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课题研究的方案范文

2023-09-23

创新课题研究的方案范文第1篇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振兴的不竭动力, 创业是强国富民的时代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党和国家一直强调高等院校要加强创新创业工作的开展, 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支持来鼓励大学毕业生创新创业。在国家大力号召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背景下, 各高校也陆续开展了针对学生的创新创业的教育。

二、教育建设过程

(一) 深入研究以专业为基础的创新创业理论

创新创业教育具有系统性和整合性, 创新创业教育从广义上讲, 是关于创造一种新的伟大事业的教育实践活动;从狭义上讲, 是关于创造一种新的职业工作岗位的教学实践活动, 是解决大学生走上自谋职业、灵活就业、自主创业之路的教育改革的实践活动。针对本院网络工程专业的特色, 对创新和创业的关系进行深入理论研究, 通过调研掌握创新创业的基本状况来培养创新思维的方法;通过研究确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案来进一步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和可行性。

(二) 加强思想教育和职业指导

思想意识决定一个人的行为, 创新创业最终的完成还需要靠学生自己, 所以学校在一定程度上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支配地位。[2]这就要求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职业指导, 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心态, 激发学生对以后的职业生涯的成就动机和愿望, 树立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增强学生自觉创新创业的能力。

(三) 构建工作与学习结合以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首先要确立课程开发的思路。创新创业教育不同于社会上以往以解决生存问题为目标的就业培训。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创业教育应当着眼于培养具有改革创新精神的创业型人才。运用工作与学习结合的教育模式, 确立以创新创业教育为核心的工作与学习结合的课程体系, 充分利用学校、企业、社会培训部门、科研机构的教育资源, 动员社会各个部门广泛参与, 把将知识为主的学科教育体系转变为以工作为主的课程体系。

(四) 建立独立学院创新创业型师资力量, 加强创新创业师资培养

独立学院教师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强弱, 决定着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质量的好坏及规模的大小。[3]因此, 专任创新创业的教师要具备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 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校企合作的操作经验, 并能够完成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五) 建立独立学院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独立学院创新创业除了课堂理论的知识讲解, 还要引进企业创新创业的实践项目, 展开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类型的创新创业比赛, 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实际动手能力。此外还要建立符合独立学院实际情况的创客空间, 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实践与成果孵化相结合, 校企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平台。从而建立创新创业学生大赛平台和创客空间俩大实践平台。并将创业内容扩展到技术研发, 文化创意和商务等领域。

三、研究思路及步骤

(1) 深入了解并适当调整独立学院创新创业的基本情况, 根据调研结果, 提出以专业为基础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方案, 并通过对独立学院创新创业方案的深入调查与研究, 能够明确地掌握创新创业企业的用人需求, 并且根据实际人才的需求情况来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

(2) 构建创新创业课程教育理论体系, 明确授课内容, 确立以能力为本的教育思想, 在工作与学习相结合的职业教育模式下, 构建以能力为本位, 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的工作与学习结合的课程教育理论体系, 旨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性, 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3) 建立创新创业型师资力量, 独立学院通过对教师创新创业的专业素质培养, 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 提高创新创业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可行性, 同时引进企业的专业人才, 实现专业教师队伍和企业专业人才的共同培养, 强化师资力量。

(4) 建立独立学院创新创业的实践平台,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创新创业比赛, 创业内容涵盖技术研发, 文化创意和商务合作等领域。以校企合作的形式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可以实际操作的平台。

摘要:近年来,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 创新创业成为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题的有效途径。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的, 它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热情, 注重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和执行能力。创新创业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缓解就业压力的客观需要, 其目的在于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1]它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 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执行能力。要培养创新型人才, 就需要将创新创业思想理论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相结合, 形成思想意识、知识和能力并重的教学体系。构建以专业为基础的创新创业理论学习、实践能力培养、参加竞赛活动以及成果孵化四位一体的教学体系, 为独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一套以专业为基础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方案。本文主要通过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对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创新创业课程的学习, 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 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学有所用, 从而能够全方位的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教育教学,创新创业,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志刚, 唐永林.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研究[J].当代旅游, 2018 (2) :55-58

[2] 吕秋薇.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考[J].商业经济, 2009 (9) :39-41.

创新课题研究的方案范文第2篇

( 中北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山西 太原 030051 )

摘要:在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的形势下,大学生的创新教育主要从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两个方面入手,着力塑造他们的创造性人格,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使他们掌握基本的创新理论知识和技能,树立起进行创新活动的信心,并能够与专业领域的学习和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而取得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创新成果。低碳经济和传统工业经济两种背景下的创新教育有着显著的区别,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才能明确当前开展创新教育的重点所在,从而推动高校做专业方面的调整工作。同时,创新教育富有成效的开展也需要同大学生参与科研的活动、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并要努力创建相应的校园文化环境。 此外,为了进一步提高创新教育的水平,整合校内外的创新教育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尽快成立创造教育研究中心,也是必须尽快落实的工作。

