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生态畜牧业论文范文

2024-07-15

发展生态畜牧业论文范文第1篇

1 生态畜牧业的概念

随着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的提出, 生态畜牧业也应运而生。有学者提出:“生态畜牧业应按照生态规律指导和组织畜牧生产, 充分发挥自然优势和经济优势, 有效利用畜牧业生产的各种废弃物,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 使畜牧系统和其他经济系统有机结合起来, 进行无害化生产, 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同时, 为人类提供尽可能多的畜产品。”[2]有人指出:“生态畜牧业是运用生态系统的生态位原理、食物链原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物质共生原理, 采用系统工程方法, 并吸收现代科学技术成就, 以发展畜牧业为主, 农、林、草、牧、副、渔因地制宜, 合理搭配, 以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三统一的牧业产业体系。”[3]目前, 此种说法较为多数人认同。

总之, 生态畜牧业要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解决传统畜牧业养殖对环境的污染, 保护生态环境, 使畜禽的生存环境与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成为一个较完整的有机体系。此外, 能够通过提供生态畜产品, 提高畜产品的加工层次和深度, 增加产品附加值, 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推进畜牧业向现代化、产业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2 畜牧业中存在的问题

畜禽粪便对环境的污染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畜牧养殖缺乏必要的管理和监督约束机制;畜产品安全检测及监管意识薄弱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态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1) 思想认识不足:畜牧业的生产及发展者大多为农民群体, 其对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未有科学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未能认识到生态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 政策体系不完善:政府相关部门未能及时调控、扶持、引导、保护和监督畜牧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日常工作中也未能做好相关知识的宣传与教育工作。3) 畜禽粪便没有合理处理:畜禽粪便对大气、水源、土壤和生物都会有严重的污染, 构成危害。畜禽粪便未能有效解决, 对畜禽粪便处理的资金和设施建设投入不足, 未能实现资源合理利用, 变废为宝[4]。4) 技术水平低:生态畜产品市场不成熟, 畜产品的加工仍处于低级水平, 缺乏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深加工产品和附加产品, 制约了中国畜牧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5) 牧草缺乏管理:牧草为生态畜牧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完善的基础保障, 但过度放牧破坏土壤和牧草导致养殖区生态变差。6) 畜产品监管不足:畜产品安全检测及监管薄弱, 未能及时有效地发现不安全食品, 未能将经济损失降到最低。

3 问题解决方案

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中, 畜牧业占有重要地位, 对人民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也有密切的联系。然而传统的畜牧养殖不仅严重污染环境, 而且所提供的畜产品亦存在诸多的安全隐患。因此, 应仔细分析畜牧业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 根据问题制定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 在不断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 提高畜牧养殖户的收入水平, 实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协调统一发展。一是加强宣传教育。政府部门通过发放宣传手册及组织有关人员对养殖户进行知识普及和宣传教育, 提高养殖户对生态畜牧业的理解和认识, 从基层抓起, 严格控制禽畜粪便的处理。二是完善有关政策。政府相关部门应及时调控、扶持、引导、保护和监督畜牧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 加强监管力度, 做好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三是做好畜禽粪便处理。鼓励养殖户合理利用畜禽粪便, 及时收集和处理畜禽粪便, 尽量不要置于露天环境之下, 变废为宝, 开展以沼气为中心的种植模式, 让畜禽粪便能够有效利用, 既节能, 又环保。四是科学发展。养殖户及有关生产企业应加强自身建设, 努力提高自身文化水平, 多学习先进的养殖技术来弥补自身不足, 发展高技术产业, 努力提高畜牧业的生产层次和附加值。五是加强牧草管理。养殖户应合理放牧, 改变粗放的放牧形式, 注意土壤保护, 防止土壤沙化, 采用精细化的放牧形式;同时, 应注意牧草是否安全, 长期放置的牧草是否产生霉变, 保障禽畜的饲料安全。六是加强畜产品的监管。为保证食品安全和人们的生命健康, 有关部门应加强监管, 配备好充足的监管人员, 对违规生产和流通的养殖户和生产者要加大查处和处罚力度;对安全指数不达标的畜产品要坚决清理和下架, 杜绝扩散。

4 结语

随着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也日益丰富, 对生态环境及食品质量安全的要求逐步提高, 迫使传统的畜牧业向生态畜牧业转变,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因此, 应分析制约生态畜牧发展的诸多因素, 并对诸因素的不同特点要分类分析, 寻找问题的有关解决措施, 促进我国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摘要:畜牧业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产业。目前, 畜牧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农业的一支顶梁柱。但由于我国畜牧养殖环境污染严重, 区域规划布局不尽完善, 资源配置不够合理, 技术支持不足, 畜产品安全检测及监管薄弱的等不利因素严重制约了生态畜牧发展。通过分析目前畜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针对性的提出了促进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希望能够对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生态畜牧业,发展,问题

参考文献

[1] 龙小文.山东省生态畜牧产业的发展对策[J].行业论坛, 2014 (1) :57-58.

[2] 卢安娜.基于循环经济理论区域生态农业模式研究[D].天津:天津科技大学, 2006.

[3] 张晓丽.论我国生态农业的模式分析[J].未来与发展, 2010 (9) :31-33.

发展生态畜牧业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

国家对草原生态特别是西部牧区的生态保护高度重视,相应出台草原生态奖补等措施,打破了西部牧区传统畜牧业生产中人、草、畜的要素安排模式。如何在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新常态”下,实现西部牧区经济功能、社会功能、生态功能的协调统一,已引起各级政府和社会高度重视。为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青海省从2008年开始在牧区六州试点开展了生态畜牧业建设,实现了牧区外部性的内部化从而形成牧区经济、社会、生态三大功能协调发展。本研究运用层次分析法,就青海省2008-2010年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效益构建AHP评价模型。建模过程中,将青海省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效应评价分成三个层次;将政策效应评价指标分为经济指标、社会指标和生态指标等三个方面,具体包括畜牧业产值、种羊场能繁母畜数、种牛场能繁母畜数、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数量、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牧业收入、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中农村牧区存款、牧区县定居牧户数、草原建设人工种草当年新种面积、草原建设围栏草场面积等9个细化指标。通过模型分析显示,2008-2010年生态畜牧业政策效应评价排序结果为:①2010年0.643 0,②2009年0.220 1,③2008年0.136 9; 2010年和2009年政策效应均优于2008年政策效应,2010年政策效应最佳。模型分析得出的政策含义主要有:生产发展、生态好转、牧民持续增收的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已成为当前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新常态”下畜牧业发展的重要选择。

关键词生态保护;畜牧业;政策评价;层次分析法

我国西部牧区畜牧业具有多重功能:一是经济功能,畜产品生产是畜牧产业和牧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二是社会功能,西部牧区大多为少数民族聚集区,畜牧业是牧民增收主渠道,其发展关系到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三是生态功能,畜牧业发展通过影响牧区生态涵养进而影响到国家生态安全。在实际功能发挥中,这三种功能具有以下关系:首先,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是在经济功能发挥基础上产生的,因此,具有强烈的正外部性;其次在市场机制下,经济功能可以直接通过牛、羊肉等产品价格体现出来,但社会和生态功能并不能进入市场交易体系;再次,过度强调经济功能,将导致生态功能的弱化。由此引出重要的研究课题:怎样的制度安排能更好实现西部牧区外部性的内部化从而形成牧区经济、社会、生态三大功能协调生效,如何更合理评价这一制度安排的效应?

