,导致其学习主体意识不足,学习行为不能有效形成。此外,与财务会计业务内容不同,管理会计业务具有多元性、复杂性及不确定性的特点,这在某种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认同感降低,不利于有效学习行为的形成。

1.3 学习评价反馈不及时,学习转化不能有效内化

管理会计课程与财务会计课程不一样,受准则、制度的约束少,课程含有大量的隐性知识,这些隐性知识主要表现为管理会计各种方法的具体运用。隐性知识多和规范化程度低,给管理课程学习成效评价设置了重重障碍。传统以讲授为主的管理会计教学模式,往往对学生的学习反馈不够及时,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学习转化效果。

2 教学设计思路

管理会计课程内容的专业性与学生认知结构单一的矛盾、管理会计课程业务处理的不确定性与学生学习主体认同不足的矛盾、管理会计应用成效的内隐性与学习成果反馈不及时的矛盾,都给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带来了较大的难度。基于以上矛盾问题,课程教学一方面必须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另一方面,更需要通过激发学生学习主体作用,强化学生对工作问题的思考能力以及综合职业素养的训练与养成。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要改变传统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开展包含丰富学与教活动、以典型业务为载体,业务资源约束条件清晰、业务场景可感知、学习工作成果可评可测的项目化教学。课程坚持实施“做学一体”的教学,让学生不仅通过“做”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更强调通过“做”发展学生具有综合性质的职业能力,包括实际操作能力、运营资源完成操作任务的能力、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对工作问题的思考能力以及相关职业素养。

2.1 以学生为中心,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型

为了更好地体现“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应围绕管理会计课程内容,构建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型。该教学模型设计时,需要充分依托各种教学资源,如ARE虚拟仿真企业运营平台、蓝墨云班课程平台、KAHOOT游戏平台等,设计较多能让学生参与学习的教学活动与教学模块,从激发学习兴趣入手,强化学生学习主体意识,真正体现“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2.2 以任务为中心,构建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组织方式

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时,每一个教学项目都应分成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维度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每一个维度又可以通过分解成具体任务,并将这些具体任务有效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任务活动实施流程。教师在此过程中主要扮演“引导员”的角色,引导学生完成这些学习任务及活动,最终促使学生掌握相关技能。

2.3 以问题为中心,构建以典型问题为主线的场景化教学

如前所述,管理会计课程相对财务会计课程而言,课程内容内隐知识比较多,受法规、准则制约较少。这就导致学生在课程教学任务实施的过程中遇到各种问题,突出表现在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导致学习自信心差、方法运用刻板导致单一化、实践经验缺乏导致场景代入感差。因此,教师应该事先充分预计学生在任务实施时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并针对问题细化教学场景,在场景中针对性地给出解决方案,才能保证学生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3 SSCE项目化教学模型设计

项目化教学组织的难点不在于“做”,而在于“学”,“做”了一定要“学”。项目教学过程中促使学习行为发生的重要前提是学与教活动的设计,按照项目教学实施步骤来说,在项目的引入阶段、项目实施阶段、项目总结阶段,必须在“完成任务”这一基础操作性学习活动基础上,着重在“展示”、“组织”、“评价”等教学活动环节,突出学生“理解”、“观察”、“应用”的深度认知学习活动的展开。本文基于建构主义教学思想,选取的SSCE模型,较好的把项目实施过程与学习过程主动结合起来,实现了“老师操作流程、学生建构内容”的基本原则。

3.1 SSCE模型介绍

SSCE模型,又称学生训练模式,这个模型主要针对能力技能要求较高的课程,管理会计课程内容中包含大量技能操作,因此适用于这一模型。

SSCE模型包括四个步骤:

第一步:S—Setting,设置。即教师提出某个问题、要求、案例。

第二步:S—Study,学习。学生绕老师所提出的问题、案例、要求进行自主讨论学习和交流。教师在旁起到辅助引导作用。

第三步:C—Construct,建构。这是學生建构内容环节。建构可以学生对案例的见解、对问题提供的解决方案、展示技能练习成果等多种方式体现。

第四步:E—Evauation,评估。这是对第三步学生构建内容所进行的考核与评估,是一个师生双向沟通并固化学习成果的过程。

3.2 课程SSCE模型应用

下面以全面预算编制项目为例来说明SSCE教学模型在管理会计课程中的应用,见图1。

全面预算的编制项目 SSCE模型应用时,以一个情境贯通项目教学前后课时,两大平台实现“做学一体”,并基于SSCE模式的五类活动合力推动学习进程。依托ARE虚拟仿真企业运营平台,创设启明星童车公司情境,从概念流程到具体预算编制,前后课时之间以同一情境贯通,保持学生思维连贯性。利用蓝墨云班课程平台,打破学习的时空限制,加强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促进学生间以及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自建管理会计题库系统平台,做学结合的同时有效反馈形成性评价结果,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教学侧重与进度。针对性运用问题讨论、技能演练、案例分析、成果展示及项目竞争五类学习活动组织方式,辅助以游戏环节,微课视频等,真正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SSCE(设置-学习-建构-评估)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4 课程实施结果及思考

4.1 课程实施效果

管理会计课程SSCE模型实施取得了一定成效。管理会计课程SSCE模型运用实施前,每一个教学项目都基于学情分析,分设了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及素养目标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三类教学目标都能够依托信息化手段,进行量化评价,一定程度上直观反映了课程教学实施后的学生学习效果。

从知识目标达成情况看:大部分学生就任务场景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对理论知识有了一个较为清晰及深入的框架概念。从技能目标达成情况看:利用自建题库系统错误率统计及报红自主纠错功能,检测到学生学前与学后技能操作的各关键点错误率明显呈下降趋势。从素养目标达成情况看:通过课程实施前后词云图统计、Kahoot平台游戏结果统计等手段,发现学生已经形成一定的管理会计职业素养。

