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学校德育教育管理论文范文

2024-07-26

技工学校德育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学校 以人为本 管理

高中学校的特殊性体现在“上接初中,下启大学”,高中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所需人才,旨在通过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而实现人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对学校管理者还是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从根本上说都是对人的管理。因此,高中学校管理要做到以人为本,正确认识并处理好管理中人与人的关系,这样才能促进学校管理效率的不断提升。以人为本,不仅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还认为人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两者统一构成了以人为本的完整内容。就高中学校管理而言,管理的对象是人,管理的主体是人,管理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由此可见,人是学校管理中的根本。在高中学校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需处理好约束与调动、服从与协调、使用与培养、求同与存异的关系。

一、以人本主义理念为基础,关注人

在学校管理体系中,人是管理的主体,管理是否有效甚至高效,关键取决于是否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制度的约束就无需再三强调,职工的积极性也会随之提高。由此可见,在高中学校管理中,作为管理者,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切实以人本主义理念为基础,以关注人为核心,做好学校管理。

通过一些关于学校管理的报道,我们不难发现,那些管理得好的学校,如台湾的忠信高级工商学校,多年来一直以其优秀的学校管理而享誉盛名,究其原因,是因为该校管理坚持以道德教育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任何一所学校而言,其管理的核心都是人,这就意味着管理不能只是一些冷冰冰、毫无人情味的制度,因为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他们都是一个个有自己的思想、有独立的人格、有丰富的感情的活生生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需要,也想实现自身的价值。因此,作为学校管理层,必须正确认识这些生命体的特性,从而在管理中注重以人为本。树立人本主义的学校管理理念,就意味着学校管理在确保科学性、程序性的同时,还要充分做到民主管理,关注教师的发展,了解并尽量满足他们在物质、精神、心理等方面的需求,做到知人善用,任人唯贤,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为他们搭建展示自己的平台,使其充分地实现自我价值。

二、以人本主义管理模式为保障,管理人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这从很大程度上说,取决于教师的教育,再深层一点,就是取决于学校的管理。成功的学校管理在于发现人才以及培养人才,这是一个学校办学的根本。人才的发现与培养,并不是依靠各式各样的铁的制度,并不在于如何对教职工进行约束和规范,而在于采用恰当的管理方法,选择有效的管理模式,积极挖掘教职工的潜能,充分注重教职工的发展,通过多种方式来有效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鼓励他们在工作中大胆创新,最终帮助他们最大程度地完成本职工作。由此,学校管理就必须以人本主义管理模式为保障,切实达到管理人的目的。

在高中学校管理中,采用人本主义的管理模式,需要管理者立足于教职工实际,以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核心,切实为他们的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让他们乐于为学校服务,而不是为了完成工作。对此,作为学校管理者,务必做到最大程度地尊重教师,对于他们的成绩给予肯定及激励。在管理中不能武断,而要平等对待教职工,善于征求并采纳他们提出的良好建议,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学校的一员,也应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学校各项活动,支持学校各项工作。这样,以人本主义管理模式为保障来管理人,必定能使学校的管理事半功倍,并且通过这样的方式,广大教职工会以校为家,积极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从而更好地促进学校的发展。

三、以人本主义评价机制为辅助,鼓励人

管理的效率会直接影响人在管理过程中的积极性。在高中学校管理中要让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得到较好的发挥,就需以鼓励性评价机制为辅助,让师生员工在过程中享受快乐,在结果中收获快乐。

首先,对教师的管理是高中学校管理的核心。学校对教师的工作可从不同角度进行评价。一是对班主任的评价。在学校管理中,班主任充当了联系学校和学生的纽带,工作辛苦,因此,在对班主任的评价中,要坚持“既看到功劳又看到苦劳”的原则,通过制定班主任考核方案对班主任进行考核,考核以强调工作态度和工作过程为主。二是对毕业班教师的评价。高考不仅影响着学生的未来,也与学校的发展密切相关,对高三教师的考核,在突出日常管理的同时,要将重点放到教学管理上。在这个过程中,学校要根据自身实际,结合班级学生情况制定相应的学科考核方案,方案要突出鼓励性。三是对其他教师的评价。对其他教师的评价则要在鼓励其取得的成绩的同时,尊重教师的人格,关注其精神需求,在其成长的过程中给予帮助、支持、肯定、鼓励。管理者只有用激励性的评价方式评价教师的工作,利用各种场合表扬、发现教师的闪光点,对其点滴进步给予鼓励,才能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使其心情愉悦、全力以赴地投入教学工作。

