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文范文

2024-07-07

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文范文第1篇

一、高中语文教育渗透逻辑教育的意义

1 科技层面。科技的基础是逻辑,逻辑是发展科技的思维工具。爱因斯坦说过:“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判断出因果关系。”严复指出,西方文明、民主、富强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逻辑的发达,中国人要学习西方文明,首先就要从逻辑开始!西方科技发展实践证实了逻辑的基础地位。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为人们提供了思维工具,使他成为西方科技鼻祖。培根《新工具》高扬理性旗帜,提倡科学精神,标志系统方法归纳法诞生。培根丰富发展逻辑学,成为开启人类现代文明的一把钥匙,奠定了西方第一次科技革命的基础。中国不像西方那样研究逻辑,因而缺乏西方人应用逻辑分析方法的意识和手段,丧失了科技发展的最佳机遇,而且这种心理还在影响我国当代科技发展。因而必须加强逻辑教育,培养科学精神。

2 文化层面。中国未来新文化建设需要具备过硬的以科学理性为内核的逻辑思维素质的人才。在科技高度发展条件下,西方进入科技社会。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已开始成为社会发展主导力量,然而,科技不仅推动社会经济乃至物质文明向高水平迅猛发展,而且也使社会精神文明发生积极变化。现代科技是在西方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对以伦理为本位的中国传统文化而言是外来的、异质的东西。所以,中国在新时期道路上,在贯彻科教兴国战略伟大实践中,社会转型在文化层面上表现尤其强烈。也就是说,中国未来新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在于吸收以科学理论为内核的逻辑传统。所以,以传承文明为主要任务的语文教学,不能削弱逻辑教育渗透。

3 创新层面。当代科技进步以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等高新科技为代表,使社会进入以知识和创新为表征的时代,所以,培养创新素质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唯一希望。但创新离不开逻辑。创新不以逻辑为基础,就成为不切实际的空想。逻辑以科学性、准确性、严密性为思维特征,它面对任何事物首先要回答的是“是什么”。如果连是什么都搞不清楚,恐怕发散思维、逆向思维都无从谈起。事实上,任何一项创新发明都是各种思维方式的综合体,尤其离不开逻辑思维。鲁班发明锯,其中就包含了类比的逻辑思维方式。其实类比本身既有逻辑的一面,也有非逻辑的一面,逻辑是基础,它准确、严密地把握了草叶与金属片的科学内涵,同时又逻辑地分析了二者的异同,特别是共同一面,在此基础上,再发散出去,大胆地与第三者树、木材相沟通,这才完成了这项发明创造。开展创新思维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加快培养创新人才也成为各级政府的人才强省、人才兴市的重要内容,创新能力定级考试也正方兴未艾。不管是创新思维课程,还是创新能力定级考试,逻辑思维都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也充分说明,逻辑与创新是密不可分。

二、阻碍高中语文教育渗透逻辑教育的原因

1 外部原因。从历史角度看,以儒道释为主体的古代传统思想和文化影响着高中语文教育渗透逻辑教育。传统思维方式惯于形象、直觉思维,视抽象逻辑思辨为雕虫小技,重经验,重整体综合,鄙视理论上的推理分析,从而形成了抵制高中语文教育渗透逻辑教育的习惯心态。儒道释诸家形成的传统主流思想影响中国几千年,他们奉行“内圣外王”,关注的焦点是社会政治和个人道德修养,致力于建立经世致用的社会伦理和政治学说。哲学上他们崇尚气度恢弘,追求微言大义和汪洋恣肆,讲求人心之情,形成了排斥逻辑思维的固有心态。只是到近代随着西学东渐,国人才渐渐悟出西方科技文化蕴涵的逻辑和语言分析的文化精神的重要性,大力崇扬逻辑学。但是,革新与主流相碰撞时,常常会出现一波三折的局面,所以,逻辑真正被国人接受有一个曲折过程。从现实角度看,随着改革开放深入,人们的经济意识不断加强,变相的实用哲学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对高中语文教育渗透逻辑教育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2 内部原因。(1)教育思想逐渐淡化语文教育渗透逻辑教育。教育思想表现形态分为教育指导思想、教育观念、教育理论三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说,作为国家意志体现的教学大纲,是国家教育方针与教育思想的高层次集中展示,反映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1963年《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内容部分规定:教学语法、修辞、逻辑等知识,是培养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辅助手段。教学语法、修辞、逻辑等知识要以训练为主,要同讲读教学、作文教学密切配合,避免孤立讲授。语法、修辞、逻辑等知识力求简明扼要,切合实用。逻辑知识编写成短文,在教学中,着重使学生通过概念、判断、推理和论证的适用,初步理解逻辑的同一性、矛盾性、排中性和充足理由性。这份大纲符合教学规律,颁布后受到师生的好评。1978年在吸收1963年《大纲》长处基础上颁发了《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语文知识,包括语法、逻辑、修辞、写作知识和文学常识等。这些知识力求精要、好懂、有用。语法、逻辑、修辞以及词句篇章的有关知识,可以结合的内容要尽可能结合起来教学。语文知识(包含逻辑知识)教学要少用术语,紧密结合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实际,力求通过练习收到实效。1986年《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删去逻辑知识。纵观大纲不难发现,教育思想越来越淡化语文教育渗透逻辑教育。(2)教材内容制约高中语文教育渗透逻辑教育。语文教材是根据大纲编写的,是实现教学目的的凭借,是学生获取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的根据。新中国以来,高中语文课本编入逻辑知识有两次:一是1961年起用的课本,编有概念、判断、推理和思维规律等常识性短文:二是1979年秋起用的课本,扼要介绍了逻辑知识,编排了适当的习题;1983年秋对此作了修订。1986年根据《大纲》精神,抽掉逻辑知识短文。从此,语文教材再也没有出现逻辑知识短文。逻辑知识短文的删除,在一定程度上使高中语文教育渗透逻辑教育缺乏依据。虽然现行教材课文内容、练习与注释有少量逻辑基础知识的隐性渗透,但并非每个教师都能于教学中将其有效发掘,因为教师本身的逻辑素养千差万别。(3)高中语文教师素质限制高中语文教育渗透逻辑教育。教师素质是教师能胜任教育工作所具备的品质、知识、能力与身心的综合体现。语文教师素质的高与低,直接制约着高中语文教育渗透逻辑教育的成效。虽然绝大部分语文教师在高校读书时学过逻辑,但由于逻辑教材多是从理论到理论,很少与高中语文教学实际联系,故学习逻辑基本上不积极,甚至认为逻辑无用,由这类学生转成的语文教师的逻辑素养相对就差,直接影响高中语文教育有效渗透逻辑教育。(4)教育评价体系阻碍高中语文教育渗透逻辑教育。一是过分强调分数与升学率在评价中的作用;二是过多强调量化评价,忽视定性评价;三是缺乏教师评价指标体系;四是教育目标与教育评价不一致,影响教育目标实现以及教育社会功能发挥。在这种评价环境下,语文教师无不围绕

