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对策论文范文

2023-12-16

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对策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本文从加强审计质量控制角度,通过建立审计项目质量保证体系,阐述审计项目质量控制过程要点。

关键词:审计质量;控制;评估

一、审计质量与审计项目质量的关系

审计项目是审计质量的基础,审计工作目标能否实现,还需要通过审计项目的具体落实来体现,否则,审计质量管理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加强审计质量控制也就是要以审计项目为中心开展制度、人员、组织管理等方面的质量控制。

二、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思路

(一)建立完善的审计项目质量保证体系

审计项目质量保证体系包括职业道德保证体系、制度保证体系、组织保证体系、技术保证体系、人力资源保证体系五个方面:

1.按照国际惯例,职业道德规范在内部审计准则的框架中居于最高层次,具有法定约束力,因此,在内部审计职业规范中,应将其应置于内部审计框架之最高层次。

2.就审计部门而言,现有的组织机构是以处、室为单位,按照财政、金融、行政事业等专业进行明确的职责划分,分别承担分管的审计工作,具有严格部门化、管理跨度窄,信息沟通量小,可以尝试对审计部门现有组织结构模式进行变革,通过建立审计项目质量管理小组、审计项目质量管理专职机构等,统一组织协调质量保证体系管理小组,为审计项目质量管理打好组织基础。

3.审计机构进行审计质量控制,仅仅依靠行业协会制定的准则是不够的,还必须针对本单位的审计工作制定具体的审计作业质量标准,作为内部评价审计质量、考核审计工作业绩的客观依据。

4.信息和网络技术对审计项目质量产生了重要影响。审计人员至少应逐步达到具备一定的数据采集、数据分析、信息传递、项目管理、信息查询能力,一部分人员应达到具备编程能力,掌握一些较为复杂的数据库和操作系统能力。

5.审计部门通过规划、招聘、测评、选拔,获取组织所需的人员。通过薪酬、考核、晋升等管理方式,全面提升审计员综合素质。

(二)审计项目质量过程控制

审计项目质量应该从以下几个环节和内容入手,以实现审计项目全流程、各环节的管理和监控:

1.审计项目计划的控制

审计项目计划控制内容为:(1)计划制订依据的正确性。主要控制审计项目计划是否符合上级审计部门的要求和重点,所确定的审计目的、审计内容等是否充分考虑到本单位经营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职工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2)审计项目计划审核控制。主要看审计项目计划的审核环节是否符合内部控制业务流程。(3)审计项目计划执行控制。检查审计项目计划落实情况,分析审计项目计划制订是否达到预期目的。(4)审计项目计划科学性控制。主要控制审计目标、审计重点、审计资源安排、被审计单位数量的确定是否科学,目标是否明确,重点是否突出,资源配置是否恰当。

2.审计实施方案的控制

审计实施方案的控制内容为:(1)方案编制的科学性。主要控制审计实施方案是否根据前期调查结果编制,审计时间安排是否合理,审计对象是否明确,审计主要依据是否充分等。(2)审计方案审批程序的遵循性。主要控制审计部门按业务流程每个环节是否正确履行了审批程序,是否经审计部门负责人批准。(3)审计方案执行的效果性。主要控制审计人员是否按照审计实施方案开展审计项目。

3.审计组人员的控制

审计组人员的控制内容为:(1)任职经历。主要是对审计组长或主审的任职经历进行控制。(2)专业胜任能力。包括调查研究、综合分析、专业判断等。(3)职业德水平。主要包括审计人员品德、职业纪律、职业责任等方面的内容。(4)回避制度。主审和重要审计人员应实施回避制度。

4.审计程序的控制

如果审计程序出现问题。那么,其他方面即使符合要求,也会给审计项目质量带来严重影响,审计程序的控制主要内容为:

(1)审计程序的健全性。审计部门开展审计项目的程序一般包括审前调查程序、审计通知书的编审、审计通知送达程序、审计方案编写程序、审计证据的取证程序、审计报告的编写和审核程序、审计审理程序等。缺少这些程序,审计项目质量就难以得到保证。

(2)审计程序执行的有效性。主要通过项目确认书、业务文书送达回执、审理单和签发单控制各个环节是否有效履行审计程序。

(3)审计程序设计的科学性。审计程序是否能保证审计人员完成既定的工作任务,同时又不额外增加审计成本。

5.审计技术方法的控制

包括传统审计手段的基础上发展的分析性复核、审计重要性水平和审计风险评估、审计抽样等新的审计技术方法,如果这些技术方法使用不当也会对审计项目的质量带来影响,造成审计失误。

审计技术方法控制内容为:(1)技术方法的适用性。主要控制审计技术方法的使用是否符合规定的范围和条件。(2)技术方法的准确性。主要控制运用审计技术方法计算、测试、评估的过程和结果是否准确,是否能够依赖此结果作為支持审计结论的审计证据。

6.审计质量控制环境

从根本上说审计项目质量高低取决于审计部门的质量控制环境的好坏。

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环境的控制内容是:(1)质量控制环境。主要检查审计部门领导是否对审计质量高度重视,审计部门是否定期开展审计项目质量教育活动等。(2)质量控制标准的可操作性。主要控制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标准是否足够细化并具有可操作性。(3)审计项目质量责任的明确性。

(三)审计项目质量的后评估

审计质量后评估一般是选择那些具有典型特点的审计项目。如需要吸取经验教训,明显失败的审计项目,需要总结经验,比较成功的审计项目,需要检验审计规章制度合理性或审计技术方面有效性的审计项目以及拓展审计业务范围创新性审计项目等。

参考文献:

[1]王会金.审计心理学[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07:306-333.

