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体育融合范文

2024-07-25

旅游体育融合范文第1篇

旅游既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文化行为。文化旅游泛指以鉴赏异国异地传统文化、追寻文化名人遗踪或参加当地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为目的的旅游。近年来湖南省张家界市在推进旅游经济转型升级中,不断促进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通过大力发展旅游演艺、策划文化创意活动,用高品质的文化产品吸引外界关注,以景观留人,以文化诱人,实现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被称为文化旅游产业的“张家界现象”。 旅游经济转型中的“张家界现象”

得益于旅游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地方深厚的民族文化资源,张家界文化旅游发展初期以旅游演艺产业为着力点,充分诠释了文化和旅游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早期的张家界旅游是“白天看山,晚上睡觉”的单一观光模式,旅游经济以门票收入为主,旅游产业单一。2006年该市旅游演艺产业开始兴起,目前该市有演艺剧场11个,演艺节目8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3台节目分别是《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张家界·魅力湘西》和《武陵魂·梯玛神歌》。2012年以这3台节目为主的张家界旅游演艺总产值超过4.5亿元,接待观众200万人。随着文化旅游产业的兴起,张家界“慕戏”而来的“回头客”占比近30%,游客的观光时间由1.8天延伸至2.8天,每年带来超过10亿元的旅游收入。产业融合中,张家界旅游由单一观光向休闲度假转型初见成效。

金融服务创新中的“政银联动”举措

在这些数字背后,政银联动+金融创新的举措无疑成为了“张家界现象”如火如荼发展的引擎。

湖南省委、省政府明确表示:出台对旅游地文化节目的扶持政策,首先向张家界倾斜,并将大湘西文化旅游融合作为一项重要决策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张家界市政府制

定了《张家界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0-2020年》,确立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并进一步加大文化旅游产业基础设施投入。

近年来,为推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出台了《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助推大湘西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大湘西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金融业的深度介入,同时也为银行机构调整优化区域资源配置结构、拓展业务空间和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提供了有利契机。张家界中支出台了《金融支持旅游经济的若干意见》,把旅游和文化产业的有机融合作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信贷投放的增长极和着力点。特别是张家界成为国家综合旅游改革试点城市后,张家界市中支联合市金融办出台了《关于加大信贷投放支持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指导意见》,从加大信贷支持、创新信贷管理服务机制、完善信贷风险补偿机制等方面,为文化旅游业发展规划了一个多方联动、政策倾斜、服务高效的金融体系。

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发展初期,在获取银行信贷支持时往往面临有效抵押不足、授信额度偏低等问题。自2008年以来,张家界市金融机构结合文化旅游企业自身特点,通过景区经营权质押、股东担保等方式,化解“担保”难题,累计发放贷款近3.5亿元,满足了25家旅游文化企业的融资需求。在缺乏足够土地房产抵押的情况下,农业银行(601288,股吧)市分行推行景区经营权质押,以黄龙洞景点45年经营权为质押物,为黄龙洞生态文化广场项目授信1.5亿元。该市中小企业担保公司首次将景区经营权这一无形资产纳入反担保范畴,为张家界老院子旅游文化有限公司提供800万元贷款担保。大型山水实景音乐剧《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项目发展初期缺乏足值的固定资产抵押。为疏通项目贷款融资瓶颈,农行积极争取项目大股东天津宁发集团和广西张誉集团提供担保,贷款2250万元,同时以委托贷款方式获取大股东低息借款2300万元,为项目的成功推出提供足额的资金扶持。农业银行利用审批便捷、额度灵活的小企业简式贷款,

近五年累计为张家界军声画院、张家界大剧院等小型旅游文化企业提供8000万元贷款扶持。此外财政扶持降低了融资成本。《张家界·魅力湘西》项目被市政府纳入西部大开发项目库,每年贷款贴息200万元。

使旅游产业与金融业互惠双赢

大湘西地区不仅是武陵山经济协作区主体区域和中部地区唯一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配套政策的地区,也是湖南省生态文化旅游资源赋存最高的区域。在2013年5月召开的第九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博览交易会上,张家界、怀化、湘西州联合签署了《推进大湘西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合作宣言》。要把握文化旅游发展的大好政策机遇,通过发展连锁品牌、联动营销,有效整合区域文化、旅游资源,建立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共同体,在大湘西打造国家级文化旅游融合示范区。

金融机构要针对文化旅游企业不同发展阶段,量身打造品牌化、多元化、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产品体系,大力拓展文化旅游融资渠道。一是创新内部信用评级和授信审批机制。结合文化旅游产业特色,综合考虑无形资产价值以及企业家信用和企业未来成长性等非财务因素,合理设置评级要素和指标,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二是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探索开办无形资产质押贷款,对文化旅游产业集群提供供应链融资、联保联贷等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对大型实景演出等重大项目提供项目融资、银团贷款等产品。三是创新融资方式。由于文化旅游企业价值增长难以确定,要在寻求银行继续加大信贷扶持的基础上,鼓励和引导中小企业担保公司为文化旅游企业担保融资,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探索建立“文化产业创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投资于文化旅游产业,多渠道地支持文化旅游企业的成长。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要避免同类主题的重复开发和恶性竞争,发挥旅游资源和文化产业的共生效应,提高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广度、深度,集中政策、资金、土地等资源,扶