4.2 项目化教学反思

学生在课程平台上的活跃参与度有明显的提升,但是对于如E-chart基础上数据可视化的运用等选看视频,观看人数比例未达20%,还要思考新方法,鼓励更多学生主动参与知识拓展,做到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

在课程思政教育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更好地实现政治性与学理性、价值性与知识性、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教学与教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

[2]段晔.学习设计与课程开发[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

会计发展史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会计的演进发展本身就有文明的需要。通过会计发展历史的梳理和研究发现,会计演进与文明发展有着紧密的共生共融关系和规律,即会计演进中总存在着高度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现象与诉求;会计发展演进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整个社会发展和文明程度提高的过程。

[关键词]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共生共融

在西方,拉丁文中很早就有“文明”一词,后来,诺亚·韦伯斯特在《韦氏大词典》中,把文明界定为“教化的行为”。我国很早就开始使用“文明”,比如《易经·乾卦》中就已经有“天下文明”之句;在《新华字典》(2004)中被解释为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表现出来的状态;刘振铎主编的《现代汉语辞海》(2002)中将“文明”解释成(1)(名)文化;(2)(形)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和具有较高文化的。会计是一定环境下的会计,环境存在和变革的需要才产生会计并发展会计;只不过作为会计发展的这种环境不会是单一或单纯的,应是一种万事万物共生共存的和合状态、条件等,是一种处于与生物体适应性互动的生态;这种需要的产生或缘由则在于人类社会从未开化向文雅转变或进化的状态、方式和阶段。由此可理解:作为社会重要现象的会计,其发展本身就有文化或文明的需要,本身就在关系、适应、导向的生态运动中诉求着会计文化与会计文明。[1]因为任何一个国家的会计发展都不能脱离其文化环境的氛围,任何一个国家的会计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会以其特有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形成会计思想、会计理论,以特有的语言文字描述和传播会计信息,按照其道德规范及习惯进行会计处理,从而形成符合这个社会发展要求的会计文化;会计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并且与其他形式的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依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其产生、发展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并发挥着自己特殊的作用(朱晓,2008)。

关于会计有无文明、或者说会计有无文明的诉求,以及会计演进与文明发展之间的关系如何等问题,国内外学者虽有所提及或研究;但都不是很翔实、全面,至少没有从文明的实际内容,或者说其所有的物质化、精神化、政治化和生态化等特征来论述会计与生俱来所具有的高度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诉求,没有真正说明会计演进与各种文明形式之间的共生共融关系。为此,本文通过对会计产生发展历史的动态梳理和认知后认为,会计发展有着天然和必然的文明现象与诉求;并以文明按实际内容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等为根据,有着强烈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现象和诉求,它们之间存在和发生着一种共生共融的紧密关系和客观规律;明确这点,对我们夯实会计基础、理顺会计关系、强化会计管理、和合会计生态等很是必要和重要,为我们正进行的会计深化改革、会计国际趋同、会计特色建设有着重大意义和作用。一、会计演进与文明发展的共生共融关系

1.会计演进与物质文明发展

(1)会计演进结果或成果的基本表现就是物质文明。

物质文明就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时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物质生产方式、物质生产条件的改善和物质生活的进步;它也体现出人类在改造自然过程中所处理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起点,对政治、思想等其他活动具有决定作用.会计发展演进中所表现的物质文明,就是会计信息成果及其生产、流通和消费的有关理论、制度、手段等的物质表现,以及其中所涉及、触及的物质性事物等;它们之间的共生共融关系就是:会计在其不断的演进发展中,始终会以确认、记录、计量、报告与披露等方式和相应的介质来形成和表现出健全规范的“工艺设计规程”、“生产管理制度”以及优良的内外环境,[2]少瑕疵、障碍和冗杂的流通信息,公开合法、性价比合理、质效合度的消费信息等物质及其文明产物与成果。可以说,会计物质文明的集中体现实为一系列有形制度与无形制度、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它们都有一个从习惯到习俗、从习俗到惯例、从惯例到制度化的动态的逻辑行程(马圆,2007)),会在主体期望获取最大潜在利润的基本假定下得到一个从制度不均衡到均衡的变迁(魏国宪,2006)。

(2)会计物质文明记录和反映着会计变迁或演进的历史。霍金(1988)说:“自从文明开始,人们就渴求理解世界的根本秩序”。集中于制度的会计物质文明在“集体行动控制个人行动”、集体行动控制个人交易,使之由利益冲突达到合理的“程序”形成合法的程序(葛家澍,2005)的过程中,会尽量通过会计制度的修复来克服由于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人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动机、信息不对称等因素造成的会计信息生产、传输、储存、分配、利用等环节上的失真、失效问题,[3]自然自动或被动他动地进行着会计制度修正、恢复,修补、兴复,从而记录和反映出一定时期的会计现象和内容。

(3)会计演进与会计物质文明的共生共融离不开会计生态各主体不断实践探索和总结、积极参与和推动的。会计生态各主体包括会计生态需求主体、供给主体、管理主体和媒介主体等,他们在会计信息的生成、提供或供给、需要或满足,以及会计服务的供需、管理等各环节、全过程都起着极大的积极参与性、自觉主动性和能动创造性。比如,作为会计生态管理主体的政府,在会计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制度变迁推进的次序与时机的权衡中就起着决定性作用,扮演着“制度决定者”的角色。再如,会计准则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在其产生后就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经济的发展、知识存量的变化和意识形态演变等因素的变化面临着变迁问题,虽在其中政府之外的利益相关者持有“理智的冷漠”态度,[4]但他们或多或少有时机或有能力参与会计准则的制定或实施;虽在其中会有一些主体不按标准或规则执行而屡屡实施盈余管理和会计舞弊等违规行为,但在任何国家或地区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或多个主导因素形塑会计准则执行的阶段性特征,都会在完善的威慑机制和激励相容的替代性监管机制等作用下强化其有效制定和执行。[5]这就形成了包括规范经济(市场运行)的惯例、行业公会的集体规则、法庭判决(含解释),以至政府、国度的法律法规在内的所有会计制度成果表现,既形成一种满足和适应于当时会计环境的物质文明(有些还会影响和作用于其后很长时间),又促进和推动了会计的又好又快发展和演进。

