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教学实录范文

2024-06-19

特级教师教学实录范文第1篇

为了让新教师尽快适应新的教学环境,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学校对新教师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拜师学艺,虚心求教。做到课堂教学理念新,互动多,气氛活,效果好。第四周教务处组织安排了新来的4位教学人员分别上了一堂彰显个人风采的亮相课。

校领导高度重视,参与其中,教研组成员听课积极,教研组长听课后,依据“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进行评课。

在集体评议中,一致认为此次亮相课具有的共同特色是:

1、执教者都非常重视,个个准备充分,精心设计教案,合理利用多媒体课件,都先试了教,再修改、完善,力求精益求精。

2、教师的基本功扎实语言表达准确、清楚、流畅,书写规范、美观,教育教学方式灵活,课堂驾驭能力强,教态自然、亲切。

3、教师对教材处理恰当,重点、难点突出,讲课思路清晰,注重了因材施教,教学上善于将生活引入课堂,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动手能力等得到了有效训练。

4、教师教学理念新能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5、课件制作精美,设计合理,课堂容量大,节奏快,学生思维高度集中,教师引导得法,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效率高,效果好。

6、田华老师能灵活处理教材,善于想办法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巧妙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水到渠成地实现教学目标。能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适时相机而导,灵活驾驭课堂,气氛活而不乱,既深入浅出地传授了知识,又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能力,真正做到了优质高效。

评课中,也指出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1、个别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要加强,要尽力做到抑扬顿挫、声情并 茂。

2、个别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较肤浅,挖掘不够深,讲授操练不到位。设计的问题不够贴近学生生活,不能激活学生思维,导致课堂气氛沉闷。

3、课堂上要加强师生互动,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4、新参加工作的教师应学习新课程教学理念,多听课,学习课堂教学艺术,提高课堂驾驭能力。

特级教师教学实录范文第2篇

你有朗读的习惯吗?你有天天朗读的爱好吗?你从朗读中获得过愉悦或惊喜吗?

面对即将到来的高三,我们怎样在这个暑假里针对语文学科的学习规律确定策略?怎样针对自己语文学习的现状制定计划?用怎样的方法来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这些问题实实在在地摆在我们每一个新高三同学面前,我们期待着寻觅好策略、好方法、好技巧。其实这种策略、方法、技巧远在天边近在眼前,那就是——“读”。

这里所说的“读”指的是具体的、狭义的“朗读”:读现代文,读文言文,读古诗词,读优秀作文。这里所指的“读”是有声、有情地朗读或轻读。

读文言文可以增强“语感”,读诗词可以品尝“情感”,读散文可以品味“美感”,读议论文可以揣摩“逻辑感”。言之确凿,言之实在。

保持、坚持天天“读”是暑假语文学习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也是高考语文复习事半功倍的好方法,它是高三学习必须经历的过程。

如果说“看”是与知识近距离接触的话,那么,“读”是与知识“零距离”的接触。“读”让你轻易、轻松走进知识的殿堂,领略殿堂的绚丽和辉煌。

设想一下,每天你的朗朗读书声,穿透晨雾,目送夕阳,让行人驻足,让邻居侧耳,这是一种多么美好的情景,多么美好的境界啊!

面对语文学习的对象——现代文、文言文、古诗词、优秀作文,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的方法:

现代文——可以轻声读 在“朗读”中你去发现文章主旨、观点,你去揣摩文章结构、层次,你去感悟呈现文章逻辑关系和表现情感关系的精彩语言。

如果读议论性文章,要读出文章的逻辑——是并列还是层进?是总分还是分总?还要读出文章的观点——全文的中心观点,局部的分观点;如果读优美的散文,要读出文章的结构——叙述、描写的顺序;要读出文章的含意——文本意义和作者通过文字想表达的深层意义;要读出文章的语言——在语境中的特殊意义:比喻意义、象征意义、含蓄意义。

文言文——可以大声读 在“朗读”中培养语感,积累词汇,加深文意的理解。叶圣陶先生曾说:要亲切地体会白话与文言的种种方面,就必须花一番功夫去吟诵白话与文言。正因为这样,我们就需要通过朗读来巩固我们所积累的知识,需要通过朗读来训练文言的阅读能力及

1 / 2 语感。

如果是传记性的文章,就要读出情节的脉络、事件的缘由,要读出人物的关系、人物的品行;如果是游记、随笔、小品类的文章,要读出描写的层次,要读出寓于景物描写中的道理,要读出寓于故事中的哲理。

