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会计理念管理论文范文

2024-07-22

知识经济会计理念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经济发展中高新技术含量和信息收集分析加工的比重日益提高,对于会计学来讲,财务软件的广泛应用、办公自动化和网络化的兴起,使得财务核算变得较以往容易得多、轻松得多;然而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经济交往、竞争程度日益激烈复杂,使得知识经济时代,对企业的信息分析加工及其对企业管理的要求,都大大提高了,企业必然会向管理要效益、向技术要效益。在此环境下,会计工作绝不仅仅从事于财务核算,还要参与企业管理,为企业管理提供信息、提供决策方案。这时,与企业管理深度结合的管理会计,在为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效益水平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管理会计与传统会计的区别

管理会计所衡量和研究的对象更多取自于企业内部

管理会计学不同于财务会计学,财务会计学衡量和研究的对象有来自外部环境的原材料供应信息、人员薪酬信息、市场销售信息、外部融资信息等;而管理会计学所衡量和研究的对象更多地取自企业内部,如成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资金预测等管理会计方法,都需要收集企业内部经营情况等的信息。而且财务会计产生的报告,有强制性对外报告的需求,而管理会计产生的信息报告,虽然也会对外报告,但是目前来看,还没有强制性的要求。

管理会计与企业战略高度符合,与运营管理、市场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等深度结合

管理会计是对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统计等信息的加工分析,其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企业效益。所以,管理会计一定要与企业战略高度符合,这样才能正确地加工分析信息,并为企业战略服务,这样才能使企业经营管理符合企业战略的规划指引。管理会计涉及财务信息与企业管理信息,必然要与运营管理、市场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等深度结合。

管理会计大量应用数学工具并与其他学科相结合

管理会计其记录和分析方法不仅局限于财务会计记账、报表分析等传统会计分析方法,还要结合应用运筹学、线性规划、计量经济学等数学、统计工具,并与经济学、统计学、管理学、数学等其他学科相结合,属于综合性学科。

管理会计学的发展创新要点

(一)管理会计的观念创新

1.市场观念

管理会计应当与市场管理相结合,密切关注和调研市场需求和动态,及时调整企业战略和经营方向以获取竞争优势。

2.动态管理观念

信息经济时代,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能力日益提高,企业内部各部门、上下级、子企业及企业分部之间,甚至企业与外部环境的信息交流变得越来越便捷,管理会计应当及时收集和分析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变化调整,选择最佳方案,为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提供最佳参考。

3.企业价值观念

管理会计不仅要符合企业的战略,还有贯彻执行企业的整体价值观,融入到企业精神文化中,更好地实行过程和管理控制。

4.企业整体观念

管理会计应当符合整体利益至上观念,其工作过程和成果都要为企业整体效益这一主题服务。

(二)管理会计的内容与研究方式方法创新

1.管理会计内容创新

管理会计在成本管理方面,应当与知识经济的特点相结合,重视成本中研发、推广等技术智力的因素,从企业产业链价值角度,对成本进行全面管理。

信息系统是管理会计工作所以来的信息来源,应当从管理会计的管理本质出发,选取收集企业经营流程与活动相关的信息,从管理角度分析处理信息,为提高管理会计应用水平和企业管理水平。所以也应当改进信息系统,使之立体化、综合化,收集的信息更加便捷,符合企业战略。

管理会计不应当仅仅局限于企业对内对外的经济业务管理方面,还应该考虑到企业经营行为对社会的影响,即社会责任。管理会计也应当收集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经济信息,如环境会计、责任会计等,加以分析利用,总结原因,提供启示,为维护和提高企业形象和品牌效益等无形资产提供基础力量,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管理会计应加深与人力资源管理相结合的创新,以人为本,提供的经济信息应当与人力资源信息相结合,分析考察人力成本费用效益、管理等绩效情况,如董事会、监事会的业绩评估、管理层的业绩考核和激励补偿系统的设计(包括针对ceo等高层管理人员的额外奖励与离职补偿合同的制定)、非管理层各个层次员工人力资本定价与绩效考核与管理等等。

2.管理会计研究方式方法创新

管理会计不应仅仅局限在数量经济线性计量模型的定量研究方式方法上,应当在数据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更进一步采用案例研究法和实地研究法。每个企业在不同时期,处于不同经济环境下,所面临的问题也不同,其应对解决方法各有不同,案例研究和实地研究非常适合这些实际问题,特定条件只有从实际出发,才能得出有效的符合实际情况的解决方案。

(三)企业管理会计工作的组织架构创新

管理会计提供的是非强制性信息报告,但是现代知识经济,经济运行日趋复杂,经济金融化、指数化,很多非财务方面的信息都能影响企业的绩效水平和企业价值,所以管理会计的非强制性信息报告也变得日益需要公开发布,与财务会计报告的强制性,两者界限已经比较模糊,可预见在将来,管理会计的对外信息报告也会逐步有强制性的特点。

所以传统意义上的企业财务部门已经不太适合知识经济时代的信息披露需要,在知识经济时代,应当设立或调整组织架构,成立一个综合性的提供全面信息的部门,既负责披露财务方面的信息,又要负责管理会计方面的信息,这样的架构比较适合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披露的所有需要。

企业和政府部门或行业组织等社会部门也应当设计专门的机构对会计信息的需求经常调研,除了财务报告外,还要逐步对管理会计的工作流程,信息加工方式方法及技术,及分析结果、管理建议等的管理会计信息披露提供指南与规范,以利于提高管理会计工作的规范和效率。

知识经济会计理念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工业以高耗能、低产出、高排放的单循环生产模式使目前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出现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本文阐述了循环经济管理会计研究意义及现状;从循环经济管理会计产生的背景、目标、职能所提供的信息内容和绩效评价体系探讨循环经济管理会计基本内容设计,以案例为基础对循环经济管理会计在企业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管理会计 企业应用

目前我国会计理论界主要讨论循环经济下的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还没有真正运用循环经济理论从管理会计角度对企业进行全方位的管理。本文主要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思想,把企业作为主体,以保护自然环境、生态环境与企业可持续发展及长远经济效益为目标,从战略高度去谋划,通过预测、决策、协调、控制等多重职能手段为企业投资立项、技术研发与产品开发与设计、生产、销售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监控与考评,从而达到企业与自然生态和谐共存,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一、循环经济管理会计研究现状及意义

(一)循环经济的出现及其会计研究现状 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概念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 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循环经济问题得到了全世界广泛关注。1968年,罗马俱乐部提出人类经济增长的极限问题;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增长的极限》研究报告中专门写了资源循环问题;20世纪80年代在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撰写的总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专门探讨了通过管理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再生和循环问题。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从1989年起为配合循环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指定工作小组专门研究各项会计处理;美会计学会(AAA)建议采用改变个别会计科目的办法来反映环境责任;美国的证券委员会要求上市公司从环境会计的角度对自身的环境表现进行实质性报告;英格兰和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ICAEW),1996年提出一份《财务报告中的环境问题》讨论文件,详细述及环境成本核算、环境负债核算、或有环境负债、资源损害复原、信息批露等问题。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1997年颁布了一份《财务报表审计中的环境事项之考虑》征求意见稿,主要针对环境法规企业的环境风险评估和相关内部控制等内容。我国循环经济会计研究起步较晚,但还是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主要表现为:一是政府相关部门大力支持,2001年中国会计学会专门设立了一个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负责规划环境会计领域的研究方向,召开全国性学术讨论会,编辑出版了相关研究成果;二是专家学者出版了许多相关的理论专著。如徐泓的《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研究》(1998),孟凡利的《环境会计研究》(1999),郭晓梅的《环境管理会计研究》(2003)。在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的管理学和经济学类92种学术期刊上发表的相关论文达2000多篇。但以往的研究重点是在财务报表披露上,即财务会计的问题。实际上作出决策的是管理当局而不是会计人员,应该从管理与决策的角度出发建立循环经济管理系统来将循环经济思想与企业相结合。这时循环经济会计进入循环经济管理会计的研究阶段就十分必要。