1文献综述

理论界关于外部性内部化的政府干预已形成共识,诺斯认为,“国家提供的基本服务是博弈的基本规则,这些规则都有两个目的:一是,界定形成产权结构的竞争与合作的基本规则(即在要素和产品市场上界定所有权结构),这能使统治者的租金最大化。二是,在第一个目的框架中降低交易费用以使社会产出最大,从而使国家税收增加。这第二个目的将导致一系列公共(或半公共)产品或服务的供给,以便降低界定、谈判和实施作为经济交换基础的契约所引起的费用”[1]。

当前,国内学者分别从制度安排、路径选择、效益评价等多个角度就外部性内部化的具体问题特别是生态环境领域展开了大量研究。如关于环境管理外部性的内部化问题,宋国君等人认为,外部性既然存在于市场之外,其内部化必然需要政府的恰当干预[2];关于畜牧业外部性问题的研究,李双元等认为,“生态畜牧业建设是青海高原地区解决‘三牧’问题,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有效途径,对青海乃至全国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3-6];关于畜牧业发展政策评价的问题,张智贝等用因子分析模型对青海藏区55家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开展了绩效评价[7-8],陈海燕用OECD的方法测算了中国畜牧业的生产者支持水平并对政策的结构进行了分析[9],李双元用案例分析法以梅陇个案为例,对青海省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10]。本研究主要运用层次分析法就青海省2008-2010年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效应构建AHP评价模型,并对生态畜牧业政策实施前后的效应进行评估和对比分析。

2青海省生态畜牧业政策内涵和效应

2.1政策内涵

生态畜牧业是运用生态系统的生态位原理、食物链原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物质共生原理, 采用系统工程方法, 吸收现代科学技术, 以发展畜牧业为主, 农、林、草、牧、副、渔因地制宜, 合理搭配, 以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统一的牧业产业体系, 是技术畜牧业的高级阶段[11]。

为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青海省从2008年开始在牧区六州试点开展了生态畜牧业建设。青海省生态畜牧业建设更加注重草原生态保护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生态畜牧业建设的政策目标落脚于生产发展、生态好转、牧民持续增收,生态畜牧业建设主体以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为重要载体,生态畜牧业建设主要做法包括实行以草定畜、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畜牧业服务体系建设、饲草料种植、牧民培训等方面。

2.2政策效应

在生态畜牧业政策指引下,青海省畜牧业发展实现了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的平衡发展。

2.2.1经济功能

一是畜牧业组织化程度得到提高。青海省农牧厅《青海省生态畜牧业建设情况汇报》显示,截止2013年7月,全省牧区883个纯牧业的生态畜牧业建设村全部组建了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入社牧户11.5万户,占建设村牧户总数63%;883个村累计整合草场1.95亿亩,占建设村草场总面积51%,整合牲畜838万头只,占建设村牲畜总数56%。

二是畜牧业增长方式实现转变。生态畜牧业建设借助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等手段实现了能繁母畜数量稳中有增,有效提升了种畜生产能力和畜牧业生产力,转变了畜牧业畜牧增长方式,畜牧业产值稳健增长。《中国畜牧业年鉴》显示, 2011年青海省种羊场能繁母畜数达88 034只,较2008年45 200只增长94.77%;种牛场能繁母畜数达28 005头,较2008年6 300头增长344.52%;畜牧业产值达119.3亿元,较2008年89.2亿元增长33.74%。

2.2.2社会功能

一是牧民人均收入显著增加。青海省农牧厅《划时代的伟大变革——发展中的青海生态畜牧业》数据显示,2011年底,青海省生态畜牧业建设的30个示范村和25个运行较好的建设村,人均纯收入达5 282元,较全省牧民人均纯收入4 279元高出23.44%元,人均纯收入中牧业收入4 396元,占83.2%;其中5个牧区州25个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有19个合作社牧民人均收入高于全省水平,有11个合作社牧民人均收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0%。

二是农村居民家庭牧业收入稳中有增。生态畜牧业政策的实施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村居民家庭的牧业收入,《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显示,2010年青海省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牧业收入达到1 026.2元/人,较2008年975元/人增长5.26%。

三是农村牧区持续经营能力大幅提升。随着农村牧区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牧区存款存量大幅增长,为牧区抵御自然和经营风险提供了重要的资金保障,同时为牧区畜牧业生产持续经营提供了重要的资本积累。《青海统计年鉴》显示,2010年青海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中农村牧区存款达755 606万元,较2008年299 121万元增长152.61%。

四是牧区县定居牧户有所增加。生态畜牧业建设推动了牧民增收,为牧民改善居所提供了必要条件,牧区县定居牧户数稳中有增,巩固了牧区社会稳定。《中国畜牧业年鉴》显示,2010年青海省牧区县定居牧户数达149 939户,较2008年136 807户增长9.6%。

2.2.3生态功能

一是草畜平衡制度基本建立。在生态畜牧业政策指引下,通过以草定畜、淘汰非生产畜等做法,畜群结构得到调整,草原生态保护“新常态”下草畜平衡得以实现。青海省农牧厅《青海省生态畜牧业建设情况汇报》显示,2013年,青海省天然草场载畜为114万羊单位,较2007年的570万羊单位下降80%。

二是草原建设成果不断扩大。《青海统计年鉴》显示,2010年青海省人工种草当年新增种草面积17.7万hm2,较2008年7.6万hm2增长132.89%; 2011年,青海省草原建设围栏草场面积875.1万hm2,较2008年8 211 hm2增长6.58%。人工种草面积稳步增加和草原建设围栏草场覆盖面的提升,有效发挥了生态环境改善功能,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源条件。