古诗词——可以根据诗词的内容需要有情感地读,读出诗词的主旨、节奏、韵味、精美的语言。

优秀作文——可以轻声读 在朗读中,充满诗意的文字会带给你想象的美丽,蕴涵才气的文字会带给你文字的魅力。

如果是议论、说理性的作文,也可以静静地吟诵,把情感频道“调”到“思考”这一档,想一想,文章阐述的道理我是否理解,文章说理的论据我是否知晓,文章呈现的结构我是否娴熟。在朗读中,你会慢慢体会到作者新颖独特的观点,品味到作者丰厚、丰实的积累。

要想自己有佳作的产生,必须要朗读大量优秀作文,必须要有丰富的语感积累,积累的流水,常常在朗读中润物细无声地潜移默化地流淌入你知识的仓库,丰富你智慧的积淀。

当你的朗读达到一定的数量时,你的思路与文采就会如溪水汩汩流淌。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朗读的重要性。

朗读中可以产生对文章(诗词)主旨、形象的理解和感受。鲁迅先生曾说过“汉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叶圣陶先生也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语文学习中的朗读就是借助有声的语言文字,感受、理解源于作品的形象、道理,使作品中的情、景、物、人、事、理在我们的内心活起来,好像“看到”、“听到”、“闻到”、“尝到”一样.。作品中的语言通过朗读,能够使朗读者内心受到刺激而引起对客观事物的感知、体会和思考。

其实,“朗读”有助于培养我们对语言的审美能力,有助于增强我们对文意的理解能力,也有助于提高我们对写作的表达能力。所以,朗读的过程也是一种非常高雅的又很有情调的学习享受。精彩的人物对话,形象的人物描写,充满激情的抒情,蕴涵哲理的叙述„„这一切都有助于我们进入作者的情感境界,有助于我们获得读者与作者角色转换的愉悦。当我们“朗读”到“忘我”之时,作品之“美”犹如出于我之“心”,作品之“情”犹如出于我之“口”。

朗读是大树的根,它能使你永远枝叶茂盛;朗读是源头的水,它能使你永远清澈鲜活。朗读是雪山上的雪莲,采摘到它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的过程;朗读是深海里的鱼,捕捉到它需要劈风斩浪的毅力。

特级教师教学实录范文第3篇

关键词:特级教师;成长;启示

“传道、授业、解惑”(韩愈)大抵是我国古代对教师职业角色的最经典论断。而经典之为经典就在于它对未来的开放性与生成性,型塑它的就是时代的发展。语文教育虽说古老,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才走过了100多年。上世纪的曲曲折折,直至改革开放以后,语文教育终于迎来了春天。在小学语文教育蹒跚前进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时代型塑出了一个个温暖的身影,其中有一批就扎根在江苏这片土地上。

江苏小学语文的天空从来都是星光灿烂、名师荟萃的,而且在这些名师中间,总有几位傲立群芳,站在全国小语的制高点上。“苏派教学”某种意义上更像是小语的“苏派”。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小学语文名师谱系大致可划分为四代:“文革”前十多年是第一代,代表人物当推斯霞、霍懋征、王兰老师等。其中斯霞老师以她的“随课文识字”,更以她的“童心母爱”,在全国小语界,也在全体教育者心中树起了一座丰碑。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头十年是第二代,代表人物首推李吉林老师。李老师的“情境教育诗篇”不光是对母语教学的卓越创造,而且在当代教育理论园地也堪为“教科书”。李吉林老师的成就再次证实,一个小学语文教师也可以锻铸成教育家!上世纪90年代是第三代,这是全国小学语文教学务实精进的十年,教坛上可谓群星璀璨,于永正、贾志敏、支玉恒等一大批名师成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新标杆。除了于永正在全国广受拥戴、占尽风流之外,张庆、朱家珑、袁浩等一批江苏小语教坛的领袖,在教材、教研等领域也是异军突起。21世纪的头十年自然就是第四代了。这是语文教学的黄金年代,课程改革的春风把小学语文教坛熏得如火如荼,一批中青年名师走到了台前,孙双金、窦桂梅、王崧舟、薛法根等名字开始为大家所熟知,而江苏的孙双金、薛法根分别以其深沉雄浑、睿智洒脱的教学风格,成为新一代名师的翘楚。这样的划分当然不可能绝对,事实上,一位真正的名师,其影响力往往超越时空,深深感召和激励着他们身后一代又一代教育新人的成长。

