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新教育论文范文

2023-09-16

小学新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中小学法治教育常态化的指导思想仍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遵循中小学生成长认知发展和法治教育规律,以宪法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中小学学科教学为载体,培养中小学生具备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所需要的公民法治意识和法律素质为宗旨,全面提高中小学法治教育水平,使学法、识法、懂法、守法、用法成为中小学生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要重视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法制教育资源,发挥整体合力,提高法制教育的实效。

关键词:法治教育;常态化; 实效

中小学法治教育目标就是要实现:广大中小学生人人学法、个个懂法、处处守法、时时用法。人人学法是中小学实施法治教育的先决条件,个个懂法是保障,处处守法是根本,时时用法是目标。《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指出,把法治教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坚持整体规划、全社会参与,充分整合各种法治实践教育资源,全面提高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水平,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青少年学生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笔者认为,中小学法治教育常态化的指导思想仍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遵循中小学生成长认知发展和法治教育规律,以宪法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中小学学科教学为载体,培养中小学生具备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所需要的公民法治意识和法律素质为宗旨,全面提高中小学法治教育水平,使学法、识法、懂法、守法、用法成为中小学生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中小学生法制教育要以有机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门学科、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为主,同时,利用课内课外相结合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教育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要重视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法制教育资源,发挥整体合力,提高法制教育的实效。那么,怎样做到中小学法治教育常态化呢?

(一)中小学法治教育课程设置

1、课程课时依据

《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将法制教育纳入学校总体教育计划。学校要保证法制教育时间,不得挤占、减少法制教育课时和法制教育活动时间。重庆市2015年制定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明确规定要保证法治教育不少于每周1节课。

2、法治教育课程模式

采用必要的专题教育形式,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提高法制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兴趣、思想认识、行为表现和社会实际出发,开展灵活多样、富有成效的专题教育活动,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体验的学习方式。法制专题教育要与道德教育、心理教育、青春期教育、生命教育紧密结合,与安全、禁毒、预防艾滋病、环境、国防、交通安全、知识产权等专项教育有机整合,使之融为一体。——《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

(二)中小学法治教育师资建设

1、法治教师的培养

法治师资队伍建设是中小学法治教育开展前提。法治师资的培养是中小学法治教育建设重要环节。重庆市中小学法治教育培训中心,加强对全市法治教育教师的培训提高;依托重庆市青少年法治教育研究中心,加强对各区县法治教育专兼职教研员的培训提高;同时,各校要深化法治教育校本培训,学习有关法律文件和法律知识,建设一支较高水平的法治教育教师队伍。

2、法治教师的配备

法治师资队伍建设是中小学法治教育开展保障,积极探索在中小学设立法制教育专职岗位。中小学要聘用1~2名法制教育专任或兼任教师,鼓励高校法律专业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鼓励其他教师参与法治教育。暂不具备条件的学校,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可采取多校共同聘用法治课教师的方式。完善兼职法制副校长(辅导员)制度,进一步明确其职责,完善相关工作机制。加强法律志愿者、专业社工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本地高等学校法律院系教师和大学生、离退休法律工作者等专业人员的专长,为学校法制教育服务。

3、法治教师的岗位培训

加强对校长和教师的法制培训,将法制教育内容纳入“国培计划”。积极争取县政协、县法院、县检察院、县公安局以及普法办和综治办部门的支持,组织县级培训,提高教师法律水平。各校每期至少组织一次校级法治专题培训,同时建立教师业余自学法治机制,同教师继续教育和年终绩效挂钩。

(三)中小学法治教育教材建设

1、学科课程教材建设;

要适时、相应修订中小学德育课程标准,完成大纲要求的教学内容。小学低年级阶段,要在品德与生活课中设置专门课时,安排法治教育内容;高年级阶段,要加大法治教育内容在品德与社会课中的比重,原则上不少于1/3,并适当安排专题教育;初中阶段,采取思想品德课中设置专门教学单元或者集中在某一学年以专册方式,专门实施教学;同时适当安排专题教育,保证法治教育不少于1周1节。高中阶段,思想政治课要设置专门的课程模块,增加法治教育的比重,可以采取分册方式,将法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课的独立组成部分,或者加大法治教育选修课的课时。

组织开发法治教育需要的教育软件、图文资料等,积极推动学校打造法治教育精品课和示范课,聘请优秀教师录制“法治教育讲座”和“微课”,利用“网上梦想课堂”等平台,向农村边远贫困地区学校提供优质法治教育资源,让中小学生了解宪法知识和法律知识,不断提高法治课程教学质量。

