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与预防医院感染范文

2024-06-28

控制与预防医院感染范文第1篇

第一节

医院感染概述

医院是各种患者集中的场所,病原微生物种类繁多且耐药性强,大量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使用,以及各种侵入性诊疗技术的广泛应用等,导致医院感染不断增多,这不仅使医院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也增加了患者的身心痛苦,因此防治医院感染成为当务之急。

一、医院内感染的概念及分类

(一)概念:

医院内感染(医院获得性感染):指患者、探视者和医院职工在医院内受到感染并出现症状

(二)医院内感染的分类

1、外源性的感染(交叉感染):病原体由一个人传播给另一个人而形成的感染

2、内源性感染(自身感染):指患者自身携带的病原体引起的感染

二、医院感染发生的原因 (一)机体内在因素

1、生理因素 包括年龄、性别等。

2、病理因素 由于疾病使患者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降低。

3、心理因素 个体的情绪、主观能动性、暗示性作用等在一定程度上可影响其免疫功能和抵抗力。 (二)机体外在因素

1、诊疗活动 现代诊疗技术和先进的药物应用对医学的发展具有强大推动作用,在造福人类健康的同时,也增加了医院感染的危险性。

(1)侵入性诊疗机会增加:现代诊疗技术尤其是各种侵入性诊疗的增加。 (2)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治疗过程中不合理使用抗菌药。

2、医院环境 医院是各类患者聚集的场所,其环境易受各种病原微生物的污染,

从而增加医院感染的机会。

3、医院管理机制 医院感染制度不健全,或者虽然建立了医院感染管理组织,但只是形式主义;医院感染管理资源不足,投入缺乏;医院领导和医务人员缺乏医院感染的相关知识,对医院感染的严重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等都会影响医院感染的发生。

三、医院感染发生的条件

三个基本条件:感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宿主、三者同时存在并相互联系就导致感染

(一)感染源:医院内感染主要包括以下感染源

1、已感染的患者及病原携带者

2、患者自身

3、动物感染源

4、环境储源

(二)传播途径

1、接触传播:外源性感染的主要途径

方式:直接接触、间接接触

2、空气传播:以空气为媒介,有飞沫核传播、菌尘传播

3、注射、输血传播

4、饮水、食物传播

5、生物媒介传播

(三)易感宿主:对感染性疾病缺乏免疫力而易感染的人

因此,医院感染常见的人群主要有:①婴幼儿及老年人;②机体免疫功能严重受损者;③营养不良者;④接受各种免疫抑制剂治疗者;⑤不合理使用抗生素者;⑥接受各种侵入性诊疗操作者;⑦手术时间长者;⑧住院时间长者;⑨精神状态差、缺乏主观能动性者。

四、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一)建立医院感染管理机构、加强三级监控

医院感染管理机构应有独立完整的体系。

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由不同科室的相关负责人组成;主任委员由医院院长或主管医疗工作的副院长担任。

应在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建立层次分明的医院感染管理体系,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做到预防为主,及时发现、及时汇报、及时处理。

(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依法管理医院感染

依照国家行政部门颁发的法律法规、规范及标准来健全医院感染各项管理制度。 (三)落实医院感染管理措施,阻断感染链

落实医院感染管理措施必须严格执行消毒技术规范、隔离技术规范,切实做到控制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四)加强医院感染知识的教育,督促各级人员自觉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 医务人员应当掌握与本职工作相关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方面的知识,落实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重视职业暴露的防护。

第二节

清洁、消毒、灭菌

(一)清洁:指用物理方法清除物体表面污垢、尘埃和有机物的方法

(二)消毒: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清除或杀灭除牙胞以外的所有病原微生物、其数量减少到无害程度的过程

(三)灭菌: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全部微生物,包括致病的和非致病的微生物,以及细菌牙胞的过程 消毒、灭菌的方法

(一)物理消毒灭菌法

1、热力消毒灭菌法

是利用热力使微生物的蛋白质凝固和变性,细菌膜发生改变,酶失去活性,以达到消毒灭菌的目的。

分干热法(燃烧法、干烤法)和湿热法(煮沸消毒法、压力蒸汽灭菌法)

(1)燃烧法

常用于a、无保留价值的物品。如纸张、敷料等直接在焚烧炉内焚毁。 b、金属器械:在火焰上烧灼20秒

c、搪瓷容器:倒入少量95﹪—100﹪乙醇,点火燃烧至熄灭 d、培养用的试管或烧瓶。 (2)干烤法(干热法)

利用特制的烤箱,通电升温后进行灭菌,其热力传播与穿透主要靠空气对流和介质的传导,灭菌效果可靠。

适用于玻璃、金属、搪瓷类物品、油脂及各种粉剂等的灭菌。

消毒:箱温120~140℃,时间10~20分钟;灭菌:箱温180℃,时间20~30分钟。

(3)煮沸消毒法

是一种简单、经济的消毒方法。

方法:将水煮沸(100℃)后计时5—10分钟达消毒目的。

如在水中加入1%~2%碳酸氢钠,沸点可达105℃,除增强杀菌作用外,还有去污防锈的作用。

适用于金属、搪瓷、玻璃、橡胶类等。 (4)压力蒸汽灭菌法

利用高压下的高温饱和蒸汽杀灭所有微生物及其芽孢,灭菌效果可靠,是物理灭菌法中最有效的方法。

方法:当压力在103—137kpa,温度可达121—126℃,经20—30分钟可达灭菌目的。

适用于如敷料、手术器械、搪瓷类物品及其某些药品、细菌培养基等。 效果监测:物理监测法、化学监测法、生物监测法(最可靠)

2、光照消毒法(辐射消毒)

(1)日光曝晒法:将物品放在直射日光下曝晒6小时、定时翻动,可达消毒目的。

(2)紫外线灯管消毒法

空气消毒:有效距离不超过2m,时间30—60分钟 物品消毒:有效距离不超过1m,时间不少于30分钟

以上记时从灯亮后5—7分钟开始计时,如需再次使用,关灯后需间歇3~4分钟再启。

(二)化学消毒灭菌法

1、理想化学消毒剂应具备的条件

杀菌谱广;有效浓度低;作用速度快;性质稳定;作用时间长;易溶于水;低温下使用;无剌激性;腐蚀性;过敏性;无色、无味、无臭;毒性低;价格低廉等

2、化学消毒剂使用原则

(1)根据物品性能及不同微生物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消毒剂。

(2)严格掌握消毒剂的有效浓度、消毒时间及使用方法,易挥发的药物要

加盖。

(3)消毒剂应定期更换、易挥发的要加盖、并定期检查、调整浓度。 (4)浸泡前将消毒物品洗净擦干,全部浸泡在消毒液内,注意打开物品的轴节或套盖、管腔内注满消毒液

(5)浸泡消毒后的物品,于使用前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气体消毒后物品,应待气体散发后再使用,以免药物刺激人体组织。

3、化学消毒剂的使用方法 (1)浸泡法

物品洗净、擦干→浸没于消毒液中、在标准浓度与时间内达消毒目的 用于人的体表、锐利器械、化学纤维制品、精密仪器等。

(2)擦拭法

用于桌椅、墙壁的消毒。 (3)喷雾法

用于空气和物品的表面(桌椅、墙壁)的消毒。 (4)熏蒸法

使消毒剂成气体、在标准浓度与时间内达消毒灭菌作用。 (5)环氧乙烷气体密闭消毒法

是利用灭菌剂气体,在密闭容器内,经标准的浓度、温度和时间达到消毒灭菌作用。

第三节

手卫生

一、概述

(一)基本概念

1、手卫生:是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2、洗手:指医务人员用肥皂(或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致病菌的过程。

