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小论文范文

2024-07-16

博物馆小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规范化管理包含的主题十分丰富,但聚焦非中心城市博物馆藏品管理的实际需要,还需从对人的管理、对管理制度运行质量的把控以及引入信息化技术三个方面入手。博物馆藏品规范化管理的途径,可围绕植入有助于博物馆藏品规范化管理的组织文化、以精细化管理理念指导博物馆藏品规范化管理、在博物馆藏品管理中内化团队工作的正外部性、引入ABC管理对博物馆藏品分类实施技术投入四个方面展开。

关键词:博物馆;规范化管理;可移动藏品;途径

本文以博物馆可移动藏品(下文简称“博物馆藏品”)为考察对象,以此为载体探讨博物馆藏品的规范化管理议题。之所以提出这一议题,归因于两个方面的考虑:①中央层面提出了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战略目标,而博物馆系统则是支撑该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基础,且博物馆藏品又是达成该项目标的物质保证。因此,立足于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要求,需要探讨博物馆藏品的规范化管理议题。②从各地博物馆运营的现状看,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规范问题,这些问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仅涉及博物馆藏品的管理质量,还影响到博物馆对外开放的质量。规范化管理所包含的主题十分丰富,但聚焦非中心城市博物馆藏品管理的实际需要,还需从对人的管理、对管理制度运行质量的把控以及引入信息化技术三个方面入手。

1 对博物馆藏品规范化管理内在要求的解析

结合上文所述,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规范化管理的内在要求展开解析。

1.1 对员工的规范化管理

根据管理学原理可知,管理的本质在于对人的管理,所以管理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博物馆对员工的规范化管理主要从规范他们的工作行为入手,且员工的工作行为又受到他们岗位意识的驱动和制约。由“刺激—需要—行动—满足”的人类行为逻辑可知,当前需要在设计“刺激”的内容上下功夫。在与负责博物馆藏品管理的员工交流时发现,他们基于现有的安保措施和历史上极少发生的管理风险,似乎认为按部就班便可满足博物馆藏品管理的需要,即所谓的“无为便是有为”。然而事实上,对博物馆藏品的管理不仅需关注它的安全问题,还需关注它所产生的服务价值。

1.2 对制度的规范化管理

这里仍需回归到“对人的管理”这一主题,即管理的科学性主要由它的制度化管理所呈现,对制度的规范化管理意在激发员工的岗位意识和引导他们的工作行为。从博物馆藏品管理的“二重性”出发,激发员工的岗位意识能够促进博物馆藏品管理安全质量的提升,引导他们的工作行为则能使其完成管理模式的转换,即从传统静态管理转换到与公众形成良性互动,并在信息双向反馈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和创新现有的管理方式。随着博物馆数字化革命的启动,博物馆藏品管理人员应成为推动本馆数字化变革的主体力量,这种主体力量的呈现,便依赖于制度的规范化管理所释放出的强大动能。

1.3 对技术的规范化管理

“对技术的规范化管理”似乎較难理解。这里的“技术”主要指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上述技术在博物馆数字化革命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本文所聚焦的博物馆藏品管理中也发挥着积极作用。可以将对技术的规范化管理解为:①在应用技术提高博物馆藏品管理安全质量时,应寻求合理的“产出/投入”关系。②在应用技术实施博物馆藏品管理时,应同时有应用技术的员工队伍。细化这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点需要从博物馆藏品的数量和分区管理上着眼,第二点则需要从提升博物馆藏品管理人员岗位素质上着眼,这样又复归到对人的管理这一本质议题上来了。

2 影响博物馆藏品规范化管理的因素分析

将以上要求落实到博物馆藏品规范化管理实践中时,还需对影响规范化管理的因素进行分析,以增强博物馆藏品规范化管理实践的可操作性。

2.1 员工规范化管理中的影响因素分析

提升博物馆藏品管理的质量和品质,依赖于一线管理人员的岗位意识和工作努力。他们在团队作业模式下开展博物馆藏品管理时,其岗位意识和工作努力程度势必会受到团队工作氛围的影响。理解这种影响,不仅需要从“团队”这一正式组织的运行生态着眼,还需要从团队中的非正式组织入手。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团队中非正式组织所蕴含的消极、负面的工作生态,将直接影响员工规范化管理的效果。例如,在传帮带模式下,“师徒”关系构成了一类非正式组织,若是师父都缺乏对博物馆藏品管理的意识,那么他的众多徒弟也必然会弱化自身在博物馆藏品管理中的安全意识和创新意识。

2.2 制度规范化管理中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博物馆藏品管理中实现制度规范化的目的在于,引导和激励管理人员重视藏品的安全质量,并能够积极回应社会公众对参观藏品的诉求。在实践中制度规范化固然能够依赖决策层所提供的制度设计方案,在形式中满足引导和激励的要求,但规范化的制度能否在博物馆藏品管理中发挥稳定和持续的软实力,则受制度运行监管和制度创新能力等因素的影响。这里同样强调在博物馆藏品管理中需以对人的管理为本质导向,然而监督者却无法全过程、无缝隙地对管理人员的工作行为进行监管,这就使规范化的制度在运行中遭遇到信息不对称因素的影响。制度创新从理念变为具有实效性的制度成果,需要在试错的过程中逐步实现,这就必然会增大制度规范化管理中的交易成本。

2.3 技术规范化管理中的影响因素分析

博物馆数字化革命催生出博物馆藏品管理的数字化变革,后者仍然依赖于管理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由同业之间的竞争所致,包括笔者工作的博物馆在内的很多博物馆单位纷纷举起数字化的大旗,在数字化革命美好愿景的驱使下完成博物馆藏品管理的数字化变革,但较少从理性中探寻以何种“产出/投入”关系,来实现对可移动藏品管理质量和品质的提升。与此同时,在信息化和智能化专业人员的协助下,博物馆的物化结构得到了升级换代,而博物馆人化结构(信息化和智能化人才队伍结构)的提升却相对滞后了。

3 问题导向下的现状反思

基于上文所呈现的博物馆藏品规范化管理问题,这里笔者将分别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现状反思。

3.1 在员工规范化管理中对组织生态的现状反思

不少博物馆机构试图通过强化岗位职责、重构薪酬分配等途径来增强对博物馆藏品的管理绩效,这在一定程度上的确能产生良好的效果。笔者所在的博物馆也同样延续着这种人事管理传统。然而,在忽略了由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在运行中所产生的组织生态环境的情形下,单纯从个体的岗位职责和工作行为出发来给予激励或规制,不一定能够形成稳定和持续的博物馆藏品规范化管理常态。其缘由十分清楚,即组织生态所形成的工作环境能够影响和塑造管理人员的工作心理,并在相互比较、模仿的基础上存在着打破岗位约束的内在冲动。以笔者所参与的博物馆藏品数字化管理建设为例,管理人员普遍在外部绩效考核的倒逼效应下参与岗位培训,且在参与培训中会针对绩效考核指标实施精准发力,而难以产生适应新时期博物馆藏品规范化管理的内生动因。

