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工程与生物技术范文

2023-09-22

生物工程与生物技术范文第1篇

化学工艺:是研究化学相关领域“个性”的理论,具有特殊的应用性,偏应用些,比较微观。

化学工程主要研究工程化问题,例如反应器的设计,过程的优化,各种过程的放大。化学工程以过程为研究对象,以系统的优化为主要要就目的,主要内容为各个单元操作和反应过程的优化和过程的优化。比较大的研究方向包括精馏过程,萃取过程,结晶,色谱等等。 化学工艺以产品为核心,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制备和分离产品的各种条件,目的在于研究制备产品时所需的条件。化学工艺研究的内容十分庞杂。

由于化学工业目前发展十分迅速,化学工程和工艺二者既有区别又紧密结合。举一个例子,例如裂解石油气制备乙烯这个工程。 化学工艺主要研究制备乙烯的最佳的反应压力,反应温度,对于进料组成的要求等等。而当这些工艺条件确定以后,剩下的工作主要由化学工程这一学科来进行,例如反应器的尺寸设计,停留时间设计,空气压缩机的选择,管道的设计,等等

比如说某工厂新上一个化工项目,这个项目刚在实验室的小试的时候,这个研究阶段,我们都可以认为是在做化学工艺方面的研究,化学工艺研究的主要任务是考察所制备产品的反应条件,温度,压力,催化剂方面的考察研究,收率,选择性以及转化率,小试成功,到了中试,就要化学工程方面的技术人员介入一起攻克工程放大问题了,期间要考虑中试的规模,选用哪些化工设备,所选用的设备的大小,材质,接着要对结合各种工程工艺参数进行设备的设计,选型,绘制工艺流程图,对照图纸设计中试试验,中试成功,进入工业化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化学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根据工业规模,绘制工业化工艺流程图,主要设备图,按照具体尺寸进行设计选购设备,根据图纸安装设备,管道,进行生产车间布置和安装,安装成功,进行试车前的吹扫,吹扫结束,进行试生产~~~整个化工项目的开发完成

化工类设计院一般只需要两门专业课:化工原理和化工热力学

天辰工程公司(化工部第一设计院)、赛鼎化学工程公司(化工部第二设计院)、东华工程公司(化工部第三设计院)五环(化工部第四设计院),中石化宁波公司、华陆工程有限公司、成达工程、中冶焦耐 中国寰球 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

化工类排名:

天津大学 清华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反应工程重点实验室) 大连理工大学 浙江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四川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湖南大学 厦门大学 青岛科技大学 国防科技大学 太原理工大学 中国科技大学 福州大学(211)

研究所/院: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长春应化所、山西煤化所、兰州化物所、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所、 上海硅酸盐所 北京过程工程所 广州能源所 研究生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中石油: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中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

中船重工:718所 725所

生物工程与生物技术范文第2篇

负责人:郑蔚虹

成员:吴明江、赵敏、郑蔚虹、贾守菊、王晓峰、廖志勇、张胜帮

相关课程:生物化学、生物统计学、分子生物学、生化制备技术、生物化学实验、分子生物学实验、生化制备技术实验、基因工程、基因工程实验、生物信息学、药理学

2、细胞与遗传课程团队

负责人:陈勇

成员:钱晓薇、陈勇、周茂洪、葛世玫、杨加付

相关课程:遗传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实验、细胞生物学实验、细胞工程、分子遗传学、生物进化论、生物专业英语、遗传育种学

3、微生物与发酵课程团队

负责人:杨海龙

成员:董新姣、杨海龙、吴祥庭、周峙苗、吴楚、赵肖为

相关课程:微生物学、微生物学实验、发酵工程、食品营养学、食品安全与检验、酿造技术食品工艺学、功能食品、食品工艺学实验、微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食品分析、食品分析实验

环境科学系课程团队负责人及成员

1、环境污染控制课程团队

负责人:郑向勇

成员:郑向勇、严立、李军、张业键

相关课程:环境工程学、环境工程实验、水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工程制图与CAD、给排水工程设计、物理化学、化工基础、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实验。

2、环境检测与分析课程团队

负责人:王传花

成员:王传花、陈华林、周江敏、戴灵鹏、柯强

相关课程:环境监测、环境监测实验、环境化学、环境化学实验、环境生物学、环境生物学实验、环境土壤学、环境土壤学实验、生物监测、环境统计学、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环境毒理学、放射性污染及防治、环境生物技术、环境系统分析、城市生态学。

