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图画范文

2024-07-09

奇妙的图画范文第1篇

谈家桢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克隆的知识和克隆研究的动态。

2、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3、揣摩语言,体会说明文的科学性。 教学重难点 目标

2、3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

古希腊哲学家曾经说过:“世界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这话在过去是一句至理名言。我国明代大作家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塑造的孙悟空,他每次吃紧,便从身上拔一撮猴毛,吹出一大群小猴来参加战斗,这在过去也只是一个神话。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新兴的生物技术“克隆”,它能推翻名言或使神话变成现实,那么什么是“克隆”?它到底奇妙在哪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著名遗传学家谈家桢的《奇妙的克隆》。

二、作者简介

谈家桢,中国科学院院士,遗传学家。

三、检查预习

1、生字词

2、交流查找的资料

我们身边哪些动、植物先天具有克隆的本领?

仙人掌、秋海棠落地(落叶)生根;土豆、地瓜发芽生长;桂花、富贵竹插枝即活;各种蔬菜、果树的嫁接;水螅除夏末和秋末外通常进

1 行无性生殖即身体长出芽体等。

四、整体感知

1、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明确:克隆

2、请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

明确:

一、写克隆的含义

二、写克隆实验

三、写克隆的发展

四、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

3、课文使用了四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课文使用四个小标题,使全文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让读者快速了解全文内容。

4、小结:文章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绵羊诞生之前,鱼类、两栖类和哺乳类克隆的成功,再写克隆绵羊“多利”的诞生,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采用逻辑顺序,行文脉络清晰,说明事理步步推进。

五、研读课文

1、齐读第一部分

(1)找出上述天生具有克隆本领的动植物的共同点。

明确: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

(2)找出文中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语句。

明确:“都是生物靠自己的一分为二„„这就是无性繁殖。”

“凡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的一个群体,也叫“克隆”。” (克隆说到底就是无性繁殖的新兴生物技术。)

2 (3)克隆是一门新兴的科学技术,为了把它说得浅显易懂,作者没有直接给克隆下定义,而是先从我们熟悉容易理解的生物现象写起,如:“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能变成十株葡萄”,把高深的科学知识说得形象生动,明白晓畅。接着,从词源上追溯“克隆”的原义——用“嫩枝”或“摘条”繁殖,让我们进一步弄明白克隆的含义。紧承前文,文章对克隆的

介绍又进一步从植物克隆写到动物克隆。最后第3段以孙悟空猴毛变猴作结,把科学技术写得富有趣味。

(4)第一部分为了说明“克隆是什么”,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呢?

明确:举例子、下定义、作诠释。

作用:克隆这一前沿科学领域,对一般人来说是很陌生很难懂的,作者通过列举

大家熟悉的事物,再加以细致的解释,最后用简洁、准确、概括的语言给它下个定义,把它的特征清楚的展示出来,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克隆。 (5)过渡:对克隆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那我们再来了解一下目前世界在克隆上取得了哪些科研成果。

2、默读“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和“克隆绵羊‘多利’”两部分。思考: (1)这两个部分作者举了哪些克隆事例?

明确:1979年克隆鲫鱼、1960、62年克隆爪蟾、1978年克隆黑斑蛙

(2)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明确:举例子、列数据

(3)克隆绵羊“多利”的诞生,为什么在世界上引起了轰动?(练习

一、3)

明确:说明了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具有全能性。标志着克隆研

3 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而且证明了动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它既可以为人类造福,也可能给人类造成危害。(见教参143页)

(4)这部分作者为什么不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说明呢?文中的顺序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文章按生物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来安排的,这样的顺序符合人们认知的规律。另外,无性繁殖属于低级繁殖,动、植物越进化、越高级,就越难进行无性繁殖。这一顺序说明了克隆技术在不断的发展。 (5)克隆技术不断在发展,这与科研人员的努力是分不开的,看看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他们的努力?这些努力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 明确:锲而不舍、求真创新。把这种精神用到我们的学习中,我们该如何做呢?(学生自由发言)

3、默读第四部分,思考:

(1)克隆技术造福人类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

明确: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对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

(2)这一部分的第一段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举例子。通过举例,说明只有通过克隆技术才能最有效、最方便地繁殖这些能给人类带来好处的高附加值的牲畜。

(3)文章最后一段写道:“有关‘克隆人’的讨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科技越发展,对社会的渗透越广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 这段话该如何理解呢?