[2]史宁安.国家审计项目全面质量管理[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03:31-67.

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对策论文范文第2篇

“质量”一词的用法很广, 在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中, 质量是指产品、过程或服务满足规定或潜在要求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可见, 质量不仅指产品质量, 而且也包括过程质量和服务质量, 对于过程质量和服务质量可以统称为工作质量。关于内部审计质量, 从质量的定义出发, 考虑内部审计业务的特殊性, 内部审计质量的概念可表述为:内部审计机构在实施内部审计过程中, 各项工作的优劣程度及其最终结果的可靠性。具体也可将其划分为如下两部分。

第一, 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实施某项审计业务过程中各项工作的优劣程度。内部审计一般包括准备、实施、终结等阶段, 每一阶段中各项工作均有各自的质量。第二, 内部审计结果质量。是指内部审计出具审计报告的可靠性及其提出建议的质量。高质量的审计结果能帮助企业管理者正确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 并据此做出相应决策。可见, 内部审计质量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防范风险的重要保证。

2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保证内部审计准则得到遵循和落实的重要手段, 是内部审计机构内部控制体系的核心内容。内部审计质量的优劣, 关系到内部审计工作效果的好坏, 也关系到企业管理的效益。在我国, 内部审计的起步比较晚, 虽然近些年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及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工作, 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但内部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还不高, 在质量控制方面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给内部审计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2.1 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环境存在的问题

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效果的优劣取决于其面临的内部与外部环境状况的好坏。目前我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环境还存在诸多薄弱环节, 其中,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外部监管力量不足与内部组织保障机制不健全是影响内部审计质量及质量控制的主要约束因素。

(1)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外部监管力量不足。

我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外部监管力量主要来自于政府出台的相应法律法规和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作为行业自律组织进行的管理。而随着政府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我国的内部审计工作由行政型的法规强制管理逐步向行业自律管理过渡。但目前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监管方面还存在许多缺陷, 没有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全国各单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工作, 对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没有明确要求, 导致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没有形成强有力的质量保证体系, 外部监管力量薄弱。

(2) 内部审计的内部组织保障机制不健全。

内部审计独立性是内部审计质量的重要保证。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地位对审计独立性有重要影响。目前我国公司制企业中内部审计的设置模式多样, 有的企业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财务负责人;有的隶属于总经理;甚至有的企业末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及人员, 内审工作由稽核人员兼任;还有很多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形同虚设, 工作安排仍由部门领导说了算, 内部审计独立性得不到保证, 由此导致内部审计结果缺乏客观性, 无法真正起到规避风险, 促进企业管理的作用。

2.2 企业内部审计质量人员控制机制存在的问题

人是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系统中的又一重要因素。一方面, 内审人员即是审计质量控制的主体, 再健全的控制制度, 离开了内审人员的执行, 质量也无从谈起。另一方面, 内部审计项目的执行人员又是审计质量控制的客体, 内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专业胜任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能力等各方面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内部审计工作及结果的质量。我国目前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职业操守等各方面尚不令人满意, 从事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人员权责落实不到位, 仍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1)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主体的权责落实不到位。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主体是指内部审计机构中进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人员。目前有些企业对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重视不足, 并未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机构以及相应的人员, 一些大规模企业由于日常内部审计工作量大, 从事内部审计工作人员较少, 内部审计人员无暇顾及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工作。而在一些小规模企业只设置一两名职员从事内部审计工作, 而审计质量控制几乎处于空白。有一部分企业虽设置了从事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人员, 但质量控制主体责任不明, 忽视了内部审计操作和管理中的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 没有对审计工作辅以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责任制度, 大多监督检查工作敷衍了事, 没有真正发挥作用。

(2) 内部审计执业人员的素质不高。

目前我国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大多数企业中内部审计人员素质达不到规定的要求。在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招聘时, 考虑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专业胜任能力较少, 内部审计人员安排随意性较大。在进行人员分工时, 人员经验、知识结构与审计项目目标不相匹配, 审计方案实施得不到应有的效果。

2.3 企业内部审计质量业务过程控制机制存在的问题

内部审计业务过程是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另一客体。目前企业内部审计在开展业务、承担审计项目的过程中存在许多不规范行为, 同时, 运用的审计技术方法滞后也严重影响到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内部审计业务过程不规范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第一, 审计准备阶段存在的问题。有些企业在进行审计计划时并没有对项目进行科学的风险评估, 单凭主观判断安排审计项目计划, 使一些高风险项目被排除在审计计划之外。同时, 部分审计项目人员配置不合理, 缺乏科学性。特别是个别审计人员甚至审计项目负责人的综合素质、经验、知识结构往往与项目的审计目标不相匹配, 导致审计项目质量不高, 审计成果不明显, 甚至造成企业管理层对内部审计期望值的下降。一些企业集团在对下属子二级机构下达审计计划项目时事先缺乏必要的调研, 在没有考虑基层审计部门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的情况下, 许多审计计划往往最终不能得到有效执行。另外, 企业年初预留审计缺口少, 当公司领导临时安排审计项目较多时, 内审部门不得不被动地改变、调整审计计划。最后, 企业在审计准备过程中未考虑到成本效益原则, 审计效率低。