2.会计演进与精神文明发展

精神文明就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而改造主观世界时所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社会精神产品的丰富和精神生活的进步;体现了一种人类在改造主观世界过程中所处理的主观与客观、他人与自我的关系。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精神文明从不同角度理解就有不同形式和内容的精神文明,会计精神文明内涵的界定,也可针对会计是表明一种工作、或从事某一工作的人,以及表明一种事物、一门学科或学科专业[3]等方面而进行不同的规定。本文综合各方面,总体上从三个方面来说明会计演进与精神文明之间的共生共融关系。

(1)会计理论研究演进中的会计精神文明。对于什么是会计理论,有着各种认识,但它应该是围绕人类活动而反复实践和反复检验的过程中所得出的结论;应是对会计实践的理性认识——来自会计实践、高于会计实践、指导会计实践,它不可能在会计实践基础上自动生成、往往需要人们经过一定的过程并用一系列的程序和方法,才能将人们对会计的感性(表象)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它已是对会计这一事物规律性的反映,已着重回答了会计的本原、本质和本相等问题。[3]会计理论的不断研究、完善和成型,既取决于经济发展的需要、会计工作的发展、会计科学的研究、会计学术的交流、会计规范的建立、会计改革的进展等自身条件;又依赖于会计生态需求主体对满意会计信息和服务的需要和满足、会计供给主体对有用会计信息的供给和受托责任的履行、会计媒介主体对各种会计信息和服务的及时交换、会计管理主体对其他主体实施有效监管等主观因素;一句话,会计理论及其研究的发展史表明,新会计理论不断代替旧会计理论的过程实质上是在会计环境变迁影响下,科学研究方法和方法论、先进研究系统和系统论等不断完善和更替的过程,也是各会计生态主体不断地对会计进行再认识和提出新认识的过程,更是会计精神文明不断成型和丰富的过程。因为我们的会计实践在很多领域仍然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同时情况还在不断变化,它也需要新的会计理论的诞生,也需要人们在“探索未知、设计未来”的过程中对会计理论进行“道前人所未道”或“做前人所未做”,[3]以此有更多的会计文明成果和财富来丰富和发展着会计理论。

(2)会计意识觉醒中的会计精神文明。会计意识从会计秩序体系角度分,有国家会计意识、专家会计意识、公众会计意识和个人会计意识;从会计法制化角度分,有会计法治意识、理治意识和德治意识。这些意识的培养、树立和作用,是随着会计服务范围的广泛化、会计人才的专家化、会计组织机构的灵活化、会计手段的信息化等得到逐步觉醒和强化的。因此,不论是一国政府、会计专家,还是社会公众,都应在这些意识的强化上努力,以对他人高度负责的品质、对他物有效利用的态度、对人事相互协调的作为等会计精神文明来保证国家会计法律的法治权威、专家会计理论的理治合理、公众会计行为的德治畅顺。从近年来国际国内会计市场所揭露的“会计丑闻”、所开展的“打假风暴”,既反映出各国国民和组织对会计的重视、对会计质量的依赖、对会计生态和谐与平衡的呵护,也表明了会计意识的觉醒与凸显的当然和必然、必要和重要;更暴露出在会计管理质量、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专业素质、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市场管理和会计市场竞争等方面有着严重的生态失衡问题和不文明问题。可以说,会计生态各主体存在和作用的非理性、会计生态各客体储运和应用的失范性、会计生态环境变革和推进的污染性,都要求不断强化既已觉醒了的会计意识,促使会计市场乃至整个会计生态不断走向文明;以此促进会计演进的健康持续发展。

(3)会计观念创新中的会计精神文明。世界在变,会计在变,人也应该变。特别是会计作为一个人造的信息系统,其信息是由会计人员生成的或提供的,其研究和服务是由会计工作者进行的。会计要发展、要进步,就必须进行包括观念在内的系列创新。因此,作为变化了的会计,其观念的转变和创新最终就落脚和落实于会计执业者的观念转变和创新;一是职业化与法规化、统一性与弹性、稳健主义与乐观主义、保密与透明的会计价值观塑造与应用,[6]二是“以诚实守信为荣、以作假助假为耻”的荣辱观(王军,2008)的树立和强化,三是全面核算与理财观、正确收益观、官闲民乐观、为民执政观、通才观等素质观的求变求新,[3]四是以思维方式和过程创新的创新观的培育和推进。[7]这种观念转变和创新就包括职业化与法规化、统一性与弹性、稳健主义与乐观主义、保密与透明的会计价值观塑造与应用,[6]思维方式、思考方法和行动过程创新的会计思想观培育和推进,诚实守信、坚持操守、不做假帐的会计荣辱观树立和强化等;这种蕴含于会计精神文明中的观念及其创新,对会计的演进推动作用是巨大的、无穷的。

3.会计演进与政治文明发展

政治进步是历史进步的一个方面,政治文明是整个社会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人们在政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良化的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政治文明在社会中处于主导地位,与国家政权直接相连,决定着物质文明的发展方向和精神文明的性质;它体现了人类在改造社会过程中所处理的人与人的关系,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密切联系、互为作用、相辅相成。政治文明建立在一定程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水平之上,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制度和法制保障,使之更加健康、稳定、协调地向前发展。

