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市场论文范文

2023-09-16

信息市场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文章论述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及其危害,提出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 危害 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都有了划时代的进步,《会计法》、“两则”和新财会制度的颁布实施,使我国会计工作开始走向国际惯例接轨的道路,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上各种消极因素和不良风气在会计领域里渗透,使我国企业信息失真的问题越来越普遍,越来越严重,很大程度地影响了我国正常的经济秩序。目前会计信息失真已成为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和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信息市场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损害了投资者利益,也易造成股市动荡,严重影响了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我国上市公司出现会计信息失真状况的众多原因,探讨解决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相关对策,以期有助于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和会计行业诚信的重塑。

关键词:上市公司 会计信息失真 原因 对策

一、导致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出现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众多原因

1.不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造成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根本原因。首先,我国目前的上市公司很多是由原来的国企改制形成的,由于历史的原因,很多企业的改制进行的并不彻底,没能建立起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目前许多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权或者被代表国有产权的部分法人股股东掌控,或者掌握在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手中,股东大会几乎成了摆设。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既不以企业自身利益为核心,也不以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为核心,而是直接取决于管理当局的价值偏好。这样会计信息就无法为股东、债权人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公司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反而成为了企业管理当局实现自身意图的工具。为了自身的利益,他们往往会指使公司会计人员伪造虚假会计记录,转移资产,制造内幕交易等,严重损害其他投资者的利益。

此外,在我国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中,存在有公司董事会和经理层成员相互兼任的状况。在这样的状况下,由于利益的驱使,很可能会出现董事会不但不对经理层进行约束和监督,还会与经理层串通指使会计人员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操纵公司经济事务,以满足他们的小团体利益的行为。

2.会计从业人员独立地位的缺失是造成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直接原因。目前我国实行的基本都是用人单位自主管理会计人员的模式。会计机构的设置、会计人员的任免均由用人单位负责,企业内设会计机构从业人员的工资、待遇、福利等都由企业自行决定,企业主管部门和各级财政部门只对会计从业人员的从业资格和专业技术资格进行管理。会计从业人员隶属于所在单位,必须直接接受企业管理当局的领导。因此,尽管法律赋予了会计从业人员监督所在企业财务状况的权利,但在现实中,受当前管理体制的约束,会计人员无法完全实施应有的监督职能。某些企业的管理层强权干扰会计人员工作,甚至指使、强迫会计人员制造虚假会计数据,设置账外账等,严重影响了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3.我国会计执业机构缺乏应有的独立性是造成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重要原因。股份制企业的出现,带来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由此就需要由拥有中立立场并具客观独立性的中介机构对企业的财务信息进行监督评价,于是就产生了注册会计师行业。2009财政部年发布《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守则》特别强调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问题,要求注册会计师必须在形式上和实质上都要独立于被审计人和审计委托人,然而在现实中要完全做到这一点却很难。多数情况下企业审计的实际委托人即为企业的管理当局,即被审计人和委托人是合二为一的。目前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数量众多、规模普遍偏小、集中度相对较低,导致行业竞争激烈。为了生存,许多会计师事务所通过刻意降低审计收费标准,满足客户不正当要求的方式拉拢客户,抢占市场,造成了恶性竞争。在这种无序的恶性竞争环境下,如果不遵照委托人的要求,提供符合委托人意图的审计报告,就有可能被企业解聘。为了生存,会计师事务所往往与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合作”,降低审计质量,换取收益。另外,目前许多会计师事务所既承担审计业务又承揽会计服务。当同一家事务所对同一上市公司既提供会计咨询服务又进行审计业务时,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利益冲突,自己审计自己,其出具的审计报告就难免会带有主观色彩了。

4.会计自身的特点和局限性为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提供了条件。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拥有会计方法的选择权,选择不同的会计方法将形成不同的会计信息,具体体现为:

(1)现行的会计原则使虚假会计信息有机可乘。做为财务会计确认基础的权责发生制会导致出现许多应计、预提和待摊项目,于是就为通过延迟确认费用、提前确认收入等方式制造虚假业绩提供了可能性。而稳健性原则的运用则需要依赖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主观随意性较强,于是就出现了部分企业通过低估收入、高估费用的方式来达到操纵企业利润的目的。除此之外,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及重要性原则的不当运用也会使操纵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成为可能。

(2)会计人员主观判断对会计信息的影响为会计信息失真提供了可操作的空间。企业经济活动中,会计方法、会计核算程序、财产评估方式等的选择,受会计人员主观判断的影响很大。同一经济业务,有许多种方法可供会计人员选择,如果会计人员不能排除利益的干扰,而有意识地采用某种不恰当的方法,就很容易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

二、针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预防及治理对策

为了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目前存在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这将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要对上市公司及其市场环境进行综合治理,从多方面提出解决方案。

1.完善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会计信息的质量需要有完善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做保障。完善上市公司股东大会和董事会制度,约束上市公司大股东行为,是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首要任务和重要举措。上市公司必须建立健全董事制度,增强董事会内部制约机制,提高董事会成员专业水平,使董事会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起到有力的监督经营者行为的作用。另外,应建立政企分开、产权明晰、责权明确的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企业经营者的责、权、利关系得以明确,通过有力的权力制约平衡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有效。通过改善股权结构,减少大股东的持股比例,让持股者相互之间起到制衡作用也是防止出现会计失真现象的有效途径。

2.加强我国上市公司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自身的检疫系统。健全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有效保护资产的安全,及时发现舞弊行为,维护交易的正常进行,建议国家立法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系统进行专项审查并作出评价。

为了防止企业内部人员操纵企业经济业务的行为,应定期检测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运行效果,完善内部审计制度,明确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责。要重点审查主要投资项目资本预算权限的划分方法;评价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审查企业负责人及经理层有无操纵企业经济行为的情况;审查企业财务状况的可持续发展性等。

要着力加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制订内部财务管理办法,完善会计规范和流程,推行会计岗位责任制,严格执行不相容岗位分离制度,完善会计档案管理办法,使会计的监督职能得以充分发挥。另外要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制度,设置内部审计机构,由监事会领导,对企业日常经济业务进行监督审查。