(二)循环经济管理会计研究的意义 循环经济是将经济与环境融为一体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反馈式流程,也即以尽可能少的资源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运用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结合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为企业可持续发展,长期效益最大化服务。运用循环经济管理会计可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相关信息;运用循环经济管理会计可为企业投资决策提供相关依据;运用循环经济管理会计可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管理方面基础;运用循环经济管理会计可为生态、环境的保护、资源的充分利用、企业长期效益最大化服务。

二、循环经济管理会计内容设计

(一)循环经济管理会计产生的背景 循环经济管理会计是适应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而产生的新兴会计分支,是循环经济管理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是在循环经济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以自然资源效率、生态环境效率和经济效率三者最大化(均衡)为目标,以企业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为对象,运用管理会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其进行规划、控制和管理的一门新兴会计分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工业经济由原来的资本制约型向资源制约型方向发展,这种以高耗能、低产出、高排放的单循环生产模式,势必会导致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增长的极限”问题。目前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人类开始思考未来的发展道路,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在新的形势下,我国政府提出了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将循环经济纳入了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构想。循环经济理论的出现有着深刻的客观现实基础,它给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带来了一场革命,同时也对会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随着传统工业向循环经济模式的转化,势必对会计提供的信息内涵提出更高的要求,客观上要求会计模式(尤指基本内涵)也要发生变革,以适应环境的要求,在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下,企业必须站住战略高度去谋划、设计生产经营以便更好的发展循环经济,因此研究循环经济管理会计十分必要。

(二)循环经济管理会计的目标 以往企业是以核心经济价值来衡量企业的业绩,传统管理会计也是以此为目标来设计的,它存在许多缺陷。因为,经济发展与生态的调整可能是冲突的,以核心经济价值为目标的企业实际上将自己与整个外部环境隔离开来,并阻碍了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从长远的观点看,经济效率不一定等于生态效率,根据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SAR)发布的《企业环境管理与财务业绩指标的结合》的有关规定,生态效率=环境业绩指标/财务业绩指标,以循环经济为指导思想的企业必须转变其目标。在循环经济条件下,企业赖以生存的经营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企业必须按生态经济发展规律组织生产经营,其“受托责任”是以“3R”为原则,着重于源头污染的治理,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生存与经济可持续发展。而作为循环经济管理会计在为企业决策者提供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其目标又分为三类:(1)最终目标是谋求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长远价值最大化,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2)基本目标是在终极目标的指导下,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各种与循环经济相关的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3)具体目标是提供给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执行性的指导信息。一般而言,这些利益相关者包括:投资者、企业债权人(主要指银行和保险公司)、政府管理部门(如环保机构)、社会公众(如消费者、企业职工)、企业管理当局等。

(三)循环经济管理会计的职能 与管理会计的职能一样,循环经济管理会计也具有预测、决策、计划、组织、协调、监督评价与分析控制等职能,但所体现的具体内容不同,目的也不尽相同。主要是为企业高层提供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信息,以帮助管理当局进行计划、控制、决策和进行业绩评价。依据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原则,循环经济管理会计职能所体现的具体内容表现为:(1)在减量化方面。首先要研究产品设计等,应考虑环保成本,即应考虑到在引入环境要素对产品的影响,对产品设计进行调整或对产品生产进行选择;其次在原材料选择时,要求在经济中应尽可能地运用可回收的,能再生的以及高效低耗特征的材料,减少或避免对可能产生污染的材料的选用;再次在产品包装方面尽可能要减少资源的浪费和废弃物排放。(2)在再利用方面。循环经济再利用原则要求管理会计重视对资源寿命周期与使用方式。尽可能提高产品的利用效率,尽量多次或多种方式使用产品,防止其过早成为垃圾。(3)在再循环方面。如何使废弃物最大限度变成资源,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废弃物的排放。(4)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每一个原则的贯彻都离不开先进的处理和转化技术,也离不开这些先进的载体——设施、设备的开发和更新。可见,科学技术是建设循环经济的决定因素。因为节约能耗和物耗,选用污染轻或无污染的工艺,包括清洁生产工艺,提高材料的使用寿命,开发新材料以替代有毒材料和污染材料;开发资源再生技术,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等都离不开科学技术这个核心因素。因此相关技术的研发(或引进)应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因素而技术开发(或引进)成本与相应的企业和社会收益亦是循环经济管理会计的内涵之一。在循环经济理论下,作为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会计主要提供的信息有:企业所处的行业,生产经营活动与生态环境关系信息。因为企业的环境问题会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影响,企业要披露与环境有关的财务信息为环境成本、环境资产、环境负债及环境收益信息;企业生产的产品与3R(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关系信息;与3R相关的技术研发、利用投入与产出信息;企业投资立项、产品研发与设计、生产、销售全方位监控信息等。

(四)循环经济管理会计绩效评价体系 由于业绩评价的导向性作用,循环经营业绩的评价是促进企业按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要求组织生产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循环经营业绩评价体系设置的科学性直接影响着企业循环经营业绩的正确评价,因此,循环经营业绩评价的关键是合理地设置评价体系,以充分评价企业循环战略经营业绩。(1)设计循环经济业绩评价体系应遵循的原则。循环经济下企业业绩的评价应突出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保持的关键因素——生态化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而不单是原来的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评价体系作为一个整体,应比较全面地反映循环经济系统的发展特征,即既要有反映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等各子系统发展的主要特征和状态的指标,又要有反映以上各子系统相互协调的动态变化和发展趋势的指标。循环经济下的企业业绩评价的重点是以“3R”为原则的资源循环利用与治理效率。无论何种性质的社会,也无论何种经济发展模式,企业对财务业绩的追求始终是推动社会经济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这也就决定了循环经济下企业业绩的评价仍需以财务业绩为根本。而循环经济下企业业绩评价应将两种目的不尽相同的业绩评价方法综合运用,既要有利于业绩的评价,又要有利于对业绩形成过程的管理。(2)循环经济业绩评价体系的建立。依据以上原则,业绩评价体系的建立可以从经济绩效,绿色效果,资源和能源利用,销售和消费属性,发展潜力五方面来设计。具体来讲,经济绩效包括财务效益,资产运营,偿债能力,市场能力,资本积累;绿色效果包括环保意识,污染物回收利用,产品的绿色设计,绿色工艺的实施程度;资源和能源利用包括绿色能源使用,能源节省,绿色材料使用,材料节省;销售和消费属性包括产品回收,包装物回收,售后服务,绿色使用;发展潜力包括管理人员与员工素质,企业决策与执行能力,发展战略,社会责任。当然在实际应用时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对各个指标进行选择并对其具体内容进行不同的界定。

