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操作能力论文范文

2023-09-16

计算机操作能力论文范文第1篇

[关 键 词] 中职学校;自主学习;实践操作;作业多样化;评价多元化

随着社会对计算机人才需求的不断升级,不少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学,已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由于学校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内容不适应学生和社会需求,致使教学有效性不高,教学效率大打折扣。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与用人单位需要的技术不匹配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学内容,应把提升实际应用操作能力作为重要教学手段,如何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一)计算机运用能力差别较大

中职学校的许多学生来自农村,依我们学校近几年的招生情况来看,跟随家长来这边打工的学生越来越多。他们在上职业学校前在家很少接触计算机,对计算机知识了解甚少,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较差,而来自城镇的学生相对来说接触计算机的机会较多,其计算机运用能力和水平相对较高,这就造成班级学生计算机能力水平差别较大。另外,由于宁波市取消了中考计算机这一块内容,导致初中学校对计算机教学重视不够,甚至有些学校已完全取消了计算机课程。这样一来,升到我们学校后的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相差甚远。当然,还有一点不可忽视的就是学生个人对计算机的喜爱程度不同也是造成学生个体差异的主要原因。

(二)教学内容与人才需求不符。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和社会对计算机知识能力的要求不断升级,但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材相对比较落后,所以中职计算机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需求。计算机教学内容繁杂,涉及软件、硬件、网络、程序设计等内容,但由于教学定位不准确,导致学生虽有系统全面的计算机基本知识,但没有过硬精通的专业操作技术。

(三)计算机实践教学课时较少

许多中职学校比较重视计算机的理论教学,而上机实践训练的课时安排较少,动手实践的内容也比较简单,这与中职学校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办学宗旨不相符合,使中职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二、中职学校计算机操作能力提升对策

(一)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突出操作实践重要性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针对中职学校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差别较大,学生学习能力不同的实际情况,计算机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要领。培养学生以问题为导向开展自主探究学习,通过自主学习提高个人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要树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从“要学”到“学会”再到“会学”,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学科的认知规律,并应用于计算机学习实践中。

2.以实践操作为学习主轴。根据中职学校的特点,计算机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因此,计算机教学不宜采用传统的教师课堂讲授的方法,要以实践运用教学为主。计算机课程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教学应以上机实践操作为主,可以广泛采用网络教学、视频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实践动手操作教学的时间,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理解计算机基本理论知识,并把理论知识用于指导实践应用。本人一般在课堂上对于时间的处理是讲解不超过10分钟,给予学生半小时左右的时间进行操作,最后花5分钟时间对学生完成的作品进行点评,指出他们上交作品中的优点和不足。通过采用这种从理论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实践应用能力和操作水平。

(二)丰富教学模式,拓展教学途径,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

1.采用多种教学模式,激发学习兴趣。随着学校教学条件的改善,计算机教学应采用多种形式、方法和手段,以提高教学效率。特别要善于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教学或学生的自主学习。针对中职学校学生基础差、学习能力差的实际情况,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既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运用多媒体、互联网手段进行教学,能够让学生主动去学习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提高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通过这样的学习体验,可以使学生牢固掌握计算机知识。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因此,教学要坚持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的原则,加强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计算机教学要注重吸收最新信息技术成果,并把它应用于课堂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最新的知识,以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2.采用多种教学途径,增加学习技能机会。为了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光靠课堂练习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本人采用兴趣小组的形式,给特别喜欢计算机操作的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平台。每个星期安排两个中午,让这些报名参加兴趣小组的学生,参加PS、PR、OFFICE、VB等专业技能的学习。对于在兴趣小组中表现特别突出的学生,再推荐到校集训队。我们利用中午、傍晚、夜自修,甚至假期的时间给学生进行技能训练。最终根据参赛名额推荐最优秀的学生参加县、市或者更高级别的技能大赛。经过这几年的努力,我所指导的学生在市、省,甚至全国的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得了很多奖项。很多学生走到工作岗位上后成了技术骨干、社会精英。

(三)作业形式多样化,提升技能操作有效性

作业是巩固和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手段,它既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内化知识、外化素质的重要方式。学生知识的掌握、方法与技能的获得、智力的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都离不开作业这一基本活动。所以作业设计就显得更加重要。它要求教师对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结构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寻求创新,并设计多样化、多元化、多层次的作业,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其个性化发展。

1.感受欢乐的趣味性作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激发求知的欲望,促进思维的活跃,保持学习的持久。新课标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作业设计时,我们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具有趣味性的作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一个学习的热情参与者。

