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消费行为论文范文

2023-09-16

大学生消费行为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移动终端时代网络游戏已成为州市大学生休闲娱乐生活的重要选项。选取楚雄师范学院大学生为典型样本,对网络游戏消费行为进行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同时基于营销4P策略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即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游戏企业在实名认证的基础上完善职业认证机制,让大学生进行认证后在购买游戏商城内道具时也有折扣优惠。

关键词:网络游戏;消费行为;营销策略

随着我国全面进入移动终端时代,网络游戏已成为众多网民生活中满足娱乐的新选择。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数据显示,从年龄结构看,10~39岁网民群体占总体的65.1%,其中20~29岁网民群体比重最大,高达24.6%;从学历结构看,受过专科及以上教育的网民群体比例为20.2%。显然,大中专学生已成为网民主要群体,并且在逐渐成为网络游戏玩家的主力军。当前,我国高等学校共计2 956所,州市院校约为1 528所,州市院校在我国高等学校中占比约为51.69%。由此可见,州市院校在校大学生的数量是极为庞大的。目前,大多数文献对大学生网络游戏消费的研究以全国性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州市院校方面的调查研究并不充分。为此,以州市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索其在网络游戏方面的消费行为,并提出相应的营销策略,这对游戏开发商和运营商具有重要的实践参考价值。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分析

(一)样本选择

课题组以大学生网络游戏消费行为为研究对象,调查对象为楚雄师范学院的学生。调查问卷通过效度与信度检测,采取纸质问卷发放与网络问卷发放相结合的方式。针对大学生对于网络游戏的态度、游戏类型的选择、游戏的目的、对未来网络游戏产品的预期等进行调研。本次调研发放问卷共300份,回收有效问卷为290份。

(二)数据分析

1.性别特点。调查数据显示,网络游戏玩家的有284人,其中男生147人,占总数的50.69%,女生玩家占总数的49.31%。由此可见,网络游戏玩家群体在性别结构上差异并不明显。在游戏选择方面,移动端游戏成为男女游戏玩家共同的最热选择,占比达35.21%。选择电脑端游戏的男性玩家占比较女性玩家大,而选择网页游戏和各类APP快捷小游戏的玩家女性占比较大。

2.游戏目的。关于游戏的目的,本次参与调查的人员选择最多的一项是“排遣寂寞无聊”,占比为51.76%。其次是“认为虚拟社交轻松简单”“结识新朋友”,占比为51.39%。“休闲娱乐,打发时间”,占比47.54%。“在游戏中提高等级,获得成就感”这一项占比达46.13%。在问卷题项“通过游戏玩家获得了什么”中,认为“游戏提升了成就感”的居高不下,占比46.6%。44.54%的玩家表示通过游戏认识发展了新友谊。由此可见,玩家游戏的目的一方面是满足课余的精神需求,另一方面是在游戏中获得成就感之类的心理满足。

3.游戏产品。从游戏产品看,实物类产品、虚拟产品的比例分别为34.51%、65.49%。可见,网络游戏产品基本以虚拟产品为主,例如游戏商城中的道具、Steam平台或其他游戏运营公司发售的各类付费游戏,实物产品推出相对较少。

4.消费情况。在本次调查中,有75.86%的人表示愿意在游戏中充值消费。而被调查者中生活费在1 000~2 000元之间的167人中有68.63%的人每月在游戏中花费低于或等于200元。每月在游戏中消费500元以上的人员占比0.9%,且这部分人群生活费相对较高。由此可见,大学生每月在游戏上的消费受生活费影响较大,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可支配收入情况在游戏中理性消费。

5.购买游戏产品渠道。在本次调查中,线上直充渠道成为所有人购买游戏产品的首要选择。“英雄联盟”“王者荣耀”等,消费充值的渠道为线上充值,例如微信、支付宝直充。线下充值现在因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几乎已经销声匿迹。

6.玩家了解游戏信息渠道。调查结果明显,26.41%的玩家获知所玩的网络游戏主要由于新媒体广告吸引,25%的玩家是因为受到周围同伴的影响,而受线下宣传活动吸引和受相关游戏网络直播影响的玩家占比较少。目前,玩家获取游戏信息的渠道多半受新媒体影响,大部分人了解游戏信息的渠道,除了传统的游戏官网外,还有游戏公众号、官方微博、游戏直播平台等。

综上可见,在性别分布上,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大学生网络游戏玩家群体的性别结构差异并不明显。目前最受大学生欢迎的是“王者荣耀”和“和平精英”两款游戏。女性玩家在游戏选择上将视角放在了更多元化的游戏上。在游戏选择上,调查显示,网络游戏市场不再以电脑端游戏为主,移动端游戏已是当前游戏市场的主流。在玩家对于网络游戏产品期望方面,玩家不仅对传统的线上产品有所期待,他们对实物产品也有所期望。其次,在游戏消费方面,大学生较为理性,极少存在过度消费的现象。当下游戏玩家接收游戏信息已不再局限于官网信息公告或游戏内版面宣传,官方公众号、游戏自媒体爆料都是玩家目前了解游戏信息的重要渠道。

二、营销策略

(一)产品策略

1.性别差异缩减,以全性别玩家为市场开发主导对象。男性玩家面对游戏时,“竞技”“对抗”“胜负”“斗争”是他们选择游戏的主要标签。早年间游戏开发商开发了不少“男性向”游戏,而同时期的女性游戏市场几乎处于空白状态,这就导致了网络游戏玩家一直是男性占主导地位。“恋与制作人”的横空出世,让游戏开发商看到了女性玩家的数量及消费能力,女性游戏市场也开始充实。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网络游戏玩家性别差异并不明显,且男女玩家数量基本持平。游戲玩家群体性别差异缩减对于游戏企业来说是一个良好的机遇。如“QQ飞车”的竞速模式和休闲板块就实现了男女玩家在同一个游戏中互动的需求。游戏企业可以在同一款游戏中以性别偏好细分为三个市场区域——男性偏好区域、女性偏好区域、中性偏好区域,针对三个区域的玩家开发不同的游戏模式。在满足玩家本身偏好需求的同时,满足了玩家对其他区域探索的期望,也简化了玩家想要尝试新模式、新游戏的程序。

2.開发重心转移至移动端游戏。针对大学生这个市场,企业还是要将开发重心放在移动端游戏上。客户端游戏对玩家网速、电脑硬件要求较高,时间灵活性要求大。移动端游戏具有设备要求较低、不受场景时间影响的特点,所以移动端游戏无论设备要求、场景要求、时间要求都是极大程度地符合大学生的碎片化娱乐。

3.开发实物类产品,激发玩家消费欲望。调查显示,玩家对实物产品是有所期待的。游戏公司可以以旗下某款游戏与电子产品企业合作推出联名款电子产品,或是与某服装企业推出联名T恤、衬衫等。例如,“王者荣耀”可以和手工业制造企业推出游戏正版英雄手办,“绝地求生”可以与服装企业合作将游戏中的人物衣服制作出实体衣物。

4.以玩家意见为中心进行产品开发创作。在以往的模式中,游戏企业与玩家之间是单向的信息传递。游戏企业想要获取更大收益,就要学会倾听玩家意见,让玩家切实参与到产品的开发创作中来。以“王者荣耀”为例,游戏官方举办英雄皮肤创作大赛。游戏玩家自行设计英雄皮肤向官方进行投稿,全体玩家投票选出最受欢迎的设计并由游戏官方进行皮肤建模后上架。

(二)价格策略

1.从学生角度出发合理确定产品价格。大学生较其他学生群体,可支配收入相对较多,但也是有限的。此次调查中,有62.32%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网络游戏产品价格过高,且其中有23.24%的人由于价格过高而不进行消费。游戏公司要吸引大学生群体进行消费,要充分考量大学生的可支配收入情况与开发游戏产品所耗费的成本来制定价格。

2.多方合作降低消费门槛。网络游戏离不开网络,网络的传输速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玩家的游戏体验。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校园网难以保证游戏体验,而移动网络成了大学生的首选。但移动网络存在的通讯套餐五花八门难以选择、流量套餐资费较高的问题将一部分人拒之门外。游戏企业可以与通讯公司合作,推出联名通讯套餐,增加套餐内的游戏专用流量额度的同时降低套餐的资费,或者办理联名套餐在购买游戏道具时给予一定优惠。

(三)渠道策略

1.优化充值方式,提升玩家充值热情。自从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等线上支付方式成为主流后,游戏充值方式一直是线上充值。在保持目前的线上充值外,游戏公司可以创新更多的充值方式,让消费者对充值有所期待。例如,将传统的游戏点卡进行创新升级。根据游戏创造不同系列的套图,在点卡上影印不同的图画以盲盒的方式进行包装后售卖。消费者可以通过购买点卡来进行集卡活动。集卡活动在满足消费者收藏欲望的同时,也让消费者对购买到的点卡印图案有探索的欲望,从而提升玩家充值热情。

2.丰富线下活动,增强玩家对产品的依赖。网络游戏为玩家所构建的世界属于“二次元”的虚拟世界,而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为“三次元”。漫展、KPL职业联赛使得二次元与三次元破壁结合,玩家可以在漫展扮演游戏角色,而各类职业联赛让玩家从虚拟世界中的成就感延伸至现实世界。本次调查显示,消费体验与获得尊重是大学生充值的主要原因,而这些尊重和成就感都是在游戏中的虚拟世界里。丰富线下活动,例如举办“校园杯电子竞技大赛”,让玩家以现实中的真实身份进行游戏对抗,从而在现实世界中感受更强烈的成就感。