会计演进与政治文明的共生共融关系,既指会计在其历史演进中要为其主体(包括国家)提供相应的各类政治性服务,满足其政治上的要求,适应或改变政治的愿望与需求,创造成型一定的政治文明;又指其在不被政治认同的情况下所作出的反应跟进与调整适应。比如,在会计准则方面:美国公认会计原则虽是由民间制定,并不是法律条文,但美国政府以证券交易法等立法形式维护公认会计原则的权威性和强制性;英国有可能逐步走向由政府进行干预,或使其法令化、制度化的轨道;法国会计总计划的制定是官方性的,并有法令化的趋势;日本会计原则的制定直接由国家进行,以大藏省名义颁布。[7]比如,在内部会计控制方面,美国政府的推动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从1933年和1934年的《证券法》、《证券交易法》,1977年的《反国外贿赂法》、到1991年的《联邦储蓄保险公司修正法案》,2002年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无不反映出管理与立法之间的良性互动;根据美国的历史经验,推行内部控制,既要有政府强制规范和引导,也要有社会团体推动和宣传,还要学术界的研究和培训。[8]诸如此类针对会计人、会计事、会计物的一些做法,都说明在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的条件下,“政府”(广义的)的各种行为和各种法规,实际上就是一种规范会计域秩序、协调会计内外关系、维护会计生态平衡、实现会计政治文明的必要选择和重大举措;是会计服务经济、服从政治的文明化发展。

4.会计演进与生态文明发展

(1)会计生态文明源于会计的演进。人们所熟知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都是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唯有生态文明是现代工业高度发展阶段的产物,是有别于任何一种文明的崭新文明形态,是围绕人与自然、发展与环境、经济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协调、发展平衡、良性循环而开展的伟大理论和实践。[9]会计作为一种社会实践,在其活动或运作过程中,就可能因为一些主观或客观的原因而造成会计生态失衡、失和、失调的问题;而要矫正这些问题就需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以及会计特有的科学与技术规律,使其形成会计人、会计事、会计物与会计生态主体、会计生态客体、会计生态环境和合发展,会计法、会计理、会计情和谐的文明态势。

生态文明自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是我们探讨生态环境、研究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有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两种理论视角及文明发展历史形态与文明构成成分两种文明维度;[10]它奉行“人是自然的一员”的哲学观点,在生产和生活中遵循生态学原理,力图用整体、协调的原则和机制来重新调节社会的生产关系、生活方式、生态观念和生态秩序(申曙光,2007)。由此理解,在会计产生发展和演进过程中的会计生态文明,就是会计、生态、文明三方面的有机构成,是会计生态与文明的紧密结合以及会计与生态文明、会计生态与生态文明的合理架构。

(2)会计演进内含会计生态文明发展。会计发展的历史演进,实际上就是会计生态文明的彰显或凸显过程。不论是从古代、近代和现代的会计发展中,还是贯穿以“四个里程碑”为红线的会计和会计理论发展史中,我们都不难看出和得知:人类在会计实践活动中,一方面要用既定的、现存的会计方法、会计组织、会计制度和会计理论等对实际发生或完成的客观经济业务或事项进行连续、系统和全面的有用性、有效性反映,形成以会计信息为主体的各类财富或成果;另一方面又需在此基础上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创造和发展出更多的新财富、新成果,以跟进适应和及时满足变动着的社会经济实践和会计实践。会计的演进历史都是立足生态的平台来操演和写就,都是围绕生态文明的视角来解读和评判。

(3)会计演进与会计生态文明依存共进。对会计不论是侧重于功能还是侧重于工作程序,不论是从会计管理活动论、会计信息系统论角度还是会计控制系统论角度去理解,如果都能活性地看待和对待它的话,它就应具有生态的特性和特质,有密切和维护其系统内外相互间环环相扣关系的正常诉求和需求;它就需保持和坚持从未开化到开化、从较低级向较高级发展的“文明”行动和作为;它应是“会计”这种人性化的“生物”伴随人类、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其各影响因子和构成要素按其所特有的内在逻辑安排、所遵循的发展变化规律运行于市场时既保持又打破固有关系而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文明动态;是处于不同时空的、人性化的会计生态主体、会计生态客体与会计生态环境等,在会计产生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生存状态及它们之间相互依存关系的各种成果表现;是为着追求和实现从自然、自由、自发到自主、自动、自为,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从未开化到逐步开化再到完全开化的不断演进的目标和结果而动态性地呈现出的各种成果和财富总称。

二、会计演进与文明发展的共生共融规律

从上述分析可见,会计演进与文明发展总是有关联的,在两者共生共融的历史中,可以抽象出一些基本规律。

1.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决定会计演进阶段和文明发展程度

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直接决定着会计演进的阶段,根本导向着会计文明的发展发达程度。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速度决定会计演进与会计文明发展情况。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历了狩猎游牧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会计也与之适应而同样经历了原始计量记录、单式簿记到复式簿记的方法发展过程;以及简单刻画记事和结绳记事、手工簿记习题、机器穿孔卡片系统到现代电子数据处理与集成系统的技术手段发展过程等。这些过程中所揭示、呈现、保留和续用的会计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基本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和会计的发展情况,体现了人类在会计实践和演进中的会计作用发挥和会计职能运用程度。可以说,只有这种过程中所蕴含的会计演进与会计文明共生共融关系,才会让我们及后来者得知诸如“10—30万年前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最初的会计计量记录行为”之类的会计文明,才会形成会计演进与会计文明发展较快较好或较慢较差的时期区分。(2)社会分工和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决定会计及其文明的地位和作用。一部会计发展史告诉我们:会计是基于人类管理生活、生产的需要而产生,并随着经济关系和生产管理活动的日趋复杂而得以不断发展和不断进步的(吴水澎,2007)。伴随经济关系和生产管理活动日益复杂的情况,更需要细化社会分工,多从职业化和专业化角度考虑提高会计工作和会计管理的效率和效益等问题。而传统社会分工下的会计较单一、单向,无法适应和满足社会经济工业化、信息化和规模化发展的需要。因此,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作为经济管理重要组成的会计将越来越重要,亦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尊重和维护,其地位将不断提高、作用将不断增大;会计文明发展,莫不如是。随着社会分工对某种需要的特别要求而出现,并与经济关系和生产管理活动的日趋复杂而相应发展进步;经济关系和生产管理活动的纷繁多变,更需要细化社会分工,强化分工中的职业化和专业化,以此提高会计工作和会计管理的效率和效益等。因此,伴随社会经济工业化、信息化和规模化发展的需要,既要求会计不断克服过去社会分工下较单一、单向的不足,又强调会计必须随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而不断提高其地位、放大其作用、优化其功能。会计文明发展,莫不如是。

