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课教学论文范文

2024-07-14

思想课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依托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实验区特色建设,探索构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五结合”实践教学模式,即课堂实践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相结合、校内实践教学与校外实践教学相结合、自助式实践教学与集中式实践教学相结合、网络实践教学与现实实践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专业实践教学相结合。通过综合实施各种教学方法,以期在实效性上有所突破。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五结合”;实践教学模式

近年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笔者结合本院建设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实验区新契机,同时结合本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特色建设,探索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五结合”实践教学模式,即课堂实践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相结合、校内实践教学与校外实践教学相结合、自助式实践教学与集中式实践教学相结合、网络实践教学与现实实践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专业实践教学相结合,以探索提高育人效果的有效路径。

一、课堂实践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相结合

第一,突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课堂教学实践相对于校内教学实践和校外教学实践来说,是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教学实践,是实施校内教学实践和校外教学实践的基础和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如果忽略了课堂教学实践环节,就忽略了学生成长成才最主要的教学环节。”[1]我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坚持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注重围绕课堂教学的“切入点”(问题、新闻故事、歌曲、视频等)、理论与实际的“联结点”(思想实际、自身实际、社会实际等)、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学校热点、社会热点、自身热点等)和促进认同感化的“感应点”(与自身相关、教师相关、大学生相关、学校相关等)开展教学研究,充分利用课堂,积极开展案例教学、讨论教学、辩论式教学、问题教学、情景模拟教学和体验式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通过提高课堂教学参与性,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理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能帮助解决学生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的思想问题,使理论联系实际的教风学风落到实处。

第二,拓展课堂空间和内容,让校园成为实践教学的“大课堂”。大学校园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活动场所,校園教学实践是课堂理论教学实践的直接延伸,校园有丰富的学习资源。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要取得实效,必须拓展“第一课堂”的教学空间和内容,将“第一课堂”和校园“第二课堂”紧密结合起来,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融入学生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之中,把大学生的校园活动作为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课堂”。在探索和实施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形式和途径过程中,充分利用学院的大学生文化活动中心、体艺中心、演艺中心等,依托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以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与宣传部、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就业服务中心等职能部门、各系部合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班主任积极参与,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紧抓思想政治教育主线,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思想教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将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突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性,让校园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课堂”。一方面,教师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思想教育活动相结合。依托学院大学生素质教育实验区思想道德素质训练基地,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将素质教育活动制度化、常规化。另一方面,教师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和校园各项文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此外,教师还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我院大学生素质教育实验区专门建立了身心素质训练基地,建立了一支心理教师和心理辅导员队伍,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健康心理学”、“心理学与生活”等多门心理健康教育的选修课程,建立了三级心理咨询教育体系和网络咨询平台。通过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普查、心理健康节、阳光心理月等活动,多途径、全方位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校内实践教学与校外实践教学相结合

校内实践教学与校外实践教学相结合,积极走向社会,让社会成为学生锻炼成才的“大熔炉”。校外实践教学是以社会为课堂,学生通过参与各项社会活动,来了解社会、认识自我,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2]课堂和校内实践教学的空间是有限的,社会是学生锻炼成才的“大熔炉”,学生必须也终究要走出校园融入社会。社会实践是课堂、校内和校外三位一体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院积极创造条件,走出课堂和校园,走入社会,延伸和拓展实践教学空间,引导大学生进入社区、工厂、企业、机关和农村等更广阔的领域。学院通过与社会各方广泛开展共建活动,建立了多种合作形式的师生社会实践基地、志愿服务基地、德育基地和实习、就业、创业基地,为广大教师尤其是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和学院各职能部门和系部,充分利用基地的教学资源,将理论教学延伸到社会,不断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实践教学的效果得到更充分的体现。如在讲授科学发展观的内容时,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企业、工厂,并由所在部门的负责人给学生讲解改革开放30年来该企业如何在科学观念的指导下获得巨大发展。我院采取参观、考察、社会调查、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和“三下乡”等多种形式开展一系列思想政治实践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走进横塘三个社区活动,开展和谐文明生活宣传、法制宣传、禁毒知识宣讲、文艺演出、困难家庭帮扶、关爱民工子弟、敬老院爱心慰问、人口普查协助等多项志愿服务工作,促进了社区的文明和谐与稳定。在服务社区管理、服务横塘居民和横塘企业的过程中,学生了解了社会,锤炼了品格和意志,拓展了能力,促进了就业和创业。

三、自助式实践教学与集中式实践教学相结合

自助式实践教学不同于传统的集中统一安排实践教学,它是指为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而在教师指导下按计划要求以大学生自主管理、自助服务和自我教育方式,在校内外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地点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自助式实践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来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育主导作用的前提下,突出了每一位大学生自主管理、自助服务和自我教育的积极作用,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的主体地位。[3]具体操作过程中要求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布置实践任务,提出实践要求,明确时间范围,让全体学生在规定的时段内,自行结伴或分组,围绕理论内容,结合现实生活,进行认知、情境体验、调研等实践活动,从中受到教育、得到锻炼。

自助式实践方式结合当前高校面临的实际困难,不仅破解了以往参与实践的广泛性不够的难题,同时充分调动和发挥每一位大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有效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和形式主义的问题。通过学生自由组合,分组进行,在教师指导下自行安排时间、活动、行程和自我完成实践,发挥大学生在实践育人中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作用,从而使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