第二, 审计实施阶段存在的问题。在审计计划确定之后, 内审部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对审计实旅方案缺乏足够的重视:一是没有进行认真的审前调查, 审计实施方案缺乏针对性, 不能对人员和时问进行科学安排;二是审计方法和步骤缺乏先进性和严密性, 对审计重点和审计f1标有重大影响的审计事项估计不足, 造成遗漏。除此之外, 内审部门的审计工作底稿不规范也影响到实施阶段的审计工作质量。审计工作底稿中审计工作记录文字表述不清, 审计工作底稿事项记录不充分, 审计查出问题的摘要以及依据等事项不全, 都将给审计定性和审计处理造成困难。

3 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对策研究

3.1 优化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控制环境

(1)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监管作用。

随着政府职能的逐步转变和企业自主权的进一步提高, 我国企业的内审工作应当由行政型的法规强制管理、分散管理, 向社团型的行业自律管理、集中管理转变。为此, 应进一步加强内部审计协会的组织建设与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行业管理体制, 通过行业自律管理强化内审质量控制。制定和贯彻执行内部审计准则, 是内部审计协会的基本职责。内部审计协会应进一步完善内部审计规范体系建设, 进一步提高内部审计规范的可操作性程度, 加强具体实务操作指南的建设, 在借鉴国际惯例的同时, 最大限度地与国情相结合, 在规范制定过程中履行公允程序, 提高其代表性程度, 切实提高内部审计规范的被遵循程度。

(2) 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权威性。

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权威性是内部审计顺利开展工作的客观保证。早在1978年由IIA发布的《内部审计职业行为守则》中就明确规定, 内部审计必须独立于所审计的活动。内部审计要实现独立性, 就必须保证内部审计部门的组织地位足以支持其完成的审计任务, 同时应保证内审人员有足够的权限使其在执行审计时能保持独立性。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越强, 地位越高, 权威性越大, 就越能发挥作用。科学合理的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模式能最大限度的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权威性。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性质特征决定其领导层次愈高, 权威性、独立性和有效性就愈有保障。

3.2 健全内部审计质量的人员控制机制

(1) 落实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主体权责。

要落实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主体的权责, 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第一, 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机构。进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必须设置一个健全有效的组织机构及配备相应的专职人员, 如企业规模较大, 该机构是内部审计机构中的独立职能部门, 如企业规模较少, 审计业务量较小, 可以设置专门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人员或直接由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担任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工作。第二、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岗位责任制。只有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职责落实到每一个岗位和人员, 才不至于形成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真空地带, 使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取得良好的效果, 才能使内部审计质量得到保证。

(2) 建立内部审计职业化管理体系。

严格内部审计人员的选拔机制, 实行内部审计执业资格制度。现有的我国《内部审计人员岗位资格证书实施办法》规定, 满足条件的人员可直接取得岗位资格证书, 不能满足条件的人员需参加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统一组织的资格考试。考试内容包括内部审计原理与技术、有关法律法规与内部审计准则、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应用。这些主要集中于对应试者的审计基础知识的考查, 而对应试者专业背景和相关知识的掌握则没有要求。这种规定难以满足内部审计的职能要求, 应试者无需具有系统的财会、审计等相关知识储备而仅凭临时复习就可能通过考试, 这导致审计人员进入内部审计工作岗位后很难胜任。因而必须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 在专业背景及相关知识方面对内部审计人员的任职资格做出明确规定, 在考试科目及考试内容方面在深度和广度上下工夫, 参照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及我国注册会计师的相关执业规定逐渐形成我国内部审计执业资格制度。

3.3 加强内部审计质量的业务过程控制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环境子系统与人员控制机制子系统是业务过程控制子系统发挥作用的基础。企业应该在遵照内部审计准则的基础上制定业务程序管理手册, 对具体审计项目的选取、审计业务的执行、工作底稿的编制及最终审计报告的出具做出明确规定。

审计业务过程基本上分为三个阶段, 即审计准备阶段、实施阶段、终结阶段。在开展全过程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时, 要注意把握每个阶段的关键控制点, 所谓关键控制点是指对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有重大影响内部审计业务活动, 而对这些业务活动必须采取手段和措施进行重点管理、控制。

摘要:本文基于笔者多年从事企业财务管理的相关工作经验, 以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为研究对象, 分析了内部审计质量的涵义, 探讨了当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给出了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对策, 全文是笔者长期工作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 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 杜兴强, 郭剑花, 雷宇.大股东资金占用、外部审计与公司治理[J].科技资讯, 2010, 1.

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对策论文范文第3篇

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是开展审计工作的必要步骤,也是实现审计目标,提高审计工作质量,降低审计风险的重要措施。一个有针对性的、重点突出的、安排合理的审计实施方案,可以对审计工作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如果将某项审计工作比喻成一次战斗,那么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就是战前谋略、筹划的过程,如果谋略、筹划的得体、适用、恰当,那么这次战斗就有了取得胜利的基础。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制,重视审计实施方案的质量控制,从而保证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效率。

一、审前调查是审计实施方案质量控制的出发点。

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应对被审单位经营活动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了解,做好审前调查工作。应依据审计项目的规模和性质,安排合适的人员和时间来进行。其内容应当包括:重要会议记录及相关文件;会计政策的选用及变更情况;有关内控制度及其执行情况;生产作业计划;上级管理部门制定的各项政策;外部审计检查结果等内部审计机构认为必须了解的相关事项。如果审计组未对被审计单位进行调查了解,就编制审计实施方案,那就等于是闭门造车,该方案就象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末一样。

