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朗读语文教学论文范文

2024-07-16

试论朗读语文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重要能力。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发展自身的朗读能力,获得更为深刻的情感体验。在“有感情地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依照朗读的形式不同将“有感情地朗读”划分为:集体朗读、单人朗读、分角色朗读。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选取不同的朗读形式,从而使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关键词:“有感情地朗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在“有感情地朗读”过程中,学生将自身的情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有效表达,能够使学生获得更为真挚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锻炼朗读能力的同时,获得情感态度的发展。我们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根据课文题材的不同分别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朗读、单人朗读、分角色朗读,使学生能够更加娴熟地掌握“有感情地朗读”能力,提升阅读教学的质量。

一、集体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集体朗读是指在学生对课文有一定的阅读基础后,组织全班进行朗读。集体朗读具有朗读整齐统一、节奏感鲜明、朗读气势恢宏等特点。一些思想色彩鲜明、文章气势宏伟的课文就很适合利用集体朗读的形式,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例如我们在《为人民服务》一课的教学中,首先我为学生进行了示范性朗读,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产生了对课文的总体感情印象。之后我要求学生进行自主阅读课文,重点体会课文中的感情色彩。学生在自主阅读课文过后,我向他们提出问题,检查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接着组織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讨论“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意义。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纷纷表示,共产党因“为人民服务”获得了人民的拥戴,“为人民服务”是一种崇高的道德等等。最后,我组织班级全体学生,以集体朗读的形式,展开对《为人民服务》“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将课文中的内容,利用庄重的语气,富有节奏地朗读了出来,体会到了文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学生通过这次集体的“有感情地朗读”,不仅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更加扎实了,而且还使他们充分感受到了课文中庄重缅怀的思想色彩,让学生在互相配合中,发展了“有感情地朗读”能力。

二、单人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单人朗读作为最基本的朗读形式,能够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更好地突出个人情感色彩。单人朗读的形式,适用于节奏欢快、内容活泼、篇幅较短的课文,可以有效发展个体学生的“有感情朗读”能力,促进学生体会课文的情感色彩。

如我们在《松鼠》一课的教学中,就组织学生以单人模式进行了“有感情地朗读”。首先课程的开始,我为学生分析课文的主要写作层次,为学生总结这篇课文主要是以介绍松鼠习性为主的说明文。之后我对作者形容松鼠的形容词进行了列举分析,为学生揭示出作者在文中透露出来对松鼠的喜爱。接着,我先让学生自主阅读一遍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学生自主阅读过后,我让他们以单人的形式进行对课文的“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利用语调、语速、重音的掌握,表达出了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我在学生的朗读过程中,走入学生身边来聆听学生的朗读,对每个存在朗读问题的学生进行悉心的指导。有的学生读音出现了错误,我就帮助他们纠正读音;有的学生朗读过于平稳,我就帮助他们指导朗读节奏等等。学生经过了“有感情地朗读”过后,他们对课文的内容掌握得更加扎实了,充分体会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使他们的阅读能力及语文素养得到了有效提升。

三、分角色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分角色朗读是指两名或两名以上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分别负责不同的角色或者不同的段落,以对话的形式共同完成朗读的过程。对于一些具有人物对白或者层次变化较为丰富的课文,分角色朗读能够很好地提升“有感情地朗读”的质量,让学生在合作朗读中共同提升。

例如我们在《两小儿辩日》的“有感情地朗读”中,就组织了以三名学生为一组的朗读小组,进行分角色朗读。分角色朗读开始,首先让三名学生分别负责朗读旁白、两小儿的角色。之后让他们分别按照自己负责的朗读内容,开始分角色朗读。接着,负责旁白的学生首先朗读:“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再朗读旁白:“一儿曰”,负责朗读第一个小儿的学生就朗读:“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这时负责旁白的学生朗读:“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直到三名学生根据不同的分工朗读完通篇课文。这样的分角色朗读,可以为学生创设出一种“辩日”的情境,让学生在“辩日”的环境下,更深刻地体会课文情感。负责朗读“两小儿”的两名学生,通过你一言我一语的对答,使课文的层次展现在我们面前,能够产生比单人朗读更为立体的感受。学生在分角色朗读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相互合作发展彼此的友谊,从而享受更加快乐的学习过程。

总而言之,“有感情地朗读”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情感、培养情操的重要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中,将自身的感情融入课文之中,使他们能够更加主动地去学习课文、感悟课文、表达课文。我们在“有感情地朗读”过程中,利用集体朗读、单人朗读和分角色朗读的形式,有效丰富了“有感情地朗读”内容,达到了提升阅读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廖学平.重视朗读教学提高阅读水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J].教育科学(引文版),2017,2(5):244.