2.会计演进和会计文明发展情况受到多种因素综合影响或作用

会计演进、会计文明的发展,以及两者间的共生共融关系,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会不同程度地受到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管理、法制和教育等因素的影响或作用。比如,从原始计量记录时代到封建社会中叶,中国的会计一直位于世界先进行列,但在15世纪后却为什么落后于西方?这个“谜思”就包含有当时之中国在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不足,在思想观念上的落伍;西方国家已开始从自然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从重农抑商走向兴工活商、从自给自足走向资本市场活跃之际,我们却还在闭关锁国、封建帝制、路径依赖下从事简单的经济活动、维持简单的经济关系,其会计发展的水平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会计具有经济后果,这一经济后果和前述单个或多个因素的存在,都会对会计的对象、内容、重点、组织和实施等造成不同程度的作用或影响,都可能使得会计呈现出不平衡的存在态势和发展趋势,从而促使或推动了相应的会计演进及其相伴而存的会计文明。

3.会计演进和会计文明是社会全面进步与文明的重要有机构件

从会计演进与会计文明的共生共融关系分析中,带给我们重要的启示就是,会计的演进变迁本身就是社会全面进步的有机组成部分,会计文明是社会文明的有机构成内容;只有会计发展与社会进步全面协调和持续发展,只有会计文明与社会文明紧密联系和互动适应,才能切实提高国家整体的经济实力和文明程度,真正发挥和凸显会计是生产力、文明是竞争力的作用;会计的演进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谋求变革发展和文明程度提高的过程。因此,我们应站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高度来认真对待会计的演进过程与结果,来积极保持和创新会计演进中的文明之风、文明之果。

4.会计演进和会计文明发展维系于一种关系、适应和导向

一部会计发展史揭示了这样一条真理:先进的未必永远先进,落后的未必永远落后;无论哪个民族,都必须勇于创新、抓住机会、迎接挑战,与社会合拍、与未来大同。“文明生态史观”也强调,文明需要交流传送,文明之间是互动互融的;一种文明要想永葆青春,必须积极吸收各种外流文明,并加以改良;一种文明的成长、发展并不是在封闭的状态下进行的,它总是在与各种外流文明的冲突中来调整、改良自身不完善的地方。[11]只有将会计演进和会计文明发展置于关系、适应和导向的生态系统中,我们才会明白“会计的发展是反应性的”;才会清楚会计发展史上的任一突破或贡献都“凝结了无数人的经验与智慧”。

从孔子做仓库主管会计——委吏一语道破会计工作的要害系于“当”字、帕乔利著述《数学大全》留下历时500多年的“帕乔利密码”、到斯内尔临危受命签发“南海公司”审计意见书、谢霖成为我国第一位注册会计师(当时称为会计师)和起草制定第一部注册会计师法,会计的发展已经历了农耕文明时代、贸易文明时代、工业革命时代和实业救国时代,不难就会得出“文明造就会计审计,会计审计辉映文明”的结论;也就可依照会计史学家沃尔夫所说“有什么样的会计,便有什么样的经济,而有什么样的经济,就必然有什么样的会计”得出“会计乃文明之孙”的论断。[12]

三、初步结论

充分认识和把握好会计演进与文明发展之间的共生共融关系及规律,还需要我们围绕下述几点来认清会计演进发展中如何建设高度发展的会计文明,又如何以优秀的会计文明培育去推动会计各项工作和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与特色建设。

1.会计演进中的文明发展有其必然和必需

对文明的诉求和发展推动着会计和会计生态不断变迁发展,作为会计系统那份“大文明”的形成考虑、作为会计生态那种“很文明”的追逐要求、作为会计发展那个“好文明”的创造实现,人类就需要在会计生态各主体、客体和环境的共同“文明行动与作为”下不断发展会计。因为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政治体制、法律类型、文化特性等会产生不同的会计规范形式、会计文化、会计传统和会计特色(李奇凤,薛祖云,2007)类文明现象和成果。同时,从20世纪90年代末兴起的系统生态管理旨在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优化系统功能,将单一的生物环节、物理环节、经济环节和社会环节组装成一个强生命力的生命系统去反观和逆推,我们也不难得知,会计不断好又快发展的不竭动力就在于对会计文明的诉求,就取决于人类在会计演进活动中的不断开化和进步。我们必须时刻注重和加强会计演进中的文明因子培育和文明成果珍藏,发扬光大会计文明。

2.会计演进中的文明发展和表现有进退高低

这主要缘于:文明和文化的主体都是人,但在汉语语境中,一般把文明理解为文化发展的历史形态、用以表达人类生活世界积淀起来的积极成果(不包括那些背离价值取向的消极东西),因而在发展序列上会表现出进退高低。[13]会计演进发展中的文明也会由于社会经济和会计发展的自然性与人为性、会计理论和制度演进的客观性与主观性、会计意识作用的反叛性与和合性等而导致会计系统不可能一贯生就成熟至大文明、会计生态不可能一直安然成很文明。所以,我们既不能一味强求会计演进的顺畅和会计文明发展的无恙;也不能固守落后陈旧的会计及其文明范式;更不能在会计演进中不知所措、不知所从、不知所为,让会计文明之花早谢凋零或昙花一现。

