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论文毕业论文范文

2023-09-17

法学论文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发布作品从多层次、多角度展示了本届学子的服装设计水平和群体风貌,既体现了传统与时尚的相互交融,又将成长蜕变凝结于艺术作品中。作品里凝聚着导师们的辛勤汗水,也饱含着学生的巧妙构思与旺盛的艺术创造力。

经过激烈角逐,最终童馨宇的《坐标里的故事》获得毕业设计作品一等奖;王川的《一路山程》和郭文静的《鹤鸣》获得二等奖;黄楚娟的《无形》、张笑颖的《源》、罗延群的《缘木求鱼》获得三等奖。另外,卫书喧的作品《双笙》获最佳创意奖;崔巍的作品《山水共生》获最佳视觉奖;徐刚的作品《幻化》获最佳工艺奖。

2018年,是陕西科技大学60周年校庆,同时也是设计与艺术学院办学30年。30年来,设计与艺术学院从最初的1个工业设计专业,发展到现在的9个本科专业,涵盖设计、美术、传媒三大专业学科。今年1月,学校设计学获批一级学科博士点。

陕西科技大学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经过近18年的发展,逐步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发展目标,并确立了“立足陕西,服务西部”的专业特色。近几年,分别举办了“校服设计大赛”、“工矿服设计大赛”、“学位服设计大赛”等专业大赛,均收获了较高的社会认可。(秦阳)

北服艺术设计学院2018届本科生毕业作品展举办

6月5~9日,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2018届本科生毕业作品展在北京服装学院艺术楼银色大厅举行。

据了解,本次毕业展展出包括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动画四大专业153位同学的560余件作品、課题项目。此次展览是全体师生共同的探索与实践,更是学院四年来积极探索跨专业人才培养和创新学习方式的成果汇报。展厅内人潮涌动,毕业生为展位前来来往往的参观者介绍其设计作品,场面十分火爆。

艺术设计学院长期坚持搭建毕业设计展览平台作为对外展示学生设计才能的窗口。对此,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常炜表示,一方面希望通过此平台为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发展机会;另一方面希望借此打开办学思路,邀请企业、兄弟院校、社会机构参加展览,让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到学校教育评价体系中,收获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的建议和鼓励。此外,毕业设计展的主题虽是设计作品,但是展览本身也是对教育教学研究的探索。

未来,艺术设计学院将用设计的思维与工作方法再次塑造学院本身,以“设计·艺术设计学院”的思路和行动路线,以设计教育者的角色识别当下时代,不断探索基础的、有前瞻性的、务实的人才培养基本命题,融入更多社会力量,助力年轻人创造未来。(陶红)

7月起纺织品服装进口关税降低,带动企业转型升级步伐

5月3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较大范围下调日用消费品进口关税,更好满足群众多样化消费需求。会议决定,从今年7月1日起,将服装鞋帽、厨房和体育健身用品等日用消费品的进口关税平均税率由15.9%降至7.1%;将洗衣机、冰箱等家用电器进口关税平均税率由20.5%降至8%;将养殖类、捕捞类水产品和矿泉水等加工食品进口关税平均税率从15.2%降至6.9%;将洗涤用品和护肤、美发等化妆品及部分医药健康类产品进口关税平均税率由8.4%降至2.9%。

随后5月31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了《关于降低进口日用消费品进口关税的公告》。公告称,降低部分进口日用消费品的最惠国税率,涉及1449个税目,其中与纺织品服装相关的约有430个,占降税税目总数的约30%。清单中服装产品的范围和降税幅度整体都比较大。其中,服装大部分产品的关税从16%和14%降到6%,降税幅度超过一半。降税后服装整体进口关税水平已接近欧盟,最惠国进口关税税率远远低于美国。

法学论文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桥梁工程设计 指导方法 改进措施

【文献编码】 doi:10.3969/j.issn.0450-9889(C).2011.02.012

一、 桥梁工程毕业设计的目的与意义

根据桥梁工程教学大纲的要求,毕业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桥梁工程方向本科培养计划中最后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目的是通过一个比较系统的桥梁结构设计使学生在学完培养计划中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相关的课程之后,能较系统地把这些课程中所学的知识综合起来使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桥梁工程设计的基本技能。

二、 桥梁工程毕业设计的内容

桥梁工程毕业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桥梁结构方案比选;上部结构设计,包括截面尺寸的拟定、内力计算、内力组合、绘制内力包络图、配筋设计、施工验算、强度验算、刚度验算、稳定验算;下部结构设计,包括桥墩、桥台和基础,有类型选择、尺寸拟定、内力计算、强度验算、稳定性验算及抗震等;对于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墩台还需要配筋设计;施工方法设计;绘制结构施工图。

三、 桥梁工程毕业设计现状

(一) 题目太大,内容太多

由于指导老师布置毕业设计任务时,经常会让一个同学做一个桥梁的设计,这里会涉及的问题太多,从方案比选、结构计算、配筋设计、下部结构设计到最后出图,基本上是没有办法很好地完成的。笔者从以往的毕业设计指导中发现,凡是做得内容比较全面的设计,各部分的错误比较多,有些部分达不到设计的水平。

(二) 各设计小组的学生工作的衔接不好

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座桥的设计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每个同学设计的部分不一样,往往后续设计工作受到前一阶段的制约。比如负责方案比选和初步设计的同学的工作进度会影响到做技术设计的同学,上部结构计算的结果直接就影响到做下部结构设计的同学。在设计的进度上较难保证一致。

(三) 过分依赖教学参考书

只要教学参考书上有例子或者设计的内容,同学们经常会去做相同的设计,一旦设计到需要通过专业知识的运用才能够解决的设计问题,大部分同学都是感觉到很困难,设计工作一般在这些环节会花很多时间,比如横向分布系数的计算中,采用铰接法来计算跨中梁板的横向分布系数,如果是10片梁以内的情况大部分同学都能够很快地完成,超过10片梁的话就会感觉到手足无措,不懂得利用原理类推。

