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课程教案范文

2023-09-17

初中音乐课程教案范文第1篇

《青春舞曲》教案设计

卢燕

山西临汾平阳中学

教学内容:

唱歌《青春舞曲》

教学年级:

初一年级

教学目的:

、能够对我国x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民族民间音乐感兴趣,愿意了解少数民族与中原音乐文化间的联系,并积极参与各项音乐实践活动。

2、能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清晰的咬字吐字,明朗活泼的亲情绪演唱《青春舞曲》并背唱。

3、能够用器乐的形式为《青春舞曲》配伴奏,并能为《青春舞曲》填充配器谱。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通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使雪生了解和认识所学歌曲,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难点是为《青春舞曲》伴奏。

教学方法:

听唱式、表演式、创造式。

教学用具:

钢琴、中国地图、多媒体教学光盘、打击乐器。

教学设计:

、歌唱知识

(1)歌唱的发声状态

口鼻同时吸气,呼吸要求敏捷无声,不耸肩,肺部、胸膛自然挺起,腰围、腹部有明显的向外扩张之感。发声时小腹微收,形成上下力量的抗衡,使声音有气息支持。

(2)发声练习板书

2、导入新

在歌曲《掀起你的盖头来》背景音乐下,跳一段维吾尔族舞蹈,请学生说出这是哪个民族的舞蹈,并在地图上找出此民族所处的省份。

这节我们要一起学习一首维吾尔族民歌《青春舞曲》,板书题“青春舞曲”

3、歌曲学唱

(1)播放录音,请同学们说出这首歌的情绪及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2)讨论总结

歌曲的显著的特点是:全曲的节奏轻快、跳跃、充满活力,具有维吾尔族民间舞蹈和模拟手鼓演奏的风格,曲调上下流动、偶有跳跃,显得十分欢快、流畅。

这首歌的歌词用富于哲理的生活现实告诉年青人:有些事物可以去而复返,有些事物却是一去不复返的,而人的青春正象那鸟儿一样,飞去后即不再回来。这首词虽没有什么明确的警句格言,但它却真挚地警示着年轻人:要珍惜大好的青春时光。

(1)教师弹唱,学生跟唱。

(2)分男女组演唱。

(3)抽同学领唱再齐唱。

4、表演

(1)播放一段维吾尔族舞蹈,请同学们仔细观看。

(2)请同学们为歌曲《青春舞曲》创编简单的舞蹈动作。

(3)教师带领同学们为歌曲伴舞。

、创造

(1)将本《青春舞曲》乐谱打击声部的配器补足。

(2)教师总结板书。

(3)给部分同学发放打击乐器,有钢琴特长的同学弹钢琴,其他同学击掌为《青春舞曲》做伴奏。

6、合作

演唱、打击乐、舞蹈一起合作表演,将孩子们的学习推向高潮。

小节

这节我们一起学习了一首维吾尔族歌曲,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人创造了动人的歌声和多姿多彩的舞蹈。我们要热爱民族音乐文化,并要象歌中所唱的那样珍惜青春大好时光。

板书设计

青春舞曲

练声曲:

配器谱:

钢琴:

木鱼:

碰铃:

教学反思

初中音乐课程教案范文第2篇

一、需要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体现了一种“人本思想”。教师必须在观念上把学生当做“人”, 而且是有思想、有灵性的活生生的人, 而不是接受知识的机器。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关注知识的传授效果, 而且关注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 把教学时间放到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上来, 在活动中了解、影响、激励、鼓舞学生, 营造一种接纳、支持和宽容的课堂气氛, 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喜悦。在新课程实践过程中, 教师应从“独奏者”角色过渡到“伴奏者”角色, 从此不再只是传授知识, 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 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

二、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唱歌教学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培养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有效手段。在传统的音乐教育中, 学生学习音乐的途径完全是建立在“一唱一随”的基础上, 这种教学模式只注重了歌唱技能、技巧的训练, 而忽视了音乐艺术形象的趣味性和完整性, 结果老师教得枯燥, 学生学得无味, 逐渐使学生失去了学习音乐的兴趣。在这种模式下, 即便学生会唱一首歌曲, 因为不理解歌曲所表现的意境和内涵, 唱起来也是干干巴巴, 毫无情感可言。针对这种局面, 我改变了以往的做法, 在歌曲教学中注重以“情”感人、以“美”育人, 强调歌曲教学中的听赏作用, 让学生在反复听赏的过程中, 受到歌曲情感的熏陶, 力图通过一个完整的音乐形象, 来揭示歌曲的思想性、艺术性以及趣味性, 从培养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入手, 让他们在充分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的基础上进一步来表现音乐。

