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语文阅读能力评价范文

2024-01-13

学生语文阅读能力评价范文第1篇

阅读和写作是语言学习中两项重要的语言技能,一直被认为是语言教学的重点。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对高中生参加高考时应该达到的读写目标(八级)中提到:“(学生)能在教师的帮助下欣赏浅显的文学作品;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30 万词以上;能根据所读文章进行转述或写摘要能根据用文字及图表提供的信息写短文或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12)。

本文中提到的中德班学生,是指初三毕业后升入国内的高一年级就读、重点学习德语(每周超过30 课时)的学生。 这些学生,强化学习一年德语后,申请德国高中,申请成功后继续到德国读高中十年级。 中德班的英语教学要帮助学生顺利过渡,达到德国中学十年级的英语教学要求。 从年限上看,似乎学生能够轻而易举地适应德国中学的英语教学要求,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德国的外语教学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但课时很少。 外语教育主要在中学进行。 中学毕业生的英语基本过关。 大学基本上不开设类似于我国高校大学英语之类的课程。 德国的教育政策在州政府层面制定。 德国共有16 个州,各州的文化部或教育部负责教育政策的制定。 第一门外语(基本上都是英语)的教学基本上是在五年级(中学第一年)开始。 不过,最近几年,一些州把这一时间提前到了三年级。 因此,到高中毕业时,德国学生英语学习的时间一般达到9 到11 年。 “德国的英语学习:1.就高中生而言,中国孩子的英语很差,德国更注重语言学习;2.德国教英语不注重选择题,也不重语法,而对语言能力和思想的要求很高;3.中方英语往往只教英语,而在德国,英语会和生物等课程结合。 ”(毛怡红博士,2012)

(说明 :这里的 “KHJ”,德语“Kalenderhalbajahr (日 历上的半年)”,在这儿和英语单词“semester”近似,指“学期”;“Thema”和英语单词“theme”同义,在这儿是指“主题”;“Themenfelder”和英语单词“range”近义,在这儿是指“范围”。 )

根据调查显示,高中学生在写作方面经常失分较多,感觉无从下手,中等水平的考生虽能写上几句,但只能是残句断章,表达无意(梁学功,2008)。 造成学生的作文“残句断章、表达无意”的原因之一,主要是他们的语言输入量不够,许多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没有达到《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 写始于读,阅读可以为写作提供语言和修辞的范本, 结合阅读进行写作训练对写作能力的提高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王先荣、胡莹,2011)。 中德班学生在国内的一年最主要的时间是学习德语(周课时超过30 课时),用于学英语的时间相对偏少(周课时3-4 课时),要帮助学生顺利适应德国高中英语的学习要求,英语教学任重而道远。

鉴于此,笔者展开了“形成性评价与学生英语读写能力培养研究———中德班学生的‘语感阅读’实验”这一课题,探索能否在形成性评价指导下借助文学读本并通过阅读、思考、写作训练,提高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同时提升他们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2研究的基础

在英语学习中,培养语感是英语教学的核心(梁仪,1999)。语感(Linguistic Sense)是人们对语言的直接感觉,是系统、综合的语言感知力,是直接、敏锐的语言领悟力;按乔姆斯基学说,则是语言习得装置对语音、语义、语言的系统感受能力(张正东,1999)。 语感的丰富积累--读原著;从语言学习角度来读原著,可见的收获是吸取地道的语言材料, 不可见的深层次的收获则是语感传递。 语感的传递,是读者主动学习、体会、抽象、吸收的结果。因此每一个学生,无论内向外向封闭开放都可以通过广泛的阅读积累丰富的语感(张景祥,2000)。 在语言学习的基础阶段,语言积累的重要方法就是“语感阅读法”。 英语“语感阅读法”是指通过大量阅读(尤其是文学读本的阅读)来获得语言感受能力的方法。 它强调学英语要“以读为本,拼读领先,听读结合,形成语感,分级加来量,促说带写”;要“整进整出”,而且要大量的整体输入,整体输出,从中自然吸收语言;要努力做到每读完一部作品后,围绕作品内容开展各种语言实践活动:或倾听,或模仿,或朗读,或表演,或复述,或讨论,或评说,或改写,或续编,或自创;要口、耳、心、眼、手并用,全方位接触语言(韩宝成、霍庆文,2008)。