3.会计演进中的各种文明发展关系紧密

与整个人类社会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样,会计物质文明是基础,会计精神文明是主导,会计政治文明是保障;它们的关系表现为会计精神文明既是会计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发展的结晶和产物,又是会计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内在的精神动力,它导源于会计物质文明并受政治文明的支配、又能动地作用于会计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14]。而会计生态文明在人类与会计实践方面所创造的会计生态环境,为会计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生态基础,而后者则是在会计生态发展和建设过程中或者说是基础上创造出来的物质、精神和制度成果;会计生态文明体现了会计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升华,是后者的落脚点。[15]四种文明共同成为社会或国家文明体系之要件,是需要在全面协调中保持着可持续发展的。

4.会计演进与文明发展离不开人类的会计实践

会计实践是实践中具有专业特点的一种实践,是会计执业者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会计工作的活动。会计执业者带着特定的目的朝向既定的目标作用于会计实践活动中时,既可反映和揭示会计客观现象,形成以有形和无形会计信息为代表的会计成果,或者会计文明;也可创造符合会计存在与发展规律的会计理论、理念,使得会计不断文以化之、文以铸之、文以明之;更可通过会计实践,形成条件、显露新素、造就原型、验证误弊、修复变迁,完善、发展与协调会计的各种文明形态。这就需要会计实践活动必须以人为本,形成会计实践要素的最优组合,增强会计执业者的会计执业质素和实践能力,以更好更快地演进会计、发展文明。5.会计演进中的文明发展具有高度的时空维度和主客观因素

会计对各种文明及其发展的诉求和依存,既要随着会计自身的发展变迁而呈现出不同的样式或模式;又要在人类的会计实践下得到不断的满足和适应。可以说,会计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文明史,就是一部在不同时空有不同文明需要、不同文明愿景的奋斗史和创造史,就是一部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辩证史、唯物史。

参考文献:

[1] 李爽,宋学锋,曹庆仁.人力资源管理生态的形成与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纵横,2008,(1):118.

[2] 赵士琛.从会计信息的产生看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A].廬翔.中国会计理论与实务前沿[C].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252-255.

[3] 吴水澎.会计理论(第1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310-312.166-167.6-13.6-19.330-334.

[4] 李宁.基于游说的会计准则变迁研究[J].经济管理,2007,(20):39-43.

[5] 刘彗凤.企业会计准则执行机制系统框架的构建[J].经济管理,2007,(15):76-80.

[6] 王松年.国际会计前沿(第2版)[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30-33.

[7] 于玉林,李端生.会计基础理论研究(第1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355-359.

[7] 梁莱歆等.现代财务会计理论(第1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46-83.

[8] 龚杰,方时雄.企业内部控制——理论、方法与案例(第1版)[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26(序3).

[9] 春雨.跨入生态文明新时代——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探讨[J].新华文摘,2008,(19):24.

[10] 赵成.生态文明的内涵释义及其研究价值[J].思想理论教育,2008,(5):46.

[11] 陈恒.文明的汇聚与传播——古代世界文明之交流[J].学术月刊,2007,(9):117-123.

[12] 张连起.谱写中国会计新篇章[J].财务与会计,2007,(12):4-6.

[13] 阮纪正.文明的历史形态[J].广东社会科学,2004,(2):82-88.

[14] 左亚文.论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辨证互动[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6):73.

[15] 陈家刚.生态文明与社会公平[J].新华文摘,2008,(2):117.

(责任编辑:杨全山)

会计发展史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利率与汇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企业面临的金融风险不断积聚,急需进行研究和采取化解措施。企业司库是经营和管理企业金融风险的有效手段,其主要职能是资产配置、风险控制、流动性管理和融通资金。建设中国特色的司库体系,应充分发挥财政部门的主导作用、发挥国有企业的主力军作用、发挥财务共享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互联网与大数据的支撑性作用和发挥财务管理人员的创新性作用。

【关键词】 现代企业; 司库; 中国特色; 司库体系

司库之意[1],司为主管、操作和经营之意,库即库房。司库望文生义,就是管理库房,其肩负着财产安全的重要职责。现代意义上的企业司库,主要是指管理企业的金融资产,也包括实物资产和无形资产,即管理企业的所有财富。

现代司库作为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高级形式,最终目的是通过企业集团内资源的整合和风险管控,实现生产经营、投融资决策、业务协同、风险管理的一体化应用,以更好地为企业集团的发展战略服务。

一、司库的发展与主要职能

司库的产生和发展是基于企业的内在需要和外部环境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一些企业集团加强了现金管理,有的企业集团在财务部门之下设立专司现金管理的部门。7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金融市场监管开始放宽,企业集团的现金管理职能从简单的核算拓展到了“获取资金(Obtain of Funding),管理现金收支(Management of Payments and Collections),保持账户头寸水平(Maintenance of Bank Balance Positions)”等职能。进入80年代,现金管理职能接近财务资金管理(Financial Cash Management)和流动性管理(Liquidity Management),使之成为企业的综合管理部门。为此,一些企业集团将专司现金管理的部门从财务部分离出来,成为与财务部并重的司库,从事为企业战略管理服务的职能部门。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快步伐,很多跨国公司加快全球化战略布局,控制汇率风险、税务风险等业务,使司库的内容不断丰富。与此同时,互联网、无线通讯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和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为司库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司库在为跨国公司全球化战略的顺利发展,为跨国公司价值最大化服务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BP(英国石油公司)、SHELL(美国壳牌石油公司)、DELL(戴尔集团)、GE集团都建立了集团司库体系。

企业司库的职能,是随着企业内部管理、控制要求的不断提高和外部金融环境的不断完善而逐渐丰富起来的,目前主要有四大职能:

1.服务企业发展战略,实施资产配置职能。企业司库应服务于企业发展战略,综合企业各种资源,进行科学、合理配置,支持企业的发展战略。科学、合理配置企业资产就是要做好资金的预算、计划和归集管理,这是提高资金管理能力的核心和关键。

2.经营企业金融资产,实施控制风险职能。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大中型企业拥有的各种金融资产越来越多,需要有专职的机构和人员进行管理和控制风险。对金融资产的风险管理,需要司库能够对企业金融资产的期限、收益与融资进行结构配比,及时采用衍生工具进行风险的对冲。