三、需要设计各式各样的音乐活动

教师要不局限于课把课堂设计成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音乐活动。如“小小音乐会”活动可以使学生尽情发挥歌唱水平及表演能力, 融歌曲、器乐、舞蹈于一体,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我最喜爱的一首歌的小讨论”学生可以说出自己喜欢的歌曲、为什么喜欢, 好在哪里等, 在讨论中提高了音乐的欣赏能力、鉴赏能力、审美能力等;还有象“实话实说”的欣赏活动, 学生可以大胆地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看法, 对音乐的感受, 给学生提供发表、评价、感受的机会, 形式新颖, 学生放松, 参与积极;“设计MTV”活动, 学生们可以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 设计自己的MTV, 有的还能利用节假日, 把电影剪辑、图片、画面结合起来。兴趣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这样, 老师以主持人的身份, 加入到学生的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索发现等活动中, 引导他们去欣赏美, 感受美、表现美。在活动中, 学生是主体, 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 让他们大胆地去动, 去唱, 去跳, 真正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 活跃学生的思维,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真正做到以人的发展为本。

四、需要培养学生乐感以及音乐鉴赏能力

音乐教学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 与语言类学科相比, 音乐学科更重视学生的个人兴趣。同时, 它还需要学生投入更多的实践以及长久的训练。首先, 音乐学科通过更加直白且明确的方法表达个人情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置身于不同音乐曲目所提供的场景之中, 真实感受其所表达的感情。只有这样, 学生才可以更深刻的体会音乐的魅力。这种方式只是学生个人的感官感受, 非专业音乐欣赏者亦可以做到。然而音乐教学则是通过理论教授学生怎样更好的体会音乐的美妙, 以及怎样从一个专业的角度评价不同音乐。由此可见, 理论教学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与此同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是学生的相关实践。音乐教学的实践性极强, 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才可以更深刻的体会相关情感。学生通过自主创作以及练习相关音乐技巧, 从而可以更好地体会乐曲炫技之处。

五、需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

因为个体的差异, 科学的评价观要求我们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评价标准。比如, 在平时的教学中, 就可以依据学生自身的情况将学生分成若干层次。对平时接受了特长培训的学生, 就不能仅仅满足于唱好一首歌, 而是要让他们在展示自己特长的同时, 将一首音乐作品的思想内涵表达出来。普通学生只要他能唱准一首歌就可以给他很高的评价。如果他能展示自己在音乐课中所学的特长。比如竖笛, 哪怕他吹得不是很流畅, 都应给予加分的鼓励性评价。对于平常比较内向, 或确实是能力较差的学生, 只要其学习态度端正, 就不应当完全否定他三年的学习过程。总之, 要通过灵活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 让每一位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感受到自己每个学期都有进步, 对音乐课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评价的目的才真正达到。

初中音乐课程教案范文第3篇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一直是我国基础音乐课程的核心理念。到了大学阶段也不应改变, 美育的任务始终是在于通过音乐的教学, 感受音乐的美。从音乐课程中获得鉴赏美、创造美和表现美的能力, 并达到陶冶情操, 完善人格的效果。改变现今大学教育的重专业重技术, 轻精神和内心建设的一个大趋势。培养大学生成为一个综合性的, 有个性、独立自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二、发展高校音乐教育的实践性

艺术类课程其实都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 音乐当然也不例外。在大学中教育中, 不论是艺术还是专业, 能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都是一种必要的能力。音乐这种形式本身相对抽象, 音乐课程的学习自然也是相对抽象的, 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必须进行实践。学习音乐必须通过对它本身的体验, 演唱, 表现, 演奏, 创编等多种形式才能感受到音乐的丰富情感, 这样的过程才能为音乐知识技能的掌握, 音乐素养的提升创造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公共音乐课程的价值定位

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价值在于:“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 陶冶情操, 启迪智慧;开发创造性发展潜能, 提升创造力, 促进人际交往、情感沟通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大学公共音乐课是高中音乐课程的延续。所以大学公共音乐课程与高中阶段的价值内涵应当是统一的, 对于人的发展也具备了统一性, 大学公共音乐课程的价值定位应当继续延续高中音乐课程的价值认识, 并对其进行发展和延伸。

四、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教学内容分类

在高中的课程标准中, 课程内容就已经被分为了六个模块:音乐欣赏、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其中以音乐欣赏课为必修课, 其余五个课程为选修课。从这样的课程设置来看, 不仅满足了高中学生对于音乐教育的基本需求, 把音乐欣赏课为必修课。更为了拓展高中学生对于音乐艺术的广泛爱好, 加以其他五门实践性很强的选修课。这充分体现了关注个性发展, 拓展音乐学习视野, 加强自主学习能力的教育思想。大学音乐教学是学校音乐教学的一个终端, 它应该是高中基础上的延续和发展。

笔者以课程论的理论作为指导, 通过调查研究、分析思考。试将高校公共音乐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音乐鉴赏类、音乐表现类, 音乐理论研究类三个板块。并充分考虑到大学生的心理规律及认知能力的发展规律对大学音乐课程的设置做一个理论构建。