关键词:低碳经济;大学生;创新教育;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在正文中标注

当今世界,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这也是积极应对世界气候和能源危机的必然选择。我国也紧跟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潮流,致力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工作。而高校作为社会发展所必需的专门人才的培养基地,只有培养好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和意识的高级专门人才,方能在推动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当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做好多方面的工作,其中,创新教育方面的工作是相当重要的。在此,仅就低碳经济背景下大学生的创新教育所涉及的几个方面加以粗浅的分析,与学界的同仁交流和分享。

一、对发展低碳经济的简要阐发

简而言之,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就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严峻的挑战。研究发现,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的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在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撰写的《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就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极力呼吁全球发展向低碳经济转型。在2007年9月8日,我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本着对人类、对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事关中国人民、亚太地区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福祉的大事,郑重提出了四项建议,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为世人所瞩目。

1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的进步。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的高效利用、清洁能源的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要真正地发展低碳经济,就必须彻底抛弃经济发展过程中先污染再治理的错误观念,同时考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不能以牺牲资源、环境和后代人的生存发展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而是要实现可持续的发展,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境界。

从上述的分析不难看出,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当代大学生除了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特别到位外,还必须在创新方面的能力和素质较高,才能够完成推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任务。因此,高校在做好对大学生的专业教学的同时,还应当抓好对他们的创新教育工作。

二、传统工业社会与低碳经济社会高校创新教育的不同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研究大学生的创新教育问题,应当搞清它同传统工业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本质区别所在。具体而言,两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面临的社会发展背景不同。前者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生态危机凸现、人类的生存、发展问题受到威胁的背景下进行的,后者是人类社会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当时传统的工业正在快速地发展。其二,创新教育的重点不同。前者的重点在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能源和科学技术方面,前者的重点在高污染、高排放、高污染的能源和快速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科学技术方面。其三,创新教育的目的不同。前者是为了使人类逐步摆脱自身所面临的气候、生态、资源等方面的危机,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从而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而后者就是为了加速工业化的进程,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三、低碳经济背景下高校创新教育的具体实施

(一)通识教育中创新教育的有效实施

调查中发现,在不少高校,通识教育中的创新教育尚未开展起来,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强,创新方面的能力偏低。针对这种状况,应当尽快地弥补通识教育中这方面所存在的欠缺,由学校的教务部门在校内外聘任专职教师开展好这方面的教学和科研活动,最好应当将该课程作为低年级在校大学生的必修课来开设和讲授。

2 在已经开展这方面通识教育的高校,当前应当努力提高课程教学的效果。结合自身从事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实际,我认为,要想切实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成效,以下几个方面是不容忽视的:其一,教师的敬业精神和态度。在调研中发现,部分从事这方面教学的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持一种得过且过的思想和态度,同专业课教师的授课态度有很大程度的差异。显然,以这种思想和态度来面对教学和科研工作,教学效果就会有所下降。不论是选修课,还是必修课,作为教师,都应当以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来搞好教学工作。其二,在具备敬业精神和态度的前提下,教师只有对课程的内容有全面深入的把握,能够紧跟创新教育研究的理论前沿,并根据教学的规律来授课,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在此,应当特别指出的是,教师应当对传统工业背景下与低碳经济背景下高校创新教育的异同开展研究。这是极其重要的,只有明确了低碳经济背景下创新教育的重点所在,才能做好新形势下创新教育的教学工作,引导大学生将创新活动的重点放在助推低碳经济发展的方面,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开发作为创新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对此,下面还有更深入的分析。其三,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调整课堂教学的方式和内容。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是不合适的,应当将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互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当然,对互动的理解是多方面的,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真正地融入到教师的教学之中去,而不是教学的旁观者。在授课中间,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反馈对教学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更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的内容就容易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其四,实施创新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形成,使得他们能够独立自主地进行创造性思维,创造性地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所面对的一系列问题。其五,必须创新课程的考核方式,从而进一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简单的知识型的考核方式是应当避免的,考核必须走向多模块结合的综合性的考核,从知识、能力,乃至素质提高方面来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鉴于效果体现的复杂性,考核的不完全性是应当考虑到的。其六,进行创新教育要有助于增强养学生进行创新活动的自信心。在调查研究中发现,有相当比例的大学生缺乏从事创新活动的信心,认为自己不是那块料,创新只是科学家们的事情,与自己无关。在缺乏创新所必需的信心的情况下,开展创新活动就很难经受住多次挫折和失败的考验,就会更容易放弃。因此,无论是通识中的创新教育,还是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创新教育,都不能忽视对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信心的培养,磨练他们进行创新所必需的坚忍不拔的意志。在此,榜样的力量是不可或缺的,校内在这方面表现突出的优秀学子应当成为其他大学生学习的楷模。因此,开展这方面的宣传教育活动是必不可少的。

