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之审计风险论文范文

2024-07-27

内部控制之审计风险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审计风险是现代审计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当前,随着市场经营风险的加剧,审计在社会主义市场监督作用中日渐突出,审计风险也随之加大。如何加强审计风险管理,有效控制和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正愈来愈受到审计全行业及全社会的关注。

关键词:审计风险;审计人员;控制与防范

审计风险与审计工作同在,伴随着审计工作全过程。随着审计责任的加大,审计风险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极大关注,普遍认为有效控制与规避审计风险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保证审计工作质量,最大限度地防范审计风险已成为我们审计工作者必须不断探讨和努力规避的问题。

1 努力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审计人员是审计工作的第一要素,审计队伍素质的高低是防范审计风险的关键。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法制建设还不完善,审计所处的外部环境不容乐观,加强审计队伍建设要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建立职业准入制度,对进入审计机关的人员严格把关,以确保全体专业人员达到履行其职责所需要的专业胜任能力;二是建立审计人员后续教育制度,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针对审计工作需要,系统的、有计划的组织高层次业务培训,不断更新专业知识,以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三是建立审计人员待遇与专业知识水平挂钩的制度。

2 努力转变思想观念,自觉增强化解审计风险意识

审计人员应具有一种客观辩证的哲学思想,并把这种思想具体地融于审计活动中,用正确、科学的知识论和方法论提高审计人员客观准确分析问题、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地处理好审计活动中的各种问题与矛盾,做好审计工作。随着人们对审计期望值的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责任和风险也越来越大,审计机关将会更加关心如何采取有效的审计方法和审计程序,在降低审计成本的同时,高质量完成审计任务,并有效地规避审计风险及其损失。要认识到审计风险既是自身的职业风险,也会对审计人员自身形成政治风险。因此,审计人员一定要冲破传统审计思路的束缚,从思想上、观念上深入理解审计风险,并在执行审计业务的过程中,寻求积极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控制审计风险,自觉形成防范审计风险的思想意识。

3 努力规范审计行为,扎实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提高审计质量是防范和减少审计风险的有效措施。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就要建立健全审计质量标准、审计质量责任、审计质量检查、考评等制度体系。在信息化条件下,将审计机关的审计质量控制规范化、审计过错责任追究化,通过审计项目管理系统的控制,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审计行为,提高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包括:针对不同的审计阶段,建立审计准备、审计方案、审计日记、审计证据和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草案、审计信息发布和总结等各环节的质量控制流程,设置质量控制点,使审计质量监督更加规范有效;通过对审计机关外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检查来达到对审计质量责任的控制;建立审计项目质量为考核指标的导向制度,使审计人员逐步强化审计质量的意识;建立审计质量考核机制,监督检查审计项目质量,考评和追究审计责任,切实起到控制审计质量的作用。

4 积极强化内部管理,努力提高审计部门管理水平

建立审计部门质量监督体系,不仅包括加强注册会计师协会在行业的执业监督的作用,还包括加强事务所的内部质量管理。在事务所内建立一套严密科学的质量标准、质量控制制度,并得到切实的执行,以保证审计人员按照规定的专业标准执业,达到质量控制要求,从各环节上控制审计风险。针对国家审计机关除了要建立健全强有力地内部约束机制外,还要不断完善和提高内部管理水平,以达到减少和规避审计风险的目的。在当前的信息环境下,审计机关可按照机关管理的控制环节运用信息技术,对审计机关辅助办公系统(OA)进行完善,内容涵盖财务管理、文书管理、机关事务管理、审计业务管理、考核体系管理、人事管理、政务管理等各个方面,规范机关基础管理,避免管理工作的随意性,保证审计机关管理高质、高效。

5 运用科学的审计方法,努力降低审计风险

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传统的手工审计方法已不适应现代审计工作的需要,当前计算机已同现代管理方法相融合,广泛地应用到各个领域,明显地强化了工作手段,应用计算机科学和技术开展审计势在必行。审计必须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审计。首先要普及,并逐步的提高审计人员的计算机知识;其次,要开发设计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并在一些项目审计中进行试点,再经修改完善,提出需求,再推广使用。以审计方法的高科技含量达到提高审计质量,加强审计风险管理,防范与控制审计风险的目的。

综上所述,审计工作本身就是一个具有相当风险的职业,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其所面临的风险因素更加复杂,风险存在于整个审计活动中,可以控制,却不能完全消除,因此,这要求审计人员要不断调整自我,并在调整中开发风险分析和防范方法,加强风险理论研究,深化审计监督,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遏制风险的目地,才能更好地为保证社会主义经济快速稳定、健康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韩道琴,王淑晶.浅谈审计风险形成的主客观因素及防范.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 No.01.

[2]邓芙蓉.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北方经贸.2010 No.03.

[3]吕博.论审计风险[J].宁夏审计.2000,(2).

[4]傅卫民.浅谈审计风险的防范[N].中国审计报.2000年.