3、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团队

负责人:崔灵周

成员:崔灵周、李玉宝、宋国利、王奇

生物工程与生物技术范文第3篇

2、林悦明:妙用生物技术,将绿色饮食进行到底

3、《食品生物技术》课程过程性考核方案的探索和实践

4、提高应用型本科《食品生物化学》教学实效的几点思考

5、安全海鲜高密度冷链运输和存养技术应用

6、基于“智慧树”的混合式教学在“食品生物化学”中的应用

7、食品检测中生物检测技术的方法与应用

8、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领域中的应用

9、食品生物技术的进展与应用

10、食品生物技术高效教学方法探索

11、环境影响的IPAT模型再认识

12、食品生物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反思

13、高职食品生物技术专业人才职业能力分析

14、现代生物技术在食品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15、高职食品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16、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检验中应用分析

17、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推广应用简议

18、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9、食品安全中生物检测技术的方法与应用

20、食品生物化学实验课教学法再探

21、浅谈现代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22、生物技术行业调查与生科类专业教育改革

23、浅谈我国生物技术及其未来发展策略

24、政府推广与供应链组织对农户生物防治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

25、食品生物技术专业三二分段应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实践

26、生物技术在食品检验中的应用

27、围绕技能培养核心全面开展食品生物技术专业课程整合改革与探索

28、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29、食品检验中生物技术的应用

30、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31、2021高招政策亮点直击

32、生物工程技术在食品行业中的应用

33、高职专业品牌化建设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探索

34、《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与探索

35、关于构建食品生物技术实验教学新体系的探究

36、中职食品生物工艺专业信息化教学研究

37、食品学科“生物化学”核心课程数字化建设

38、本科院校生物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探讨和培养目标定位

39、高职《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40、我国转基因生物、食品规制体系完善研究

41、生物检测技术在食品检验检测中的实际应用

42、生物检测技术在现代食品检验检测中的实际应用探讨

43、江苏高校实力“大比拼”

44、生物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45、远洋渔业船载加工装备与技术研究进展

46、关于我国高校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教学的新探索

47、现代食品工业与生物技术的发展

48、中职教育中食品生物化学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研究

49、“微课”应用于高等教育《食品生物技术》的初步探究

生物工程与生物技术范文第4篇

摘 要 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相整合,就是在生物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教师变革教学行为的工具,提供课程资源,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以及支撑学习活动的基本要素,使得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和谐互动的课程整体。

关键词 信息技术;生物学科;课程整合

1 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主要指视听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代表,具有“信息高密度、传递高速度、交互高强度、反馈高效率”的特点。

所谓整合就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课程整合是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形成有机联系并成为整体的过程。

而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相整合,就是在生物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教师变革教学行为的工具,提供课程资源,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以及支撑学习活动的基本要素,使得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和谐互动的课程整体。生物学科知识是学习的载体,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生物学科的教学中去,在学习信息技术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解决生物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

2 整合的主要目的

中学生物课是一门实验性极强的课程,同时它又是一门极具动态性的课程。但是由于种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并不能充分地体现这一特点,这样不仅使整个课堂显得呆板、枯燥,而且更不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久而久之,学生学得无味,教师教得无趣,严重影响该课程目标的实现,产生让人痛心的后果。而要改变这种现状,一方面需要人们不断提高认识、改变观念;另一方面更要积极探索,努力地去体现和活化其实验性强、动态性强的特点,以便不断地提高教学的效益。眼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便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探索。“整合”的主要目的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整合”使学生在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学习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二是通过“整合”使学生在学科教学中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其在整合学习过程中的示范功能及终身学习过程中的辅助功能应该是显而易见的。

3 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课程整合的现存问题

3.1 形式化

目前,信息技术常被应用在一些公开课中,网上资源虽然非常丰富,但能够真正与教材结合紧密的教学软件却非常少,因此,教师需要利用大量课余时间去搜索视频、图片、动画用于教学。但是教师的辛苦工作却往往没有换来学生理想的学习效果,因为很多信息技术的应用过于形式化,如同做秀表演,并没有完成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的真正整合。虽然课堂气氛很热闹,但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却一带而过,敷衍了事。信息技术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中不但不能发挥它的优势,反而成了干扰弱化学生学习知识技能,干扰学生课堂注意力和思维发展的因素。

