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学语文论文范文

2024-07-14

高职教学语文论文范文第1篇

近年来,高职语文教学改革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不能否认,在高职语文教学改革中依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其中高职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素质的培养问题就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现状分析

(一)学校对高职语文的教学重视度不够

现阶段一些高职院校在教学开展中,更重视专业学科的教学,对于作为公共基础学科语文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具体表现为更关注的是学生专业化的操作课,往往对于高职语文的教学不太关心,随意挤占语文的课时作为其它专业操作课来用,至于语文学科的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活动更是觉得可有可无。高职语文教学在一些高职院校中被一定程度上的边缘化了,学校对高职语文的教学重视度不够。

另一方面,高职语文教材改革相对的滞后,教材版本五花八门,教学的内容相对陈旧,有的教学内容甚至还停留在中学的水平,而且内容也没有紧跟时代的步伐缺乏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的内容。目前所使用的教材难以满足学生对语文教材内容的实际需要,只有不断推进相关的改革才能更好的适应现阶段高职语文教学的需要。

(二)高职语文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有待于进一步的加强

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需要有一个高素质的高职语文教师队伍,而现实的情况是并不乐观的,在一些高职院校中,与专业课相比语文教师队伍的素质良莠不齐。相对于专业课教师来说,语文教学师资相对薄弱,一些学校缺乏专业化的语文教师队伍,有的学校可能是到外校聘请一些老师来做兼职的语文教师,有的甚至还找到一些尚未毕业的学生来代语文课,教师在课堂中对于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也不是很重视,语文课堂教学沉闷、课堂教学效率较低,缺乏人文素养提升的教学环境,分析其根本原因主要是师资不强的因素直接影响了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的成效。

(三)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积极性不高

高职院校以专业课为主以公共学科为辅的教学观念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学生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视度,一些学生认为专业课对未来的就业是非常重要的,而语文学科对于未来的就业没有什么实质的影响,在潜意识中也就自然觉得语文的学习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再加上教材内容缺乏吸引人的人文内容,看上去浅显刻板而缺乏新意,就更不喜欢学习这一门学科,这样的状况使学生在语文课教学中积极性也自然不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就自然不尽人意。只有在课堂上让学生愿意学,发自内心的重视语文课的学习,高职语文教学的人文素质培养才能真正意义上落到实处,取得好的成效。

二、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目的的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教师改变传统不适应人文素质培养需要的教学理念

人文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大势所趋,对于专业化训练相对突出的高职院校人文教育更是应该继续加强的教育,高职语文教育是开展人文教育的重要平台,在语文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内容,以良好的人文素养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让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与人文智慧精华不断地通过高职语文教学的平台内化为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这是每一位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应该承担的责任。[1]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改变传统不适应现人文素质培养需要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教好相关的语文知识,还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具体来说教师要在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人文思想,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具有正确的生活态度,以健康乐观的心态面对未来的挑战,要让人文精神的精华在语文课堂上不断地展现,让同学们在浓郁的人文文化氛围中,对语文学习充满热情,将不得不学语文变成我要学语文,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全面提升。因此,高职院校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目的的高职语文教学改革对于促进教师传统教学理念的改变大有必要。

(二)有利于高职语文教师学生观的改变

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开展人文素养的培养,在客观上要求教师必须改变原有的学生观。在教学中要实施人文素养的培养,教师就必须认识到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学生的需要、学生的情感体验是千差万别的,学生的思维又是充满动态性的。[2]根据不同的学生的需要因材施教,以不同的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在人文素养的培养过程中,对学生的不同情感体验给予充分的尊重,学生在这样的肯定与激励下,对于人文精神的体验也会更加积极主动。因此,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目的的高职语文教学改革对于高职语文教师学生观的改变是非常有利的。

(三)有利于高职语文教师知识观的根本改变

高职语文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其知识观是不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的,传统的教学中,更多的是对语文知识的机械灌输。教师的课堂教学更多的是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学生在学习中的实际需要与具体的情感体验,教学只停留于表面的知识传授方面,对于知识学习过程中所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人文因素则很少关注,这种僵化的知识观对于高职语文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是不利的,而以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为目的的高职语文教学有利于高职语文教师知识观的根本改变。

三、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目的的高职语文教学改革实施策略

(一)在高职语文教学实施中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

高职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以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高职语文教学的开展中,要以学生的需要作为教学的根本出发点,要把人文素养培养与知识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改变高职学校只重视专业课学习而忽视语文课教学的教育观念,在思想上和行动都要对语文教学重视起来,尤其更要重视语文教学的实施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从历年来高职院校毕业学生的反馈信息来看,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大多语言能力不强,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素质也有待于进一步加强。[3]因此,高职语文教学要把人文素养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加强人文素养的培养,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怎样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让同学们以良好的人文素质去迎接未来的职业挑战。

(二)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深化教学改革

要针对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深化语文教学的改革,根据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相对课时较少的特点,教师就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上要效益,深化课堂教学的改革。具体实施中要改变原有的不利于人文素养培养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让课堂教学充满情趣,充分的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用深化高职院校语文教学改革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更好发展。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高职院校应针对目前语文教师素质的实际情况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教师素质提升的方案,促进高职语文教师人文素质的更好发展。因为只有教师的人文素养提升了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升,其二者是必然联系在一起的。在此基础上针对一些学校缺乏师资的现状,多从师资人员的配备上下功夫,从根本上改变一些高职学校语文教师短缺的现状,建立一支具有较高人文素质的教师队伍,促进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提升。

结论

以人文素质的有效培养为目的的高职学校语文教学改革对于促进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明确目前高职院校语文教学存在的不足,并充分认识其改革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行之有效的改革策略对于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此论文为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教改工程项目支撑材料 项目编号:JG2014020263。)

参考文献:

[1]大学生与人文教育[J].教育艺术研究,2009,(5):45-47.