旅游体育融合范文第2篇

成都旅游与城市融合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旅游和城市融合发展是当前旅游和城市发展的重要趋势,这种融合体现在战略融合、产业融合、文化融合、硬件建设融合等多个方面。成都市旅游与城市融合发展在全国具有典型意义。从成都市的整体情况来看,不管是城市发展战略、基础设施建设还是产业功能的推进抑或是城市服务配套体系的建立等方面,均实现了旅游业与城市发展的良好互动。

城市规划与旅游发展的统一。用旅游的理念规划城市建设,根据旅游发展形式调整城市用地布局和功能板块,这些都体现了成都城市规划与旅游发展的高度一致性。

软硬件建设与旅游开发协调。成都市在城市设施的建设上很好地融合了旅游开发的理念,双流机场第二跑道使用、新国际航班开通、市内地铁和城际铁路建设等不仅使得成都作为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地位逐步确立,而且使旅游进入性和便捷性大大增强,同时城市设施的功能与旅游开发实现了有效结合,城市建设与旅游发展速度保持协调发展。

旅游产业与城市其他产业融合。成都的乡村旅游集种植、观光、体验、休闲、加工、采购于一体,形成了郫县农科村、锦江区三圣花乡等知名旅游地;旅游与会展融合发展,使成都成为“中国会展第四城”;旅游与体育融合发展,在成都形成了温江时尚运动体验、龙泉赛车运动和西岭雪山冰雪运动等体育休闲集聚区;此外,还有成都东区数字音乐公园、休闲商务城等旅游业与创意产业、金融商贸业融合发展的典型代表。

城市文化内涵在旅游业中渗透。成都历来就有文化名城之称,文化资源丰富,形成了以“蜀文化”为代表,三国文化、水文化、道教文化、川剧等各类型文化并存的城市文化。成都通过将历史文化、休闲文化、美食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大大丰富了成都旅游活动的文化内涵,同时使旅游活动成为传承和发扬成都文化的重要载体。

成都:旅游与城市融合发展面临新机遇

当前,我国旅游业进入新一轮加速发展期,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仍将处于黄金发展期和高速增长期,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成都市制定了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战略,这些为成都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成都市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为旅游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机遇。未来一段时期成都将以“领先发展”的姿态,深入推进“两枢纽、三中心”建设,将成都打造成为西部的经济中心、金融中心、科教中心、文化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亚洲国际航空枢纽,同时,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区域合作,全面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努力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这些战略举措不仅有利于为成都旅游业发展提供市场基础,而且有利于拓展成都旅游业融合发展的产业空间。

成都现代化和国际化战略为旅游业与城市融合发展提供了深化方向。成都提出了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战略举措,这为成都实现旅游与城市融合发展提供了深化方向。成都提出城市发

展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战略,契合了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将促进成都旅游业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丰富旅游业发展的科技、文化内涵,提高旅游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成都实施的“五大兴市战略”是旅游业大发展的有力助推器。成都立足新的发展起点,全面部署交通先行、产业倍增、立城优城、三圈一体、全域开放等“五大兴市战略”,成为推动旅游业大发展的有力助推器。在交通先行方面,通过构建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传输系统,可提高旅游目的地的进入性和便捷性;在产业倍增战略方面,旅游业对于加快成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至关重要,有望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在立城优城方面,通过城市升级和新区建设,有助于成都旅游环境和整体形象的提升,提高旅游吸引力;在三圈一体方面,通过推动三圈层融合为完整的“一极”,可以使旅游业与其他产业在空间上形成合力;在全域开放方面,有利于多向拓展成都旅游业开放合作的空间领域。

成都作为首批唯一的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副省级城市为旅游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政策支持。成都是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首批唯一的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副省级城市,通过大力深化改革、开放创新,着力破除约束旅游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可以有效盘活各种社会资源,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先导作用和产业融合功能,不断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

成都旅游与城市融合发展面临5大任务

中国旅游研究院提出,为促进旅游与城市融合发展,建议成都实施以国际旅游城市建设为总体目标,以旅游改革创新为支撑,以旅游产业融合、旅游统筹城乡发展、旅游文化提升为重点的综合工程。

