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共享论文范文

2023-09-16

知识共享论文范文第1篇

知识共享是指组织和组织中所有成员所拥有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之间进行传播,个人知识能够提升为组织或者团队知识,组织和团队知识能够上升为企业或者行业知识等。知识共享可以是将自己的知识传播给别人或者其他组织,也可以是吸收学习别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知识。知识共享己經被公认为是知识管理的核心所在。而它这一重要价值体现在:知识共享可以促进组织中个人之间知识的相互传播,可以将这些共享知识储存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上,方便成员搜索和查找,使这些共享知识成为组织的共有资源,极大地提高了组织知识管理的效率。

一、知识共享的概述

1、知识共享的分类

对于知识共享的分析大多是从三个层面来分析的,分别是知识共享的对象一一知识内容,知识共享的手段—会议、网络或者培训学习,知识共享的主体一个人、团队及组织。知识共享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包括规章制度、合同条文等,显性知识的共享能够通过日常学习达到最大的使用效率,而隐性知识的利用则成为组织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因为隐性知识有可能仅为组织中的个别人员所拥有,只有通过人员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才能促使隐性知识的传播,可以节约组织获取知识所投入的成本,进而上升为组织知识资源组织的无形资产,成为组织知识储备,有效知识的储备能够相应地提升组织的实际竞争力。

2、知识共享在实践应用中的约束

在实际组织管理中,知识共享依然具有一些实际条件的局限性,最为主要的原因有四个:第一,知识具有隐蔽性,很多成员将知识视为自身具有独特竞争力的一项重要素质,这也是造成阻碍知识共享的一个重要的原因。第二,组织中管理制度的制约,目前企业中职能式管理依然占有很大份额,因此,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收到很大的限制,部门之间知识的流动也收到很大的约束。第三,知识共享得以有效实施的重要基础是组织中人员在之间建立良好的信任机制。只有相互之间取得信任,人员之间才能够就组织中相关问题进行及时并深入的探讨,知识共享机制才能够良性发展。

二、工程项目中的知识共享

工程项目中的知识共享的定义为项目人员为了项目的顺利进行,不断地沟通和交流,使彼此之间的知识进行传播和转化,促使项目总体知识容量增加。工程项目中的知识共享层次可以分为三种,分别为项目内部各个人之间的知识共享、项目中各部门之间的知识共享、项目各参与组织之间的知识共享。

知识共享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表现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共享和隐性知识共享两种类型。工程项目管理中对于显性知识的共享方式有合同、文件、制度等,隐性知识共享的方式有师徒制、团队及组织培训、例会、经验交流会等。下面主要针对于隐性知识共享方式详细地进行阐述。

1、师徒制。在组织中常常设置师傅带徒弟的制度,因为建筑施工组织中存在很多的隐性知识,如有的工程人员拥有很丰富的施工经验、技巧等,但是这些丰富的施工经验能够被显化的知识比例非常小,因此,采取师徒制能够通过师傅和徒弟之间的相互交流、口常跟随、旁观、模仿等方法达到有效传递隐性知识的效果,如此即达到了隐性知识共享的目的。

2、团队及组织培训。在建筑施工中,组织及团队的培训内容包括有各种分部分项工程施工要点分析、施工技术指导、安全施工技术指导等,培训人员可以采取现场指导的方法、理论传授等。培训人员可以邀请施工现场的工程师、经验丰富的施工工人、管理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等。培训能够促使施工人员快速高效地吸收施工经验,并且培训能集中的对大批实际的施工人员进行培训,辐射的范围比较广泛,知识共享群体面积大。

3、例会。工程项目管理制度中通常会指定例会制度,所谓例会,就是指固定时间段举办组织内部的会议,会议内容通常会涉及到近期工程进展结果以及工程进展的下一步方向。例会制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定期对于组织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处理,组织成员碰到的疑问能够在例会当中提出并通过与会人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得以解答。通常例会的间隔时间一般比较短,常常会设定为一周左右,有的工程项目遇到紧急施工段或者工程的非常重大的情况下,例会的间隔时间也可能会更短。通过例会这种对于工程项目知识共享的方式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它能够做到对于工程问题即遇即答的效果。

4、经验交流会。现在很多的工程企业和工程项目团队都会不定期地举办一些经验交流会,邀请的都是业内经验丰富的专家,可以从组织内部邀请也可以从组织外来邀请。这些专家会专门针对工程项目中一些非常专业的问题进行专题讲座,并且会结合本人在业务上的一些高效的技巧,因此经验交流会对于项目组织中的新人来讲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学习良机,能够学习到一些处理业务的精粹。

总而言之,知识共享己经越来越受到工程项目管理者的重视,知识共享能够不断地使项目组织的知识存量增多,形成一定的知识积累,而有效的知识积累能够转变为项目组织能力,进而影响到项目组织的绩效。

三、施工安全知识共享的网络性

建筑施工安全知识共享与社会网络有着密切的不可分割的联系,研究发现,组织中人员进行交流沟通时会根据个人的关系偏好来选择交流沟通的对象,建筑施工安全知识共享也就是基于这样一种关系网络得以传播和转化的。建筑施工安全知识共享网络可以分为组织关系网络、个人关系网络以及跨组织之间的关系网络。下面分别来阐述这三种关系网络形式。

1、组织关系网络是指组织之间通过建立合同、制度等所维持的正式关系,一般合同中都会明确甲乙双方的安全责任,并且明确提出项目施工中所应达到的安全要求或者安全技术标准。在合同和制度中涉及到具体的施工安全方面的问题时,都会明确要求按照相关的规范制度来执行。组织之间的安全知识共享一般都是针对于显性知识或者易识别的隐性知识。

2、个人关系网络是指组织内部成员之间根据个人的人际关系偏好来选择交流和共享对象,从而建立起个人之间的内部关系网络。个人关系网络是组织中隐性知识得以显化的主要途径。施工过程中无论是现场管理人员还是施工人员之间都会经常根据个人人际关系进行交谈和讨论。如口常施工过程中遇到安全问题,个人选择请教与个人关系良好的经验更丰富的施工人员得以解答等。这样一种个体之间的关系是补充正式关系中的不足的最有效的共享方式。因此,个人关系网络在建筑施工安全知识共享中发挥着不可比拟的作用,也逐渐受到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的倍加重视。

3、跨组织之间的关系网络是指组织中的人员与其他组织中人员之间的沟通交

流,进而形成关系网络。跨组织关系网络最大的优势在于跨组织人员之间形成良好的接触和交流,为组织之间的信息传递提供了通畅的流通渠道。跨组织关系网络是个人关系网络的补充,是个人跨越组织的边界与其他组织人员形成的人际关系,广泛的个人关系网络能够促进隐性知识快速地传递和转移。图2-3给出了跨组织关系网络具体网络形式。

每个建筑工程项目均是由多个参与方参与的,并且伴随着工程项目的复杂演化,项目组织中参与方的数量和机构背景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工程项目本身具有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因素非常多,因此,工程项目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面对工程项目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增加,扩大施工安全知识共享的范围以及加强施工安全知识共享的力度成为工程项目不断发展的必要选择。但就施工安全角度而言,施工安全知识共享能够潜在增加施工人员施工安全知识,减少建筑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保护意识。

知识共享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网络资源的日益丰富,为网络学习者提供更多浏览选择的同时也增加了资源检索的难度,如何优化和组织网络学科资源,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资源导航,是现阶段教育信息资源开发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文章基于语义Web来描述学科资源及其之间的语义联系,应用知识地图整合、显示其语义联系,为学习者呈现形象、直观的学科知识结构,提供高效、智能的资源呈现和导航服务,实现学科资源的精确定位,促进学习者对学科知识的查询、理解与整体把握。