[2]杨竹仙.如何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堂教学模式[J].成功(中下),2017(12):108.

编辑 杜元元

试论朗读语文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针对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进行分析,主要从学生朗读的现状、朗读习惯以及营造朗读气氛、自主朗读等方面入手,希望有效提升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语文教学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朗读能够提升小学生的核心素养。朗读不仅能够开拓小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可以养成更好的学习习惯。因此,语文老师要从教学实际出发,发现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扬长避短,提高朗读教学质量。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选择更多优秀的文章,增加课堂的有趣性,给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朗读教学目的

1.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

语文教材中的每段文字与每篇文章都不是独立的现象,因此学生首先要通过朗读更好地读懂每篇文章,了解每篇文章内容架构,以及作者心中的思维和感想,明白每个自然段相互之间的关系,教师要针对课文中的语言、组织、修饰、前后的相互关系给学生作出详细的解释。学生只有理解了这些关系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意思以及所运用的修饰手法,进而有效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语文的感染和影响,并能从文章中得到感悟。

2.豐富学生的知识

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必须要有多个层面的知识,因此,语文老师在选择朗读文章时要注重内容,有目的地去朗读。通过朗读不同体系的文章,让小学生不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

例如,学习部编版二年级上学期《听听,秋的声音》时,老师可以指导小学生朗读,在朗读中让小学生感受其中秋风瑟瑟作响,看到秋叶、小动物、美丽的田野等相关事物“好像他们自己走进了整个秋天,在平静的田野上听着音乐,认真感受真正的声音”。通过朗读小学生能从中体会作者的思维特征、美妙语句以及修饰手法的运用,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方法

1.培养学生养成朗读的习惯

教师选择朗读教材至关重要。如所选朗读文章太难,高出学生的接受范围,那么学生就无法理解,效果可想而知。所以需要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去选择简单明了的文章和有趣的故事等,以便养成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老师还可以通过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情境氛围,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例如老师可以选择《在牛肚子里旅行》文章,从班里找出两个学生,让他们表演不同的角色,并用搞笑的方式表达出来,参照之间的对话进行朗读,老师要协助学生把生动美妙的词语勾选出来,使小学生感觉到语文朗读的乐趣所在,从而对朗读更感兴趣。

2.引导学生自主朗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营造学习气氛,让小学生踊跃参与到语文朗读中,从而提高小学生的朗读兴趣。老师在讲课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表达热情以及神情动态,因为这些因素会直接感染学生学习状态。因此,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必须要用亲近、随和方式去教导学生,为学生建立愉快的朗读情境,让学生在快乐的环节中展开朗读。老师还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法,比如通过设计环节、组队议论、形象表演等来提高学生朗读的热情和自主性。老师还可以借用“朗读者”演出的方式,以“探究+阅读+解析”方法,指导学生更好地融入语文朗读中。经过多元化的教学技巧,将独断古板的教学方式,转变成交流互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自愿地参加到朗读行动中,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总而言之,在教学过程中,语文老师要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综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实际情况,选择优质的文章,使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朗读习惯,确保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巩妍平.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智慧课堂阅读教学策略分析[J].学周刊,2019(28):141.

[2]魏亮孔.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31):32-33.