自助式实践教学中要坚持任课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坚持就近可行的原则,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并且要综合考虑学生的费用支出、安全等相关因素,同时不能弱化管理与考核,自助式实践要求学生提供践行证明资料。这一方式坚持了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贴近当代大学生实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大学生学习特点,具有针对性强、灵活性大等优点,使得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参加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既可行又有效。

四、网络实践教学与现实实践相结合

随着网络对教育影响的不断加大,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紧跟内外环境的变化,与时俱进,积极开拓网络这一平台,抢占实践教学新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必须转换观念、更新形态,探索多种形式的虚拟实践,实现与网络的深度融合与对接,形成网上实践与网下实践互动、互补的新格局,进而激活课堂教学、切实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4]网络的普及和电脑的广泛应用,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实践教學带来了新的机遇,提供了新的平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结合理论教学内容主题,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课程网络平台等,安排网络实践教学,这突破了过去囿于实践教学空间等因素的限制,任课教师可以网络为依托,以虚拟空间为场所,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网络对接。其优势和特点明显,一方面具有一定的现实超越性。网络不受时空的限制,可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灵活性,可克服实践教学学时不足、基地不足、经费不足以及安全问题。另一方面也可增添学习过程的探索性、创新性,最大程度满足学生自主性、多样化需求。因此,网络实践教学与现实实践相结合,相互补充,受到学校和师生的广泛认可,未来的发展空间广阔。如大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技术进行虚拟实践,如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虚拟参观等。

五、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专业实践教学相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应该走与大学生专业特点相结合的道路,通过向专业前贤学习,用专业所学了解社会,用专业所学反映社会,用专业所学服务社会,探索育人效果的有效路径。[5]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专业实践教学相结合,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交替模式下,开展实践教学,要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合作,建立合作沟通机制和信息共享平台,才能更好地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的专业实践相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主动了解各专业实践教育的计划和安排,以便能适时地根据专业实践的内容和要求,及时确定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主题。在专业实践任务布置的同时及时布置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任务,要求学生在实习、顶岗过程中不仅记好专业实习日记,还要记好思想日记,在强化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思想品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专业课实践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的。专业课实践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即培养学生“如何做事”,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侧重培养学生“如何做人”,二者统一于人才培养目标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安排时,既要考虑课程的性质与要求、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接受能力,又要考虑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既要考虑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又要考虑到不同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既提高思想觉悟,又强化专业意识,增长知识、锻炼能力。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不仅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发挥实践育人功能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渠道。我院通过“五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综合性立体化实施,在教学实效性上有所突破,但在时间安排上和覆盖面上还存在一些问题。结合我院“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实验区”的建设和完善,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不断提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唐荣双.高校思政课实施课堂教学实践、校内实践与校

外实践相结合的必要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1,(16).

[2] 王丽霞.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与探索[J].

职业教育研究,2013,(2).

[3] 郑荣伟.“自助式”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J].

教育与职业,2019,(9).

[4] 陈宝,刘会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实践教学探微

[J].思想理论教育,2013,(8).

[5] 郭长华.与专业相结合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效果的有效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

思想课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供给和需求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衡,可以借鉴供给侧改革的思维予以矫正。通过提高供给主体的素质,优化供给内容质量,创新供给方式和优化供给环境来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端的转型升级,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成为了当下在经济领域改革的主基调,由于社会生活中,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教育领域的改革也可以借鉴经济领域供给侧改革的思维和方法。本文主要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供给侧改革为研讨对象。当前,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还存在着供给与需求的矛盾问题,对广大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用供给侧改革的思维来思考和解决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问题,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路径。

一、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供需求失衡的表现

近年来,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难题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但是在教学探索和改革中出现了一味的迎合学生需求,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功能的现象。实际上,供给和需求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要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提升,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的,不仅要重视需求,也要换个角度,从供给侧着力,全方优化供给侧各要素。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供给侧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导致供需失衡。

(一)供给主体不能满足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能力要求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关键主体。当前,高职院校的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与其承担的职责有较大差距。从政治素质上看,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政治立场不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从思想素质看,有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责任意识、使命意识不强,敬业精神不够。从业务素质来看,许多高职院校都是由原来的中专院校升格而来的,部分教师理论基础薄弱,专业背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或思想政治专业的教师很少,又缺少必要的培训,理论功底欠缺,业务素质不高。

(二)供给内容未能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学制

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内容庞杂与学制的矛盾。根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高职院校需要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形势与政策”三门课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本科院校用的是同一本教材,但是由于高职只有三年的学制,实践中通常是两年半,导致同一门课程在本科和高职有不同的学分,例如本科院校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6个学分,而高职院校只有4个学分。所以,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许多理论知识只能点到为止,无法展开讲解或研讨;个别章节内容难以讲深、讲透,甚至只能是避而不讲;也很难就理论难点或现实热点问题全面展开互动讨论,激發学生深入思考、深度参与,提高学习兴趣。