【关键词】语义Web;学科知识地图;本体;学科资源本体模型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教育的普及,使各种网络教育资源急速增长,学习者在浏览时往往会迷失在资源海洋中,找不到自己想要的学科资源,本文用本体为学科资源提供一个统一的规范模型,基于语义来描述学科资源及其之间的关系,保持相同资源语义上的一致性,并用知识地图对网络资源进行重组和整合,直观、形象地描述了学科知识的结构,提供结构化的学科资源目录,方便学习者对学科资源的检索和浏览。文章详细介绍了基于语义Web的学科知识地图建构的架构、基于本体的学科资源模型的表示和存储、语义学科知识地图建构的工具、方法、步骤等内容,初步探索语义Web技术和知识地图在学科资源建设方面的应用,为学科资源的整合、应用、共享与结构化呈现提供了有效的支持。

一 相关理论

1 知识地图及其建构

知识地图 (knowledge map),又称认识地图、认知地图[1],最早是由布鲁克斯(B.C.Brooks)提出的。它通过对知识、概念等进行组织、描述,绘制成以各个单元概念为节点的知识图,并通过可视化技术来显示知识的有机结构。作为知识管理的一种有效方法和手段,知识地图描述了知识之间的关系和获取途径,不仅能够表示知识体系的层次结构,帮助使用者方便、快捷地找到所需要的知识,还能对学习资源进行导航,对学习过程进行引导。

知识地图一般分为程序型、概念型、能力型、社会关系型四大类[2]。概念型知识地图主要以组织或系统便于共享的通用术语、主题对知识内容进行分类显示,并划分知识间的层级关系,存储关联知识文档之间的链接,提供知识向导。[3]

目前的概念型知识地图大多是面向应用的,主要用于指示知识的位置,无法对学科间的关联进行语义表达,基于本体的知识地图不仅能语义描述学科知识间的联系,以语义知识网的形式展现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习者直观、清晰地了解学科之间的联系,还能实现学科内容的共享、互操作和动态更新。本文建构的学科知识地图就是基于语义的概念型知识地图。

2 语义Web及其技术

语义Web是Berners-Lee于2000年12月18日在XML2000会议上正式提出的[4],旨在使Web上的信息具有计算机系统可以理解的语义,从而更好地帮助计算机之间以及计算机与人之间的协同工作。也就是说,它使现在的Web成为一种能理解人类语言的智能网络,通过对Web上海量的异构信息进行有效地分类、继承、集成、复用、协作和管理,实现资源的共享、兼容,使用户可以迅速准确地找到需要的信息,为我们提供动态的、智能的访问和导航。

本体作为RDF(S)的扩展和延伸,用于描述应用领域的概念、概念之间丰富的语义关系,解决语义表达、信息共享、语义理解、知识重用等问题,是现阶段语义Web研究的重点和热点。本文中应用语义Web和本体来语义标注和描述资源的概念、属性及资源之间的关系,消除学科知识的二义性,实现学科资源的共享、重用,建构基于语义Web的学科知识地图,为用户提供、呈现基于语义的学科资源导航。

二 基于语义Web的学科知识地图的建构过程

1 学科语义知识地图架构图

图1是学科语义知识地图建构架构图,架构图由资源层、语义层和显示层构成,资源层存储的是实际的学科资源,语义层通过对学科知识进行语义定义、描述、标注和整合形成学科知识本体模型,显示层以网状结构呈现学科知识节点间的关联,把基于语义的学科知识地图可视化地展示给用户。其中,语义层作为语义表达学科资源和定义资源间语义联系的模块,是实现学科知识地图语义呈现的关键。

上图中,资源层通过对数据库和网络中结构化、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和隐性知识进行关键字提取等操作,来完成对学科资源的预处理。语义层通过对预处理后的数据进行语义定义、描述和标注,建构各学科的学科本体库,然后根据学科间固有的联系,对各学科本体库进行语义整合和合并,将原本异构的领域本体联系起来,形成学科资源本体模型,显示层将学科本体模型映射为知识地图,并将各学科本体间的语义关联也映射到本体知识地图中,用可视化技术全局呈现学科知识地图的关系网络。

2 学科资源本体模型

为了便于学科知识和资源的整合、更新,整个建构过程动态地组织资源,并采用知识点作为资源描述的基本单位。每个知识点指向若干个相关的学习资源,包括HTML文件、PPT、视频、音频及其它形式的学科资源,这些学科资源按照相关性和存储格式的不同来存放。若干个相关度大的知识点的集合构成子内容(例如“章节”),而若干个子内容组成一个学科内容(例如“课程”),各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按学科内容之间或学科课程的相关性等参数来记录的。每个知识点有属性及其属性值,如知识点标号,知识点主要内容、知识点的呈现方式(PPT、HTML、音频、视频等)、知识点要求的掌握程度(了解、理解、掌握、熟练掌握)、知识点的教学目标(记忆、理解、应用)、知识点采用的教学策略(协作、合作学习等)等属性。知识点之间也有各种各样的关系,如包含关系、前验关系、后继关系等。总上所述,一个学科知识点可以看作是一个11元组:(A,B,C,D,E,F,G,H,I,J,K),其中:

A:知识点的标识号,模型中每个知识点的编号是唯一的,用来识别知识点;

B:知识点关键字集,可用于检索本知识点的关键字集;

C:知识点的说明部分,概述本知识点的主要内容及本知识点在学科课程中的重要性,便于学习者浏览和查询学科内容;

D:知识点的描述部分,指向知识点内容文件的指针;

E:知识点关系,描述本学科知识点与其相关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包括:

先验关系:学习该知识点需要掌握的预备知识点;

后继关系:本知识点可以作为哪些知识点的预备知识点;

包含关系:在本知识点中包含了哪些知识点;

相关关系: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可以是先验、后继、包含等关系,也可以是属于同一个子内容或学科内容的除以上关系外的知识点;

F:知识点的教学方法和呈现方式,知识点所采用的教学策略和资源的呈现方式,包括PPT、HTML、音频、视频等分类;

G:知识点的示例部分,指向知识点的示例文件的指针;

H:知识点的测试部分,对学习本知识点的学生测试其对该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的试题集;

I:该知识点要求的掌握程度,包括了解、理解、掌握、熟练掌握,由此可以作为划分通过阈值的依据;

J:进入阈值,只有当所要求的先验知识点的加权平均得分不小于进入阈值时才允许学习该知识点;

K:知识点要求达到的目标,包括记忆、理解、应用等值,用于指示该知识点所要求达到的认知能力的层次。

本文中的学科资源语义模型用网状结构来存储,如图2所示,采用这种存储方法,不仅对学科资源和知识点间的关系做了深入的描述和呈现,体现出各学科资源和知识点间承上启下的关系,又照顾到各学科、知识点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保持学科结构的系统性,也方便学科知识地图直观、形象地呈现,为浏览者从全局上、总体上掌握学科内容提供平台,为学习者提供了智能化的学科内容、资源导航。

三 学科本体知识地图建构方法及步骤

1 本体知识地图建构工具

本体的编辑和建构工具很多,经过分析、比较,本文选用Protégé作为本体描述和知识地图呈现的工具。Protégé作为斯坦福大学开发的一个开放源码的本体编辑器,支持多重继承,提供对新数据的一致性检查,与其它本体编辑工具相比,它具有以下特点:

(1)界面风格与普通Windows应用程序风格一致,易于用户操作。Protégé提供了一个图形化的界面用于建构类、属性和关系,本体结构以树型的层次目录结构显示,使得用户可以更加专注于概念层次上的本体模型构建。用户可以通过点击相应选项来编辑或增加学科类、学科子内容类、属性等本体元素,能直接对本体进行检查、浏览、编码和修改,也能进行简单的推理和查询服务。