(二)通识教育中的创新教育与专业课程的教学相结合

从教学实际情况来看,高校的创新教育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识教育中的创新教育,二是专业课程方面的创新教育。两者应当实现很好的结合,但各自的侧重点应当有所不同。通识教育所侧重的是基本的创新理论、创新的技能与技巧,虽然其中也有相应的创新实验操作;而专业课程所侧重的则是创新的实际训练和操作,即大学生将在通识教育中所学到 3 的创新理论和技法运用到实际的创新实践中去。在研究中发现,一部分高校专业课教师在授课中缺乏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学习和开展研究的意识,一般是重在课程内容知识的系统传授。毕竟,一个专业绝大多数的学生将来要在本专业内生存和发展,专业领域内创新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因此,专业任课教师进行创新教育的意识亟待提高。同时,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开展创新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必须得到很好的发挥。

(三)高校现有专业的逐步调整问题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高校的创新教育涉及到高校现有专业的调整问题,特别是老牌的行业特色十分鲜明的高校更得增强这方面的忧患意识,为了适应新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对本校现有的专业设置应当进行适度的调整。根据人才市场的供求状况和国家的发展规划,在国家教育部的指导下,高校应当逐步缩减同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相关专业的招生人数,直至取消这些专业。与此同时,高校应当逐步设立起与低碳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的一系列专业,并扩大招生的人数。最终,实现通识教育中创新教育同专业学习中的创新教育的有效对接。

(四)创造教育研究中心的建立和师资的配备

实际上,这是对能够开展通识性的创新教育的高校提出的更高层次的要求。这也是进一步整合校内进行创新教育的资源,并有效地利用校外的资源来提升本校创新教育水平的需要。这就需要学校领导的足够重视和相关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在研究中心成立后,就可以集中力量研究和解决本校在创新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以不断地提高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水平。为了确保有足够的师资力量来做好本专科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普及工作,应当引进一批专职教学和研究人员,并聘请一些这方面的专家学者作为兼职教师来校从事教学工作。在引入人才的同时,必须确保给他们以良好的待遇,以激发他们投身创新教育的热情。

(五)创新教育的课程学习同参与科研项目相结合

课程的学习基本上侧重的是创新理论知识的掌握,而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加到科研活动中,则是进行具体创新实践的过程。特别是重点大学正在推行的研究型本科教学同此有比较一致的宗旨。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将专业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创新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运用到科学研究的具体实践中去,通过参与科研活动来锻炼和提高自身创新的能力,也可以巩固专业学习的效果。而到了研究生的培养教育阶段,这方面的训练更是培养教育的重点所在,尤其是对博士而言,做出原创造性的科研成果则成为培养的关键所在。对此,科研方面突出的专家、教授应当定期为大学生开设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专题讲座,进一步夯实大学 4 生在创新方面的理论知识基础,并提高他们从事创新活动的意识,自觉地投入到创新的实践之中去。

(六)学校积极创建有利于创新教育开展的校园文化环境

无疑,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创新教育的顺利推进是十分必要的。在当前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在努力体现学校自身特色的同时,要积极建立起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开展创新学型学习活动的内部文化环境。这种良好环境的建立需要以下相关活动的开展来保障和体现:其一,办好本校的大学生科技文化节。当前,各个高校基本上都在举办大学生科技文化节,应当结合本校的学科、专业和在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实际开展,力争在办出自己特色的同时调动普通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以取得好的效果。其二,学校相关的部门要组织好在读学生积极参加专利申报活动。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应当辅之以相应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并定期出版学生专利、发明方面的书籍,展示创新教育的最新成果,发挥该项活动的持久影响。其三,加强宣传的力度,积极动员学生参与到大学生挑战杯活动中去。这也是检验本校创新教育水平的机会,从中可以看到自身同兄弟院校的差距,也可以同他们交流创新教育方面的经验,从而提高自身的创新教育水平。其四,学生组建创新发明方面的协会,推动大学生日常的创新实践活动得以正常进行。通过定期地开展活动,使大学生可以自由地交流在创新方面的心得体会,通过集体的探讨来推动个人创新实践的深入进行,起到大学生开展自我创新教育的作用。同时,也可以加强同兄弟院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吸取他人好的经验和做法,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群体自觉从事创新和创造活动的成效。

(七)创新教育要同社会实践相结合

在进行创新教育时,应当引导好大学生将所学的创新理论、知识、技能同当前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进一步巩固学习的效果,并通过对专业内外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来增强自己的实际创新能力。这就要求大学生要利用好寒暑假的社会实践和其他的专业实习机会,深入到社会中去,利用自身所学创造性地解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这也有助于他们在毕业后能够更快地适应和融入到整个社会中去。毕竟,他们在毕业后要担负起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重任,前期的尝试和准备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谢迪斌.把培养创新能力贯穿于素质教育的始终—关于高校创新教育的思考[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4期,15—18. [2]巩喜云,鲁萍.刍议高校创新教育[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2期,151—154. [3]陈剑锋.低碳经济: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全新变革[J].求实,2010年2期,52—55. [4]詹碧华,祝世娜.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资源现状的比较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9年11期,49—50. 5 [5]周建华,赵义涛.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6期,104—106. [6]王艳花,陆胤.创新能力教育的取向与反思[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9年9期,153—155. [7]范建华.低碳经济的理论内涵及体系构建研究[J].当代经济,2010年4期,122—123. [8]余祥庭,李晓锋.创新型人才的特征及其培养的实践探索[J].教育探索,2009年10期,92—93. [9]李崇志,吴伟.大学生创新教育的目标教育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4期,130—134. [10]黄晓波,陆文.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探索[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 2008年3期,14—17. [11]任福兵,吴青芳,郭强.低碳社会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江淮论坛,2010年1期,122—127. [12]魏天兴.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 2010年1期,48—51. [13]汪芝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4期,131—132. [14]刘平,李雪琴.当前高校实施创新教育的误区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4年3期,15—16. [15]解振华.努力创建中国特色低碳经济发展式[J].山西能源与节能,2010年第1期,14. [16]孙恒.高等教育功能转型与创新人才培养[J].教育发展研究,2009年17期,71—73. [17]陈武,李云峰.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状况与能源发展策略[J].中国矿业,2010年2期,4—8. [作者简介] 张国:(1)(1977—),男,汉族,江苏徐州人,中共党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文法学院在读博士,中北大学讲师,主要社会兼职为世界杰出华人教育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名家协会会员、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会员、山西省行为科学学会理事、山西省心理学会会员,主要从事与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创造学相关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国内学术期刊、学术会议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