内部控制之审计风险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 制度变迁总是需要动力(动因)的,若没有动力(动因),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也不会实现变迁。文章在回顾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变迁的基础上,通过借鉴新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变迁的理论,深入探讨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变迁的内动力(动因)和外动力(动因),以加深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变迁过程的认识,以期对推动企业内部控制的变迁和实现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提供借鉴。

【关键词】 内部控制; 制度变迁; 变迁动因

制度变迁或者制度创新就是新制度产生、否定、扬弃旧制度的过程,也就是一种效率更高的制度替代另一种制度的过程。制度变迁原因的最早研究者之一的诺思和戴维斯认为,一项新的制度安排的出现,是因为人们对它的预期收益超过预期成本。国内学者黄少安则利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将制度变迁的动力(动因)划分为内动力(动因)和外动力(动因),认为经济制度与生产力发展的内在矛盾是制度变迁的内动力;制度变迁主体对自身利益或对别人、对社会利益的诉求构成制度变迁外动力,内外动力相互结合、共同作用推动制度变迁。本文通过借鉴该理论深入探讨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变迁的内、外动力(动因),以期加深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变迁过程的认识。

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变迁回顾

随着企业管理实践的丰富及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国外企业内部控制先后经历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四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适应经济转轨的要求,引导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以提高抗风险能力,政府监管部门尝试进行了内部控制规范的制定和实施。早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国内学者就开始了对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并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这些研究仅限于对国外理论的介绍,还没有在企业得到广泛应用。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外内部控制理论的创新发展,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变迁提供了有益借鉴,推动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变迁。基于此,笔者重在对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内部控制变迁脉络和特点进行梳理和分析。

(一)企业内部控制探索建设阶段(1996年至2006年)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步。财政部、证监会、银监会、央行等机构借鉴国外的理论和经验,颁布了众多的内部控制规范,在各自的监管范围内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给予引导和规范。这一时期,从民间到政府监管部门都积极展开了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这一阶段的内部控制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方面,由于财政部的有力推动和监督,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得到了规范建设和有效的实施。另一方面,企业内部控制也开始逐渐从单纯重视内部会计控制转向了企业其他领域内控的建设,呈现出以内部会计控制为基础、管理控制甚至风险控制并重的发展特点。经过多年的探索建设,虽然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得以强化,但是相关的管理控制还相对薄弱。从整体上看,政府各监管部门的内部控制体系数量多而零散,还有待于进一步协调和统一。

(二)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统一阶段(2006年至今)

2006年7月我国成立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以建立一套以防范风险和控制舞弊为中心、以控制标准和评价标准为主体的内部控制体系,加快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统一的步伐。2010年4月,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该配套指引包括了18项《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连同2008年6月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标志着我国与国际接轨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基本建成。

统一的企业内部控制标准体系的建立,不仅有助于企业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而且也是企业取得参与全球竞争“通行证”的现实要求。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实现了由片面单一的内部会计控制向系统全面的风险管理控制的转变,实现了由多样的内控标准向统一的内控体系的转变,实现了由单纯的借鉴模仿向灵活创新运用的转变,企业内部控制实现了一系列深刻的变迁。

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变迁的内动力

企业内部控制的制度安排不能适应和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的内在矛盾,是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变迁的内动力或者是根本原因。推动企业内部控制实现变迁的内动力,主要是由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自身缺陷和执行的低效率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区域化发展要求导致的。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经济全球化、区域化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企业也真正开始独立于政府,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企业内部控制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必须加以改变以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加入WTO以来,中国经济迅速融入全球经济体系,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全球市场竞争,需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的配置和管理。安然、世通等财务丑闻以及国内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内控失败等事件,投资者蒙受了巨大损失,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引起了广泛关注。尤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美国《萨—奥法案》404条款要求在美上市的公司全部都要遵循该法案的要求,这对内部控制比较薄弱的中国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做大做强我国企业,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在全球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客观上也要求企业内部控制从会计控制向全面风险控制拓展,以应对全球资本市场的竞争。

(二)企业内部控制的自身缺陷及低效率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曾涉及财政部、央行、银监会、证监会等多个监管部门,政出多门。在实施过程中,各部门职责交叉,客观上形成谁都管、谁都不管的局面。同时,内部控制标准的多样导致企业执行难度大、成本高,也影响着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已实施的内部控制还都只侧重于业务活动的日常控制,缺乏对未知风险的灵活应对,更没有对内部控制的本原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朱荣恩等(2004)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内部会计控制总体应用效果进行调查。问卷调查发现,从企业类型看,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状况较差;从企业规模上看,中型企业内部控制现状不乐观。从内部会计控制方法的应用效果看,内部报告控制、会计系统控制的执行效果也差强人意,分别有近半数调查企业认为自身的执行效果“一般”。企业内部控制自身的缺陷以及执行的低效率,也就成为企业内部控制不断改进和完善的内在要求。

三、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变迁的外动力

虽然企业内部控制自身缺陷和执行的低效率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区域化发展的内在矛盾是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变迁的内动力,但是,若没有制度变迁主体的创新和努力,企业内部控制的变迁同样无法实现。制度变迁的外动力就是制度变迁主体从事变迁的动因或动机。在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变迁中,政府、企业等制度变迁主体基于自身利益的诉求进而推动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变迁,成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变迁的外动力。

(一)政府加强监管的需要

近二十年来,在内部控制变迁中发挥作用的部门主要有人大常委会、财政部、央行、保监会、证券会和银监会。除人大常委会制定的《会计法》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外,其他部门都是针对各自的监管对象颁布的不同的内部控制规范,在含义、目标、原则等方面存在众多的差异,都具有非常强的行业和部门特点,不仅实施难度大而且执行效率低。建立统一的与国际接轨的内部控制体系,不仅有助于政府提高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督效率,而且有利于降低政府的监督成本。政府推动企业内部控制变迁的预期收益表现为企业的健康发展对于稳定的市场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减小企业的舞弊和违规行为对市场经济秩序的消极影响,维护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经济转轨时期,政府基于履行公共职能的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在不同程度上约束其他社会行为主体的行为,为加快企业内部控制变迁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企业增强风险管控能力的需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走向国际市场,企业控制跨度增加、经营地点分散、控制层次增多,所面临的风险错综复杂,管理任务异常艰巨,风险管控压力的剧增促使企业完善内部控制以应对各种风险。另外,现代企业的职能部门增多,内部利益错综复杂,通过内部控制机制协调内部机构,不仅有利于优化企业管理、减少内耗、节约资源,而且有利于提高经营效率,保护资产的安全。实践证明,良好的内部控制不仅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而且是防范企业面临的复杂风险的客观要求。美国安然、世通等财务丑闻以及国内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内控失败等事件表明,一旦企业内部控制失效,将会给企业造成巨大损失,甚至会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因此,建立健全科学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是增强企业风险管控能力的必然要求。