合力建设国际旅游城市。建设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国际旅游城市是成都旅游业发展的中长期目标,也应当是旅游和城市融合发展的总体目标。国际旅游城市同时也是宜人城市的应有之义,后者关于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目标定位,明确了前者的战略取向。围绕城乡一体化,成都要进一步加强乡村旅游发展,推动旅游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融合,在城镇化的动态过程中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围绕全面现代化,成都要加快改革创新,推动旅游业和其他产业的融合,推动旅游商业模式创新和新业态发展;围绕充分国际化,成都要继续扩大开放,以国际品质来提升旅游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打造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加快旅游改革创新。旅游业所涉及产业和行业门类较多,呈现出“大旅游、大市场、大综合”的产业特征,目前单一部门管理的统筹协调能力有限,难以实现“综合产业综合抓”的格局,改革现有的旅游发展体制机制,逐步建立符合旅游发展规律的管理和运营体制机制已成为成都当前旅游工作中的重大任务。成都是国家确立的旅游综合改革试点的唯一副省级城市,要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在组织机构、行业管理、营销机制、投融资机制、公共服务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着力破除约束旅游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有效盘活各种社会资源,全面促进旅游与城市的融合发展。

促进旅游产业融合深入发展。虽然成都在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已取得明显成效,但是产业融合的广度和深度还需要进一步拓展。成都要以大旅游观念为指导,进一步创新管理体制,激发企业活力,优化市

场秩序,通过资源融合、技术融合、功能融合和市场融合等路径,着力推动旅游业与农业、会议会展业、文化创意产业、信息产业、房地产业等的深入融合发展,构建一批乡村旅游、会展旅游、文化创意旅游等的知名品牌,努力将旅游业培育为成都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继续推动旅游统筹城乡发展。成都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旅游和城市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就是以旅游发展深入推进农村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在实施路径方面,主要是通过积极发展旅游业,特别是乡村旅游业,形成成都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推动旅游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实施。要进一步加强科学规划、规范引导和错位发展,以乡村旅游为纽带,促进成都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农民收入,加速城镇化建设,促进旅游与城市化协调发展。

旅游体育融合范文第3篇

xx苗族自治县,地处xx省xx边陲,xx支流xx上游,东界xx县,南邻广西的xx县、xx各族自治县,西接xx县、xx侗族自治县,北毗xx市,有“苗疆要区、楚南极边”之称。明初在境内“改土归流”,是全国最早“改土归流”的苗区。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置县。1956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xx县,设置xx苗族自治县,是全国五个苗族自治县之一和邵阳市唯一少数民族自治县。现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开发县、革命老区县、湘西地区开发县。

全县总面积xx平方公里,居住着苗、汉、侗、瑶等xx个民族,总人口xx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xx%。全县森林面积xx多万亩,楠竹xx万亩,森林覆盖率为xx%,是全省重点林区县和百万亩用材林基地县。境内溪流纵横,水系发达,为资水、xx、渠江、浔江发源地。水能、风能蕴藏量达110多万千瓦。全县13个风电场70万千瓦开发规模已通过专家评审,是xx省最大最好的风电场。十二五期间,xx将坚持“生态立县”不动摇,朝着建成xx省生态文化旅游强县、xx省风电第一县、中国南方乳业第一县、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县而奋斗,努力实现“中国梦”xx美丽新篇章。

二、xx文化旅游xx特色

历史人文积淀醇厚。唐末“飞山蛮”首领杨再思、宋代抗金名将杨再兴、元代苗军统帅杨完者、明朝开国元勋蓝玉、沐英均出自xx;杨姓名将辈出,是“中国南方杨家将文化艺术之乡”;清溪古民居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xx吊龙”和“油茶习俗”、“贺郎歌”等列入国家和xx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族风情风俗、红色人文精神与绿色生态文明相得益彰,巫傩文化和苗风苗俗一脉相承。民族文化积淀深厚,唱山歌、喝油茶、“庆鼓堂”、“打泥脚”、“挤油尖”等传统习俗流传不衰。

生态旅游xx丰富。近年来,白云湖湿地公园成功申报为国家湿地公园,金童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票通过国家自然保护区大评委会评审,被国务院办公厅批准为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至此,我县已拥有南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两江峡谷国家森林公园等4张“国字号”生态名片。去年5月9日,中央电视台播放了十万古田湿地探险《巨藓之谜》节目,引起了强烈反响和极大关注。境内有山皆绿、无水不清,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0%,在全省104个县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排名第4,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是中国最佳生态文化旅游县、中国最具影响力文化旅游百强县和中国区域休闲旅游目的地城市。

红色文化印记深刻。红色文化就是这块土地上盛开的奇葩。xx地处湘桂交界,是红军长征过邵阳的第一县。先后有三支红军经过这里,播下了革命火种,留下了光辉的足迹。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这里英雄故事也不断涌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南山“高山红哨”名播全国;1956年,来自全省各地的知识青年为了开发大南山,建设共青城,书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南山创业史。xx红色旅游从当初悄然兴起到如今初具规模,已成为我巿重要的旅游品牌。