编辑 温雪莲

试论朗读语文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在如今的小学语文课堂中,朗读常常成为课堂的匆匆过客,學生朗读准确率低、流利程度差、缺乏感情等情况普遍存在。而这些情况将会影响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等。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与朗读指导的整合势在必行。本文将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方面来讲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应用,力求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来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朗读教学;朗读能力

由于社会上有以分数评价老师的现象存在,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老师们想的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朗读往往成为课堂的匆匆过客,学生朗读准确率低、流利程度差、缺乏感情等情况普遍存在。近年来,随着《朗读者》的热播,朗读又得到了应有的重视。

其实,朗读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方法,是现代语文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课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语言所蕴含丰富的情感,并与自己的情感相通,加深理解与体验,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传统的朗读训练无非是教师范读和学生练习两种途径,长期如此学生会产生厌倦感。人类已进入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已越来越受到重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势在必行。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指出:“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高度信息化是当今人类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作为学生的伙伴和指导者——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培养和强化自己的信息意识,进一步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朗读指导整合更富实效呢?

一、 课前微课指导,了解朗读技巧

要学好朗读,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如朗读的节奏、声调、语速、停顿等。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一般是利用课堂时间,以不同的朗读实践让学生自主体会朗读技巧。每位学生的朗读体验各不相同,因此这种以实践代替理论学习的教学方式,并不是每位学生都能有所领悟。其实,教师可以在课堂朗读实践以外,开辟新的方式,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了解其中的技巧,为课堂学习预热。

近年来,翻转课堂成为一线教师热门的话题。所谓翻转课堂,“从字义理解,就是对传统课堂的‘翻转’或‘颠倒’,是当前信息化背景下的一种创新型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过程是先教后学,翻转课堂则是先学后教。”

而“微课”则是实现先学的一种方式。“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将“微课”与朗读教学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在课前学习系统的朗读技巧,从而对朗读技巧和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因此,针对朗读教学,教师可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制作关于朗读技巧的一系列微课。如在讲授古诗朗读的停顿时,教师即可制作有关五言诗和七言诗在朗读停顿上的共性和不同,力求让学生在学习以后,能运用“微课”中所学到的技巧,自主准确掌握其他诗歌的停顿。

学生通过观看“微课”,在课前就能够自学相关的内容,掌握一定的技巧为以后的朗读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微课的好处还在于学生可以反复观看、反复记忆、反复练习,方便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

二、 课堂多形式辅助,提升朗读水平

学生通过课前微课学习后,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利用这些技巧引导学生读好课文。但是,传统的教师范读形式比较单一,学生只能依靠听读去感受、想象文中的情感,不同的学生接受程度各不相同。而如果能够在朗读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为朗读创设不同的情景,学生的接受程度会更高。

而所谓的情景教学,指的就是“教师利用教学用具、真实物品以及语言、音乐等,对教学内容中的场景进行还原,让语文课文中作者笔下描写的场景在真实的生活中、课堂上重现。

通过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可以有效地将静态的语文文本转化为动态的视频、图像,将无声转化为有声,现代信息技术有助于带领学生进入情境式教学,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学习兴趣与自主性。

(一)利用音乐创设情景,渲染朗读气氛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对学生来说,音乐艺术主要还不是一门知识,而是一种内心体验,一种音乐审美愉悦的体验,音乐只有用心体验,才能发现在音符后面包含着的艺术的价值。”在朗读教学中,音乐还具有最能拨动人情感之弦的力量,也是渲染情景、创造气氛的重要手段。在音乐所带动的情景中,慢慢引导学生欣赏、想象,对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渲染朗读气氛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在朗读冰心所写的《纸船》时,由于学生体会不到诗人思念母亲的深情,语调较为平淡。于是我给他们讲解诗歌的内容和创作背景,并且选择《二泉映月》作为朗读背景音乐,让学生随着音乐,体验诗中的感情。学生伴随着哀伤的音乐,情绪很快就被调动了起来。他们语调缓慢,深情倾诉,正好与诗人对母亲的绵长思念相协调。

而在学习泰戈尔的《金色花》时,由于诗歌中表达的是一种童真可爱,我则据此选择比较轻松的音乐,如班得瑞的《童年》,在音乐的渲染中,学生很快便能找到感觉。“体验式教学使学生享有更充分的思想和行为,最大限度地获得身体和心灵的解放,使学习主体化,主动化。它让学生作为主体去体验教学内容,在兴趣的引领下,积极地、却不知不觉地在体验中完成学习任务。”