其次是对学生和职工的评价。就高中学生而言,他们更关注精神鼓励,而物质鼓励次之。在对高中学生管理的过程中,要注重树立榜样示范作用,多关注学生的精神需要。如在评优选先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成绩优秀的学生,还要关注有进步、在学习过程中其他方面表现积极的学生,尽量从学生身上找优点进行鼓励性评价,评价要多在正式场合(如校会、颁奖会等)进行。对学校除教学人员外的职工的评价则要多关注其在工作中的表现。如节日发送礼品时,对工作积极的职工予以特殊考虑。当然,这要在平时的常规考核中得到体现后方可实施,不然容易造成员工间的矛盾,要注重形成积极的竞争氛围。

四、以人文关怀为核心,留住人

“爱是教育成功的基础”,爱也是管理的基础。在高中学校管理过程中,教师队伍的建设、学生管理都需要以爱贯穿始终。只有对教师给予充分的尊重、理解、宽容、善待,才能让教师在工作中感受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要做到这一点,在学校管理活动中,要注重以活动为纽带,让教师在活动中享受快乐。如通过工会组织各种文体活动,活动中给予教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这不仅让教师享受到运动的快乐,在运动过程中也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展示自己的优点,如果再对其施予人文性的关怀,教师工作起来会更加积极,也会自觉将这种爱传递,为形成互相关爱、互相帮助、互相交流的良好氛围奠定基础。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更多体现在对其行为的引导上。当前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学校应成立相应的心理辅导工作室,以工作室为平台,正确引导、教育学生,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学校的呵护,能理解学校的管理制度并自觉遵守。

在管理中实施民主管理也是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现代学校管理所推崇的在制度管理基础上的自主管理,是管理的一种新境界,即制度管人和人的自主管理结合起来,刚柔相济,注重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这些都需以团队为基础。在高中学校管理过程中,要以行政管理班子为核心,做到“有事大家说,有事大家议”,在此基础上以德育处、教务处、总务处等组织部门为纽带,到各教研组、备课组、各班主任,由上而下进行管理理念渗透,再由下而上对实施过程进行反思,从而形成民主化的管理氛围,推动学校管理的顺利进行。

总之,在高中学校管理中,人是管理的关键,只有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让广大教师职工和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校管理中,管理才会收到实效。当然,要让高中管理步入新的台阶,关键是加强对学生的管理,树立素质教育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学校管理的最终目的,这样才能让人本主义管理理念落到实处。

(责编 周翠如)

技工学校德育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当前,我国正致力于新型城镇化建设,平等、幸福、转型、绿色、健康、集约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目标,人口城镇化是突出特征。新型城镇化建设环境下的学校德育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学校德育工作必须解放思想、把握脉搏、契合现实,在加强传统内容德育教育的基础上,在培养学生爱心、孝心、进取心上多下功夫,培养中小学生争当建设生态文明的小园丁、小使者、小卫士。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学校德育;解放思想;契合现实

积极推进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正在成为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合理调节各类城市人口规模,提高中小城市对人口的吸引能力,始终节约用地,保护生态环境;城镇化要发展,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也要发展,同步发展才能相得益彰,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城镇化不是土地城镇化,而是人口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建设环境下的学校德育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学校德育工作必须解放思想、把握脉搏、契合现实,在加强传统内容德育教育的基础上,在培养学生爱心、同心、孝心、责任心、进取心上多下功夫,培养中小学生争当建设生态文明的小园丁、小使者、小卫士。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环境下学校德育困境的出现

新型城镇化建设环境下,学校德育困境反映在学生方面的变化、教育内容的变化、教育方法的变化。变化的结果是新问题的出现,以往惯式的不适应,的与效果受到影响。这些变化概括起来是:

1.学生方面的变化

新型城镇化环境下,国家鼓励人口城镇化的政策、新型户籍制度、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都会吸引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转移,外地人口向发展目标城市加快流动,进而引发学生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是:学生家庭生活水平差异拉大;学生的生活习惯差异拉大;学生的学习基础差异明显。必须承认目前的我国存在着城乡差异、工农差异、先进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差异,这种客观现实导致了学生方面的这些变化,这些变化很容易造成学生间感情的不融洽,相互间的歧视、不团结;个体学生的或自卑、落寞,或骄傲、放纵。

2.教育内容方面的变化

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实现的平等、幸福、转型、绿色、健康、集约的城市建设目标,为学校德育工作注入了在传统德育教育基础上的凸显内容,这就是在同学间要有爱心和求取同心的教育,家庭中要有孝心的教育,社会生活中要有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心,学习进步上要进取心,否则,寻规走老路的学校德育会与学生的德育需求脱节,平等的学生关系变成拉帮结伙的学生关系,不同家庭环境中的学生对由长和家庭生活现状引发不平等心理,对于社会生态的爱护和保护缺乏从我做起的责任心,学习进步上受情感压抑或放纵的阻碍。