2.延伸思维的开放性作业。开放性作业是在新课标下相对于原来的条件完备、结论确定的封闭性问题而言的。主张主体的参与、空间的开放、形式的多样、层次的多元,做到因人而异与因材施作业的有机结合。它注重发挥学生作业的自主开放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释放自我潜能,从而获得生动、立体、全面的发展。开放性作业情节生动活泼、富于生活信息、富有挑战意味,更能激起学生潜在的好奇心与好胜心。我们通过作业可以把学生引向课外,拓宽知识来源,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学生通过自己查资料,除了从课本中获取信息之外,还增加了获取知识的其他渠道。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筛选处理,让作业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充分体现计算机服务于实际生活的理念。

3.学以致用的生活性作业。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生活有多宽,教育就有多广。教育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生活性作业是联系计算机教学与生活直接有效的途径。因而,我在布置计算机作业的时候,结合生活,面向学生,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留意生活的内容。作业设计时尽量创设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作业成为计算机教学与日常生活的枢纽,学生用所学知识寻求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途径,体验计算机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

(四)提倡多元化评价体系

要提高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质量就要改革教学考试评价办法,计算机教学的考试评价需要多元化,不能以传统的期末考试决定一个学生的最终成绩。我们应多注重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方面的考查,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人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结合以下几个方面来综合考核学生的成绩,详见下表。在考查考试中可以增加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自己单独通过动手设计作品来进行考核评价,以提高学生的灵活应用能力,考查他们实际掌握技术的水准。

根据计算机教学目标与要求,根据学生未来就业发展需要,可以和学校协商要求开设一些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内容的教学考查,如计算机程序设计(VB、C语言等)、Office办公软件、Auto CAD、PhotoShop平面设计、Flash、工具软件、Dreamweaver CS6、Premiere、网络技术、硬件维修等课程的考查考试。

总之,计算机课程不是传统的文化课,与其相关联的知识可以说日新月异。因此中职学校在开设计算机教学时,要紧跟社会发展需求,紧贴中职教学目标要求,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加强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培养出具有一技之长的中职学生。

参考文献:

[1]李洁冰.中职学校计算机教育存在问题与对策[J].信息与电脑,2015(18).

[2]刘政.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师职业发展探讨[J].大众科技,2013(11).

计算机操作能力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阐述中职学校构建计算机操作员培训体系的重要意义,从配备配套的实训室、开发实用的培训教材、搭建专用的培训平台、建设精干的师资队伍、建设良好的组织部门、切实提高培训的效果等方面对构建良性循环的计算机操作员培训体系进行探索。

【关键词】计算机操作员 培训体系 构建

中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技能型人才,而当前中职学校主要是通过日常教学和毕业生技能考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中职计算机专业技能考证在计算机人才培养和计算机职业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其价值在于将符合现代信息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选拔到计算机行业中。计算机操作员是中职毕业生技能考证项目之一,它体现了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水平。同时,计算机操作培训是毕业生提高计算机应用技能水平一个重要途径,培训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技能水平的提升。因此,中职学校构建一个良性循环的计算机操作员培训体系是有必要的。本文以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为例,探讨计算机操作员培训体系构建的重要性及如何构建良性循环的计算机操作员培训体系。

一、构建计算机操作员培训体系的重要意义

中职学校在学生毕业前夕进行毕业生考证培训,目的是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本专业的职业技能专业训练,使得学生掌握本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以满足企事业单位的职位要求。计算机操作员职业资格作为计算机类职业资格培训项目之一,各个专业学生都可以选择的职业资格培训,它在毕业生考证培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构建计算机操作员培训体系为之服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计算机技能水平。计算机操作员培训是在日常教学基础上进行系统的、短期的培训。首先,在培训时间上是专门针对计算机操作员职业资格培训的一个过程。其次,培训内容包括职业素养和计算机操作员职业资格相关技能,如计算机安装 连接 调试、文件管理、文字录入、通用文档处理、电子表格处理、图形图像处理、因特网操作等。通过系统的、短期的训练,学生计算机技能水平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同时达到计算机操作员相关等级的职业资格水平,满足文员等相关职业技能要求。

(二)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据统计,2013年我国有611万名研究生、大学本专科学生毕业。外加2012年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210万,2013年的高校就业人数多达810万。这些数据显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就业竞争非常激烈。中职学生如何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找到立足之地是当前中职教育面临的问题。为了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对即将毕业的中职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是中职学校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学生经过短期的职业资格培训,拥有一技之长,可以提高就业竞争力。计算机操作员培训针对相关的职业,进行相关的技能培训,达到计算机类职业资格技能水平,可以满足企事业单位对计算机人才技能水平的要求。