在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时, 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就读德国高中,笔者就必须关注德国高中对学生的评价模式。德国的Abitur(高中毕业成绩)计算很繁琐,各个州的算法不同,现以黑森州的情况对Abitur成绩做个简单的介绍。 应该明确一点,Abitur成绩不是一次考试的成绩, 而是综合高中阶段最后两年内(四个学期)不同学科的成绩和最后的毕业考试成绩加权计算累计后得出来的一个复合成绩。这个成绩的评定,既涵盖了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的8 门以上的学习科目, 又强调了不同学科之间的平衡,同时,也把每个学生对不同学科的喜好充分地反映出来。 虽然其中不乏有繁琐之嫌, 但也足见德国人考虑问题的严谨。 德国高中的学习成绩(每次考试和每学期的评定)都是按照0-15 分的分数来计算的,15 分为最高,0 分最低。 每学期的成绩由口语和笔试两方面组成,一般各占50%。 其中口语成绩由课堂发言和一些课题演讲等表现获得, 笔试成绩由每学的2 次重要考试成绩得到。 我校的研究成果形成性评价与德国Abitur不谋而合,以“重主体参与”、“重过程监控”、“重促进发展”为指导思想。

3研究的设计

3.1 研究对象

笔者选取了所任教的国际高中中德班连续三届的学生为研究对象:2011 届学生使用的教材为《积极英语》(1&2)、Teens(课外阅读) 及德国高中英语教材的选用等补充;2012 届学生使用的教材为《积极英语》(1)、Teens(课外阅读)和《典范英语》(8)及德国高中英语教材的选用等补充;2013 届学生使用的教材为《典范英语 》(8&9)、《人类的故事 》(房龙著)、Teens(课外阅读)德国高中英语教材的选用、补充等等。

3.2 研究过程

3.2.1 调查研究阶段:2010 年6—2012 年9 月

笔者对2011 届和2012 届中德班学生的英语阅读现状、英语写作能力、英语作文中的常见错误等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根据中德项目负责人毛怡红博士对2011 届和2012 届中德班学生在德国学习情况的反馈制定了课题研究的具体方案。

3.2.2 课题实施阶段:2012 年9 月 —2013 年6 月

2012 届学生阅读了 《典范英语(8)》的14 本小说,目前就读于德国的二十多所文理中学。 根据毛博士的跟踪反馈,“十分令人欣慰的是2012 届中德班学生的英语成绩。 以往的经验,大部分中国学生的英语水平远远低于德国同年级学生。 一个学期下来,不及格的科目常常是英语。 2011 届以来,中德班英语教学有很大改变。直接选用德国高中英语原版教材,配合大量原版英文小说的阅读,时事文章和重要政治演讲。口语练习与剧本演出配合,相宜得彰,极为有成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英语能力。 所以到本学期为止,所有中德班学生在德国学校英语全部及格。”(毛怡红博士,2013)

按照研究计划,笔者和2013 届中德班学生共同商讨如何进行英语阅读和写作的实验,引导他们注意学习策略的培养。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25)指出 “高中学生应该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并能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不断地调整学习策略”。 通过讨论,我们就如何用好英语文学读本提升读写能力达成共识。 笔者使用的文学读本主要来自《典范英语》(8&9)及《人类的故事》(房龙)。 学生明白了英语文学读本《典范英语》(8&9)的阅读以课后自读为主、课上集体讨论为辅;英语文学读本《人类的故事》(房龙)每周一章节的课后阅读,每月针对所阅读过的章节进行一次测试。 同时,学生也明白了管理好自己的英语读写,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取得很好的阅读、写作效果的保证。

笔者基本上是每周处理一本文学作品(如《典范英语(8)》),有些篇幅较长的小说(如《典范英语9》)用一周半时间来处理。学生利用晚自习及周末进行自我阅读, 并完成读后的写作任务(每一本小说笔者都编写了学案来指导学生的自我阅读,学案的内容包括作者及背景知识、回答相关情节问题、人物性格分析、故事情节改写与续写、相关课程链接、写故事梗概及书评等)。师生利用两节课讨论上周末学生所读的一本教材内容, 采取小组合作讨论、组员代表展示、将小说改编成课本剧、挑选典型作文赏析等形式,来加深对小说的理解,提高英语写作的技能;每周并进行重点语块的默写来帮助学生积累地道的表达。 学习效果只有通过检验才能做出正确的评价, 英语写作只有通过师生的共同赏析和批阅,才能发现问题和不断完善提高,因此这个教学环节不容忽视(包天仁,2005)。每周的两次早读,学生用15 分钟时间“听读、模仿、记记”上周读过的一本书的内容,达到训练语音语调、复习巩固记忆、逐步形成语感的目的。 笔者也就英语阅读、写作训练方面和学生做了专题探讨,指导学生掌握必要的学习策略,努力提高他们的学习、练习的实际效果。 为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学习效果进行有效监控,笔者使用了《中德班英语学习评价表》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课内讨论、课后拓展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学案完成质量,课堂发言次数及质量,小组合作及展示,语块默写成绩,优美章节背诵,故事复述及改写,角色扮演、课本剧改编及表演,期中、期末(试卷内容为《典范英语》相关读写任务)卷面成绩等(平时成绩占70%,期中成绩占10%,期末成绩占20%)。