提示:

①科学是一把双刃剑,既可造福人类,也可殃及人类,而且科学造福人类和殃及人类的速度、程度在同步增长,如核的发现和利用;

4 ②科学的发展越来越从自然界逼近了人类本身,越来越深刻地触及人类的伦理、道德和法律以及人类心灵,如克隆人问题;

③科学发展也会引发人类道德伦理观的变革和更新。如何确立并完善现代社会伦理道德价值观,使之既能导正科学技术的发展,又能适应科技的进步,理性而德性运用科学之剑,使之为人类造福,这将是现代社会必须探讨和面对的问题。

六、辩论

辩题:我看克隆人。

辩论要求:(1)语言清晰、流畅,有条理性,声音洪亮。 (2)观点明确,论据充足 。 (4)在驳斥对方观点时应该有“理”,更应该有“礼”。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小结。

七、总结全文

这堂课我们了解了一种新兴奇妙的生物科技“克隆”,也明白了克隆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殃及人类,同学们也发表了大胆奇特的想象。我们真心希望,人类能够智慧和理性地运用这把科学之剑,使之为人类造福。

八、布置作业

1、抄写“读一读,写一写”字词

奇妙的图画范文第2篇

3。从学句中学习6个词语,从识词中学会9个生字。

朗读理解句子,学会9个生字。

挂图、字词卡片、田字格板等。有条件的可备实物,或幻灯。

2课时

第一课时

朗读,理解句子。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我们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板书“眼睛”),用它可以看书、看报、学习新的知识。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奇妙的眼睛”(板书完整课题),课文里的眼睛并不是人的眼睛,但也是用来看东西的,所以课文里的“眼睛”这个词加上了引号。它是利用了科学仪器能够看到人的眼睛所不能看到的东西,所以叫“奇妙的眼睛”。“眼睛”到底指什么?学习课文以后就知道了。

(二)出示图画或实物。

问:谁能说出它们的名称。你在哪儿见过?根据回答板书:望远镜、显微镜、潜望镜。

(三)初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用笔在课文里划出望远镜、显微镜、潜望镜是谁的眼睛?

回答后板书:天文学家、医生、海军。

(四)再读课文

说说这些“眼睛”有什么作用。回答后板书:星星、细菌、敌人。

(五)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看书看图,加深对图文的印象。

(六)讲读句子。

1。用序号标出段序。

2。自读第一段,看看有几句话。抽读第一段。问:第一句讲什么?(第一句说望远镜是谁的眼睛)。第二句讲什么(第二句讲它的作用。)

3。第二段让学生自读后,上黑板指着板书说:显微镜是医生的“眼睛”。医生有了它可以看见极小的细菌。“极小”是什么意思?就是非常小,是肉眼不能看见的。“细菌”告诉学生,有的细菌对人类有利,如我们吃的馒头必须有发酵菌,但很多细菌对人体有害,如同学们拉肚子时,医生就要检查你的大便里有什么细菌。这些细菌只能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得清楚。

4。抽读第三段,讲读第三段。联系上下文理解“监视”就是用潜望镜在水里注视海面上的敌人。问:谁见过潜望镜?你在哪儿看见过?(学生可讲亲身经历的,或讲在书上、电视里、电影上看见过的都可以)

(七)熟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识字、写字。

(一)看图,说说望远镜、显微镜、潜望镜是谁的眼睛?“眼睛”指的是什么?它们有什么作用?

(二)开火车游戏读词。

(三)从识词中学字。

1。数一数田字格里的生字有几个?

