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音乐史论文题目范文

2024-07-20

西方音乐史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摘要:音乐能给人们更多美的体验,给人们带来更多心灵上的启迪。音乐是时代精神的表现,随着时代的变化,音乐的形式和内容也在发生着变化,也就是不同时代所流行的音乐也是不同的。当前,我国最主要的音乐形式是流行音乐,而古典音乐由于人们接受程度不高,尚在小范围内流行。但古典音乐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能给人们带来更多艺术的享受。笔者结合古典音乐在当代中国发展现状,分析了古典音乐的基本特征,对古典音乐在当代中国发展前景提出一些浅见,以为诸位同仁批评指正。

关键词:古典音乐;当代中国;发展前景

古典音乐有着独特的艺术气质,能有效营造更加安静和谐的艺术氛围,为人们带来安详沉静的心灵体验。当前,古典音乐在我国的发展状况并不太理想,欣赏主体范围相对较窄。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高质量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进音乐厅,通过欣赏不同形式的音乐来满足自身精神文化需求。但必须强调的是,古典音乐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古典音乐相对专业,普通群众深入了解不够,艺术欣赏水平不够,这也影响了古典音乐在中国的发展。因此,在当代中国,古典音乐只有走进社会,走进群众,才能让群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古典音乐,扩大古典音乐的受众范围,进而推动古典音乐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一、古典音乐在当代中国发展的现状

音乐的发展必须要获得更多群众的认同,古典音乐在当代中国的接受程度较低,影响范围非常有限,属于较为冷门的音乐形式。当前,古典音乐在中国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对蕴含西方文化的古典音乐,了解尤其不够深入。古典音乐作为一种舶来品,文化底蕴本就不同,且古典音乐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普通群众理解起来难度非常大,目前只有很小一部分人能欣赏古典音乐,其中还有一部分人并不是纯粹喜爱。对于我国市面上古典音乐的一些音像制品,由于价格较高,普通群众往往望而却步,使古典音乐不能很好地走进群众。同时,古典音乐自身由于韵律不容易上口,情感表达不那么直接,无法像流行音乐那样给人们直观的体验,这些都限制了古典音乐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近些年,古典音乐在中国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越来越多的群众开始接受古典音乐。尤其是一些青年群体,他们接受能力较强,对西方艺术有一定的认同,加快了古典音乐在青年群体中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管弦乐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出。另外,一些国际级的古典音乐大师到中国开展音乐会,他们将古典音乐与中国传统艺术相融合,创新了古典音乐的形式,让更多中国群众开始接受、了解、学习古典音乐,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古典音乐必然能在我国打开更好的发展局面。

二、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基本特征

说到古典音乐就不可回避的要谈到与之相对的流行音乐,在人们的认知中,这二者是对立的。但从艺术本身来说,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并不是相互对立的艺术形式,他们只是表达方式不同而已,并且这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古典音乐的发展历程可知,古典音乐所具有的艺术魅力是其他音乐形式所不具有的,在创作上,古典音乐结构要求严谨,手法要求规整,发展要连贯,在演唱过程中,表达要理性严谨,感性要与理性高度统一。另外,古典音乐在艺术发展历程中,也经过多次洗礼,之所以能成为音乐艺术的重要内容,就是因为其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当然,流行音乐自身也有明显的优势,就我國对流行音乐的界定来看,主要是当代流行的通俗音乐形式,音乐内容和表达形式也多与生活有关系。与古典音乐相比,当代中国流行音乐与网络联系较为紧密,内容较为现代,情感表达直接,旋律容易上口,深受广大群众喜爱。根据调查显示,很多受访群众都是从喜爱流行音乐,进而喜欢上古典音乐的,其原因就是因为美好的音乐,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他们在感受到魅力之后,就会去追求更深刻、更美好的音乐。