三、循环经济管理会计在企业中运用

(一)循环经济理念下江淮汽车公司的投资决策和产品设计 企业在新产品的投资开发,环境项目的投入和产品战略经营等长期决策中需要进行投资决策,而投资决策恰当与否,对企业具有长远的影响。在循环经济模式下,企业所面临的将不仅仅是财务上压力,还将面临环保压力和社会责任,更要考虑企业可持续发展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在循环经济思想的指导下,江汽改进了传统管理会计的投资决策,建立适当的投资决策框架,对所有的投资项目从财务、经营和环境等方面进行评价。江汽站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角度,充分考虑产品本身的安全、生产工艺的污染性、产品末端的废物利用及资源化等因素,从原先考察微观利润标准转化到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的宏观获利能力。在项目选出后,江汽首先要考虑的是企业的技术能力。从技术角度看,一项投资决策可能对企业的价值链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如物质的供应、生产流程、售后服务,特别要对环境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确认并计量与项目有关的全部的环境成本和效益。江汽在选择投资决策时充分考虑环境因素,改变其分析模型。首先,决策目标应多元化。决策分析不再以单纯的经济参数为标准,应考虑社会、环境等多种目标。其次,环境因素纳入了决策分析指标。在进行决策分析时,充分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减少投资风险。最后,江汽在投资决策中还加强环境适应性分析,在对投资机会评估时,除参照规定的财务目标外,还需要参照循环经济理念下的目标,并深入评估,对该项目决策可能对环境所造成的损害作出详尽准确的评价,使企业投资决策做到真正和全面的合理化和科学化。江汽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理念融合到管理会计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们把研发的重点放在车身轻量化和节能环保上,传动系的优化匹配,以及零部件的通用化、系列化、标准化、模板化上。目前,江汽已累计开发64个环保节能型系列产品,汽车尾气排放均达到欧Ⅱ或欧Ⅲ标准的要求。其中混合动力电动城市客车处于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被建设部城市专家委员会评定为“大型城市高级客车”;而纯电动新型新型公交车被列入国家“863”项目和北京奥运会项目。

(二)循环经济理念下德力玻璃器皿公司的“3R”生产 在减量化方面,德力公司首先改进了管理会计系统下所提供的信息,将如何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以及怎样减少污染物的排放等循环经济思想融入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中,根据德力实际情况选择正确的方法计算出环境成本,并将环境成本予以内部化。德力把与3R相关的技术研发、利用投入与产出信息在给高层报告书中予以披露,使管理者更清楚地认识技术创新的成本和效益,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可行的技术创新方针,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综合效益。利用循环经济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还可将循环经济目标量化,以便制定出合法规又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目标并将此目标进一步分解、落实到具体的执行部门,作为开展日常工作的标准和业绩评价的依据。在这些信息的指导下,德力高层组织技术力量对外国先进设备H28进行反复研究,经过几十次试验,花400万元建成了新的生产线。这种新的生产线不但节能,而且每条生产线可年增加附加值70万元。德力公司又投资1200万元把一条生产线变烧煤为烧天然气,既降低了能耗,又避免了二氧化硫的污染,改善了车间工作环境,还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在再利用方面,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控制的方法,要求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尽量多次或多种方式使用资源,防止其过早成为垃圾。德力内部管理会计提供企业投资立项、产品研发与设计、生产、销售全方位监控信息,在实施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进行监控和评价。德力公司管理层对循环经济管理会计提供的相关数据并结合绩效评价体系进行财务分析,分析进行再利用的成本效益及环境效益,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使企业的循环经营处于持续改进的状态,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业绩。德力公司在生产过程中每年要产生1.2万吨的玻璃废液,根据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及相关建议,得力公司高层决定把这些玻璃废液重新回炉利用,增加了产值4200万元,而且减少了污染。而对于生产中的余热他们就增设烟道热水锅炉,把水加热,用于职工洗热水澡,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在再循环方面,循环经济再循环原则要求尽可能多地再生利用或资源化,把废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末端处理负荷。尽可能多地再生利用垃圾,将垃圾资源化。这样既节约了新资源的开采,又使废弃物数量减少,降低了末端治理的费用。德力内部管理会计提供企业所处的行业,生产经营活动与生态环境关系信息,尤其是外部环境成本,即由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对环境有影响的行为所引起的,企业外部其他个人和组织成本的增加。例如由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污染了环境而造成的居民健康损害、动植物物种灭绝等等。在循环经济框架下,外部环境成本不可能永远都是外部的。即使企业不能自愿承担这些外部成本,政府将会通过制定相关的税收和法规来影响企业和个人的行为。所以为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考虑到这些外部环境成本,在降低这些成本的同时增加环境效益。德力公司的管理会计在经营生产的投资决策上反映出不同决策间的环境管理方面的差异,不会因为产品废弃物的回收导致大量的前期投资不能及时收回,而被视为延长了资金回收时间,成为不经济方案不被采纳,从而能够做出符合循环经济理念的决策。德力公司在烧锅炉时要产生大量污染环境的烟尘,为了降低这些外部环境成本,增设烟尘处理装置,烟尘通过水的过滤和处理,然后再卖给制砖厂制砖。同时烟尘被净化后,已不含污染物,不再污染环境。该厂这项环保成果被收入国家环保总局的“年鉴”。发展循环经济使德力找到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的新途径,企业的综合效益和整体实力快速提升,并真正实现循环经济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短缺,发展循环经济21世纪社会发展趋势。近年来我国也开始关注循环经济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而传统管理会计在处理企业经营生产的预测与决策、全面预算、存货与成本控制、绩效考评、战略策略等方面没有很好的融入循环经济的理念,以循环经济思想为指导对管理会计进行创新十分必要。要积极开展循环经济管理会计的研究,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循环经济管理会计实务的推广应以理论的不断完善为前提;企业要转变观念,树立节约环保意识、更新知识,从而适应新的形势要求;要加快相关法规制度的制定和完善,能够尽快在企业中实施循环经济管理会计以更好的发展循环经济,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型社会。

参考文献:

[1]张蕊:《循环经济下的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问题研究》,《会计研究》2007年第10期。

[2]余绪缨:《管理会计》,辽宁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季昆森等:《循环经济在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 编辑 聂慧丽 )

知识经济会计理念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讨论式课堂教学法以案例讨论的形式,将社会实践引入理论知识的授课过程之中,能够全方面地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分析了《管理会计》课程的特点,然后基于过去5年的教学实践探讨了在本科阶段推行讨论式课堂教学法的三个难点:难以调动学习兴趣、难以形成人际关系支撑和难以形成本土教材,最后提出了五条对策建议。

关键词:讨论式课堂教学法;实施难点;对策建议

一、引言

从2013年起,本研究团队尝试在南京师范大学本科阶段《管理会计》课程中引入讨论式课堂教学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目前为止,已有近20余位同学通过了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IMA)旗下的注册管理会计师认证考试(Certified Management Accountant,简称CMA)、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认证的ACCA考试(The Association of Chartered Certified Accountants,简称ACCA)、美国特许金融分析师学院(ICFA)设立的CFA考试(Chartered Financial Analyst,简称CFA)。在本科阶段《管理会计》课程中引入讨论式课堂教学法,不仅能实现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教学目标,而且能促使学生将管理会计理论和思维内化为应用能力。基于过去5年的教学实践,本文首先分析了《管理会计》课程的特点,然后探讨了在本科阶段推行讨论式教学法的三个难点,最后基于课程经验提出了五条对策建议。这些经验对于特别强调学生应用能力的其他本科课程,对于打算大力推行讨论式课堂教学法的高校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本科阶段《管理会计》课程的特点