[2]杨洁.浅析高职语文的教学现状与改革思路[J].学术探索,2013,(8):35-37.

[3]罗灿晖.人文素质教育视野下的高职语文教学策略[J].语文教研,2012,(8):64-66.

(何溯源 陆 姣 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154007)

高职教学语文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都面临着重重困境。本文结合高职学生语文学习的现状,探究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寻求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困境

大学语文课程是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传承经典、弘扬文化、提升学生爱国情感等责任,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社会所需的综合性人才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一、大学语文教学现状

目前,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使得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面临重重困难。在这种大环境下,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对大学语文学习兴趣不高,他们认为学习见效快、实用性强的专业课程更为实用。经调研发现,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面临尴尬困境的主要原因有:教学理念比较落后、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手段相对单一。高职院校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依旧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三尺讲台之上,一根粉笔从头讲到尾,单一枯燥,忽视了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学生不被重视,思维处于游离、停滞状态,何谈领略大学语文的魅力?

二、大学语文教学走出困境的对策

大学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各个高校在开展语文教学时不可忽略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性。语文教师要全面认识大学语文在教育教学中的潜在价值,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转变陈旧的教学模式,明确课堂的主客体,优化课堂内容,改革现有的教学手段。

1.摒弃陈旧理念,转变教学模式

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做到“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格,开发学生的智慧,承认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教学模式从以讲授为主转变为以探究为主,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追求学习的终极目标。

2.在明确课程定位的基础上优化课堂内容

在新型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在广泛听取学生意见及建议的基础上,打破大学语文课程的陈旧传统,重新定位大学语文课程。为此,需要实现两个转变:一是为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由应试性向人文性转变;二是为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由单一的学科知识结构向多学科知识结构的融合转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大学语文教学不能囿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拓展教学思维,广开思路,把教学内容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并吸纳大量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新信息,拓宽学生视野和知识面,使学生学会自主观察社会、思考问题。

3.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兴趣

在大学语文课堂中确立学生主体地位,需要通过教师的组织和引导。教师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十分重要,同时要注重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和学习状况,教师要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集文本、图片、声音、视频为一体的多媒体技术是教学的最佳选择。教师应通过链接与授课内容相关的图片、声音、影像等资料,打破学习载体之间的界限,使教学内容融会贯通,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和强烈的参与冲动。

4.寻找合理的教学方法,加强课堂效果

教学方法要根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授课对象的不同而精心设计。(1)讲授法。该方法是高职院校基础学科课堂教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具有单位时间内信息容量大、传播空间覆盖广、节省资源等优点。(2)阅读法。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规定的课外阅读书籍,规定学生一学年完成6?7篇读书笔记,收集整理4?5份人文学科的学习资料。此项学习计入平时学习成绩。(3)研讨法。通过自学,在课堂上学生交流体会,共享知识,就一些内容的重难点展开讨论,再通过总结,取长补短,有效地展开学习。(4)专题报告法。组织读书专題报告会,报告自读自学的成果和体会,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5.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

随着教学不断深入开展,教学评价体系也需要不断地创新和变革,以促使高职院校语文教学工作冲破困境。要开发学生的潜能,拓展学生自身的能力,使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提高应用能力。

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在传统考试中加入新的元素,如笔试与口试相结合,书面考试与上机操作相结合,学生平时出勤与课堂表现相结合,静态考试与动态辩论相结合等,多方位评价学生。

参考文献:

[1]钱惠梅.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困境与对策探析[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7).

[2]刘文菊.论加强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几个重要环节[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1).

[3]高雅杰.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7(8).

高职教学语文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体验式教学方法在高职钢琴教学中的应用为学生直观感受钢琴艺术提供基础。通过阐述体验式教学法的内涵及在高职钢琴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分析高职钢琴教学中体验式教学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优化措施,以期为创新教学方法,提升钢琴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验式教学法;钢琴教学

教学过程中采用正确有效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体验式教学方法是教师通过营造与教学内容匹配度的教學氛围,引导学生亲身参与,加深对知识的认知[1]。体验式教学方法在高职院校钢琴教学中应用,能够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对钢琴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更利于教学效果与学习成果的加强。高职院校钢琴教学中如何使得学生深入理解钢琴曲目的内涵和在教学中权衡教师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使得学生形成钢琴艺术素养是教学工作者关注的重点。

一、体验式教学法的内涵及在高职钢琴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体验式教学法是让学生角色换位与感悟角色的教学模式,比如创设情境、实地观察等方式,该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能力为目的,利用体验实际场景、实地观察的过程,让学生在实际经历中获得能力,实现教学目标。

