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的出路范文

2023-09-18

实体经济的出路范文第1篇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 美国的经济震荡从虚拟经济波及实体经济, 继而席卷全球引发整体的经济衰退。自此, “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才真正引起了经济学家们的反思和关注。因此, 正确认识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 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市场经济建设与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2 国内相关研究缺陷

理论界对于“虚拟经济”这一概念充满偏向性感情色彩的定义, 表明了我国关于“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这一问题的研究是有所偏差的, 这一点不仅会给社会公众造成理论混淆, 还可能对我国现阶段的金融体制改革产生制约。因此, 将研究对象从“虚拟经济”转回金融体系这一通用的经济学概念, 更有利于我国学界深化对“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的研究。

3 金融体系的界定

3.1 境外对金融体系的定义

不同的国家(地区)对于金融体系的定义各有侧重:英国经济学家认为, 金融体系是提供融资手段与各种金融服务的市场与机构的整体集合;加拿大的尼夫教授提出金融体系是包括交易工具、金融市场及金融中介在内的、有助于国家经济平稳运行的一种重要力量;台湾的李荣谦教授将尼夫教授的定义扩展到了金融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而美国则认为金融体系是一切服务于金融决策的机构与媒介载体, 例如证券市场等。

3.2 国内对金融体系的定义

我国教科书上对于金融体系的定义是市场资本流转的框架, 包含了金融调控体系、金融企业体系、金融监管体系、金融市场体系、金融环境体系五个方面。

结合国内外对于金融体系的定义, 可以看出, 金融体系是为经济体资金流动服务的一个立体平台, 与实体经济的运行相辅相成, 共同组成了国家经济这一有机整体。

4 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4.1 金融体系为实体经济带来的附加效应

金融体系的发展直接带来的是金融业的繁荣,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开放, 金融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也在逐年提高。金融体系的发展和完善有利于驱动实体经济的增长, 这不仅体现在金融体系的建立对就业以及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上, 还体现在金融体系本身所具备的多种功能里。金融体系的基础职能就是促进市场资本的流通, 在各个经济实体中进行配置。通过金融市场将社会小股资金融汇到一起, 将分散的社会资本力量集中起来, 输入到经济实体中去, 满足经济实体的融资需求, 推动其经济活动的开展。反之, 如果金融市场过度地运用资本的力量, 就会导致泡沫的产生。

4.2 金融体系的建设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匹配程度是决定金融体系是否能够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金融体系参与着市场中经济实体进行经济活动的各个关节, 例如金融机构的设置对于实体经济的影响——经济实体之间进行大宗交易, 通过银行、私募基金等金融机构进行交易资源的募集以及收益、所有权等权责的转移, 极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 对实体经济的繁荣起到正面的推动作用;金融环境体系的建设大大降低了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产生的“委托代理”风险, 提高了市场信息流通程度;金融调控体系以及监管体系的建设, 不仅维护了市场秩序, 完善了市场经济体制, 同时也有利于在发生金融危机时发挥政府调控功能, 将风险转移到可以承受危机的经济体去, 以保护实体经济的整体发展等等。

然而, 从我国多年的金融体系建设实践经历来看, 我国的金融体系建设还存在着严重的发展不平衡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 大企业成为“香饽饽”, 往往在二级市场中获得超额融资, 而中小企业则长期面临着“融资难”的问题;其二, 在高速发展阶段, 我国企业通过资本运作往往能获得高额的回报, 加上金融监管的落后, 因此市场中投机倾向严重。因此, 应改善金融体系结构, 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需求。

4.3 金融体系对市场经济的反馈作用

金融体系中的交易具有一定的投机性, 例如股票交易, 本质上投资者都是通过低买高卖来赚取差价, 获得收益。然而这种投机行为所固有的特性, 给市场经济带来的并不完全是消极效应。适度的投机能够提高市场中资本流转的活跃度, 将闲置资金运行起来, 实现货币时间价值, 这是资本资源跨期配置的一种表现, 同时对于市场经济也起到了平抑价格的正面作用。

当然, 我们不可忽视的是, 金融交易中投机成分过多会加大市场波动, 偏离金融体系服务经实体济的初衷, 甚至带来泡沫或系统性风险。

5 结语

正确认识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文辨析了国内对于“虚拟经济”与“金融体系”的两个概念后, 重新界定了研究的主体之一——“金融体系”的定义, 并在此基础上对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得出结论: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二者不可分割、相辅相成, 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取决于金融体系的健全程度以及与实体经济的匹配度。

因此, 在新时期的实践中, 我国应结合社会主义国家特有的国情, 促进金融体系的健全和完善, 充分发挥金融体系对经济发展的服务作用, 同时要关注其产生的风险情况以及对实体经济的反馈信息。

摘要: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血脉相连, 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正是由金融体系缺陷引起的一场金融危机, 最终扩散到实体市场, 导致全球经济衰退。因此, 研究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对于促进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至关重要。金融体系是实体经济的支柱和助推力, 也是市场资本配置的关键。本文将在理论界现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 从多个角度来进一步阐述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金融体系,实体经济,金融危机

参考文献

[1] 曹文文.中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行业收入分配格局研究[D].武汉大学, 2015.