高考指挥棒,强化升学考试相关内容教学,忽视学生全面发展所需知识的传授以及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教学中渗透逻辑教育失去了原动力,致使学生逻辑思维由自发向自觉转变,缺少必要的逻辑理论支撑。

三、高中语文教育渗透逻辑教育的对策

1 修订完善《课程标准》,为高中语文教育渗透逻辑教育提供依据。高中阶段语文教育渗透逻辑教育目标是:让学生初步掌握课文涉及的逻辑基础知识。因此,《课程标准》有以下方面需要修订:一是重新界定、认识语文知识;语文知识应包括逻辑知识。二是“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提得不够具体,应明确指出“与逻辑学沟通渗透”。三是在“阅读与鉴赏”增加“初步掌握逻辑基础知识”,为高中语文教育渗透逻辑教育提供依据。四是在课程评价中,将课文涉及的逻辑基础知识及其应用作为考试内容,促进学生学习运用逻辑基础知识,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2 改革教材内容,为高中语文教育渗透逻辑教育提供素材。明确教材中逻辑教育素材的内容与形式,为高中语文教育渗透逻辑教育提供素材。内容应当精要、好懂、有用,如概念、判断、推理、思维规律、假说、证明、反驳、谬误等。形式要多样,可以集中编排或分散编排,可以渗透于课文内容或注释、练习。

3 提高教师素质,造就高中语文教育渗透逻辑教育人才。(1)学校专业建设与改革,要面向高中语文教学实际。改革逻辑教学,使学生真正体会逻辑学在今后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用价值,进而认真学习与钻研逻辑学,努力提高逻辑素养,在未来高中语文教育中高效地渗透逻辑教育。(2)语文教师继续教育内容应当包括教育理念、教育理论、学科知识、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育科研、逻辑知识等。因为系统学过逻辑的在岗语文教师目前并不多见。

4 改革教育评价,削弱高中语文教育渗透逻辑教育阻力。教育评价,应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民族素质为总目标,当然也包括思维素质。所以,应改革目前的教育评价机制,在语文教育中渗透逻辑教育内容,以提高学生素质。

参考文献

[1]张晓芒,白雪,大学期间应系统地学习逻辑学,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4)

[2]江滨,从逻辑学的工具性看逻辑学的走向与发展,经济与社会发展(第4卷),2006(2)

[3]张路安,高校逻辑教学的困境及其对策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3)

[4]高能秀,乔兴旺,关于高中语文教育中渗透逻辑教育的反思与探索,现代语文,2006(12)

(责任编辑 关燕云)

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文范文第2篇

一、

二、三年级的教学重点。”低年级识字教学的目标,首先是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让学生体验到识字的快乐”。

就我们学校目前教学现状发现,低年级识字、写字教学还存在以下的不足:

一、教学内容枯燥乏味

孩子们学习生字,仅局限于书本上,不能在生活中进行拓展,太过于教条,甚至课本上所涉及的字词孩子们也是一知半解,造成孩子们提起识字、写字就发愁,提不起兴趣。

二、教学方法机械单一

教师在教授字词时,一般只从字音、字形两方面入手,很少讲究形式多样的方法,这种刻板的教学使得学生的主体作用无从体现。在孩子的眼里,学习生字就是会读会写,至于为什么发这个音,为什么这样写从未思考。

三、教学示范简单应付

孩子们的眼中,老师是神圣的,而在最重要的“写字”这一环节,老师却恰恰忽视了,我们有写字课,有写字作业,但却没有真正的辅导过孩子们,横、竖、撇、捺到底如何正确书写?孩子们不知道,只是照猫画虎,将笔画拼凑完成汉字,而写字课也就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

四、教学效果不显著

学生识字只是死记了一个个毫无意义的符号,忽视了学生学习字词本身的兴趣,同时也剥夺了学生学习过程中对字词的领悟能力。而孩子们写字也只是完成了汉字的笔画,真正的提笔、运笔无从谈起。

从上述这几点不难看出,我校目前的识字、写字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这样的教学制约着学生的情感和思维发展,忽视了学生的心灵体验,长期以来,学生对汉字的学习就会缺乏兴趣,不能进入主动识字的享受状态,识字效率也就相对低下。

针对我校低年级识字、写字教学现状,本期我们进行了低年级识字、写字教学方法课题研究,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我的体会:

一、如何写好字

1、写字要讲究正确的姿势

写字握笔时,大拇指、食指、中指捏笔,铅笔压在中指的靠近指甲的前端,三个手指离笔尖约一寸的距离,笔的后端靠在虎口里。平常多给孩子强调,做到“三个一”: 眼离书本一尺远,胸离书桌一拳远,手离笔尖一寸远,这种习惯不是一天两天能养成的,所以只要孩子们写字,老师就应该反复的要求,长期坚持下来,孩子们做这些动作也就成自然了。

2、写字要从基本的笔画书写做起 让孩子们按照正确的笔画顺序来写字是必须的,往往这一点容易被我们的青年老师所忽视,汉字笔顺的基本规则是: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从内到外,从外到内后封口,先中间后两边等。所以教学中教师要要求学生严格按规范书写。而基本笔顺的指导既要结合识字教学进行,又要在写字时加以提醒。笔顺又有一定的灵活性,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如“田、由”中先里头,后封口;“申、甲”则是最后写竖。

3、写字书写规范、整洁

二年级的写字课,让孩子们书空、描红、临摹都是相当重要的,这几点我们在教学中往往只是走过程,描红可以让孩子们在行笔运笔时感受汉字的独特魅力,汉字临摹则可以让孩子在书写的过程中进行自我比对,从而达到美观、整洁的效果。同时,教师的示范也很重要,所以我每次板书时,都会尽量做到工整、美观,一次写不好就擦了再写,直到写好为止,所以孩子们看到老师也是如此用心写字的时候,他们也能模仿老师,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字写好。

4、培养孩子们写字的兴趣

为了培养孩子写字的兴趣,我给他们准备了许多名人学写字的故事,比如:王羲之、王献之、吴承恩学写字的故事,这样他们从中受到启发,也大大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我还经常在班级内举办优秀作业展,发挥榜样力量,让孩子们真正做到愿意写,写得好。

二、如何有效识字

1、灵活多样、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生字教学中,为了不让识字成为孩子们的学习负担,在本次课题研究中,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从而让孩子们能在快乐中学习,体验识字的真正乐趣。

①减一减、加一加

这种识字方法往往是通过熟字来加减偏旁,从而认识新字,比如“票”,我们就是通过学习“漂亮”的“漂”减去三点水旁,变成“邮票”的“票”;而“蚂蚁”两个字我们又是通过学习“马”和“义”,加上虫字旁变成的,这种学习方法,我们不仅学习了新字,而且巩固复习了旧知,一举两得,孩子们掌握起来也比较轻松。