3、卫生手消毒:指医务人员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

4、外科手消毒:指外科手术前医务人员用肥皂(或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再用手消毒剂清除或者杀灭手部暂居菌和减少常居菌的过程。使用的手消毒剂可具有持续抗菌活性。

(二)手卫生的管理

1、制订管理制度

2、配备必要设施

3、定期开展培训

4、加强监督指导

5、开展效果监测 (三)手卫生设施

1、洗手与卫生手消毒设施 (1)流动水洗手设施: (2)清洁剂: (3)干手物品: (4)速干手消毒剂:

2、外科手消毒设施 (1)洗手池: (2)清洁用品:

(3)手消毒剂: (4)干手物品:

(5)其他:计时装置、洗手流程及说明图。

二、洗手

有效的洗手可清除手上99%以上的各种暂居菌,是防止医院感染传播最重要的措施之一。

【目的】

清除手部皮肤污垢和大部分暂居菌,切断通过手传播感染的途径。 【操作前准备】

1、护士准备

2、环境准备

3、用物准备 【操作步骤】

1、打开水龙头,调节合适水流和水温,水龙头最好是感应式或用肘、脚踏、膝控制的开关。

2、在流动水下,使双手充分淋湿,但需注意水流不可过大以防溅湿工作服。

3、关上水龙头并取清洁剂均匀涂抹至整个手掌、手背、手指和指缝。

4、认真揉搓双手至少15秒,具体揉搓步骤为(图11-1)

5、打开水龙头,在流动水下彻底冲净双手。

6、关闭水龙头。 【注意事项】

1、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污染时,应用清洁剂和流动水洗手。

2、洗手方法正确,手的各个部位都需洗到、冲净,尤其要认真清洗指背、指尖、指缝和指关节等易污染部位;冲净双手时注意指尖向下。

3、注意调节合适的水温、水流,避免污染周围环境。

4、洗手指征:①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②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

清洁部位时;③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④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⑤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⑥穿脱隔离衣前后,脱手套之后;⑦进行无菌操作、接触清洁、无菌物品之前;⑧处理药物或配餐前。

三、卫生手消毒

【目的】 清除致病性微生物,预防感染与交叉感染,避免污染无菌物品和清洁物品。

【操作前准备】

1、护士准备

2、环境准备

3、用物准备 【操作步骤】

1、按洗手步骤洗手并保持手的干燥,并且要符合洗手的要求与要点。

2、取速干手消毒剂于掌心,均匀涂抹至整个手掌、手背、手指和指缝,必要时增加手腕及腕上10cm。

3、按照揉搓洗手的步骤揉搓双手,直至手部干燥必须保证消毒剂完全覆盖手部皮肤。

4、揉搓时间至少15秒,等手自然干燥即可。 【注意事项】

1、卫生手消毒前先洗手并保持手部干燥,遵循洗手的注意事项。

2、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时方法正确,注意手的各个部位都需揉搓到。

3、医务人员在下列情况下应先洗手,然后进行卫生手消毒:①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后;②接触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③直接为传染患者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后;④处理传染患者污物之后。

四、外科手消毒

【目的】

清除指甲、手部、前臂的污物和暂居菌,将常居菌减少到最低程度。抑制微生物的快速再生。

【操作前准备】

1、护士准备

2、环境准备 清洁、宽敞。

3、用物准备

【操作步骤】

1、摘除手部饰物,修剪指甲。

2、调节水流,湿润双手,取适量的清洁剂揉搓并刷洗双手

3、流动水冲洗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

4、消毒 【注意事项】

1、外科手消毒应遵循的原则:①先洗手,后消毒;②不同患者手术之间、手套破损或手被污染时,应重新进行外科手消毒。

2、洗手之前应先摘除手部饰物和手表。

3、在整个手消毒过程中始终保持双手位于胸前并高于肘部。

4、用后的清洁指甲用具、揉搓用品如海绵、手刷等,应放到指定的容器中。

5、术后摘除外科手套后,应用肥皂(皂液)清洁双手。

第四节

无菌技术

无菌技术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项基本而重要的技术,其基本操作方法根据科学原则制订,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违反,每个医务人员都必须熟练掌握并严格遵守。

一、概述

(一)概念

1、无菌技术: 指在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人体和防止无菌物品、无菌区域被污染的技术。

2、无菌区:指经灭菌处理且未被污染的区域。

3、非无菌区: 指未经灭菌处理,或虽经灭菌处理但又被污染的区域。

4、无菌物品: 指通过灭菌处理后保持无菌状态的物品。

5、非无菌物品:指未经灭菌处理,或虽经灭菌处理后又被污染的物品。 (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1、操作环境清洁且宽敞

(1)操作室应清洁、宽敞、定期消毒;

(2)操作台清洁、干燥、平坦,物品布局合理。

2、工作人员仪表符合要求

3、无菌物品管理有序规范

(1)存放环境符合要求:

(2)标识清楚:

(3)使用有序:

(4)储存有效期:

4、操作过程中加强无菌观念

(1)明确无菌区、非无菌区、无菌物品、非无菌物品,非无菌物品应远离无菌区;

(2)操作者身体应与无菌区保持—定距离;

(3)取、放无菌物品时,应面向无菌区;

(4)取用无菌物品时应使用无菌持物钳;

(5)无菌物品一经取出,即使未用,也不可放回无菌容器内;

(6)手臂应保持在腰部或治疗台面以上,不可跨越无菌区,手不可接触无菌物品;

(7)避免面对无菌区谈笑、咳嗽、打喷嚏;

(8)如无菌物品疑有污染或已被污染,即不可使用,应予以更换;

(9)一套无菌物品供一位患者使用。

无菌技术基本操作法

【目的】保持无菌物品及无菌区域不被污染,防止病原微生物侵入或传播给他人

一、无菌持物钳的使用

作用:用于取用和传递无菌物品 操作要点:

1、无菌操作前准备

2、开浸泡容器盖

3、将钳移至容器中央、钳端闭合、垂直取出

4、使用时保持钳端向下

5、用后闭合钳端、垂直放回、松开轴节

6、到远处取物、连同容器一并搬移

(1)钳及浸泡容器每周清洁、消毒一次、同时更换消毒液 (2)使用频率高的部门、每天清洁、消毒一次

二、无菌容器的使用

目的:用于保持已经灭菌的物品处于无菌状态

1、准备:检查容顺标签

2、取物:开盖(内面朝上妥善放置)、取物(用无菌持物钳)

3、取物毕:立即将盖盖严

4、手持无菌容器时、托住容器底部

三、无菌包的使用

目的:保持包内物品在一定时间内处于无菌状态。

1、洗手、戴口罩

2、包扎无菌包:物品放于包中央→盖内角→盖左右两角(角尖向外翻转)→盖外角→〝十〞字形扎妥

开包法:核对包外标签→手搁在清洁、干燥的台面上→解系带→按原折顺序逐层开包(手不可触及包布内面、横向扎好、注明开包日期及时间,24h内右再使用)

四、铺无菌盘

1、洗手、戴口罩

2、取无菌治疗巾包

3、铺盘:

(1)开包:用无菌钳取治疗巾一快放治疗盘中

(2)开巾(手不可触及内面)双折铺于治疗盘上、上层扇形折叠、边缘向外 (3)放无菌物品、盖上层(边缘对齐)开口处向上折两次、两侧边缘向下折一次

(4)有效时限不超过4h

五、倒取用无菌溶液法

1、洗手、戴口罩

2、取液、查对

3、打开瓶盖、瓶塞向上翻起

4、拉出瓶塞、瓶签朝掌心、倒少量溶液冲洗瓶口、由原处倒出无菌溶液

5、倒毕、盖瓶塞、消毒 、翻下瓶塞、注明开瓶时间

6、剩余溶液可保存24h

六、戴、脱无菌手套法

1、修剪指甲、洗手、戴口罩

2、核对标签

3、打开取滑石粉涂擦双手

4、掀开袋口、一手提住一只手套反折内面,对对准五指戴好

5、用戴手套的手指插入另一手套的反折内面,取出手套、同法戴好

6、双手调整手套位置、将翻边扣套在工作衣袖外面 (1)脱手套:从袋口翻转脱下 (2)手套浸泡于消毒 液内、洗手

第五节 隔离技术

隔离(isolation)是采用各种方法、技术,防止病原体从患者及携带者传播给 他人的措施。

一、概述

(一)基本概念

1、清洁区:指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不易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和病原微生物等物质污染及传染患者者不应进入的区域。

2、潜在污染区:也称半污染区,指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位于清洁区与污染区之间、有可能被患者血液、体液和病原微生物等物质污染的区域。

3、污染区:指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传染患者者和疑似传染患者者接受诊疗的区域。

4、两通道:指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的医务人员通道和患者通道。

5、缓冲间:指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清洁区与潜在污染区之间。

6、负压病区:也称负压病室,指通过特殊通风装置,使病区(病室)的空气按照由清洁区向污染区流动,使病区(病室)内的压力低于室外压力。

7、标准预防:是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黏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

(二)医院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

根据患者获得感染危险性的程度,医院可分成4个区域:(1)低危险区域;(2)中等危险区域;(3)高危险区域;(4)极高危险区域

1.呼吸道传染病病区的布局与隔离要求 适用于经呼吸道传播疾患者者的隔离。

(1)建筑布局:呼吸道传染病病区应设在医院相对独立的区域,分为清洁区、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设立两通道和三区之间的缓冲间。

(2)隔离要求:

①各区之间界线清楚,标识明显。

②病室内有良好的通风设备;

③不同种类传染患者者分室安置;

2、感染性疾病病区的布局与隔离要求 适用于主要经接触传播疾患者者的隔离。

(1)建筑布局:感染性疾病病区应设在医院相对独立的区域,远离儿科病区、重症监护病区和生活区。 (2)隔离要求:

①分区明确,标识清楚。

②病区通风良好,自然通风或安装通风设施;

③不同种类的感染性疾患者者应分室安置;

3、普通病区、门诊、急诊的布局与隔离要求

(1)普通病区: (2)门诊: (3)急诊:

(三)隔离管理与隔离原则

1.医院建筑布局合理,符合隔离要求 2.隔离标志明确,卫生设施齐全

(1)隔离病区设有工作人员与患者各自的进出门、梯道,通风系统区域化

(2)隔离病室门外或患者床头安置不同颜色的提示卡 3.严格执行服务流程,加强三区管理

(1)患者及患者接触过的物品不得进入清洁区;

(2)患者或穿隔离衣的工作人员通过走廊时,不得接触墙壁、家具等;

(3)各类检验标本应放在指定的存放盘和架上;

(4)污染区的物品未经消毒处理.不得带到他处;

(5)工作人员进入污染区时,应按规定穿隔离衣,戴帽子、口罩,必要时换隔离鞋;

(6)离开隔离病区前脱隔离衣、鞋,并消毒双手,脱帽子、口罩:

(7)严格执行探视制度,

4.隔离病室环境定期消毒,物品处置规范 5.实施隔离教育,加强隔离患者心理护理

6、掌握解除隔离的标准,实施终末消毒处理

二、隔离种类及措施

一是基于传染源特点切断疾病传播途径的隔离,二是基于保护易感人群的隔离。 (一)基于切断传播途径的隔离预防

1、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1)隔离病室使用蓝色隔离标志。 (2)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 (3)减少患者的转运。

(4)进入隔离室前必须戴好口罩、帽子。

(5)接触隔离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

(6)患者接触过的一切物品,如被单、衣物、换药器械等均应先灭菌,然后再进行清洁、消毒、灭菌。被患者污染的敷料应装袋标记后送焚烧处理。

2、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1)隔离病室使用黄色隔离标志。

(2)相同病原引起感染的患者可同居一室,通向走道的门窗须关闭。

(3)当患者病情容许时,应戴外科口罩,定期更换,并限制其活动范围。

(4)严格空气消毒。

( 5)医务人员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 (6)进入确诊或可疑传染患者者房间时,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

3、飞沫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1)隔离病室使用粉色隔离标志。

(2)同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的第(2)、(3)。

(3)患者之间,患者与探视者之间相隔距离在1m以上,探视者应戴外科口罩。 (4)加强通风或进行空气消毒。

(5)医务人员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离开时按要求摘脱,并正确处理使用后物品。

(6)与患者近距离(1m以内)接触时,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

4、其他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 (二)基础于保护易感人群的隔离预防

1、设专用隔离室 患者应住单间病室隔离,室外悬挂明显的隔离标志。

2、进出隔离室要求 凡进入病室内人员应穿戴灭菌后的隔离衣、帽子、口罩、手套及拖鞋。

3、污物处理 患者的引流物、排泄物、被其血液及体液污染的物品,应及时分装密闭,标记后送指定地点。

4、探陪要求 凡患呼吸道疾病者或咽部带菌者,包括工作人员均应避免接触患者;原则上不予探视,探视者需要进入隔离室时应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三、隔离技术基本操作方法

(一)口罩、帽子的使用

帽子:遮住全部头发,用后放入特定污物袋内

口罩:罩住口鼻、用后取下将污染面向内折叠放入胸前小袋内、用后集中处理。

(二)护目镜、防护面罩的使用

1、在进行诊疗、护理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喷溅时。

2、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传染患者者时;

3、为呼吸道传染患者者进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近距离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喷溅时;应使用全面型防护面罩。

戴护目镜、防护面罩前应检查有无破损,佩戴装置有无松脱;佩戴后应调节舒适度;摘下护目镜、防护面罩时应捏住靠头或耳朵的一边,放入医疗垃圾袋内,如

需重复使用,放入回收容器内,以便清洁、消毒。

(三)穿、脱隔离衣

1、穿好工作衣、帽

2、取下手表、卷袖过肘

3、取下隔离衣(持衣领)

4、露出肩袖内口,清洁面向自己

5、穿衣袖(抖袖)

6、扣领扣、袖口(手被污染)

7、系腰带

脱隔离衣:

1、解腰带、于前面打一活结

2、角袖口、卷袖

3、消毒双手

4、解领扣、拉下双袖(手不可触及衣袖外)

5、双臂退出袖内、双手持领、挂好隔离衣 (四)穿、脱防护服

▲穿防护服

1、查对防护服,查对防护服是否干燥、完好、大小是否合适,有无穿过;确定内面和外面。

2、穿下衣→穿上衣→戴帽子→拉拉链,无论连体式还是分体式都遵循本顺序。

3、脱防护服时,勿使衣袖触及面部,脱防护服前先洗手。 ▲脱分体防服

拉开拉链,上提帽子使帽子脱离头部,脱上衣时先脱袖子,再脱上衣,将污染面向里放入医疗垃圾袋内,脱下衣时由上向下边脱边卷,污染面向里,脱下后置于医疗垃圾袋内。

▲脱连体防护服

将拉链拉到底,上提帽子使帽子脱离头部,先脱袖子,再由上向下边脱边卷,污染面向里,全部脱下后置于医疗垃圾袋内。

(五)避污纸的使用

1、取用:从页面抓取

2、用后:丢入污物桶,集中焚烧处理 (六)鞋套、防水围裙的使用

1、重复使用的围裙,每班使用后应及时清洗与消毒;遇有破损或渗透时,应及时更换。

2、一次性使用的围裙,应一次性使用,受到污染时应及时更换。

电教:无菌技术

实验:穿脱隔离衣

实验:穿脱隔离衣

实验:无菌技术操作

实验:无菌技术操作

实验:无菌技术操作

无菌操作考试:穿脱隔离衣

控制与预防医院感染范文第2篇

病区环境清洁消毒SOP

一、空气

1.开窗通风,降低空气微生物密度。每日上、下午开窗通风1~2次,每次20~30分钟;