(四)促销策略

1.良好运用新媒体平台进行促销。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导致了人们从传统娱乐方式向碎片化娱乐转变。大学生的娱乐时间更为碎片化。许多大学生更愿意在碎片化的时间段刷抖音、刷微博来接收信息。游戏官方的官网公告促销方式太单一,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抖音短视频都是当下热度较高的新媒体平台,值得利用。其次,游戏直播的高自由度、主播与观众的高互动性让游戏直播成为直播行业中的大热版块,各类主播从而收获自己的粉丝群体并获得一定影响力,其粉丝愿意为他们所推广的产品买单。游戏企业在促销时要运用这种影响力,例如与某主播合作推广本企业游戏产品时,给予该主播粉丝特定的优惠政策。

2.利用节假日大力促销。节假日促销是一种传统的促销手段,具有集中性、突发性、反常性和规模性的特点。节假日是特殊的,是具有仪式感的。大学生作为时代中的新兴人群,他们有更强的仪式感。游戏企业要利用消费者这种仪式感进行促销,让他们能用较平时更低的价格购买到具有纪念意义的产品,从而满足内心的仪式感。

3.完善身份认证机制,给予大学生认证优惠。大学生的可支配收入限制了这个群体的消费水平。面对学生这个群体,京东、爱奇艺、支付宝都采取了用户进行学生认证就给予特定优惠的方式来吸引大学生进行消费。游戏企业同样可以使用这种方式,现下市场上的网络游戏均需要实名认证,游戏企业在实名认证的基础上完善职业认证机制,让大学生进行认证后在购买游戏商城内道具时也有折扣优惠。

参考文献:

[1]  孟玉洁.大学生游戏消费调查研究与分析——以合肥某高校为例[J].现代交际,2019,(22):147-148.

[2]  黄晔昕,何增辉,韩亚平.基于游戏开发商视角的大学生网游消费行为分析——以上海建桥学院为例[J].价值工程,2020,(1):53-54.

[3]  李俏斓,李晓辉,李梓佳.大学生网游消费现状调查及研究——以江苏大学为例[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8,(10):13-15+18.

[4]  井思博.手游全民化趋势及营销策略分析——以“绝地求生”为例[J].现代商业,2019,(16):13-14.

[5]  胡磊.利用经典“4P理论”指导手机游戏营销[J].市场周刊,2016,(11):66-67.

大学生消费行为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消费是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与社会生活的连接点。衡量消费特性的重要指标是消费结构和消费行为的状态与性质,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消费市场规模巨大,女大学生作为大学校园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其消费支出情况无疑是支撑这道亮丽风景线的基石。本文通过分析高职院校女大学生的消费行为现状、特点,在此基础上总结出针对女大学生市场的营销策略,完善整个消费市场。

[关键词]消费行为;女大学生;营销策略

消费者行为与企业的营销策略之间是互相影响的关系。一方面,消费者行为影响企业的营销策略,企业对消费者的了解越多,制定出成功营销策略的机会就越大。另一方面,营销策略也影响着消费者行为,消费者行为分析是形成市场营销策略的基础,消费者对整体产品的反应,决定这些策略的成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着重大的变化,高职院校的女大学生变化更加突出,她们既是社会消费大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有其自身的独特性。

1女大学生消费行为现状

11消费来源

消费来源是女大学生消费的前提,来源渠道和数量的不同都将直接影响女大学生的消费水平。女大学生的消费来源有多种渠道,主要包括:第一,父母的固定供给。第二,学校的生活补贴、奖学金。第三,自身通过勤工俭学(如“促销”)获得的收入和亲朋好友或恋人等给予的资助。

12消费水平

女大学生的消费水平就是指除去学杂费以外的所有开支,虽然绝大多数女大学生的生活费都由父母提供,但由于家庭、地域及自身的差异,她们之间的消费水平还有很大的不同。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21消费水平的地域差异

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直接决定本地区居民的收入水平,而居民收入水平又将直接影响居民的消费能力。来自大中型城市的女大学生消费水平最高,其次是小型城市或城镇,最低的是农村。当然也不排除其中贫困生高消费的现象。

122消费水平的年级差异

不同年级女生消费水平各不相同,女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与年级呈正比例关系,所处年级越高,离步入社会的时间就越近,就越容易受到社会消费环境的影响,因此,不知不觉中消费行为就具有了成年人的态势,消费水平也就随着年级的增长水涨船高了。月消费水平最高的是大三的女学生。这一方面是因为随着年级的增长,女学生的消费水平相应提高,但是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大三的学生马上就要进入社会,要参加各种形式的招聘会,准备各种材料,准备面试服装,尤其是女生,衣服、鞋子、化妆品、美容美发等费用会明显上升,这也客观上加大了女大学生的消费支出,消费总额的扩大也就直接导致了平均消费水平提高。

123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消费水平差异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使我国家庭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原来传统的多子女家庭结构基本上都被 4-2-1 家庭结构取代,独生子女成为了整个家庭的中心,导致了独生子女一代没有“预算约束”的观念以及超前消费的理念甚至过度消费的现象。独生子女的消费水平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

13消费结构

结合女大学生的实际消费情况,将女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划分为四种类型,即生存消费、享受消费、发展消费和社交消费。

131生存消费

所谓生存消费就是指满足人类基本生存需要的消费,主要包括衣、食、住、行四个方面。大部分人们的生活都达到了小康水平,这个时候人们就开始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吃更加注重营养,穿更加注重时尚和品质,住更加注重舒适度,行更加注重安全和快捷。因此女大学生普遍希望自己能吃得健康、穿得时尚、住得舒服,这也使得女大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花费较大。属于女大学生生存消费的项目中购买零食和服装饰品是除了伙食消费之外花费最多的两项,由此可知,女大学生的生存性消费在总消费中所占比例较大。

132享受消费

享受消费是指为了享乐而进行的消费,大学生的享受消費主要包括娱乐(看电影、KTV 等)消费和旅游消费。物质生活的极大发展,给人们的生活也带来了更多的休闲娱乐方式,游走于时尚前沿的女大学生开始不满足于宿舍、食堂、自习室三点一线的单调生活,而越来越多的选择出入 KTV、酒吧、健身房、网吧等娱乐休闲场所,或者出外旅游。

133发展消费

所谓发展消费是用于人类自身发展需要的消费,女大学生的发展消费主要是学习消费,学习消费的内容主要有购买书籍、打印复印资料、计算机、英语过级培训等。

134社交消费

社交消费是指大学生用于人际交往方面的消费,主要包括:联络、请客、恋爱、送礼等。为了搭建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娱乐消费成为了一个很好的途径,这部分消费通常有“聚餐消费”“KTV 消费”“送礼消费”等。

2高职院校女大学生消费行为特点

高职院校女大学生消费行为的趋向,是决定和影响消费者的各种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总的来说她们的消费行为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21消费来源呈现多元化

女大学生的消费来源多样化,非家庭收入增加明显。家庭仍然是女大学生主要的消费来源。此外来自国家、企业、学校设立的不同层次、不同金额的奖助学金,也成为女大学生重要的消费来源。另外,女大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不断增强,她们更希望自己利用课余时间打工来赚取生活费,适当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同时也可以锻炼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这即使她们的收入来源多样化,也满足她们日益增长的生活开支。

22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相关数据显示: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水平是 70 年代中期的 20 倍左右,是 90 年代中后期的 16 倍左右。奖助学金金额和范围的扩大,使得一些原本不具备消费能力的学生拥有了额外的消费能力,促成了消费水平的提高。此外,严峻的就业形势及求职过程中的性别歧视,使得女大学生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充分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和节假日外出兼职打工,积累经验,这在很大程度上也促进了她们消费水平的提高。

23消费方式超前,网络电子消费趋势明显

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的普及,电子商务的日新月异,传统的进店现金消费也由于支票、信用卡、网上支付等多种支付方式的兴起而使交易方式发生了转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加便捷,出门不用带那么多的现金,一卡走天下,既方便又安全。女大学生始终走在流行潮流的前线,从来不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在消费方式上也不例外。网上银行,信用卡,借记卡,会员卡的普及使社会进入了刷卡消费时代,消费从此变得更加方便快捷。

3针对女大学生消费行为的营销策略

营销策略是一个设计影响消费者行为以取得组织目标的计划,其目的就是影响消费者。在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市场经济时代,面对新的形势和市场环境要求,企业在营销过程中必须深入研究女大学生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有针对性地采取营销策略。

31产品策略:产品应求美、求新、求特

首先,产品设计要有美感。爱美是女性的天性,作为新时代年青一代的女大学生更是如此,她们在购买商品考虑的因素当中,美观占了很重要的地位。在购买某一产品时,产品的第一印象很重要,产品本身的色彩、形态、工艺、装饰、线条会给人们带来视觉的直观感受,所以在设计产品时,我们要注重产品线条的艺术形态,给女大学生带来视觉上的美的享受,唤起一种本能的女性意识。

其次,產品设计要时尚。女大学生具有超前和时尚的消费观念,她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对流行时尚风格的变化也要比男生更加敏感,所以富有流行时尚风格的产品设计更能激起女大学生的消费欲望,同时要积极加强对新产品的研发,满足女大学生不断更新的消费需求。