3.2 在制度规范化管理中对监督效能的现状反思

制度的规范化管理能够为博物馆藏品的规范化管理提供长效机制保障,然而长效机制能否真实形成,仍取决于管理人员对规范化制度的行为反馈。目前,在制度规范化管理中主要强调制度刚性,以及与管理人员的薪酬分配紧密联系的绩效考核制度。笔者在工作实践中发觉,制度刚性固然能从制度的规范化执行中得到体现,但因管理层缺乏足够的监管能力,所以往往在制度刚性执行的背面,隐藏着个别管理人员的机会主义行径和“搭便车”的行为。这种基于博物馆藏品管理风险极低的历史经验而产生的行为偏好,势必会在博物馆藏品管理中制造出不可逆的系统性风险。经验表明,监督能力缺陷导致的监督效能缺失,极易使博物馆藏品规范化管理流于形式,或者陷入“能者多劳、却不按劳分配”的不利局面。

3.3 在技术规范化管理中对投资结构的现状反思

本文将博物馆藏品规范化管理解构为“二重”,即从安全性的角度理解博物馆藏品的规范化管理,以及从社会服务价值的角度理解博物馆藏品的规范化管理。对于技术规范化管理的认识,需要从第二个角度来着重理解,尽管规范化的技能也能弥补因人力而不及的博物馆藏品安全管理短板。在同業竞争和美好愿景的驱使下,需要对当前数字化资产的投资结构做出反思。面对以器物替代人工的博物馆藏品管理趋势,一方面会增大博物馆的运营成本,还会因过度相信器物层面的技术保障,而丢掉更为稳定的博物馆藏品管理体系。再者,过分关注器物替代人工的效能优势,还会带来管理人员个体管理创新意识的下降,以及创新意愿的降低。

4 实现博物馆藏品规范化管理的途径

综上所述,实现博物馆藏品规范化管理的途径构建如下。

4.1 植入有助于博物馆藏品规范化管理的组织文化

我们已经知道在开展博物馆藏品规范化管理时首先需要做好人的工作,而人的存在方式为社会实践性,社会实践性又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因此,植入有助于博物馆藏品规范化管理的组织文化,便于完善和优化这种生产关系。具体的实施途径为:①在博物馆全员范围内进行“数字化革命”岗位培训,使单位内部形成重视信息化、智能化、规范化管理的意识氛围,并树立博物馆藏品管理人员的岗位意识。②博物馆藏品规范化管理还需聚焦提升对外开放品质,所以在组织文化中还需引入“消费者主权”元素,即通过岗位培训和工作实践总结,使博物馆藏品管理人员重视与社会公众建立良性的信息互动关系,并自觉改进博物馆藏品管理模式。

4.2 以精细化管理理念指导博物馆藏品规范化管理

随着博物馆藏品管理的组织文化得到重塑,在微观层面需以精细化管理理念指导博物馆藏品的规范化管理工作。承载精细化管理理念的主体包括博物馆管理层和执行层,从本文主题出发将主体规定为执行层,即博物馆藏品管理人员。具体的实施途径为:①在团队作业模式下,需要在团队内部建立目标管理机制,即通过“目标分解、目标协同、目标考核”等依次展开的工作内容,循环往复地落实博物馆藏品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②精细化管理的重要举措在于管理制度的精细化,这种精细化应具有可量化的特征,所以应在激励兼容原则下再造针对博物馆藏品管理人员的岗位考核指标。考虑到博物馆藏品规范化管理内在的对外服务价值日益重要,可以增设“博物馆藏品管理合理化建议”指标。若是该建议被采纳,那么提出该建议的员工将在绩效奖金分配、年度评优中获得加分项。

4.3 在博物馆藏品管理中内化团队工作的正外部性

需要形成稳定、持续的博物馆藏品规范化管理态势,仍需要从做好人的工作入手。应在博物馆藏品管理中内化团队工作的正外部性。所谓“正外部性”是指,博物馆藏品管理团队能够获得因成员努力实施规范化管理而带来的红利。这种“红利”可以为社会公众对博物馆工作的积极评价,也可以为博物馆藏品在数字化管理中所获得的经济效益等。具体的实施途径为:①在展厅的数字屏幕上提供每日当班的博物馆藏品管理人员信息(可不展示管理人员的照片),并由参观者在信息化、智能化评价系统中自主完成体验评价,评价指标包括满意、一般、较差。博物馆人力资源部门应根据月度评价结果,精细量化博物馆藏品管理人员的工作质量。②对于具有收费性质的博物馆,则可以在展示每日当班博物馆藏品管理人员信息的同时,按季度统计出该管理人员当班日博物馆总的收入情况(如参观可移动藏品的展厅需缴费),统计结果直接与该管理人员的薪酬分配挂钩。

4.4 引入ABC管理对博物馆藏品分类实施技术投入

博物馆在技术投入时不能平均使力,而需引入ABC管理模式对博物馆藏品分类实施技术投入。具体的实施途径为:①A类博物馆藏品属于重点保护对象,在安保系统投入和观赏的数字化建设上应下大力气。A类藏品的特征可包括在区域范围内独一无二且业界知名度较高。②B和C类博物馆藏品属于普通藏品,B与C的区别主要在于前者的造价高于后者,所以在安保系统投入上应向B类倾斜,但需优先考虑A类藏品的需要。在观赏的数字化建设上,可将B和C类藏品并入整体来把握,在技术投入上应结合行业常态进行适度建设。

5 小结

本文以博物馆可移动藏品为考察对象,以此为载体探讨了博物馆藏品的规范化管理议题。尽管中心思想都是围绕可移动藏品的规范化管理而展开,但文中的对策对于博物馆不可移动藏品的规范化管理依然适用。

参考文献

[1]吴中华.关于中小型博物馆藏品信息规范管理研究—以大同市博物馆藏品信息管理为例[J].文物世界,2020(3):49-51.

[2]陈丽娜.区县级综合性博物馆藏品综合管理系统应用困境和对策[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8):144-145.

博物馆小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和其他博物馆不同,历史博物馆具有自己的特殊性。由于历史博物馆主要职能是收藏历史藏品,所以除去其观赏价值之外,历史博物馆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历史博物馆的存在有利于人民群众传承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有利于现代和后代人民了解历史发展的轨迹。历史博物馆是非常重要的社会组成部分之一,具有非常多的社会职能,文章主要介绍了历史博物馆的社会职能和其展示形式。

关键词:历史博物馆;社会职能;展示形式

在众多的博物馆中,历史博物馆是一种具有特殊性质的博物馆。和其他博物馆不同,历史博物馆是一种专题性博物馆,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到以往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历史博物馆展览形式的要求就是向大众传达历史信息,让大众通过参观历史博物馆来了解历史事件。此外,历史博物馆内的藏品价值更高,且藏品中都蕴藏着丰富历史知识。因此,历史博物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历史博物馆的社会职能概述

历史博物馆是一种珍藏文化遗址以及相关文化藏品的建筑。在历史博物馆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社会的发展历史以及欣赏一些具有纪念意义的历史藏品。如我国著名的重庆红岩历史博物馆以及当时的八路军办公地点等。在这些著名的历史博物馆中,收藏着许多当时的珍贵文物以及历史中发生的故事。历史博物馆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促进作用是其他类型博物馆所无法比拟的,历史博物馆能够保存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和历史史实是由于历史博物馆特有的社会职能。历史博物馆的社会职能主要包含有以下几个内容:

第一,保护管理职能。历史博物馆中收藏着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不仅起到一个存储地点的作用,还给历史文物提供保护。历史博物馆的有关工作人员要保证馆内藏品的安全,一些历史文物一开始被放在环境比较恶劣的地方,对历史文物造成了较大的损害,将其转移到历史博物馆内,可以集中地对其进行管理,保证文物藏品的安全。

第二,教育职能。历史博物馆一般都是开放型的博物馆,人们可以进入历史博物馆了解历史文化,观赏历史文物。这种公益性质博物馆的主要职责之一便是向人民群众传播历史文化,通过向人们展示历史文物,讲述历史故事,来达到教育的目的。

第三,唤醒人们的记忆。历史博物馆中储藏着历史上真实存在的物品,有些历史博物馆还会在馆内搭建历史上存在的场景,给人们还原部分当时发生的真实情况,并且对特有的场景搭配文字说明,给人们展现历史上真实发生的故事,让人们可以对历史有更深刻的理解。

第四,传播民族文化,开发旅游资源。在参观历史博物馆的过程中,人们可以看到历史上真实存在的物品,了解到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产生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在参观过程中,人们还可以了解到中国历史上发生过的一些故事,通过历史实物来感悟历史,进而传承我国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进程。

2 历史博物馆的展示形式

2.1 历史博物馆的展示手法

在历史博物馆中,人们可以追溯历史岁月。历史博物馆通过不同的展示方式来展示藏品,唤醒人们对历史岁月的记忆。不同的历史文物包含了不同的历史故事,展现了不同的民族精神,要想让人们了解到这些历史文物背后的故事,就需要历史博物馆使用不同的展示手法来向人们展示。历史博物馆使用最多的展示手法主要有三种:

第一,图文内容相互结合。这种展示方式主要采用的是文字和图片相结合的方法。人们通过观看一些历史图片和旁边配有的文字来了解某一段历史事件,让人们在观看文字和图片的过程中走向历史,让参观者吸收一些历史知识。在使用这种展示手法的過程中,博物馆要注意选择一条展示主线。一般选用时间作为展示主线,并且图片和文字要始终贯彻同一主题,配有的文字要控制好大小,不能影响到视觉传递的效果,不能对人们观看图片造成干扰。

第二,实物展示。历史文物一般会给人们带来较大的冲击,这种冲击比任何文字讲解都更加令人震撼。历史实物对观众有更好的吸引力以及说服力,一般的博物馆都会将历史实物放置在展柜中,旁边配有一些说明文字。这种形式的展示方法比任何形式都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让观众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到实物背后的历史故事,使藏品的展示效果达到最佳。

第三,综合类展示。在展示历史珍品时,博物馆可以采取一些新颖的展览方式。因为观众在参观的过程中更倾向于自己对历史藏品进行感知,单纯被动接受历史知识对观众来说比较枯燥,所以有条件的历史博物馆除了向观众展示实物或者图文之外,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设备,如全息投影设备或者播放器等,让观众可以对历史实物进行感知,或者和当地的历史文化相结合,通过多种艺术形式来进行宣传。

2.2 历史博物馆的空间元素构造

为了更好地向人们展示历史实物,历史博物馆的空间元素构造也要有一定的设计,给人们构造一个具有使用价值的展览空间,让人们更好地参观博物馆。

首先是历史博物馆的墙体构造。墙体构造是历史博物馆最基础的设施,一般的博物馆对于墙体没有特殊的要求,但是对于历史博物馆来说,却并不是这样子。因为历史博物馆中存有一些珍贵文物,某些文物有特殊的空间环境要求,为了更好地保存这些文物,就需要注意墙体的设计。在原来墙体的基础上,制造出新的墙体,为展览物品营造出一个特殊的空间环境,给人们带来更好的参观体验。博物馆中常见的是在展厅内部构建出范围中的墙体,让展览部位和墙体之间形成一个较为封闭的空间,通过这种方式来突出和历史实物有关的意境,让观众更有代入感。

其次是历史博物馆展厅的顶部处理。有些时候历史博物馆需要更加气势磅礴一些,这时就会对展厅的序厅部分采用吊顶处理,在展厅顶部设计出一些特别的形状,或者使用一些灯饰进行装饰。在布置展厅时,还有两个必不可少的装备是挂架和展示道具。历史博物馆中常见的展示道具有展板或者展柜,展板是封闭式的,一般用来摆放历史实物,它是由木材和玻璃共同组成的。展柜则需要根据展厅的环境和氛围来进行设计,不能随意安装,在安装之前要先估算好成本,还要结合展厅的面积大小来进行选择。

再次,展厅内部的灯光设计也是非常重要的。一般历史博物馆内对于灯光的要求比较高,因为灯光过强或太弱,都会对历史文物造成一定的损伤,而且不同的环境对灯光的要求不同。为了更好地展示出历史文物的外观,要格外注意灯光问题,灯光是至关重要的展厅设施。历史博物馆内部灯具类型比较多,不同的区域需要不同类型的灯具,如展柜一般会采用长条灯,光线亮度比较强,这样可以引起参观者的注意。如果是一些历史文字,一般使用筒灯。

最后是历史博物馆的多媒体设备。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行业中都出现了多媒体设备,历史博物馆中也有很多的多媒体设备。使用多媒体设备可以方便博物馆更好地展示历史文物,如人们可以通过观看视频来了解历史文物背后的故事。视频给人带来的冲击力更强,让人们对历史文物有更深的感触。多媒体设备可以为展厅带来活力,还能让参观者直观地了解文物、观看文物。有些历史博物馆还会使用多媒体设备在大厅内播放历史记录片,让人们通过纪录片的形式来直观地感受历史,满足不同参观者的不同需求。

3 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除了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还开始追求精神内涵,人们有了更多的资本去欣赏各种艺术。参观历史博物馆也成了人们丰富自己精神内涵的一个活动之一。历史博物馆不仅给人们传递了历史知识,还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一些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博物馆,如南京大屠杀遇害者纪念馆等历史博物馆还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因此,历史博物馆具有许多重要的社会职能,是我国历史的重要紀念和继承场所。

参考文献

[1]肖仁杰.历史博物馆的社会职能与展示形式分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4):110-111.

[2]王静意.发挥近现代历史博物馆对青少年教育的重要作用——以胶东革命纪念馆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19):116-117.

[3]廖乐天.博物馆展具设计的易用性与艺术性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6.

[4]刘媛媛.论历史博物馆的社会职能及展示形式[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5(2):22.

[5]杨橙.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D].西安:西北大学,2014.

[6]艾学.积极探讨博物馆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建立充分发挥博物馆服务社会职能的有效机制——第七届中日韩博物馆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沈阳故宫博物院院刊,2008(2):39-40.