(四) 过分依赖专业软件

一些学生在毕业设计中采用专业设计软件,都是按照软件的技术指南来做,往往做出来的桥型都是和指南的例子相同的。一旦涉及到技术指南没有的桥型,在计算和设计工作中会出现很多困难,遇到的计算问题得不到解决,就会让他们把设计的工作搁浅,耽搁很多的设计时间。利用设计软件进行设计的同学,往往对桥梁结构的理论、计算原理和计算方法没有深刻的概念,设计出来的成果与实际脱节比较严重。

(五) 重计算轻构造和功能

很多学生把绝大部分的时间用在结构计算上,计算的方法和理论掌握得比较好,但是在出图时,涉及到桥梁构造方面只能依葫芦画瓢,并不知道这些构造的功能和作用,设计图的制作很粗糙,表达上出现不妥或者错误,有时还忽视了一些构造的设计原理,比如:伸缩缝的设置和选择、排水系统的设计等等。

四、 改进毕业设计指导方法的措施

(一) 合理选题和安排工作内容

作为桥梁工程毕业设计,是各个基础课和专业课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完成,指导老师要很清楚学生需要哪方面的指导,在布置设计任务时要合理安排设计内容,在任务书明确标出设计内容和需要哪些方面的知识,比如是初步设计,要明确初步设计的侧重点,施工图设计时需要做哪些工作,最终的成果是什么。在安排设计内容时要适当,工作量不能太大也不能过少,要能达到毕业设计阶段的目标。

(二) 严格把握学生毕业设计进度

很多学生对毕业设计时间没有清晰的概念,他们往往是以一学期作为毕业设计时间,没有设计经验的学生不清楚在哪个阶段需要安排多少时间,所以如果指导老师把握不住学生的进度的话,往往设计是滞后的。这就需要指导老师每天都要了解每个人的设计进度,在某些设计难点上要加以强调,适当时需要给学生清晰的提示。

(三) 指导学生利用结构设计软件

学生采用专业软件来做设计会有些盲目,之前没有学习过软件的操作,所以会在学习软件操作上花费大量的时间。这时需要指导老师提示采用什么样的结构设计软件,首先是老师自己要对这些软件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帮助学生解决一些软件运用时的难点。其次是选择学习资料比较全面的软件,并让学生知道这些软件的功能。可以通过不同的桥梁结构形式来选择软件,比如平面设计中可以采用桥梁博士、GQJS和桥梁大师等,空间的计算模型中可以选择MIDAS、SAP2000和ANSYS等等。

(四) 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设计软件相结合

让学生明白桥梁结构设计中的一些原理和知识点需要掌握,比如横向分布系数的计算理论,最不利荷载布置方法,设计荷载种类及其组合,构件的设计验算等等。因为软件的使用中,输入了相应的参数后就直接给出一个结果,如果对一些方法和理论不熟悉,就没有办法考证设计结果的合理性,甚至出现错误。

(五) 设计过程中组织学习一些专题

不管什么样的桥型,在设计中都会遇到一些共同的问题,可以在设计阶段中组织做一些专题学习,比如横向分布系数的计算方法、预应力结构的预应力施加方法、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收缩徐变作用计算方法、相关规范的学习、拱桥拱轴线的确定方法、二期恒载的施加、桥梁的强度验算、刚度验算和裂缝验算等。通过这些专题的学习能够给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很大的帮助。

(六) 充分利用现代通讯和网络工具

在设计当中不同的学生遇到的问题都会不同,有些问题有可能是实际的难题,不是某一两个人能够解决的,可以组织学生,特别是做相同或者相近桥型设计的同学多交流多讨论,可以利用QQ群、聊天室等网络工具及时把遇到的问题拿出来交流,会有很好的效果,还可以通过一些专业的论坛进行提问或者解答别人遇到的问题,能对毕业设计遇到的问题更快更好地解决。

五、 毕业设计成果指导

学生通过毕业设计阶段的实践,基本上能够综合利用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掌握一些结构设计专业软件和绘图工具,达到实现毕业设计的目标,但毕业设计成果还需要悉心的指导。

(一) 设计说明书的编写

设计说明书编写得好还是不好,直接影响到整个设计成果的表达,很多学生还不善于编写桥梁设计说明书,这时需要指导老师的引导,或者参照工程实际的图纸内容。

(二) 设计成果的表达

在这阶段,学生基本上完成了设计,绘制成图纸,指导老师要非常专业地对图纸进行审核,指出哪些地方不妥或者错误,然后严格要求学生绘图要精致,培养学生敬业的工作态度和专业精神。

(三) 指导答辩过程

在学生答辩之前,先组织学生练习答辩,首先是穿着要整齐得体,陈述毕业设计成果和展示设计成果,毕竟学生在这方面的经验是欠缺的,而且答辩现场会紧张甚至怯场。在答辩前告诉每个学生毕业设计的不足,让他们知道答辩老师也会发现这些问题,如果准备充分的话能够保证他们在答辩过程中表现得更好。

本文是笔者根据多年的指导学生桥梁工程毕业设计的经验总结出的,主要是针对学生在毕业设计时经常出现的问题,通过一些指导方法能够让学生在毕业设计中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加深学生对桥梁方面的认识,对工程设计有较全面的了解,能够更快地适应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为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作贡献。同时,通过本文的总结,提高指导老师的指导能力和水平,引导指导老师进一步改革和探讨桥梁工程毕业设计的指导方法。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51068001);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桂科攻0816006-7)。

【参考文献】

[1] 陈忠延.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南(桥梁工程分册)[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0

[2] 谢海波,田仲初.桥梁专业毕业设计指导新思路新方法[J].高教论坛,2010(1)

[3] 李学文,颜东煌.桥梁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和实践[J].交通高教研究,2002(4)

【作者简介】谢开仲(1974-),男,广东连平人,博士,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桥梁工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责编 黄鸿业)

法学论文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自学考试 数控技术 培养目标定位 改善助学支持体系

1 引言

近年来,受众多教育方式对自考生源市场形成挤压,加之高校扩招、高职高专教育和其他高等教育形式快速发展的影响,使得自学考试生源减少,陷入了困境,尤其是工科自学考试专业成本高,难度大,考试通过率低,发展规模更是面临逐年萎缩的窘境。但是辽宁省自学考试数控技术专业(应用本科)却逆势而上,近年招生规模逐步增大,截至目前,约有12个助学单位的二千多名考生通过了毕业设计答辩。这充分反映了该新专业定位准确,顺应了人才市场需求,所采取的发展措施得当。