最后,产品设计要彰显出个性。由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女大学生的消费逐步由温饱型向享受型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她们在追求物美价廉的同时,更加重视个性化的满足,消费向多样化、个性化和差异化发展,企业应该迎合女大学生这种个性化的消费心理,产品的设计既要从色彩、形态、样式等方面满足女大学生对美的追求,同时也要努力塑造产品的个性化形象来满足女大学生个性化的心理需求。

32价格策略:采取逆向定价法和差异化价格策略

首先,可以采用逆向定价方式,女大学生主要是依赖性消费,生活来源主要是家庭供给,这样她们的消费就受到了限制,在购买商品时对价格极为敏感,因此企业在对产品定价时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女大学生对该产品愿意接受的最高价格,然后再考虑该产品的成本费用,制定出产品的价格,这样该产品的价格既能为企业带来利润,又在女大学生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

其次,也可以制定差异化的价格策略,女大学生由于消费水平的不同,可以分成享受型、温饱型和困难型三个不同的层次,不同层次对价格的接受程度不同,享受型的女大学生可以接受较高的价格,而困难型的女大学生只能接受较低的价格,温饱型的介于两者之间,为此,企业应该把价格分为高、中、低三个档次。

33渠道策略:增加网络销售渠道

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信息检索、人际沟通、休闲娱乐、购买商品等都可以在网上完成,网络缩小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同时也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现在生活节奏加快,在网上购物既节约了时间成本且价格较低,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在网上消费。

女大学生很容易也很乐意去尝试一些新事物,很快地融入到这种新兴的购物方式中来。因此,企业针对女大学生可以采用网络营销渠道方便女大学生购物。具体做法:第一,实行产品定制。女大学生在从众的同时也追求个性化,实现产品定制可以满足女大学生个性化的需求,网络销售的低成本,可以使女大学生的这一需求得到满足。第二,尽量缩短物流时间。厂商应该努力提高快递速度,增加消费者网上体验的正面印象。第三,网络购物毕竟还是一种新兴的购物方式,女大学生尚未形成稳定的网购习惯,为了巩固和发展女大学生网购习惯,企业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增加商品的附加价值,比如,送小礼物、赠送免邮卡、赠送积分等,以此来强化女大学生的网购习惯。

34促销策略:附送赠品、折扣诱人

首先,附送赠品。女大学生的经济尚未独立,所以在购买商品时,价格是很重要的因素,同时,女性都有爱占便宜的习惯,附赠品策略正是迎合了女性的这种心理而产生的,企业可以通过赠品策略改变传统的“买一赠一”“买大赠小”的促销策略。化妆品消费是女大学生消费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企业在销售化妆品的过程中就可以运用这种附送赠品的促销手段,例如,某女大学生购买洗面奶,企业可以提供小包装的洗面奶、爽肤水、乳液、面膜等多种赠品来取代只送一个化妆包,虽然价值是一样的,但是赠品的数量多,同时赠品的包装小,在外出游玩的时候携带也方便,女大学生会觉得自己占了便宜。

其次,打折也是一种有效的促销方式。打折对女大学生的诱惑很大。商家可以直接对商品进行打折,也可以利用“买 100 送 30”、“100当 200 花”这些间接的折扣方式来吸引女大学生的消费,这既可以让女大学生感到实惠,又能增加企业的销售量。

此外,企业在面对女大学生顾客时还应该强化服务,注重情感引导,提供舒适的购物环境,培育女大学生的品牌忠诚度。

4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在面对女大学生消费者进行营销决策时,必须充分考虑她们的消费现状和消费特点。同时,还要注意女大学生消费模式也是动态发展的,只有在认真分析、研究她们消费行为的变化趋势的基础上,合理制定和调整企业的营销策略,才能实现企业长期的、可持续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宝义,张黎萍大学生消费现状的理性分析——基于山东经济学院大学生日常消费情况调查结果的分析[J].山东经济,2006(3).

[2]桂永峰武汉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09

[3]范金凤武汉市女大学生消费行为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8

[4]王淑华当代女大学生消费行为探析[J].经济科苑,2009

[5][美]菲利普·科特勒市场营销[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1).

[6]罗纪宁消费者行为研究进展评述:方法论和理论范式[J].山东大学学报,2004(4):98-104

[7]刘晓昆我国消费环境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及对策[J].经济纵横,2008(2):64-66.

大学生消费行为论文范文第3篇

(一)网络消费的内涵、需要动机和过程

1.网络消费的内涵。关于网络消费的涵义,众专家各执一词。综合搜索材料本文得出:网络消费行为是指消费者在网络的虚拟空间中寻求、购买、使用、评定和满足其需求的产品。

2.网络消费行为的需要和动机。消费者的需要具有自发性、多样性、周次性和发展性的特征。消费需要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行为。首先,消費需要决定购买行为。购买行为的产生和实现是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上的。其次,消费需要强度决定购买行为实现程度。一般情况下,需要越迫切越强烈,则购买行为实现的可能性越大。最后,消费需要水平不同造成 购买的目标不同。在经济发达的国家,消费水平相对较高;而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情况相反。

3.网络消费的过程。

(1)需要确认。网络营销人员采纳多种手段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在价格方面,互联网作为新兴的市场,减少了中间费用,大大减少了销售成本,这也为网络低价销售提供了条件。所以网络经常出现促销活动,吸引消费者去购买。

(2)信息采集。网络消费者采集渠道很多,可以通过朋友和同事的个人渠道、广告和推销员的商业渠道以及大众传媒的公共渠道来收集信息,体现了多样化。

(3)比较选择。会综合考虑商品的信任感、支付方案的安全以及产品的选择。

(4)购买决策。此阶段消费者分析产品本身价值所占比重较大,而感情动机较小。网络消费者一般具有较高的分析判断能力,受外界影响较小,所以网上购物决策行为速度快效率较高。

(5)购后评价。消费者购买和使用所购商品后,根据切身的体会去进行评价。购后评价常常是一种经验,对以后消费者产生重大影响。

(二)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现状、影响因素及效应

1.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现状。从搜集的数据来看:32.3%的学生在宿舍上网,37.1%回家上网,13.5%在学校的机房上网。可以看出大学生对社会新技术的认知度与消费区间的多元化。作为一个特定的网络群体,大学生通过网络扩大了与社会的联系。在科技促动下,把握多元化形态,掌握丰富的校外知识和生活经验,已经成为了高校学生面向未来择业的自我教育目标。

2.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

个人因素: 互联网用户的主体是年轻人,而大学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蓬勃的年龄阶段。他们思想好奇和乐于表现自己。既喜欢追逐时尚又喜欢展现独特的个性。因此,在网络市场中时尚性和个性化商品更受消费者喜欢。

家庭因素:大学生来自四面八方,家庭也各有不同,家庭环境的好坏,某种程度上直接决定了大学生消费水平。

学校环境 :大学生所处的学校是名牌大学还是一般普通大学,大学处在郊区还是市区,这也影响大学生网络消费。

3.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正负效应。

正效应:(1)网络消费丰富了大学生的学习方式。(2)网络消费增强大学生与社会的联系。(3)网络消费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负效应: (1)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过程中诚信的缺失。(2)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中不良文化的冲击。(3) 大学生网络消费时空相对匮乏问题。

(三)关于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负效应的解决措施

1.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调控工作。大学生在网上进行网络消费,给国家、给社会、给大学生带来积极效应的同时,也带来不少的问题。基于此,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更好的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深入到大学生的思想根源,从大学额生的兴趣所在出发,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2.加强社会监督与增强公众信任相结合。由于网民数量的不断增加,要以网民为中心,网站、政府相配合,三者合力建立起强大的社会监督体系,让虚假的信息没有市场,逐步消除对网络消费的各种担心,从而使网络消费方便快捷。

3.建设健康文明的学校网络文化。校园文化是以大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对学生能起显性和隐性教育作用的群体文化。校园网络文化是一种新的文化形式,有利于大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形成正确的网络消费观念。

二、结语

大学生是新生的一代,对网络消费的传播和推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通过对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研究,可以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对大学思想教育和实际工作的推进起到重要作用。(作者单位为武汉工商学院)

大学生消费行为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青年大学生文化消费现状从深层次反映了其文化自信的缺失,具体表现为青年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疏离、对外来文化的盲崇,以及对未来文化发展的迷惘。文化自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其作为一种肯定的态度,一种深刻持久的力量,一种积极的价值取向,是文化消费的内在精神动力和引领方向;在引导大学生文化消费时,还要遵循大学生文化消费发生及实现的内在逻辑;从教育、传媒和机制的角度加强对大学生文化消费的引领,促进青年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消费理念,同时具有相应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文化自信;文化消费;青年大学生;教育引领