3.规范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控制制度。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有助于降低会计信息不对称性和不完整的现象,可以抑制内幕交易和欺诈行为,增加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性和透明度。然而,目前,我国的一些上市公司仍无法实现自律,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只有在相关部门的监管下才能实现。因此,对上市公司的业绩信息和关联交易信息必须进行严格审查,一旦发现有欺诈行为,要依法予以从重处罚。要尽快建立民事赔偿制度,对因发布虚假会计信息而给投资者造成经济损失的上市公司,要予以严惩并向投资者支付经济补偿。为了确保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及时性,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频率,建议可以采用季报披露制度,以季度为单位对外披露企业会计信息。同时建议适当增加信息披露的项目,如在年度报告中可以适当披露企业年终职工薪酬总额及薪酬的按时发放情况,税务机关出具的公司当年实缴税款的凭据,银行出具的公司当年的资金流量证明等,有了这些资料做为补充,就可以更加真实完整的反映上市公司的经营和盈亏状况,使会计信息使用者能够做出更加正确的判断。

4.完善注册会计师制度,增强中介机构的外部监督作用。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质量起到重要的监督作用,针对会计师事务所应完善以下几点:

首先,需完善会计师事务所变更制度。规定在上市公司变更为之提供审计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时应说明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理由及被更换的会计师事务所近几年对该上市公司出具的审计意见等。

其次,应优化执业环境,制定相关规定确保注册会计师执业的独立性,预防上市公司干预注册会计师独立执行审计业务,客观发表审计意见等现象的发生。

再次,加强对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注册会计师监督和惩戒制度。明确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机构的惩戒权;建立注册会计师监督惩戒委员会;颁布《注册会计师监督惩戒规则》及实施细则并保证其有效实施,

5.完善各项法律、法规,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低成本,高收益,是上市公司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一个重要诱因。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对上市公司利益获取方式的监管尚不完备,很多规定都只是原则性的,缺乏可供实际操作的规范,这从另一个方面助长了上市公司的违规操作行为。除了尽快完善监管法规、加大处罚力度以外,一个可行之举是使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尽量透明化可视化,从而降低出现虚假会计信息的概率。

另外,我国现行的证券法律法规具有“重刑事,轻民事”的倾向,这也是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状况一时无法得到有效遏制的又一主要原因。今后,应该加大对上市公司违规披露虚假会计信息给他人造成经济损失的民事赔偿力度,使得虚假会计信息发布者付出的代价超过其获得的利益,断绝以此来获取非法收益的途径。与此同时,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对铤而走险发布虚假会计信息的企业及个人,加大处罚力度,使其不敢再因利犯险。

6.加强市场监管,及时发现、纠正会计信息失真。我国现行《会计法》明确提出了建立单位、社会和国家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管理体系,三者需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证监会应进一步加强主动监管意识,并完善监督管理办法。证监会除应加强审批控制权外,还应加强跟踪监管,从而能及时发现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同时,证监会应加强与各行业主管部门之间的配合力度,对违规单位及违规行为及时曝光,达到警戒后来者的目的。

政府监管的重点应放在宏观管理上,应将具体事项交由各级自律组织(包括证券交易所和证券行业协会)管理。需要赋予各级自律组织制定组织规则及行使惩戒的职能。借鉴美、英等国自律监管的经验,我国应当建立证券交易所和证券行业协会相结合的自律管理体系。由证券交易所负责制定市场运作规则,对市场参与者进行监督管理,以确保证券市场的安全、公平、效率;由证券业协会负责制定全行业统一的行为规则,监督行业各单位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加强行业管理。

7.逐步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会计人员如果缺乏必要的专业水平,就很可能会造成会计信息的差错。而当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缺乏时,再高的业务水平,也依然会出现会计信息的舞弊行为。所以一方面要加强会计岗位人员职业技能的培训,另一方面也要强化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完善会计人员从业资格管理及会计人员后续教育是杜绝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重要保证。要保证会计人员的持证上岗、从业资格和会计资格考试等制度的严格执行。不断完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和培训制度,定期通过各种业务培训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同时要制定严格的的检查考评办法,对严重违法乱纪的会计从业人员,吊销其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禁止其再从事会计相关工作。

各级相关部门应当有计划、有组织地组织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将其作为一项长期任务,贯穿于会计人员的整个职业生涯。可以定期组织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培训课程,从思想政治、经济形势和会计法律制度等方面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

三、结语

杜绝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是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任务,它关系到国家经济的有序发展,关系到市场经济秩序的稳定,关系到上市公司的存亡和众多上市公司投资者和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利益。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社会各方面一起努力,联手合作,净化我们的市场环境,完成国家经济健康稳定增长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徐振莉.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相关问题及对策[J].会计之友.2010,(7).

[2]蒋海燕..新准则下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监管探析[J].财会研究,2010,(22).

[3]颜剩勇.论适当政府监管下的企业会计信息市场化[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4]赵雪枝.从公司治理结构角度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失真[J].生产力研究.2009,(20) .

[5]闫 然.广义经济学视角下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研究[J].企业经济.2011,(10).

信息市场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针对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必须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完善会计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惩处机制,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外部监督机制,实行会计委派制,改革会计人员管理体制。

【关键词】治理 会计信息失真 对策

会计信息是指会计主体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的有关企业状况的信息,它是经过加工处理后的会计数据。会计信息是会计信息使用者赖以决策的基础,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正确与否。会计信息质量是指会计信息能否真实、全面、及时地反映会计主体的经营活动成果及财务状况,而真实性作为会计信息的本质属性,它是会计信息质量的核心内容。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有助于企业管理者和经营者进行合理决策与改善经营管理,有利于国家进行宏观调控与建立规范有序的经济秩序。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的程序不符合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等法定规范标准,不能公允地反映会计主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情况。目前,部分企业经营者者和会计人员法律意识淡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措施得不到落实,各部门各自为政,监督责任不明确,监督不到位。企业外部监督机制形同虚设,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和严格的失信惩戒机制,对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主体不惩罚,企业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风险和付出成本偏低,造成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一、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