1、音乐鉴赏类课程

在高中鉴赏类课程就是作为必修课程在学习, 进入大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及其对未知的求知欲望相对于高中生来说已经表现得更加急切, 并且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及知识水平, 还有他们主动学习知识的能力都足以让他们能通过聆听音乐做出对音乐分析。音乐鉴赏主要是通过聆听的方式, 用音响刺激学生的听觉系统, 产生听觉的体验, 感受音乐的内涵, 最终形成良好的听觉习惯, 正确判断美的能力, 产生美感并丰富内心世界, 健全人格, 完善身心。并通过聆听和体验音乐, 能够对音乐产生的美感的原因进行系统而理性的分析。

2、音乐表现类课程

在高中课程中, 音乐表现类课程占较大比重。有歌唱、演奏、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创作五个模块供学生选择。着重根据学生兴趣,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模块进行学习, 强调学生自主参与音乐实践的能力培养。而进入大学阶段, 在这方面不但没有将高中的音乐教学成果进行延伸和发展, 而是大大倒退, 这不可不说是我国音乐教育中的一大缺失。所以笔者认为, 可以在这方面作出有益的探索, 使大学阶段的音乐教育进一步获得完善。所以, 经过初步研究, 笔者将音乐表现类课程分成以下类别:

3、歌唱类课程

歌唱类课程的内容可以包括, 独唱、表演唱、合唱等。在高中, 歌唱类课程已经设计到学生的自主编排能力, 比如高中课程中, 第一部分为互动排练二部合唱, 紧接着第二部分就成为自主排练二部合唱。而后跟随着, 互动排练四部合唱, 自主排练四部合唱等。他们完全有能力也具备这样的主动性, 去与同学一起讨论, 分析处理, 组织编排一个合唱。通过参与班级合唱自主编排过程, 达到了解合唱基本形式, 基本流程以及能够区别和明确独唱与合唱影响之间的区别。从合唱的排练中学会团队协作意识, 增强同学之间的感情, 发挥良好的自主能动力的目的。

这里所指的演唱就学并不是专业的声乐演唱, 我们可以讲课程内容设置为以科学的发声方式为基础, 比如学习气息的运用, 位置的高低, 喉头的稳定等歌唱训练, 诱发学生演唱的欲望, 达到掌握歌唱技巧, 能够熟练运用这些技巧去演绎音乐作品。从演唱教学之中, 我们可以拓展出多样的形式, 大学可以自主的组建各种风格的歌唱团体。

4、器乐演奏类课程

对于器乐演奏而言, 技术性相对较高, 选择这种课程的学生一般是具备一些演奏能力及知识的。但是绝大部分同学是不具备这样的能力的, 但是又想透过这样的课程去了解和学习, 感受演奏和合奏的快乐。所以在大学开展这样的技术类课程, 我们选择简单的打击乐器, 吹奏乐器。便于携带, 经济实惠而且容易上手。还能与有演奏技能的学生进行合奏。演奏类的课程对于学生来讲是感受和体验音乐的一个很好的途径。人天生对于音乐最敏感的就是节奏, 选择打击类乐器不仅简单容易上手, 更能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感知, 培养学生的乐感以及对和谐美, 音高概念的认识。

因为器乐演奏技巧性要求比较高, 所以选择的音乐以短小的作品为主。能够在大学中衍生出学生自主组建的乐队, 参与校内校外的演出活动。从音乐的内容上来讲, 不论哪一种风格的音乐作品在演奏中, 都需要同通过读谱, 练习乐器演奏技巧训练, 合奏编排的参与, 观看乐器合奏视频等方式达到能够熟读乐谱, 有一定音高概念, 能够熟练掌握所学乐器技巧, 能够听辨乐器音色, 能够做简单的合奏的编排与作品的处理, 并且热爱乐器演奏, 课外能继续探索更多乐器的演奏技巧, 能够欣赏国内外交响乐合奏的经典佳作。

5、音乐与舞蹈类课程

音乐舞蹈的课程在大学开展, 认为应该是选课率很高的课程。因为现代的大学生, 几乎都非常热爱舞蹈, 就算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 也能在情绪激动舞动, 或者跟着舞者起舞。现今许多大学都要周末舞会, 参与的人非常的多, 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非常愿意通过舞蹈去接触音乐与艺术。音乐与舞蹈是两种艺术表现形式。但在特定表现形式上又是密不可分的两种艺术形式, 我们可以说音乐本身是抽象的, 通过舞蹈可以把听到的音乐形象化, 舞蹈动作的编排确实也是按照音乐的要素进行设计的。

悠长的音乐其舞蹈动作一定是延展的, 紧张的节奏其舞蹈动作一定是高频率的跳动。没有舞蹈的音乐是抽象的, 没有音乐的舞蹈是枯燥的。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艺术。所以在音乐舞蹈的课程里, 一定要在舞蹈的环节做好与音乐联系, 彼此合二为一不能脱离。