3.教育方法方面的变化

教育方法是教育内容实现的工具,是针对于教育对象需要的有效教育手段。在学生方面和教育内容方面已经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沿用传统的教育方法会让学生中的新成分产生距离感、不切合实际感,会产生貌合神离的实际效果。譬如运用讲道理的方法,学生间已經存在的差异仅仅凭借讲道理的方法很难让全体学生都能够全面接受,尤其对持有不同心理状态的学生说来,有的需要特殊的情感关怀,有的需要由事入理的引导,有的需要以发展的愿景来激励,那么,教育方法的改进就是必须的。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环境下学校德育困境的应对

1.加强学习,解放思想

学校德育工作领导者学校德育教师、包括对学校德育负有责任的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要加强学习,一方面加强对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相关文献的学习,认真领会国家加速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政策、方针,结合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大局来增强对学校德育新情况、新变化、新特点的正确估计和判断,要从大方向和学情变化相结合的基础上,解放对于学生进行德育的思想,转变传统观念,开拓创新、实事求是的开展学生德育,求取德育的与时俱进、与生相系。

2.在培养学生的爱心、同心、孝心、责任心、进取心上下功夫

学校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养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学校德育的大目标到任何时候都必须秉承和坚持。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环境下,学校德语的大目标仍然需要坚持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大目标,要在坚持这个大目标的前提下,突出对学生进行爱心、同心、孝心、责任心、进取心的教育培养,就是要让学生在形成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集体、热爱社会主义情感的基础上,能够将这些美好的情感落实到热爱同学、关心同学、帮助同学、团结同学,热爱班级、关心班级、为班级争取荣誉,热爱长辈、尊敬长辈,热爱大自然、热爱绿色生态环境、保护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热爱学习,努力进步,天天向上等看得见摸得着够得到的实际行动上,将学生的德育落实到更切合当前的实际需要的程度。

3.努力丰富和创新德育方法

德育方法是教师与学生在德育过程中为达成德育目标而展开的有秩序和相互联系的活动方式和手段的组合。它受德育内容、任务所制约,是以德育规律、德育原则为依据的。德育方法是提高德育实效的关键,在具体德育工作中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型城镇化建设环境下,学校德育必须探求适合目前学生成分需要的教育方法,要让教育方法能够被学生的情感所悦纳,能够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而变化,能够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就事论理的引导,能够结合到课程建设中。而且,学校德育要延伸到家庭中,与家长建立联系,形成学校与家长共同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合力;延伸到社会中,与社会实践的体验相互联系,形成学校与社会有关方面和可利用资源共同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合力。

参考文献

[1]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2014-03-18.

[2]王甸成.细化养成教育,促进品德形成——初中学校德育工作方法略谈[J].中国校外教育,2015(4).

[3]辛丽.谈谈中小学德育工作方法[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49).

技工学校德育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改革深化,德育教育也成为了教学的重难点,高中作为学生成长及发展的重要阶段,为了有效落实对于德育效果的加强,提升教学质量成果,就必须要重视创新德育管理观念及模式,进而确保结合实际与学生发展需求,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与综合品质,为其的全面发展提供强劲推动力,基于此背景下,本文针对高中学校德育管理方法创新展开了探讨,希望能对促进高中学校德育教育落实,全面发挥德育价值有所裨益。

关键词:高中学校;德育;管理;方法创新

一、高中学校德育管理的重要意义简述

高中是教育结构体系中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其是否能够保障素质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全面落实,不仅仅会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还会在根本上影响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及人生观的正确建立,目前,多数高中学校已经逐渐意识到加强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并意识到其能够对学生学习发展所能够带来的积极意义,因此,其几乎已经能够达成加强德育、创新德育的共识,进而有效地从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入手,帮助其强化各项能力,培养其综合素质能力与道德品质,并从思想意识层面实现对其的提升,确保帮助其建立积极可靠的思想品德,并养成优良的行为及思维习惯,完善其的人格,为其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全面落实预期的德育目标。

二、高中学校德育管理方法创新的可行性策略

(一)重视德育理念的创新

传统的德育管理模式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对于德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及德育成果都存在制约,因此,想要全面提升高中德育管理水平,强化德育教学质量,首先就需要重视德育理念的创新,一方面,教师需要重视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进而在德育教育工作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尊重其的个性化发展,用客观辩证的眼光看待学生,认同其的个性化差异,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为德育教育的开展提供更可靠的基础条件,另一方面,教师不能够将德育教育工作仅仅看作一项机械性的工作,而是需要给予学生关爱,使其在自我塑造中感受到快乐,为德育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优势,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使其能够更好地更好地认识到自身的有点与不足,进而有效地为其提供德育引导,促进其的发展与成长[1]。