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建立健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体系。当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与企业利益发生冲突时,会计人员必须忠实履行岗位职责,将国家和公众利益作为会计职业道德的最高准则,按会计法律法规办事,坚持原则,诚信为本,不做假账,把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贯穿于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之中,遵循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敬岗爱业、客观公正、遵纪守法,在社会上树立会计人员威严和神圣的形象。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情况建立检查、考核、评价和奖罚制度,并与岗位资格、聘任专业职务、提职晋级、精神与物质奖励结合起来。建立道德行为档案,供社会查阅,将会计工作置于全社会的监督之下,督促全行业逐步重塑会计诚信。引导会计人员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促进会计职业道德水平和会计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加强会计人员的法制意识,要坚持不懈地组织财务人员学习法律规定制度,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法纪观念和道德水准,使他们在履行职责中遵纪守法,廉洁奉公。

二、完善会计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惩处机制

加强《会计法》的宣传教育,以立法手段割除积重难返的造假账的“毒瘤”。一个单位会计秩序混乱、会计信息失真,不仅要追究直接主管的责任,而且也要追究违规会计的责任。现行《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等法规中尽管已有条款涉及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民事责任,还应当尽快完善《会计法》及相关法规中各责任主体民事责任的规定。要细化处罚及量刑依据,减少法律法规中的模糊条款,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建立对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惩罚措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合法性。对弄虚作假、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要严肃处理,对发生会计信息失真的企业除了给予企业及主要责任人以罚款、通报批评和警告等行政处罚外,还应追究其法律责任。对于提供虚假会计信息而给投资者、管理部门等会计信息使用者造成损失的会计造假者,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情节严重的还要追究刑事责任,充分发挥法律对会计信息造假行为的震慑作用。加强财政部门、审计部门和税务部门等对会计行业的监管力度与会计造假的处罚力度,建立不实信息查询网,让企业和社会公众可随时查询提供不实会计信息的企业及责任人员,增加企业经营者及会计人员的违规名誉风险和违规成本,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三、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外部监督机制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和强化外部监督机制是治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必要条件,能够把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落到实处。企业经营者作为《会计法》的责任主体,也是落实内部监督的第一责任人,必须履行领导职责,建立健全企业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规范会计基础工作,要建立岗位责任制,明确会计事项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明确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人员的职责权限,并使之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实行企业内部控制有助于及时纠正和防止经营决策失误与经济舞弊,能够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会计信息的外部监督约束机制是指国家和社会监督。国家监督是指财政、审计、税务机关对企业会计实施的监督;社会监督是指会计师事务所委托注册会计师公正地对企业进行监督和反映。加强财政、审计和税务等部门对会计行业的监管力度与会计造假的处罚力度,增加企业经营者及会计人员的违规名誉风险和违规成本,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大力发展注册会计师审计事业,全面推行企业财务会计报表审计签证制度,明确注册会计师对会计信息审查签证的法律责任,对不负责或违反职业道德的注册会计师要制定严厉的处罚制度。严厉打击那些违反职业道德提供虚假报告的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促使注册会计师努力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素质,严格执业标准,做到客观公正,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监督,充分发挥社会中介机构的职能作用,从源头上治理会计信息失真。

四、改革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实行会计委派制

我国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决定了企业经营者与会计人员之间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难于依法办事。会计人员具有双重身份,接受政府和企业双重领导,其行为受到企业经营者影响,当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相冲突时,又使得会计人员难以摆正自己的位置。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立、政企职责的分开,仍旧沿袭现行体制会使会计人员常处于两难境地,其立场势必会出现摇摆。当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作为员工的会计人员在单位领导的权力压制下,为了自身利益不得不维护本单位利益,从而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积极推进我国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国家宏观管理,转变政府职能,实行会计委派制,会计人员可以相对独立地开展工作,不受企业经营者制约,降低了会计人员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可能性。由会计主管部门向企业派遣会计人员,改变了会计人员隶属关系,变会计人员由企业所有为社会所有。实行委派制是对会计队伍管理体制改革的新尝试,它可以摆脱会计与企业经营者之间的依附与从属关系,增强会计工作的独立性,保证会计人员依法办事,正确行使会计职能,公正、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提高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综上所述,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维持市场经济秩序、维护会计主体各方的合法权益、保证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必须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完善会计法律法规,建立严格惩处机制,建立和完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外部监督机制,实行会计委派制,改革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与合法性,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会计管理与运行机制体制。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会计界人士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相关法律法规得到实施和完善,以及全社会整体素质的提高,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参考文献】

[1] 孙联:关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若干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1).

[2] 姚敏:对会计信息质量评价的探讨[J].审计月刊,2008(6).

[3] 石凌: 论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和治理对策[J].现代商业,2009(2).

[4] 丁海萍:会计信息失真的剖析及其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9(6).

[5] 杨桂梅:略论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J].商场现代化,2009(4).

(责任编辑:胡冬梅)

信息市场论文范文第4篇

“沪港通”开通前后A、H股价差问题一直是理论界关注的焦点。本文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对A、H股价差的内因作了深入分析,得出了两地市场严重分割及其信息不对称和流动性差异、需求弹性差异及风险偏好差异仍是造成A、H股价差的最主要因素,其内因则源于A股市场不规范和不完善的结论,进而根据研究结论为缩小A、H股价差提出了有效建议。

一、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Qian Sun 和 Wilson H.S.Tong(2000)经研究认为,红筹股可作为B股和H股的替代品供外国投资者进行选择,而对于国内投资者而言,则没有这样的替代品,所以就使得外国投资者对于B、H股的需求弹性较大,从而使其价格相对于A股降低;而Ronald Zhao 和 Yimin Zhang(2004)经研究认为,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差异是影响A、B股价差的主要因素。

国内学者刘昕(2004)选取了A、H股同时上市的20家公司从1999年1月至2002年5月的数据,通过截面和时间序列相结合的回归方法,研究得出我国A、H股双重上市公司出现股价差的主因是国内外投资者得到信息的不一致,从而出现了信息不对称,使得股价走向偏颇的结论;徐杨(2010)使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研究了股权分置改革前后A、H股市场分割情况,发现股改减轻了两个市场的分割程度,股改后A、H股联动性增强;崔继刚(2012)研究了A、H股市场同时开市的情况下对A、H两市市场分割情况的影响,他通过应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后发现,如果A、H股同时开市,两地市场的分割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会得到缓解,而且A股对H股有着一定影响;徐磊(2013)通过相关面板数据模型对A、H股价差进行了分析,发现流动性差异对A、H股价差有显著影响,而信息不对称则不是A、H股价差的重要影响因素。周春平(2016)的研究认为,沪港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市场在定价方面的有效性,他以56 家成交活跃的A+H公司为研究对象,基于横截面数据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沪港通活跃程度越高,A、H 股价差异越小。