至于舞蹈的编排是对高中课程的一个延展, 大学的学生爱好更宽广, 对于舞蹈动作的积累相比高中学生肯定更为丰富。从对音乐的理解, 对整个音乐中舞蹈动作的设计及舞台的走位的空间想象感来说, 大学生慢慢已经具备了这样的能力。既然能很好演绎舞蹈, 那么在团队合作的情况下, 也能很好的编排出成品的舞蹈。

6、音乐与戏剧类课程

高中的选修课程有音乐与戏剧这个课程, 在大学阶段, 笔者在设置课程的时候把戏剧扩展为了一部分, 加入了歌舞剧的内容, 并且能够编排一些现代的音乐舞台剧。与戏剧相同的是, 歌舞剧与音乐也存在这个不可分割的关系。音乐在歌舞剧中起到了烘托情节气氛, 打造人物形象等功能。歌舞剧与戏剧相同的是都有一定的故事情节, 与戏剧的区别在于, 舞蹈的成分更多。歌舞剧很容易被大学生这样的年轻人所接受, 它的创编是相对自由的, 题材可以很随意, 所以创编选择了歌舞剧的形式。

在教师的引导和带领和协助下可以先学着创编, 最后便可以分组把创编的任务全权交给学生处理。在外国的高中里, 歌舞剧的形式是非常受欢迎, 学生喜爱程度也很高。在中国的学校中展开这样的表演类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中国学生深受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与外国学生在外在表现上有很大的差异, 他们相对拘谨, 害羞, 个性不释放不自由。这些问题都导致中国学生善于模仿但是创造力不够的原因。

歌舞剧创编采用的内容很丰富, 没有专门的内容设定。戏剧的模块被分为三类, 中国传统戏剧, 欧洲经典音乐剧 (选段) , 川剧 (选段) 。通过对音乐剧片段的跟唱、读谱, 达到了解作品文化背景, 能演唱经典音乐剧片段, 喜爱音乐剧形式。

7、音乐创作类课程

音乐创作的内容很随意, 一般以流行音乐为主, 视学生情况而定, 可以涉及到民族调式的小曲子。高中里就已经有了音乐创作选修模块, 高中生已经能够根据一些素材进行音乐创作了, 已经具备了创作的能力。所以这样的课程是可以延续到大学的, 大学生中手拿吉他自编自创的大有人在, 虽然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但是能够自发学习自弹自唱的并不少。

所以如果能开设这样的课程, 对于热爱创作或者有创作能力只是欠缺系统学习的学生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这样的爱好, 会伴随他们的一身。并且创作性的课程能够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并且从创造过程中能够辨别美, 体验音乐之美。

8、音乐理论研究类课程

理论研究类的课程在高中阶段是没有涉及的。进入大学阶段, 大学生的知识结构相对比较系统, 也有比较好的文化基础, 尤其是文学, 哲学类专业的学生或者是热爱写作、阅读的学生对音乐美学及历史研究课程都有着一定的兴趣和好奇心。为了顺应一部分同学广泛的兴趣爱好及知识需求, 开设音乐理论研究类课程是有必要的。

五、结语

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已经将音乐课程作为美育发展的重要途径开展了丰富的课程门类。以迎合更多群体的需要, 达到更好的效果。所以大学公共音乐课程在性质上与高中音乐课程相同, 同属必修类的公共通识课程。在教学体系上应保持一致性, 并在高中教育的基础上完善出更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的音乐课程。笔者相信, 在这样的连接, 深化, 统一, 完善的过程, 能更好的完善现阶段大学公共音乐课程。

摘要:大学的公共音乐课程是高中的音乐课程基础上的发展, 同属于非专业的音乐教学。对于大多数人来说, 大学音乐教育几乎是一生中学校音乐学习的最后阶段。所以它的课程性质, 应当从高中的课程性质之中去进一步深化。在高中的课程标准中指出, 其课程性质是人文性, 审美性, 实践性。那么我认为高校的公共音乐课程也应当在将音乐教育定位于这三个课程性质之上。既能全面深刻地认识高校公共音乐课程的意义和价值, 又能使音乐教育在小学到初中高中直至大学的不同学段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统一的思想。

关键词:高中音乐课程,高校公共音乐课程,审美,课程连接

参考文献

[1] 刘兆吉.高等学校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

[2] 郑茂平.音乐教育心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3] 周远清.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新探讨[M].山东大学出版社, 2011.

[4] 毕源红.大学通识教育中的音乐教育研究[M].大连理工大学, 2007 (6) .

