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风险商业银行会计论文范文

2024-07-22

操作风险商业银行会计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当前,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已引起金融理论界和实践部门的广泛关注。文章将分散于不同文献中的关于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有效管理的理论知识系统地加以阐述,在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内部管理体系的构建、外部约束机制的完善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 操作风险 分类 成因分析 改善建议

随着商业银行快速发展和业务流程日趋复杂,操作风险呈上升趋势。由于操作不当和内控失效造成严重损失乃至机构倒闭的事件频频发生,使操作风险引起了金融理论界和实践部门的广泛关注。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银行业因操作风险遭受的损失超过了2,000亿美元。我国商业银行因违规经营和欺诈腐败等案件也已导致了巨大的操作性损失。操作风险目前是我国银行业面临的、仅次于信用风险的第二大风险来源。据公开披露信息显示,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所造成的损失数额巨大。而由于案件的间接损失、信息资产、业务中断等的损失难以量化,以及许多事件因种种原因没有公布等原因,实际损失数据还要远较所公布的大,其严重程度令人担忧。一系列的大案、要案警示商业银行面临的操作风险形势更趋严峻,必须认真对待,认真加以研究。

一、操作风险的定义

操作风险最初的定义,也是广义的定义,是指一切不属于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的风险。但这种定义模糊,缺少针对性,因而缺乏实用性。直至2004年6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颁布的《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中给出了最具权威的定义:“操作风险是由不完善或失灵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此定义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战略风险和声誉风险。其中人员风险是指管理失败、组织结构或其他人力资源管理无效的风险。程序风险来源于已有程序的崩溃、违反程序及业务线响应程序的不完善。系统风险包括像银行内部、外部业务系统中断或彻底瘫痪。外部事件,包括自然灾害、恐怖主义袭击和故意破坏。”目前,该操作风险定义基本上已成为国际上通行的定义。

二、操作风险的分类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操作风险的分类有一些不同的见解。为与操作风险定义统一起见,本文同样引用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分类方法。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按事件原因或以风险因素,将操作风险分为七类,见操作风险分类表。

同时,为了更具有针对性,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依据发生操作风险的业务部门或业务流程环节,将银行业务分为八类。I级目录包括公司金融、交易和销售、零售银行业务、商业银行业务、支付与清算、代理服务、资产管理和零售经纪。结合上述七类操作风险,共同构成了7×8的矩阵。

三、操作风险的特征

操作风险具有不同于其他风险的显著特征,主要表现在:

第一,大部分操作风险具有内生性、可控性和可降低性。操作风险主要是内部因素引发,在银行的可控范围之内。商业银行通过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这些内生性操作风险水平。

第二,操作风险的覆盖范围广,几乎覆盖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所有方面。

第三,操作风险是一种纯粹的风险,商业银行承担操作风险的代价实际上是银行整体的收益。

第四,操作风险对新业务领域的冲击较大。新的业务领域往往更加容易爆发操作风险。

第五,既定业务领域操作风险的发生时间具有周期性特征。

四、操作风险的成因分析

商业银行在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关于操作风险管理的不到位,使得操作风险的管理形势非常严峻。

从宏观层面分析,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成因主要有:

第一,商业银行固有的脆弱性。不确定性的实质就是信息不完全状态。如果信息增加,不确定性就会减少,风险就会降低,因此,不完全信息就是风险形成的重要原因,也是操作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

第二,国内商业银行体制机制不完善。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逐渐从计划经济转轨到市场经济,在经济体制转换大背景下,商业银行组织制度也进行了大宽度、多层次、大深度的改革。商业银行在现阶段处于新的市场经济战略与旧的计划经济战略惯性并存,新的经营架构己经建立和旧有的习惯做法同处于操作之中;新的员工和现今的人力资源理念已经引入和旧有的考核方法还有生命力;新的安全设施与措施已经发挥作用和旧有的互相监督仍然存在;传统的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之间的冲突、技能参差不齐的各种员工处于同一业务处理之中;不同员工在同一业务处理时追求的目标不一致;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处事风格的各种人员和设备组合在一起;新的协调机制正在形成和旧的协调机制还未完全消除等等。这些现象在银行体系变革过程中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相互冲撞,使商业银行业务操作处于不稳定状态中,操作风险凸现。

从微观层面看,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成因有以下方面:

第一,国内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认识肤浅。国内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尚未形成全面、系统的认识,停留在操作性风险和稽核监督的层面上较多。对操作风险的涵义理解不透,认识不全,不能从本质上把握。

第二,操作风险的管理体制不完善。主要体现在操作风险管理架构不健全,管理方法比较落后,信息技术运用严重滞后,监测管理机制不完善,内部监督作用未得到综合有效发挥等方面。且内控机制作用发挥不足。从银行已发生的各类大案、要案来看,无一例外地都是在发案部位或环节上对制度的执行出现了错误,缺乏过程即时控制,制度执行不力是操作风险频发的根本原因。

第三,商业银行的人员构成不合理。从操作风险的定义可以看出,银行员工构成与素质是操作风险管理的关键。而常见的情况是:员工的学历水平未达工作要求、员工的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员工的工作责任感不强、员工岗位培训制度不健全、岗位轮换制度不普及。这种现象在基层行尤为突出。