审前调查,对做好内部审计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内部审计机构对其企业组织内部的经营规模、核算办法、选用的会计政策等都有所了解和撑握,所以有些内部审计人员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行动上就忽视了审前调查工作。殊不知,正是因为审计组对此未给予充分的关注,使得审计方案编制就产生了肓目性,遗漏了审计事项,直接的后果就可能导致审计风险加大,甚至审计失败。内部审计机构应监督审计组实施审前调查,以便审计组编制出更有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审计方案,降低审计风险,减少审计失败。就内部审计而言,进行审前调查的核心内容就是要了解内控制度的健全性,找出其薄弱环节,从而确定审计重点,做到有地放矢。

二、全面审核实施方案是审计方案质量控制的关健点

审计组在进行审前调查的基础上,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后交内部审计机构审核,由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或由其委托的专设部门进行审核,这是对审计方案质量控制的关健所在。为了使审计方案更趋合理,更切合实际,更具有操作性,审核时应从以下几方面着眼:

1、审核审计目标的可行性

审计目标就是要达到的审计目的,是审计工作的方向。审核审计实施方案应首先审核审计目标能否实现,目的能否达到。审核时应围绕内部审计的本质目标,删减或改变不可能实现的具体审计目标,使其更加切合实际,并将其现实化,合理化。

不同的审计项目,其审计目标是有区别的。如财务收支审计目标,是验证会计及相关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经济责任审计目标是验证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和内控制度的健全有效性,可见二者是有本质区别的。就(集团)公司而言,其组织内部规模庞大,组织形式多种多样,集生产制造单位、经营单位、经费单位等于一身,所确定的内部审计目标也不能一概而论,应加以区别。因此,审核审计实施方案时,应就不同的审计项目,针对不同的行业,不同的性质确定审计目标。

2、审核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和审计风险评估的合理性

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和审计风险评估,是在对被审单位深入调查、了解过程中产生的,是确定审计目标、审计重点的依据。

重要性水平是指被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和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和决策。如果错报或漏报足以改变或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那么该错误或漏报事项就是重要的,否则就不重要。依据这一标准,审核被审单位是否存在影响管理当局判断和决策的重要事项,促使被审单位会计报表真实、准确、完整。

从内部审计的角度分析、理解审计风险为:内部审计组织由于实施审计程序,对被审单位的业务活动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给内部审计组织带来的不利局面。这些审计风险有的是被审单位固有的,但有的是审计实施不当造成的,虽然具有客观性和隐蔽性,但更多的审计风险应该是可控的。要求审计组在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时,应对其进行合理的预测和评估,以确定审计风险,制定出周密、恰当的审计实施方案,提高审计质量,有效规避审计风险。

3、审核审计内容和审计重点的适当性

审计内容是指为实现审计目标所需实施的具体审计事项,以及所要达到的具体审计目的。如对某个单位销售收入实施审计,就是具体的审计事项,验证其是否正确,是否依据《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的标准确认,是否存在隐瞒、截留收入的行为,就是具体审计目标。在编制审计方案时,应对所有审计事项给予足够的注视,充分考虑其恰当性,必要性,是否符合被审单位的实际。

审计的重点是指对审计目标的实现有重要影响的事项。如上述对销售收入的审计,如在审前调查时发现产品收、发、存内控制度不健全,可能导致销售数量计量不准确,销售收入计算失误,且金额较大,就应确认为审计重点。因此,要求审计组应当对审前调查的资料进行初步分析性复核,关注资料间异常关系和异常变动,分析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济业务活动中可能存在的重要问题和线索,来确定审计重点。

4、审核审计步骤和审计方法的可操作性

审计步骤是指审计人员从实施审计开始到审计结束,一步步进行审计工作的过程,如收集审计证据、填制审计工作底稿等。审计方法就是审计人员能用来收集有效的审计证据和得出审计结论的一切手段,如审阅法、核对法、比较分析法等。

审计步骤和审计方法是审计工作能够完成并取得预期效果的必不可少的工具和保证,能够指导审计人员实施审计,实现具体的审计目标,因此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时应充分考虑其可操作性。

5、审核审计分工的恰当性

审计人员的选择和分工对审计成功与失败息息相关,为此,恰当地选择审计人员,能体现合理配置审计资源的原则。审计组组长应由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确定,必须选择具有领导、指挥、协调能力的人员担任。主审应由审计组长委托,并应考虑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具有一定的综合能力和较高的业务知识水平。审计人员的选择和分工应由审计组长和主审协商确定,应充分考虑其综合业务水平,并应顾及其专业胜任能力。

三、对审计人员业绩考核是审计实施方案质量控制的落脚点

无论多么完善、周密、适当的审计方案,多么恰当,适合的审计目标,最后都是通过审计人员实施审计得以落实,都可以从审计结果中得出答案。因此,加强对审计人员的业绩考核,才是审计实施方案是否得以落实,审计目标是否实现的落脚点。

对审计人员的业绩考核,一方面,对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能有效监督、检查审计人员是否按审计实施方案所列示的审计目标、审计内容、审计重点去实施审计,撑握审计工作是否按审计实施方案进行有效地开展。因此要将审计人员的业绩考核落实到位,达到控制审计实施方案质量的目的了。

总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周密、完善、适用的审计实施方案,对作好内部审计各项工作都十分重要。加强内部审计实施方案的质量控制,对全面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减少审计成本,降低审计风险,强化对审计人员业务考核等方面都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内部审计机构一定要加强审计实施方案的质量控制,完善对审计实施方案的审核制度。