总之,根据教材特点,因文制宜,选择合适的音乐为朗读课文服務,以渲染气氛,增强感召力,使之成为最有效的、最易操作的朗读呈现形式。

(二) 提供图片材料,帮助学生理解内容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是:由直觉行动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再到抽象逻辑思维。”“儿童进入小学后的识字、阅读、作文、计算等,首先都要借助于形象思维来完成。由此可看出形象思维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形象思维训练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有助于语感的培养。在朗读教学中,除了音乐,利用形象直观的图片激发学生的想象,也是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朗读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指导学生朗读梁晓声所写的《慈母情深》这一课时,学生们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读不出母亲的辛苦。考虑到这篇课文写的是六十年代初的事,当时大多数老百姓的家境都很困难,在食不果腹的时代花费“一元五角钱”买一本书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因此在教学中,我及时补充相关的背景材料,还下载了“龟裂的手”的图片给学生们看,当直观的图片呈现在学生们面前,他们懂得了在那个年代“我”的母亲是怎样辛苦劳作的,也读懂了母亲的慈爱与深情,再让学生们读这一句话时,他们读出了母亲的艰辛与对儿子的慈爱,有些孩子甚至眼泛泪花。

“情景教学的适用还可以打通语文教学与生活实践之间的通道。语文是来自于生活实践的艺术,是对生活情景的浓缩,因此,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开展情景教学也是可以让学生找到生活实践的应用价值的。”直观的画面可以让学生们体验课文内容,对课文内容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学生在朗读中仿佛身临其境,看着画面就可以想象、品味、感悟课文所描绘的内容,能更有效地调动朗读的情绪,读出文章所蕴藏的意味。

(三) 借助影视材料,呈现朗读画面感

画面感的呈现,就是要将文章中所表现的画面,通过朗读呈现出来,让听众听到这段朗读能够联想到文中所表现的画面。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朗读者在朗读时,自身也要有这种画面感。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先借助影视材料,帮助学生进行联想、想象。

在教授《再见了,亲人》这一课前,我利用中队课让学生观看了2017年在北京卫视录播的《档案》中《抗美援朝》的节目,周末布置他们观看电影《上甘岭》和《英雄儿女》。学生们充分了解了课文的时代背景,被抗美援朝的英雄事迹深深打动了,再次朗读这段文字,学生们的脑海中呈现出中朝两国人民的一桩桩往事,一帧桢刻骨铭心的画面,这种不是亲人而胜似亲人的深情喷薄而出,学生们都能入情入境地朗读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会触及人的精神世界。”学生借助影视材料融入文章的内容中,朗读时自然而然会迸发出该有的情感体验,给人以画面感。

三、 课后网上练习,巩固朗读技巧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走进数字化时代,各种现代通信交流的软件也得到了普遍应用。微信作为一种全新的沟通形式风靡一时,该软件不仅能够实现文字形式的沟通交流,还能够发送语音信息、视频、图片等,以更丰富的形式来让人们实现沟通和交流。”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微信的强大功能来指导学生课后朗读。为了让学生得到进一步的练习,让每个孩子都充分参与其中,老师可采取家校合作的方式,利用微信群做媒介,让学生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分享出来。教师可以及时进行评价,班里的学生可以互评,达到互相学习的目的。

另外,教师还可以从网上下载影视资料,去掉音频,让学生课后配音,再和原音进行比较,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这些都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朗读教学上所带给我们的便利之处。

夸美纽斯曾经说过:“找到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步伐。”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当学会信息技术与语文朗读教学的整合。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结合语文教材适时适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优化语文朗读教学,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接受新型朗读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入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把学生摆在主体位置,以培养学生朗读兴趣为主要教学目的,为学生未来的语文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增强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路娜.课堂教学的“翻转”变革——读《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法》[J].中小学管理,2015(6):55.

[2]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3]丛珊珊.小学低年级语文情景教学方法浅谈[J].课程教育研究,2018(45):85-86.

[4]张黎.音乐要用心灵来体验[N].济宁日报,2007-07-15(003).

[5]张黎.音乐要用心灵来体验[N].济宁日报,2007-07-15(003).

[6]陈会昌.中国学前教育百科全书·心理发展卷[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5:122.