②“换偏旁”掌握形近字

在教学中,我经常会采用这种换偏旁的办法来学习生字,比如“漂”和“飘”,我会让孩子们根据偏旁来猜测它们的不通用法,三点水旁肯定是用在水里的,而风字旁肯定是在风中飘,学习“杨”和“扬”,用同样的办法分析这两个字,不但锻炼了孩子们的思维能力,而且加深了他们对形近字的印象。

③猜谜语、创设情境

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最重要的是要能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学中我经常会自己创编一些谜语,让孩子们用猜谜的方法来学习生字。比如:兔子没了尾巴就是“免”,不上不下就是“卡”,半个月亮就是“胖”。而在教一些容易出错的生字时,我又会创设一些情境,比如:在教学“美”时,有些同学经常会少写一横,教学中我就会这样说,这是美羊羊,长了一条漂亮的大尾巴,孩子们一下来了兴趣,一个羊,下面一个大,形象生动,加深了印象。又如:“舞蹈”的“舞”,好多孩子经常会少写一竖,我就这样提示他们,那四竖就代表他们的四肢,如果缺少一条胳膊或一条腿,那样的舞蹈就不好看了,所以千万不能把人家跳舞的人给弄残疾了,孩子们哈哈大笑,当然,这样的教学让孩子们记忆犹新,以后也就不会出错。

④根据偏旁,归类识字

生字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规律,同一个偏旁的字,一般都与某种东西有关,比如:“月”字旁的字跟身体有关,“钅”字旁的字都跟金属有关,“犭”旁的字基本都跟动物有关,这样一来,归类总结,举一反三,也能有不小的收获。

2、拓展识字范围,生字学习生活化

我们的生字教学不只是在课堂上,也应该体现在生活中,例如:我们在学习“移动”的“移”时,我就问孩子们在哪见过?有些孩子就说,在街道手机缴费店的门牌上见过,是“中国移动”的“移”,我就相机表扬这位同学很会观察,那么以后孩子们也会在生活中去主动识字。我还会布置一些让孩子们感兴趣的家庭作业,比如:周末去超市逛逛,每人至少认识十个生字,周一来和大家一起分享;我还让孩子们在看动画片时,通过上面的人物对话主动识字;或者鼓励孩子们阅读各种各样的课外读物,在故事、作文中找到自己认识的汉字,感受成功的喜悦。这样以来,让孩子们意识到,学习生字并不困难,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文范文第3篇

网络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信息渠道纵横交错,网络把空间和时间缩小为零,使信息的量和质具有一定程度的无限性和不确定性。置身其中的人们要从异常丰富的信息海洋中选择、获取对自己有用的文化信息,就必须有很强的自主搜寻、筛选、重组、编码、储存、提取、应用的能力。这种终身不断自主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一种自学能力。其培养关键期在中学阶段。中学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合一的学科,其根本任务之一就是要培养中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听、说、读、写的现代语文能力、自主不断获取有用信息和不断接受精神文化熏陶的能力。

一、网络环境下中学生语文学习存在的问题

网络给身处这个时代的中学生提供了极其丰富多样的语文学习资源和学习途径,也带来了必须予以关注和解决的一些问题。

1.对网络资源视而不见。传统的应试教育仍然或隐或现地占居当今基础教育的主流,很多中学有着比较高档的计算机网络设备,信息网络界也设置中学生网站、教育网站、文学网站等,并提供了相当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但学校和教师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很少引导、指导中学生去充分利用网络所提供的资源。

2.不会利用网络来学习语文。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或条件的限制,学校和教师对网络学习重要性认识不足,因而不注意或没办法整合信息技术教育与语文教学,导致中学生想利用网络资源和便利来学习语文而不能或不可得,成了新型的“文盲”——“网络学习盲”。

3.过分迷恋网络学习而导致传统语文学习的缺失。与以上现象相反,由于有些中学对中学生缺乏网络学习规则和方法的教育和引导,一些家庭对子女上网学习的放任不管,社会有关部门对经营网吧的商家缺少必要的、有效的管理,致使中学生过度“读图”“读电”“读网”,过分看重甚至迷恋快捷便利的网络学习,不再重视传统的书面语文的学习,因而造成书面文字阅读的某些障碍,及书面表达和书写的种种困难。

4.网络“快餐语文学习”导致语文思维衰减。各种网站提供了语文题库、网络作文、名师授课、课程答疑、试题分析、中高考动态等栏目,为中学生迅速获得某一语文知识、快速作文、快速完成语文作业等提供了方便,大大提高了中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率,但是这种无需付出艰辛脑力劳动的“快餐语文学习”,必然养成中学生只想上网查找现成资料、抄袭过程方法和结果、拼凑作文,而懒于思考和自主创造的不良习惯。而且“教材搬家式”的网上语文资源,不利于中学生扩展语文视野;网络学习时生造“时代用语”、“网络用语”,不符合语文知识规范。语文学习需要积累和积极思维,缺少自主思考的“网络快餐学习”,会导致语文思维衰减,不利于汉语言文学的传承和发展。

5.过度网上学习和人机对话,会导致语文的人文社会性功能丧失。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合一的学科,如果中学生过分依赖网络学习,过度人机对话,缺少人与人之间的思想、情感、信息的沟通与交流,就会成为不善于进行口头语言交流、人际交往和心灵沟通的思想麻木的“电脑人”、“网络奴隶”。而且由于网络信息难以充分过滤,各种不良信息随时会侵害网上学习的中学生。如此,网上语文学习就可能造成语文对中学生本应具有的人文精神教育功能的丧失。

二、网络时代要求培养中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

培养中学生具备较强的语文自学能力,不仅是整个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网络时代最本质的要求。

1.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都极强的学科。其工具性指“语言是进行思维和表达思想的工具”,“语言是学习一切学科必需的工具”。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也就是培养学生作文的能力”。即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也即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应用语文的能力。叶圣陶先生曾强调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教是为了达到不教”。语文教育改革专家魏书生也经常拿18世纪德国启蒙运动思想家莱辛的这样一段话来教导学生:“如果上帝一手拿着真理,一手拿着寻找真理的能力,任凭选择一个的话,我宁要寻找真理的能力。”事实上,无论是从语文学科自身的学习来说,还是从对学习其他学科的重要关联性来讲,无论是从中学生在校自主学习的需要来说,还是从毕业后或升学或就业的继续学习来看,语文自学能力都是起着奠基性、关键性的作用的。语文学科本身内容浩如烟海,需要掌握的东西特别多,如果没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单靠跟着教师亦步亦趋地学,只能学到一点皮毛,而无法持续深入地学习下去,所以,新课程改革过程中,语文学科仍然强调培养学生自主的听、说、读、写能力。