实体经济的出路范文第2篇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金融是实体经济发展的核心,离开金融实体经济就无法良好发展,而离开实体经济金融业将会面临较大的危机和隐患,因此双方之间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经济决定金融、金融反作用于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我国实体经济的整体发展往往对金融行业的发展会带来重要影响,实体经济良好持续发展,那么金融行业会有更好的发展环境,因此其也会得到有效发展,而在金融快速良好发展的同时,其又能够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大的助推力,促进实体经济的有效发展,因此可知双方之间相互推进、相互依存。具体来看,金融对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可以体现在三个方面,即能够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能够优化资源配置、能够调控实体经济;而实体经济对金融的作用也可以总结为如下几个:为金融发展提供有利环境、降低金融业风险与隐患等。

二、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意义

(一)是新常态下确保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我国经济逐渐进入到了新常态中,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逐渐放缓,从注重发展速度逐渐向注重发展质量转变。同时经济运行也不容乐观,过去GDP增长率是两位数,当前逐渐调整到了6.7%左右,因此可知我国实体产业发展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在全球竞争中劳动密集型产业基本上已经失去了竞争力,而高端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及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能力较为有限。并且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大量金融资本开始向虚拟经济领域转移,金融投资不断偏离实体经济,这导致我国实体经济发展陷入了困境中。而要想解决这一困境,就必须要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只有金融才能够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更大的动力,因此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推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是新常态下确保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是防范金融风险、有效化解金融危机的重要途径

金融行业是高风险行业,假设金融交易仅在行业内部自我发展和自我循环,脱离实体经济而走得太远,那么这不仅仅会对实体经济带来一定的冲击和不利影响,而且还会导致金融自身面临较大的损害。因此金融应当与实体经济有效融合起来,双方共同发展,只有如此才能够实现共同进步,推动国家的持续运行。金融只有将服务实体经济作为重要目标,才可以为自身更好地发展提供更大的机遇和空间,忽视实体经济,过度沉迷于虚拟行业,只会导致自身面临更大的风险和危机。

三、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政府做好调控与指导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虚拟行业的发展速度全面提升,金融在虚拟行业的流入不断增多,这对于其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带来了阻碍。因此我国政府应当做好调控和指导,要及时破除机制和体制约束,将资金流向实体经济发展的渠道拓宽,不断提升实体经济的收益水平。同时还要做好顶层设计,采取科学化的措施来降低直接融资的门槛,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较大支持,比如可以降低债券发行等。另外,还应当构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考核评价制度以及保证金制度等,对资金投向与效益进行参考,对相关的金融机构做出科学化考核与评价,对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较好的机构进行奖励,而对于大范围偏离实际经济发展的金融机构追求责任,从而使其更好地约束自身的行为,为实体经济的更好发展提供有利作用。

(二)金融机构积极进行产品创新

当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也在不断提升,各个行业对金融的需求更大,传统的金融产品已经无法满足各行各业的发展需求,因此做好金融产品创新尤为重要。政府应当对银行进行引导,使其创新服务实体经济,从贷款产品方面而言,可以加大对绿色金融、文化金融、科技金融、农村金融等各个方面的支持,比如可以构建科学化的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对外贸企业、涉农企业以及小微企业贷款可以设立政策性担保公司或者政府风险补偿基金,银行对这些企业进行扶持一旦出现损失,政府可以按照对应的比例进行补偿,更好地引导金融资源向小微企业、三农企业倾斜。同时,还要鼓励金融机构积极进行产品创新,针对于实体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多样化产品的开发,这不仅能够为实体经济助力,而且还能够推动自身更好地发展。

(三)优化金融资源配置,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一方面政府要引导和推动重点行业、项目、领域的转型和调整,另一方面还要将部分资金从淘汰领域、低效落后行业退出,将金融资源投入到生产率更大的实体企业,提升对创造财富多、创新能力强以及去杠杆更有效企业的支持力度。同时,还要做好信用监管,构建科学化的信用体系,并严格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一旦发现金融发展中出现各种脱离实体经济的苗头,要及时进行提高警惕,构建科学化的金融监管机制,更好地对金融泡沫进行挤出,有效预防金融失衡以及系统性风险。

结束语:

金融与实体经济是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金融行业的良好发展能够推动实体经济发展,而实体经济的发展又会为金融行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当前我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存在诸多问题,只有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构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良好措施,才能够为实体经济的更好发展奠定基础。

摘要:实体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为国家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实体经济的良好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良好的金融支持能够为实体经济发展助力,为其提供有利的条件,然而近年来,我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并不是十分完善,具体金融支持还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实体经济的发展。所以必须要对金融支持进行完善,制定科学化的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对策,只有如此才能够为实体经济的更好发展提供有利作用。本文就这方面内容进行了分析与探究,并提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对策,诸多问题

参考文献

[1] 谢启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对策探讨[J].宁夏党校学报,2017,(03).

[2] 刘晓燕.金融支持下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分析[J].科技资讯,2017,(02).

实体经济的出路范文第3篇

一、我国目前面临的一些实体经济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市场经济不断发展, 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对世界的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但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 一些经济发展中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了。例如区域经济发展得不协调, 资源利用效率水平低下等问题日益凸显。在这种情况下, 中国的实体经济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同时国际上的竞争也愈演愈烈, 发展实体经济是取得国际竞争胜利的基础, 同时, 发展实体经济开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 缓解就业问题。发展金融业, 必须与我国的发展状况相适应, 改革创新, 防止泡沫经济的出现。

其次, 各种劳动要素和经济发展资源出现短缺也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比如劳动力和土地资源的短缺。随着社会的变迁, 我国的人口结构在不断发生变化, 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主要问题就是劳动力资源的短缺。很多人都愿意去经济发达的地区寻找就业机会。但是企业对劳动力的是有一定需求量的, 很多企业岗位都出现了招工难的现象, 很多企业的项目只能放缓速度甚至暂停项目, 这对企业的造成损失是巨大的。另外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来还面临着土地资源的问题, 土地资源越来越稀缺, 同时土地的价格越来越高, 很多企业项目的土地成本越来越高。出于多种因素的影响, 企业发展的成本越来越高, 但是企业收益却越来越少。很多企业对于实体经济的信心不足, 逐渐放弃了实体经济的发展。