3生态畜牧业政策效应层次分析(AHP)模型评价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美国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教授萨蒂(A.L.Saaty)于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该方法将与决策总是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进而在此基础之上开展定性和定量分析。

3.1建立层次模型

应用层次分析法将青海省生态畜牧业政策效应评价分成目标层、准则层、方案层3个层次;将政策效应评价指标设计为经济指标、社会指标和生态指标等3个方面、9个细化指标。其中,经济指标包括畜牧业产值、种羊场能繁母畜数、种牛场能繁母畜数、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数量,社会指标包括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牧业收入、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中农村牧区存款、牧区县定居牧户数,生态指标包括草原建设人工种草当年新种面积、草原建设围栏草场面积(见图1)。

3.2构造判断矩阵并计算检验

青海省从2008年开始试点并推进生态畜牧业发展政策,考虑到上述9项指标相关数据的可获得性和连续性,从《中国畜牧业年鉴》、《青海统计年鉴》、《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中选取2008-2010年相关数据作为参考,以体现生态畜牧业政策从无到有的政策效应。

邀请农业政策评估专家、当地农牧局官员、畜牧业合作社(养殖场)负责人等8人作为生态畜牧业政策效应评价专家。由专家利用“1-9”标度法(见表1),对各指标通过两两比较重要性程度而逐层进行判断评分,经多轮投票后确定评价因子权系数及意见趋同的评价方案,构造AHP评价模型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3.3实证结果及分析

计算结果显示各判断矩阵和各层的一致性比例CR都小于0.1。说明:各判断矩阵一致性可以接受;递阶层次总排序结果具有满意的一致性。2008-2010年生态畜牧业政策效应评价排序结果表明, 2010年和2009年政策效应均优于2008年政策效应,2010年政策效应最佳(见表2)。

4启示与建议

从青海省生态畜牧业发展与成效的实证分析来看,实施相关的生态畜牧业扶持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已经通过探索形成了以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为基础,以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为载体,通过实施以草定畜,优化畜牧业区域布局,加强畜牧业科技推广服务与劳动力培训,实现“人、草、畜”平衡的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

生态畜牧业模式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畜牧业发展过程中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难以兼顾的问题,关系到青藏高原地区乃至全国的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边疆稳定和生态保护大局。生态畜牧业模式的推广不能仅依靠某个省或某个地区的财力、物力、人力的投入,需要中央政府在畜牧业政策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上通盘全局谋划,通过奖励、补贴、税收优惠等多项措施,吸引社会各类资本,充分调动各类主体不断推进。

未来推进生态畜牧业建设,仍需重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充分考虑东部与西部、牧区与农区的区域性差异,因地制宜实施政府扶持政策;二是完善合作社运行机制,发挥生态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对资源的整合优势和产业的带动作用;三是继续巩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成效;四是着力加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五是不断提升牧民劳动力技能。

(编辑:李琪)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North D C. Structure and Change in Economic History[M]. Shanghai: Shanghai Sanlian Bookstore, Shangha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1994.]

[2]宋国君,金书秦,傅毅明.基于外部性理论的中国环境管理体制设计[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2):154-159. [Song Guojun Jin Shuqin Fu Yiming. China’s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Design Based on Externality Theory [J].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8,(2):154-159.]

[3]李双元,刘成玉.高原生态畜牧业建设的新制度经济学解释:青海个案 [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1):110-113. [ Li Shuangyuan, Liu Chengyu.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Explanation of Ecostocking Construction of Grassland in Plateau:the Qinghai Case [J].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3, (11): 110-113.]

[4]曾贤刚,唐宽昊,卢熠蕾.“围栏效应”:产权分割与草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2):88-93,[Zeng Xiangang,Tang Kuanhao,Lu Yilei,Fence Effect:Property Division and Integrity of Grassland Ecosystem[J]. 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4,24(2):88-93.]

[5]颜景辰.中国生态畜牧业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8:149-174.[Yan Jingchen.China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Ecological Animal Husbandry [M]. Beijing:China Agriculture Press,2008:149-174.]

[6]宋洪远.中国草原改良与牧区发展问题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l-35.[Song Hongyuan.China Research Report on Grassland Improvement and Pasture Development〔M〕.Beijing:China Financial and Economic Publishing House,2006:1-35.]

[7]张智贝,李双元.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绩效评价:基于青海藏区55家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的实证分析[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108-113. [Zhang Zhibei, Li Shuangyuan.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Grassland animal Husbandry Cooperatives: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55 Grassland Animal Husbandry Cooperatives in Tibetan Area of Qinghai Province [J]. Qingha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4, (1): 108-113.]

[8]杨理.草原治理:如何进一步完善草原家庭承包制[J].中国农村经济,2007, (12): 62-67.[Yang Li.Grassland Management:How to Further lmprove the Grassland Household Contract Responsibility System[J].Chinese Rural Economy, 2007,(12):62-67.]

[9]陈海燕.中国畜牧业政策支持水平研究 [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14. [Chen Haiyan. Research of Support Policy to China Livestock [D].Beijing: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14.]

[10]李双元.青海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现状、评价与政策思路:以梅陇个案为例 [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1,32(2):38-43. [Li Shuangyuan. Qinghai Grassland Present Situation, Evaluation and Policy Development Models of Grassland Animal Husbandry:Case Study of Meilong [J]. China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2011,32 (2): 38-43.]

[11]刘学剑. 关于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思考 [J]. 农业环境与发展,2001, 18 ( 1 ): 15-16. [ Liu Xuejian. Thoughts on Development of Grassland Animal Husbandry [J].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2001, 18 (1):15-16.]

Key wordsecological protection; grassland ecological animal husbandry; policy evaluation;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发展生态畜牧业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畜牧养殖产业是我国农业生产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畜牧养殖产业的不断发展,导致养殖的环境问题开始逐渐凸显,生态养殖的模式应运而生,生态养殖不仅具备环保的良好模式,同时可以促进畜牧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现阶段农业生产中生态养殖的项目主要包括发酵床养殖,林下养殖等模式以及动物养殖与农业种植循环模式,在畜牧生产中的良好应用有效的促进了环境的保护以及畜牧养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下文将对现阶段畜牧生态养殖的可持续能力以及畜牧生态养殖技术进行介绍,以期为我国畜牧养殖产业的科学可持续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生态养殖;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发酵床养殖;林下养殖

引言

天然放牧养殖方式只适用于具备相应承载资源力的养殖户,一旦超出承载资源条件,就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并不符合现代畜牧业的规模、高效、生态、可持续发展要求。而推广绿色生态养殖技术,可提高畜牧养殖的整体质量,推动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只有不断创新养殖技术,才能够让畜牧养殖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