创新课题研究的方案范文第3篇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向前发展, 社会越来越需要大量综合能力强、具有时代创新精神的化学人才。要培养创造型和创新型人才的学生, 首先要有创造型和创新型的教师。化学教材的更新滞后于时代的快速发展, 教材的许多实验形成了经典的、传统的定式, 缺乏时代气息;加之对实验安全的高要求, 一些稍有危险和污染的实验都在不断删掉, 在实践中发现, 很多教师受制于安全、环保、健康、工作量等因素, 对实验的教学就是对教材实验一成不变地机械复制, 缺乏有效地对教材实验的开发和创新。通过本课题的研究, 除了促进了教师进一步学习理论知识, 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不断更新观念, 提高课题研究的创新意识, 并付诸教学实践中, 以适应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以外;而且还能有效地促进我区化学教师们积极钻研教材、钻研实验教学, 不断探索实验的创新方式和途径, 从实践上落实教师们的躬手创新能力, 内化实验方法, 提高教师们的实验操作技能技巧, 驱动老师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本课题研究中的“微创新”即是指微小的、局部的创新, 不是大创新和整体创新, 而是针对初、高中化学教材中演示实验、学生实验 (含探究实验) 、增补实验 (隐性实验) 等在仪器、药品、操作方面微小的、局部的创新。使教材实验中的大容量实验向微量和微型方向创新、密闭效果差的实验向全密闭绿色环保实验方向创新、复杂仪器装置向简易实验装置方向创新、现象单一的实验向现象多元化效果的实验方向创新、易失败实验向成功率增大的方向创新、实验仪器改进的点滴创新、实验安全细节的微创新、实验趣味性微创新等。即:实验由大向小、由繁向简、由难向易等优越性方面改进的微小的创新。这些微创新实验的共同点是实验的原理和体系几乎都保持不变。

本课题研究中的“微创新”技术方法主要有以下方式和途径:

一、逆向式创新

对教材原实验进行逆向思考, 设计出逆向结果的实验创新方式。如浓硫酸的稀释实验, 教材强调实验的安全性, 要求将浓硫酸沿烧杯壁缓慢注入水中, 用玻璃棒不断搅拌;若将水注入浓硫酸中, 沸腾的酸液可能飞溅到人的身上造成严重后果。

为了提高学生对安全的警示作用, 利用一个如右图所示的安全实验将水加入浓硫酸中操作造成的后果展示给学生看, 增强学生对安全的直观认识。又如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安静燃烧的实验, 教材中没有要求演示不纯的氢气在空气中发生爆炸的实验, 可以用一个类似粉笔盒或与之相当的小塑料瓶进行安全实验, 既可保证实验的安全性又可以让学生对响亮的爆炸声铭记一生, 从心灵的震撼上无异于上了一堂的安全教育课。

二、对比式创新

一些物质具有相似或相反的性质, 可以用对比实验进行创新。如碳酸氢钠与碳酸钠的稳定性对比实验, 用两套装置同时进行加热实验, 通过现象对比, 让学生的感知碳酸氢钠与碳酸钠的稳定性强弱, 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力。又比如胶体、浊液、溶液的光束照射实验, 铜分别与浓硝酸、稀硝酸的反应实验, 溴乙烷分别与氢氧化钠水溶液、氢氧化钠的醇溶液反应的实验, 都可以做对比实验进行创新。

三、增补式创新

根据教学的需要, 对教材中不存在的一些实验进行增添和补充, 使课堂更生动形象直观。如高一教材中铁与氯气的反应没有要求必须实验, 我们课题组进行了增添和补充。下列图1至图6是铁与氯气反应的实验过程。