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也冲击着一部分企业的发展, 很多小型企业在经济的转型中心有余而力不足, 前途暗淡。在这种经济发展环境下, 很多投资商也不会轻易投资实体经济, 实体经济的发展障碍重重。

二、金融化发展与实体经济之间的联系与相互间的作用

金融业的发展会直接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对于实体经济来说, 实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本的支持, 如果想要实体经济蓬勃发展就必须促进金融业的发展。如果金融业发展不前的话, 就会影响流入实体经济产业中资本的数量, 实体经济失去了资本的支撑, 发展就会变得越发艰难。实体经济产业可以借助于金融行业进行资本的募集。当实体经济产业的发展缺少资本时候, 可以向金融行业求助, 缓解资本危机。金融行业的发展还可以引导实体经济产业发展的导向。

金融业发展与实体经济的发现是相互作用的, 金融行业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资本的支撑, 实体经济的发展也会促进金融行业的发展。实体经济产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获得的收益也给予了金融行业一定物质上的帮助。实体经济的发展状况也揭示了金融业的发展状况。如同前文所言, 金融行业可以引导实体经济产业的发展的方向, 反过来, 如果实体经济发展状况良好的话, 就表明金融行业的发展是健康的、正确的。

三、应该如何平衡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发展关系

金融行业的发展和实体经济发现一定要做到均衡, 不能顾此失彼。二者相辅相成, 共同发展, 共同提升。实体经济产业和金融业对于经济发展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必须共同发展、共同提升。金融业如果发展求快, 偏离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轨道, 就会形成“泡沫经济”, 此时的经济繁荣只是假象。所以金融行业必须要与实体经济携手并进, 互相促进, 共同推动经济的稳步发展。

实体经济产业越来越缺少资本的支持与当前实体经济发展的状况是密不可分的。实体经济的成本高, 企业压力大、效益低。必须加快实体经济改革的步伐, 调整产业结构, 促进新型企业的发展, 减少税负, 减轻企业的负担。资本金融市场的发展不是孤立的, 实体经济是金融行业发展的根基。经济决定了金融的发展, 而金融又服务于经济。

近年来金融市场的蓬勃发展, 外来资本的流入等原因使得金融业出现了一些不够规范的现象。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对金融业的监管, 建立健全金融市场的监管机制, 加强金融人才的培养, 使金融行业队伍专业化, 减少金融行业的风险。

四、结语

实体经济与金融市场之间的发展息息相关, 二者密不可分。我们必须积极进行调整与创新, 让金融市场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而实体经济带来的资本也可以更好地为金融发展所用。这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但是我们相信, 在金融市场服务下的实体经济发展的一定会越来越好。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 经济的金融化发展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对于金融经济来说, 实体经济是基础, 是支持金融经济发展的根本。如果只是单一地发展金融行业而忽略实体经济的发展, 金融行业的发展也会失去活力。同时, 金融行业的发展也会反作用于实体经济的发展, 金融行业的蓬勃发展也会促进实体经济的兴盛, 二者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金融,实体经济,市场

参考文献

[1] 陈享光, 郭祎.论金融化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J].学习论坛, 2017 (2) .

实体经济的出路范文第4篇

──阎庆民副主席在2013年全国股份制银行

行长联席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

(2013年9月26日)

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参加这次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行长联席会议!今年是第十二次联席会议,我谨代表银监会对本次联席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并预祝本次联席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算上今年,联席会议已经是第二次在山东省召开,上一次是在青岛。在此要感谢山东省对联席会议的大力支持,以及对银行业改革发展和银行监管工作的大力支持!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在鲁的各家股份制银行也都得到了长足发展。希望各家银行继续用实际行动支持山东省的社会经济建设!

回首联席会议的历史,其实可以追溯到1991年的“全国商业银行年会”,乃至1989年的四家股份制银行联谊会。经过大家25年的共同努力,联席会议已经发展成为大家交流沟通、战略合作、共谋进步的重要平台,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合作成果。联席会议对股份制银行在建立战略联盟、规范业务经营、应对入世挑战、信息科技创新以及承担社会责任等诸多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

联席会议也见证了股份制银行队伍的不断壮大和成长。25年来,股份制银行总体保持了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了中国银行业的中坚力量,主要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一是数量稳定增长,经营区域极大拓展:从原来主要集中在广东福建两省的4家区域性股份制银行变成了现在的12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网点不但遍布全国,而且延伸到了海外。二是资产规模持续快速增长,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截至今年6月末,股份制银行的资产总规模达到26万亿元,已经占到了银行业资产总额的18%。三是大力支持小微企业,服务实体经济。股份制银行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金融支持小微企业的战略部署,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截至6月末,股份制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2.7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9%,增速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保证经济增长、促进就业改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四是利润保持较快增长,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从2005年到2012年间,股份制银行平均利润增幅达到47.7%,在全国银行业中处于较高水平;今年上半年的利润总和为1538亿,已占到全部银行业金融机构的20%。五是资产质量总体较好,抗风险能力维持较高水平。多年来股份制银行的不良资产占比在银行业中始终处于较低水平,截至6月末,股份制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仅为0.8%,而拨备覆盖率则达到了286.3%。六是积极探索差异化经营,品牌建设卓有成效。股份制银行具有敏锐的市场触觉,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和自身优势,一直在差异化经营的道路上积极探索,打造出了不少具有鲜明特色的品牌形象,例如招商银行的金葵花卡和网上银行,民生银行的商贷通等等。七是积极践行社会责任,维护社会稳定发展。股份制银行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承担了企业公民的责任,在扶贫、环保、教育和救灾等多个方面积极回馈社会;特别是将环境保护的责任与银行业务相结合,广泛推行绿色信贷,有力推动了企业节能减排以及环保产业的发展。