本科阶段《管理会计》课程的最突出特点是非常强调学生对管理会计知识的应用能力。2016年,中国境内拥有会计从业资格的人数已经达到2000万左右,其中1890多万人从事着基础会计工作(即记账、算账、报账),从事高端管理会计工作的会计人才只有不足60万人。事实上,中国并不缺乏普通的会计人才。造成管理会计人才匮乏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中国高校在会计人才的培养中,总体上偏重于培养财务会计人才,对于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不足;二是在培养管理会计人才时,理论与实践脱节,这导致大多数修习了《管理会计》课程的学生只懂管理会计理论,并不能将管理会计理论和思维内化为管理会计的应用能力,无法胜任企业管理会计师的工作。

所谓管理会计的应用能力指的是,在理解管理会计形成发展的基础上,具备对管理会计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应用的现实环境的理解能力,具备利用Excel、ERP、Spss、Stata、Matlab等软件收集、分类、整理、分析和解释管理会计信息的能力,能够权变应用管理会计理论和工具方法为企业经营管理和战略管理提供信息支持和决策支持的能力。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是管理会计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由于社会经济环境在不断变化,企业对管理会计应用能力的要求也在变化。不同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和发展环境中,会形成各具特色的本土化的管理会计实践。在同一个国家中,众多企业处于不同行业和产品生命周期的發展阶段,在供应链和价值链中的地位不同,对管理会计工具和方法的需求也不完全相同。即使是同一个企业,随着自身的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变化,所需要的管理会计工具和方法也在变化,每次经营管理或战略决策所需要的管理会计信息也不尽相同。缺乏管理会计的应用能力,根本无法将相关理论以及工具、方法灵活应用到企业实践中。

三、本科阶段推行讨论式教学法的难点

讨论式课堂教学法,提倡学生主动学习,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甄珍,2013),能够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独立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创业精神等(彭人哲,2011;张金学和张宝歌,2012)。然而它在实施中也存在着明显的困难。从一线教学实践来看,促使中国大学生从传统教学系统下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转变为讨论式课堂教学法下自主构建知识的学习者,并非易事,主要存在三个难点。

第一,难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很多中国学生从出生开始,就是成年人在替他们思考,代他们做决定。多年来,在学习上,也是教师在讲台上讲,他们在座位上听。他们习惯于被灌输,而不是主动构建。推行讨论式课堂教学法,要求学生主动地进行知识构建,等同于全面改变其学习习惯、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一开始学生们普遍没有主动学习的兴趣,而且有些学生会觉得不好意思,有自己的观点,但不善于把它表达出来;有些学生怕出错,怕其他学生笑话;有些学生觉得麻烦,认为“老师直接讲不就好了吗”等。

第二,难以建立人际关系支撑。中国是个讲究“师道尊严”的国度。长期以来,因受“师徒如父子”、“严师出高徒”等传统思想影响,高校当中的师生关系被固化为权威服从关系,甚至进一步被扭曲为教师具有绝对权威,导致师生之间不和谐的现象屡见不鲜。实施讨论式课堂教学法,需要将师生关系从权威服从变为平等互信,需要将同学间关系从浅表层面的生活交流引向更深入的思想碰撞。这种新型人际关系的形成会受传统的师生关系观念、和谐人际关系观念,以及学生家庭背景、生活经历、性别性格、专业成绩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第三,难以形成基于讨论式课堂教学法的本土教材。目前,中国高校所广泛使用的《管理会计》教材大多借鉴西方教材,其内容以国外企业案例为主。这些案例中的企业经营环境和公司治理与中国有较大差距,所揭示的管理会计问题也与中国企业实践相去甚远。但是搜集和整理中国企业案例,编纂本土教材还很困难。一方面,在社会经济发展环境推动不够和企业资源能力不足的双重作用下,管理会计在中国企业经营管理和战略管理实践中的应用还不够广泛;另一方面,由于涉及商业机密,作为外部人的高校专业教师和学生又很难有机会亲身参与中国企业管理会计的实践活动。在缺乏基于中国企业管理会计案例、教材和教案的现实条件下,大多数《管理会计》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只能以理论教学为主,公式较多且采用了“讲课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四、本科阶段推行讨论式教学法的建议

讨论式课堂教学法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讨论,促使学生实现自主知识构建,进而提高其质疑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在讨论式教学法的教学体系中,学生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只是学习兴趣的激发者,是学习过程的引导者(甄珍,2013,2016)。作为学习过程的引导者,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攻克本科阶段推行讨论式课堂教学法所面临的难点。

第一,积累中国本土企业案例。各高校或者各高校的教师可以联合起来,以“统一规范、分散建设,共同参与、资源共享”的方式,针对本土企业的管理会计实践来积累和编纂教学案例,进而形成基于讨论式课堂教学法的本土教材。在本科阶段《管理会计》课程中推行讨论式教学法时,教师既可以主动参与企业管理会计实践活动撰写教学案例,也可以从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案例中心等机构获得中国企业管理会计实践的相关案例。

第二,围绕讨论问题设计教案。在刚开始导入讨论式课堂教学法时,教师应尽量从学生角度出发来选择和设计案例,并多用那些能够引发学生切身感受和情感共鸣的案例开展讨论。情感共鸣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的提升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改变学习习惯、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对学生的冲击。此外,教师还需要依据课程进度和理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设计能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和自主提问的“元问题”,促使他们主动思考、自行查阅资料、进行演讲和争论(彭人哲,2011)。围绕企业实践案例设计讨论问题,围绕讨论问题设计教案和教学进度是成功推进讨论式课堂教学法的关键。

第三,构建平等互信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Cobb(1976)在研究人际支持(Social Support)的时候,明确了判断有效人际支持的几个关键点:同理心(Empathy)、认可(Validation)以及关爱(Care)。从同理心(Empathy)的视角来看,加强人际支撑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前、课堂和课后讨论,要求师生之间或同学之间,寻求和拥有情绪上的共鸣;从认可(Validation)的视角来看,要求理解彼此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观点、看法,甚至是一些负面情绪;从关爱(Care)的视角来看,要求支持者告诉被支持者(教师告诉学生、或者学生告诉教师、或者学生告诉另一名学生)他很关注对方现在所处的状态,使被支持者感到自己是被关心、有价值和有地位的(Schepers等,2008)。在本科阶段《管理会计》课程中推进行讨论式课堂教学法时,建议教师以尊重学生、欣赏学生为前提进行教学,将师生关系由权威服从,转变为民主、平等、和谐、互信。以能引发学生实际生活观察经验的企业案例为引导,综合利用网站、Email和移动端APP等工具进行及时沟通和多边交流,实现互相探讨和争论。平等互信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能够在较高的学习挑战性条件下,促使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并提高其学习效果(赵必华,2018),

第四,根据即时反馈,灵活选择讨论方式。刚开始引入讨论式课堂教学法时,应多采用情境式和角色式讨论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后续教学过程中的小组讨论、专题讨论中,一旦出现讨论效果不佳的情形,教师也可以灵活地转而采用情境式或角色式討论来重新组织教学案例的呈现。情境式讨论能很好地解决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角色式讨论可以针对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扮演社会中的某一角色,并要求学生从这一角色去思考和分析问题(甄珍,2016)。两者可以将学生带入情境或角色,激发其情感共鸣,进而促使其展开热烈地讨论。随着课程的持续开展,在学生保有较高学习兴趣的条件下,教师还可以灵活地使用小组讨论、辩论、任务式讨论、专题讨论等讨论组织方式。