然而,对于一个新的自学考试专业,创办容易发展难。在普通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众多教育方式对自考生源市场形成挤压的形势下,自学考试数控技术专业要想保证稳定、持续的发展,仅仅依靠以往的工作理念是不行的,必须着重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2 找准自学考试数控专业的自身定位

进入21 世纪以来,我国普通高等教育连年大规模扩张,2012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316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9%。按照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阶段认定,毛入学率低于15%为精英教育阶段,15%~50%为大众化教育阶段,超过50%为普及阶段,中国的高等教育早已从精英教育阶段迈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自学考试生源不断减少,其生源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而目前自学考试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课程设置和专业评价体系等的主要参考仍然为普通高等教育相关标准。而随着自学考试教育的逐步成长和不断完善,自学考试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果仍然按照普通高校的标准去评价自学考试,那么无论在教育方式还是制度创新方面,它不但缺乏自己的发展空间,而且也极度缺乏竞争力,对于自学考试的发展不但行不通,而且会形成很大的障碍,自走绝路。

置身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学考试数控技术专业,必须找准自己在高等教育体系和层次中的定位,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审时度势,主动适应,开拓创新,适度超越。

2.1 以实用、够用为度,向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方向发展

首先,应该承认自学考试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差别和区别,承认自学考试生源与高等教育生源之间的差距。自学考试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不可能完全相同,其评估体系也应该有所不同。普通高等教育着力培养是学术研究型或技术研究型人才,而自考教育的目标应该是根据考生的意愿并结合现实社会的要求,改善或提高在学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其次,目前的自学考试对普通高等教育的依附力过强,长期以来重视学历考试,忽视考生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环节教学相对较弱;为了能顺利通过考试,拿到合格证,考生往往只注重书本知识的掌握,死记硬背,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自考教材多为大学教材的浓缩或节选,不符合多数自学考生的实际情况,教学计划与教学内容缺少相对的独立性,长期以来重视课程考试,而忽视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其考核方式和管理方式过于循规蹈矩。

自考办学特点和优势在于它的开放性、灵活性和多功能性。只有找准自己在高等教育体系和层次中的定位,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才有可能摆脱自身困境,持续健康发展。建议将自学考试教育的功能定位于根据现实社会的要求改善和提高考生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将自学考试教育目标定位在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考核科目和教学内容以实用、够用为度,充分发挥自考为社会服务的功能。

在保证教育质量和总体培养目标实现的条件下,应该给主考院校一定的自主权,建立学分制,使其能在一定范围内根据社会需要和考生要求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尤其是实践环节的安排方面进行调整,尤其注重在实践环节对应考者进行基本技能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也能给考生一定的自主选择空间,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结构进行某种选择和提高性学习。分析社会经济发展和机械行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调研考生的知识需求变化,增加行业急需,学以致用的教学内容或实验环节,调整选学较少或知识陈旧的科目。主考院校联合自学考试的管理机构和行业管理部门共同选择教材,制定教学内容,考试范围和自考考试评价体系。

2.2 服务地方经济,努力办出开办自考专业地区的区域特色

自学考试的生命之泉在于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地方所开办的自学考试专业,与其所属地方或区域的发展具有特殊而紧密的关系,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应该是新时期自学考试教育的基本功能和重要任务,只有主动地适应并服务于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才能求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辽宁省数控技术专业自学考试正是为了适应辽宁地区人才市场需求,满足制造业紧缺人才培养目标而开办的。根据辽宁地方经济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构建自考数控技术专业发展的应对策略,充分考虑产业发展和教育资源情况,借助自学考试灵活、开放的特点,强调其重应用、职业性强的优势,合理设置专业和课程体系,科学地把握好考试的指挥棒,培养学得会、用得上的高素质职业型、应用型人才。加强与行业的密切合作,根据行业要求和人才市场的变化,制定符合企业发展所需的专业人才,以培养“适销对路”的技术、技能型短缺人才为主攻方向,适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自考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3 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力度,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3.1 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监控和考核,满足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

长期以来自学考试对普通高等教育的依附力过强,在专业科目体系的安排上重视学历考试,忽视学生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环节教学相对较弱;为了能顺利通过考试,拿到合格证,学生往往只注重书本知识的掌握,死记硬背,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自考教材多为大学教材的重编或节选,不能针对多数自考生的实际情况,缺少相对的独立性。因此在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和教学规律要求的前提下,自考数控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应该特别注意协调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比例,突出自学考试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上的区别,承认自学考试生源与普通高等教育生源之间的差距,适当降低对理论教学内容的要求,重点要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纯理论的东西要少或者不要,只考核要求考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加强对实践教学环节监控和考核。实践教学内容应该突出其实践性、技术性和可操作性要求,基本理论应简明扼要,业务技术方法要具体详细,并采用最新标准规范。从而为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使教育更紧密地结合社会需要、实际生产需要。

自学考试教学安排中的实践环节是对应考者进行基本技能及应用能力的考核,是引导学生重视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能力重要环节。须增加自学考试的实践环节课时,将考生的实习实验考核成绩纳入学业成绩的总体评价中,改革考核标准,完善评价体系,与行业或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满足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要求。

3.2 有针对性的设置教学内容,满足现实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普通高等教育本科以上的学科性教育大多提倡“通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宽口径,厚基础”,注重学生的基础素质培养,更多考虑毕业生的职业广泛性和环境适应性要求,强调课程的通用性和基础性。对此,自考工科教育则不能照搬,其专业计划和教学考核内容的确定更应考虑其针对性,即应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构建其专业考核内容体系,基于行业发展和职业要求,制定符合企业发展所需的专业考核内容,以培养“适销对路”的技术、技能型短缺人才为主攻方向。有时甚至可以针对某些职业技能进行训练,这样教育职业技术化的意味越发浓重,其招生效果会更好一些,上手会更快一些,可能更会受到考生和企业的欢迎。过分强调厚基础,其应用性和特色性经常会受到削弱。