(三)供给方式未能充分遵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规律

在教学方式的供给上,大多数教师习惯于讲授法,很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总有一种担心,认为不讲授学生就无法掌握理论知识。但实际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为目标的课程,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学生的体验、讨论、辨析等方式才能实现,通过教师讲授是很难实现的。讲授法与当代大学生的需求相矛盾,当代大学生有较强参与意识、开放意识和平等意识,而讲授法与大学生这些需求的背道而驰,这种不尊重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方法必然会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佳。

在教学手段供给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大都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在使用过程中,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一是多媒体教学课件华而不实,不能紧扣教学内容。二是过分的依赖多媒体教学,轻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三是盲目使用多媒体,忽略传统教学手段的作用。这样,容易造成教学内容与手段脱节,不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改革对策

(一)增强责任意识,提升能力水平,全面提高供给主体素质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要提高政治站位,具有有高度的责任担当意识,要刻苦学习、深入研究和科学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要多管齐下、综合施策。

第一,要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准入标准。要择优考核录用,选用那些学习、品德、社会工作确实优秀的高校毕业生进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对那些认识问题较偏激、思路狭窄、性格不佳者坚决不予录用。

第二,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治理论素养。要营造良好的政治理论研究学术氛围;要培养学科学术带头人,只有从教师队伍中培养出有影响的学科学术带头人,才能激发教师的理论研究热情。

第三,要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退出机制。很多高校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淘汰机制,致使思想政治素质不高、业务能力不强水平不高的教师也能安稳地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讲台上,这种做法危害极大。高校一定要对那些思想素质不高、敬业精神不强、业务能力不足的教师进行转岗或淘汰。

(二)坚持原则性,增加灵活性,切实优化供应内容质量

一方面要坚持供给内容的原则性。首选是在课程体系方面,根据05方案,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开设的三门课程,不能有打折扣,搞变通。其次在每门具体课程上也应尊重教材的体系与内容,要防止借改革的名义任意对课程体系和内容进行删改。最后,还必须保证每门课程的学时和学分数。当前很多高职院校不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幅压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时,这种不尊重教育规律、违背中央精神的做法必须坚决制止。

另一方面要把握供给内容的灵活性。目前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使用的是同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但高职院校的学生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文化基础和理解能力相对较弱,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老师本着“必须”、“够用”的原则,在总体把握教材的逻辑结构、理论体系和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做到重点内容精讲,非重点内容略讲或引导学生自学。同时要根据区域情况、学校情况和学生实际情况,补充教学资料。

(三)借力新媒体新技术,开展教学互动,着力创新教学供给方式

在信息化迅猛发展的时代条件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借助新媒体新技术手段,助力教学目的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总书记的这一讲话无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当前,大学生大都是95后,而且即将进入00后时代,他们被称为数字原住民,对信息技术有天然的亲近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借力新技术新媒体不仅契合了大学生的心理需求,而且可以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新媒体新技术利用一方面实现了教学理念的更新。无论是网络公开课、微课、慕课等课堂呈现形式,还是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方式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媒体新技术相融合都力图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基于学而设计”,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都始終贯穿着“学生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

(四)注重人文关怀,加强软硬件建设,构建和优化供给环境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思想、道德、观念由外部环境所决定,并受到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同时,人并不只是单方面消极、被动地接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而是不断通过社会实践改变环境,并改造自身的思想状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对构建和优化环境供给。

其一,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硬件环境建设。硬件环境主要包括给学生授课使用的教室以及配套设施,是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可或缺的条件。在硬件建设上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在采光、通风、室温方面采取有效措施,让师生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中开展教学活动;同时,有条件的学校要在新媒体新技术方面进行合理配置,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创新教学方式提供物质保障。

其二,构建和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人际环境。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首要的人际关系是良好的师生关系。教育家赞科夫说“就教育工作的效果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如何。”,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因此,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教学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通过提高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素养,以及对学生的关爱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时,教师也要善于组织和引导,在学生之间建立起良好的生生关系。

其三,健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组织环境。切实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标准,建立独立的二级教学、科研机构。在独立的二级机构下,高职院校还应针对每门课程成立相应的教研室或教研组,加强对教学的科研和对教学活动的检查和督促。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侧的改革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供给主体是前提,供给内容是核心,供给方式是关键,供给环境是保障。在提高各供给要素的质量的同时还要注意优化各要素之间的结构,从而实现教育供给端的全面转型升级,达到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质量与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蒋家胜,贺继明. 试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科学建构[J].教育与职业,2010 年(12)

[2]刘薇,边和平.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优化论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01

本文是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青马工程项目(2018QM06)《重庆市高职院校共青团组织引领学生践行工匠精神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罗定华(1971-),重庆奉节县人,男,汉族,硕士研究生,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课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一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淡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活动只会带来疲劳”。为此, 教师要敢于突破教材的束缚,注重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活动,这样才能使教材真正“活”起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拿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如在课前三分钟由学生进行时事政治播报,课中要么留出时间让学生自学;要么让学生参与问题的讨论,讨论中可以是师生进行对话、也可以是学生之间的辩论;或由学生来充当教师进行课文讲解;或将富有启发性的题目采取小组抢答、点名问答等形式来完成。实施这种互动教学模式,对教学而言,互动意味着对话,参与意味着师生之间建构一种教育情境;对学生而言,互动意味着心态的放松、主体性的呈现、个性的张扬和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互动意味着上课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自我专业成长并实现的过程。这样的课堂不仅成了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也成了学生学习的天地。