五、操作风险管理的改善建议

管理操作风险是商业银行的一项长期工作,也是必须面对的挑战。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商业银行和监管机构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操作风险内部管理体系的构建

1.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建设良好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是树立市场信心、保证业务稳健发展、抵御操作风险的重要保证。

第一,营造良好的操作风险管理环境。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机制在形式上已基本接近国际先进银行,但其运营质量尚存差距。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的规范性必须从改善银行内外环境因素着手,缩小与先进银行在规范性上的差距。具体包括:

(1)分散产权结构,改变产权的过度集中,降低国有股比例,改变股权过度集中,限制控股股东的权力。

(2)确立“长期股东价值最大化”为治理目标,必须建立有效的内在约束机制。

(3)增强董事会的独立性。增加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人数和比例,真正强化董事会的独立性,实现董事会高效规范运作。

(4)强化监事会的监督功能。建立外部监事制度,有效地监督公司决策。

第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是风险管理制度的核心内容,应从内控的操作性目标、信息性目标和合规性目标出发,完善内控制度,改进内控程序,防范操作风险。具体包括:

(1)强调后台的监管职能。严格分开前台职位和后台职位,以防范欺诈、防止未授权交易的风险发生。同时,在权力分离的基础上,必须对权力和责任范围做出严格的限定,保持独立视角。

(2)建立风险度量和监测机制。必须建立和完善各种风险度量和监测机制以及预警体系,通过事前对业务与操作环节风险的度量,为业务部门决策提供参考,增加决策的可靠性与准确性。

(3)规范业务流程控制与定员定岗制度。重新规范与强调岗位配置与风险责任,以改善岗位职责混乱、风险责任冲突的现状,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4)完善会计核算控制制度。商业银行不仅要保证会计系统自身的科学性与严谨性,更要保证会计准则应用和会计信息收集与整理的合规性,在控制自身风险的基础上,利于银行的信息披露,便于公众与监管机构的监督。

(5)建立内控制度执行监管机制。分别对授信业务、资金业务、存款和柜台业务、中间业务、会计和计算机系统建立关键风险指标,对这些业务的内控指标进行初步的量化管理,进行预警和事前监测,变被动为主动,做到及时发现、控制各种风险。

第三,建立长效的激励约束机制。采取有针对性的薪酬政策。对董事的薪酬应考虑长、中、短期因素,建立长期的激励约束薪酬制度。对高层管理者,可实行基薪与股票期权相结合,即期激励与远期激励相结合的薪酬模式。对中低层管理者和普通员工的激励约束机制,可以考虑采用员工持股计划,以股权激励的方式,提高其积极性和创造性。

2.建立有效的操作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借鉴国外银行较为成功的管理实践,为实现对操作风险的有效管理,应建立一个权责明确的操作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由专门的部门对操作风险管理负责。

第一,建立操作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组织架构可以采用在总行设立高级管理层承担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设立合规部门协助高级管理层进行合规性风险管理;设立独立的操作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操作风险管理过程中的授权和日常决策。在分支行设立独立的操作风险管理部门,为业务部门制定有关操作风险管理的详细政策、程序和步骤;分支行的业务部门是实施部门,主要从操作层面控制风险,同时接受内部、外部审计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后勤保障部门为管理操作风险提供后勤保障。

第二,合理界定上述各单位、部门的操作风险管理责任界限,确保不逾规、不缺位。

3.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人的因素在操作风险的产生方面占有很大比重,员工的道德水平、有关风险的知识、业务熟练程度等方面的素质,对操作风险的控制和管理都有很大影响,必须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具体包括:

(1)引进操作风险专业人才,充分体现“专才专用”的理念。

(2)经常进行员工的思想教育。

(3)监控重要岗位和敏感环节人员。严格规范重要岗位和敏感环节人员8小时内外的行为,责成相关部门建立人员内控报告制度,注重动态管理。

(4)实施轮岗轮调与强制休假制度。确保轮岗轮调和强制休假制度的严格贯彻执行,而不仅仅停留在制度层面。

(5)制定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员工自觉遵守规章制度,提高防范操作风险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6)加大违规操作惩戒力度。对发现因操作风险而导致的重大事件,商业银行要坚决查处,达到“处理一件,教育一片”的效果。

(二)操作风险外部约束机制的完善

1.进一步完善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信息披露制度。监管当局进一步强化信息披露,制定充分的信息披露制度。商业银行不仅要披露风险和资本充足状况的信息,而且要披露风险评估和管理过程、资本结构以及风险与资本匹配状况的信息;不仅要披露核心信息,而且要披露附加信息。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地向社会披露操作风险的相关信息,以加强市场约束,提高操作风险管理水平。

2.进一步完善操作风险的监管体系。建立一个内外部相互配合的操作风险监管体系,可以有效地降低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发生的概率,强化银行业的自律管理。

第一,银监会应发挥外部监管的主要作用,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外部监管:

(1)加强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的监管检查,主要检查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防范制度、控制体系、管理手段等方面的合理性及有效性。