初中音乐课程教案范文第4篇

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课程总目标解读

一、音乐课程总目标的提出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课程目标是首要问题,它是引领课程实施的方向,是实施课程理念的前提与关键。2001版音乐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仅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维目标,在2011版音乐课程标准中新增了音乐课程总目标,总目标是三维目标的核心,三维目标是总目标的体现。虽然,2001版音乐课程标准对于总目标没有具体的表述,但是,在课标前言、课程理念、课程价值等方面都有具体的阐述。2011版音乐新课标对于课程目标的阐述表达地更加具体,它使老师们更加清楚的认识到,音乐课程在德育、智育,体育、包括美育方面所应达到的程度,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材编写等都应紧紧围绕总目标展开。

课程目标的实施过程应是逐步分解--最终完成的过程。总目标不单指教师的教学任务目标,它是音乐课程所应达到的标准,即学生标准。2011版音乐课程总目标与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不同主要表现在:教学大纲的编写方式是对学习内容的确定,是把要教的内容确定在文本上,让所有老师知道所要教学的内容,它是按照一个学科体系的要求来设计的;而2011版音乐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不是按照学习内容来确定的,而是按照学生所应该达到的程度来确定的。因此,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于“目标”的表述有明显的不同,教学大纲以教学目的为表述,主要指教师所应达到的教学任务,课程标准则以课程目标为表述,是对学生所应达到程度的要求(包括知识、技能、文化等方面所应达到的要求),它是建立在以学生为本的前提下,从学生的成长、学习角度去考虑,而不是以学科体系的建立为基础。音乐课程标准,是指学生在审美、兴趣、文化、知识与技能、情感等方面所应达到的程度,它是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成长规律,按照中国公民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该达到的标准去制定的。可以说,它给老师们提供了很大的教学空间。

二、音乐课程总目标的要求

在2011版音乐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有这样一句话:“学生通过音乐课程学习和参与丰富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探究、发现、领略音乐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涵养美感,和谐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

(一)培养学生持久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它既是手段,也是理念,同时又是目标。与2001版音乐课程标准相比,2011版新课标对于“兴趣”的表述新增了“持久”二字,看似简单的“持久兴趣”,却是音乐课程的终极目标,它体现着人和音乐的本能关系,以及音乐对于人的价值功能体现。“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是音乐课程的终极目标,体现着音乐学科的重要特点。“丰富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都是围绕这一终极目标所展开。

(二)涵养美感和谐身心

与语文、数学等学科不同,涵养美感在音乐学科中体现着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可以说,“让阳光散满每一个角落,用音乐滋养每一个孩子的心灵”与音乐学科所明确提出的“涵养”非常贴近。“涵养美感”目标的实现不能急功近利,它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长期熏陶和陶冶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第一增长能力和可培养能力就是音乐。胎儿在母体16周时,胎心所体现的固定实质持续运动就是音乐的节奏,它是所有音乐的基础。当婴儿呱呱坠地,听觉是他与生俱来的能力,这与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密切联系。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音乐都伴随我们的一生,例如,摇篮曲、婚礼进行曲、葬礼进行曲。应该说,音乐与人的成长有着密切的联系,音乐对于涵养美感,滋养人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老师们要培养学生对音乐兴趣的持久性,使学生发自内心地终身热爱音乐。

(三)形成基本音乐素养

“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强调“必要的”这一限定词。在人一生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大众教育,教予必要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既能满足终身学习音乐的需要。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是公民教育、全民教育、大众教育,就这一阶段的音乐学习来说,音乐教师要充分考虑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授,教材编写者要特别注意必要知识技能的编写。现阶段,很多教材在这必要知识技能的编写上把握不够,编者可能是专家、学者、专业人士,但他们忽视了教材所面向的普通大众,是为普通公民提供学习音乐的精神食粮。于润洋先生给予我们一个很好的榜样:作为中央音乐学院的前任院长,无论从学问还是人品上都是人口皆碑的。人民音乐出版社曾经聘请他作为人民音乐出版社版高中音乐鉴赏的主编。他从专业角度出发,对教材中所编写的西方古典音乐的定位是以点带面。他认为,一,大众需要知道贝多芬,二,古典主义音乐只有贝多芬。西方古典时期有许多作曲家,但这一时期最具划时代意义的典型代表人物就是贝多芬,学生们只要了解了贝多芬,也就了解了西方古典音乐,这就是体现。因此,这样单元的主题就是古典主义划时代的音乐大师——贝多芬。

“发展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是2011版音乐课程标准总目标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更加明确了总目标对于学生所应达到的程度和要求。“学习并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应与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相互呼应。 其重要价值主要体现在:它第一次明确了音乐基本素养的内涵,即音乐的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明确了学生所应达到的三种能力。听觉能力是核心能力,创造能力、表现能力和欣赏能力都应紧紧围绕着听力能力的培养。可以说,在2011版音乐课标的总目标中,知识技能的相关问题,被梳理成一个非常具体的目标,即双基加三种能力,这无论对规范教材编写,还是规范教学、引领教学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努力追求终极目标