教学手段可采用录音、投影、挂图、多媒体等多种辅助形式,努力创设教学情境。特别是在思想政治(思德)课教学中,教师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教学进行整合,以学生为主体;以信息为手段;以体验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以探究发现为核心;以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为目的;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情景,从而突破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的重难点。

2 师生关系和谐性

在传统观念下,教师的角色是高高在上的严师,所谓“严师出高徒”,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学生只有被动的服从,缺乏必要的沟通,割裂了师生间的互动与情感交流。在新课程改革中,旗帜鲜明地提出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即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实施者、探索者。

教学是一种过程,是一种提供给学生学习的机会,而不仅仅是教师教给学生东西。获得知识、参与活动、增加体验都是教学的结果。因此,教师要转变以往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的教学观,树立知识学习与智能发展相统一的教学观。这就要求我们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双向互动的师生关系。这是发挥学生主动性和能动性,体现学生主体性的要求。一方面,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爱护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为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使每一个学生自觉、主动地活动,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和探索者,而不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另一方面,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而不只是传授现成的知识和结论。这样,使师生积极的相互作用形成促进学生发展的合力。

3 教学内容灵活性

新课程要求改变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在传统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教材,立足课本,围绕着课本知识进行扩展深化,在课堂上,教学就等同教书,学生学习就等同于读书。

实施新课程必须改变这种做法。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才能改变教学过程中的枯燥乏味,避免学生厌学。在应试的环境下,有许多的知识学生只知道是什么,不知道为什么,有许多的习题不断重复的出现,浪费了学生宝贵的时光。依据课程标准,教师可以摆脱教材的束缚,结合对知识掌握的具体要求,引导学生实践和体验过程,让学生在实践和体验中获得新知识,得出新结论。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做到:首先,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思想政治(品德)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进行知识教育,改造学生的世界观,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其次,教学要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生活通过某些形式参与公共生活,从而达到思想的升华和品德的内化。再次,教学要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倡导探究性学习,不仅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加人性化和开放的学习环境,而且可以拓展学生的生活视野,为学生多渠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提供机会。

4 教学目标目的性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教学要发挥育人的功能,在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和道德规范的养成。教学应该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体现其应有的作用。”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多的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情绪和情感的体验,忽视了学生道德生活和人格的形成。

思想政治(品德)课程由于其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在德育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代替的地位。思想政治(品德)课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必须充分发挥其在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环境意识,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素质。如在《经济生活》教学中,应该结合课程内容,就金钱观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树立劳动者义务意识、诚信意识、自觉纳税意识,培养应对市场风险、就业压力的心理准备等。在思想政治 (品德) 新课程教学中,只有把知识传授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相结合,才能培养具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健全人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劳动者和接班人。

5 结语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思维品质,完善学生的人格,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让思想政治 (品德) 课成为学生长知识、增见识、立思想、塑人格的好课。

摘要:新课改目前已成为学校教育中非常热门的话题。随着思想政治 (品德) 课教学改革的深入和新一轮思想政治教材的使用, 思想政治 (品德) 课堂教学,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必须实现教学方法多样性;师生关系和谐性;教学内容灵活性;教学目标目的性;教学方式互动性和教学评价综合性, 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课程改革,思想政治 (品德) ,教学

参考文献

[1] 陈琦, 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2] 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思想课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中学数学知识结构涵盖了辩证思想的理念, 反映出数学基本概念和各知识点所代表的实体同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之间的相互关系。数学实体内部各单元之间相互渗透和维系的关系, 升华为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般规律, 便形成相对的数学思想方法即对数学知识整体性的理解。数学思想方法确立后, 便超越了具体的数学概念和内容, 只以抽象的形式而存在, 控制及调整具体结论的建立、联系和组织, 并以其为指引将数学知识灵活地运用到一切适合的范畴中去解决问题。数学思想方法不仅会对数学思维活动、数学审美活动起着指导作用而且会对个体的世界观、方法论产生深刻影响, 形成数学学习效果的广泛迁移, 甚至包括从数学领域向非数学领域的迁移, 实现思维能力和思想素质的飞跃。

2 初中数学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纵观初中新课标教材, 涉及到的数学思想方法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技巧型思想方法 (也称低层次数学思想方法) , 包括消元、换元、降次、配方等, 这类方法具有一定的操作步骤。第二类是逻辑型的思想方法 (也称较高层次数学思想方法) , 包括分类、类比、抽象、概括、完全归纳、分析、综合、演绎、特殊化方法、反证法等, 这类方法都具有确定的逻辑结构, 是普通适用的逻辑推理论证模型。第三类是宏观型思想方法 (也称高层次数学思想方法) , 包括用字母表示数、数形结合、归纳猜想、化归、数学模型等, 这类方法较多地带有思想观点的属性, 揭示数学发展中极其普遍的方法, 对数学发展起导向功能。