2.不宜开窗通风(如室外尘埃密度较高或极度寒冷时),必要时(如收治了肺结核患者)可使用动态空气消毒器(有自动显示累计消毒时间的不需要单独登记),并正确估算仪器的数量,必要时行效果评价;

3.不建议紫外线照射或消毒剂喷洒方法消毒空气。

二、墙面、门窗和地面

(一) 墙面和门窗

1.应保持无尘和清洁。

2.通常使用清水擦洗即可,但有血液或体液污染时,应立即使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

3.各室抹布应分开使用,用后清洗消毒,晾干分类放置;

(二) 地面

1.所有地面包括走道、污物间、洗手间、储藏室、器材室,每天用清水或清洁剂湿式擦拭,每个拖布清洁面积不超过20m2;

2.地面被呕吐物、分泌物或粪便污染时,应立即使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

3.不同区域(污染与半污染区、清洁区)使用的清洁工具,分开放置,每天500mg/L含氯消毒剂消毒1次,清洗后悬挂备用。

三、医疗与生活物品

(一) 使用中的医疗器械如呼吸机、监护仪、输液泵、微量注射泵、听诊器、血压计、心电图机,每天清水擦拭1次;频繁接触的表面如仪器的按钮、操作面板,每天清水擦 拭1次。

(二) 护理站桌面、患者的床、床栏、床旁桌、床头柜、治疗车、药品柜、门把手等,每天清水擦拭。且一人一巾,用后抹布可采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剂消毒30分钟。

(三) 病人出院、转科(院)、死亡等离开后,对床单元应使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终末消毒。

(四) 电话按键、电脑键盘、鼠标等保持清洁,必要时使用75%酒精擦拭消毒。

1.物体表面没有明确污染时,只需用干净的清洁用具,清水擦拭即可;有明显污垢时,如血迹、痰迹、呕吐物、排泄物、分泌物等,先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覆盖作用30分钟,然后对整个区域进行有序的擦拭消毒。

2.每日清洁消毒应按顺序进行:从治疗室即清洁区开始,依次为办公室、值班室、病房、走廊、厕所,最后是盥洗间即污染区。拖把应分类分色分室使用。

四、多重耐药菌流行或有医院感染暴发时,地面及物品应使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每天至少2次;频繁接触的表面如仪器的按钮、操作面板每天采用75%酒精擦拭。

注:使用腐蚀性的消毒剂如含氯制剂,擦拭作用30分钟后应使用清水擦拭。 医院常用物品清洗消毒SOP

一、手术器械及其相关物品

(一) 清洗:全自动清洗消毒机清洗;手工清洗按照去污六步骤清洗;复杂及管腔器械使用超声清洗机加酶清洗;

(二) 灭菌:压力蒸气灭菌或环氧乙烷灭菌或过氧化氢等离子体灭菌或采用2%戊二醛溶液浸泡10小时,(浸泡器械必须经无菌水冲洗干净后方可使用)。

注:锐利器械(含剪刀、刀片、穿刺针等)及缝线严禁戊二醛浸泡灭菌。

二、病区常用物品

(一) 病区换药碗、弯盘等:在病区处置间流动水冲洗,去除明显血液等污染物后密闭;由供应室集中清洗后压力蒸汽灭菌;

(二) 杯钳罐:用后密闭;由供应室集中清洗后压力蒸汽灭菌;有消毒液的每周更换2次;干式保存则每4—6小时更换、有污染时随时更换。

(三) 体温表:集中使用的体温表每次使用后需进行清洗消毒处理。

1.清洗:流动水清洗擦干,使用手工或甩表机甩表后浸泡消毒;

2.消毒:含氯消毒液500mg/L盖盒浸泡30分钟,流动水冲洗,纱布擦干,使用前质检同时75%酒精棉球擦拭后使用。消毒液每日更换。

(四) 各种盛消毒液的玻璃瓶:弃去消毒液,密闭;由供应室集中清洗压力蒸汽灭菌;每周灭菌2次。

(五) 吸引瓶、引流瓶:

1.清洗:流动水冲刷洗、干燥(可以自行选用不同方法,减少水分,目的是保证浸泡消毒的消毒液不被稀释,确保消毒效果);

2.消毒:热力消毒90℃5分钟或含氯消毒液500mg/L浸泡30分钟,清水冲净,晾干备用。

(六) 餐具

1.清洗:用洗涤剂擦洗,清水冲洗干净;

2.消毒:煮沸10-20分钟或流通蒸汽消毒20分钟。

(七)

痰盂、便器:

1.清洗:流动水冲刷洗、晾干;

2.消毒:含氯消毒液500mg/L浸泡30分钟,流动水冲洗或热力消毒90℃3分钟。

(八) 塑料及橡胶类(含超声雾化器、呼吸机管路、湿化瓶):

1.清洗:流动水冲刷洗、干燥;

2.消毒:自动清洗消毒机90℃5分钟或新生成氧化电位水冲洗浸泡10-15分钟或含氯消毒液500mg/L浸泡30分钟后,新鲜蒸馏水冲净消毒液,置于灭菌容器干燥保存备用;

(九) 气管内套管:

1.清洗:流动水清洗、干燥;

2.消毒:自动清洗消毒机90℃5分钟或煮沸消毒10-20分钟或新生成氧化电位水冲洗浸泡10—15分钟或洗必泰醇消毒液浸泡30分钟或过氧化氢浸泡30分钟。

(十) 止血带:

1.清洗:流动水清洗、擦干;

2.消毒:送供应室集中处置或含氯消毒液250mg/L浸泡30分钟,清水冲净擦干一用一消毒或酒精擦拭。

(十一) 热水袋、冰袋、橡皮气圈及橡皮中单:

1.流动水清洗、晾干;

2.必要时用含氯消毒液250rng/L擦拭,作用30min后,流动水冲净,晾干备用。

(十二) 血压计、袖带、听诊器袖带:

1.清洗、晾干;

2.血压计及听诊器适时用75%乙醇或25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

三、麻醉用具处置

(一)一次性用具如:牙垫、气管插管、各种穿刺包、穿刺针、换能器等用后按医疗废物处置。

(二) 麻醉喉镜片清洗擦干后浸泡于500mg/L含氯消毒剂中消毒30分钟或热力消毒(90℃5分钟)或压力灭菌。

(三) 呼吸囊:用清水洗净晾干备用。

(四) 硅胶螺纹管:

1.上清洗机按管道清洗流程清洗后备用。

2.流动水清洗后经氧化电位水或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或低温等离子或环氧乙烷灭菌。

(五) 可视喉镜、支气管镜用后按消毒内镜处理。

注:消毒设备(床单位消毒机、内镜清洗消毒机等)按照设备使用说明使用,并定期维护。

手卫生SOP

一、手卫生设施

(一) 采用流动水洗手,手术室、产房、重症监护室等重点部门应当采用非手触式水龙头开关。

(二) 肥皂或者皂液:固体肥皂应保持肥皂及皂盒的清洁与干燥;皂液宜使用一次性原装的挤压式液体皂,如使用分装液体皂,容器必须保持清洁,并每周至少消毒一次。皂液有浑浊或变色时应及时更换,并清洁、消毒容器。

