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管理概论范文

2023-09-17

信息管理概论范文第1篇

一、电子信息资源的认知

电子信息资源, 简单来说, 是一种可循环利用的资源, 主要采用以不同电子信息媒介为载体及光和电的形式传送到光盘或者电脑等外部设备。当前的信息时代, 电子信息资源的主要传播渠道是制品媒介、广播等等。通过利用信息媒介的载体, 能够将大连凝固的信息资源及时传送给用户。

通信媒介包含了信息通信网及其有关通信信息资源服务。当前的通信媒介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数字通信正逐渐代替模拟通信, 移动通信逐渐代替固定通信, 多媒体通信逐渐代替话音通信, 无线通电逐渐代替有线通信。[1]当代信息资源的媒介朝着越来越科技化和高端的方向迈进。根据相关统计结果显示, 全球范围每年的媒介信息量已经成功突破720亿, 而提供相对应服务的信息数据库已经占到约60亿。每天这些数据信息都在不断上涨, 其增加速度是非常惊人的。从以上描述的信息能够得出, 相对于信息的产生量而言, 信息存储量仍旧是微乎其微的。将来怎样开发出高效的信息媒介来更好地满足信息资源的迅速发展, 对于目前的信息服务领域而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

二、电子信息资源的未来发展方向

(一) 使生产规模发展朝着多元化的趋势发展

在20世纪信息化产业刚兴起的时候, 电子信息的生产规模并没有形成完善的生产体系, 规模不大。[2]1978年的新中国开放时, 最早期的信息资源数据库几乎都是由但是较为权威的国家科研部门及学校研发出来的, 这些信息资源数据库大多数都是以实验为前提, 实用性较低, 几乎没有进入市场, 被人们所认识。然而对于这些较为落后的情况, 从20世纪末以后开始得到显著的改进。我国逐渐注重电子信息领域的发展, 国内许多电子信息数据库的规模逐渐走向是炒年糕花奴, 大型的不同系统的数据陆续出现。

(二) 信息资源逐渐走向网络型

当前, 电子信息资源几乎都是以计算机网络、手机的形式被人们接收, 人们的生活和日常行为与电子信息资源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比如, 目前基本上全部的书籍、音乐专辑以及行业信息等等, 都是以电子信息资源为载体存在的, 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 也普遍应用电子信息资源。比如:对建筑工程项目进行施工的时候, 可以利用电子信息资源认真调查施工现场附近的历史因素、地质条件、人文环境以及自然环境等等。[3]在公路工程中, 可以利用电子信息资源调查此工程涉及范围内的车辆荷载、通行特征以及交通流量等等, 能够使工程的施工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

(三) 电子信息数据库逐渐发展成全文型

现如今的电子信息发展, 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以前的局部标题的检索。例如:在图书馆中应用电子信息资源, 能够为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管理和读者的阅读提供较大的便捷性。将电子信息资源应用图书馆中能够建立书目书册的管理数据库, 管理人员能够通过数据路对书目直接进行管理。[4]此外, 图书馆还可以通过应用电子信息资源技术建立网络资源数据库。通过这个数据库, 图书馆既可以将网络资源转换为图书馆资源, 又能够以行业及专题的形式对资源进行合理的分类, 以便于读者进行阅读。

(四) 电子信息数据库逐渐朝着原始调研报告数据库的方向发展

如今, 尽管国内电子信息数据路已经逐渐迈进全文型数据库时代, 但是相对于高要求的学术研究而言, 还是需要很多原创类的, 具有较多专业参考数据的数据库作为学术研究。在这个方面我国可以借鉴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 尤其是美国的Dialog系统, 为我国现有的数据专业发展做出重大的贡献。

三、电子信息资源实现服务产业化的重要意义

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电子信息资源的迅速发展。在信息化的时代, 经常听到有很多人说可以整天不吃饭, 但是一天不能没有手机。由此得出, 在现代人的心目中, 信息资源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电子信息资源的普遍应用, 怎样合理的分类这些丰富的信息, 也就促使现代信息服务行业的出现。与传统的服务业相比, 现代电子信息服务行业是以提升资源可利用率、精细化电子信息资源为主要方式, 想要将其进行产业化, 首先应该实现现代电子信息的规模化, 只有形成较大的规模, 才可以细分电子信息资源的各个环节, 电子信息服务产业化的道路才会越来越顺畅。对于信息服务业来说, 国内发展水平是较为落后的, 而国外发展体系是相当成熟的。例如:美国已经处理了信息服务业, 精细划分多方面的服务, 主要包括专业、网络以及软件产品等等, 而国内的信息服务业仍旧停留在收集处理等方面。这些内容都是当前我国电子信息服务业需要向其他国家先进水平所请教的, 与国际接轨是我国各行各业都务必要接受的。[5]因此, 电子信息资开始实现服务产业化, 不仅能够更好的服务于人民群众, 创建出轻松的网络电子信息环境, 而且能够使国内的电子信息服务产业越来越信息化。

四、结语

从全球的电子信息资源发展状况来看, 服务是最终结果, 信息是主要手段。国内电子信息资源的发展经历了混乱的时期, 这是每个行业在探索时期都无法避免的, 例如:现如今网络环境是相对复杂的, 但是也可以清楚看到时代的发展与进步, 国家在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完善, 对于欧美国家的先进信息服务经验, 我国也要学会借鉴。今后的社会竞争是一种高科技的电子信息产业, 希望我国可以将电子信息的重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推进城市化发展进程。

摘要:近年来, 随着我国信息时代的进一步深入, 电子信息资源的发展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而电子信息资源的发展与有关电子服务、先进电子技术存在紧密的联系, 所以电子信息资源对当前我国电子信息服务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电子信息资源,认知,发展方向概论

参考文献

[1] 董心睿.浅析电子信息资源的认知及发展方向[J].科技展望, 2016, 26 (11) :6.

[2] 马忠红.电子信息资源的侦查价值和侦查方法[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5) :143-147.

[3] 雷永立.电子信息资源的发展趋势及采购策略[J].图书情报工作, 2004, 48 (6) :74-76.

[4] 汪宗怡, 曹芸, 范超英.电子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全文检索系统[J].情报科学, 2002, 20 (4) :389-392.