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对策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企业审计机构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大力提升了审计信息化水平,实现了传统审计工作方式与手段的根本性转变,使得审计工作项目质量控制内容与形式发生了较大的转变,给审计质量的控制带来了问题与挑战。因此,本文分析了审计信息化背景下审计质量控制的内涵,结合信息化环境下审计质量控制的现状和影响因素,为更好地保障审计质量提出了建议与对策,以增强审计监督职能,提高审计质量。

[关键词] 审计信息化;审计质量;风险;控制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21. 019

0 引 言

信息化背景下,企业管理工作逐渐向集约化和信息化转变,企业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影响因素受信息化的重大影响变得更为多元化。目前,较低层次的经济犯罪越来越少,而更为隐蔽的高层次犯罪越来越多,违规操作的数额也变得越来越大,给审计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在信息化逐渐普及到行业各环节的形势下,只有不断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努力抢占审计信息化发展的制高点,不断创新审计方式,提升审计监督水平,确保审计工作的质量,才能最大化地发挥信息化条件下审计监督的作用。

1 审计信息化环境下审计质量控制概述

审计质量控制涉及审计项目实施的各个环节,是指审计机构为了确保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提高审计工作效率,而制定的各项指导审计各实施环节的各项基本方针和策略。审计质量控制采用科学有效的组织手段和技术方法使审计工作各环节按照预定的目标和程序运作,达到预定的审计质量,提高审计项目工作水平和效率,包括计划、实施和分析反馈等一系列环节,从而保证项目的审计质量。

相对于传统的审计而言,审计质量主要通过审计质量报告来体现,审计报告的质量体现了审计项目质量;审计质量的另一层内涵指的是审计质量直接反映审计活动的好坏。总而言之,传统意义上审计质量控制是指审计部门为了更好地实现审计目标,促使审计活动能够规范化、明确化展开,保障审计活动能够在满足国家审计规则的需求條件下有效开展的控制策略的统称。信息化经济环境下,审计质量控制主要是依照审计风险控制理论,实际上是对各种审计风险实行控制的策略和措施的统称,通过对审计风险进行控制确保审计项目质量。

2 审计信息化环境下审计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审计质量控制是审计工作实施过程的重要环节,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各个环节。在信息化环境下,审计工作的实施方式和手段发生了重大改变,审计实施的过程与传统审计完全不同,这就造成审计质量控制的每一个环节都会发生改变,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也相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当前阶段,信息化审计环境下,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审计机构缺乏高素质的计算机审计人才。审计机构现有的审计人员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审计人员稀少,大部分审计工作人员的计算机操作仅仅限于对财务审计资料的简单处理和加工阶段,即使掌握较高的信息技术的审计人员也不能完全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筛选和挖掘有价值的数据,不能分析挖掘审计对象业务系统电子数据和信息系统数据。审计部门中只有极个别的机构有专门从事审计信息化的专职机构,大部分审计机构不会专门设置从事审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人员。缺乏精通审计财务知识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人才严重制约审计信息化的发展,抑制审计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第二,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缺乏创新意识。审计人员依然受传统审计模式的影响,缺乏对审计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大部分审计人员不愿意花费精力和时间去学习审计相关的计算机技术,这就造成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欠缺,最终导致审计人员很难适应信息化条件下的审计工作;而有些审计人员已经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但依然不能很好地将审计知识和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结合,只能进行低层次的运用,不能充分有效地进行信息系统数据分析。

第三,信息化环境下审计工作的实施缺乏正确的工作思路。审计信息化环境下,被审计单位经营管理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审计人员必须面对被审计单位大量的财务数据和复杂的业务管理系统,由于审计人员自身的局限性不能将信息技术与审计财务知识进行有效结合,有些审计人员不能分辨信息化审计工作中的重点与难点。此外,在审计工作实施过程中,有些审计人员不能灵活应对被审计单位审计过程中遇到的各项问题,不会转变传统审计思路对审计工作进行科学有效的分解。

第四,缺乏计算机审计统一标准与准则,信息化审计操作流程不规范。信息化审计环境下,统一标准的计算机审计准则是衡量审计工作质量的标准。我国目前计算机审计的规范大部分都是一些较为笼统的原则性的标准,与现实情况的审计实施不太相符,不能有效衡量计算机审计质量和约束审计行为。信息化环境下计算机审计与传统审计模式大不相同,但由于计算机审计标准的缺失使得审计项目实施以前对应的审前调查、审计方案、审计日记以及审计底稿等仍然是沿用传统的审计流程,对信息化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数据挖掘和审计后的评估依然处于探索阶段,进而对信息化审计质量难以进行评价。

3 审计信息化环境下审计质量控制的对策

改变审计的传统思维模式,努力适应信息化环境下审计新形势的发展。随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依靠传统的审计思维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审计发展的要求,审计工作人员必须转变审计传统的工作思维和模式,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不断加强审计人员对计算机审计知识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充分了解审计信息化是审计在经济新形势下发展的必然趋势,计算机信息技术是审计信息化环境下审计质量控制的有效保障。信息化审计给每个审计人员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为此,审计人员必须转变传统思维模式和工作习惯,改变工作方式,善于开拓创新,将审计质量控制作为审计工作的核心工作。