4 做好与高职高专教育的沟通,是自学考试自身发展的机遇与需要

近年十多年来,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生源结构发生很大变化,从自学考试考生的年龄统计数据就可以明显看出。以辽宁省自学考试数控技术专业为例:在20世纪80、90年代,26 岁以上的考生占据了绝大多数,而近十年来,自学考试数控技术专业96%的考生年龄都在25岁以下,而且大专应届学生占自学考生的绝大多数。即使是已经毕业的考生,也几乎全都是在专科在校学习阶段报名参加的自学考试。高职院校等在籍学生已经是工科自考生中的主力军,并已经对自学考试体系及其发展前景产生重要影响;自考生源成分的急剧变化与我国现有经济结构之间的关系应该有着直接关系:首先,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原来的毕业生分配制度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人才需求与分配的市场化占有主导地位。企业间对市场的竞争发展到对人才需求的竞争,高学历人才炙手可热,而低学历人才市场则日见萎缩,职业收入差距日渐扩大。这种现象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部分中专和专科院校的学生纷纷涌向自学考试,希望通过此种途径来提升自身的价值。其次,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很大变化,从而导致了职业结构的变化,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被技术密集型产业所代替。很多考生或者感觉到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无法满足自身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或者感觉到所学专业的就业形式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在科学技术高度交叉和综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的今天,他们渴望掌握更多的技能,为了提高自己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需要以参加继续教育的途径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做好自学考试与高职高专教育相互沟通,是自学考试这种教育形式所面临的新机遇,对自学考试自身的发展也显得尤为重要。

4.1 做好与高职高专教育之间相互沟通,是自学考试数控技术专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从自身定位关系看,高职高专职业教育主要是按照岗位职业所需要的能力或能力要素为核心来展开的,以培养能力为中心开展的教育活动。可见,自学考试工科应用型专业和高职高专职业教育在教育目标方面是互通的。在不单纯地强调专业知识或理论的系列性、完整性的基础上,更能强调知识的针对性及实用性,加强对技能性和实用性的考虑,有利于综合考虑考生职业导向的动态发展过程,根据社会发展和需求状态及时调整更新考核内容和实践环节,有效地引导和激发考生的积极性,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弥补应试教育的不足,加强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和适用性,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自学考试应该从初创时期的学历补偿,向面向企业、面向职业、以继续教育为重点的方向发展。

自学考试就是要给学有余力的高职高专学生一个追求自我提高的机会,通过此途径可以提高职业的基本素质、职业适应能力、就业竞争能力以及持续发展能力。一方面,使考生有良好的职业技能和素质,具备就业的本领;另一方面,使考生拥有初步的基础素质,具备发展的潜力。

做好自学考试与高职高专教育的相互沟通,可以为自学考试提供大量的优秀生源,使自学考试也为自身求得更好的发展。

4.2 相互认可先前学习经历,增强学分互认

学分互认是指自学考试与高职高专教育之间可通过相关课程顶替、免修、专业副修等方式互相承认学习结果,包括学分的单向或双向认可。如前所述,自学考试与高职高专教育在教育目标上有着密切联系,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也会有部分相同或相近的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对这部分学习内容,两种教育形式应该互相承认。这种先前学习认定对考生的影响有: 不必重复学习已经知道的或能做的,把学习重点放在确实需要进行培训的知识与技能上;承认先前学习取得的成绩,缩短获得正式合格证书所需的时间。对自学考试的意义有:能最有效地利用现有教育资源,节约考核成本;能更好地满足考生需要,使其更乐意参加并完成学习计划;给更多的人提供平等受教育的机会。自学考试还应重视考生的先前工作经验,有必要加强自学考试与考生前期职业训练方面的沟通。

4.3 充分利用高职院校教学实践资源,改善助学支持体系

自学考试具有社会资源整合性的功能。自学考试数控技术专业面向制造业的教育必须建立适合职业教育特点的社会助学支持体系,特别是能够支撑实践动手能力的社会助学体系。广泛地与高职高专院校进行沟通,争取在高职高专院校里建立自考助学机构,充分利用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教学和实践基地资源,实现自学考试的最大效益。实践证明,社会助学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自学考试生源的数量和教学的质量。凡是社会助学质量搞得好的助学机构,其招生量就多,教学质量就高,毕业生质量也好。社会助学在帮助考生学习和自学考试自身发展过程中,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5 结论

5.1 应将自考教育的功能定位于根据现实社会的要求改善和提高考生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将自学考试教育目标定位在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课程结构和考核内容应以实用、够用为度,充分发挥自学考试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职能。

5.2 数控技术自学考试应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满足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

5.3 做好自学考试与高职高专教育的相互沟通,充分利用高职院校人力、教学、实践资源,改善助学支持体系,是自学考试自身发展的机遇与需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201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2011.

[2]邵晓枫. 近三十年来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助学研究述评. 成人教育,2011(4):34-39.

[3]王秋丽,张祥兰. 当前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成人教育,2010(4):84-85.

法学论文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读者:黄女士

答:读者您好!现就您提出的问题答复如下:

(一)关于1989年的中学教师职称评审定额问题

根据《国务院关于发布〈关于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规定〉的通知》(国发〔1986〕27号)精神,从1986年全国职称改革开始,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明确规定:“在定编定员的基础上,确定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合理结构比例”。国家《中学教师职务试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明确规定:“中小学各级教师职务的定额应依据学校事业发展和教育教学工作需要、教师队伍结构及编制来确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通过试点,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各自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确定本地区各级教师职务定额”。广西《关于执行〈中学教师职务试行条例〉的实施细则》(桂职改字〔1987〕99号)明确规定:“关于定额问题,各级教师职务有定额。中学各级教师职务的定额应根据学校事业发展和教育教学工作需要,教师队伍结构以及编制来确定。”同时,根据桂职改字〔1987〕99号文件精神及职称分级管理的模式,中学一级教师任职资格评审,由各地市教育主管部门组建评审委员会,其评审管理由地市负责。因此,您反映的关于1989年中学一级教师职称评审时的定额问题,确有相关政策依据。