图1把氯气收集在装有少量蒸馏水的锥形瓶中, 然后用橡胶圈套住保鲜膜封住瓶口。

图2把细铁丝穿过与锥形瓶配套的橡皮塞, 用石蜡或橡皮泥密封铁丝与橡皮塞间可能存在的小缝隙, 以免漏气。

图3将带橡皮塞的铁丝放在酒精灯上烧到灼热后, 立刻将灼热的铁丝插入锥形瓶中。当保鲜膜被铁丝插破的同时, 与铁丝相连的橡皮塞随即就紧紧地封住了锥形瓶口。

图4铁丝在氯气中保持红热的燃烧现象。

图5产生大量棕褐色的烟。

图6轻轻振荡锥形瓶, 观察瓶底的水呈现红棕色。

增补的实验是对中学化学教材中实验教学的拓展和延伸, 是学生无法从教材上直接获得认识的开发式创新。

四、替代式创新

化学实验替代品的开发及利用一直都是化学实验创新研究的热点, 化学实验替代品的取材来自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品。如塑料袋、饮料瓶、保鲜膜、橡皮筋、吹风机、保温瓶、木签、针筒等。这些材料简单易得, 用它们作为化学实验替代品不仅可以做到废物利用、一物多用,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环境污染, 还可以解决一些学校缺乏实验设备的问题, 弥补实验经费的不足, 丰富化学实验教学资源。

举一个例子, 在化学实验中常需要加热操作, 常用的仪器是酒精灯 (或酒精喷灯) , 加热时在课堂上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为使课堂更高效, 节省课堂时间, 可以用生活中的替代品加热, 最常用的替代品是盛有热水的保温瓶、吹风机。比如实验过程中需要进行水浴加热, 可利用保温瓶盛装的热水来直接实验, 比用酒精灯加热快多了, 银镜反应实验中的水浴加热即可采用这种方式。又如在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实验中湿润的纸花需要烘干, 可用电吹风快速吹干, 比用酒精灯加热均匀、便捷。

生活中的替代品很多, 除了一些可再利用的废弃物, 生活中的一些日需品, 也可以作为替代品开发, 小到回形针, 大到微波炉, 只要善于思考、善于发现, 都可以进行利用。上述的铁与氯气反应实验中所用的保鲜膜、塑料针筒、橡胶圈等都体现了替代品的开发和利用的创新。

五、缩微式创新

将实验仪器进行缩小, 开展微型的实验。常用的有:

固液制取装置的对比 (常规式与缩微式)

缩微式仪器集安全性、节约性、可操作性及趣味性于一体, 是实验便捷开展的有效手段。

六、美化式创新

在实验的操作过程中, 利用材料或产品的外观形态、色泽等增强实验的趣味性, 体现化学美的创新方式。美化式创新的主旨是体现化学美, 如水果电池的色彩美, 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实验除了用灯泡是否发光来显示溶液是否导电以外, 还可以辅以悦耳动听的音乐声来显示乐感美。再比如利用油脂的皂化反应制得形态各异肥皂产品体现外观造型美, 我们课题组就利用色拉油 (或废油脂) 制取了一些造型极富美感的肥皂。下列是我们课题组与学生在课外活动过程中利用色拉油制得的一些肥皂小产品。

造型美的肥皂小产品

化学实验教学的“微创新”技术方法因人而异、因校而异, 可能有不同的方式、途径和策略。在实践中, 对教材的实验“微创新”时, 往往不是使用单一的一种技术方法, 更多的时候是多种技术方法的交融并串的综合开发应用。化学实验创新永无止境,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 各种新材料、新仪器、新设备也应运而生, 结合这些新产品, 危险的化学实验可能会变得很安全了, 高消耗的实验变得很简省了, 繁杂的实验变得很简洁了, 仪器变得更轻便了, 实验的现象可能更明显了, 实验的趣味性更增强了, 等等。只要勤于探索实践, 一定有更多更好的实验被开发创新出来。

摘要:化学教材的更新滞后于时代的快速发展, 教材的许多实验形成了经典的、传统的定式, 缺乏时代气息;针对教学实践中, 化学教师们的实验教学就是对教材实验一成不变地机械复制, 提出进行化学实验教学的六个“微创新”方式和途径。即运用逆向、对比、增补、替代、缩微和美化式进行对教材实验创新的技术方法。

关键词:实验教学,“微创新”,技术方法

参考文献

创新课题研究的方案范文第4篇

(一) 加强企业管理创新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有效途径

当前企业发展的首要目标是获取丰厚的利润, 并且会考虑到利益的长期性。因此, 企业想要长时间稳定、健康发展, 不仅在自身管理体制上需要有效变革, 而且企业财务管理上也要做到有效创新。这样才能够在最少成本基础上, 达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摆脱短时间经济效益带来的弊端。

(二) 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推动下, 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活动是为企业的整体策略来服务的, 通过财务的管理创新, 能够加强企业内驱动力。很大程度一个企业未来的发展, 都离不开经济的推动, 只有财务采取合理的管理方式, 才能为企业的下一步战略提供有效参考。

(三) 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创新能够有效实现资源配置

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 可以通过对企业的数据分析、预测, 并将相关结果运用到实际财务创新工作中。通过财务管理的方式, 能够将企业的未来战略规划与企业未来发展方向有机结合起来, 并且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从而促进企业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相关措施