2、活动课程教材建设;

活动课程尊重学生兴趣,利于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强调教材的心理组织,帮助学生获得法治人格的不断发展;强调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视课程的综合性,有利于对世界完整认识。

充分利用主题教育、校园文化、党团队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等多种方式,全过程、全要素开展法治教育。要将相关专题教育,如:安全教育、廉政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国防教育、交通安全教育、禁毒教育等,与法治教育内容相整合,一体化设计教学方案。同时,充分利用“3.15”消费者权益日、“4.26”世界知识产权日、“6.26”国际禁毒日、国防日、“12.4”全国宪法日等,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园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入学仪式、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等仪式,组织设计,渗透法治教育,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体验感悟。

支持学生自主制定规则、公约等,逐步培养学生参与群体生活、自主管理的能力,养成按规则办事的习惯,引导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的实践中感受法治力量,培养法治观念。

3、社会实践教材编写;

学校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法治社会实践活动。各地应根据实际,建设综合性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在司法机关、相关政府部门或者有关组织、学校,建立专项的法治实践基地;在统一组织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要安排相当比例的法治实践内容,组织学生定期参加法治实践教育,让学生在真实的法治实践情景中进行学习。

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加强与社区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社区法治服务活动。高等学校有条件的可以设立大学生法律援助中心,利用“三下乡”活动,组织学生进入社区、街道开展法治宣传,普及法律知识,在实践中学法、用法。

总之,要真正实现中小学法治教育常态化,任重而道远。需要各级部门及学校、专家积极推进法治教育专项调研、课程研究、教学实践、社会资源、评价标准等更多方面的探索与实践,真正做到法治教育的不断前行。

小学新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合适的教育方法可以大大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但是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育中,大部分教师依旧使用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降低了教师的教学质量,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时无法通过教师的讲解感受到语文知识的乐趣。然而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合理利用教学方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确保学生可以养成良好的、完善的人格,保障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面都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实际教学;创新教育

引言

本文的研究方向是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展现创新教育,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成分展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另外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完善教学方法,为新时代的发展培养全能型人才。

一、结合问题鼓励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孔子曾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简单的来说就是 学习开始于思考,思考源于对事物产生了疑惑。由此可见,疑惑是完成创新的基础。创新意识主要对自我产生了质疑,大部分人类都是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基础上产生了创新的冲动。学会提问是一个人未知到已知的变化,也是创新意识的主要表现。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提问,引导学生多思考。在提问和思考的过程中,提高思维灵活度。另外,教师可以应该站在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式对同一问题,同一事物进行充分的分析、全面的思考、深入的研究,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意识[1]。比如说,在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这节课时,引导学生思考:“除了蒲公英妈妈需要风帮助孩子们,还有哪些植物妈妈的办法和蒲公英妈妈的办法一样呢”这时候学生就是思考,什么植物需要风助力,例如芦苇、柳树等等,因为他们的孩子比较轻,风轻轻一吹就可以带走孩子们;还可以提问:“还有什么传播种子的方法呢?”也许有的学生就会想到水里的睡莲,它是通过水传播的;樱桃、野葡萄这种是通过小鸟吃到肚子里然后排出来传播的等等,通过这种提问的方式,鼓励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开发大脑拓展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创新水平

相比于其他学科来讲,语文知识的思维活跃性较大,而对于创造思维来说,拓展思维是其关键,“异想天开”是未来发展的导火索,在合适的环境下是可以实现的。在小学语文实际教学中,要重点开发学生的大脑,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水平。另外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的讲述自己的见解,甚至可以针对不同的见解展开讨论,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分析问题,得出多个结论或者答案,鼓励学生在求异中完成创新,比如说在学习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称象》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果当时没有石头怎么办?或者石头的重量无法与象平等时怎么办?引导学生想出更多关于承重的办法,一石引起千层浪,这时也许有的学生会提出用泥土代表石头;或许有的学生会观察到曹操是有官职在身,可以调动一些人,因此会提出用人来代替石头,另外人是有思想、会行动的,比搬石头方便。虽然曹聪的称象办法具有创新性,但是教师也应该鼓励学生从求异中得出各种答案,开发学生的大脑,敢于挑战,拓展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创新水平。