4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在本课题的研究中,笔者收集了三个考试成绩:课题组前测(2012 年9 月进行),课题组后测(2013 年1 月进行)和德国高中入学考试成绩(2013 年4 月进行)。

这三个考试都具有较高的信度、 效度和区分度; 成绩相比较,更能够客观、科学地反映实验研究的效果。

前测:均分61.68 分;后测:均分68.74 分(读完《典8》14 本小说);德国高中入学考试成绩:74.06 分(读完《典9》前7 本小说)。

5结论与建议

通过近两年的研究,笔者发现运用形成性评价指导“语感阅读法”对中德班学生的英语学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笔者也发现,在英语教学中运用形成性评价指导“语感阅读法”时,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

5.1 结论

5.1.1 “语感阅读法”可以显著提升中德班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中德班学生虽然面临巨大的德语语言学习压力, 花在英语学上的时间相对较少,但是运用“语感阅读法”可以帮助缓解他们紧张的情绪,让他们在文学读本的阅读中,性情得到陶冶;学生在自主阅读文学读本的同时,进行相应的思考、听、说、写的训练,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合作意识,显著提高了他们的英语写作能力。

5.1.2 阅读英语文学读本可以显著提升中德班学生的英语整体成绩

阅读文学读本,特别是由经典名著改变而来的文学读本,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帮助他们积累大量的文化知识和语言知识,为他们口头、笔头表达能力的提高作了必要的准备;训练了他们的英语思维,增强了他们的综合英语运用能力,从而让他们体验到了学习英语的乐趣,在考试中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成绩。 “从本学年(注:2012-2013 届)开始,巴伐利亚州所有10 年级学生入学后第一周要参加一个全州统一的入学测试, 测试学科为英语和数学。 测试成绩将计入本年度成绩的一半。 某学校共有23 个学生参加考试,四个学生在获数学和英语测试优良成绩,也就是分。 其中两个是新来的中德班(南外仙林2012 届中德班)的学生。 ”“本届(注:2012 届)中德班同学的英语水平普遍有所提高部分同学入校以来听课没有问题。最明显的是一个例子是,有一所学校历年来要求所有中国学生到校后都必须参加英语补习因为中国学生虽然入10 年级学习, 虽然从小学就开始学习英语,可是实际英文水平大都相当于德国学校的8 年级水平。 本届学生通过入学考试后,学校告诉我,本届中国学生英语水平都达到了德国学校的10 年级水平。 ”(毛怡红博士,2012)

5.2 建议

形成性评价指导下的“语感阅读法”提升中德班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注意点:

5.2.1 形成性评价不能因繁琐而流于形式

形成性评价目的是监控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反馈学生英语学习的实际效果,不能因繁琐而流于形式。每天由课代表负责将相关分数计入评价表,每周向学生反馈。

5.2.2“语感阅读法”主张学生以大量阅读文学读本为前提,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听、说、写的综合训练

选择文学读本时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他们生理与心理发展的需要,努力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又要考虑到读本语言的难度,把它控制在学生“跳一跳能够得着的”范围内。 忽略这一点,也许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建议《典范英语(8)》更换部分不太适应学生心理发展需要的小说,补充名著简写本。

5.2.3 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

虽然 “语感阅读法” 强调学生应在大量阅读中自然吸收语言,现代语言学理论告诉我们,大量的语言输入为语言的输出创造可能性,即告诉我们积累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

英语在我国是一门外语,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有意识地积累优美的段落、语块,并在写作中加以运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

5.2.4 进行效的重复

语言学习的最好方法就是有效的重复(circling, repetition)( 包天仁,2006), 正如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rmanEbbinghaus, 1885) 所指出的 “ 对刚学过的材料应该及时多加复习,随着记忆巩固程度的提高,复习的次数可以逐渐减少,间隔的时间可逐渐加长。 ”所以,让学生一段时间后有意识地再接触已经读过的文学读本内容(再阅读与讨论、改写与改编等),有助于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克服遗忘。