第五,重视语言表达技巧,适时介入引导。实施讨论式课堂教学法需要在实践中留心并积累一些语言表达的技巧。譬如,为了在既定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必须在适当的时候对热烈的讨论进行干预和终止,同时还要注意别损伤同学们讨论的积极性。课堂讨论一旦开始,学生们很可能难以及时收住。此时,可以采用一些技巧性的语言,比如“我们的讨论已经涉及到了一个新的重要问题,接下来我们就来讲解……”,或者“大家讨论的很热烈,但这个问题如果不进行更深一步的学习和思考,恐怕很难有满意的答案。我们应该系统地学习一下和这个问题有关的理论知识……。”语言表达技巧是教师在课堂讨论活动中的引导职能,将影响讨论过程中信息接收者能否对信息发出者形成情感共鸣、认同和尊重。

五、结束语

本文从本科阶段《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实践出发,总结的实施讨论式课堂教学法的一些常见难点和解决对策,能够为有志于实践讨论式课堂教学法的教师和推行教学方法改革的高校提供一些经验参考。但教学方法改革是整体而全面的改革。纵向上,根本改变教学方法的历史传统,用全新的视角、全新的内容与全新的样式取代现有的教学方法;横向上,优化配置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打造全新的育人环境。对教师来说,讨论式课堂教学法存在着需要耗费较多教学资源、较长备课时间、教学成果难以量化不如科研容易出成果等诸多缺点。而且从传统讲授式课堂教学中被培养出来的老师,自身也很缺乏进行课堂讨论的经验,常常会碰到课堂讨论难以达到预先设计目的、讨论氛围难以形成等困难(范守信,2012)。这导致在中国高校中不可能自发地、从下而上地实现教学方法改革。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行政管理部门为从本科阶段起全面推行讨论式课堂教学法,改变适应于传统课堂的现有管理模式,改革现有的管理机制、管理方法与管理手段,以便按照习近平教育思想提高高校教育的整体质量,为社会和企业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Cobb,S.Social support as a moderator of life stress [J].Psychosomatic Medicine,1976,38 (5):300-314.

[2]Schepers,J.,Jong,A.,Wetzels,M.,and Ruyter,K.Psychological safety and social support in groupware adoption:A multi-level assessment in education [J].Computers & Education,2008,51(2):757-775.

[3][美]Stephen D.Brookfield,Stephen Preskill.討论式教学法——实现民主课堂的方法与技巧[M].罗静,褚保堂,王文秀,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4]范守信,教学方法改革的症结与出路[J].中国高等教育,2012,(18):44-46.

[5]李元元,新时代一流大学教育思想的体系构建与实现路径[J].管理世界,2018,(5):1-11.

[6]彭人哲,讨论式教学:价值、形式和前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1(8):47-48.

[7]张金学,张宝歌,构建探究讨论式教学提升课堂教学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11,(23):32-34.

[8]赵必华,生师互动何以影响大学生学习结果——学业挑战性与学校归属感的中介效应[J].中国高教研究,2018,(3):61-67.

[9]甄珍,《应用统计学》的教学实践与经验——应如何提高本科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J].南京师范大学(社科版),2013,(6):52-54.

[10]甄珍,面向本科生的讨论式课堂教学——教学方法、教学目标和教学系统[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6,(6):129-133.

Difficulties and Suggestions of Implementing Discussion Teaching Method in Undergraduate Stage:Taking \"Management Accounting\" as an Example

ZHEN Zhen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210023,China)

Key words:discussion teaching method;implementation difficulties;countermeasures

知识经济会计理念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企业的会计管理将会很大程度地影响企业经济效益,因此,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应当对会计管理和经济效益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地分析和研究,制定提升企业会计管理水平的措施,促进企业经济利益的增加,并进一步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发展。

关键词:市场经济;会计管理;经济效益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的经济社会保持持续高速的发展,与此相对应,各个企业也获得迅猛的发展。但是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今天,企业要想获得发展,就需要不愿的提升自身的经济效益。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因素有很多,会计管理是其中之一。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我们一般将会计管理归结到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范畴中。在企业的日常工作中,会计主要是对资金以及资金信息进行处理和流转,并不同程度的掌握着企业经济发展的钥匙,因此,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与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是否充分具有直接的关系。

一、市场经济背景下会计管理与经济效益的相关性

1.市场经济背景下会计管理对于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的市场经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很多新兴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逐年提高。当前,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发展,无论国内的企业还是国外的企业,财务会计的工作职能和工作方式基本是相同的,在本质上没有太大的差别,均对企业经济效益有直接的影响。如果企业中长期存在财务报表虚假的问题,将不可避免的影响企业经济效益。因此,应当重视企业的会计管理,促进会计管理水平的提高。

2.强化会计管理以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对于各个企业来说,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其面临难得机遇的同时,也是其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企业需要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与此相对应,企业内部的会计管理制度、管理方式也应当更加现代化,促使企业内外部发展的协调。企业的财务负责人需要深入研究相关的法律法规,并组织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学习;同时把握最新动态,了解最新的政策规定,及时组织相关人员学习掌握。财务会计工作直接决定着企业的经济效益,强化企业会计管理与核算都是为了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二、市场经济背景下会计管理与经济效益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观念落后

在大多数的企业中,从事财务会计资源管理的人员大都不是专业的管理人员,因此很难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本质进行充分的认识,无法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进行财务会计资源管理,因此使企业的会计管理十分被动,缺乏积极主动性。企业对于人力资本的凝结在于人体中,需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对其进行培养,使其转化为商品或者服务,并且促进商品或者服务效用的提高,进而创造更高的价值。在当前市场经济背景下,陈旧的财务管理观念、人力资本含量高的管理人员的流失都是企业存在的主要的问题。

2.信息化技术水平低

在新的历史时期,要想促进企业会计管理水平的提高,就需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以此促进企业的发展。但是,从当前企业发展来看,很多企业的信息化技术水平并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会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另外,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企业需要投入市场竞争中,如果可以及时获得有效的市场信息,将可以提前着手调整企业的营销策略,进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但是由于企业的信息技术水平比较低,因此致使其整体效益受到很大的影响。

3.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企业要想提升自身的会计管理水平,需要自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通过制度建设促进企业的发展,但是我国当前很多企业的管理制度均存在或大或小的问题,对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存在不利影响,具体表现为:其一,企业的会计管理水平的相对比较低,因此无法有效地进行风险和预算管理;其二,企业的会计管理中,缺乏科学的成本控制手段,因此无法对企业的生产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其三,企业缺乏可续的绩效考评制度,因而导致很多员工无法受到有效的激励,工作积极性低,态度消极,无法满足会计管理的需求。

4.招聘、选拔人才缺乏科学性

当前企业获取新鲜血液的主要途径是财务会计人才资源招聘,这同时也是广纳人才,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式。但是,很多企业在进行人才招聘时,没有制定系统、完善的人才招聘制度,当前企业在进行人才招聘时,更多是通过主考官的主观感受决定人员选取,通过笔试、面试两种方式综合考量,人才招聘方式十分单一,而且对于最终确定招聘的人才,很难保证其对于岗位的适应性。在人员选用上,当前处于一个慢速的机制上运作,选用机制不是十分科学,而且考评也必要落后,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考评方法,在人才选择问题上存在很大的风险。