(2)注重“过程监管”,加强对商业银行的合规性检查,促使商业银行依法合规经营。

(3)制定监管标准,根据各行自身的操作风险状况,提出单个银行应该达到的标准,其他类似银行可以参照执行。

(4)经常组织各商业银行交流操作风险管理经验,更好促进商业银行管理操作风险。

第二,发挥社会公众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监督作用。一方面,社会公众作为商业银行产品、业务、服务的接受者,对商业银行的精神面貌、员工素质、业务能力和服务优劣,有直观的印象和感受,从某种角度说,社会公众可以站在与银行对立的层面对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和风险管理提出建议。另一方面,社会公众可以依据商业银行和外部审计机构披露的信息监督银行,促使其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第三,引入外部审计。这是管理操作风险、加强信息披露的一个有效手段。通过建立一个合理有效的监管体系,可以充分发挥商业银行以外的力量,不过在监管过程中应考虑到要与现实情况相结合,同时也要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的监管相结合,不能孤立地监管操作风险,要有全面风险监管的理念。

第四,进一步优化法律环境,充分认识操作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强化法律环境对金融行业作用的意识,并规范地方政府行为,不要变相通过地方保护而间接使商业银行利益受损。

参考文献:

[1] 刘毅.银行业风险与防范机制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2] 菲利普·乔瑞著,张陶伟,彭永江译.金融风险管理师手册[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 阎志鹏.反思华尔街[M].商务印书馆,2009

[4] 王占峰.商业银行多维度风险管理体系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5] 宋良荣.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控制[M].立信会计出版社,2010

[6] 刘志友等.商业银行安全问题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7] 陈德胜等.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8] 巴曙松.论操作风险管理在金融机构中的引入[J].经济研究参考,2001(7)

[9] 工商银行江苏省分行课题组.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操作风险及对策研究[J].金融纵横,2005(5)

[10] 卡罗尔·亚历山大.商业银行操作风险[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11] 厉吉斌.构建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架构体系[J].上海金融,2006(5)

[12] 田黎振兴.加强操作风险管理,完善监管法规体系[J].中国金融2007(13)

[13] 刘桂峰.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及其控制[J].经济研究参考,2006(72)

[14] 刘明彦.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15] 刘正良,刘厚俊.新巴塞尔协议下的操作风险与我国银行业改革[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2)

(作者单位:宁波通商银行 浙江宁波 315040)

(责编:李雪)

操作风险商业银行会计论文范文第2篇

(一) 需人工办理完成的业务风险防范更难

许多客户已经发现了一个现象, 随着信息化技术渗透入我们的生活, 越来越多的业务需要客户自己通过电子终端自助完成,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降低网点风险发生的可能。但是这样做将会面临几个问题:第一, 一些复杂、罕见的业务一般需要在网点进行办理, 而因为处理这类业务的频率较小, 相对应的防范措施没能做到位;第二, 客户能够使用电子终端进行自助服务的前提是在网点成功办理了签约, 而产品签约这一过程及是一项高风险的动作, 不法分子会趁机做一些违法的事情;第三, 有些不法分子针对银行系统的漏洞实施犯罪, 使得防范工作更加艰难。

(二) 网点受理业务种类多, 业务流程复杂

多年以前, 银行网点智能办理一小部分简单的业务, 如今, 银行网点增加了许多如基金、黄金等产品业务。银行代理的业务种类日益增多, 各种业务还细分了许多小类, 使得业务流程更加复杂, 所要求银行工作人员所掌握的专业技能不断增加, 而重视风险防范意识的人却少之又少, 可见商业银行网点面临的风险问题之严峻。

(三) 网点人员的风险防范技能和意识薄弱

近几年银行的工作人员年纪较小, 所拥有的实际经验较少, 加上有风险防范意识的老员工数量慢慢较少, 使得银行网点的工作人员对风险防范的意识越来越低, 相应的防范能力较差。同时, 由于商业银行越来越重视营销这方面的考核, 使得工作人员的重心放在了营销业绩上, 导致对风险的防范意识更加薄弱。第三, 由于商业银行网点的工作人员基本上是八九十年代出生的, 思维较年轻化, 导致工作人员不懂得主动进行风险防范。

二、如何做好商业银行网点操作风险管理转型

(一) 解决电子银行和网点自动服务业务面临的难点

第一, 解决客户身份识别的难点。建议开通各种能够进行客户身份识别的途径, 如面部识别、指纹识别, 而不只局限于个人的身份证, 同时, 应该减少客户身份识别的次数, 这应该建立在确认客户订购的产品之后, 减少重复识别带来的问题。第二, 借助网银或网盾进行确认客户身份的这一工作, 不仅能够简化工作量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风险。第三, 解决监管要求当面确认的问题。自助设备的发明就是为了创新网点业务, 此举不仅能够方便业务, 还能够大大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从而降低风险。

(二) 复杂业务场景化和集中化处理力度

银行网点的某些业务流程复杂的原因是完成一项业务需要在各种不同的场景完成相关输入, 在交易的过程中, 许多重要操作都是通过人为控制的, 导致风险产生的可能性升高, 为了改善这类问题, 可以通过业务场景化的方式便利客户的自助服务。此外, 复杂业务的集中化处理是为了方便客户办理各项业务, 同时也能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而采取的一项措施。集中处理可能更加针对性地办理客户的业务, 从而减小各种风险发生的可能。