(二)关于退休人员能否评定中学一级教师职称问题

根据原人事部《关于重申离退休人员不再评审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通知》(人发〔1997〕30号)精神,对达到离退休年龄的专业技术人员,除因工作需要,并按政策规定办理了延长离退休手续的人员外,已经办理退休手续的人员不再评定职称。因此,由于您已经退休多年,不属于评审对象范围,不能参加中学一级教师评审。

法学论文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地方高校;法学;毕业论文;判解模式

引言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直是教育界的高呼声,近20年以来,我国始终坚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国家方针政策之外,更是推崇由单一的模板化教育转变为实质化的素质教育的教育改革理念。本科毕业论文是考验高校本科生在大学四年内学习所所获得的学习能力、思维方式、综合素质的主要依据之一。因此,随着我国教育规模的发展,法学(法律类)高等教育专业也迅速发展起来,由原先的部属政法类专业高等院校开设法学专业逐渐发展到地方性的众多高等院校也相继开设了法律类本科专业。本文主要通过调查地方高等院校的法学(法律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状况,对其存在的弊端进行挖掘,同时,对论文模式进行探索。

一、问题的提出

笔者多年在地方性高等院校法学教学中发现,大量的本科法学毕业论文存在抄袭和雷同现象。因此笔者针对法学本科毕业论文现状,随机对某地方三所高校的法学本科大四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1.学生对毕业论文选题不是自己对法律问题思索的结果占33.3%,毕业论文选题仅仅是任务要求的占16.7%,论文选题胡乱拼凑的有4.7%;2.有没有过抄袭(非标准内注释、引用)行为问卷中,整段文章更改语句的占21.4%,借用他人论文大纲有47.6%;3.对毕业论文撰写毫无感兴趣的占19%。4.支持改变传统毕业论文模式要求的占92.8%。通过对法学毕业生对毕业论文撰写的现状调查,笔者发现这些非政法类专业高校的法学本科学生毕业论文模式存在很大的问题,地方性高校法学本科毕业论文的考核模式应当引起重视并有必要研究考核体系改革了。

笔者列举一些问卷调查结果:

1. 毕业论文结论是对现实的矛盾或者问题提出了你思考的解决办法吗?

图1

2. 你搜集的论文资料在你论文的字数中占据的比例是?

图2

3. 你对法学本科毕业论文有着兴趣吗?

4. 你支持用其他更灵活的毕业考察方式替代毕业论文吗?(如翻译文献、实习报告、团队合作等)

二、地方高等院校法学(法律类)本科毕业论文模式及有关研究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中国)全国的高等院校中拥有法学专业的有650多所,许多之前不曾设有法学专业的高校也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教育改革的需要重新增加法学专业,而随着大学数量增加,传统政法类大学录取人数有限等原因,选择非政法类地方高校就读法学专业对于许多人来说已经不是一件新鲜的事情,而影响他们选择取向的更多的是法治社会的熏陶以及自身对法律的认知程度。近年来随着国家依法治国的推进,选择非政法类地方高校法学专业的学生也同样越来越多,据调查统计某区域非政法类地方高等院校法学专业增长比率逐年上升。

然而,非政法类地方高校法学专业毕业生与政法类专门高校相比,专业水平仍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些差距不同程度地表现为以下方面:第一,师资队伍水平上有差距;第二,课程设置和培养体系不合理;第三,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的落实不到位;第四,校园法律文化氛围不够;第五,学校法律院系与社会法律实践部门联系不足;等等原因。

非政法类地方高等院校法学(法律类)本科毕业论文在现状上主要表现为:由教师提出选题、学生搜集资料、拟定提纲撰写,这样僵化的套路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抄袭,浪费时间和精力,导致学生对高校法学教育的恶劣评价,最终导致厌学逃避。具体表现为:“学生按照选择的题目与指导老师建立了联系,在学校规定的时间与步骤范围内,与指導老师相互配合完成论文写作。但纵观法学(法律类)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现状:形式上看,参考文献的格式不规范,参考文献在论文正文何处,一般的学生在指导老师多次修改的情况下,方能够正确标注;参考文献与注释不区分;标点符号欠规范;错别字、论文排版、字号大小、字体及整齐度等也是常见的问题。内容上看,一般的法学(法律类)本科毕业论文有以下问题:1.不明确摘要如何概述,关键词为何不知所云;2.结构似教材,没有问题意识,常见的论文只是对命题的基本理论、或知识点做一般性梳理或介绍,无深度与创新可言;3.论证不力,缺少内在严密的逻辑性,体现在:一是从理论到理论,缺少必要的和充分的事例和数字的依据;二是引用、分析理解法律条文、法理基本原则不准确;三是材料很多,但在选材和组织材料上欠佳,缺少周密严谨的逻辑性;4.绪论和结论写作不当。有些论文的绪论,篇幅相当大,却写了一些与毕业论文没有多大关系甚至无用的话,没有很好地起到导引本论的作用;有的论文的结论也不符合写作要求;有的论文根本没有结语,有头无尾,不能完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或结果。”

综上所述,针对非政法类地方高等院校法学(法律类)专业毕业论文模式的主要现状进行探究,归根结底还在于非政法类地方高等院校对法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经验缺乏。若在实际教育中更注重能力的培养,而并非只是传教式的教学模式,则非政法类地方高等院校的法学(法律类)本科生不仅可以具备相当法律素质,将学习到的法律功底用于武装自己,而且现实中的许多法律问题都可以依法而解。

为此我国学者对我国法学教育展开了众多的宏观研究探索,但对法学(法律类)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如何定位和改革研究不多,目前对法学(法律类)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模式研究主要有:河北经贸大学王韬博士《司法实践能力培养目标下的法学(法律类)本科毕业论文训练模式研究》、武汉刘晶老师的《法学(法律类)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答辩模式的改革与探索》、哈尔滨师大梅奕敏副教授《导学模式提升法学(法律类)本科毕业设计有效性研究》西南政法大学蔡英博士《法学(法律类)本科毕业论文的现状研究》等等。他们一致认为:传统的法学(法律类)本科论文写作偏重立法论角度、采纳教科书式的阐发,属于纸上谈兵式的肤浅论理。他们提出的改革模式有:1.司法适用模式。训练目标注重法律适用方法,成果形式采纳案例研判模式。2.模拟法庭式。即通过模拟法庭的再设计、角色扮演、分析自身感受和经验,阐述存在的问题和建议。3.系列化、一体化模式。笔者认为,以上三种模式具有强化实践的意识,但是有的改革模式(如系列化、一体化模式)没有根本上革除传统的学生被动式资料搜集、抄袭为主的弊端;另外模拟法庭式和本科教育教学差距太大,在本科法学学生中未必具有可行性,亦或是实践中投入巨大,现有的高校师资和设施难以胜任。只有司法适用模式在目前我国非政法类地方高等院校法学教育现状中具有实际意义,但有些操作模式仍需研究。