3 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实践体会

3.1 在知识的传授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由于初中学生数学知识比较贫乏, 抽象思想能力也较为薄弱, 把数学思想、方法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还缺乏应有的基础。因而只能将数学知识作为载体, 把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学渗透到数学知识的教学中。诸如概念的形成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思路的探索过程、规律的揭示过程等等都蕴藏着大量的数学思想方法。例如:进行同底数幂的乘法教学时, 从数的运算特例中, 抽象概括出幂的一般运算性质。先让学生通过计算10×10、23×22等具体运算, 然后将底数一般化:计算a3·a2, 接着再将指数一般化:计算aman, 由此得到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am·an=am+n。这样让学生经历实践、发现、归纳, 由特殊到一般, 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较好地渗透了数学思想、方法。再如:学习整式的加、减、乘、除运算时, 用数的运算性质去探索式的同类运算也具有这样的性质, 从而实现“数—式”的转化, 也是实现由特殊到一般, 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数学知识的特征, 有计划、有目的、有层次地渗透有关的数学思想方法, 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也获取了相应的数学思想方法。

3.2 在解决问题时强化数学思想方法

教材中的数学概念、公式、法则、性质和定理等知识点的呈现是有“形”的, 而数学思想、方法却隐含在知识的运用过程中, 是无“形”的, 这往往也是学生感到困难的地方,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捕捉时机, 善于从具体的问题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指导作用的数学思想方法, 不断向学生渗透、强化, 阐明其作用, 引起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视和兴趣。例如:已知x+y=3, 求代数式9-3x-3y的值, 这样的问题就蕴含着整体代换的思想。再如:已知两数和为30, 差为4, 则这两数积为多少?这个问题就蕴含着方程 (组) 思想。教师通过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能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3.3 及时总结以逐步内化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教材是采用蕴含披露的方式将数学思想溶于数学知识体系中, 因此, 适时对数学思概括数学思想一般可分两步进行:一是揭示数学思想的内容、规律, 即将数学对象共同具有属性或关系抽取出来;二是明确数学思想方法与知识的联系, 即将抽取出来的共性推广到同类的全部对象上去, 从而实现从个别性认识上升为一般性认识。比如, 通过解方程 (x-2) 2+ (x-2) -2=0, 发现也可用换元法来求解。在此基础上推广也可用换元法求解。由此概括出换元法可以将复杂方程转化为简单方程, 从而认识到化归思想是对换元法的高度概括, 还可进一步认识到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 它是对数学知识的高度概括。

由于同一数学知识可表现出不同的数学思想方法, 而同一数学思想方法又常常分布在许多不同的知识点里, 所以通过课堂小结、单元总结或总复习, 甚至是某个概念、定理公式、问题数学都可以在纵横两方面归纳概括出数学思想方法。

总之, 初中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应以数学知识为载体, 结合数学新课程标准和计划, 按照启发、吸收、消化和发展的认识规律进行总体策划, 分阶段、有步骤地贯彻实施。同时, 要在教材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设计上不断完善和丰富数学思想的理念和观点, 在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之间建立有机的结合, 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方法、思想体系, 为学生的今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诚然, 要使学生真正具备了有个性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并不是通过几堂课就能达到, 但是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大胆实践, 持之以恒, 寓数学思想方法于平时的教学中, 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就一定会日趋成熟。

摘要: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突出强调:“在教学中, 应当引导学生在学好概念的基础上掌握数学的规律 (包括法则、性质、公式、公理、定理、数学思想和方法) 。”开展数学思想方法教育应作为新课改中所必须把握的教学要求, 它是数学教育教学本身的需要, 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需要。因此, 在初中阶段, 系统地引导学生认识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是中学数学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它不但有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数学的本质与精髓, 而且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实现学习的迁移, 从而为学生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谈谈在平时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和思考。

关键词:数学思想和方法,中学数学,渗透,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 蔡上鹤.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J].中学数学, 1997, 9.

[2] 李善良, 黄绣琴.初中数学教学大纲及教材分析[M].沈阳: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3] 黄殊俤, 林光耀.浅谈中学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实施方案[J].福建中学数学, 2004, 12.

思想课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转眼间一学期的羽毛球课就快要结束了,回首这一学期,我们进行了单打,双打,进行了对抗,从身体和心理上锻炼了我们,更提升了我们。我么留下了许多汗水,懂得了什么叫做打到挥不动拍,虽然很辛苦,但我们也懂得了很多,知道了单打双打中的规则,知道了什么叫做比赛,知道了面对真正的对手时应该如何一拍制敌,如何在双方势均力敌的情况下战胜它。让我们印象更深刻的是在双打中要相信队友,要互相配合,有张有弛才能更好的战胜对手,相信这不仅仅局限于羽毛球中,更是我们生活中的感悟。

在羽毛球课程学习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老师的教诲,老师活跃的教学方式,和在课堂中穿插着对生活的领悟,让我们有机会得到这笔宝贵的财富。老师让我们的对抗比赛让我们深入了解以前完全不认识的同学,扩大了我们的交际圈。

