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市场布局规划范文

2024-08-30

县城市场布局规划范文第1篇

一、黄冈市区中小学现状

目前,黄冈市区(包括赤壁办、东湖办、禹王办、南湖办、黄冈经济开发区和路口镇辖区)共有中小学幼儿园66所,其中高中9所(含完中),初中10所(含九年一贯制),小学27所,幼儿园19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市区共有在校学生52836人。

市 区共有公办学校和幼儿园40所,包括公办高中5所(市2所,区3所),初中8所(市2所,区5所,开发区1所),小学23所(市2所,区18所,开发区3 所),幼儿园3所(市、黄州区和开发区各1所),特教学校1所(黄州区属);共有民办学校和幼儿园26所,包括民办高中4所(市属),初中2所(市属), 小学4所(市2所,区1所,开发区1所),幼儿园16所(市3所,区11所,开发区2所)。

市区共有中学19所(包括单设高中3所、完全中学6所、单设初中6所、九年一贯制的学校4所)。其中市属学校10所(含民办6所),黄州区区属学校8所,开发区区属学校1所。市区高中在校生16065人,初中在校生12403人。

市区共有小学27所(不含九年一贯制的小学部4个)。其中市属学校4所(含民办2所),黄州区区属学校19所(含民办1所),开发区区属学校4所(含民办1所)。市区小学在校生17567人。

市区取得合法办园资质的幼儿园共有19所。其中市属幼儿园4所(含民办3所),黄州区区幼属儿园12所(含民办11所),开发区区属幼儿园3所(含民办2所)。市区在园幼儿6716人。

市区有特教学校1所,在校生85人,隶属黄州区。

二、黄冈市区人口及学龄儿童少年人口预测情况

根据黄冈市城市总体规划,到2020年市区人口为60万人。 根据黄冈市中小学发展规划,至2020年,全市3—6岁儿童毛入园率达到85%;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7%以上。

结合黄冈市区常住人口实际情况(目前市区人口为30万人左右)和发展趋势,同时考虑流动人口子女入学情况,预测市区中小学及幼儿园学龄段人口数如下:

高中:2015年高中学龄段人口预测数为11500人。2020年高中学龄段人口预测数为14000人。

初中:2015年初中学龄段人口预测数为14000人。2020年初中学龄段人口预测数为16000人。

小学:2015年小学学龄段人口预测数为22000人。2020年小学学龄段人口预测数为24000人。

学前教育:2015年学前适龄幼儿预测数8000人。2020年学前适龄幼儿预测数为10000人。

三、黄冈市区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思路

指导思想:依 据黄冈市区城市发展和教育发展规划,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理顺体制、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提高质量,稳步推进。通过加强学校布局调整和建设,高昂市区教育 龙头,打造黄冈教育品牌,使中小学布局结构更趋合理,教育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实现城区基础教育均衡、优质、可持续发展。

基本原则:一是就近入学原则。二是平等入学原则。三是安全入学原则。四是均衡性原则。五是规范性原则。六是可操作性原则。

基本思路:一是合理布局。适应黄冈市区城市建设发展的规划,根据市区人口的空间分布,按照“就近入学、均衡发展”的原则,在老城区、中心城区、城东新区科学布点学校,完善市区基础教育结构和布局体系,重点解决老城区学校布点过密、交通拥堵和学校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二是控制规模。根据国家有关政策,遵循教育规律,按照高中50人、初中45人、小学40人、幼儿园30人的标准班额,结合学校的发展空间和教学资源,合理设置班数,适度控制学校规模,重点解决“大班额”和交通拥堵问题。高中原则上单设,可以设置九年一贯制义务学校。三是适度建设。结 合黄冈市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按照国家规定的办学标准对学校进行适度建设,满足学校发展需求,但不搞超大规模、超高标准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对 老城区少数学校进行迁建,在中心城区、城东新区选址新建少量学校,对不达标的保留学校进行改扩建;坚持以财政性经费为主投入的同时,多渠道筹措学校建设资 金。四是分步实施。按照“规划一步到位、工程逐步实施”的原则,布局调整规划任务十年全面完成,分阶段、分年度、分步骤实施。教育体制改革和学校建设主要任务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完成。

四、黄冈市区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方案

为加强市区教育统筹管理力度,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黄冈市区基础教育逐步实行“市区一体”的管理体制。

将黄冈经济开发区现有中小学和教育管理机构收归市直管,纳入市直教育编制系列。黄州区健全完善“以区为主”的管理体制。

建立市区基础教育统筹管理新机制,市区中小学在招生(小学、初中、高中招生)、考试(中考、高考)、教研、学籍、课程设置、作息时间等业务上实行统一管理(具体实施办法另行制定)。

五、黄冈市区中小学布局调整方案

黄冈市区规划设置公民办学校和幼儿园共55所(不含现有纯民办幼儿园16所),其中高中7所,初中10所,九年一贯制3所,小学21所,幼儿园13所(不含纯民办),特殊教育学校1所(区属),另有青少年活动基地2处(市区各1处)。

在 以上规划设置中,公办学校和幼儿园共38所,其中高中3所(市1所,区2所),初中10所(市5所,区5所),九年一贯制2所(市属),小学18所(市4 所,区14所),幼儿园4所(市2所,区2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区属);规划设置公建民营幼儿园9所(市3所,区6所);规划设置民办中小学共8所, 其中高中4所(市属),九年一贯制1所(市属),小学3所(市2所,区1所),对现有纯民办幼儿园进行整顿提高,根据办园标准和学前教育发展需求合理设 置。 在以上规划设置中,市区共需迁建中小学幼儿园5所,其中高中2所(民办,市属),初中1所(市属),小学1所(区属),幼儿园1所(市属);新建中小学幼儿园8所,其中初中2所(市1所,区1所),九年一贯制1所(市属),小学2所(市1所,区1所),幼儿园3所(市1所,区2所),具体设置方案如下:

(一)高中学校

市区保留公办高中3所,撤并公办高中(高中部)2所;在达到规定办学标准的基础上保留民办高中2所,迁建民办高中2所。规划设置高中共7所,在校生总规模为309个班,15450人(包括黄州区农村乡镇、黄冈县市和黄冈市外学生)。

1.保留公办高中3所:

(1)黄冈中学,市属,保留。办学规模90个教学班,班平50人,学生总数4500人(包括国际部)。

(2)黄州区一中,区属,保留,改扩建校舍,办学规模72个教学班,班平50人,学生总数3600人。

(3)黄州区西湖中学,区属,保留,单设高中,将西湖中学高中部和赤壁中学高中部合并到现在的西湖中学。办学规模48个教学班,班平50人,学生总数2400人。

2.撤并公办高中(高中部)2所:

(4)黄州中学,市属,高中停招,单设初中,现址拍卖。 (5)黄州区赤壁中学,区属,高中部并入西湖中学,单设初中。 3.保留民办高中2所:

(6)菱湖高中(民办),市属,保留,单设高中,办学规模30个班,班平50人,学生总数1500人。

(7)三博中学(民办),市属,保留,单设高中,办学规模12个班,班平50人,学生总数600人。

4.迁址新建民办高中2所: (8)黄冈市外国语学校(民办),市属,保留,单设高中,与黄州中学剥离,迁至城东新区征地新建(预留控制200亩)。办学规模48个教学班,班平50人,学生总数2400人。

(9)黄冈市艺术高中(民办),市属,保留,与市艺术学校一起迁址新建,办学规模9个班,班平50人,学生总数450人。

(二)初中学校

市区保留公办初中7所,迁建新建公办初中4所(九年一贯制1所),改建公办初中1所,撤并公办初中3所(初中部2个);保留民办初中1所(九年一贯制),撤销民办初中(初中部)2所。规划设置初中13所,在校生为369个班,16605人。

1.保留公办初中7所(其中征地扩建2所):

(1)启黄中学,市属,保留,建议改为公办初中,与黄冈中学剥离,办学规模36个教学班,班平45人,学生总数1620人。

(2)黄冈市实验中学,市属,保留,改扩建校舍,办学规模36个教学班,班平45人,学生总数1620人。

(3)黄冈市南湖学校,市属,保留,建成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办学规模6个教学班,班平45人,学生总数270人。

(4)黄州区宝塔中学,区属,保留,办学规模24个教学班,班平45人,学生总数1080人。

(5)黄州区赤壁中学,区属,保留,单设初中,办学规模24个教学班,班平45人,学生总数1080人。

(6)黄州区长江中学,区属,保留,征地10亩改扩建,在长江小学撤并后校园并入长江中学。办学规模24个教学班,班平45人,学生总数1080人。

(7)黄州区路口中学,区属,保留,征地20亩改扩建,办学规模36个教学班,班平45人,学生总数1620人。

2.迁建新建公办初中4所: (8)黄州中学,市属,单设初中,现址拍卖,在中环路以北赤壁一路北端征地150亩迁址新建,办学规模48个教学班,班平45人,学生总数2160人。

