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投资风险防范分析论文范文

2023-12-16

债券投资风险防范分析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我国大型企业集团在跨国投资中应该着眼于全球整体性的风险防范;在分析东道国政治与法律环境时,应侧重考虑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应选择能促进企业内产业结构升级、产品供求关系链长的行业进行投资;跨国投资的行业选择应注重对其技术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和分析,为以最低成本实现技术开发创新成功提供安全保障和创新环境;股权式合资和非股权式合作应该成为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进入国际市场的首选方式。

[关键词] 风险管理战略 跨行业进入 非股权安排

大型跨国公司是我们发展跨国经营的“旗舰”。面向21世纪风云变幻的国际市场,如何从我国大型跨国公司的特点出发,制定其风险管理的战略,是当前亟待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目标定位与风险防范

我国大型跨国公司资金、技术力量较雄厚,在相关产业发展中具有优势,因而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在海外投资的发展目标上,应定位在较高的层次上,我国大型企业集团跨国投资的目标应是:努力占领全球海外投资的行业制高点,逐步扩大地区性全球战略布局,不断提高我国跨国企业的国际综合竞争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面对21世纪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幻及其动荡特点,应制定出相应的风险管理战略。

我国大型企业集团在跨国投资中不应仅仅着眼于一个个单独的项目风险管理,而应该着眼于全球整体性的风险;不应仅仅着眼于消极被动的风险规避,而应该着眼于未来的市场机遇和海外投资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应着重对中国经营企业的上、中、下游产品和对产品的开发、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各个相关环节进行系统的风险管理,以防范生产风险和市场风险。在融资主体方面应实施多元化策略,如邀请国际银团、外国银行、大型财务公司以及东道国政府、银行、企业入股等形式以分散融资风险。其中,各类政府贷款、BOT承包工程、出口信贷是国际项目贷款的惯常形式。由于贷款银行得到国家政策性利差补贴,可以提供较资金拆借市场利率更低的贷款,从而降低跨国企业的融资风险。

二、地区选择与风险防范

东道国的环境直接影响跨国公司投资后的经营状况及其今后的发展。它包括东道国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经济市场环境等。我国大型跨国公司的投资地区应侧重选择自然资源丰富、有发展潜力的地区(如可耗尽的矿产及原料,石油的分布及其蕴藏量)。资源污染也是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国家对有可能带来污染的产业投资加以限制,另一方面,污染控制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还是一个不愿花费的奢侈。

大型跨国公司投资在分析东道国政治与法律环境时,应侧重考虑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如该东道国的国家政治体制未来的趋势、东道国的民族主义及反政府组织的态势,东道国政策的连续性及其长期倾向如何?外国企业的产品、服务等在东道国会不会引起政治性的保护或排斥?在分析政治风险时应侧重分析未来国有化征用的可能性。

我国跨国公司在海外的地区选择,除了考虑上述基本因素外,还必须考虑其他一些重要因素,如东道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城市化程度、基本设施状况、增长趋势和国际收支等。

总之,我国大型跨国公司在跨国投资地区选择上应着眼于未来的发展,对面临的风险和机遇进行权衡,本着有重点、有步骤、分层次的原则,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以较少的成本完成跨国发展的市场进入,努力获得长远的利益和实现其全球性战略目标。

三、行业选择与风险防范

我国大型跨国公司投资行业的风险选择有两条标准:一是应选择与东道国相比具有优势的行业进行跨国投资,即我国企业的跨国投资必须符合国际资本流动的规律,通过自身的产业优势占领国际市场;二是应选择能促进企业内产业结构、产品供求关系链长的行业进行投资。

投资行业的多样化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项目投资的风险。我国大型企业跨国投资涉及的行业领域极为广泛,主要包括:林业、渔业、石油化工、冶金、轻工、电子、机电、承包工程、房地产、交通运输、建筑工程、金融、保险、医疗卫生、餐饮、旅游咨询服务、工艺美术、服装加工、技术服务等行业。目前集中在资源开发和制造加工业领域。据不完全统计,投在资源开发领域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一半以上。近年来,我国大型企业的海外投资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出现了“交叉进入”或“跨行业进入”的多样化趋势。首先,外贸专业公司的对外投资领域从单纯进口扩大到海外制造加工业,如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在发展海外贸易分支机构的同时逐步向生产领域扩展,在美国购买了一家炼油厂、一家化肥厂,在泰国兴办钢铁企业之外,其经营领域涉及到机械工程设计、航运、海产、服装和综合贸易等多个不同的行业领域;此外,以劳务输出、承包工程为主的各地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公司,逐步向轻工和机电行业拓展。

