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散文的情感范文

2024-07-11

把握散文的情感范文第1篇

一、情感语言分析法 ....1.有些情感语言直接表露感情。

如下面的文字就直接表露感情,“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王维《山居即事》2008年高..考天津卷﹞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2008年高考.湖南卷﹚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谢枋得《小孤山》2008年高考安徽卷﹚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范成大《窗....前木芙蓉》2008年高考广东卷﹚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2008年高考江苏卷﹚ “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秦观《画堂春》2008年高考山东卷﹚ 2.有些情感语言间接表露感情。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王安石《壬辰寒食》2008年高考上海卷﹚

“雪”与“朱”间接表达感情。“雪”隐喻白发,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含着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这种感叹之情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之情更为深沉。

二、意象分析法 ..有些意象本身具有特定意义,诗词中出现这些意象,我们要把这些特殊意义作优先考虑的鉴赏方向,进而把握其蕴含的感情。

如古诗词中松、竹、梅、兰、菊、柳、古道、鸿雁、红豆等等都是诗人用以抒情的特定意象。“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谢枋得《武夷山中》2007年高考福建卷第9题) 它的第2小题是: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那么此题的答案应是:表达了国破家亡的痛苦之情。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傲不群、坚贞自励的情怀。

有些意象不具有特定意义,但通过分析也可发现它蕴含的作者之情,因为诗词中的意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总是倾注着作者的思想,包孕着作者的感情的,是为表达作者特定的情感服务的。只要真正理解了熔铸作者感情的意象,就能深入领会诗词的感情。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王安石《葛溪驿》2007年高考四川卷12题﹚它的第2小题是: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

要做好这道题,关键应抓住诗中熔铸作者感情的主要意象,即残月、滴漏、昏灯及疏桐鸣蝉。 那么正确答案应是: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的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疾、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得以更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的手法,借疏桐鸣蝉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三、细节分析法 ..细节描写往往出现在诗词的关键处,一个好的细节,可以有声有色、细致入微,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甚至可以营造一种意境。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撚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秦观《画堂春》下阙2008年高考山东卷14题﹚

第2小题是:“凭栏手撚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变化?

根据细节分析法此题就迎刃而解了。

那么此题答案应是:这两句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用“撚花”、“放花”两个细节表现了词中人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

四、典故分析法 ..古人作诗词,往往用典较多,用典可使诗词语言精练,又可增强内容的丰富性和表达的生动性、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诗人往往借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秦观《画堂春》上阙2008年高考山东卷14题﹚它的第1小题是: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

上阙用了“杜鹃”的典故:杜鹃鸟俗称布谷鸟,也叫子规、子鹃。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叫,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其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正像唐代诗人成彦雄写的“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

由上可知,哀啼之杜鹃可表伤春或惜春之情。那么第1小题的答案应是:《画堂春》词的上阙,秦观通过描写哀啼之杜鹃、憔悴之杏园、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等残春景象,表现词人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五、背景分析法 ..言为心声,任何一首诗或词,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都和作者所处的环境及作者的性格密切相关。鉴赏时,如果忽视作者作此诗词时的背景,就不能准确理解其中蕴含的真实情感。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李弥逊《春日即事》2008年高考全国卷‖﹚它的第2小题是: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要做好这道题,必须注意题目的【注】1,这是一个重要的背景材料,其内容是:李弥逊„„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罢免。

这一背景材料,表明作者政治上的失意及由此而感到的世态炎凉。

此题的答案应该是: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诗的

一、二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

三、四句写了诗人们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

以上五种是最主要的方法,除此之外还有诸如诗眼分析法、意境分析法、所叙之事分析法等等。要真正能迅速准确的把握一首诗或词所蕴含的情感,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几种分析法。

壬辰寒食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1.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从杨柳和春风写起,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美景。 B.颔联以“倾”、“涨”夸张地抒发了作者的哀痛之情。 C.尾联写出了作者因过早衰老,只能辞官归隐的遗憾。 D.诗歌以“客思”贯穿全篇,表现了客居他乡的哀伤。 2.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4分) ..