信息管理概论范文第2篇

关键词:设计管理;概念范围;方法

0引言

日本《设计管理》一书中对设计管理的定义是:“设计管理是为图谋设计部门活动的效率化而将设计部门的业务进行体系化、组织化、制度化等方面的管理”。[1]

通俗来说,管理就是管辖和处理,即管人与理事。表现为对共同活动的协调、组织、控制、指挥等的综合作用;管理的对象既包括物、也包括人。有效的管理应该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时尽其效;其目的主要是通过协调他人的活动来收到预期效果。

1设计管理的起源

1.1中国古代的设计管理

在我国,古人在实践中运用设计管理思想的例子不胜枚举。在古人成功的实践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设计管理思想。

古代岷江水源旺盛,岷江洪水无法控制,流域各县更是深受其害。战国初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治水的基础上,率领民众基本完成都江堰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都江堰的三大主体工程和120个附属渠堰工程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结的有机体。“鱼嘴”分水工程、“飞沙堰”分洪排水工程、“宝瓶口”引水工程相辅相成,获得了任何一项单独工程都不可能取得的效应。尽管都江堰工程是在两千多年前实现的,但它的规划、设计和施工的科学水平和创见,和今天的设计管理思想来比也毫不逊色。

1.2英国的设计管理

1960年,Dorothy Goslett撰写的《The Professional Practice of Design》是英国第一部对设计活动管理进行较为系统阐述的专著。书中对如何搭建、注册和经营设计事务所,如何报价和计算设计费,以及如何与客户沟通等进行了阐述。为英国设计管理理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1965年,英国政府首次颁发了设计管理大奖(Presidential Awards for Design Management)。由此,设计管理(Design Management)这个名称被正式提出。

1966年,Michael farr在《设计管理》一书中提到“设计管理的功能是界定设计问题、寻找最适合的设计师、创造一种环境并使他们在既定的时间和预算内解决问题”。Farr的设计管理基本点在设计项目的具体操作过程上,代表了当时流行的以设计为导向的设计管理观点。

1.3日本及其他国家的设计管理

在亚洲,为参与国际大市场的竞争,1957年,日本能率协会同20家企业的设计部门主管,历经2年编写了《设计管理》一书。日本设计管理属于效率型,注重的是整体过程的有效性。此后,美国、芬兰、澳大利亚等国和我国台湾地区也相继开始了设计管理实践与理论研究。美国设计管理属于创新型,注重的是设计价值的最大化;台湾设计管理属于实务型,注重的是低成本。

2设计管理的功能

设计管理是指对艺术设计活动过程中的相关资源(人员、资金、政策)进行合理转化和整体控制。是“一个事物的标准或特征行为,尤真是系统、机关或动植物的某一部分的行为”,或是“在工作或行动中需要的特殊任务。”设计管理在组织设计行为中起了核心作用,因為设计管理能有效地保证公司设计足够的配置;调节公司各设计领域;提高设计方法,技术和综合设计资源;培训设计人员,以保证他们在生产发展中全力地参与。下图列举了设计管理的功能。

3设计管理的含义

设计管理是以设计活动为对象,进行整体和系统的资源转化与调控的过程。艺术设计活动是设计者根据设计标的物的结构和功能要求,提供一种系统的预想方案和实施方案的动态过程。设计管理是实现设计的艺术、文化、社会、商业价值的工具。

设计管理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又广泛的概念。一般来说,包括两个层次,即战略性的设计管理和功能性的设计管理。战略性的设计管理是指在战略的高度上,将设计作为企业运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企业的各项活动贯注相应的企业设计理念,并进行相应的指导。功能性的设计管理是确保企业具有一个运转良好的设计部门,作为企业在设计方面的智囊,并实施具体的设计任务。

4设计管理的范围和内容

1984年,Topalian将设计管理分成:设计项目管理(较低层次,带来短期行为)、设计策略管理(较高层次,带来长期行为)。1989年,Chung提出三个层次:操作层次的设计项目管理、战术层次的设计组织管理、策略层次的设计创新管理。美国设计管理高级教程把设计管理分为:设计策略管理、设计项目管理、设计执行进程的管理。

近几年,计划、组织、监督及控制这4个管理的功能己被广泛地接受了。然而,根据管理水平的不同,每个功能的重要性会与其他的不同。举例来说,计划是高级管理的主要工作,组织其次,监督及控制在最后,因为它们提供了全方位的组织工作,长期的计划在这个管理水平上是最基本的;相反,监督和控制在较低水平的管理中是重点,因为它们主要是一些特殊的工作,在这个水平上,计划是短期的,只需少数工人且影响范围有限,组织则不太重要了。设计管理过程如下图所示:

参考文献:

[1] 刘国余.设计管理[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48,7582.

信息管理概论范文第3篇

二、实施案例教学

这种方法能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发扬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第二种是结合教学上的发现法开展。比如讲物流配送路线的选择时,我先举出一个有关配送路线选择的案例,让学生阅读案例,问他们会选择案例中的哪个路线作为他们心目中合适的路线。这样,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动机,提高探索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应不断启迪学生,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且做最终的总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巩固知识,整个过程真正体现“教师是教学中的主导,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的理念。

三、建立考核制度

要改革传统的、单一的笔试考核方式,建立以能力考核为主、笔试和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试制度。对实践性较强的基础课和专业课,采用实际操作、技术比武、口试、上机考试等多种考核方式,根据学生的实际操作、上机操作的熟练程度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合理性确定成绩。对于采用项目学习法教学的课程,可以按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表现和项目实施的结果评分。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市场对物流管理人才的要求,适时调整学生的知识结构,强化能力培养,把实践环节的训练与国家职业证书制度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取得劳动部门或其他认证机构颁发的上岗职业资格证书然后才能取得毕业资格。如物流员证书、报检员证书、国际货代证书、单证员证书等物流行业相关职业证书。这样既可以检验和考核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又可以与社会接轨,走开放式教学的道路,真正培养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提高学生的一次就业率。

四、创新

按教育部《关于加强中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要求,针对中职教育学生生源多样化的趋势,研究制订适应不同生源实际状况的培养方案,或在同一培养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不同生源的实际需要。因材施教,实行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有些课程应该变传统的试卷考核与评价方式为针对企业的具体问题进行调研,然后提出解决方案的大作业建议。但是,这类大作业的完成,对于学生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师生共同设计、完成。

五、组建双师队伍

物流师资水平决定物流教学水平。目前,我校的物流教师大部分是从经济学、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等相关专业转变过来的,整体专业水平有待提高,所以应大力提高物流师资水平。根据培养目标,教师不仅要具备一般高等学校的教师素质,而且要具有相关的企业工作经验。建立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前提条件。例如分期、分批到企业实习,掌握本专业的技能;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和学术活动,开展校际间的教学交流和观摩学习;不定期组织教师深入物流企业调查和学习,掌握物流行业的新动态;也可以积极根据需要,聘请一部分在企业管理一线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信息管理概论范文第4篇