四、技术选择与风险防范

我国大型跨国企业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有相对成熟的技术,应加强技术风险的防范与管理。所谓技术风险是指国际企业在限定的时间范围内能否开发新产品的不确定性。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技术风险。技术风险的防范对大型跨国企业尤为重要。东道国各种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可能会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甚至彻底改变其必要性、可能性和可行性。因此,我国跨国投资的行业选择应注重对其技术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和分析,为以最低成本实现技术开发创新成功提供有较大安全保障的创新环境。

一般而言,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否决该项目:当该项技术在东道国完全缺乏市场需求或市场价值时;当我方企业不能逾越同行业竞争对手的专利障碍时;当技术进步的发展使本项目很快失去技术优势时;当技术开发创新项目超出企业能力之外或存在较多技术难点时;当技术实力远不能完成该项目而又无法通过横向联合来解决这一问题时;当所选择的技术开发项目有可能遭遇东道国法律禁止或对环境产生直接的、不可回避的影响时。

五、产品选择与风险防范

首先我国大型跨国公司在制定风险管理策略时,应充分考虑本公司的经营产品属于哪一产业部门,一般而言,许可证交易适用于化工、制药、医疗保健品及其他制造业中,如橡胶和塑料等;特许经营投资方式广泛应用于软饮料、快餐、汽车出租、餐馆饮食、商业服务业等;契约合作安排多用于大型工业项目(如采矿、石油开采等)和公共设施项目(如电力、运输、通信等);直接投资则往往集中于技术密集型和广告密集型产业中。

其次,从产品属性方面看,多样化的产品作为直接出口和间接出口风险防范效果较好,而标准化产品则适于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当东道国市场发生风险时,该类产品比较容易转移,减少风险损失。产品适用性较低的主要采用间接出口。在产品的承受度上,对新产品一般采取出口为主,对外直接投资为辅的原则;随着产品的成熟,可逐步转向以对外直接投资和许可证交易为主。

六、投资方式选择与风险防范

我国大型跨国公司在海外投资方式的选择上,应充分考虑企业自身的投资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结合投资区域的特点、投资项目的特点以及各种投资方式本身的利弊加以确定。从我国跨国企业的现有实力看,目前尚难以并购发达国家的大中型企业。在世界企业五百强排名中中国仅跻身三家,且没有一家是直接创造物质财富的工业企业。世界排名榜最末一位工业企业销售额比中国首强高出35亿美元。中国五百家大企业与美国五百家大企业相比,在资产总额、年销售收入、可实现利润方面中国五百强企业分别相当于美国五百强的3.6%、4.6%和6.4%。而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因资产质量和技术含量有限,大多不是并购目标。因此,跨国并购目前尚不能作为我国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主要方式。从目前我国跨国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出发,股权式合资和非股权式合作应该成为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进入国际市场的首选方式。尤其是在特定区位和特定行业中,灵活地采用诸如契约、合资、合作、联营等非股权安排,对于进入国际市场后的风险防范是行之有效的投资方式选择。此外,应积极参与一些国外大型跨国公司以共同开发研究、互相渗透参股等方式结成国际性战略联盟,或有选择地参加一些可实现优势互补的跨国公司联盟,使我国大型跨国企业能在更高层次上增强风险防范的实力。

我国大型跨国公司海外直接投资方式的选择在不同的地区应有所侧重。例如亚太地区,我国大型跨国集团主产业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又由于该地区地理、人文环境较熟悉,生产和技术向这些国家转移较为容易,因而,独资经营方式一般优于合资经营。对于拉美、非洲、中东以及东欧、独联体等动荡地区,我国大型跨国集团也具有相对的技术、设备等方面的优势,但从风险防范的角度考虑,合资尤其是合作经营方式较为合适,可以降低直接投资风险和成本,增加投资收益。对欧美发达国家市场的投资,通过多种国际融资和跨国联盟的方式,以此可分散风险、获取高新技术、先进管理经验、资金及国际市场份额。