(2)是一个可扩展、跨平台的工作环境,模块划分清晰,提供完全的API接口,用户可以在Protégé中插入插件扩展其功能,如插入RacerPro来扩展推理功能。插入可视化插件,如OWLVlz、Ontoviz和TGVlzTab等,来生成和显示基于本体的知识地图和学科结构。

(3)支持具有JDBC1.0驱动的数据库,便于学科资源和知识地图的导入和存储。

(4)支持本体语言对本体进行输入和输出,并且可以免费下载使用。

2 本体知识地图建构方法与步骤

本文用Protégé作为学科本体知识地图建构和呈现工具,具体建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确定学科知识地图的范围。根据学科应用的专业领域、面向的学习者来确定学科知识地图的领域和范围,并根据领域范围对学科内容和资源进行收集整理,通过对相关领域材料的收集、分析来确定资源范围中所包含的学科类、学科子内容类及知识点类。

本体分析。确定学科领域内知识点、术语的概念、属性及其之间的关系,并用领域内的标准术语对这些概念、属性、关系进行定义。如定义学科内容和知识点的属性,包括知识点的标识号、关键字集、说明部分、描述部分、测试部分、知识点要求的掌握程度、知识点要求达到的目标等。定义学科之间、内容之间、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包括先验关系、后继关系、包含关系、相关关系。

建立学科资源本体框架。基于以上的本体分析,对学科知识进行本体描述和分层,创建学科资源模型的层次框架。由于OWL广泛的定义词汇、词汇之间的语义关系的功能,如类型之间的不相交性、基数、等价、枚举类等,并有一定的推理能力,所以本文选用OWL语言来描述学科资源本体。文中采用从顶到下的方法建构资源本体框架,并在创建本体框架后,为学科资源模型添加属性和实例,即为创建的学科内容类添加实体资源,为类属性添加属性值。

生成知识地图。利用Protégé的信息可视化技术和可视化插件OWLVlz、Ontoviz、TGVlzTab,根据用户的需要生成各种视图,呈现学科语义知识地图。

知识地图评价。从准确性、清晰性、一致性、完善性和可扩展性等多个方面对本体知识地图进行有效的评估,并对知识地图不断地进行调整和完善 。

图3和图4应用Protégé依据以上建构语义知识地图的步骤,建构基于语义Web的计算机学科知识地图,并用TGVlzTab插件呈现资源的结构、属性、关系的网状图。

四 结束语

语义Web和知识地图作为资源定义、知识管理的方法和工具,在资源描述和开发中已有应用,本文把二者结合起来,建构基于语义Web的学科知识地图,不仅为学习者提供具有语义关系的学科资源结构图,而且通过本体对学科资源及其关系进行定义,实现资源的结构化存储和互操作,为学科知识地图的构建、维护和呈现提供基础。本体的使用减少了学科资源的重复建设和表达歧义,实现了资源的共享、重用。

参考文献

[1] 杨曦宇.知识地图研究综述[J].图书馆学刊,2007,(3):

133-136.

[2] 李丽,陈丹华.高校图书馆学科知识地图的构建[J].图书馆学刊,2010,(5):3-5.

[3] 郑方林,王以宁.知识地图在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中的应用[J].软件导刊,2010,(1):75-76.

[4] 宋炜,张铭.语义网简明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 刘凤娟.基于语义网的自适应学习系统中领域模型的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年硕士毕业论文,2007.

[6] 尉迟文珠.浅谈远程开放教育学习资源知识地图的创建[J].天津电大学报,2009,(3):22-24.

The Construction of Semantic Web-based Subject Knowledge Map

SHI Lei

(Distance Teaching Center,China Central Radio and TV University, Beijing 100031,China)

收稿日期:2011年4月1日

编辑:红叶

知识共享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在图书馆共建共享环境下,从信息资源建设、信息资源服务、内部工作管理、图书馆管理等4个方面设计了图书馆的建设模式,研究了资源共建共享给图书馆资源保障、用户服务、业务工作、管理工作等带来的变化,为新时期图书馆工作的重构提供参考。

〔关键词〕图书馆联盟;共建共享;建设模式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0.10.023

Study on the Model of Library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Resources Co-constructing and SharingFan Yafang Gao Zhonghua

(Library,Xuzhou Normal University,Xuzhou 221116,China)

网络环境,信息时代,图书馆的业务工作与服务模式,不仅局限于个体图书馆的管理与运行,还应考虑共建共享环境下图书馆工作的延伸、扩张与重组。本文以资源共享为着眼点,对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用户服务模式、业务工作管理模式、人才交流管理模式[1]等进行探讨,为新时期图书馆工作的重构提供参考。

1 信息资源建设模式

信息资源建设是图书馆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图书馆资源的构成要素发生了深刻地变化,由较为单一的馆藏实体资源,向馆藏实体资源与馆藏虚拟资源、网络可获取资源并行发展的格局转变。近年来,在共建共享的利益趋动下,图书馆的资源保障体系,通过图书馆联盟或联合体等组织形式,融入了多家图书馆的多种资源,形成了多家图书馆资源对一家图书馆的联合保障,使资源的互补共享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最大限度地节省了文献经费,保障了用户对资源的需求。图1为共建共享环境下图书馆的资源建设模式。

在资源共建共享模式下,图书馆资源保障体系的构成是以馆藏资源为核心,以区域、行业、系统、国家、国际等联盟馆资源为辅助,构成的资源集合。用户在联盟共建共享的条约下,实现资源的共知与共享。因此,图书馆在资源建设过程中,要根据核心用户、核心专业、核心学科等需要,建设自己的核心文献群。同时也要对联盟其它图书馆的馆藏资源、特色收藏、互联网可共享学术资源等进行调研,建立共享共用协议,作为图书馆辅助资源群,用来补缺自己资源之不足,完成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多层面、全方位的资源保障体系[2],满足多方用户的需要。图1 共建共享环境下的资源建设模式

2 信息服务模式

图书馆信息服务是图书馆工作的落脚点与归宿。图书馆的信息服务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图书馆的基础服务工作,主要包括:书刊借阅、馆际互借、定(专)题服务、读者导读、用户教育等;另一种是现代信息服务工作,主要包括:信息咨询、文献传递、科技查新、检索课教学、个性化服务、用户培训等,这些工作是实现图书馆价值,发挥图书馆作用的直接体现。共建共享环境下,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在扩展,服务活动在延伸,服务方式在变革,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不仅体现在个体图书馆服务价值上,还体现在加入图书馆联盟后,联盟及联盟成员馆对图书馆的服务。图书馆集群服务已成为图书馆突出优势资源和特色服务的主要体现。图2为共建共享环境下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图2 共建共享环境下图书馆的服务模式

从图2可见,图书馆的信息服务除涵盖图书馆自身的服务活动外,图书馆联盟及其盟员馆的服务也成为个体图书馆用户获取文献资料的重要手段。图书馆联盟的加盟服务,可使用户在更广阔的服务平台上获取更高层次的服务。可了解本馆以外,本地区、本系统、本行业,乃至全国、全世界图书馆的藏书;了解联盟内各成员馆的特色资源、重点学科资源、教学教参资源等,并通过文献传递、馆际互际等提供文献获取服务;通过联合咨询,为用户提供更多、更准确、更权威的信息服务;通过用户的在线联合培训,扩大信息素养教育范围,掌握信息获取技能等。总之,资源共建共享,不仅拓展了图书馆的服务空间,为图书馆发展寻求了新的发展生机,同时也为用户提供了更大范围的资源获取途径[3]

3 业务工作管理模式

图书馆各项业务工作的有效管理,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图书馆业务工作除信息服务工作外,主要由文献采访工作、文献编目工作、技术保障工作等所组成。