股份制银行取得的这些成绩和对经济做出的贡献都值得充分肯定;但同时也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认真改进。例如,部分银行的公司治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股权结构存在缺陷,董事会决策有效性不足,激励约束机制亟待改进。有些银行资本约束机制不健全,资本管理能力有待提高,新资本监管要求达标的压力较大。有的银行在信用风险管控方面仍存在薄弱环节,个别地区和行业的信用风险出现集中暴露,借道融资以及通过非标业务投向平台和房地产的现象时有发生。为了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这些问题都需要大家继续努力改进。大家要充分借助联席会议这个平台,开拓思路,畅所欲言,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当前,股份制银行正面临着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从国际经济形势来看,世界各国经济复苏的情况有所分化,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大。美国经济延续复苏态势,但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的预期引发了国际金融市场动荡。日本经济在超宽松政策作用下有所回升,但刺激效果能否持续仍有待观察。欧元区则尚未走出债务危机的阴影,经济仍处于衰退阶段。新兴经济体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增速也总体趋缓;近期印尼盾、印度卢比出现大幅贬值,国际资本流动引发的外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值得关注。从国内经济形势来看,今年上半年的经济增长总体保持平稳增长,处于预期的合理区间;而且第三季度已经出现了企稳回升的信号,实现全年的经济增长目标是完全有信心的。但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经济复苏仍然存在诸多不利因素:总量方面,外需不足和内需预期不稳影响了经济增长动力;结构方面,个别行业的产能过剩矛盾突出,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压力依然很大,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生产仍面临着经营困难的问题。

面对这些复杂的局面,股份制银行要把思想和行为统一到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各项决策部署上来,认真配合落实各项宏观经济政策和改革措施,在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积极推动自身的战略转型,取得更大的发展。重点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盘活存量优化增量,加强服务实体经济

中央要求,金融下半年的工作重点是促进金融更好为实体经济服务,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从促进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协调发展和良性循环的要求出发,努力盘活货币信贷存量,优化增量,提高使用效率。

根据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部署,银监会出台了多项政策,指导银行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在机构准入方面,强调均衡设臵和优化发展,鼓励银行到中西部边远地区、欠发达地区及受灾地区新设网点,为此开辟了绿色通道;小微企业金融支持方面,推出了一系列的差别化监管和激励政策,包括支持发行投向小微企业的专项金融债,提高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积极性,以及探索设立社区银行。盘活资产方面,正在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规模,优质资产证券化产品可到交易所上市交易,争取尽早实现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常态发展。 股份制银行要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用好各项政策,把服务实体经济放到更加重要的位臵上。一是要树立正确的资金运用方向,确保资金投入到实体经济。各家股份制银行要支持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保障性安居工程和化解过剩产能的合理融资需求;要认真落实小微企业贷款和“三农”贷款“两个不低于”的要求;要做好城镇化配套金融服务,支持释放城乡居民有效需求,推动居民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二是要严格执行贷款用途管理规定,规范贷款资金使用。坚持按合同约定使用贷款,防止挪用、转借或者改变用途,避免资金空转,防止资金违规流向限制领域。三是要加快推进面向实体经济的金融创新。股份制银行要积极创新,开发支持实体经济的金融产品,尝试林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抵押贷款方式;积极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同时要注意规避偏向体内空转或者追求监管套利的金融创新。四是要合理确定服务价格。一些金融机构存在收费偏高、质价不符等行为,提高了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各家银行要重点治理各种不合理收费和高收费行为,严格执行“七不准”和“四公开”规定,凡不符合规定的收费一律取消。

二、贯彻落实各项政策,金融支持小微企业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李克强总理多次做出重要批示和指示。7月15号,马凯副总理专门主持召开了全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经验交流电视电话会议。8月初,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对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提出了明确和具体的实施要求;银监会也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大家要认真学习贯彻马凯副总理讲话和上述文件精神,落实各项政策,把金融支持小微企业的工作放到更加重要的位臵上。

近年来,各家银行对小微企业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小微企业贷款增速和增量已经连续四年实现了“两个不低于”。但是,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从银行的角度来看,主要是受到客户结构调整滞后、产品供给与需求脱节、风控手段跟不上等因素的制约。为此,各家银行仍需继续努力,突破各种约束,加大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一是要确保今年能继续实现“两个不低于”的目标。根据国务院的要求,银监会正在细化“两个不低于”的考核措施,将总体目标和具体考核要求分解到每一家银行,定期考核,按月通报;同时将银行实现“两个不低于”目标情况与市场准入、发行专项金融债等差异化优惠政策挂钩。为此,各家银行要对小微企业单列信贷计划,为小微企业留出足够的可贷资源,同时要优化绩效考核机制,层层落实,并在财务费用、人力资源等方面给予支持。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要求,银监会将牵头组织实施督查工作,督查各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政策的落实情况。按照现在拟定的工作方案,督查工作将于10月下旬开始,各家银行要积极配合,在当地银监局的组织下提前开展自查工作。

二是要积极创新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方式。根据小微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可以设计有针对性的综合性金融服务;面向不同类型的小微企业,可以开发产业链融资、商圈融资或者企业群融资;针对小微企业传统押品不足的特点,可以尝试无形资产质押、单据质押等保证方式。

三是要开发面向小微企业的风险管理技术。银行做小微业务,必须掌握有针对性的风险管理技术,唯此才能有效控制风险,才能实现双赢,才具有可持续性。比如,小微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更多地依赖于组合风险管理,应该依照不同的行业特性或者区域特征来开发有针对性的风险模型;又比如,银行要解决小微企业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就必须摆脱传统的财务指标评估思维,要研究如何借助互联网技术、行业组织、商贸市场、供应链等渠道去掌握小微企业的信息。线上线下的风控技术都有很大的创新空间。