1畜牧业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畜牧养殖产业也日益壮大起来,逐渐成为我国农业产业中占比较大的一部分,许多农村百姓都依靠畜牧业养殖来维持日常生活。从这个方面来看,畜牧产业的发展充分带动了地方经济效益,有利于带动农村经济的整体水平。各种养殖废弃物在未经处理后直接排放,这种情况的频频发生直接导致农村土壤及空气质量变差,从而增加了动物感染疾病的风险。以往数据显示,农村的经济发展相对于城市来说差距明显,甚至一些产业在农村地区难以繼续发展,而畜牧业作为农村经济收益的主要来源之一,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产业。在所有农村产业链中,畜牧业就占据了总产值的1/3,这样的占比几乎达到了其他产业总值之和。不仅如此,畜牧业所创造的经济收入和生产效益占农村总收入的40%左右。由此可见,畜牧业的发展对于推动农村经济有举足轻重的关系。为此,农村地区的人们应该更加完善自己的养殖产业,让产品质量更佳,从而提高自身收益。虽然目前的统计数据显示,畜牧业已经在农村经济生产总值中占了一大半的位置,但是对于畜牧业产品质量的保证、养殖技术的创新及畜禽粪污的处理等方面还多多少少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农村各个养殖群体由于养殖技术和手法的不同,其养殖进展已经出现了参差不齐的情况,一些养殖技术好的养殖户所获取的收益比较多,但是一些没有专业知识支撑的养殖户就难以继续发展畜牧业,大大扩大了贫富差距,不能让农村经济协调发展,在这样的落差下,畜牧业的发展趋势两极分化,对农村经济效益产生了不良影响。在一些养殖产品的生产和使用方法上,由于专业知识的普及程度不高,导致养殖户之间有着些许观念上的差异,这些都是造成农村畜牧业发展不均衡的因素。除此之外,大部分的养殖单位对于自身所存在的很多问题和缺陷没有很好地认识,盲目进行农村养殖,导致他们不能及时发现养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未进行有效处理,畜牧业的养殖问题也就始终得不到相应的重视,从而影响畜牧业发展,这种情况一定程度上也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影响。而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农村畜牧业的发展也必将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其技术含量也必将不断提高,从而需要在农村普及一些相关科学知识,将一些有用的养殖技术引入农村养殖中,以达到带动农村经济不断发展的目的。

2生态养殖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2.1林下生态养殖技术

规模化养殖中畜禽栏舍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同时所产生的粪便等排泄物的污染也是环境生态的难点问题。通过在部分林地中进行林下生态养殖可以有效减少栏舍建造所需要的资金成本,同时畜禽可以在林中采食昆虫以及果实等,辅助以在畜禽养殖中添加饲料的饲喂,补充畜禽养殖的营养需求,总体上可以有效提高畜禽的产品质量。同时畜禽所产生的粪便可以作为林地植物的有机肥料,减少环境污染的同时促进林中植物的生长。

2.2进一步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增加投入稳定生产

(1)进一步完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制定预案,增强对动物疫病的快速反应和控制能力。(2)健全信息网络系统和管理体系,为畜牧业生产提供供需和市场前景预测等服务。(3)加快发展专业合作组织,为广大养殖场户提供直接有效的服务。(4)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扶持,通过项目实施,实施标准化养殖,提升科学养殖水平和保障市场供应能力。

2.3提前做好市场调研

虽然目前市场对于绿色食品的要求很高、需求量也很大,但是对于绿色食品并没有明确的概念。针对这样的情况,应对市场进行全面调研,确定绿色生态畜牧养殖的发展方向、发展方案,了解绿色生态畜牧养殖技术的实际应用价值,再按照养殖方案来逐渐改善、加强养殖管理,以满足消费者对畜禽产品的需求,进而提高养殖经济效益。在进行市场调研的过程中,可以对消费者平时的生活饮食喜好进行调查,再组织相关的知识讲座活动,采用多媒体宣传、网络平台宣传等方式宣传绿色生态养殖技术的优势,让更多人认可绿色生态养殖的价值,进而加快绿色生态养殖技术的推广普及范围。

结语

畜牧生态养殖模式是未来畜禽养殖产业发展的方向,生态养殖模式也是推动畜牧养殖产业科学发展的有效措施,在保障环境的前提下良好的发展我国畜牧养殖产业。

参考文献

[1]纪元.探究绿色生态养殖技术在淡水养殖的应用[J].农民致富之友,2017(21):75.

[2]梁中德.绿色生态养殖技术在淡水养殖中的应用[J].畜禽业,2020,31(1):16.

发展生态畜牧业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平城时代是北魏文化转型的关键阶段。北魏王朝立国凡148年,建都平城96年,也因此在这里留下了诸多的历史遗迹,其中墓葬壁画是反映当时社会习俗、宗教信仰以及民族关系的重要载体。本文主要以大同文瀛路北魏壁画墓为例,对壁画的内容进行简要描述,从而分析其中所包含的多种文化因素。

关键词:平城时代;壁画墓;大同文瀛路;文化因素

拓跋鲜卑是中国北方游牧民族中的重要的一支,建立了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第一个统一国家——北魏。北魏平城时代是指拓跋鲜卑由内蒙古进入山西以后以及迁都洛阳以前在大同地区所经历的一个近百年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北魏统一了北方,并最终形成了与南朝刘宋对峙的状态。

在迁都平城以前,拓跋鲜卑在内蒙古地区经历了长时间的游牧迁徙生活,与此同时吸收汉族及周边民族的优秀文化,逐渐发展壮大,最终在平城完成了其文化转型的关键阶段,为其迁都洛阳实现全面汉化奠定了基础。在古代没有照相技术的时期,书画是反映先民们社会生活状况最好的载体之一,而壁画墓不仅能体现当时的丧葬习俗,还能反映墓主人生前的社会生活,甚至文化特征以及民族关系等问题。

大同地区是北魏壁画墓出土相对聚集的地区,至今出土北魏時期壁画墓共八座:大同沙岭M7号墓、大同富乔M9号墓、大同云波里路北魏壁画墓、大同智家堡石椁壁画墓、大同北魏宋绍祖石椁壁画墓、大同北魏迎宾路大道M16号墓、怀仁丹阳王墓以及大同文瀛路北魏壁画墓。本文选择以大同文瀛路北魏壁画墓为实例,对其中所体现出平城时期的多种文化因素进行简要分析。