(9)黄冈市东坡中学(暂命名),市属,在城东新区征地130亩新建,办学规模36个教学班,班平45人,学生总数1620人。

(10)黄冈市白潭湖学校(暂命名,九年一贯制初中部),市属,在城东新区职教园区东侧征地150亩新建,办学规模18个教学班,班平45人,学生总数810人

(11)黄州区新河中学,区属,迁址新建,在禹王新区征地100亩新建,办学规模24个教学班,班平45人,学生总数1080人。

3.改建公办初中1所:

(12)黄冈市遗爱湖中学(暂命名),市属,市外校迁建后,原址保留改建,办学规模48个教学班,班平45人,学生总数2160人。

4.撤销公办初中3所(初中部2个):

(13)三台中学,开发区属,收归市管,现阶段过渡保留,逐步停办。 (14)黄州区西湖中学(初中部),区属,初中停招。

(15)黄州区南湖学校(初中部),区属,九年一贯制改单设小学,初中停招,生源并入市南湖中学。

5.保留民办初中1所:

(16)育英学校(民办,九年一贯制初中部),市属,保留,办学规模9个教学班,班平45人,学生总数405人。

6.撤销民办初中(初中部)2所:

(17)三博中学(民办),市属,现阶段过渡保留初中(体育训练生初中教育),逐步停办。

(18)菱湖高中(民办),市属,初中停招。

(三)小学学校

市 区保留公办小学16所,迁建新建公办小学4所(含九年一贯制1所),撤并公办小学9所(含小学部1所);对市区现有的民办小学进行整改提高,使其达到规定 的办学标准和要求。保留民办小学4所(含九年一贯制1所),撤销民办小学1所。规划设置小学24所,在校生总规模594个教学班,学生23760人。

1.保留公办小学16所(其中征地扩建4所):

(1)黄冈市实验小学,市属,保留,市实验幼儿园迁建后原址移交实验小学,合理控制规模,办学规模48个教学班,班平40人,学生总数1920人。

(2)黄冈市第二实验小学,市属,保留,拟更名为遗爱湖小学。征用20亩预留用地扩建,将文峰学校并入,办学规模48个教学班,班平40人,学生总数1920人。

(3)黄冈市南湖学校(九年一贯制小学部),市属,保留,建成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办学规模12个教学班,班平40人,学生总数480人。

(4)黄冈市三台小学,开发区属,收归市管,三台中学停办后改扩建,将新桥小学并入,办学规模30个教学班,班平40人,学生总数1200人。

(5)黄州区实验小学,区属,保留,合理控制规模,将现有的黄州区第二实验小学改扩建为黄州区实验小学的寄宿部,办学规模36个教学班,班平40人,学生总数1680人(其中寄宿制分部12个教学班,学生总数480人)。

(6)黄州区东门学校,区属,保留,办学规模30个教学班,班平40人,学生总数1200人。

(7)黄州区宝塔小学,区属,保留,办学规模12个教学班,班平40人,学生总数480人。

(8)黄州区体育路小学,区属,保留,改扩建校舍,办学规模12个教学班,班平40人,学生总数480人。

(9)黄州区新河小学,区属,保留,改扩建校舍,将现新河中学迁出,办学规模24个教学班,班平40人,学生总数960人。

(10)黄州区汪家冲小学,区属,保留,办学规模12个教学班,班平40人,学生总数480人。 (11)黄州区占岗小学。保留,征地20亩改扩建,办学规模18个教学班,班平40人,学生总数720人。

(12)黄州区南湖学校,区属,改扩建校舍,将现有的区南湖学校改为完全小学,更名为区南湖小学,其初中生源并入黄冈市南湖中学。办学规模24个教学班,班平40人,学生总数960人。

(13)黄州区路口小学,区属,保留,征地20亩改扩建,建成路口镇中心寄宿制小学,办学规模36个教学班,班平40人,学生总数1440人。

(14)黄州区新民小学,区属,保留,办学规模6个教学班,班平40人,学生总数240人。丁甲小学作为其教学点过渡保留,逐步并入。

(15)黄州区路口镇南湖小学,区属,保留,更名为祠岗小学,办学规模6个教学班,班平40人,学生总数240人。现祠岗小学作为其教学点过渡保留,逐步并入。

(16)黄州区龙王山小学,区属,保留,征地8亩改扩建,办学规模18个教学班,班平40人,学生总数720人。

2.新建迁建公办小学4所:

(17)黄冈市东坡小学(暂命名),市属,新建,在城东新区征地120亩,建设一所标准化小学,办学规模均为36个教学班,班平40人,学生总数1440人。

(18)黄冈市白潭湖学校(暂命名,九年一贯制小学部),市属,在城东新区职教园区东侧征地120亩新建小学部,办学规模为36个教学班,班平40人,学生总数1440人。

(19)黄州区赤壁小学(暂命名),区属,新建,在望月堤附近征地100亩,建设一所标准化小学,办学规模为36个教学班,班平40人,学生总数1440人。 (20)黄州区黄州小学(暂命名),区属,将现在的考棚街小学迁至汪家墩小学与其合并新建,校名改为黄州小学,新征土地60亩进行新建。办学规模48个教学班,班平40人,学生总数1920人。考棚街小学现址改建为公办幼儿园和黄州区青少年活动中心。

3.撤并公办小学9所(含小学部1个): (21)黄州区第二实验小学,区属,并入区实验小学作为其分部。

(22)开发区文峰小学,开发区属,并入市第二实验小学。现址改建幼儿园。 (23)开发区新桥小学,开发区属,并入三台小学。现址改建幼儿园。 (24)黄州区余湾小学,区属,撤并,现址改建幼儿园。 (25)黄州区汪家墩小学,区属,并入黄州小学。

(26)黄州区长圻廖小学,区属,撤并,现址改建幼儿园。

(27)黄州区长江小学,区属,黄州小学建成后予以撤并,原址用于长江中学扩建,之前过渡保留。

(28)丁甲小学,区属,并入路口镇新民小学,作为其教学点,过渡保留。 (29)祠岗小学,区属,并入路口镇南湖小学,作为其教学点,过渡保留。 4.保留民办小学4所(其中有条件保留3所):

(30)育英学校(民办,九年一贯制小学部),市属,保留,办学规模18个教学班,班平40人,学生总数720人。

(31)有线小学(民办),市属,在达到规定的办学标准基础上予以保留,办学规模12个教学班,班平40人,学生总数480人。

(32)博才学校(民办),区属,在达到规定的办学标准基础上予以保留,办学规模12个教学班,班平40人,学生总数480人。

(33)东门路小学(民办),开发区属,在达到规定的办学标准基础上予以保留,办学规模12个教学班,班平40人,学生总数480人。

5.撤销民办小学1所:

(34)三探小学(民办),市属,撤销,学生合理分流。

(四)幼教学校

市 区规划保留幼儿园3所(公办1所,公建民营2所),迁建新建公办幼儿园4所(公办2所,公建民营2所),改建幼儿园6所(公办1所,公建民营5所),撤并 公办幼儿园1所;对市区现有的纯民办幼儿园进行整改提高,使其达到规定的办学标准和要求。规划设置幼儿园13所(不含纯民办),在园幼儿总规模为332个 教学班(含纯民办),在园幼儿9950人(其中纯民办幼儿园总规模控制在3500人左右)。

1.保留幼儿园3所(其中征地扩建1所):

(1)黄冈市实验幼儿园园丁分园(公建民营),市属,保留,办学规模12个教学班,班平30人,学生总数360人。

(2)黄州区实验幼儿园(公办),区属,保留,办学规模24个教学班,班平30人,学生总数720人。

(3)黄州区路口中心幼儿园(公建民营),征地10亩,将现有的黄州区路口镇幼儿园扩建,办学规模18个教学班,班平30人,学生总数540人。

2.市区迁建新建幼儿园4所:

(4)黄冈市实验幼儿园(公办),市属,迁址新建,在中环路以北三清国际华城附近征地70亩新建一所高标准示范性幼儿园。办学规模30个教学班,班平30人,学生总数900人。原址移交市实验小学扩建。

(5)黄冈市东坡幼儿园(公办,暂命名),市属,新建,在城东新区征地60亩建设一所示范性幼儿园。办学规模18个教学班,班平30人,学生总数540人。

(6)黄州区禹王中心幼儿园(公建民营),区属,在禹王汪家冲社区征地20亩新建,办学规模18个教学班,班平30人,学生总数540人。

(7)黄州区南湖中心幼儿园(公建民营),区属,在南湖街道榨舟街征地20亩新建,办学规模18个教学班,班平30人,学生总数540人。

3.市区改建幼儿园6所

(8)黄冈市遗爱湖幼儿园(公建民营,暂命名),市属,改建,将现有的开发区文峰小学改建为幼儿园,办学规模18个教学班,班平30人,学生总数540人。

(9)黄冈市新桥幼儿园(公建民营,暂命名),市属,改建,将现有的开发区新桥小学改建为幼儿园,办学规模12个教学班,班平30人,学生总数360人。 (10)黄州区考棚街幼儿园(公办),区属,考棚街小学迁建后,原址改建公办幼儿园,办学规模18个教学班,班平30人,学生总数540人。