二、A、H股价差异成因的理论解析

市场分割是由于市场壁垒的存在阻碍了套利行为的进行,尽管两个市场之间同一上市公司的股票存在着巨大的价格差异,却无法进行套利行为。我国A股和H股对投资者资格的限制即可看作一种壁垒。国内外学者提出的各种理论模型从不同角度解释了A、H股差价的问题,鉴于我国A、H股股票市场特殊的历史背景,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各种引起股票价差的解释因素梳理如下。

(一)信息不对称

该假说表现为两个市场获取信息的途径以及对信息的理解程度不一致。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由于获取信息的成本较高,要求股价折价才能保证预期收益率,从而导致股价折价现象的存在。该理论认为A股投资者处于信息优势地位,是源于双重上市公司在境内注册和经营,其地理、文化与制度上的差异会对H股投资者信息的获取产生影响。

(二)流动性差异

流动性指资产迅速变现而不遭受损失的能力,投资者要求更高的回报以弥补流动性上的不足。从A股和H股市场情况来看,内地个人投资者的投资渠道狭窄造成A股市场的参与者较多,给A股市场提供了较好的流动性,而香港市场由于存在着较多的H股替代品,投资者的数量远不及A股。

(三)风险偏好差异

该假说认为,风险偏好较低的投资者要求较高的期望收益率。我国A股和H股投资者的投资理念差异较大,对待风险的态度也天差地别。A股投资者散户居多,主要依靠买卖价差获利,更关注短期的股价波动;而H股机构投资者居多,更关注长期的收益率。

(四)需求弹性差异

需求弹性反映消费者的需求对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香港股票市场选择较多,而内地市场上A股几乎是普通投资者风险投资的唯一选择,所以内地投资者对于A股的需求弹性要远远小于香港投资者对于H股的需求弹性。

三、A、H股价格差异成因的实证检验及分析

(一)市场分割的实证检验

本文选取的样本对象为“沪港通”中剔除上市时间过短和样本期内停牌过的公司后共44家A+H双重上市公司,样本时间段为2013年01月01日至2016年03月20日香港與内地股市的共同交易日。首先根据“沪港通”事件将时间分为三段: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4月9日为事件前期,即“沪港通”政策获得批准前;2014年4月10日至2014年11月14日定义为事件中期,即“沪港通”政策被批准后到“沪港通”正式开通前;2014年11月17日至2016年3月20日为事件后期,即“沪港通”正式开通后。其后对数据进行预处理,计算A股和H股的对数收益率,公式如下:,其中,为股票在t日的对数收益率,为股票在t日的收盘价,为股票在t-1日的收盘价。

时间序列中的单位根会导致伪回归,所以先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ADF检验。从检验结果看,除了事件前期H股皖通高速的对数收益率序列不平稳,其余序列都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ADF检验,之后再对其进行市场分割检验。

学术届对市场分割检验存在CAPM模型和信息流两种方法。由于CAPM模型的大多数假设与现实情况相差甚远,故本文选取信息流法,即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通过对一个变量的滞后项能否被加入到其他变量的方程中进行考察,从而证明二者之间是否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并以此来说明二者之间是否存在信息流动的情况。若A、H股两市场之间存在明显的信息流动,则说明二者之间不存在市场分割;否则,A、H股市场之间存在市场分割。

下面是对事件前、中、后的数据分别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后的结果:

在事件前期,两个市场股价收益率基本上不存在相互引导关系;事件中期, H股市场的信息有明显流向A股市场的趋势,但两个市场还没有达到完全一体化;事件后期两个市场又回到完全分割状态。“沪港通”开通后两地市场的联动性没有增强,主要原因在于“沪港通”交易并不活跃,投资者参与力度不足;另一方面,投资者发现之前的“A、H股的价格差异减小”的预期没有实现,就不再热衷于买折价率高的A股或H股。

综上,“沪港通”政策并没有大幅缓解A股和H股的市场分割程度,仅仅是在“沪港通”政策被批准后,引发过消除A、H股价差的主题投资热,短时间内增强过两地市场的联动,但此后两地市场又恢复到完全分割的状态。

(二)A、H股价差影响因素的研究模型与实证分析

1.变量选取

在构建的模型中,我们选取A、H股价差作为因变量,其中H 股数据选取了按照汇率折算而成的人民币价格,公式如下:。式中,为公司i在t日的溢价率,表示公司i在t日的A股价格,表示公司i在t日的 H 股价格。当Yi,t大于0时,表示样本公司i在时间t时的 A 股相对于H股是溢价的;当Yi,t小于0时,表示 A 股相对于 H 股是折价的。