【注释】

[1]寒食:节令名,在农历清明前一日或二日。《荆楚岁时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

[2]“客思”二句是说客思如春风里的柳条之多.客思:他乡之思.思:思绪,心事. [3]冶城:《太平寰宇记》载,江南东道升州土元县:古冶城在今县四五里;本吴铸冶之地,因以为名,故址在今南京市朝天宫附近。

[4]巾:头巾;雪:白发。 [5]朱:红色,常形容青春的容颜。

[6]轩冕:古代公卿大夫的车服,因以指代官位爵禄。 [7]老:终老;渔樵:渔人和樵夫,指代隐逸生活。

壬辰,1052年,时王安石31岁,时介甫任舒州通判(约五品或六品)。冶城,在今南京西。 寒食在清明前两天,是仲春、季春交替时节。这是祭扫亡父时的作品。

王安石主张改革,但当时保守势力强大,他的政治主张不能实施,因而有思隐退的情绪。按说,31岁当到副市长级的地方官,应当是仕途很顺利了。但是王安石志向在做事而非做官,志向不得施展,必然会产生郁闷的情绪。

这首诗的手法多用夸张,有些像李白的风格。

首联比喻起兴。“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眼见春风杨柳,丝丝碧绿,本当愉悦,而诗人却用杨柳来比自己的思绪,千条万条,理不清,夸张。思什么?留下了悬念。

颔联写悼念先人,介甫父葬于江陵,这是在祭扫归来的情绪。“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扫墓时流的眼泪,要把长江的水涨高了!夸张之极。悼念先人,思绪之一端也。然非此一端而已。

颈联写衰老。“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又是夸张。32岁的人,能衰老到哪里去?有白发,也不很多,面容憔悴,也不会憔悴到哪里去。然而,作者心里却是衰老了。为什么?读者去体会。

尾联总括。“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轩冕,当官的所用的车和礼帽,借代仕途。虽然31岁就是地方高干了,可是诗人一点都不觉得高兴,反而想归隐了!反常。联系诗人的抱负不得施展的境遇,这种心情不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吗?后来王安石变法,虽经遇到重重阻力,最终失败,作为政治家的王安石,在变法前就没有想到过吗?当然会想到。为了政治理想而不惜自己最终失败,忘家、忘亲、忘身,义无反顾地去奋斗,不正是一种英雄的品格吗?失败的英雄,比那些明哲保身的政客,不知高尚多少倍。所以说,不以成败论英雄。

1.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从杨柳和春风写起,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美景。 B.颔联以“倾”、“涨”夸张地抒发了作者的哀痛之情。 C.尾联写出了作者因过早衰老,只能辞官归隐的遗憾。 D.诗歌以“客思”贯穿全篇,表现了客居他乡的哀伤。 2.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4分) ..1.解析:A项,此写春风杨柳的目的不是描绘春天美景,而是表现诗人的愁绪。C项,“只能辞官归隐”的理解不对,所谓“但欲老渔樵”只是诗人对归隐生活的一种向往。D项,诗中表达的感情比较复杂,不光有客思之愁,还有对青春逝去、老之将至的哀叹,又有对为官不乐,有意归隐的追求。

答案:B

2.答案:“雪”隐喻白发(1分),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1分),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1分)。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武夷山中 (宋)谢枋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1)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评价古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较低。阅读鉴赏古代诗歌要知人论世,命题者在这首诗后面附上了有关作者生平的简要注解,这是考生应敏锐把握的一个重要信息。

结合这两个注解阅读本诗,可知该诗抒发了作为绝世孤臣的诗人的国破家亡之痛(从首句“十年无梦得还家”可见出诗人内心的幻灭感,从第三句“天地寂寥山雨歇”可玩味出其隐喻意义:东南各地抗元武装斗争相继告败,复国理想已告破灭)。前两句主要写出了自己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捕而独自隐居深山的孤独,后两句主要表达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操。诗人善于借景托物以抒怀言志,从“独立青峰野水涯”与“几生修得到梅花”等句可见出诗人以.........“青峰”“梅花”自喻,显露了自己卓拔不群、坚贞高洁的人格。

答:表达了破国家亡的痛苦之情,并借青峰、梅花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傲不群、坚贞自励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2)“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是即景抒怀,写山雨过后天地的寂寥,表达了诗人的孤傲寥落的情怀。此句表面上是写山中沉寂的气象,但细细品读,似乎使人听到了他的叹息,叹息人间的万马齐喑。

答:这句诗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撚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解析】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秦观应礼部试,落第罢归。赋《画堂春》。这首词就是写他落第后的不快心情。应是一首伤春之作,于春归之景色所引起的一片单纯锐感的柔情。

【鉴赏】: 此为春归伤怀词。

词的上片写春归之景。从落红铺径、水满池塘、小雨霏霏,到杏园花残、杜鹃啼叫,写来句句景语、情语,清秀柔美,深美婉约。

下片写伤春之人。换头“柳外画楼独上,凭阑手捻花枝”,画面精美,情意深婉。而从“手捻花枝”,接以“放花无语”,又对“斜晖”,委婉含蓄,哀怨动人。全词充分体现了少游词出于心性之本质的纤柔婉约的特点。

开端“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三句,从所见所闻之春归的景物....写起,不用重笔,写“落花”只是“铺径”,写“水”只是“平池”,写“小雨”只是“霏霏”,第三句写“杏园”虽用了“憔悴”二字,明写出春光之迟暮,然而“憔悴”中也仍然有着含敛的意致。所以下一句虽明写出“春归”二字,但也只是一种“无奈”之情,而并没有断肠长恨的呼号。这样就见出一种纤柔婉丽之美。