就采访工作而言,传统环境下,图书馆的社会地位,主要是由本馆馆藏规模和能否独立地向用户提供服务的能力决定的,因而,建立系统而完整的馆藏文献体系是传统图书馆采访工作的一项核心任务。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之间通过多层次网状联盟,集聚其它图书馆的资源优势,形成了资源共享和整体建设的态势[4]。评价图书馆工作水平的标准,不能再看其文献资源收藏的规模,而是看其信息的获取能力。图书馆采购工作也将随着资源集成、获取与保障能力的变化而变化。图3为共建共享环境下采访工作模式。在资源共建设共享模式下,图书馆的文献采购工作除做好自己的馆藏资源建设外,还要统筹、协调好联盟内其它图书馆的资源建设。要加大与其它图书馆的合作与交流,做好资源的协调采购与合理配置工作;做好电子资源的联合采购、纸本资源的联合招投标工作,以节省文献购置成本,扩大资源的收藏范围;做好联盟购置资源、联盟内各成员馆资源的调研与共享建设工作,保障资源使用范围的最大化;与数据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做好数字资源的租用工作,保障数字资源的正常使用等等。

文献编目工作是图书馆重要工作之一,担负着资源组织、导航、检索等重任,是组织图书馆藏书、用户索取文献的重要保证。传统环境下图书馆的编目是对个体图书馆

图3 共建共享环境下采访工作模式

文献收藏的整理与组织,其工作模式是个体图书馆自行编目,费工、费时。共建共享环境下,图书馆的编目数据主要来源于共享馆,不仅省力、省时,其编目质量也得到了提升。图4为传统与联合编目环境下的编目工作流程图。图5为共享环境下编目工作模式。图书馆的联合编目不仅可享用其它成员馆馆藏纸本资源的编目数据,对电子资源也可通过联合编目的形成进行共建共享。图书馆还应加强团结与协作,对网络学术资源通过学科导航、专业知识门户站点建设等形式进行整合;应加大对网络资源自动标引、元数据标引等的研究工作,拓展编目工作范围,助推新环境下图书馆编目工作更上新的台阶。图4 编目工作流程图

图5 共建共享环境下编目工作模式

技术保障工作是图书馆各项工作的支撑。传统工作模式下,图书馆的技术保障主要是对个体图书馆业务管理系统、电子阅览、网络环境、设备技术等的管理与优化。共建共享环境下,图书馆的技术保障与其它图书馆、数据库商进行了充分的交融,在服务空间、服务功能等方面得了充分的展示。其核心价值不仅体系于对本馆业务工作的支撑,来自于馆外的技术力量同样为图书馆的业务工作提供了技术保障。图6为共享环境下技术保障工作模式。从图6中可以看出,图书馆在自身技术保障的基础上,来自其它图书馆、数据商的技术加盟,如设备的租用、数字资源的远程存取、图书馆服务软件的联合开发与共享、管理系统的统一维护等等,也为图书馆的技术保障提供了保障。

图6 共建共享环境下编目工作模式

4 图书馆管理工作模式

图书馆管理是对图书馆人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物资资源的引导[5]。从管理职能看,主要包括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等;从制度建设方面看,主要包括政策、目标管理、质量管理与量化管理;从应用的角度看,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财力资源管理、知识管理等。共建共享环境下,图书馆的管理除控制、协调好图书馆内部诸要素,使其健康发展外,还要考虑图书馆的外部环境,使图书馆内部要素与外部要素交融,统一,以实现图书馆目标与任务。图7为共享环境下图书馆管理工作模式。

图7 共建共享环境下图书馆管理模式

从图7可以看出,图书馆的管理核心是实现图书馆的发展目标与战略计划。围绕图书馆的管理工作核心,图书馆在与其它图书馆合作与交流过程中,图书馆的内部管理工作在发生着变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上,除着眼于本馆人才队伍建设外,还要放眼于联盟馆、合作馆、数据商、出版商等部门的人力资源,实现人才的合作、互助与租用;在财力资源管理上,除考虑本馆信息资源建设、设备资源建设、人才培养等经费预算外,还要考虑图书馆在文献传递、馆际互借等方面的支出,考虑联盟在合作采购等方面节省的经费开支,考虑加入联盟后联盟对图书馆的经费投入等等,做好图书馆的预算与决算。在图书馆目标管理上,通过图书馆的合作与交流,图书馆的规章制度、岗位设置、工作流程、管理模式等均会在交流中得到优化与提升,这从另一个方面也助推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等等。

共建共享环境下的图书馆服务模式还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加大图书馆合作共享的服务模式研究,不仅可促进图书馆自身建设,扩大图书馆用户服务空间,而且也可推进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整体化、系统化与全球化。

参考文献

[1]曹志梅,范亚芳.区域图书馆联合体的资源共享方案研究[J].情报探索,2008,(7):8-9.

[2]曹作华,等.基于共享景框的图书馆服务链体系构建策略[J].图书情报工作,2009,(11):37-41.

[3]文庭孝,陈能华.信息资源共享及其社会协调机制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7,(7):78-81.

[4]姚晓霞,冯英,陈凌.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可持续发展的运作机制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1):23-27.

[5]付立宏,袁琳.图书馆管理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7.

知识共享论文范文第4篇

知识管理兴起。医院作为知识型人才集中的地方,越来越多的医院认识到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开始将知识管理引入其管理工作中。知识共享作为知识管理的核心,对知识管理的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能有效提升医疗工作的质量和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关于知识共享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定义。2001年,Lee[1]提出知识共享是将知识从一个人、团队或组织转移或传播到另一个人、群体或组织的活动。2002年,Bartol和Srivastava[2]提出知识共享是个体与他人共享组织的相关信息;2003年,Connelly和Kelloway[3]提出知识共享是关于交换信息或帮助他人的个人行为;而Ipe[4]等人则认为知识共享是将个体的知识转化为其他人可以理解、吸收并且使用的一种转化过程。2004年,Hooff和Ridder[5]则提出知识共享是个体之间交换信息和知识并且联合创造新知识的过程。笔者认为医院的知识共享即是将个人、团队或组织间的显性或隐性知识转移或传播到另一个人、团队或组织,使其可以理解、吸收、运用并且创新的过程。

二、医院知识螺旋理论

关于知识共享的理论,当前学术界公认的是知识螺旋理论。1958年,英国哲学家迈克尔.波尼兰在其著作《个人知识》中第一次从哲学领域提出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6]。迈克尔.波尼兰认为,所谓显性知识,是人们能够用语言、文字和符号清晰表达出来,可以存在于各种载体上,可以传播、交流、共享的知识。还有一部分知识是不能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清晰表达出来的,但是却存在于人的脑海中,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表达的知识,为隐性知识。1989年,野中郁次郎[7]在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知识螺旋理论。知识螺旋理论认为,知识需要经过社会化(socialization)、外显化(externalization)、组合化(combination)及内隐化(internalization)的动态递进过程才能进一步形成和发展。

社会化是指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是知识共享主体之间共同感知、共享经验的过程,在医院中,通常是主体之间通过观察、模仿、实践和领悟,相互交流隐性知识和共享经历的过程[8]。医学知识的社会化主要通过上级医师的带教、查房、会诊,年轻医师轮科、外出进修学习以及专家系统、非正式的网络沟通等方式,医护人员通过观察从而进行模仿和练习,最终掌握诀窍。

外显化是指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过程,是将人们的经验和诀窍以语言、文字和符号等人们可以传阅的方式清楚的表达出来,如类比、隐喻和假设等。在医院中,医学知识的外显化主要体现在集体的会诊、病例的讨论、深度会谈、医护人员撰写论文和出版专著等。由于显性知识能够方便的进行传播,所以知识的外显化是促进隐性知识传播和知识创新的关键步骤。

组合化是指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是将碎片式的显性知识收集、整理为系统化的显性知识从而形成新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医院中医学知识组合化的方式有很多,如病案讨论制定、医学讲座、研讨会、学术报告交流会、联合开展新技术、团队学习等。知识的组合化有利于个体对已获得的知识进行更加系统更加明晰的认识。