体验式教学法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方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音乐知识与技术能力有着同时提高的可能性[2]。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可以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钢琴课程让学生只学习理论知识,并无实际作用,关键是会钢琴演奏,通过体验式教学让学生真实的接触到钢琴,动手练习演奏,才能让学生达到学习的目的;二是激发学生潜能,在钢琴的体验式教学过程中,通过实践动手,提高学生自身学习能力和艺术领悟,让学生在体验中激发灵感;三是使学生获得审美经验,钢琴体验式过程中直观的面对音乐演奏,真实的接触钢琴,可影响学生对不同音符的感受,激发学生的音乐美的体验。这样作用在传统的理论的课堂都是无法得到的,体验式教学在高职钢琴教学中的作用是不能比拟的。

二、高职钢琴教学中体验式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上存在的问题

高职钢琴在体验式教学方法的应用中如过于讲究演奏技能,忽略了基础知识,以及钢琴赏析课程的教学,会导致学生对音乐历史的了解浅薄,不懂钢琴演奏的风格和节奏,虽然在理论学习中涉及了音乐历史,但很难将其联系起来,缺少理论教学和体验教学联系的过程和方法。此外缺少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使得在合作演奏中,对声部辨别能力不足,都降低了体验式教学的学习效果。

(二)学习方法上存在的问题

在高职钢琴教学中,关于演奏的方法技能通过教师讲授进行,但学习效果较差,因为学生不认真听课,不能融入到体验教学中,难以实现教学目标,同时高职学生的接受能力也有一定差距,教师在课堂教授的钢琴方法和技巧,学生不积极动手自己领悟音乐的内涵,提高自身技能,教师讲的再好也没有实际的作用。

(三)师生关系上的问题

钢琴教学中也存在着师生问题,在体验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少贴近学生的所思所想,一味的向学生灌输钢琴知识和演奏方法,缺少互相了解的机会,这样不平等的方式不利于学生对钢琴知识学习能力的提高,这样不对等的关系,缺乏合作和交流,教师教授的课程很难吸引学生兴趣,学生在接受知识时也会有排斥心理,因此师生在平等的关系下,才能相互配合,体验式教学法才能实现教学目标。

三、高职钢琴教学中体验式教学法的有效运用

(一)突破传统教学思维,优化教学目标

在体验式教学方式当中,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高认知水平,充分借鉴传统优势的教学方法,结合体验式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思维,以此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欣赏钢琴曲目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现代信息技术重构曲目画面感,使得学生充分的理解演奏者要表达的情感。同时教师要依据教学计划合理调整教学进程,强化学生的曲目练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优化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法

传统高职院校钢琴教学内容范围偏窄,钢琴独奏内容较多,对提升学生审美体验和能力不利,为此需加强体验式教学方法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对钢琴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优化,在教学过程中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共性特征和个体差异,采取普适性和差异性的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三)理论与实践并重,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体验式教学方法要求理论和实践并重,理论联系实践,普及基本钢琴理论,不能一味的强调实践动手能力,需要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在实践中的不断创新。在钢琴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具体在于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表达情感的过程,提升学生学习钢琴创作的主观能动性,最终将自身情感融入到作品中,形成符合社会主流的价值观。

四、结语

高职钢琴教学方面应用体验式教学方法旨在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和提高钢琴艺术鉴赏能力。在教学中需要突破传统教学思维,优化教学目标和内容,针对不同的基础的学生采取普适性和差异性的教学方法,灵活充分的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展现感情作品的情景,使得学生在体验式钢琴教学的方法的开展下,不断的提升鉴赏钢琴曲目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黄少林.高职钢琴教学中体验式教学法的运用探讨[J].北方音乐,2020(11):188-189.

[2]林萃.刍议体验式教学在高职院校钢琴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33(12):119-120.

作者简介

焦纯朴(1991.04—),女,汉族,河南郑州人,硕士,助理讲师,研究方向:钢琴演奏与教育。

高职教学语文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作文教学是高职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大多数学生对写作持有一种抗拒心理,把作文当作苦差事,因此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关键。本文从体验生活、巧设情境、参与评判和展示成果等四方面来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并使之成为作文教学的利器。

关键词:高职;作文教学;激趣

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在高职语文作文教学中,大多数学生对写作缺乏兴趣,许多学生文化基础较为薄弱,语言能力较低,信心不足,畏难和厌学情绪较严重,写作的内容空洞,格调不高,文章结构混乱,文体意识不强,表达不清。所以,高职作文教学可谓步履艰难。但是高职作文教学是高职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迎难而上,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是解决之道,因为“兴趣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因此,在教学中笔者会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为核心,采取各种措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愿意写作,热爱写作。在作文教学中笔者通常使用以下几种“激趣”法,并使之成为作文教学的利器。

一、体验生活,激发写作兴趣

“写作就是反映生活,表达情感”。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歇。”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生活,使学生认识生活,感受生活,热爱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当然,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不是每个人都会遇到奇闻异事。许多学生过着平平淡淡的生活,上学放学,三点一线,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因为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很难进入写作状态,所以写起作文来,往往无从下笔,只好胡乱写上几段话交差了事,有的甚至上网抄别人的文章来应付。针对这种情况,笔者鼓励学生多体验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把身边的小事或感受写出来,日积月累,这样就有材料可写了。如今年我市举行慈善万人行活动,笔者的一位学生去做志愿者,她和同学拿着捐款箱沿途向路边的行人募捐善款,回来后她把当志愿者的真实感受写下来,这就是很好的题材。再如,今年五月学校举行庆五一文艺汇演,每班都要出节目,学生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有的积极排练,没有参与表演的学生便当起了工作人员,笔者趁此机会,让学生把这段日子的经历写成作文。因为亲身经历,学生们有话可讲,轻轻松松地写出了作文。可见,经过体验生活,学生潜在的兴趣被激发了。因此,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就应让学生轻松写作,体验成功。