一、大同文瀛路北魏墓中壁画的发现情况

大同文瀛路北魏壁画墓是由墓道、甬道以及墓室三部分构成,是为砖构单室墓。墓室甬道东壁的局部以及墓室的四壁、顶部均绘有壁画。①但由于墓室被盗过,以及多年的积水浸泡,使得这些壁画大部分都脱落了,仅存下部分珍贵的画面。

第一幅壁画是在墓室的东壁和北壁上。壁画上绘有星象图以及房屋的斗拱结构,虽是零星的部分,但仍能看出是在表现墓主人生前所生活的环境。

第二幅壁画是在北侧棺床立面上的胡商牵驼画像。胡商深目高鼻、卷发、朱唇、着圆领窄袍长袖,腰间束带,足蹬长靴,左手执缰,右手握鞭,牵一头双峰骆驼。②

第三幅壁画是紧跟胡商牵驼像后面的力士画像。力士表现出很强壮的样子,上身、腿部以及脚部都呈赤裸状态,面部十分狰狞,左手拿长棍,右手屈臂呈现托棺床的状态。此外在棺床立面南端也似为力士图,但由于破损严重,头、胸部已经看不到了,只能看到其身上披有丝带状衣物,腿部极其粗壮且赤裸着,左腿半蹲似做奔跑状。

第四幅壁画是在棺床前面的长方体踏步上。其平面上绘有三朵莲花纹,立面上绘有似火焰一般的纹饰。除此之外,在西侧棺床的立面上还绘有部分的火焰纹,形似壶门。③

第五幅壁画是在两个棺床之间的矮墙上。墙上清晰的绘有侍者画像,头上戴鲜卑帽,身穿交领长袍,腰间束有腰带,形似传统汉族官服,脚穿黑色鞋子,呈闭目作揖状,神态怡然。

第六幅壁画是在甬道东壁的天神图案。天神立眉大眼,竖耳并饰有耳环,额头上有第三只眼,显得十分严肃威武。周身环绕红色帔帛,腕戴臂环,上身和腿足部赤裸,左手持锤,右手拿长柄兵器,身材十分魁梧,并面向甬外站立。

二、壁画内容所反映的文化因素分析

壁画虽然破损的十分严重,但留下的部分仍能给我们提供大量的有利信息。大同文瀛路壁画墓的所属时间是北魏迁都洛阳之前的平城时期,这一阶段是北魏逐渐汉化并大力吸收多种文化因素的阶段,因此墓葬中不仅有鲜卑人自身原有的文化传统,还不同程度的受到其他文化因素的影响。

(一)鲜卑文化因素

拓跋鲜卑最早源于大兴安岭的嘎仙洞中,迁都平城之前在内蒙古地区度过了长时间的草原游牧生活,其生业方式也发生了由最初的狩猎、采集到游牧、农耕兼有状态的变化。大同地区是属于拓跋鲜卑从游牧向农业过渡并逐渐汉化的这样一个阶段,因此这个时期的北魏墓葬中鲜卑自身的文化因素还能很明显的体现出来。

在墓室中棺床间的矮墙上有一幅侍者的画像,从侍者的穿着就能很明显的看出当时北魏在平城时期的一种穿衣风格。当时的拓跋鲜卑已入主中原并称王建制,因此这个时候与中原汉族之间的融合以及鲜卑人的汉化就变得十分重要,不仅是当时社会风气的改变,更是统治者政治上统一的需要。壁画中侍者身着交领长袍,腰间系有腰带,而头戴鲜卑帽,这种鲜卑与汉族服饰文化相掺杂的状态十分明显,不仅是文化的碰撞,更是融合的大势。北魏平城时代是属于鲜卑逐渐汉化但又并未完全汉化的阶段,因此这种穿衣风格的出现一方面证明墓葬所属年代确实是北魏平城时代,另一方面也能反映出虽然当时北魏还留有鲜卑人最原始的游牧文化传统,但其汉化程度不得不说已经很深了。

在内蒙古和林格尔县鸡鸣驿也发现了一座北魏壁画墓,壁画保存相对完整,共发现了约18平方米的彩绘壁画。④其中一幅《狩猎图》表现的就是草原游牧民族狩猎的状态,画中几十人或骑马或驾车,追逐着河水两岸的动物,动态感十足。这幅画面所反映的是北魏在定都盛乐时期的状态,可以看出这个时期的汉化程度还远远没有在大同时期深厚,还出现狩猎这种以畜牧业为主的生业状态,鲜卑人自身的文化因素还十分地明显。

(二)中原文化因素

北魏在进入大同地区后汉化程度日益加深,其原因一方面是大同地区中原文化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是适应统治者政治的需要,统治者主动加强鲜卑人的汉化,并通过一系列改革促进汉化的进程。在平城时期,北魏统治者为了增强当地经济文化实力,利用战争等手段掠夺百姓到平城及其附近地区生活居住,“以充京师”,⑤从而快速增加当地的人口及经济实力,虽说这种手段确实过于野蛮,但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这也给大同地区的文化交融带来了全新的契机。

拓跋鲜卑一直以来都受到中原汉文化的影响,包括在拓跋鲜卑前期的墓葬中都有所体现。早在1959年发现于呼伦贝尔的扎赉诺尔鲜卑墓葬中,就曾发现汉代中原的遗物织锦、规矩镜等物品,⑥这就说明在两汉时期鲜卑与中原之间就已经有了相互的文化交流,鲜卑民族受中原文化影响由来已久。同时在墓葬文化中,汉墓文化也是鲜卑墓葬文化继承和发展的重要源泉。

两汉时期“升仙”以及“事死如事生”的思想十分盛行。在文瀛路北魏壁画墓中,墓室东壁和北壁上的星象图以及部分房屋斗拱结构就很明显的体现了中原文化因素的继承。古代人们认为,人死后可以升仙享福,是另一种形式的再生,因此在墓葬中就会模仿人生前的生活环境进行墓葬的装饰。星象图表明人们希望死者可以升天成仙,斗拱也正是生前人们所居住的房屋结构,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这些都表明了当时人们对死者所抱有的美好祝愿。同时,在墓室甬道东壁的天神图案也是汉魏以来一直流行的墓葬装饰题材,有着保卫墓主人、驱魔辟邪的寓意。

平城时代是北魏汉化程度逐渐加深的时期,在这一阶段鲜卑人虽然没有完全汉化,但几乎没有狩猎、游牧等生活场景的出现,表明了这个时期北魏的汉化程度要比在内蒙古地区有十分明显的加深,畜牧业已经逐渐占据次要位置,农业逐渐发展起来。