三、结合经验丰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以往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乏味,缺乏乐趣,学生由于年龄的原因,无法在整堂课程中全神贯注,认真听讲,最终导致使教学成果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因此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借鉴优质教师的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方式,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另外,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展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积极回答教师的问题,使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的教学质量都得到显著的提升[2]。比如在学习《画家乡》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讲解一下自己的家乡,根据自己的家乡做一幅畫,展现自己家乡的美,然后同学之间互相讨论,从而了解到不同地区的家乡,另外教师根据学生的家乡寻找一些图片,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出来,让学生们猜一猜这是哪位同学的家乡,并要求学生想想此图片春夏秋冬的样子。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家乡的美,并为自己生在此家乡而感到自豪,同时为学生带来一个创新的空间、提供创新的素材,方便学生尽情的创作,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时代的发展需求,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掌握语文教材,并探索出教材中的创新素材,将创新教育全面落实到每一节课堂教学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翟玉磊, 王淑灵. 如何在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实现创新教育[J]. 课程教育研究, 2019(43):1.

[2]苏新林.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9, 013(008):52.

小学新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的教育体制也在不断地深化改革,国家要求学校重视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育教育在小学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基本素养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小学教育是学生启蒙与发展的关键性时期,是学生形成良好道德修养和健康人格的重要阶段,因此,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国教育体制将德育教育作为小学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要求学校与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与品德的雙重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基于此,本文首先从两个方面分析了当前时代背景下,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接下来从两个方面具体分析了小学德育教育工作问题的应对措施,以此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应对措施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升,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孩子的道德教育。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德育教育成为小学教育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要求教师在小学教育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引导学生树立初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德育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渗透德育,促进学生文化知识与道德品质的共同发展。但是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小学德育工作的效果仍然不尽人意,努力提升小学德育工作效率依然是当前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之一。

一、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师未能树立正确地德育教育观念

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效率一直比较低下,其关键性原因就在于教师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未能树立正确的德育教育观念,学校与教师虽然积极地提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但是很多教师只是注重于德育的形式,并没有注重德育的内容和效果,导致小学德育教育一直以来只是流于表面的基本教育模式,并没有深入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施与开展,并没有充分发挥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不利于学生基本观念的形成,另外,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学生的基本文化内容的学习,并没有过度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教师一度的认为德育教育只是对学生的一种简单的素质教育,并没有纳入考核的范围。因此,导致很多教师忽略了德育教育对学生基本素养培养的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运用较多的时间,合理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导致小学德育教育工作效率低下,同时也不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极大的阻碍了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1]。

(二)教师未能采用合理地德育教育方式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背景下,教师在小学德育教育工作过程中并没有采用合理的德育教育工作方式,教师往往是对学生进行严格的制度要求,导致很多小学阶段的学生产生畏惧教师的心理,极大的限制了小学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阻碍了小学生天性的发展,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同时,在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未能够充分把握小学生的基本心理状态,并没有按照学生的基本发展规律进行引导和教育,而是采用传统的教育观念,使得学生逐渐养成自卑的心理,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进一步学习与发展。

二、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分析

(一)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德育教育观念

小学教学阶段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教师的基本素养会对学生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要想顺利的开展德育工作,首先教师就应该树立正确的德育教育观念,积极的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才能为学生做出表率,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才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努力的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比如教师可以参加一些与小学教学相关的教研活动,充分吸取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与方法,还可以自学相关的书籍,努力开拓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才能更好的在小学德育教育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提升小学教学的效率也有着深远的意义[2]。

(二)教师要合理地在德育教育中与学生家长进行结合

在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作为学校的主要教育力量,不能仅仅局限于在学校对学生的引导和教育,教师要合理地在德育教育过程中与学生的家长进行有效的结合,合理地进行家校构建,与学生家长共同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样一来,可以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使得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够受到教师和家长的引导和教育,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可以采用一定的措施,积极地与学生家长进行交流,共同分析学生的发展规律,例如,学校与教师可以定期开展家校共建活动,邀请学生家长到学校参加。在活动中教师可以与每位学生家长进行深入的交流,共同分析学生当前的发展状态,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与发展制定合理的规划,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对小学德育教育工作效率的提升也有着深远的意义。

(三)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德育意识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教学不仅需要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还需要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德育意识。因此,在小学德育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德育意识为目的,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充分发挥小学德育教学对培养学生基本的德育意识的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注重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是真理,引导学生将课堂学习的知识内容都能够应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有效地加深学生对小学基本知识的印象,使得学生潜意识的认识到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从而拥有更大的动力投入到接下来的学习之中,对提升小学德育教育工作效率也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对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也有着深远的意义。

三、结束语

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德育教育已经成为小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该积极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并合理的渗透德育教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还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规律,合理对待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华玲. 浅谈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 2016(29):000203-000203.