三、xx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思路

1、明确目标,打造xx生态文化旅游强县。xx是中国南方的一块净土,是一处天然的生态宝地,生态优势是我县最重要的后发优势。县委、县政府立足对xx发展基础和发展趋势的深入调研和准确把握,明确提出“生态立县”发展战略与建设“xx文化旅游强县”发展目标,以及“农业围绕文化旅游抓、项目围绕文化旅游上、城镇围绕文化旅游建、三产围绕文化旅游兴”发展举措。同时结合当前全国旅游发展大环境,进一步明确xx旅游发展定位为:打造“最美中国步道”和“中国最美徒步小城”战略构架,将旅游文化列为xx县域经济第一序位产业,计划到2025年,实现文化旅游收入253亿元,占到全县国内生产总值40%,成为县域核心产业。

2、科学规划,构建一圈一心两片空间格局。按照专业的规划要求,突出重点的原则,突出抓好景区旅游环线综合开发,打造湘桂旅游黄金线路。去年,我县委托长沙旅游规划公司制定《xx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实施纲要》(2014-2025年)。根据该《纲要》,我县旅游产业空间格局分“三步走”战略,近期将重点发展一圈一心的“内核”,主要包括一圈中的南山景区、大寨景区、两江峡谷景区,一心中的狮子山综合体,形成四大亮点;中期将完成一圈一心的全部旅游项目建设,开启东北和东南两片区的重点项目建设,形成基本框架;远期完成全部旅游项目建设,形成齐备的旅游产业空间格局。

3、提炼内核,塑造民族特色文化旅游品牌。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xx旅游内核在于浓郁的苗族特色,要打响xx旅游品牌,一是办好民族节庆。继续办好“六月六”山歌节。山歌是xx特有的文化品牌,近年来坚持节会牵线,文化搭台,经贸唱戏,至今已连续举办了16届山歌节,极大提升了xx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二是突出民族特色。主要是突出建筑特色、民俗特色和饮食特色。在房屋建筑上,按照《xx苗族自治县民族风格建筑条例》的要求,民房建筑分区“着装”,已有建筑“穿衣戴帽”,凸现苗族建筑元素。在穿着服饰上,要穿苗服,让游客感受到直观的视觉冲击,增强旅游接待工作的民族特色。要唱苗戏,把舞龙、舞狮、打禾鸡、打花棍、打陀螺、抢花炮、踩高脚、挤油尖等民族文体活动融入到旅游活动中去,让游客参与民苗寨游戏。要吃苗食,用苗家油茶、长安虫茶、腊肉、野味、野菜和无公害蔬菜等苗寨食品招待游客,抓住游客的胃,拴住游客的心。

旅游体育融合范文第4篇

信息化建设和市场营销培训班工作总结

大湘西精品线路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和市场营销培训班,是为顺应新形势下旅游业创新发展、智慧发展的新要求,为加快推进大湘西地区脱贫攻坚步伐,促进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精品线路建设,推进乡村旅游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由省旅游发展委员会、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主办,中合慧景(长沙)规划设计院承办,旨在为大湘西发展乡村旅游、实施旅游精准扶贫、实现脱贫攻坚、建设全面小康储备人才队伍。培训班历时近半月,圆满结业。现将培训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培训概况

大湘西精品线路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和市场营销培训班,面向大湘西地区1 2条精品线路沿线4 3 7个行政村、5 0 0余名村官及旅游专干分三期进行集中轮训。这是继2 01 6年大湘西地区文化生态旅游精品线路1 0 0 0名村官及旅游专干培训后,大湘西地区8个市州、4 9个县市区、4 3 7个行政村的村官及旅游专干的再次集中受训。2 0 1 7年1 1月2 7日,第一期培训班正式开班,历时数十天,第三期培训班于1 2月6日顺利结业。

本次培训班课程内容充实,理论与实践结合,成效显著:

1、课堂教学。从乡村旅游发展政策与趋势、乡村旅游品牌建设与推广、家庭旅馆和民宿建设及标准、乡村旅游的有效供给路径等方面进行针对性的学习。

2、案例分析。在全球视野下,就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的经典案例进行解读。帮助学员们更新知识、扩大专业视野。

3、技能实操。对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中的新媒体运营进行现场实操教学。培养学员们互联网大数据的运用能力,新媒体营销能力,促进大湘西地区精品线路乡村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训学员珍惜机遇、勤奋学习,更新了知识、拓宽了视野,启迪了思维,提升了能力和水平,为推动大湘西地区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培训工作总结

(一)主办单位高度重视与支持,为培训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

作为此次培训工作主办单位的省发改委、省旅发委,高度重视,立足做好、做实本次培训。省发改委党组成员、省湘西办主任周震虹,省旅发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高扬先同志对举办好此次培训班作出批示、提出要求,并委派省发改委湘西地区开发处李学斌处长、刘豪放副处长、省旅发委局产业发展处李志斌处长、刘禹副处长等领导全程做好组织指导和服务保障工作,为培训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培训期间,主办单位领导多次亲临现场督查指导工作,并与学员们面对面进行交流,了解学员学习生活状况,倾听意见和建议。主管部门的高标准、严要求,以身作则的工作态度促进了培训工作的高质量完成。