(11)黄州区东湖中心幼儿园(公建民营),区属,改建,在长圻廖小学现址改建,办学规模18个教学班,班平30人,学生总数540人。

(12)黄州区东湖办余湾幼儿园(公建民营),区属,改建,在余湾小学现址改建,办学规模9个教学班,班平30人,学生总数270人。

(13)黄州区路口镇祠岗小学附属幼儿园(公建民营),区属,改建,在路口镇南湖小学内改建,办学规模3个教学班,班平20人,学生总数60人。

4.市区撤并公办幼儿园1所:

(13)开发区实验幼儿园,开发区属,撤并到遗爱湖幼儿园。

(五)特殊教育学校

规划设置特殊教育学校1所,规划学校总规模为18个班,在校生360人。 黄州区特教学校,保留,改扩建校舍,适应从学前到高中阶段的特教需求,办学规模为18个班,班平20人,学生总数360人。

(六)青少年活动基地2处

1.黄冈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市属,在城东新区规划预留高中位置附近(教育用地)征地 120亩,新建一所满足市区和周边县市青少年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素质教育的基地。

2.黄州区青少年活动基地,区属,考棚街小学迁建后原址改建为青少年活动基地和公办幼儿园。

六、黄冈市区中小学布局调整实施步骤,及投资概算 1﹑布局调整实施步骤

(1)2011年—2015年,规划实施阶段。实施近期规划目标。坚持规模化、效益化办学原则,改革教育管理办学体制,调整中小学布局,对部分学校进行撤并、改建和置换,实施学校迁建、新建工程。新城区按照规划设置的中小学校布点,分批分期实施。市区中小学布局调整基本到位,学校标准化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基本实现市区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 2011年主要任务:

1、制定通过市区布局调整总体方案;

2、启动黄冈经济开发区、赤壁街道教育管理体制、黄冈外校、西湖中学、赤壁中学办学体制改革;

3、制定启黄中学办学体制改革方案;

4、启动黄州中学、东坡中学、市实验幼儿园、黄州小学、长江中学、路口中学等迁建、新建、扩建学校的征地工作;

5、启动黄州区实验小学和二实小的合并工作;

6、建立教师补充流动机制;

7、完成市区学校教师编制核定工作。 2012年主要任务:

1、启动黄冈外校、启黄中学、黄州中学办学体制改革,完成黄州区属学校和黄冈经济开发区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2、启动赤壁小学、新河中学、白潭湖学校、东坡小学、东坡幼儿园征地工作;

3、完成东坡中学、遗爱湖小学(市实验二小)、黄冈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等征地工作;

4、完成西湖中学与赤壁中学两校高中、初中的整合;

5、启动黄州中学、市实验幼儿园、黄冈外国语学校建设;

6、完成长江中学、黄州小学、龙王山小学、占岗小学征地并启动建设;

7、启动区属部分新建幼儿园征地和建设;

8、逐步压缩市实验小学等老城区学校办学规模和班额。 2013年主要任务:

1、启动东坡中学建设,继续进行黄州中学、市实验幼儿园、黄冈外国语学校新校区建设和遗爱湖小学(市二小)扩建;

2、完成赤壁小学、新河中学、白潭湖学校、东坡小学、东坡幼儿园征地;

3、启动黄冈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建设;

4、完成文峰学校、新桥小学撤并,进行遗爱湖幼儿园、新桥幼儿园改建工作;

5、大力开展市区学校标准化建设;

6、加大教师交流,互派力度。 2014年主要任务:

1、启动白潭湖学校、东坡小学、东坡幼儿园建设,继续进行东坡中学建设,

2、完成黄州中学、市实验幼儿园、东坡中学、黄冈外国语学校、黄州小学、遗爱湖幼儿园、新桥幼儿园、余湾幼儿园建设并开始招生。完成遗爱湖小学(市二小)扩建,扩大招生规模;

3、完成黄冈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建设并开始运营;

4、撤并三台中学并进行师生分流。进行三台小学校舍改造和校园建设,扩大招生规模;

5、继续压缩市实验小学等老城区学校办学规模和班额,市实验中学、宝塔中学等市区学校基本达到规划办学规模。

2015年主要任务:

1、完成东坡中学建设,开始招生;

2、启动赤壁小学、新河中学和区属新建幼儿园建设,继续进行白潭湖学校、东坡小学、东坡幼儿园建设;

3、完成遗爱湖中学、市实验小学等学校校舍和场地改造建设;

4、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市区中小学布局调整基本到位,基本实现规划目标。

(2)2016年—2020年,调整完善阶段。2017年前,完成白潭湖学校、东坡小学、东坡幼儿园、赤壁小学、新河中学和区属新建幼儿园建设,完成市区“改、扩、并、建”学校收尾工程;实施本阶段规划目标,同时坚持优质化的原则,继续调整和完善中小学布局,深入推进市区中小学均衡发展,努力形成各具特色的标准化学校。

2.布局调整建设资金概算及来源 根 据布局调整规划方案,市区需要迁建中小学幼儿园5所,其中高中2所(民办,市属),初中1所(市属),小学1所(区属),幼儿园1所(市属);新建中小学 幼儿园8所,其中初中2所(市1所,区1所),九年一贯制1所(市属),小学2所(市1所,区1所),幼儿园3所(市1所,区2所);改建公办学校和幼儿 园7所(含公建民营幼儿园),征地扩建公办学校和幼儿园7所,新建黄冈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1处,共 需征地1408亩(含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120亩和民办外国语学校200亩),校舍建筑总面积22.20万平方米,体育场馆总面积15.23万平方米,按 照标准化学校建设标准,建设经费总额概算为67580万元(不含体制划转后人员工资及公用经费差额2350万元和民办学校投资),其中市直需资金 48087万元(征地9860万元,校舍19201万元,体育场馆7392万元,配套基础设施5224万元,教育装备6410万元);黄州区需资金 19493万元(征地4656万元,校舍8544万元,体育场馆2113万元,配套基础设施1085万元,教育装备3095万元)。

据 初步测算,目前可筹措的布局调整体制划转和建设资金来源主要有:教育“两费”13600万元,土地出让金净受益的10%用于教育15500万元,学校资产 置换20000万元,上级项目资金6500万元,转移支付和财政预算资金8600万元,香港言爱基金会援建资金1000万元,其它资金2380万元。以上 资金均可按布局调整和建设进度逐年安排(详细情况见布局调整实施步骤及资金概算表)。因此,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和多渠道筹措资金可基本满足学校布局调整和建 设资金需求,保障市区中小学布局调整顺利实施。

七、黄冈市区中小学布局调整效益分析

本规划方案立足于黄冈城市发展和教育发展实际,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行性,社会效益明显。

1、完善城市教育服务功能。此 规划方案与城市发展规划有效对接,规划学位较为充足。新建中小学、幼儿园的布点充分考虑到城市发展趋势、人口流向和居民区的建设规模;老城区学校压缩规 模,部分迁建,提升办学品质;城乡结合部学校合理布点、适度集中,加大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通过学校布局调整,能有效拉动市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完 善城市教育服务功能,提升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

2、缓解城区交通拥堵压力。通过调整,胜利街沿线近10所地处中心城区的学校中将搬迁4所(含艺校),其余学校压缩规模,学生总数由15000人下降至7000人,上放学高峰期间的老城区交通拥塞将得到明显缓解,确保学生、家长和行人的交通安全。

3、规范基础教育办学体制。根据规划方案,彻底理顺启黄中学和黄冈外校的办学体制,优质公办初中数量增加,学位增加3700个,能有效减轻市民子女就学的经济压力,民生得到改善。6所完中改为单设高中或初中,更加符合教育规律,办学行为更加规范。

4、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根 据规划,开发区教育整体收归市管,原所辖学校将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办学实力得以提升。通过合理布点,扩容新建,老城区初中的平均班额将由目前的62人下 降至45人,小学的平均班额由目前的59人下降至40人,实现标准班额办学,择校择班的顽症将逐步得以根治,市区一体的划片招生、就近入学政策可得到有力 保障。

5、夯实黄冈中学品牌基础。通过调整,市区优质教育资源大幅增长,中小学之间办学实力和教育质量逐步均衡,优秀初中毕业生数量稳定增长,使黄冈中学的优质生源得到保障,“金字塔”式的办学基础更加牢固,以其为龙头的黄冈市区教育内涵更加厚重,品牌更加坚实。

