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思政课建设论文题目范文

2024-07-19

中小学思政课建设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2、《规范汉字书写训练》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

3、对开发《中学英语教学论》课程思政功能的探索

4、推进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现实困境及机制建设探究

5、OBE理念下师范专业大学生志愿活动创新探究

6、让思政课真正走进学生心中

7、例说大中小学党团队一体化建设的市域实践

8、全力实施“十大提升行动”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9、如何培养卓越的农村全科教师

10、师范类“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11、浅论高校音乐专业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问题与对策

12、思政课反思性教学对中师生反思能力培养的可行性探究

13、当代高等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机制解析

14、论新课改背景下地方高校师范生教学基本能力的培养

15、让党旗在吉师高高飘扬

16、师范生从教信念教育视阈中“原理”课教学体系创新

17、新时代背景下民族地区思政专业师范生执教能力培养研究

18、增强思政专业师范生教学设计能力探析

19、卓越思政教师培养的困境与破解之道

20、成果导向理念下《概率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21、高师“教师口语”课程思政的思考与实践

22、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师范类专业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23、高校师范生理想信念的现状调查分析

24、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25、地方文化在高校师范人才培养中作用探讨

26、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27、课程思政融入土木工程建筑材料的实践与思考

28、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考

29、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认同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

30、高等院校思政专业实习教师如何把握高中政治《经济生活》新变化

31、新时代高师院校国学师资培养的理念和方式

32、当代中学生对思政课教学逆反心理表现及疏导路径

33、基于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育见习活动思考思政专业成长及其实现路径

34、积极探索新形势协同育人视角下地方院校师范生实践育人机制

35、新课改下培养和提高高中思政课教师素养的途径

36、师范生核心素养构成与执教“核心素养”能力培养

37、家风传承的鲜活教材真情流淌的生命赞歌

38、新时代大学英语教学创新与实践

39、致敬最美的教育燃灯者

40、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41、“课程思政”理念下师范生师德素质的养成

42、高校师范生的职业能力培养

43、高师 “中国地理”课程思政的设计与实践

44、大学数学课程思政的课堂教学实现

45、“三全育人”视域下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

46、王安石诗词蕴含的德育思想与思政课教学的关联性分析

47、“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卓越小学全科教师数学课程实践研究

48、师范院校服务基础教育的路径选择

49、语文教学论课程融入课程思政的路径

中小学思政课建设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摘 要】分析高校“80后”思政课教师师德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探讨加强“80后”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的策略,以提高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

【关键词】“80后” 高校思政课教师 师德建设。

0025-03

“80后”教师是青年教师的主要组成部分,所谓“80后”,指的是出生于1980~1989年之间24~33岁左右刚步入社会不久的新群体。改革开放以来所呈现出的经济快速发展、文化多元化、应试教育、独生子女等特点在“80后”身上留下深深的时代符号,构成他们成长的主要社会背景。“80后”基本上都已经进入工作岗位,因此在高校教师行列中也逐步有了他们的位置,成为高校的主要培养目标。他们有着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能力,日益成为高校的主力军,并正显示着他们的独特魅力和价值。然而在师德问题上,他们却有着这个群体的不足和缺陷,因此,教师群体中“80后”的师德问题成为一个新的德育课题,思政课的特殊性让人们更加重视“80后”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本文针对高校“80后”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如何加强“80后”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建设,以提高高校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师德建设的内涵及对思政课教师的要求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师德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简称,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它包括教师的政治思想职业理想、职业责任、职业纪律、道德观念、行为准则等综合素质。师德,是教师从业的基本准则,可以用“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概括其内涵。第一,师爱为魂。“师爱”是教师对学生付出无私的爱,它是师德的灵魂,即“师魂”。从爱学生的角度讲,就是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第二,学高为师。“学高”是教师的主要教学活动内容,要求教师应具有深厚而广博的知识。学生听课,要让他们感到教师的教学并不是课本内容的重复,而是对知识探究的一个过程,是数学思想学习的一个过程,是开发潜能的一个过程。第三,身正为范。“身正”要求教师应该处处为学生做表率,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学生,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做人。

思政课的作用在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为把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而不断地改革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让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同时思政课的教学者也十分重要。思政课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其教师的师德建设直接关系着高校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除要具备普通教师应有的素质,还应具备坚定的政治思想、较高的理论水平、完善的人格魅力和较深厚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

二、“80后”思政课教师师德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政治立场不够坚定

思政课教师的基本要求是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同时具备较高的政治觉悟和坚定的政治立场。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多元化的文化不断影响着部分“80后”思政课教师,受资本主义自由化思潮等的影响,他们对于政治缺乏敏感度,政治素质不高,政治信念淡薄。他们往往认为上课仅仅是自己的一个教学任务,简单完成即可。对于学生中的一些不良政治倾向,他们认为这是学生的言论自由,不关自己的事情,因此不能很好地正确引导。甚至一些教师还参与学生这样的讨论,发表一些违背四项基本原则的言论,这在大学生中是一种潜在的危险,对培养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起到消极作用。