转变审计思路,引入审计质量控制的考评机制。信息化环境下,审计信息化不仅仅是依靠信息和网络技术在审计工作中的实施运用,更重要的是审计各环节实施的思想和观念的转变。一方面,要加强审计信息化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审计信息化不是盲从或过分依赖计算机信息技术,而是针对性地将信息技术逐渐引入到审计过程中来,让信息技术真正为审计服务;另一方面,将信息技术应用引入审计工作考评体系,为审计信息化建设提供有效的激励,适当增加信息技术在审计考评中的比重,充分调动审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鼓励审计人员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建立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将审计质量控制与风险防范措施贯穿整个审计工作,提高审计各环节的精准性和预防性。在信息化审计建设进程中,必须不断加强审计人员对审计项目实施的了解,熟悉信息化审计质量控制和风险防范点,优化审计质量控制的策略与措施,合理优化审计结构。在选择审计项目时,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对审计项目做好审计前调查,充分分析并挖掘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数据,做好事后审计评估。建立审计质量控制体制,有效达成审计风险的控制,确保审计质量。审计工作人员要与审计复核工作人员严格依照审计制度开展审计工作,确保审计各环节的实施都能达到预期的审计目标,将审计风险降到最小。

建立严格的审计复核机制,做好审计复核工作。一方面,审计复核是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必须履行的重要环节,在审计各环节做好审计人员与复核人员的职责安排,将审计与复核有效结合,最大化提升审计质量。在信息化环境下,确保审计过程中计算机审计程序的充分性、合理性和可靠性,保证审计人员能够合理有效地开展审计工作。另一方面,将审计复核作为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借助审计信息化设施完善审计复核方法,推行复核制。严格按照审计相关要求,明确审计机构负责人和复核人的职责,保障审计复核的质量,及时发现审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改进审计项目质量的不足之处,保障审计数据资料的可信度,提升审计质量。

主要參考文献

[1]王中华. 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研究[J].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2016(3):50-55.

[2]张颖, 黄金花. 大数据时代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研究[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6, 19(13):66-68.

[3]楼玉红.审计信息化发展下的审计质量控制办法浅析[J]. 消费导刊, 2016(11).

[4]丁惠璇, 陆宏. 信息化背景下的审计质量管控策略[J]. 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2).

[5]徐静. 浅论如何进一步深化固定资产投资审计[J]. 经济, 2017(1).

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对策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大数据时代,计算机审计工作变得尤为重要,如何利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强化审计质量控制,成为人们关注重点话题。本文主要分析大数据对计算机审计质量控制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根据计算机审计工作现状,重点研究控制审计工作质量的有效对策,以期为相关领域工作人员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审计方式;审计质量

引言:新时期,数据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有效提升审计工作效率,加强计算机审计质量控制具有现实可能性,因此审计人员应明确大数据对计算机审计质量产生的影响。

一、大数据对计算机审计质量产生的影响

(一)审计方式

传统的审计是相关业务完成后,由审计人员开展的事后审计,工作方式受到审计资源的限制。加之,审计技术的落后,使得审计人员无法对被审计单位复杂经济活动作出客观准确的评价;而基于大数据技术在计算机审计中的合理应用,使得审计方式更加先进,尤其是对被审计单位数据信息的及时调取,提升审计工作质量,改善审计方式和审计结果的滞后问题。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为审计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促使审计总体更加合理,实现数据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

(二)审计证据

大数据时代,审计数据来源更加广泛,由此审计工作的充分性得到保障。但是,在信息化审计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中,应注重数据本身的真实性与可靠性,由此发挥数据资源的有用价值。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可提升审计证据安全性,尤其是数据分析和获取技术的落实。其主要原因在于大数据使得网络安全防护能力提升,使得审计数据资源的获取更加便捷和安全[1]。

(三)审计人员

大数据时代,信息资源存储数量丰富,审计人员需要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数据分析技术,对数据资源进行发掘,在此基础上,提升审计工作的开展水平。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不仅为审计人员提供了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也强化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为相关人员审计能力提升提供技术支持。计算机审计人员应利用大数据,转变工作模式,改善以往微观审计方法,并致力于将数据分析技术,应用在审计工作实践中,发挥数据审计对审计目标的宏观全面指导。

二、基于大数据时代的计算机审计质量控制措施

(一)审计方式的转变升级

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要求审计人员具备创新能力,做好审计方式的升级工作。在此过程中,审计人员应利用互联网技术创建数据分析平台。将大数据研究提升到审计工作发展的戰略位置,提升对审计质量的控制力度。大数据时代,信息资源的收集和存储量较大,审计人员应善于改善以往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法,逐渐优化以往的审计模式,注重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审计对象的关联性,进而发现审计线索、规避审计工作中存在的潜在风险隐患,同时,大数据时代,审计工具的变化,使得审计效率和质量显著提升,对审计精准度控制产生深远影响。此外,大数据时代计算机审计质量的合理控制,可基于数据分析和统计做出合理预测,为相关决策行为提供合理的审计意见。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为审计方式的创新奠定了基础,在线审计和联网审计是未来审计行业发展趋势。在风险较高的金融行业实施持续审计和必要的审计质量控制,是审计质量控制的重点。在联网审计时,在大数据背景下可建立信息系统连接,由此促使数据平台的信息的实时更新,保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及时性。同时,基于审计方式的转型升级,可减少审计工作与审计对象的时间差,保证审计工作质量提升。同时,审计方式的转变,计算机审计工作效率得到明显提高,审计结果的真实性与合理性成分更加突出,审计人员需要提升自身的审计能力,促进审计方式的转变升级。