(三)注册会计师提高审计效率的需要

从国外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可以看出,国外注册会计师在内部控制的变迁中一直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而国内注册会计师也较早开始了在执业中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评价和研究,并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变迁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对于日趋复杂的公司业务和日益增大的审计风险责任,传统的全面详细测试的账项基础审计模式无法满足审计要求,为了规避审计风险,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所采用的审计技术,实现了由传统的详细审计向抽样审计及至风险导向审计的转变。风险导向的审计技术,尤其注重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评价,这样不仅有利于节省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时间和审计资源,而且有利于提高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进而减轻被审计单位的审计成本。基于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为目的的风险导向审计技术的广泛采用,促使注册会计师更加重视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和完善,从而引导帮助企业及时改进内部控制设计或执行上的缺陷,及时完善内部控制以适应管理的要求,客观上不仅增强了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而且节省了企业的审计成本,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内部控制变迁的成本,加快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变迁。

综上所述,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变迁是内动力和外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前者为制度变迁主体提供了通过实施制度变迁获利的机会,而后者的作用就是促使制度变迁主体抓住机会实施变迁。政府、企业以及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积极参与,对内部控制的变迁起着重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尤其是政府在内部控制变迁中承担了制度供给的角色,从而使得企业内部控制的变迁具有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特征。当然,我们应该认识到,政府推行企业内部控制变迁,虽然具有推动力大、制度出台时间短、减少制度需求不足造成的损失等好处,但是也容易导致制度供给过多和制度执行的低效率,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所以我们应该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参与内部控制变迁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使内部控制的变迁始终保持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随着经济的日趋复杂和市场的变化,企业内部控制变迁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成不变,而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102-105.

[2] 黄少安.产权经济学导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322-343.

[3] 卢现祥.新制度经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162-190.

[4] 金小英,唐予华.内部控制观念的变迁及启示[J].财会月刊,2005(9):9-10.

[5] 朱荣恩,应唯,吴承刚,等.关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应用效果的问卷调查[J].会计研究,2004(10):22-23.

[6] 吴水澎,陈汉文,邵贤弟.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J].会计研究,2000(5):2-7.

内部控制之审计风险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水平的显著提升,推动了企业的迅速发展,也因此扩大了企业的生产规模,但是也因此导致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同时也使得企业审计风险的不断增加。为了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市场的实际需求,企业内部加强审计风险控制、切实提高审计质量是当前的重中之重,以便于能够尽可能地消除潜在的危险因素,以及推动企业的更长远发展。近年来企业审计风险逐渐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与重视,所以本文对企业审计风险出现的原因展开了较为详尽的分析讨论,并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控制对策,希望能给企业审计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建议。

关键词:企业审计风险;产生原因;控制对策分析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提升以及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促使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活动也随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审计风险控制、工作目标和工作要求等也因为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发生了重大改变。企业审计部门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对企业的各项工作进行监督与核查。但是,由于企业经营方式和信息使用越来越复杂化、多元化,使得内部审计风险控制的任务更加艰巨,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认真分析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树立和增强审计风险防范意识,并制定有效的风险控制对策,才能够真正发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效能,为现代企业的高效運作、生产效益的提高以及长远发展奠定夯实的内部条件。

二、企业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审计工作主体独立性差

为了保证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性,要求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必须具有独立性,这是进行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但是由于我国绝大多数审计工作都是在企业领导的指挥下展开的,由企业负责人直接支配,甚至有一部分审计工作人员是由企业财务人员转过去的,而财务人员首先考虑的是企业的经济利益,从而导致审计工作缺乏客观、公正。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通常会面临两难选择,不仅要接受政府审查部门的监督检查,还要时刻准备接受领导的支配。由此可见,这种双重管理,很难使得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审计方法不能及时得到更新

尽管当前大多数企业内部的审计工作均以采用了抽样技术,但是由于审计人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行为不当,只是依靠既有的审计经验对样本规模与评价结果进行确定,这种抽样方法往往会导致许多重要问题被忽略,最终造成了严重的审计风险。另外,部分企业内部仍不具备完善的审计制度,在开展审计工作时没有事先制定审计计划与审计程序,也没有完善的审计工作底稿,只是记录审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这就使得审计工作过程无法全面反映,也就使得审计质量得不到保障。

(三)审计工作开展缺乏必要的质量控制措施

诸多企业由于缺乏审计工作开展所必须的质量控制制度,使得审计工作的最终质量无从考核,同时也缺少与之相配套的奖惩机制,往往使得审计人员的工作热情不够高,不会积极主动参与到企业的管理过程中,对审计工作敷衍了事,撰写的审计报告不够严谨,而且仅仅停留在表象描述。