(二)缺乏敬业精神

教师想要得到学生的尊重,必须要爱岗敬业,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然而,目前部分教师过分追求经济利益,缺乏敬业奉献的精神,缺乏为学生服务的意识。他们仅仅将教学作为一个谋生的手段,忽略了教师行业的特殊性。思政课教师从专业角度出发,更应该在教师行列中成为爱岗敬业的排头兵。而部分“80后”的思政课教师却忽略了这一点,他们不愿意更新教学内容,不愿意钻心研究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教育引导仅仅停留在短暂的课堂教学,没有利用其他时间对于学生的实践活动加以指导,缺乏服务意识和敬业精神。

(三)理论功底不深

向学生传播知识、培养能力是教师的基本要求,然而对于思政课教师来说,这还不够,他们还需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要求思政课教师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教学中深入浅出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传达正确的三观教育。然而,目前部分“80后”思政课教师对于理论学习走马观花,仅仅停留在读书期间所学的一些专业知识,很少学习马列专著,表现出专业素养不高,理论功底不深的缺点。这就造成了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容易照本宣科,断章取义。

(四)师表意识不强

“80后”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吸收了多样性的文化,因此是个性张扬的一代。这表现出部分教师仪表不得体端庄,着奇装异服;举止不够文明,有在教室吃早餐、在学生面前说粗口话,纪律观念不强,在课堂上发泄不满等现象;只注重知识讲解,很少和学生交流,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日常生活都漠不关心,没有意识到自身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分子,仅仅把自己当做一名授课教师,把这些工作单纯地认为是一线辅导员和班主任的事情。

三、原因分析

(一)价值取向多元化的负面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自由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不断传入国内并改变着部分国人的思想。他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标准、价值取向等呈现出多元化趋势。高校是接受各种思想文化的聚集地,高校教师特别是高校思政课教师更容易接受社会新思潮和新事物。等价交换、利益驱动、自我为中心、一切从现实出发等忽视大局和缺乏责任感的观念对他们有一定的影响,让他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对高校学生的思政教育也会有一定的作用。

(二)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的负面影响

师德评价是高校教师考核的一个重要内容,成为了教师评价的一票否决。然而师德的考核评价流于形式,没有实质性的考核评价机制。表现在,教师若无一些实质性的表现,如重大教学事故等现象发生,学校的一些领导认为如果只是小问题就不想因此影响教师的职称评定,因此在年终的师德考核则评价为优秀。久而久之,很多教师就按照自己的平常习惯教学,只要掌握好分寸,不发生重大教学事故就可以了。他们并没有将教师的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平的提高作为首要任务,更多的是对业务水平的培训。这样的导向助长了教师轻教学、轻育人和轻政治的倾向。

(三)高校对“80后”教师的师德引导和重视不够

“80后”教师,大都是一毕业就进入学校工作的本科或硕士研究生,他们缺乏社会磨炼和专业培训,没有形成完整的职业道德观念。特别是自己还处于从一个刚毕业的学生向教师转型的阶段,他们非常需要学校的师德引导和重视。然而,高校却忽略了这一事实,他们放松了对这些年轻教师的培训,对思政课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引导不够。他们还停留在思想上的重视,对思政课教师的队伍建设不够重视。因此导致了“80后”思政课教师整体素质下滑。

四、加强“80后”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的对策

(一)重视对“80后”教师的培养,不断提高“80后”思政课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

“80后”教师进校后,除参加必需的岗前培训外,学校还应该给他们配备一定资历的指导教师,让那些师德高尚、育人意识强、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对他们进行传帮带,不仅要教会他们如何上课,还要指导他们如何育人。一些教师没有接受过任何师范训练,因此“80后”教师的传帮带从教案编写开始,通过互相听课、公开课和观摩课等来帮助他们了解基本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和规律,懂得课堂管理,使他们尽快适应教书育人,顺利实现从一个学生向教师身份的过度和转变。一些高校还要求“80后”教师必须参加一定的实践锻炼,如担任辅导员、班主任、教学秘书、校外挂职等为期1~3年的基层实践锻炼。让他们通过这样的锻炼,了解世情、国情、民情和校情,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通过参加实践活动了解社会、沉淀思想、感悟人世,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二)创新师德评价机制,不断完善各项制度,为师德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