1.物流活动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供应链管理市一中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执行供应链中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的计划和控制等只能。2,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部分,都是有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以及零售商组成,都是以现金的电子信息技术作为自我实现的前提、基础和保证,都是跨越企业、部门甚至是国别的。他们之间也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供应链管理是把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使供应链上各企业分担的采购、生产、分销和销售等职能成为一个协调发展的有机体。它关心的并不仅仅是物料实体在供应链中的流动。它强调的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企业的关键业务上,充分发挥其优势,同时,与全球范围内的合适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把企业中非核心业务结合作企业来完成该,而现代物流管理强调的是从原材料的调配、成平的销售到包装物等废弃物品的回收以及退货所产生的物流活动的有效性。供应链管理是基于战略伙伴关系的企业模型,它可以利用信息共享、服务支持、并行工程、群体决策、柔性与敏捷性等现金的技术和手段来进行企业的流程再造。而现代物流管理是基于物流关系的企业合作管理,无法从根本上进行制造企业内部的流程再造。供应链管理不仅仅具有自己的合作机制、决策机制、激励机制和自律机制,hi阿尤自己的理论模型、设计原则以及几次奥评价指标体系,因此,它比现代物流管理设计的范围更广、层次更高、更加完善的管理模式。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通过管理库存和合作关系,去达到对客户的快速反应和整个供应链上的交易成本最低。而现代物流管理是通过各种协调手段、寻求把产品迅速、可靠地送达用户手中所需要 的费用与生产、库存管理费用之间的平衡点,从而确定最有的库存投资源。3,(1.传统的管理模式仅仅局限于一个企业内部采购、生产、销售等部门的管理。它以一个企业的资源为主,所考虑的都是本企业制造资源的安排问题。供应链管理则涵盖整个物流的,从供应上到最终用户的采购、生产、分销、零售等职能领域的全部过程。它更注重于利用整个供应链的资源,以使整个供应链的成本将各地,效益提高。(2。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各 企业的目标是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很少考虑其他企业和最终用户的利益和要求;而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遵循的原则是个体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即供应链管理模式下,遵循的原则是个体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即供应链中所参与这的首要目标是整个供应链的总成本最小,效益最高,共同以使最终消费者满意为己任,这是所有参与者制定决策的首要标准。(3.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通常是一个实力雄厚的企业处于支配性地位,而其他企业则处于从属于地位,它们的生产、采购、销售等决策的制定都是被动的,因此它们与那个支配企业的地位是不平等的,虽然通常通常也存在一个核心企业,但它更多的是帮助其他企业节点企业,它们之间更多的是合作关系与互助的关系,而非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4。在传统模式下,企业都是独立运作的,体现的更多的是竞争。在供应链管理下,强调得更多的是供应链哥节点企业的合作与协调,提倡在各节点企业之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变过去企业之间的敌对关系为紧密合作的伙伴关系。(5.供应链管理不再是孤立地看待各个企业及各部门,而是考虑所有相关的内在练习题——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等,并把整个供应链看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5.物流管理的目标从财务和实际运作两个角度讨论,主要包括快速反应、最小变异、最低库存、整合运输、产品质量以及升级周期支持等。供应链管理目标是通过贸易伙伴间的密切合作,以最小的成本和费用提供做大的简直和最好的服务。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可以分为长期与短期两种。无论是从财务角度,还是战略角度,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的最终目标都可以归结到满足客户服务要求,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保持企业竞争优势上面来。

第二章

1,物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由所需唯一的物料、包装设备、装运搬运机械、输送工具、仓储设施、相关人员以及通信联系等若干相互制约的动态要素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物流系统的目的是实现屋子的空间效益和时间效益,在保证社会再生产顺利惊醒的前提条件下,实现各种物流环节的合理衔接,并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2,(物流系统由人、财、物、信息和组织管理等要素组成、包括输入、转换、输出、制约以及反馈五个环节,其特征有目的指向性、时空序列性、开放动态性、人机复合型、大跨度性、可分离性、复杂性多目标函数性)3,(供应链管理更注重整体,供应链管理的范畴更大,供应链管理能增加企业竞争力,战略出发点不同,供应链管理体系更完善,目标不一致)4。答:物流系统建模的目的是,客观实体系统很难作试验,或者根本不能作试验,可利用系统模型代替;对象问题虽然可以作试验,但是利用模型更便于理解;模型易于操作,利用模型的参数变化来了解现实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更经济方便。物流系统建模一般应当遵循以下原则:准确性、可靠性、简明性、实用性及反馈性原则。物流系统建模一般采用的思路有直接分析、数据分析、实验分析、主观想象及人工实现等方法;建模的常用方法有GRAI、IDEF、Petri网、GIM及SIM法。物流系统建模一般步骤是:弄清问题、搜集资料、确定因素之间的关系、构造模型、求解模型和检验模型。

5答:物流系统方案涉及面广,除了包括技术、经济因素外,还涉及政治、国防、社会、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多方面因素。不同层次的物流系统方案还需要与组织结构、运行机制与管理方法等方面因素相匹配。在对物流系统项目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多项解决方案之后,需要对这些方案进行综合评价,详细比较这些方案的优劣,从而选择最优方案付诸实施,以确保项目经济可行地达到预期效果。不仅在择优物流系统方案时需要评价,而且在方案实施之前,也需要进行评价,以便及早发现和解决潜在的问题。物流系统评价一般遵循以下步骤展开:明确评价目的和评价内容,确定评价因素,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制定评价准则,确定评价方法,单项评价,综合评价。目前几种常用的物流系统评价方法有:经济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和专家评价法。

第三章

1.说明物流过程的合理化与物流各环节的合理化的关系。(物流各环节的合理化是物流过程合理化的前提和基础)

2.配送与运输的区别?(运输功能包括供应及销售物流中的车、船、飞机等方式的运输,生产物流中的管道、传送带等方式的运输。配送功能要素是物流进入最终阶段,以配货、送货的形式最终完成社会物流并实现资源配置的活动。)

3.说明配送的功能和作业流程。(集货功能、储存保管功能、流通加工功能、分拣功能、配送功能、信息处理功能。配送中心的作业流程:进货入库作业、在库保管作业、加工作业、理货作业、配送作业和送货作业)

4.生产性企业和服务性企业的物流组织结构应管理哪些活动,两者之间有什么根本性的不同?答:企业采取何种物流组织结构,除了企业对物流活动的重视程度,即其组织结构发展的阶段因素外,还在很大程度取决于企业内部物流活动的特点、以及物流成本产生的环节等因素。而这些因素在行业上则表现出很大的相似性,下面就分析物流组织结构的行业特点。