(二)承办单位高度重视、周密筹备,为培训工作顺利实施打下坚实基础

中合慧景(长沙)规划设计院是此次培训的承办单位,接到任务后迅速组织精干团队,成立了以首席执行官陈耿同志为组长的培训项目工作小组,邀请了湖南师范大学郑焱教授、许春晓教授担任培训的技术总督导,由江波教授等经验丰富的十余名老师负责培训工作的具体实施。

工作小组多次召开专门研讨会议,从课程设计、师资配备、基地选择、到培训组织实施等各个环节,不断优化培训方案,历时月余,数易其稿。扎实周密的筹备工作,为培训工作的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科学设计课程

为了提高培训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训班对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进行了科学合理地创新设计。采用课堂讲授、案例教学、技能实操、小组讨论、视频分享等形式进行培训。专家们所授课程既有乡村旅游发展政策与趋势、乡村旅游的有效供给路径、家庭旅馆和民宿建设及标准等理论课堂;也有全球视野下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经典案例的解读;同时,还对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中的新媒体运营安排了专题实操技能教学,帮助学员们增强互联网大数据的运用能力,新媒体营销意识与能力,促进大湘西地区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从培训班满意度调查的结果来看,学员们对培训班课程设计是比较满意的, “非常满意”占99%,“满意”的占1%。

2、配备一流师资

为确保培训效果,培训班邀请了一批在国内享有盛誉的主讲教师,有学术研究成果丰硕、理论联系实际密切的学者,如省旅发委高主任、湖南师范大学许春晓教授、华侨大学智慧旅游研究所所长谢朝武教授、第一师范学院商学院余国强教授等。这些主讲教师,长期从事智慧旅游、乡村旅游的研究和实践,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丰硕的研究成果,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在业界,均享有盛名。

3、精心选定基地 为了让学员们有一个尽可能舒适、安全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培训班工作团队实地踏勘了十余个培训基地,最终选择了湖南广播电视大学作为培训基地,珊瑚大酒店作为本次培训班的食宿基地,在保障教学安全的同时,争取让学员们在有限的时间拥有更多的收获。

(三)明确责任、周密组织,保障项目顺利实施

根据培训总体方案要求,培训班制定了工作执行细案和应急管理预案,明确责任、周密组织,全力以赴做好四个到位,保障培训工作顺利实施。

1、安全保障到位。围绕培训过程中学员的人身财产安全,制定了培训基地管理、课堂教学管理以及食宿安全管理等的安保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责任到人,确保安全。

2、服务保障到位。针对参加培训的学员、授课专家的接待工作,提前制定细致周密的计划和安排,全力保障好住宿、饮食、交通、教学等各类服务,为学员们提供安心舒适的学习环境。

3、信息化传播到位。培训班开通了“大湘西精品线路建设”的公众微信号和培训班的学员微信群,利用自媒体优势推送培训动态、天气、课程、活动安排、通知通告等,在组织好培训工作的同时,及时向社会和公众报告培训进展和动态。

4、文化生活组织到位

为了活跃培训形式,丰富学员们培训期间的文化生活,培训班准备了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健身器材,提供给学员免费借用。

(四)培训成效显著

此次培训,从理论讲授、经典案例解析到实操教学,学员们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学到了经验,找到了差距。感受深刻,收获很大。

1、认清了形势,明确了方向。大湘西精品线路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旅游精准扶贫、实现脱贫攻坚工作指示要求的重要举措。培训班对大湘西精品线路的建设标准进行了解读,发展乡村旅游,建设美丽乡村,运用信息化手段积极推动大湘西精品线路对外宣传推广,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是新经济形势下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抓手,通过学习,学员们对国家政策了解更全面,把握更准确,同时明确了方向,坚定了信念。

2、收获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培训班开设了7个专题课程,层次丰富,形式多样,知识面广。通过培训,学员们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理论水平进一步提高。

3、明确了目标,树立了信心。通过培训,学习认识到乡村旅游扶贫是一项能够让农民实现脱贫致富的利民工程、民心工程。看到了走在前列的乡村旅游建设成功案例,学员们信心倍增,通过交流学习,学到了经验,找到了差距,明确了目标,有利于家乡建设更快更好的发展。

4、创新了形式,效果在持续。培训班创新了培训形式,开设的乡村旅游多媒体运营管理课程,学员们兴趣浓厚,老师辅导学员们制作的本村H5数字营销平台,为促进当地乡村旅游的发展,实现营销模式的转变,提供了新的方向和知识储备。培训班已结束,但效果在持续,达成了“用美丽战胜贫困,用人才振兴乡村”政策的目的。

旅游体育融合范文第5篇

摘要: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实现西部资源枯竭型城市乡村振兴的重要途经。本文以陕西省铜川市为例,分析乡村发展中存在的产业发展困难、环境污染严重、旅游资源亟待整合等问题,提出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径及对策,包括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推广瓷器文化、延伸佛教文化旅游产业链条、发展特色工业旅游、借助新媒体手段等,为助力西部资源枯竭型城市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借鉴。