目前,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学习主要是通过教育厅组织的高校教师资格证培训课程中学到,然而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更多的是如何考试拿到资格证,对于培训内容的学习不是十分深入,应付了事者居多。而思政课教师在上岗前除了要参加教育厅组织的教师资格培训,还要参加思政课培训。针对思政课的再次培训出发点很好,然而这样的培训也过多地流于形式。鉴于这样的现状,高校应该针对思政课教师制定相应的职业道德规范,并将这些规范具体化到实际教学中。同时,针对当前师德仅仅是考核“软指标”,没有重大的违纪违规行为人人都可过关的现象应该逐步改变。思政课教师的师德评价,应该从学生和学校两个方面共同评价,特别是学生方面。思政课的师德主要体现在教学中及和学生的相处中,因此师德评价和考核应该建立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对于师德优秀的教师在职称晋升、年度考核、学习进修方面加以倾斜,对于师德评价较差的教师应该不推荐学习进修、职称晋升等。从正方两方面分别鼓励和约束,最终推进“80后”思政课教师的师风师德建设。

(三)不断提高教师修养,强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

教师要想教好书、育好人,必须具备高尚的人格和品德。鉴于思政课教师的特殊性,教师更应该自觉修身养性,修得明理,并内化为行为准则和价值追求。第一,自觉学习思想政治理论,不断提高水平,能将最前沿的正确理论和观点运用于教学实践中,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待教育,对待工作,对待生活。第二,完善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应改变传统的教书育人的观念,认为教师仅仅是授课,教会学生知识,开发学生的智力。其实摆在教师面前的,教会学生知识会做事之前,必须教会学生做人,那就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气质。要改变这一传统教育观念,完成这一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思政课教师比高校的其他专业课教师,任务更加重。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首先必须成为一个品德高尚、具有人格魅力的人,自觉提升自身素养。

(四)加强理论学习,提高专业素养,争做大学生思想引路人

思政课教师的基本条件就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具备较高的政治觉悟和坚定的政治立场。高校思政课教师首先必须是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同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加以彻底学习研究,在之前学业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加以认真学习,并将所学理论传输给学生。而部分“80后”思政课教师理论功底不深,更应该加强专业理论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在教学实践中,多和学生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实践中所产生的理论成果,指导学生学会用这些理论指导自己的人生发展,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争做大学生的思想引路人,使自己成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80后”思政课教师具有他们这一代明显的时代特点,我们不能因为他们是高校教师就要求他们马上符合国家、社会和学校的要求,应该给这一代一些时间去慢慢改变,同时还需要社会和学校对他们的帮助。我们相信,在国家社会和学校的帮助指导下,通过教师的个人努力,可以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中的一员,为提高思政课的时效性、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而努力。

【参考文献】

[1]申晶晶.“80后”青年教师群体师德建设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9(12)

[2]张志巧.“80后”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探讨[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10)

[3]邓洞天.从育人为本的角度探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1(9)

[4]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赵 婷(1985- ),女,山西长子人,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基层党建。

(责编 何田田)

中小学思政课建设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推进我市中小学思想政治课建设,推进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师思想政治课、学生思想政治课,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形成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情况报告。

一、思政课建设机制。

我校思政课程由学校党支部直接领导,杨关欣校长掌握学校思政课程教学工作方向和工作目标,具体落实到教学、科研和管理全过程中,监督学校思政课程教学情况。学校教务所和学校思政课教师具体负责实施思政课教育。学校领导和教务所继续深入班级思政课堂,加强与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及时了解教师课堂教学情况。

二、思政课教师团队建设。

学校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着重思想政治工作。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相关文件,理解其精神

严格检查思政课教师的课程内容、课程计划和教育实践各环节

重视师德建设,利用政治学习,积极开展师德规范的学习交流活动

保证精准的教学方向在思政课教学教学内容、主体、目的、方法中的切实落实。

学校现有思政课教师19人,负责学校1~9年级的思政课教育。专职教师4人,其中高级教师1人,中级教师3人。兼职教师共15人,其中初级教师4人,中级教师7人,高级教师3人。学校积极组织思政课教师研究、学习,积极选择教师参加上级组织的教师训练活动。

为了配合思政课教学工作,学校贯彻落实高级精神,组织班主任教师和其他学科教师,积极开展学科德育渗透,有力促进学生培养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三、思政课教育教育。

根据学科设置标准,学校开设了1~9年级的道德和法制课程。1-6年级每班每周开设2节课,7-9年级每班每周开设3节课。在思政课教材的选择上,学校严格统一使用教育部组织制作的部编教材。

为了加强学校思政课学科建设,每学期入学前,学校教所组织思政课教师准备课程,认真研究教材,加强教育纲要的把握,组织教师开展教育研究活动,以集体准备课程的方式讨论教育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交流教育经验。

通过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将课本理论知识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采用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促进思政课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进。

四、思政课建设保障。

学校加大了硬件和软件的投入,学校为思政课等科任教师事务所设置了网络计算机,保证了思政课教育和事务的需要。

在学校长期教育教育过程中,坚持育人为本,德育先的理念

严格按照课程设置标准,开设学科,保证学校思政课正常开设,保证专任教师教授思政课建设思路。

五、思政课与实践相结合。

1.学校依托各种活动日、活动月,结合思政课、班组会等,开展一系列以思想品德教育等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2.开展思想品德专题教育周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个体到集体,从外表到心理,形成爱祖国、爱人民、积极健康向上的品质。