(二)审计证据的综合应用

大数据时代,审计工作不再受到时间、地点等条件的限制,通过大数据信息平台,审计人员可利用数据信息,促使审计工作更加全面。通过数据平台实施风险评估、收集审计证据,也会增加审计工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在此过程中,基于纸质的审计证据会明显减少,以数据资源为主要形式的审计证据会增加,例如,电子邮件、网站信息和内部信息等等。大数据时代计算机审计质量控制工作变得尤为重要,如何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提升审计质量是审计人员需要考虑的重点话题。审计证据的高效应用,对审计质量产生深远影响,相关人员应强化审计质量控制,改善目前审计工作中的信息孤岛问题[2]。

同时,为保证审计工作质量,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体系,注重利用先进的制度改善信息化审计不规范的问题,促使数据资源的采集、整理和应用更加具有参考价值。此外,规范化的审计证据也可为相关人员的决策提供法律依据,促使计算机审计工作质量获得明显提升,强化不同介质审计证据的综合利用。

(三)审计人员的储备培养

审计是一项专业技术能力要求较高、综合而全面的工作,对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比较严格,因此需要开展审计人员的培训与教育工作。实践中应做好以下要求:各级审计机关和组织应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对现有的审计人员进行培训,尤其是信息技术和数据应用能力的培训。审计人员应掌握数据分析能力和综合判断能力,在此基础上形成对计算机审计工作的质量控制,提升个人专业素养。

此外,还应做好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和储备,尤其是数据应用能力和审计专业素质相结合的人才,在未来的行业发展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审计机关应认识到,相关技术人员的优化配置,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切实提升计算机审计质量控制能力。同时,对于审计人员的应用,应考虑人岗匹配原则,发挥审计人员的内在价值,为审计目标实现贡献主要力量。

审计工作中,还应关注相关人员的数据分析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等,促使多专业、多领域融合发展,同时,计算机审计中,多种方式、多种角度分析审计方式,可促使审计结果更加真实有效,以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大数据时代,审计信息获取途径更加多元化,审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合理性直接影响审计结果,因此,需要加强对审计信息的控制水平,提升审计工作质量。

总之,大数据时代应加强审计人才的储备和培养,鉴于审计工作开展的长期性,相关人员需要利用科学合理的技术手段,提升审计工作开展质量、注重审计人员的价值发掘,以此保证审计项目方案的具体落实。实践应用中,制定长期的审计人员培养规划,对审计质量控制尤为重要,相关审计机关需要培养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为审计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良好基础[3]。

结论:综上所述,大数据时代计算机审计工作中,需要转变审计方式、注重信息化审计证据收集以及加强审计人员管理与培训,在此基础上可提升审计质量控制水平,为相关人员的决策提供有益参考。同时,计算机审计中,相关措施的应用,也提升了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为审计工作效率提升和质量控制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岳亚旗.大数据时代的计算机审计质量控制的探讨[J].纳税,2019,13(26):182+184.

[2]徐元元.浅谈大数据时代计算机审计的质量控制[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8(11):125.

[3]罗星媛.大数据时代的计算机审计质量控制研究[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8(10):108.

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对策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 分析施工阶段跟踪审计质量的风险因素,主要有审计人员业务能力风险、审计业务规范性风险、审计业务复核机制风险。以R项目为例,考虑风险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分析项目实施过程中采取的管理控制措施对跟踪审计结果的影响,提出切实有效的风险控制的管理建议,以促进高校基建项目跟踪审计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 基建项目;跟踪审计;质量;风险;控制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23. 023

[中圖分类号] F239.6 [文献标识码] A [

0 前 言

当前高校内部审计力量薄弱,对于较大金额的基建项目,大部分高校在施工阶段选择委托中介机构协助进行跟踪审计。而目前跟踪审计相关规章制度不健全,跟踪审计质量复核和评价体系未建立使得高校基建项目跟踪审计质量不高,引起了广泛重视。

1 施工阶段委托跟踪审计质量风险点

1.1 审计人员专业素质

施工阶段高校聘请的中介机构的项目负责人及项目组成员招标时一般具有较强的工作经验,而由于基建项目建设周期长以及中介机构的盈利性质,导致实际参与项目的跟踪审计人员频繁更换,中介机构的跟踪审计人员素质水平不能得到保证,审计质量不高。中介机构在跟踪过程中的成果最后均需高校审计管理部门复核确定,这也要求高校审计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

1.2 审核时效及关键控制点

高校内部审计制度不完善,特别是跟踪审计相关制度、流程不完备,审计实施过程中经常出现工程签证、设计变更、工程款支付等审核不及时的现象,工程变更单等的下发,跟踪审计延迟收到或未收到的情况。社会中介机构的审计人员兼有其他项目,不能常驻现场参与各关键控制点。审计人员对关键控制点的把握不准,对现场存在问题未能及时取证或取证不准确,影响竣工结算审计结果。工程各相关方管理能力薄弱,签证不及时,工程资料归档不完整,重要经济签证资料缺失,造成损失。结算审核中,因为手续不齐全或不规范,签字不全、缺失、跳号、事后修改、提供造假等变更单及签证造成结算难以界定,跟踪审计过程中有把事中审计拖成了事后审计的情况出现。

1.3 审计成果准确性

因取证不准确或审计人员素质等原因使得跟踪审计出具的审计结果不严谨,工程量的计量和计价依据不足,工程量计算错误,单价偏高,支付工程进度款时现场未达到合同约定条件或支付缺乏支撑材料。有些中介机构的审计组长,为顺利推进工作或与施工单位存在利害关系,一般审完后直接出具正式意见,这导致跟踪审计的结果完全受审计组长水平和能力的限制,可能导致意见不准确或给建设单位造成巨大的损失。