3.2 泛滥化

随着信息技术设备在各个学校中的普及,教师可以更方便地利用网上资源辅助教学,但是与此同时也出现对网络资源不加筛选,“拿来主义”,不求质量、只求数量等不利于教学的现象。信息技术被不加筛选地应用在每一堂生物课上。有些课件并不完全适用于本节教学内容,或并不适用于本班学生的理解水平,但是教师却强行使用。有些教师甚至用多媒体完全取代必要的板书和讲解。省去板书固然可以节省时间,增大课容量,但这种狂轰滥炸使学生失去思维所需要的空间和时间,减弱学生的关注,扰乱学生的正常思维。另外,网络、多媒体的应用虽然是一个趋势,可以达到资源共享,但是如果大家都用那一个好的课件,教师也就失去个性化教学的魅力。台湾学者徐新逸教授曾经说过:“信息科技可以是一个工具、一位助手,却不能取代教师的地位而成为教学的全部。”

3.3 两极化

尽管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热情都很高,但是各个学校都存在教师计算机技能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在部分教师大量使用信息技术的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的教师由于计算机操作技能方面的生疏,使得课件的优势不能很好地发挥出来,而且在实际应用中常因操作失误而失败,这样就抑制了教师自制与课堂和教材相匹配课件的积极性。

4 精心备课,创设问题情境

根据学校高一学生学习基础比较差、喜欢趣味性内容的特点,笔者从教材、教学工具书及网络上挖掘并组合出适合于他们探究的材料,包括文字材料、图片材料、视频材料、动画及网上资源等,并将这些材料制作成一个适合网络环境下教学的网页课件。

5 导入激趣

教师能否在上课伊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就看他的课堂导入如何了。在上课伊始,学生一打开课件,呈现在眼前的就是有着精彩画面的课件;点击“导入新课”,呈现的是一个精心布置的氛围,学生的神经、情感都被激活。在随后的探究—互动的过程中,学生都沉浸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之中。

6 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学生的联想,培养学生 形象思维的能力

形象思维的基本方法有分解、组合、类比、概括、联想和想象等。其中的联想方法是形象思维中的一个重要的思维方法。联想是由所感知或所想到的事物引起相关的事物的思维活动。信息技术能为联想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例如,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丝的作用是牵引已断开的着丝点向细胞的两极移动。在学习减数分裂的过程中,根据第一次减数分裂纺锤丝附着在着丝点上的特点,让学生通过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丝的功能进行联想,想象纺锤丝的作用结果导致了什么变化?第二次减数分裂纺锤丝的变化又如何?

在进行“人的呼吸过程”的教学时,利用反映呼吸过程中肺、膈肌、肋骨、胸廓等器官运动状态的动画片,结合电影片、实验教具、教师板画、模拟实验、气压原理及学生自己的身体等多种方式,展示呼吸的基本过程。这样做是充分发挥多种教学资源在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展开联想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强化学生利用联想进行想象,达到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目的。

7 通过想象训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想象是形象思维各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是通过表象的改造,在已有表象基础上创造新的形象,它是最具创造性的一种思维方法。

20世纪生物学伟大的发现——DNA的双螺旋结构,是英国物理学家克里克和美国生物化学家沃森,经过近20年的努力,在分析前人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经历了两次失败以后,在1953年巧妙地想象出的DNA分子的模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图像,使学生通过想象在头脑中建立起DNA的表象。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想象出DNA分子的复制过程。根据DNA分子的复制过程想象DNA携带的遗传信息是如何指导蛋白质合成的。

目前,大多数学校都配备了计算机网络设备,在传统教学结构上有了一定的改进,但是在探索的道路上也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而是更高层次的融合。整合是一项长久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应该将整合的研究工作细化,切实拿出一套有科学性、可操作的方案,使每位教师在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优势的同时,能够真正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使每位学生能够自觉利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河北省迁安一中)

生物工程与生物技术范文第5篇

1(本溪一中、庄河高中201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下列现象中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A.饮食过咸,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B.胰岛素受体缺乏,导致血糖水平过高 C.抗原刺激,导致T淋巴细胞增殖分化