下片,则由写景而转为写人。过片“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撚花枝”两句,情致更是柔婉动..人。试想“柳外画楼”是何等精致美丽的所:“独上”“凭栏”而更“手撚花枝”,又是何等幽微深婉的情意。

紧接着又写下一句“放花无语对斜晖”,真是神来之笔。因为一般人写到对花的爱赏多只不过是“看花”、“插花”、“折花”、“簪花”,都是把对花的爱赏之情,可是秦观这首词所写的从“手撚花枝”到“放花无语”,却是如此自然,如此无意,如此不自觉,更如此不自禁,而全出于内心中一种敏锐深微的感动。当其“撚着花枝时,是何等爱花的深情,当其”放“却花枝时,又是何等惜花的无奈。而”放花“之下,乃继之以”无语“,便正因为此种深微细致的由爱花惜花而引起的内心中的一种幽微的感动,原不是粗糙的语言所能够表达的。而又继之以”对斜晖“三个字,便更增加了一种伤春无奈之情。上片既已经写了”落红铺径“与”无奈春归“,可见花既将残,春亦将尽,而今面对”斜晖“,则一日又复将终。”放花无语对斜晖“一句表达极深切的伤春之悲....感时只是极为含蓄地写了一个”放花无语“的轻微的动作,和”对斜晖“的凝立的姿态,但却隐然有一缕极深幽的哀感袭人而来。所以继之以”此恨谁知“,才会使读者感到其中之心果然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幽微之深恨。

把握散文的情感范文第2篇

求变化,把握好换气这个环节也很重要。在进行有声语言创作时,你千万不要显示你一口气能说多长的话,如果用尽一口气再换气,这样很可能换气位置并不合适,而且语言显得寡淡无味,缺乏变化。换气的整体把握应该是:句首换气应无声到位。句子当中应少量补充,句子之间应从容换气。句子结尾应余气托送。

要做到这些,我们首先要找到并巩固两肋的保持支撑感和腹肌的调节控制能力,此外,还要掌握一些常用的换气方式,譬如,偷气和抢气。

偷气是指不易被人感知的方式迅速进气来补充少量气息。在实际掌握时,要注意保持呼吸通道的通畅,在表达的某个节奏点上于瞬间有个进气动作。例如:

观众朋友,大家好!/今天是1月29日,农历大年三十。/这里首先给诸位拜个早年,/祝大家身体健健康康,心情快快乐乐,/A年一切事遂人愿,家家幸福安康!/接下来请大家关注/大年初

一、初

把握散文的情感范文第3篇

在播音艺术中,有三个基本要素:语音、语调、重音。语音强调的是音准,是普通话的基本要素之一;语调是语言的风格,是每个播音员的特色所在,是播音风貌的一种体现;重音就是断句,如何让所播的文稿听起来有层次感。这三者构成了播音的风貌,缺一不可,其中最难把握的是语调,语调是播音员播音风格的灵魂所在。

语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完全凭借播音员对文章的把握和理解。不仅要理解作者的意图,还要深化成为自己的意图,在作者的意图之上进行再创作。不同的播音员对作品的理解不同,形成的播音风格也各不相同。这些各不相同的播音作品听起来各有各的“味道”,体现出的是播音员的情感变化。

二、驾驭情感就是创造播音特色

播音是二度创作,是在文章作者创作的基础上的声音再创作,播音是为文章“做嫁衣”,一切都必须围绕文章的语意表达来进行,不能脱离作者本意而另起炉灶。让听众听清文章的脉络层次,理清事件的发展经过。

1.新闻播音

有些播音员片面认为,抑扬顿挫的语调听起来好听,就运用到任何文体的播音上。消息是客观的,必须以客观的语调去把握;通讯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就要按照文章感情的起伏进行加工,最大化地还原作者的主观色彩。在情感的把握上,播音员可以依靠重音、断句等手段为文章划清层次,该连的时候连,该停的时候停;在语音节奏上要均匀,不可时紧时松,时快时慢。播音员应该通过语调的轻微变化体现舆论对新闻事件的看法,引导听众思考。

2.文艺播音

文艺作品是作者主观情绪的表达,这种区别也带来了播音上的区别,要围绕作者的主观情绪来结构播音作品。例如电视散文《梦里水乡》开头写道:“梦里水乡,生在一泓欲语的荷色上,荷色是上好的丝绸,上面绣一朵睡莲,名字叫周庄„„”播音员在播这一段文字时充满了深情,语速随着画面中缓缓流动的水面舒缓而悠长,给人以一种淡雅、清新的感觉,让人对周庄小镇心生向往之情。假如这段文字以客观的描述性语调来播,不仅毫无美感,也会破坏作者的创作意图。