【作者简介】程静娴(1997—),女,本科,学生,研究方向:历史学。

博物馆小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文化遗产;活态传承

民俗文化遗产的活态化传承是当下保护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之一,民俗博物馆在保存与保护民俗文化的工作中扮演重要角色,需要秉持整体性、活态性、原生性等原则以多种手段全方位地保护民俗文化。本文以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为案例分析,对该馆在非物质文化传承中的优势、面临的问题进行阐述。同时,基于民俗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重要性,提出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如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开展全方位工作等。本次研究为南京民俗艺术传播研究工作开展打下重要基础。

一、民俗文化遗产基本属性

从中华民族形成及文明传承的角度来讲,民俗文化主要是指我国人民受长期历史影响与地域风俗形成的特有的生活习俗与生活习惯[1-2]。不同于以知识分子、学者等专业从事文化生产与传播群体为代表创造的精英文化,民俗文化根植于民间,由广大民众在生活中创造,伴随着人类的繁衍一代代传递人类的文化基因。从地域学、民族学角度对民俗文化遗产进行分析研究,可以了解我国民族形成、发展演变、各地域百姓生活习俗与历史文化背景等,也对研究中华民族起源与发展起到积极推動作用。

民俗文化遗产不是单一片面地简单形成的,而是经过长期历史发展及生活演变的必然产物。其特点如下:第一,具有历史性特征。民俗文化起源于漫长的历史长河,经过历史磨砺,很多优秀的民俗文化遗产得以保留,并见证了当时大变革下的历史背景[3]。第二,具有地域性特征。地域性是民俗文化遗产内容表现形式之一,也是其主要特点。地域性主要是由于我国国土面积辽阔,自然条件与地理特征鲜明,不同地域条件造就了不同民俗文化特征,如云南、陕西、宁夏、浙江、广西、广东等皆有不同的民俗文化形式。同时我国地域辽阔,民族种类诸多,造就了我国多文化、多风俗的大繁荣局面。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不是片面的内容体现,而是更为科学、合理的系统布局。通过对相关史料及信息研究发现,民俗文化遗产按其地域可以分为西北系、江南系、东北系、川蜀系及中原系。例如:西北、东北具有的特色传统文化形式包括剪纸、泥彩、木版年画等;中原地域的特色传统文化形式主要包括民间皮影、石雕、泥人等。民俗文化遗产的地域性特点体现了我国多民族、多群体的融合及团结,而文化的形式还会随其地域之间的差异化,产生不同的特色效果,丰富了文化的形式种类,体现了国家及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第三,具有传承性特征。民俗文化遗产得以发展主要是由于持续沿袭与不断传承,这也是民俗文化遗产得以保留到今天的重要原因[4]。民俗文化遗产传承方式众多,主要包括媒体、旅游、博物馆、原地风俗习惯保留、文化宣传、教育教学等。因此,民俗文化遗产的传承性特点尤为明显[5]。

二、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优势分析

(一)馆藏内容综合性

南京市民俗博物馆自身优势主要在于对物质文明、非物质文明遗产内容的全面保留,将民俗博物馆的综合性、功能性、传承性充分发挥体现。物质文化形态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是独立的,而是需要互相融合、促进、互动。其中,民俗文化遗产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物质文化形态遗产的内涵与精神呈现。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在对民俗文化遗产保护中主要以“全面性、综合性、涉及性”为主。例如,该馆“金陵工巧”展示区域中除了展示南京古镇建筑、复古风景以外,还设计了诸多民间艺人为参观者进行各种特色绝活展示的项目。民间技艺是民俗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南京市民俗博物馆通过民间技艺活体方式高度复原与呈现,让参观者对南京民俗文化产生沉浸式体验,其影响面与传承意义颇大。另外,在物质文化形态遗产与民俗文化遗产融合中,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也树立榜样作用,将 景点、古迹、文物、建筑等进行有效利用,将民间技能、民间习俗、特色文化等进行融合,体现了民俗文化遗产与物质形态遗产的综合魅力。

(二)陈列手段多样性

在民俗文化遗产陈列展示方式的选择中,南京市博物馆主要采用动态、静态相结合手段。陈列展示方式对博物馆进行民俗文化遗产活态化传承十分关键,如何更为科学、合理地对陈列展示进行设计、布局,一直是诸多博物馆工作人员研究问题之一。南京市博物馆突破传统固定思维,打破博物馆原有展示方式的局限性与传统性,结合动态展示与静态陈列方式,使两者互相促进,多维度呈现南京民俗文化。其中静态陈列方式主要体现为民间艺术作品展示、文字内容设立、平台搭建等,例如,甘氏家族历史展中以图片文字结合展示甘氏家族沿革,以用具物品立体直观地展示日常生活,以城南老街街景模型展示不同时期社会环境等。动态展示方式主要体现为民间技艺、舞剧、戏曲等的现场演绎,并引入多媒体手段如动漫、计算机、网络、语音等与参观者实现交互。例如,南京市民俗博物馆通过采用方言朗诵形式,将市井人物展区的吆喝声、民间叫卖声进行现场呈现,让参观者感受到身处南京井街头的氛围意境,这种极具感官刺激的形式展现提升了参观者对民俗文化的认同与喜爱。南京民俗博物馆通过多样性的陈列手段加强对民俗文化遗产的活态化传承效果,将传统民俗文化遗产立体、三维、鲜活地呈现给观者。

(三)传承人保护典型性

民俗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重要性与关键点不在“物”,更在于对传承人的保护与保留。基于民俗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重要性,我国已经出台相关保护法案及相关条例,并将传承人、技艺人列为保护重点对象。通过对南京市民俗博物馆走访调查后发现,南京民俗博物馆按照国家相关要求及非物质文化保护法案,对具有一定民俗文化价值的传承人、民间技艺人等进行了有效保护。如为文化传承人、民间技艺人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让其可以在安定生活的同时自由地进行艺术研究、文化展现、技艺创作等,一方面保护了民俗文化遗产的实践工作,另一方面满足了民俗艺术与民间文化理论学术研究的要求。很多技艺人、传承人以南京民俗博物馆为平台创作出诸多优秀作品,提升了民俗文化遗产的造血性与创新性。同时,这些民间艺人与传承人也将其自身技艺、能力传承给新一代年轻人,起到了传帮带的实际作用。

三、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民俗文化遗产

活态传承中存在主要问题

调研中发现虽然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在工作开展中取得较大成绩,但问题性、弊端性也依然存在,主要表现为博物馆宣传力度不够、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升以及对民俗文化遗产的发展性保护不足。

(一)宣传力度有待提升

民俗文化是劳动人民在日常劳作中形成的生活智慧,由民众世代承袭,并因人类对于追求幸福生活的共同愿景而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的现实生活中发挥社会功能的文化现象,群体性认同是民俗文化的土壤。因此通过宣传民俗博物馆以提升民众对于民俗文化的参与度与认知性是推动民俗文化遗产活态化传承的重要基础,缺乏有效宣传就会对活态化传承形成阻碍,可见有效提升宣传力度是促进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生存发展、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向。

(二)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升

通过观察、记录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工作过程,并对参观者访谈后发现,该博物馆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依然有待提升。博物馆的重要核心为工作人员,主要包括讲解员、引导员、服务员等。问题如下:第一,工作人员普遍对民俗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实质性、重要性、发展性缺乏深入了解,工作主动性欠缺,让参观者感到不适。部分讲解员业务能力不足,对民俗文化尤其是民俗艺术缺乏专业性研究,讲解过程中过于空洞与机械化,无法让参观者产生探究乐趣与认同感。第二,服务人员缺乏与参观者进行主动沟通,认为只要做好等待式服务工作就可以,而不是从服务本身出发入手,无法从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引导员在引导过程中不能从游客兴趣入手,对民间技艺、活态展现等不了解、不掌握,无法对参观者进行介绍讲解,导致诸多工作开展受限。