大型跨国企业在不同行业的投资方式选择上也应有所侧重。例如,以传统技术为主的投资项目应以独资经营或非股权投资方式为宜,以此达到保护企业特有资产和增加投资效益及投资收益的目的;在制造业和服务业投资中,则应以合资经营或合作经营为主要方式,依据技术的不同层次,将特定行业或特定技术环节上的专有技术,通过海外投资方式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参考文献:

[1] 熊小奇:跨国公司风险管理[M]. 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

[2] 卢宁宁 赵则民:试论企业R&D的投资与风险管理机制[J]. 改革与战略,2003. 12

[3] 熊小奇:我国海外投资风险剖析[J]. 国有资产管理, 2001.4

债券投资风险防范分析论文范文第2篇

一、企业多元化投资的特点

企业进行多元化投资的主要优点有: (1) 将经营的风险进行分散。从投资的专业角度来分析, 多元化投资相当于一种投资组合, 可以避免将所有投资都放在一个篮子里所带来的风险。但由于投资的方向较多, 这给每一笔投资的运作管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需要企业有足够的相关投资人员和管理精力。 (2) 利用企业来代替市场, 来降低交易过程中产生的费用, 当企业内部的一个契约来代替市场上的一系列外部交易契约, 当企业内部的管理费用小于市场内部交易的费用时, 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 (3) 可以将企业各部分有效整合起来。采取多元化经营模式的企业, 可以将多个专业化经营企业的经营活动组合在一个企业内部进行, 有效提高企业的经营范围, 让企业的各种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分配, 提高企业资源的利用率。四、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企业采取多元化的投资经营策略后, 企业的规模就会得到有效的扩展, 企业的知名度就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这对企业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 可以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多元化投资的缺点也十分明显, 其主要体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1) 对企业的管理水平要求更高。企业进行多元化经营, 无疑增加了对管理人员的要求, 一旦某个投资环节出现了问题, 就会对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 带来较大的影响, 甚至会威胁到企业的生存。 (2) 进行多元化投资, 往往需要投入庞大的资金, 在运作的过程中, 还需要持续进行投入, 如果不切实际进行投资, 就很容易造成企业资金的短缺, 这会直接威胁到企业的生存。 (3) 企业的资源往往是有限的, 过度对资源进行分散, 容易造成企业资源在某个时期存在匮乏的现象。现代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一旦由于资源不到位耽误了新产品的升级和换代, 产品很容易就会被淘汰出市场。

二、企业进行多元化投资所面临的风险

自然风险。由于我国是一个经济发展相对不是很平衡的国家, 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往往差距较大, 各个地区的投资环境往往有较大的差别, 面临的投资风险也差别很大, 同一种风险在不同地域的表现形式也差别很大。投资区域的地理位置, 对投资风险的影响较大。地理位置优越的地区, 其投资环境往往较好, 各种投资信息比较畅通, 投资市场发展较快。对于交通比较便利的地区, 可以有效收集产品投资生产所需要的各种资源, 为投资的良性发展, 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相反如果该地区的交通环境很差, 就会对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带来非常大的影响。

国家相关政策所带来的各种风险。很多地方为了扩大该地区的投资, 会出台各种鼓励性质的政策, 这些政策会直接惠及企业的投资行为, 对有关产业的信贷利率、汇率和税收带来较大的影响, 但这些政策是否可以正产得到落实, 或者政策落实时间的长短, 这往往存在较大的疑问。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 经济体制转变往往非常迅速, 各种政策的变动性往往较大, 给多元化投资带来了大量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有效地方, 为了扩大在当地的投资, 往往会开出极大的优惠政策, 然而很多政策都是空头支票。

资产评估和审计中的风险。并购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投资策略, 通过企业的合并, 来组成一家竞争力更大的公司。然而在实际并购的过程中, 往往不确定因素较多, 企业面临的风险非常大。当前资产评估和审计工作的公正性有待加强, 很多从业人员的道德水平严重不过关, 暗箱操作的情况较多, 信誉度较低, 相关的监督管理经常出现监督不到位的现象, 经常会造成债务隐瞒的情况, 各种无形财产也被随意进行高估, 这给企业的投资埋下了深深的隐患。