综合之前分析,本文在研究沪港通对A、H 股价差的影响时考虑了五个主要因素,针对两股价差的影响选择有代表性的数据做对比分析,取其作为模型的自变量,具体如下:(1)换手率之比:换手率是对股票流动性最直接的体现,换手率高的股票会给投资者传递股票利好的相关信息,使股价上涨进而股价的溢价率升高。换手率之比的具体公式如下:,式中,代表样本公司i在t日的换手率之比,表示样本公司i在t日的A股换手率,表示样本公司i在t日的H股换手率。换手率的比值越高,证明企业在A股市场的流动性比H股市场越强,两股溢价率越高。(2)收益率之比:先用 A 、H 股的收益率代表两地投资者的风险偏好程度,市场风险系数越高,投资者对股票的收益率要求越高,越追求风险可能越会有更多的投资,会造成股票价格升高,使 A、H 股价的溢价率越高。收益率之比的公式如下:。式中,代表样本公司 i 在t日的收益率之比,表示样本公司i在时间t日的A股收益率,表示样本公司i在t日的 H 股收益率。收益率越高,表明投资者对股票的风险喜好程度越高,两股溢价率越高。(3)流通股股数之比:即用流通股本比率代表证券市場的供求程度。流通股本比率越高,市场的供应对投资者的需求满足度越高,可能使 A 、H股价差缩小。流通股股数之比的公式如下:。式中,代表样本公司i在t日的流通股数目之比,表示样本公司i在t日的 A 股流通股数,表示样本公司i在t日的 H 股流通股数。流通股股数的比值越高,证明 A 股市场的需求价格弹性较低,两股溢价率越低。(4)总股本之和:总股本是公司资产总价值的体现,本文用总股本代表投资者对企业真实信息获取的程度。总股本越小,海外投资者获取的信息可能不如内地投资者准确。总股本之和的公式如下:。式中,代表样本公司 i在t日的总股本数,表示样本公司 i 在时间 t时的 A 股总股本数,表示样本公司i在t日的总股本数。总股本的数值越小,证明投资者对该样本公司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越大,两股的溢价率会升高。(5)流通市值之比:流通市值是企业在股票市场总价值的体现,本文选取流通市值代表股票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差异,流通市值之比的公式如下:。其中,代表样本公司i在t日的流通市值之比,表示样本公司i在t日的A股流通市值,表示样本公司i在t日的 H 股流通市值。A 股流通市值较大时,内地证券媒体人由于专业水平和言论自由所限,不能为内地投资者提供更多可利用的信息,A 股投资者付出更多成本获取信息,会抬高 A股的价格,股票溢价会较大。(6)哑变量:本文主要研究沪港通开通后 A、H 股溢价率的变化情况,依据需要建立一个哑变量,沪港通开通及以后的数据显示为1,开通之前的数据显示为0。

2.模型设计与实证分析

现根据所选变量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如下:

,其中,Y表示A、H股溢价率,DUM表示哑变量,X1至X5分别为换手率、收益率比、流通股数比、总股本和流通市值比。模型涉及44个样本公司的横截面数据与12683多个交易日的时间序列数据,因此用面板数据的处理方法进行回归运算,运用 SPSS V19.0进行GLS的回归。 44个样本的A、H股溢价率差别很大,整体上 A 股对于 H 股溢价; A、H 股的收益率变化幅度较大,可能对两股溢价率的影响较大;流通市值比、流通股数比、换手率比的均值都大于 1,说明大多数的样本公司的 A 股的流通市值、流通股数、换手率比 H 股的大;总股本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相差幅度也比较大,可能对 A、H股溢价率的影响也比较大。A、H股溢价率与换手率比、流通股数比、总股本之和及流通市值比的相关性都很显著,达到了1%的水平,而与收益率比则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换手率比 X1的标准化系数为 0.623,在 1%的显著水平下换手率之比与AH 股溢价率有正相关关系,即流动性差异与两股溢价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收益率比 X2的标准化系数为-0.134,在 1%的显著水平下收益率之比与两股溢价率有显著负相关关系,即风险偏好差异对A、H股溢价率有着显著的影响。

流通股数比 X3的标准化系数为-87.692,在 1%的显著水平下流通股数比与因变量A、H股溢价率有负相关关系,即需求价格弹性差异与 A、H 股溢价率存在负相关的关系。

总股本之和 X4的标准化系数为-0.000000000197,与 AH 股溢价率存在负相关的关系,说明在 1%的显著水平下,信息不对称差异与 A、H 股溢价率存在负相关的关系。

流通市值比 X5的标准化系数为48.937,在 1%的显著水平下,流通市值比与A、H 股溢价率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信息不对称差异与 A、H 股溢价率存在正相关的关系。

综上所述,除了收益率比没有通过检验,其他系数都可以进入检验模型。根据模型计算结果,可以写出 A、H 股溢价率与其他相关系数的多元回归模型:

四、结论及建议

(一)研究结论

1.A 股和 H 股的换手率比和流通市值比对两股溢价率有正相关的显著影响,其中换手率比代表着两地股票的相对流动性,流通市值比代表两地股票的信息对称性。相比较H股市场机构投资者居多的情况,A股市场多为个体投机者,持股时间短,股票流动性大,引起两市股价差别大。而流通市值比越大,同一家公司的 A 股流通市值越大,媒体人无法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两地的信息不对称差异会增大,导致A、H股价差增大。

2.A 股和 H 股的流通股数之比、总股本之和以及收益率之比对A、H股溢价率有负相关的显著影响。流通股数之比代表两地股票的需求价格弹性,流通股数比较小时,A股市场无法满足投资者的需求,投资者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获得股票,从而导致A、H股价差增大。总股本之和代表了两地股票的信息对称性,若总股本之和较小,内地投资者和海外投资者获取到的关于公司的信息可能差别较大,使得A股溢价增大。收益率之比代表两地股票的风险偏好差异,收益率之比较低说明A股市场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大、期望回报率低,投机气氛强烈,造成A股股价虚高,拉大A、H股市场溢价。

(二)关于缩小A、H股价差的几点建议

研究结论表明,A、H股市间存在严重的市场分割是两股价差大的主因。道理很明显,沪港通的开通仅为不同市场的投资者解决了买卖对方市场挂牌股票的条件,但并不具备实现股票转换的功能。因此,即便在港交所买入了便宜的H股,也只有等到它涨上去以后才能卖出盈利,而不可能转为价格相对高些的A股,在上交所直接卖出获利。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两地分割问题,加快实现人民币的完全可自由兑换,届时,A、H股价差较大的问题将会迎刃而解。(作者单位:西安外事学院)

基金:陕西省教育厅基地项目-陕西民办高校投融资管理机制设计与教育基金会建设研究(13JZ074)

信息市场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农产品信息流通不畅、损耗大和交易成本高等问题,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严重障碍。搭建基于GIS的农产品商务平台,研究其系统设计、GIS数据组织和集成、功能实现和其开发方法等问题,目的是为了利用GIS的存储和处理地理信息的强大能力,共享农产品流通各主体信息、协调各方行为,从整体上优化农产品流通领域的资源配置,提高我国农产品流通的效益。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 农产品流通; 农产品商务平台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GIS-based Agricultural Products Business Platform

ZHAO Ying1, DENG Qi-hui2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 610031,China;

2.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64,China)