(三)佛教文化因素

佛教是在两汉时期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发展。在佛教艺术中,莲花为圣洁之物,莲花纹就是在佛教因素影响下所形成的代表佛教文化的纹饰图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墓室壁画上的莲花纹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其中一类为“大朵的莲花纹,一般为仰莲,有完整的莲花形象。”⑦在大同文瀛路北魏壁画墓中出现在棺床前踏步上装饰的三朵莲花纹就是此类莲花纹的典型,这种莲花纹“与印度佛教文化中的莲花纹形象相符合”。⑧

火焰纹也是佛教文化的象征,在佛像后面经常绘有火焰,以示佛的神圣、威严,寓意辟邪驱魔、神圣不可侵犯。在文瀛路北魏壁画墓中,棺床立面上绘制的火焰纹就是佛教文化因素的体现。

(四)西方文化因素

鲜卑在两汉时期就和丝绸之路有一定的接触,因此到了北魏时期丝绸之路仍然受到统治者的重视。1970年,在大同南郊工农路北侧的一座北魏建筑遗址中发现八曲银洗一件,根据其纹饰等可以认定为萨珊器物,因为同一类型的器物在欧洲还有几件。⑨同时,1981年在大同市西5公里处发掘的北魏封和突墓,墓中出土的鎏金波斯银盘为古波斯萨珊朝早期的工艺品,⑩从这些出土的金银器物中可以明显看出,在北魏平城时期,中西方文化交流已经是两个王朝之间的经济文化往来,交往频繁,并影响深远。甚至有学者推测,“在北魏平城时代,丝绸之路的东段穿过了内蒙古草原南部地區似乎成为可能”。{11}

大同文瀛路北魏墓中的胡商牵驼壁画就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最好实证,壁画中一个胡人形象的外来者牵着一头双峰骆驼,形象的表达了当时丝绸之路上的画面,这也是在平城地区北魏壁画墓中发现的唯一一幅牵驼画像。《魏书》中记载:明元帝泰常四年四月,“车驾有事于东庙,远藩助祭者数百国。”{12}《北史·魏本纪》又记载,太延元年“八月丙戌,行幸河西,粟特国遣使朝贡。”{13}从文献记载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在北魏平城时期中外文化交流十分的频繁,因此这个时期的社会风俗就不免要受到西方文化因素的影响。

大同地区的北魏壁画墓目前为止发现八座,文瀛路墓葬虽然不是最为典型的,但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因素却是十分丰富,也是能代表北魏在平城时期所呈现的文化发展状态。大同文瀛路北魏墓属于平城时代后期壁画墓,大概是北魏统一北方到迁都洛阳之前这段时间。其壁画内容“丰富而新颖,既有浓郁的游牧民族特点,又继承和吸收了汉文化传统,还反映了西域及佛教色彩的内容,”{14}形成了北魏具有时代特征的壁画内容。

平城时代是北魏文化沉淀的时期,也是文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在定都平城之前,拓跋鲜卑人一直以射猎、游牧为主要的生存方式,经过迁徙以及优秀文化因素的影响,逐渐发展成为北方地区最强大的民族,最终入主平城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在平城时期,北魏统治者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加强鲜卑民族的汉化程度,同时还吸收容纳各种文化因素,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大融合。也正是由于平城时期这个文化转型的过渡阶段,最终促成了北魏王朝在迁都洛阳后实现的全面封建化和文化的多样性,甚至影响到后世隋唐王朝的发展。

——————————

注 释:

①②③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山西大同文瀛路北魏壁画墓发掘简报[J].文物,2011(12).

④刘瑞娥,朱家龙.鸡鸣驿北魏壁画墓清理随想[J].呼和浩特文物,1999(4).

⑤魏收.魏书·帝纪第二[M].北京:中华书局,1997.

⑥郑隆.内蒙古扎赉诺尔古墓群调查记[J].文物,1961(9).

⑦李媛.试论北朝莲花纹[D].山西大学,2013.

⑧李媛.试论北朝莲花纹[D].山西大学,2013.

⑨孙培良.略谈大同市南郊出土的几件银器和铜器[J].文物,1977(9).

⑩大同市博物馆,马玉基.大同市小站村花圪塔台北魏墓清理简报[J].文物,1983(8).

{11}徐国栋.北魏平城时代的丝绸之路[J].沧桑,2009(2).

{12}魏收.魏书·帝纪第三[M].北京:中华书局,1997.

{13}李延寿.北史·魏本纪第二[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4}吕朋珍.北魏壁画墓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参考文献:

〔1〕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山西大同文瀛路北魏壁画墓发掘简报[J].文物,2011,(12).

〔2〕大同市博物馆,马玉基.大同市小站村花圪塔台北魏墓清理简报[J].文物,1983,(8).

〔3〕吕朋珍.北魏壁画墓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4〕刘瑞娥,朱家龙.鸡鸣驿北魏壁画墓清理随想[J].呼和浩特文物,1999,(4).

〔5〕李媛.试论北朝莲花纹[D].山西大学,2013.

〔6〕李延寿.北史·魏本纪第二[M].北京:中华书局,1974.

〔7〕孙培良.略谈大同市南郊出土的几件银器和铜器[J].文物,1977,(9).

〔8〕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7.

〔9〕徐国栋.北魏平城时代的丝绸之路[J].沧桑,2009,(2).

〔10〕郑隆.内蒙古扎赉诺尔古墓群调查记[J].文物,1961,(9).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发展生态畜牧业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畜牧业; 存在问题; 发展目标; 对策

用科学发展观谋划畜牧业,可以更科学地配置农业资源,有效转化粮食和其他农副产品,带动种植业和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产品多次增值。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客观分析当前畜牧业发展现状、发展特点和发展优势,前瞻性、全局性地科学谋划发展定位和发展重点[1]。

1目前畜牧业存在的问题

一是目前畜牧业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生产方式,随意建场,人畜混居,畜舍简陋,场址选择、场区布局不合理,饲养环境复杂,缺乏基本的动物卫生防疫条件,不仅给动物防疫带来很大困难,而且不能使有限的资源合理配置,综合效益不高。二是规模养殖发展的要求与滞后的基础设施改造投入、技术人员知识更新之间的矛盾日趋明显;三是规模养殖的标准不高。相当一部分规模养殖场虽然存出栏量上去了,但规划、建设、饲养管理、防疫、粪污处理和规范化要求有一定差距。四是基础设施及畜禽产品安全有待于提高:投入不足,畜牧业饲养方式落后,使用违禁饲料添加剂和兽药的现象还时有发生,畜产品质量难以保障;动物疫病防治问题仍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2畜牧业发展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中央农业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发展、保护、监管、创新”八字工作要领,实现畜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围绕“保护环境、生产优质无公害畜禽产品”为中心,以“畜禽品种改良、生态养殖”为切入点,抓好动物疫病防控、畜牧业投入品监管和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畜牧上台阶工程目标[2]。