体育课的单双打对抗赛让我们更多的了解了羽毛球的比赛规则,双打中:一局比赛开始和获得发球局的一方,都应从右发球区开始发球;只有接发球员才能接发球;如果他的同伴去接球或被球接触,发球方得一分;每局开始首发球的运动员,在该局本方得分为0或双数时,都必须在右发球区发球或接发球;得分为单数时,则应在左发球区接发球或发球;任何一句的本方发球员失去发球权后,由该局首先发球员发球,然后首先发球员的同伴发球,接着由他们的对手之一发球,然后再由另一对手发球,如此传递发球权;运动员不得有发球错误和接发球错误,或者在同一局比赛中二次发球;一局胜方的任一运动员可在下一局先发球,负方中任一运动员可先接发球。球发出后就不再受发球区的限制了。运动员可在本方场区自由站位和将球击到对方场区的任何位置。在单打中:发球员的分数为0或者双数时,对方运动员均应在各自的右发球区发球或者接发球;发球员的分数为单数时,双方运动员应在各自的左发球区发球或者接法球;球发出后,双方运动员就不再受发球区的限制而自由击到对方场区的任何位置,运动员的站位也可以在自己这方场区的界内或界外。

第一节课过来,就感觉自己原来对于羽毛球知之甚少,原来小小的羽毛球还有这么多名堂。刚开始老师让练习握拍、掂球等基本功,后来又练习怎样发球,包括怎样发高远球,网前小球,再接着就是杀球等接球方法。开始还觉得直接上来单打、双打不就得了,后来才知道学这些基本功是很有用处的。我改变了以前随意的步法,在打球过程中把正规的步法运用进去,果然觉得自己提高不少。而且我还学会了扣杀球、吊球等 一些战术,提高了自己的羽毛球技能。 经过这一学期的羽毛球课学习,我的思想从自认为很会打羽毛球转变到觉的自己才刚入门。对羽毛球有了新的认识。

半年以来,我学到了很多于羽毛球有关的专业知识,不仅掌握了许多羽毛球的基本技术,也锻炼了身体。受益匪浅。 这学期的羽毛球课与以前的体育课有很大的不同,有很大的趣味性,而且在一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能有一个轻松、畅快、舒心的体育课,虽说有一点累,但是上完课真的很开心 。我双打对抗能使本来成绩就好的同学能够得到提高,又能使成绩较差的同学尽快地得到提高,使班级整体的水平得到提高。又能增强同学们的集体意识,增强凝聚力。十分有益于我们个人技术和整体水平的提升。羽毛球是一种技术性极强的运动类型,它需要你有相当的体力与耐力,还有身体的灵动力。区区一个小球,要运用自如,你得应用物理的、生物的多种姿势。上羽毛球课,首先是给了我许许多多的知识,大大开阔了我的视野。 "上羽毛球课累",这话一点没错,但累中有乐,苦中又有甜,看着自己原先一点都不规范的动作一个个的被梁老师指正,感受到自己一天天的明显的提高,累就不再恐惧了。 羽毛球课给我的收获不仅仅是这些,它还给了我许多人生的启迪,做人的道理……

作为一项体育运动羽毛球训练有他艰苦的一面。大运动量和高技巧性的确对我来说是很难很难的。但是羽毛球同样是充满了他本身与生俱来的吸引力。挥拍之间的莫测变化和收放之时的万千玄机令一个深入其中的人难以不被他吸引。应该说这绝对是一项充满着智慧的运动。正是因为为其深深吸引,我也才能始终未言放弃,在这条不太容易的路上和我得好友们,和我们的可爱得羽毛球老师一起努力着。不是为了有朝一日成为世界冠军,只是既然选择了就要坚守住这份心里的挚爱,也守住年轻人不放弃的心。 短短的一学期恍然而逝。回味起来苦涩与快乐同在,但更多的还是快乐。是心理年龄其实和我们差不多的羽毛球老师跟我们挥汗如雨却依然兴致昂扬。应该感谢我们的老师,能用这种年轻人的方式和我们交流,用这样富有青春气息的方式将我们引入羽毛球的世界。倘无次我恐怕早已沉没在艰辛的运动过程之中早就失却了兴趣和信心。

羽毛球的课程即将结束,我想我会怀念那个我们曾经挥洒汗水,曾经战斗过的地方,虽然课程会结束,但我们不会忘记一起并肩战斗过的队友,忘不了一起挥拍的身影,忘不了我们专注的目光。

思想课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一、现象学贯穿于“原理课”互动式教学的理论意涵

(一) 现象学理论简述

现象学是20世纪在西方流行的一种哲学思潮, 有两方面含义:狭义上是指20世纪德国犹太哲学家胡塞尔 (E.Edmund Husserl) 本人创立的学说及其早期追随者的哲学理论所构成的哲学流派;广义上不仅指胡塞尔哲学思潮, 还包括直接和间接受其影响而产生的诸多哲学理论以及20世纪西方人文学科中所运用的现象学原则和方法的体系。[1]现象学呈现一种极具革命性的思维特性, 在众多学科领域注入现象学解读的基本要素。胡塞尔作为现象学的创始人, 他提出意识经验的内容不是单纯隶属于主体或客体, 而是充分体现与主体客体相关切的意向性结构, 应回到原始的“现象”, 即各类经验的“本质”, 重视概念思维方式, 以弥补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分野。而胡塞尔的学生海德格尔, 将现象学引入存在世界, 把存在作为首位研究对象, 开创了侧重探讨存在问题的新思潮, 实现了由知识论到存在论的转向, 扭转了胡塞尔先验主观主义的趋势。海德格尔强调必须首先研究意识经验背后更基本的结构, 即本体论结构──此在 (da-sein) 结构, 其现象学解读的关键就是运用形式指引的方法, 从关注“什么内容”调转到“被给予的、合乎姿态地被把握的对象”。[2]