三、从生活中寻找情感的“气场”

播音要有好的情感,然而好情感不是单纯的技巧,而是播音员由内而外气质的散发。优秀播音员的播音作品能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这种播音中的情感“气场”来自于他对生活的满腔热情。

在生活里,播音员要养成多思考、多发现、多倾听的习惯,从别人的感受中寻找情感基点,然后升华成自己的感受。要多欣赏播音名人名家的作品,从他们的经典播音作品中感悟情感的把握,尤其是一些优秀的诗歌朗诵。

把握散文的情感范文第4篇

一、纪录片解说词的情感酝酿与把握

(一) 对解说词分析和理解

情感是解说词的核心, 所以需要先针对解说词进行分析和理解, 找到解说词内容的情感变化, 即让解说员先进入到一种心理状态, 要想打动别人, 先要打动自己, 找到纪录片解说词中能够和观众发生共鸣的地方, 最好是能够看一下纪录片中的素材画面, 掌握记录片的编排线索, 了解记录片的编导中心思想, 明确记录片中的层次关系, 指导哪部分解说词是铺垫, 应该在哪部分的解说词加以抒情, 什么地方动是动情点和高潮, 完成对纪录片解说词的情感酝酿[1]。

(二) 解说角色融入

在对记录片中的解说词进行情感酝酿和情感把握时, 还需要针对解说词和解说角色进行情感融入, 我国著名的配音语言演员, 乔榛老师曾经说过, 解说词的编写, 就是要把灵魂融入到解说词的角色里面, 比如说在讲述海峡两岸亲情故事的大型纪录片《隔不断的亲情》中, 抒情感人的部分比较多, 有一些地方需要解说者用第一人称来叙述, “妈, 我回来了!”, 解说词情感要饱满, 要能够体会到亲人被海峡相隔却不能相见的那种心情, 只有当解说词融入到角色以后, 才不会让解说变得矫情做作[2]。

(三) 解说基调把握

在对纪录片解说词情感进行把握时, 还要针对解说词的整体基调进行把握, 避免词冲淡记录片的主题情感, 这是因为, 对于不同类型的记录片来说, 解说情感的基调也是不同的, 通常体现在解说词的语气和语调声音的把握和控制程度, 例如在纪录片《寻找成本华》中, 主要讲述是成本华被日军俘虏践踏侮辱, 而国人却麻木无视的故事, 在解说词中的情感基调不仅有成本华不幸遭遇的同情, 也要有对对国人麻木无情的愤怒, 从而展现出成本华大无畏的勇敢牺牲精神。

(四) 解说激情控制

为了避免让纪录片的解说词流于平淡, 我们需要做到对解说词的激情加以控制, 注意对解说词的把握和驾驭, 将纪录片中的人物形象展现得更加灵活, 这也从侧面要求了纪录片解说词情感把握要有自己的节奏, 不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变化控制, 要有真情实感的融入, 而不是虚情假意的敷衍, 尤其是激动而又悲伤的情感, 如果把控不好, 就会让记录片的解说进入到一种失控的状态, 失去了言语的力量, 比如在《纪念周总理》纪录片中, 如果情感暴露得太过, 就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二、怎样在纪录片解说词中更好地运用情感把握

(一) 控制解说词气息

为了能够在纪录片解说中更好地针对解说词运用情感把握, 需要解说词编写能够在日常练习中解说词气息的控制和把握, 要让自己的气息变得丰蕴, 因为气息是情感的动力, 在纪录片的解说词编写中, 气息控制要扎实, 声音的运用要灵活, 将情感, 声音和气息的控制融合到一起。气息控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体现在解说词的声音基调上面, 要知道纪录片解说时中的播音声音和我们平常说话时的声音是不一样的, 所以在解说词编写时要有对气息的控制, 气息是由肌肉的收缩对抗引起的, 有腹肌和横膈膜的结合, 控制好解说词的声音气息, 将解说内容传达给观众[3]。

(二) 内外部技巧运用

所谓纪录片解说中的内外部技巧应用, 其中内部技巧主要指的是场景再现、内在语言和对象感, 外部技巧则分为重音, 语气和节奏, 可以说内外部技巧的合理应用, 是纪录片解说词中运用情感把握的重要核心素质, 所以要对记录片解说词加以高质量的理解和感受, 同时还要讲求解说文字细节的平仄押韵, 解说音调的升降高低变化, 解说词的语气要有一个轻重缓急, 能够给观众以抑扬顿挫的感觉, 这样可以把握记录片解说词的整体节奏感。