“江山代有才人出”。江苏小语未来的10年、20年谁领风骚?心里的疑问还没说出口,代表“新生代名师”的祝禧、管建刚、魏星、潘文彬、王笑梅等等便已经悄然而至。

历数几代特级教师,不禁心生一问,究竟是些什么独特的品质让他们在教师群体中脱颖而出,在不同时代的小语园地中绽放异彩?面前这本《特级教师思想录·小学语文卷》中也许隐藏着一些答案。“特级教师”是一个怎样的群体?教育部《特级教师评选规定》的“定义”是:“国家为了表彰特别优秀的中小学教师而特设的一种既具先进性、又有专业性的称号。特级教师应是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专家。”由此看来,这样一个群体,恐怕至少具备以下一些条件——

师德的丰碑。道德、品格的崇高不仅是我们衡量一位教师,更是衡量一个人的精神标准。这一点从古而今已有太多的原创性阐述和衍生性表达,但这里可能还有一个价值排序的问题仍然值得一提。即“师德”对教师是一个必要含义,对于启人育人之师,道德、德行就应是教师资格准入的必要条件,因为以人为交往对象的事业如果道德出了问题最终祸害的是人是社会是国家是民族。所以对于教师而言,德行具有一票否决权。当然,这是一种理想的状态,是人们对于教师职业的美好向往,而且教师群体也仍然有道德水平差异,但德行其实更应该是教师自己心中的“道德律令”(康德)。这一点,诸位前辈堪为楷模。

斯霞是一座丰碑。她是一座大写的“人”的丰碑。作为一个人,斯霞一生坎坷,但从来没有向黑暗、向困难和挫折低头。她坚守自己的信仰,坚守自己的理想,坚守自己的学校,坚守自己的课堂。用94年的时间长度,用堪称“伟大”的高度和宽度,书写了一个大大的“人”字。她是一座人民教师杰出代表的丰碑。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她钟爱教育,关爱孩子,酷爱语文,热爱教学,语文教学成为她基本的生活方式和深刻而美好的生命体验。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她从未停止过探索和实践,在识字教学领域,她成为分散识字教学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非常了不起的[2]。

李吉林老师从上世纪60年代起就不知疲倦地奋力前行,从情景教学法到情境教学论,再到情境教育论,她超越了学科教学的藩篱,发展出了一套旨在促进儿童生命整体发展的教育理论体系,其理念中流淌着中华民族“赞天地之化育”的血脉。

张庆老师淳朴宽厚,他与苏教版教材编写团队一同打造了一套高质量的小学语文教材,让“苏教版”融入全国小语教材的主流。于漪老师认为这套教材“特色鲜明,体现了传统经验与现代意识的完美结合”。在《张庆文集》首发式上,柳斌先生说,张庆先生为母语教育研究献上了一个完整的样本,为教育工作者树立了一座师德师范的丰碑。

王兰老师的和谐教育思想道出了语文教育的本真:语文是一种幸福的生活,是师生共同的生活。她带着这样的理想,虚心学习、与时俱进。她探索出的汉语拼音教学经验具有广泛的影响。更为可贵的是,王兰老师将这些经验毫无保留地给予后学,近二十多年来,她大力培养教学新秀,门下弟子已逾四代,并且在她的指导下快速成长起来,使兰之幽香在小语界愈发香远。

……

这些高尚的品德与他们的教育事业密不可分,不仅让他们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也给后辈同仁树立起了精神的标杆。

思想的高地。这些特级教师关心教育现实且不安于现状,期望通过努力去改变。有教育理想才有可能去追求理想的教育。理想的意义不在于实现,而在于让人明了现实的困境,知道现实距离理想有多远,发现改进现实问题的可能空间,就好像柏拉图的完美政治虽说从未存在过,也几乎不可能存在,但它仍然是对任何真实的政治制度的一个严重的理论挑战[5]。因此,若想看到前方的道路,就必须“用心地抬起头”来。

对教育的深入思考使他们树立了可贵的教育信念。可以说,这也是一个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现实主义群体。一名怀揣理想的教师必须同时勇于面对现实才具有的社会价值。所以仅仅提出教育理想还远远不够,不去实践或遇到挫折就放弃,理想就成了幻想。这其中起关键作用的可能就是对教育的信念。