[7]李莉.小学语文教学强化学生联想思维训练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8.

[8]丛珊珊.小学低年级语文情景教学方法浅谈[J].课程教育研究,2018(45):85-86.

[9]赵明明.微信群辅助小学语文学习新方式构建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5):26-27.

作者简介:

汤秀文,广东省清远市,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凤翔小学。

试论朗读语文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教学 培养语感 朗读能力 有效教学

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大纲明确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要让学生充分朗读,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将学生引入最佳阅读领域,真正提高教学过程中的阅读效果,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师应采用多种课堂阅读方式来激发学生,提高兴趣,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养成正确的朗读习惯,读出声音、读出感情来、读出韵味来,比仅用眼睛看得到的印象深刻得多,感想领会透彻得多。只要我们加强朗读训练,让朗读走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去,我们的小学语文定会变得丰富多彩。

一、明确朗读和朗诵的区别

朗读的内涵是什么呢?顾名思义,朗读,是指清清楚楚的高声诵读,就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朗,即声音的清晰、响亮;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朗读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朗读,读者还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增强理解,能有效地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地体味能力,以及确立口语表述最佳形式的自我鉴别能力。朗读并不是机械简单的重复课文,而是通过内部理解完成的复杂的智力活动。

朗诵有两个意思:一是读出声音来;另一个意思是背诵。朗诵就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诵读不仅强调了读,而且强调了积累,要熟读成诵。 朗读与朗诵的区别在于:选材种类不同、应用范围不同、目的和效果不同、要求形式不同。

二、知晓朗读的要求及标准

用普通话朗读,注意多音字的读音,注意由字形相近或由偏旁类推引起的误读。注意异读词的读音。

三、正确朗读,养成习惯

宋代的朱熹对朗读曾提出过严格的要求:“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牵强暗记,要多度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因此,我要求学生把字音读准,朗读过程中不添字、不能、减字,严格要求他们反复诵读,达到文畅气顺的地步,养成预习的习惯。通过多种活动形式的训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朗读兴趣和能力。

四、教师做好范读,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精彩的范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朗读的积极性。因为小学生具有向师性,他们在听老师范读时,往往会自觉地模仿老师,主动纠正自己朗读中的不足,从而对课文朗读水平的审美标准有了感性的体会。我在教学每篇课文前,都会做一番深情地范读。范读时,力求批文入境、融情于声,用自己的情感来感染学生,让他们与我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五、教学巧用齐读,提高学生整体水平

针对学生朗读的水平和特点,在初步把握文章感情后,可充分利用齐读的功效来提高整班学生朗读的能力。齐读有利于教师发现问题,集中指导。更有利于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积极参与朗读,找到朗读感觉,发现朗读规律,掌握朗读方法,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树立信心,从而体验成功的快乐。久而久之,班级学生的朗读能力便会在齐读中得到提高。

六、掌握朗读的基本技巧

(一).停顿

朗读时,有些句子较短,按书面标点停顿就可以。有些句子较长,结构也比较复杂,句中虽没有标点符号,但为了表达的需要,中途也可以作短暂的停顿。包括:标点符号停顿;语法停顿;感情停顿。

(二)重音

重音是指那些在表情达意上起重要作用的字、词或短语在朗读时要加以强调的技巧。重音时通过声音的强调来突出意义的,能给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词增加分量。如:语法重音、强调重音、感情重音。

(三)语速

朗读者在朗读时要掌握适当的朗读速度,可以渲染作品的情绪和气氛,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朗读的速度决定于作品的内容和体裁。一般说,记事要读快些,记言要读得慢一些。

(四)语调

语调一般是和句子的语气结合在一起的。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如果能让学生注意到语调的升降变化,语音就有了动听的腔调,听起来便具有音乐美。语调可分为:高升调、奖抑调、平直调、曲折调。

七、创设教学情境,读出学生个性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当学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并且对文章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学生们开始渴望根据自己的认识问题的角度和方法,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通过朗读时富有个性的语气,感情处理来表达各自对文章的体会和见解。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去朗读,读出流光溢彩的世界的精彩!