2。除了本课连成的词以外还能找哪些词?如:军(空军陆军 军队 参军 解放军)

医(医院 中医 西医 医疗)

3。分析记忆字形

军(冖——车)医——(匚——矢)

眼(目——艮)睛——(目——青)

敌(舌——攵)极(木——及)

战(占——戈)戈字旁面(——丿——面)

(四)写字。

1。告诉学生“月”字不作偏旁,只作一个字的部件时“丿”要变成“丨”

2。让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里的字,找出在竖中线和横中线上的笔画。

“军”字的第4笔“”横在横中线上,第6笔“丨”在竖中线上。

“医”字的第4笔“一”,第5笔“一”在横中线上,第6笔“丨”在竖中线上。

“睛”字的第4笔“一”,第9笔“一”在横中线上。第10笔“丨”在竖中线上。

“面”字的第2笔“”起笔在竖中线上,第4笔“”在横中线上。

“敌”字的第2笔“一”在横中线上。

3。在练习本上写生字,要求写得正确、端正。

奇妙的图画范文第3篇

最近,我们在学习关于分数的实际问题,我发现这些实际问题中蕴藏了许多分数的奥秘。如果不认真分析和思考,就有可能理解错误。下面我为大家一一例举我的发现。

发现一:含有分率的句子不能倒装。

分率就是后面没有单位的分数。 如圆有6个,○的个数比△多1/3,那么○就比△多2个。假设这句话倒装过来就变成:△的个数比○少1/3,刚才已经算出○就比△多2个,因此○就有6+2=8个,由此可以列式为8×1/3=8/3个,即△比○少8/3个。呀!怎么△比○少8/3个呢?这就与原有的“少2个”发生矛盾,也就说明原句不能倒装。经过研究我发现:倒装后单位“1”发生了变化,所以比较的结果肯定会发生变化,因此△比○应少1/4。

发现二:分数后面有无单位,它的意义是不同的。

如:两根同样长的钢管,第一根用去3/10米,第二根用去3/10。哪一根用去的长一些?

由于钢管的总长不知道,所以可以用假设法分析:(1)假设钢管长1米。1×3/10=3/10(米)3/10米=3/10米,用去一样长 ; (2)假设钢管长1/5米。(小于1米)1/5×3/10=3/50(米)3/10米>3/50米,第一根用去长 ;(3)假设钢管长5米(大于1米)5×3/10=2/3(米)3/10米< 3/2米,第二根用去长 。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可能呢?经过仔细分析,我发现:分数后面如果有单位,说明它已是一个具体数量,与单位“1”无关,而如果没有单位,说明它是一个抽象数量,它的多少取决于单位“1”。第二根的长度取决于全长,全长又不具体,也就造成了多种可能的发生。

发现三:足球比赛中的分数,表示特殊的意义。

我曾经遇到这么一个实际问题:在一场足球比赛中,有32支球队,每4个队分为一组,共8个组进行循环比赛,小组出线后再进行1/

8、1/

4、1/2淘汰赛,共要进行多少场比赛?我的分析:按照比赛规则,8个组分别比赛,各组出2个队继续比赛,这样共有16个队继续参加1/8淘汰赛。这里的分数1/8,其实不是指16个队中的1/8,它实际是指16个队分为8组,每组2队,最后16个队中的1/2球队,即8个队胜出。同理,1/4淘汰赛是指:胜出的8个队再分为4组,每组2队,最后即8个队中的1/2球队,即4个队胜出。1/2淘汰赛以此推论。瞧,这里的1/

8、1/

4、1/2有着非常特殊的含义,是不是很有意思呢!

奇妙的图画范文第4篇

一、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

2、 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 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筛选资料、利用资料的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

通过竞赛,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利用收集的有关克隆资料展开辩论,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口语交际的能力。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课前准备

学生:

1、结合课后练习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地方。

2、收集有关克隆的资料,如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实物资料等。

教师:

准备有关资料和事例,以便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把课后练习题融入教学过程中。

第 一 课 时

一、教学内容

展开竞赛,掌握课文内容,了解说明顺序和方法。

二、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西游记》大家都很熟悉,其中孙悟空有个绝活让我们羡慕不已——他经常在紧要关头从身上拔一把猴毛变成一大群和他一模一样的猴子。当然这只是我国明代大作家吴承恩奇妙想象下的精彩描写。但这一想象却在今天成了可能,这就是克隆。今天我们就一起到奇妙的克隆领域去探究一番。