6、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规 划对民办教育的发展给予了足够支持,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对各类民办学校的办学行为进一步加强了规范。公办学前教育资源发展迅速,新增学位2700个, 基本能实现广覆盖的要求,将有效解决“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特殊教育和素质教育基地的建设也得到重视,将更加丰富素质教育的内涵,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深 入推进,提升黄冈教育的整体实力。

八、黄冈市区中小学布局调整方案实施保障措施

1、解放思想,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 在教育公平与效率上,坚持公平优先;在规模与质量上,坚持质量为重;在外延发展与内涵发展上,坚持内涵为主;在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上,坚持二者统筹;在公办与民办上,坚持包容兼顾等。在城区中小学布局调整中,树立市区统筹、市区一体、市区协调发展的整体观念。

2、加强领导,建立统筹协调机制

充 分发挥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对区域内教育事业发展的统筹和主导作用,落实政府主体责任,由政府部门统一组织规划的实施。黄州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和市监察 局、编办、发改委、教育局、财政局、地税局、公安局、人社局、住建委、国土资源局、人口计生委、审计局、规划局、城投等部门各司其责,分工协作,根据布局 规划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市政府把学校布局调整工作纳入政府年度工作考核目标,加强领导,统筹协调,确保布局调整工作顺利推进。

3、加强宣传,建立舆论引导机制

进一步深入宣传布局调整工作的重大意义,加强舆论引导,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集思广益,兼顾各方利益,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实施,宣传到位,减少不必要的阻力。

4、加强研究,建立预控防范协同机制

政府和各有关部门针对布局调整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热点、难点问题,要加强政策研究,增强预警防范意识,做好风险评估和应对预案,提高应对可能出现的冲突和风险的能力,做到最大效率、安全平稳地实施布局调整。

5、加强管理,建立教育用地控制制度

市区中小学布局规划的学校用地,应纳入黄冈市区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设立“教育用地橙线”;对现有的市区中小学用地实行严格控制,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政府和相关部门同意,不得以任何方式处置和侵占;对规划中改扩建的学校要优先审批土地;对新建学校用地要优先安排,留足土地,列入控制管理,任何单位不得改变其用途;布局调整中的学校土地拍卖、经费使用、教职员工调配等都应依法依规进行。

6、加大投入,建立经费多元筹措机制 一 是适应市区学校布局调整,加大对市区学校的教育投入,在每年的财政预算中列支专项经费并逐年增加;二是加大教育“两费”征收管理力度,落实土地出让金的 10%用于教育投入的政策,集中用于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建设;三是积极争取国家、社会和个人多方投入,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四是加强市场化运作,盘活现有教育 资源存量,教育资产处置和置换所得全额用于教育,主要用于学校布局调整和建设。

附表:黄冈市区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调整规划一览表(2011-2020年)

黄冈市区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县城市场布局规划范文第2篇

港、日照港在内的鲁南苏北港口群的建议及应该得到政府扶持的港口群。

【关键词】港口;港口群;腹地;投资;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

1 港口群概念及其研究目的

港口群是进行港口规划经营时使用的一个重要概念,由一些地理位置相近、共有部分腹地、部分功能可以互相取代并互为竞争对手的港口组成。港口群概念有着丰富的内涵,无论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还是港口企业,都可以通过对港口群的研究为自己制定战略提供依据。当然,不同研究主体的研究对象不同,研究的目的也不一样。地方政府和港口企业研究港口群的目的是确定港口的直接与间接腹地,认识港口的区位条件,寻找可以利用的机遇与面临的威胁,也是为了认识港口的竞争对手以及在与之的竞争中找出拥有的优势与存在的劣势,并将这些作为制定经营战略的依据。中央政府研究港口群的目的是对港口的发展进行宏观调控,保证港口系统的合理发展。日前交通部制定颁发的《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就是中央港口主管部门从港口群着手研究全国港口布局的成果,也是中央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依据。3年前,港口行政管理体制实行以政企分开与属地化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大大调动地方政府建港的积极性,掀起几乎可以认为是空前的新一轮建港高潮,但也引起人们对港口低水平重复建设与盲目建设的担忧,《规划》的出台

使中央政府对港口建设实行宏观调控有了科学的依据,不仅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及时的。

《规划》结合运输系统研究港口群,也就是在把沿海港口划分为若干个港口群的同时,又分别从8个运输系统的角度描述港口群的功能,对于港口群及港口功能的描述更为清晰。因为每个港口群和每个港口在不同运输系统中功能是不一样的,这样划分比较容易对港口群及港口进行市场定位。这是科学的研究方法,是研究方法的创新,也是《规划》研究者

对港口布局研究理论的贡献。

2港口群的划分

研究全国港口布局是中央政府的经济行为,因此必须按经济规律办事,根据上面几个条件来划分港口群,而不能受行政区划的约束。例如,湛江港虽然在行政区划上属于广东省,但由于其受区位条件的限制,不能划入珠三角港口群,而与

广西自治区和海南省的港口一起划入西南沿海港口群,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划分港口群必须作全面权衡。即组成港口群的港口应该具备地理位置相近、共有部分腹地、部分功能可以互相取代和互为竞争对手4个条件,不能仅仅以某一个条件为准。例如,由于辽宁沿海的港口、津冀沿海的港口以及山东沿海的港口

位置很接近,而且都沿渤海湾布局,故称之为环渤海港口群,但实际上这些港口仅仅是位置相近,内陆腹地却各不相同。辽宁沿海港口的腹地主要是东北地区;津冀沿海港口的腹地主要是京、津、冀、晋、内蒙等地区;山东沿海港口的内陆腹地则主要是山东省等地区。这3个港口几乎没有共同的内陆腹地,就是两两港口之间共有的内陆腹地也不多,因而彼此之间在货源上的竞争有限,即使有所谓激烈的竞争,也仅仅只是名分之争、排名之争,其实际意义不大,相互之间的功能也不能互相取代。《规划》把环渤海港口群划分为3个子港口群:辽宁沿海子港口群、津冀沿海子港口群和山东沿

海子港口群,这样划分既符合人们习惯上的认识,又坚持港口群划分的科学性,是成功的。

在划分港口群时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港口既可以划入这个港口群,也可以划入另一个港口群,这时就需要全面权衡,以其主要功能为准进行划分。湛江港和连云港港就是这种情况。《规划》把连云港港划入长三角港口群,因为苏北是连云港港的腹地。但是,在2007年元旦温家宝总理考察连云港时,曾对连云港港的发展作出如下定位:“连云港南联长三角,北接渤海湾,隔海东临东北亚,又通过陇海铁路西连中西部地区以至中亚,是连接东西南北的纽带。在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搞好连云港港口建设任务重大、前途光明,要做好规划、加快发展。”这是一个非常准确的定位。连云港港的内陆腹地有两块,一块是南联长三角,另一块是西连中西部地区以至中亚。中西部地区腹地不仅区域面积比长三角的苏北地区大,而且经济总量也大得多。更重要的是,连云港港是大西北即陇海兰新沿线5省区(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的最佳出海口。这个地区不论是经济总量还是货流生成量都远大于苏北地区,

其战略地位也比苏北重要。在这种情况下,把连云港港划入长三角港口群显然不妥。

3港口群的腹地确定

港口群的市场定位包括腹地确定和功能确定两个方面。

在对港口群进行腹地确定时,首先应该明确,港口业作为一个服务性行业首先要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由于海运是对外贸易的主要渠道,因此,满足对外贸易的需求是港口服务职能具体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一个国家(地区)经济的发展必须运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而外贸渠道畅通是运用两种资源、开拓两个市场的必要条件。因此,每一个港口群应该全面满足腹地的需求,而全国港口群功能的总和要求全面满足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贸易对港口的需求。也就是说,所有港口群的腹地应该对全国实现全覆盖。但是,在《规划》中的5个港口群中却没有一个是明确以西北地区为腹地的。西北地区是一个拥有全国3成土地面积、7%人口的地区,但是这个地区的GDP还不到全国的5%,外贸额刚刚超过1%,人均GDP不到全国的70%。如果不计入新疆,4省区拥有全国14%的土地面积与5%以上的人口,但GDP略超全国的3%,外贸额只有全国的6%,而人均GDP还不到全国的2/3,是一个亟待发展的地区。虽然,《规划》在描述津冀沿海子港口群和山东沿海子港口群的腹地时,都有一个“及其西向延伸的部分地区”的说法,但是这个说法很不明确,而且实际上这些地区也不是这两个子港口群的腹地。这样,这一片亟需海上通道的地区成了港口群腹地的“盲区”,明显不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由于连云港港最重要的功能是“通过陇海铁路西连中西部地区以至中亚”,是西北地区的最佳出海口。因此,《规划》应有一个以西北地区为腹地的港口群——鲁南苏北港口群,这个港口群以连云港港和日照港为主,包括灌河口和苏北的一些港口。