三、古典音乐在当代中国的发展路径

第一,加快古典音乐的普及,扩大受众。优秀的音乐作品可以引发情感共鸣,在全球化的今天,音乐无疑是沟通世界的重要手段。音乐在本质上与教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优秀的音乐作品可以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提高人们对美的认知,古典音乐就有这样的功能。值得强调的是,我国群众对古典音乐的认知还处于起步阶段,人们接受程度有限,为了加快古典音乐的发展,必须加大力度推广古典音乐。首先,从政府层面应该做好推广部署,借助融媒体介绍古典音乐相关知识,帮助人们了解古典音乐;其次,教育部门要做好音乐赏析等课程安排,从小学艺术教育开始,融入古典音乐教育的相关内容,可以参照德国青少年教育计划等成功案例;最后,要确保古典音乐深入人心,不能光在形式上加大推广力度,重要的还是要从作品创新、管理规范等多个环节,做好推广部署。

第二,创新古典音乐形式,让古典音乐走近群众。上文分析到,古典音乐之所以发展缓慢,就是古典音乐专业性强,给人一种“只可远观”之感,人们总感觉欣赏古典音乐,都是西服领带的专业人士,正是这种“距离感”,让古典音乐推广受阻。从推广角度来说,如果一种事物一味尊重传统、不随时代发展,改变形式,只会被时代所淘汰。所以,古典音乐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可以对其内容和形式进行创新,让人们感受古典音乐不那么“高冷”。其实古典音乐在发展中,也经历了多次的完善和发展,如理查德克莱德曼将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相融合,马克西姆创造性地将古典音乐与流行元素相结合,创造了克罗地亚狂想曲等作品。在中国,可以考虑将古典音乐与喜剧元素相结合,打破人们对古典音乐“高冷”的认知,让人们感到古典音乐很亲近,很有趣。近些年,古典音乐开始与舞蹈等多种艺术相融合,让更多人欣赏到了“不一样”的古典音乐,人们理解起来不更容易,同时,也有将古典音乐与动漫等艺术相结合的,这些都推动了古典音乐在中国的发展。

第三,借助互联网推动古典音乐的发展。2020年,中国互联网使用人数超过10亿人次,在这个庞大的信息空间中发展古典音乐,将是强有力的平台和抓手。将古典音乐的发展融入到互联网当中,可以让更多人接触古典音乐。当前,很多公司已经在尝试这种新模式,如新浪网与北京国际音乐节的合作,为广大网名打开了古典音乐欣赏的大门。从互联网发展战略高度推动古典音乐发展,看似高端,实则是将古典音乐推向群众,给普通群众带来一场视听上的盛宴,一些不了解古典音乐人,开始走进古典音乐,受众范围开始不断延伸。另外,微信等社交平台成为人们网络交往的手段,也可以借助微信等,加快古典音乐的普及推广,比如设置古典音乐专业模块,真正让古典音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总而言之,作为经典音乐的重要表现形式,古典音乐决不能失去其应有的艺术魅力,更不能让它在当代中国失去发展动力。古典音乐虽然正规、严谨,但它正与时代相融合,散发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始终面向全体群众,无论高低贵贱,不管带着什么样的心情去欣赏,古典音乐都能起到抚慰人心、净化人心的作用。因此,只要人们肯接受、肯尝试,就能体会到古典音乐的魅力,进而成为它的忠实听众。

参考文献:

[1]贾晓伟.音乐十二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2]阿申.古典音乐一本通[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

[3]施咏.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西方音乐史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近百年中,中国的西方音乐学科的发展与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国西方音乐研究与教学的资料、观念及体系建设已具有相当规模。现今的业界学者和学子们,基于前人的成果和成就,仍不断地在历史反思中寻找中国西方音乐学科发展的空间与途径,力图突出本国特色的同时关照国际学术前沿,从而使中国未来的西方音乐学科建设能够更加趋于深化与完整,并达到在国际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学术高度。

西方音乐学会自2003年成立以来,历经十载岁月,今年又迎来了第四届年会的召开。2013年9月22日至24日,来自全国各地的学会会员及参会代表近两百余人相聚于沈阳音乐学院,展开为期三天的学术交流。大会围绕“西方音乐研究的中国视野和西学前沿”这一中心议题,共设四个子议题:1.中国的西方音乐研究历史、特色与前瞻;2.中西音乐比较:方法与途径;3.当代西方音乐学术研究的走向与反思;4.瓦格纳、威尔第专题研究。本届年会共提交论文127篇(实际发言者104人),论文内容总体表现出冷静与审视的特点,无论对旧论题的再议、新命题的提出,还是研究方法与视角的展望与反思,学者和学子们以自身深厚的学识和学养展示出了高水准的专业阐释。