1)生产性企业:

(1)采掘业企业生产基本原材料,主要供应其他行业生产。其物流活动主要涉及确保生产中所需的各种材料,如资产设备和辅助材料,采购和运输是其物流活动的首要内容。采掘业企业输出的产品一般品种少、价值低、并适用大批量运输。物流管理考虑的主要因素仅限于运输方式与路线的选择、设备的充分利用等,因此这类企业一般不会有独立的物流部门。

(2)制造业企业的主要活动是多处采购原材料、零部件,再组合加工成为具有更高价值的商品。其物流活动从供给和需求角度看都涉及许多物流活动,因此一般来说应设置物料管理和物资配送的独立性较强的物流部门。

2)服务性企业

(1)服务行业则将有形的输入转化为无形的服务产出,并且这些采购来的输入品一般要被完全消耗。因此服务业企业主要关注自身的供方物流活动,采购和库存管理最为重要。由于很多时候要求供应商按运到价格供货,因此运输管理并非其考虑内容,较高的物流成本多发生在供货方。对于服务业企业物流管理组织主要涉及物料管理。

(2)销售行业企业主要是为了再销售而进行采购。从地理区域来说,采购面大而销售面相对较小;对同一产品来说,一次采购量大而一次销售量相对较小。物流活动包括采购、向内运输、库存控制、仓储、货物分拣和运输等诸多环节。这时物流管理的组织机构就非常重要并涉及物料管理和物资配送两个方面,但可能对物资配送更为侧重。

第四章

1.物流系统成本管理中需要注意什么问题?答:成本管理是物流系统控制中的重要管理环节,成本的大小直接影响到物流系统运行的绩效和整个企业的运行成本,并最终与企业的竞争能力直接相关。根据物流系统在不同企业中的重要程度不同,其成本管理的重要性,也有所不同。但多应当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1)总成本分析

2)成本最小化策略

3)外购的决策

2.运输管理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在物流系统管理中,主要通过什么手段来降低运输成本?答:运输节约来自于集中运输,其手段就是通过建立仓库来调节运输流量。这些仓库包括单一的仓库,也包括仓库网络。当通过仓库集中转运的运输总成本低于直接运输的时候,就需要建立仓库点。随着运输网络中仓库集运点的增加,总运输费用会减少,但是在超过一定数量的仓库设置后,总运输成本会上升。这种成本上升的原因在于能够被转运的数量减少。因此从仓库集运的角度看,应该存在一个运输成本最小化的仓库布置的合理数量。

3仓库的部署与物流成本的关系如何?答:在物流系统中提前部署库存可以改进服务响应时间。随着仓库部署的增加,总库存成本会上升,但是同时由于仓库网络的布置,使得单个仓管哭的零食库存储备要求降低,从而使总成本的升速降低。

4.确定型存储模型的特点是什么?答:就是假设货物需求是不随时间变化的,因此需求量、提前订货时间是已知的相对确定的值。实际上,当我们所面临的货物需求问题,其参数波动性不大时,一般可以使用确定性存储模型。具体如经济订货批量模型、非瞬时进货模型、允许缺货的EOQ模型等。随机型存储模型的几个主要问题是订货点的确定、安全库存量的确定等。

第五章

1.物流业务主要有几种模式有何特点?答:企业物流一般可以分为生产阶段的内部物流和采购销售阶段的外部物流,内部物流包括生产过程中的库存控制、机器调度和运作质量控制等等,外部物流包括客户服务、运输、库存管理、信息流动和订单处理等等。一般的物流概念主要指外部物流,按照企业外部物流的实现形式,一般可以将它分为企业自营物流、第三方

物流、物流联盟和第四方物流等几种模式。自营模式主要指企业自备仓库,自备车队等,企业拥有一个自我服务的体系。第三方物流指企业利用一家外部的物流公司完成其全部或部分物料管理和产品配送职能。物流联盟指企业选择少数稳定且有较长时间业务往来的相关企业与之形成长期互利的、全方位的合作关系,通过彼此之间的优势互补,实现各自的物流目标和战略。第四方物流指一个物流集成商,他调集和管理组织自己的以及具有互补性的服务提供商的资源、能力和技术,以提供一个综合的物流解决方案,它是建立于第三方物流和物流联盟基础之上并发展而来的一个新的物流模式。

1、 第三方物流具有什么经济效益?答:对制造企业来说,第三方物流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

效益。选择第三方物流无语可以极大地节约物流作业成本;可以减少对物流设施的投资,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核心业务上;可以通过外包的形式利用第三方物流公司的专业技术,克服内部劳动力效率不高的问题;还可以极大地提供服务水平,

第三方物流的类型和特点?答:从全球范围内看,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可以根据其核心能力和历史背景分为以基于运输服务的、基于仓储/配送服务的、基于货运代理服务的、基于港口/铁路终端服务的、基于信息与系统集成的等五大类。集货配送型;散货配送型;综合配送型

2、 集装单元化技术的优点?答:是采用装箱器或采用捆扎方法,把物品组成标准规格的单

元货件,以加快装卸、搬运、存储、运输等的物流活动。集装化已运用于物流过程的各个环节,按集装化的具体方式,集装化主要可以分为集装箱化、托盘化、货捆、网袋、框架、滑板、半挂车等7种方式。

3.流通加工与生产加工的区别?1.对象不同:流通加工的对象是进入流通过程的商品,具有

商品属性,而生产型加工的对象是原材料、零配件、半成品 2.加工程度不同:流通加工大多是简单加工,是对生产加工的一种辅助和补充,生产加工则是辅助加工、深加工、精加工 3.目的不同:流通加工不是创造物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而是在于完善起使用价值,并在物品不做大改变的情况下提高价值 4.组织者不同:流通加工是有流通企业完成,而生产加工是由生产企业完成

第六章

1、一个有效的供应链的特点是什么?答:一个有效的供应链应该具有良好的客户价值创造能力、柔性、响应度、市场渗透力等,如何提高这些能力,并在成本和效益之间取得合理的平衡,需要对供应链进行设计。一个设计上有缺陷、先天不足的供应链系统,很难有好的绩效。供应链管理包括两种重要模式,后推模式(push)和前拉模式(pull)。

2、供应链有哪些重要模式和运行机制?答:有后推模式、前拉模式、,运行机制包括合作机制、决策机制、激励机制、自律机制

3、在网络环境中,供应链的管理机制有什么特点?答:1.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原材料或成品 2.全球战略与地方执行能力的结合 3.在线实时的信息处理能力 4.跨越部门、产品、企业的信息管理 5.供应链上的作业流程和方法的完全整合 6.有效的成本管理 7.形成高效能团队