港口群腹地的定位主要根据其交通条件进行,并尽可能细化。例如,“三西”(山西、陕西与内蒙古西部地区)是我国主

要的煤炭生产基地,也是华东和华南地区用煤的主要供应地,其煤炭外运主要采用水陆联运的方式,煤炭东运下水则主要利用铁路,并且集中为北、中、南3路:北路由大秦、丰沙大、京原3条铁路和新建的神木——黄骅铁路运至津冀沿海主要港口下海;中路由石太铁路经石德铁路转青岛港海运;南路由太焦、邯长、侯月和南同蒲铁路,经陇海线从连云港港或经新菏兖日铁路从日照港转海运。因此,津冀沿海子港口群为北路煤炭下水服务,山东沿海子港口群则为中路煤

炭下水服务,南路煤炭下水的任务则由鲁南苏北港口群承担。

港口群腹地和港口腹地一样,也分为直接腹地与间接腹地。直接腹地是指港口群拥有资源垄断优势的地区,其他港口群无力与之竞争,例如长三角地区之于长三角港口群,珠三角地区之于珠三角港口群;问接腹地是若干个港口群共有的腹地,也称为交叉腹地,这个地区的货源是这几个港口群竞争的目标。《规划》只给出港口群的直接腹地。在交通高度发达的今天,《规划》不必要也不可能给出港口群的间接腹地。这是因为间接腹地有一个明显的发展规律,即交通越发达,间接腹地的范围越大。一般间接腹地处于两个相邻的港口群之间,但发达的交通打破了这个规律,使间接腹地的范围大大扩展。例如,长江流域一般被认为是以上海港为主的长三角港口群的传统腹地,长江是长江流域与长三角港口群连接的价廉、方便、环保的渠道。过去由于受铁路运输能力的限制,长江中上游的外贸货流只能利用长江通过长三角港口群进出,但现在铁路已经有足够的能力使长江中上游地区的外贸货物通过香港港或深圳港进出。由于长江中上游部分地区到深圳港的铁路运输距离小于到上海港的铁路运输距离,香港港和深圳港距传统的国际航路也较上海港短,因而这两港在时间上占有先机,而集装箱运输的通常是高附加值货物,对时间的要求往往高于对运价的要求,这些因素使珠三角港口群对长江中上游外贸货物产生强大吸引力。这些地区不再是长三角港口群独占的市场,而成为长三角和珠三角两个港口群竞争的市场,其中部分地区还是东南沿海港口群的间接腹地。又如,在目前西北地区还没成为连云港港直接腹地的情况下,沿海几大集装箱港都在西北地区拓展业务,力图使西北地区的集装箱货流通过自己的港口,使西北地区也成为

长三角港口群和环渤海港口群的交叉腹地,西北地区已成为这两个港口群激烈竞争的场所。

4 港口群的功能确定

虽然港口群的功能因运输系统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其基本要求是必须全面满足腹地需求,所以.港口群的功能取决于腹地的经济状况。例如,在环渤海港口群中,过去只有青岛港有接卸进口铁矿石的大型泊位,而东北地区与京冀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钢铁产区,由于港口群功能的缺位,这两个地区没有深水泊位,不得已只能在青岛港或其他港口卸货后,再用小船中转到东北和津冀沿海的港口,如首钢就曾在舟山建立过自己的卸货港。这不但使钢铁企业的成本增加,也加大对运输系统的压力。近年来,大连港、天津港和唐山港相继建造大型矿石接卸泊位,大大优化了我国铁矿石物流略线,解决了港口群功能的缺位问题,降低了钢铁企业的成本。现在,东北的5家大型钢厂已把进口矿石的业务转移到大连港,

不再依赖中转。

在确定港口群的功能时,要尽量避免功能趋同,这个问题对其他货物的运输系统而言是比较容易解决的,但对集装箱运输系统则不然。经济全球一体化赋予港口新的功能,即港口不仅仅是被动地满足腹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还具有吸引资源集聚的功能。我国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资源和土地资源,极易吸引两头在外(原料来自境外、产品销往境外)的加工工业,这与腹地经济发展状况无关。由于国际贸易中集装箱货物的比重飞速增加,所以集装箱港口对资源集聚有更大的吸引力,而集装箱货物又是增值服务需求旺盛的货物,有利于当地物流产业的发展。在这样的条件下,开发集装箱港

口既可以增加城市的经济增长点,又可以吸引资源集聚,对城市经济发展而言是一举两得,但一哄而上开发集装箱港口的结果不仅使港口群之间,而且使港口群内部各港之间的结构严重趋同。由于集装箱港口的层次越高,对资源的吸引力越大,所以,港口城市不仅大力发展港口的集装箱业务,还尽力提高其层次。如一些大港已不满足于成为干线港、枢纽港,而以建设国际航运中心为目标;一些小港则不甘心成为周边大港的喂给港,纷纷开出近洋航线,不仅分散大港的近洋货流,而且也带走部分远洋货流,形成境外中转。港口的结构趋同不仅引发港口间的恶性竞争,而且带来港口城市的产业结构趋同。产业结构趋同使得各城市难以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也使投资和生产分散,带来产业风险,引发恶性竞争,而且内部竞争使得各城市的竞争力不仅难以形成合力,还增加内耗,大大降低国家的整体综合竞争力。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途径是港口群错位发展。错位发展可以大大降低竞争成本,减少发展阻力,加快发展速度。但解决这个问题并

非中央港口主管部门的职责所在,也并非其能力所及。

在确定港口群的功能时对其缺位、错位和越位问题采取预防措施,其效果要比问题出现后再纠正要好得多。例如,2007年是我国能源发展的一个转折年,也是我国继1993年转变为石油净进口国以后,又从重要的煤炭出口国转变为煤炭净进口国的一年。煤炭的进口量虽然不会像一些专家预测2020年进口7.3亿t那样大,但也不会太小。由于运输距离长,需使用大型船舶,而现有的卸船泊位大部分不能适应需求,必将出现大型卸煤泊位如何布局的问题。为了使大型卸煤泊

位布局合理,当前应研究和确定布局的指导思想,论证与选择布局方案。

5 政府重点扶持的港口群

港口发展需要资金,其资金来源渠道有二,一是企业,二是政府。企业的资金也就是资本,资本的本质是趋利性,因此企业的建港资金总是投向能得到良好回报的港口。政府的资金则不同。由于政府不是营利性机构,因此政府的投入重点应该是那些投资回报率低的港口。如果说,企业投资港口是锦上添花,那么政府投资港口就是雪中送炭,地方政府是如此,中央政府更是如此。这个道理对于港口群的投资也一样。当前长三角和珠三角港口群以及环渤海港口群、尤其是这几个港口群中重要港口的集装箱码头已经成为境内外港口投资商竞争的重点。在上海港洋山深水港区建设启动之前,就有许多境外企业表示了投资意向。而以欠发达地区为腹地的港口群,由于腹地经济发展滞后,规模有限,难以形成投资热点,如西南沿海港口群和鲁南苏北港口群的投资者就寥寥无几,在西南沿海港口群的湛江港和鲁南苏北港口群的连云港港投资建设集装箱码头的仅中海集团一家,在湛江港投资建设矿石码头的仅和黄集团。这些港口群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尤其是在把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提高到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同等重要地位的今天,因为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逐步消除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一些地区经济之所以欠发达,重要原因之一是交通系统不完善,尤其是外贸渠道不畅。为了加速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应该使这些地区外贸渠道畅通,帮助其更好更多地使用国内外两个资源,拓展国内外两个市场,因此必须加快发展以这些欠发达地区为腹地的港口群,也就是西南沿海港口群和鲁南苏北港口群。前者的主要腹地是西南地区,后者的主要腹地是西北地区。现在北部湾经济区已经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区之后中国经济的第4极,陇海经济区被列入国家开发计划,成为中国经济的第5极也指日可待,因此这两个港口群应该成为政府扶持的对象。事实上,胡锦涛主席视察湛江港与温家宝总理视察连云港港本身就说明中央领导对这两

个地区发展的关心。

需要政府扶持的还有另外一类港口群,即为了保障经济安全而需要的有较大能力储备的港口群。港口的特点是生产与消

费同时进行,产品不能储备,为了保证经济安全,只能储备能源。我国是一个能源生产与消费在空间上极不平衡的国家,因此能源物资运输、尤其是煤炭运输的任务异常繁重。受铁路运输能力的限制,东运南下的煤炭不得不利用水陆联运的方式。在“三西”地区东运南下的煤炭中,约有85%是通过北路下水的,北路的下水港过去集中在秦皇岛港。20世纪70年代唐山大地震时,人们就曾议论能源的安全问题。2003年10月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潮使沧州港、黄骅港区逾-9m的水深足足淤积逾3m,使船舶无法离港,其再一次向人们提出能源安全也就是经济安全的问题。现在,在津冀沿海矗立着4个煤炭大港:秦皇岛港、天津港、唐山港和沧州港的黄骅港区,到2010年,这4个港口装船能力将达5.1亿t。充裕的装船能力极大地保障了我国的能源安全,但也可能给这些港口带来因使用率不高而影响效益的问题。这种损失理所