如何展开中国视野下的西方音乐研究成为本届年会热论的议题之一。福建师范大学叶松荣与上海音乐学院孙国忠就“中国视野”的解读与认识进行了交锋式的讨论,叶松荣从“中国视野”研究西方音乐的内容实质、以中国人的视野研究西方音乐的实践探索、对个体研究行为的认识等方面进行论述。他认为,以中国视角去观照、解读西方音乐,比之用西方人的视角,也许能获得新的认识和收获。孙国忠在《西方音乐史研究:学术传统与当代视野》一文中则认为,西方音乐(史)研究的中国视野的提法并不科学,因为“中国视野”这样的抽象概念剥离了学者个性体现与研究实践展示的密切关系。进而言之,只有以中国学者个体存在为表征的独特的学术贡献才有可能传递表明中国学者身份的具体声音,而不可能有所谓的带有国别符号并具群体选择指向的抽象性“视野”。在大会自由讨论中,于润洋、杨燕迪、余志刚、王晡、姚亚平、李兴梧、李秀军、汪申申、刘经树、高拂晓等学者也就这一议题进行了热烈发言。大家普遍认为,目前我们所做的西方音乐研究对于国内而言意义重大,但从文化背景差异角度而论,我们进行的西方音乐研究目前在国际上可能并不占优,但正因如此,把握从主体意识出发,注重研究的原创性,展现中国学者研究特色,进入“国际视野”则更需提倡。

对当代西方音乐研究学术前沿的关注是本届年会的另一重要议题。目前国内学者已不局限于单纯地呈现前沿性西学成果的内容本体,更重要的是由此引发进一步的深度思考与释义形成方法论、学科概念和研究走向等方面的启示。本届年会中,西方音乐学会会长、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杨燕迪以及中央音乐学院刘经树与周耀群这三位学者针对西学文献的发言阐释较具代表性。杨燕迪近年来一直从事美国钢琴家、音乐学者查尔斯·罗森的专著《古典风格: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汉译工作,通过研读该书多年,深信这部西学专著不仅对理解古典风格的运作机制和三位重要作曲家风格有重大贡献,而且对整体意义上的音乐分析和批评也具有重要的方法论参考价值。他认为,音乐文字描写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作者的音乐敏感性、历史修养厚度、文字功力以及理性概括力,而这些却并不是能够靠单纯的“方法”所能解决的,因而,耐心的积累和用心的体验和学习仍然是不二法门。刘经树的发言内容为《音声缭绕无言词——论有解说的音乐与独立音乐》,他指出德奥作曲家无论创作独立音乐、有解说的音乐、音乐戏剧还是世界观音乐,他们都完全有权力事后发表或隐藏解说。他认为法兰克福学派有助于我们认识西方古典一浪漫时期音乐的实质,而且符号学理论可以对音乐的意义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刘经树的发言中虽未以某部具体西学成果举例,但他多年所从事的德文翻译工作使其在解读德国音乐历史现象时有较强的说服力。周耀群以《作曲家的两个世界》为题发言,他较为细致地解读了诺贝特·埃利亚斯的《莫扎特的成败:社会学视野下的音乐天才》一书,该书以社会学的方式解读了莫扎特这位独特命运的杰出作曲家,为了建立他的分析理论,埃利亚斯提出了“工匠艺术”和“艺术家艺术”这两个概念,并提出了艺术家两个世界的构想。周耀群认为音乐社会学双结构的观念有助于厘清和扩展这种两个世界的理论,并可能作为可行性方法论用以解读众多西方作曲家。近些年来,国内的西方音乐学者们投入了较多精力通过编译来引介优秀的专业性西学成果,如《西方文明中的音乐》、《西方音乐史》、《欧洲中世纪音乐》、《西方音乐》、《古典音乐:海顿、莫扎特与贝多芬的时代》等。从当今学界发展的大趋势来看,引介西学前沿成果已成为从业者的重要任务之一,并且伴随着全球化、国际化的环境支持,引介过程缩短与扩展引介内容将指日可待。另外,具备高水平外语阅读能力的学者队伍正日益壮大,较多专业研究者均可通过西学文献的直接阅读、分析、理解和阐释来完成相应研究,或通过直接参与国际会议快速获取前沿性学术动态,这都对改善国内研究现状有较大帮助,对提高选题质量、缩小与学术前沿之间的差距以及减少研究中所产生的误差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届年会展现出学术平等的良好氛围,年轻一辈学人与资深专家共同畅论,营造出勃勃生机且开放的学术论坛氛围,较多青年学者均提出较为创新且具前沿性价值的选题,如刘小龙的《西方音乐话题史:探索新方向》;贾抒冰的《论当今西方音乐史领域的几个核心问题》;宋方方的《女性音乐史的特点及新史学对西方音乐研究的影响》;陈新坤的《音乐诠释学:愿景、历史与方法》i杨健的《作为表演实践的音乐与作为学术研究的表演》;班丽霞的《“音乐厅博物馆”现象及相关理论述评》;杨婧的《“晚期风格”在西方音乐学界——兼谈传统风格史的艺术史地位以及理论困境》;伍维曦的《中世纪盛期教会音乐活动中的文人性因素——以彼得·阿贝拉德、瓦尔特·德·夏迪永和莱奥南为例》;孙红杰的《古代西方音乐记谱法的研究现状及其对中国西方音乐学研究的意义》;江松洁的《作为家用乐器的钢琴:社会功能与文化意义研究(1830-1970)》;徐志博的《20世纪西方音乐中声音素材的扩张——“音材料”→“音响材料”》:李昂的《试论音乐心理学关照下的现代音乐接受——以笔者本人(月光下的彼埃罗)三阶段“倾听”分析为例》等。