[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0.05.004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然而,高度的文化自信从何而来?其如何体现和衡量?从根本上而言,自信不仅是一种心理状态,表现为内心的肯定与满足,而且应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自信应建立在一定的客观实际基础之上,与文化自信相对应的客观实际是现实中的文化生产、消费、传播及交流。所以,文化消费状况的体现影响着文化自信的实现。青年大学生文化消费是全社会文化消费的重要方面。青年大学生文化消费行为不仅表现出他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而且传递着他们对多元文化的选择和态度。同时,青年人思想的活跃性、知识的丰富性引领着未来社会文化消费的发展方向。关注并积极引导青年大学生文化消费行为是提升全社会文化消费水平的重要基点,对提升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文化自信視角下青年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现状 目前,学界对文化自信主要有两种解读。两种解读的区别在于产生文化自信的主体具有宏观性与微观性;相同之处在于青年大学生对国家、对民族文化价值的坚定认同。文化自信通过文化消费状况予以体现和衡量,在当今文化多元、价值观多样、传统与现代消费理念相互碰撞的形势下,从文化自信的角度对当前大学生文化消费现状进行审视,其呈现出对“本来”的疏离、对“外来”的盲目崇拜及对“将来”的迷惘等问题。

(一)对民族文化的疏离

文化自信首先表现为不忘本来。本来,意即根本、来源,也就是不忘民族文化之根本与来源。其根本和来源就是优秀传统文化、近代革命文化及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它们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基,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定海神针’”[2]。但是,笔者通过调研发现,青年大学生主动购买并阅读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并不是很多,主动购买马克思主义相关文献和作品、主动选择去红色旅游景点参观学习及主动观看红色经典影视、爱国影片的更是少之又少。如果青年大学生不主动了解国家文化发展的来时路,缺乏对本民族文化根基的了解,甚至呈现出对本民族文化的陌生疏离、肤浅之态,那么其将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既不能立稳当下也终将失去未来。

(二)对外来文化的盲崇

文化自信还体现在如何对待外来文化上。越自信,越应有开放包容的胸怀、辩证取舍的态度,进而在相互交流借鉴中做到海纳百川、提升自我。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在多元又争锋的西方文化面前,青年大学生缺乏甄选能力,极易受到外来不良文化的冲击、诱惑和侵蚀。调研中,部分大学生言必称西方如何,对美国大片、韩剧、日漫等侃侃而谈,把听西方音乐、看西方电影视为时尚、高品位的体现,进而弱化、淡化甚至虚化本民族文化,呈现出“浮慕西化而不知西方文化的底蕴,憎恶传统而不解中国传统为何物”的状况。在多元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青年大学生对外来文化持开放包容的胸怀,但缺乏辩证取舍的态度。开放包容不是无所不包、盲崇外来,也不是无能为力,无所作为。因此,应加强甄辨能力,在外来文化消费中择善者而从之,在此基础上实现其与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进一步融合、转化与提升。

(三)对未来文化发展的迷惘

文化自信也体现在着眼于将来,既要知道本民族文化从哪里来,对本民族文化的发展趋势予以肯定,还要为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付出持续的努力。自20世纪90年代初费孝通先生提出“文化自觉”一词,“文化自觉”已成为谈论、研究文化问题时具有普遍解释力和渗透力的概念。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某种文化中的人对文化的自我认知,以及文化在人们生活各个方面的作用。在调研中,关于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不少青年大学生持不乐观的态度,认为传统文化守旧而过时,因繁文缛节而与当今快节奏的时代不相适应;有些青年大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枯燥乏味,缺乏吸引力,他们感受不到其价值导向,常困惑于“究竟学了有什么用”,因而缺乏基本的文化自觉,做不到文化的自信与自强。未来世界的发展将以文化论输赢,21世纪的文化自觉不仅仅是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和掌握,还体现在融合高新科技、传媒等方式和途径,实现对本民族文化的创造性发展,从而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等方面。

二、青年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理论逻辑

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是“通过主体见之于客体的实践来确证自身的主体意识,最终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的过程[3]。在青年大学生文化消费中,主体是青年大学生,客体是文化产品和服务,文化消费是青年大学生的主观需要。青年大学生文化消费是促进大学生成长的实践活动,其内在的发生、发展机理可分解为何以发生——何以可能——何以实现3个阶段。

(一)何以发生

人的需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是理解关于人的问题的关键,这一理论从根本上阐明了青年大学生的文化消费何以发生。在论证人的需要理论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现实的人作为起点,指出“从前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主要特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是以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和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4],其避免了在宏大叙事中只见物不见人,只见社会不见个体的缺陷。马克思指出,“人以其需求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其他一切动物”[5],并基于需要的不同把人和动物做了区分,进一步把人的需要视为人的本质,认为需要是人与生俱来的“内在规定性”。而且,“在现实世界中,个人有许多需要”[6]。现实的人具有自然的、思维的和社会的属性,从而产生多种需要,如肉体需要、自然需要、社会需要、交往需要和文明需要。恩格斯也深表赞同,并把人所需要的对象区分为“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7]。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改变,青年大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趋强烈,有着较高的物质追求。同时,青年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知识群体正处于渴求文化的年龄阶段,他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也越来越强烈,越来越丰富。

(二)何以可能

“没有需求,就没有生产。消费则把需求再生产出来”[8]。对于文化消费来说,满足人文化需要的对象性的、自觉的活动就是各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创造。文化生产的兴起和发展决定着人的潜在需要,从而使文化消费成为可能。否则,缺乏可以消费的对象,没有相应的文化产品或服务,消费者即使有着极为清晰而强烈的消费愿望,也无法消费。“需求本身也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9]。不同于经济领域,商品受供求关系与价格的制约,文化产品或服务更偏重于供求的内容与质量的统一。对于社会发展来说,文化精品体现的是正能量,蕴含着真善美。文化消费乱象涉及社会核心价值观被解构的风险和危机。当前,一些西方国家借势全球化,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向我国输送文化产品,抢占我国文化消费市场,致使一些青年大学生被大量低俗、奢侈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蛊惑,不知不觉陷入西方渗透的意识形态深渊和陷阱,造成大学生思想的困惑和迷茫、价值评价和行为选择的偏差和混乱。“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娱乐至死将不再是危言耸听。因此,社会需要的不仅是繁荣发达的文化产业,更是健康规范的文化产业。

(三)何以实现

人的需要具有关系性。这个关系首先表现为物对人的关系,即某个物对人是否有用,是否能够满足主体人的需要。其次是人对物的关系,即人根据自身情况、需要、喜好及购买能力等去选择物。文化消费是人在面对不同文化时表现出来的态度、行为及价值选择。在文化消费中,这种需要的关系性体现为人对一定文化的认同。“世界范围内的消费都是消费者自我认同的表现形式,消费者藉此与所处的世界产生密切联系,获得认同感”[10]。 青年大學生往往把自我认同、价值建构和文化消费联系在一起,有着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判断、评价与取舍。他们把自我的价值观念投射在所消费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上,在消费中确证自身的存在并且实现自我。“我的占有物反映着我存在的整体,我就是我有的东西”。人与社会互构而共生,在理解人与社会的关系时,我们不能陷入结构主义的框架而忽略了具体的人,同样也不能囿于个人主义的狭隘而忽略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文化价值判断与取舍的标准终究不应是单纯的个体行为,而要有积极的价值导向,这样的文化消费才是有益于个体、有利于社会的消费。

三、青年大学生文化消费的价值逻辑

价值逻辑是指在文化自信的语境下积极关注和引导青年大学生文化消费具有的价值意义。“文化消费既是硬消费,也是软投资,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国民素质提高方面,有别于其他消费”。

(一)实现主体需求与客体文化价值的统一,促进青年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建构和形成

文化消费的前提是主体有愿望与需求,能够进行有选择性的消费,从而实现主体需求和客体文化价值的统一。满足需求必须有相应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并对文化消费质量提出相应的期待和要求。文化自信导向下的文化产业不断提升服务的质量。青年大学生对客体文化进行选择与消费,这一过程也是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和建构的过程,其使主体需求与客体文化价值趋向一致,从而实现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

(二)实现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统一,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化的社会价值体现为促进人精神境界、道德品质的发展。要提升文化的以文化人、温润心灵的力量与价值;文化的经济价值体现为文化消费的增长、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繁荣;文化自信必然体现为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繁荣,否则文化市场将是一潭死水,自信则是一片假象。繁荣的文化产业与文化消费并不一定带来文化的自信。但是,如果片面追求经济价值的满足,使文化市场充斥低俗内容,呈道德失范、价值扭曲之乱象,那么不仅不会带来文化的自信,还会伤及文化之根本。根据规范经济学的原则,效率标准和道德标准是互补的,只有效率标准而没有道德标准,经济发展的目标就会被限制在以效率增长为“是”和“善”的框架内。同样的道理,效率下降就是“非”,就是“恶” [11]。基于对GDP的崇拜,物本主义的价值取向必然忽视人的价值,忽视人的道德品质。文化消费不能过分关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经济价值,文化消费的最终目标应是真正实现消费主体精神境界的提升,发挥其以文化人的力量。文化自信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导引规约着文化消费,从而实现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统一。

(三)实现社会精神价值与物质价值的统一,促进国民素质的提升

从某种意义上讲,精神文化消费是一种高层次消费,是价值观形成、道德品质塑造、科学文化水平提升及文艺修养陶冶的过程。文化消费的实质是内蕴于文化的价值观消费、认同及传播的过程。国内外学者研究表明,消费是体现一定的认知、价值、情感等精神活动和价值意义的编码、传递和解读的过程[12]。文化消费体现了个人与社会精神价值的提升;同时,文化消费也促进了社会物质价值的提升。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一生产关系构成角度而言,消费是社会生产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环节。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文化的期待与日俱增,文化消费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文化消费也是社会物质价值的重要体现。