内隐化是指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是人们从书本或实践中学习,最终将知识吸收内化为自己的经验、认知的过程。医学知识内隐化的主要方式有对医院病案、各种报告的归纳总结和通过医院图书馆、局域网、因特网等途径对显性知识资料的学习、理解和掌握等。医护人员可以通过这些记录和资料总结出自己独特的体会和经验,进一步运用到实践中[9],是医生提高诊疗能力的重要环节。医院知识螺旋如图1所示。

三、医护人员知识共享的障碍分析

医院的知识通过知识螺旋结构不断累积,最终构建成为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在知识螺旋的过程中,知识共享起到了步骤连接和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分析知识共享的障碍,可以针对性进行改进,从而提升医院知识共享的水平。

(一)知识社会化的障碍

李小霞[10]等人在2010年提出阻碍医护人员个体之间隐性知识共享的因素分为两种: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其中主观因素包括医护人员相互间的不理解和不信任。当上级医师带领初级医师进行学习或同事之间互相学习时,由于学习者对教授者不了解,学习者很大程度上不能吸收教授者传授的知识;而教授者对于学习者的不信任则会导致其在传授过程中隐瞒自己的能力。客观因素包括隐性知识本身的难言性和情境性使它难以收集、存储和传播。即使隐性知识的拥有者愿意分享自己的知识,这种分享的效率也是极低的。

(二)知识外显化的障碍

知识外显化的障碍主要是交流障碍。由于医护人员内隐知识的外显化存在很大难度,医护人员之间深度的沟通交流就显得十分重要。医护人员集体的会诊、病例的讨论和深度会谈等较少会阻碍知识共享的进程。

(三)知识组合化的障碍

1. 交流平台障碍

知识组合化要通过交流平台才能进行共享,例如医学讲座、研讨会、学术报告交流会等。然而在传统的金字塔形管理机构中,信息和知识总是从顶层通过层层传导进入底层,流向是单向的。而底层人员只需要执行,极少存在信息和知识的反向流动,同级别的部门之间沟通和交流也较少,因此阻碍知识组合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知识交流的平台不合理。

2. 激励机制障碍

知识共享不是医护人员的职责,对于个人、团队或组织而言,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处于绝对优势,必须要掌握核心知识。一旦知识被分享或者泄露,自身的利益和优势将会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在激励制度不能激励到个体、团队或组织时,知识的拥有者不可能自愿的共享自己的知识。不适当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变成了知识共享最大的阻碍之一。

3. 制度、政策障碍

完善的制度、政策是知识共享的基本保障。知识共享如果不受制度或者政策的保证,例如知识产权保护,那么共享的行为就存在一定的风险,医护人员不能获得知识分享的安全感。

4. 文化障碍

阳哲、刘志国[11]提出医院的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影响着医护人员的医疗行为、科研教育和思想意识,所以在知识共享时医院文化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一个医院的文化核心是利己思想,医护人员之间不能互相信任、尊重知识、鼓励知识共享,那这种文化就是知识共享的阻碍因素。

(四)知识内隐化的障碍

阻碍医护人员知识内隐化的因素也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其中主观因素主要是指医生自身知识储备不同,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吸收程度存在着差异。而客观因素包括医院显性知识的知识共享技术和设施不成熟,知识共享中应用到的技术手段包含数据挖掘、群件技术、知识地图、计算机网络技术、新型检索技术等。如果这些方面力量薄弱,就会对知识共享造成障碍。设施方面的问题,例如医院图书馆和医院内计算机网络和通信不完善,数据库内知识不能及时更新,病案、技术资料等整理和归纳存在的不足也会使分享效率大大降低[12]。

四、促进知识共享的建议

基于知识螺旋理论,结合医院的实际,应该采取如下共享措施。

(一)知识社会化共享的建议

1. 创建灵活的交流方式

相互之间的信任是知识共享的灵魂,信任来自于良好的人际关系。除了医护人员正常的工作活动外,医院要组织或者鼓励医护人员定期开展互动活动,如团体出游、野餐等,面对面交流让同事之间在互动中更加了解对方,增加默契和信任程度,进而促进知识共享的行为。

2. 定期举办专业实践活动,相关人员定期流动

隐性知识虽然不能直接传授,但可以通过实践活动进行学习。定期举办专业实践活动,不仅有助于医人员业务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促进了隐性知识的共享。同一知识的不同拥有者在同级别的工作岗位上进行流动时,为了快速了解工作背景和工作内容,势必带来隐性知识的共享,在不同的工作内容中也能够更好的理解隐性知识。

(二)知识外显化共享的建议

定期举行集体会诊、病例讨论,召开深度座谈会。在医院中,隐性知识通常是情境化和模糊的,获取它的完整意义需要知识共享的双方积极进行交流。因此定期的集体讨论会、深度座谈会有助于对于隐性知识的获取和显性化。

(三)知识组合化共享的建议

1. 高层和领导的推动,建立学习型团队

高层领导作为权力的拥有者,应以身作则,制定知识共享的规则,引导医院部门和人员间的知识共享。同时高层领导需要学习新的知识,补充和提高自己的同时分享自己的经验和心得,为员工树立分享知识的榜样。医院可以成立专门的学习型团队,使其内部的层次减少。对于组织和团队的管理要民主和灵活,每个人都要有反馈的渠道和机会。通过扁平化的方法,消除以往传统的金字塔模式对于知识共享的阻碍,使知识在组织内的传播和流通更广泛、更快速。

2. 建立激励制度

将知识共享的成果纳入业绩、奖金、福利和晋升,作为工作考核的重要因素,对参与知识共享的人员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选拔乐于知识共享的员工,都有利于促进医护人员对于知识的共享。

3. 建立有利于知识共享的制度和政策

人们在权衡知识共享是否有利益时,会选择对自己更加有利的一面。只有当知识分享带来的利益大于知识私有时,人们才会乐于知识分享。所以医院应该制定相应的补偿制度,并且补偿额要高于知识垄断时的利益,用利益来促进知识分享。医院还应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为知识共享提供法律保障,保障知识贡献者的利益。同时,必须确定知识共享的目标,才可以保证共享的计划性、有序性,因此医院制定知识共享目标发布制度,可以引导领导层和医护人员朝着知识共享的目标努力,可以节约知识共享的成本,提高知识共享的效率。

4. 建立知识共享的医院文化

医院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医护人员的行为,因此建立一个友好、开放、相互信任、尊重知识、乐于共享的医院文化对知识共享可以起到促进作用,增加知识交易的积极性。

(四)知识内隐化共享的建议

了解医护人员的共享需求,完善知识共享技术。医院图书馆、病案室和数据库都应有专人定时分类、整理和更新,使知识标准化、特征化,让知识能够被准确、快速的被搜索。医院还应建立知识共享系统,包括外联网和内部的局域网,保障知识共享渠道的方便和顺畅。

结束语:

有价值的知识在医院内部和个体之间以及团体之间分布不均匀,这种非均衡性是医院内部知识共享的原因之一,医院核心能力的建立依赖于知识共享。通过知识螺旋理论分析医院内部知识共享的障碍,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将会大大提高医院知识资源共享的效率,进一步推动医院的发展。

摘要:知识共享是知识资源传播、积累、创新的重要方式。知识共享的本质是知识螺旋理论,本文以知识螺旋理论来分析医护人员知识共享中存在的障碍,提出促进医护人员知识共享的策略,以期提高医院知识共享的水平。

关键词:医院知识共享,知识螺旋理论,医院知识管理

参考文献

[1] Jae-Nam Lee.The impact of knowledge sharing,organizational capability and partnership quality on IS outsourcing success[J].Information&Management,2001,38(05).

[2] BARTOL K M,SR IVASTAVA A.Encouraging knowledge sharing:the role of organizational reward systems[J].Journal of 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 Studies,2002,9(1):64-76.