(三)发展性保护不足

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目前的展览内容、展览方式与对传承人保护措施可以满足当下保护工作需求,但通过深入分析与走访调查后发现其缺乏对民俗文化遗产尤其是民俗艺术的发展性保护,具体如下:第一,过于满足现状,不能从大战略、大发展角度出发,缺乏对优秀民间艺人及传承者的继续挖掘,若长期发展将使部分民俗艺术陷入人亡艺绝的无奈境地。第二,缺乏对民众关于文化认同性的引导。通过访谈发现,参观者普遍对馆内文创品单一与缺乏民俗艺术品参与性制作表示不满,希望能在参观中亲身体验民俗艺术的手工制作技艺,并购买到具有地方特色、创意与文化色彩并重的民俗文化创意产品。

四、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民俗文化遗产

活态传承具体措施

(一)加大宣传力度

从长远发展角度来讲,首先要提升对南京民俗文化及民俗博物馆自身的宣传力度,首先,应该从当下百姓对娱乐休闲形式的认同与喜爱入手,将民俗文化遗产进行娱乐式宣传,吸引参观者眼球。例如,在民间技艺宣传方面,可以采用体验、竞技等方式让游客参与进来。游客通过积极参与,体验了娱乐氛围,且增进了对南京地方性民俗文化的认知程度,进而增加民俗文化的群体认同度。其次,需要加大对媒体平台的有效利用,随着我国网络信息技术日益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重要的展现及宣传形式。南京市民俗博物馆要对新媒体、新技术进行积极应用,将民俗文化遗产内容制作成媒体课件,通过大屏幕、三维光影技术等,将其特点与技艺进行丰富多维化的展示宣传。这样才能更好地起到文化传承与延续的实际功效。

(二)提升工作人員综合素质

博物馆需要对工作人员综合素质进行提升,巩固与加强工作人员在民俗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中的作用性、功能性,具体如下:第一,提升讲解员的专业度。讲解员是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的基础核心,也是对民俗文化遗产进行活态传承的重要推动者。因此,基于该现状,可以从讲解员本身入手,提升其专业性、理论性、内涵性。定期、定时举行相关业务培训,主要包括非物质文化知识掌握、讲解理论技能、临场能力发挥等。第二,提升引导员的服务意识与知识含量。可以通过定期、定时对引导员进行集中培训,提升他们的民俗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意识,加强其在实际工作中的服务效能与引导技能,为民俗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打下坚实基础。

(三)以发展眼光开展全方位工作

推动民俗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要以发展为第一要义,将文化置于生存发展环境,使之永续生存下去。

第一,寻找源头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随着我国旅游产业日益发展,可以将民俗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进行文化产业链打造,例如,对南京市花梅花进行有效使用。南京民间植梅与赏梅历史悠久,历六朝一直延续至今,每年三月的梅花山赏梅已成民间习俗,并越来越多地吸引世界各地的旅客前来观赏。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可将梅花符号、赏梅佳地、咏梅诗文等进行文化产业包装,形成文化空间的宣传展示,让更多的年轻人及外国友人进行体验参观,对中华文化的魅力进行全面体现。对其进行包装设计不能以单一片面的形式化开展,一定要从民俗文化遗产活态表达意义出发,将该文化以独特的魅力形式展现出来,如与梅相关的器物、文字及生活方式等。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及多媒体应用,将其文化形式进行多元化包装及元素融入,让参观者可以感受到南京文化古韵。

第二,通过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打造商品产业。民俗文化的传承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战略布局,在市场经济及商品经济的当下,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将民俗文化遗产进行商品化包装对民俗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十分必要。在进行包装过程中必须强调民俗文化的精神实质与视觉传达,将符号与商品进行融合,如赏梅习俗的文化传统、地方特产、相关历史书籍与诗文佳作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南京民俗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

第三,积极开展相关主题活动。很多民俗文化遗产的消亡,主要是因为展示空间与舞台缺乏,以及生活土壤的消失。基于民俗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对华夏文明传承的重要影响,对其进行主题活动及舞台展现十分必要,南京民俗博物馆需要发掘民众自古以来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需求,将民俗文化真正还之于“民”。如可结合赏梅习俗,将南京地方戏、秦淮灯彩等民俗艺术进行舞台展现及文化表达,并通过主题文化活动吸引更多民众置身于民俗文化氛围当中,使民众体会到民俗文化艺术蓬勃的生活气息,获得热烈喜庆的精神享受。

五、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民俗文化遗产活态传承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具备馆藏内容较为全面、陈列手段较多样、传承人保护有效的优势,但同时存在对地域性民俗文化与博物馆自身宣传不足、馆内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欠缺以及对民俗文化遗产的发展性保护不足等问题,最终从多方面、多角度为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民俗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提出合理化建议。

随着我国民众的民族文化自觉程度提高,民俗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普遍性关注。民俗文化根植于民间生活土壤,生活性使得民俗文化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从而伴随着人类的繁衍传递中华文明的基因。推进民俗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务必要将其置于生存发展环境中,真正回归于民众生活中,才能使之永续生存下去。

参考文献:

[1]张妍,张婕.基于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下的传统手工艺生产性保护研究[J].包装工程,2019(4):204-208.

[2]余继平.基于传承人本体视角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初探:以武陵民族地区为例[J].四川戏剧,2012(6):102-105.

[3]沈海军,马永伟.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地方高校活态传承的可行性研究:以无锡留青竹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8(21):130-132.

[4]余继平.基于传承人本体视角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初探:以武陵民族地区为例[J].四川戏剧,2012(6):102-105.

[5]和艳,易娜,龙运军.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符号化展示研究:以彝族(朴拉人)传统文化保护区为例[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1-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青岛: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3:1120-1130.

博物馆小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博物馆一直是引人入胜的大型公共设施的聚集地,它以独特的形式展示了世界文化。纵观世界我们不难发现,博物馆的数量可以决定一座城市精神风貌,城市的文化底蕴越高,发展越快,与之相匹配的博物馆数量及类型也都将会随之不断拓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数字新媒体艺术的不断渗透,本文将通过对当下博物馆展示设计案例的梳理,对博物馆展示设计进行认识和再定义,探索当下博物馆展示设计的新概念。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博物馆;展示设计;声;光;电;互动

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它是代表和诠释当代社会的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当今社会同过去及未来之间的关系,经常是通过对历史和文化的展示来传达和展现的,并通过保护展馆中所展示的社会风貌来体现。而如今,在信息社会的引领下,新媒体艺术的带入,让陈久不变展示的行为更具魅力: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展示的多媒体影像“卷轴”《千里江山图》以及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展示的动态影像《清明上河图》都给世界各地的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1]在这样一种数字媒体艺术的风潮的推动下,博物馆展示设计,也正上演着一幕幕翻天覆地的巨变。