“丰富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是2011版音乐课标总目标的又一主要内容。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是一个人生的终极目标;培养审美情趣就是为了培养人们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能促使人的身心健康发展,这是音乐学科最高层次的目标,同时也是音乐教育的功能与作用,最后回归到以人为本的教育。2011版音乐课程标准,在实验稿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做了很大的提升,它更加关注孩子的可持续发展与成长,让孩子们在音乐的学习中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这对于一个人一生的健康发展和人生质量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社会发展不平衡的今天。 音乐学科本身的价值特点决定着音乐课程总目标的提出。音乐教师是一个非常好的职业,这个职业可以使你快乐工作,并在上课的同时与学生一起分享教学的快乐,感受音乐的魅力,

同时用音乐去感化人生。音乐的“乐”是个多音字,“乐”即“乐”,音乐就是快乐,教师的乐教能促使课程目标得以完美地实现。在课程标准的总目标里,现人的一种高质量的生存,艺术化的生存是最终极的目标。例如,许多科学家、管理者,他们虽然不从事音乐工作,但他们与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位艺术家曾说,最终解决我们人类问题的是艺术,其中音乐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作为新时期与新课程的音乐教师,这份太阳底下最伟大、最快乐的职业,它对于人的身心健康成长有着非常大的贡献与作用。作为一个音乐老师,我们应该说;“我快乐,我要带给大家更多的快乐,让孩子健康地成长。”

三、对于“知识技能”的理解

十年课改中,教师们对于“淡化知识技能”仍存在误区。其实,实验稿中从来没有淡化知识技能,而是没有把知识技能作为独立的学习内容来确定,它把知识技能贯穿到艺术实践活动中。“淡化”这个词是指淡化具有专业倾向的大众教育中不必备的知识技能,而不是知识技能本身就像于润洋先生所说的,讲贝多芬,就是必要的知识技能。音乐教师们必须知道,普通音乐教育所培养的是公民,培养的是听众,培养的是素养。

实践哲学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通过艺术实践活动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但是许多音乐教师在教授知识技能时面临着巨大的障碍。因此,新课程教材的最难点部分就是帮助老师在教材中发现学习知识与技能的逻辑关系。我们可以从“双基”的角度来理解双基的“基础”与“基本”。例如,于先生认为,古典主义讲贝多芬就可以了。这说明音乐老师们应该注意,并不是所有古典时期的作曲家都是学生所应该了解的,有代表性的音乐家才是学生们所必须掌握的必要的知识。再如,在介绍巴赫时期的作曲家时,于先生认为只需讲一课:巴赫。因为巴赫是那个时期最伟大的贡献者,他创作的宗教音乐奠定了西方多声部音乐的基础,同时,他把宗教和浮雕推到了顶风。这就是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家。对于教材编写者来说显得非常重要。

2011版音乐新课标以一种全新的方式重提知识技能、编写音乐教材。作为教学执行者,音乐教师们应该从大众教育的角度出发,了解“代表性音乐”的重要性,比如为什么只讲贝多芬、巴赫、德彪西,而不讲拉威尔。有时,淡化知识技能只是老师的一种感觉,往往有的教师,对于兴趣、审美的教学涉及了许多,对于知识技能的教学则很少涉及,认为只要有代表性的知识点提及了,就是淡化了知识技能。其实,以点辐射,根据实际情况加强主要知识技能的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老师们也应该多为教材编写者提意见,在促进教材编写者修改的同时,也对自身能力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于知识技能,还必须强调,过去,传统意义上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就是乐理知识和歌唱技巧、读谱能力,2011版的音乐新课标对于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概述则包括音乐要素和对音乐要素的感受能力、识谱能力、演奏能力、演唱能力、感知能力等表现音乐时所需要的能力。比如过去,作为基础知识来说,四三拍就是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有三拍,而新课标中,通过聆听、实践感受音乐中的“强弱弱”规律进行显得更为重要,更加丰富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内涵,更加体现音乐的音乐性特点,而不是单纯知识概念的记忆。

知识技能是以隐线和暗线的形式从始至终贯穿于整个音乐教材,从小学一年级第一册开始,随着年级的一生,所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也相应提高。例如,初中欣赏教材中阿炳的《二泉映月》一课,很多老师忽视了鱼咬尾的知识点;又如,小学一年级教材,只涉及四三拍和四二拍作品,但未突显四三拍和四二拍,而这恰恰就是隐线知识点;再如,一年级第一册,涉及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二分音符知识点,而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用问答、语言、舞蹈、形体、乐器的、方式来体验不同的节奏变化。而这些知识点的教授与过去教材和大纲有着很多

初中音乐课程教案范文第5篇

摘要:在职业院校当中,将侗族音乐文化资源带入课堂,可以使得学生正确的审美价值得以建立,审美感知审美创造和审美鉴赏的能力得以提升,职院校中缺少专门的侗族音乐文化课程,大多数学生对侗族音乐文化的了解仅限于课外艺术活动的形式。所以,如何将侗族音乐文化资源带入职业院校课堂之中,将职业院校审美教育活动进行丰富,是职业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侗族音乐文化资源 职业院校 开发利用