关键词:文化;旅游;资源;融合;乡村振兴

中图法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 A

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产业构成中资源型产业占据主导地位,但矿产资源的开采量已超过可采储量70%以上的城市。资源枯竭型城市普遍面临着资源消耗殆尽、第二产业比重偏高、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甚至发展阻滞等问题。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孕育兴起,转型升级已经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西部资源枯竭型城市普遍历史文化厚重、旅游资源丰富多样。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国家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推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重要途径。以农村发展为重心,以文化和旅游业融合发展作为主要抓手,带动乡村地区经济、生态、社会、文化、科技等的振兴,积极促进资源枯竭状态下乡村地区的发展,实现乡村现代化,可以为西部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提供有利支撑。

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以陕西省铜川市为例,分析铜川市乡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为助力西部资源枯竭型城市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借鉴启示。

一、铜川市概况

陕西省铜川市位于陕西省中部,关中盆地和陕北高原的接交地带。铜川曾是以煤炭开采为主的资源型老工业城市,因煤发展、因矿成市是其成长特色。随着以能源和建材工业为主导的产业不断发展,过度开采的弊端不断呈现。2009年,铜川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2013年被确定为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城市。铜川市迈入了资源型城市的艰难转型之路。

铜川市具有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良好基础。铜川地处陕北文化和关中文化交汇处,自古人杰地灵、人文荟萃。以药王孙思邈故里为核心形成的中医药及养生文化、汇聚千年瓷器制造史的耀瓷文化、璀璨绚丽的释教文化、照金红色革命文化、近现代工业遗产文化等,资源汇聚一地,使得铜川借助文化进行旅游开发潜力巨大。文化旅游资源已经成为铜川市除煤炭资源外的第二大优势资源,乡村地区充分利用区位和交通优势进行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能有力地促进乡村产业兴旺,稳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二、铜川市乡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铜川市产业结构不平衡的发展弊端不断显现,严重制约了乡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农村产业发展困难

自然条件是农村发展的基础。铜川市乡村地形复杂多样,先天发展条件受限,导致农业生产达不到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农业经济体量在国民经济结构占比较小。农村发展缓慢,本地劳动力技能较为单一,加上乡村地区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度较小,使得乡村可利用人才较少,难以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新鲜血液,难以适应新发展形势要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发展观念得不到更新,又进一步限制了第三产业的发展。铜川市农村产业转型发展迫切需要新的理念思路。

2.乡村地区环境污染严重

铜川市发展长期依靠煤炭开采业,粗放式的开采虽然促进了当地的经济腾飞,但陷入“资源诅咒”,生态环境严重恶化。过度的矿产开发,破坏了矿产资源的合理布局性,采空区和沉陷区面积扩大。滑坡、崩塌、地裂、沉陷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土壤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不断出现。资源开采造成的污染,既给人民的身体健康带来危害,造成农村劳动力资源锐减,又影响乡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最终不利于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旅游资源亟待整合

铜川市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较为分散,彼此无紧密联系,没有进行统一品牌推广。对乡村地区优秀资源的推广力度较小,市场知名度低,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一直不愠不火。对当地文化资源的挖掘程度不深,乡村旅游经营方式滞后于新技术手段的发展。产品规划单一且不完善,乡村旅游发展配套设施也不够健全,不能很好地满足游客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基于当地的文化资源,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亟待整合升级。

三、铜川市文旅融合发展路径及对策

依托中医药历史文化、制瓷历史文化、佛教文化、红色文化、工业遗址等特色资源汇聚一地,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有利于推进铜川市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1.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带动乡村知名度提升

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位于铜川市耀州区照金镇,是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革命先辈建立的西北地区第一个山区革命根据地,见证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的成立。照金精神是大革命時期西部地区中国工农革命根据地得以发展和中国革命继续前行的动力源泉,也为中华民族精神提供了养分,对建设文化强省,提升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深入挖掘陕甘边照金革命历史,通过红色文化与照金香山景区开发的深度融合,形成以照金为主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围绕激发爱国热情、凝聚人民力量、弘扬民族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努力提高乡村特色旅游的知名度,带动乡村地区与城市的同步发展。

2. 推广瓷器文化,推进乡村建设深度发展

耀州瓷是中国古代八大名窑之一,陈炉古镇坐落于铜川市东南方向15千米处,其制瓷的炉火一千多年来一直存在且永不熄火,形成“炉山不夜”的独特美景,是特色美景。促进铜川市乡村产业以现代瓷器文化为中心发展,推动当地的进一步发展振兴。深度开发陶瓷旅游产品和文化项目,大力推动特色古镇乡村建设,促进耀瓷文化的传承和兴盛。引导乡村地区居民利用地域优势,创办陶瓷工艺作坊、开展陶瓷制作文化体验,打造特色民宿,推动陶瓷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利用现代的科学与技术促进先进陶瓷产业发展,利用网络等现代科技手段,支持个性化定做,不断完善产品体系。