1 声

有人说:“没有任何一位20世纪后半叶的艺术家像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1928—1987)对通俗文化有这么深刻的影响力”。2008年05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的现代博物馆展出了安迪·沃霍尔回顾展:“另外的声音、另外的房间”。 参观者可以从31部影片、43个试镜头样片、6段视频和42个电视广告以及图画、印刷品和艺术家的照片等令人兴奋的多媒体装置艺术中感受到安迪的思想方法。在展品中还有包括安迪著名的标志性梦露肖像和坎贝尔的汤罐,同时还有录像、电视节目、电影、宝丽来照片、精巧的素描、相册封面以及墙纸图案,这些作品生动地反映了安迪平等主义的座右铭:“全部都是美丽的”。

博物馆的电影场景放映区是整个展览体验的精髓,21段影像通过环绕立体声同时放映,设计师对声音进行了精确地调整,创造了一种利用声响来欣赏电影的新型观展方法。在巨型画板上,参观者可以在黑暗中听声阅读,42段电视广告分别在不同的屏幕上显示出来,让你的闹海不停萦绕这视觉与听觉的双重体验。

2 光

荷兰阿姆斯特丹的热带博物馆中的“比斯柱,来自热带雨林的雕塑”展上展示了58根比斯柱子。这些木质雕塑大部分都在12米以上,它们是由巴布亚和印度尼西亚的阿斯马特族人制成,供传承了千年的祭祖仪式——比斯节使用。每根柱子都有其独特的代表意义和象征意义,反映出阿斯马特族人对世界的看法。

设计师为映射出展品的传奇性,在博物馆极为庞大的灯光大厅里的大型木质台座上,创造出一片神奇的比斯柱森林。周围围绕着长长的金属丝网,倒映着有关阿斯马特族人以及比斯节的片段。通过30分钟的文献剪辑和真实声音片段的播放,结合光影陆离地特殊灯光效果,给58根比斯柱赋予生命。参观者也由此融入这片浩瀚地比斯森林中,感受这一神奇仪式的热烈氛围。

3 电

德国林茨的钢铁博物馆是钢铁制造商奥钢联集团的参观中心。进入展馆,你会被一个巨大的熔炉吸引眼球,里面充满了跳跃闪烁的LED电光,营造一种将融化钢铁后的巨型原子包容其中的景象。这些原子悬挂在空中,自由地徘徊,80个直径2.5米的镀铬球体,被排列成铁的分子结构,通过外部700平方米的LED外罩点亮,LED外罩的反射与镀铬球体之间的相互反射,使得真实物体与虚拟介质间的边界消失。随着LED的控制方法不同,展馆的气氛和主题也将随之转换、补充和更新。电光将每个球体融入向导通道,展现出钢铁世界中相互作用的每时每刻。

4 互动

专门设立一座博物馆来讲述运动,这也大概只有德国人才会这么做了。皮尔马森斯运动博物馆的前身是一座莱茵贝格综合建筑群,这里曾是欧洲最大的鞋类加工厂,经过一段时期的入不敷出、销售困难以致大量囤货后,这里就变成了今天的皮尔马森斯运动博物馆。馆中展出了有关运动的170多件交互展品,“运动”的主题是贯穿整个展览无限延伸的金线。在这里你可以通过气垫车在展厅中漂流;可以通过大型喷泉观看机械振膜现象;可以通过速降滑梯欣赏城市全景;还可以通过移动的自然追踪野生动物的行迹……其中,让所有人都难以忘却的要数利用数字屏幕打造的跑步条通道,你可以设定可以与大象或是袋鼠等生物进行赛跑,屏幕上方的Kinect传感器会捕捉你行走或者跑步的运动数值,给你留下前所未有的博物馆观展体验。

5 结语

数字时代下的博物馆,正实现着从“物”到“人”的转变,其意义并不是只以功能决定的物,也不是为分析方便而进行分类的物,更不是为攫取利益而产生的物,而是通过数字技术扮演着重要角色,使得参观者成为展示体验的主角,品读在某种程度上与文化产生关联的物。[2]当下的博物馆展示设计,是用各种例如声、光、电、投影等新媒体之间的融合吸引观众,并与观众交往互动的情境体验。这种交互方式是双向的,从而避免信息接收的单向性所造成的困扰,这样观众在参观时,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被全方位地调动起来,从而在达到输出文化的目的的同时,又能让参观者真正、充分地获得正确的有价值的知识,[3]真正诠释当代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让当下的体验者通过这样一种全新的方式,感知自然与人类的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 李云.数字展示,新媒体时代中国博物馆发展的机遇——张大千博馆数字展示应用的构想[J].美与时代(中),2014(01):15.

[2] 李清晨,李聪.探析博物馆展示当中的交互设计[J].现代装饰(理论),2013(01):15.

[3] 宋子昕.新媒体应用——博物馆的新方向[J].文物春秋,2014(02):25.

作者简介:黄智雯(1987—),女,河南正阳人,助教,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展示设计。

博物馆小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2018年,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利用文物遗迹、博物馆、纪念馆及美术馆等场所开展文化旅游的发展思路,突出强调了“文化为魂、旅游为体”的发展方式。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各地区都在努力对本地区所拥有的民族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进行保护,但这些保护背后,仍有一些文化是被忽略的,苗族“花山节”就是其中的典型之一。“花山节”习俗传承主要以口语传播方式为主,这种方式使很多“花山节”传统习俗仅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并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遗失,因此如何传承和保护如“花山节”文化等极具特色的苗族传统文化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社区博物馆;苗族“花山节”;传承与保护

苗族“花山节”又称“踩花山”,是文山、川南等地苗族人民一年一度的大型节日,是苗族的一项体育活动,也是苗族男女娱乐活动、生活经验交流的盛大节日。作为苗族的重大节日,“花山节”囊括了苗族特有的服饰、饮食、爬杆等特色文化,是苗族文化的一个集聚点。

近些年来,对于苗族服饰、饮食等方面的研究颇多,但对于“花山节”本身的节日特色研究却寥寥无几,本项目以云南省文山州苗族“花山节”为例,对该地区的苗族文化进行保护与开发,以“社区博物馆”为载体,借助先进的新媒体使独具苗族特色的文化以新型的传播方式进行展现和传播,让更多人可以去深入的了解苗族文化。

一.社区博物馆

(一)概念

1971年,雨果?戴瓦兰(Hugues de Varine)和乔治?亨利?里维埃(George HenriRiviere)提出了“生态博物馆”的概念。在我国,生态博物馆的概念与社区博物馆的概念是一致的。为了方便论述,以下都以“社区博物馆”为论述名称。中华民族人民共和国中国国家文物局对“社区博物馆”所下定义为“社区博物馆是一种可以通过一个村落、街区建筑市场格局、整体风貌、生产工作生活等传统企业文化和生态经济环境的综合信息保护和展示,整体再现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轨迹的新型博物馆。”

(二)特点

传统型博物馆主要以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作为其主要特点,而社区博物馆同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相比而言有其自己的特点。

首先,“社区博物馆”打破了区域的界限。“社区博物馆”要求将本地的文化遗产、传统文化保留至当地,无需进行搬运至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内进行公开展示。这样既保证文物和特色物件不会在搬运过程中被损坏,也使得当地居民可以共同欣赏和享有这份独有的文化特色;