在我国职业院校当中多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宗旨,但文化教育也是不能缺失的教育目标。在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迅猛发展的当今,文化教育也是学生全面发展人格的重要方式,从而使得人的道德品质得以提升。优秀的文化教育,还可以使我们避免走向功利化,而去专注文化当中的审美价值。在职业院校当中,将侗族音乐文化资源带入课堂,可以使得学生正确的审美价值得以建立,审美感知审美创造和审美鉴赏的能力得以提升,然而当前职业院校的唯一目标是职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这对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都造成了实践课程和理论方面的缺失。职院校中缺少专门的侗族音乐文化课程,大多数学生对侗族音乐文化的了解仅限于课外艺术活动的形式。所以,如何将侗族音乐文化资源带入职业院校课堂之中,将职业院校审美教育活动进行丰富,是职业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侗族音乐文化概述

侗族音乐文化具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侗族人民的生活中,歌唱是不可缺少的内容。20世纪50年代侗族大歌就在北京进行汇演,中国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复调音乐,倍受世界音乐界的惊叹。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侗族合唱团远赴法国进行表演,被音乐专家称之为“天籁之音”。侗族音乐具有两个特点:第一,五声音阶构成了侗族音乐的曲调,在五声音阶中徵音可高可低,在旋法上向内收拢的调式音,多声部结合和和音扩展调式都依靠这个音的特殊功能。侗族音乐的和声风格和旋律变化也通过五声音阶进行,这是侗族音乐与其他乐曲区别所在,是侗族音乐的最大特色。第二,就是有着由慢到快、一气呵成的复调音乐。举例来说,同一个旋律由两个声部演唱,在每个声部中,都将这个旋律作了一些细微的变化,因此他們在合唱的时候发生了音响的质变,使得旋律更具立体感。大多数的侗族音乐都是依靠复调音乐演唱,有着高昂、明亮、浓厚的音色。

二、侗族音乐文化资源在职业院校中的开发利用的意义

(一)侗族音乐文化资源拓宽了职业院校的教学内容

当前,侗族音乐文化课程在职业院校中较为缺乏。侗族音乐文化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外活动的形式进行。学生对艺术进行感受、审美能力进行提升的主要途径多是艺术类的讲座或是校园文化艺术节,但是在安排活动的过程当中,学生们的视野还没有看到宝贵的侗族音乐文化资源,职业院校在侗族音乐文化教育过程当中,以民族艺术作为切入点,通过学校音乐教师、侗族民间音乐人等进行研究共同体的建立,在艺术类讲座或活动当中,进行侗族音乐文化的讲解,将职业院校的教学内容进行拓宽。

(二)学校成为传承侗族音乐文化资源的有效场所

在一段时期以来,侗族音乐文化资源凭借其自身的文化独特性存在于侗族人民的生活之中,并且侗族音乐文化的独特性和灵活性使得侗族人民非常喜爱本民族的音乐形式。但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相对应的文化也加快了全球化的步伐,如何将侗族音乐文化资源立足于世界艺术文化的洪流之中,就成为了我们要探讨的问题。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资源岌岌可危的状态使得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成为了社会热点问题,而作为教育活动场所,职业院校对于传承文化的这份重任应当积极地承担,在将传统侗族音乐文化进行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展开学校侗族音乐文化学习活动,主动传播传统民族音乐文化。与此同时,进行研究推广,让侗族音乐文化得以有序传承。

(三)增强了学生和教师对侗族音乐文化的学习热情

要想将侗族音乐文化进行发扬,在职业院校的教学当中就应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这样才会使得学生对于侗族音乐文化有一个最直观的认识。学生长期受侗族音乐文化的熏陶,会产生一种精神上的依靠,将浓烈的民族氛围切实感受。在职业院校开发、利用侗族音乐文化资源的过程当中,邀请民间传统艺人对侗族音乐进行表演,学校音乐教师也要积极的参加侗族音乐课程的开发,学生积极地参与侗族音乐文化活动,了解文化背景和相关历史知识,进而增强了学生和教师对侗族音乐文化的学习热情。

三、侗族音乐文化资源在职业院校中的开发利用的途径

(一)侗族音乐文化教育的多样化

种类丰富的侗族音乐文化资源要进行合适的选择之后进入职业院校的教育体系,侗族音乐文化教育多样化的特点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得以体现:第一,多样化的实施渠道。长期以来,侗族音乐文化教育的实施空间是学校,伴随着社区和学校更加紧密的联系,侗族音乐文化教育的实施空间也可以是社区。通过社区进行侗族音乐文化教育,可以增强人与人、社区与社区、社区与学校的凝聚力,还可以体现出侗族音乐文化在社区中的教育和服务作用。除此之外,伴随着互联网信息的发展,可以共享侗族音乐文化教育资源。学校要通过各种网络资源积极地开发侗族音乐文化课程,创建网络共享平台,通过学校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社交平台,将网络资源进行建立,同时向社会推行侗族音乐文化教育。学校侗族音乐文化课程的影响力也得到扩大。教师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网络课程学习的鼓励,学生对于侗族音乐文化知识得到增加和丰富。第二,多样化的实施形式。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可以进行侗族音乐文化教学,社会实践活动、专家讲座等方式也可以进行侗族音乐文化教学,这种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可以使得侗族音乐文化教育摆脱形式化和功利化。通过侗族音乐文化教育课程,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可以被学生了解,学生热爱优秀传统文化和尊重文化多样性的良好价值观也可以逐步形成。第三,多样化的内容。侗族音乐文化资源中包含了大量音乐史等文化内容,这就对职业院校的音乐教学进行了丰富,使得学生可以更全面的对侗族音乐文化历史进行了解。