(三)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我国为了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加强对持证上岗的管理,制定了就业准入制度。计算机操作员是就业准入职业项目之一。企事业单位的部分职位(如文员、档案管理等)对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技能水平提出相应的要求。企事业单位对这些职位招聘必备条件要求具有计算机操作员职业资格等级证书。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中职学生要提高就业竞争力,获取就业准入,必须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中职学生进行职业资格培训是就业所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而计算机操作员作为计算机类职业资格之一,为了使中职学生计算机素养和技能水平能够满足社会发展要求和企事业单位技能要求,中职学校应构建良性循环的计算机操作员培训体系为之服务,培养现代信息化管理技能人才。

二、良性循环的计算机操作员培训体系之构建

计算机操作员职业资格作为计算机类职业技能体现,各个专业毕业生都可选的职业资格培训项目,培训人员和工作量相对较大,要在短时间内有序地、按时按量地完成培训任务,同时具有良好的培训效果,需要构建良性循环的计算机操作员培训体系。具体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配备配套的实训室。为了使计算机操作员培训能够正常、有序地进行,培训组织机构必须配备配套的实训室,实训室配备设备有计算机、服务器和多媒体控制台。中职学校要进行计算机操作员培训,在硬件设施上要建设计算机实训室,为计算机操作员培训提供必要的硬件支持。例如,笔者所在学校计算机实训室共7间,每间实训室计算机数量在49台至60台,可以满足350人左右同时进行计算机技能训练的需求。当前,计算机实训室不仅为日常教学服务,同时也能够满足毕业班150人左右同时进行计算机操作员培训的需求。硬件设施基本能够满足计算机操作员培训需要,为构建良性循环的计算机操作员培训体系配备配套的培训设备。

(二)开发实用的培训教材。计算机操作员培训是要求培训对象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因此培训组织机构不仅应配备配套的培训设施,而且应明确培训内容及考核标准。为切实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考核通过率,中职学校应与计算机操作员职业资格考核内容和标准对接,自行开发实用的培训教材。教材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模块、中文Windows 操作系统模块、中英文录入模块、文字处理(Word 2007)模块、电子表格(Excel 2007)、PowerPoint2007模块和Internet模块等模块。教材以任务实例展开,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职业技能,同时也为计算机操作员考核奠定良好的理论和技能基础。

(三)搭建专用的培训平台。传统培训方式是教师理论知识讲解和演示操作,学生接受相应理论知识和模仿操作。教师通过考核方式来了解学生学习的效果。考核结果一般由教师阅卷来完成,这个过程既费时,又不能及时向学生本人反映其知识点掌握情况。为此,应搭建专用的培训平台,培训平台内容以计算机操作员考核内容为依据,它分为四大部分内容:理论部分、操作部分、自动评分系统、结果解析。学生登录平台可以随机抽取题目进行训练并通过评分系统了解个人完成情况,还可以在结果解析获取答案。通过教师课堂指导和专用的培训平台训练相结合,计算机操作员培训效果得到切实提高,确保了计算机操作员职业资格考核通过率,打破了常规培训模式,体现了现代信息化管理特点。

(四)建设精干的师资队伍。教师的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基础,没有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学校的发展也失去有形的支撑。配备精干的教师是构建良性循环的计算机操作员培训体系的软条件。计算机操作员培训是毕业班职业资格培训项目之一,也是学校一个重要的教学活动,需要一支精干的师资队伍完成计算机员职业资格培训任务。为此,中职学校应采取各种措施,如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建设一支精干的师资队伍,以提高培训的效果和职业资格考核通过率。

(五)建设良好的组织部门。计算机操作员培训体系不仅需要有硬件设施的支持,以及精干的师资队伍和教学所需的教学资源,同时也需要一个良好的组织部门。组织部门在计算机操作员培训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学校与鉴定机构对接的纽带,也是培训学员档案的管理机构,同时也是培训教学管理机构等多种管理者角色,担负着整个计算机操作员培训体系协调管理工作。良性循环的计算机操作员培训体系需要一个良好的组织部门整合各种资源确保培训能够有序、高效地进行。例如,笔者所在学校的培训处为计算机操作员培训组织部门,主要职能是学生档案管理、教材管理、培训管理和培训申报及办证。计算机操作员培训经过培训处的统筹安排能够有序地进行。

(六)切实提高培训的效果。培训质量直接影响培训的效果及计算机操作员职业资格考核的通过率,它体现中职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因此,在培训过程中切实提高培训效果,才能构建良性循环的计算机操作员培训体系。教学实践表明,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切实提高培训的效果。