3.收集企业各类信息,实施流动性管理职能。对现代金融资产管控的最重要的途径是信息,所有的资金活动都依靠信息,实现了信息的归集就能够实现资金的归集,甚至是金融市场共享信息服务,并对企业的资金流动性进行预测、配置、管控和补充。

4.确保企业发展需要,实施融通资金职能。资金是企业的血液[2],企业的发展需要大量资金做支撑。司库应为企业的发展和运营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而资金的集中管理是其主要职能,包括资金预算与计划的集中管理、现金的集中管理、融资的集中管理。

目前,随着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全球化,各种外币的汇率、利率波动不断加剧,国际市场竞争日益白热化,创新的金融工具不断增加,司库的业务管理内容已经超越了对资金流和流动性的控制,司库更加重视预测功能,加强对短期投资、司库赤字的定性和定量管理,侧重对利率、汇率等各种金融风险进行企业集团外部的政策性风险和系统性风险的研究。司库是企业资产负债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企业的全部资金及其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汇率风险的管理。企业集团的司库和金融机构的司库正好是交易对手。

二、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司库体系

近年来,尽管我国的金融体系已经进行了较大的改革,但在开放范围和完善程度上都与国外发达的金融市场存在一定的差距,加上各国监管政策的不同,我国的企业集团至今还在了解国际司库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企业司库[3](Corporate Treasurers)在国内还比较陌生,需要加强宣传和推广。

伴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利率与汇率的市场化不断推进,金融产品的日益丰富成熟,企业国际化程度日益加强,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资金管理、流动性管理和风险管理,近年来兴起的财务公司和资金集中管理中心是企业司库业务的重要内容。因此,建设中国特色的司库制度,有其客观必然趋势。

建设中国特色的司库体系[4],应学习和借鉴西方国家企业司库的成功经验,但不应照搬照抄,应根据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经济社会制度的不同,并考虑科技进步和先进技术方法的采用,实施跨越式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的司库制度。

(一)充分发挥财政部门在推进司库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西方国家企业集团的司库建设是根据其自身需要发展起来的,而我国全面推进司库建设,除了企业自身需要实现管理升级和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外,我国政府积极推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强制性的要求。司库建设是推进中国财务管理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是一项涉及到企业、财政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的系统工程,是各方的共同使命。《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明确规定“国务院财政部门主管全国的财务会计工作”,司库建设是财务会计工作的重要内容,是财政部的法定职责所在。因此,我国财政部门是推动司库建设的牵头部门,财政部门应明确自己的职责,切实履行主导职责,从加强宏观指导、提高司库建设水平等考虑出发,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宣传鼓励、措施推动等作用,立足行业管理职能,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多方联动,共同推动我国司库建设的发展。

(二)全力发挥国有企业在推进司库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

建设司库制度的首要任务是用司库知识去解决我国企业的实际问题,但是由于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存在着制度、环境的特殊性,因此,推动企业司库建设的思路和方法应有中国特色,而我国的国有企业普遍是大中型企业,且信息化基础、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较高,应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推进司库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当前,国有集团企业,特别是国资委管理的骨干企业中,绝大部分企业都已经实行了资金集中管理,其中有的是通过财务公司,有的是采用资金结算中心等方式[5],通过集团内资金的合理配置和统一调配,探索建立符合市场原则、高效安全的资金集中结算和业务集中管理模式,提高资金集约化管理水平,实现集团内资金业务的集中管控,并都取得了很好的管理效果。企业的司库建设实践也必须从最基础的工作开始(如资金结算中心和财务公司),然后逐步深入。司库建设实践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企业切不可急功近利。我国企业司库建设,应在现有信息化基础上推进,可以少走弯路,实现跨越式发展,大大加快司库建设的进程。

(三)注意发挥财务共享在推动司库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

全面推进我国企业司库建设,对于提升我国企业管理工作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贯彻落实全面推进管理会计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司库建设应以现代化的财务信息平台为基础[6],而我国企业集团已经或正在建设的财务共享服务平台能较好满足这一要求。财务共享服务平台是顺应财务管理的职能拓展,以信息技术为重要手段,是我国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资源、信息集合平台。财务共享服务平台通过统一的标准化的财务规范、财务会计人员集中办公、建立管控能力较强且成本较低的财务管理运作流程等三大措施,使集团公司的多数财务会计人员从单纯的记账、算账、报账等繁琐的经常性事务中解脱出来,将主要精力投入到集团公司的战略服务、经营风险管控、业绩考评等领域,从而实现集团公司财务管控从财务领域向业务领域的拓展,促进集团公司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目前,推动我国企业司库建设,可以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为基础平台,采用新技术方法,实现高起点、高标准和高目标。

(四)积极发挥互联网等在推进司库建设中的支撑性作用

互联网、大数据为司库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和信息通道,从内部到外部实行互通互联,集聚集团公司内外部的各种数据资源,这是司库建设的强大技术保障。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对集团公司的信息化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互联网+思维与技术正在促进传统企业的转型升级,新技术与管理创新融合,为司库建设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充实了新的内容与形式。云计算技术为财务管理转型提供了技术手段,促进财务数据的再造和深入挖掘分析,为财务信息服务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大数据技术为司库管控范围的扩展提供了可能,过去集团公司只能集中使用分支公司的内部数据,而现在则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对集团公司外部的各种数据进行采集处理,由此形成“数据湖”,集团公司所涉及的外币汇率与利率升降、发展趋势预测等变得更加可行。基于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手段和新业务模式,也使得司库对业务活动管控和决策更加及时、精准,使集团公司业务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三流合一真正成为可能,实现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开发、服务,充分发挥司库的作用。