[3] Catherine E.Connelly,E.Kevin Kelloway.Predictors of employees’perceptions of knowledge sharing cultures[J].Leadership&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Journal,2003,24(5).

[4] IPE M.Knowledge sharing on organizations:A conceptual framework[J].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Review,2003,2(4):337-359.

[5] Bart van den Hooff,Jan A.de Ridder.Knowledge sharing in context:the influence of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communication climate and CMC use on knowledge sharing[J].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2004,8(06).

[6] 傅春晖,彭金定.显性知识、隐性知识及其语言学意义[J].宁夏社会科学,2010(05):162-164.

[7] NonakaI.&H.Takeuchi.1995.The Knowledge Creating Company[M].New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8] 李久平.基于SECI的企业内部知识流动过程及螺旋模型[J].情报杂志,2006(09):51-53+57.

[9] 刘志国,徐永斌,许静.知识情境:图书馆空间建设的理论基础与行为范式[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6(04):1-5+34.

[10] 李小霞,贾锐倩.医护人员隐性知识共享的障碍与对策[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0,19(04):28-31.

[11] 阳哲,刘志国.基于隐性知识建构的医院文化建设[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3,22(03):30-33.

知识共享论文范文第5篇

1 网商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理论基础

1.1 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Albert Bandura提出, 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学、教育学、组织行为学等领域的研究。社会认知理论最基本的模型是三方互惠决定模型, 认为个人的行为、个体认知和其他因素, 以及环境影响三者相互影响[5] (如图1) 。

其中, 个体认知主要包括两部分:自我效能和结果预期。自我效能是个人对自身能否具备达到某一行为水平的能力的评判, 结果预期是个人对这种行为可能带来的结果的判断[6]。

自我效能被引入知识共享研究, 形成一个新的概念, 即知识共享自我效能, 指个人对自身共享知识能力的肯定。知识共享能力包括知识表达能力、知识交流能力等。研究发现, 知识共享自我效能对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具有正向作用[7~8], 一方面, 知识共享自我效能对知识共享行为具有直接的正向影响, 另一方面, 知识共享自我效能通过作用于结果预期对知识共享行为间接产生正向影响[9]。

结果预期是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当个人预期知识共享将对自己或他人带来好处时, 其共享知识的可能性更大。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预期结果包括直接的奖励、个人声誉、认同感、成员互惠等。研究显示, 结果预期对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具有正向作用[10]。

环境是三方互惠决定模型另外一个重要因素, 环境影响人的认知、动机和行为。在已有研究中, 学者们 (如Hsu, Chiu等) 侧重研究社会环境对知识共享的影响[7,10], 其理论基础是社会资本理论。

1.2 社会资本理论

社会资本最早由法国社会学家Bourdieu引入社会学领域。Bourdieu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通过对“体制化关系网络”的占有而获取的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11]。Coleman认为社会资本主要存在于人际关系和社会结构之中, 并为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提供便利[11]。社会资本理论被广泛用于社会学、管理学等领域的研究。

Nahapiet和Ghoshal的研究对社会资本在知识管理研究的应用产生了重要影响, 后续众多学者 (如Wasko、Faraj、Chiu等) 在研究虚拟社区知识共享时都参考了他们的研究框架。Nahapiet和Ghoshal将社会资本分成三个维度[12]:即结构维度、关系维度和认知维度。其中, 结构维度重点描述个体之间的联系, 包括联系的对象、联系的程度等;关系维度重点描述个体之间经过相互交流形成的特定关系, 比如友谊、尊重、信任等, 这样的关系将影响行为;认知维度重点描述个体认知相关的资源, 这些资源形成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愿景等。

2 影响网商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行为的因素分析

2.1 分析模型

根据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资本理论和已有的研究成果, 本文提出网商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影响因素分析模型 (如图2) 。首先, 根据社会认知论的三方互惠决定模型构建大框架, 即从个体和环境两个方面分析网商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因素, 并且分析环境对个体的影响。其次, 根据社会认知理论, 将个体相关的影响因素细分为知识共享自我效能和结果预期, 第三, 根据社会资本理论, 将环境相关的影响因素细分为互动联系、共同愿景和信任。

2.2 具体影响分析

2.2.1 知识共享自我效能

在虚拟社区中, 网商要成为一个知识提供者, 首先必须对自己的知识和共享知识的能力有信心, 具体而言, 网商必须确信自己有能力对知识进行概括和提炼, 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表达出来, 并且能发布到虚拟社区中与其他网商交流。类似, 网商要成为一个知识接受者, 首先必须对自己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和从虚拟社区有效获取知识的能力有信心。知识共享自我效能高的网商, 通过虚拟社区共享知识的可能性更大。

2.2.2 结果预期

在虚拟社区中共享知识, 网商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 即网商要付出成本。如果网商在共享知识之前预期自己的付出将会获得回报, 网商倾向于采取共享知识这种行为。虚拟社区中的知识共享是一种社会交换行为[4], 网商将获得社会报酬, 包括获得其他网商的关注、赞赏、尊重、获得成就感、与其他网商互惠互利等。结果预期高的网商, 通过虚拟社区共享知识的可能性更大。此外, 知识共享自我效能有助于提高网商的结果预期, 进而促进网商在虚拟社区共享知识。

2.2.3 互动联系

在虚拟社区中, 网商的互动联系是社会资本中结构维度的反映, 是网商与其他网商之间关系强度、交往时间和互动频率的综合体现。在虚拟社区中, 网商们通过交流共同话题、参加社区活动、成立虚拟群组等方式建立、维持和强化相互之间的联系。Chiu等的实证研究显示互动联系对知识共享数量有正向影响[10]。网商之间的互动联系越多, 关系越紧密, 越有利于促进知识共享。反过来, 网商们共享知识, 将强化相互之间的关系。

2.2.4 共同愿景

在虚拟社区中, 网商们的共同愿景是社会资本中认知维度的反映。网商们原本分散在各地, 因为兴趣、爱好等相聚到同一个虚拟社区。进一步, 他们根据地区、行业、兴趣等, 在虚拟社区中形成一个个细分的虚拟群组, 比如上海商盟、化工论坛、诚信防骗论坛等, 在互动交流过程中, 成员们在社区愿景、目标、规则等方面渐渐形成共识。网商之间形成共同的愿景和目标, 有助于增强虚拟社区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有助于他们意识到共享知识的价值和意义, 反过来, 可以促进网商之间的知识共享。

2.2.5 信任

在虚拟社区中, 网商之间的信任是社会资本中关系维度的反映。信任指的是网商们希望虚拟社区成员遵循共同的价值观、规范和原则, 是网商在虚拟社区中共享知识的重要前提。如果缺乏信任, 网商不会共享自己的经验、信息等内容。

此外, 互动联系、共同愿景对信任有一定的正向影响。林苹等研究显示, 虚拟社区成员彼此之间若具有高度的互动联系与共同的愿景, 则彼此之间的信任程度也会提高[14]。换言之, 互动联系、共同愿景对知识共享具有直接和间接的正向影响。

2.2.6 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影响

在虚拟社区中, 网商所处的社会环境会对其知识共享产生影响, 集中体现为社会资本对知识共享的影响, 具体而言, 是社会资本通过信任这个中介变量影响知识共享自我效能而实现。Hsu等研究证实信任对知识共享自我效能有正向影响[7]。如果网商之间信任程高度, 有利于增强网商对知识共享能力的自信, 进而有利于促进知识共享。

3 促进网商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策略

3.1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网商的结果预期对知识共享具有重要的正向影响。有效的激励机制有利于激发网商共享知识的动机, 促进网商之间的互动交流。根据网商的结果预期, 可以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设计激励机制, 包括推荐优秀文章帮助作者获得社区成员关注、采用社区积分或虚拟物品奖励活跃的网商、对积极分享的网商授予荣誉称号等。