(四)信息化发展对企业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几年来,由于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使得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主要依托财务软件来完成,导致新型的财务管理模式与传统方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也因此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环境与工作切入点也随着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举例来说,针对财务数据的审计工作,由于当前大多数企业都通过财务软件收集财务信息,数据录入人员也仅仅只是负责数据的输入,财务软件会自动根据输入数据形成财务报表,但是如果企业采用改变记账或口径的手段,就会使得最终呈现的结果不同,尤其是财务报表。在这种情况下,必然会给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进行造成更大的难度。

三、企业审计风险的控制对策分析

(一)增强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独立性可以说是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生命,审计工作开展缺乏独立性就无法发挥其真正作用。现代企业应当重点强调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因为内部审计工作是企业自我约束、自我监控、保障所有者权益的手段,其组织地位应当独立于其它的管理部门,而这一独立地位应当在企业规章制度中加以明确规定,否则很容易造成使审计角色面临尴尬定位的局面。只有明确规定,才能为日后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条件,真正发挥出企业内部审计所具有的效能,这也是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能否真正发挥监督作用的关键所在。

(二)及时更新审计方法,提高防范审计风险的能力

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及时更新审计方法,有利于防范审计风险能力的提高,同时这也是符合时代背景、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传统的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通常是事后进行审计,审计工作比较被动,不能及时规避和化解事先存在的风险,很难杜绝工作中存在的一些舞弊行为,这很明显不符合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形势,所以企业应当变被动审计为主动审计,高度关注审计的事前和事中监督功能,以便于让审计工作可以始终贯穿于业务经营的各个环节中。另一方面,企业应当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不断完善监督职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不仅仅是依靠法律法规展开,还需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建设中,审计人员在充分考虑企业实际运转情况的基础上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符合企业实际利益的内部控制制度,从而能够确保企业经营与管理的科学化、效益化。

(三)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制度

企业应当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制度,以及相应的奖惩机制,加强对审计人员工作质量的考核,特别是对于审计报告、审计结论等关键性内容进行考查,以便于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审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减少或消除由于人为审计而导致的误差,进而能够充分确保审计计划的顺利进行,最终得出公正、客观、合理的审计评价,有利于降低企业内部的审计风向。审计结果与审计人员的工作绩效相挂钩可以有效规避风险,同时也能提高了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防范审计风险的意识,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解决信息化中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信息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对企业内部审计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各个企业应当着力推进审计信息的发展,及时研讨并制定出与信息化背景相适应的内部审计制度,充分保障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开展。企业应当及时添置高质量的内部审计硬件软件,定期检测网络系统,确保审计工作时可以有高质量网络,加大力度开发审计应用软件的功能。另外,企业还需要定期实地查看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情况,可以询问审计工作人员、检查审计日志系统,如若发现问题,可以及时调整控制制度,长此以往,可以不断完善内部控制体系,从制度体系上防范审计风险的出现。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审计工作所发挥的作用对于一个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是毋庸置疑的,企业管理人员应当高度重视审计风险控制,应当委派专门的监督管理部门展开审计工作,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导致审计风险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应新形势变化的风险控制措施,从而实现了企业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为企业经济效益和管理能力的提高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安杰.互联网环境下电商企业审计风险探析[J].中国中小企业,2019(07):116-118.

[2]  杨探秋.浅谈企业审计的风险及防范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9(12):21-22.

[3]  乔镇,杨颖.企业审计风险规避措施探究[J].中国市场,2017(29):204-205.

内部控制之审计风险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随着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对电力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地增加,电力企业要想在这样的背景下更好地发展,就要对自身的税务风险控制点进行整合,合理规避电力企业税务风险。税务风险管理部门要对其规避措施进行分析,对各个税务风险管理内容进行总结,避免在电力企业实际的发展中出现税务风险。文章为电力企业税务风险特点以及控制措施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给相关的电力企业提供帮助。

[关键词]电力企业;税务风险;控制方法

[DOI]10.13939/j.cnki.zgsc.2021.21.139

电力企业在社会中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由于其经营环境比较复杂,所以电力企业在实际的运营过程中还存在税务风险,要想合理地规避这些风险,除了要对导致电力企业税务风险的因素进行综合性地分析,还要积极强化风险管理意识,创新管理模式。在规范运营管理的时候,主要加强对税收风险的管理,提高工作人员对税务风险的管理能力,一定要在合法运营的基础上,促进电力企业在社会中的稳定发展,从而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电力发展体系。

1 电力企业税务风险的产生原因

1.1 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税务不仅是电力企业财税管理中的主要内容,更是促进电力企业在社会中稳定发展的基础。为了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让电力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对电力企业税务风险进行了研究。但是,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由于没有完善电力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工作人員不仅不能对其中的风险问题进行有效地控制和分析,还没有明确自己的职责。

相关的电力企业对税务风险管理工作还不够重视。即便是在实际的管理中,已经经历了资产重组或合并等深化改革的过程,但是在按时足额报税和缴税的纳税管理等工作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管理人员在实际的工作中没有及时地更新电力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理念,这导致电力企业不能适应新时期企业税务风险管控的要求,对电力企业的稳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1]

1.2 工作人员的税务风险意识较弱

在对电力企业税务风险内容进行整合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以前管理理念和模式的影响,工作人员对税务风险管理并不是特别的重视。同时,由于工作人员的税务风险意识不高,这就导致税务中存在一定风险,没有提前做好计算与缴纳税费工作。尤其是在网改项目施工阶段,他们不清楚自己的职责,在网改项目施工前合同订立的时候,没有对合同进行全面的检查,更没有对合同中所存在的风险进行有效评估,如果不提高工作人员的电力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意识,就会对电力企业在社会中的持续发展带来影响。