1.4 独立性

跟踪审计流于形式,审计目标偏离,把跟踪审计纳入建设单位管理范畴,遇到问题要求审计先表态,管理和监督不分,审计相对独立性原则缺失。高校内部制度、流程不规范,项目管理部门越权管理跟踪审计人员,跟踪审计人员被迫听从管理部门发出的指令,审计人员成为管理部门下属的造价咨询人员,丧失了审计的独立性和监督功能。高校内审人员无法正常履行审计监督,审计独立性不能保证。

2 某高校R项目实例介绍

2.1 某高校R项目教学办公楼项目概况

某高校R项目两栋办公楼,总建筑面积44 034m2,地上主体五层,地下二层,该工程建安造价12 000万元,工期2年。学校成立基建项目部,内审部门派审计人员常驻现场,并聘请某中介机构实施跟踪审计,投标时中介机构项目组配备成员6人,土建专业4人,安装专业2人,其中造价工程师3人,高级工程师3人,3人具有15年以上工作经验,其他3人均具有相同或类似项目经验。

2.2 施工阶段跟踪审计现场实际遇到问题及控制方法

(1)项目建设初期,主要为土石方工程,中介机构派出人员均为土建专业,项目后期需要安装人员时,投标时的项目安装人员因其他项目无法常驻现场,中介机构更换项目组人员。整个施工阶段,中介机构以多种理由更换项目成员,资料交接不到位,导致现场人员不清楚现场实际,签证审核考虑不足,后期跟踪审计资料部分不全。常驻现场人员由投标时6人变为3人,土建专业2人,安装专业1人,工作经验缺乏,变更、签证审核依据不充分。

为改进跟踪审计实施过程人员配置的问题,高校内审部门要求中介机构增加工作经验丰富人员,确实无法增加人员,签证变更的审核必须经现场人员、项目负责人、公司负责人三级复核,内审部门有派驻现场代表审核之后交由工程科负责人审核把关,严格执行多级复核制度。现场人员考勤记录及项目组成员配置、跟踪审计审核质量列入跟踪审计考核评价指标中,与跟踪审计服务费用相关联。

(2)现阶段没有统一的跟踪审计的法律、法规及规范,未制定相应的跟踪审计管理制度和办法,没有统一的标准。高校跟踪审计相关制度、流程不完备,项目初期经常出现流程混乱,对工程签证等因各种原因相互推诿。

学校出具R项目现场管理工作手册,明确现场签证、认质认价、变更等工作流程。为实现学校对R项目的有效监督管理,实现审计工作的公开透明、公平公正,学校与跟踪审计中介机构合作开发跟踪审计监管平台,实行网络公开流程,完成审批确认流程,产生电子档案库。跟踪审计平台规范了各个单位的职责,管理和监督分明,对职责有交叉的工作重点突出。

(3)未认真核实变更、签证真实性。如:施工后期在刷好涂料的墙面上开洞,造成墙面污染。施工单位以恢复墙面为由,要求在原有墙面上重新打磨墙面、批2遍腻子,刷2遍涂料。办理现场签证后,施工单位并未按照签证内容进行墙面处理,只是在污染的墙面上刷了涂料进行遮盖,这比签证的做法少了几道工序,明显不符合签证内容,只能计取刷涂料部分的价款。

这就要求审计人员要实地察看、询问、分析,确认工程变更、签证是否真实发生以及工程量计算是否准确,深入工地现场,采取拍照、摄像等方式,再现施工现场实际情况、流程程序、机械人力、材料投入等情景,为准确、客观地计算工程价款收集第一手资料,同时也为解决工程结算、决算审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争议问题提供证据资料。

3 跟踪审计质量风险建议防范措施

3.1 建立高校内部切实可行的跟踪审计质量监督评价体系

目前跟踪审计质量监督评价体系还不成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①工作效率。审计人员完成审计工作的时间,是否能及时参与现场隐蔽工程的计量;是否按时完成变更、签证的审核。②人员配备、出勤及沟通能力。人员是否按照投标承诺配备;项目组成员驻现场情况,是否能配合相关单位做好跟踪审计工作。③审计资料。审计工作底稿能否反应项目的审计工作量,是否清晰明确,审计工作方案是否合理、可操作。④审计结果。专业造价工程师能否出具正确合理的审计结果;审查现场签证和工程变更是引起工程造价变化的主要原因,能否判断签证的真实性、有效性、合理性、完整性、关联性。⑤审计建议。能否提出有效建议改进项目管理,推动工程的顺利进行。

3.2 制定合理的跟踪审计实施方案和操作流程

结合高校内部和项目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跟踪审计实施方案和审计流程,并对跟踪审计工作起到真正的指导作用,保障委托跟踪审计人员能够行使职能,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保证审计质量。

主要参考文献

[1]孙伟,胡永安,高越嵩.高等院校建设工程全过程跟踪审计监督的重点及实施[J]. 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85-86.

[2]冯雪飞.高校建设项目委托跟踪审计监管模式的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6.

[3]黄鹄翔,高校基建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监督控制点分析[J]. 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0(1):62-64.

[4]唐勇.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跟踪审计质量评价与提升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6.

上一篇:隔离器件工业现场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债券投资风险防范分析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