投资管理人员自身带来的风险。企业在投资管理当中, 一般都会选择职业经理人来进行投资管理, 由于投资环境非常复杂, 投资风险也非常众多, 这给职业经理人的个人工作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如果其在投资的过程中, 不能对投资的各种因素进行很好的把握, 制定的投资计划不合理, 存在盲目投资的行为, 就会非常容易导致投资风险的爆发。此外, 由于当前投资监督的不到位, 职业经理人在投资的过程中, 由于自身职业道德的问题, 存在和投资方相互串通的问题, 直接损害了企业的经济利益。

三、一些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

企业在进行最终的投资前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投资价值分析, 这要求企业财务人员在掌握的投资项目的基本情况下, 对该投资项目进行专业性的分析, 其中应该包括项目的各项经济指标, 还要能够得到一个科学而又客观的结论。这个分析应该放在社会和市场的大环境下, 运用会计的专业性对多种角度对项目进行分析, 有效预测出项目的可行性和收益情况, 还要分析出其投资价值如何, 最终对该项目的投资总体情况做一个预测。

做好投资环境的考查活动。投资环境的好坏对投资的成败有非常大的影响, 考虑投资所在地的地理环境是否达标, 是否有利于投资的正常运作, 当地的人力资源情况如何, 是否满足投资对人才的需求, 还要调查当地的各种配套设施是否完善, 如供水、供电、道路运输、原材料供给等。最后, 应该考查当地政府的信誉如何, 是否可以兑现给企业的各种承诺。

在多元化投资的过程中, 一定要注意投资的机遇, 不能进行盲目的投资。在进行多元化经营的过程中, 应该将企业发展和产业发展结合进行考虑, 找到两者最佳的切入点。根据生命周期的理论, 应该在产品的迅速发展时期或者成长期导入到该行业中来, 此时产品的市场潜力最大, 产品的市场前景也比较明朗。

加强做好企业的投资管理。由于投资的多元化, 需要企业在管理上投入更大的力气, 制定适合多元化经营的管理制度, 对每项投资, 都应该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 由管理能力过硬, 最好有相关投资管理经验的人员来直接负责该项产品的投资。企业上层领导应该及时了解各项投资的实际情况, 及时掌握投资的动态, 及时对投资战略进行调整, 做好投资成效的评价, 对于出现问题的投资, 应该及时组织力量, 加强应对。

做好对相关投资人员的管理。在投资的过程中, 人为因素是其中重要的一方面, 要做好对投资的管理, 就必须做好对相关投资人员的管理上。我们应该首先应该做好投资管理人员的选拔工作, 尽量选择有相关投资管理经验的人来进行投资管理, 对各投资职业经理人应该进行定期考核, 对其实际投资运作情况进行评价, 如果其存在投资管理不当的情况, 应该及时对人员进行调整。此外, 还应该做好对职业经理人投资行为的监督, 对于重大的投资行为, 一定要加强审核, 避免违规、违法、窜通投资行为的发生, 保证企业进行正常的投资。

四、结语

随着市场竞争的愈加激烈, 企业越来越多选择进行多元化投资, 不断拓宽企业发展的思路, 让企业得到更大的经济收入。但进行多元化投资也给企业的经营带来了非常多的风险, 为了避免风险的发生, 应该认真对每个风险进行分析, 然后制定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 让多元化投资真正为企业的发展, 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 企业发展的速度非常迅速, 企业的规模和数量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越来越激烈。受制于当前行业发展环境的所限, 企业在行业发展不良的背景下, 通常难以得到理想的经营发展效果。为了有效拓展企业的发展空间, 很多企业都会进行一定的投资行为, 在投资环境不断完善和繁荣的今天, 企业的投资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然而由于多元化投资的领域往往众多, 企业投资的风险往往较大。为此, 我将要在本文中对企业多元化投资风险分析与风险防范进行探讨, 希望对促进我国企业的发展, 能够起到有利的作用。

关键词:多元化投资,风险分析,风险防范

参考文献

[1] 宋扬.企业多元化投资风险分析与风险防范[J].财会学习, 2017 (10) .