(三) 加大产品链风险研究

对于产品链的风险研究, 首先要注意对办理业务的全过程进行风险的防治。风险可能出现在办理业务的每个环节中, 因此工作人员应该进行紧密的相互配合, 防止风险等危害出现在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当中。其次, 应该注意在产品的各个环节之前都提前做好风险防范, 全面预防可能发生风险的各种场景。然后, 还需要重视人员的审核。在客户进行产品的办理时, 工作人员应该尽量简化各项工作流程, 减少确认客户的环节。最后, 应该对客户的数据信息进行有效保护, 避免不法分子企图窃取客户的数据信息。

(四) 加大网点风险教育

只有加强网点的风险教育, 提高每一位工作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 才能跟根本上对风险进行有效地防范。不断深入了解各项业务的流程,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发现安全隐患吗, 并对各项业务办理流程进行优化, 在提高客户的体验感的同时, 加大风险防范措施。完善和制定对风险的防范制度, 使风险防范意识深入到每一个工作人员和客户心中。

结语

综上所述, 商业银行的转型和发展随之而来的是更严峻的风险防范工作, 银行的转型工作应该关注其如何转型、转型方向等问题入手有效进行风险防范措施。接受各方面的变化带来的挑战, 为更好地服务每一位客户做准备。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 银行的各项业务也取得了进步。商业银行的网点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浪潮产生了非常大的改变, 同时, 商业银行的营业内容也进一步与时俱进。在发展和转型的过程中, 商业银行该如何进行风险的防范是每个人都十分关心的问题。本文就商业银行网点的操作风险防范转型提出了几点讨论。

关键词:网点操作风险,防范,转型

参考文献

[1] 陈雪蓓.建设银行甘肃省分行网点转型柜面业务操作风险防范研究[D].兰州大学, 2011.

[2] 陆艺.建行湖南省分行零售网点转型过程中的风险管理研究[D].湖南大学, 2010.

操作风险商业银行会计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当前民间借贷活跃,银行员工对外担保行为时有发生。本文深入分析银行员工对外担保行为的表现及产生的原因,阐释该行为对银行业导致的潜在风险,指出应通过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培养员工良好的职业操守、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督体系等措施消除该行为对银行带来的潜在风险。

关键词:银行员工;对外担保;潜在风险

近一段时间,由于货币政策紧缩,民间借贷活跃,高利贷、非法集资等违法行为有所抬头,金融市场秩序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1-2]。而在民间借贷背后或多或少存在银行员工的身影,个别银行机构由于员工对外担保行为而受到冲击,由此折射出的风险隐患不容忽视。

一、银行员工对外担保及产生的原因

银行员工对外担保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种是通过银行渠道为他人进行担保,银行可通过征信系统了解到员工的担保情况,称之为显性担保;另一种是银行员工私下为他人进行担保,如为担保公司放贷做担保,属于民间借贷范畴。此类担保行为除非银行员工自己承认或出现纠纷,否则银行很难掌握员工此类担保情况,称之为隐性担保。

(一)银行员工对外担保行为的主要目的

1.获取佣金收益。利用工作便利,银行员工对哪些客户拥有存款和闲置资金最为熟稔,对在银行有贷款的企业或个人情况也较为熟悉。银行员工掌握了这些信息,无形中成了民间借贷的信息提供者。这给银行员工以中间人或担保人的身份,将客户介绍给企业或担保公司,坐收不菲的佣金。

2.完成考核任务。作为银行员工都有一定的考核任务,如果银行考核激励机制不合理或导向有偏差的话,银行员工为了完成考核任务取得考核奖励或职务升迁,就可能为自己的客户提供担保,以促成银行放贷,完成自己的考核任务。另外银行员工也可通过为企业或担保公司提供隐性担保,找到企业和担保公司做存单质押贷款,以完成银行内部对存款规模和贷款规模的考核。

3.获取信贷资金。部分银行员工自己有资金需求,但受银行内部关联交易的限制,会采取以其他人名义贷款,而自己为其担保的方式取得贷款资金。

(二)银行员工对外担保行为的深层次原因

1.发展目标确定不合理,激励不当。部分银行的管理层在设立经营目标方面缺乏理性,一味地争存款、垒大户、增规模、做利润,只注重市场竞争的表现,而不注重竞争能力的培养;对员工考核指标设置不合理,有重业绩、轻品德作风管理的倾向,导致员工弄虚作假或出现一些短期行为,这样极易引发恶性竞争和操作风险。

2.员工日常管理尤其是职业操守教育薄弱,缺乏起码的风险意识和制度观念。部分银行长期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只抓业务,忽视员工的职业道德、法律法规教育,放松对员工的管理。结果导致部分银行员工缺乏自觉履行行为准则的意识,自律能力较差,执行制度的自觉性不高,风险防范意识不强,违规违纪现象时有发生。

3.监督管理体系不够完善。部分银行内部监督管理主要依靠内审部门的事后检查,不重视合规部门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合规部门前期把关、日常督导作用,监督管理体系无法完全横向覆盖到每个部门、纵向覆盖到每个层级和岗位,未形成集中的、有威慑力的监管机制。