5.人才配置机制不健全

企业的财会管理工作,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在企业的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代代传承的金融经营理念,明显与时代脱节。企业在进行财会人员招聘时,有时将会过分关注学历,不重视人才对企业的认同感。事实上,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对工作质量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如果工作人员不认同企业的价值观,则工作起来必然不会十分尽力,最后的效果也将差强人意。此外,一些企业十分崇拜能力主义,但是人才之间配置的科学性,将更有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团队之间的配合度和默契度不高,则将会导致工作效率和人员凝聚力的降低,大大降低财会管理的竞争力。

三、市场经济背景下的会计管理策略

1.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强化“以人为中心”的企业管理理念,重点加强财会岗位分析和人才测评工作的评判。企业应需要对相对应的职位进行充分的分析,了解不同职业的职业需求。另外,还要优化岗位设计,考虑不同人员的性格特征、专业能力与岗位的适应性,明确各个工作人员的职责,进而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对于企业的价值。企业应当定期调查财会人员的实际工作情况,了解行业财会人员的薪資情况,完善本企业的薪酬管理工作,以促进人才资源使用率的提高,使员工和岗位更加相配。

2.提升会计管理的信息技术水平

在企业的发展中,要想使其与时代相适应,应当不断提高企业的信息技术水平,进而促进企业综合实力的提高,经济效益的提高。不过,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很多企业的信息技术水平并不高,因此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提升企业的信息化技术水平。具体来说,在进行会计管理时,需要加强对会计管理软件和技术的利用,利用现代科技提升自身讯息化水平。同时加强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通过网络获取市场信息,以此制定自身的发展战略。

3.强化创新性发展

如上文所述,很多企业都存在制度方面的问题,这对于企业未来的进一步发展是不利的。因此,企业应当从自身出发,强化自身的制度建设,实现企业的创新转型,进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为此,首先企业应当强化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结合企业的实际进行科学的分析,针对可能出现的风险,提前制定相关的预防措施;其次在实际的发展中,应当对企业的成本支出进行合理的控制,采取符合企业发展形势核算方式,如作业成本法等,最大程度保证企业成本核算的科学性,进而使成本可以降低;最后,在日常的工作过中,应当制定相关的考核制度,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日常以及绩效水平进行综合考量,根据考核结果,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适当的奖励和惩罚。

4.提高会计管理和经济效益链接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

以往的会计管理工作理念和方式,在现代企业财会工作中应用不是十分适应。所谓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就是将企业的发展运作轨迹作为管理方向,其工作并不仅仅局限于处理收入、指出资料。企业会计管理和资产管理具有很多的相同点,在当前的市场经济背景下,传统意义的会计管理工作已经不再适应现代企业的需求,应当根据时代的发展做出相应的改变,增加会计的职能范围,使其真正发挥自身的作用,这样企业将会展现出新的活力。实际上,以往我们将企业财务管理简单的当作企业经济财务管理,但是除此之外,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还包括税务风险、预算制定等当面的管理。当前,社会的信息化水平越来越高,财务会计管理工作贯穿企业经济效益的长期发展,应当通过网络信息科技资源的融合,提升企业的会计管理信息化水平,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5.优化企业管理模式

企业应当注意培养员工对于企业的认同感,定期对其进行培训和开发工作,增强会计管理推动企业发展的强劲动力,促进企业向心力的增强。企业应当为相关的财务管理人员制定学习与职业发展规划。确保人才资源的增值和保值,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综合竞争力的提高。根据实际情况,规划企业年度预算,保障企业进行培训的费用。在进行阶段性的培训和职业发展规划时,首先应当对企业自身进行分析,注重会计管理的实效性。企业的培训建设对于企业人才培养十分重要,它就如同企业的灵魂,是企业道德规范、企业制度以及经济效益价值取向的综合。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中,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当前的企业发展中,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和会计管理工作密切相关,本次研究重点分析市场经济背景下经济效益提高和会计管理工作的关系,也就是经济效益提高中会计管理的相关性和重要性。另外分析了当前企业会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即管理观念滞后、信息化技术水平低、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招聘选拔人才缺乏科学性、人才配置机制不健全,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对策,即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提升会计管理的信息技术水平、强化创新性发展、提高会计管理和经济效益链接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优化企业管理模式。希望本研究内容可以为企业提升会计管理水平带来启发。

参考文献:

[1]单英杰.基于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会计管理与经济效益的相关问题研究[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7(22):51-51.

[2]梁欢.基于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会计管理与经济效益的相关问题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8(2):19-20.

[3]焦兵.基于市場经济环境下的会计管理与经济效益的相关问题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7(2).

[4]李泽朝.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管理中的问题及建议研究[J].知识经济,2017(11):131-131.

[5]杨阳,柯艺伟.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7(4):87-88.

[6]赵阳.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管理中的相关问题及建议探析[J].中国市场,2016(43):58-59.

[7]龚敏.税务经济环境视角的会计风险防范探讨[J].纳税,2018(6).

[8]孙东旭.经济条件下企业会计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贸实践,2017(10).

作者简介:昌宝荣(1977.06- ),女,南京人,本科,中级经济师,单位:宝应县财政局、扬州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宝应分中心,研究方向:政府采购

知识经济会计理念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新兴产业的发展是新常态背景下经济得以发展的内在要求,“三新”经济与我国消费升级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对于企业内部来说,应该加大研发力度,推动技术创新,在秉承商业原则的基础上,加强对于风控体系的建设,使经济发展更加具有韧性;对于企业外部来说,应该大力提倡“双新”垂直的管理模式,在“新+薪”的政策支持下,建立相应的平台来促进“三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驱动消费不断优化升级。

【关键词】 新常态背景;“三新”经济;消费升级

虽然我国相关政策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总的来说,我国供给结构的升级仍然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这一点具体体现在市场高价值、高质量和优质服务的供给不足上,从而限制了消费升级的发展空间。基于此,我国政府也做出了多方面的努力,大力提倡发展“三新”经济,促使我国经济的发展拥有更高的效率、更高的品质和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三新”经济指一种有别于传统经济划分模式的表现形式,主要指楼宇经济、街区经济和总部经济,是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生产活动的集合。“三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为我国消费升级提供了发展空间,同时也符合我国消费从生存性、传统性和物质性消费转向发展型、现代型和服务型消费升级的趋势。

一、消费升级是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

(一)消费升级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不断的动力

目前我国经济水平达到了中高收入阶段,正向高收入国家的行列迈进,同时我国经济发展模式也由生产主导转变为消费主导。在人们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下,我国的消费结构变得越来越合理,消费的基础性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在我国消费转型的关键时期,要释放我国的消费潜力,并加强对消费者的引导,促进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消费体系的升级,为我国经济的健康性、持续性发展带来长久的动力。

(二)消费升级是满足人们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就目前而言,我国居民消费由有形产品的消费转向更为宽泛的服务型消费,从之前的需求占主导地位的消费转向以舒适便捷为主的消费。在这一过程中,我国的消费差距逐渐缩小,人们对于服务型和品质型的消费需求也在不断增长。消费升级的同时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在转变,在购买商品时由对商品价格的注重转变为对商品舒适度和质量的注重,以获得更加美好的生活体验,这一消费需求促进了新消费升级。