(五)重点发挥财务会计人员在推进司库中的创新性作用

司库的作用发挥需要财务会计人员开拓创新来实现,财务会计人员是司库建设和运用的主体,因此财务会计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力对于司库建设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财务会计人员的能力是指财务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应变技能、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总和。现阶段,我国财务会计人员的总体能力不高,主要表现在专业知识陈旧、吸收新知识不够、沟通能力不强等方面。同时,我国财务会计人员的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他们习惯于按要求、规定去执行,结合集团公司自身的特性创新性开展工作的能力不够。上述因素会制约集团公司司库建设的进程和发展,因此,提高财务会计人员的能力是推进司库建设的当务之急。要使司库建设在我国集团公司中推广并发挥应有的作用,需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提高集团公司领导和财务会计人员对司库重要性的认识,促使董事会、经理层和财务会计人员重视司库的应用,发挥财务会计人员的创新性作用;二是建设一支强大的司库人员队伍,可以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经验来组建中国司库协会,推进司库人员的职业化,规范和提高司库人员的职业道德,约束司库人员的行为,增强司库信息的可信度,推动司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215-216.

[2] 陈旭,李井娟.企业集团资金管理模式分析 [J].现代商贸工业,2011(15):49-52.

[3] 张瑞君,于涛.中国企业集团司库体系构建的战略思考[J].财务与会计,2010(7):17-19.

[4] 徐莹.企业司库体系建设探析[J].财会通讯,2012(9):34-37.

[5] 李越川.基于产融结合视角下的企业司库研究 [J].北京金融评论,2013(2):79-83.

[6] 林建勇,张夏玮.探究中石油集团司库革新之路 [J].中国总会计师,2014(8):42-46.

会计发展史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伴随着社会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也出现了变化。从影响成本会计发展趋势的因素出发,在对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成本会计发展趋势的应对策略。对我国的成本会计的研究与应用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成本会计;发展趋势;应对策略

文献标识码:A

1 影响成本会计发展趋势的因素

成本会计的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涉及到社会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方方面面。但从影响成本会计发展趋势的因素来看,包括以下内容:

(1)成本会计的范畴对成本会计发展的影响。

成本会计范畴的确定对成本会计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若将成本会计和成本管理两者进行混合,就不能突出成本会计在管理中所产生的作用。如果将与成本有关的诸多价值问题都包含在成本会计的范畴中就会导致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以及财务管理等方面诸多内容的重复。简而言之,成本会计范畴的确定对成本会计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

(2)知识经济对成本会计发展的影响。

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所具有的作用已经超越了资本和劳动力两大生产要素,知识已经发展成本经济发展中的第一要素。在这种背景下,企业的技术等知识资源消耗的存在对成本会计的发展带来的影响,尤其是计算机的先进技术的应用,进一步加剧了知识经济对成本会计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3)经济全球化对成本会计发展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国外跨国企业与国内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管理者对企业成本核算的关注力度也越来越高。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传统的成本会计技术和方法的应用导致了企业产品成本信息存在一定的信息失真问题,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经营决策。简而言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成本会计发展存在一定的影响。

2 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分析

从我国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来看,首先成本会计的核算呈统一化与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规模经济已经发展成为诸多的跨地区、跨行业以及跨国的企业集团,因而在成本核算上呈统一化与国际化的特点。其次,成本会计在应用的范围上也呈扩大化的发展趋势。我国传统的成本会计应用较少的医院以及航空公司等组织在管理经营中也开始越来越关注成本会计的应用,成本会计控制已经成了这些组织日常经营管理的组成要素。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决定了社会中的各行业都应加强对其应用的重视,不断的扩大成本会计的应用范围,从而在自身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的情况下促进成本会计的发展。除此以外,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等先进技术及成本会计理论研究水平的不断提升,也使得成本会计在发展趋势上的技术方法和手段不断更新,对成本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总之,成本会计的发展是多方面促进的结果,其发展趋势也呈多元化且复杂化的特点。

3 成本会计发展趋势的应对策略

(1)提高我国成本会计的理论研究水平。

针对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我国应不断加强在成本会计理论方面的研究水平。逐渐建立起来符合我国国情要求的成本会计研究的方法体系,在理论研究中应打破原有的传统会计理论的束缚,从成本会计发展趋势的需求出发不断完善成本会计的理论。

(2)更新理念学习先进的经验与方法。

在成本会计的发展策略中还应不断更新自身的理念,打破传统理念给成本会计应用与发展带来的负面作用。通过更新理念,不断的学习国内外一切的关于成本会计的先进的经验与方法,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树立企业成本效益的思想,真正的发挥出成本会计在管理中所具有的作用。

(3)计算机等技术的充分利用。

计算机等应用技术的发展,给成本会计的实际应用带来了极大的飞跃发展。企业有必要利用以计算应用技术为中心的一切信息管理手段来支撑企业成本会计的发展。不断的加强自身在成本核算与成本控制方面的工作效率。

(4)成本会计方法的完善与推广。

成本会计应用效果的好坏与成本会计方法有着密不可分地联系。因而有必要不断的创新成本会计方法,同时对有效的成本会计应用经验应加大完善与推广的力度,从而促进我国整体在成本会计应用方面能力的提升。

(5)成本会计从业人员素质的提升。

对于成本会计的发展来说,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离不开成本会计从业人员。成本会计从业人员素质水平的高低,对成本会计的发展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因而有必要通过学校教育和工作后再培训等多种措施促进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的提升。

总之,从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出发,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在对前人的经验进行总结的基础上,确定适合企业自身的成本会计应用策略,不断促进成本会计的发展与进步。通过对成本会计发展趋势的不断研究与应用形成一套具有我国特色的成本会计应用体系。

参考文献

[1]徐祖越. 浅析成本会计发展的趋势及对策[J]. 商场现代化, 2011, (3):130 .

[2]肖宁,郭明曦. 对成本会计发展趋势的思考[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1, (9): 206.

[3] 袁喆. 影响成本会计发展的几点因素及对成本管理推动的分析[J]. 科技咨询导报, 2007, (11):151.

上一篇:施工安全论文范文下一篇:票据融资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