1.教师熟悉考核内容。计算机操作员是毕业班毕业前夕进行的一次职业资格认定项目之一,因而学生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计算机操作员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并且达到计算机操作员职业标准。培训教师作为培训教学的主体,教授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与计算机操作员考核内容对接,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达到计算机操作员职业标准。但是教师要在短时间内将计算机操作员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全面、系统地传授,就必须熟悉计算机操作员职业资格考核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因此,教师在培训前应全面了解以下内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内容、计算机操作员的考核标准、历年计算机操作员考试题型及题目。

2.教师严格考勤制度。计算机操作员培训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提出课堂纪律和学习要求,特别强调上课以签到形式进行考勤。教师根据签到表了解学生出勤情况,通过严格考勤,目的是为了确保参加培训的所有学生能够按时按量完成培训任务。如此,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能通过短时间的培训掌握计算机操作员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达到计算机操作员职业标准。

3.教学采用模块化教学模式。计算机操作员考核内容分为理论知识考核和技能操作考核两部分。技能操作分为七大块内容:(1)计算机安装、连接、调试;(2)文件管理;(3)文字录入;(4)通用文档处理;(5)电子表格处理;(6)图形图像处理;(7)因特网操作。根据计算机操作员考核内容的特点,教学采用模块化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分为七大模块进行培训,以便提高教学效率,获取良好的教学效果。

4.采用“一练一考一通过”的检查方式。培训教学模式根据其内容采用模块化教学,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对模块教学效果进行检查,采用“一练一考一通过”的检查方式,实时了解学生对模块内容掌握情况,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5.采用激励评价机制。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为学生学习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在培训过程中采用激励评价机制。教师对学生学习成果能够及时反馈,对于学习表现突出的能及时肯定,对于学习有进步的及时表扬,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乐于学习,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以便更好地掌握计算机操作员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参考文献】

[1]廖庆扬.计算机操作员[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

[2]黄国兴,周岳南.计算机应用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责编 卢 海)

计算机操作能力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随着国家信息化步伐的加快和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已成为高校关注的重要能力。在此基础上,对教学进行正确的评价显得尤为重要。教学评价因此提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上。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能力;教学评价;动态

Teaching Evaluation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Computer Application Ability Training Analysis

Bu Ruiqin

(Yunn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Information,Kunming650224,China)

一、引言

随着国家信息化步伐的加快和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不仅表现在数量的增加上,而且体现在质量要求的提高上。科学数据、医疗数据、人口统计数据、财经数据、市场数据和教育管理数据等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这就使信息化人才需求变得越来越紧迫,从而也使高校普及信息化工作的需要越来越迫切。在高校中普及信息化工作主要由计算机应用能力课程来完成。因而对大学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决策和与之相应的教学评价的技术支持水平体现了各个高校的教学总体水平。如何提高在校学生整体素质,使用一个好的教学评价系统分析教学过程是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教学评价的技术水平对于支撑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教学评价

所谓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教学评价是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价值的过程。教学评价一般包括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管理诸因素的评价,但主要是对教师教学工作(教学设计、组织、实施等)的评价——教师教学评估(课堂、课外)、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即考试与测验。

教学评价既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教学活动和教学内容中的控制阀。如果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则教学评价就是这个系统的信息反馈。对过教学评价,教师可以及时了解教学效果,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促进教学水平提高教学管理部门可以准确掌握教学情况,实现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

根据评价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作用的不同,可把教学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三种类型。

(一)诊断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开始前,对评价对象的学习准备程度做出鉴定,以便采取相应措施使教学计划顺利、有效实施而进行的测定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的实施时间,一般在课程、学期、学年开始或教学过程中需要的时候。其作用主要有二:一则,确定学生的学习准备程度。二则,适当安置学生。

(二)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调节和完善教学活动,保证教学目标得以实现而进行的确定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形成性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改进、完善教学过程,步骤是:

1.确定形成性学习单元的目标和内容,分析其包含要点和各要点的层次关系。

2.实施形成性测试。测试包括所测单元的所有重点,测试进行后教师要及时分析结果,同学生一起改进、巩固教学。

3.实施平行性测试。其目的是对学生所学知识加以复习巩固,确保掌握并为后期学习奠定基础。

(三)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是以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为基准,对评价对象达成目标的程度即教学效果做出评价。总结性评价注重考察学生掌握某门学科的整体程度,概括水平较高,测验内容范围较广,常在学期中或学期末进行,次数较少。