三、法学(法律类)本科(法律类)毕业论文案例判解模式内涵特征

案例判解模式是指法学(法律类)本科毕业生通过将自己的毕业论文与我国司法实践相结合,选择法院的判决案例作为学生自己毕业论文的研究对象,把司法适用的解释推理模式应用于法学(法律类)本科毕业论文模式中,围绕法院判决中的经典案例所涉及的法学知识而展开分析阐述,同时深入阐述案例中涉及的相关法学知识理论前沿问题,最终形成法学理论和案件实例相结合的法学知识解析和前沿探究式毕业论文。这种模式旨在探索贴近司法实际和革除传统法学(法律类)本科教育弊端的论文指导模式,旨在调动法学(法律类)本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毕业论文和其他教育教学环节紧密联系,以法律解释、司法适用为灵魂,改革传统的毕业论文体制。

案例判解模式主要包括选择案例、模拟审判、分析法律适用、相关法学知识阐述、前沿探讨等步骤。一方面,强调以具体案例为中心,要求毕业生从原告、被告、法官等多种角色的角度去审读案情,并运用法学理论去分析和解决案例中存在的问题,要求具有极强的实际性和目的性,有效避免脱离实际的倾向,真正起到能够锻炼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目的。另一方面,将案例解析与法学知识前沿相结合,突破纸上谈兵的纯粹抽象,让学生通过法院判决过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大大提高了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其核心要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模拟审判。法学教学中模拟法庭已成为提高学生法律实践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日常教学环节中模拟法庭的特点是是进行法律职业性训练,让学生适应角色转换。但与教学实践环节不同,在毕业论文案例判解模式中,除了法院程序之外,更重要的是实体法律内容:

1. 法律适用的视角。案例判解模式要求学生把自己分别放在原被告律师、法官的身份角度分别分析案件事实。从中发现法律适用的线索、法律适用和法律解释的难题。

2. 法律适用和逻辑推理。案例判解模式,重在对法院判决的解读,法院判决的核心部分就是对案件的法律适用和推理过程。

第二,案件法律适用总结。完成了案例的判决推理并不意味着毕业论文已经完成,学生必须对相关法律知识进行扩展性分析和总结,另一方面,使学生更深入地学习和研究法律知识前沿,让学生更深入地提高法律实践技能与现代法律素质。对相关法律知识进行扩展性分析和总结主要有以下类型:

1. 评论型。这种类型的学生要对案件的法律适用过程进行深入解剖,结合案件事实要素详细地分析法律适用要素,并对法院判决、原被告双方对案件分析存在的问题进行评析。最后,肯定成绩,指出存在的缺点,总结改进,以提高学生的法律实践技能。

2. 分析型。学生深入挖掘案件中一个法律点,围绕问题,然后分析问题,结合专业深入探讨,提出解决办法,最后对涉及的法律知识考察国内外的发展方向。这种类型不仅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强调观念的创新,要求学生具有创新思维,整体对毕业生的要求较高。

四、结束语

本科毕业论文是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衡量学科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志。法学(法律类)本科毕业论文模式改革和科学化、合理化,对法学(法律类)本科四年的课堂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有助于促进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

案例判解模式主要包括选择案例、模拟审判、分析法律适用、相关法学知识阐述、前沿探讨等步骤。一方面,强调以具体案例为中心,要求毕业生从原告、被告、法官等多种角色的角度去审读案情,并运用法学理论去分析和解决案例中存在的问题,要求具有极强的实际性和目的性,有效避免脱离实际的倾向,真正起到能够锻炼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目的。另一方面,将案例解析与法学知识前沿相结合,突破纸上谈兵的纯粹抽象,让学生通过法院判决过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大大提高了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法学(法律類)本科毕业论文案例判解模式的提出和构建,对法学毕业论文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作了尝试性的探索,也为培养新型法律人才指明了一个方向。

注释:

[1]何群.法学本科毕业论文现状的几点认识——以广州大学法学院为例[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1.

参考文献:

[1]高泉.以司法考试为时角的法学案例教学法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12,22.

[2]刘晶.论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方式的改革——以模拟法庭为视角[J].学理论,2013,11.

[3]段书臣.法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11.

[4]韩冰.从结果-倒推-过程-法学本科毕业论文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6,09.

[5]赵霞.教师指导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对法学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提升作用[J].高教学刊,2015(23):103+106.

[6]李静梅,刘杰,张国印,等.衡量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标准的研究[J].高教学刊,2016(07):106-107.

法学论文毕业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毕业论文是法学专业本科教学中的重要关节,是强化人才培养质量和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保障。但根据调研,当前法学专业的毕业论文仍存在着选题导向不合理、内容缺乏实务支撑、结构缺乏法律思维以及论文指导不足的问题,而通过构建专业实习与法学毕业论文的关联机制,将为学生毕业论文的开展提供充足的资源和平台,不断提升法学专业毕业论文质量。

关键词:法学专业;专业实习;毕业论文;关联机制

2018年卓越法治人才培養计划(2.0版)中明确指出:要“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切实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而法学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作为卓越法治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对学生实践性能力的提升和法治思维的养成均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将法学专业的实习和毕业论文看成是几乎无任何关联的过程,将其当作相互独立的两个教学环节。当前,在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两个教学环节上,均程度不同地存在着阻滞学生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的实践性能力提升的因素,如何实现两个教学环节的关联性提升,已成为实施卓越法治人才培养计划(2.0版)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现实课题。