Key word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circul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gricultural products business platform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生产长足发展,现已成为鲜活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大国。但是,高效畅通的生鲜农产品流通体系尚未形成,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环节的损失率高,信息流通不畅、损耗大、交易成本高等问题非常严重。据统计,我国水果蔬菜等生鲜农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环节的损失率达25%-30%。相比之下,发达国家损失率不超过5%,而美国仅为1%。如何实现信息高效流通,建立畅通的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实现生产者、供应商、零售商和消费者的多方共赢是当前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对协调农产品流通主体间的行为、减少损耗、提高流通速度和效益的探索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1]

GIS(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具有强大的空间数据管理、地理分析和空间分析的能力,能把地理位置和相关属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不同用户的需要,将空间信息及其属性信息准确真实、图文并茂地输出给用户,借助其独有的空间分析功能和可视化表达功能进行各种辅助决策。

近年来,GIS已经在现代物流中广泛地应用,物流企业纷纷基于GIS和结合GPS、射频标识等技术建立物流管理系统,实现对物流的可视化、实时动态管理和辅助。由于农产品(特别是鲜活农产品)新鲜度对地理空间具有很大依赖性,具有空间尺度和空间特征,把GIS技术融入到农产品物流配送的过程中,能更容易地根据农产品的供求情况和保质期限等处理配送中的运输、仓储、装卸等各个环节,并对其中涉及的问题如运输路线的选择、仓库位置的选择,仓库容量的设计、合理的装卸策略、运输车辆的调度和行走路线的选择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决策分析,支持配送方有效利用现有资源,提高配送效率,降低配送消耗。这里利用GIS的相关原理,结合我国农产品流通的现状,搭建基于GIS的农产品商务平台、并实现其功能设计和开发方法。

二、GIS及其在农产品流通中的利用现状

农产品流通也是物流的一种,具有物流的基本特征,是农产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位移。但是,农产品(特别是鲜活农产品)新鲜度是其重要标准,准时快速是农产品物流的重要要求。农产品物流对地理空间具有很大依赖性,具有空间尺度和空间特征,这种特征为GIS技术与农产品物流管理技术的集成提供了基础,使得二者集成成为其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外发达国家广泛地利用GIS等技术改善其农产品流通情况,提高效率,减少损耗,而我国在这方面还有待提高。目前,我国GIS在农产品流通中的应用具有以下特点:

(一)企业各自建立商务平台,信息共享程度低

一些物流企业,特别是一些第三方的农产品物流公司,利用GIS建立物流管理系统,希望解决农产品物流中耗时、损耗大的问题,然而效果却不大明显,这是因为我国的农产品流通参与者具有其特征。虽然当前我国农产品流通存在多种流通模式,包括自营配送、农民加企业配送模式、现代农村供销社配送模式、农产品的共同配送与第三方配送等,但是我国的农产品流通的主要参与者主要有农产品生产者、运销商、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普通消费者等。现有的一些农产品物流管理系统的参与者一般是运销商、批发市场或者超市中的一个或者几个企业实体建立的,这些物流管理系统的数据仅仅限于此一个或者几个企业所掌握的信息,其服务的对象理所当然地也仅限于此一个或者多个企业。当前,我国农产品物流问题的根源在于众多的参与主体之间信息不能共享,无法形成有效的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并由此造成的交易成本高,流通效率低。[2]

当前,我国农产品流通的问题是个整体的问题,不能通过局部几个企业内部的物流管理系统而得到根本的解决。要很好的解决当前农产品流通的问题,需要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建立一个统一的农产品商务平台,帮助各个参与主体的信息共享,协调各个参与主体的活动,促进交流合作,促进统一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的形成。基于农产品的鲜活性,生产上的区域性、季节性、分散性等特点,把GIS技术和农产品交易平台结合,搭建基于GIS的农产品商务平台成为必然需要。

(二)农产品物流配送的GIS技术尚未完全形成

从1991年开始,就已经出版了相关的GIS标准,包括国家土地信息的地理栅格、分类和编码,森林资源的分类和编码,中国河流名称编码系统,地形特征分类和编码,城市地理特征编码规则等;技术标准也由国家测绘局编写,如质量控制与评估,数字领域测量数据计录格式,数字化照相测量法和地籍薄,数据交换格式,数据更新规则,数字化绘图符号系统和测绘信息数据字典。可以说,GIS技术日趋成熟。然而,现在GIS研究的是一般适用的地理信息,而农产品物流配送的GIS技术有其特殊性,需要在一般适用的GIS技术上进行改进,在数据上添加更多专门针对农产品的相关信息,在分析模型上增加相应的专门用于农产品供需情况分析预测的模型。因此,农产品物流配送的GIS技术还有待完善。

三、基于GIS农产品商务平台的框架设计

农产品流通中主要涉及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流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信息获取和处理的准确性和实时性被一致认为是成败的关键。搭建基于GIS的农产品商务平台,是搭建一个信息共享交流的平台,通过商务信息平台把农产品流通中的各个参与主体连接起来,让他们发布自己的信息,共享他人信息,发扬信息时代“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你我合作”的思想,对各个参与主体的信息进行组织处理,确保信息流正确、及时、高效、通畅,以达到协调各方活动,建立稳定战略合作关系,提高我国农产品流通的速度和效率。

基于GIS的农产品商务平台是在GIS技术支撑下,对农产品流通各个参与主体的数据信息进行采集、发布、共享、处理、分析的平台,平台系统在纵向上分为数据层、功能层和用户层三个层次。[3]

(一)数据层

数据层是商务平台的基础,主要是通过各种接口从所参与到此平台的各个参与主体的信息系统中采集数据,通过外部GIS系统的应用接口获取需要的GIS数据信息,对所得到的信息进行集成,为上层功能层提供信息数据支持。系统中的数据分为与地理信息有关的数据和与地理信息无关的数据,在数据组织方面采用关系数据库作为系统的数据组织平台,将空间信息数据与非空间信息分开管理的方式。对于与地理信息有关的数据, 直接在所使用的GIS软件提供的图层中进行存储管理,便于地理信息和地图对象紧密结合。非空间数据则保存在关系数据库中,在空间数据与非空间数据间建立关联。[4]