3.2 向网商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支持

网商的知识共享自我效能对知识共享行为具有直接和间接影响。虚拟社区运营商和管理员可以向网商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支持, 帮助网商提高共享知识的能力和信心, 包括提供在线培训或问答列表帮助网商熟练使用社区功能、推荐优秀的知识共享案例供网商们参考、以多样的方式组织网商进行主题交流等。

3.3 促进形成“信任、开放、分享”的社区文化

信任是网商在虚拟社区共享知识的重要基础, 同时, 网商在社区愿景、目标等方面形成共识对促进知识共享具有重要的正向影响。可以通过倡导社区成员相互尊重和平等交流、鼓励分享和互助、尽可能多地开放管理社区的机会给网商等措施, 促进网商们形成共同的愿景, 形成“信任、开放、分享”的社区文化, 营造良好的知识共享氛围。

4 结语

随着网商规模持续增长, 网商们通过虚拟社区共享知识的情况将进一步广泛涌现, 这样的知识共享对于网商们丰富知识和提升能力等具有重要的价值, 因此, 研究影响网商在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因素, 对于如何促进网商知识共享具有重要意义。在后续研究中, 笔者计划通过访谈、问卷调研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 对具体的网商虚拟社区进行实证研究, 进一步研究不同因素的作用方式和影响程度。

摘要:网商在虚拟社区进行知识共享对于自身丰富知识和提升能力具有重要价值。本文根据社会认知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构建了研究模型, 从知识共享自我效能、结果预期、互动联系、共同愿景和信任等方面, 对网商在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定性分析。

关键词:网商,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资本理论

参考文献

[1] 阿里巴巴集团研究中心.2009年度网商发展研究报告[EB/OL].2009-09-16.http://www.aliresearch.com/mer-chant/845.

[2] 阿里巴巴集团研究中心.2010年度网商发展研究报告[EB/OL].2010-09-10.http://www.aliresearch.com/civiliza-tion/9838.

[3] 徐小龙, 王方华.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机制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7 (8) :83~86.

[4] Michael Bieber, et al.Toward VirtualCommunity Knowledge Evolution[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Systems, 2002 (18) :11~35.

[5] Albert Bandura, 林颖, 王小明, 胡谊等 (译) .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32~38.

[6] Albert Bandura, 林颖, 王小明, 胡谊等 (译) .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553.

[7] MH Hsu, TL Ju, CH Yen, et al.Knowl-edge sharing behavior in virtualcommunitie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trust, self-efficacy and outcomeexpectat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Human, 2007 (65) :153~169.

[8] 张鼐, 周年喜.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 2010 (11) :44~48.

[9] M.M.Wasko, S.Faraj, Why should Ishare?Examining social capital andknowledge contribution in electronicnetworks of practice[J].MIS Quarterly, 2005, 29 (1) :35~57.

[10] CM Chiu, MH Hsu, ETG Wang.Un-derstanding knowledge sharing in vir-tual communities:An integration ofsocial capital and social cognitive theories[J].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2006 (42) :1872~1888.

[11] 钟涨宝, 黄甲寅, 万江红.社会资本理论述评[J].社会, 2001 (10) :29~31.

[12] J.Nahapiet, S.Ghoshal.Social Capital,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the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8, 23 (2) :242~266.

[13] 盛小平.知识管理:原理与实践[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129.

知识共享论文范文第6篇

未来学家托夫勒认为, 人类文明第一次浪潮是农业经济阶段, 历时数千年;第二次浪潮是工业经济阶段, 经历二、三百年;而即将到来的第三次浪潮可能只需要几十年。托夫勒认为第三次浪潮的特征就是信息、智能、新技术引领下的知识经济时代, 在这个阶段中, 知识将超过劳动和资本, 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 谁掌握了知识, 谁就在竞争中处于优势[1]。从近年来世界经济发展看, 知识已成为现代经济最主要的生产要素, 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就是知识经济, 全美近5000家软件公司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源泉, 仅微软一家公司的市值已经超过了美国传统产业三大汽车公司的总值。知识经济的来临促使知识管理成为一门重要课题, 其目的在于使知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和科研设计, 使科研设计人员方便快捷地运用知识创造价值。所谓知识管理。就是知识管理人员通过知识管理平台, 对各种知识信息与技能、相关方案和设计的收集和捕获, 然后将这些知识与技能通过数据库平台提供给能够帮助其实现最大产出的科研设计人员的过程[2]。

对于航天领域而言, 知识管理就是要通过建立知识信息数据库以及与之链接的管理平台, 将国内外航天科技各种前沿信息、研究方向、成熟经验与设计成果转化为知识, 并通过数据库与人机联系的局域网络实现知识的传播。知识共享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 关系着知识的收集、产生、获取和重新利用。科学合理的知识共享模式, 能够极大地发挥集体智慧, 进而促进知识管理效果和水平的提升, 提高知识利用效率, 有利于航天企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本文将从知识共享组织体系、技术平台、管理机制建设以及知识共享应用等方面展开论述, 并结合航天领域特色进行现实层面的探讨。

1 知识共享组织体系建设

1.1 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在知识经济时代, 科技的快速发展为知识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创造了条件。传统的知识信息搜集工作效率低, 耗费时间长, 然而借助于信息技术, 如今对知识信息进行收集利用仅在一键之间。科学技术的发展既促进了知识与经济的一体化、也使制造业和服务业逐步一体化, 而且服务业的发展特别是提供知识和信息服务将成为未来社会的主流, 知识共享体系作为数字化、网络化服务平台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现代企业的新潮流和新特点。

1.2 结合航天领域的探讨

建立航天知识共享组织体系, 是以院、所、厂等参与技术研发的多单位协调组成的, 为收集、储备并转让知识、技能和新设计、新技术的相互作用的共享创新网络平台。知识共享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知识检索平台, 不是简单的知识共享技术的应用, 而是建立一个在全院范围内的、渗透于组织每一个层次和每一行为主体的学习、共享文化。它不仅要求建设相对必要和完善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系统, 还要求组织领导把知识的开发和管理作为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建立有利于知识共享和扩散利用的文化, 鼓励参与者学习并与他人共享知识。在这一过程中, 组织单位应制定相关的制度规范, 逐步增加技术创新经费投入, 引导和促进各部门之间的技术交流, 充分发挥航天系统中各个科研实体的技术能力和自主创新知识, 形成创新服务资源共享的区域性公共技术服务体系, 使知识共享平台成为面向行业、区域开放、扎根于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平台。有利于提高航天企业对行业共性、关键、前沿新技术的研发能力, 通过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 围绕技术创新产业链, 不断扩展自主创新能力, 形成特征鲜明、具有科技竞争力的高新技术品牌。

在航天部门构建新型技术创新体系, 将对我国航天产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在国际层面, 新的技术共享体系将形成我国的国际竞争优势, 因为技术共享体系可以极大的优化科研知识资源配置, 提高航天产业整体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 使航天部门在保证国家战略安全的同时, 保持国际市场持久竞争能力。在技术层面, 新的技术共享体系将通过知识的再分配, 持续地产生激励创新的驱动力, 形成创新、竞争合作、共享的连锁反应机制, 加快新技术新思维的扩散, 使新型技术从个别创新扩散到产业创新, 从单一团队创新变为院所企业群体创新, 从而推动整个航天产业升级。在研发层面, 新型知识共享体系可以吸收和扩展各院所企业以及国内外最新前沿技术, 避免重复研发, 在借鉴和吸收消化新技术的过程中快速发展与创新, 从而发挥后发优势, 跨越初级技术发展阶段, 实现以新型技术创新保障项目工程质量、任务进度的完成。