(三) 生活感悟与积累

最后, 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在记录片解说词编写中如果想对解说词进行更好地情感把握, 还需要从实际生活角度着手, 增强对生活中各种情感的体验和把握, 纪录片素材的取材最初也是来源于生活的, 解说词编写能力和平时的日常生活经历都是息息相关的, 人生经历越丰富的话, 就越能体会记录片中的情感, 就会给观众一种更加真实的感觉, 认清现实, 把握情感, 把观众带入到一个更高层次的精神世界中, 让观众可以从记录片中获加深刻的生活哲学感悟。

三、结论

综上所述, 纪录片要想打动观众, 和观众发生情感共鸣, 离不开解说词编写人员对解说词的情感把握与运用, 情感把握是纪录片的灵魂, 没有情感是不能称之为记录片的, 因此在解说词的情感表达中, 要学会控制好气息, 加强内外部技巧的控制与运用, 增强对日常生活的情感积累与感悟, 使得纪录片作品可以展现出独特的吸引魅力。

摘要:记录片的解说之所以能够打动观众, 主要在于纪录片解说员对解说词情感的把握和运用, 本文将主要针对解说词的情感把握与运用展开讨论, 探讨如何对解说词进行处理, 才能够更好地提升纪录片的艺术感染力, 起到震撼、教化世人的作用, 赋予解说词更加饱满而丰富的感情。

关键词:纪录片解说词,情感把握,运用

参考文献

[1] 黄昆琨.纪录片——创作者情感的分寸把握[J].东南传播, 2016 (05) :136-137.

[2] 黄昆琨.纪录片—创作者情感的分寸把握[D].福建师范大学, 2015.

把握散文的情感范文第5篇

本讲内容是对古代诗词鉴赏之思想感情或主旨的理解和把握。帮助学生梳理古代诗词中常见的题材,讲解题材与情感的联系,也可以借助“注释”、“意象”、“诗眼”以及“景与情的关系”来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或主旨;另外,诗人还会运用表达技巧、炼字等艺术手法或是通过塑造形象来增强情感表达的效果。

【考点追踪与分析】:

高考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对古代诗词鉴赏这一专题有两个要求,一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由此看来,古代诗词鉴赏的考点即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主旨),而思想感情(主旨)又是一首诗或词的“灵魂”,所以在高考中,对古代诗词鉴赏之思想感情的考查,往往在试题中占有很大比重,并且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考查,都可以牵涉到或落脚到对思想感情的考查,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把握好一首诗或词的思想感情(主旨),那么在古代诗词鉴赏这个专题中,可以获得一个不错的分数。 【考点知识荟萃】:

(一)诗歌的思想内容

常见情感:忧愁、惆怅、孤独、寂寞、伤感、烦闷、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持节操等。 1.边塞诗(建功报国类) 唐诗多为:

(1).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 (2).从军边塞、杀敌报国的意志;

(3).描绘将士英勇无畏、昂扬勃发的精神状态;(4).讴歌边塞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 (5).建功立业的渴望和保家卫国的豪情; (6).将士久戍的乡愁和闺中妻子的离恨; (7)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 (8).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

(9).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10)对腐败无能的将领的愤怒和对士兵痛苦生活的同情; (11).盼望爱兵如子、英勇善战的将领出现。 宋词常有:

(1).山河沦丧的痛苦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2).壮志难酬的怨愤和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3).对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思收复失地的痛苦; (4).对投降派、主和派及小人当道的愤懑; (5).对异族统治下人民流离失所、痛苦生活的同情。 2.忧国伤时类(与上一类多有重复)

(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2).反映离乱的痛苦;

(3).同情人民的疾苦; (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5).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6).揭露统治者的横征暴敛。 3 送别诗

(1).直接抒写离别之情(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前途艰辛的担忧; (2).重在劝勉、鼓励、安慰(3).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 4 山水田园诗

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1).描写自然风光;(2).农村景物;(3).闲适、恬淡的隐居生活。

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田园诗风格为恬淡宁谧,山水诗风格为清新优美。 5 咏物诗

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6 思乡怀人类诗歌

(1).羁旅愁思;(2)思念亲友;(3).征人思乡;(4)闺中怀人。

写作上: (1)触景伤情;(2).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 (3).托物传情(月、雁、笛、柳);(4).因梦寄情;(5).妙喻传情。 7咏史怀古诗

(1).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感慨个人遭遇(怀才不遇),或抨击社会现实; (2).对历史、功名利禄、繁华富贵等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

(3).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 8思妇闺情诗

(1).抒发别离苦情;(2).描写美人迟暮;(3).寄寓人生感慨。 9即景(或即事)抒怀类诗歌

(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2).昔胜今衰的感慨;(3).借古讽今的情怀;(4).青春易逝的伤感; (5).仕途失意的苦闷;(6).告慰平生的喜悦;(7).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8).记梦悼亡,遗世游仙。 (二)常见意象的含义:

杨柳——离情别恨或柔情 梧桐——寂寞惆怅、凄苦凄凉悲伤

鹧鸪——荒凉破败或惆怅落寞 杜鹃——哀怨、凄恻、思归

沙鸥——人生的飘零或伤感愁怀 青鸟——情人的使者 露——人生短促、生命易逝 雪——纯洁、高洁或表环境的恶劣

霜——人生无常易老,表前路坎坷 浮云——游子漂泊、飘零 船——漂泊、无拘无束,自由旷达 流水——叹惋、时间流逝 大漠——苍凉 落叶——失意、伤感 旷野——凄清 竹林——闲趣、隐逸 孤灯——孤苦、羁旅凄凉思乡怀人 古琴——知音 楼兰 ——国立功 关山——怀乡、思人 孤雁——思亲,思乡,孤独 寒蝉——悲凉、离愁别绪

【解题思路(方法指导)】点拨:

1.理解和挖掘“注释”信息,把握思想感情: 作为考试题中的注释,我们认为这绝不是“无意点缀”,而是出题人“有意而为”,注释的信息是出题人留给解题人(考生)解答问题的“蛛丝马迹”,我们找到这些“蛛丝马迹”并“顺藤摸瓜”,在考场上,可能会有更好的收获。

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 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问题(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问题(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解题思路(方法指导)

本词出题人给了两个注释,①中“范成大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和②中“姜夔浪迹江湖,终生不仕”以及姜夔“去拜见范成大”,由这两个信息可知:两人志趣相投,不再做官,归隐江湖,可谓淡泊功名,宁静致远。由此信息的理解和挖掘,便知第二小题的答案了:与范成大形成对比,同意则是突出范成大的人格高尚,不与“趋炎附势的人”同流合污,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不同意:还是对比,范成大这样的人怎么能和“趋炎附势的人”的交往呢,所以这样人来一定是“人不到”了,还是突出范成大的无人能及(尤其是趋炎附势的人)的品格,还是在赞美。

顺便说一下第一小题,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理解本文的主旨还怕不知第一小题写的景物吗?

参考答案:同意:诗的后两句写范成大由入相到出世,一方面突出了他漠视功名,淡泊利禄的高洁品行,另一方面也衬托出那些趋炎附势之人的辱人贱行,同时还写出了诗人对范的崇仰、敬佩与赞美。

不同意:前两句以景衬人,后两句以事写人,突出范的品格高尚。“人不至”更加衬托出环境的优雅,也突出地赞美了范成大达到了无人能及的高尚境界。

2.利用诗词中的意象,把握思想感情:

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而意象则是感情化了的景或物,例如:孤雁、寒鸦、冷风、凄雨等,由此可得知,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或要表达的主旨,与其在诗中所选取的意象有密切联系,从这儿出发,“顺藤摸瓜”,诗人的思想感情,便可“略知一二”。

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方法指导)

阅读本诗,找出诗中的意象,再结合第一小题的问题所问,即,夜晚、秋风、汉关、朔云、边月、西山,结合注释信息“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这些景象和意象渲染了战争气氛,预示一场大战即将来临。至于第二问的情怀(思想感情)结合“考点荟萃之诗歌思想内容”便知。

参考答案:(1)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局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3.知人论世、感同身受,发挥想象,把握思想感情

一首诗或词,在题材选取上在,因人而异,在形式技巧上,也千变万化,还有古今语言有别,这使得我们在理解上,客观的增加一些难度,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或者说是相通的、普遍的,那就是思想感情,无论古人和近人,在情感上是相通的,这就为我们的感同身受、发挥想象,提供了依据,由此去把握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例: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注释:①将:岂;②纪:经营

问题: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主要表现了什么乐趣? 解题思路(方法指导)(略)

参考答案: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

完整的答题模板

1. 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2.解释诗句(词语),写了什么景、物、事等+3表达了什么情。

【跟踪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雨 陈与义①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归。 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事多违。 衮衮繁华地,西风吹客衣。

【注】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 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

问题: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5分) 解题思路(方法指导)

抓住注释中“闲居”、“等候授职”这两个词语,“感同身受”或者出于常识考虑,也可知道诗人此时那种无聊、失落、迷茫的心情,再加上“燕子”、“梧桐”、“客衣”等意象,可知诗人的思乡怀旧之情。解释第二联诗句,即写了什么景,抒发了什么情,连词成句,组合成答案。

参考答案: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诗句理解为“燕子将要南飞,想到一别就是一年,以后对旧巢只能在梦中见到”,也可给分)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晚泊岳阳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1)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6分)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5分) 解题思路(方法指导)(略)