当前形式下, 随着各行业的快速发展, 一定程度而言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推动力, 但是, 由于存在太多不确定因素, 这也会企业发展带来了挑战。究其主要原因是, 当前管理中缺乏创新, 创新是一个企业的生命源泉, 缺乏创新就意味着失去生存的机会。作为企业的财务管理也不例外, 只有具备有效创新能力, 才能让企业的管理工作紧密贴合当前发展的实际, 为企业的进一步规划提供有效的参考价值。

(一) 建立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

加强风险评估, 即对于可能出现的隐患, 需要及时察觉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以免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对于发现的问题, 在做好记录工作的同时, 要及时上报。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 经过大家交流后确定最终措施方案。财务管理要坚持以风险为导向的原则, 能够将风险的发生率控制在最低范围内, 并能够有效识别大风险发生率, 并提高内部工作的针对性及可靠性。构建新的企业财务管理理念, 将企业的发展战略与财务管理紧密结合起来, 并积极发展未来战略及经营规划, 完善各项考核指标, 从而建立起以控制风险为导向的未来发展战略。

(二) 创新财务管理体制, 以适合企业的发展

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 可以设立专门的会计管理机构, 并明确该机构的实际工作职责。并在会计部门内积极吸纳优秀的人才, 充分发挥其监督机能, 保证整个财务管理的正常运行。同时, 加强财务管理的财产核算, 确保财务内所记录的数据都具有一定的可靠性、真实性。并积极完善当前财务管理制度, 让财务管理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切实发挥价值。同时, 在员工的业绩考核、重大事项处理、岗位的替换等方面, 要做好详尽记录, 对于相应的处理要根据制度要求落实到实处。

(三) 建立起科学预算管理体系, 充分发挥相关激励机制

将科学的预算管理体系要纳入到整个企业发展规划中来, 将预算管理作为企业的一项基本内容对待, 并明确其与企业发展所带来的利害关系。采用企业的发展规划来引导预算管理机制, 用预算管理机制来反映企业发展的整体布局。企业预算管理的合理实施, 重要内容需要做好财务的预测、计划、综合绩效考核、激励与约束机制等。增强企业管理机构内部的敏感度, 善于发现市场形式的变化, 并及时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加强企业内信息系统与预算管理的有效融合, 加强高层管理部门对于预算管理的决断力, 并对于相关的管理理念与措施不断进行优化。对于预算管理中一些相关数据, 要做好监督工作, 以保证数据的有效性, 为企业的战略实施提供可靠参考依据, 则能有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加强预算的考核工作, 做到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有效结合起来, 最大程度实现预算管理机制的有效性。

(四) 加强企业成本管理, 扩大企业经济效益

财务管理方面要进一步优化管理措施, 为企业充分节省不必要开支, 从源头来最大化杜绝资源的浪费。制定出更为详尽的管理制度, 规定出实际核算的范围及方式, 具体工作做到责任到人, 以在出现问题后可以直接问责, 从而消除一些不必要的浪费, 达到保证经济效益的目的。同时, 企业战略制定过程中, 要注意到长期利益, 不能为了暂时的利益而做出巨大牺牲, 要认识到企业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只有脚踏实地做好当下, 才能打好坚实的基础, 为企业的长久发展谋利益。同时, 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 则会面临更大的风险, 只有做好财务的创新管理工作, 才能充分为企业的稳定发展提供有力的财力保障, 从而保证整个企业的正常运转。

三、结语

综上所述, 财务管理工作是企业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做好财务管理工作能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后援保障。但是, 创新是一项事物发展的灵魂, 只有做好财务创新工作, 才能保证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 让企业在发展中处于优越位置。

摘要: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及企业体制的变革,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 各部门都需要进行合理的调整, 才能够取得新的生存机遇。当前, 一些企业已经认识到这一变化, 并在企业内部的财务、人事等方面都有了相应革新, 一定程度而言, 企业的这些变革, 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 并为生存寻找新的发展契机。然而, 由于财务管理创新过程中, 存在一定问题, 从而导致企业发展中还存在很大限制。本文针对财务创新问题简要做下分析, 并提出一些创新措施, 以供参考。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

[1] 付慧林.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师, 2018 (12) .

创新课题研究的方案范文第5篇

创新是发展的源泉和根本动力。教学创新同样是一个学校、一所大学不断发展的动力。计算机教学具有更强的实操性, 也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因此说, 在做教学设计过程中, 要善于运用创造性思维方法, 用创造性的思维, 启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热情。那么如何运用和培养创造性思维呢?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创造性思维有哪些特征。一是预见性, 能够对事物发展作动态分析, 提出一定的科学预见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二是选择性, 善于从衩人忽视的事件中选择出适合于自己的东西;三是透辟性, 思考问题时善于洞察事物的本质, 同时能够改变对事物的各种成见, 提出全新见解;四是多向性, 能够针对中心问题从多角度进行思考, 如正向思维、逆向思维、平面及立体思维、纵向与横向思维等。其实创造性思维是能够一天天发展起来的, 卓别曾有过一句令人回味的话:“和拉提琴弹钢琴相似, 思考也需要每天练习”。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有意识的活动来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然后科学合理地运用到计算机教学设计之中。