(三) 干手设施:提倡使用一次性纸巾,或用于手毛巾(一用一消毒,并干燥),避免造成二次污染。

(四) 配备合格的快速手消毒剂,并放置在医务人员便于取用的位置,包括流动使用诊疗车上。

二、卫生洗手

(一) 洗手用品:洗手液(皂液)、可拆卸重复使用的皂液容器、固体肥皂及有筛孔皂盒、一次性抽纸巾或干手毛巾、护肤用品。

(二)洗手指征

1.接触病人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之后;

2.直接接触病人前后,接触不同病人之间;穿脱隔离衣前后;

3.戴手套前、脱手套后进行卫生洗手(戴手套不能替代洗手);

4.进行无菌操作前后,处理清洁、无菌物品之前,处理污染物品之后;

5.处理药物及配餐前;

6.手有可见的污染物或者被病人的血液、体液等蛋白性物质污染后;

(三)洗手方法

1.湿手:用水打湿双手;

2.涂皂:取适量皂液涂抹所有手部皮肤;

3.揉搓:认真揉搓双手,按照六步法洗手,时间不得少于15秒;见图1.

4.冲洗:用流动水冲洗、清洗双手; 5.干手:用纸巾或干手毛巾干燥双手。 6.护肤:适量护肤用品护手。 图1 六步洗手法:

三、卫生手消毒

(一) 消毒用品:符合规范的一次性使用速干手消毒剂 (二)消毒指征

1.检查、治疗、护理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之前;

2.出人隔离病房、重症监护病房等重点部门前后;

3.需双手保持较长时间抗菌活性时;

4.为不同病人进行诊疗之间;从同一病人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手部无明显污染物时。

5.接触具有传染性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

6.双手直接为传染病病人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病人污物之后;

(三) 消毒方法

1.取2—3ml的速干手消毒剂于掌心;

2.涂抹手的所有皮肤,揉搓方法参照六步洗手法,揉搓时间至少15秒;

3.揉搓时,保证手消毒剂完全覆盖手部皮肤,直至手部干燥;

4.符合上述消毒原则每

5、6条者,应先洗手,然后再进行卫生手消毒。

四、外科手消毒

(一) 卫生用品:指甲剪、消毒皂液、非手触式清洗液出液器、一次性外科手消毒剂、无菌巾、灭菌洗手刷、计时钟

(二) 外科手消毒原则:

1.先洗手、后消毒;

2.进行各类手术前均应进行外科洗手和外科手消毒;

3.手术中和不同患者手术之间、手套破损或手被污染时,应重新进行外科洗手和外科手消毒。

(三) 外科手清洗、消毒方法

1.洗手方法

①洗手之前应当先摘除手部饰物,并修剪指甲,长度应不超过指尖;

②取适量的清洗液清洗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并认真揉搓。清洁双手时,应清洁指甲下的污垢和手部皮肤的皱褶处;

③流动水冲洗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

④使用无菌巾彻底擦干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

2.消毒方法

取适量的免冲洗手消毒剂涂抹双手的每个部位、前臂和上臂下1/3,并认真揉搓直至消毒剂干燥,至少消毒二遍。(手消毒剂的取液量、揉搓时间及使用方法遵循产品的使用说明。)

(四) 注意事项

1.在整个手消毒过程中应保持双手位于胸前并高于肘部,使水由手部流向肘部;

2.洗手与手消毒双手相互揉搓要充分;

3.术后摘除外科手套后,应用清洗液清洁双手;

4.用后的清洁指甲用具、揉搓用品等,应放到指定的容器中;揉搓用品应每人使用后消毒或者一次性使用;清洁指甲用品应每日清洁与消毒。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预防及处理SOP

一、职业暴露的预防

1.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实验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划伤。

2.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双手重新盖帽,如需盖帽只能用单手盖帽,禁止用手直接接触污染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3.手术中传递锐器建议使用传递容器,以免损伤医务人员。

4.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人耐刺、防渗透的利器盒中,以防刺伤。

5.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护理和实验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或进行手消毒。

6.在诊疗、护理、实验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7.处理污物时严禁用手直接抓取污物,尤其是不能将手伸入到垃圾袋中向下压挤废物,以免被锐器刺伤。

8.所有被血液、体液污染的废弃物均焚烧处理。

医院感染暴发事件报告及处置SOP

一、医院感染暴发的报告

1、出现医院感染暴发流行趋势时,临床科室经治医师立即报告科主任,同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确认后及时报告分管院长,并通报相关部门。

2、经医院调查证实出现以下情况时,医院应于12小时内报告本市医院感染质控中心、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控制中心。

①5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

②3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

3、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于24小时逐级上报至省级卫生行政部门。

4、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接到报告后组织专家进行调查,确认发生以下情形的,应于24小时内上报至卫生部。

①5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

②由于医院感染暴发直接导致患者死亡。

⑧由于医院感染暴发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

5、发生以下情形时应当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进行报告。

①10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事件。

②发生特殊病原体或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

③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

二、医院感染暴发的处置预案

1.临床科室发现3例或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包括症状相同或病原体相同等),应及时上报感染管理科。

2.医院感染管理科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到现场核查,在确认医院感染暴发时应立即报告院领导和上级有关部门。

3.查找感染源及传播途径,隔离相关病人,加强消毒,必要时关闭病房。

4.制定控制措施,分析调查资料,写出调查报告,总结经验,制定防范措施。

三、医院感染暴发的具体调查步骤

1.成立调查小组

调查小组由分管院长、感染控制人员、医院流行病学专家、感染发生部门科主任及护士长、微生物学专业人员、药物学专业人员、后勤保障部主管等。

2.对医院感染暴发病例进行查看,了解病史、核查实验室检查结果,开展相应的流行病学调查。

3.进行核实会诊,确认是否为真正的医院感染暴发或流行的存在。

4.调查感染暴发流行的起始时间及医院感染传播方式,列出潜在的危险因素。

5.根据调查情况,制定临时控制措施。如隔离感染源或可疑感染源或保护性隔离其他患者等。必要时可采用停止手术或关闭病房等措施。

6.根据感染暴发或流行的调查和控制情况,实时调整相应控制措施并及时完成调查报告。

7.调查小组向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递交书面报告。

注:

医院感染暴发的定义:是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出现3例以上临床症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例;或者3例以上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病例现象。

医院感染暴发传播方式:共同来源、带菌者传播、交叉感染、空气传播或其他方式。

医疗废物管理SOP

一、分类收集

1.各医疗废物产生地设有放置医疗废物区域,并以文字标明医疗废物名称。

2.将医疗废物分别放入带有“警示”标识的专用包装物或容器内,损伤性废物放入专用锐器盒内,不得再取出。

3.医疗废物收集容器盛装量达到3/4时,应有效封口。

4.病原体培养基、标本、菌种和毒种保存液,应先消毒,再按感染性废物处理。

5.隔离传染病人或疑似传染病人产生的医疗废物及生活废物,应用双层专用包装物,并及时密封。

二、运送

1.运送医疗废物人员在运送时,应穿戴防护用品(防护服、防护鞋、口罩、帽子、手套,必要时戴防护面罩)。

2.运送医疗废物人员每天按规定的时间、路线运送至暂存地。

3.运送前应检查医疗废物标识、标签、封口,防止运送途中流失、泄漏、扩散。

4.运送车辆要有防渗漏、防遗散设施,易于清洁、消毒。

5.运送结束,及时清洁消毒运送工具。

三、暂存、登记

1.各医疗机构应有医疗废物暂存地,暂存地远离医疗、食品加工、人员活动区;防鼠、防蚊蝇、防蟑螂、防盗、防渗漏;易于清洁消毒。

2.医疗废物暂存地应专人管理,应有“警示”标识和“禁止吸烟、饮食”的标识。非专业人员不得接触。

3.病理性废物应低温贮存或防腐保存。遇有手术切除的残肢时由殡仪馆火化,或作为病理性废物收集。胎儿遗体、婴儿遗体纳入遗体管理,依照《殡葬管理条例》的规定,进行妥善处置,严禁将胎儿遗体、婴儿遗体按医疗废物实施处置。