4、供应链中的需求变异放大原理是什么?有什么意义?答:当供应链中的企业根据其下游企业的需求量来确定其生产决策时,需求信息的不确定性就会沿着供应链逆流而上,而其不确定性就会逐级放大,达到最上级供应商时其需求的变异系数远大于位于供应链下游的经销商和零售商,传统的库存管理模式不能解决需求变异放大的问题

5、传统的采购模式存在什么问题?答:1.采购双方的信息不对称 2.质量控制的难度大 3.供求双方竞争多于合作4.对客户需求的反应较慢

第七章

1、什么是整合物流系统 答:就是将与物流有关的各项活动、角色和信息等综合在一起,从一个系统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和管理 其管理特点是什么?答:整合物流系统包括内部整合物流部分和对外正好我物流部分。内部整合物流系统包括企业内部的配送、制造和采购物流的一体化系统,这个系统把企业与上有的供应商和下游的客户单位连接在一起,对外整合物流系统,是将物流系统的管理扩展到整个供应链来进行考虑,关注在整个供应链企业群体中的物流作业的一体化协调,从而在更广泛和更深入的层次上提高物流系统的运行绩效。

2、物流系统中的信息流有什么特点?答:是物流系统内部的有关需求分布的信息流动。这些信息包括哥哥额环节对订货数量、存货的可得性、运输的紧急性等方面的运输要求,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共享,可以降低不同环节之间的不协调性,从而提高整个物流系统的运行效率。

3、物流系统的周期是如何组合的?答:包括配送完成周期、制造支持周期、采购完成周期

4、物流系统的管理目标包括哪些?答:快速响应、最小变异、最低库存、整合运输、质量改善、物流循环

5、如何管理物流系统中的不确定性问题?答:降低不确定性,当发现偏离较大时,需要做出相应的运作方式调整或资源配置调整。通过这些努力,管理者可以在较低的库存条件下降低时间上的不确定性)

第八章

1.子商务和INTERNET技术在哪些方面提高了物流的效率?答:电子商务和以Internet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极大地提高了物流管理的效率。互联网提供一种双向的、推拉互动的、多媒体的、实时的全新的信息传播模式。在电子商务环境下,消费者可以跨越空间的限制,实现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传统的市场营销模式是根据购买者的某些特征,将市场区分为若干相关群体,以确定目标市场,生产的起点在于企业在预测的基础上主动向消费者的主动供给。而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生产的起点在于顾客的定单,是由顾客的需求拉动的。企业在网上寻找合适的供应商,理论上讲具有无限的选择性,这种无限的选择性导致市场竞争的加剧,并带来了供货价格的降低。由于网上客户可以直接面对制造商并可以获得个性化服务,所以传统物流渠道中批发商和零售商等中介将逐步淡出,或转变为供应链上的一个部分。

2.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系统的特征?答:1.整个系统具有无限的开放性 2.物流节点普遍 实行信息化管理 3.信息流在物流过程中起引导和整个作用 4.系统具有明显的规模优势

3.如何解决部门效率和整体最优的目标冲突?答:高度激发销售人员的决策,另外提高服务和降低物流总成本之间存在“效益背反”的关系,减少库存点并尽量减少库存补充变得频繁,因而增加了运输次数。物流需求、制造需求和草狗需求之间的不一致会使得设施与处理无效率,降低了整体的优化程度。要实现整体最优,必须采用信息技术,将包含信息在内的各种软件和硬件资源进行整合,统一规划,才能有效协调传统方式下企业部门之间的矛盾,协调企业上下游之间的矛盾,从而实现整体而不是局部最优。

4.分析描述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结构。答:订货子系统、配送管理子系统、进货管理子系统、运输管理子系统、库存管理子系统

信息管理概论范文第5篇

A.“以人为本” B.“自我实现人” C.“经济人” D.“社会人

(2) 人力资源规划的主要环节是( B)。

A.对员工素质的预测 B.对人力资源的供求预测 C.对企业发展目标的预测 D.对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预测

(3) 企业最容易出现人力资源结构性失衡的时期是(C )。

A.企业发展初期 B.企业快速发展时期 C.企业稳定发展时期 D.企业衰退时期

(4) 下列不属于外部渠道招聘优势的是(B )。

A.为企业带来不同的价值观和新观点B.不存在“逆向选择”问题 C.外部渠道广阔 D.是一种很有效的信息交流方式

(5) 在衡量测试方法对甄选录用的合宜程度时,表示测试有效性和准确性的指标是(A )。 A.测试的效度B.测试的信度 C.测试的经济性 D.测试的公平性

(6) 适合于那些以外显动作为主的职务,对于脑力劳动成分比较高的职务,效用不大的工作分析方法是(B )。

A.见习法B.观察法 C.工作日志法 D.访谈法

(7) 由任职者按时间顺序,详细记录自己在一段时间内工作内容,以达到工作分析目的的方法是( D)。

A.访谈法B.观察法 C.见习法 D.工作日志法

(8) 具有内耗性特征的资源是( B )。

A.自然资源 B.人力资源 C.矿产资源 D.一次性资源

(9) 下列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的区别,( B)项有误。

A.人力资源管理把人看作是一种“资源”,而传统人事管理则把人看作是成本 B.人力资源管理以事为中心,而传统人事管理的特点则以人为中心 C.人力资源管理将企业的人力资源系统地加以规划,而传统人事管理未形成系统规划 的协调,而传统人事管理则忽视人与环境的协调配合

(10) 下列属于需要型激励理论的是( A)。 A.ERG理论 B.期望理论 C.公平理论 D.强化理论

*以下为多选题部分:

(11) 企业经营的四大类资源包括( ACDE)。

A.经济资源 B.辅助性资源 C.人力资源 D.物质资源 E.信息资源

D.人力资源管理重视人与环境(12) 人本管理的基本原则有( ABDE)。

A.个性化发展原则B.引导性管理原则 C.监督管理原则 D.人与组织共同成长原则 E.环境创设原则

(13) 奥德费的ERG理论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有相似之处,其中与生存需要相对应的是(AE )。