参考答案:(1)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人方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因;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意思答对即可。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处景而生的思乡之情。是通过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城下树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以境寓情来表现的。句句写景,景景关情。 【语言文字运用】:

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玉树藏族自治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玉树既是“三江源头”,也是“藏獒之乡”和“虫草之乡”。 ①东南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毗连

②是长江落差最大的标志点

③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等地相通 ④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最高点6621米 ⑤位于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南部 ⑥气候高寒

A.②④⑥⑤①③

B.③①②⑤⑥④

C.⑤③①④②⑥

D.④⑥⑤①③②

②参考答案:C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只有当促进艺术电影繁荣成为社会共识,从源头的创作方到受众方的各环节都得到强有力的支持,艺术电影才能真正实现飞跃。

B.据说当年徽州男人大多外出经商,家中皆是妇孺及孩童,为了安全,徽州的古村落老宅子大多为高墙深院、重门窄窗的建筑。

C.工作之余,大家闲谈话题脱不开子女教育、住房大小、职务升迁,也照样脱不开为饭菜咸淡、暖气冷热、物价高低吐槽发声。

D.我国重新修订《食品安全法》,目的是用更严格的监管、更严厉的处罚、更严肃的问责,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被称为“最严食品安全法”。 【答案】A 3.填入下面空缺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我需要清静„„最好去处是到个庙宇前小河旁边大石头上坐坐,

__________

。雨季来时上面长了些绿绒似地苔类。雨季一过,苔已干枯了,在一片未干枯苔上正开着小小蓝花白花,有细脚蜘蛛在旁边爬。 A.阳光和雨露把这石头漂白磨光了

B.这石头被阳光和雨露漂白磨光了 C.阳光和雨露已把这石头漂白磨光了的

D.这石头是被阳光和雨露漂白磨光了的 【答案】D 4.(2013·潍坊质检)请仔细观看下面一幅漫画,给它拟一个恰当的题目,并解释漫画寓意。

【解析】此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回答此题,重点是就漫画中的文字信息展开联想,弄清漫画讽刺的主体,围绕漫画的主题拟题目。拾到钱归还失主是正确的,但是索要酬金是不对的。这里讽刺的主体显然不是失主,而是拾到钱者。

答案:(1)新“拾金不昧”向钱看 (2)现今社会中,拾金不昧的意识日趋淡薄,拜金主义盛行,作者借这幅漫画对社会上的这种道德淡漠的现象给予了讽刺和批判。

【情景式默写】: 1.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桃源人生活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马说 》中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小石潭记》中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形象的比喻,描写溪身、溪水的语句是: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4.《陋室铭》中表现正反面虚实结合写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衬托陋室不陋的语句是: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岳阳楼记》中抒写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6、《醉翁亭记》中 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7《记承天寺夜游》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把握散文的情感范文第6篇

一、《悲怆》具体的创作背景

1799年的法国是一个动荡的时间, 贝多芬也正在经历着自身的人生磨难。其中, 他的耳聋越发的严重, 他尽量避免和别人进行交流和沟通, 心情也渐渐处于一种悲剧式的愁苦中无法自拔。在这种情况下, 贝多芬以更加苍劲有力、紧凑绵密的表现手法, 更加富有独特的思维方式创作出了《悲怆》。《悲怆》具有崇高的感情、具有庄严的音调、具有激昂的情绪, 将贝多芬自身的情感和思维在其中进行了有效添加, 是其人生的一个真实写照。在《悲怆》的三个乐章中, 忧伤的音乐、低沉的音调始终存在, 将“悲怆”在人的心中和脑海中留下清晰的烙印。而在“悲怆”情绪中, 也具有一种不向命运低头、勇于抗争的希望在其中, 激励着人们在痛苦中走向欢乐、在斗争中获得胜利。

二、第三乐章在《悲怆》中的地位

在《悲怆》中, 第三乐章具有歌唱的特征, 非常独特。比如:第三乐章将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回旋曲的特征和戏剧化的风格进行有机结合, 将作者本人具有的坚定意志在其中进行了良好展现。同时, 也将第一乐章中的副主题中降e小调的一些动机、引子, 第二乐章中的主题音调进行了全面性展现, 极具歌唱性的特征, 将音乐的表达变得非常亲切, 将现代中具有的一些流行音乐元素改编成流行音乐。

在第三乐章的发展演奏中, 主要音乐的主题向后4次出现, 都具有强烈的新鲜感觉, 将音乐创作者在情绪上的细微变化、敏感的神经在其中进行了酣畅淋漓的展现, 使得整个的乐章在一种安慰的情绪、急切的气氛中进行有效交替。前苏联著名的作曲家阿萨菲耶夫在评价《悲怆》时明确指出:《悲怆》的第一乐章犹如火一样的热情高潮;第二乐章是一种安逸静思、崇高的思想精神境界;第三乐章是一种敏感、幻想的回旋乐曲。其实, 三个乐章的展现与贝多芬的一生写照非常相似, 我们可以从《悲怆》中、尤其是第三乐章中可以非常深刻的感受到贝多芬在饱受耳聋威胁的情况下那种具有细腻、敏感的心境, 无畏和挣扎的幻想[1]。