4.医疗废物在暂存地存放不得超过2天。

5.医疗废物转出后对暂存地及时清洁、消毒。

6.产生和运送医疗废物的部门,对医疗废物来源、种类、重量、时间、去向、经办人签名进行登记,登记资料保存3年。

四、处置

控制与预防医院感染范文第3篇

二、建筑布局应当符合功能流程合理和洁污区域分开的原则,周围环境清洁,无污染源。功能分区应当包括:工作人员生活办公区;无菌物品储存区;医护人员刷手、患者手术区域;污物处理区域。各区标志明确,设专用通道,区域之间有实际屏障,避免交叉污染。

三、手术室内应设无菌手术间、一般手术间、隔离手术间,每一手术间限置一张手术台;隔离手术间应靠近手术室入口处。

四、配备流动水等洗手设施,严格手卫生管理。洗手刷/海绵、擦手毛巾一人一用一灭菌,戴手套前后应洗手及手消毒。

五、手术室的墙壁、地面光滑、无裂隙,排水系统良好。

六、手术室用房的墙体表面、地面和各种设施、仪器设备的表面,应当在每日开始手术前和手术结束后进行湿式擦拭方法的清洁、消毒,墙体表面的擦拭高度为2—2.5M。未经清洁、消毒的手术间不得连续使用。

七、不同区域及不同手术用房的清洁、消毒物品应当分开使用。用于清洁、消毒的拖布、抹面应当是不易掉纤维的织物材料。

八、手术部应当选用环保型中、高效化学消毒剂,根据消毒灭菌效果监测资料选择有效的消毒剂,周期性更换,避免长期使用一种消毒剂导致微生物的耐药性。

九、接送手术病人平车应用交换车,并保持清洁,平车上的铺单一人一换。

十、进入手术室的人员应当严格按照规定更换手术室专用的工作衣、鞋、帽、口罩;穿好无菌手术衣的医务人员限制在无菌区活动,手术结束后脱下的手术衣、手套、口罩等物品,应当放入指定位置后方可离开手术室。

十一、实施手术刷手的人员,刷手后只能触及无菌物品和无菌区域。 十

二、在手术室的工作人员和实施手术的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在无菌区内只允许使用无菌物品,若对物品的无菌性有怀疑,应当视其为污染;不得在手术者背后传递器械、用物,坠落在手术床边缘以下或者手术器械台平面以下的器械、物品应视为污染。

十三、严格限制进入手术间的人员数,手术室的门在手术过程中应当关闭,尽量减少人员的出入。

十四、患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者其他传染病的工作人员应暂时限制进入手术室工作。

十五、手术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以及各种敷料必须达到无菌,无菌物品应当存放于无菌物品储存区域。

十六、一次性使用的无菌医疗器械、器具不得重复使用。

十七、医务人员使用无菌物品和器械时,应当检查外包装的完整性和灭菌有效日期,包括不合格或者超过灭菌有效期限的物品或肉眼可见污垢的器械、敷料和物品不得使用。

十八、获准进入手术室的新设备或者因手术需要外带的仪器、设备,使用前必须对其进行检查,应按手术器械的性能、用途做好清洗、消毒、灭菌工作后方可使用。

十九、进入手术室无菌区和清洁区域的物品、药品,应当拆除其外包装后进行存放,设施、设备应当进行表面的清洁处理。

十、病人吸氧装置、雾化吸入器、氧气湿化瓶、麻醉导管及面罩等器具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或者灭菌,干燥或无菌保存。

二十一、手术室工作人员应掌握器械清洗、消毒相关知识,对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应按正确的器械清洗、保养以及灭菌的方法进行。耐热、耐湿物品首选压力蒸汽灭菌,备用刀、剪刀等器具可采用小包装进行压力蒸汽灭菌,避免使用化学灭菌剂浸泡灭菌;特殊污染(炭疽、破伤风、气性坏疽等)器械按高水平消毒—清洗—灭菌程序进行。

洁净手术部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进入洁净手术部清洁区、无菌区内的人员应当更换手术部专用的产尘少的工作服。

二、洁净手术部各区域的缓冲区,应当设有明显标识,各区域的门应当保持关闭状态,不可同时打开出、入门。

三、医务人员应当在气流的上风侧进行无菌技术操作,有对空气产生污染的操作选择在回风口侧进行。

四、洁净手术室温度应在20℃~25℃;相对湿度为40%~60%;噪声为40~50分贝;手术室照明的平均照度为500LX左右;洁净手术室在手术中保持正压状态,洁净区与相邻洁净区的静压差应符合标准(Ⅰ、Ⅱ级8Pa;Ⅲ、Ⅳ级5Pa;洁净区对非洁净区10Pa)。

五、洁净手术部的净化空调系统应当在手术前30分钟开启。

六、洁净手术部的净化空调系统应当连续运行,直到清洁、消毒工作完成。Ⅰ~Ⅱ级用房的运转时间为清洁、消毒工作完成后20分钟,Ⅲ~Ⅳ级用房的运转时间为清洁、消毒工作完成后30分钟。

七、空气处理机组、新风机组就定期检查,保持清洁。洁净手术部新风机组粗效网每2天清洁一次;粗效过滤器宜1~2月更换一次;中效过滤器宜每周检查,3个月更换一次;亚高效过滤器每年更换。末端高效过滤器宜每年检查一次,当阻力超过设计初阻力160Pa或已经使用3年以上时宜更换。

八、消毒气体、麻醉废气的控制排放,应单独系统排放或与送风系统连锁的装置,不可回风进入循环。

九、排风机组中的中效过滤器宜每年更换,发现污染和堵塞有时更换。

十、定期检查回风口过滤网,宜每周清洁一次,每年更换一次。如遇特殊污染,及时更换,并用消毒剂擦拭回风口内表面。

十一、负压手术室每次手术结束后应当进行负压持续运转15分钟后再进行清洁擦拭,达到自净要求方可进行下一个手术。过滤致病气溶胶的排风过滤器应当每半年更换一次。 十

二、热交换器机组散热器应当每周进行高压自来水喷射冲洗,并保持清洁干燥。

十三、对空调器内部加湿器和表冷器下的水盘和水塔,应当每周进行清洗去除污垢,并保持干燥清洁。

十四、对挡水板应当每周进行清洗,保持干燥。

十五、对凝结水的排水点应当每天检查,并每周进行清洁。

十六、Ⅰ~Ⅲ级洁净手术室和Ⅰ~Ⅱ级其他洁净用房应当实行空气洁净系统送、回风的动态控制;Ⅳ级洁净手术室和Ⅲ、Ⅳ级其他洁净用房可能通过末端为高效或者亚高效过滤器的局部空气净化设备实行动态控制,并设置工程专职人员负责手术进行中的计算机动态监控;非洁净区可以利用局部净化设备进行循环自净。