3发展对策

3.1 科学转变经营方式

一是转变饲养方式。从生产方式上进行改革,提倡“集中连片、各有重点、你我不同、和平发展”畜牧业发展新格局,逐步减少散饲养户,扩大单元饲养规模,进一步向集约化、工厂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3]。二是完善建场审批制度。对新建的规模养殖场,必须经畜牧部门审核、审批,凡场址选择、饲养规模、环保条件、技术力量、疫病防控、布局结构等达不到标准的,一律不允许兴建。三是坚持“三退三进三结合”原则。规模小的养殖场户要退出散养、退出庭院、退出村庄,进入规模、进入小区、进入市场,与龙头企业相结合、与环保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大力发展标准化、生态化、园林式养殖小区,促进散养户向养殖小区集中,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提高畜产品质量。

3.2科学谋划畜牧业的发展策略

一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二是抓好 “四个提升、三到位”畜牧业上台阶工作。“四个提升”即:畜禽产业区域优势进一步提升,规模化程度进一步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升;“三个到位”即:政策到位,措施到位,服务到位。三是合理发展畜牧业。鼓励有条件的养殖户联合建设养殖小区。四是加大畜牧业技术推广,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收集有关信息。

3.3全面提高畜产品质量

一是加大投入品监管。大力推行畜牧业标准化生产,规范产地环境、饲养、用药、防疫标准,控制农残、药残;要加快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建设,加强对畜产品产地环境、投入品、生产过程、包装标志、市场准入等全程监管;强化产地检疫,规范屠宰检疫。二是加大疫病防控,降低养殖风险。科学地建立健全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完善县、乡(镇)、村动物防疫机构,加强基层防疫队伍建设,增加动物疫病防控的投入,提高畜禽免疫密度,增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可以避免疫病给畜牧业带来风险[4]。

3.4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畜牧业可持续性、连续性、可再生性发展的前提。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促进人、畜禽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畜牧业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就必须遵循生态经济学原理,以保护自然、保护生态、创造优美环境、实现畜牧业健康发展为目标,促进畜牧业与环境的良性循环,实现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污染零排放。

参考文献

[1] 田青松.建原农区畜牧业发展潜力与对策[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1(4):26-27.

[2] 夏显力,王劲荣.畜牧业以质增效的发展思路及其实施途径[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10):111-113.

[3] 朱玉涛,赵君彦,赵慧峰.发达国家畜牧业的特征及对转变我国畜牧业增长方式的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2):3551,3592.

[4] 粟林.现代畜牧业发展要素浅析[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8(6):93-96.

发展生态畜牧业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 本论文切合实际地提出了襄樊市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协同发展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以及协同发展的五种模式。

[关键词] 襄樊市协同发展总体思路模式选择

襄樊市下辖3县、3市、3个城区和2个开发区,版图面积1.9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58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65万人,乡村劳动力180万人。作为全国20个大型商品粮基地市之一,襄樊市具备一定农业基础,同时也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系列优势。适逢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大好时机,如何同步发展至关重要。

一、协同发展总体思路

遵循既要“宜于人类生存”又要“促进生态平衡”的思想,立足于襄樊市“十一五”旅游规划以及农村经济发展规划,根据吴必虎与林峰的相关游憩休闲地带划分理论,结合实际,可以把襄樊市同步协调发展总体思路定位为:立足旅游,通过新农村建设,打造城市后花园。短期来看,离城区距离较近的乡镇(25公里以内)是优先发展区域,可以在开发旅游吸引物的同时,多发展农家休闲、娱乐、餐饮;距离较远乡镇可以适当在景区周边发展农家餐饮,但主要应以农业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生态保护为主,积极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以生态游带动乡村产业发展,尤其是荆山生态旅游区。确立总体思路的基本依据如下。

1.襄樊市版土界限

襄樊市是一个中等城市,其平面版图略呈平行四边形。其东线北端起自枣阳新市镇的白竹园寺林场,与随州相连;南端止于宜城市流水镇马头村,与钟祥相接,两端直线距离约109.5公里。西线北端起自老河口市袁冲乡杨花岗村,与河南相连,南端止于保康县马桥镇,与房县和神农架林区相邻,两端直线距离122.8公里。辖区南北纵距最远两端点,北端为老河口市袁冲乡杨花岗村,南端点止于南漳县东巩镇苍坪村,两端点直线距离约157公里;东西横距最长两端点,东端点起自枣阳新市镇的白竹园寺林场最东端,西端点至于保康县马桥镇最西端,两端点直线距离约228公里。襄樊市城区几乎位于版图的中心。

2.襄樊市“十一五”旅游规划

《襄樊市“十一五”时期旅游发展规划》中明确未来五年旅游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将襄樊市建设成为以三国文化旅游为龙头,以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康体娱乐为主要发展方向,集观光、度假、商务、会议、康体、科考等旅游形式于一体的,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并富有魅力的文化生态型旅游目的地。在空间上力图形成“一心、一环、三带、六区”的旅游发展空间格局:“一心”指城市景观核心区;“一环”指环襄樊市区的城市近郊游憩带;“三带”指三国文化旅游带、大荆山生态旅游带、汉江风光旅游带;“六区”是指根据襄樊市行政区划范围,将其划分为谷城县旅游区、保康县旅游区、南漳县旅游区、枣阳市旅游区、宜城市旅游区、老河口市旅游区。

3.襄樊市“十一五”时期农村经济发展规划。

《襄樊市“十一五”时期农村经济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同时期经济发展目标、社会发展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目标。规划“十一五”时期,全市农业年均增长4%,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6.4%;全市转移农业人口5%,城镇化水平提高到50%,农业与非农业比值由4:6提高到3:7;森林覆盖率达到45%以上等等。期间工作重点为:通过发挥比较优势(畜牧业、粮食生产以及经济作物),调整农业结构;通过一县一品建设,优化产业布局,形成优质小麦、水稻、油料、棉花、蔬菜、有机茶、食用菌、林果、畜禽、花椒等基地;坚持产业化经营,做大做强龙头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广标准化技术,提高质量安全;加快发展非农产业,扩大转移就业;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新农村。