四、理性引导青年大学生文化消费的实践逻辑

培育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建立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应观照当前青年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疏离、盲崇与迷惘,切实发挥文化引领、教育引领、传媒引领和机制引领的积极作用,引导青年大学生深度、理性、优质地进行文化消费。

(一)文化自信引领

文化自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其作为一种肯定的态度,一种深刻持久的力量,一种积极的价值取向,是文化消费的内在精神动力和引领方向。文化自信是一种肯定的态度,建立在主体对本民族文化充分认知、正确判断的基础上。只有积极、主动地认知本民族文化,才会做出正确判断、选择和建构,进而升华为一种自信。在文化消费中,消费者愿意消费某种文化产品或服务也是建立在文化认同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是引领青年大学生文化消费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文化自信是一种深刻的、持久的力量。时至今日,我国唐诗宋词依然散发着悠远深长的魅力,温润着国人的内心,升华着国人的情操,这既是对文化自信的生动诠释,也是对文化力量的见证。文化自信作为积极的价值取向,既能激发青年大学生文化消费的需求和渴望,也能推动青年大学生的创新与创造。

(二)教育引领

教育是一种感染、熏陶和塑造。引领大学生文化消费,就要培育其文化自信。在高校中构建一种会“说话”的文化育人环境,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文化鉴赏水平和文化消费的质量。会说话的环境体现在校园的硬件设施上。校园中的教室、食堂、宿舍、图书馆等建筑及校园景观要充满浓厚的文化气息,要展现与高校特征、青年大学生特征相契合的文化品位。会说话的环境还体现在优良的校风、优美的校貌、严谨的教风、勤勉的学风、认真务实的校园管理工作作风等方面;高校应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文化消费理念,以趣味知识竞赛、社会实践等形式,通过课题讲授、举办每周读书日等活动,开展与文化消费相关的讲座,让大学生明确科学的文化消费观念,懂得对文化消费品进行选择、使用、评价与鉴赏;高校还应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教育,增强青年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和历史的认知,树立民族文化的自信心、自豪感。同时,要旗帜鲜明地反对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文化是具有连贯性和一致性的社会产物。青年大学生如果缺乏正确的历史观、独立的价值判断和理性的文化认知,不仅不会产生积极的文化消费理念,其文化自信也将失去根基和土壤。

(三)传媒引领

作为文化领域的重要一环,具有全球视野的大众传媒在文化消费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随着手机、网络等新媒体的兴起,青年大学生的文化消费行为与大众传媒导向密切相关。青年大学生越来越依赖媒体技术,开始主动成为信息消费者、文化消费者,他们不再被动地面对广告和媒体形象,而是有选择地解释和重新占有它们。然而,青年大学生虽然有了较多的主动选择权,但在现有的传媒环境中做出选择的能力还是有限的。青年大学生对外来文化信息的把握很大程度上源于大众传媒。大众传媒一方面建构、传播着新的文化价值;另一方面全面介入人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改变着人们对世界、对社会和对自我的认知,消解着传统的规范和框架。大众传媒既是人们文化消费的建构者,又是文化消费的解构者。因此,明确需要什么样的传媒、传媒如何引领、引领什么等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在经济利益的巨大冲击和诱惑下,一些媒介产业追逐资本、调侃崇高、善恶不辨、过度渲染社会的阴暗面,制造大量的文化垃圾,呈现出过度市场化、资本化的倾向。传播学认为传媒可以为文化和社会的融合与团结服务,以增进向心效果。向心效果更多地来自于主流媒体,其拥有更强大的与人民大众交流的能力。在文化消费和文化传播领域,一方面要大力发挥主流媒体的引领作用;另一方面要以“正导向、讲格调、提品质”来规范和约束其他媒体,发挥大众传媒守门人的角色,引导青年大学生文化消费逐步品质化、深度化。

(四)机制引领

良好的文化消费环境既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塑造,也离不开政府的主导。政府应在文化产品的生产、正能量导向及文化消费市场的规范等方面建立相应的机制,发挥其主导作用,以营造风清气正的文化消费环境。首先,政府要大力支持、鼓励优秀文化产品的生产,重视并加强文化产品和服务中所蕴含的正向价值观。文化产品的生产,既有经济效益也有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有正负之分,社会效益同样有正负之分,负社会效益指的是给社会带来损害和消耗。从社会整体发展目标来看,社会效益比经济效益更重要;从社会发展目标实现的角度看,负面社会效益对任何行业的商品来说都是恶,正面经济效益弥补不了负面社会效益造成的损失。因此,我们在开发、发展文化产业和服务时,一定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从而生产创作出好的文化产品。其次,政府要加强对文化市场的规范和监管,制订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优秀的文化作品和现象予以肯定和赞扬,坚决抵制不良文化产品、现象、服务及平台。加强对文化产品的审查,建立严格的审查制度;对传播恶俗、低俗文化的个人、媒体、平台及企业等进行查封和取缔,净化文化市场;在全社会形成求真、向善、向美的文化舆论导向,传播文化正能量,确保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同时,可以根据大学生的消费能力建立相对合理的、低价的文化消费体系,或给予大学生一定的经济补助,释放引导消费的积极信号。再次,政府还要加强对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宣传与传播。采用多种途径挖掘优秀文化的价值观。通过短视频、AR、VR等新技术,以及文旅小镇等形式,采用通俗易懂、平易近人的方式解读优秀文化。丰厚的文化资产是促进青年大学生消费的源动力。只有契合时代主题、契合青年大学生需要的文化传播与转化,才能使这个源动力真正发挥效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2]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中)[J].红旗文稿,2010(16):4.

[3]牛涛.当代青年文化消费的历史使命与价值复归[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 2018:4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30.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26.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2.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4頁.

[9]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94.

[10]吴静寅.文化消费的影响因素及其促进机制[J].山东社会科学,2019(6):99.

[11]厉以宁.文化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211.

[12]李辉.论西方文化消费理论研究的范式与主题[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3):53.

(責任编辑:付英华)

Key words: cultural confidence; cultural consumption; young university students; education lead

大学生消费行为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95后”大学生;消费文化;社会变迁

[DOI]1013939/jcnkizgsc201818016

1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一系列从经济领域开始的社会变革。对外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前,消费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学领域,消费的社会学理论问题鲜少被涉及。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消费所产生的重要的社会后果逐渐呈现。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网络购物的兴起,推动了提前消费的发展,“先消费,后付款”的消费体验逐渐兴起的背景下,包含的是人们的消费方式、支付习惯、信用测试等自我消费实现的考验。

那么,“95后”大学生在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形成了怎样的消费观念与消费结构?这与当今社会变迁中消费文化的兴起现象之间有什么联系?对于我们认识当今的消费文化现状又有何启示?基于这些问题的思考,调研采用实地研究方法,向沈阳市沈北新区大学生群体抽样发放问卷并进行访谈,通过整理分析调查结果,对当代社会变迁下新生代大学生群体消费文化现状作全面客观的认识,并探索其与消费文化兴起的社会逻辑。

2文献综述

21国外相关研究

消费行为和态度往往集中反映在消费文化中,国外研究者们对此提供了理论研究框架。费瑟斯通(Mike Featherstone,2000)认为,消费文化是片段的、不断重复再生产的文化,难以凝聚为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消费文化在今后的趋势就是将文化推至社會生活的中心。他区分了关于消费文化的三种视角:①商品的扩张引起了消费场所等物质文化大量积累,使闲暇及消费活动显著增长。②人们对商品的满足程度同样取决于他们获取商品的社会性结构途径,人们为了建立社会联系或社会区别,会以不同的方式去消费商品。③消费时产生情感快乐梦想欲望等问题。

美国社会学家凡勃伦(Thorstein BVeblen,1964)研究了美国上流阶级消费模式及心理形成的社会和文化机制。他认为,当消费者满足人类基本的物质幸福后,便有余力去进行“炫耀性的消费”,即有闲阶级为了某种社会地位、名望、荣誉而进行的一种对非生活必需品的消费。这种消费指向的不是物本身,而是物所承载的地位身份品位等(符号价值),是有闲阶层在名望和身份上的投资。

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Georg Simmel,2001)在《时尚哲学》论述了时尚的本质及功能,他认为人们在时尚上的消费,是人们反抗客体文化的压制而进行的主观行动反应,并且是作为消费扩大之下商品继续分化的最佳例证,他指出了时尚的消费观:个性和阶级。

22国内相关研究

从社会学的视角看(王宁,2001),消费并不仅仅是个体行为,而往往是一种共有行为,是一种同时为许多人所共同表现出来的文化。消费文化总是带有地理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历史发展、民族、物产和人们创造能力、适应能力等行为特点(赵吉林,2009)。

国内对大学生消费现状的研究颇多,在对消费的相关分析时大多强调消费问题,而忽略了社会事实的客观性。主要研究者切入角度有消费观念的研究,如魏宁(2013)、张红霞(2014)、张林(2016)等将大学生的消费问题建构社会主义思潮下,相关思想教育也是其主要讨论对象;也有消费行为方面,顾天竹(2017)将消费行为视为主要研究方向,提出学生提高消费自控能力、校方加强德育管理和健全规范消费市场成为引导大学生合理消费的有效途径;还有相关研究侧重于消费行为和态度的某一具体方面,如享乐主义消费观(贾常遥,2017),基于互联网的消费行为(彭鑫,2017),符号性消费观(孟庆宁,2016)等。引人注意的是一些对大学生贷款现象的调查研究,大学生向往自由、独立的思想观和消费观使其通过微消费贷款得到愿望的满足(毛能,2016),大学生也因此逐渐被纳入网络借贷商的主要目标中。在以上国内研究中,大多研究均有相关政策的提出,但有些针对性较弱,对策不够具体或视角较为单一,有些只具条理而没有整合性,另外,这些对策均忽略了社会的运行逻辑。