十七、设专门维护人员,遵循设备的使用说明进行保养与维护;并制定运行手册,有检查和记录。

十八、空气净化系统的送风末端装置应当保持密闭,不泄露。

十九、负压手术室和产生致病性气溶胶的房间应当设置独立的空气净化系统,并且排风口安装高效过滤器。

十、排放有致病气溶胶的风口应采用密闭装置。

二十一、洁净手术部投入运行前,应当经有资质的工程质检部门进行综合性能全面评定,并作为手术部基础材料存档。

二十二、洁净手术部日常实行动态监测,必测项目为细菌浓度和空气的气压差。检测方法和标准符合相关规定。

二十三、每天可通过净化自控系统进行机组监控并记录,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二十

四、每月对非洁净区域局部净化送、回风口设备进行清洁状况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二十五、每月对各级别洁净手术部手术室至少进行1间静态空气净化效果的监测并记录。

二十六、每半年对洁净手术部进行一次包括尘埃粒子、高效过滤器的使用状况、测漏、零部件的工作状况等在内的综合性能全面评定,监控并记录。

二十七、每半年对洁净手术部的正负压力进行监测并记录。 消毒供应室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消毒供应室的各类人员必须经相应的岗位培训,掌握各类诊疗器械清洗、消毒及个人防护等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方面的知识;应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严格遵守有关规章制度、工作流程、操作规范,认真履行岗位职责。

二、消毒供应室布局合理,相对独立,邻近手术室和临床科室,便于收、送;周围环境清洁、无污染源;通风采风良好。

三、医院应按照集中管理的方式,对所有重复使用并需要清洗消毒、灭菌的诊疗器械、器具、物品集中由消毒供应中心处理和供应。

四、医疗机构应根据其规模、任务、消毒供应种类及工作量,合理配备清洗消毒设备及配套设施。

五、内部布局合理,分办公区域和工作区域。工作区分去污染区、检查包装区、无菌物品存放区,各区划分明确,标志清楚,区域间设有实际屏障和物品通道,严格管理,实行由污到洁的工作流程,不昨洁污交叉或物品回流。

六、天花板、墙壁应光滑无缝隙,便于清洗和消毒;墙角宜采用弧形设计以减少死角。地面应防滑、易清洗、耐腐蚀。电源插座应采用嵌墙式防水安全型。包装间、无菌物品存放间安装空气消毒装置,每天对空气、物体表面等消毒2次,空气细菌菌落总数≤4CFu/(5min*9cm平皿)标准。

七、严格区分灭菌与未灭菌物品,定点放置。对各类无菌包应认真执行检查制度,包括包装规范及包外标注等,发放前必须认真检查,过期重新灭菌。下收下送车辆洁、污分开,每日清洗消毒,分区存放,保持车辆清洁、干燥。

八、凡需要消毒、灭菌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先清洗再消毒灭菌。特殊感染性疾病(炭疽、破伤风、气性坏疽等)污染的器械应单独包装,明显标记,先经高水平消毒后再清洗;朊毒体感染病人用后的器械按照WS310.2-2009《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有关要求处置。

九、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应遵循回收、分类、清洗、消毒、检查、包装、灭菌、储存与发放等基本工作流程。

十、器械、物品的清洗,应根据其不同材质和性质、形状、精密程度与污染状况进行分类,选择正确的清洗方法。耐热、耐湿的器械与物品宜采用机构清洗方法;精密复杂的器械应先手工清洗,再采用机构清洗方法。

十一、经过清洗、消毒、干燥处理的器械、物品,必须进行清洗质量检查和器械功能检查,符合要求后再包装灭菌。灭菌包必须包装严密、正确,捆扎松紧适宜,包外标注物品名称、灭菌日期、失效日期、操作人员代号、灭菌锅号、锅次等,使用化学指示胶带贴封。

十二、根据器械、物品的用途、性质等选择适宜的灭菌方式,灭菌物品的装载、卸载、存放与发放正确、适合,严格遵守消毒供应技术操作程序,确保供应物品的质量。

十三、消毒供应中心应进行质量控制过程的记录与追踪,建立清洗、消毒设备和操作的过程记录,记录应易于识别和追溯。灭菌质量记录保留期限应不少于3年。对消毒剂的浓度、使用中的消毒液、常水和精洗用水的质量进行监测;对自身工作环境的洁净程度和清洗、组装、灭菌等环节的工作质量有监控措施;对灭菌后成品的包装、外观及内在质量有检测措施。

十四、消毒供应中心所使用的各种材料包括清洁剂、洗涤用水、润滑剂、消毒剂、包装材料(含硬质容器、特殊包装材料)监测材料等,应符合国家的有关要求。对购进的原材料、消毒洗涤剂、试剂、一次性珍无菌医疗用品等进行质量监督,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供应室。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应拆除外包装后,方可移入无菌物品存放间。

控制与预防医院感染范文第4篇

(一)改进医院建筑与布局

医院建筑布局合理与否对医院感染的预防至关重要。对传染病房、超净病房、手术室、监护室、观察室、探视接待室、供应室、洗衣房、厨房等,从预防感染角度来看,为防止细菌的扩散和疾病的蔓延,在设备与布局上都应有特殊的要求。

(二)严格执行规章制度

制度是人们长期工作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和处理、检查各项工作的依据。包括消毒隔离制度、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及探视制度等。隔离旨在将污染局限在最小范围内,是预防医院感染最重要的措施之一。无菌操作规程是医护人员必须遵守的医疗法规,贯穿在各项诊疗护理过程中。每一个医护人员都应从医院感染、保护病人健康出发严格执行制度、常规及实施细则,

并劝告病人与探视者共同遵守。

(三)做好消毒与灭菌处理

消毒与灭菌是控制医院感染的一项有效措施(内容见本章第三节)。

(四)加强清洁卫生工作

清洁卫生工作包括灰尘、污垢的擦拭和清除,也包括对蚊虫、苍蝇、蟑螂、鼠类等的防

制。

进行清洁卫生工作时,必须注意不要扬起灰尘,避免播散污染。医院内不应使用扫帚与掸子,拖布的头最好能卸下以便消毒。病房的清洁卫生工作,宜在污染后立即进行。其顺序应由污染较轻的病房开始,逐步进入污染较严重的区域,最后处理病人公共活动场所。医护

人员工作地点亦应进行清洁卫生打扫。

(五)采取合理的诊断治疗方法

使用抗菌药要有的放矢,应用抑制免疫疗法要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如先治疗慢性病灶防止自身感染,定期检查白细胞动态与其他监测,提供药物预防等。对易于将微生物引入体内的诊断治疗要切实做好消毒、灭菌工作,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六)及时控制感染的流行

控制感染流行主要包括寻找传染来源与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与消毒措施。

(七)开展医院感染的监测工作

医院感染监测的目的是通过监测取得第一手资料,分析医院感染的原因,发现薄弱环节,为采取有效措施提供依据并通过监测来评价各种措施的效果。监测的主要内容包括:环境污染监测、灭菌效果监测、消毒污染监测、特殊病房监测(如烧伤、泌尿科病房、手术室、监护室等)、菌株抗药性监测、清洁卫生工作监测、传染源监测、规章制度执行监测等。监测工作应作为常规,定期、定点、定项目地进行医学|教育网整理搜集。对感染的记录要求详

细具体,并以病房为单位定期统计分析。

(八)改善工作人员的卫生与健康条件

所有医院工作人员均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若有不适或疑为传染性疾病,应立即报告,以便采取相应措施,并根据需要注射有关疫苗,必要时还可进行被动免疫或药物预防。