1.图层划分

GIS数据库由一些被称为“图层”的信息集合组成。每一层代表一个特殊类别的地理数据集。这种将地球表面信息分类分层表达和存储的方法,有助于GIS用户在需要时将需要的图层叠置分析,或进行其他更复杂的空间分析。同样,在构建基于GIS的农产品商务平台中需要对平台用到的地理信息进行专业图层的划分,根据图层信息更新频率的高低,将农产品流通的专业图层分为动态图层和静态图层两大类:[5]

第一,静态图层。平台中的静态图层包括三个:(1)通用地理信息图层。它是GIS的基础,在农产品流通中的配送中心选址,最优配送路线选择时发挥巨大作用。其主要包括道路网信息、城市信息等,具体包括道路名称、位置、通行属性等信息,还包括城市边界线、水域等非道路信息。(2)农产品信息图层在分析农产品的供需趋势、辅助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主要包括气候信息,农产品生产分布信息,农产品消费分布信息。此图层的农产品生产和消费分布信息并不是指单个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产品贸易市场,而是指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区域,作为面的形式呈现。(3)农产品流通节点图层是整个平台系统的主体信息支持,数据采集和组织的质量直接影响到系统平台的效率。此图层包括农产品流通中的所有参与主体: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型超市、批发市场、酒店、第三方物流企业等等,所有的主体以点的形式呈现在图层上。这些主体的规模、议价能力、提供的农产品种类和数量(农产品生产基地)、需要的农产品种类和数量(农产品需求方)等,均作为主体的属性被保存在关系数据库,并与主体发生关联。

第二,动态图层。为了实现产品流通的可控性,保障配送的顺利进行,需要建立动态图层。动态图层包括两部分:(1)运动车辆信息图层,该图层使用“点”对象描述运输车辆,把驾驶员联系方式、车辆运行状况、装载情况作为“点”的属性;(2)农产品位置信息图层,该图层使用“点”的对象描述具体的农产品,把具体农产品的产地、出产时间等信息作为“点”的属性。动态图层中的信息结合车载GPS技术、RFID技术等,可实时监控农产品的配送过程,实现农产品流通的可追溯性,一旦出现安全和质量问题能方便及时地对其溯源求根。

2.数据集成[6]

它是指通过GIS技术将不同类型信息系统中的信息进行集成,从中获取有用数据,再结合GIS软件提供的地理信息对信息资源进行整理、组织和利用。要构建基于农产品的商务平台,就必须对加入到此平台的各个不同流通主体的数据进行有效地集成和利用。不同流通主体的数据被放在不同的信息系统,从不同企业的不同信息系统获取并处理所需要的数据信息尤为重要。

GIS 使用的数据大多为空间数据,由点(Point)、线(Line)、面(Polygon)、复杂物体(Complex Object)等组成,以空间数据库的形式进行数据组织,空间实体的属性信息作为属性项进行存储和管理。传统流通主体采用的数据大多是非空间数据,通常可以二维表格的形式进行数据组织,存放在关系数据库,构成非空间数据库。GIS的数据基础与传统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基础具有明显的差异,构建基于GIS 的农产品商务平台的关键问题之一是对异构数据的处理,数据集成需要将异构数据规划为同构数据。具体的方法有:基于元数据的系统集成;基于RDBMS的集成。另外,也可将异构数据规划为同构的过渡数据,如基于SQL和DLL的集成等。数据集成的目的在于形成的数据或过渡数据可以直接被系统所使用。本平台可采用基于RDBMS的集成方式,在同一数据库中采用同构的方式同时存储空间数据、非空间数据、影象数据等,采用标准SQL语言可以实现DB与DBMS的分离,Oracle、DB2、Informix等均支持上述操作。

(二)功能层

功能层包括GIS基本功能和应用模型库。GIS基本功能包括对图层和属性表的操作、电子地图的制作和投影等。应用模型库主要是利用数据层提供的数据根据一定的模型和算法进行统计、分析、预测和决策支持。应用模型库分为分析模型库、预测模型库和决策模型库。功能层中的应用模型库的设计直接影响系统最终的功能实现。

(三)用户层

用户层是指生产基地、批发市场、超市等不同的用户在平台上通过不同的应用接口获取各自对应的服务支持。用户层是用户与平台系统接触的窗口,用户根据权限身份的不同可以对相对应的图层、属性表进行操作,访问不同的功能模块,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服务。用户层是平台的使用形式和对外表现形式。

四、基于GIS农产品商务平台的功能设计

基于GIS的农产品商务平台的功能,根据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供需信息提供、物流作业管理、辅助决策支持三大部分。各部分根据不同的主体在农产品流通中所扮演角色的不同而提供不同的功能服务。我国农产品流通中参与主体众多,为了更清楚的论述,只挑选了生产基地、批发市场、超级市场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四个具有代表性的参与主体进行论述。

(一)信息提供功能设计

基于GIS的农产品商务平台向各个参与主体提供各类供需信息,各个参与主体把供给信息等相关信息在平台上公布,同时通过平台获取相对应的需求信息。对整个行业而言,市场供需信息、市场信息趋于透明化,使得市场各方在选择合作伙伴时更快捷、高效。对于单个企业内部而言,可实现企业在不同地理位置网点之间的交流和协作;实现仓库的可视化管理、最小化库存;实现企业同用户之间的紧密联系,及时根据用户需要调整物流方案。[3,7]

在GIS技术的支持下,用户可以根据各种相关地理信息查看相关供求信息。地理信息对于工业产品的供求影响不大,但是对于具有明显的地理气候特性的农产品来说,其影响却不容忽视,如气候类型、海拔可影响农产品质量,地理位置可影响运费,天气可影响需求变动(例如天气热了西瓜的需求会大增)等。在供需分析中加入GIS的支持,更符合农产品的特性,使得农产品在流通中各方对供需关系的掌握更准确,从局部上改善单个流通主体的决策,从全局上促进农产品流通领域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物流作业管理功能设计

基于GIS的农产品商务平台为农产品流通主体提供物流作业管理支持,主要包括:(1)运用设施定位模型确定一个或多个设施的位置;(2)运用车辆路线模型解决一个起始点、多个终点的农产品运输中如何降低物流作业费用,并保证服务质量的问题;(3)运用网络物流模型解决寻求最有效的分配农产品路径问题;(4)运用配送区域划分模型,根据各个要素的相似点把同一层上的所有或部分要素分为几个组,用以解决确定服务范围和销售市场范围等问题;(5)运用空间查询模型查询以某一商业网点为圆心某半径内配送点的数目,以此判断哪一个配送中心距离最近,为安排配送做准备。[8-10]