23研究总结

在已有的研究中,研究者们大多着重于宏观社会或微观个人的区隔性研究,而忽略了在宏观的社会变迁背景下引进个体行为态度的消费解读。“95后”大学生在消费文化上的表现及特点,是中国社会变迁进程的一个阶段性局面,同时也对社会化进程表达了适应性,对未来消费文化趋势的形成具有预示意义。

3当代社会变迁中消费文化的兴起

31社会变迁下消费观的变革

传统中国社会“以俭为德”的消费观根深蒂固,计划经济时期大多数人保持着俭省的消费习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已经完成了初步的资本积累,居民的生活水平逐渐迈向小康,消费结构开始从以“衣”和“食”为主要内容进入以“住”和“行”为主要内容的消费阶段。人们不再满足于温饱而是慢慢倾向于享受与发展。这时,以货币价值作为模仿衡量的标准,品位作尺度,消费结构下社会地位的认同也由此形成。模仿,即成为消费的重要趋势。一方面,模仿具有增加群体整合度和阶级区分的功能;另一方面,则不断输出享受、炫耀的价值观。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逐渐从消费生活必需品时代进入了耐用消费品时代,具有一定制度化文化资本的新中产阶级群体逐步扩大,但新中产阶级群体缺少一定的经济资本、社会出身及与之相关的对文化解码能力。为了获得这种地位上升所需的必要积累,新中产阶级发现了可以掩饰其资本欠缺的资源,即高雅文化的消费。在新中产阶级引导的价值变化潮流中,普遍的应享意识介入消费观中。人们对经济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的习惯性期待,形成了消费文化的霸权。

32消费手段对消费意识形态的改造

宏观背景下,透支性消费作为脱离传统消费形式的新力量,承担着刺激消费的最初使命。基于网络的微型信用消费贷款,伴随着网络购物产业的发达,形成了信用额度下的定期免息和分期借贷,刺激中低消费人群的购买力。消费手段的日趋便捷,逐渐使消费者不再将商品价值与个人预期连接。透支性的消费手段满足了人们接受外界刺激后产生的消费需求,跨越了获取商品的时间性与空间性,潜移默化地改造人们的消费意识形态。

在消费行动集中的城市场域中,社会群体的惯习伴随着多重挑战。一方面,人们通过储蓄维持安全感;另一方面,却又接收着线下折扣活动、传媒广告、名人网红价值输出等促销手段的刺激。发展迅速的互联网造就了消费文化的趣味性和时尚性;服务业的发展和制造业品质的提升,使消费品呈现个性化和多样化,大规模生产和高消费改造了人们的生活——追求品质。

33消费品的社会化

通常情况下,社会化是指个体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人们习得了社会规范,并与社会文化相互作用,以实现持续性期望。但随着社会的分工,人趋向异化,一部分社会行为遵循着已有的客观规章制度,另一部分又追寻个性的发展。伴随着社会阶层的交叉性,群体心理的整合往往依靠文化的多元性得以联系。人们依托于互联网进行文化交流,省去了面对面的成本,却伴随着时间和货币的消耗。在众多的文化市场中,人们通过网络寻找认同感,这个过程则促进了消费品的转型。商家将多元文化刻入产品,赋予消费品以品位,例如逐渐兴起的古风文化促进了古风服装和古典书籍的消费,旅游文化的兴起促进了流动旅游团的定制,人们对知识的追逐促进了付费听书、网课等互联网消费平台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变迁和个体与生活世界黏合度的降低,衍生出文化与社会结构的裂痕,而通过货币塑造的消费品则紧紧贴合着社会文化的进程,实现消费文化的兴起。

4“95后”大学生消费文化现状及成因分析

41研究对象与方法

“95后”大学生是指1995—1999年出生的新一代大学生群体,是当今大学生群体的最新力量。本次调查以沈阳市沈北新区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大学范围涉及十所本科及专科大学生。作为迅速崛起的消费群体,其在以知识为中轴划分的社会中基本处于“中产”地位,“95后”大学生的消费理念、消费行为、消费方式和消费环境的汇合体的象征——消费文化,必然会并引导未来社会的消费主流。

文章通过查阅相关书籍、报刊、文献、互联网等图书资源和网络资源,了解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相关研究成果及相关理论,并进行资料的整理与归纳总结,为进一步分析提供理论框架。调查过程主要针对沈阳市沈北新区十所高校的“95后”大学生的消费行为进行问卷调查。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发放问卷并及时收集整理、统计分析。根据问卷分析得出的结果和不足,选择部分调查者进行深度访谈,以求进一步了解“95后”大学生的消费需求和消费心理,深入挖掘更为真实和准确的信息,以得出并解释“95后”大学生的消费特点、消费结构和消费问题,为论文的论证提供有力的证据。

42“95后”大学生消费现状及特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多元性消费趋势投入大学生群体,伴随的是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的转变,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和整理,“95后”大学生消费现状及观念逐渐呈现出以下特点。

421消费水平差异化、理性消费占主导

由于大学生尚未踏入社会中的工作,缺少固定的收入来源,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其主要的经济来源仍旧为家庭供给(8893%),其他来源为亲友资助、助学贷款、学校的奖学金和兼职收入(见图2)。对“95后”大学生的每月消费总额调查:2561%的大学生的月均消费支出在1000元以下,1000~1500元是“95后”大学生的普遍月消费总额(5819%)。由此可以看出,“95后”大学生消费水平个体差异较大,呈现不平衡性、等级化和两极化等特征(图3)。但是,大部分“95后”大学生消费水平较为合理,理性消费仍是消费主流,在生活费的使用比例上,基本衣食住行支出仍是当前“95后”大学生的主要支出。大多“95后”大学生在购物时对商品价格和实用性的重视超过商品的品牌、档次和款式(见图1);另外,对于自己心仪的物品超出自己支付能力时,大多数调查者会选择放弃购买(7191%)。所以可以认为,多數“95后”大学生能够以自己实际支付能力为基准选择性购买商品。

“95后”大学生消费水平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年级、性别等维度上(见图3)。男女消费的差异主要是消费观上,男生更加看重商品的功能性与体验性,在烟酒、网络游戏、IT产品等方面消费较多,女生则更注重商品的情感性与象征性,热衷于逛街和网购,购买各种饰品、衣物、化妆品等。随着学业的不断加深,“95后”大学生的平均消费水平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显示出阶段化增长趋势,提前消费的频率也呈现递增趋势,由于大一时期生活费用来源单一,大二、大三逐渐掌握消费的自主性,并通过多种方式赚取生活费用,而大四面临就业压力,通信费、学习考证费用不断增加,消费行为更趋丰富和多样化。

422消费结构多元化

消费文化能映射出消费者内在的行为准则与价值观念,消费观念会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进而影响消费结构。对消费项目进行分析归纳,可将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划分为生存消费、交往消费、发展消费、享受消费。生存消费指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衣、食、住、行消费;交往消费指维系社会情感交往而进行的消费,包括通信、恋爱、人情往来等支出;发展消费指大学生用于自身发展的消费,包括学习、培训等费用;享受消费指满足享受的娱乐、旅游、个人爱好等消费。社会环境的日新月异,使得“95后”大学生们已不再局限于寝室、图书馆、教学楼三点一线的单调生活。除基本的衣食住行消费、学习消费外,运动健身、交际恋爱、手机网络、旅游、网购都成了大学生消费的热点。调查数据(见图4)显示:“95后”大学生的消费支出中,衣食住行支出占4358%,社交消费和休闲娱乐支出同样占1465%。由此看来,“95后”大学生对精神文化消费日益增加,从简单生存需要上升到生长发展、享受需要,消费类型渐从生活型向文化型转变。消费结构多样化趋势明显。

423追求个性消费,注重符号价值

当前大学生在消费时,注重的因素从功能角度划分可以分为两类:功能消费和符号消费。功能消费重视物质的质量及实用价值,其目的在于满足人们基本的生活需求。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日趋丰富多样,人们更加注重商品所持有的附加意义,即符号消费,更多突出商品消费的工具性与表达性。鲍德里亚认为,消费社会中物质的极大丰盛使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再像以往那么重要,消费社会的逻辑也不再是对商品使用价值的占有。调查数据显示:7031%的被调查者赞同会通过一个人所拥有的商品判断对方的性格与品位。对“95后”大学生而言,通过追求商品的符号价值,更能体现个性、表达自我,进而展现内在自我价值。

在消费社会中,消费不再是单纯的物质性活动,它同时也是一种符号活动、交流活动和表现活动。商品的附加价值体现在商品的符号意义对商品的提升上,大学生对于品牌的追求正是一个典型,他们认为品牌作为符号体现了商品的档次以及消费者的身份和荣誉,并试图通过所拥有的高档品牌来树立在同学之中的个性和地位,表征自己已经处于某种特定的社会阶层,不仅满足自我内在需求,也是一种文化交流和社会表现的过程。