当然地应该由中央政府给予补偿,因而这个港口群也应该是政府扶持的对象。

县城市场布局规划范文第3篇

“一带”:是指沿江风光带,利用沿湘江的深水码头,将此地带发展物流仓储产业。加快物流基地的发展,积极引进大型物流项目,推动园区化工、建材和制造业的仓储物流产业的发展,满足原料、产品“大进大出”的需要。

“二心”:是指循环经济工业基地的配套服务设施用地,结合东城镇、铜官镇共同发展,形成整个规划区的两个配套服务中心。

“五区”即围绕核心形成的四个工业产业基地,即一期的精细化工产业区和能源基地;二期的新型建筑材料产业区;三期的工程机械产业区和仓储物流区。

用地布局 采用“一厂、两片、四带、五区”的形式组织基地空间结构。

一厂”:指本规划区内的华电长沙电厂。

“两片”:指将工业基地分为工业和仓储物流两大片。

“四带”:指基地内沿星常长输燃气管、发展大道、花果路规划的绿化防护带和基地外围沿湘江、黄龙水库水系形成的环形生态隔离带。

县城市场布局规划范文第4篇

一、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

近几年,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乡镇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有了很大提高。镇域经济在调整经济结构、增加财政收入、活跃乡场、扩大就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促进全乡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全乡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经过近几年来的快速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具体表现为“五个基本形成”:第一,发展基础基本形成。总的来看,主要体现在总量和速度两个指标上:2007年全乡镇域经济总量达到15亿元,增长速度连续几年保持在22%以上,为今后的跨越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二,领导体制基本形成。发展领导小组,配备了工作人员,形成了统一领导、横向协作、上下贯通、齐抓共管的新格局;第三,政策体系基本形成。近年来,国家、省、市、县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引导镇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为镇域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提供了保障;第四,镇域企业队伍基本形成。涌现出了一批骨干企业,全乡镇域企业在数量与规模上也不断增加;第五,发展氛围基本形成。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各部门密切配合,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政府表彰奖励力度不断加大,全社会积极支持、广泛参与镇域经济发展的氛围越来越浓厚。

镇域经济总量快速增长,2007年全乡实现GDP4.2亿元,是2002年的2.8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亿元,是2002年的2.6倍;实现财政地方收入320万元,是2002年的1.2倍;农民纯收入4620万元,是2002年的1.8倍;招商引资实现合同利用外资1.36亿元,实际利用外资9152万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5.1倍和4.5倍。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按照“五区一园一市场”的小城镇发展格局,完成了道路硬化和美化,架设了一条10千伏的工业电力专线。不断提升小城镇档次,使其真正成为镇域经济建设的平台和载体。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 指导思想

2008—2010年镇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镇域经济发展全局,以实现跨越式发展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务实创新,大力实施科教兴邦、开放带动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构建先进工业化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加快全乡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步伐,全面建设惠及全乡人民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推进产业富民,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发展目标

1.定性目标

2008—2010年,进一步改善镇域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政务环境、舆论环

境、融资环境,大力拓展镇域经济的产业空间,全面提升镇域企业的发展质量。在产业集群化、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方面,促进镇域经济快速发展;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使镇域经济成为中江经济增量的重要支撑,在吸纳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等方面做出更大贡献。

2.定量目标

镇域经济实现增加值年均增长20%左右。到2010年,全乡民营经济力争完成增加值5.2亿元,占全乡经济比重达到68%。

重点扶持一批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到2010年,销售收入超500万元的企业达到15户以上,超亿元的企业达到5户以上。

增强产业集群的产业竞争优势和特色集聚效应,全面提升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到2010年,全乡产业集群实现工业增加值3.1亿元,实现销售收入8.9亿元,年均增长30%左右,培育2个以上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产业集群。

镇域经济财政贡献能力在国民经济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到2010年,全乡民营经济实缴税金占全乡税收比重达到80%。

镇域经济吸纳就业能力显著增强。到2010年,镇域经济从业人员达到2万人。

三、主要任务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加快循环经济发展。引导企业做好资源的高效利用、综合利用和再生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鼓励企业循环式清洁生产、建设绿色工厂。综合利用各种建筑废弃物及秸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积极发展生物质能源,大力推广大中型沼气工程,促进沼气产业化发展,推动不同行业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耦合,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使全乡民营企业资源利用率大幅度提高,废弃物排放显著减少,初步建立起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工业化格局。

(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继续实施战略性调整,推动镇域经济产业结构转型。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注重技术进步,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优化产业布局,培育大型企业集团,努力把中江建设成为先进工业化基地。。一是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充分发挥拜尔、金太阳、高明科技、等龙头企业的作用,积极推进瑞丰、阳光木业的规模化建设。二是巩固传统产业。木材加工业业到2010年销售收入达到2.2亿元,年均递增21%。

(三)加快创新步伐,提高竞争能力。一是制度创新。以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推动企业经营模式和运行机制的改革,进一步理顺政企关系,建立管理、监督、营运体系和机制,引导民营企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监督和约束机制。二是管理创新。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逐步健全生产、质量、财务、人力资源等管理制度,使更多的民营企业转变为企业文化先进、战略目标明确、管理方法得当、运行状态良好的先进企业。三是技术创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先进、适用、成熟技术的引进、开发和产业化,全面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建立镇域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和促进机构,引导和鼓励镇域企业积极参与技术创新。利用政府资金,引导、带动风险资本和各类社会资

金支持镇域企业的技术创新。

(四)引导产业集聚,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引导和支持镇域企业、中小企业产业集聚,促进产业集群、特色经济发展。加强对产业集群发展的引导和规划,形成有特色、有规模、体系完整科学的产业集群,提高企业的聚集度,加快特色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引导同类产品生产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联合、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进行资源整合,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方式,加强上下游产业的纵向合作和产品研发、品种配套、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横向联合,形成专业化分工明显、企业间协作紧密、产业链完整、服务体系健全的产业集群。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区域、优势产业、优势企业集中,推进产业融合,培育块状经济。到2010年,力争形成石膏开采、石膏加工、木材加工、花岗石开采和加工、纸业、新型饲料、规模养殖等一批专业化经营、社会化协作、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带、产业集聚区、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

(五)加强合作交流,开拓国内外市场。积极组织企业参与国际贸易,开拓国际市场。通过引进管理技术、人员培训、信息交流和产品展览等方式,与国际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国际贸易,促进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和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多渠道、多形式吸收外商投资,切实改善投资环境,把引进外资和引进技术、引进智力紧密结合起来,着力提高招商引资水平,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大力发展三资企业。加快中小企业出口产品由初加工产品为主,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深加工产品转变。加快镇域企业从单纯的产品出口逐步开始探索资本、技术、管理的输出,从主要利用国内资源向利用国外资源转变。积极实施东引西进战略,加强我乡镇域企业与东部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民营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加大引进资金、项目、技术、人才力度,鼓励镇域企业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收购、兼并、重组不发达地区的中小企业,拓宽新的发展空间和市场领域。

(六)运用先进的信息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水平。企业要全面掌握国内外企业发展的趋势和动向,密切关注民营企业发展中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全方位、多触角收集和发布各种信息,为企业发展提供快速、准确、及时的信息和政策导向;推进各企业实现电子政务,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成本;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等先进信息手段,构建全社会网络化信息服务平台,逐步健全向全社会开放的民营企业信息服务系统,及时、准确地向企业提供急需的人才、技术、市场、融资信息以及法律政策咨询;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针对不同类型的镇域企业举办信息化培训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企业的技术开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水平,在企业内部实现商务信息的快速、安全传输与共享。积极探索和尝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新的贸易方式在镇域企业中的广泛推广和应用,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逐步实现自动化、智能化和系统化。

(七)加强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企业发展。要充分运用政府、社会中介组织、科研机构及大专院校、金融机构、商业性公司等社会服务资源,围绕镇域企业的需求,构建市、县、乡相互支持、互为补充的服务体系。建立以创业辅导、管理咨询、投资融资、贷款担保、技术支持、市场营销、产权交易、信息服务、人才培训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四、今后发展镇域经济的措施

1、进一步解放思想,冲破一切影响镇域经济发展的思想障碍。思想的解放程度直接影响到镇域经济发展的快慢与成效。领导干部要敢于解决、善于解决镇域经济发展中思想观念不适应的深层次问题。坚持与时俱进,着眼于“创”,要

创新思维方式,创新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机制,创新发展工作方法。坚持自力更生,着眼于“干”,要坚决摈弃过去依赖实际扶持的思想,充分发挥主动性,立足自身谋发展,依据资源求突破。坚持舍得付出,着眼于“闯”,按部就班因循守旧,是什么事都做不成的,要打破常规,大胆闯、大胆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于“转”,从过去主要依靠资源转到主要依靠市场,从过去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转到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总之,要以思想的大解放,观念的大更新,促进镇域经济的大发展。