(三)辅助决策功能设计

辅助决策功能可对数据信息进行研究、分析、预测并指导决策,从整体上优化农产品流通的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此功能是搭建基于GIS的农产品商务平台的最大意义所在。平台综合农产品流通中多方的供需、规模等信息,可对未来一段时间的局部或者整体市场情况进行预测,辅助企业进行业务性决策,指导企业行为。共享农产品流通主体供需信息能很好地把握市场的现状和走向,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的效益。另外,以GIS技术提供的气候、天气、海拔等地理信息为基础,结合相关农产品的地理属性,再辅以生活习惯、人口密度等可指导农产品流通企业的发展方向与方针等战略性决策,如指导生产基地生产产品的主要方向、指导超级市场的农产品销售的主要方向。

五、基于GIS农产品商务平台的开发方法

目前,地理信息系统按照内容可分为两大基本类型:应用型地理信息系统和工具型地理信息系统,本平台属于前者。应用型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主要有三种:独立开发、单纯二次开发、集成二次开发,其中集成二次开发包括OLE/DDE和GIS控件两种方式。OLE/DDE是指采用OLEAutomation技术或利用DDE技术,使用可视化语言实现前台显示,通过OLE/DDE控制GIS工具在后台运作,从而在实现所需要的地理信息系统功能基础上,同时实现界面美观和数据库功能完整。不足是因为系统需要运行在相应的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应用系统过于庞大。GIS控件方式是指利用GIS工具软件生产厂家提供的建立在OCX基础上的GIS功能组件,如ERSI公司的MapObject等,嵌入到可视化语言中,实现地理信息系统功能。

综合比较分析三种开发方法,针对基于GIS的农产品商务平台的地理信息繁多,外观效果要求好,数据库功能要求较强的特点,本平台的搭建采用结合GIS工具软件和当前流行的可视化开发语言进行集成二次开发的方式。优点是既可以利用GIS工具软件对地理空间信息的强大管理分析功能,又可以利用可视化开发语言的高效、方便、可视化效果好、便于维护和方便移植的优势。

为了协调和统一农产品流通领域与其他领域的关系,使得农产品商务平台结构更完整,平台还应包括一些对外的接口,如与银行机构的接口;与诚信管理机构的接口;与农产品质量控制机构的接口等。与银行机构的接口为平台中不同的主体进行交易,满足电子商务的需要提供支持;与诚信管理机构的接口可对平台中各个主体的诚信度进行记录与查询,有助于不同主体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与农产品质量控制机构的接口可为农产品建立来源追溯体系,对农产品质量进行控制管理提供支持,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产品的整体质量。

六、结论

综上述,农产品是一种保质期短且时令性强,而且与地理信息联系紧密的商品,针对我国农产品流通领域现在存在的信息流通不畅、损耗大、交易成本高等问题,引入GIS技术,搭建农产品流通商务平台可共享流通各方的供需信息,管理农产品物流作业,支持流通各方业务决策、战略决策,从而达到加强信息流通,协调流通各方行为,促进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的建立,优化我国农产品流通领域的产业结构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屈波,杨超,张敏,董鹏.鲜活农产品配送中心设立的成本效益均衡模型[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6(4):121-124.

[2] 喻晓燕,黄立平. 供应链环境下我国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初探[J].物流技术,2004(11): 51-52.

[3] 王成金.GIS 技术在物流企业信息平台中的应用研究[J].商业研究,2005(19):204-207.

[4] 柳云龙,邬毅敏,郑丽波,芮建勋. 基于GIS 的农业粮食预测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农业网络信息,2007(11):32-35.

[5] 彭佳,何杰,李旭宏,丛颖.基于GIS 的果蔬直接配送物流商务平台研究[J].网络与信息化, 2007(26):105-108.

[6] 招商递辰公司.基于GIS物流信息平台框架结构研究[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2(20):24-27.

[7] 黄祖辉,鲁柏祥,刘东英,吕佳.中国超市经营生鲜农产品和供应链管理的思考[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1): 9-13.

[8] 郑晨辉.基于GIS的物流配送辅助系统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4.

[9] Ronald H.Ballou,James M.Masters.Commercial Software forLocating Warehouses and Other Facilities.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1993,2(22):1-8.

[10]Brandeau,Chiu.An Overview of Representative Problems in Location Research.Management Scinece,1993,35(4):1-7.

(责任编辑:关立新)

信息市场论文范文第6篇

证券市场会计信息质量监管现状及对策 作者:白平 袁建国

来源:《财会通讯》2012年第05期

一、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监管现状

(一)证监会会计信息质量监管现状本文以2005年~2010年间中国证监会发布的违规处罚数据为样本,从四个方面分析了近年来政府部门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管现状。

(1)处罚数量。根据深圳国泰安信息有限公司公司的数据库平台,对2005年至2010年六年间证监会和交易所发布的违规处罚公告进行统计,数据显示,受处罚上市公司的数量从2005年的107家,下降到2010年的53家,下降了50%;处罚次数从2005年的271次下降至2010年的103次,下降了63%,其中2006年和2008年处罚次数和受处罚公司的数量下降比例较大,在2008年度其数量几乎比上年减少了一半。(2)处罚原因。统计发现,上市公司受处罚的原因大致分为信息披露违规、虚假、遗漏、延误和其它。信息披露违规是指上市公司在生成和披露会计信息的过程中违反了证券法律法规的条款;信息披露的虚假、遗漏、延迟是指公司在不同时间点进行会计信息披露时存在着财务数据造假、重要事项的故意隐瞒和延迟发布等违规行为;其它是指公司的运营违规,担保、发行、投资违规、领导人持股等方面的违规行为。2005至2010年度监管部门发布的违规处罚事件926起(见表1),其中公司运营行为违规321起、信息披露违规238起、延误147起、虚假124起和遗漏96起,分别占总数的35%、

上一篇:会计核算论文范文下一篇:私法自治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