[2]余考明. 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0, 000(007):00067-00068.

小学新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小学数学教育是整个数学教育历程中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传统的小学数学教育只注重教授学生记忆和运用数学概念,并没有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这就造就了一批死学数学的学生,不会灵活运用数学知识,没有数学思维,更加不会将所学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旨在改变传统小学数学教育模式,探索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分别从师生关系方面的创新、教学方面的创新去探索创新,推进小学数学教育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创新;教学

少年时期在整个人生阶段中是非常重要的。小学教育正是培养少年成长的最佳时期。但是传统的小学教育束缚了少年的发展,没有给予少年全面的发展。尤其是在数学方面,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没有让其养成数学思维,阻碍了其在数学方面的发展,使得中国的数学进程发展缓慢。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才逐渐意识到小学数学教育存在的缺陷,开始对小学数学教育提出创新的要求。本文就此要求去探索创新的渠道,为小学数学教育的创新发展空间添砖加瓦。

一、师生关系方面的创新

众所周知,在传统的小學数学教育过程中,师生关系是比较严肃的。教师处于高高在上的位置,学生对于教师更多的是尊敬和害怕。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师生关系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所以,改变这种关系势不可挡。而今,小学数学教育中师生关系应该改为朋友关系、亲人关系。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以朋友、亲人的方式去和学生交流,在课堂上尽量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情绪。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教师要在课后多和其交流,找出其在课堂上不积极发言的原因并及时解决,鼓励其在课堂上多多发言。同时也可以让性格开朗的学生去带动其积极性。可以采取让两个人坐同桌的方式来实现此目的。此外,对于积极发言的学生,教师要引导其适当地留白,给其他学生一些发言机会。当然,教师在引导此类学生时,要注意方法,不能采取不当的方法,打击这类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以让学生举手发言,而不是满堂喊。这样既可以控制课堂纪律,也可以拉近学生和教师的距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独立思考,积极学习。

二、教学方面的创新

小学数学教育在教学方面进行创新,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学内容方面,另一方面是教学方式方面。此处就这两方面做具体阐释。

1.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教育在教学内容方面,可以进行创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教学举例,要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不能运用抽象的举例,给学生学习增添难度。比如:教师在教授北师大版本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加减法(一)》时,可以举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例子。教师可以在讲授之前,和学生互动,提问学生家里总共有几个人,分别是谁,自己来上学,家里还剩下谁。如果放学之后,自己回到家里,此时家里有几个人。如此,将加减法的概念潜移默化地输送给学生。此外,教师在课后要多和学生交流,了解学生最近感兴趣的事物。然后将其引用到课堂教学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其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比如:在教授北师大版本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数与代数——估算》时,教师通过课后和学生沟通,了解到学生对《王者荣耀》游戏特别痴迷。那么,教师在授课中就可以借用此话题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其参与到课堂中。让学生估算某一场游戏对决中,针对于对方队员使用的英雄阵容,本方队员使用哪几个英雄组队,胜算最大。但教师一定要掌控好时间,不能过于引申,也要注意学生对此话题的感兴趣度。随时做好更换话题的准备,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教学方式

在教学方式方面的创新,教师可以通过课前、课堂、课后三个教学过程去实现。在课前预习阶段,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前探索,一起讨论本节课即将要学习的内容。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在课堂教学阶段,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视频、音频,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理解过于抽象的数学问题。同时就某一数学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教师随机抽查讨论结果。在课后复习阶段,教师可以组织辩论赛,让全班同学分成正方和反方,自由加入某一方进行辩论。教师来主持和评分,同时对获胜一方颁发奖品,失败一方给予精神嘉奖。比如:教师在讲授北师大版本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数——数字的用处》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赛。辩论的主题是数字在生活中的用处很大。让学生自由选择加入正方还是反方,教师负责辩论赛的主持和评分,同时维护现场纪律和安全。最后,在辩论赛结束后,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表感想,教师给予鼓励和支持。

总之,小学数学教育在整个数学历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推进小学数学教育创新。本文就两个方面去探索小学数学教育的创新,以期为小学数学教育创新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刘婷婷.在教学过程中推进小学数学教育创新[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8(3):93.

[2]莫开忠.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J]. 教育科学:全文版,2017(1):277.