三、高度重视防范风险,保证稳健合规经营

刚才讲的是针对小微企业的风险管理,接下来再全面谈一下股份制行必须高度重视的几项风险管理工作。

一是信用风险管理。在面临产业结构调整中,部分银行的不良贷款有所上升。各家行要高度关注信用风险问题,按照年初提出的“双控”要求设定防控目标,建立健全风险防控责任制,严防不良贷款大幅反弹。

二是流动性风险管理。当前,随着金融创新逐渐加快,同业、理财业务快速增长,负债的稳定性明显下降,期限错配也更加突出,给流动性风险管理带来更大的挑战。各家银行都要充分认识流动性风险特征的深刻变化,全面提升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一是要抓紧研究改进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方法论,完善监测工具,要做到及时、充分地反映全行业务特别是同业和理财等新兴业务的流动性风险状况。二是要丰富流动性风险的防控手段,更加重视调整自身的业务结构和资产负债结构,避免过分依赖外部融资。三是要重新认识流动性、安全性在“三性”平衡之中的重要地位,厘清流动性管理机制,真正实现流动性管理与业务发展之间的协调统一。

三是同业或负债业务的合规风险问题。理财业务方面,个别银行对“8号文”的监管要求落实不到位,例如非标投资没有完全比照自营贷款进行管理;通过做大分母、账户转换等方式来达到非标资产的比例要求,并没有真正消除风险。银监会将进一步细化“8号文”关于理财业务规模控制、期限错配、风险防控方面的监管措施,大家要切实规范理财业务,认真开展自查和接受检查,认真规范登记理财信息,做好事前报告。同业业务方面,部分银行对同业业务的会计核算不规范,既不入账更不进表,风险管控严重缺位。对此各家行要高度重视,尽快健全和落实风险防控责任制,必须在合规的前提下开展业务创新。

四、应对金融业新变革,积极加快战略转型

我国金融业正面临着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资本项目放开以及金融脱媒等多重变革,长期来看银行将面临利差收窄的局面,股份制银行更是首当其冲。汇率市场化也正在推进当中,股份制银行应该认真应对,积极推动战略转型。

一是要树立正确的战略转型方向。股份制银行战略转型要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方向相一致;要符合服务实体经济、支持小微企业的要求;要顺应人民币国际化、人口老龄化、互联网、大数据这些时代浪潮。

二是要确立差异化的市场定位。随着利率市场化时代的到来,单纯依靠吃利差的经营模式已经不可持续,差异化经营才是中国商业银行的根本出路。股份制银行是中国银行业中最具特色的群体,已经在差异化经营的道路上占据先机。大家要进一步摒弃拼规模抢市场、一味求大求全的思维定势,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和比较优势,着重于培育特色业务,进一步打造特色品牌。

三是要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要在经营管理模式、目标客户甄选、业务流程改造等方面精耕细作,围绕核心市场与客户群,真正做到“量身定做”,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五、适应资本监管新规,努力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 今年是新资本管理办法正式实施的第一年。新监管标准的实施将有利于增强我国银行业稳健性,有利于防范系统性风险,有利于推动银行业发展转型。希望大家严格按照新办法的要求,科学制定并认真实施达标规划,从经营战略、风险管理、资本管理、业务转型等方面推进具体实施工作。

一是要制定科学的考核机制和经营目标,充分发挥资本管理对业务发展的支撑和约束作用,控制风险资产过快增长。同时,结合新监管标准的实施,全面加强风险管理和内控合规建设。二是要审慎制定利润分配政策,提高利润留存比例,扩大内源性资本补充渠道,缓解信贷增长带来的资本补充压力。三是各行要以此为契机,加快业务转型,降低资本消耗,提高资本利用效率,努力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四是要将新监管标准和理念与日常经营相结合,较为成熟的部分银行可以“先行先试”,实施资本计量高级方法和资本工具创新,提升风险计量水平和管理能力。

同志们,12家股份制银行的发展历程表明,我们能够应对各种复杂局面,经得起各种考验。金融支持“中国梦”既是股份制银行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更是与经济社会共同进步、协同发展的内在要求。大家要再接再厉,把服务实体经济和小微企业、防范风险、转型发展以及新资本监管达标作为当前的中心任务,并深刻认识到其艰巨性和长期性,充满信心地应对经营发展中面临的挑战,抓住发展机遇,努力开创改革发展新局面,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

实体经济的出路范文第5篇

繁荣健全的实体经济, 在改善民生、促进就业和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财富的数量和质量也是由实体经济的规模和竞争力决定的。因此, 发展实体经济是增强我国综合实力的重要手段。

实体经济是国强民富的根基。实体经济的发展不仅能丰富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更能带动消费、促进生产, 会产生社会生产连锁效应, 提高人民收入, 使人民富裕起来。民富则国富, 民强则国强。发展实体经济是国富民强必由之路。

实体经济也是实现就业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前提。改革开放初期, 我国不断从国外引进实体工业企业, 不仅解决了就业问题, 而且有利于社会稳定发展。相对于虚拟经济来说, 实体经济能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 人民有了工作, 就能大大地缓和社会矛盾。在当下就业压力巨大的社会现状下, 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所以更要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

2 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 电子商务大放异彩, 电商具有成本低、便捷性高、开放性高等优点, 而且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加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人们去实体店购买商品的次数越来越少, 这些都导致实体经济在现代化经济发展中整体处于衰退的现状。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我国绝大部分的实体经济产能过剩, 供给过多, 同业竞争压力大。且在虚拟经济的冲击下, 实体经济面临着多重打击。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 发展实体经济是基石、是根本, 只有实体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 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才有实现的可能。