A.生理需要 B.社交需要 C.尊重需要 D.自我实现需要 E.安全需要

(14) er工作分析包括( BC)方面的基本内容。

A.工作分析报告 B.任职者说明 C.职务描述 D.人力资源规划 E.工作设计

(15) 以下属于职务描述中的工作基本资料的有( ABCDE)。

A.工作名称 B.直接上司职位 C.所属部门 D.对应岗位等级 E.所辖人员

(16) 任职者说明的主要内容有( ACE)。

A.资历要求 B.职务分析 C.生理要求 D.工作职责 E.心理要求

(17) 问卷法的缺点有(CDE )。

A.成本高B.形式单一 C.技术要求高 D.被调查者不配合E.回收困难

(18) 在工作分析时,以下哪些情况不宜采用观察法( BCD)。

A.要求熟练程度较高的职务B.脑力劳动成分较高的职务 C.活动范围较大的职务 D.在特设环境中活动的职务 E.危险环境的职务

(19) 以下( BCDE)属于职务描述中的企业提供的聘用条件。 A.工作权限 B.支付工资的方法 C.福利待遇 D.晋升机会 E.培训机会

(20) 外部渠道就是通过外部获得企业所需的人员,以下哪些属于外部招聘的方式(CD )。 A.岗位轮换 B.推荐 C.招聘广告 D.委托猎头公司 E.工作投标

*以下为是非题部分:

(21) 人力资源与其他一切资源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人力资源具有能动性。 A.正确

(22) 根据双因素理论,保健因素大多与工作环境或工作条件有关,激励因素主要与工作内容和工作成果有关。

A.正确

(23) 职位是指工作中不能再进一步分解的最小动作单元。 B.错误

(24) 工作分析的过程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基本阶段,即前期准备、收集分析阶段和结果整合。 A.正确 (25) 人力资源规划是组织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质是实现组织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的平衡过程。 A.正确

(26) 当人力资源需求大于人力资源供给时的状态,应该优先考虑外部招聘。 B.错误

(27) 招募是组织为了吸引更多更好的应聘者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它是招聘工作的基础。 A.正确

(28) 猎头公司在接受客户委托以后,通过广告吸引潜在的求职者,并向个人收取服务费。 B.错误

(29) 甄选的步骤主要包括评价、面试、测试、考核和调查。 A.正确

(30) 序列面试是指事前预备好书面的工作说明书和录用标准,设计开发好问题,以避免面试者遗漏某些关键信息的一种面试方法。 B.错误

如果人力资源得不到及时和适当的利用,个体所拥有人力资源的作用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降低甚至丧失,这体现了人力资源的

(D )。 A.能动性B.再生性 C.持续性 D.时效性

“管理者已不是指挥者、调节者或监督者,而是起辅助者的作用,从而给员工以支持和帮助”这种管理方式所对应的人性假设是(D )。

A.“经济人” B.“社会人” C.“复杂人” D.“自我实现人”

对工作信息进行收集、分析、综合以及做出明确规定的过程或一系列活动是( C)。 A.人力资源规划 B.工作设计 C.工作分析 D.绩效评估

在运用关键事件法进行工作分析时的主要缺点体现在(D )。

A.难以获得任职者的合作 B.技术性要求较高 C.任职者只注重工作工程,不关心工作结果 D.不能对工作提供完整的描述

人力资源培训的( B)不是集中在人员、组织、部门现在有效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而是集中在他们未来有效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A.环境分析 B.战略分析 C.组织培训气候的分析 D.资源分析

用于培训的资源包括(A )。

A.人、设施、资金B.预算、场地、人 C.设施、计划、资金 D.职权、设施、资金

(8) 下列对角色扮演法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D )。

A.为了收到更好的培训效果,在培训中受训者常扮演自己工作所接触的对方的角色B.多用于有效沟通和领导模式分析的训练中 C.目的是为了训练员工解决日常管理问题的能力 D.要求角色扮演者根据对角色的理解随意发挥

通过职位空缺来预测人力资源需求的方法是( B)。 A.领导估计法B.替换单法 C.德尔菲法 D.工作负荷法

招聘需求通常是由( C)提出的。

A.高层管理者B.人力资源部门 C.用人部门 D.一线员工

评价中心的主要形式有(ABCD )。

A.工作样本法B.无领导小组讨论 C.文件筐测验 D.角色扮演 E.心理测试法

影响人力资源供给的企业内部因素有( B E)。

A.经济发展水平 B.工资因素 C.地区劳动力市场状况 D.地区人力资源的总体构成E.非工资因素

职务描述的主要内容有( A C E)。

A.工作基本资料 B.职务分析 C.工作详细说明 D.任职者说明E.企业提供的聘用条件

人力资源的实质是人所具有的运用物质资源进行物质财富或精神财富生产的能力,它包含(A B )等两个方面。

A.体能 B.智能 C.观察力 D.理解力E.思维判断力

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包括(ABCDE)。

A.人力资源规划 B.工作分析 C.绩效考核 D.职业生涯管理 E.薪酬管理

以下属于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中提到的激励因素的是(CDE )。 A.薪水 B.人际关系 C.责任感 D.认可 E.成长

下列属于需要型激励理论的是(BCE )。

A.公平理论 B.ERG理论 C.需要层次理论 D.强化理论 E.双因素理论

人力资源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人口的总和。 B.错误

过程型激励理论不同于需要型和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它把激励过程看作是一种“黑箱”,而只关注激励过程的结果。 B.错误

工作分析通常又称为职务分析,它是组织人力资源规划以及其他一切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基础。

A.正确

观察法是通过对员工工作活动进行观察或监测而获取职务要素信息的方法。 B.错误

组织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是一种引致需求,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A.正确

德尔菲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做出预测,其优点在于发挥各位专家独立判断的作用,可以集思广益。 A.正确

“一个岗位宁可暂时空缺,也不要让不合适的人选占据”体现了招聘工作应遵循的全面性原则。 B.错误

人力资源不一定越多就越能产生效益,这体现了人力资源的( A)。 A.内耗性B.时效性 C.持续性 D.再生性

人们的工作动机不只在于经济利益,更重要的是工作中的各种社会关系,这种人性假设理论是( B)。 A.“经济人”假设理论 B.“社会人”假设理论 C.“自我实现人”假设理论 D.“复杂人”假设理论

模拟管理人员处理日常公文的情景,从而对应聘人员素质进行测评的方法被称为(A )。 A.文件筐测验法 B.角色扮演法 C.无领导小组讨论法 D.工作样本法

( B)是指工作中不能再进一步分解的最小动作单元。 A.职位 B.工作要素 C.职务 D.任务

以下属于业务规划的是( ACDE)。

A.人员补充规划 B.总体规划 C.培训开发规划 D.退休与解聘规划E.人员晋升规划

根据测验的具体对象,心理测试有( CD)。

A.个人测试 B.团体测试 C.认知测试 D.人格测试 E.文字性测试

工作规范又称岗位规范或者任职资格,是根据工作分析所提供的信息,拟定任职者的资格,列举并说明具体任职者的个人特质、条件、所受教育和培训等。 A.正确

组织中可能会出现某类人员供不应求,而另一类人员供过于求的失衡现象。 A.正确

在人力资源规划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进行组织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供给预测。 A.正确