4.对违法、违纪、违规行为(以下简称“三违”行为)范围界定不清晰,责任追究不彻底。部分银行对“三违”行为的内容、违规程度未能清楚界定、明确划分,未制定详细的处罚措施,导致处理相关问题时无法可依或重罪轻罚。基于内部人犯错,部分银行对“三违”行为的责任追究执行不严、不到位,导致员工心存侥幸或放松自律,查而不改、屡查屡犯和操作风险事件时有发生。

二、银行员工对外担保的危害

银行员工对外担保主要是出于获利或满足自身需求,如完成任务、获取资金等。而银行员工拥有银行背景,掌握着客户资源和信息,其对外担保行为必然会对银行的稳健经营产生不良影响,甚至会直接冲击银行的安全运行。

(一)导致存款流失,埋下信贷风险隐患

银行员工通过银行系统了解、掌握拥有闲置资金的客户,再将其引荐给自己担保的民间借款人,这样的行为将导致银行存款流向民间融资系统。银行员工甚至为了吸收资金,可能会引导资质较好、获贷容易的企业向银行借款,而后将信贷资金转借其担保的民间借款人,从中获取利差。一旦民间借款人无法按期归还,银行信贷资金也面临一定风险。

(二)放松内部管理,增大信贷风险和声誉风险

由于银行员工在贷款环节中担任了担保人角色,在贷款审核时,基于对内部人的信任,银行容易为内部人担保的贷款放宽条件,方便其获得贷款。如果借款人不能按时还款付息,出于为自己免除担保人责任的考虑,对外担保的银行员工很可能不作为,弱化对借款人的监督,或与借款人内外勾结欺瞒银行。而借名、冒名贷款更是明显违背“三办法一指引”①的要求,使银行失去了对贷款流向和使用的控制,同时易造成借款人与银行纠纷,信贷风险和声誉风险增加。

(三)对银行资金安全和信誉构成威胁,易形成实质性损害

由于银行员工对外担保主要是出于获利或满足自身需求的目的,而银行和监管机构很难掌握银行员工的隐性担保,因此银行员工极可能提供超出自身担保能力的担保。一旦借款人资金链出问题,对外担保的银行员工将要承担还款责任。在对外担保银行员工没有足够还款能力的情况下,其可能导致以下几点危害:一是对外担保的银行员工涉及法律诉讼,职业生涯中止,同时对银行声誉略有影响。二是银行财产的重大损失。对外担保的银行员工利用熟悉银行操作的便利,在银行内部作案,挪用银行的资金还款,对银行的资产安全构成巨大威胁。一旦案发,银行将面临大额资金损失和较大声誉影响。三是银行信誉的极大损害。对外担保的银行员工伪造公章或私盖公章以银行名义继续进行隐瞒,直到对外担保的银行员工一走了之或债权人向银行追讨,使银行陷入民间融资纠纷,对银行声誉造成极大危害,导致客户对银行的极度不信任,造成银行经营不稳定,甚至会发生客户挤兑的危险。

三、消除潜在风险的对策

(一)确定合理的发展目标,完善绩效考核机制

银行董事会应制定清晰的经营管理发展战略,建立科学的决策体系、内部控制机制和风险管理体制,根据经济形势适时调整发展目标,实现效益、质量和规模的协调发展。银行对现有绩效考核机制进行完善,考核指标的设置不能仅从业务指标角度考虑,还要加强对员工基本业务素质、道德品质等方面的考核,明确员工担保的贷款不纳入指标考核范围,把阶段性考核转变为周期性考核,建立与完整业务周期相衔接的薪酬机制,在有效防范员工为“冲业绩”而带来的风险隐患的同时,切实提高机构整体竞争实力,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精神激励的作用。

(二)培养员工良好的职业操守,规范员工对外担保行为

一是从企业文化建设着手,银行从道德、知识和业务方面全面提高员工素质,认真做好合规教育及风险教育,增强员工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和理解能力,培养员工良好的职业操守,减少员工个人对外担保冲动,从而限制违规行为的发生。

二是在《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业人员职业操守指引》的基础上,结合机构自身情况,细化《员工行为守则》,严禁借名、冒名贷款,严禁员工充当“掮客”,参与民间融资或提供隐性担保,并确定详细的处罚措施。要求员工定期报告对外担保情况,了解掌握员工对外担保情况,防止员工提供超出还款能力的担保,明确员工担保的贷款应实行回避制度,加强对此类贷款的审查,严禁员工代客户支取或偿还贷款本息,明示违者所应付出的代价,以增强约束力。同时,应根据形势变化随时修改、补充和完善相关内容。

(三)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督体系,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度

1.完善内控机制。及时梳理完善相关规章制度,确保内控制度、操作环节的改进与业务发展同步推进,使各类决策权力、各项业务过程、各个操作环节及每个员工的经营行为始终处于缜密的内部制约与监督之下。

2.重视和充分发挥合规部门前期把关作用。明确各业务的开发和各项制度的制订需经合规部门的讨论、把关;加大内部审计频率、力度,在强化内审部门权威的基础上,将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力量相结合,积极引进外部审计作为内部稽核的有益补充,促进内控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3]。