以西方音乐史各断代为对象的发言选题虽然数量不多,但选题视角均较为新颖。如中央音乐学院余志刚选取的研究对象是文艺复兴时期作曲家奇科尼亚的两首庆典经文歌《哦,帕杜瓦,闪耀的星》和《让我们赞美彼特罗·马切洛》,通过解析作品对奇科尼亚的音乐风格做进~步的总结。英国巴洛克音乐专家、中央音乐学院访问教授彼得-奥索普(Peter Allsop)以其著作《科雷利:我们时代的新奥菲欧》其中的一个章节而展开。人民音乐出版社的徐德论述了肖邦前奏曲0p.28原作版的历史渊源,近距离审视原作版各细节,而后提出原作版在演奏出版和理论研究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星海音乐学院黄蕾对勃拉姆斯《四首庄严的歌》中最后两首的关联性进行解析,以此挖掘作曲家的宗教信仰和音乐美学思想。中央音乐学院何宽钊从个人主义的泛滥与有限性的拒斥、灵韵的衰退与震惊的凸显和形式主义倾向等方面来阐述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在20世纪西方和声中的张力和冲突。这些研究成果从一个侧面可窥见国内对西方音乐通史所展开的研究深度与广度,各代表运用微观与宏观相结合地研究视角,较多选题从研究方法上兼顾传统与现代,融汇中西观念,为中国的西方音乐研究领域注入了新鲜血液。

2013年是19世纪西方音乐史两位重要作曲家瓦格纳(1813-1883)与威尔第(1813-1901)的诞辰200周年,故本届年会专设了“瓦格纳与威尔第专题研究”这一议题,起到对该研究领域进行总结、反思和开拓创新的作用。共有27位代表进行了主题发言,主要涉及对《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纽伦堡的名歌手》、《尼伯龙根的指环》、《帕西法尔》、《游吟诗人》、《茶花女》、《奥赛罗》、《法尔斯塔夫》等重点作品的新角度解读。此外,来自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的瓦兹索伊(Nicholas Vazsonyi)的主题发言《瓦格纳品牌的发布与推广:(纽伦堡的名歌手)》给国内学者带来新的瓦格纳研究视角。来自德国拜罗伊特大学的音乐学家、戏剧史学家慕根(Anno Mungen)以《2013瓦格纳年:地方视角与全球视野》为题发言,他聚焦于2013年,即瓦格纳诞辰200周年之际的庆祝活动,通过世界各地一系列的庆祝活动表明瓦格纳已经成为全球性现象,而以作为个案的瓦格纳为标志,引发“是否存在或正在形成一个全球性的文化身份”的思考。