(二)落实德育模式的创新

除了上述所述的德育理念创新之外,高中学校德育管理方法创新过程中对于德育模式的创新也是不容忽视的,传统德育教学很容易由于落实的教育方式而使得学生存在敷衍心理或是厌烦心理,进而难以保障预期的德育教育目标,针对其的创新,还需要结合学生的发展情况及教学需求进行灵活巧妙的安排,详细来说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首先,重视以文化育人,教师可以联合日常的文化课程教学实现德育知识的融合渗透,进而联合素质教育,将知识学习与德育教育实现融会贯通,进而让学生在掌握巩固文化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可以有效的了解并积累德育知識,在不断深入了解知识的过程中,全面提升文化素养及道德素养;

其次,重视提升德育教学的趣味性,高中学生由于其学段的特殊性,其承担着较多的学习与生活压力,因此,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生动趣味的方式落实德育教学活动,进而给予学生一定的调剂,更好地理解德育知识,并自然而言地接受其的引导[2]。

(三)家校合作建立三位一体制度

对于学生来说,学校虽然是其日常接受德育教育的主要场所,但并非是唯一的,家庭与社会也在高中学生的德育教育中发挥着不小的作用,因此在开展德育管理方法创新的过程中,需要重视对于家校合作及三位一体制度的构建,进而实现对于学校、家庭以及社会中德育资源的整合,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德育水平,创建更和谐可靠的德育氛围,进而保障德育成果。基于此,一方面,高中学校需要重视与学生家庭的交流沟通,进而确保能够更了解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明确其的心理发展特点,规划针对性的德育教学措施,并全面发挥榜样作用,在学校及家庭中都可以为学生树立道德模范,确保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其道德素养的引导,并在这一过程中,全面加强家校之间的交流,进而结合诸如家长会、德育主题活动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实现对于德育教学环境的打造;另一方面,学习德育管理部门则需要联合社会发展中的各项热点事件以及相关德育资源,实现对于德育教育的延伸拓展,在根本上提升德育教学的深刻性与长效性,保障德育教学质量。

(四)落实责任打造全员育人体系

全面落实责任,打造全员育人体系是又一重要的德育管理创新,在其的保障与辅助下,能够在根本上为高中学校德育管理提供体系规范,具体来说一方面,高中学校德育部门需要联合德育目标建立全员育人制度,联合校内教师,在充分发挥其自身职责的基础上,合理进行不同德育任务的分配,全面发挥其的德育价值,并以此制度为基础,发挥德育监督管理,为工作地顺畅开展提供保障,另一方面,针对高校德育教育工作还需要制定科学的考核制度,进而全面深入德育管理工作,确保通过细致适度的考核与督促,保障德育工作质量,全面提升学校的德育成效,与此同时,学校德育管理部门还需要结合德育教育工作实际进行合理个人激励,由此全面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与工作责任感、积极性,打造良性竞争的机制,在全面促进德育教育落实的前提下,还能够有效提升教师在德育工作中的参与度[3]。

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高中教育而言,德育管理工作十分重要,相关工作人员需要从细节入手,针对理念、模式及制度、体系等方面落实创新,全面深化德育工作,提升德育质量与成效,充分发挥德育价值,促进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1]任江华.高中班主任德育管理应对策略[J].新教育(海南),2020,(35)

[2]李军荣.高中班级德育管理的创新对策研究[J].求知导刊,2019,0(21)

[3]刘国胜.探究高中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思路[J].文学少年,2020,(28)

技工学校德育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学校要有更好的发展,关键在于教育管理工作质量的提升。本文从当下学校教育管理现状出发,分析创新教育管理的原则以及创新教育管理的意义,并提出创新教育管理的措施,一是家校合作,二是尊重他人,三是加强沟通,四是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师资队伍的建设。

【关键词】教育管理 创新管理

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推进,学校管理体系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目前,很多学校的教育管理依然沿袭传统的管理模式,虽然有一些学校借鉴了其他优秀学校的教育管理经验,但并没有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社会发展状况进行相应的融合和创新。这样的管理不仅不能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帮助,也难以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学校的领导层应该对教育管理工作进行创新,探索教育管理工作的新出路,提升学校办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

一、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现状

1. 过于关注学习结果,忽略过程管理

受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不少教育管理工作者仍将教育管理的关注重点放在学生的成绩上,认为学生的学习成绩不仅能够代表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代表教师的能力。这导致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学习水平,只是想方设法地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也有不少学校在进行教研活动管理时,缺乏有效的监督制度,学期末或者年终考核时,许多教师“临时抱佛脚”,由此导致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逐步滞后,严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2. 对学生的管理过于强调约束,忽视自主性的调动

学校通常有明确的作息时间、作业制度以及其他相关管理制度。这些制度大都是为了约束学生的行为习惯,而对于学生的学习、课堂参与度、学习态度等,没有过多的关注。长此以往,学生只会变成知识的复制者,而没有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思考。

二、创新教育管理的原则

1. 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

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两大主体。如果在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上忽略了这两大主体,改革和创新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从重要性来看,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高于教师的地位,所以教育教学改革不仅要学校得到有效发展,学生的素质也必须得到有效提升。