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笔者常常告诉学生,在他们的生活、学习以及校园文化建设中,就有许多日常应用文的写作素材。如在庆五一文艺汇演筹备工作中,笔者告诉学生,为使这次活动圆满成功,需要制作一张精美的海报,还要给学校的领导和老师发邀请函。于是,笔者要学生们比一比,看看谁的海报和邀请函写得最好。这样,学生的写作兴趣被激发起来了,写出来的文章格式规范,语言简练,效果很好。

二、巧设情境,激发写作兴趣

教师在课堂上设置丰富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由于设置了不同的情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了观察的目标,有了写作的题材,能使学生产生新鲜感。由于学生对新鲜的内容有认识的要求,从而产生了主动学习的愿望,消除了被动感,再加上情感的激励和驱使,从而产生表达自己感知的意念。笔者认为,写作兴趣产生之时,正是学生写作能力提高之时。

应用文写作比较枯燥无味,学生学得痛苦,教师也教得辛苦。为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各种文体的写作,笔者常设置各种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比如在会计班讲“求职信”的写作时,笔者就设置一个关于招聘的情境:文华公司需要招聘一位会计,性别不限,高职以上学历,要求学生根据这个招聘启事写一篇求职信。因为学生都知道求职信是入职的敲门砖,每个人都迫切想知道怎么写,这样就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了。在此基础上,笔者再模拟举办一场招聘会,让学生写好自荐材料(包括求职书、简历、自荐信等),准备应聘证书,贴近生活地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学生普遍认为受益匪浅。再如讲“合同”写作时,笔者把学生分为两组,甲方是果品商店,乙方是花果山果场,买卖双方进行协商,并就协商的结果写成一篇合同。学生们争论热烈,课堂气氛极为活跃,笔者在一旁点拨,引导学生从标的、数量、质量、履行方式、地点、时间、违约责任等方面进行协商,然后顺势拓展,教给学生合同写作的方法。在教学中设置生活情境,既避免了空洞的理论说教,又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既丰富了学生的经历,又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学习应用文写作的兴趣;既让学生身心感到愉悦,又有效地完成了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内容。

三、参与评判,激发写作兴趣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能不能把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笔者认为,可从作文教学的实际出发,改变评改的方法,由教师评改为主变为以学生评改为主,由单一的评改方法变为多样的评改方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1)教师批,学生改。“教师批”是指教师在认真阅读学生作文的过程中,发现需要修改之处做上各种符号或加以眉批,发现妙词佳句加以鼓励。“学生改”是指学生细心体会教师的评语,根据教师做的批注认真地加以修改。在作文教学中按此方法,批改分离,以批促改,让学生“初步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

(2)面批面改。面批是作文教学中最典型的因材施教的方式,是学生特别是差生最愿意接受的一种批改方法。面批面改力求做到:一是严,逐词逐句,从不马虎;二是爱,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诚,不歧视,有耐性,善于发现他们进步的点滴,给予鼓励。笔者常在改后的作文上写上几句“你进步了,难能可贵” “祝贺你,作文又跨了一大步”之类鼓励的话。寥寥数语,往往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3)学生互改。笔者常按学生的不同水平有针对性地把作文分发给他们,由学生互改,每次换人,使批改者及被批改者都保持新鲜感。每次互改,笔者都要求批改者要写眉批、评语,并署上自己的名字,改好后交给对方。对方也可以就批改意见表达不同的看法,两个人可以一起探讨、争论。笔者发现,学生们对同学的批语关注程度,远远超过以前对教师批语的关注程度,这样做也增强了学生发现错误的能力,写作的风气更浓了。

这样,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作文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因人因文而异地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训练,使学生“想——写——改”都处于主体地位,从而提高了学生写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展示成果,激发写作兴趣

作文是学生本人的“劳动成果”,重视他们的“劳动成果”,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更能提高他们的写作兴趣。因此,对于每次作文,笔者都尽力做到“慧眼”识佳作,将学生的优秀习作打印出来,贴在教室学习园地的作文栏上。期末的时候,把本学期的优秀作文结集成班刊《优秀习作选》,而且依时间先后安排好目录,发给学生保存。这对于被选中的学生来说,是一种荣誉、鼓励;对于没被选中的学生来说,又是一种鞭策。这样同时也营造一种声势:“这些佳作来自同学中,我也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增强了学生的写作信心。

近年来,笔者发现很多学生有时间就上网,玩游戏,QQ聊天,不看课外书,不关心时事,沉溺在网络之中,导致学生生活面狭窄,作文题材单调,于是,笔者就想通过网络构建一个师生情感交流、轻松和谐的写作平台,这样可以把握学生的思想动向,让写作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笔者得知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的博客之后,也开通了博客。并让学生把自己的生活点滴和感受发到博客上,笔者也常写些东西放在博客里,让学生点评。笔者还经常到学生的博客看看,发现好的文章便及时向全班推荐。笔者还在博客里开了个学生“习作园地”栏目,把学生的优秀习作发表在“习作园地”里,让学生通过网络看到自己的作品,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写作的热情。通过这些方法,学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写作积极性空前高涨。

当写作不再成为学生的负担,当学生面对写作不再大倒苦水,而作为一种兴趣爱好时,不但“作文难”会离我们远去,而且我们也会有更多的机会欣赏到学生的生花妙笔。

(作者单位:恩平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杨晓清,赵宏.激发兴趣,发展思维——关于职高作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3,(7).