3.依托佛教文化资源,延伸乡村旅游产业链条

深入挖掘佛教文化内涵,创造出一系列与当地有关的旅游项目,延长旅游产品产业链,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通过举办观音文化古庙会、香山寺祈祷拥有幸福等活动,建设香山禅修小镇等,形成以佛教文化为主的金色旅游产业,带动乡村地区商业、饮食、住宿、交通运输等第三产业多元化发展。大力推进玉华宫考古遗址公园等项目建设,形成以绿色为主线,以春季观赏游、夏季避暑娱乐游、秋季爬山赏叶游、冬季雪上欢乐游等四季主题旅游活动为特点的旅游休闲胜地。

4.加强工业遗址保护利用,发展特色工业旅游

铜川是老工业城市,煤矿、水泥、“三线”建设等工业遗址分布在广大的乡村地区。可以根据工业遗产资源现状和内在规律进行科学保护利用,形成各具特色、相辅相成的工业旅游资源整体优势。乡村地区人民在不改变整体风貌和布局的前提下,将工业老建筑打造成特色博物馆,利用新型媒体打造网红打卡胜地。同时加强当地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第二产业剩余资源的利用率,给游客带来不一样的体验,带动乡村第三产业的逐步前进,促进乡村的产业转型。

5.借助新媒体手段,带动文化旅游业全面发展

利用数字技术,深入挖掘各种信息,扩大传播范围,丰富用户娱乐方式,已经成为一种崭新的媒体发展态势。抖音、快手、西瓜视频等新媒体短视频平台的不断成熟和持续发展,给农村产业发展带来了更多更方便的机会。因地制宜,依托铜川市乡村目前的资源现状和国内外旅游市场的需求,打造出一批具有铜川乡村特色的个性化商品和纪念品,培育品牌文化。结合自身资源的个性化特点,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等展开宣传,提高知名度。通过铜川乡村旅游资源的有效传播,形成有个性化特色的乡村旅游形象。同时进一步完善旅游服务功能,营造出便捷、舒心、安全的旅游环境和旅游氛围,给游客带来全新的乡村旅游体验。

四、结语

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可以优化当地产业结构,是推动产业转型发展增质提效的重要途经。以文旅融合发展助力西部资源枯竭型城市乡村振兴,一定要立足地区资源优势,结合乡村地区地理优势,善于利用各项先进技术。只有适应产业升级发展的要求和趋势,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地区竞争优势,才能实现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惠玉洁,王亲玲.打造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高地  探索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铜川市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探索与实践[J].新西部,2021(01):95-97+100.

[2]梁永峰,譚雯.铜川市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的实践与启示[J].西部大开发,2019(11):80-83.

[3] 陈晓捷. 进一步加强我市工业遗产保护的建议[EB/OL].( 2020-05-11). 铜川市政协网. http://www.sxtczx.gov.cn/html/dhfy/20200511/15441.html

基金项目:本文为陕西科技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西部资源枯竭型地区乡村振兴路径研究”课题( 编号: 20210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旅游体育融合范文第6篇

(一)以规划为引导,促进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 一是对全市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了全面普查。武汉市文化旅游资源共涉及6个大类、20个亚类、72个基本类型,共计281个资源单体。其中,包括以历史古迹和革命纪念地、标志性文化建筑、文博纪念馆和现代的文化设施、特色功能街区、大众化文化娱乐场所等为代表的有形文化旅游资源以及以节庆活动、文化艺术等为代表的无形文化旅游资源。 二是明确了“十二五”期间文化旅游的发展目标。充分发现和挖掘武汉都市文化资源,整合城市综合文化资源优势,力争到2015年,形成较为成熟的紧密结合武汉现代都市形象和文化底蕴的都市文化旅游产品,凸显在武汉城市形象塑造中的重要作用;将武汉市建设成为具有滨江滨湖特色的商

务会展型和都市休闲型旅游城市,成为国内著名并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旅游胜地和国家旅游中心城市之一,中部地区旅游集散中心、组织中心与接待中心。文化旅游成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重要龙头和“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先导。

三是确定了以中心城区的旅游文化资源为依托,打造滨江滨湖文化休闲游、都市文化体验游、商贸会展休闲游、江城动感娱乐游等四大旅游产品系列。

(二)以项目为抓手,增强文化旅游发展动力。

去年,我局积极推进武汉极地海洋世界、武汉辛亥首义文化旅游区、世茂嘉年华等总投资额达1834.44亿元的28个市级重点旅游项目加快建设,其中,武汉极地海洋世界(一期)、楚河汉街(一期)、万达威斯汀酒店、铁桥建国大酒店等项目相继竣工并对外营业,城市旅游功能进一步完善。三是加大招商力度,签约引进了华中影视文化城、木兰花园、武汉鲁湖国际垂钓中心3个总投资达60亿元的旅游项目。策划储备了东方马都、汉南区五湖湿地生态文化园等13个总投资达384.2亿元的重大旅游项目,增强了旅游发展后劲。