其次“,社区博物馆”主要是为了加强人与社区、文化与人之间的联系。例如随着经济的发展,年轻人的审美观念有所转变,相较于当地的民族文化而言,其对于潮流文化的兴趣愈加浓厚。年轻一代对苗族“花山节”的兴趣减退,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数不断减少,且由于现存的文化继承人年龄普遍偏大,传承出现断层,难以注入新鲜血液,而“社区博物馆”恰恰可以加强当地居民与当地文化的联系,由此慢慢减少因环境变化而产生的断层现象;

最后“,社区博物馆”的主要建设经营者为当地居民和政府。因当地居民对于自己本地文化的认识和见解更深入,因此大多数地区在建立社区博物馆时,多采用居民同政府一同建造的方式,这样既可以保障文化内容在展出时不会出现较大的理解歧义,也可以加强当地居民对自己独有文化的认同感。

二.苗族“花山节”发展现存问题

第一,媒体宣传力度不足:苗族“花山节”在传承的过程中并未采用新型的新媒体进行宣传,仅仅依靠传统的口语传播方式进行传承,因此使其传播效果较差,独具特色的苗族“花山节”文化始终无法在大众视野中大放异彩;

第二,年轻一代兴趣减退,传承人数量少:“花山节”包括爬杆、吹芦笙、赛马、射箭、唱歌、跳舞等内容,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年轻一代开始与自己所在当地特色渐行渐远,外界的新兴潮流元素不断渗入年轻人的交际圈,这就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数不断减少,甚至出现断层现象;第三,政府帮扶力度低:地方政府为了响应国家号召,不断完善关于民族文化的保护措施,但相关政府部门紧缺文化保护方面的人才与资金。无论是从经济角度还是社会角度来看,这些都是苗族文化保护的盲点。

三.“社区博物馆”对苗族“花山节”的保护

第一,扩展传播形式与渠道,将多种传播方式综合运用,使得传播内容、形式等不再单一。社区博物馆是一种以村落、社区为单位,将当地传统文化或民族文化与生态保护目的相融合的发展模式,整体记录了人类文化发展轨迹的新型博物馆,其打破了特定的时间、空间限制,最大程度地实现文化资源的共享的发展,扩宽人们的认知领域。“社区博物馆”将独具苗族特色的文化同日常生活相结合,让人们在日常生活和休闲娱乐活动中更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苗族优秀文化。再者由于近些年来,新兴的新媒体软件如抖音、快手等平台因其操作门槛低、运营难度小,使其受众范围不断扩大。因此我们可以依托短视频功能将“社区博物馆”的文化内容传播出去,潜移默化的将苗族“花山节”文化渗入年轻人的认知领域,让更多人了解苗族当地的文化特色;

第二,搭建文化交流平台于“社区博物馆”内,将当地一些独具苗族特色文化的内容同一些流行元素相结合,使得当地特色文化可以不断贴合当代年轻人的审美要求,使得当地年轻人可以自学进入此领域进行学习和传播;

第三,“社区博物馆”需不断加强与社区的密切联系程度,使得当地居民可以更加积极的参加相关博物馆的文化活动。除此之外可以招募更多知识文化水平高、工作能力强的专业素质人才,进一步的将苗族“花山节”文化推广出去;再者,“社区博物馆”需提供免费社区服务,使得社区文化的建设和宣传可以进一步的进行深化。

四.结语

作为重要的苗族文化集聚点,云南文山苗族“花山节”民族文化有着深层次的文化积淀,值得保护和发展,因此,建立在当地的“社区博物館”,不管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着很大的发展前景,“社区博物馆”也必将成为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促进当地旅游、推进青少年教育的第二课堂,不断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参考文献:

﹝1﹞熊亚丹.沈华靖.文旅融合视野下江西名窑名瓷博物馆与社区合作.2020

﹝2﹞刘强.社区博物馆:传统武术传承新思路.宜春学院学报[J].2019

﹝3﹞万义.村落化会结构变迁中传统体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弥勒县可邑村彝族阿细跳月为例[J].体育科学,2011,31(2):12-18.

2020本科生科研创新项目项目编号:XBMU-BYL20140

博物馆小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收藏和保护文物是博物馆的基本职能,而研究和传播人类的历史和文化遗产,是新形势下对博物馆从业人员提出的更高要求。博物馆职业道德构建对不同专业人员有不同的要求,每项工作都有相关的责任和义务。博物馆每个岗位都会涉及职业道德要求,无论保管、保护、展览、社教等工作都直接与道德标准相关联。对博物馆工作人员来说,博物馆是公众信任的对象,其社会价值直接与所提供的服务质量成正比。

【关键词】博物馆 职业道德 服务社会

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会议指出“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强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设”。文化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公众对精神文化需求的迅速增长,以及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宜、与社会主义法治相协调、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道德规范体系,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的推进,都给博物馆事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博物馆事业在新形势、新政策的推动下犹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随着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博物馆免费开放以及各项服务民众事业的开发,博物馆不断引起社会各界的认可及重视,随之而来的是社会对博物馆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在新形势、新政策中体现博物馆特色,对博物馆职业道德构建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个健全的博物馆,除了有赏心悦目的建筑、优雅的环境、和谐的氛围,还应当有与之相协调的能够满足观众更高需求的展览与活动。收藏和保护文物是博物馆的基本职能,而研究和传播人类的历史和文化遗产,是新形势下对博物馆从业人员提出的更高要求。博物馆职业道德构建对不同专业人员有不同的要求,每项工作都有相关的责任和义务。博物馆内有行政人员、保管人员、保护修复人员、安全保卫人员、社会教育人员以及志愿者等各个不同专业的人员。馆内的每个岗位都会涉及职业道德要求,无论保管、保护、展览、社教等工作都直接与道德标准相关联。

一、近年来中国博物馆的发展

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是人类收藏历史记忆凭证和熔铸新文化的殿堂。在博物馆中,会对那些有科学性、历史性或者艺术价值的物品进行分类,能够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博物馆担负着保护、展示和研究人类及人类环境遗存,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职能。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历史文化遗存非常丰富,但中国的博物馆事业起步却比西方国家晚了数百年。近年来,在广大博物馆界前辈的不懈努力下,中国博物馆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党和政府从实现科学发展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战略高度,大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支持。我国的博物馆事业得到迅速发展,建起了一大批新的博物馆。公共博物馆实施免费开放、加强管理、改善服务等措施,使博物馆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受到全社会广泛好评,对实现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民生、丰富公众文化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于博物馆里的工作人员来说,博物馆是公众信任的对象,其社会价值直接与所提供的服务质量成正比。随着博物馆形态与社会功能的转化以及专业实践活动的扩展和延伸,对博物馆职业道德的要求也向纵深发展。

二、博物馆职业道德构建的意义

1.提高博物馆从业人员职业素养,提升博物馆公众形象。

博物馆是非盈利的永久性机构,为社会发展提供以学习、教育、娱乐为目的的服务。公众对博物馆有一定的信任度[1]。搞好博物馆的职业道德建设,既是博物馆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又是博物馆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博物馆职业道德体系的构建,对提高博物馆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维护博物馆公众形象有很大的促进意义。