[2]蒋水仙.关于职高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J].群文天地,2011,(20).

[3]史春华.职高生作文现状及对策[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11).

[4]钱学华.职高学生作文教学之我见[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9).

[5]孙春裕.职高作文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尝试[J].考试周刊,2009,(42).

责任编辑 何丽华

高职教学语文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校企合作作为高职院校服务社会、优化人才培养结构的有效途径,更是高职教育实践性教学的重要实现形式。长期以来,校企合作一直是理论界与实践界共同致力研究的重要领域和始终高度关注的核心问题。但在具体实践中,还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政策制度不健全、合作目标不明确等问题,从德国高等专科学院“企业主导注重实践过程管理型”校企合作模式分析入手,探讨其对我国高职教育实践性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校企合作;教学过程;教学成果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高等教育要“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和训练,发展同社会实际工作部门合作培养,促进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为此,高职技术教育(以下简称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环节是保障高职教育质量的关键,产学研结合则是提升高职教育质量的核心。特别是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技术、新设备不断采用,新理念、新理论不断涌现,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经费、人员、观念等因素限制,高职院校的理念或设备往往赶不上企业的进步。为此,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合理运用高职院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资源,是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本文拟对德国高职院校“企业主导,注重实践过程管理型”校企合作模式进行简要的评析,借鉴德国产学合作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对我国高职教育如何开展产学研相结合的校企合作模式,与时俱进,适应市场和社会需求作进一步的探索。

一、德国高等专科学院“企业主导注重实践过程管理型”校企合作模式

“企业主导注重实践过程管理型”校企合作模式,是德国在20世纪60年代末以后兴起的职业学院模式,无论在办学原则还是在具体培训安排上,均与德国的徒工培训模式相类似——坚持以企业培训为主、学校教学为辅的原则。职业学院的学生是由企业招收的具有完全中学学历的徒工,校企合作教育的实施依赖于企业与学徒签订的合同,培训和考试内容来源于企业的需要。企业在具体的职业培训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学校从企业实际需要出发,开设为企业所需的专业技能和实习课程;为一般性职业技能培训、专业基本技能培训、专业技能培训和生产见习等提供师资、设备和场地方面的保证;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高级职业人员。教学或课程安排分为两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具有终结性教育功能,在两个学习阶段均实行严格的国家考试。但是,企业培训自身具有完善社会监督和管理系统的保证作用。根据1968年的《联邦各州专科学校发展协议》和1969年的《职业教育法》,凡涉及整个联邦的企业职业培训的法律、条例、方针、政策均由联邦教科部和联邦经济部制定,而各行业职业培训的具体工作则由各地区行业协会主管。

所谓企业主导注重实践过程管理型的校企合作模式是指企业在高职实践教学过程中占据着主导作用和地位。其内涵为:

1.企业是德国高等专科学院实践教学经费的主要来源

根据德国联邦《职业教育法》对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经费来源、管理制度等作出明确的规定。德国职业教育的经费由国家、州政府、企业三方分担,《劳动促进法》规定了要为职业培训提供帮助及学习期间的收入、待遇等问题。企业与政府共同承担职业教育,并且受到相关行业协会的监督,学生在企业的培训费用完全由企业自己承担,培训学生是企业的应尽责任。因此,在德国,企业均把职业教育作为自己的事来操作,并将其培训投入作为对企业未来的投资。为此,从一定意义上讲,德国高等专科学院的教育相当于企业定单培养。德国高等专科学院的学生与企业签订实习合同后,将以企业准员工的身份接受企业顶岗培训,企业为学生支付每月约300~500欧元的培训津贴。部分州高等专科学院要收取学费的,其费用的90%一般由企业负担,学生在企业接受培训的教学科研经费也全部由企业负担。

2.企业主导着德国高等专科学院的整个实践教学过程

德国高等专科学院的入学新生,首先要经历大约26周的企业内预实习,为学习专业理论打好基础。学生进入主要学习阶段后,不仅有三个月的集中企业实习,而且在德国高等专科学院学校内学习内容的2/3是同企业相关工作的程序方法、实验设计、实践操作密切相关的。在德国高等专科学院的主要学习阶段中,还有一个学期是专门安排学生在与今后职业相联系的企业或管理部门实习。学生的毕业论文90%以上大约需要半年时间在企业里完成。

3.企业视校企合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

企业将接受和指导德国高等专科学院的学生实习培训视为己任,并把这种校企合作看作企业自身发展中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由于德国高等专科学院的学生在企业进行实习的成本低、质量高(德国高等专科学院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实习时,学生实际上是顶岗工人+科研人员的身份),企业更愿意为德国高等专科学院的学生提供实习支持和配合。