3 我国实体经济增速缓慢的诱因分析

3.1 房地产泡沫在膨胀, 实体经济投资不足

自2015年实施“330”新政, 全国各地几乎把所有目光和资金都投放在房地产上, 社会投资资金有大半流向房地产。根据数据显示, 2016年1~11月银行贷款的80%都流入房地产市场, 今年也差不多。在实体经济迫切需要大量的社会资金来促进自身发展的情况下, 却没有得到更多的资金支持。这是导致实体经济得不到长远发展的根本原因。

3.2 虚拟经济的发展阻碍了实体经济的发展

就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关系来说, 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是虚拟经济的基础。两者在一定程度上, 可以相互交融、相互影响, 相互促进, 也可以相互独立发展。虚拟经济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和金融衍生品市场等。从这些市场来看, 都是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从而促进实体经济的良好发展。

近年来, “以钱炒钱”的虚拟经济迅速扩张, 远远超过了实体经济这个载体, 阻碍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当社会资金投入到虚拟经济之中, 本来是想通过虚拟经济这一平台进入实体经济, 但是这些资金却在虚拟经济中不停地周转, 或是在不断的重复使用, 没有落脚点。因此, 实际资金不但只有很少一部分能进入实体经济, 而且严重影响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效果反而有限。

例如近几年来, 我国银行业发展迅猛, 不可否认, 银行的快速发展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资金支持, 对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但是我们同样需要注意的是, 一方面, 我们可以看到近几年银行所贷的资金大部分流向了房地产市场, 导致了房地产市场的畸形发展, 楼市飞涨, 企业生产成本大幅度增加, 实体经济发展更加不稳定。另一方面, 银行为了资金的安全性, 喜欢把贷款给比较稳定的、盈利丰厚的大企业, 而相对于实力弱小的中小型企业和民营的实体企业很难得到银行的资金支持。

3.3 实体企业成本负担大

首先, 实体企业的税费负担重。企业不仅要缴纳增值税、房产税、消费税, 还要缴纳企业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等等各种税种, 合计下来的税额也比较大。根据世行和普法永道的数据显示, 2016年我国企业的总税率达到了68%, 在世界的排名为第12位。这使得企业不得不转稼税负, 从而不断提高产品的价格。

其次, 人口红利逐渐消失, 人力成本增加。根据数据显示, 人口红利一般持续40年左右, 由此计算, 我们现在正处于人口红利的末端, 再加上我国人口老年化加剧, 而年轻一代的劳动力进一步减少。根据专家预测, 到2035年我国大于60岁的人口为4亿人左右, 约占总人口的30%, 表明未来人口压力会更大。改革开放30年来, 廉价的劳动力一去不复返了, 导致企业用工成本不断增加。

最后, 企业的用地用能成本和物流成本增加。实体经济需要更广阔的厂房和更充足的能源, 而且生产的产品需要通过运输才能到达销售地。因此, 随着物价房价的上涨, 实体企业用地用能成本和物价成本也在飞涨。

总之, 随着实体企业税负、人力和用地用能以及物流等成本增加, 导致企业负担太重, 这是实体企业衰退的重要原因之一。

3.4 产能过剩, 供给过多, 而需求相对下降

产能过剩就是指生产商品能力严重大于社会需求能力, 从而导致社会上存在大量囤积产品的现象。这一现象, 在我国普遍存在, 产能过剩的问题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是显现不出来的, 然而近几年经济下行, 产能过剩的问题比较突出, 这将导致企业不再需要生产大量的产品就能满足社会需求, 实体企业在没有生产条件下, 根本谈不上再生产。而且同行业企业数量多, 竞争压力大, 生产能力旺盛。加上市场相对饱和, 居民的收入增加缓慢, 社会需求跟不上。

4 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策略研究

近年我国实体经济发展遇到瓶颈, 而发展实体经济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经之路, 更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根本道路。所以根据上述的原因的分析, 接下来将从国家、社会、金融机构和实体企业自身等方面提出几条发展措施。

从国家层面, 首先, 更要不断完善法律法规, 不断推进税收制度的改革, 全面实行增值税制度, 相应的降低中小企业等实体经济的企业税率。在此基础上, 不断提高税收的透明度, 加强税收地执行廉政队伍的建设。不断地简政放权, 提高企业办事效率, 更重要的是为企业减少生产成本。更要不断地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与之相适应, 从而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其次, 发挥财政的推动作用。对新型实体企业, 国家要加强财政补贴, 适当减税, 降低成本。对于一些出口型企业, 可以加强出口补贴以及相关鼓励政策, 提高出口企业竞争力。最后, 政府要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 降低虚拟经济的金融杠杆, 控制金融机构的各种风险, 监控资产充足率。严控房地产市场, 不能一味地让资金进入楼市, 要让实体企业得到更充足的资金。

从社会层面, 一方面要大众创新, 万众创业。这是李克强总理为促进实体经济发展而喊出来的口号, 对于我国现在社会实体经济萎靡是完全有必要的。大众创新要求我们不断地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万众创业需要我们实现实体经济重振的客观要求, 要求社会每一个成员不仅要有创新意识, 更要付诸实际行动。另一方面, 我们要不断发展教育, 实行科教兴国策略, 注重培养有道德、有文化、有技术、有创新意识的现代化人才, 这才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

从金融机构层面, 一方面, 银行要不断创新经营方式, 提高服务质量。坚持经济效应的基础上更多地兼顾社会效应, 不能盲目投资、过度投资, 不能一味地关注所贷资金的经济效益, 而把资金贷给国有大型企业, 更多的关注中小微型企业, 扶持中小微型企业, 给予中小微型企业贷款优惠政策。另一方面, 发挥直接信用的作用, 不断扩大新三板的范围, 增加中小型实体企业在新三板上市直接融资的可能性。