3.充分利用升旗仪式、板报、手抄报等形式,积极开展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培养教育等道德教育活动,让我校。

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形成健康、文明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促进校园和谐。

学校思政课建设工作总结三篇

近年来,我校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在教育局的领导下,全校教职工发扬“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精神,努力拼搏,使校园面貌焕然一新。学校领导班子坚持统筹规划、协调联动、全员参与的原则,形成了各职能部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全面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师德水平,学生素质不断提高。现将本我校思想政治工作总结如下。

一、以“五讲”为鉴机,提高学校的凝聚力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弗从”,“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多年来,学校领导班子带头讲团结、讲奉献、讲民主、讲科学、讲负责。以“五讲”为鉴戒,时时检查自己的思想,规范自己的言行。

一是坚持民主生活会制度,开展积极的批评与自我批评。

班子成员之间能够拧成一股绳,形成了较强的工作合力,保证了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是身体力行,率先垂范。

加强思想、道德品质、作风等方面的修养,要求教职工做到的,必须自己先做到,树立了良好的班子形象。学校改建期间,学校领导始终和广大教师一起参加夜间巡逻护校,共护校园。

三是廉洁自律,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学校领导理论联系实际制定了廉洁自律的各项制度,在群众关注的财政收支、招生、评职、评先、调资等工作中实行公开、公正、公平,让群众监督。在工作中自觉做到率先垂范,每天早晨6:30,校长、主任全部到操场和班主任、学生一起上早操,每天晚上,要在多数教师离校后才回家。待遇上则是低标准,无论是评优评先,还是经济待遇,总是优先考虑一线教师,在群众中产生了较好影响;

四是努力转变工作作风,做群众的贴心人。

校长、主任深入教研组与教师谈心,深入课堂听课,了解情况,解决问题,密切了干群关系。在生活上视教职工为亲人;教师及其家属婚丧嫁娶,领导班子必访必问;教师生病住院,学校领导及时前往探望。校领导班子的这种工作作风在全体教师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形成了较强的凝聚力、战斗力,使广大教师焕发了“甘于清苦、乐于奉献”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真正树立起了比思想讲风格,比协作讲团结,比贡献讲成绩,比工作讲奉献的良好风尚。

二、以“骨干”为榜样,带动师德师风建设

培养高素质的学生,首先要培养师德高尚的教师。我校依托“骨干教师”

和“教学新秀”评选,广泛开展了多项师德教育活动。同时,在教师队伍建设上,我们把政治理论学习与教育理论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从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对新型人才的要求的高度,加强师德修养,围绕如何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联系本校教师的工作实际,通过座谈会、研讨会、经验交流会等多种形式,统一思想认识,增强教书育人的自觉性。建立了由学生、教师、领导“三位一体”的师德评价机制,对每位教师进行科学、合理、公正、公开评价,逐步形成了一种能者上、庸者下的敬业、奉献、争先的良好风气。

三、以丰富多样的活动为载体,深化德育教育工作。

思想是一个人的灵魂,德育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在这个各种社会观念充斥的时代,学校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团组织和学生会的作用,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加强了德育教育工作。

1、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

根据新时期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目前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学校通过长期探索创设了三大主题班会,双周三下午定为主题班会召开的时间。由政教处组织,各班主任指导,学生人人参与。做到会前有准备,会后有记录。三大主题班会分别是:养成教育(主题有:做一个讲诚信的人、做一个有责任的人、朋友与友谊、自信与成功等);感恩教育(主题有:感谢父母、感谢老师、关爱、名人激励我成长等);安全健康教育(主题有:生活中的个人安全防护,如何适应新环境、克服心理压力,如何正确对待考试失利等)。通过这些班会充分体现了学校对每个学生的关爱。关爱每个孩子,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

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已成为我校德育教育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得到了家长、社会的肯定。

2、国旗下的讲话,每日的晨会制度是庄严的正面教育。

我校坚持每周一的升旗制度,学校首先对上周情况进行总结,表扬先进、鞭策后进。接着充分利用国旗下的讲话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如爱国主义教育、前途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文明礼貌教育、诚实守信教育等等。并在结束时,全体学生进行青春宣誓,以激励每一个学生。

中小学思政课建设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一、思政课建设机制

我校思政课程,由学校党支部直接领导,杨关欣校长把握学校思政课的教育工作的方向和工作目标,具体落实到教学、科研和管理的全过程中,监督学校思政课教学情况。由学校教务处和学校思政课教师具体负责实施思政课教学工作。学校领导和教务处坚持深入到班级思政课课堂,加强与任课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及时了解教师课堂教学情况。