3.强化高管人员职务权力制约,加强对经营管理权的监督制约。一是要求银行董事及管理层以身作则,认真履职,勇于承担,做遵纪守则的模范。二是将高管人员任职期间自律情况、风险和案件防范力度、成效纳入高管人员履职行为重点考核内容,通过定期提醒、内部公告、定期培训、定期检讨、内部审核等方式,约束高管人员行为。三是明确高管人员对“三违”行为查而不处、查而不报、瞒报、轻报或未按规定进行处理的,需承担连带责任,督促管理人员带好队伍,规范经营。

4.拓宽信息渠道,增强社会监督力量。一是建立和完善员工举报制度,明确银行内部人员发现同事有“三违”行为或有明显企图,不报告将会受到纪律处分。二是通过在各营业网点摆放宣传牌、公布举报电话,发动群众对员工进行监督举报,拓宽查处“三违”的信息渠道,督促银行员工都必须自觉履行守则。三是监管部门或银行业协会建立银行业从业人员“灰名单”制度,将行为不良的银行员工纳入“灰名单”,直接影响其职业生涯。

5.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对涉及隐性担保、为完成考核而弄虚作假的员工,一经发现严肃处理,并在全行进行通报,充分发挥责任追究的震慑效果。同时要从严追究相关高管人员的责任,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加强法律、制度、规定的威慑作用,为银行创造良好的经营管理环境。

(四)加大宣传力度,有效降低声誉风险

针对银行员工对外隐性担保易对银行信誉造成损害的特点,银行要主动采取措施:一是让员工做出相关承诺,表示其所有对外担保均为个人行为不涉及银行,并可将相关承诺公告于众;二是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开展客户知识普及。让客户了解、熟悉银行业务流程和权限,银行对员工的个人行为不承担任何责任。改变社会大众将银行员工行为等同于银行行为的看法,有效降低银行员工不良行为对银行声誉的影响。

(责任编辑:陈薇)

参考文献:

[1]张德强.对民间金融利率特性的分析[J].金融发展研究,2010(12):30-33.

[2]中国人民银行温州市中心支行课题组.温州民间投资的发展特点与运作机制研究[J].上海金融,2011(2):104-108.

[3]王从容,李宁.民间融资:合法性、金融监管与制度创新[J].江西社会科学,2010(3):90-93.

操作风险商业银行会计论文范文第4篇

一、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相对单一, 主要仍以传统贷款业务为主。随着银行总资产规模的扩大, 银行自身的操作风险所带来的损失风险也在不断地扩大。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互联网金融普惠功能和无界经营的特征使传统的商业银行的业务受到极大影响, 为了与带有先天互联网基因的纯互联网金融机构争夺业务, 商业银行在放低大众投资门槛, 以吸引更多的顾客回归以充实资金规模。在此过程中, 必然存在一些为了满足银行业务要求而降低用户门槛放低实际要求的现象出现。这样的操作必然增加银行的操作风险。比如利用欺诈或是其它操作性方面的风险导致大量损失, 甚至引起一些大公司被迫倒闭如无赖操作员里森利用“错误账户”操作迫使拥有百年历史的世界知名银行巴林银行的倒闭。目前我国大多数银行的风险管理机构系统不完善、权责不明、流程不规范。

二、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成因

各大银行都有总的操作风险控制的宏观标准, 但是个性化的操作风险控制体系还比较薄弱。首先, 任何一家银行都面临一个严峻的挑战———操作风险的计算。在世界已发生的商业操作风险中, 大多数操作风险事件都是非常规性事件, 这些已发生的操作风险所产生的数据多属于高频率、小损失事件的数据。因此, 由这些数据不具有普遍性, 而有此推理出来的解决方案也无法推广使用。其次, 操作风险属于内生性风险, 它受银行内部管理系统的结构、效率和控制能力的影响。最后, 在评估操作风险时, 业界有一个习惯要互相借用数据, 但因为内部及外部数据的处理、情景及经营环境和内控因素分析等不一致, 容易产生错配, 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

商业银行组织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商业银行体系作为我国金融机构的主体, 尤其是国有控股型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借贷款业务中一直占有绝对的优势, 银行体系组织管理方式一方面为明确职位权责, 另一方面又多头管理。出现问题无法及时有效的处理。

商业银行业务流程管理问题。一是业务不熟造成的非恶意操作错误, 由于商业银行业务本身的复杂和多样性加之对业务流程管理监管不到位所造成的操作风险, 比如人员操作时产生的系统录入错误、记账错误、现金差错、系统业务遗漏以及其他错误。另一方面又由于人员匮乏, 对操作人员缺少有效监督, 隐瞒操作风险的现象普遍。另一类, 是银行内部人员利用管理漏洞, 内外勾结违规贷款造成不良贷款等恶意违规问题。

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解决办法

首先, 从商业银行组织管理结构入手, 增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管理意识。参考国际风险管理标准并结合自身银行的风险类型特征进行风险控制。提高商业银行管理层风险控制管理意识和组织管理水平。从顶层设计与风险管理工作相关的权责利其实对基层的具体风险管理业务监督管理流程。增加相应的风控人员分别对高层和基层进行风险提示并指导行动。