诚然, 相对主体而言不具意义、生硬死板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也置身于对象化情境中, 主体层面也从客体中剥离开来, 这实质上是与鲜活生活相分离的过程。但在对象化境域中, 主体完全融入其中, 与外在事物合为一体。因此, 在“原理课”教学中, 借助海德格尔现象学特定的思维模式, 并以存在理论为指导, 将课程知识体系视之为与学生主体发生密切相连的对象, 促进学生化客体为真切的存在境域, 在意蕴中深入理解、体验、把握知识, 化知识为内化的力量。

(二) 现象学视域下“原理课”互动式教学的内涵解读

“现象学不包含任何对存在的描述, 它纯粹是对事物如何被给予或向我们的意识显现的描述;现象学是一门没有预先假定的科学”。[3]现象学旨在用现象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原理课”教学活动中各种问题, 而教学活动具有前反思、前理论、情境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所以, 教师教学不再仅仅把教授“原理课”知识当作立足点, 而是回到教学活动本身, 关注课堂教学中人的体验和情感。在这样的教学境域下, 就应该关切与学生相关联的因素, 加强存在论情景的引导, 通过多元互动的教学模式, 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 以及这些显性互动和隐性互动的关联, 激发不同学生的潜在能力, 积极追求“原理课”教育教学的人文关怀, 使学生在从更深层意蕴中感悟作为客体对象的存在境域, 积极促使学生对象实现“让我学—我想学—我学会—我会学”的过程转变。

二、现象学视域下“原理课”互动式教学模式实施路径

(一) 以问题为导向加强对“点”的把握

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特有品质, 在“原理课”教学中加强问题意识与“原理课”教育教学规律相契合, 是达成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路径, 教学问题的整体性设置是实施关键, 教师问题意识和问题解析能力是重要环节。在设置“原理课”教学中的一系列问题时, 需依托“原理课”理论知识自身的逻辑结构, 并将其贯穿于各个问题链中, 以问题逻辑为指导展开教材的遴选以及实践主题探究活动, 展现社会历史经验, 体现理论逻辑和理论叙事的有机统一。怀特海指出, 概念是思维经济的工具, “原理课”作为高校必修的公共课, 掌握基本知识要点这是教学的首要出发点, 也是与期末考查指向相一致的。同时, 扎实有效地掌握课程教学内容, 在知识层次中占据根基性的地位。通过问题导向的方式,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 这是夯实课程知识要点的必备的前提条件。同时, 借助一系列具有强逻辑性的问题链, 将“原理课”知识“点”有机地剥离开来, 这些知识“点”就显得明晰而灵动。也正因为对物质、意识、规律等基本概念有了认识后, 学习的深度才可能向纵深发展。当然这些都离不开高效的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 包括教师对所教授的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引导学生开展课前预习、课上激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教师积极参与其中、引领学生深入探究问题, 从而加深对知识要素的理解与运用。在课程教学中, 教师应坚持做好教学预设, 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主体主动探, 究, 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激活课堂, 活化知识, 搭建“原理课”教学共同体。

(二) 搭建互动平台体悟知识背景

随着全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 “原理课”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也要进行动态的调整, 具备终身学习能力才能真正适应社会发展大潮。因此必须对“原理课”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 培养集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的创新型人才。不但理解、夯实“原理课”知识要点, 而且具有积极求索的精神, 尝试从多元化探寻解决问题的路径。只有教师创造性地“教”, 学生才可能创造性地“学”。教师想方设法激发学生互动创新的欲望, “互动”出创新的热情与能力, 生生之间在互动的教学形态下实现学生主体的积极构建和和谐发展。“原理课”多元互动的教学模式以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为出发点, 立足于学生的兴趣点和需求点, 设计体现教学学理性、启发性、差异性以及针对性的学习方案, 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精神。只有这样, 才能夯实对知识点的把握。从现象学视角看, 以上对整体框架的展开和对知识点的辩证掌握可视之为对空间系统的把我, 即知识对象在主体思维中呈现出的立体化概貌。不仅如此, 还要借助多元互动教学模式为学生梳理知识要点的纵向发展过程, 了解相关知识点的背景。比如, 教师在介绍物质的概念时, 明确物质是一种范畴, 就必须对范畴有清晰的理解。为此, 教师充分发挥生生互动、人机互动教学模式的功能, 展现范畴的历时性。比如最著名的亚里士多德十范畴论, 康德的十二范畴论等。通过科学梳理“范畴”的来踪去迹, 让学生主体明确“范畴”的概念、性质、发展历程及其理论意义, 同时明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础地位与意义。另一方面, 教师借助互动教学平台, 通过提问方式, 师生共同回顾上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并理清上下节课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关联, 让知识体系融汇贯通, 而非碎片化知识点的呈现, 让教学内容汇聚成流淌顺畅的河流。如此, 积极搭建的互动平台得到有效的发挥, 学生的学习成效也有所上升。