二、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狠抓思想政治工作。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相关文件,领会其精神;对思政课教师的授课内容、授课计划和教学实践各环节严格把关;重视师德建设,利用政治学习,积极开展师德规范的学习交流活动;保证正确的教育方向在思政课教育教学内容、主体、目的、方法中的切实实施。

学校现有思政课教师19名,负责学校1至9年级的思政课教学工作。专任教师4人,其中高级教师一名,中级教师三名。兼职教师共有15名,其中初级教师4名,中级教师7名,高级教师3名。学校积极组织思政课教师研讨教研、学习,积极选派教师参加上级组织的教师培训活动。

为配合思政课教学工作,学校贯彻落实上级精神,组织班主任教师和其它学科教师,积极开展学科德育渗透,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养成教育成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三、思政课教育教学

根据学科设置标准,学校开设了1至9年级均开设了《道德与法制》课。1至6年级每班每周均开设了2节课程,7至9年级每班每周开设3节课程。在思政课教材选用上,学校严格统一使用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部编教材。

为加强学校思政课学科建设,每学期开学前,学校教导处组织思政课教师做好备课工作,认真研讨教材,加强对教学大纲的掌握,组织教师开展教研活动,采用集体备课的方式讨论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交流教学经验。

通过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把课本理论知识与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相结合,采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促进了思政课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进。

四、思政课建设保障

学校加大软硬件投入,学校为思政课等科任教师办公室配备了联网的电脑,以保证思政课教育教学及办公需要。

学校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严格按照“课程设置标准”,开齐学科,保证学校思政课的正常开设,保证专任教师任教思政课的建设思路。

五、思政课与实践相结合

1.学校依托各种“活动日”、“活动月”,结合思政课、班队会等,开展一系列以思想品德教育等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2.开展思想品德专题教育周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个体到集体,从外表到心理,形成爱祖国、爱人民,积极健康向上的品质。

中小学思政课建设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一、高等院校思政课的现状 (内容、形式及效果)

思政课作为一门公共课存在于高校中, 其重要作用理应不容忽视。但是长期以来, 由于高校学生的认识不足和部分教师的认识偏差, 以及单纯的理论教学, 使得学生的学习热情度不够高, 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暴露了很多弊端:

1、教学内容较为陈旧

传统的思政课教学主要依靠单纯的理论教学来实施, 依靠书本来传播知识, 而课本章节的内容大多是关于人生问题、爱国主义、道德问题的探讨, 对于年轻一批的学生来说会觉得这些内容枯燥乏味。课堂教学授课方法单一重视理论和说教, 教学内容不能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紧密相关, 没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针对这点, 教师要有效地整合和选择教学内容, 尽量做到贴合实际生活, 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方式的结合, 可以更好地满足青年学生的诉求。当然思政课实践教学中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需要去改善, 避免发生教学内容和实践活动脱节的现象

2、教学形式较为单一

当前的思政课教学当中, 教师大多采用自愿式主题讨论的方式, 对这些有兴趣的学生自然是积极地参与了进来, 那么不感兴趣的呢, 课堂上睡觉的、玩手机的、阅读课外书籍的大有人在, 就连一些成绩好的学生也会选择看其他科目的书籍, 而且, 对于一些实践活动的调查报告, 学生们也只是在网上找到类似内容抄袭一下草草了事, 并不很认真地对待, 更不要说谈论自己的感受了。这并不是教师或学生单方面的问题, 而是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来改变这种情况。教师应该结合实际情况采用更多具有灵活性的教学方式, 如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当地景观, 开展相关讲座等方式来拓展视野、熏陶品格。

3、教学效果不显著

目前高等院校的思政课大都采取大班授课的方式, 人数众多, 课时和教师的精力都有限, 这对于分组活动有很大的难度, 教师也不可能去认识每一个学生, 倾听每一个学生的观点, 更不会有时间和精力去对每个学生都进行相应的指导和帮助, 不利于师生之间进行正常的互动和进一步的交流。大班教学在点名上也不能面面俱到, 这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部分学生的逃课行为。教师应加强教学环节的监督, 并及时在课后进行总结分析,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计入平时成绩, 提高学生对此的重视程度。

二、高等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1、实践教学在思政课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中一种不可或缺的教学形式。目前许多高等院校都在分析思政课教学中出现的弊端和结合实际情况的基础上, 积极地对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和创新。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紧密联系, 内容可以少但必须精, 定期举办一些专题讲座, 使学生不仅在知识上有所提高, 在能力培养上也有所增强。另外, 课堂授课一定要打破传统模式, 以互动式讨论取代灌输式教育, 使学生乐于主动去接受新知识而不是被迫接受, 这样教学效果会得到很大的提升。还需注意学生在平时上课的表现, 加大考核力度, 着力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重视对学生良好习惯和思想道德的培养。实践教学能够是学生认识到第二课堂的魅力, 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有机结合, 学生有机会去亲自观察、亲身体验, 在自我经历中认识和总结社会热点、道德问题, 提高个人修养。