招聘的机会成本是指因招聘不慎,须重新再招聘时所花费的费用。 B.错误

外聘可以为组织带来不同的价值观和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为组织注入活力,因此在进行招聘录用工作时,外部招聘应先于内部招聘。 B.错误

甄选是对候选的申请人进行筛选,甄选合格人选的过程。 A.正确

人力资源的智能不包括下面的哪一项( C)? A.智力 B.知识 C.工作 D.技能

人力资源管理的首要目标是( A)。

A.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B.节约用人成本,降低企业的运营费用 C.发挥最大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工作效率 D.维持并改进员工队伍的素质

测定培训对企业经营成果具有何种具体而直接的贡献的培训评价标准是( C)。 A.反应标准 B.学习标准 C.成果标准 D.行为标准

( A)是从低水平或培训的初级阶段迈向中级阶段的重要方法与步骤。 A.在岗培训 B.外派培训 C.岗前培训 D.内部培训

( D)的优点是:易于操作,适用于各种内容的培训;经济而又有效,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

A.研讨法B.角色扮演法 C.案例教学法 D.讲授方法

内部渠道就是从企业内部选拔合适的人才来补充空缺或新增的职位,以下属于内部渠道的有(A )。

A.岗位轮换 B.校园招聘 C.招聘广告 D.委托猎头公司

招聘工作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有(ABCE )。

A.计划性原则B.公开性原则 C.合适性原则 D.片面性原则E.标准性原则

面试的方法有很多,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招聘不同层次人员的不同需要选择,可供选择的方法有( ABCD)。 A.序列面试 B.结构化面试 C.非结构化面试 D.小组面试 E.背景调查

以下哪些测评属于人格的测试(ABDE )。

A.性格测试 B.品德测试 C.能力倾向测试 D.态度测试 E.兴趣测试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步骤包括(ABDE )。

A.预测现实的人力资源需求B.预测未来的人力资源需求 C.预测人力资源的需求分布 D.预测未来流失人力资源需求 E.预测企业整体人力资源需求

工作分析包括( B C)方面的基本内容。

A.工作分析报告 B.任职者说明 C.职务描述 D.人力资源规划 E.工作设计

以下(ABDE )属于职务描述中的工作详细说明资料。

A.工作概述 B.工作职责 C.工作名称 D.工作流程 E.与其他工作的关系

“复杂人” 假设的主要内容有( ABD)。

A.人有着层次和水平不同的、多种多样的需要B.人会不断会产生新的需要和动机 C.生产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员工的士气 D.不存在对任何时代、任何企业或任何人都普遍适用的管理模式 E.对员工的激励主要来自于工作本身的挑战性和责任性

下列属于过程型激励理论的是(C E )。

A.需要层次理论 B.双因素理论 C.公平理论 D.强化理论 E.期望理论

“自我实现人” 的假设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薛恩提出的理论。 B.错误

人力资源管理的首要目标是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A.正确

所谓关键事件,就是对企业员工有重要意义的职务背景关系及相应的行为。 B.错误

工作日志法的优点是( A)。

A.详尽性和可靠性B.双向沟通 C.手段多样 D.效率高

关于人性假设,其中提出“经济人”假设的代表人物是( C)。 A.梅奥 B.马斯洛 C.泰罗 D.薛恩

马尔可夫分析预测法属于(D)。

A.人力资源需求主观预测的方法B.人力资源需求非主观预测的方法 C.外部人力资源供给预测

进行心理测试时一定要注意以下方面( ABCE)。

A.由心理专家主持和实施 B.对一些记分性的测试,记分方法要保密 C.实事求是地看待测试结果和作用 D.心理测试的方法可以作为甄选、录用的决定性方法 E.心理测试的工具设计要符合标准化和科学化的原则

工作分析的常用方法有(ACDE )。

A.关键事件法B.工作样本法 C.观察法 D.工作日志法E.访谈法

公平理论认为,当一个人做出了成绩并取得报酬以后,他不仅关心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额外报酬的相对量。 A.正确

访谈法是工作分析人员通过面对面询问而获取工作要素信息的方法。 A.正确

录用是招聘工作的决定性阶段,包括做出录用决策、安排体检和实际录用等方面的工作。 A.正确

( C)理论认为,只要自己的才能表现出来,个体才能得到最大的满足。 A.“经济人” B.“社会人” C.“自我实现人” D.“复杂人”

主要依赖专家的知识、经验和判断分析能力,进行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方法是( C)。 A.领导估计法B.回归分析法 C.德尔菲法 D.工作负荷法

一种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技术对被评价人员进行全面了解的程序称为( D)。 A.心理测试 B.身体测试 C.工作样本法 D.评价中心法

在衡量测试方法对甄选录用的合宜程度时,表示测试稳定性和可靠性的指标是( B)。 A.测试的效度B.测试的信度 C.测试的经济性 D.测试的公平性

招聘、甄选和录用工作的基础是(AC )。

A.人力资源规划 B.工作设计 C.工作分析 D.培训开发 E.绩效考评

D.内部人力资源供给预测 部门经理进行人际敏感性训练最适宜的方法是( C)。 A.视听法B.案例教学法 C.角色扮演法 D.操作示范法

人力资源规划与企业战略的关系是( ABCDE)。

A.企业战略对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定具有导向作用 B.企业战略对人力资源规划过程具有制约作用 C.人力资源规划为企业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了人力保障 D.人力资源规划有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进一步完善 E.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影响人力资源需求的因素有(ABCE )。

A.产业结构 B.技术水平 C.企业发展 D.地区人力资源的总体构成E.预期员工的流动

信息管理概论范文第6篇

关键词:资源与环境保护概论;教学改革;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资源与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资源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有用的物质和能量;环境为人类提供资源、生命支持、舒适性、废弃物的排放场所等服务。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科技的进步以及经济的高速增长,人类社会正面临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和生态失衡等一系列环境问题。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是教育部整合了环境经济学和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两个专业于2013年新开设的本科专业,该专业涵盖了资源、环境、生态、经济等各个方面。目前,全国仅有北京大学、山东财经大学、内蒙古财经大学、贵州财经大学等少数院校开设。本专业培养适应国家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基础扎实,视野开阔、兼具良好的人文素养和丰富的专业知识并善于解决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绿色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等问题的实际能力,能在各级政府部门、环境资源管理部门、农林牧渔各业、各类大中型企业以及相关科研机构等部门从事环境资源调查、环境资源项目评估、环境资源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及科研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现代经济管理人才。