2、交流查找的资料

我们身边哪些动、植物先天具有克隆的本领?(学生出示仙人掌并加以说明;土豆、桂花、富贵竹插枝即活;各种蔬菜、果树的嫁接;水螅除夏末和秋末外通常进行无性生殖即身体长出芽体等)

3、感知课文,展开竞赛

按课文四个版块,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以组为单位展开。(第一部分一个小组,第

二、三部分一个小组,第四部分一个小组)

⑴全班齐读第一部分,请第一组同学做好迎战准备,另外同学发掘问题。

问:找出天生具有克隆本领的动植物的共同点?(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

问:找出文中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语句。(“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这就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后代群体也叫克隆”)

问:这一部分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分别找出来。(举例子、下定义、作诠释)

教师补充提问:任何说明方法都是为说明事物特征服务的。作者介绍克隆是什么时用了举例子、下定义、作诠释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呢?(克隆这一前沿科学领域,对一般人来说是很陌生很难懂的,作者通过列举大家熟悉的事物,

1

再加以细致的解释,最后用简洁、准确、概括的语言给它下个定义,把它的特征清楚的展示出来,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克隆。)

⑵对克隆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那我们再来了解一下目前世界在克隆上取得了哪些科研成果。(默读“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和“克隆绵羊‘多利’”两部分。请二组同学准备,其他同学发掘问题。)

问:这两个部分作者举了哪些克隆事例?(1979年克隆鲫鱼、1960、62年克隆爪蟾、1978年克隆黑斑蛙)

问: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据)

问:克隆绵羊“多利”的诞生,为什么在世界上引起了轰动?(说明了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具有全能性。标志着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

问:这部分作者为什么不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说明呢?文中的顺序安排有什么好处?(如果其他学生觉得比较困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并加以引导。文中按生物顺序来安排的,是由低级到高级。这样的顺序符合人们认知的规律。另外,无性繁殖属于低级繁殖,动、植物越进化、越高级,就越难进行无性繁殖。这一顺序说明了克隆技术在不断的发展。)

教师补充提问:克隆技术不断在发展,这与科研人员的努力是分不开的,看看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他们的努力?

学生找出后,教师追问:这些努力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锲而不舍、求真创新)把这种精神用到我们的学习中,我们该如何做呢?(学生自由发言)

⑶克隆技术造福人类(请同学读,最后一组同学做好准备。)

问:克隆技术造福人类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对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

问:这一部分的第一段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举例子。通过举例,说明只有通过克隆技术才能最有效、最方便地繁殖这些能给人类带来好处的高附加值的牲畜。)

问:你愿意克隆一个和你一样的人出来吗?(学生自由发言)

问:作者对克隆人的看法是什么,体现在文中什么地方?(略)

对竞赛优胜小组以肯定后,教师小结:我们对“克隆”有了初步的了解,并且克隆人也不再是幻想。

第二课时

一、师生探究

在学生掌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前提下组织学生进行有关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课文内容拓展深入方面的学习。 (过渡)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科”为其“科学性”,重在内容;“普”为其“普及性”,重在语言。二者完美结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说明了深奥尖端的生物技术。

1、研读第一小节“克隆是什么?”。

出示问题组:

a.用一句话告诉大家“克隆”是什么。 b.如果课文一开始就告诉大家克隆是无性繁殖,名称来源于希腊文,效果好吗? c.举孙悟空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2

探究小结:

科普短文重在“普”,作者从常见且容易理解的生物现象写起,将高深的科学技术说得生动形象,明白晓畅。接着又从词源追溯“克隆”原意,进一步弄明白了克隆含义。用《西游记》中妇孺皆知的故事,更将科学技术写得富有趣味。

方法辨析:这一小节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其作用分别是什么? 通过上面小结,学生可以得出相应结果,教师再作归纳。