一是注意用发散思维能力, 增强计算机教学的“外延性”, 实现“形散而神不散”的教学模式。不要认为任何问题都一定有标准答案。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 将会使人思路开阔, 有助于抽象思维的发展。而且也可克服偏执与死板的思维方法。

二是注意用直觉思维能力, 增强计算机教学的“实操性”, 实现“实践与理论双向驱动”教学效果。直觉可以说是一种突如其来的, 甚至毫无逻辑性的领悟与理解力。要发展直觉思维, 必须在学习中敢于提出问题敢于发表大胆的猜想。要在观察与思索问题的过程中, 及时捕捉那些一闪念间出现的新想法和新观念。

三是用流畅性思维能力, 增强计算机教学的“趣味性”, 实现“快乐学习”的最佳成效。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是创造力的三个因素。在广博的知识基础上, 才谈得上思维的快速流畅反应能力、随机应变能力等。20世纪60年代, 美国心理学家曾采用所谓急骤的联想或暴风雨式的联想方法启发大学生们思维的流畅性。在训练中, 要求深长迅速抛出一些观念, 不容迟疑, 也不要考虑质量高低, 评价在训练结束后进行。速度愈快表示愈流畅, 对于思维的质量和流畅性都极有好处, 可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计算机教学内容要贵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21世纪的今天, 是素质教育的时代, 素质教育注意培养和提高人的全面素质, 面向全体学生, 全面发展, 创新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它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成为创新型人才的教育活动。计算机教学突出“实操性”和“实践性”, 更是贵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首先, 创造能力是一种普通的心理能力,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 凡是正常人, 从儿童期开始, 都具有创造的能力, 只是具有大小之分。其次, 创造能力分两个层次,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把创造能力分为“自我实现的创造”和“特殊才能”的创造力两个层次。前者是一种能产生尽管前人“已知”, 但对自我来讲仍是“新颖”的结果的能力, 它以个人独特性为标准, 后者是专家学者, 所具有能够提供新颖的, 首创的具有社会意义成果的能力, 是以社会新颖性为标准。再次, 创造能力是可以培养的。爱迪生发明创造的品质就是由他母亲从小精心培养的, 美国的小发明家劳森 (10岁) , 巴顿 (14岁) 10次专利权获得, 也是由于他们母亲要求的每天做一项创造性游戏的日常训练所造成的。为此, 要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用形象、生动、多维的教学内容, 启发、影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的生成。

计算机教学形式要重在利用图形化教学语言。教师在课堂上阐明基本概念、程序设计思路, 详细讲授每章的重点、难点内容;讲授中应注重理论与例题相结合,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演示程序设计开发的过程步骤, 启发学生的思维, 加深学生对有关概念、理论等内容的理解。适时布置上机实验题, 对难题的设计思路作必要提示。便于学生充分考虑准备。解答学生在课堂和上机实验中的问题。配合理论教学安排5次上机实验, 重点训练学生熟悉计算机教学开发环境, 设计开发计算机应用程序基本技能, 进一步理解课程讲授的理论知识。

根据本课程需编写计算机程序的特点, 采用多媒体为主板书为辅教学, 主要程序例题的编写、调试、运行全过程课堂上演示讲解。采用的教学媒体主要有:文字教材 (包括主教材、参考教材和上机实验题) 、课件 (包括讲稿与电子教学幻灯片) 、教学软件 (光盘) 以及网上辅导 (主要采用本校幻幻学苑专栏形式) 。实验教学以学生集中上机独立操作为主, 教师辅导为辅的教学方式进行。

在整个学期中, 根据学生学习态度、出席记录、上机实验和上机考核成绩, 综合评价学生的最终成绩。包括实验部分。总评成绩:学习态度出席记录占10%, 上机实验占30%和上机考核60%。确定学生计算机学习的等次, 然后以强带弱、以优带劣、以点带面等方式, 刺激学生的“荣誉意识”, 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同时, 按照菜单语言、按钮语言、鼠标语言、对话框语言、信息输出语言等, 进行形象化、图文化、格式化教育形式让学生有直接、直观的认识, 加强学习情趣, 提高学习质量, 确保“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科学性。

摘要:对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 很多院校一般依赖教学软件对学生进行在线考试, 并通过阅卷系统获得学生的考试结果。阅卷系统的评分标准化必将导致只对学生的考试结果进行关注, 不能形成对学习的过程性评价, 从而忽略对学生观察能力、创新能力、想象能力等方面的评价。为此, 新形势下, 面对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新要求, 高职计算机教学必须与时俱进, 在教学课程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有所突破、有所提高。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高职计算机教学的创新, 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上进行了探讨, 从而通过崭新的教学设计, 提高学生学习计算要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创新,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 孙霞.建构主义影响下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设计探讨[D].逝江大学.

[2] 孔新宇.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教学模式[D].北京大学.

[3] 赵军, 李晓楠.培养大学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D].厦门大学.