简而言之,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和各项能力发展的启蒙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能够有效地提升小学生表达能力与交流能力,增强自信心,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今后的朗读教学和教研中,我要不断激发学生走进中华文化的兴趣,重视学生朗读的训练,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让语文核心素养之“读”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小學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试论朗读语文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在小学阶段,朗读是阅读的起点,不论学习何种语言,朗读都是非常重要的。朗读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语言艺术。在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要懂得从多个角度鼓励学生开口朗读,将枯燥的文字变成有情感的语言,进而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水平。文章分析朗读指导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以供参考。

关键词:朗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引  言

朗读,顾名思义,就是进行有声音的文字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情感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朗读。朗读就是通过发声将课文中的文字变成优美柔和的声音,进而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合理地指导学生朗读,使学生通过朗读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朗读指导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朗读是听说读写活动的升华,学生要想学好语文,就应加强语文知识的听说读写能力。学生可以通过听说读写得到知识的启蒙,使自身的文字功底变得更扎实。而朗读指导更偏向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认知和情感体验,教师可通过朗读指导引导学生逐渐掌握朗读的规律,学会朗读的基本方法,学会在朗读中直观感受课文思想情感[1]。

朗读指导理念具有非常强的实用性,能够引导学生对语文知识有一个更好的认识,进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通俗来说,朗读指导就像一盏明灯,可以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一)学生不喜欢学习语文

不论学习什么学科,兴趣都是学习的前提。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兴趣越高,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越高,语文学习亦是如此。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则很难保证学习质量。笔者经过长时间对学生的阅读学习的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不够浓厚,这就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进而影响了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学生无法将文字转化成情感

小学生在进行语文阅读时,只能简单地从字面意思、成语和形容词等方面进行学习,无法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进而影响了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水平的提升[2]。出现上述問题的主要原因是语文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在课堂上只是向学生灌输语文基础知识,没有给学生提供充足的阅读时间和想象空间,这就导致学生无法深入掌握文章中的思想情感,无法完成有深度的阅读学习任务。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但实际上大部分教师只是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的基础知识,并没有针对文章内容进行精华提炼和思想升华,导致学生只会背诵文章,不能深入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要懂得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现有的教学模式,挖掘文章内蕴藏的更有价值的知识,提取出文章的精髓,升华学习价值,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思想体验,培养学生的情感转化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活跃学生的思维,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三)师生关系不和谐

师生的融洽互动是教学发展的基础,师生在进行互动的过程中可以加深彼此间的情感,保证及时完成教学任务。由此可见,高效的师生互动是构建高效语文课堂的基础保障[3]。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大部分教师以自我为中心展开教学,在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落后的教育理念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也会让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疏离。没有良好的师生互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及时了解学生学情,导致教学效果较差。也就是说,学生并没有参与阅读教学互动,整节课都是教师在自问自答中完成。总之,师生的互动过少会直接影响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质量,也会影响到学生的身心成长。

三、朗读指导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一)加强学生的记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容易被外界信息吸引,在学习期间注意力难以集中,因此,对于教师在课堂上所讲的内容总会左耳进右耳出,导致一整节课收获甚微。由于大部分小学生比较活泼好动,教师运用朗读指导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文章上。小学生聚精会神地进行朗读,就可以拓宽自身接受全新知识的渠道,进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普通话是我们的通用语言,小学语文教师要关注小学生的普通话教育。朗读不但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普通话表达水平,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4]。小学生的模仿能力较强,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这一特点,在语文课上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视频,供学生进行跟读学习。

(二)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具体语文内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案,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大部分学生提出的想法比较天马行空,只有极少数的想法对理解文章是有帮助的。此时,教师要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层面出发,让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可以更上一层楼,在朗读时对文章的情感体验更加浓厚。其次,在课堂开始前,教师可以提前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在家提前预习文章,并要求学生自己朗读文章三次或三次以上,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同时,教师也可以在早自习前让学生自由朗读,在早自习时对学生预习期间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如此一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能够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进而绘声绘色地朗读文章[5]。朗读后,教师要对文章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分析,从而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能力。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月是故乡明》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作者借助月亮表达的思念家乡之情。现在,大部分学生的父母在他们身边,所以他们很难理解为什么作者想要看到故乡的月亮。因此,教师要在学生朗读前启发学生挖掘文章蕴含的思想情感,围绕课文的重难点展开联想,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其在朗读的过程中代入作者的想法,感受故乡的美、父母的好。