2. 以学生发展为目标

创新教育管理,主要是利用更好的管理模式培养学生,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这是教育管理的最终目标,因此无论如何创新管理方式,都不能够脱离这个目标。

三、创新教育管理的意义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纵使素质教育在我国推行时间已久,但时至今日,依然有不少学校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以及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指标,学校的工作也基本围绕应试开展。教师的教学成果和学生的学业水平确实从某一维度上需要用一种较为统一的标准检验与评价,但是,分数至上的情况只会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变得愈发功利,学校的教育管理也会失去原有的价值。创新教育管理,可以从学校管理的角度进一步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1. 推进新课改的重要手段

新课改的持续推进是当下我国教育教学事业发展的一大重要动力。新课标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从原来教师单纯传授课本知识、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转变为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而陈旧的管理模式不能适应这样的变化。学校不能继续以应对考试为最主要的目的,而是要适应社会的发展,紧扣新课标要求,对教育管理进行改革,让学校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2. 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采用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是不行的,学生会感到厌倦。同样,如果学校对教师的管理采用单一的方式,教师也会出现积极性下降的情况,在教学的创新上会有所懈怠。这也是许多教师选择沿用传统教学方式的主要原因。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只会让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越来越低,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校的长久建设。学校要采用新的管理模式,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鼓励教师将更多的心思放在教学方式的创新上,以此提高教学的效率。

3. 完善教育管理的方法

现行的各种教育管理模式经过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的检验,是成熟可行的。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总会出现新情况、新发现,面对这些情况,学校需要在管理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漏洞排查,及时查漏补缺,不断创新和完善现有的管理模式。这样才能让现行的管理模式更加有效,发挥作用。

四、创新教育管理的措施

1. 家校合作

在以往的教育管理过程中,学校和教师时常会将请家长到学校面谈视为“终极武器”。其实,家长和学校有共同的目标,就是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所以,家长和学校并非相互对抗的关系,而应该是相互配合的关系。当学生出现问题时,教师应该耐心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寻找根源,与家长积极配合,采取多元的方式方法,从根源解决问题。此外,在教育管理中,切勿以竞争的模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教师和家长之间不能存在攀比心理,否则只会逐渐消磨学生积极的学习心态。学校的教育管理策略应当是多元化的,也应该是人性化的,教师要通过家长了解学生,因材施教,才能够将学生朝着正确的道路引导,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提升自己。

2. 尊重他人

对于教育管理工作者来说,明确自身的职责,正确使用手中的权力,放下身段,以平易近人的态度和师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尊重师生的想法,教育管理才能够发挥重要作用。要做到这一步,要求教育管理人员学会倾听学生和教师的声音,虚心接受学生和教师的批评和建议,并且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每一位學生、教师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教育管理者要对所有师生一视同仁,了解师生内心真实的想法,真正做到因材施“管”。此外,教育管理者要多创造和师生沟通的机会,了解师生的想法,然后采取不同的措施创新教育管理。对于一些学习上困难较多或者叛逆心理比较严重的学生,需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关爱,让他们找到自己的发光点,并且相信自己,这对于学生和学校的长远发展而言非常重要。

3. 加强沟通

教育管理工作不是单向的,教育管理者要与师生进行合理的沟通和交流,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对于有困难的人群要给予帮助,帮助这部分师生找回信心,这对于师生的发展来说极为重要,对于学校的教育管理来说也极为重要。教育管理者还可以设置专门与师生进行交流的平台,鼓励学生和教师通过平台传达心声,拉近师生与管理者之间的距离,为后续的管理工作的開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在建设平台的过程中,要注意实名制与否的问题,既要对意见的提出者进行恰当的监管,又要对意见的提出者进行恰当的保护。如此,教师和学生才会感到安全,愿意提出自己的意见,有利于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4. 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师资队伍的建设

师资队伍水平的提高也是学校管理工作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学校教育管理的任务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奠定学生发展的基础。而在这个过程中,关键因素在于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师资队伍素质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会影响学校未来的发展。因此,在教育管理工作的改革和创新上,管理者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要以教师的发展作为管理的中心,从创新教师管理方式出发,定期组织教师的培训,提高师资队伍水平。此外,还可以定期组织本校教师与外校教师进行交流,丰富教学方法,开拓视野。学校也要实施恰当的鼓励政策,鼓励教师继续深造,或者定期举办经验交流会以及专家讲座,或者聘请学科带头人来管理教师队伍,让教师有机会不断提升自己。

学校教育管理工作对于学生和教师的发展来说极为重要。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直接受到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影响。因此,学校的教育管理人员应当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创新教育管理方式,以此促进学校的快速发展,并为师生未来的发展提供足够的助力。

参考文献

[1] 陈立蔚.信息网络下高中教育管理的创新与应用[J].新课程(下),2018(12):216-217.