2、实践教学的特点

1) 不同于理论课的抽象性, 实践课是具体的。学生不必在语言中用心体会一些无形没有实体的规律和本质, 实践课往往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亲身去感受一些具体的实物, 进而产生发自内内心的感受。

2) 相对于理论课的普遍性, 实践课往往是具有特殊性的。目前思政课教学模式的改革依然比较滞后, 高等院校思政课教学还没有实现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结合, 实践课还是一种较特殊的存在。而且从内容来说, 理论课主要解释物质的本质和规律, 是人类长期认识的结果;而实践课则是对特定的现实事件的感受和领悟, 因此具有特殊性。

3) 相较于理论课的明确性, 实践课则多了模糊性。理论课确定的内容就决定了其想表达的思想、想体现的内涵是明确的, 对赞成和反对什么给了学生一定的暗示。反观实践课教学, 不可能像理论课那样直截了当地将隐含的思想内容表达出来, 需要学生运用自身掌握的知识结合自己的所思所想, 升华感受。

4) 与理论课的单一性相比, 实践课更富于多样性。理论课在教育方式和效果上都存在单一性, 由于所表达的思想具有明确性, 导致教学的方式存在局限性, 所以带给学生的影响也比较单一。对于实践课来说, 正如一百个人心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 每个学生在看到同样的事物的看法和理解也有所不同, 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判断能力, 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3、实践教学的问题和建议

虽然目前思政课实践教学已经得到了众多高等院校的足够重视, 但在具体的实施中还是出现了或多或少的问题。在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 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诉求, 对于一些专题讲座和事件调查活动, 由于缺乏足够的监督和严谨的组织过程, 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效果也和预期有很大的出入。另外, 高校学生对思政课的重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 表现出淡漠甚至厌恶的态度, 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这方面, 加强对学生正确性认识的导向,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保证思政课教育的效用最大化。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 在组织环节和实施过程中起到规范和明确方向的作用。

思政课教学还可以引进一些新的形式, 如:

1) 情景模拟实训, 使学生真正的参与到情境中, 设身处地的思考和分析, 做出合理的判断。

2) 学生自主授课, 分组准备, 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展示, 不仅可以使学生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而且在备课、讲课的过程中也可以加深对教师的理解。

3) 可以邀请当地一些有名望的模范人物来进行课堂讲授, 学生对厉害人物一般会有的尊敬之情和崇拜之情会使他们的讲授更具说服力和渲染力, 学生会更容易接受和借鉴一部分经验。

4) 组织志愿者活动, 经常鼓励学生去敬老院、孤儿院进行公益性劳动, 参加边远山区的支教活动等, 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关心社会发展。

三、高等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1、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内涵和作用

思政课教学基地建设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学基地就是在课堂以外建设的思政课实践基地, 通俗说就是“第二课堂”, 包括校内教学基地和校外教学基地。校内教学基地可以选用学生创新创业区、重点实验室以及教工或学生宿舍区, 便捷安全, 也不需要太多的资金支持, 具有很大的可行性。校外教学基地, 如附近街道和周边城镇的企事业单位、列士陵园和纪念馆等, 定期开展一些活动, 宣传一些法制知识, 传播积极向上的观念, 使学生在活动中明道理、悟精髓。有助于高校学生磨炼钢铁般的意志, 培养高尚的品德和实事求是的思维方式, 树立正确的三观, 增强责任感和爱股意识;促进学生脑力和动手能力的协同发展;通过建设教学基地, 向社会提供不同类型不同专业的大学生人才, 让大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缓解地方人才不足的窘境, 密切高校与周边群众的关系和情感。

2、教学基地建设的问题和建议

教学基地的建设有效提高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效果, 但是目前教学基地建设当中还存在许多问题:

1) 与实践教学的配合程度还不够, 实践教学与基地建设两者应互相配合, 互相促进, 绝不能互相脱离而自成一体。其他专业的安排与思政课的教学也存在一定的关系, 思政课的教学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制定不同的针对性, 学生在进行专业实训的同时也不能放松对思政课的学习, 相应地, 思政课基地建设也要对专业课学习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两者相互协作, 力求达到互利共赢的效果。

2) 对教学基地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的教学基地多为革命圣地、列士陵园、纪念馆等, 对企业作为教育基地的认识还有所欠缺, 所以企业只是作为专业实训基地存在, 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不能充当思政课教学基地, 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要对能够作为基地的企业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 充分挖掘和利用实践基地的资源优势, 实现实践教学与基地建设的深度融合、促进和补充, 在教学过程中引发高校学生的思考和探索, 学校为教学基地培养其所需的专业人才。