个案1:小林,大三,平时会关注一些品牌的动态,尤其是包和化妆品,对这类商品的高档低档品质等都了如指掌,当有心仪的牌子上新时,会迫不及待地购买,对自己已买的牌子都如数家珍……“这些品牌的东西,质量一般有保障,而且很好看,撞款的概率也很小,平时基本上看不到一模一样的”。

424消费方式趋向网络化、电子化

随着电子化和网络化的不断普及和相互推动,社会消费的支付方式已经从单一的现金交易向手机支付、银行卡、信用卡等多种形式的交易方式转变,新型的支付手段使人们的消费生活更加方便快捷。作为互联网影响下的新生代,“95后”大学生具有多元开放的思想意识,对于新兴的时尚产品能够迅速接受,他们的消费方式早已从传统方式转变到网络电子平台,调查数据也印证了这一事实(见图5):外出时,9173%的被调查者会使用支付宝、微信等手机支付,309%的被调查对象选择刷银行卡或者信用卡消费。长远来看,支付宝、微信等移动支付方式将会成为消费支付方式的一大主流。

图5“95后”大学生外出消费方式

作为网络新媒体的主力军,“95后”大学生的消费均大量以互联网为媒介,伴随着电子商务的持续刺激、实物配送的日趋完善、生活质量的提高、场所的丰富多样,他们愈加倾向于选择更为快捷的电商消费模式,逐渐成为网络购物的中坚力量。调查数据统计(见表1):在被问及“您平时的网购频率时”,大部分被调查者选择了“一个月一次”,所占比例为6338%,有2456%的被调查者选择了“一周一次”,515%的被调查者选择了“一年一次”,691%的被调查者选择“一周两次及以上”。同时,九成多的95后大学生认同网购促进了消费,近七成的“95后”大学生也表示自己会在“双十一”或者“双十二”促销日进行购买。这一事实表明,网购消费在“95后”大学生群体中已相当普遍。

参照群体对消费行为的影响方式可分为三类:一是信息传递原则,个体从参照群体成员处获取信息,做出消费决策;二是示范效应原则,个体将参照群体的消费行为视为标准,从而接受并采纳;三是团体压力原则,当参照群体呈一定规模时,多数人的消费价值观念迫使个体消费观转变,进而引导其行为。消费是个体社会化的产物,是社会文化熏陶培养的结果。“95后”大学生进入大学阶段,消费行为呈现出明显的社会化特征,身处集体环境中的“95后”大学生,在与其他人接触和互动过程中,他们的行为受到同辈群体认同的影响,逐减显现出群体之间态度、观念、规范、行为准则的相似性。调查中(见表2),当问及“是否会为了合群调整自己的消费结构时”,5962%的被调查者表示认同,同样,在“影响购买商品的主要因素”一题中,5645%的选择了朋友、同学的推荐。可以看出,同辈群体对“95后”大学生消费行为影响较大,个体希望通过购买具有扩展并延伸自我意义的商品,从而归属于某个群体,获得这个群体成员的认同,实现归属的需要,群体成员间的相互模仿更加深了個体内部的凝聚力与心理认同感。

大学生每月用于自己支配的钱是有限的,但只有极少数的“95后”大学生会有规划自己消费构成的意识,储蓄意识淡薄,大多数大学生会下意识地盲目追随流行于校园中的消费风向,而逐步丧失自我判断和自主决策能力。访谈中,当问及被访谈者,“是否合理规划过每个月的生活费的时候”,多数人表示没有这方面的意识。

个案2:大二的小夏平时不乱花钱,但也一直没有合理规划的想法,消费方式先松后紧“在每个月末,月生活费快要用完的时候,就稍微省省,这样生活费就差不多正好够用,现在网购挺方便,可以分期付款,之前我手机丢了,很快就分期借贷重新买了一个,生活也没有太大的压力”。

个案3:大四的小周即将毕业,因为面临找工作、初步进入社会的阶段,格外注重个人的外在形象,平时也会关注一些职场穿搭,“前几天做头发花了不少钱,又买了几套比较好的职业装……之前打工赚的钱不太够花,不过用信用卡透支了一些钱,等找到工作再以后慢慢还吧”。

互联网电子商务背景下,信贷消费、分期消费平台应运而生,比较典型的平台有京东“校园白条”、支付宝“蚂蚁花呗”,不仅激发了“95后”大学生的金融消费需求,更实现了超前消费。多数被调查者表示会使用信用卡或蚂蚁花呗来购买超出自己经济能力的商品,调查同样发现,大一到大四使用提前消费手段的比例总体呈增加趋势,“先消费后支付”模式渐渐为“95后”大学生所接受。原因在于大学生群体可支配的资金与商品获得的期望存在断裂,于是利用分期付款购买轻奢侈品或者价位较高的电子产品,通过不同月限分期慢慢偿还,很有可能导致大学生严重的超前消费并无力偿还的问题。

432盲目性、炫耀性、享受性消费增多

部分“95后”大学生消费中明显存在着盲目心理、炫耀心理和享受心理。凡勃伦效应指出:由于消费者可能是想要通过使用价格高昂、优质的产品来引人注目,具有一定的炫耀性。因而这种现象在经济学上又被称为“炫耀性消费”。具体表现在人际交往、娱乐、恋爱方面的消费过高,在满足了基本生活之外,更多地追求品牌和时尚,具有品牌意识。

一方面,“95后”大学生希望通过物质消费以达到自我实现和自我满足;另一方面,社会生活诱惑的增加,购买一种商品已经不再是停留于追求商品实用功能的阶段,而是它能够实践商品附带的符号价值,即满足某种心理欲望。他们正处在人生中社会角色变换最为频繁、自我价值需要不断得到外在确认的时期,加之消费文化的兴起,更希望在这个注重经济价值、以金钱确认身份地位的现代社会中,引起外界关注以汲取资源,获得个人地位向上流动的机会。

44“95后”大学生消费行为影响因素

人是社会化的产物,“95后”大学生作为社会性动物,其消费现状的形成不是一个独立的行为,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相互融合、相互作用的结果。

441社会与个体

消费主义思潮影响下,西方享乐主义价值观、拜金主义不断传入,使人们原有的消费观受到强烈冲击,消费品日趋个性化和时尚化。市场经济的繁荣,网络消费的普及都在无形地重构着人们的消费观念。互联网支付的便捷弱化了大学生对于货币的概念,为“95后”大学生高频次的消费提供可能,而以电子商务为主导的网络消费市场为大学生指向便捷多样的消费渠道,为盲目消费、冲动消费提供了驱动来源。随着大学生与社会的逐渐接触,广告、媒体宣传的强势噱头,时尚引导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附带着网红、明星的示范效应,愈加塑造了大学生独特个性、自我展示的消费行动,诱导甚至支配着“95后”大学生们的消费生活。

同辈群体的趋同性同样影响着“95后”大学生的消費选择:当看到别人购买某种商品时,这件物品自己可能并不需要,受多数人消费行为的影响也盲目随大流去购买,而购买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让自己保持与同辈群体内部所谓的一致、认同与归属感。这种参照模仿表明群体归属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引导着“95后”大学生的消费行为。

442自我与家庭

当今社会正是物质产品被广泛赋予符号价值的时代,商品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相比以往的任何一代,如今的“95后”大学生都能够相对轻易地获得丰富的物质储备。从对“95后”大学生消费来源的调查和分析中可以看出,家庭是“95后”大学生生活费最根本、最主要的来源支撑,家庭经济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着“95后”大学生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在家庭结构中,大部分“95后”大学生成长于家境殷实的独生子女家庭,父母会给孩子提供尽可能好的物质支持,体现在会提供尽可能多的生活费用,拥有充足的生活费使得随心消费产品成为可能。而家庭互动中,由于代际成长背景、家庭环境的显著不同,其父辈的消费观与其本身接触的消费现状的差异在调和过程中或许会出现“左倾”或“右倾”的失衡,消费观的转变为“95后”大学生消费结构的变迁奠定基础。

5总结与相关对策

每一个现代社会的存在,都依靠革新和社会管理,并力求预测未来。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服务模式的不断增长,时刻冲击着人们的经济形态和生活方式。以农业社会为基底的中国社会,在社会化进程中实现着多阶层的发展,社会地位承载着社会期望,通过教育和知识途径实现社会地位的上升往往是被人们认可的手段。若以知识作为差异的中轴,大学生无疑是新中产阶级式的未来存在。“95后”大学生是当今大学生的最新力量,形成消费领域的内聚力,突破储蓄消费的内卷化。一方面,消费文化在社会变迁中驱使大学生群体消费结构升级;另一方面,大学生群体的流动性和集体力量又不断挑战社会变革的管理。消费文化似乎对抗着社会主流文化,却又得以重构其规范性与表达性,将文化赋予符号意义,实现自身的推进。

大学生群体内部呈现的提前消费的递增化和过度化,随着社会变迁,未来可能会导致部分主流群体消费结构的“左倾”,尽管相对全部社会群体,该趋势会呈现小众化的特点,但仍需引起关注。笔者认为,应先由从外而内(即从社会到家庭)到从内而外(即从家庭到社会)的规律,差序减轻该趋势的负面影响,并期望在社会循环下,家庭、学校、个人均形成意识建立机制的内在发展力,各方面有:

(1)从社会政策方面,须对借贷渠道及网络贷款信息进行深度审查,并推动建设大学生相关理财政策,借助大众媒体进行反面教材式的忠告和积极舆论的宣传与倡导,由此促使大学生建立理财观和过度消费的危机意识。

(2)从学校引导层面,设立相关消费认知教育体系(如开设相关课程、讲座),建设理财性质的自组织团体(如社团),以及使用传媒系统(如校广播台、校报)输出理性消费形态等,进一步将社会政策切入高校学生的生活世界,将其消费目的合理转移,促进合理消费意识的萌芽与发展。

(3)在家庭结构角度,家庭成员获知的社会政策和舆论效应与大学生习得的消费认知,通过个体与家庭成员直接或间接(如朋友圈微信群里对警示性消费热点的转发和交流)的互动,使规范性消费得以循环,形成家庭、个人和社会的消费管理体系。

(4)对于大学生群体中的个体,需要在不断与家庭、学校、社会的互动中,习得并增强财富规划意识和对消费对象、借贷渠道的辨别能力,以真正达到社会化基础下的适度消费格局。

参考文献:

[1]BELL DThe coming of post-industrial society[M].New York:Basic Books Publications, 1976.