2.网络时代要求中学生具备较强的语文自学能力。如果说在此以前的传统语文教学时代要求培养学生较强的语文自学能力,只是指向书本这一单独媒体、只需埋头苦学的话,那么在当今网络信息时代,就必须面对纷繁复杂的多媒体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其中,网络学习已成为最广泛的自学利器。网络虽然为学习者提供了极其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为培养自学能力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但也为学习者带来了极其艰巨的学习压力和负担。面对“鱼龙混杂”的信息海洋,如果学习者缺乏自学能力,就会感到无所适从、良莠难辨。在信息瞬息万变的网络时代,学习者就必须具有不断接受终身教育的最基本能力——自学能力——分辨、筛选、选用信息的能力。中学阶段学生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期,是培养自学能力的最重要时期,而中学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也即准确、高效地输入、输出信息的能力,因而它正是网络时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最有效的工具性学科。

3.当前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培养现状堪忧。语文教学的效率问题,一直是人们追问的话题。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在上世纪70年代末说:“十年上课总时数9160时,语文2749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不咄咄怪事!”过去了30多年,当今的语文教学效率如何?报载,中小学生普遍怕写作文;某大城市前几年高考语文平均分处在及格线以下;很多本科生、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写不通顺;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不知到哪里去找寻自己需要的信息材料,等等。其实,语文教学效率低,突出表现在学生离开学校离开教师后,自主学习语文、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特别缺乏。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相当缺乏的现状,与网络时代对人才获取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强烈要求形成极大的反差。这一反差,迫使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反思以往的语文教学,必须采取有效的改革措施,加强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三、网络环境下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构成

网络时代,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构成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打好语文自学的听、说、读、写知识基础,掌握通过以因特网为主体的现代化多媒体网络来获取信息的技术知识和方法知识。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听、说、读、写能力的最直接前提。二是养成语文自学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需始终伴以语文学习的强烈动机、浓厚兴趣、良好习惯、顽强意志等。网络时代,学生还需具备从网络中主动获取语文信息的积极态度,养成辨析信息真伪、拒绝不良信息的网络学习的良好习惯。三是掌握语文自学的基本技能。网络时代,语文自学的基本技能包括通过收听(看)、阅读、查找工具书、笔记、网络等手段获取语文知识信息的技能,正确搜集、处理、应用语文知识信息的技能,通过口头、书面形式表达语文知识信息的说话、讲演、写作技能等。语文自学基本技能是一个由听、说、读、写各种具体技能所组成的技能体系群。各种语文自学技能的综合培养,就是整体的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四、网络环境下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培养的策略

1.贯彻主体教育思想,引导学生进行语文自主学习。教育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即教育必须体现和培养学生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这就是主体教育思想的要旨。语文教学贯彻主体教育思想,落实“自教育”(相对于“教育”的提法)措施,具体要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从学的角度看,学生必须处于学的主体,发挥主动作用,自动学习,自力研究,自我教育;从教的角度看,教师应该位于教的主体,发挥主导作用,负指导、引导、辅导之责,以民主性、启发性、创造性的教育教学及管理活动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完成、自发展、自创造。当今面对信息的迅速更新和冲击,传统的“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考试中心”的语文教学是不可能培养学生具备网络时代所需要的语文自学能力的。所以,网络时代的语文教学必须由传统的“三中心”转变为“学习者发展中心”,围绕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核心任务,去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还存在着否定或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主动作用的非素质教育观念和现象,表现为“我灌输你接受,我教书考书你背书,一切围绕我教师转”等,教师使学生处于被动受教、被迫受教的地位。这是不利于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明确肯定和坚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让学生自动求知、自力研究和创造、自我管理和教育、自主发展,避免教师至尊、一统天下、包办替代的现象——概括言之,教师要引导、指导、辅导学生进行语文自我教育。“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

2.围绕听、说、读、写,综合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关于中学语文功能,历来观点各异,实践各有侧重。有的过分强调语文的文学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写作能力,将语文课上成文学写作课;有的过分强调工具性,特别关注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把语文课上成听、说语言能力训练课;有的过分强调人文教育功能,把语文课上成思想教育课;有的过分强调语文的身心愉悦功能,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文学作品赏析课;有的过分强调语文的阅读获取信息功能,把语文课上成只注重培养阅读技能技巧的课;有的片面追求语文的升学考试功能,为考而学而教,把语文课上成考前训练课,如是等等。这些从不同角度强调语文功能的观点和做法,割裂了语文课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基本能力的整体功能,没有系统地考虑要综合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在反思以往中学语文教学存在某种偏颇的同时,一些高校的文学教授或某些所谓的语文教育专家,也发表了一些让中学语文教学工作者感到迷惘的“玄论”,如《语文学习》2006年第2期所载“语文何用?语文何为?”与此类似的“高论”,似乎让人感到中学语文已成了一门“玄学”,教师不知应该怎样教、学生不知应该怎样学了。其实,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以下简称“三老”)老一辈语文教育专家,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当代语文特级教师,用他们的学术论著和教育实践,清楚地证明了语文是一门工具性特点与人文性特点都极强的学科,语文就是语文,不是玄学,语文教学就是要把语文当作语文来教来学。有人过分夸大“三老”强调语文的工具性的一面而冠之以“工具论”,进而倡导要“走出语文教育‘工具论’的窠臼”,其实这是对“三老”的误读。因此,适应网络时代需要,中学生应整体地具备较强的自觉主动的语言交际能力、通过各种网络渠道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文学作品赏析和利用作品自我教育的能力等,而不是哪一单方面的能力。中学语文教学必须摒弃以上种种片面的功能观和做法,也必须抛弃视语文为不知如何教和如何学的“玄”学观念,围绕学生整体的听、说、读、写基本能力这一中心,来综合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

综合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需要切实贯彻听、说、读、写全面训练、协调发展的原则。在听、说、读、写基本能力中,从信息传递过程分析,听、读是信息接受的过程,说、写是信息输出的过程。前者的发展为后者的发展提供前提条件,会听才会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后者也促进前者,多说、写可以加深理解,提高听、读能力。从语言形式看,听、说是通过口头语言进行的,读、写是书面语言进行的,口头语言是书面语言的基础,听、说能力是读、写能力发展的基础;反过来,书面语言可规范、净化、优化口头语言,读、写能力的发展又促进听、说能力的发展。从发展顺序看,先听、说后读、写,到中学阶段要着重在听、说能力的基础上提高读、写能力,所以语文训练应该以读、写训练为主体,听、说、读、写全面、综合训练,以求达到协调发展。从培养手段看,网络时代中学生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不只是师生之间的“言传身教”、耳提面命,以计算机因特网为主体的信息网络、现代化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学生自主发展语文基本能力提供了最便利的条件。

3.指导学生掌握学法,改革创新教法。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重要方面是学会学习——掌握学法。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法,最高境界就是要形成自动化的自主学习模式——学生自己主动地有主见地创造性地学习语文的模式,它包括3个环节:自主选择、自我培养、自我控制。在指导学生掌握学法、养成自学能力方面,已有很多范例。国外有“发现学习”与“掌握学习”等的探索。我国中学语文教学方法改革的典型范例有:上海育才中学的“读读、议议、练练、讲讲”八字教法模式;钱梦龙创建的“三主四式”教学模式;魏书生“自学六步法”教学模式等。