6结语

英语写作一直是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而中德班学生因为面临德语学习的巨大压力, 同时又急需提高英语写作能力, 以期在德国中学入学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并顺利就读德国中学。本研究尝试运用形成性评价指导下的“语感阅读法”,来帮助中德班学生提高英语写作水平。实验表明,中德班学生通过运用“语感阅读法”,阅读经典的英语文学读本,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说、写,可以显著提高他们的英语写作能力,而且,也显著提升了他们的整体英语成绩。同时,大量阅读经典文学作品丰富了他们的人文情怀,让他们体验到了英语学习的成就感,增添了他们英语学习的乐趣,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摘要:本研究对中德班学生英语阅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并运用形成性评价来指导“语感阅读法”提高中德班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研究发现,运用形成性评价指导下的“语感阅读法”让中德班学生阅读经典的文学读本,可以显著提高他们的英语写作能力,有效提升他们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帮助他们在升入德国高中取得好成绩,体验英语学习的乐趣。

学生语文阅读能力评价范文第2篇

1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有梯度

阅读的对象是文章,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 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的说就是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 作为文学作品,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

认读虽简单,但也会受学生选择不一的干扰,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归纳,将学生的疑惑归结到一个焦点上,然后顺利有序地引出更高层次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这个被认准了,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大众化”的。 解读,必须做到准确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表达的内容。 就像写文章一样,阅读也该有一个整体思路,这个思路即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 在这一轮回环中,教学要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由认读到鉴赏,甚至到评价与创新,应体现出梯度。 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在其中发挥尽可能多的专长: 善于组织的就去组织,善于观察的多谈观察所得,善于思考的积极表述思想,善于辩论的要让他畅所欲言,善于表演的要鼓励他表现自我……每个阅读者都能怀有奋发向上的情绪的话,最终会产生强大的整合效应。

在教学设计的梯度化中, 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的发挥程度、专注投入程度思考深化程度以及问题解决问题的满意度都趋于最佳状态,才能各有所得,各有提高。

2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具体培养措施

语文阅读能力的训练必须遵循其由低到高的发展顺序而进行,同时又必须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为中心,中学语文阅读能力在各阶段培养目标是不同的,一般可分为下面几个发展阶段:

2.1 积累阶段

这是一个动态而连续的过程,更是后面阶段能力具备和发展的基础。 积累的内容包括:语言材料方面;字音、字形、字义的基础知识要打牢, 能够准确地判断单复句并能分析其结构,要熟练地把握文体特征、语言表达的特点;思想感情方面:能够阅读范文和课外读物, 学会理解或吸收比较丰富的思想感情,为理解和消化新材料中复杂思想感情和新观念奠定基础; 同时还要积累一定的文化知识、生活经验,以及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生的阅读作用很大。 教师应结合教材作必要的介绍,然后要求学生积累。

2.2 理解阶段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只有发展了思维能力,理解力才能应“源”而生,所以这一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综合的思维力和联想、想象力,它们在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是判断力的培养。 判断力是指读者理解事物的本质,明确概念。 可以利用文本中的判断旬或“限制和修饰成分、来训练,如“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这句话,如果把 “常常”一词去掉,这个判断就绝对化了。 因为生活中错误之后并不一定就产生“正确”。加上“常常”,对“错误”现象的本质特点揭示就准确。

二是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 分析、综合能力构成了人类基本的思维过程,也是阅读理解能力的核心。 分析能力是将事物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分解出来的能力。 只有通过分析,对课文的整体认识才能深入。 综合能力就是在思想上把分析出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综台起来考虑的能力。 所以,分析能力的训练离不开综合的指导,综合能力的训练必须以分析为基础。 如必须在熟悉全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给文章分段,给段分层,给句子划分结构,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必须在分析文章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层义、段义、题旨,以训练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给文章列写内容提纲是训练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

三是联想能力的培养。 联想能力指曲一事物的印象、观念联想到另一事物的印象、观念的能力。 有了联想,可以将有形文字的意义空间拓展到最大,从而使理解更准确、合理。 在阅读活动中应鼓励学生主动去联想。 教师还可根据联想的类型,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联想力的训练。