D.环境温度下降,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

2(台州市201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评估).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内环境主要由血液、组织液和淋巴组成

B.O

2、血红蛋白、葡萄糖、胰岛素等均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C.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发生在内环境 D.长期营养不良容易导致机体组织水肿

3(吉林市普通中学201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人体的内环境即指细胞外液,发生组织水肿一定是淋巴循环受阻所致 B. H2CO3/NaHCO3对血浆pH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组织液中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 C. 内环境的温度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但渗透压基本不变

D. 葡萄糖以主动运输方式从消化道腔中进入内环境,组织液中的CO2有害无益 4(中山市2012接届高三上学期期末).人体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下列现象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A.寒冷时出现寒颤

B.从平原到高原,有的人出现肺水肿症状 C.接受抗原刺激后,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

D.饮水不足时,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

5(枣庄市201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成分、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水宜生”保健杯可使饮用水呈弱碱性,长期使用可降低体液的酸度,改善体质 B.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清除病原体,其作用对象是抗原,与内环境稳态的关系不大 D.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成分可以交换,它们共同构成内环境

6.(2011年江苏高三调查)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正常人体内环境的特征是( ) A.血浆的酸碱度近中性,pH为7.35~7.45 B.血浆的渗透压高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C.男性每100 mL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约为12~15 g D.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低于37 ℃

7.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 ) A.酶促反应加快

C.细胞代谢异常

B.渗透压下降 D.血糖含量偏高

8.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有3种以上的生理系统参与维持内环境稳态 B.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失调与外界环境无关 C.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有限 D.稳态有利于参与其调节的器官保持机能正常

9.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血液pH的变化趋势、引起pH变化的物质、能起缓冲作用的物质分别是

A.降低、CO

2、Na2CO3 C.升高、CO

2、H2CO3

B.降低、乳酸、NaHCO3 D.升高、乳酸、NaHCO3

10.(2011年温州八校联考)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因素会引起内环境发生变化,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剧烈运动中,内环境的pH有下降趋势

B.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进而引起组织水肿 C.中暑是神经调节紊乱造成的,与体液调节无关 D.佝偻病与内环境的稳态失调有一定的关系

11.(2011年厦门质检)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成分、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长期饮用弱碱性的水会改变内环境的pH B.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调节

D.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成分可以交换,它们共同构成内环境

12.(2011年泰州调研)人体内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

2 生活所必需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渗透压的稳定遭到破坏,必然会引起代谢紊乱

B.pH和温度的稳定,都给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创造了条件

C.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也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 D.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维持的,体液调节占主导地位 13.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血液pH的变化趋势、引起pH变化的物质、能起缓冲作用的物质分别是

A.降低、CO

2、Na2CO3 B.降低、乳酸、NaHCO3 C.升高、CO

2、H2CO3 D.升高、乳酸、NaHCO3

14.(2010年高考安徽理综)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的渗透压下降会刺激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 B.内环境是一个主要由H2PO4/HPO4构成的缓冲体系 C.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 D.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

15.用某种药物饲喂动物,一段时间后测得实验组比对照组动物血浆中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增高,该药物的作用可能是( ) A.增强血红蛋白的合成能力 B.提高血浆蛋白的含量 C.增加红细胞的生成数量 D.对红细胞有破坏作用

16.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葡萄糖以自由扩散方式从消化道腔中进入内环境 B.H2CO3/NaHCO3对血浆pH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C.内环境的温度随气温变化而变化 D.人体的内环境即指体液

17.(2011年威海质检)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最确切的是( ) A.由于血浆中的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使内环境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B.内环境的温度、pH、渗透压是维持稳态恒定不变的因素

C.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激素的调节下,通过各组织、器官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D.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体液、免疫系统等的调节下,通过各组织、器官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18.如图所示,表示人运动前后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请分析一下BC段变化的原因( )

-

2-A.乳酸与NaH2PO4反应生成H3PO4 B.乳酸与血液中的O2发生氧化反应 C.乳酸与碳酸钠反应掉了 D.乳酸与NaHCO3反应生成CO2

19.如图为正常人体内肝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体液的成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肝糖原的形成发生在③中 B.体液①中含有胰岛素和血浆蛋白 C.图中②③构成了肝细胞生存的直接内环境