魏书生的“自学六步法”是中学语文教学可以广泛模仿学习和变革创新的一种有效的语文自学能力培养模式。“自学六步法”的教学程序是:①定向;②自学;③讨论;④解答;⑤自测;⑥自结。从具体教学程序看,“自学六步法”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同时发挥教师的引导、辅导、指导的作用,很好地贯彻了主体教育思想,落实了“自教育”措施。充分利用以计算机为主体的多媒体网络手段,在语文教学中实施“自学六步法”的教学程序,是培养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有效措施。

4.给中学生提供和创造充分的语文自学条件。改革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将学习自主权交给学生,就必须落实陶行知提倡的“六个解放”——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时间。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多动脑独立自由思考、多动手自主操作多写多练、多动眼勤阅读勤观察、多动嘴勤说勤读及主动进行口语交际和表达思想感情,效率将是事半功倍的。而语文教学中要解放学生的脑、手、眼、嘴,关键在教师解放学生的时间、空间,给学生提供自学的机会。长期以来,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是一言堂,教师唱主角,学生被动受教,只有听讲、记笔记、答问的义务,没有主动思考、提问、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阅读也是教师严格规定好了的,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好的读物,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随着电子读物和网上读物的迅猛增加,学生也存在着很少阅读文字读物的现象,要读的只是那些需要考试的文字,至于那些与考试无关的中外古典名著、优美的经典范文和时文,则没有去读。作文是一个模式,应试的模式,统一题目、体裁、格调、样式等,很少有“我手写我心”的作文练习。课外校外的社会活动也很少渗透语文教育的因素,缺少听、说、读、写的语文基本能力综合训练。总之,中学语文教学没有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适当的空间和必要的机会去自学、自练、自创,这是迄今为止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之所以不强的最直接原因。

为落实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培养措施,我们可以在以下方面做些实践探索:从时间上规定,教师一堂课讲授时间不得超过1/3,学生必须有2/3的时间用于自读、自练、研讨、发问、独立思考、自检反馈自控改进。从空间上规定,语文课上课地点可以多样化,可以在教室、野外或各种社会活动场所,在教室则座位安排可根据内容采用秧田式、圆桌会议式、小组分立式等。从手段上规定,教师重点讲解和辅导的技术手段可以多样化,传统的讲解加板书式,现代的多媒体演示加旁白解说式,学生网上阅读和自查自读文字或电子读物加教师适当引导式,学生先行自学和小组讨论加教师适当点拨式,学生完全自主完成作业并互评汇报式,学生自主诵读时文、范文、美文“国学经典”与朗诵比赛、作文比赛结合方式,学生自主组织语文学习各种活动式(如演讲会、读书会、文学会)等,只要能促进学生语文基本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只要体现新课程改革“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哪种教学的技术手段和形式都可采用。不同于西方语言,中国语言是一种具有琅琅韵味、深远意蕴和人文精神的“形、音、意有机结合”的语言,语文学习需要学习者“注重识字”、“本于诵读”、“体察涵泳”、“重于练习”等,所以教师必须给予学生以自学语文、自练语文的时间、空间和机会,语文教学的形式完全可以不拘一格、百花齐放。

5.改革评价手段,促进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评价之主要形式语文考试尤其语文的中考、高考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指挥棒,指挥棒是行动的指南,本身并没有错,关键的是挥舞指挥棒的人或机构舞的是什么样的棒、如何舞。目前语文考试阅读能力的测试采用的是标准化试题,一方面能增强评分的准确性,避免随意性;另一方面过分追求标准答案,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性。作文考试规定了题目、体裁、题材及具体要求,同样使得学生的作文千人一面、众口一词,成了千篇一律的八股套文,为此有识之士曾有“中国孩子的想象力哪里去了”的强烈呼声。汉语知识的考试也是偏、怪、难,与实际生活需要相脱离。总之,中学语文教学存在严重的“应试教育化”,产生了种种弊端,集中表现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书本理论、轻生活实践;重考试辅导、轻阅读教学;重教师如何教、轻学生怎样学;重规范统一、轻个性创造。这种语文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当然只能是模式化的而缺乏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这是与网络信息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格格不入的。改革语文考试已迫在眉睫。

首先,语文考试要注重甄别优劣与促教促学的双重功能,并把促进学生的发展、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放在首位;其次,语文考试改革内容,删繁就简,适当降低难度,增加灵活性,重在检测能力和素质;再次,围绕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基本能力、培养语文自学能力,采用多样化的考试形式、知能检测并重的考试试题、重在鼓励个性和创造性培养的评分依据。当前中考、高考改革正在富有成效地实施,语文考试内容和方法的革新,将有助于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化,以提高学生语文自学能力。

参考文献

[1] 庄文中.论“三老”的语文工具观.课程·教材·教法,2010(11).

[2] 王世堪.中学语文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4] 兰瑞平.不能把“中学语文教育”搞得太玄.中国教育报,2007-08-02(4).

[5] 杨先武.走出语文教育“工具论”的窠臼.中国教育报,2007-09-18(11).

[6] 周一贯.在千年视野内寻找语文教学的传统.中国教育报,2008-01-17(5).

(责任编辑 关燕云)

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有效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对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和自主学习能力有积极的作用。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更应注重自身对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策略的选择和教学语言的运用,从课堂的实际反馈情况进行积极改进,切实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相關的阅读教学活动,使得阅读教学中的问题不断解决。

关键词:初三语文 自主学习 方法探究

引言

新课标中对初三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应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将更多自主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显得非常重要。那么在初三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采用何种手段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培养呢?

一、初三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首先,文章主要来分析一下初三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在传统教学理念和中考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初三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的目的性过强,过于重视初三学生对于阅读技巧的掌握,忽略了阅读教学本身对于学生的教育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初三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另外,从初三阅读教学模式方面来看,初三语文教师所采取的往往是单纯的以教师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不足,使得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阅读效率过低。最后,在现阶段的初三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不足,班级阅读氛围营造不够彻底,这些也都是初三语文教师在教学改革中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二、初三语文自主学习方法

(1)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营造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氛围

首先,初三语文教师要从教学理念的贯彻入手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模式的有效改革。初三语文教师要深度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角度入手,进行相关教学模式的改革。初三语文教师首先要对班级里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实践探索能力有一个综合的评估,深入了解班级里每一位学生的语文能力基础和阅读能力基础,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情况,及时地和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了解学生在阅读学习和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为之后的教学实践模式改革做准备。初三语文教师也要注重班级阅读氛围的营造,这是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应用的重要基础。初三语文教师可以根据阅读主题的选择进行班级语文阅读文化的设计以及导读活动的选择等。比如教师在寓言故事类主题阅读活动组织的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在课前导读中进行寓言故事的讲述,使学生能够利用阅读学习的每一个机会,进行阅读实践能力的有效培养,这对于学生语言感知能力以及逻辑表达能力的培养也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有效延伸和拓展语文阅读教学