(三)消费升级能够有效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

我国当前的经济正由高速发展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由传统能源资源投入型向创新、科技投入型转变。从我国经济的供需关系来看,消费升级将会对我国生产结构的转型起到推动作用,由此我国经济发展可以通过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优化来实现。此外,消费升级所带来的消费理念的转变,使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加深入和完善,从而使改革的空间不断得到拓展,相关产业如制造業或服务业等都在为消费升级创造更加积极的条件,从而适应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以及消费市场的变化需求,同时也加大了产品的研发力度,引导市场消费逐步升级,进而使我国的生产与消费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二、消费升级的内在运行机制

据相关研究调查,消费升级的递进式发展主要表现为:对生存的需求、对发展的需求和对享受的需求,这同时也是由物质消费上升到服务消费的层次性消费的转变,这一消费特点符合经典的收入消费理论,同时人们的消费行为也会受到收入、政策和财富储值等多方面的影响。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和消费软件的不断发展,消费市场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电商这一新兴消费方式应运而生,从而使人们的消费行为具有了即时性、方便快捷性和移动性的特点,促使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这对于人们的消费来说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对于消费升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内部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内部因素是从消费者角度来说的,与消费者自身收入、消费预期以及资金的存储有着密切的关系;外部因素则是指我国的消费环境,主要包括相关的经济政策、社会保障和科技发展这几个方面。

三、“三新”经济驱动消费升级的原理及路径

(一)“三新”经济是促进经济转型与升级的新动力

为了使新旧动能转变获得进一步发展,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一过程中,当传统动能的实力被削弱后,需要传统动能的转型和新动能的及时补充,进而使我国经济在双重动力的推动下实现持续性增长。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三新”经济应运而生。“三新”经济就是在当前经济发展的常态下,我国取得创新发展的新型经济产业、新型业态和新型商业模式的集合:新型产业是指经济活动具备了一定的科技研究的基础和相应的科学技术的影响;新型业态是指不同产业之间的互相融合,以及利用新兴信息技术的新型企业、商业模式以及相关的组织结构;新型商业模式是针对传统商业模式而言的,新型商业模式是将价值创造作为自身灵魂,将客户的需求置于中心地位,集企业联盟、信息技术于一体,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市场竞争的运营模式。

伴随着我国供给侧结构的深化发展、创新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消费升级的趋势越来越显著,“三新”经济将发挥出更大的影响力。尤其是对于传统产业来说,如果能够实现其与“三新”经济的衔接,充分利用“三新”经济的优势,则会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得到进一步发展。由此,“三新”经济可以起到推动我国经济提质增效、优化我国产业结构的积极作用。

(二)“三新”经济驱动消费升级的内在原理

近年来,产业结构的优化使得我国社会生产力得以不断提高,同时也促使我国居民收入持续性增长,进一步保证了我国消费结构的升级和消费层次的提高。在创新能力起到关键性作用的背景下,“三新”经济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由“三新”经济所带来的新动能正在发挥着其推动消费升级、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与功能。

对于现阶段我国消费市场来说,“三新”经济其实是消费市场的供给端,与之相对的就是以消费升级为主的需求端。要想实现供给需求之间的良性循环,“三新”经济则应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来实现对消费升级的促进作用:一是消费对象的升级。我国消费者收入的不断提高,使消费需求由原来的生存性需求转为品质型、发展型、享受型需求,从而使我国服务型消费所占据的市场比重大大提升,消费者挑选商品的标准完成了从注重价格到注重品质、品牌的升级,这同时也是消费对象升级的核心表现。二是消费方式的升级。随着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交易方式的升级变化,我国的消费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具体表现为线上消费形式的增加,同时也表现在消费方式的单一化向多样化、个性化、智能化方向的改变。我国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化,使得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趋向理性化消费和环保型消费,在优化消费方式的同时也使消费的秩序得到了一定的规范。三是消费观念和保障制度的转变。主要表现在我国消费者的身份受到消费市场的充分重视以及国家相关政策对于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三新”经济推动消费市场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产品选择,同时促进了产品质量的提升。与此同时,互联网技术和电商平台的发展,使得我国的消费渠道得到了拓展,进而使消费者获得了更为便捷的消费体验。除此之外,“三新”经济对于消费市场的服务理念也有着一定影响,使消费市场趋向消费者需求的方向发展,推崇服务至上的服务理念,这一观念的转变也是促进消费升级的潜在动力。

(三)“三新”经济成为促进消费升级的发力点

随着新型科学技术的不断渗透影响,新经济时代背景下的产业结构得以不断优化,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也不断被满足,我国市场将进入按需生产的新阶段。“三新”经济可以实现产品科技含量的提高、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及为消费者带来更好的消费体验,从而促进消费升级。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了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这使得消费者在挑选商品时不单注重价格,而是更加注重品质、样式、舒适感等多样化的购买需求。不同行业的企业也在致力于通过产品的变革来满足人们对于产品的多样化需求,同时人们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观念也对企业起到筛选和选择的作用。正因如此,细分化的企业生產在消费升级中逐渐凸显出来。“三新”经济的主体要想获得更加持久性的竞争优势,就必须与消费升级相适应,契合消费升级的发展趋势,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对于“三新”经济的主体来说,可以从产品的高质量打造、优质服务方式的创立、产品消费渠道的拓展以及对消费者需求的强洞察力这几方面出发,进而实现持续发展。

四、结语

在当前“三新”经济不断发展的局势下,消费主体在享受新型产业、新型业态、新型商业模式所带来的高品质与高服务的消费体验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其中扰乱市场经济的不良行为的存在。由此,对于消费升级内在运行机制的分析以及“三新”经济驱动消费升级的内在机理、路径的探索,可以实现消费市场的健康发展,进而形成消费市场中供给和需求关系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毛春梅.创新驱动视角下流通经济对消费升级的支点效应探讨[J].商业经济研究,2021(06):20-23.

[2]田广,刘虹飞,李洋阔.我国宏观经济内生消费驱动研究[J].宏观经济管理,2021(02):27-33.

[3]田玲玲,陈链,罗静,等.中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时空格局及驱动机制[J].经济地理,2021,41(01):131-139.

[4]韩永文.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良性互动[J].全球化,2021(01):5-15+134.

[5]吴鑫鑫.新常态背景下企业管理会计的发展逻辑与实施路径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9(01):143-144.

[6]康蓉.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路径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9,000(34):34-35.

[7]王新杰.新常态经济背景下我国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路径研究[J].财经界,2019,533(12):38.

[8]史真真.消费升级背景下金融科技助力商业银行零售转型的路径探究[J].经营与管理,2020,431(05):29-32.