4.企业与行业协会是评价考核实践教学成果的主体

在企业主导注重实践过程管理型的校企合作模式中,行业协会起着重要的作用。企业职业教育具体管理由联邦教育法授权给各行业协會负责,其中行业协会专门设有考试委员会,该委员会由企业的雇主与雇员的代表及职业学校的教师组成,主要负责组织职业教育考试。企业办学资格认定,实训教师资格的考核和认定,考核与证书的颁发,培训合同的注册与纠纷仲裁等。行业协会设有的考试委员会不与任何一个培训机构挂钩。从而保证考核的客观、公正、规范,结果具有权威性,这成为企业与职业学校相结合强有力的桥梁。企业协会的权利是由国家法律授予的。最终还是政府推动的结果,是政府依法授权成立的专门组织,保证校企紧密结合。企业导师不仅要带教学生,为学生出具实习工作鉴定,而且企业导师还要担任学生毕业论文的第一指导教师。

5.实践教学中科研选题全部是源自企业需求和为企业服务的

综上可以看出,德国高职校企合作模式的关键在于十分重视“能力基础”“能力中心”。这是由高职教育面向经济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的办学目标决定的;这也是由高职教育为经济发展第一线培养实践能力强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这一培养方向所决定的。

二、德国模式对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启示和对策

通过以上对德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分析,我国高职教育如何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出满足市场需求、适应我国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创造强国的战略转变所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必须与企业加强深度合作,开展产学研结合的校企合作模式是我国高职教育的必由之路。

1.树立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共赢的校企合作理念

校企合作应强调共赢的理念,通过校企合作,企业能获得适合自身的应用型人才和人才(智力)储备;学校能提高科研水平反哺企业,以及增强专业设置的社会需求;学生能具备职业能力、提升就业竞争能力,可谓三方共赢。

一是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教学内容要与企业需求接轨。为此,学校根据企业的需求确定专业方向,建立有企业界专家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实习指导委员会。如:聘请行业(企业)的专家、高级技师等为指导委员会成员,与企业签订专业实习协议,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等,逐步形成产学联合体。

二是高职院校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等服务,与企业建立产研联合体。因此,高职院校要定期选派教师进驻企业,顶岗锻炼。学校针对企业的发展需要设定科研攻关和经济研究方向,寻求横向合作课题。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工艺技能、物化产品和经营决策。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学校融入地方经济建设,企业主动向学校投资,建立利益共享关系,学校在提供各种技术、营销、管理、咨询服务的过程中做到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真正实现“生产—科研—开发”三位一体的横向结合体。

三是高职院校可以合理运用自身和企业的双重教育环境和教学资源,学生既能学到理论知识,又可以操作新颖、先进的生产设备,学习最新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更为重要的是学校与企业、学生与企业能进行文化的交流、交融,特别重要的是学生能适应未来就业的企业文化,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

2.以战略高度规划校企合作,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

校企双方应积极探索,充分认识校企结合对双方的益处,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共同拟定校企合作规划。

学校应成立由企业家、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人士参与的校企合作理事会,并设立专门的机构或由专人负责校企合作的规划与协调。学校要精选合作企业、确定合作范围、处理相关问题、签订合作协议、监督教学计划内容在校企合作实施过程中得到保证、保护学生的合法利益。

企业方面也应成立校企合作组织,特别是要面对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的知识型社会,以及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企业应根据自身的要求,结合人力资源规划,提出人才的需求与标准、技术服务项目,甚至提出研究课题,推动校企双方互动的深度合作,保证企业的长远利益。

3.拓宽校企合作方式,深化校企合作的内涵

校企合作不能仅限于学生到企业中见习、简单顶岗实习,要拓宽校企之间合作方式。目前,校企合作多半是接受学生见习、参观访问或打工顶岗的廉价劳动,还处于短视的浅层次合作阶段。

一是通过校企双向互动式的合作,进一步拓展校企合作的方式与内涵。如:项目研究、合作开发、专题研究、课程设计的咨询、资源共享等。校企双方共享合作成果,信息的搜集与交换也可成为合作内容。应特别注意的是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应加强教师与企业的密切合作,学校应定期选派骨干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积累实战经验。教师通过下企业调研,才能了解企业的生产技术以及经营管理现状,才能运用前沿的科技、管理理论帮助企业实施技改、开发新产品并提供管理咨询。企业的工程师也应与学校进行人才交流,进入课堂,实现高职教育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促进校企双方共同发展。

二是通过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合作方式,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的内涵。校企合作只有以产学研结合为主线,切实提高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水平和教学质量,才能有利于科研工作面向生产、面向企业的实际需求,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益,扩大学校的资金来源,达到以产养学、以研促教的目的。同时利用学校的人才优势,服务企业,实现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的转化,同时建立高职教育教学所必需的集教学科研于一体的、互利互惠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

三是校企合作应贯彻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思想。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永恒的主题,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以能否实现学生的培养目标来衡量的。因此,企业对学校的教学质量应有很大的评议权。学校应与企业共同努力做好加强专业建设、调整专业方向、修订教学计划、采取柔性化的教学方式、编印校本教材等工作,从而使教学改革以企业发展的需求为源头,增强教学改革的动力,体现教学改革活力,使学校的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4.政府推动,立法定规,构建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机制

目前,我国尚未形成行业协会参与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机制,职业院校无法与企业达成“利益平衡”,在校企合作中处于劣势地位。主动寻求与职业院校进行校企合作的企业很少,校企合作还处于企业“冷”、学校“热”的状态。大多数职业院校是主动寻求企业合作,并且这种合作是短期的、不稳定性的,一旦企业与学校撤销合作关系,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将受到严重影响。