2、以工业化为核心,园区为载体,发展壮大镇域经济总量。一是把做好工业园区的布局和发展规划,实现从工业项目向园区聚集作为发展工业主要方式,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出发,按照“产业聚集发展”的原则,强力打造工业园区、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在落实好已签约或在建的工业项目的基础上,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积极引导工业有序向园区聚集,构筑产业链,推动企业集群发展,使工业园区成为工业经济的重要载体和增长亮点。二是鼓励和支持企业以改革和创新为切入点。加快产品结构调整优化,切实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发展动力和发展后劲,逐步走上规模扩张、产业升级、品牌带动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三是要在工业发展认识上要有新提高、新境界,发展有新思路、新举措,借鉴先进乡镇工业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全力培育壮大规模企业和支柱产业,以形成后发优势,走出工业立镇之路。

3、开展全方位、多领域的招商引资,增强镇域经济发展后劲和动力。镇域经济要实现跨越式发展,招商引资是关键,项目建成是要领。要创新招商引资机制,要根据县委、县政府的部署要求,结合我乡实际,不断探索招商引资新路子,努力做到项目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快。要树立乡外以外都是外的思想,把乡外资金都当作外资引进。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以经济能发展、农民能增收、乡财政收入能增加的原则,充分发挥优势,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全力加快推进镇域经济发展。

4、努力营造镇域经济发展环境,大力发展镇域经济。镇域经济是镇域经济发展的活力所在,也是希望所在。因此,发展镇域经济关键要鼓励发展镇域经济,努力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一要进一步清理和废止一切歧视和限制镇域经济发展的规定,尽可能降低镇域经济投资创业成本。二要进一步规范镇域企业的税费管理,减轻企业负担。三要引导私营业主相信诚信敬业、守法经营观念,通过吸收先进技术和管理人才,改变作坊式、家族式管理,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四要增强镇域农行、信用社信贷功能,改善金融服务,加强对镇域经济信贷支持。

5、加快小城镇规划建设。建设新农村,首先要把小城镇建设好。一是要突出重点、科学布局,高点定位,高标准规划建设好小城镇,当前要把建设的重点放在道路、给排水、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上。二是要利用市场机制推进小城镇建设的进程,引导集体、个体、私营企业以各种形式参与小城镇建设。三是政府要着力在教育、卫生、文化、商业服务、居住小区等配套建设上,要有新的突破。

6、加大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发展镇域经济的过程就是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农村剩余劳动转移非农产业的过程。农村劳动力要适应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需要,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要按照“农民知识化、知识技能化、技能实用化”的要求,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民技术培训体系。充分发挥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和农业信息网络的优势。通过开展“科普村村通”、“科技入户”、“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阳光工程”,举办电视讲

县城市场布局规划范文第5篇

一、现状概况

乐园学校地处瑞昌最边远山区,距市区74km,与湖北阳新县交界,是2002年秋乐园中学和中心小学合并为九年一贯制学校,乐园乡政府与原中心小学易址办公,乡政府大院并入乐园学校版图,下辖五所村小,中心校15个教学班,村小20个教学班,教职工80人,学生900人,中心校占地19000㎡,建筑面积7562㎡。近年来,学校加大了硬件建设,大力改造危房,不断完善教学设施,为把我校建成一所花园式学校,仍需进一步规划完善,以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

二、规划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

(一)规划指导思想

校园是育人的环境,是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身心和个性的空间,校园环境应寓教于绿、寓教于乐。应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自然景观。规划校园要给学生创造一个积极向上、和谐美丽的环境,既有丰富的视觉效果,又能使置身于此,产生心灵的启迪。

因此,规划力求高起点、高标准,以“务实、开拓”的发展理念,构筑一个努力拼搏、积极进取、和谐平安的花园式校园空间。

(二)规划原则

本次规划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立足现实、着眼未来,一次规划,分期实施。

(2)以教学为中心,功能分区明确,配套设施齐全,道路系统清晰。

(3)注重景观设计,建筑形式和谐,突出花园式校园特色。

三、总体布局

1、功能分区

根据学校的功能需要,将学校主要分为三大功能区:教学区、生活区和运动区。

(1)教学区

教学区新建教学楼两座,教室23间,安排中小学教学及远程教育,办公楼一栋,办公室12间,主要用于行政办公,综合楼一栋,框架4层,二至四层装备标准的物理化学实验室,并安排有图书室、阅览室、职工活动室及教师集体办公室,教学楼西侧建有一栋教师宿舍,砖混两层12间,主要用于教师住宿及办公,能基本上满足中小学教师需要。

教学楼东面建有篮球场一个,前面为学校大操场,已硬化,设篮球场一个,四角建有花园。

综合楼一楼为饭厅,能同时容纳七八百学生吃饭。目前已购置学生用膳桌椅20套,并与食堂相连,师生用膳方便舒适。

(2)生活区

生活区位于原乡政府所在地,与教学区相距不到50米,有水泥路相连,建有新教师宿舍一栋,框架四层,学生宿舍一栋,砖混三层36间,并建有厕所一栋100平方米。计划拆掉老宿舍楼,就地建水泥篮球场一个,整理假山花园,保

留原有高大的绿化树木,硬化主干道,装上路灯,做好硬化、绿化工作,并建好围墙大门,打造师生一流的舒适生活环境。

(3)运动场

在教学楼、生活区建有篮球场的基础上,在教学大楼后面规划200米环形跑道,并在周围建水泥兵乓球台,安排单双杠、沙坑等,便于学校开运动会田赛和径赛集中方便安全。

四、环境绿化景观

校园环境不仅要为学习及学术活动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为塑造学生的素质提供一定的场所背景。

校园环境包括功能、设施、生态和场所精神。在景观设计对这些要素给予合理安排与组织,使环境合理化、生态化、人文化。

县城市场布局规划范文第6篇

新校区选址概况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新校区校址位于大兴区黄村卫星城芦城高教园区,南临清源西路,北至清源北路,西距芦求路250米,东临西永路,总用地63.51公顷(合952.6亩)。该地块被十字形规划道路划分为四块,形状规整,地势平坦,交通方便,距黄村镇中心3公里,地块西侧和南侧分别与芦城工业开发区、市第三体校隔路相望。

新校区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总用地面积: 63.51公顷(合952.6亩) 总建筑面积: 35.0924万平方米

(其中:一期建筑面积: 16万平方米,

二期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 容积率: 0.7 绿地率: 40—45% 建筑密度: 30%

建筑控制高度: A-09 60m;A-03 30m;A-04 30m;A-10 30m

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 2006年5月,学校正式启动新校区规划设计工作,7月7日-11日,学校面向全体师生员工举行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方案征集作品公开展示评选。

2006年7月16日,学校举行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方案专家评审会。

2006年9月15日 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方案颁奖。

2008年9月1日,新校区修建性详规设计方案调整讨论会。 2008年10月29日,新校区修建性详规设计方案报批版征求意见会。

2006年7月7日-11日面向全体师生员工举行 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方案征集作品公开展示评选活动

2006年7月16日举行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方案专家评审会

2006年9月15日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方案颁奖

2008年9月1日新校区修建性详规设计方案调整讨论会

2008年10月29日新校区修建性详规设计方案报批版征求意见会

总平面图

交通与绿化规划

新校区总体规划鸟瞰图

基础教学楼

基础教学楼作为新校区单体建筑占地面积最大;建筑功能最复杂的建筑综合体,是学校一期建设的重要标志性建筑。

基础教学楼建筑功能将满足全校

一、二年级本科生(3500学生)、研究生公共课程基础课教学需求及相关学院教学、科研、管理、办公等工作需求。基础教学楼建筑综合体由:公共教室资源;文法学院;理学院;计算机教学与网络信息部(简称计信部)及公共开放空间五部分功能组成。其中,公共教室资源为面向全校开放管理;文法学院、理学院、计信部三个单位既有面向全校开设的公共课程、实验实习课程,又有各自的教学科研、办公要求,尽可能相对独立布置,设独立出入口,便于管理;公共开放空间为基础教学楼公共教室资源人流集散活动空间,同时兼具交通联系,学术交流,休息活动等功能。

基础教学楼各部分用房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宜采用分区间多方向设置出入口,便于使用、管理。根据各类使用功能合理组织大量人流疏散。建筑空间应简洁、高效、安全、节能、环保。

总建筑面积:47865平方米

地上5层:39603平方米 地下1层:8262平方米 设计单位: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经管-环能学院

经管—环能学院建筑组团是学校一期建设重要的教学建筑。该组团建成后将满足经济与管理工程学院(简称经管学院)和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简称环能学院)两个二级学院本科生、研究生专业课教学、毕业设计、实验实习等教学及实践教学环节需求,同时满足教师日常办公、科研的工作需求。建筑组团设置有地下机房与地下停车库。