薄俊生老师坚信,语文教育的价值追求在于人的发展(于是他实践着他的发展性教学);管建刚老师坚信,作文教学中生活富于生成,文心重于文字,讲评重于指导,多改重于多写,真实重于虚构,发现重于观察(于是他开始他的“作文教学革命”);戚韵东老师坚信,应当让儿童以喜欢的心情来学语文,以语文的视界来学语文,以个性的呼唤来学语文,以陪伴的温度来学语文(于是她总是不停地问自己:“孩子们学语文快乐吗?”);潘文彬老师坚信,语文教学应当切实地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通过语文的学习幸福地成长为具有良好语文素养的“语文人”(于是他要求自己从教学的目标、内容、手段、组织形式到教学评价都要扎扎实实)……

教育信念在长期的实践中有助于建构起各自的教育教学思想,形成一个个相对完善的体系,这种思想体系有几个特点:第一,靠近规律。规律是马克思所谓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迈进的阶梯,也是实现教育理想的依凭。《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小学语文卷》给我的整体感觉是,它所容纳的思想可谓占领了语文教育教学领域的高地,抓住了语文教育中的诸多重要规律。第二,由于坚信这些思想贴近规律,这些思想者虽然也随着认识的深入不断调整和丰富完善,但核心思想被坚守了下来,不随风摆动,由教育信念凝固为学术定力。第三,对于这些思想的把握并非完全源自理论的论证,逻辑的推演,其中有很多是教学的直观把握。这体现的可能就是一种教育智慧。只有智慧才能让他们在如此复杂、割裂、无奈而又万分美好的教育现实中趟出一条路来。

风格的境界。通常情况下,一位教师从新手到专家需要经历若干发展阶段。往往从模仿开始,甚至一举手一投足都向心中的“灯塔”靠拢,这其实是一种“见贤思齐”的意识,在模仿与思考中会逐步找到自己,过滤掉一些徒具形式的机械模仿,发现属于自己一片天空,并在不断的实践中沉淀下一些东西,这些东西越积越厚,最终成为核心的、主要的理念与意识,进而形成他们自己的特色,步入风格之境界。这时候自己也成了被后生模仿的对象。这种“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和表现”就是教学风格。它是“教学艺术个性化的稳定状态之标志”。风格即是境界,“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孙双金的深沉雄浑,薛法根的清简洒脱,祝禧的文化气质……这些教学风格的形成大致经历了几个转变:由局部向整体转变,具有教育教学的全局眼光是形成风格的必须,零敲碎打很难形成合力,搭好了观念的大框架,各个部分就会找到自己的位置,格局才能形成;由技术向艺术转变,如果对教学的感觉还停留在工艺加工的层面,教学就成了标准化的生产线,就不会用个性化的教学培养出个性化的学生;由自发向自觉转变,风格的形成往往不是预设的结果,而是在混沌中前行时的自然积累,懵懂的教学往往是一种自发的感觉使然,但由于思想框架以及个人气质精神的整体影响,会产生一种聚拢之效,而风格一旦显山露水,又会在不经意间得到强化,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这样,风格就日趋成熟与稳定。

其实,无论师德、思想还是风格,所有的一切不仅需要想出来、说出来,更需要做出来,这个教师群体之所以能有今天让人敬佩的成绩,说到底还是“用思维反思现状,用行动改变现状”的过程与结果,“先做起来,并坚持做下去”非常重要。于是,认识到他们“有什么”以后,自然就该追问他们是如何获得这些品性与素质的。捧读书稿,我们不难发现,他们——

勤于读书。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一个常新的命题,它在逻辑上似乎已是不证自明了。在这里需要引起关注的是,我们常常将学习的眼光聚焦于特级教师的课堂,最多也就延伸到他们的备课(如文本的解读等),而忽视了他们潜心涵养的“诗外功夫”。其实,文本解读与课堂教学更像是这些优秀教师“学习成果的展示与交流”,而在此之前的熟读精思博览历练等才更具借鉴效仿的价值。

李吉林老师每天读书不少于3小时;72岁的张庆老师至今对《论语》《老子》《易经》等国学经典保持着浓厚的兴趣,每天潜心阅读、笔耕不辍;薛法根老师即使在学校处理事务到半夜,回去后仍要再看两小时的书;孙双金老师则更有一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结识苏霍姆林斯基,拜访巴班斯基,和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对话,与语文教育大师叶圣陶交流,从而炼出自己的“十年功”……

学习名师不妨从读书开始。当下,正如一些学者坦言,教师群体的读书可能成了问题,教师拒绝读书有一些主客观原因,比如缺少环境,缺少闲暇,缺少需要,所以或疲于事务,或迷于题海,或干脆游戏人生。需要明白,教师的认知结构必须是开放而不能是闭合的,保持开放的姿态才能避免教学工作的低水平重复,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儿童,这一切都绕不过读书。如果说现实确实存在着诸多阻碍,那么这些特级教师似乎已经找到了回旋的夹缝空间。也许我们可以说:能够找到多大的生存夹缝,你的教育理想就有多大的现实空间。