按评价所参照的标准划分:(1)目标参照评价。(2)常模参照评价。

三、教学评价的一般方法

(一)绝对评价法

绝对评价法是在被评价对象的集合以外确定一个客观标准,将评价对象与这一客观标准相比较,以判断其达到程度的评价方法。

绝对评价设定评价对象以外的客观标准,考察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可以促使学生有的放矢,主动学习,并根据评价结果及时发现差距,调整自我,具有明显的教育意义。

(二)相对评价法

相对评价法是从评价对象集合中选取一个或若干个对象作为基准,将余者与基准做比较,排出名次、比较优劣的评价法。相对评价法便于学生在相互比较中判断自己的位置,激发竞争意识。

(三)个体内差异评价法

个体内差异评价是以评价对象自身状况为基准,对评价对象进行价值判断的评价方法。在这种方法中,评价对象只与自身状况进行比较,包括自身现在成绩同过去成绩的比较,以及自身不同侧面的比较(如将学业测验结果与智能测验结果相比较,根据二者的相关程度确定学生的努力程度等)。

个体内差异评价法比较充分地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力图减轻评价对象的压力。但是,它只是使评价对象与自身状况进行比较,既不是按照一定客观标准进行评价,亦无评价对象间的相互衡量,容易导致信度降低,学生自我满足,因此常与绝对评价、相对评价结合使用。

某学校评价体系示例

由此可以看出,学校在教学评价中运用了多种评价方法,但目前的评价仍存在如下问题:(1)评价内容过于简单且评价主要考察人的行为,与现代教学理念不符。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将这原则贯彻到教学评价中,要求在教学评价中不仅应注重人的行为,更要注重人的内在情感、意志、态度的激发,力求促进人的完美和发展。这要求教学评价的内容应是广泛的、丰富的。(2)评价主体过于单一。学校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是现在的定量评价主体。由于教学评价具有主观性,为了保证其客观、公正,应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主张使更多的人或事实成为评价主体,甚至评价对象也可以成为评价主体。(3)评价方法单一。定量评价一般运用平均数法,均是静态研究,它是从现在的数字化校园的资料中主要获取的平凡知识,资料利用率不高,一方面造成了信息资源的极大浪费,另一方面人为因素的成分较多,所以不能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督导作用。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教学评价应在重视施教过程静态因素的同时,更应关注它历史的、动态的变化。因此,我们对教学评价应从更高角度上观看。设计多种教学评价方法与手段。分析总结出学生的特点及个体的特征,策略性地指导教学,以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

计算机操作能力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已经步入了21世纪,21世纪是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而高校当中也将计算机作为了对应的课程列入了教学规划中,在新时期,计算机既是当前社会发展的主流,又将是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因此,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对于学生计算机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了学生的计算机素养。本文就对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计算机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  思维能力  培养

计算思维不仅只是大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工具,还能为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奠定一定的技术基础。只有在大学的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才能使大学生通过学习取得显著的成绩。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

(一)大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

计算机基础已经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虽然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但是掌握的程度参差不齐。很多学生是从小学就开始接触计算机,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大多都是学生随意操作电脑,教师对于基础知识的讲解时间非常的少,导致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不够熟练,很多学生的基础水平只停留在上网聊天上,很少有学生会安装系统以及编写程序语言[1]。再加上由于地域的差异。计算机又不属于高考科目,很多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对计算机的认知程度不高,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低下,态度不够重视,因此大学生对于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差异十分巨大。

(二)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期望不高

当今时代是互联网与科学技术的时代,可见计算机课程教学的重要性。可是很多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都停留在了会操作计算机的基础技能就行,很少有学生对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抱着浓厚的兴趣,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学习。当学生对学习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期望不高时,就不会深入地学习计算机知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就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三)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

很多大学在计算机课程教学时将计算机作为教学的工具,只要学生会用计算机就行,这种片面的思想观念严重地影响着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正是因为高校在教学中对于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不够重视,理论课程的教学课时也在不断的压缩,实践操作课程也在大量的减少。学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设立也有着很大的分歧和争议,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局限在基础操作和办公软件的应用。由于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教学的内容和程度有限,教学的基础知识和技术也没能及时的更新,教师也无法及时掌握大学生在学习中的情况,导致学生对于一些抽象的知识内容在学习中存在很大的问题。