2.3 评鉴阶段

即对文字材料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评价和鉴赏的阶段。 只有掌握相当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知识、语言知识,能进行抽象思维的阅读者才能评鉴作品。 中学生应该而且能够具备评鉴能力。初中阶段可培养学生对具体的人物举动、故事情节、作品特点某一观点作评价的能力,能写成一点一议的小论文。 讨论之后再进行欣赏,如朗涌、品味,在评鉴欣赏中越觉其妙,学生则愈益喜爱该读物, 有的学生甚至能在笔记中主动写评论文, 抒发己见。

因此,阅读教学直接关系到各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逐渐领会、理解课文及其他阅读材料的意义, 进而去学习写作技能及加深对其他课程的理解和掌握。 因此,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必要的语文阅读训练,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摘要: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本文主要论述语文阅读教学及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几点方法。

学生语文阅读能力评价范文第3篇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发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 ”从语文教学方面看,比较法是整个学习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方法。 比较可以使学生在学新课时联系旧课,实现学习过程的正迁移,收互开阔视野,启发思路的效果。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体裁相同而主题不同的文章,主题相同而体裁不同的文章,同一体裁、主题而选材不同的文章,都可以通过比较性阅读来了解其内容,揣摩其技巧。 如六年级的《小英雄雨来》和《少年闰土》,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后,不难发现,二者的体裁都是小说,但可以跨越时空,去反映不同的主题。 前者反映抗日战争时期, 表现的是抗日根据地的儿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优秀品质;而后者反映的时代则比前者早,表现的是农村少年闰土知识丰富,聪明能干的品行。 又如《鲁班学艺》与 《景阳冈 》,同写人 ,都是表现了 “技艺高超 ”这一主题 ;鲁班手艺高强,武松武艺高强,但体裁不同。 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自读、分析,便会得出结论:要反映相同的主题,可以选用不同的体裁。 《鲁班学艺》采和民间故事的形式,可以达到目的;而《景阳冈》则运用小说这一形式,同样达到目的。 再如《小音乐家扬科》和《凡卡》都是小说,都是通过描写旧时代儿童的悲惨遭遇来揭露旧制度的罪恶,但选材不同。 围绕选材的问题,学生反复通读两篇小说,便可以找到答案;《小音乐家扬科》选材于波兰, 以小扬科有音乐天才,却因为喜爱音乐而和死亡的威胁,从农村来到城里当学徒,但仍然过着苦难的生活为材料。 上述阅读, 学生在比较中学会辨别,在比较中抓住特点,在比较中培养了能力,可谓收益不少。

2求解性阅读

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向学生明确提出若干个带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以自读的形式循文求义: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划出要点,以便在课堂中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求解性阅读。 这种阅读的关键是教师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 过易,缺乏思考性; 学生往往会觉得“易如反掌”;过难,思而不得,读而不知所措, 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丧失自读的信心。 因此,一定要掌握难易程度。 如果课文确实较难理解,则可以提出几个阶梯性的问题, 引导学生寻求正确的答案。 最好的方法是: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似有所悟,跃跃欲试,甚至自发展开讨论,这就更能促进求解性阅读的自觉进行。 在教《田忌赛马》时,可以先板书出几道思考题让学生自读:(1)为什么第一轮比赛田忌输了,而第二轮此赛却赢了?(2)本文的中心句是什么?(3)你读了这个故事后有什么启发? 学生根据思考题,认真阅读课文,既抓住了中心句,又知道了田忌先输后赢的原因是他能随机应变 (调换马出场顺序),还懂得了在对抗性况争中,胜败的因素有时不光是物质条件,策略的优劣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的道理。

3质疑性阅读

小学生经过几年的启蒙教育, 已经走出了思维的沙漠和智能的荒原,他们不仅有了完全属于他们自己的思维的绿洲,智能的园圃, 而且具有一定的质疑问难的基本素质和判断是非的能力。 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具有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想方设法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自学性的科学性。 开始,学生可能地提法出什么问题,教师可作示范性提问;当他们能提一些问题时,应积极鼓励,决不以笑其肤浅、简单简挫伤了他们的自读质疑的积极性。 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如果能提出一些质量较高的问题时,那就是“水到渠成”了。