D.正常情况下,①②④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动态平衡

20.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人的血液pH通常在7.35~7.45之间,变化不大的原因是( ) ①HCO

3、HPO4等缓冲物质对血液酸碱度起缓冲作用 ②通过呼吸系统可不断排出CO2

③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随尿排出体外

④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强度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血液pH的相对稳定

⑤食物中的碱性物质与新陈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所构成的缓冲对调节了血液pH A.①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⑤

21.(2011年菏泽模拟)如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结构1和结构2中的细胞所处的具体内环境不同 B.当人体发生花粉过敏反应时,C液会减少

C.当组织细胞产生的代谢产物大量累积在C液中时,B液会增加 D.当人进食1小时后,A液中的胰高血糖素含量会迅速升高

22.(2011年南通联考)如图表示三种海蟹在其他环境条件一定时,实验条件下,不断改变海水盐度,它们血液浓度的变化情况(已知海水的浓度约为0.5 mol/L),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2-

①在较低浓度的海水中才能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是甲 ②无法判断甲、乙、丙调节内环境相对稳定能力的强弱

4 ③调节内环境相对稳定能力最弱的是乙 ④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能力最强的是丙

A.①③④ B.①③ C.③④ D.②

23.H1N1流感病毒会引起机体发烧、鼻塞等症状,有人在刚刚有点发烧时就服用扑热息痛药,使体温迅速下降。

(1)医生认为这样的做法不可取,因为一定限度内的发热是机体的良性反应,是人体________________调节网络维持机体稳态的集中体现。

(2)试列举发烧现象产生时,细胞中________(细胞器)产生的能量除了使体温上升,还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肌肉注射相比,静脉点滴将大剂量药物迅速送到全身细胞。请写出下图中4处内环境成分的名称: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答案:(1)神经—体液—免疫

(2)线粒体 为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提供能量、为合成相应抗体提供能量 (3)组织液 血浆 淋巴 组织液(B、C对应内环境成分可颠倒) 24.内环境是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正常情况下能够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人体完成各项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人体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及化学物质含量会发生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人体维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正常个体的特异性免疫存在差异,如有的人体内具有抗肝炎病毒的抗体,有的人体内却没有,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尝试构建人体肝脏内血浆、组织液、成熟红细胞内液间O

2、CO2扩散的模型(①在图形框间用实线箭头表示O2,用虚线箭头表示CO2。②不考虑CO2进入成熟红细胞内液。) 5 血浆

成熟红细胞内液

组织液

答案:(1)细胞的代谢活动和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2)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3)不同个体在生活过程中会接受不同抗原的刺激 (4)见下图

25.分析下图,回答问题:

(1)据图1写出以下各种结构的名称:a________、b_______、c________。

(2)发生过敏反应时图1中[ ]________的通透性增大,血浆蛋白进入[ ]________,使它的渗透压________;过度疲劳时,代谢产物的大量积累,导致[ ]____________渗透压________;严重营养不良使血浆蛋白含量下降,[ ]______的渗透压________,因而水分向________;淋巴循环[ ]受阻。以上原因都可能使组织液的量______而出现________现象。

(3)根据图2回答下列问题:

图中能直接相互交换物质的体液是(填标号)________。图中的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填标号)________。CO2浓度最高的内环境成分是标号________。

答案:(1)毛细血管 细胞膜 毛细淋巴管

(2)a 毛细血管 B 组织液 升高 B 组织液 升高 A 血浆 降低 组织液渗透 D 增加 组织水肿 (3)①和③、③和② ③、④ ③

6 26.H1N1流感病毒会引起机体发烧、鼻塞等症状,有人在刚刚有点发烧时就服用扑热息痛药,使体温迅速下降。

(1)医生认为这样的做法不可取,因为一定限度内的发热是机体的良性反应,是人体________调节网络维持机体稳态的集中体现。

(2)试列举发烧现象产生时,细胞中________(细胞器)产生的能量除了使体温上升,还能__________。

(3)与肌肉注射相比,静脉点滴将大剂量药物迅速送到全身细胞。请写出下图中4处内环境成分的名称: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答案:(1)神经-体液-免疫

生物工程与生物技术范文第6篇

1(本溪一中、庄河高中201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下列现象中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A.饮食过咸,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B.胰岛素受体缺乏,导致血糖水平过高 C.抗原刺激,导致T淋巴细胞增殖分化