二、如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培养计算机思维能力

(一)有针对性、系统性地进行教学

高校在对学生的计算机思维能力进行培养的时候,需要涉及到认知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协同操作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四大能力的培养,认知能力是指的和计算机有关的认识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指的和计算机有关的一些问题,学生必须具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协同操作能力代表的是基于网络基础的协同操作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对于学生而言,是这四种能力当中难度最大的[2]。计算机思维能力的培养着重放在这四种能力的培养上,就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其可以深化学生的计算机思维意识,所以当学生在掌握到了思维能力之后,就可以在计算机领域当中,掌握到人和计算机之间的差异性,从而掌握具体的解决问题方案和步骤,意识到计算机思维的重要性。因此,在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和系统性的进行教学。计算机思维能力的培养并不是短时间就可以完成的,教师的教学重点也应当放在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内化上,所以教学过程可能会涉及到很多不一样的教学方法,方法的使用不能显得太刻意。比如教师可以使用专题定制或者定期交流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思维能力,从而让教学方法不知不觉就融入到教学中,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3]。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采用专业背景进行教学,一方面,可以实现院校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另一方面,可以让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得到高效的教学反应。

(二)重視启发性和探索性

另外,教师在制定教学内容的时候,也应当将核心放在学生的启发性和探索性上,教师在设计计算机教学内容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思维能力。在计算机操作课上,教师可以对计算机的进程控制等进行详细的讲解,而在进行安全教学时,又可以对验证码进行讲解,也可以对对应的计算机教学内容设定对应的实验,以此来提升学生的计算机思维意识。

三、计算思维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上应用的价值

计算思维即为学生能够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本概念去解决问题、设计系统,包含了计算机学科的一系列思维活动。计算思维吸取了问题解决所采用的一般数学思维方式,将现实世界中的巨大复杂系统的设计和评估转换为一般工程思维的方式,还包括复杂性、智能、心理以及人类行为的理解等科学思维方式。计算机思维建立在计算过程的能力和限制之上,由人或者机器执行。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时代,而计算机作为数据信息处理和分析的主要工具,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社会发展的各行业也都离不开计算机的使用。在大学阶段设立计算机基础课程,就是要对大学生进行系统地训练和培养,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就要为学生传授更多的有关于计算机课程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思维,促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

总而言之,对于计算机思维能力的培养应当充分体现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从当前的形势来看,计算机思维能力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过渡,所以还需要人们去探索和发现。

参考文献

[1]蔡美玲.培养计算思维能力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设计[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8,34(10):79-82.

[2]廉丹.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计算思维的培养[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8(7):218-219.

[3]齐慧平.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利用MOOC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有效措施[J].数字通信世界,2018(7):257+253.

计算机操作能力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高职院校致力于培养技能型人才培养,而随着现代化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越来越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计算机人才,所以高职院校应该加强计算机教学改革工作,才可以为现代化社会输送更多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基于新时期背景,高职院校在进行计算机教学时,应该紧跟时代发展脚步,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创新能力;高职计算机教学;培养措施;教学改革

由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科技信息也得到迅速发展,计算机技术也在不断除旧更新。为了更好的适应科技教育的发展,高职计算机教师在进行计算机教学时,应该积极改革教学方式,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教学水平。部分高职计算机教师由于没有及时更新计算机专业知识与教学理念,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计算机教学质量,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为了让学生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中站稳脚跟,获取更多计算机技能,本文就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计算机教学改革优势、现阶段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存在的弊端、进行进一步论述。

1.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计算机教学改革优势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计算机教学改革主要是为了增强高职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运用能力,提升高职学生的计算机专业技能。高职计算机教师应该明确教学目标,并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提升创新能力。高职教师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发现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再根据计算机专业知识对学生的问题具体分析,找到最佳解决问题的办法。高职计算机教师应用合理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增强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而从整体上提高计算机教学效果[1]。

2.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计算机教学改革策略

2.1丰富计算机实践教学

为了提高高职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计算机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高职计算机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计算机教师可以用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教学,每堂课在讲授完学生本堂课需要学习和掌握的任务及重点以后,让学生自主完成简单的计算机任务,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推动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学习实践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任务完成的过程是学生探索与研究的过程,这个过程中,高职计算机学生的实践能力、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都得到很大的提升,创新能力也可以得到很好的培养。高职计算机教师在学生完成任务以后,可以对学生任务完成进度进行整体性评价。学生在做任务过程中,出现任何问题,都应该及时反馈给教师。教师在第一时间为学生进行解答,这样就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而让学生对本堂课的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2]。

2.2运用正确教学方法

计算机教师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让学生作为主体中心,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的主体价值,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可以大大提高计算机教师的教学质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根据大量计算机教学实践证明,启发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启發式教学指的是计算机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学生进行指导。所以,计算机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运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计算机教师在进行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向学生提出难度适中的问题,并布置任务,让学生按照要求进行操作。学生在遇到难题时,计算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跳出传统思维,积极创新,这样才可以更好的分析解决各种各样的计算机问题。