一、提升法学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必要性

(一)由法学教育教学的完整要求所使然

毕业论文主要用于考查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专业思维的运用能力,是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和兴趣并运用所学去解决相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接受大学教育过程中的最后一个实践教学环节,是各校法学专业培养方案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只有确保法学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才能够确保整个培养方案和教育教学执行的完整性,才能实现整个教学过程的关联和互动以及整个教育教学过程整体质量的提升。

(二)为法科学生法律思维方式的培育不可或缺

实践能力和法律思维是卓越法律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而毕业论文旨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用法律思维去解决法律实务中或者法律规范中存在的问题,它可以全面展现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调查研究、信息搜集和综合表达的能力。

(三)为法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所必需

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牢固确立质量是高等学校生命线的基本认识,在规模持续发展的同时,把提高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法学专业毕业论文是检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试金石,提升法学专业毕业论文质量,适度增加法学专业学生毕业难度,是落实作为高校生命线的人才培养质量这一基本认识的重要体现,将在无形之中成为法学专业强化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支撑手段。

(四)是对当前法学专业论文现状的重要回应

目前法学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的基本做法是:由指导教师给出论文选题然后由学生进行选择,然后按照论文指导老师的要求完成“命题作文”。其弊端显而易见:“命题作文”使得选题范围受限,学生的能动性与创新性难以发挥;毕业论文的质量难以保证;不利于优秀卓越法治人才的培养等。为破解当前法学教育存在的困境,教育部多次强调“高校要加强对毕业论文选题、开题、答辩等环节的全过程管理,对形式、内容、难度进行严格监控,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二、法学专业毕业论文与专业实习关联性现状分析

为探究法学专业毕业论文与专业实习的关联性,课题组对安徽师范大学法学专业高年级学生(回收有效问卷305份)和实习基地(回收有效问卷20份)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和整理,以期达到以微见著之效。

(一)法学专业学生专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的相关现状

1. 关于专业实习的相关情况

被调查的学生有82%的人对实习目标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仅有18%的人不太清楚,对实习单位的选择有79.1%的学生认为是学校安排与学生志愿的结合,基本能够满足学生对于实习单位的选择。79%的学生赞同将专业实习放在大三下学期,对实习中遇到的问题有96%的学生能够通过自己查阅资料、请教指导老师等方式,在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积极予以解决,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实践性能力均能得到一定提升。除6%的指导教师布置学生完成相关调研任务外,90%以上学生认为学校对专业实习期间的调研并未做要求,割裂了毕业论文与专业实习之间的联系;同时,56%的学生认为专业实习期间学校指导教师与实习单位的交流仅1-2次或根本就没有交流,这种交流与互动的严重不足,往往导致对学生的实习效果难以及时掌握,从而难以对实习过程进行优化,以提升学生的实务能力和思维能力。

2. 关于毕业论文的基本情况

赞同毕业论文开始准备的时间安排于第七学期和第八学期的分别占26%和47%,只有12%的学生倾向于将毕业论文的准备时间安排在第六学期,考虑到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要求的差异性,以及学习精力和时间的有限,只有15%学生赞同将毕业论文的准备和专业实习同步进行,可见,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一体化并没有得到多数学生的拥护。

就论文选题的确定来说,48%的学生倾向于在专业实践基础上进行思考后选择感兴趣的题目,专业实习中的实务接触和经历成为毕业论文题目的重要来源。主张直接根据指导老师拟定候选题目进行论文题目确定的只占32%,赞同老师指导之下自主进行毕业论文选题的则在20%,如何发掘和发挥好专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的互动关系,成为需要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二)法学专业实习基地对学生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反馈情况

学生前来实习的时间段,实习单位期望安排在第五学期、第六学期、第七学期和第八学期的比率分别为15%、70%、10%和5%,这一点大多数实习基地与多数学生的想法不谋而合。其中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近70%的实习单位认为学生在实习期间具有较多接触法律实务的机会,但在实习结束后回到实习单位寻求和收集实务资料的学生则只有35%左右,多数学生回校后的理论思考和法律实务的联系逐步淡化,专业实习的实效得不到及时的巩固和深化。实习基地对于法学专业学生培养方案比较了解、一般了解和缺乏了解的比率分别为15%、35%和50%,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法律思维状况缺乏直观认知。同时,实习期间学校指导老师的指导情况也不容乐观,实习基地认为学校实习指导老师“经常”前来指导的只占15%,仅有1-2次或根本没有指导的占60%,实习基地与学校层面的交流也存在着不足,学生专业实习和在校期间的学习难以实现默契衔接和互动,进而难以实现学生实务和理论水平相辅相成、共同成长的良好期许。

三、法学专业毕业论文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下我国法学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提升受多种因素的制约,面临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论文选题缺乏合理导向

科学合理的选题是撰写出一篇高质量法学毕业论文的前提条件,目前法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其一,缺乏问题导向。多数选题的主旨都是过于宏大的理论型题目,加之论文篇幅所限,导致论文空泛化而难以有切实论点和指向,这种论文的针对性、实用性严重欠缺。其二,缺乏创新导向。衡量法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质量的重要指标是能否对学术前沿和法律实务的关注,但一些学生在选题时由于缺乏对学术及法律实务前沿的了解,所选题目较为陈旧,亦不能从新的角度、新的思维视角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其三,缺乏专业导向。法学专业毕业论文的选题应立足于法学领域,遵循法律思维得出法治方式的结论。但部分学生在选题时选择类似于社会管理、治理机制等方面的题目,得出的是社会学或政治学的结论,这类的论文实在难以称之为法律专业毕业论文。

(二)论文写作鲜有实務支撑

法学专业属应用型专业,法学论文若完全脱离法律实践便犹如无本之木般难以生存。在四年的法学教育中,学生不仅要接受法律法规知识学习,还要接受与之相适应的人文和素质教育,以及必要的专业技能训练,其接触法律实务的机会与时间十分有限;另一方面,受制于传统教学方式,法学专业教师的授课多采用知识灌输的方法,学生对于实务的了解通常局限于课堂上的案例。正源于此,当前法学专业的多数学生写作毕业论文多习惯于从法律文本本身、书本法学理论的论述以及国家相关政策的阐明出发,对所选题目作剖析、提观点,使得文章缺乏法律程序操作、法律规范的效力与适用、可能导致的司法结果等实务支撑。