躬于实践。如果教育理想需要仰望星空,那么脚踏实地就必须躬亲实践。《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小学语文卷》中没有空想家,只有实践者。他们其中的很多人都在教坛上躬耕了十几年、几十年,斯霞、李吉林、王兰、袁浩、于永正老师等老一辈特级教师,更是付出了四五十载的岁月。八十多岁的王兰老师至今仍然坚持每天去学校“上班”,辛勤指导一批又一批的青年教师;于永正老师七十多岁仍然在课堂上为全国各地的老师垂范;新生代的青年才俊们更不必说,他们当中的每一个人,都在做着一件事情——用实践去实现理想。

情智语文、文化语文、简单语文、诗化语文、生命语文……他们抛出了很多这样的主张与理想。对此一些有识之士持审慎的批评态度,但我想,对那些改革者,特别是那些青年改革者的教育主张我们更应当投注的是关心与帮助。毕竟发现问题、提出主张对于教育研究是何等难得!毕竟勇于思想、躬于实践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何等珍贵!

善于反思。谈到教师专业发展似乎已经绕不开“反思”的问题。这个优秀的教师群体之所以能够在小语教学中体现出某种优势,就在于他们借助反思看到了“可以做得更好”的空间,这是反思的最大价值。

我们提倡日常的教学反思,即一篇课文或一堂课教学结束后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利弊得失,从而让下一次变得更好。这样的反思当然需要,但是还不够。二十世纪的史学大师汤因比因其著作《历史研究》获得了至高的荣誉,其重要的价值之一就在于他拓展了史学研究最普遍的基本单位:“(空间上)从单个的民族国家扩展到文化或文明的范围”,“(时间上)从一国一邦的盛衰兴亡到整个文明体系的发生、发展和消亡”,打破了“国别史”和“断代史”的研究方法。教师的反思似乎也有一个“反思单位”的问题。一是在反思的时间上,需要有一种“长时段”(借用布罗代尔的历史学概念的喻意的反思。也就是像于永正老师那样,反思自己走过的所有时光,甚至包括在历史长河中审视这段属于自己也属于语文教学的时间段的价值与意蕴,它的好处在于看到时代的优越与局限,给身在其中的自己以定位;二是在反思的空间上,包括课堂的教学行为、教学方法乃至自己的整个教育理念。从教育教学到人生的成长与发展,都应当进入反思的视野,因为一个教师对人生的认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他对教育的认识。书中这些特级教师无论持什么样的教育教学观,他们往往隐含着一个共同的人本预设,那就是将师生关系视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的反思不仅需要对象,还需要能够提供丰富意义的“反思背景”。因为背景的整体性可以让部分显现出更为全面的意义与价值。维特根斯坦说:“告诉我你怎样在寻找,我就告诉你,你寻找的其实是什么。”[12]反思方式往往决定着你的反思所得。

课程产生于人类代际的更迭,它可以将前人业已熟悉的路径以经济高效的方式授予后人,从而让累进式的社会发展成为可能。于是,使每一代人的知识可以向后无限传承,形成可以让后继开拓者拾级而上的知识的阶梯,便成了课程的本然意义。

课程如是,这本“思想录”大抵也如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特级教师评选规定[J].人民教育,1993(Z1).

[2]杨九俊.斯霞的意义[J].江苏教育研究,2011(1).

[3]周一贯.名师文化:小语界不落的彩虹——献给“全国小学语文名师研究中心”[J].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06(9).

[4]根据于漪老师在《张庆文集》首发式上的发言整理.

[5]赵汀阳.坏世界研究:作为第一哲学的政治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6]李如密.教学风格的内涵及载体[J].上海教育科研,2002(4).

[7]蔡海鹏.学“名师”与学书法[J].人民教育,2005(3—4).

[8]吕赟.我们应该向名师学“内功”[J].教学与管理,2006(9).

[9]朱永新.教师们为什么拒绝读书[J].天津教育,2007(9).

[10]陈纳.地理与时间的碎片[J].读书,2011(7).

[11]晁福林.论中国古史的氏族时代——应用长时段理论的一个考察[J].历史研究,2001(1).