[2] 白云.谈高中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措施[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8(2):22.

[3] 许世红,耿丹青.新时代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监测研究与实践探索—以广东省为例[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1,41(5):25-33.

[4] 刘一石.“互联网+”模式下高中教育教学的管理与改革措施探究[J].考试周刊,2021(74):160-162.

[5] 张立银.高中教育管理中的人本化管理思路分析[J].天津教育,2021(3):48-49.

[6] 白晓明.大数据背景下智慧管理理念的高中教育管理研究[J].数字技术与应用,2020,38(11):221-223.

[7] 张昊.普通高中教学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0(7):184-185.

[8] 郑健.对高质量教育管理四个要素的解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0(11):5-6.

[9] 陆雅彬.新时代高中教育管理理念探讨[J].高考,2020(18):150.

[10] 张正中.基于智慧管理理念的高中教育管理路径思考[J].学周刊,2020(15):153-154.

(作者单位:山东省肥城市第一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胡玉敏

技工学校德育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学校构建幸福德育在教育理念、内容、方法上进行改革,科学地进行幸福的德育教育,使德育变成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幸福观、体验幸福、培养幸福能力的过程。多关注青少年个体的生命体验与内在精神的发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生教育全过程。创新学校特色的德育教育模式,推动农村学校德育教育水平的提高。

学生成长导师制是基础

学生成长导师制采取“四导”策略,即思想上引导、学业上辅导、心理上疏导、生活上指导。每学期至少对所有学生单独谈话两次以上,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心理、生活和学习状况及行为上的细节表现,通过有效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学生的肯定。该模式是以学生班级为单位,配备德才兼备的教师担任导师,每位导师负责一个小组,起到“导心”“导学”的作用,并建立相关的配套制度和印制学生成长导师工作手册。同时学校不定时对导师的工作情况进行检查:一是通过向学生或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二是组织相关部门对导师工作手册进行检查,把导师工作情况纳入年度考核考评,从制度上保证导师制工作落实和推行,成为构建幸福德育的基础。

体验课程是保证

首先,学校开展的每一项活动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水平、心理素质去设计每一项活动方案,以有利学生的发展和学生素质的提高为目标。其次,学校根据我国国情,结合本校实际和学生素质能力状况,通过重大节日纪念日,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节日培育学生民族精神。再次,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科技艺术等各项活动,如生生、师生篮球赛、学生棋王争霸赛、书画赛等活动。最后,学校成立了校园文化俱乐部,创办校刊,成立社团,办班级“图书吧”“活动台”。组建科技苑、书画苑、鹿鸣社、体健社、蓝天乐团等社团,增强学校活力,加大宣传力度,打造品牌,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

和乐校园文化是精神粮食

围绕和乐精心设计学校标志 学校各种标志是校园精神的外在显性的反映,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因此,无论是校训、校风、学风、教风的确定,校刊的编辑,还是校园建筑的布局创意,校园雕塑,教室、宿舍、食堂的文化布置,都要精心设计、安排,充分体现和乐校园文化内涵。

和乐校园文化建设的培育注重多样性、有效性和长期性 学校通过升校旗、戴校徽、唱校歌,围绕和乐开展科技、体育、文化等多种形式活动。而且要求长期开展,每项活动要有延续性,切忌“表象化”“临时化”,使其深深烙于每个师生员工的思想上,体现其行动上。

和乐校园文化必须重视群众性和整体性 和乐校园文化主要是通过全体师生员工的言行展示在社会公众面前的,注重提升全体师生员工的个体素质,引导每个人重视学校的整体形象和声誉。不断提高个体与外界沟通、传播和乐精神的能力。

和乐校园文化注重形成学校、社会和家庭三合力 将社会、家庭及其他相关因素综合地考虑进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积极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育人环境。此“三位一体”形成的合力,可形成相互影响的和乐校园文化,学校可将和乐校园文化传播至社会和家庭。惟其如此,才能使和乐校园文化在发展中充满生机和活力。

坚持不懈的开展塑造和乐校园文化的教育活动 一是新生入学教育,通过校训、教育理念等学校标志性文化的学习,使学生体验和乐校园文化的精髓,萌生爱校之情。二是树立学校先进典型人物,大力宣传优秀德育标兵、校园之星等模范事迹。三是营造和乐校园文化氛围,无论是学习区、生活区、活动区的环境文化布置,还是班级文化、宿舍文化、食堂文化、社团文化、体育文化、科技文化、艺术文化都要倡导和乐校园文化这一主流文化。四是举行毕业典礼,在学生即将告别母校之际勉励学生珍惜学校荣誉,并传承和乐校园文化,发扬和乐校园文化。