(三)论文逻辑缺乏法律思维

法学专业毕业论文应当体现法律思维。作为法学专业学生,特别是卓越法治人才的培养,在论文写作中应坚持法律职业思维去发现问题和探寻问题的解决路径。但当前的法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法律思维的养成还存在不足。其一是法律思维相关课程的欠缺,用于培养法律思维的重要课程《法律逻辑学》,部分学校法学专业培养方案并未设置,或者虽有设置,但师资力量难以得到保证,教学效果难尽人意;二是学生在学习和实务中遵循法律思维去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从而导致学生在最终毕业论文的写作中,运用的仍是一般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文的逻辑性、严谨性和论证结构等得不到保障,无法彰显出法学专业毕业论文的专业特色。

(四)论文指导缺少关联机制

当前高校法学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均将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分别安排于不同学期,对于实习与论文的指导老师也无一致的规定,导致两阶段的指导老师基本不统一。然而调研中发现,近半数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来源于专业实习期间的法律实务经验、调研与思考。因这两个阶段指导老师配置关联性缺失,学生在与毕业论文指导老师的沟通中就难免出现不顺畅的情况,使一些学生在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陷入两难的境地。此外,实习单位指导老师一般不参与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使部分学生毕业论文中的实践性疑问无法得到指导和解决。这种论文指导关联机制的不完善,会对法科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产生消极影响。

四、构建与专业实习的关联机制是法学专业毕业论文质量提升的重要途径

法学是一门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学科,卓越法治人才的培养必须对学生法学理论素养与法律事务能力同时予以重视。法学专业毕业论文是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依据,为此,必须切实提升其质量。在专业实习等法律实践中,努力构建毕业论文与专业实习的关联机制是提升法学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核心。

(一)引导学生“专业创新”与“小题大做”

针对法学专业学生在论文选题中的导向缺失,其一要使学生确立“小题大做”的意识。培养其在实习期间学会从法律实务中以小窥大,强调选题的针对性与实用性,选择与自己法律素养和实务经验相适应的题目。其二要给学生更多的创新可能。“法学人才的‘同质化’饱受诟病,而愈来愈多元化的社会需求的是差异化人才,表现在毕业论文上,往往模式单一:传统的法学本科毕业论文以学术论文为主,偏重于理论研究。多年的实践证实,这种模式很容易与学生的当下实践脱节,与学生四年的学习脱节,从而导致学生对这种论文的写作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学生在专业实习时,由于接触的法律实务多种多样,以学术论文作为毕业论文的单一形式,已难以应对学生的可能创新。可以适当改革毕业论文模式,拓展毕业论文的形式,实现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有效衔接,激励学生创新。

(二)培养学生“感受实务”与“探究理论”

法学毕业论文缺乏实证材料的支撑多是因有限的实践机会所致,面对有限的实习时间,应该切实构建相关机制,让学生“感受法律实务”和“探究法学理论”。其一要制定明确的实习调研要求。对学生在实习期间的法律实践提出一定的量化要求,鼓励和要求学生进行实习调研、收集与整理法律实务材料,为毕业论文的开展准备必要的实务材料。其二要完善实习考核与答辩机制。在学生专业实习结束后,要求学生对实习中感兴趣、有所思的问题、案例等进行整理和相关法学理论分析,并作为实习考核和答辩的依据,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升学生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的能力。使法学专业学生毕业论文不仅能探析理论,更能与实践相结合,或者立足于实践进行学术分析,从而具有丰富的内涵。

(三)强化学生“职业认同”与“法律思维”

基于问题学习的探究式教学是卓越法治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教学方式。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实践课程,均应具有“探究”性质。与此相适应,教师的指导也应是一种探究式指导,在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实践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做到探究式学习,以具有“批判性”特质的法律思维养成作为探究式指导的价值指向。在实践性教学中,教师应将“教学”建立在学生的“学习”基础之上,是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决定老师如何教,老师的“教学”必须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从而使得教师形成“教归依于学”教学理念。也就是说,在实践性教学中,应当是学生的学决定老师如何“教”(指导),而不是反之。

为此,要不断完善课程设置和造就更多的“双师型”教师。以确保学生在理论上对法律思维的内涵、属性和思考方式等有基本认知,为法学专业实习奠定基础;既懂法学理论又熟知法律事务的“双师型”教师更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不可或缺,因为只有具备这样素质的教师才能在法律实踐中引导学生运用法律思维去思考、判断和解决专业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和所接触的真实案件,唯有如此,学生的“职业认同”意识才能得到强化。由之,各校在制定法学专业实习成绩评定指标体系时,应将法律思维运用水平作为专业实习考核的重要标准之一,以此实现专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的思维关联,为毕业论文写作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思维支撑。

(四)促使学生“思有所行”与“行有所悟”

为切实提升法科学生毕业论文质量,就必须解决目前毕业论文写作与专业实习不关联的问题。为此:一要重新设计毕业论文的写作流程,将毕业论文的准备时间与专业实习时间同步。二要将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学校指导老师融为一体,实现两者教师安排的关联,实行指导教师责任制,确保指导过程的连贯与前后一致。三要努力实现毕业论文的双导师制,将学生实习期间的实践导师聘为学生毕业论文指导老师,使学生的实践性疑问得到解答,并凝练为论文中的学术观点,以提升论文的学术水平。共同助力学生“思有所行”与“行有所悟”目标的达成,推动专业实习效果与毕业论文质量的共同提升。

五、结束语

法学专业毕业论文是评判优秀法学专业人才,特别是卓越法治人才的重要标准。一篇优秀的法学专业毕业论文,不仅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法学专业基础知识为论题提供理论支撑,更需要学生能够收集法律实务材料,并在论文中对相关法律实务问题作出细致、准确的判断与分析。而作为在校学习的法学专业学生,专业实习则是其难得的实践机会,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关联机制,无疑会为提升法学专业毕业论文质量提供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征求意见稿)[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810/t20181017_351887.

[2]李小峰.德法兼修视阈下地方高校法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创新路径探讨[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73-74.

上一篇:法律与道德议论文范文下一篇:土木专业毕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