此外,中央音乐学院姚亚平强调理解音乐应把音乐现象置于文化学和社会学研究中;上海音乐学院韩锺恩有感于科尔曼的理论发表了关于批评音乐学的学科设想;上海音乐学院陈鸿铎提出西方现代音乐创作中的“复体裁”现象;星海音乐学院黄虹对西方器乐体裁的形式与内涵进行了音乐学角度解析;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何平通过对美国音乐研究的阶段成果梳理、展望该研究领域的未来前景。总体来看,各位专家学者本着客观、严肃、冷静、审视的学术态度,对西方音乐的国内现状、西学前沿和各史学专题等方面展开了开放性、多元化的研究。

短短几天的交流,充分印证了国内的西方音乐研究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与往届会议相比,本届年会所体现出的特点是:一、研究成果选题丰富,视野开阔;二、研究者队伍进一步扩大,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学者已经成长起来;三、研究视域进一步拓展,各类方法和视角更加多元;四、研究成果的理论性与应用性并重。虽然本届年会已落下帷幕,但西方音乐学会走过历程中所承载的几代学人的治学精神,屹然犹如一面旗帜,将引领我们走出具有开创意义的道路。随着本届会议的成功举行,我们对中国西方音乐学会的未来发展和中国西方音乐研究的未来走向与建设都充满了乐观期待。

梁雪菲 沈阳音乐学院音乐学系讲师

(责任编辑 荣英涛)

西方音乐史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西方音乐史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2、中国自然经济何时开始解体?

3、“满街都是小便池”与“五气建筑”

4、存在一个关于经济增长的中国模式吗

5、中国“农商社会”说和“富民社会”说的理论阐释(笔谈)

6、评《国家与市场: 明清食盐贸易研究》

7、皇权专制政制下中国市场经济的周期性兴衰(上)

8、宋代区域史研究的现状及其特点

9、海洋丝绸之路与海洋文化研究

10、华南学派史学理论溯源

11、以历史眼光读中国经济

12、洞察新高考新题型、新动向

13、探析“经济人”观念产生的根源和启示

14、历史上的经济革命与经济史的研究方法

15、中国商帮文化特征综述

16、中外经济战思想概论及其当代意义

17、《中国大通史》体例结构的创新

18、探索世界经济史的发展轨迹与逻辑演进

19、从思维“导”图到思维“构”图的进化

20、“全球史”范式与烟茶贸易

21、金本位的一生:从诞生到消亡背后的经济与政治原因

22、当代饮食著作精品评介(十一)

23、从2020高考历史全国一卷看学科教学新变

24、民国时期唯物史观史学的非主流趋向:以中山大学陈啸江为中心的探讨

25、浅谈高中历史教学新理念

26、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研究

27、一个人的民国图书出版编年史

28、中学历史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9、二十世纪隋唐五代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30、钱穆与《中国经济史》

31、历史学本科培养模式对比研究

32、浅谈如何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3、60年来六朝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34、依托历史研究的“古代中国商业经济”专题复习方法举要

35、重建通史知识结构开展双“模”历史复习

36、试论“共产制”及其学术渊源

37、关于明代商业经济史研究的思考

38、浅谈高中经济史教学中教法上的变与常

39、制度与经济:清代的财政政策与社会经济

40、历史学视野下的中古法制研究

41、军校世界史课程教学法初探

42、海洋思维:认识中国历史的新视角

43、北宋青苗法的实效及其影响

44、世界史学科的由来与发展概论

45、社会史对中学历史课程的挑战

46、自贡岩口簿档案发凡:起源、内容及价值

47、对岳麓版高中历史新教材的认识

48、浅析近代民族企业的品牌意识

49、聚焦核心素养打造生本课堂

西方音乐史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2、论公正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生命线