目前,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与时俱进,不断改进和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但是无论如何改变,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都是不容忽视的。具体来说,小学生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反复朗读,久而久之会形成阅读感,能够从朗读中联想到文章的深层意境,进而加深对文章的印象。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朗读的方式,利用自己标准的发音来带动学生跟读和模仿,让学生在跟读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及时改正。学生在朗读时要注意声音洪亮自信、抑扬顿挫,准确地掌握朗读的语调和语速,将自身的情感代入其中,促使自己和文章内容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感。

(三)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小学语文文章比较经典,教师可以有目的地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情节、内容和浓厚感情色彩的语句,引导学生进行反复朗读,这样不但可以增强学生对文章的感受,还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情感鉴赏能力。小学生在阅读后要懂得汲取其中优美且经典的好词好句,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将好词好句抄录下来,以便写作时使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学生在朗读过多篇文章后,也要学会鉴赏作者的写作风格。鉴赏是学生提高自身写作水平的重要方式之一。当朗读的文章达到一定数量时,学生就可以将自己写的文章与作家的文章进行对比,从对比中感悟不一样的思想见解,了解自己的不足和差距。在进行对比分析后,学生的写作水平也会随之提高,这也是朗读的优势。

俗话说:“朗读就是艺术。”如果说艺术给枯燥的生活带来色彩,那么朗读就是学生享受文章阅读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文章朗读指导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某一个意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采取分角色朗读文章片段或者选句的方式,深入分析文章内容。

例如,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在电子课件中插入边塞优美的风景,同时播放与诗句相契合的背景音乐,以便为学生解说诗句中表达的情感和意境,让学生更加强烈地感受到诗句内涵,深刻体会诗人那种为了国家安定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在潜移默化中磨炼自身的毅力,这也为学生后期语文知识的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学生在朗读后,如果对文章有独特的見解,还可以与其他同学交流学习,进而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著名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故事众所周知,鲁迅的笔就是他最强的武器。学生通过朗读鲁迅先生的文章,感受文字的魅力,可以更真实地体会到鲁迅先生在当时社会环境中的心理活动变化[6]。学生在朗读鲁迅先生的文章时,文章里面的画面会不自觉地浮现在脑海中,产生情感共鸣,从鲁迅先生的文章中了解到我国的和平与安定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朗读指导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非常重要。朗读有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和记忆力,温故而知新。古人在学习时一般采用多读多背的方式将知识烂熟于心。与此同时,古人如果不理解某一篇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就会仔细朗读、反复朗读,朗读多了自然就慢慢理解了。小学生的记忆力处于发展阶段,教师要正确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通过朗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尤其是文章里面那些强有力的语句,更容易打动学生的内心,在他们的思想深处扎根发芽。

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审美能力。朗读是艺术的再创造,可以让无声的文字变成带有感情色彩的语言,既能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认知,又能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语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结  语

总而言之,朗读对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通过反复朗读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感悟文章中的思想情感,促使学生的内心体验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因此,朗读必不可少,不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加倍重视,从朗读中感受文字的魅力和语言的优美。

[参考文献]

赵黎娟.浅析课堂朗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J].文理导航,2020(06):56.

张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指导的作用研究[J].中外交流,2019,26(13):234.

胡代代.浅谈朗读指导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J].文渊(中学版),2019(01):216.

陆海娟.浅析朗读指导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9(05):37.

黄连智.试论朗读指导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中外交流,2019,26(47):175.

黄俊安.朗读指导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作用[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9(05):121.