创新课题研究的方案范文第6篇

相比较于发达国家,我国的研发创新水平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近几年每年专利数量的增加并不能确切地反应我的研发水平的提升,专利中实用型专利的占比多少,实用型专利中真正实用的又有多少,这些问题都有待回答。无论如何,技术创新水平的改善和提高也是我国发展现在经济的战略层面的绕不开的问题。从理论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政府对于企业提供创新补助,肯定会降低企业家的研发成本,降低了私人利益的复杂性,给了企业家研发投入的动力,进一步解决了资源的配置问题,使市场变得更加有效。但是,从已有的文献来看,不用学者对政府补助对研发投入的影响效果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政府补助会使得企业家降低自己本身用于研发的投入,但是研发投入的总量是增是减仍存在疑问,政府补助对于研发投入的影响机理、影响的效果等都不明晰。

二、研究的现实意义

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为我们研究政府补助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提供了基础的思路,政府补助与企业创新的研究本质上应该是研究什么样形式的政府补助、多大力度的政府补助、政府补助的倾斜方向等是如何作用在企业加强研发投入上面的,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我国的经济增长形式极为粗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依附于外国投资和外贸拉动,这种难以持续的方式的弊端也已渐渐显露出来,经济增长放缓,物价水平上升相对于工资增长提速,这些都限制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为了使得我国经济发展由量向质的转变、实现由粗放型经济发展向精细化经济发展转变,进一步深化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发展技术,强调创新就成了重要的因素之一。从政府补助的视角出发,检验不同的政府补助形式及力度能否推动我国技术发展水平的持续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文献综述

(一)政府补助对企业创新有激励作用

我国相当一部分学者的实证检验结果支持政府补助对企业创新投入有着积极影响。陈小丽、夏玲和刘继兵(2015)以光伏产业上市公司2011年公司年报为样本空间,研究了政府研发补助对中国光伏企业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政府补助给企业带来利润的增加,填补了研发资金的空缺,有效降低企业家对于研发的保守度,提升机积极性。同时,税收优惠相对于政府对企业的直接的财政补助而言,其对提升企业家加大研发投入的积极性的作用较为有限,一定程度上是因为,相比于政府直接补助而言,税收优惠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影响有一定的滞后性。应梦洁、曾绍伦(2017)以西部制造业114家上市公司2011-2014年的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政府补助和企业创新投入之间存在时滞效应,当期收到的政府补助对当期企业研发投入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当期收到的政府补助增加会降低滞后一期的企业研发投入,前者的相关性系数大于后者的相关性系数的绝对值,因此,就总体而言,政府补助对企业创新的激励作用还是大于挤出效应。李健、杨蓓蓓和潘镇(2016),选取了2007-2014年A股制造业企业为研究对象发现:外部融资困难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加强研发投入的可能性,而政府通过研发补助的形式向企业注血,能够有效缓解企业创新的外部约束性,同时,持续的政府补助起到了平滑企业创新投入的作用。

(二)政府补助对企业创新有挤出效应

有部分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政府补助对企业技术创新存在挤出效应。李万福、杜静和张怀(2017)以2007-2014年非金融类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剔除了政府补助中非研发投入部分后,实证检验发现,尽管政府补助会显著增加企业研发创新投入总量,但是政府补助会对企业创新产生挤出效应,即增加一单位的政府补助所在来的企业研发投入的增加却达不到一,即政府补助反而起到了降低企业家加强自我研发投入水平的效果。同时,他们发现,政府补助仅仅带来了创新专利量的增加,对于专利质量或实用性的帮助甚是有限,内部控制等在两者间发挥着中介变量的影响作用。苏屹、于跃奇和李丹(2018)挑选了460家创业板上市公司,以其2017年的财务年报作为样本,运用投影寻踪模型,检验了企业创新能力对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适量的政府补助水平,可以提高企业创新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促进关系,当政府补助量过量时,会对两者间的关系起到负向调节的影响。

摘要:政府向企业提供技术创新补助是上级政府财政支出的很要的组成部分,在不同时期,给予不同的政治环境、经济状况、政策基础,可以采取提供税收优惠或提供专项资金支持的间接或者直接的补助形式。政府补助是政府为了解决“市场失灵”所采取的较为客观且直接的经济帮扶形式,是政府引导企业由经济本位向综合发展本为转变的有效方式,同时,能够加快经济的增长,优化产业架构,正确引领企业家资本投向。因而,为了促进技术创新,各国都不可避免地有一定程度,不同方式的政府补助。但是,国内外学者对于政府补助的效果看法不尽相同。

关键词:政府补助,企业创新

参考文献

[1] 陈小丽,夏玲,刘继兵.政府R&D资助、对外开放与中国光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J].企业经济,2015,34(03):137-140.

[2] 应梦洁,曾绍伦.政府补贴对西部地区制造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J].财经科学,2017,(12):120-129.

[3] 李健,杨蓓蓓,潘镇.政府补助、股权集中度与企业创新可持续性[J].中国软科学,2016,(06):180-192.

[4] 李万福,杜静,张怀.创新补助究竟有没有激励企业创新自主投资———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新证据[J].金融研究,2017,(10):130-145.

上一篇:财税金融法实务方向范文下一篇: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