其次, 规范业务流程, 实时跟进及时纠错, 定位“零差错”。一方面, 规范柜面操作人员的基本业务流程, 通过开展业务比赛和内训提高其工作效率和热情, 降低职业倦怠感和业务出错率。另一方面, 可利用人工智能设备替换人工, 减轻基层操作人员业务量。随着网络的发展, 还可以考虑柜面业务操作人员只处理设备无法解决的特殊业务, 同时能够以老带新、培养业务骨干人员, 规范人员业务操作流程, 增加岗位互查机制, 降低业务操作风险。

最后, 借鉴世界各大商业银行惯用的风险管理方式, 利用内外部审计双管齐下防止操作风险出现。此外, 还可利用技术工具进行定性定量数据分析进行操作风险提示。如引言所提《巴塞尔协议Ⅲ》中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最低保有率的要求。巴塞尔协议三大支柱:第一资本充足率;第二监管原则及第三市场约束, 三大支柱结合作用。损失分布法一种高级衡量法既要满足定性的原则也要满足定量的原则。《巴塞尔协议Ⅲ》定量原则包含稳健标准、具体标准、内部及外部数据的处理、情景及经营环境和内控因素的分析。此外, 巴塞尔委员会还规定, 用于计算监管资本的内部操作风险计量方法中所使用的数据, 对内部损失数据不少于5年观测, 银行若是初次使用数据可宽限至3年, 但不管这个内部损失数据是用来计量损失还是仅为验证。因为损失分布法的使用对数据有严格要求。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全新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提高了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信息技术作为重要的风控工具之一, 这对于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来讲是一个有利的促进。

摘要:操作风险是金融机构内部控制不健全或失效、操作失误等等原因导致的风险。商业银行从诞生之日起操作风险就陪伴其左右。在美国次贷危机中全球银行均暴露出严重的资本数量不足及质量欠佳的问题, 导致这个问题的原因之一便是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本文将借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操作风险,风险管理,监管资本

参考文献

[1] 卡罗尔·亚历山大.商业银行操作风险[M].中国金融出版社 (北京) , 2005.

[2] 宋敏燕.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成因及防范对策[J].时代金融, 2017 (20)

[3] 高晓霞.完善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范的对策建议[J].时代金融, 2012 (36) .

操作风险商业银行会计论文范文第5篇

江塘支行

周洪涛

我于2018年10月25日至2018年10月26日参加了商业因柜面操作与法律风险防范第二期培训,受益匪浅,感受深刻。

蔡老师从以下方面讲解并以案例分析,让我最深刻的是“让制度先行”。

一、分析了我们银行行业处于一个监管从严、互联网、大数据平台、银企合作互利共赢的时代,监管从严主要通过上级的法律法规、条例对银行业进行规范,加大了对银行业的检查力度和处罚力度,而互联网、大数据平台、银企合作等直接冲击着传统银行的发展,让传统银行业不得不适从于时代发展,也让银行从业人员有了敏锐性、紧迫性、危机意识。但是时代的发展,传统银行业的柜面操作与服务只有按照监管要求进行加强,立足主业—信贷业务才能长远发展。

二、通过讲解存取款业务风险点和管理、结算账户方面风险点及管理、挂失业务风险点及管理、查询、冻结、扣划业务风险点及管理、银企对账风险点及管理、重要空白凭证、印章风险点及管理、自助设备风险点及管理、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点及管理、理财业务风险点及管理、银行卡业务的风险管理与案件防范、授信业务的风险管理与案件防范、尾箱管理中的案件与风险防范、现金出纳业务的案件与风险防范相关知识,明确法律法规、条件及监管部门检查出的问题,今后我们需要补齐的要素和注意事项,如何应对账款不符、票实不符情况,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与方案解决实际性问题,我们要保证签字及资料的真实性,做到有根有据可查,不能让自己及银行处于被动局面。

通过此次培训,我应从以下着手做好相应工作。

一、加强制度、法律法规、条例、操作规程的学习,做到不触碰违规线,不遗漏业务要素,不以情感与信任代替制度;避免业务中出现差错,避免因自身原因影响总行形象及声誉。

二、加强与上级的沟通、同事间的交流,让信息渠道保持通畅,让问题即时显现并得以解决,让自己的操作合规合法合程序流程。

操作风险商业银行会计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柜面业务 风险防控

柜面业务操作风险是指银行柜台为客户办理账户开销、现金存取、支付结算等业务过程中,由于风险控制失效使银行或客户资金遭受损失的风险。各银行网点的柜面直接与总行的计算机终端进行数据交换,直接与客户沟通,因此,如果银行各网点的柜面出现重大操作差错,如帐实不符,凭证丢失等,后果都是不可设想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柜面业务是银行的高风险业务之一,必须严格控制。下面我们运用经济学中的风险分析法谈谈银行柜面业务的操作风险该如何控制。运用风险分析法对银行柜面业务的操作风险进行分析,将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银行柜面业务的操作风险,做好柜面业务风险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从而将该风险降至最低。

在经济学中,风险是指一种动态行为,指对经济主体的双重影响,即蒙受损失和获取收益的可能性。风险分析一般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风险辨识、风险估计、风险评价和风险对策,其中风险辨识属于事前控制、风险估计和风险评价则属于事中控制,而风险对策则涵盖了这三个方面的内容。