《资源与环境保护概论》是高校环境本科专业和其他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环境类课程的入门课,也是贵州财经大学资源与环境管理学院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的学科共同课,在大一下学期开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深刻认识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对环境的影响,深刻理解资源与环境间的有机联系,深刻意识到资源环境的经济价值,同时使学生受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掌握资源环境学和可持续发展学相关知识理论,树立学生正确的人地关系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目前,已有多位专家学者及高校教师对高校环境类课程如《环境学概论》、《环境保护概论》、《环境科学概论》等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研究[1-5]。而针对财经类院校环境类课程的此类教学改革研究尚为少见。为此,笔者结合在贵州财经大学资源与环境管理学院开设《资源与环境保护概论》的教学情况和教学体会,进行了几方面的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资源与环境保护概论》课程特点

1.课程综合性强,内容多。《资源与环境保护概论》是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及其他环境类专业的基础入门课程,是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的学科共同课。本课程综合性、理论性强,包含的内容很多,涉及到物理学、生态学、化学、地理学、生物学、医学、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等相关学科,学生要掌握这些内容并应用到实践中,需要有多方面的基础知识。同时也要求任课教师要有相关的知识才能把这门课上好。

2.财经类院校学生普遍重实务轻理论。对于财经类院校应用类学生而言,要学好这门课程存在一定的难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是文理兼收,高中阶段是文科的同学对于与化学、物理及生物相关的课程内容学起来就稍显吃力,而理科同学对于与地理有关的课程内容的学习要稍逊于文科生。另外,财经类院校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相对于理工科、地质类院校的学生,其学习态度往往不够端正。财经类院校尤其经济学相关专业的学生对学习具有很大的功利性和实效性,对理论性非常强的知识,学生往往很难提起兴趣,而实用性的知识比如财务管理、会计学等则易唤起他们的兴趣,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讲解理论知识时结合当今社会经济及人们的生产生活,更加深入浅出地讲解理论知识。

二、《资源与环境保护概论》课程教学改革

1.完善教学内容的编排。《资源与环境保护概论》涉及资源科学、环境科学、资源环境评价、资源环境规划与管理、可持续发展等众多内容。本课程将资源科学和环境科学有机结合起来,选用的教材是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资源与环境概论》(王慧主编,2009年6月第1版),并结合多本资源环境学相关参考教材如《资源科学导论》(史培军等编著,2009年2月第1版)、《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钱易等编著,2010年7月第2版)等,对资源开发利用中的资源、环境问题及其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了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影响规律以及作用机制[6]。课程内容共分为四篇,第一篇是资源与环境概述,第二篇是资源环境的生态学原理,第三篇是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污染,第四篇是资源环境保护的途径。其中第二篇和第三篇是课程的重点内容,选择了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水环境、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土壤环境、大气环境与大气污染、固体废物与环境等内容进行重点讲解,便于学生掌握相关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的原理及治理措施,为后续资源环境经济学、环境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另外,重视课程知识的更新,由主讲教师及时补充学科前沿的理论知识和经典案例以及国内外资源与环境保护的最新发展动态及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比如讲到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水环境时,引入新加坡再生水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途径;讲到全球气候变化时,引入碳足迹、碳政治、低碳经济等新概念;讲到水污染时,引导学生初步评价水污染的经济损失并引入资源环境经济学的相关概念。及时将学科领域的新概念、新发现、新思路和新方法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将知识的深度、广度推进到科学的前沿。

2.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式,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采用讨论式、案例分析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良好条件。比如在讲大气污染、水污染时,可先由学生课后准备相关污染事件并在课堂讲解,讲到资源环境的生态学原理时,让学生准备生态学原理在资源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的相关资料,再由老师就相关知识点提问学生思考并作答。另外,老师课堂组织案例教学,也深受学生喜欢。比如讲大气污染时,老师在课堂给出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雾霾”案例,请学生分析雾霾产生的原因;讲到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水环境保护时,引入“南水北调”案例;讲到固体废物污染时,介绍发达国家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案例;讲到噪声污染时,引入当今我国城市普遍的“广场舞”带来的争议。引导学生思考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并从多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通过实际案例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环境问题的综合性和复杂性,深刻理解环境保护的艰难性,并最终意识到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积极参与,需要经济、法律、行政、科技等多种手段,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运用经济学方法分析资源环境问题产生、评价资源环境损失以及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兼具经济学知识和可持续发展眼光,进而更好地开展后续的专业学习。最后,根据教学需要,在加强理论课程教学的同时,强调实践教学的比重,比如组织学生开展校园节水节能状况调查以及校园环境状况调查,分析并评价校园节水节能状况和整体环境状况,师生对环境的重视和关注程度及学生的环境意识,并提出如何加强“生态校园”、“绿色校园”的建设。通过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从对书本内容的认知到验证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和独立完成事务的能力以及综合设计和研究创新能力。

3.改革考核方式。为培养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考核应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过程中进行,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灵活多样,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专业创新能力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5]。将平时课堂上的ppt演讲、案例讨论、发言的表现等以0.2的权重计入期末总成绩中,实践成绩以0.2的权重计入期末总成绩中,期末卷面成绩的权重为0.6,期末卷面题型包括名词解释、判断、选择、案例分析、简答和论述等题型,全面考核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通过考试方式的改革,实施综合评价方式,可以真实考核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对课程理论体系掌握程度及其知识应用能力,并实现以考促学和以考促教的考试功能。学生通过考试,可调整学习方法,达到学习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的目的;教师可通过考试检验教学是否达到教学目标要求,进一步改进和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从而达到教学质量的提高。

通过完善该课程教学内容的编排、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改革考核方式,学生学习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锻炼了学生综合设计及研究创新能力,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当然,随着课程的不断改革,还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总结,不断完善,比如随着贵州财经大学blackboard教学平台的建立和完善,逐步建设本专业课程的网络资源,包括教学大纲、教案、课件、习题、实验指导等,开展网络教学,以进一步增强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与联系,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马俊杰,王伯铎,宋进喜,等.“环境科学概论”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4,(4):57-59.

[2]徐颂.案例教学法在《环境科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27(7):79-82.

[3]杨淑萍.案例教学法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7,20(5):92-94.

[4]万大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环境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8,(11).

[5]谭文莉.工科院校环境保护课程教学改革对策[J].现代商贸工业,2009,(16):211-212.

[6]王惠.资源与环境概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上一篇:感恩话语范文下一篇:混凝土转正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