从实体企业自身层面, 首先, 要重视科技的作用, 提高生产率, 降低成本, 这才是提高实体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根本之处。同业之间也要避免价格战, 要公平竞争。其次要去产能, 去库存。企业要不断的淘汰产能落后的企业, 重组和改建落后企业等等。注重企业的生产效率, 加强市场信息搜索, 注重实体企业的产品研发, 生产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产品, 避免严重的产能过剩, 浪费资源。再次, 实体企业加强宣传、合作, 刺激需求。现代实体企业完全可以增加广告的投入, 开展各种促销活动等等。最重要的还是加强与电商企业之间的合作, 实现B2B、B2C和C2C等现代化市场营销模式, 刺激市场需求。

结束语

实体经济是一个国家经济的基础, 在改善民生、增加就业和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虚拟经济不重要, 实体经济重要性不可替代, 而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 只会导致一个国家没有根基, 最终导致是经济衰落。因此, 发展实体经济才能实现“中国梦”。

摘要:十九大指出, 实体经济是国之大本, 发展实体经济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经之路, 更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基石。现阶段,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 但我国的实体经济却面临着重大考验, 而实体经济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国家鼎力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 促进经济发展需要脱虚向实, 这一切都需要我们把实体经济放在重要位置之上。本文通过介绍实体经济相关信息, 了解实体经济的重要性、现状, 阐明实体经济增速缓慢的诱因, 并针对性地研究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实体经济,虚拟经济,成本,民族复兴

参考文献

[1] 杨绍东.实体经济是经济稳定增长的根基[J].中国科技投资, 2017.

[2] 李曼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5.

[3] 郑湘明.论我国实体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3.

[4] 佟莉.大力发展实体经济[J].活力, 2013.

实体经济的出路范文第6篇

一、文献综述

(一) 关于国内外金融结构研究

国外学者一些研究金融结构的定义, 一些研究金融结构类型, 比如20世纪50年代约翰·G·格利和爱德华·S·肖开启了金融要素与金融结构相互关系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雷蒙德·戈德史密斯提出了金融结构的概念;20世纪70年代罗纳德·J·麦金农和爱德华·S·肖表示了金融结构的动态化;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两分法"金融结构理论。国内学者对金融结构理论进行了补充与完善, 对金融结构及其构成要素进行了界定。李茂生 (1987) 认为金融结构包括金融形式结构、金融机构结构、金融机制结构、金融人员结构和金融市场结构。王兆星 (1991) 将金融结构是各种金融要素间质的联系和量的关系。

(二) 关于国内外金融结构与实体经济关系的研究

国外一些学者认为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比如Webber (2001) 认为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密切相连, 当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严重不匹配时易诱发金融危机, 最终对实体经济造成影响。Jacobson等 (2005) 认为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具有联动效应, 宏观经济政策变化会导致金融市场的波动, 不同时期的金融市场深化发展对实体经济具有不同的冲击效应。一些学者认为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发展不相关;Sachs (2004) 认为, 在宏观经济体系中实体经济比金融更重要, 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两者的发展是逐渐背离的。国内学者研究主要集中于金融结构支持实体经济的研究, 米建国、李建伟 (2002) 研究发现金融适度发展就应该加快金融体制改革, 消除金融抑制, 改善金融结构。李健 (2010) 认为我国金融的发展需要创新, 应该把握住创新的方向, 使得其能够真正与实体经济相结合。

二、成都金融结构现状分析

成都金融业综合实力逐步增强, 金融业绩效与贡献度稳步提升, 已成为地区经济最重要的支柱产业。2015年成都金融业增加值1254亿元, 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 占比排名仅次于深圳。2017年成都金融业增加值是1604.3亿元, 位居中西部副省级城市首位, 实现直接融资累计1374.6亿元, 实现保费收入是952.25亿元;根据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金融中心指数”显示, 从2015年成都金融中心综合竞争力排名上升到第六位, 居中西部首位。

成都金融机构聚集发展。2015年各类金融、准金融机构1800余家, 其中传统金融机构400余家, 准金融机构420余家, 金融中介机构850余家, 金融后台及服务外包机构170余家;2017年各类金融机构、金融中介服务机构是1950家;机构数量跃居副省级城市前列。

成都金融市场稳定运行。2017年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3.6万亿元, 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2.8万亿元, 个人消费贷款余额0.6万亿元, 其中个人住房贷款余额0.5万亿元。

成都资本市场保持稳定。2017年首发融资14.3亿元, 证券公司4家、期货公司3家、证券投资咨询公司3家、证券公司分公司42家、基金公司分公司14家、证券营业部206家、期货营业部47家。全年累计证券交易额8.4万亿元。

成都保险业务良好增长。2017年保费收入952.2亿元, 其中, 财产保险公司保费收入254.2亿元, 人身保险公司保费收入698.1亿元。各类保险赔偿与给付支出231.3亿元, 其中, 财产保险公司赔偿与给付支出115.0亿元, 人身保险公司赔偿与给付支出116.4亿元。

三、成都金融结构支持实体经济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国内外经济环境复杂, 保持实体经济的良性发展, 对金融支持提出了新的要求, 成都金融结构存在如下问题:

(一) 新型金融体系不够完善

从“十二五”以来, 成都金融产业绩效明显提升, 但金融业贡献主要来源于传统金融机构, 新型金融机构的作用并不明显。公募基金、汽车金融等牌照尚空缺, 担保、小贷、典当、租赁等准金融机构资本实力不强, 金融中介服务机构数量较少。

(二) 要素市场资源配置功能不明显

目前, 成都尚未建立全国性的要素交易市场, 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企业数量较少, 融资功能较弱, 现有要素交易市场价格发现、资金融通和资源配置功能还不明显。