四、结语

高等院校思政课是培养高校学生做人的课, 为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了基础, 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政治素质, 陶冶高尚的情操, 塑造健全的人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影响学生一生的课, 学生的行为举止、言辞表现无一不受其影响。所以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和教学基地的建设义不容辞, 通过引用“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管理体系, 规范思政课实践教学充分调动高校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注重发展教学基地的建设, 各高校各部门加强与基地的沟通和协调, 共同提高思政课教学的效果。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各高等院校中受到的重视程度也日趋提升。其主要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是大学生接受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但是, 由于很多高等院校学生并不能正确和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 认为思政课与他们的专业以及以后的就业没有必要的联系和帮助, 所以在课堂上缺乏学习热情。而部分老师认为开设思政课占用了专业课的学习时间, 这种认识偏差直接减少了思政课的课时, 导致了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思政课的内容、形式及现状, 从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探索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高等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基地建设

参考文献

[1] 谢洪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含义和形式研析[J].文化建设, 2008, (6) .

[2] 李娟.高校思政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特点与形式研究[J].管理教育, 2008, (1) .

[3] 赵伯庄.高职院校社会实践教学状况调查与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 2002, (13) :32-33.

[4] 孙英梅、岩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运行机制探索[J].教育探索, 2010 (7)

[5] 戴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体系模式构建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09, (1) .

[6] 夏澈.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时效性探究[J].鄂州大学学报, 2013, (1)

[7] 张华.高职院校与专业相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广西教育, 2009.

中小学思政课建设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摘要:当前,案例教学是思政课改革的一个重要模式。但前期的案例教学还停留在面对全体高校学生的共性研究上,缺乏一定的针对性。主要研究思政课案例教学专门化的问题,针对音乐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探讨音乐院校学生的特点和思政课案例教学的具体方案,为思政课案例教学的深化与发展找到新的突破,也为其他专业院校(如艺术院校、体育院校、医学院校等)的思政课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案例教学;因材施教;音乐院校;教学方案

一、我国高校思政课案例教学背景研究

案例教学法是指某一课程中,学生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教师有目的、有选择地把社会实践中较典型的,具有一定程度疑难性的真实案例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思考、分析、研究,并解决问题,以此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实践性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起源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选取的案例都是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透过此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实施之后,颇具成效。这种案例教学法到20世纪80年代,才受到师资培育的重视,尤其是1986年美国卡内基小组提出《准备就绪的国家:21世纪的教师》的报告书中,特别推荐案例教学法在师资培育课程的价值,并将其视为一种相当有效的教学模式 [2]。而国内教育界开始探究案例教学法,则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之事。目前在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当中,如法律学、管理学、行政学等,都引入了案例教学的方式,在这方面的研究也颇多。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案例教学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

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育没有完全发挥其育人作用,究其原因,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教学方法简单传统、照本宣科的现象普遍存在。许多思政工作者都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积极谋求思政课教学模式的改革,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学者也开始引入案例教学法,尝试通过案例教学,给予学生实实在在的情景体验和脑力冲击,利用案例教学高度的拟真性、灵活的启发性、鲜明的针对性等特征,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热情参与,从而提升思政课的效果。理论上,各学者分别从思政课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可行性、方式方法、具体程序、应注意的问题等各个方面做了深入的探讨。而在实践方面,大连理工大学对案例教学的探索走在了全国各高校的前面。该校在1998年就开始将案例教学法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课堂教学,成立了大连理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研究中心,主编了全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案例教学教材《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而在实行案例教学后针对学生满意度的问卷调查也表明,该校绝大多数学生对案例教学持欢迎态度。2008年11月26日,由教育部社会科学司主办的“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研讨会”在大连理工大学举行。来自全国27个省市的150多名专家学者重点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编写和使用以及案例教学的开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可见,案例教学是思政课教学可资借鉴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思政课案例教学的开展应注重因材施教

案例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只有了解教学对象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才能将案例教学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英国伯明翰大学的拉埃丁(Richerd·Riding)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学生的认知风格和学习材料的表征方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即学生的认知风格与学习材料的表征方式匹配与否,将直接影响学习结果[3]。每一个学习者的认知风格,既有其优势、长处,有利于学习的一面,又有其劣势、不足,不利于学习的一面。当学习者的学习风格特征与学习任务和学习材料相匹配的时候,便能够做出主动的努力。

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很早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思想。尽管“因材施教”这一概念并非孔子本人提出,是宋代朱熹在总结孔子教学方法时归纳出来的,但其“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确实有着非常大的影响。《论语》曾记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孔子认识到,人的智力有智、愚、中之分,人的性格有鲁、缓之异,人的心理状态有勇进与退缩之别,而且每个人的才能有不同的发展趋势,教学中必须根据这些不同的心理特点因人而施教,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在现代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因材施教的思想尤其重要,在不同的学习场合之中,不同认知类型、不同能力水平学生的学习表现是极为复杂的,需要教师智慧灵活地设计因材施教的方法。