学生自我管理是有力措施

学生自我管理是幸福德育的有力措施,也是学生在学校实现幸福感的终极目标。学生成立了学生各种自我管理组织机构,如学生会、校园文明督导队、护校队等。学生组织机构的建立便于学校管理,学校可以从机构中了解更多的学生信息及管理中的漏洞和不足,及时对管理方式进行调整。其二有利于发挥学生参预管理的积极性,学生有了发言权,可提出积极的意见和建议,学校会变得更加民主、和谐,学生的幸福感会油然而生。其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学生自我管理要有明确目的:服务于学校、服务于学生。机构成员应受到全校师生的监督,在服务中应起表率模范带头作用。成立学生自我管理机构必须注意几点:一要选用责任心强、组织能力强的学生。二要对机构成员学生加强指导。三要组织机构成员学习和培训。四应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做、去管。五明确组织机构及成员的职责、目标和任务。

幸福德育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把德育工作的切入点放在受教育者当中,培育健全的人,培养有教养的人,培育精神幸福的人。

(作者单位: 福建省尤溪县台溪中学)

技工学校德育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快捷性特点,给中小学德育带来机遇,也带来了挑战。网络的普及和发展对未成年人成长产生着越来越深刻的影响。在网络迅速发展和变革的时代,学校要利用学校的网络优势,构建网络时代下学校德育新模式。引导学生做到文明上网,充分利用网络的积极作用,克服网络带来的消极影响,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0年我国网民总体中,10-19岁的网民已经达到1.4亿多人,是中国互联网最大的用户群体,而且现在,正以每天3万名的速度在增加。网络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正在迅速加大,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为中小学生打造一个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网络空间,已经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课题。

2011年9月,我们以连云港市区中学生为样本,采取问卷调查、走访座谈、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针对互联网对青少年思想的影响进行了深入调研。调查显示,连云港市区中小学生上网普及率达到91.7%。未成年人触网年龄日趋降低.每次上网时间中,半个小时的占23.3%,一个小时的占24.9%,两个小时的占51.8%。上网地点以家庭为主,其次在学校上网占12.1%,在网吧上网的占9.3%。从以上数据和调查内容可以看出,网络正在颠覆以往青少年人需要在家长、老师和社区的监护下成长过程,对青少年成长产生着越来越深刻的影响。

一、 网络对青少年德育的积极影响

网络的开放性和便捷性,为青少年的德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便利的条件。

首先网络是使学生的观察视角更为宽广。网络可以让人“随时、随地、无限量、多角度”地遨游大千世界,既可鸟瞰全球、亦可细品热点,使青少年“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成为现实。学校和社会可以利用网络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快的德育素材。

其次是网络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充足得学习资源。网络所提供的学习资源更具海量性、储备性,更方便检索,更能体现受众的主体性,最大限度地满足了青少年多样性学习需求,有力促进了青少年特别是高中生自主开展研究性学习。

再次是网络为师生对话提供了平等的交流平台。网络有鲜明的即时交互性,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的获得者、传播者,还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在网络上,每个人都可以是一个没有执照的电视台”。这种平等的话语权有利于青少年养成祟尚民主和竞争的人格、提高思考和实践的能力。

二、 网络对青少年德育的消极影响和危害

网络在使青少年开阔认知视野、丰富求知载体、提升创新思维、拓展人际交往的同时,也像一个无形的有着巨大吸引力的“黑洞”,吞噬着青少年的健康的“好奇”和“兴趣”,带来一系列消极影响:

1.网络的游戏性使一部分学生沉迷游戏。由于青少年心理还不成熟,意志力还比较薄弱。面对网游---这一“电子海洛因”的巨大诱惑,他们一旦沉浸其中就无力自拔。据学校调查显示,沉溺网络游戏的中学生中有70%以上的学生承认网游的刺激和冒险让自己上瘾;20%的学生认为网游中既真实又虚幻的创造性体验让自己欲罢不能;15%的学生认为网游中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让自己不想上学;80%的人认为网络游戏使学习成绩和与同学交往都受影响。由此可见,沉溺网络游戏对未成年人是贻害无穷的。长时间的沉溺网游有害身体健康,引起神经系统失调、注意力发散以及紧张性头痛,还会明显地导致学习成绩滑坡,旷课逃学,荒废学业。

2.网络的仿真性使学生缺乏辨别盲目效仿。未成年人的心理和生理发育还不健全,他们的辨别能力有限,在网络世界中容易把所见所听当成正确的道理,以致迷失方向。而青少年自身的求异冒险的天性又驱使着他们不断探索、确证并盲目效仿,以至于沉溺其中,无法自拔。心理学生认为,青少年长期玩暴力游戏,容易产生暴力倾向,会形成暴力心理和暴力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据调查,长期玩暴力游戏的中小学生,都有过用暴力去解决的记录。近几年出现的青少年暴力犯罪案例无不体现了这一特点。