[12]Wittgenstein. Philosophical Remarks[M].Blackwell:1975.27,转引自赵汀阳.身与身外:儒家的一个未决问题[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1).

特级教师教学实录范文第4篇

本学期学校组织学习了魏书生老师的《我是这样做教师的》,读完后感触颇深,敬佩他乐观、进取的态度,敬佩他平和的心态,敬佩他独特个性,敬佩他独特的教育观念与方法。

魏书生老师尊重每一位学生,把他们当作拥有独立思想的完整的人对待,而不是小孩子。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用心去引导他们。

魏书生讲课始终秉持“教师不替学生讲学生自己能讲清楚的问题,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的原则。尽可能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展示机会,培养学生自信心、成就感。在课堂中多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想方设法让每位学生的嘴巴张开,更重要的是多给他们创造机会,给他们重复的机会,给他们再次检验纠正的机会,尽可能的多给他们展示交流的时间。魏老师注意及时发现学生暴露的问题,并作充分点评,讲解要求少而精,要有针对性,要对学生展示的结果加以提升。魏书生说,要培养学生具有比天空更广阔的胸怀,决不能让自己的胸怀像马蹄坑一样狭小,而要千方百计开拓成游泳池,开拓成湖泊,开拓成大海,甚至比天空更广阔。这样我们才能明确人生的意义,才能把精力用在于国于民,于已于人都有利的大事上,才能活得开朗乐观有意义。通过读书增加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抢挑重担,锻炼实际能力两种方式相结合,教师才能真正让自己一天比一天更强大。我们必须坚信每位学生都至少有两个自我在内心深处并存,用学生心灵深处的能源,照亮学生的精神世界,是最节省能源的方法,壮大学生的心灵世界,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是班级管理的最好办法。魏书生的原则是:在班级管理中“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时时有事做,事事有时做”。一个老师,应该对美好的事物保持敏锐的感觉,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我们培养学生,要从发现学生身上的美好、长处和闪光点出发。一个教师,应该学会自我控制,不轻易发脾气。要有爱心、耐心、也要有宽容的胸怀。生活像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教师要多做实事,要与人为善,要多看自己的长处,少想一些无法改变的弱点。要看到自身的渺小,对待人生的不幸要用笑来使它减半。多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听听音乐唱唱歌,要善于寻找欢乐,提高笑对人生的能力。 “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我们自己不好;埋怨别人太狭隘,常常是我们自己不豁达;埋天气太恶劣,常常是我们自己抵抗力太弱;埋怨学生难教育,常常是我们自己方法少。” 读魏老师的这段话,让我看到了别一个天空那美丽的风景。当我们在为课对学生越来越缺少吸引力时,我们往往只强调要加强学生的纪律与注意力,而为什么不能从自身找找原因呢?我的课堂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是否符合学生的生活基础?是否能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与其让学生来适应自己,不如让自己来适应这些学生,这样效果或许会更好。改变自己,适应环境,我们就能看到那一片天空的美丽。对待学生不同错误的多种教育方法给我的触动特别深,使我想起我在教育学生时的黔驴技穷。有时除了提高嗓门高八度外,还真觉得无计可施。自己也知道这样的方式方法对于学生并不管用,或许学生的气焰灭了,但他们的抵触情绪仍然强烈,并没有让学生真正做到信服。这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也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活泼发展,但我也实在不知该怎么做才能让学生信服。反观魏老师能在处理学生不同类型的错误时,以尊重为前提,把自己定位于多种不同的角色,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使学生对自己的错误有深刻的认识,对老师佩服地五体投地,从而主动积极地改正缺点。错误要分类,方法要多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知过而改之。

魏书生老师献身教育的崇高精神,改变了我工作只是谋生的工具的想法。工作之初,每每抱怨教师工作量大,不被社会理解,而收入又和投入不成正比,对教学的热情,对学生的耐心,似乎也在抱怨与彷徨中消磨殆尽,上班成了无比痛苦的事情。当我了解了魏书生老师,我被他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震撼了!魏书生是真正的教育家,他心里装着全体学生,他爱自己的事业,更爱自己的学生,不放弃一个学生,要把所有的学生都教好,让他们学有所得。他把学生看得比自己重要,自己可以忍受生活上的种种不便,种种困难,目的是把这些学生一个一个地教育成才。这是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精神,也可以说是宗教家的精神:就是牺牲自己,拯救别人。他用满腔的爱,来谱写着人生光辉灿烂的篇章。当我遇到困难想方法,而不是一味抱怨时,困难也就迎刃而解了,学生的成绩和热爱,带给我无比的成就感和快乐,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魏书生老师的爱的教育,坚定了我不放弃一个学生的信念。魏书生身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崇高而无私的爱。它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学生内心深处阴暗的角落。他海洋般宽广的胸怀,能容纳和理解学生所有的错误。因而,他从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公平、公正地善待每一个学生,从不偏私。对待学生的错误,从不体罚,而是让学生唱歌或做件好事来改正错误。在充满爱的教育中,真正体现出他在学生心目中伟大的地位。爱是最伟大的教育。