D.环境温度下降,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

2(台州市201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评估).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内环境主要由血液、组织液和淋巴组成

B.O

2、血红蛋白、葡萄糖、胰岛素等均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C.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发生在内环境 D.长期营养不良容易导致机体组织水肿

3(吉林市普通中学201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人体的内环境即指细胞外液,发生组织水肿一定是淋巴循环受阻所致 B. H2CO3/NaHCO3对血浆pH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组织液中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 C. 内环境的温度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但渗透压基本不变

D. 葡萄糖以主动运输方式从消化道腔中进入内环境,组织液中的CO2有害无益 4(中山市2012接届高三上学期期末).人体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下列现象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A.寒冷时出现寒颤

B.从平原到高原,有的人出现肺水肿症状 C.接受抗原刺激后,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

D.饮水不足时,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

5(枣庄市201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成分、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水宜生”保健杯可使饮用水呈弱碱性,长期使用可降低体液的酸度,改善体质 B.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清除病原体,其作用对象是抗原,与内环境稳态的关系不大 D.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成分可以交换,它们共同构成内环境

6.(2011年江苏高三调查)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正常人体内环境的特征是( ) A.血浆的酸碱度近中性,pH为7.35~7.45 B.血浆的渗透压高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C.男性每100 mL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约为12~15 g D.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低于37 ℃

7.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 ) A.酶促反应加快

C.细胞代谢异常

B.渗透压下降 D.血糖含量偏高

8.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有3种以上的生理系统参与维持内环境稳态 B.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失调与外界环境无关 C.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有限 D.稳态有利于参与其调节的器官保持机能正常

9.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血液pH的变化趋势、引起pH变化的物质、能起缓冲作用的物质分别是

A.降低、CO

2、Na2CO3 C.升高、CO

2、H2CO3

B.降低、乳酸、NaHCO3 D.升高、乳酸、NaHCO3

10.(2011年温州八校联考)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因素会引起内环境发生变化,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剧烈运动中,内环境的pH有下降趋势

B.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进而引起组织水肿 C.中暑是神经调节紊乱造成的,与体液调节无关 D.佝偻病与内环境的稳态失调有一定的关系

11.(2011年厦门质检)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成分、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长期饮用弱碱性的水会改变内环境的pH B.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调节

D.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成分可以交换,它们共同构成内环境

12.(2011年泰州调研)人体内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

2 生活所必需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渗透压的稳定遭到破坏,必然会引起代谢紊乱

B.pH和温度的稳定,都给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创造了条件

C.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也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 D.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维持的,体液调节占主导地位 13.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血液pH的变化趋势、引起pH变化的物质、能起缓冲作用的物质分别是

A.降低、CO

2、Na2CO3 B.降低、乳酸、NaHCO3 C.升高、CO

2、H2CO3 D.升高、乳酸、NaHCO3

14.(2010年高考安徽理综)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的渗透压下降会刺激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 B.内环境是一个主要由H2PO4/HPO4构成的缓冲体系 C.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 D.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

15.用某种药物饲喂动物,一段时间后测得实验组比对照组动物血浆中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增高,该药物的作用可能是( ) A.增强血红蛋白的合成能力 B.提高血浆蛋白的含量 C.增加红细胞的生成数量 D.对红细胞有破坏作用

16.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葡萄糖以自由扩散方式从消化道腔中进入内环境 B.H2CO3/NaHCO3对血浆pH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C.内环境的温度随气温变化而变化 D.人体的内环境即指体液

17.(2011年威海质检)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最确切的是( ) A.由于血浆中的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使内环境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B.内环境的温度、pH、渗透压是维持稳态恒定不变的因素

C.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激素的调节下,通过各组织、器官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D.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体液、免疫系统等的调节下,通过各组织、器官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18.如图所示,表示人运动前后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请分析一下BC段变化的原因( )

-

2-A.乳酸与NaH2PO4反应生成H3PO4 B.乳酸与血液中的O2发生氧化反应 C.乳酸与碳酸钠反应掉了 D.乳酸与NaHCO3反应生成CO2

19.如图为正常人体内肝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体液的成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肝糖原的形成发生在③中 B.体液①中含有胰岛素和血浆蛋白 C.图中②③构成了肝细胞生存的直接内环境