医护人员还应做好个人防护,一是防止将病菌传给自身或带出病房;二是防止将病菌传给房内的易感者。个人防护中主要是穿戴个人防护装备(衣、帽、鞋、手套、口罩)以及洗

控制与预防医院感染范文第5篇

笔者认为, 多重耐药菌的产生, 主要是由于抗菌药物的滥用, 导致细菌对三类以上的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 要从根本上杜绝多重耐药菌的产生, 就需要加强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为此, 我院强化了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流行病学以及预防与控制措施知识的教育培训, 多次组织临床医务人员认真学习《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管理办法》、《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标准文件, 要求每位学习者做到应知应会, 同时严格要求医师按照权限开处方, 对于联合用药以及使用万古霉素、广谱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等, 必须严格掌握用药指征, 避免由于抗菌药物的滥用而导致耐药菌的产生。

强化管理, 严格要求

为了加强管理, 我们首先从制度上抓起:由医院感染控制科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相关文件精神, 制订了单品种用药总量监控公示制度、医师抗菌药物用药情况监控公示制度、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等多项规章制度和防控措施, 并制订了落实措施的考核办法, 将责任细化到人头, 并实行不定期检查的方法进行监督考核。在对临床科室多重耐药菌预防与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过程中, 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给临床科室, 同时指导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整改, 对不执行或是没有认真落实的科室, 由医院对科室进行处理, 对相关人员进行处罚, 并记录档案, 作为个人评优、评先、晋升、晋级的依据。对于被处理的人员, 一律按上限执行处罚。其次是严格按照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处置流程进行管理, 包括认真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严格实施隔离措施等等。加强多重耐药菌的检测与诊断

多重耐药菌的诊断主要依赖于病原微生物的检验结果。临床科室送检病原学标本时, 我们要求实验室要对其进行多重耐药菌的检测, 当检测出多重耐药菌株时, 要及时发出书面报告, 并立即通知医院感染控制科及相关临床科室。当确认多重耐药菌株的来源后, 如果为医院感染的, 则由医院感染控制科进行备案, 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感染扩散。同时, 健全微生物检测常规, 不断积累资料, 医院感染控制科每季度对多重耐药菌株分布情况进行分析, 每半年公布一次全院细菌耐药性监测分析的情况。

第四, 强化预防与控制措施

这里我们主要是采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1) 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 直接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和侵入性操作前以及可能接触患者使用的物品或是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后, 都必须洗手, 操作过程中要求戴帽子、口罩及手套, 防止造成间接感染和交叉感染的可能; (2) 对确定或高度疑似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 实施接触隔离措施, 设置隔离病房及隔离床位, 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或触碰, 以便防止造成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3) 控制接触病原体的医务人员数量, 简单的处置和护理可以由同一医务人员进行操作, 防止细菌感染扩散; (4) 对患者进行床旁检查诊断 (如拍片、心电图、脑电图、B超等) 后, 所用的设备、仪器和物品 (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等) 必须在完成后进行消毒处理, 不能专人专用的物品, 每次用完后 (非一次性用品) 也应进行消毒处理; (5) 根据药敏实验结构和治疗效果, 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并密切监测患者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6) 加强病房和清洁区的清洁和消毒管理, 规定每日至少清洁消毒两次, 特殊情况时要随时处理; (7) 病人采集的病原学标本在运送过程中需要使用防渗漏密闭容器称装; (8) 对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及时处理, 锐器置入锐器盒, 其余医疗废物均放置双层黄色垃圾袋中, 置入转运箱中, 规范运送至医院医疗废物暂存地。

通过我院采取上述措施, 经过半年的检测观察, 共检出多重耐药菌36例, 其中采取床旁隔离32例, 病房隔离4例, 请临床医师会诊30例, 会诊率为83.3%, 无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发生。2009年9月至2009年11月期间我院发生4例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病例, 其中3例为大肠埃希氏菌感染, 1例为金黄色葡萄球菌。4例患者均为胃肠道手术, 术后常规应用头孢类抗生素6~7d, 停用抗生素1周左右, 患者出现发热、尿道感染、腹泻、肺部感染等。再次应用头孢类抗生素3~5d, 症状未见明显好转。通过细菌培养和药物敏试验, 发现均为多重耐药菌感染, 应用敏感抗生素治疗3~5d后, 患者症状得到明显好转。讨论

临床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往往对多重耐药菌的发现不够及时, 对疑似的病例存在重视不够的现象, 从而导致产生诸如报告不及时、处理措施不得当等问题, 如何更好地建立预警机制, 为后继处理工作做好铺垫, 成为需要我们研究的问题, 希望广大同行在工作中有什么好的建议和意见, 可以与我沟通, 大家一起探讨, 感谢大家的支持!

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 广泛的抗菌药物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与此同时, 也产生很多问题, 多重耐药菌已成为人类不得不面对的难题之一。笔者通过多年的临床经验及本院的相关做法, 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有一定心得, 在此与大家分享。

关键词:多重耐药菌,预防控制

参考文献

控制与预防医院感染范文第6篇

1. 重症监护室(ICU)隔离措施

ICU内应保持安静、空气流通,室温在20℃-22℃,相对湿度50%-60%,床间距1-2m,病室净使用面自己不少于9.5m2.每床之间应设屏风或拉帘相隔,感染患者与非感染患者分开放置。

工作人员进入监护室必须穿专用工作服、戴工作帽、换拖鞋或穿鞋套,外出时必须更换外出衣、鞋。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及消毒隔离制度,在各种检查、治疗、护理前后,均要认真洗手,必要戴手套。

注意观察患者各种留置管路,做好局部护理,预防医院感染发生。

工作人员发生感冒、肠炎或皮肤炎症等感染性疾病时,应暂时调离ICU工作。

尽量控制入室工作人员,减少人员流动。

严格探视制度,控制探视人员,探视者必须戴口罩、穿鞋套,与患者接触前后要洗手。

2. 重症监护室(ICU)消毒、隔离措施

每日定时用空气洁净机或三氧机进行空气消毒,空气细菌含量不得查过200cfu/m3。

每个床位所用的血压计、听诊器,床头物品、供氧装置、简易呼吸器等不可与别的床位交叉使用。患者转出后,所有用具必须经过清洗、消毒后才可转给他人使用。

凡穿破人体组织、器官的医疗用具、导管等必须达到灭菌要求;接触皮肤、粘膜的用具应达到消毒要求,并应定期进行消毒、灭菌效果检测。

呼吸机的各种管道、接头每周更换一次,为一次性呼吸机管道。雾化吸入器接触患者的喷雾面罩、管道和装药容器等可拆卸部分用5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min后刷洗,再压力蒸气灭菌。不能用压力蒸气灭菌的课低温灭菌或高水平消毒,可用10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min后洗净后备用。湿化液每日更换,湿化瓶用毕后终末消毒,干燥封闭保存。

可重复使用的医疗物品,用25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min后再清洗,,经灭菌后备用,明确有感染的用10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浸泡60min,再送供应室处理。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物品必须丢弃到黄色垃圾袋内焚烧处理。

每日用清洁湿抹布擦拭门窗、桌、椅、床、柜等各种物品2次。物表受到病原体污染时必须立即消毒处理,用25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或喷洒。扫床做到一床一毛巾,一桌一抹布。地面无明显血污及污物污染时采用湿式清扫,每日2次,如有污染用25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作用30min。每日用25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擦墙壁1次,一般2米高即可。每月室内彻底擦拭1次。各种装备、仪器的表面,定时用清水擦拭,经常保持其整洁,物体表面细菌数5cfu/m2。

重症患者的便器专人专用,每次用毕后应冲洗干净,每周消毒2次,以10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min后,干燥备用。

上一篇:考研政治形势与政策范文下一篇:考研英语常见词分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