为此,政府在校企合作上应有所作为,切实构建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机制,建立和完善行业企业主动参与职业教育的机制,在提倡和推动高职教育校企深度合作上发挥作用。政府应引导行业、企业在职业院校培养目标的制定、专业设置、课程改革、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教师培养等方面发挥作用。从德国等西方国家高等教育校企合作的成功经验看,校企合作都离不开政府的大力倡导和支持。我国各级政府应出台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相关政策,鼓励学校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全面的合作关系。如:由政府牵头整合高职教育的教学资源,政府、学校、企业共建资源共享实验实训基地;在企业为学校发展提供实习实训场地环境、支援學校实验实训设备上给予企业一定的税收、知识产权以及政策上的优惠和激励;在融资贷款、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予以支持;在资产管理方面,考虑到由于校企合作加速了企业设备的使用与磨损,政府可尝试据此制定加速折旧的资产管理办法,鼓励企业积极参加校企合作。这必将对基于产学研的校企合作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另外,为了确保校企合作健康有序发展,国家立法部门应出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立法定规,明晰职业教育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政府、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的责任、义务和权利,使得校企合作能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律法规内容要全面、系统、完整;条款描述不要过于原则,但要具体明确、可操作性要强等等。

参考文献:

[1]李艳生.香港职业教育的特色及启示[J].职业技术,2013(5).

[2]郑光财.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创新机制的探析[J].科协论坛:下,2010(10).

[3]周颖.论高职学院校企合作的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9(23).

(作者单位 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南通校区工商管理教研室)

编辑 李建军

高职教学语文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在新形势的高职教学改革之中,高职教师应充分提高各方面的素质与水平,及时更新理念,找准定位,快速掌握新的教学手段与方法,以确保教学改革的有效实施,确保实现学生的成长成才。

【关键词】高职教师 课程改革 素质 能力

目前,从全球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来看,以国民素质为核心展开的综合国力竞争,重视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潮流。作为高等教育分支的高职教育也必须适应发展的需要,积极进行高职教育改革。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决定着高职教育改革的成效与水平,也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作为身处改革洪流中的教师就必须及时更新理念,明确自我定位,快速掌握新的方法,通过不断提高个人的素质与能力来确保改革的有效实施,确保实现学生的成长成才。

一 改变看问题的角度,正视学校生源和学生学习现状,从需要出发,明确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高职生难教的问题是高职教师们已经形成的共识。较少有人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第一,从就业的角度来说,我们的生源绝大多数来自弱势群体,贫困生占据大多数。让这些学生能就好业,就是他们全家脱贫的希望。因此,高职教师有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让这些孩子学好、好就业、就好业,也可以说高职教师是创造希望的职业,功德无量。第二,从学生的成长来说,我们学生的高考成绩较低,他们需要更多的鼓励和帮助,才能成长,继而成才。实现好的就业,他们就需要有新的变化。新变化来自哪里?来自教师对这种情况的正视,同时,来自他们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也就是说,作为教师,我们必须适应学生的这种现实状况。第三,从社会发展来说,教学改革是为了适应新工业革命对岗位能力变化的需要。新工业革命的开始,低技能的工作岗位将会消失,对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会越来越大,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力也就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作为高职教师必须明确身处改革洪流,迎难而上是唯一的选择,这是责任所在,也是使命所在。困难固然很多,但这也是机遇与挑战。抓住机遇,教师的价值便可以通过学生的价值体现出来。

二 更新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明确课程改革的逻辑顺序

教学改革中,与教师息息相关的是课程的改革,在高职院校这个问题显得尤其重要,因为传统的教法已无法撼动学生既有的思维习惯和被动学习的状况。高职教师十分必要也必须更新理念和知识,要掌握新型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项目课程便是正在高职院校广泛使用的一种课程模式。

项目课程是一种以项目为参照点贯穿整个课程内容,让学生在以项目为载体所涉及的综合化情境中学习,完成完整的工作过程,并获得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课程。它以学生岗位能力培养为目的,以典型岗位工作过程为项目,承载知识,形成能力;将知识作为完成项目的支撑条件合理组合,以项目教学法为主要教学方法的课程。项目课程教学效果明显,深受高职学生欢迎。

作为项目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教师还必须明确改革的逻辑顺序。目前很多学校改革的第一步就是要求教师改革课程,教师不知道怎么改就盲目改,出现改了不行又三番五次重改等现象,必然造成改革的积极性受挫,改革工作举步维艰的后果。正确的项目课程改革的逻辑顺序应该是先改课程体系,再改一门具体课程。无论是课程体系改革,还是具体课程改革,都必须遵循学生是出发点,课程是桥梁,学生是结束点的原则。

三 找准定位,确认教师在改革中的位置

1.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教师不是局外人

要进行课程体系改革,首先要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所在专业要培养何种人才,这个专业的学生应具备哪些职业岗位能力,所开设的课程能让学生掌握怎样的职业能力等内容。许多领导和教师都认为这是系部的事情,是邀请来的行业、企业、课程设计的专家来完成的,却忘记了设计出来的课程是需要具体的人来实施的。如果实施者不能很好地理解设计的意义,那么设计的完成就会出现漏洞,难以达到想要的效果。因此,教师不能成为局外人。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必须自始至终地参加目标的制定,并积极发挥作用。