1.3 没有加强对财务的管理

在对影响电力企业税务风险因素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发现财务管理机制不完整,企业对相关的工作内容并不够重视,这将导致电力企业在实际的发展中出现税务风险问题。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由于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财务管理机制还没有进行有效地创新,相关的财务信息不完善,这会导致电力企业在税务中出现风险,从而对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带来一定的影响。

2 电力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由于大部分企业对电力企业税务风险没有一个全面和正确的认识,所以在对其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总是认为当税务风险管理出现问题的时候,才能对其进行有效分析,这种想法严重影响了风险管理质量。要想在我国电力发展体系不断完善的背景下,加强对电力企业税务风险的控制,合理规避税收风险,在完善管理机制的同时,还要提高对影响电力企业税务风险的因素进行分析和整合,制订合理的管理计划,这样才能有效地规避电力企业税务风险。

还要清楚企业税务风险主要是指由于税法的强制性和无偿性所带来的影响,所以在完善电力企业税务风险机制的过程中,要提前对这些不确定性进行总结,加强对偷税和骗税的管理,避免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经济损失。部分电力企业仍然认为,当税务问题明显的时候,才能对其进行税务风险管理,这个时候对其风险管理是最有效果的。[2]

由于电力企业税务风险是由不确定因素导致的,所以要想加强对电力企业税务风险的管理,相关的工作人员要将重点放在合理规避风险上,对电力企业税务风险进行提前预测和评估,避免在实际的税务过程中出现风险。因此,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电力企业作为我国的能源支柱,要想进一步保障我国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稳定性,满足人们的用电要求,加强对电力企业税务风险的管理和重视。相关的电力企业还要在税务风险管控方面做出管理计划,主要对合理规避风险等工作进行完善。

在对电力企业税务风险控制方式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发现以前的传统税务管理中存在一些不足,这个时候人们就要结合电力企业在社会中的实际发展特点,采取措施突破相对陈旧的粗放式管理模式,完善电力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机制,主要采取精细化管理模式对风险进行提前预测和评估,降低潜藏税务风险,提高电力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水平,从而让电力企业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3 电力企业税务风险控制的措施

3.1 加强对财务稽核工作的落实

在对这部分内容进行管理的过程中,相关的工作人员主要根据上级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定期对财务进行仔细的稽核,在第一时间对费用报销以及专项费用内容进行分析,保障稽核工作的顺利开展。工作人员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将相关的电力企业税务风险汇集为财务稽核监督月报,或者是对日常财务情况进行稽核监督汇总,对检查的问题以及风险进行整合和分析,结合具体的内容,制定合理的调控措施。

在开展这项工作的时候,还要积极响应国家税务号召,要采取措施强化和税务机关交流与沟通,完善税收管理机制,制定税务风险管理制度,不定期对其进行自行检查,不断降低税务风险,加强对其中问题的控制。此外,还要安排财务人员学习税务稽查工作中的主要内容,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让他们在实际的检查过程中,能够及时地发现风险,还要对最近几年的纳税风险点进行总结和研究,主要查看营业税与教育附加费用的具体应用情况,从而有效地规避电力企业税务风险。

3.2 完善监督机制,避免出现违法行为

由于电力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工作中的内容比较复杂,工作人员有的时候并不能及时发现其中的问题。在对大型发电企业进行管理的时候,要对高层管理人员和基层工作人员进行全面监督,保证他们管理工作的合理性,完善监督机制,不断完善管理机制。[3]

完善监督机制还有利于规范税务审核流程,这个时候电力企业要结合具体的管理情况和内容,合理设置税务专业管理和强化审计等岗位,主要发挥工作人员的监督职能。同时,还要丰富内部审计税务知识,加强工作人员对税收政策和税负计算的学习力度,这样才能进行有效的税务处理。在实际的税务风险管理中,他们才能够准确判断税务工作中的问题,从而对其进行更加全面的监督。在对大型发电企业进行项目审计的过程中,更要完善监督机制,在这个过程中,中介机构还要依据业务类型,加强审计力度,从而避免出现风险。

3.3 制订好计划,协调管理各项工作

在对电力企业内容进行总结的时候,由于日常生产经营种类比较繁多,在对其进行管理的时候,要注意经营活动的种类,这样才能找到适合税收政策的法律。当发生了经营活动,电力企业如果再去计划税费,这个时候非常容易发生逃税和漏税等状况。[4]

所以,电力企业在开展纳税活动前,就要结合具体的工作内容,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加强对电力企业税务风险的管理和评估,还要协调好各部门间的工作,主要了解纳税方案,结合实际的工作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案,这样才能对其进行合理经营。电力企业在取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的过程中,还要对各项工作中的风险进行提前评估,一定要按免税文件的要求,对相关资料进行整合。

在对资金管理以及账务处理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涉税风险,采取措施加大资金管理力度,一定要严格财务支出标准,完善财务报销程序,让电力企业发展中的资金能够得到合理的应用。[5]此外,相关的管理人员还要加大集中支付力度,对资金的应用情况进行有效控制,不断规范会计信息档案的管理模式,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对会计数据和信息进行整合,从而保证财务信息的安全性。

3.4 加强对税务风险的评估

加强对税务风险的评估是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工作之一,更是保证资金的主要手段。大部分企业都会采用税务风险评估方法规避风险,主要集中在定性以及定量这两种方法上。其中,定性方法主要出现在访谈和调查中,这个时候可以通过对具体内容和问题的综合性讨论,对可能出现的税务风险进行定性评价,对内控方面的风险要进行着重考虑。