(三) 积极营造“存在”课堂境域

以“现在的存在”为出发点是“原理课”的重要导向之一, 让学生将现代中的自身现状和所学知识之间架构起互通的桥梁, 在现实境遇中助推知识体系情景化, 学生参与其中, 融于其中, 形塑于其中, 在自觉自主中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的思想与境界, 而规避了生硬灌输填鸭式的教学形态。海德格尔认为, 人作为此在, 是去存在, 当前的此在, 并非单纯面向现在的维度, 而是过去、现在和未来交织在一起的此在。这就是人的现象学的存在。亦即通过多元案例呈现法, 从过去、现在和未来三大向度上化知识为存在, 使学生与知识在当前的时代之中相呼应。[4]去除主客体之间的界限, 投射于现实的存在论, 非教师主体为让学生生硬接受案例而讲授故事的案例法, 它们反映的是两种不同指向与思维理念的问题。举例来说, 笔者在讲解真理和谬误的关系时, 讲到真理是和谬误相伴而生, 相斗争而显现时, 可以引入一篇切入知识点的新闻报道。从现在向度上, 着重呈现与学生相贴近并能使学生产生共鸣的案例, 因为越能和现代情境相关联, 越能与学生现状想贴近, 越能使学生个体感知自身所处的真实存在。明晰自身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自身也正参与于形塑历史的伟大实践中, 这正是对存在的鲜活呼应。因而, 在讲解实践主体能力的情感、意志等非知识性因素时, 尽量收集感人故事, 借助多元互动教学模式, 精心设计课堂互动教学活动。从学生实际出发, 回应学生思想诉求与现实诉求, 深耕教学内容, 夯实专业理论, 说透讲明理论要点, 推动认知体系向信仰体系、观念体系向实践体系的转化,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使学生与其有了内在的呼应, 冰冷的知识获得了与自己密不可分的现实的存在的感觉, 而不是外在的不相干的对象了。

三、结语

在“原理课”教学实践中, 教师主体通过以问题为导向加强对“点”的把握, 搭建互动平台体悟知识背景, 以及积极营造“存在”课堂境域, 积极探索显性和隐性的互动教学模式, 激发学生与存在积极呼应, 从而促进客体的对象转化为存在的呈现, 将知识体系内化为自身的存在境界。这是一种值得肯定并继续探索的教学方法。但要达到更好的效果, 除了对存在现象学的透彻把握和灵活运用外, 还要对讲授课程有深刻的了解和体悟。同时, 灵动贯彻互动教学模式, 这样才能逐步地使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由外在变为存在的体验, 变为自身和自身成长之间的相互呼应, 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地提升自我境界。因此, 这也对“原理课”教师不断提升自我能力与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关链接】

现象学 (phenomenology) , 20世纪在西方流行的一种哲学思潮。狭义的现象学指20世纪西方哲学中德国犹太人哲学家E.胡塞尔 (E.Edmund Husserl, 1859~1938) 创立的哲学流派或重要学派。其学说主要由胡塞尔本人及其早期追随者的哲学理论所构成。广义的现象学首先指这种哲学思潮, 其内容除胡塞尔哲学外, 还包括直接和间接受其影响而产生的种种哲学理论以及20世纪西方人文学科中所运用的现象学原则和方法的体系。"现象学"的词源可上溯至18世纪法国哲学家兰伯尔以及德国古典哲学家G.W.F.黑格尔的著作, 但其含义均与胡塞尔的用法不同。胡塞尔赋予"现象"的特殊含义, 是指意识界种种经验类的"本质", 而且这种本质现象是前逻辑的和前因果性的, 它是现象学还原法的结果。狭义的现象学指20世纪西方哲学中德国哲学家E.胡塞尔创立的哲学流派或重要学派。其学说主要由胡塞尔本人及其早期追随者的哲学理论所构成。广义的现象学首先指这种哲学思潮, 其内容除胡塞尔哲学外, 还包括直接和间接受其影响而产生的种种哲学理论以及20世纪西方人文学科中所运用的现象学原则和方法的体系。现象学不是一套内容固定的学说, 而是一种通过"直接的认识"描述现象的研究方法。它所说的现象既不是客观事物的表象, 亦非客观存在的经验事实或马赫主义的"感觉材料", 而是一种不同于任何心理经验的"纯粹意识内的存有"。

摘要:存在论现象学的代表人物海德格尔运用形式指引的思维方法, 揭示包含着前反思、前理解与前逻辑的此在境域。在“原理课”教学实践中, 教师主体通过以问题为导向加强对“点”的把握, 搭建互动平台体悟知识背景, 以及积极营造“存在”课堂境域, 积极探索显性和隐性的互动教学模式, 使学生逐步化客体的知识对象为自身的存在境域, 密切“原理课”知识点与学生自身存在的关联度, 加强对“原理课”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从而提升“原理课”教学实效。

关键词:现象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互动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孙琳.唯物史观的现象学环节——论置身性历史实践[J].学习论坛, 2019 (1) :59-66.

[2] 海德格尔.形式显示的现象学:海德格尔早期弗莱堡文选[M].孙周兴编译,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4:68.

[3] 查少刚, 张林.提升“原理课”亲和力应重视教学过程中的伦理关怀[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8 (5) :119-122.

上一篇:城市政治学论文范文下一篇:中职文言文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