2.在项目课程开发中,教师是主力

每个教师都是所承担项目课程模式的开发者。项目课程的开发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因此,每个成功的课程开发都是教师实力、素质综合提升的大好机会。教师要抓住时机、研究创新、提高能力。关于一门项目课程的开发一般要经历八个阶段,教师要烂熟于心。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课程开发为例。(1)确立本课程能力培养的目标,进行岗位能力分析,进而确定课程能力目标。(2)合理设计第一课,向学生说明岗位能力要掌握的内容,岗位能力在将来的具体应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3)选择合适的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载体。(4)依照总体能力目标划分单元能力目标。(5)依照总体能力目标及单元能力目标需要取舍知识点。注意,要舍弃非必要的知识点,并将其融入单元训练目标。(6)依据单元能力目标进行单元设计。注意要有课内设计,课内设计要确定所需知识点——确定训练任务——单元教学活动设计—设计课后实训项目(第二课堂)。(7)核查课程知识的系统性,补充除项目之外的知识,确保学生学习的系统性与完整性。(8)设计最后一课,让“能力目标”与“工作岗位”对号入座,回顾与展示结合。

3.在课程学习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导演

高职教师要想上好课,必须树立“学生人人是人才,学生是学院的名片”的学生主体观。项目课程模式中要特别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考虑高职学生特点的教学活动设计。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课堂现状是教师唱“独角戏”,这样的课堂远远比不上学生动手动脑的效果好。有的教师认为既然学生是主体,那么教师就可以做休闲人。但基于高职生的特点,高职教师不能休闲,他们的位置应该是导演。对即将进行的整个活动大到不但要有整体设计,还要有单元设计,小到提什么问题,何时提问都要精心设计。如果教师都能将自己定位为导演,那么每一节课的设计都会是心血的付出。在“导演”的推进中,作为“演员”的学生,按照“做中学,学中做”的设计,逐渐掌握相关的知识与技能。

教师不仅是课堂上的导演,还应该是学生拓展课堂的导演。要带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完成课外的项目化任务,一方面夯实课内所学知识,另一方面拓展应用能力。

四 提升个人素质与能力,活跃课堂

1.教师要发展,学生才能更好地发展

当教师难,当高职院校的教师更难,当优秀的高职院校的教师难上加难。尤其是从事项目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素质能力的要求更高。教师不仅应该是课堂教学的高手,更应该是该专业的行家,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更好地建立能力威信。我们常说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本,其实质是以教师的实力为本。因此,只有教师能力有了发展,学生才能在其实践指导下发展得更好。

2.教师要掌控课堂,应掌握幽默的力量

当课程设计不存在问题,但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时,问题就可能会出在教师的讲课有无吸引力上。高职学生学习习惯普遍不是很好,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因此,教师掌握幽默的力量是一种很好的办法。教师可以用幽默的力量开启思考的路径,用幽默的语言将复杂专业的问题简单化、形象化、通俗化,用幽默的笑话缓解学习的劳累。

3.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掌握分数的力量

“分分分,老师法宝,学生命根”。分数在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过程中,一直是他们重视的。从学生的心理需求看,分数是鼓励学生最好的东西。作为教师,我们不应该吝啬分数,只要学生在学习上有一丝进步、有一些尝试、有一点创新,我们就应该给予分数奖励,用加分的形式让学生产生荣誉感、自信力,从而对所学课程产生兴趣,继而投入更多的学习精力,取得更高的学习成绩。

4.与时俱进,更新当前实际发生的与课程相关的信息

作为项目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不能贪图安逸,认为做出一次项目课程,就可以一直坐享其成。真正的项目是在发展中的,作为教师必须时刻了解所教专业的行业最新发展动态和最新的知识更新,并将其最新的信息加入到教学课程中,以确保学生掌握的技能是最新的、最前沿的,具有首岗适应能力,并且具有多岗迁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5.作为教师,要提升服务学生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教师不仅要有面向全体学生普遍要求的能力,还要有因材施教的能力,不仅具有对学生进行专业辅导的能力,还要能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心理方面问题的能力。要力争成为专家型教师,真正在学生中树立起能力威信,这样的课堂对学生是有足够吸引力的。

6.提升自我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其他能力

高职院校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培养学生的教师,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也要不断锻炼自我的创新力。教师可以结合自己所教专业的特点,结合现实生活中学生关心的热点进行作业的设计。比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胡克满老师的CAD课程,其中的一个作业是漫画比赛,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后续课程做好了良好的铺垫。他在考核方式上也进行了创新,这些考核和作业的创新又促进了班级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也要不断提高自我的能力。

五 结束语

《荀子·儒效》篇中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作为高职教师,面对新的形势,我们不应成为改革的落伍者,应该成为改革的潮流者。我们应把每一堂课都当作在生产一个优质的零部件,把整个课程做成一个优质的项目成品,而学生应是项目完成成品中的精品。让教师的成长之梦与学生的成长之梦相结合,共筑成才之路。

参考文献

[1]于雪黔.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素质提升的策略与途径[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2)

[2]王向红、丁金昌.高职院校教师的角色定位与职业素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4)

[3]丁金昌.高职院校“三能”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2(7)

[4]杨晓惠.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角色定位探析[J].教书育人,2010(27)

[5]高耀明.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9(23)

〔责任编辑:庞远燕〕

上一篇:民企生产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船舶售后服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