(三)以产品为载体,提升旅游资源整合。

我局积极协调各方利益,联合市公交集团开通推出8个主题20条精品旅游线路,揽括“大江大湖大武汉”特色观光游、红色旅游、异域风情之旅等主题,涉及市内一日游、

省外游以及出境旅游时尚精品线路;推出名人足迹游、租界建筑游、都市风情游等12条推荐市内游观光线路。观光车将市内景区和旅游要素串联在一起,基本涵盖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著名景点,车内除了配有GPS导航系统外,还配有中、英、法、日四国语言的自动语音导游系统,对外地的商旅客人提供了极大方便,使武汉市内一日游更具系统性、便捷性。

(四)着力创新旅游营销方式,健全旅游营销网络。 一是以辛亥百年为契机,依托高铁交通优势,围绕“樱花热”和“辛亥首义”两大主题,在珠三角地区发放武汉旅游护照樱花版和辛亥首义版2万本,激发了珠三角地区市民的热情。樱花节期间,武汉大学、东湖樱花园最高接待量达20万/天〃人次。据携程网对广东地区出游情况的监测,春季到汉赏樱花已成为广东市民出游的首选之一。二是有计划性地组团赴广州、中山、南京、长沙、深圳、无锡、苏州等16个地区开展了30多场次旅游促销,参加境外旅游会展6次,策划推出了48条省内旅游线路,31条市内旅游线路;邀请韩国、日本、俄罗斯、中铁联盟等海内外旅行商近7批次来汉踩线,巩固和拓展了国内外客源市场,保证了我市境内外游客保持20%以上的增长。三是坚持“办节为民,为民办节”的宗旨,继续围绕“知音江城”的主题,举办了第十届武汉国际旅游节,推出的 “中华婚典”、“帐篷音乐节”

等活动,深受广大市民游客喜爱,进一步彰显了武汉“文化江城、休闲江城”的魅力。

为加快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步伐,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提升理念,提升操作力,以抓规划引动、项目推动、市场联动为工作着力点,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在完成全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的基础上,确定文化旅游规划定位和发展目标,尽快编制《武汉市文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二是加强政策调研,尽快促成出台《关于扶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充分调动各方投资开发文化旅游的创业积极性。三是积极探索文化旅游发展新机制,探索建立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将黄陂区木兰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包装,统一规划,联合营销,增强发展实力和后劲。四是继续加强对重点建设项目的统一调度,积极跟进一些引资性的建设项目,尽快促成投资方尽早决策,争取项目早日催化落地,生根开花。五是加强文化旅游商品开发,大力支持和鼓励企业研发设计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商品,着力做好传统工艺品的研发工作,优化销售网络,不断提高购物在旅游经济中的比重。

发展文化旅游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放眼长远又要关注当前,既要统筹兼顾又要突出重点。

就我市实际情况来看,当前应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以规划为引导,注重对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谋划。要实现文化资源旅游化,必须从发掘整理开始,在研究谋划中找准优势,明确发展方向。要注重谋划的专业性,充分发挥武汉高校和科研院所优势,加大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发掘、梳理、分类、甄别、演绎等。要注重谋划的针对性,坚持理论研究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建立旅游企业和专家学者定期交流沟通机制。要注重谋划的广泛性,鼓励广大群众广泛搜集旅游素材,积极参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谋划,形成人人关心文化旅游、人人参与文化旅游的良好局面。

二是以产品为抓手,大力整合资源打造文化旅游精品。武汉市文化旅游资源分布广、门类多,要把内容相关、区位相近、功能相仿的资源融合起来,发挥规模效应和联动效应,在共生共荣中打造文化旅游精品。要围绕主题进行整合,以旅游主题为红线,通盘考虑全市文化旅游资源,有机整合遍布全省各地的旅游景点,使这些零散的珍珠形成一条条精品旅游项链。围绕区域进行整合,根据资源空间分布特点,以文化旅游资源为主体,加快建设文化旅游产业带(区)。

五是加大文化旅游宣传推介力度。文化旅游业是高品位产业,高水平营销必不可少,必须创新营销理念和技术手段,开展多种形式的营销推广活动,增强武汉文化旅游的震撼力、影响力和吸引力。开展整体营销,进一步打破地区、部门、企业界限,加强文化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统一规划、整体开发。抓好重点营销,细分客源市场,根据不同的游客需求和不同的客源地特点,组合包装不同的旅游产品,实施不同的营销模式,积极开展有针对性、深入性的营销活动。推动合作营销,加强与周边省市、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客源地的合作,建立资源共享、市场共享、利益共享的联动营销机制。

上一篇:路政岗位职责范文下一篇:励志个性签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