特级教师教学实录范文第5篇

一、领会文中描写景物委婉细致,用词准确、生动,比喻形象鲜明,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朗读、背诵 教学时数:两教时。 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知识,展现春的意境。

今天,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

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怎样描绘春色的?(同学背诵:“两个黄鹤鸣翠柳,一行白簿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油东吴万里船。”)王安石在《泊船瓜州》中又是怎样描绘的?(同学背诵:“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苏舜钦在《淮中晚泊犊头》的诗中又是怎样写春的呢?(同学背诵:“春阳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铜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二、进行比较,激发兴趣。

三、学生朗读全文,要求:

1.提出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2.文中以迎接春天写到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再写到歌颂春天,读后分分看,哪几节写什么。

注意正音:

巢cháo巢 应和hâ 酝酿yùn niàng 晕yùn 第一节 迎接春天。(第一段) 第2至7节 描绘春天。(第二段) 第8至10节 歌颂春天。(第三段)

四、讲读体会: 1.第一段:迎春

(2)轻声读第1节,体会四个词尾的作用。两个“着”,两个“了”,给我们以非常柔和、亲切的感觉。 第二段:绘春。

(1)齐读总写的一句话“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一切”说明什么?没有一个例外。 “然”,是词尾,表示状态,样子的意思。

(2)朗读第2节。总写春回大地后,先分别描绘了哪些景物?怎样描绘的? 山、水、太阳的脸。 朗润:明朗,润泽。“朗润”是怎样一幅情景呢?出示月历上山景彩色照片;再叫学生看外语课发的《look and say)里第140幅“hill”这幅画,那个山,就是润泽的样子。

水涨zhǎng “朗润”“涨”“红”,非常准确地描绘了春天的山、水、太阳。 背诵第2节。

(3)第3节写小草,写得很细。从哪些方面写的?哪些词特别用得好? 钻,写生命力。嫩,写质地。

绿,写颜色。„„满是的,写范围。 软绵绵,写姿态。 “钻”,用得非常好,写草的旺盛的生命力,人盼望着春天,革从泥土里钻出来,盼望春天。草好,人欢乐。 朗读、背诵。

(4)第4节写什么呢?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么?一派怎样的景象? 树,花,蜜蜂,蝴蝶,野花。 眨 zhǎ

赶趟儿:争先奔赴目的地的意思。

写花的争春,花的色彩,花的甜味,结的果实。

花下是怎样的情景呢?有一个词用得特别好,哪个词?“闹” “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

为什么野花会像眼睛,像星星,眨呀眨的?没有明写风,但风寓在其中;没有明写太阳,但太阳寓在其中。比喻用得形象生动。

细笔描绘了一幅繁花似锦,昆虫喧闹,春意盎然的美景,色彩鲜艳,层次分明。 朗读背诵。

(5)第5节写风,写鸟,写牧童的短篇。怎么写的呢?

背诵僧人志南的诗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基扶我过桥东。沾衣不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写风的“抚摸”,风的芬芳醒郁,鸟的呼朋引伴棗叫朋反,引伙伴,短笛的嘹亮。

鸟的清脆的声音,轻风流水的声音,牧童短笛喷亮的声音应和着,构成了一首非常动听的春天交响乐,和谐优美,此起彼落。 朗读。

(6)雨中的景色描绘得同样十分动人,先写雨的形态,再写雨中景色。找两个词把雨的形态讲出来。

“细”和“密”。二个比喻形象生动。

接着写雨中屋、雨中树、雨中草、雨中人,怎么写的呢? 朗读第6节,开展想象。

“绿得发亮”“青得通你的眼”,把树木、小草经春雨淋浴后的鲜艳色彩描绘得十分逼真。“逼”什么意思呢?可以在全安石的《书湖明先生壁》诗中找一句话来形容。“两山排阈送青来”,两座山好像把门推开,把青送到眼前。灯光给人以温暖的感觉。