(三) 法人金融机构影响力偏弱

成都法人金融机构外埠拓展较慢, 辐射带动力不强, 在中西部的影响力还有待提升。在资本实力、业务规模等方面, 成都法人金融机构与一线发达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四) 金融创新和服务不能满足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

银行业在金融产品、流程改造、组织架构、风险管理等方面创新尚显不足, 不能全面满足实体经济发展对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创新的多样化需求。尚没有建立完备的征信体系, 信用担保机构规模偏小, 资信评估机构水平有待提高, 会计、律师、资产评估等各类事务所有待进一步规范, 健全多方位、多层次的诚信法规体系。

四、完善金融结构支付实体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成都的金融结构是一种非均衡的发展态势, 影响着实体经济的发展。金融最基本的功能是提供资金融通服务, 但并不是金融全部功能。实体经济要有效运转, 需要资金周转, 需要便利的交易方式, 需要有效的风险管理手段, 需要准确的资金成本信号, 需要健全的公司治理机制等。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是可以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多的支持。

(一) 完善科技金融体系, 促进实体经济企业转型升级

中美贸易战, 让我们再一次看到科技的重要性。实体经济企业要发展, 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不行的;核心竞争力其中一项就是科技创新, 然而很多实体经济企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 不愿意花钱到科技创新上。那么金融工作就是要完善科技金融体系, 改善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的环境, 促进实体经济企业转型升级。

集中培育一批在低碳节能、清洁环保、新能源等领域有技术优势的科技型企业, 推动在沪深交易所、新三板市场、区域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上市。探索设立科技发展产业引导基金, 带动社会资金投入低碳经济和生态建设领域, 争取以财政贴息等方式, 调节补偿科技金融风险收益不平衡。支持金融机构建立差别化信贷机制, 在业务细则中融入科技金融政策及规则。支持金融机构开展科技资产证券化试点, 鼓励金融机构及其他市场主体在银行间或交易所市场发行科技金融债、科技企业债及定向融资工具。积极发展科技保险, 深入推进科技保险试点, 扩大试点覆盖范围。推动市场主体加强科技风险管理, 担负起科技发展的社会责任。

(二) 发展直接融资市场, 拓宽实体经济企业融资渠道

实体经济的发展, 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融资往往有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 由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优缺点可知, 企业更愿意选择直接融资, 降低资本成本。目前成都市境内外上市公司较少, 金融工作需要发展直接融资市场, 让更多的实体经济企业可以选择直接融资的渠道。成都金融加大上市后备企业筛选、辅导、培育力度, 推动企业到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和成都 (川藏) 股权交易中心挂牌融资。充分利用好银行间和交易所债券市场, 提升我市经济证券化水平。加快推动我市重点项目和大型企业资产证券化进程, 支持商业银行参与资产证券化试点, 鼓励有意愿的企业发行私募资产支持证券 (ABS) , 探索开展小额贷款公司信贷资产证券化、私募债融资和融资租赁收益权转让, 拓宽证券化运作模式。推动房地产信托基金 (REITS) 试点, 以国有经营性物业为重点, 建立利益返还机制, 健全配套服务, 吸引民营资本、保险基金、养老基金、企业年金等多元化投资主体参与投资, 丰富证券化市场主体。

(三) 构建多层次创业融资服务体系, 改善西部实体经济创投融资环境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中国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双引擎”之一, 成都金融需要围绕创业企业不同发展阶段融资需求, 构建多层次创业融资服务体系。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优化创业企业担保贷款政策, 为创业企业提供优质融资服务;探索建立创业风险补偿机制, 有效引导风投资金向种子期、初创期项目倾斜, 拓宽创业企业早期项目融资渠道。选择资质优良并且符合成都产业规划的创业企业, 帮助他们加快挂牌上市进程, 并积极支持战略型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再融资和并购重组。

(四) 加大金融服务、产品创新, 提高对实体经济的服务

实体经济的发展, 需要金融工作加大服务和产品创新, 鼓励成都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等新技术探索新模式, 提升服务效率及风险管理水平。重点支持信息技术领军企业在成都市部署和深耕金融信息服务、大数据征信、股权众筹、P2P规范转型及移动支付、网络支付、移动理财等数字金融业务, 提升成都市金融数字化水平。深入推进成都移动金融试点, 促进移动金融在实体经济的广泛应用。

(五) 深化金融资本市场境内外合作对接, 促进实体经济企业国际化

实体经济需要“走出去”, 那么我们的金融工作也需要“走出去”。成都金融工作加强与泛亚泛欧资本市场互联互通, 实现合作共赢。加强与国际资本市场衔接, 推动成都实体企业境外上市及发债融资。鼓励我市金融机构为外资外商、境外机构提供交易、投资、结算、保险等金融服务, 加大“一带一路”支持力度, 拓宽境外市场服务领域。吸引国际资本参股我市金融、准金融机构或开展兼并重组, 支持我市符合条件的法人金融机构开展境外收购或设立境外子公司, 依法开展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 (QFII) 、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 (RQFII) 等业务。

摘要:让金融回归本源, 让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既是金融工作的出发点, 也是金融工作的落脚点。本文选择成都金融结构作为研究对象, 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为视角分析成都金融结构, 提出优化成都金融结构的建议, 以便更好地促进成都实体经济发展, 对成都金融结构的优化有一定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关键词:实体经济,成都,金融结构

参考文献

[1] 林毅夫, 孙希芳.银行业结构和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 2008 (8) .

[2] 李扬.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必须服务于实体经济[J].当代财经, 2009 (1) .

[3] 吴先满, 张莉.江苏加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引导虚拟经济和抑制泡沫经济研究[J].唯实, 2013 (3) .

上一篇:英美文学范文下一篇:中小学数字教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