[2]VEBLEN T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M].New York:Dover Publications,1899.

[3]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译林出版社,2000:165-166.

[4]张圣洁法兰克福学派消费文化思想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1.

[5]贺建平,魏杰消费社会炫耀性消费与广告的意义建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5):141-145.

[6]赵吉林中国消费文化变迁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9.

[7]顾天竹,余庆哲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研究——基于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1):73-76.

[8]覃国慈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消费观的变化[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5(1):87-89.

[9]陈曙红新中产阶级的教育消费及其动因探析[J].学术交流,2006(9):127-132.

[10]李静山东省大学生消费调查及引导策略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9.

[11]魏超大众消费文化背景下在校大学生符号消费研究[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14.

[12]付金权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社会学分析[D].重庆:西南大学,2016.

[13]王俊尘当代大学生符号消费行为研究[D].马鞍山:安徽工业大学,2014.

[基金项目]第十三届“挑战杯”辽宁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项目(项目编号:201702641)。

大学生消费行为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信用行为评价; 高等教育; 周期性; 信用评价; 良好行为成长

1.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信用征信伴随市场经济的需求应运而生,由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更加成熟全面,已经形成了各自独立的、完善的、具有一定特色的社会信用服务体系,让社会信用体现了经济价值,成为有价值的商品。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导致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也起步较晚,目前其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市场萌芽阶段,在20世纪90年代,市场的需求成立了信用中介机构,主要集中在信用评级及企业资信服务商,为各种经济活动提供信用支持;国务院层面推动阶段,在1999至2013年,信用体系建设第一次写入“五年计划”,“十五”计划里明确提出“在全社会强化信用意识,整肃信用秩序,建立严格的信用制度,依法惩处经济欺诈、逃废债务、不履行合同、侵犯知识产权等不法行为”,在2007年国务院发布《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规范阶段,2013年起至今,2013年国务院发布《征信业管理条例》。国务院国发(2014)21号文颁布《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12)》。随着国家层面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第一推动力,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开始逐步完善,各行各业也开始逐步出台和建设相关的信用征信内容。

2.个人信用体系下职业信用征信

社会信用体系包括公共/政府信用体系、企业信用体系和个人信用体系。其中个人信用体系是社会信用体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个人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也是信用的提供者和接受者,体系建设包括消费者个人信用和从业人员信用两方面。因此职业信用是个人信用体系下的一个分支,且职业信用信息包括职业人的基本信息、职业资质、职业行为、职业成果及奖惩信息等能综合反映职业人诚实、守信、职业能力等方面的信用信息。因此作为高等院校,建立大学生信用评价体系刻不容缓,但根据信用评价的目的不同,其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以及评价对象的生源特色也都各不相同。单就从大学生职业能力方面深入评价,即大学生在校期间,作为学生这个职业,其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和素养的信用评价,目前还未有相关文件出台,也没有相应信用评价服务出现。

3.大学生信用评价现状

当前我国甚至世界发达国家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主要服务于各类经济活动,在高等教育方面,大学生信用评价体系建设中,高校学生及毕业生征信主要研究方面是国家助学贷款拖欠或者不还贷款和就业违约情况,都直接涉及相关的经济活动。而针对非经济活动的学校教学和管理等方面,信用征信有所缺失。因此建设促进学校教学和管理的大学生信用评价体系,也是高等教育教育改革的内容之一。将学生的在校经历信息做出综合评价,既促进了学校的教学和管理,也为学生积累了职业信用资本,更为用人单位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人才信息,有助于学生就业和人才选拔。

4.大学生信用评价体系建设

4.1完善现有的职业信用教育课程

在已经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基础上,增设信用管理或信用论等相关课程,旨在提升學生对信用发展的重视程度。了解国家信用建设发展过程和未来方向,熟悉社会发展中信用市场的价值和地位,从而重视当前的信用积累,为自身筑建良好的思维和行为习惯。

4.2建立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

学生在校只有学籍档案,没有由学校统一管理的信用档案,而相关的信用信息数据分散在各相关部门存储管理,因此要实现数据的集中化管理。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成长的信用数据集中过程中,数据的选择要注重学生在校的过程性数据信息收集,如教务部门的学生基本考试和学习信息、科研部门的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信息、学生处的学生生活和活动信息、图书馆的学生图书借阅记录信息、网络中心的学生个人网络账号登录浏览信息、后勤部门的学生生活消费信息、就业部门的学生社会实践信息等,通过学生学号数据唯一识别,从大一起逐步生成的各类客观数据及时归入数据库,并按学期为周期,完善数据,将各维度数据标准化,并设定合适的比较值,将实际数值与之比较,给出不同学生各维度数据的参考结果,从而引导学生相应行为优化发展,如表1。

学分比=(成绩1*学分1+成绩2*学分2+…+成绩N*学分N)/(学分1+学分2+…+学分N)*100

4.3建立信用评分模型与信用积分应用系统

数据库的建立是为了数据的集中化管理,而数据集中化的目的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信用评分系统,将所有数据按学期为周期,通过数据分类,降维处理,针对性地加权建模,得出各典型维度信用分和综合性的信用评分。在信用评分之后,想要实现各种信用行为的优化引导,并非是要直接公布,而是实现评分转积分的信用消费应用,所谓的信用消费就是通过信用积分,来扩大其相应信用行为的权限,从而实现学生不断的追求更高的信用消费时,逐渐改善信用行为。在积分应用的实现模式上则要体现积分使用的便捷性和广泛性,因此就要合理的设计积分应用体系,能够在各种环境实现积分的消费、兑换、准入和管理行为,如利用手机终端APP应用实现积分管理与应用,如图1。

4.4建立信用积分在学习和生活方面的消费机制

积分管理系统是信用行为引导的管理工具,而内容的丰富要依靠相应的消费机制。要考虑在对应的类型模块中,可消费的学习商品或服务有哪些,相应的标价是多少,不同类别的积分跨区域消费的购买力评定,商品或服务同时属于多个类型模块时的积分消费要求,以及其它一些限定性的消费要求等,是要在不断的补充中逐步完善。

4.5建立学习过程信用积分奖励与惩戒机制

通过信用行为评分后转换积分,不只是进行积分消费,同时搭配相应的奖惩内容。在学习过程中,本学期的综合评分与下一学期的各类评奖挂钩,如奖学金评定、三好学生评定等,当学习类综合评分达到设定阈值时,获得评定资格,否则取消评定资格,或是根据不同院校特点挂钩不同内容的奖惩。

4.6建立生活过程信用积分奖励与惩戒机制

大学生的生活类别是繁杂不一的,上网、阅读、消费等都属于大学生课余生活的一部分,其数据的结构化和标准化较难,可以设定综合评分梯度等级,若低于某一设定等级阈值,给予一定的惩戒,例如相应信用行为权限缩减,若达到对应等级阈值,则获得相应扩大的信用权限。

4.7将学生的基本在校信息接入国家统一的职业信息平台后

结合在校各类数据信息,通过阶段性信用评分,按学期为周期进行评价,绘制学期信用发展曲线,搭配信用评分内容明细,综合给出在校信用评价报告,形成不同学生的个性化评价,建成个人信用档案内容之一。

5.结论

大学生信用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实践,将会是一个逐渐修正与完善的过程,争对不同高校在生源、教学资源、社会资源等各有不同的情况,其评价体系的内容会各有特点,而评价体系的建立目的是引导学生信用行为优化,促进学生良好行为成长,体现出教育的本质在育德育人。当作为学生进入社会职业发展的参考评价时,在不考虑其学习成绩水平和学术能力高低的情況下,单思考其作为学生的职业信用问题,也有着一定的通用性。

基金项目:河套学院教学研究专项项目,项目编号[HTXYJXY18025];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项目编号NJZC17379

参考文献:

[1]陈新年.信用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7

[2]马罕志,杨锦蓉.基于周期性评价的大学生信用评价机制[J]当代经济,2017

[3]马罕志,杨锦蓉.基于动机效应的大学生信用评价研究[J]求知导刊,2018

[4]周苏,冯蝉璟,王硕苹.大数据技术与应用[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5]侯雨欣,王冲.基于德尔菲法与因子分析的大学生信用评价指标筛选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9(5)

[6]张洪祥.基于多维时间序列的信用评价建模及应用[D]东北大学,2013

上一篇:金融企业论文范文下一篇:金融法律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