2.促进文物保护及研究工作稳步进行

博物馆不单单是向公众展示人类的文化遗产,更多的是博物馆从业人员在收藏保管的同时对文物进行的学术研究和科学保护。人类在不断发展、创造新生活的同时,需要对历史的考证及认可。只有认清历史,才能稳步向前发展。人类的历史信息很多都保留在这些文物上面,对文物的研究及保护重任就落在博物馆业内人士的肩上。构建系统全面的博物馆职业道德体系,明确博物馆从业人员的工作重点,可有效促进文物的研究和科学保护工作稳步进行。

3.有助于协调博物馆从业人员行业人际关系

博物馆从业人员将博物馆职业道德贯彻到职业活动中,自觉遵守职业道德的指引,主动应用职业道德标准和规范约束自己的职业行为,并在职业生涯中深化对博物馆职业道德的认同和支持。坚持博物馆职业道德,能有效增强行业内部的凝聚力,树立积极的职业道德操守,在复杂的社会进程中避免失误。国际博物馆界经过长期的总结,明确“公益”和“服务”是当代博物馆的核心价值观。加强博物馆职业道德构建,能促进博物馆从业人员主动积极地投身“公益”和“服务”事业[2]。

4.促进宗教和民族文化和谐发展

博物馆的展览和策划者在对公众充分尊重的前提下,提供适合大多数观众能够接受的展览。展览展现给观众的是全面的、和谐的主题,从公正的角度出发,向观众阐述不同民族、宗教的文化。观众在多角度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的基础上,实现互相尊重及理解。因此,构建博物馆职业道德体系,有助于博物馆从业人员公平公正地向观众传播民族文化知识,继而促进各民族及宗教文化的和谐发展。

三、我国博物馆工作中现存问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推进,经济全球化发展,由于收入差距逐渐拉大,利益等因素的驱使,使一些博物馆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面临着考验。有小部分工作人员把市场经济中的一些规则拿到博物馆的日常工作中,“一切向钱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极端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想充斥大脑,甚至愈演愈烈。近年来利用文物场所进行牟利的行为越来越多。问题之严重令人瞠目结舌。这些“消费”文物、“消费”历史的拙劣行为极大程度地危害着文物的安全。这些丧失了最起码的职业道德的恶劣行为,严重损害了博物馆与广大博物馆工作人员在社会工作中的良好形象,对未来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阻碍。因此,加强当代博物馆的职业道德建设是势在必行的。

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人生观、价值观的失衡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推进,经济全球化发展,由于收入差距逐渐拉大,利益等因素的驱使,使一些博物馆工作人员的人生观、价值观受到冲击,甚至产生失衡的状况。为了片面地追求经济利益,出现工作作风不够严谨、功利主义占主导地位的现象,而忽视博物馆收藏、保护、研究、传播的工作重心。

2.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意识欠缺

中国博物馆界往往把对博物馆的职业道德要求和政治要求、工作纪律混为一谈,对职业道德概念的模糊,造成职业道德建设处于被忽视的状态。没有把职业道德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摆上日程,博物馆从业人员缺乏自觉加强自身职业道德建设的意识。有个别博物馆从业人员不能完全地尽到主人翁的责任。例如,专业技能低下,无法满足观众的相关需求,不能完成自己分内的工作;责任心不强,对观众服务不够耐心,对工作敷衍了事,不注意维护单位荣誉。这些问题的凸显,除了工作人员自身素质的原因外,和博物馆从业人员的主人翁意识及责任感使命感有密切的关系。

3.职业道德理论研究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缺乏科学系统的博物馆职业道德规范,没有明确规定博物馆职业道德的内涵以及构成要素、特性特征等。国家文物局制定的《中国文物、博物馆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其内容规定了从业人员应该具备的基本职业道德素养,但由于规则过于笼统,没有涉及博物馆工作执行中的具体道德问题,没有对博物馆管理机构和博物馆工作中各个环节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做出细致明确的规定,执行性、约束性还不够强[3]。

四、构建博物馆职业道德的有效途径

加强博物馆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博物馆从业人员专业素质,深化博物馆从业人员的职业精神,是博物馆职业道德建设中长远的工作目标。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博物馆学界开始把职业道德建设作为一项重要课题来研究,中国博物馆界也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要将一种先进的道德要求内化为博物馆整个行业每个人自愿性的行为,绝非轻而易举的事情。如何构建博物馆职业道德,下面几点是本人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1.树立主人翁意识,强化责任感使命感

博物馆从业人员必须意识到,自己既是文物与广大观众的服务人员又是自己工作岗位的主人翁。只有充分认清自己,摆正位置,才能更好地主动地完成自己的分内工作。博物馆的工作重心已经从学术、教育扩展到休闲、旅游等其他文化领域,从专家机构到服务性设施。以博物馆为中心,工作人员服务于观众。只有正确树立主人翁意识,把博物馆当成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强化责任感、使命感,才能更好地发挥自身能力,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最大价值。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构建核心价值体系

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仅衡量一个人的行为,也简洁地展示了这个群体的基本素质和理论操守。博物馆从业人员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收藏、保护、研究历史文物和传播知识为己任,并坚守基本原则和信念,不轻易被动摇。只有确立了博物馆核心价值体系,并在博物馆界发扬、传播,博物馆界才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和思想基础。博物馆职业道德才有明确的执行路线。

3.强化执行力度,将制度落实到实处

制度是现代社会运行的基础,是对人的行为规范性要求。良好的制度既需要制定者高超的理论水平,更需要执行者有力的执行和推动。我国博物馆在职业道德规范长期缺乏的情况下,进行系统规范的职业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如何使制度贯彻落实到实处,除了需要全体博物馆从业人员同心同德、实现职业道德建设的决心之外,更是执行力度的体现。通过制度的约束,使职工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全身心地投入到本职工作中去,使职工自身专业素质得到提升的同时,提高博物馆服务职能,提升博物馆的公众形象。

4.体会民生,创办贴近生活与观众需要的展览

从人民群众中来,到人民群众中去。博物馆职业道德要求博物馆从业人员,开阔视野,从观众视角出发,创办贴近百姓生活和观众需要的展览。博物馆职业道德的优劣主要体现在社会公众对博物馆的信任度。博物馆应该以展览为主要方式,一切从观众出发,考虑观众的需要和喜好,为观众提供他们期望和能够接受的展览活动。这些展览必须在尊重宗教和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办,其特点新颖而具有特色,且能够提供正确和真实的信息。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的博物馆展览才能更好地完成博物馆的使命。

构建博物馆职业道德体系,有助于增强博物馆从业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主动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需要,进一步明确博物馆事业的方向和目标,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加快发展步伐,加强改革创新,激发可持续发展的活力,推动博物馆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加快从博物馆大国向博物馆强国迈进,致力于传承中华文明,传播科学知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蔡琴.博物馆职业道德研究综述[J].东方博物,2006(12).122-124

[2]宋向光.博物馆职业道德是博物馆发展的思想保障[J].中国博物馆,2014(2).73-81

[3]朱军.当代中国博物馆职业道德建设初探[J].中国博物馆,2014(3).126-128

作者简介:

曹晋(1976.12—),女,河南博物院馆员。

上一篇:如何写教科研论文范文下一篇:汽车营销服务毕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