小学新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过去,一些小学开展教育管理工作,普遍存在用规章制度强制要求教师“教”与学生“学”,缺少激励机制和效能,致使师生的“教”与“学”缺乏生机与活力。而激励机制是小学教育管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充分体现学校教育管理职能、促进学生与教师成长和发展方面意义重大。

【关键词】小学;激励机制;价值;教育管理

在小学,将激励机制运用到教育管理工作中,能够给教师积极工作、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证。因此,研究小学教育管理中的激励机制及其应用价值,是小学教育管理工作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中,笔者结合多年从事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经验,从实际出发,阐述了激励机制在小学教育管理中的应用意义、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在小学教育管理中运用激励机制的策略。

一、激励机制在小学教育管理中运用的意义

1.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很多小学教师多年开展教育管理工作,其教育教学积极性随着时间的推移难以保持。对此,学校制定并执行激励机制,有助于激活并保持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小学校长及管理人员采取多种激励方式,能促使教师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提升专业素养,积极学习新方法、新理念,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形成教师主动改革创新教育教学工作的新格局。

2.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在教育改革背景下,学校以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宗旨,教师在教育管理中融入激励机制,能够更好地发掘学生个性特长与潜在能力,给予学生快乐学习和健康成长的自信心,打破“重考试成绩、轻成长过程”的不良氛围,多角度、全方位激励学生培养创新精神,提升实践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结合作能力等,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1]。

3.增强学校凝聚力。学校凝聚力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和学生在具有凝聚力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可以更好地“教”与“学”。在教育管理体系建设中,激励机制的渗透,能够拉近师生之間的距离,营造信任、尊重、公开、公正、自由、开放的教育管理氛围,教师和学生不再是单一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而是互相激励彼此进步的成长共同体。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可以给教师提意见,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处理教育管理问题,师生共同参与学校管理,优化激励机制,充分体现主体地位,从而也能更好地增强学校凝聚力。

二、小学教育管理中运用激励机制的现状分析

总体来看,近年来我国小学教育管理工作水平和效率呈现出不断提升的良好趋势,为激励机制的健全完善和实践应用创造了良好条件。越来越多的小学教育工作者加大了对激励机制的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力度,积累了许多实践经验,总结了大量的可行方法,更好地发挥出了激励机制的应用价值。然而,不可否认,在现阶段的小学教育管理中,对激励机制的实践还存在一些问题,削弱了激励机制的实际应用价值,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团体激励和个体激励的矛盾。有的学校在开展教育管理工作中,没有明确清楚地认识团体激励与个体激励的关系,造成两种激励出现冲突。比如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学校更加重视个人激励,忽视了团体激励的必要性和不可替代性。每一个班级都是由学生组成的一个团体,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对小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应注重有效培养其合作精神、团体意识,如果过于关注学生个体荣誉,可能导致个别学生形成“大我服务小我”的错误思想,甚至牺牲团体利益来获取个人荣誉,这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2.激励机制形式化。一些学校现行的激励机制过于形式化,缺少科学、可行性的教育管理工作激励机制,难以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将教育教学工作视为单一的工作任务,按部就班完成任务,没有投入过多精力,缺乏责任心、创新性,影响了学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2]。

3.激励中有不公平现象存在。激励机制在小学教育管理中的价值必须体现出公正、公开、公平,无论是对学校教师的激励,还是对学生的激励,只有做到公正、公开、公平,才能使学校教育管理向健康发展的方向不断迈进。不过,研究我国小学教育管理中运用激励机制的现状,不难发现,仍存在着诸多不公平现象,给学生、教师的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

4.激励方式传统单一。在教育管理中,很多小学教师往往习惯性沿用传统单一的激励方式。久而久之,学生对教师的“激励”有了“免疫”,获取成功的喜悦感逐渐降低,减弱了激励的效果。

三、激励机制在小学教育管理中的运用

1.更新思想认识,合理处理集体与个人关系。小学教师在进行集体激励与个人激励的过程中,要明确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强调团体力量、集体利益。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在追求个人荣誉时,都应以争取集体荣誉为前提,在团队活动中树立起“小我服务大我”的价值观。在此基础上,对教师团体或者学生团体进行集体激励时,也注意不能忽略对个人的相应激励,达到双重激励相辅相成的效果,确保团队中的先进者能够发挥引领作用,促使形成一起进步的共同体[3]。

例如,在班级准备校运动会期间,小学班主任可以召开“我为班级荣誉献计”主题会议,让学生思考怎样提升班级在运动会中的整体成绩。有的学生在后勤管理方面提出了优化建议,推荐细心、认真负责的学生发挥自己所长,做好后勤服务管理工作;有的学生自告奋勇想要组建啦啦队为运动员助威,为了赢得大家支持而上台即兴唱跳,班会氛围立刻热闹起来,啦啦队队长的职务被学生积极争取到了。学生们从班级整体荣誉出发,合理分工,共同努力。在运动会结束后,教师先整体奖励了一起参与集体活动的学生,接着对运动会筹备、服务等环节中表现优秀的个人给予奖励,颁发自制的“奖牌”。这样既增强了集体激励与个人激励的效果,也激励了学生们今后更加踊跃参加集体活动的积极性。