作者简介:陆兵(1981.4-),男,江苏宿豫人,任教于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仰化中心小学,中小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

试论朗读语文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朗读属于语文教学的一部分,有感情地朗读不仅能够激起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与热情,还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与文学素养,从而使得自身获得更大的进步。在当前的乡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采用朗读式阅读教学法进行教学,以提高学生的阅读体会,并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关键词:乡村小学;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朗读是小学阅读教学的一部分,教学中应让学生做到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做到声音响亮、咬字清晰,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但在当前的乡村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并未意识到朗读的作用与价值,在课堂上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时,也仅仅是一笔带过,完全没有想过学生能够从朗读中取得什么收获,从而导致朗读的价值无法发挥[1]。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教师必须及时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朗读教学纳入到阅读教学当中,以此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

一、明确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教学必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且需要明确教学的目标与重点,从而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相应的知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有所获”,并防止教学出现无头绪、无重点,甚至是舍本逐末的情况[2]。朗读作为一种常见的教学方式,其重点在于读,因此,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的过程中,应当突出朗读价值,并实现“以读为主、以读代讲”,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如学习到《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时,看过这篇文章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个有关师生之爱的故事,重点在于师生情,并不在于地震。因此,教学重点就是文章的主人公谭千秋老师为了挽救学生的生命牺牲了自己。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先让学生自行阅读这篇课文,并让其注意文中是如何描写人物的语言、性格特点等,从而让学生尽快找到文章的重点以及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与此同时,教师可对教学的目标进行细化,并主要分为以下3点:(1)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整篇课文,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2)让学生重点朗读描写人物特点的语句或者段落,比如人物的外貌、行为、语言等,感受这位老师的伟大;(3)让学生仔细品味“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这句话,感受到主人公身上的师德灵魂。通过明确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教学能够实现有的放矢,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采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是现代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现今,大多数乡村小学已经安装了多媒体设备,开始采用更为先进的设备来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从而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感悟,并获得更为美好的学习体验,进而对语文产生强烈的热爱之情[3]。一般而言,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的视频、图片或者音乐,让学生身临其境,并与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如学习到《黄山奇松》这篇课文时,由于大多数学生可能并没有去过黄山,不知道黄山的松树到底是怎样的,此时,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教学法进行情境教学。首先,教师可在网上查阅与黄山风景有关的资料,并下载相关的图片、视频,制作成相应的课件。随后,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播放相关的视频与图片,并将文章的内容复制到相应的图片上,让学生一边浏览美丽的图片一边朗读课文,感受黄山奇松之美。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让朗读较好的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示范性朗读,朗读的内容就是描写黄山“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的段落,从而增强学生的朗读体验。

三、设计多种朗读方式

学生之所以对朗读提不起任何的兴趣与热情,主要在于传统的朗读教学太过于古板,就是让学生一起朗读一段或者整篇课文,没有任何的生动与特色之处,从而导致学生对朗读提不起兴趣[4]。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适当丰富朗读的方式与形式,让学生感受到前所未有的体验,从而不断提高其朗读的效果。

朗读的方式有许多种,下面重点介绍几种可行性较高、效果也相对较好的朗读方式:(1)引导朗读:引导朗读也就是教师进行示范性朗读,在朗读完一句话之后,学生跟着教师进行朗读。同时,教师可以先读一句,让学生读下一句,从而实现朗读的无缝承接,以此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2)领读:由于低年级学生的朗读基础相对较差,教师可从学生中选出一个比较好的领读者,要求其他学生跟着领读者一起朗读课文。领读的学生每日一换,以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最终实现朗读效果的提高。(3)分合读:这种朗读方式一般用于層次较为清晰的文章,如学习到《灰椋鸟》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让男女生轮流朗读相应的段落,如女生朗读第一段,男生则接着朗读第二段,女生再接着朗读第三段……以此类推,从而活跃课堂阅读教学的效果。

总而言之,乡村地区的教学条件比城市地区的相对要差一些,在这样的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朗读式教学法来提高阅读教学的整体效果,让学生感受到朗读的乐趣与价值,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永兰.个性化的“朗读与思考”: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腾飞的双翅”[J].科普童话(新课堂),2014(24):50.

[2]李春明.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学语文:基于民族地区乡村小学语文朗读式阅读教学的思考[J].教育界(综合教育研究),2017(2):47-48.

[3]李辉.关于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西部素质教育,2016(11):179.

[4]雷世碧.关于加强和改进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的理性思考[J].教育,2016(11):114.

上一篇:经济法体系研究论文范文下一篇:农业人口流向问题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