D.正常情况下,①②④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动态平衡

20.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人的血液pH通常在7.35~7.45之间,变化不大的原因是( ) ①HCO

3、HPO4等缓冲物质对血液酸碱度起缓冲作用 ②通过呼吸系统可不断排出CO2

③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随尿排出体外

④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强度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血液pH的相对稳定

⑤食物中的碱性物质与新陈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所构成的缓冲对调节了血液pH A.①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⑤

21.(2011年菏泽模拟)如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结构1和结构2中的细胞所处的具体内环境不同 B.当人体发生花粉过敏反应时,C液会减少

C.当组织细胞产生的代谢产物大量累积在C液中时,B液会增加 D.当人进食1小时后,A液中的胰高血糖素含量会迅速升高

22.(2011年南通联考)如图表示三种海蟹在其他环境条件一定时,实验条件下,不断改变海水盐度,它们血液浓度的变化情况(已知海水的浓度约为0.5 mol/L),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2-

①在较低浓度的海水中才能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是甲 ②无法判断甲、乙、丙调节内环境相对稳定能力的强弱

4 ③调节内环境相对稳定能力最弱的是乙 ④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能力最强的是丙

A.①③④ B.①③ C.③④ D.②

23.H1N1流感病毒会引起机体发烧、鼻塞等症状,有人在刚刚有点发烧时就服用扑热息痛药,使体温迅速下降。

(1)医生认为这样的做法不可取,因为一定限度内的发热是机体的良性反应,是人体________________调节网络维持机体稳态的集中体现。

(2)试列举发烧现象产生时,细胞中________(细胞器)产生的能量除了使体温上升,还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肌肉注射相比,静脉点滴将大剂量药物迅速送到全身细胞。请写出下图中4处内环境成分的名称: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答案:(1)神经—体液—免疫

(2)线粒体 为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提供能量、为合成相应抗体提供能量 (3)组织液 血浆 淋巴 组织液(B、C对应内环境成分可颠倒) 24.内环境是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正常情况下能够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人体完成各项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人体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及化学物质含量会发生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人体维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正常个体的特异性免疫存在差异,如有的人体内具有抗肝炎病毒的抗体,有的人体内却没有,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尝试构建人体肝脏内血浆、组织液、成熟红细胞内液间O

2、CO2扩散的模型(①在图形框间用实线箭头表示O2,用虚线箭头表示CO2。②不考虑CO2进入成熟红细胞内液。) 5 血浆

成熟红细胞内液

组织液

答案:(1)细胞的代谢活动和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2)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3)不同个体在生活过程中会接受不同抗原的刺激 (4)见下图

25.分析下图,回答问题:

(1)据图1写出以下各种结构的名称:a________、b_______、c________。

(2)发生过敏反应时图1中[ ]________的通透性增大,血浆蛋白进入[ ]________,使它的渗透压________;过度疲劳时,代谢产物的大量积累,导致[ ]____________渗透压________;严重营养不良使血浆蛋白含量下降,[ ]______的渗透压________,因而水分向________;淋巴循环[ ]受阻。以上原因都可能使组织液的量______而出现________现象。

(3)根据图2回答下列问题:

图中能直接相互交换物质的体液是(填标号)________。图中的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填标号)________。CO2浓度最高的内环境成分是标号________。

答案:(1)毛细血管 细胞膜 毛细淋巴管

(2)a 毛细血管 B 组织液 升高 B 组织液 升高 A 血浆 降低 组织液渗透 D 增加 组织水肿 (3)①和③、③和② ③、④ ③

6 26.H1N1流感病毒会引起机体发烧、鼻塞等症状,有人在刚刚有点发烧时就服用扑热息痛药,使体温迅速下降。

(1)医生认为这样的做法不可取,因为一定限度内的发热是机体的良性反应,是人体________调节网络维持机体稳态的集中体现。

(2)试列举发烧现象产生时,细胞中________(细胞器)产生的能量除了使体温上升,还能__________。

(3)与肌肉注射相比,静脉点滴将大剂量药物迅速送到全身细胞。请写出下图中4处内环境成分的名称: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答案:(1)神经-体液-免疫

上一篇:微笑面对失败范文下一篇:茶文化的寓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