在这个过程中,稅务从事人员也要对调查内容和实际调查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和分析。在对定量的税务风险方法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发现主要是对已有的事项进行评估,以及对未来的数据进行分析。在电力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中的应用,能对财务支出进行全面分析,加强对资金的合理应用,对未来税务风险进行综合性评价。还可以根据已有的数据信息,对电力企业在未来发展可能发生的税务风险进行评估,进而帮助相关的管理人员制定出合理的风险规避方案。[6]

4 结论

综上所述,在我国经济机制不断完善的今天,要想进一步促进电力企业在社会中的稳定发展,就要加强对税务风险的管理,加强对内部风险的控制,完善风险评价机制,加强对电力企业税务风险全过程的监督,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电力企业在社会中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卫斌,杨秀春.刍议电力工程项目风险的管理与控制[J].环球市场,2019(19):151.

[2]姚琴英.电力企业税务风险点与有效控制方式分析[J].消费导刊,2018(31):190.

[3]欧阳雄光.企业内部控制对税务风险管理的影响刍议[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24):140.

[4]叶仁兰.电力企业的税务风险控制问题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9(11):168.

[5]郭清林.刍议电力企业工程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经贸,2018(18):124-125.

[6]高丽英.电力企业税务风险点与有效控制方式分析[J].现代国企研究,2018,134(8):48.

内部控制之审计风险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 在瞬息万变的今天,风险无处不在,从审计的发展过程中看,审计风险又是无法避免。本文就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进行研究,分析审计风险可能存在的环节,最后提出从审计人员、被审单位、审计方法以及国家法律法规等方面入手制定风险应对策略,以便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尽可能地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

【关键词】 审计风险 成因 控制措施

随着国家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审计环境必将面临着较大的变化,同时也会不断涌现出新的现象,而这些新事物的出现势必会增加审计的难度。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审计风险进行再研究,以便于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程度。

1. 审计风险及其成因

1.1審计风险的定义

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

将审计风险定义为:会计报表中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而审计风险又由两方面风险构成:一方面是审计人员认为会计报表公允可以接受,但实际上会计报表却存在重大错报的风险;另一方面是审计人员认为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不能接受,但实际上是公允的风险。

1.2审计风险的成因

1.2.1审计风险形成的外部原因

(1)经济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市场经济成份的多元化,被审单位行为的不稳定性,如企业改组、兼并、重组等,使审计人员对企业的情况难以全面地反映和评价,获得正确结论的难度加大,从而增加了审计风险。

(2)社会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由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或执行不力,但审计人员又不能觉察所造成的风险。

即使审计人员确认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合理或在关键环节上失控,其提出的修正建议是否能够真正适合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也会形成一种修正风险。

(3)法律环境的影响。法律是审计工作的依据,如果法律体系不完备或不衍接,审计人员就会失去统一标准,增加风险机会。近年来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中,因种种原因而引发的诉讼事件不断出现,审计准则中从业人员“应有的职业谨嗔”和“适当的职业关注”已成为法律界关注的焦点。今后随着市场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和法律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审计工作人员面临的风险将日趋增大。

(4)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广泛使用。

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下,被审单位经济活动记录都已变成由计算机按程序指令自动完成,然而储存在电脑中的会计信息很容易被修改、删除或转移,而且并无明显的痕迹,从而也就加大了审计风险。

1.2.2审计风险形成的内部原因

(1)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素质不高。审计工作是一种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职业,因此对人的要求就相应较高。如果审计人员的责任心不够强,职业道德水平较差,那么审计质量也会受到影响,则就会造成很大的工作失误,而形成审计风险。

(2)审计人员所采用的审计技术方法落后。现代审计方法强调审计成本和审计风险的均衡,所采用的审计程序以允许存在一定审计风险为必要前提。审计人员就必须追求审计效率和效果的平衡。他们把审计的重点放在各个重要组成项目上,抽取全部业务的一部分来进行审查,而抽取的样本及其代表的整体主观结论和客观事实之间的可能存在一定偏离,从而形成一定审计风险。

(3)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机制薄弱。内部控制与审计之间存在的是一种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当前,我国有许多的被审计单位没有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从而影响对其经济活动记录的会计报表真实性、合法性,进而加大了审计风险。

(4)被审计对象的复杂化。现代市场经济的日益复杂,企业为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谋求发展,所进行的交易也就日趋复杂化,这就使得会计核算中记录不恰当业务的可能性就随之增大了,从而审计风险,审计结论与实际情况发生偏离的可能性也就更高。

2. 审计风险存在的主要环节

2.1签订审计约定书环节的风险

签订审计约定书,是委托人与被委托机构之间明确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过程,约定书一旦确定,就对双方均具有约束力。一般情况下,除老客户外,会计师事务所对被审计单位内部财务制度和内控系统是否健全和有效并不了解,而这些方面的状况又恰恰是审计机构和注册会计师能否得出客观、真实审计结论,发表客观、真实审计意见的基础。签订约定书环节是产生审计风险的源头。

2.2审计抽样的风险

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正确运用审计抽样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审计效率,同时也能保证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因为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不可能面面俱到,而每一经济事项在财务会计上的反映真实与否,又关系到企业财务报表的客观性、合法性和真实性,这就有一个“公允”的问题。要达到公允的程度并不容易,误差必须控制在可容忍的范围内。这就要求抽样要有可靠性,组成适量、有效的样本,以尽可能提高样本对总体的反映程度。