三、《悲怆》第三乐章的技巧与情感把握

C小调快板回旋曲式是《悲怆》第三乐章主要的旋律, 具有1到54小节展示部。其中, 在《悲怆》第三乐章开始的时候, 主要的主题是弱起小节, 将一种游移、沉闷的气氛在其中进行有效性展现。在1到17小节中, 主要是运用P来进行右手主题主旋律的有效控制, 将歌唱式的装饰音弹奏的更加具有轻巧的特征。其中, 在第3小节中, 具有3个非常清晰的三度音。在第8小节的地方, 通过加上踏板比以往在音响上更加具有明亮的特征, 使得主题被拉宽。而在第16小节处, 需要进行力道的有效运用, 在f调上进行有效爆发。

在整个的第三乐章中, 第18到24小节是一个连接处。因此, 需要演奏人员以强中有弱、弱中代强的方式进行第18到24小节2个四拍长音的处理, 将两个和弦进行有效把握, 将一股爆发力进行有效蕴藏, 在恰当的时机中喷涌而出。

在25到36小节中, 乐章的副主题出现。其主要的特征是将具有阴郁特征的C小调向具有明亮特征的降E大调进行有效转换。而演奏者需要在其整个的旋律中以一种明朗的弹奏风格进行展现, 以更加轻盈、流畅、连贯的风格进行上行旋律线条、下行旋律线条的科学把握, 提升演奏的质量和水平。

在37到43小节中, 是第一个结束主题的地方。对于演奏人员来讲, 需要进行左后手紧密性的交替, 将具有轻盈、流畅特征的旋律进行急促性展现。44到51小节是第二个结束主题。因此, 对于演奏者来讲, 需要将乐曲开始中的四分音符、二分音符进行有效性展现, 在速度上进行较弱的把握, 但是绝不放慢节奏, 为广大的音乐欣赏者创造出一个十分安静祥和的音乐环境。51到54是第三个结束主题。其主题的音乐富于动态变化, 需要有关演奏人员以一种突然而不猛烈的情感进行乐曲的把握, 将稍后出现的三连音八分音符进行速度加快的展示, 使得人们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在54到61的连接中, 演奏的方式需要重新转回到主题C小调中, 运用急速的下行音阶进行爆发, 使得演奏者可以将那种悲愤的情绪进行有效性演绎与释放。在62到78小节中, 主要的主题再一次进行展现, 将具有忧郁、烦闷、游移的情绪进行展现, 使得“悲怆”更加的将一种忧郁情绪在其中流露, 更好的将演奏者和乐曲作者的意图进行表达, 挖掘出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从79到182小节是第三乐章的结尾。乐章中那种充满力量和斗争的情绪在其中充分展现, 将贝多芬自身的思想和情绪进行集中展示。

在整个的第三乐章中, 一种忧郁低沉的情绪始终在乐曲中流露, 其中一丝丝欢乐的情绪始终没有占据上风。通过音乐, 贝多芬在其中进行心灵的疗伤, 在寻找一个可以躲避生活中狂风暴雨的宁静港湾。因此, 第三乐章与第一乐章一样, 在一种悲壮和矛盾的情绪中进行组织、进行音调的展现、手法的展示, 充满着戏剧色彩。整个的音乐以一种排山倒海的热情进行诠释, 将作者那种具有敏感、多变、幻想的情绪进行深刻展现, 演奏者需要实时把握这一特征, 将悲怆中的希望进行表达, 将贝多芬一生具有痛苦、却又充满着希望的抗争情感进行诠释[2]。

四、结论

贝多芬《悲怆》第三乐章具有自身歌唱式的风格, 与第一乐章和第二乐章进行完美结合, 展现出一种忧郁情绪和悲伤的思维。同时, 在悲怆中又具有希望, 激励着人们勇于面对着生活中的磨难, 获得希望、进行重生。

摘要:在贝多芬的众多作品中, 《悲怆》第三乐章是重要的内容。原因在于, 贝多芬这时从青年向中年迈进, 音乐的演奏技巧质量和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可以更好的诉说人们心声, 具有强烈的歌唱色彩。

关键词:《悲怆》第三乐章,技巧,情感

参考文献

[1] 刘燕忠.如何把握贝多芬《悲怆》第三乐章的技巧与情感[J].歌海, 2009, 02:50-51.

上一篇:八十岁生日致辞范文下一篇:白鹭阅读及答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