质疑性阅读的目的,在于通过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弄清字、词的确切意思,用法以,大至篇章结构,人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 然后由教师选择归纳成若干问题, 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如学习《将相和》,学生通过阅读,提出下列疑问:这篇课文的前两个故事表面上是秦王与蔺相如唇枪舌剑的斗争, 实际上是什么和什么斗争?是属于哪一方面的斗争?文中的三个故事都表现了蔺相如的什么品质? 大家通过争论、辩解,经于晓知:秦王与蔺相如之斗,实际上是秦国与赵国之斗,是属于外交上的斗争, 三个故事都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可贵品质。 质疑性阅读是较高层次的阅读,在质疑性阅读中,解疑是最关键的举足轻重的一道程序,它直接决定着质疑性阅读的效果。 因此,教师要讲求“技法”去引导学生释疑。 有些疑点对于小学生如同“八卦阵”,学生钻进了没有老师的指引是钻不出来的。 然而,引导归引导,学生终究要自己“钻出来,”而且也只有学生自己“钻出来”才能识破迷津,走出迷魂阵。 对这一类疑点、有的给予点拔即可,有的应提供思路,还有的则不仅要扶“上马”,还应“送一程”。

古人读书贵在“自得”,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对一篇文章只要多读,熟读就能大有益处,不用解说,自晓其义。 有口无心的读不同于专心致志的读;盲目的读有别于自学的读; 应付式的读“食不知味”,有目的读“津津有味”。 因此,需要教师通过启发、诱导,使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来取最佳的读法,专心致志地、自学地去读、边读边议,比较异同,释疑解难,力求创新, 从而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以适应未来的需要。

摘要: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宏观而言,阅读和写作一样是没有“定法”的;但从微观来讲,学生阅读课文也和作文起步一样,又确实有“法”可依。本文对小学阅读教学中如何优化方法,提高能力进行了探讨。

学生语文阅读能力评价范文第4篇

1中学生语文阅读的重要意义

由于社会上普遍存在对语文的漠视态度,中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总是受到社会观点的影响,认为读书无用,阅读对于语文成绩影响不大。 社会上各种观点的抨击和新闻媒体发展的冲击,导致了中学生语文阅读水平低下,缺乏基础的语文阅读能力。 很多中学生认为语文阅读没有活力,重视分析轻视语文阅读的体验,重视结论轻视语文阅读的过程,重视成绩轻视语文阅读的实质。

这些不良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因为中学老师和学生没有理解语文阅读的重要性。 语文不仅仅是教材中的几篇课文,而是建立的一种大语文观,语文阅读饱含世间万象,在人生百态中方能体会生活的真谛。 语文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对社会的认识。 加强中学生语文阅读水平,势在必得。

2中学生语文阅读三种能力培养方法

2.1研发专门教材,开设阅读训练课

语文阅读能力培养是语文学习的重点,因此学校要加大语文阅读教材的研发。 派遣专业的老师编撰适合学生使用的教材,教材专业化、备课系统化、责任明确化,保证学生能够享用合理的教材。

中学生语文阅读训练课非常重要,学校每周拿出一节课的时间进行专门训练,主要在精加工策略训练、速读训练方面加大力度。 精加工策略训练主要有五个环节,学生能够对阅读的文章进行提问、提取关键词、重复主要内容、明确中心思想和掌握关键情节。 速度训练主要培养中学生阅读速度,在规定的时间内,尽可能多的完成阅读文字的训练,获取主要的信息。 速读训练在不同的年级要有差别,从简单到复杂,从短篇到长篇,日积月累,逐步提高中学生阅读水平。

2.2结合语文教学,注重能力培养

阅读教学主要体现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课堂的综合性学习才是语文阅读的根源。 在教学过程中,依据课堂进度来安排阅读训练,强调语文阅读认知的训练。 课堂教学不需要额外的师资力量,使用初中语文课本就可以达到培训的目的,节省了学生的时间和费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3使用渗透式、模式化教学

渗透式教学又被称为相嵌型教学,主张课堂和课外阅读结合,达到提高阅读水平的目的。 渗透式教学中,教师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教师给同学们介绍适合阅读的书目,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书目进行阅读。 渗透式教学强调学生本身的自制力、兴趣、意志等,受到家庭的影响很大。 所以,家庭成员要积极的陪伴孩子进行语文阅读,营造良好的阅读家庭氛围,提升孩子的阅读水平。 渗透式教学意在模式化,但是现在还不成熟,需要积极探究。

3提高语文阅读水平的实践分析

3.1开启“元阅读”模式

元阅读是中学语文阅读的新概念,包括元阅读知识、元阅读体验和元阅读监控。 元阅读知识强调中学生对于阅读的活动、结果的认知,掌握阅读策略的相关知识。 元阅读体验指中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 元阅读监控中,中学生作为阅读意识对象,能够对自身不断的调节和反馈,最终达到最后的目标。 元阅读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阅读性质,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具备速读、朗读、默读、背诵、评析、复述的能力。 由于中学生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的环境、文化的差异,中学生的文化修养、情感类型、言语储备、思维方式、感知视角、人生经验都存在一定的差别,所以每个人对元阅读体验不同,因此教师要能够接受学生不同的情感认知,理解学生的想法。 元阅读监控建立对于提高阅读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学生能够控制自己, 排除外界的干扰,静下心来仔细阅读。 不同的学生个体的阅读行为是不同的, 学生了解自己的前提下,建立符合自身阅读的环境和计划,保证元阅读的质量。