2.3审计取证环节的风险

审计证据是形成和支持审计意见的基础。错误、失真的审计证据必然得出错误的审计结论,不全面、不充足的审计证据必然会得出片面、不可靠的审计结论。

2.4审计报告环节的风险

审计报告是审计的成果,也是追究审计责任和承担审计风险的具体依据。按照审计抽样、取证所形成的工作底稿做出的,好像审计风险应存在于审计报告以前各计程序和正常逻辑思维审计报告是依据审计约定书规定的内容和要求,依据审计环节。事实上,撰写审计报告本身不但存在风险,而且是防范风险的重要环节。

3. 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3.1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

审计风险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审计人员个人素质的高低,因此审计人员应当强化风险意识,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并树立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认真负责的对待每一项审计业务,严格按照独立审计准则进行审计,以确保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3.2优化审计方法

在方法上,可以引进目前最先进的以风险为导向的风险基础审计模式,以保证质量为前提,统筹运用各种方法。如审阅法是指审计人员通过对有关书面资料的仔细观察和阅读,来查明有关资料及其所反映的经济活动是否合理、合法和有效,适用于各种书面资料的检查。它是最基本的技术方法之一,但审阅法不是一种独立的审计方法,运用审阅法常常只是提供审计线索,为了更好地收集审计证据,必须将审阅法与其他审计方法结合起来使用。交叉使用传统的审计方法来获取审计证据,这样所获得审计证据不论从数量上还要从质量上都显得更为充分,达到降低审计风险的目的。

3.3加强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

由于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所以被审计单位应从加强经济业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与内部激励制度相结合、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三个方面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其经济活动经济资料合法性合理性。

3.4健全各项法律法规制度

法律法规和法律准则是审计人员判断是非的标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环境的变迁,随时都会出现新的情况新的问题,需要对我国现行的有关审计的法规应除注册会计师的民事责任方面的管理等方面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

[1]刘小林.论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J].经济研究,2010(05).

[2]云娜论.审计风险及其防范fIl.铁道工程企业管理,2010(02).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鸡西市审计局)

内部控制之审计风险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内部审计是现代企业有效运作、提高生产效益和管理科学化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工作,对内部审计存在的风险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对内部审计的风险防范控制对策,以期能进一步促进企业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真正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关键词:内部审计;风险,成因;控制对策

随着当前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内部审计的风险控制、工作目标和要求等均随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企业经营方式的复杂化和企业信息使用者的多元化,使得内部审计的风险和任务更加艰难,内部审计风险日益增加。笔者认为只有认真分析和对待内部审计的风险成因并制定控制对策,树立和增强风险意识,防范和避免审计风险,并制定切实有效的控制对策,才能真正有效地发挥内部审计的功能,为现代企业有效运作、防止舞弊、堵塞漏洞与提高生产效益和管理科学化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 内部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

内部审计风险是指单位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对单位的经济活动、财务报告、专项经济等业务审计后,对存在的一些重大问题未能及时发现,审计报告结论不当或不全面而导致存在的审计风险。笔者认为,内部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内部审计传统工作形式的影响

传统的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往往仅仅定位于查错和发现问题方面,内审方法的工作形式仍以财务账项基础审计方法为主,主要审计目的是“查错防弊”,主要是既成事实的事后审计,缺失了在经营过程方面的事前、事中审计,很难避免经营风险和舞弊漏洞所造成的损失。在当前经济高速发展,信息经济的环境下,内部审计的工作目标、控制风险、控制程序等均随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种业务趋于隐性化和数字化,导致舞弊行为更易发生;传统的企业内部审计职能的单一性、滞后性影响了工作创新的积极性,内审人员风险观念淡薄,特别是经营方面过程控制的审计风险控制因素考虑较少,审计职能单一,审计技术落后,不能跟上形势变化,极易形成审计风险。

1.2 内部审计机构缺乏应有的相对独立性

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它在加强组织内部控制、防范经营风险、防止重大舞弊、提高企业效益、实现企业的共同目标等方面,具有外部审计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现实企业运行管理中,内部审计部门往往缺乏应有的独立企业地位,仅作为企业摆设或应付上级检查的部门,以致出现内部人控制的现实非常普及,不能确保审计范围的广泛性,审计行为受到限制,即使提出了审计意见或审计决定也难以得到落实,以及审计建议的适当采纳。在内部审计过程中,许多审计事项不可避免地涉及企业管理者和决策者,也有可能会引起这部分掌握企业实权人的抵触情绪,在这种环境下,内部审计很难站在客观、公允的立场上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管理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甚至出具虚假审计报告,从而带来巨大审计风险的隐患,这无疑会给企业的财务和经营带来损失。

1.3 内部审计人员业务素质的影响

传统审计基本是以财务审计为主,而对单位的经营管理、工程预决算、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综合性管理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和钻研,特别是在当今互联网络经济盛行,电子信息经济的应用技术对审计人员的工作业务能力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如果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知识结构单一,往往面临来自审计人员自身的职业判断水平低下的审计风险。

1.4 审计工作缺乏必要的质量控制措施

许多企业由于没有制定内部审计的质量控制制度,审计质量的好坏无从考核,缺少与之配套的奖惩和激励机制制度,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往往不高,不能主动参与到企业的管理过程中,对审计任务敷衍了事,审计报告不严谨,对审计发现的问题仅在报告中进行表象描述,而没有进一步提升存在问题的实质,轻易得出结论。由于没有制定审计人员应承担与检查、评价和建议相关的审计风险责任制度,缺乏必要的质量控制措施,内部审计人员并没有真正树立起必要的审计风险意识。