2.坚持因材施教,提升激励的实效性。小学教育管理中,激励机制的制定和实施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这样才能针对教师、学生实际,保障激励措施的适度性、可行性,提升激励制度的实际效果。

首先,落实对学校教师的激励机制。教师的专业能力、教育管理水平、综合素质等方面各有差异,“一刀切”的激励措施难免打击部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所以,学校要结合教师的实际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分层激励措施,根据教师成长、进步的需求,采用相应的激励措施,促使教师更快更好成长。

其次,落实对小学生的激励机制。由于小学生的家庭环境、智力水平等各有不同,在课上、课下,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以及生活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激励机制;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方向,保障激励措施的效果,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

3.做到公正公平,加强机制体制建设。学校要正视目前教育教学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不能逃避,更不能放任不管,而是要直面问题,勇于改进,做到公正公平,让所有师生都能够信任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信任学校执行的激励制度。学校加强对激励制度实施过程的监督力度,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不公平、不合理现象,采取合适的处理方式,并从激励机制与监督机制有机融合的角度,加强学校机制体制建设、师德师风建设,端正教师和学生对激励机制的态度。

4.与时俱进,激励方式多样化。小学教育管理中的激励方式要避免单一化,应跟随时代进步的步伐,运用多媒体激励措施、榜样激励措施、情感激励措施、心理激励措施等,多措并举延伸激励的时间和空间[4]。

例如,为了构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小学教师在校园生活中,应以身作则,用自己规范的言行举止,给学生正确的引导,采取语言、拥抱等方式激励学生。在放学后、寒暑假期间,教师则可以使用微信、QQ、邮箱等,将搜集整理的自律小妙招、自我管理经验、德育故事等传输给学生,帮助学生提升自律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并采取线上点赞、评价等激励方式,关注学生的进步表现。

总之,激励机制是有助于改革创新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科学方法,学校应积极探索激励机制的运用价值和意义,分析其中存在的不足,不断改进,最大限度地发挥激励效能,不断提升学校教育管理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宋红兵.素质教育视角下的我国小学教育管理探讨[J].科技风,2020(13):271.

[2]薛秋勤.善用激励机制提升班级管理实效[J].新智慧,2020(11):31.

[3]肖洪波.探讨小学学校管理中的激励机制[J].魅力中国,2020(18):255.

[4]丁永刚.激励机制在小学学校管理中的实践与思考[J].新课程,2020(05):206-207.

編辑:彭雪亮

小学新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全科教师培养的定位一直是全国各师范院校争论的问题,存在多种解读和实际培养模式。本文通过对成都大学小学教育专业15年来建设探索的“一主两翼”全科型卓越小学教师培养道路的阐释,解读“一主两翼”的课程体系和实施理念,为师范教育提供一个中心城市地域下的师范院校全科小学教师培养模式参考。

【关键词】小学教育;全科教师;一主两翼;培养模式

全科教师培养问题备受重视,广大师范院校对全科教师培养的概念内涵一直不断研讨,却仍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教育部也出台了不少有关“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政策,2012年教育部、中央编办等五部门在《关于大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首次提出:“采取定向委托培养等特殊招生方式,扩大双语教师、音体美等紧缺薄弱学科和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规模。”这表明国家层面对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高度重视及中国乡村学校对小学全科教师的迫切需要。2014年,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进一步指出未来小学教师教育发展的新方向,即“重点探索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2018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五部门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提出,“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和国家级贫困县为重点,为乡村小学培养补充‘全科教师’”。

我们也注意到,几乎所有的政策都指向“乡村教师”,早期提出全科教师的概念,是由于乡村小学尤其是中西部地区乡村教学点分散,规模较小,教师结构性缺编严重,许多教师不得不跨年级、跨学科教学,这就让多学科教学成为迫切的现实需要。在目前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从全国视角看,真正在乡村办学点开展多科甚至全科教学的小学教师不到小学教师总人数的30%。《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小学专任教师626.91万人,普通小学16.01万所,小学教学点9.65万个,估算乡村教师200万人左右。那么带来一个问题,不同师范院校培养的“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定位不同,从城乡定位看可以是中心城市小学教师、县级城市小学教师、乡镇小学教师、办学点小学教师,各个类别对全科教师的要求完全不同。县城以上的小学教师一般要求专业学科明确,乡镇中心校一类小学教师要求“主要学科明确、多科胜任”,而办学点需要全科胜任的教师。这就给“小学教育”人才培养带来了困惑。