2.3明确教学目的

明确教学目标是计算机教学的重中之重,计算机教师只有明确教学目标,才可以更好的计算机教学,否则只是徒劳无功。为了进一步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计算机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这样才可以更好的进行课堂教学。如果缺少明确的教学目标,就导致计算机教师出现教学混乱的情况,学生也不能很好的掌握计算机知识。为了明确教学目的,计算机教师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应该先构建合理的实践体系。教师通过不断完善教学内容以及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这样就可以更好的明确教学目的,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所选的内容,实现因材施教的目的。除此之外,教师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教学中不断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项目合作式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计算机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计算机教材内容,将其与先进技术的发展趋势相结合,这样才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3]。

3. 结语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计算机教学改革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知识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为社会输送更多创新型人才。为了进一步深化高职计算机教学改革,高职计算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改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确定教学目的,完善考核制度,从而提升高职教师计算机教学的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在高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高职计算机教师应该积极探索研究计算机教学方式,将其灵活运用于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这样才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韩波文,张丽美,孙志兵. 浅谈高中计算机课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科普童话·新课堂(中),2021,(6).36.

[2]孟庆瑗.论计算机教学与高中生创新能力提升[J].才智,2019,(34).50.

[3]李昌剩.在高中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策略[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19,(22).76.

作者简介:覃金柳(1992.6-)女,壮族,广西柳州人,初级研究实习员,本科,广西师范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研究方向:计算机

2020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校企共培、协同育人”模式下进行产教深度融合的探索实践--以人工智能技术服务专业为例,

项目编号:GXGZJG2020B085

计算机操作能力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在数学学习中,计算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是低段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本文从算理掌握、计算习惯、口算和笔算训练、错题分析、分层教学等方面探讨和研究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方法,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做好学生学习的指导工作。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口算;笔算;算理

计算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础,贯穿于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对学生学习数学及其它科目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学生计算的速度和质量直接影响学生未来学习的难易程度和学习质量。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和端正的学习态度。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以下几方面探讨和研究。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性

(一)小学数学教材内容大部分是计算

从教材角度看,小学数学教材的绝大部分试题都和计算相关,计算占比高达70%以上。这直接反映出计算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学生只有掌握了计算能力,才能拥有进入数学大门的钥匙,学好数学课程。

(二)计算能力是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成绩测评的角度看,数学试卷中每一道题都涉及计算,倘若学生总是算错,势必不会有好成绩[1]。如果学生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计算任务,甚至保证结果正确,就不会浪费时间,将更多时间用于试卷检查,利于提高数学考试成绩。所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保障学生数学成绩的基本途径。

(三)计算能力是影响学生學习效率的重要因素

从学生角度看,部分低段学生在数学学习上总要花费很长时间,这和缺乏计算能力有很大关系。低段教材内容以计算为主,而学生又没有足够强的计算能力,自然要花费很长时间学习计算,学习效率偏低。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措施

(一)强化算理认识

掌握算理,是提升学生计算能力的基础。因此,算理教学是低段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在教学中,循序渐进地渗透算理,使学生正确理解、掌握算理,并有效使用算理,从而提高计算能力。

首先,教师指导学生掌握算法,让学生熟记、熟练使用加、减、乘、除法等计算法则,为学生掌握算理奠定基础。比如,教师要求学生背诵各种计算法则,并以习题为载体训练学生,让学生熟练掌握此运算法则,在练习中懂得算法的应用[2]。

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计算规律,感悟算理。除了常规练习题,教师设计一些含有计算规律的习题,让学生计算并总结计算规律。当学生进行了一定数量的计算后,就会积累基本的计算规律。除了这些,教师还引导学生掌握常用的计算方法,如凑十法、破十法、口诀求商等,形成正确的计算思维,保证计算正确,提升计算能力。

最后,教师要求学生多做笔记,整理归纳常见的计算方法和数字规律,不定期翻阅查看,做到温故而知新,把算理逐渐转变为自己的计算思维。

(二)培养计算习惯

低段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如,不使用草稿纸、不检查等,导致计算失误。俗话说:“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一半。”为此,教师注重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助推学生提升计算能力。

首先,教师明确告诉学生计算习惯的重要性,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拥有好的计算习惯可以避免计算错误,提高数学成绩。