初三阶段的学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对一些事情已经有了自己的思考和看法。语文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这一特点,让他们对某篇文章进行自主分析和理解,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发表自己的意见,不要死板地规定答案。每位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想法,他们的想法没有对错,只有合适与不合适。我们在观察初三语文教学活动时发现,有的语文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答题技巧,总是设定一些答题模板,让学生根据模板套答案。这样的做法显然固化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无法使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内涵。语文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思维,不要把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而要清楚语文学习的重点是阅读,并鼓励学生多进行阅读。在平常上课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阅读时间,也可以将阅读以另一种方式呈现出来,如教师可以找一篇人物对话较多的文章,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并要求学生在表演时表现出自己扮演人物的情感变化。这样,学生就需要反复阅读文章,进而掌握某个角色的情感思想。这样的阅读教学,既可以激起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又可以帮助学生找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情感脉络。

(三)开展主题阅读活动,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有效性

教师应当按照学生的个人喜好及阅读特征,开展具有针对性的调研活动,制订主题式的阅读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各取所需,促进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地配合教师完成相关的阅读教学活动,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可选择周末的时间带学生开展主题阅读周活动,每周一个主题,让学生利用周末的时间收集相关的阅读材料和图书内容,在周一的语文课堂上进行相应的推荐,让更多的学生融入主题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在搜集材料的过程中,真正做到了自主高效,同时也有效拓展和丰富了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学生的努力,历史文化、社会百态、古典名著和乡村文学都为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培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使阅读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四)创设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情境,组织多样化的阅读实践活动

初三语文教师在进行具体的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践创新的过程中,也要注重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以及多样化的阅读实践活动的组织,这是初三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在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情境的创设方面,初三语文教师要结合课堂教学知识以及时事发展热点,结合初三阶段学生在不同语文学习阶段的发展特点,进行有效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在与课本知识结合的教学情境的创设中,初三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课本文章内容教学的具体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情境的创新。比如在故事类文章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使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故事中语言内涵和情感特征的基础上,了解语言的魅力,同时有效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感知能力。在与时事热点结合的教学情境创设中,教师可以根据今年疫情的特点,进行专题性质的教学情境的创设,使学生通过抗疫情境中丰富多样化的情境,了解在大事件下的民族精神和中国力量,培养初三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结束语

总之,在初三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通过它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不断的更新自身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明确学习主体,设置语文问题,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曾国权.对于提升初三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讨[J].中华辞赋,2019(09):53.

[2]文玉珍.初三语文有效教学方法的探究[J].江西教育,2017(15):19-20.

[3]杨晶.初三语文自主学习方法探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6,32(11):30-32.

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第一中学九年级(1)班

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教材选文文的体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文教学内容的取舍,因此,依照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很有必要。统编初中语文教材表现出了对依体定教应有的重视,基本上能够引导教师从选文的文体特征出发进行教学,偶有对选文的文体类型判断失误,以及对选文文体特征关注不够的问题。语文教师要强化文体意识,掌握文体知识,准确鉴别选文的文体类型,进而确定好合适的教学内容。

关键词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  依体定教  语文教学内容

当前,语文学科教学内容的合理确定仍然是一个不易解决的难题,语文课堂教学中所确定的教学内容经常出现较为严重的问题,如教学内容肤浅化、教学内容缺乏学理性和语用性、教学内容缺乏语文味,等等。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非常复杂,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界长期施行的淡化文体的做法无疑是重要原因之一。正如陈寿江老师所言:“文体属性是确定语文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依据。长期以来,语文教材、教学因不能区分文本的正体与变体,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随意处置课文而误导学生读写的问题。”[1]因此,课堂教学中师生拿到一个特定的文本以后,要和这个文本展开成功的对话,不仅要有尊重平等、强调差异的对话精神,更要摸透文本脾气、熟悉文本体性,从而在文本合适的地方读出合适的内容,和文本一起完成一场有意义的对话。

可喜的是,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对此已经有了充分认识,并初步建构起一个包括新闻、演讲文、诗歌、散文、科普作品、纪实性作品、讽刺作品、中国古典小说和外国小说等多种文体在内的较为完整的“依体定教”的运行体系。

一、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对依体定教的合理把握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包括文体知识在内的知识教学在语文教学中还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当时,语文教材把选文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实用文,包括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三大文体;另一类为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应该说,对文学作品的再分类,还是比较科学的,但是对实用文的再分类未从语用角度展开而以表达方式为标准,是严重缺乏学理依据的,最终造成了文体分类及文体知识的严重混乱。如,很多优秀的叙事散文甚至抒情散文、童话故事、新闻稿乃至小说,都被包含在所谓记叙文之列。“记叙文”外延过大,导致其内涵模糊,由此确定的“记叙文”文体知识失去了应有的价值,这也是上世纪中学作文教学“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级训练体系最终被放弃的原因。相较于此,刘朏朏老师的“观察——分析——表达”作文三级训练体系在全国性的实验中取得了极大成功。

到了上世纪末,爆发了全国范围内的中国语文教育大讨论,并以人文性的胜利和工具性的失败而宣告结束。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语文课程中原本鱼水不分,但这场讨论却以二元对立的思维展开,并以此性压制彼性的结果收场,直接导致了极为不良的后果。此后,语文教材中的工具性知识节节败退,被淡化到可有可无的地步,而人文性的思想感情却得到了极大的宣扬。当然,语文课程知识中的文体知识在淡化知识的潮流中也不能得以幸免。语文教材在编写中遂以人文思想组织单元,在教学中,教师们对选文的人文内涵极为重视,而严重忽略了从选文的文体特征出发确定“教什么”,学生们当然也难以学会举一反三,无法通过“这一篇”的学习,进而掌握读“这一类”的方法,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也成了难以实现的空话。缺少了工具性知识的支撑,最终导致学生对教材选文人文内涵的领会也是肤浅、片面甚至错误的。

经过十余年的深刻教训,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对语文知识(包括选文的文体知识)的重要性已经有了充分认识,并初步建构起了一个包括新闻稿、演讲文、诗歌、散文、科普作品、纪实性作品、讽刺作品、中国古典小说和外国小说等多种文体在内的较为完整的“依体定教”的运行体系。这一体系具有丰富的学理内涵,在将教材选文两分(实用文和文学作品)之后,从语用的角度对实用文进行了再分类。可以说,新闻稿、演讲文、科普作品、传记文和游记等选文相较于文体分类,相较于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的分类,绝对是一个质的飞跃。对文學作品的分类,也在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分法的基础上实现进一步细分。不仅如此,统编初中语文教材还基本上能够给入选文本做出准确的文体定位,呈现科学的文体知识,进而引导教师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