在这样的前提下,成都大学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开展了15年的探索。

一、成都大学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定位

成都大学小学教师培养历史可以追溯到1904年清朝举人陆绎之创办的早期师范学校“淑行女塾”;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培养了成都市主要的城市小学的教学与管理骨干;新世纪以后主要培养大成都及全省范围的城市小学、城镇小学教师。全科教师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是培养符合小学一线教学岗位需要的“一专多能”的应用型卓越全科小学教师,要求培养的新教师能够“胜任主科教学基础上的多科教学”。对多学科和相近学科的学习和教学基本规律的掌握是小学全科教师的基本能力之一,体现全科教师最重要的核心素养是在一定宽度的学科知识域上形成教育关键能力和综合能力。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江净帆教授提出“小学全科教师不是知识总量的简单相加,不是文理知识的简单交叉,而是要形成一种多学科的跨界诠释与重构能力”,也正是这样的思路。

二、成都大学小学教育“一主两翼”全科型卓越小学教师培养模式

成都大学依托四川省卓越小學教师培养计划(2016)、四川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2017年)、成都大学重点教学改革项目——教育类专业本硕桥梁课程研究(2017)及四川省应用型示范课程——课程与教学论(2020),在《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指导下,围绕“专业情意深厚、专业知识广博和专业能力全面”三大教育目标,基于“一个核心、两种水平、六种能力、十项基本功”,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专业综合改革、优化专业师资队伍、丰富全程实践体系、搭建本硕课程桥梁”为总体思路,建立起“一主两翼”全科型卓越小学教师培养模式。

“一主两翼”强调全科教师背景下的一专多能(模型见图1),“一主”为“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的教师教育专业基础和一个主干学科的学习,以适应可能的学生硕士教育阶段基本素养要求或在未来工作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要求;“两翼”中的“左翼”是学生在主干学科外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以适应小学多学科教学的需要;“右翼”是学生技能训练、兴趣和特长发展,面向校本课开发和教师生活的闲适雅趣。实践表明“一主两翼”全科型卓越小学教师培养模式提高了对学生的培养质量,促进了其就业,为学生适应工作和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创新全科型人才培养模式

1.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依据《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成都大学小学教育专业研究基础教育发展趋势,适应学生毕业后就业、考研、未来生活与终身发展需要,培养具有较高专业认同和师德修养、扎实的教育知识和较为广博的文化知识、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终身学习和教育创新自觉的综合素质全面的全科型小学教师。

全科型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概括为“一个核心、两种水平、六种能力、十项基本功”。以教师专业情意为核心,达到本科层次的学术水平和小学教师的全科专业化水平,具有较强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班级管理和教育活动能力、教育教学评价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和反思与发展能力,包括教师教学所需要的备、讲、辅、评、研、写、管、唱、跳、画十项基本技能。

2.合理构建课程体系

“一主两翼”既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也是课程体系骨架:选择师德修养和小学一个学科教育素养课程修习为主干,选择小学其他开设学科的教育素养课程修习为一翼,选择发展自己兴趣爱好和特长的课程修习为另一翼,建构基于“一主两翼”的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的课程与教学体系(模型见图2)。

(二)推进学科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

1.通过强化学科专业建设全面提升专业竞争力

成都大学“小学教育专业综合改革”项目于2011年立项为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后,“以参与式教学为主线的小学新教师培养改革与实践”课题获2014年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一主两翼’全科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获2018年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小学教育专业”计划先后立项为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卓越教师培养计划。

2.围绕精品课程和教学项目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

经过艰苦而持续的全方位改革,成都大学小学教育专业重点打造教师教育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取得突出效果。“教师职业道德”被确定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级在线开放课程”和国家级一流课程,在“爱课程网”上线,受众达数万学生;“课程与教学论”建设成为四川省第二批应用性示范课程,“教育学”立项为首批四川省课程思政课程;“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分别立项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这些成果促进了成都大学对于小学教育教学方法的深入研究和专业优秀系列教材的开发。