雨中景是静的,但静中又有动,笔笔紧扣春天。

(7)第2到6节着重写景,第7节着重写人。寥寥几笔。天上地下,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都写到了。

一年之计在于春:“计”,计划。一年中要做的事,一年的计划,在春天要好好地打算打算。 工夫:时间。

朗读第7节,体会:寥寥几笔,有景有人,勾出了春光无限好的美景。 (8)小结:

这一部分绘春是全文的重点。细笔描绘,绘声绘色绘态,绘幼绘静,语言非常生动。比如说,写草的生命力,用“钻”;写热烈的气氛,用“闹”:写小草的青,用“逼”。细致的描绘来源于什么?细致的观察。观察以后还要怎样呢?表达出来。要仔细读书,积累词语,描绘起来就会形象生动了。 3.第三段:颂春。

(1)朗读8、9、10节。

用比喻手法。三个比喻有联系有区别,使春意越来越浓。先喻为娃娃,再喻为小姑娘,最后喻为健壮的青年,从不同角度写,写春的成长,把春天的生意盎然、千姿百态、青春活力描绘得十分动人。

五、作业:

1.诵读全文,仔细体会本文用词造句的妙处。体会那些像小河里的水流淌一样的词句是怎样从笔端流淌出来的。

2. 下周去长风公园春游,仔细观察春景,领略大好春光,写一篇《春天的歌》,也可自己命题。 板书设计 总写 一切

山、水、太阳的脸(远)

草:钻、嫩、绿、满、软绵绵

花:开满,红、粉.白、甜味儿(树上、花间、地上) 绘春 分写 风:抚摸、酝酿 雨:细、密 人:赶趟儿

颂春 生意盎然 千姿百态 青春活力

教学后记 教后:

1.接初一下学期班级后,自选了这篇教材作为补充读物。第一次教学生写景的散文,着力于细,让学生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培养学生想象的能力。 2. 学生十分喜爱,两节课教下来,学生已能背诵。 3. 兼带教“百花争艳”“繁花似锦”“芬芳黎郁”“大地回春”“万象更新”“红杏枝头春意闹”等问句。

4. 比较“买、卖”“胀、涨”。 5. 有些地方过于细碎,要改进。 又记:

第二次教《春》时,吸取了前次教得细碎的教训,重点放在朗读训练上,内客只作了粗线条的分析,学生读得比较流畅,但在写作上反映的效果反不及前次。第一次抓住细笔细绘的特点引导学生仔细品味,学生在习作上明显地进了一步,写景不是大而化之,笼笼统统,而是平时注意细致地观察,下笔具体得多,生动得多。要注意:纠正教学中缺点时,不能把长处也甩掉。(教案略) 又记:

特级教师教学实录范文第6篇

一、刘老师在引导学生对文本整体感悟时,很注重对学生由读到写、由读到文化的引领。学习“嫂”时,他提醒学生右边上面部分那一竖要贯穿上下,要学生动手写一写。在学“妮”字时,让学生根据字的结构去判断性别,还列举“爱丽丝”和“艾力斯”让学生去判断人物的性别,体会引进文字的妙趣。他还让学生在文中找出能表现朝鲜民族特点的词语,让学生感悟朝鲜的民族特色。

二、刘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了对学生概括能力的训练。他在问学生课文中有哪些事表明他们是亲人时,要求学生用三个字的词语来概括每件事:送打糕、救伤员、救老王、挖野菜。当学生的思维走入胡同时,老师给以适时的引导,终于水到渠成。

三、刘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很注重对学生揣摩表达方式的训练。阅读教学只是关注文本是不够的,要让学生知道这样表达的好处。刘老师让学生先读第二自然段,引导他们找出此段的表达顺序:请求___回忆___反问。然后再让学生快速浏览第

2、

3、4自然段,看看它们在表达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 请求___回忆___反问)?想想这样写到底重不重复?为什么? 引起孩子们的思考,让孩子们自由讨论,畅所欲言.经过讨论,孩子们终于明白其中奥妙,也学到了这样写的好处。

这堂课,刘老师让学生通过各种读的方式,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品味文本的语言,把握作者的情感。其间,刘老师注重启发引导,点拨及时到位,教学条理有序,而又重点突出;始终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注重倾听他们的发言,尊重他们初始的阅读体验,或肯定,或启迪,或引导。整堂课,刘老师态度亲和,让学生伴着欢笑,愉快地学习进步。我感觉那是真正的民主课堂,是真正的高效课堂。

上一篇:同济大学软件技术范文下一篇:逃生演练活动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