2 内部审计风险的控制对策

2.1 改进传统的内部审计方式,真正发挥审计内在作用

企业传统的内部审计工作主要是查错和发现问题方面,内审方法仍以财务审计方法为主,主要审计目的仍停留在“查错防弊”的阶段,这种审计在当前经济高速发展,信息经济的环境下,各种业务趋于隐性化和数字化,导致舞弊行为更易发生的严峻经济环境下,内部审计面临新的挑战。为适应形势的变化和企业管理的新要求,急需将内部审计工作重心从以往的财务审计转向富有建设性的经营审计上来,更加重视对经济和管理的过程审计工作,让审计参与企业的经营,使内部审计更多地关注风险和事前控制,使管理层决策更科学合理。只有将经营融入到审计中,才可真正发挥审计内在作用,从而改变传统的企业内部审计职能仅仅定位于查错和发现问题的工作局限性和单一性,规避企业经营风险,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

2.2 确立内部审计的地位与独立性

独立性既然是内部审计的生命,内部审计没有了独立性就无法真正发挥其作用。现代企业制度强调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内部审计是企业自我监控和约束机制、保障所有者权益的手段,是管理体制的组成部分,其组织地位应是超然独立于企业的其他管理部门,而且这一地位在企业中必须通过正式章程加以规定。针对内部审计角色面临的尴尬定位和错位,以及存在于企业内部审计角色缺失或可有可无的现象,那么作为现代企业应在企业制度建设中,就应明确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企业地位,内部审计机构才能更好地体现其相对独立性和权威性,从而为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才能真正发挥企业内部审计的功能,内部审计是否独立,是内部审计工作能否真正起到监督作用的关键所在。例如:可在公司治理的高度,构建新的内部审计管理模式,建立董事会审计委员会领导下的内部审计机构,以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2.3 建立完善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制定内部审计的激励机制

建立完善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内审机构应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要建立一套审计质量指标体系,以加强对内审人员工作质量的考核,对涉及的各项审计业务,尤其是要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审计出具的报告、结论、建议等文件进行考核等关键性工作建立质量控制制度,减少或消除人为审计误差,及时发现和解决审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保证审计计划的顺利进行,得出公正、客观、有效的审计评价,降低审计风险。另外,做好内部审计工作,制定内部审计的必要的激励机制非常重要,审计机构除了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及企业相关制度的规定完成审计程序和任务外,还需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与审计人员的绩效评价挂钩,对单位被审计事项提出的建议起到了规避风险或提高了企业良好的经营管理和效益作用的审计人员予以奖励,对审计工作人员为了完成审计工作而流于形式,没有起到监督和防范风险作用或对企业造成损失的予以惩罚。通过制定内部审计的激励机制,与审计人员的绩效评价挂钩,不但可以提高审计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而且使审计人员承担与检查、评价和建议相关的审计风险责任,树立审计的风险意识和效益意识。

2.4 提高内部审计人员专业水平和综合业务素质

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业务水平和综合业务素质是做好内部审计工作的关键性因素,在当前经济高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络经济普通应用的环境下,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内部审计的工作难度、风险控制、目标要求等都对内部审计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在工作过程中应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技能,能在具体的审计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审计案例,分析了解被审计对象的不同表现形态,运用辩证的逻辑思维方式,去感知审计事项中可能出现的实质性问题。同时,还应具有通过收集到的审计资料、信息等,通过系统化整理、进行综合分析,获取全面有效的证据,以透过现象看本质。可见审计人员不但要具备很强的审计专业水平,对经济法律、金融知识甚至是电子信息的应用技术都要掌握,所以说内部审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是高层次、综合性的经济监督。另外,加强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也很关键,对于审计工作,不仅要考核业绩,还要评价诚信,防止因审计人员自身道德问题导致审计结论失真而带来的风险。因此,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业务素质与应对各种复杂局面的能力,对控制和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起着根本性作用。

2.5 更新审计思维,提高防范审计风险的能力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笔者认为更新审计思维,可以提高防范审计风险的能力,也是符合与时俱进,适应新形势发展的时代要求,具体做法是:(1)变被动审计为主动审计,重视审计的事前和事中监督功能。传统的内部审计工作任务往往是事后审计,工作被动,事先存在的风险没能及时规避和化解,在经济业务过程中很难杜绝舞弊行为,很显然已不符合当前的经济高速发展形势,我们可以更新审计思维,变被动审计为主动审计,变被动行为为积极行为,使内部审计工作始终贯穿于经济运行工作中,做到事前审计,事中审计的内部监督职能。(2)参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加强和完善监督职能。内部审计除了依照法律、法规来进行工作外,在企业的实际管理工作中还应更主动地参与企业有关管理制度的设计和制度建设,运用专业优势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订出更科学的符合企业实际利益的内部控制制度,使内部审计工作更易操作,堵塞漏洞,加强和完善监督职能,确保企业管理的科学化、效益化。

3 结语

在当前经济高速发展,信息经济的环境下,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内部审计的工作挑战和困难在加大,重视内部审计的风险防范和应对措施,与时俱进适应新形势变化,内部审计工作大有可为,必将为企业实现管理现代化、科学化,提高经营效益和管理水平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郑怡.企业内部审计问题探讨[J].当代经济(下半月),2006,(9).

[2]黄志华.浅议内部审计风险控制与防范[J].消费导刊•理论版,2007,(2).

[3]张华.论内部审计的企业定位[J].现代商贸工业,2007,(12).

[4]张东银.企业内部审计的新对策[J].管理与财富,2006,(6).

上一篇:房地产投资分析风险论文范文下一篇:内部审计风向标分析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