3.利用科研课题展开对专业重大问题的研究

成都大学近5年围绕城乡统筹教育发展背景下的小学教育、全程实践的人才培养理念、教育案例的研究与开发等重大问题开展科学研究,立项科研课题40余项(含国家级2项,省部级10项),出版著作和教材30部,发表论文近300篇,获得科研奖省级三等奖2项;市厅级奖项10项。这些成果被及时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使成都大学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特色更加突出,地方教育服务更加有声有色。

4.学科建设显露优势

成都大学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学科已成为成都市重点学科;2017年获得教育学专业学位硕士点,“小学教育”方向2017年开始招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至今在读的小学教育硕士研究生60位。一系列的立项与获奖展现出成都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强劲的专业竞争力。

(三)丰富全程实践教学体系

1.在全程实践中培养综合素质

成都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在校内定期进行微课教学、多媒体课件制作、书画艺术训练、行为观察、形体训练等教学实践;在课外推行“小先生”制度,锻炼提升师范生技能与领导能力。2014年,成都大学的“小学教育实验教学平台”获中央财政326万元资助,使学校实验室的条件领先于省内同专业;43所实践教学基地小学,为每学期分年级、专业和层次开展教学实践提供了保障;泰国的海外实习形成了国际化视野和多元文化理解的卓越小学教师培养机制。通过见习、助教、试做、顶岗实习四个阶段,实现了全科教师的“递进式实践教学”,保证了实践内容的渐进性、针对性和全面性。

2.在因材施教中强化个人特长

倡导与指导学生主持与本专业相关的各级创新实验計划项目研究。近5年,成都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获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10余项、省级20余项、校级100余项。不断开展创新科研,夯实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鼓励并指导有专长的学生参加各级专业性竞赛,近5年本专业学生中获得省级以上奖项的有51人次,包括儿童文学原创、英语竞赛、书画比赛、汉字书写、艺术表演、舞蹈比赛等。学生因此强化了特长,凸显了个人发展的优势。

(四)搭建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平台

1.构建人才培养的多主体协同机制

成都大学全面改革师范生培养模式,构建“大学—地方政府—小学”(即U—G—S)合作的人才培养协同机制,成立由教育管理专家、一线小学教师、大学教授组成的小学全科教师专业指导委员会,明确地方政府职能部门、高校、小学基地校是培养小学全科教师的实践共同体。多方合力为师范生成为全科教师奠定了良好基础。

2.开创人才培养的多样化途径

成都大学建立“小学全科教师定向培养区县联盟”,建成多个校外教学实践基地,有力保障师范生在校外的教育实践活动。建立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一体化的小学全科教师教育体系,贯通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职后研修等环节,实现学校教育、职业体验和教学实践的有机融合。组建“省小学教育协同创新联盟”,集全省优秀教育教学资源,培育高学历、高素质、复合型的小学全科教师。

(五)考研升温,就业质量不断提升

成都大学经过6年的实践,小学教育专业考研比例由10%逐年上升到40%左右,考研成功率也达到5%—10%。以2019届毕业生189人为例,考上研究生14人、公招教师65人、大学生村官9人、其他新体制小学70人、成都各类培训学校30人。据麦可思测评报告,以小学教育专业为主的师范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指数为94.1%,就业竞争力排序全校第一,评价报告见表1。

通过合理设置差异化的全科教师培养目标和定位,较好地应对了不同学校、地域、层级的学校培养小学教育专业人才的针对性问题。多年实践获得了以下人才培养成果:

(1)确定“一个核心、两种水平、六种能力、十项基本功”全科小学教师培养理念;

(2)兼顾“一主两翼”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实效性与宽适应性;

(3)全程植入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化、综合化、全科化目标;

(4)准确把握“主”与“翼”学科知识、能力的重点与平衡点;

(5)构建全程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实践表明,人才培养只有在国家鼓励的主要方向基础上,差异化设计,精准定位,才能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龙缇.日本小学全科教师培育模式对黄石乡村教育改革的启示[J].教育教学论坛,2020(48).

[2]张佳希.卓越教师背景下小学全科教师职业技能提升路径探究[J].郑州师范教育,2020(6).

[3]邱芳婷.地方院校本科层次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困境及应对策略[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20(11).

[4]黄云峰.小学全科教师及其培养探讨[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7(3).

[5]黄云峰.小学全科教师内涵意蕴、价值意义及培养路径[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1).

[6]王素岚.人才培养需求下大学生职业心理素养培养策略研究[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0(1).

[7]韩艳.高师院校教育学教学现状与改革[J].文科爱好者

(教育教学),2018(12).

[8]王跃华,刘娟.“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数学师范生的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0(4).

上一篇:结构化教学论文范文下一篇:行政监察法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