3.网络的虚拟性诱导学生交友不良。网络的存在缩短了人际交往的“距离”,为人际间的交流提供了“空间”和“时间”上的便利。但网络世界的虚拟性,使得电脑屏幕背后的真正面目和真正目的成为“雾里看花”,而辨别力不强的青少年往往按照自己的愿望“自由想象”来满足精神需求,不知不觉陷入困局。一方面未成年人比较单纯,沉迷于网上理想的“友情”或者“爱情”不能自拔,一旦受挫就会陷入痛苦之中,引发不良甚至违法犯罪行为。

三、 网络时代下的中小学德育策略

网络时代青少年德育工作应着眼于创新,必须探索在新的形势下青少年德育工作中家长、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全覆盖、立体化的德育体系的新方法。网络时代青少年德育方法实现创新,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学校主动、积极的引导教育。学校教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在网络时代,学校要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优势去引导学生去利用网络的积极作用,克服网络的消极影响。在网络时代,与传统德育相比,学校德育应该实现平台和内容的创新。

首先,要教育学生远离网吧。中小学生大多数是未成年人,政府明确规定未成年人不能进入成人网吧,网吧的网站和游戏一般都带有明显的不健康内容,游戏一般也都是有暴力倾向,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据调查中小学生中有50%以上的学生去过网吧,有30%以上的学生经常去网吧,学生迷恋网络上网主要原因一是看不健康的带有明显色情内容的网站,还有就是迷恋网络游戏。要构建健康的网络条件下的德育新模式,首先要教育学生远离网吧。可以开展远离网吧的主题教育活动,通过主题班会,倡议签名等活动教育学生远离成年人的网吧。要有硬性的规定,在学校期间,学生一律不许去网吧。

其次,要利用学校的网络优势留住学生不去网吧。控制学生不去网吧,但不能限制学生的网络生活。网络时代,中学德育应该有新的阵地意识,主动地将德育的载体和途径扩展到校园网络上,利用学校免费的网络优势,积极开展一些有益于培养学生网络道德的活动。比如利用学校的校园网,开设学生“网上论坛”或“学生网吧”,引导让学生对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开展自由讨论。以学校网络教育管理中心为中心,组织学生就社会热点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可以帮助学生在学校的网站上开设自己的微博和QQ空间,并通过比赛的形式定期评比学生的微博和QQ空间。利用学校的网络优势留住学生,引导学生在学校文明上网。学校网络应主动建造免费开放、课余时间可以自由上网的校园网吧,吸引学生回到校园,留在校园,将学生与社会不适宜的网络环境隔离开,并自信可以将网络开辟为德育主阵地。

第三,学校要提供更多的健康网站让学生玩得开心。由于许多网站为了吸引更多的点击,不顾国家法律提供许多不健康的网络内容和游戏,学校要用自己的网站留住学生,就要提供内容丰富,又具有一定兴趣性的健康网站。针对青少年的认知特点,学校应丰富网上各类德育活动内容,吸引学生接受德育素养的渗透:如利用学生爱动手、竞争意识强的特点开展班级或个人网页设计制作比赛。丰富的德育形式和健康的德育内容将学生的心逐步引导到高境界的道德健康行为中。

学校应建立网络安全管理体系,选择思想素质高、信息技术强、精通心理咨询等知识的师资力量对网络资源进行过滤开发,科学确定正面网络德育主题,无痕引导学生网络德育活动,爱心疏导学生网络心理咨询,确保绿色网络资源无污染,健康网络德育活动无阻力、畅通网络心理交流无杂音,从而真正提高网络时代下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2.家长以身作则的示范教育。父母要以身作则文明上网。据调查,有许多学迷恋网络是受家庭的影响,有的家长本身就网络成瘾,乱交网友。要引导学生文明上网,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

3.社会营造良好的大德育环境。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一个良好的社区环境,应充分开发博物馆、健身俱乐部场所的教育功能,提供给青少年一个健康、良性的娱乐、健身和交往的场所,使他们在团队活动与交往中,沟通、传播和知识分享,提高对美与丑的识别能力,增强抵御和防范不良风气和行为的能力。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灵魂,要构建网络条件下的学校、家庭与社会(社区)教育紧密结合的新模式,充分整合各种德育资源,充分开发适合的多种德育形式,不断满足青少年的精神文化需求,整体构建中国特色和谐德育新体系,让青少年的道德生命能得以“诗意地栖居”。

参考文献

[1] 张红薇.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心理原因及教育对策.教育探索,2005(10).

[2] 高广生.为未成年人构建绿色网络环境.教育研究,2005(9).

[3] 沈德立.社会性发展心理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4] 张玮.网络让未成年人产生双重人格.未成年人法学研究,2005(8).

(责任编辑 刘永庆)

上一篇:园林植物课程实践教学论文范文下一篇:分层教学模式初中地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