(二)积极建设侗族音乐文化课程

對于侗族音乐文化资源发展来说,必然要进行学科发展和研究深化的课程建设。侗族音乐文化课程的建设,要通过课程建设目标带领。也就是说,要反映出侗族音乐文化的特色,将侗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得到凸显,从而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满足,对学生的个人发展进行满足。将侗族音乐文化资源进行系统的整理,在职业院校中采用隐性或显性的课程形态,与此同时,做好侗族音乐文化课程的监督和评价,评价主体要做到多元化,客观地评价确立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到学生学习结果这些过程,将理论和实践作为基础,开发具有本院校特色的侗族音乐文化教材,侗族音乐文化教材不但是教学载体,还是学生了解侗族音乐特色和历史的重要载体,职业院校要积极地建设侗族音乐文化课程,促进侗族音乐文化资源的有序传承。

(三)侗族音乐文化课程开发共同体的构建

就当前情况来看,职业院校中多方面主体投入平台和文化价值观念的缺失,是开发和利用侗族音乐文化资源的最大问题所在。要解决这个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建立侗族音乐文化课程开发共同体。该共同体要有教师、职业院校、教育管理部门、民间音乐人和地方文化专家构成,从而进行合理的课程开发。在这其中要引起注意的是:职业院校教师在传统的课程设计中只是执行者,但是作为侗族音乐文化课程开发的主体,教师也应该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从而才能将职业院校个性化的原则、地方性质得以体现。由于不同人员构建课程的观念不同,有针对性地开发侗族音乐文化课程,就要让音乐教师将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的提出,侗族音乐文化资源在高职院校课程中的有效性和适应性也得到了保障。侗族音乐文化课程的开发,需要不断补充和及时更新,作为课程的接受者,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学习情况,将课程优缺点进行客观的评价,并且将自己的学习诉求充分的表达,所以在侗族音乐文化课程开发时,必须要考虑学生对课程的评价。每一个课程开发主体都有他自己独特的视角,在对待侗族音乐文化资源都有着不同的考虑方式。通过对侗族音乐文化进行全方位的体验,使得职业院校教育和侗族音乐文化资源可以更好的结合。

四、结语

丰富多样化的人才素养结构才能称之为合格,在学生们提升专业技术的同时,离不开艺术的浸润和滋养,这样学生才会有一个逐渐完善的精神人格。但是,将侗族音乐文化资源在职业院校中开发和利用的过程复杂程度高、消耗时间长,学校的力量还远远不够,形成侗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共同体就显得非常有必要,需要学生、家长、教师、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相关机构进行共同参与。本文所探究的内容也只是侗族音乐文化资源在职业院校中开发和利用的一小部分,关于如何将侗族音乐文化资源转化为课堂教学资源并以此构建合理的教学模式、教学评价制度,都是我们在今后需要研究和改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龙海霞.乡土艺术资源在职业院校美育中的开发和利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08):13-14.

[2]董塔健,秦卫红.地方高校开发利用少数民族非物质音乐文化资源的实践研究——以河池学院为例[J].艺术探索,2009,(06):22-23.

[3]何欣.侗族音乐文化资源与旅游开发[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1,(08):8-9.

初中音乐课程教案范文第6篇

1、十条理念整合成五条在逻辑上更加紧密便于记忆。

2、坚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提法,阐述什么是音乐审美的核心,提出怎样在教学中体现这个理念。和原课标比多阐述了甚么是音乐审美的核心。

3、把“音乐实践”这个理念由过去的第五位提升到第二位,仅次于音乐审美为核心,并调整了行为动词,原先叫“重视”,即“重视音乐实践”,现在改成了“强调音乐实践”,那么就提升和强调了这个理念的重要性。

4、把“提倡学科综合”改为“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 不仅把“提倡”改成“关注”,而且前边还加了“突出音乐特点”,这才是我们音乐课最本质的东西,也是教师们需要抓住的重点。

5、就是把“理解多元化”修改为“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多元”从字义上讲是一个并列的关系,没有主次之分。新课标对原先两个方面都使用的“热爱”进行了修改,并把“多元”变成“多样性”。

上一篇:护理专业学习计划范文下一篇:词语大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