建筑面积:23072平方米

地上5层:21493平方米 地下1层:1579平方米 设计单位: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金工-电工电子实训中心 新校区金工、电工电子实训中心作为一期建设中实践性教学重要功能建筑,承担着全校学生金工和电工电子的通识教育及实训任务。因功能类似,按一个建筑单体考虑设计,但分区应相对独立。

(1)金工实训中心

金工实训中心是培养大学生机加工实践能力的基地。主要包含车、钳、洗、刨、磨、钻、铸造、电焊等实训工种。另外,设置数量不等的现代数控机床和金属加工设备。设置一定数量的相关工种和成果展示区,能够对机加工技术的发展沿革进行展示和说明及展示学生成果。

金工实训面向全校,每学年培训本校学生20个班级约660人次,每期培训2个班,时间为2~4周(根据专业而定),共用2个学期20~40周完成。

(2)电工电子实训中心

电工电子实训中心是培养大学生电工电子技术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基地。主要分为电工实训和电子实训,包含照明电路、配电箱柜的组装与调试,焊接技术,电子装置的安装与调试等实训内容。设置电工和电子技术的展示区,能够对工和电子技术的发展沿革进行展示和说明,以及学生成果展览区。

电工实训面向全校,每学年培训本校学生1500人次左右,每期培训2~3个班,时间为1~2周(根据专业而定)。电子实训面向电信学院,每学年培训本校学生280人次左右,每期培训2~3个班,时间为1~2周。 金工和电工电子实训中心两部分用房相对独立,应根据功能分区合理设置出入口,便于组织教学和日常管理。根据各类使用功能合理组织人流、物流。建筑空间应简洁、高效、安全、节能、环保。

金工、电工电子实训中心除应能满足相应的功能外,同时应考虑与邻接的机电学院和电信学院组团在建筑外部空间及建筑形式上形成相互呼应的有机整体。

大型机床设备和有较大震动的机械应安置在首层车间,车间内要安装5吨天车,设置1.5吨货运电梯。金工实训中心要考虑设备的出入;加工原料和废料的出入及存储;外部要有良好的交通通道。

建筑面积:4849平方米 建筑层数:4层 设计单位: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学生宿舍楼

(1)学生宿舍布局宜采用公共内走廊式布局。设公共盥洗、卫生、淋浴及其他生活设施。

(2)学生宿舍建筑面积按生均10m2标准设计。

(3)每间寝室按4人布置,面积不大于26m2,设置阳台。寝室内布置桌/床组合家具,净高不小于3.05m。

(4)首层门厅应按高档公寓门厅设计,首层设前台管理办公室(值班室) 30 m

2、贵重物品寄存室 15 m

2、会客室 30 m

2、网络控制电子信息屏。

(5)宿舍各层公共卫生间、盥洗室间数及位置,公共走廊应合理布置,面积适当高于现行设计规范要求,平面布局尽可能减少对学生寝室的影响。

(6)各层布置一处自助淋浴间。

(7)学生宿舍用电应照明、插座(按生均5孔布置)、空调(电扇)分路控制单室计量并有安全保障措施。寝室与公共空间用电亦需分路控制管理。

(8)每间寝室电话、电视、网络(每间寝室按6个信息点布置)综合布线。学校根据需要适时开通。 (9)学生宿舍公共空间布置广播、监控摄像、烟感报警及消防设施。

(10)学生宿舍每层设电供开水间,垃圾储运室(含垃圾道)。 (11)学生宿舍每层设不少于30m2的交流活动室。

(12)学生宿舍应注重安全防护设计,包括外立面防攀爬、消防疏散、逃生、用电保护等。

(13)学生宿舍装修标准:地面采用水磨石,盥洗室采用通长水池;男卫生间小便池选用不锈钢通长小便槽;卫生间墙面贴瓷砖;其他公共部分做油漆墙裙;门窗造型应坚固耐用,安全环保节能。

1-4#学生宿舍楼

总建筑面积:27734平方米 建筑层数:6层 设计单位: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5#学生宿舍楼

总建筑面积:12902平方米

地上9层:11769平方米 地下1层:1133平方米 设计单位: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学生综合服务楼(6#)

学生综合服务楼位于新校区学生宿舍区的核心位置。该项目与环境设计形成整体,建成后将满足学生课余生活服务、休息、娱乐及课外活动等功能需要。同时,学生综合服务楼地下及部分地上建筑用于学生宿舍区设备用房及物业办公用房,由于新校区建设分期实施,综合服务楼的使用功能应具备调整的可能性。

总建筑面积:3995平方米

地上1层:2363平方米 地下1层:1632平方米 设计单位: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学生食堂

学生食堂作为新校区一期建设中重要的功能性建筑,担负着为一期学生教职员工提供就餐场所的功能。同时应考虑与邻接的经管环能学院组团在建筑外部空间及建筑形式上形成相互呼应的有机整体。

建筑使用功能应满足新校区一期建设规模教职工及学生约4500人的日常就餐的需要。建筑空间应简洁、高效、安全、节能、环保。各使用空间应满足《北京高校标准化食堂标准(2008版)》的要求。

总建筑面积:5997平方米 建筑层数:3层

设计单位:北京林产工业设计研究院

青年教师公寓

青年教师公寓作为学院教师居住建筑,注重建筑实用性、经济性、安全性、建筑美学特性、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总平面设计充分考虑人流方向及人流量,合理组织人员及机动车出入口位置,地上设置适量临时停车位便于使用、管理和人员疏散。根据建筑功能组合及设备条件合理布置楼层空间。根据使用需求可在必要位置设置电梯满足建筑无障碍设施条件。建筑单体造型新颖,特色鲜明。

总建筑面积:17384平方米

地上9层:15692平方米 地下1层:1692平方米 设计单位:北京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

体育场及看台

体育场建筑是新校区一期建设中占地面积最大的唯一一座标志性体育建筑。

体育场将满足全校学生(一期3500学生)体育教学及研究生、教职工体育锻炼的需求,并应综合考虑远期体育馆及运动场地建成后举办高校运动会、地区性体育比赛的可能性。

本项目设计任务包含两部分内容: 1.场地总平面设计 (1)设计人在校区详细规划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区内人、车交通流线,合理安排进出体育场和看台建筑的出入口位置。

(2)在约1.7公顷的用地上布置一个标准足球场和400米标准跑道、100米和110栏标准跑道,以及跳远沙坑和其他室外运动训练器械的空间,在满足日常体育教学的同时,综合考虑将来举行高校运动会田径和足球比赛的可行性。

(3)场地周围应考虑夜间照明,满足学校晚间体育训练的需要。考虑安装室外电子大屏幕。

2.看台建筑设计

体育场看台建筑主要由露天看台、室内跑道、体育用房、管理办公用房、公共浴室等主要内容构成。其中公共浴室供全校职工日常使用。

(1)看台按照2000席设计,满足学校集会和举行各类比赛观赛的需要。在看台视线最佳的中心位置设置容纳80-100席位的主看台,举办重要活动时可考虑通过临时搭建的方式组建带桌的主席台。主看台上方设置遮阳雨篷。

看台下部及周边用房应按照使用功能进行动、静分区,合理组织各功能区域,形成既相对独立互不干扰又联系方便的统一整体。同时,作为体育建筑和学校集会的场所,设计人应充分考虑各类人群的流线组织,在方便使用的同时避免人流过度集中,造成疏散拥堵。建筑空间应力求简洁、高效、安全、节能、环保。 室内跑道是保证学校全天候体育教学的重要设施之一,设四条110米直线跑道,两侧及两端设置必要的运动缓冲区。在适当的位置设置室内跳远和跳高场地,并考虑必要的热身和训练器材摆放场地。此部分空间应保证充分的通风和采光条件,以及适当的冬季采暖条件,场地布置应便于器材出入,便于清扫保洁。

室内跑道空间的设计应同时考虑将来举办足球比赛时临时改造成相应比赛用房,以及赛后恢复成原来场地的可行性方案。

体育用房包括体育部办公用房、各类健身房、运动员更衣室、器材室、体质测试室等,根据各用房使用性质,应保证位置合理、使用方便、流线顺畅,减少相互间的干扰。

管理办公用房作为体育教学的后勤部分,应保证相对独立和安静的办公环境,方便相关人员出入。

总建筑面积:5114平方米

地上3层:3414平方米 地下1层:1700平方米 设计单位: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后勤综合办公楼

后勤综合办公楼是新校区后勤部门集中办公的场所,集医疗服务、生活服务等面向学生及教职工的服务功能,以及园区能源、安保、消防等校园管理综合职能,在充分体现人文理念的同时,实现园区内环保节能型的科学管理。

总建筑面积:4521平方米 建筑层数:4层

上一篇:乡村振兴发言提纲范文下一篇:校长廉政谈话记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