3、中美两国法律文化的差异

4、恶法亦法的法律成本与价值分析

5、刑事司法公信力问题研究

6、刑法罪刑法定原则下的社会学解释

7、西方古代民主与近代民主之比较研究

8、论公司控制权配置的结构性修正

9、环境物权的法律构建基础

10、卓越法律人才视域内的法理学实践教学

11、西方自然法学派思想评述

12、论经济公益诉讼的价值

13、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实践

14、德国历史法学派及其现代性初探

15、由“从身份到契约”谈中国发展

16、地方治理过程中的政府角色

17、论法治思维与国家治理

18、基层党员干部法治思维能力的养成

19、公民安全的政府责任及其实现路径

20、由“恶法非法”分析法律与道德关系中的尖锐问题

21、论西方守法思想的演进

22、《外国法制史》课程教学改革刍议

23、法治中国的结构形态及实现路径

24、建筑类院校法学教育研究

25、浅谈自然法学派对“正义”的探索

26、论美国法律平等保护的局限性

27、浅析富勒的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28、张乃根:做学问就要理论联系实践

29、浅析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对我国法治建设的意义

30、浅析法律与道德的相互作用

31、正义与原则:罗尔斯法治精神解读

32、浅谈功利主义之批判与继承

33、要全面地认识人大对地方立法的主导作用

34、法律规范有效性的基础及路径

35、论国际商事惯例的法律性质及效力分析

36、《社会契约论》读后感

37、实用主义对法学研究之影响

38、劳动法“倾斜保护原则”正义价值探寻

39、徜徉在法律的理想与现实之间

40、论古典自然法对近代欧陆民法法典化的影响

41、浅谈德国法律与德国文化之间的关系

42、论中国古代会审制度的司法价值

43、从密尔式自由看中国社会治理

44、西方社会公正观念史中的“应得”问题及其理论启示

45、应激视角下的正义起源新探

46、从胡万林案试析犯罪的刑罚预防

47、民族习惯法的界定维度、理论逻辑及法治进路

48、浅谈在推动法治下“恶法非法”与“恶法亦法”的启示

49、“法”的“存在”方式之三义:必然法、应然法、实然法

西方音乐史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2、西方经济学试题库建设与教学实践

3、突出“政治经济学”在理论经济学学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4、马克思对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批判及其启示

5、信息技术与开放教育融合的实践探索

6、“弹幕”技术在《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创新中的应用研究

7、习近平经济思想概述及融入微观经济学教学的必要性

8、经济危机的起源与反思

9、高校教师行为与学生学习效果研究

10、民办高校《西方经济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11、《经济学300年》读后

12、空间修复失效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及体系解构

13、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发展创新的基本路径

14、改革开放初期西方经济学引入中国及影响

15、从市场的一般均衡走向经济的稳定增长

16、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生产理论的比较

17、述评结合:《西方经济学》教材编写思路和结构安排

18、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19、《微观经济学》教学与经济思维的培养

20、《西方经济学》通识教育案例教学探索

21、独立学院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内容设计及实施方案

22、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23、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高职《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

24、参与式教学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初探

25、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初探

26、两种社会保障调节收入分配理论的对比研究

27、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分工理论比较研究

28、马克思应用经济学的一个基本框架

29、《资本论》与中国社会经济

30、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创新研究

31、九三先贤宋则行先生往事杂忆

32、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发展观的比较

33、现代西方消费行为理论的综述

34、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理论与实践

35、探究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6、旅游者的碳消费效用评价研究

37、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学与西方经济学教学的关系

38、《资本论》与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比较

39、国民幸福论:思想渊源、范式创新与中国特色

40、关于西方经济学中几个问题的认识

41、基于智能云教学平台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42、《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教学方法的整合

43、经济学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方法探讨

44、西方经济学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实现路径研究

45、西方经济学“经济人”假设与马克思“经济人”思想上比较研究

46、构建生态文明范式下的新经济学

47、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金融危机理论比较研究

48、马克思、列宁的分工理论与斯密定理

49、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创新理论比较

上一篇:关于古典舞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比较宪法论文题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