三、音乐院校学生特点与需求研究

目前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所进行的研究尚未深入和系统,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上搜索相关文章也并不多,而且这些文章几乎都是面向所有的高校学生,只有一两篇是针对高职院校,针对音乐院校学生案例教学手段的文章尚为空白。而事实上,音乐院校学生与其他综合性大学以及高职高专学生的差异性是比较大的,个性特点和知识结构都比较独立,因此,面向音乐院校学生的案例教学必定不同于其他高校,需要做专门化的研究。

作为音乐院校的学生,其教育背景、知识结构、兴趣爱好等各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很大程度上左右了思政课案例教学实施的效果。艺术院校的学生人文素质相对偏低,他们对于政治理论的理解能力和接受程度往往低于一些综合性大学的学生,太过于艰深的概念原理往往让他们抓不住要点也毫无兴趣。但另一方面,因为受到音乐艺术美的熏陶和艺术表演的训练,音乐院校的学生大多思维活跃、大胆活泼、敢于表现自己,这对于把课堂的话语权交给学生的案例教学而言,是非常有利的。音乐院校的思政课教学,应该恰当地把握学生群体的优势和劣势,在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利用学生的特长,把握学生的认知风格,找到适合艺术学生的案例教学方法。

音乐院校案例教学的功能不但在于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更在于通过各种真实案例的接触,能够明白社会的道德原则与行为规范。而作为学生本身,由于大多数时间都用于专业技术的训练,对社会生活往往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分离和脱节,对案例教学所承载的丰富内容有着内在的需求。音乐院校学生是未来社会音乐文化的创造者或传播者,他们必须真正的了解这个社会,认识这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明白这个社会的真实需要,才能创造出符合时代的优秀作品。音乐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多从事文艺工作,他们的思想相对综合性大学的学生往往更加自由和无拘无束,利用思政课帮助他们塑造崇高的艺术精神和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正确认识,使其成为德艺双馨的人才,是音乐院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任务。

四、音乐院校案例教学的具体方案研究

第一,音乐院校思政课案例教学具有可行性。笔者通过课堂实践,证实了音乐院校的思政课运用案例教学的手段,可以增强政治理论在学生心目中的理解和共鸣,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大大提高政治课的效率,发挥思政课的育人功能。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值得大范围的运用和推广,使其成为一种常规的教学手段。

第二,思政课案例教学应贴近音乐院校的实际。思政课案例教学不仅要注重课本知识的理解,更要注重贴近音乐院校学生的实际。音乐院校学生主要关心的领域有两个方面:一是社会文化和艺术生活方面,这是音乐类学生生存发展的大环境或者说未来环境;二是大学生群体的状况和经历方面,尤其是艺术院校学生的状况,这是音乐类学生生存发展的小环境或者说现实环境。这两个环境与音乐院校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未来发展息息相关,故最能引起他们的共鸣。

第三,音乐院校思政课案例教学应侧重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大学生对社会的接触是间接的,艺术院校的学生也是如此,学校生活的实际决定了学生亲身参与实践的机会非常有限,要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并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来正确的理解这个社会,案例教学是重要的手段。案例教学的取材可来自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要在贴近学生实际的前提下,深入挖掘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和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对学生进行正确社会观念的引导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通过思政课堂的潜移默化,提升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第四,思政课案例教学应注重音乐院校学生的道德建设。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中,道德建设是主要的内容,演艺圈作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其道德示范作用不可小觑。音乐院校学生是未来的演艺工作者,他们的道德观念、道德品质对今后中国音乐艺术领域的道德水平有直接的影响,在全社会尤其是青少年中间也会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第五,音乐院校思政课案例教学应灵活多样。案例教学的方式很多,可以是老师举出实例让学生思考分析,也可以是播放视频案例让学生进行讨论,也可以是抛出一个辩题让学生相互争论。老师在组织案例教学的时候应该灵活多变,但要注重教育性、娱乐性、知识性的统一,尽量做到案例的展现生动直观,问题的提出引人思考,得出的结论清晰明了,既要让学生乐于参与,又要让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受到启发,获得收益。

目前,各高校均在大力开展思政课教学改革,而案例教学作为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在共性方面已取得重要的成果。本文从音乐院校的个性入手,探寻音乐院校思政课案例教学的个性特征及方式方法,能为思政课案例教学的深化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也为其他专业院校(如艺术院校、体育院校、医学院校等)的思政课改革找到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刘斌.浅谈案例教学法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应用[J].科学教育家,2008,(6).

[2]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辜筠芳.浅谈认知风格在教学中的应用[J].宁波大学学报,2002,(10).(责任编辑/ 王建国)

上一篇:大小衔接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关于儒学发展的论文题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