(作者单位:齐鲁医药学院)

知识经济会计理念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首次构建了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国际准则趋同、涵盖企业各项经济业务、可独立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是我国会计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新会计准则在资产、负债、权益项目的定义、分类、确认和计量等方面,与《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比较,存在较多差异,将对其经营和利润产生重大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会计准则;金融工具;公允价值

2005年8月25日,财政部正式颁布了《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暂行规定(试行)》(财政部财会[2005]14号),规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在上市银行和拟上市银行范围内试行。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由1项会计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组成的一整套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实现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新的跨越和历史性的突破,是我国会计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一、银行业相关会计准则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与旧的会计准则体系相比,新会计准则在理念、内容、准则体系和国际趋同等方面都有较大创新。在39项新会计准则中,与银行业密切相关的主要是《企业会计准则第19号:外币折算》、《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这五项准则规范了金融工具的分类和会计核算,对衍生金融工具、套期保值、外币交易和金融资产转移等业务的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进行了全面梳理,填补了我国会计标准在这些业务领域的空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按照持有目的将金融工具对应的金融资产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四类,对应的金融负债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和其他金融负债两类,分别采用不同的计量属性和方法进行核算。第二,对衍生金融工具全面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并从表外转移到表内反映。第三,按照套期性质将套期保值业务划分为公允价值套期、现金流量套期和境外经营净投资套期三种,并分别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第四,按照相关资产风险和报酬的转移程度将金融资产转移区分为整体转移和部分转移分别处理。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为我国银行业全面推进会计标准国际化,提高会计管理水平,实现稳健经营提供了重要机遇。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将通过规范会计核算,引入风险管理理念等方式对银行业的经营管理发挥积极影响,在实现银行业会计信息的国际通用、促进银行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推动银行业会计管理的深层次变革、揭示和防范风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升良好的社会形象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会计准则对银行业的影响

(一)对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分类及计量的影响。改变目前按流动性分类的方式,将金融资产按照交易目的区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四类;将金融负债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和其他金融负债两类。同时,计量属性亦相应发生变化,其中: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及其他金融负债按实际利率法,以摊余成本计量。

(二)采用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易引发财务的波动性。实施新准则后,将给我国银行业损益确认的标准带来根本性的改变,最显著的就是我国银行业持有的金融资产、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的变化要直接计入损益。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一方面,与历史成本法相比,公允价值随市场价格的变化而变化,频繁变动将导致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的波动性上升。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相关市场的发展还不成熟,市场交易不够活跃,许多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无法可靠计量,可能会发生人为操纵计量结果的情况。

(三)贷款减值准备的计提将更趋精细化、客观化。新准则要求在资产负债表日对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以外的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检查,有客观证据表明该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应当计提减值准备。资产减值准备的金额是金融资产的可回收金额低于金融资产摊余成本的差额。其中,可回收金额通过金融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按原实际利率折现确定,并考虑相关担保物的价值,原实际利率为初始确认金融资产时计算确定的实际利率。这与贷款按五级分类计提减值准备的传统做法明显不同,减少了人为因素对减值准备计提额的影响,同时也带来了有关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及新增额是否会发生异动的疑问。因此,实施新准则将对我国银行业贷款减值准备的计提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四)对表外核算格局的影响。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将彻底改变我国衍生金融工具表外核算的方法,将衍生金融工具放在资产负债表内,以公允价值反映,可以更加容易地评价银行业通过衍生工具进行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五)对银行业资本和加权风险资产的影响。一是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频繁变化,增加了银行业资本的波动性。二是衍生金融工具等表外业务纳入表内反映,必将影响加权风险资产。

(六)投资类产品的核算将发生较大变化。在过去的准则下,债券投资基本上分“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两个会计科目来核算。根据新准则,这些项目将分成“交易类”、“可供出售”和“持有至到期”三个类别,对于不同的类别,在计价属性上和价值变动计入损益上都有差异,这一变化将直接带来银行业核心系统科目结构和相关核算手续的改变。

(七)对银行业利率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全面引入公允价值后,银行业会计核算将与复杂的资本市场和宏观经济环境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市场环境的变化对银行的影响将会通过会计信息反映出来。当市场利率水平变化时,金融工具的重估价值随之产生变化,进而导致银行业的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的波动。因此,公允价值的全面引入要求银行业对宏观经济和市场环境具有较强的预见能力,其具体反映为银行业的利率风险管理能力。从风险的角度看,公允价值计价属性的引入,不仅仅是一项会计准则的变化,而且会给银行业风险管理观念、风险控制技术手段带来一次巨大的变革。

(八)对银行业获取市场数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允价值的引入,对银行业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和债券投资类产品的“盯市”要求大大提高,银行业需要实时反映两大类产品公允价值的波动。但目前我国金融产品的交易市场还不是很成熟,尤其是衍生金融产品才刚刚起步,金融产品公允价值的取得将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对银行业全面实施新会计准则体系的若干建议

新的会计准则,并不仅仅是会计政策的变化,而是涉及了从确认、计量到记录、报告的整个会计过程,将给传统的会计原则、确认标准、计量方法带来重大改变,对银行业的会计核算方法、会计科目体系、核心账务系统等带来一系列的改变。因此,银行业全面实施新会计准则,将是一项从观念到实践、从会计科目到核心账务系统升级、从前台操作到后台管理的系统工程,需要一系列的应对措施,才能实现向新准则的顺利过渡。

(一)以公允价值为导向,真实反映损益。重视新旧会计准则之间的协调和过渡,考虑到公允价值计量涉及的问题复杂,可将公允价值首先用于信息披露,以使银行业在过渡期内更好地积累经验,并创造条件逐步扩大公允价值的适用范围。

(二)提升风险管理水平,提高管理技术。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政策、金融工具估值技术和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探索运用量化模型有效识别、判断、计量和控制信用、市场和操作风险,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三)成立新准则课题组,认真研究执行新准则的可行性。课题组成立后,要从整体上抓紧新准则的研究,认真研究新准则及应用指南的内容,并与目前的财会政策、业务管理模式、操作流程等进行差异分析与评估,拟订出具体实施方案。

(四)组织全方位、各层次的培训工作,强化对新准则的学习,提高会计人员和相关业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新准则的实施,无论从系统性、复杂性和技术难度等方面,都对其使用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加强对会计人员、相关业务人员的培训,保证财会部门及业务部门的所有员工都熟悉新准则、会用新准则,就显得非常必要。

(五)明确部门分工,加强部门协调,整合现有的业务管理模式、操作流程。实施新准则需要采集的信息量多,信息涉及的业务面也非常广,大部分信息需要业务部门提供。因此,新准则的执行需要所有员工共同参与、密切配合,按照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对历史信息进行采集整理,重新梳理现有的业务管理模式、操作流程,将新准则的要求融入日常业务管理工作中。

(六)建立健全保证新准则体系贯彻实施的配套制度,主要指会计核算制度。现行的会计核算制度难以适应新准则中所要求的金融资产、负债分类方法,银行业应坚持审慎的会计原则,按照财政部即将出台的新准则应用指南的要求,规范会计核算,从制度上保证其持续健康发展,迎接新准则带来的挑战。

(七)积极开展同业交流。目前,国内同业已有全面实施国际会计准则的先例,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已在香港上市,并已开始实施新会计准则。国内银行业应该积极开展同业交流,了解同业先行者全面实施国际会计准则方面的工作安排和步骤,以及在执行新会计准则方面的经验和做法,从而提高对于新准则的执行能力。

参考文献:

[1]敖焱杰.银行如何满足国际会计准则的核算要求[N].金融时报,2005-10-19.

[2]冷刚.试析《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暂行规定》对拟上市银行的影响[J].金融会计,2006,(1).

[3]王海妹.新会计准则体系下的银行业应对之道[J].金融会计,2006,(6).

(责任编辑:李琳)

上一篇:操作风险商业银行会计论文范文下一篇:信息时代下的环境艺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