3.2正确处理“实时阅读”和“实效阅读”的关系

实时阅读是指在阅读过程中需要的时间,强调量的重要。 实效阅读速度强调中学生在阅读过程中, 大脑对于相关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情况,并且能够产生一定的认知情感。 在阅读中会出现两种情况:(1)实时阅读速度不大于实效阅读速度,学生阅读的时候,就已经转化为自己的情感认识,对于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把握,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打破束缚,进行高阅读层次。(2)实时阅读速度大于实效阅读速度。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学生阅读过后, 不能够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陷入了迷茫之中,遗忘了原来阅读的知识,在进行多次阅读之后,仍然不能有很好的效果。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要降低阅读的速度和目标,调整好心态,从文章开头一点一滴的进行阅读,由表及里,逐渐掌握文章知识。

2.3消除 “阅读疲劳 ”现象

阅读疲劳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学生随着阅读量的增加,掌握阅读水平的能力逐渐下降,造成了阅读疲劳。 发生这种现象,学生要进行创新阅读, 将阅读和实际生活相结合, 体会文章的美妙,消除阅读疲劳。

4结语

学生语文阅读能力评价范文第5篇

1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展现巨大的阅读魅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激发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同时,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养成主动阅读习惯,并带着兴趣自主阅读, 认真感受与体会阅读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 不断思考和探索问题的答案,在阅读之前, 教师要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以便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阅读结束之后,要学会归纳、总结阅读内容,分析、讨论及解答有一定难度的问题。 如果教师在阅读的时候,表情木讷,语气生硬,不是带着情感去阅读,就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如果教师在阅读的时候,语调抑扬顿挫充满感情,并且朗读文章发音标准,能够在阅读过程中展现作品的思想情感,那么,就可以营造一种较好的阅读氛围,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被吸引到文章描述的情境中,在教师情感感染下,学生就会产生阅读意愿,注意力也会集中在文章上来。 所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采用多种阅读方式, 既可以带着情感的示范朗读,也可以配音朗读等,通过带着情感的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展现巨大的阅读魅力。 另外,在阅读过程中,还要不断强化基础知识的锻炼。 教师带领学生阅读文章,一定要让学生正确的认识并理解文章中的语句、词语,学生只有在阅读过程中认识和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了文章的主旨思想,才能够真正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 掌握基本常识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也非常重要,首先,要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掌握好阅读与写作能力,同时,在阅读过程中,不断积累词语与句子,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今后的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2强化阅读方式的指导,传授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展现巨大的阅读魅力,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要强化阅读方式的指导,传授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使阅读具有针对性,更有效果。 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会略读。 略读是一种快速阅读的方式,可以说略读也是一种浏览或者跳读,在阅读过程中,只需掌握整篇文章大概意思,不去深究文章的只言片语。 在展开略读时,文章的题目、小标题、结论等学生必须要掌握,同时,学生还要掌握整篇文章的梗概,了解整篇文章的主题思想。 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先略读文章, 让学生初步了解桂林山水的基本情况。 另外,在略读基础之上深入的分析文章中的重点内容,展开对文章的精确阅读,剖析文章每一句每一个字含义,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 在对文章精读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感受文章意境的幽远,布局的巧妙, 感受文章鲜明的人物个性以及生动的故事情节,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注意力, 一边阅读一边思考一边记忆,带着情感进行阅读,最终养成优良的阅读习惯。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应该带着感情朗读文章, 用有声的语言表达表达无声的文字,学会带着情感明读。 在阅读过程中,要让学生们读出文章的韵味,读出文章的感情。 还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养成默读的习惯。 锻炼学生阅读能力,默读也是一种重要手段。 默读主要指不发声的阅读,在默读的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不能够分散,一定要集中在文本上。 语文教师不进行指读、辨度,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默读掌握更多的内容。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会适当的适当地做笔记, 适当批注。 尤其是对于那些不明白、不理解的,文章的重点、难点地方,更应该指导学生加以标注,同时,也要标记文章中的精彩语句、段落等。 在这方面,教师应该让学生们准备一本摘抄本,记录精彩语句、段落,以便为之后写作积累素材。