2、合作探究

a.第二小节与第三小节有何关系? b.请找出这两小节中表现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的语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c.找出使用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并明确) 提示:第二小节为第三小节写“克隆绵羊‘多利”’的诞生提供了科学基础,做好了行文的铺垫,并且按由低等动物到高等动物(鱼类、两栖类、哺乳类)的说明顺序。

3、拓展延伸

分组讨论:克隆人是福音,还是恶兆? 教师可以提供网上、报上的各种言论帮助学生思考,同时也应紧紧抓住课文结尾引用的著名分子生物学家J·D·沃森的话,对学生的辩论进行点拨。

4、学生小结

请各小组学生针对本文的学习,以“我学到了„„”进行小结。教师注意根据学生回答进行点拨,引导学生不仅从知识上考虑,还从方法上、思想情感上考虑。

5、延伸作业

将课堂小结“我学到了„„”写成书面文字;从网上、报上、书籍中查询科学前沿的新兴技术。

附板书设计

奇妙的克隆

谈家桢

植物界的克隆:

动物界的克隆:

鱼类

两栖类

哺乳类一“多利”的诞生

奇妙的图画范文第5篇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奇妙的克隆》。《奇妙的克隆》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下面我就按照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与手段、说教学过程设计、说教后反思五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奇妙的克隆》是一篇介绍克隆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过著名遗传学家谈家桢。文章分四个版块先介绍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的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

二、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定位特点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本课设计两课时,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克隆知识。

2.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3.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4.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5.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和辨证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由以上目标我指定本课教学重点如下: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1.结构安排巧妙新颖。

2.文章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科学道理深入浅出。

二、说学生。

本文介绍克隆知识很有条理,语言形象、生动、典雅,贴近生活。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克隆知识以及个别专业术语较深奥,初二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生物常识重点突破。

学生对说明文常识的把握没有问题,并且能够通过反复阅读、品析语言、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三、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1.朗读法。

2.讨论法、点拨法。 3.竞赛激励法。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环节安排(第一课时教学环节安排如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假如你是球迷,你肯定希望世上再多一个罗纳尔多;假如你是音乐爱好者,你当然愿意再拥有一个帕瓦罗蒂;再有一个爱迪生、爱因斯坦也是许多人所梦想的。古希腊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世上不可能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换句话,以上的梦想都只能是空想,没有实现的可能。但是,现在情况却有了变化,有一种新兴生物技术“克隆”,或许可以做到这一点。那么,克隆是什么呢?它奇妙在哪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克隆”

(二)阅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⑴浏览小标题,初步感知文意。

⑵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小黑板)

⑶学生读(学生根据个人喜好朗读、默读、略读、精读、跳读、连读),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三)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⑴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

⑵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 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发言。

(四)精读课文第一版块,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⑴学生齐读第一版块

⑵提问:克隆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突出特点?举例具有天生克隆克隆本领的动植物。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本环节意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布置作业

奇妙的图画范文第6篇

1、反复阅读课文,充分了解课文内容。

2、查阅字典、词典,理解并记忆文中出现的生字和词语。

3、课前布置学生进图书馆或上网查找有关克隆的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

4、进一步学习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二、课堂检测

1、初读课文,感知教材。

(1)克隆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

(2)‚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和‚克隆绵羊‘多利’‛分别为我们介绍了哪些知识?克隆羊的诞生为什么在全世界引起‚轰动‛? (3)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

2、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分析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的条理性和科学性。

(1)文章四个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能调换顺序吗?

(2)文章第一部分为了说明‚克隆是什么‛,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3)文章第二部分‚克隆鲫鱼出世前后‛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4)第三部分‚克隆绵羊多利‛介绍多利的诞生过程,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3、从课文中找出表现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的句子,仔细体会。

例如:‚用鲫鱼囊胚期的细胞进行人工培养,经过385天59代连续传代培养后,用直径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显微镜下从培养细胞中吸出细胞核。‛

三、课后拓展

1、练笔:‚假如我被克隆‛。

倘若将来真有那么一天,你被克隆了!请尽量发挥你的想象,描绘你被克隆的历程以及被克隆后的生活,并以此为话题,说说你的感受。

上一篇:如何追女孩范文下一篇:棋社申请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