风险辨识是首先找出风险所在,再进一步找出产生风险的根源。风险的产生虽然是随机的,但是每个随机的风险因素在概率统计上是服从一定分布,因此,在风险估计阶段通常采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使用概率统计的方法和计量模型)来研究总体风险的大小。在风险的评价阶段根据计算出来的风险大小,然后结合决策者或评价者的偏好,作出风险是大或是小的结论。在完成以上工作后,就是风险的对策。对于高风险因素,其对策是要有相应的应急计划,对于低风险的因素则可以给予关注。

根据前面介绍的风险分析的方法,柜面业务的操作风险控制应依次依照下面程序来完成:风险辨识、风险估计、风险评价、风险对策。

首先是,柜面业务的操作风险辨识。柜面业务多而细,而造成柜面操作风险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操作失误型,操作失误是指员工在业务操作执、传递和流程管理中由于责任心不强、专业技术不过关以及偶然失误等原因导致的前台业务操作风险事件。如逆流成或未按流程办理业务、录入数据有误等,此类风险事件会给银行带来一定损失。这类风险事件通过事中、事后控制能够及时发现纠正。

二、主观违规型,主观违规是指员工在熟知流程或制度规定的前提下随意简化操作流程等违规行为。这类风险事件数量不多,但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如违反实名制的相关规定,为客户办理大额存款业务,以及在业务操作中当与服务存在矛盾时,一时无法解决而发生不合规的做法。

三、内部欺诈型,内部欺诈主要由于内部员工本身的道德缺失,价值取向失误等原因放弃有关法规以满足自己的需要。这类风险较之前两者性质恶劣,影响力大,危害性强,损失较重。

四、外部欺诈型,显而易见,外部欺诈就表示员工在办理业务过程中被客户利用,给银行带来风险。这类事件容易出现在会计岗位,并且一旦发生损失巨大。

五、技术风险型,技术风险主要指设备配置、操作系统等硬件软件设施存在漏洞从而引发的风险事件。银行的风险和利润是同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彼此不能分离。所以在对柜面业务存在的操作风险进行辨别之后,就要对这类风险进行风险估计及评价。柜面业务操作风险,属于银行可控范围内的内生风险。从有记录的损失事件数目和金额分布地区来看,操作风险不一定只发生在经济发达的分支机构所在地区,但肯定会发生在管理薄弱、风险控制意识不强的网点。

一、人员问题。首先,实际在岗员工数量与业务量不匹配,导致“操作疲劳”,对风险事项的识别能力下降。其次,人员流动频繁,新员工素质不适应业务要求。

二、管理问题。若内部管理者短时间内频繁轮岗,那么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沟通了解就会成为薄弱环节,难以达到良好的合作效果。又或者约束和鼓励机制不健全,柜面员工考核办法不科学。商业银行在经过转型后,更重视规模指标和进度指标,重心从服务转移到营销,这种导向必将造成柜员把主要精力用于营销而忽视业务质量,潜在风险日渐积累。

三、规定制度执行力度问题。有法不依,那么法规制度将形同虚设,执行力度不同也会带来业务办理上的困难。

在识别出柜面业务的风险点并进行了相关评估之后,我们就应采取相应的对策,以将该风险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首先,健全风险管理机制,为防范操作风险提供保障。

1、通过建立健全柜面业务考核评价系统,对网点、柜员的柜面风险防控管理、风险防范措施和效果进行及时的跟踪考核,把柜员的业务量、营销业绩与风险管理水平作为对柜员综合考评的依据,并与柜员的个人奖励和岗位提升挂钩。

2、加大对差错率搞网点的业务指导力度,有针对性的提出指导意见,并且通过网点之间的经验交流互相学习,以逐步提高差错率搞网点的核算质量。

3、强化柜面风险管理工作,对柜

面岗位设置和人员配置进行合理的安排,严格要求不相容岗位职责相互分离。

4、加强监督检查职责,使员工之间真正的做到自查互查有机结合,提高员工的自觉性。

其次,提高重视程度、加强教育培训,提升风险防控能力。

1、高度重视柜面业务风险的防范。基层网点负责人应该加强铝制,在日常工作中药严格管理,定期抽查录像,是各项规章制度邮箱落实,是违规行为得到及时纠正和制止。

2、深入开展内控合规教育,提高员工风险防控意识。认真组织学习各项规章制度,坚决杜绝已习惯代替制度,以感情代替规章的,一心人代替纪律的陋习,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理业务,不断强化员工风险防控意识,从思想、经营理念、全面风险管理、职业道德和行为习惯上培育良好的风险控制文化,形成一种风险管理人人有责的内控氛围。

3、积极关注外部风险欺诈事件,提高风险防控技能。积极关注外部风险事件新特征、新动向,总结防范经验与措施,提出防范要点和手段。通过加强培训、风险提示等方式,提高一线员工自我保护意识和防线防范技能,有效抵御外部欺诈风险。

最后,加大电子银行退刚力度,转移柜面操作风险。电子银行产品的特性决定了其具有转移柜面业务操作风险功能。加大电子银行推广力度,可以减少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的发生,自然,电子银行的签约也要注意风险防控。

上一篇:医院经营财务报表分析论文范文下一篇:知识经济会计理念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