3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阅读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体会文章的主题思想, 认真思考文章的思想内涵,体会文章蕴含的道理,使得自己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有所启迪。 对于文章的阅读,不仅要在课内进行, 也要在课外进行。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汲取营养,有效拓展知识面,在不断阅读的同时,锻炼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精神。 所以,语文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 为学生提供阅读的书籍和刊物,课外阅读的书籍和刊物可以多种多样, 但是,一定要是适应小学生的书籍。 同时,课外阅读还要采取小学生喜欢的方式,在结束课外阅读之后,让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通过读书笔记展览、剪贴材料、图书角等,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同时,小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后,还可以将自己的阅读感受,通过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通过视觉感受,强化对文章的理解。 小学生课外阅读,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视野,还可以有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转变教学方式,构建小学生读书乐园,使小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增强阅读能力,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

4结语

阅读能力是提升小学生写作能力, 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因此, 小学语文教师要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强化阅读方式的指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

摘要:在新课改背景下,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作为素质教育的基础内容,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培育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效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质,促进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锻炼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理解,促进学生智力水平的普遍提升。

学生语文阅读能力评价范文第6篇

阅读能力的高低, 是衡量语文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就大多数学生而言, 语文阅读的兴趣﹑范围是广泛的, 阅读量也是不小的。可是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等, 却不尽如人意。要想使阅读教学真正对提高语文素质起到推动作用, 必须十分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

1 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论语》中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要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才是真理。”这里所指的“乐知者”和“高涨的激动的情绪”指的就是兴趣。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进行阅读的巨大动力, 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浓厚的情况下, 注意力比较集中, 接受新知识比较容易, 记忆知识最牢固, 思维也比较活跃。这方面笔者的做法是: (1) 开展阅读比赛活动。预习课文, 看谁善于发现, 提出问题;学习课文, 看谁的欣赏感悟有创新;小结课文, 看谁的收获最多。 (2) 在课堂教学中巧妙插入介绍古今中外名人阅读的佳话、故事和点击点评名篇和名著的环节。 (3) 每节课前五分钟赏析一些精美的诗句或名著片段, 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在享受中激发兴趣。通过这些途径, 学生的阅读兴趣激活了, 阅读欲望增强了, 目标明确了, 阅读的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

2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开始, 它本身就是一种能力。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都蕴涵着深刻的内涵, 这就需要读者深入思考, 细细品味。很多学生刚开始接触到名著的时候, 都只是停留在“看, 只是为了看”, “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似懂非懂”的阶段。因此, 在学生阅读的同时, 教师要指导学生培养阅读与思考相结合的习惯。

除此之外, 还可以培养学生养成其他良好的阅读习惯。如使用工具书查找资料、质疑探究、圈点批注、做小练笔、写读书笔记、积累竞猜语段等良好习惯。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 就能真正实现老师、学生、作者和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互动, 学生也才能领会文本的深层蕴涵, 阅读能力才能进一步提高。

3 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

3.1 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阅读方法

(1) 指导学生圈点勾画、作摘记、作卡片的方法, 指导学生浏览性的泛读方法, 侧重学生语文阅读感受的指导。

(2) 指导学生探究性的速度方法, 指导学生作批注、写好读书随想感, 做好简要评点, 侧重学生阅读体悟的指导。

(3) 指导学生品位性阅读的方法, 侧重知道学生的阅读欣赏。指导学生写体会, 再创作。

3.2 研究各种文体的特点, 结合文体的特点进行阅读指导

古人云:“授人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文章文体不同, 阅读的方法也有所侧重。要教会学生各种文体的特点, 对各种文体进行阅读指导。

3.3 指导各个学习环节中的语文阅读方法

指导学生在预习、听课、作业、复习、测试等环节中掌握语文阅读方法。如预习采用“读标猜想”, 听课要求“听记思问”, 复习运用“结查练评”, 注重解题技巧的指导。

总之, 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是不能一蹴而就的, 它需要长期的时间积累。从阅读开始, 构建语文教学的大厦, 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只有夯实了这个环节, 才能进入真正的自主探究学习的境界, 才真正树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才能使三维目标落到实处, 才能学好语文。

参考文献

[1] 曹明海, 马先义著.语文教育学[M].2000.1.

[2]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12.

[3] 教育部基础教学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堂[J].2002.4.

上一篇:学生完善个人信息修改范文下一篇:小学安全工作活动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