例如,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准确地将《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选文明确为演讲文,并引导师生从演讲内容和演讲策略等方面和文本展开对话。当然,如果教材能够引导师生再对演讲者、演讲对象、演讲背景、演讲目的和演讲效果等其他演讲要素多加关注,教学内容将会更加丰满和充实,教学效果也会更理想。而在过去的版本中,这篇选文被教材编辑错误地定位为随笔杂文类文本,只是要求师生关注文本的具体内容、表达相关看法,这是典型的严重忽略文本文体特点的表现。对于《阿长与<山海经>》等回忆性散文,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编辑不仅对其文体进行准确界定,而且又难能可贵地告诉读者回忆性散文的文体特征之一——两重叙述视角。该知识对于深入揭示文本深层的奥妙来说,是一把非常有效的钥匙。对于寓言体选文,教材编辑也准确抓住了其文体特点,提示读者在阅读中关注寓言体特殊的情节设置艺术和特有的社会教化功能。当然,教师如果能够做一个课程的开发者,将“突转”和“讽刺”这样的寓言文体知识补充进来,教学效果会更理想。

整体来看,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在依体定教方面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基本能够给入选文本做出准确的文体定位,进而引导教师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但也毋庸讳言,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在依体定教上也出现了一些失误。

二、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在依体定教上存在的问题

1.对个别选文的文体类型判断失误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在依体定教上的失误,首先表现为对个别选文的文体判断失误。

如《大雁归来》一文,选自美国生态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的自然文学作品《沙乡年鉴》。译者侯文蕙女士对此书做出正确评介:“全书蕴含着他的土地健康和土地伦理观,语言清新优美,内容严肃深邃,字里行间体现了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洋溢着对飞禽走兽、奇花异草的挚爱情愫。”[2]彭程也认为,这本书是以散文的样式对作者的工作和思考所做的纪录和描述,严肃深邃的思想寄寓于诗意盎然的语言之中[3],并指出:“文学凭借自身依托形象、诉诸情感的审美特性所产生的亲和力和感染力,能够更为生动有效地把有关思想理念传递到人们心里,促使他们思考和行动。包括《沙乡年鉴》在内的利奥波德的一系列作品,都具有这样的鲜明特点。”[4]具体到书中《大雁归来》一文,虽然也讲了生物学和生态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但这些知识都是以形象化、情感化的方式呈现在文本之中的,就全文来看,知识性服务于审美性和抒情性。因此,《大雁归来》不是统编教材所界定的说明文,并且是一篇融知识性、审美性和抒情性为一炉,而以审美性和抒情性为主导的自然文学作品。由此可知,教学中如果将《大雁归来》和此单元的《大自然的语言》《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时间的脚印》三篇课文的文体都确定为说明文,显然是不妥当的。对于文学作品而言,确定如下教学内容应该是合理的选择:欣赏作品中的自然美;欣赏作品中的文学美(包括语言美和构思美等);体味作品中抒发的独特情感;感受作品中深刻的生态伦理精神。

再如《纪念白求恩》一文,很多教师将其当作议论文来处理,引导学生分析其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和论证结构。这是不明了此文文体而造成的误读。实际上,从语用角度来看,《纪念白求恩》并没有论证什么,它不是议论文,乃是一篇悼词。悼词的特点就是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多样的表达方式,总结逝者生平并评价其业绩,寄托生者哀思之情,激励后来者发扬逝者的精神。因此,教师要从悼词的文体特征出发,引导学生思考毛泽东在此悼词中讲了什么,以及怎么讲的,目的是使学生认识悼词的特征、学会阅读悼词,并从中获得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方面的教化。将《纪念白求恩》误当作议论文,并从议论文三要素角度对其进行解读,是典型的“出力不讨好”,学生定然学不到真正有用的东西。另外,新课改中对《愚公移山》颠覆式的解读,使得读者不明了寓言故事、神话故事的文体特征,只纠结于文本表层的某些字面意思而随意发挥。结果,经典文本丰厚的内涵在游戏式的解读中被很可惜地遮蔽了。

2.对部分选文的文体特征关注不足

从文体特征来看,语文教材中大部分选文的文体属于正体,我们也很容易观察到其文体特征,并对其文体给出准确定位,如《社戏》是小说,《观沧海》是诗歌,《春》是散文,《屈原》是剧本等。对此,语文教师比较容易做到依体而教,从选文的文体特点出发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

但也有一些选文的文体属于变体,或在接受史上人们对其文体的认定有过重大转折。这时,非常需要语文教材在此方面做出正确引导,使读者对选文文体有一个正确认识。如《桃花源记》一文,本来是《桃花源诗》的序文,但一千多年以来,它已完全脱离“诗”的附庸地位而获得完全的独立性,成为一篇“文”。此文从最初的文体特征来看,乃属志怪小说,但自梁以降,由于时代文化的变迁及历代解读者的诠释,它被“误读”成了一篇散文,并被赋予了一个稳定的文化内涵。承认《桃花源记》的散文文体特征,对于传承它的文化内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语文教材应明确其散文文体,并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深入挖掘其文学文化积淀,如辞采丰美的语言,内涵丰厚的“桃花源”意象,清新明净、虚无飘渺而引人无限遐想的意境。而对其故事情节的虚构性、传奇性、曲折性等小说特征,则应作淡化处理。但遗憾的是,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并未引导读者对此文本的文体特征进行关注。

又如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几篇选文:《敬业与乐业》《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论教养》和《精神的三间小屋》。这几篇选文虽然都有不同程度的议论性成分,可归为议论性作品,但细究其文体特点,分别是差异较大的几种文体,分别为演讲类文体、书信类文体和随笔类文体(后两篇)。教材应在点明以上选文都含有议论性成分的基础上,引导师生辨析其说理上的显著差异。当然,由以上三种不同的文体确定下来的具体教学内容,也有显著差异。可惜,教材对此种差异也未有足够重视。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依体定教的实施策略

诚然,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在选文的文体处理上存在不科学、不准确的地方。但是,语文教师不能被动地等待教材改进到十全十美的境界再来进行课堂教学,而要以积极的课程开发者的姿态驾驭教材,展开教学。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主动研究教材中每篇选文的文体特征,避免或尽量减少文体认识上的失误,继而从选文的文体特征出发确定好合适的教学内容。如果只将自己定位于教材的执行者,语文教师肯定经常会产生文体认定的失误,进而影响教学内容的合理确定。

1.强化文体意识,辨析文体特征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以“记”为题的篇目,表面来看都是“記体文”,但实际上却分属于不同的文体。