二、指导性原则

在上述襄樊市同步协调发展总体思路的基础上,有必要确定系列原则用以指导实际开发活动。下面根据国内外新农村建设以及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主要问题,预防性地提出以下几个重要原则(基本根据开发战略制定思路的顺序),期望能引起注意。

1.绿色发展原则

该原则充分体现了“立足旅游,通过新农村建设,打造城市后花园”的思想。强调在同步过程中,应具有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绿色保持、和谐共处等相关理念,并把这些理念融入具体开发实践之中,从而最终实现农村持续进步并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2.主导市场原则

旅游产品与一般产品的开发有本质上的区别,其中一个根本性的区别在于:普通产品可以运到消费地以方便消费,而旅游产品需要旅游者移动到产品所在地消费,它不会主动去适应市场,而要市场去适应它。另外,旅游资源一般具有垄断特征,可以满足消费者求异心理。基于此,从长远看,在核心旅游产品开发时,只有树立“主导市场”观念,才能设计开发出能引导市场潮流的旅游产品。而那些市场主导的短、平、快项目,只能作为辅助项目开发。

3.差异化原则

差异产生距离,产生美;也只有存在相对差异,才会避免千村一面,出现要素流动,发生合作;也只有具有独特魅力才能满足消费者的求异心态。这就要求在发展模式选择过程中,必须遵循你无我有,你有我新、你新我异,你异我优的思路,尽力避免出现同类同质化现象,以个性取胜、特色取胜。

4.文化筛选原则

该原则主要是指在同步协调发展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文化冲突,弘扬优秀本土文化,尤其是在前期或中期应进行优秀文化评价筛选活动。在同步发展过程中,文化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而且这种文化冲撞并不一定力量均等,强弱势文化冲撞几率更大。这种情况下,必须遵循文化筛选原则去保护弱势文化之中的精品。

5.惠农原则

乡村旅游被很多国家认为是贫困落后地区脱贫致富的一条有效途径,它以其强大的关联带动作用不仅可辐射周边农民致富,还可拉动较远距离的农民从事旅游运输、种植养殖和商品生产。一个年接待10万人次的农村旅游景点,可直接和间接安置300位农民从业,直接和间接为1000个家庭增加收入。惠农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最根本动力,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必须始终以解决“三农”问题为出发点和终点:为解决“三农”问题而发展旅游,以是否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为主要评价标准之一。

三、同步协调发展模式选择

作为一个经济实力并不雄厚的中等城市,面对众多优质及潜在资源,在新农村建设,以及“中国乡村游”的大好形势下,找出一条合适的同步发展路子至关重要。笔者认为通过城市带动、景区、明星城镇、特色村落建设,以及特色产业发展等可以有效实现二者协同发展。

1.城市带动型

这是因为城市郊区相对其它农村地区具有突出的发展比较优势。第一,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很早就明确提出,距离中心城市距离远近不同,适宜种植的作物也不同,而郊区主要功能是作为城市的菜篮子,为城市服务。第二,吴必虎在《区域旅游规划原理》一书中,提出了环城游憩带理论,认为大中城市周边200公里以内是城市居民周末度假高频区;而林峰19根据城市居民消费特点,对周边地域消费特点作了划分,并认为该范围内的农村都具备发展旅游休闲产业的基本条件。不仅如此,乡村旅游是一项主要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的旅游形式,城市居民构成乡村旅游的主要消费群体,因此距离城市较近的乡村旅游景观具有临近市场的独特区位优势。《襄樊市“十一五”时期旅游发展规划》中也明确提出要构建城市近郊游憩带,可以抓住有利形势,加大郊区(距离市区25公里以内)旅游的开发力度,带动郊区发展。

2.景区带动型开发模式

大部分景区尤其是自然名胜风景区一般位于农村或城市郊区。但由于这些旅游目的地形象很好,加上政府对其重视,交通、住宿等旅游配套设施建设良好,可进入性极佳,客源长期稳定。依托这些著名景区,可以实现景区、农村、农民三方受益:首先,通过开发建设旅游景区,带动景区周边乡村的旅游住宿、餐饮、购物及配套服务,拉动农副产品、土特产品的销售,促进乡村旅游及社区经济发展;其次,可以减少旅游景区建设资金投入的压力,迅速扩大和提升旅游景区的接待服务功能,并形成具有特色的旅游配套服务;最后,能够进一步带动旅游景区周边农民就业和收入增加,促进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形成旅游景區和社区经济的互动发展。于襄樊市而言,隆中风景名胜区、谷城薤山国家森林公园,以及南河小三峡、南漳水镜庄、香水河景区、保康野花谷景区、枣阳白水寺景区、宜城楚都皇城、老河口梨花湖滨水景观等都可以作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景区(点)带动周边地区,以及乡村旅游发展。

3.名镇建设带动型发展模式

名镇建设带动是指对具有一定经济基础的特色乡镇进行统一规划建设,进一步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发展旅游接待设施和配套服务,实现同步发展的模式。这种模式的最大特点在于:(1)拥有较雄厚的实力可以从长远考虑,自行论证开发,实现开发本地化;(2)开发本地化,可以有效带动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3)名镇建设与乡村旅游可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襄樊市目前具有这样条件的乡镇如谷城石花镇、枣阳市吴店镇、南漳武安镇、宜城郑集镇、老河口仙人渡镇、保康马桥镇等等。这些乡镇或以经济见长、或以历史文化见长,皆可以作为特色乡镇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并促进新农村建设。

4.特色村落建设促进模式

襄樊市在长期建设过程中,目前已经形成了系列非常典型的新型村落,如:历史人文型新村——枣阳市火青村,生态环保型新村——谷城县堰河村,资源开发型新村——保康县尧治河村,艰苦创业型新村——保康县堰垭村,旅游带动型新村——南漳县鱼泉河村,休闲农庄型新村——樊城区郭岗村等等。把这些特色村落视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可以更为有效地解决当地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加速产业非农转变进程。

5.特色产业带动模式

目前,襄樊市已初具规模的农村特色产业有保康反季节蔬菜、荆山山区茶叶、老河口水果、襄阳朱坡草莓、程河柳编等。把这些特色产业纳入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大量开发参与性、体验性的产业农庄,会达到双向促进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襄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Z].襄樊政发[2006]33号

[2]襄樊市统计局.关于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EB/OL]http://xftjj.xf.cn/gb/2005.htm

[3]襄樊市农办.襄樊市“十一五”时期农村经济发展规划.2005年11月

[4]襄樊市旅游局.襄樊市“十一五”时期旅游发展规划[EB/OL]

上一篇:导致磨牙症原因论文范文下一篇:多媒体高中政治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