其次,教师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计算习惯。第一,规范书写,保持字迹工整、书面整洁;第二,使用草稿纸,用草稿纸计算和验算;第三,认真审题,清楚理解题目内容,看清问题,切忌马虎大意;第四,认真检查,全面校对。检查书写的数字、符号、标号等,避免识别错误;第五,注重计算反思,静坐常反己错,避免重复犯错。教师严格要求,使学生在日常计算中保持正确的计算习惯,从而保障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最后,教师指出学生的不良计算习惯,使学生正视自身问题,并加以调整,以便学生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比如,教师经常查阅学生的习题、作业、试卷等,分析学生计算能力差的原因,及时指出学生不良的计算习惯,如,字迹不清、笔误等,给予学生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改正不良习惯。

(三)加强口算和笔算训练

口算、笔算是小学数学教学阶段比较重要的计算方法,学生具备了基本的口算、笔算能力,才会提升计算能力[3]。因此,低段数学教学中,教师注重口算、笔算教学,通过有效方法训练学生的口算、笔算能力,发展学生的计算能力。

1.口算训练。口算是笔算的基础,是训练敏捷性思维的良好手段。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归纳一些常见的口算方法,熟记常用的数字计算规律,开展形式多样的练习,如,在每节新课开始前抽出几分钟时间以视算、听算、抢答、游戏的形式训练,勤训练,反复训练,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就会强化记忆,巩固知识,养成良好的口算习惯。例如,通过“列车接力”游戏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教授“10以内加减法”时,教师先出示一道口算题“2+3=?”,由第一排右侧第一名学生率先回答,该名学生回答后,下一位学生接下一道题,以此类推,循环下去,直至全部学生回答结束。这样的训练方式既有趣又有效,可增加学生的参与兴趣,提升学生的数字敏感度。

2.笔算训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笔算所占的比重大,许多概念的引入,算理算法的理解,几何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的求解,解简易方程都离不开笔算。可以说,学生笔算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学生的数学成绩,甚至影响学生后期的数学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学习。所以,作为小学数学教师,除了坚持不懈地训练口算外,应通过游戏、竞赛等多种方式让学生熟练加、减、乘、除及四则混合运算,为笔算的准确性打好基础。然后,培养学生的检查意识,强调学生每做一步“回头看看”,做到不抄错题,数字、符号不错不漏,提高准确率。再次,坚持有错必改,强化纠错意识。教师引导学生形成错题本,归纳经常出错的原因,常常警惕,避免再犯。最后,严格要求,规范学生的书写,以防错写、漏写数字或运算符号。“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提高笔算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坚持不懈地训练才能收到成效。

(四)强化错题分析

教师利用学生的错题引导学生分析,使学生在发现错误和纠正错误的过程中明白错误原因,从而规避这些错误,提高计算正确率[4]。或者,教师故意设置错题,引导学生分析错题并用正确方式计算,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计算思维,既能助力学生提升计算能力,又能让学生在分析与计算中获得巨大的成就感,增加计算兴趣。比如,学习“四则混合运算”时,教师先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经常出现的错题,再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寻找错误之处,分析错误原因。经分析和讨论,学生发现笔误、计算方式不正确是最突出的原因。如此一来,学生就能加深错题印象,谨记错题原因,在以后计算中避免发生同样的错误,进一步培育学生的计算思维,增強学生的计算能力。

(五)实施分层教学

低段学生虽然同时接触数学,学生之间的接受能力、知识掌握程度等依然有着很大差别[5]。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因此,教师实施分层教学,对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难度的计算题,布置不同的学习要求,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课堂。这样,学生有了适合自己情况的习题,就容易完成计算任务,获得成就感,乐于接受计算训练,提升计算能力。例如,教师把全班学生分层,针对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难度的计算习题。其中,接受能力好的学生计算难度最高,再依次降低难度。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了与之能力相适应的计算习题,自然不会出现“吃不饱、吃不下”的情况,都能在练习过程中提升计算能力,获得成功的乐趣。

总之,计算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是小学低段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教师要给予足够重视,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这是低段数学教学的基础和根本。基于此,教师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及算理,培养学生正确的计算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从而取得良好的数学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廖翔.小学数学合情推理要素分析及优化[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05):64-66.

[2]张平奎.算理理解:计算教学的重中之重[J].教学与管理,2019(05):30-32.

[3]王岚.小学生计算差错的类型及应对[J].教学与管理,2018(32):47-48.

[4]刘丽琴.四年级学生数学计算典型错误及教学溯源[J].教学与管理,2017(20):51-52.

[5]黄红成.数学练习应注重训练与习得[J].教学与管理,2017(02):31-32.

编辑:徐春霞

上一篇:国际财务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高校篮球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