2 知识共享技术平台建设

2.1 平台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社会发展到今天, 工业时代的机械工具逐渐被信息时代的数字化工具所代替, 传统的经验型知识也正在被数字信息技术所代替。信息技术的大爆发导致知识的累积以几何级别增长, 信息量飞速增长并涌入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面对海量信息, 受众开始茫然无措。这就需要信息主管部门建立知识信息数据库, 将可得到的各种信息转化为知识, 并设置知识与人联系的渠道, 以便于知识的收集、产生、获取和重新利用, 知识管理的目的是知识的创新, 使隐性知识重获利用, 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创新能力, 使知识共享成为科技利用与发展的倍增器。

在知识资源环境的不断变化中, 知识管理在企业取得和维持核心能力上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企业必须结合自身特点,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投入, 建设适应未来发展的知识共享技术体系。知识共享技术体系是指在组织内部产生、存储、传递、交流、反馈知识的网络信息技术平台, 是在数据管理技术和信息管理技术的基础上, 针对知识的特性而开发的具有特殊功能的, 能够协助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活动的系统。

2.2 结合航天领域的探讨

就我院来看, 知识共享技术平台就是建设航天科技知识共享系统, 完善知识共享平台制度规范, 设置技术共享组织机构, 统一组织管理和协调科技创新相关政策, 在充分论证调研的基础上, 建立院际知识中心 (数据库以及知识库管理系统, 包括知识采集、知识组织、内容管理、信息和知识目录等) , 利用网络通讯协议把各部门的知识库链接起来, 采用统一的检索软件和用户界面, 为相关人员提供全部知识库的透明检索服务, 满足知识收集、组织、传递、交流和管理等的需求, 从而达到知识的便捷共享。

考虑到航天科研机构知识共享原理、项目管理、知识共享现状及不足, 在系统分析科研项目典型研制流程的基础上, 对航天科技知识共享系统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 在信息抽取、信息检索、信息门户等技术上既符合内部保密特点, 又适应信息交流、知识集成、知识传递、知识储存和知识检索的航天科技数据共享特点。既能将国内、国外分散的航天科技前沿信息、研究方向、成熟经验以及新技术、新设计收集为知识信息资源, 又能将本系统科研成果、技术资源、研究成果汇集为平台数据库资源, 通过科学的知识组织体系进行有机集成, 在院内局域绿色通道实现研究机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积累与共享, 促进知识共享便捷实现, 实现科研创新和知识管理创新。

3 知识共享管理机制建设

3.1 知识共享的资源

知识管理与知识共享的核心在于知识资源, 充分开发和利用知识资源, 是知识管理成败的关键。知识资源以多种形式存在于社会的各个方面, 如网络、媒体、各种公开或内部刊物、甚至于人的脑海中。由于多种原因, 很多知识处于无效沉淀或流失中, 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知识管理主管部门应加强管理创新, 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知识管理水平, 设置基于知识共享目的的激励机制, 重点开发科研人员知识资源, 发挥科技研究人员参与知识管理的热情, 促进知识共享平台建设, 使知识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和充分利用, 促进知识信息资源转化为航天院所的竞争优势和科研成果。

3.2 建立知识共享共同体

要在专业机构对知识共享平台建设管理理论、管理模式、管理方法进行设计和调研的基础上, 制定基于知识共享目的的知识采集激励机制, 组织广大科研人员积极参与建设知识共享共同体。在知识共享平台上, 除公共信息外, 组织领导层应把知识的开发和管理作为获得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采取多种方式建设有利于知识共享和团队精神的企业文化氛围, 鼓励和奖励工程技术人员与大家共享自己的知识信息, 使每一个参与者都能通过知识共享获得需要的知识信息, 从而有效、便捷地完成工作任务。要通过宣布教育, 使广大科研人员懂得, 知识共享的目的是使知识更好的在科研设计中发挥作用和创造价值, 是每个人、每个项目组织都能从中受益的具体操作, 它能给我们带来竞争优势, 使共享者更快地拥有需要的知识和更快地获取新信息, 从而将这些知识与技能应用到能够帮助项目实现最终成功的过程。

为激发工程技术人员自觉地为知识共享平台注入活力, 知识共享管理部门应建立激励机制, 鼓励工程技术人员的参与, 以实物、奖金、职称挂钩等形式, 奖励创新技术的分享。要在组织内创造一种信任、合作的团队精神, 使大家都明白, 在知识共享过程中, 知识闭塞才是最可怕的, 闭关自守意味着淘汰, 知识共享对组织与个体都是非常有利的。在共享知识, 进行知识积累与创新的同时, 个人设计、创造的自主性、自我成就的自豪感得到充在分的发挥与展示, 得到同行的认可与尊重, 这种交流, 既可以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又可以充分发挥个人与团队的创造性与创新能力, 对促进院所工程技术人员顺利实现项目设计创新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4 知识共享平台的应用

知识共享不是简单的知识共享技术的应用, 而应该是建立一个在院际或更大范围内的知识学习、知识利用、知识共享文化。组织管理部门应以知识共享为引导, 把组织知识的开发管理和培育创新型科研人才结合起来, 以达到培育创新型科研人才队伍的目的。

4.1 创新型人才队伍的建立

航天部门肩负着国家安全和航天科技发展的重任, 以知识共享为引导, 借助卓越知识产品提升工程师知识水平, 培养高起点、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是建设知识共享系统的重要任务。要以建设知识共享平台为契机, 有计划地培养知识人才, 并采用导师传带、项目锻炼等各种不同途径, 重点培养企业适用的创新型中青年技术骨干。要充分利用航天企业科技创新优势, 在项目攻关、业务培训、技术交流中锻炼和培养科技人才队伍, 把科研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在知识共享系统中与大家分享。

4.2 知识引导与培养

建设一支适应航天科技发展的知识型科技人才队伍, 首要任务是强化科学技术知识的更新与培训, 利用知识共享平台进行必要的、有计划的、有针对性的专业技术交流, 确保工程技术人员的设计理念、知识结构能紧跟项目产品发展的前沿科技, 始终站在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的前列, 做一流技术和产品。要充分利用知识共享系统对国际上的先进设计理念, 产品概念, 发展趋势进行学术研究, 实现设计思想与设计理念的创新飞跃, 通过扩大专业人员的知识面, 关注高新管理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本行业的最新工艺应用技术等等, 让自己形成纵横逆向比较的思维方式和分析框架, 具备较为全面的知识与本领。

4.3 知识与发展

一个单位的发展, 一个项目的突破, 最重要的技术因素是人的知识而不是其它, 要以知识共享为引导, 形成知识互动的良好学术氛围, 为年轻人创造成长和发展的空间, 让工程技术人员对航天身份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依赖感, 才能最大程度上提高其工作效率, 使知识成为核心竞争力的“倍增器”。 要充分考虑工程技术人员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 承认和理解工程技术人员的个人价值, 尽可能的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 使其在实现自我的同时又能满足企业目标的良好实现, 从而发挥科研人员的最大潜力, 实现院兴我荣, 共同发展进步, 实现双向共赢。

5 结语

知识共享对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以及竞争力的提高至关重要,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本质就是知识的流动, 所以, 进行知识共享及其实现途径的研究, 能帮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技术创新能力的知识特性, 从而为今后从知识角度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构建技术创新能力体系打好基础。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数字化、信息化进程的加速, 知识管理在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本文从知识共享角度入手, 对其本质特征和相关技术进行论述, 进而对知识共享的途径和方式进行探讨, 最后结合航天领域特点, 对相关研究院所的知识共享模式提出了思路与建议。

关键词:知识共享,组织体系,激励机制,技术平台

参考文献

[1] 沈备军, 居德华, 杨根兴.软件企业的知识管理[J],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2005, 22 (5) :5-7.

[2] 刘俊庆.浅谈航天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研究[J].航天工业管理, 2013 (06) .

上一篇:金融学科论文范文下一篇:中介市场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