先看明代作家魏学洢的《核舟记》。褚斌杰先生在《中国古代文体概论》中将“记”分为台阁名胜记、山水游记、书画杂物记和人事杂记四类[5]。“记”是一种以审美为主要写作目的、表现作者主观感受的文体。从现代文体分类来看,以上四类“记”大致可归为记人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和状物散文。其中的“书画杂物记”,就是在记“书画杂物”中表达个人见解、抒发独特感受的散文文体。也就是说,从当前的文体分类来看,《核舟记》应是一篇状物抒情类散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所抒之情、欣赏作品所运用的文学手法并从中获得愉悦的审美体验。遗憾的是,长期以来绝大部分教师都忽略了此文明显的审美属性,错误地将其定位为说明文去教说明文而的相关知识。须知,说明文是客观介绍事物及事理知识的文体,严格限制作者发挥主观情感。再看龚自珍的《病梅馆记》,此文应归属人事杂记文,即今天所谓的叙事散文;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则应归属山水游记,即今天所谓的写景散文。在教学中,教师应细致区别以上三篇文章的文体,在此基础上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

2.突破选文题材,鉴别文体类型

不同文体的选文可能会有相似、相近的题材,这时就要突破选文题材,深入文本内部,精准辨析选文文体特征。如柳宗元《小石潭记》和郦道元的《三峡》,表面来看,两篇文章都有对山水的记载,但前者为山水游记,后者却是地理科学著作节选;前者主抒情,后者主记实。对于《小石潭记》,教师要从知人论世出发,引导学生赏析作品中景物所包蕴的作者之情,从中获得情感的陶冶和审美的享受;对于《三侠》,教师则要引导学生学会提取作品中的科学信息,领会作者写作中包含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并明白虽然作品的语言中不乏美的因素,但其本质仍是客观表述而非主观抒情。因此,不能以山水游记的文体视角观照此文本,以免出现对作品中情感因素的过度解读。

总之,语文教师必须强化文体意识,并深入研究文体知识,才能在实际教学中确定好“教什么”,进而选择好“怎么教”。

参考文献

[1] 陈寿江.文本的正体、变体与读写教学(上)[J].语文教学通讯,2018(28):14-18.

[2] 利奥波德,侯文蕙.经典译林:沙乡年鉴[J].当代外国文学,2019,40(01):146.

[3][4] 彭程.诗意地栖居:自然文学的魅力与追求[J].中国文艺评论,2016(03):87-90.

[5]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331.

[作者:薛微微(1981-),女,河南汤阴人,郑州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讲师,硕士。]【责任编辑  姚  瑶】

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小学语文中学习方法的学习和运用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和成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许多学生忽视语文学习,但其实语文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常识可以分成许多类型,其中包括一些文言常识,生活常识等。学习方法对于语文的学习也是意义重大的,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晦涩难懂的情况,比如情景创设和对词性和词义的考察。小学语文对于提升学生运用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要求。因此,我就小学语文中学习方法进行探索分析,给大家一些我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习方法;注重学习方法;积累多种方法;化方法为经验

语文学科的综合性较强,在学习方面要求学生涉猎众多,学习能力上也有一定的要求。语言作为人类表达自己内心情感和内心意愿的一种方式,语文在我们生活中影响较大,在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学习方法的积累和运用正是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较为不错的选择。学习方法的积累和学习对于学生的成长学习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对人的一生都起到重要影响。在当代汉语兴起并盛行的时期,学好语文不仅对于学生的语文考试具有好处,还能顺应国家发展,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因此在小学语文教育阶段,我们必须鼓励学生重视学习方法的积累。

一、注重学习方法

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引入一些必要的学习方法的教导,增加学生积累学习方法的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的学习方法中来。小学时期,学生年纪较小,许多教师只注重学生的玩乐,缺少对学生的教育。但事实上,小学时期正是培养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时期和机会。学生在生活中常识丰富的话,能够积极配合老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促进课堂积极活跃,带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学习的兴趣。社会发展的节奏较快,在初中和高中时期,学生学业要求高,时间紧,需要紧紧跟随教师的教学进度,缺少自己总结自己总结学习方法的机会和时间。所以我们应当盡早为学生打好基础,增加对学习方法的积累,为学生之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在讲述《富饶的西沙群岛》时,我们可以先向学生指导本课的教学过程,第一先进行新课导入,之后再进行字词学习,最后进行课文赏析。在阅读方法的教学中,我们帮助学生养成首先进行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让学生正确认识“饶、岩、参”等生字。引导学生在进行这种有关景色的课文的学习中要自己主动去借助一些地图和图片,使学生自己能够初步感受西沙群岛的富饶,正确地认知课文中提到的地点的具体地理位置。在本课的讲授中,我们可以要求学生细读第三自然段,借助动作表情等形式朗读句子,还可以使学生尝试背诵,掌握,读,抓关键,谈感受,再读这样一个阅读步骤,并能够将这种流程迁移运用到第四自然段的学习中去。

二、积累多种方法

学生的学习方法积累到一定程度,学生便能在做题和学习过程中将这些方法熟练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够学以致用,有效提升学习效率。我们引导学生在语文阅读过程中能够总结积累阅读方法,更加快速高效地进行阅读,最终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当代教育体系中,国家越来越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考察,培养出一代代有着生活实践经验和学习能力的真正人才。学生对文章的整体了解和把握在学生准确运用学习方法的助力下更加高效准确。学习方法的积累能够丰富学生的解题思路,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例如,在讲述《海滨小城》,我们便可以引导学生去仔细阅读教材,为学生学习留下一些自主回答的问题,比如从阅读中体会到小城景色有哪些特点?并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和阅读中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按照空间变换顺序记叙的方法。本课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的场景及其特点,从中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的方法有,边读边找,再读标画,以及带着感情读,积极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等。

三、化方法为经验

除了以上提到的,学生对于学习方法种类要有一定的积累,注重不同方法对于不同提问方式的回答的运用外,我们也要注意引导学生重视对学习方法的多样性的积累。在学生的学习方法积累量达到一定程度的积累后,便会促进质量的提升。同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全面的教学,不能只把对某个知识点进行独立地学习和理解,只有让学生把对文章整体的理解带入课文整体的学习中去,才能帮助学生真正把握知识的学习。学生渐渐会发现生活中的美,积极主动地去解决问题,提升自己的能力,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最终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正确运用方法,化方法为经验。

例如,在讲述《美丽的小兴安岭》时,在上课之前先让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这也是一篇涉及到对景色学习的课文,我们可以让学生先朗读课文,读好文中的长句子,初步体会抽出,浸等词语在表达上的好处。学生从中能够积累一些描写景物的写作手法,在之后的写作中,积极运用产生良好的写作效果。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领略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通过学习方法的促进使学生逐渐养成学习的习惯,提升学习能力。

总的来说,语文学科的学习离不开学生学习方法的积累,其实在我们语文课堂的讲授中,重要的便是在教会学生学会方法的运用。使学生在学习方法的运用中增强理解力,并逐渐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理解水平。在生活中某些教师出现了本末倒置的现象,把自己对学生知识教学作为主要教学内容,而把学生的学习方法的积累当成了次要教学内容。因此,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对学习方法的积累,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臧其芬.新课程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结课技巧[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7(12).

[2]顾正文.新课程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课技巧探究[J].科普童话,2017(34).

上一篇:音乐课堂教学改革论文范文下一篇:宜宾职业技术学院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