[2] 伍秀华.企业多元化投资风险分析与探讨[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6 (17) .

[3] 江海舰.企业多元化用工风险及对策[J].人力资源管理, 2017 (1) .

债券投资风险防范分析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生存与发展面临的重要风险之一就是筹资风险。文章对筹资风险的类型和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分别从筹资风险的控制和筹资风险的防范两个角度提出了可行性策略,旨在为企业筹资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财务管理;筹资风险;控制策略

筹资是指企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向企业内部或企业外部的个人或单位筹集生产经营资金的活动。事实上,若企业在使用该笔资金的过程中无法获得超出债务成本的收益,就会使企业陷入债务危机。[1]因此,企业必须在筹资之前就资本结构和债务比例方面进行全面的把握,从根本上杜绝财务管理中筹资风险的发生。

1 筹资风险分析

1.1 财务管理中筹资風险的形成原因

第一,财务管理中筹资风险的内因。首先,缺乏完善的筹资战略计划。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需要根据整体发展战略安排资金的筹措活动,例如需要筹集的资金额度、何时筹资、向谁筹资以及筹资所需要的时间等问题,这些都是要有计划来进行的,又叫筹资战略计划。[2]许多企业在筹资前没有正确认识目标资本结构而盲目筹资,就会引发融资金额与实际需求偏差大、企业资产负债率结构不合理、筹资成本高等一系列问题,进而引发财务管理风险。其次,缺乏对企业资金现状的了解。企业财务部门如果不能在筹资前做好资金预算和管控工作,那么就会给企业管理层对资金现状和资金需求量带来不利影响,进而无法制订科学合理的筹资计划,导致急需资金无法到位、资金偿还期限不合理、资金使用成本增加、资金利用率低等一系列问题。最后,企业缺乏完善的筹资授权审批制度。企业的筹资方案需要在执行前由专人进行审核,如果没有将审批人与方案起草人分离开来,方案的决策就无人把关,无法规避其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给日后的经营活动带来无法避免的风险。

第二,财务管理中筹资风险的外因。企业筹资过程中,自然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等外部因素的不断变化,在给企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挑战。首先,政治环境的不断变化。通常情况下,国家的政治环境都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企业的经济增长率也会不断提高,企业会采取设立子公司等方式开拓国际市场,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就会面临一定的政治风险,一旦企业所在国家的政治环境发生变动,政府就会采取一定的过激行为,比如征用或没收投资企业,就会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3]其次,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不同的经济体制会带来不同的政府与企业关系、不同的企业产权关系、不同的企业与市场关系,不同经济运行状况同样会造就不同的企业环境和不同的企业发展机会。不同的国家在产业结构、国际收支与汇率、税收、利率、货币政策等方面更是存在巨大的差异,这些都会给企业的筹资带来或多或少的影响。

1.2 财务管理中筹资风险的类型

第一,银行贷款筹资风险。通过银行贷款的方式进行筹资,是企业筹资活动的主要方式之一。由于银行贷款筹资会有固定还款截止日期,同时企业向银行贷款筹资有还本付息的义务,若企业在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无法及时还清本息,轻则会使企业的运营陷入困境,重则会给企业带来破产的危险,这就是银行贷款风险。银行贷款风险特点主要是可估性、可控性以及短期性。[4]可估性指的是银行贷款风险可以通过对宏观经济形势、货币政策走向等进行分析来估计利率和汇率的变化趋势;可控性是指企业可以在主观上控制自有资金和借贷资金的比例;短期性是指如果利率发生变化,就会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第二,债券筹资风险。债券贷款具有必须偿还本息的义务性、规定性和难以展望性。所以,企业在通过债权进行筹资时,需要具备偿债能力和获利能力的基础上才能够获得债券筹资。因此,与股本的无偿性、股息红利支付的非义务性、非固定性相比,通过债券筹资的方式存在的风险较大。债券筹资风险主要是由债券发行单位的信誉、债券发行总量和债券发行实际等因素造成的债券风险。比如,企业花费了大量的成本来宣传和发行债券,结果却没有筹集到充足的资金,在通货膨胀影响下导致债券到期、债券出售时所获得的现金购买力下降等通货膨胀风险。

第三,商业信用筹资风险。企业通过商业筹资是相对比较容易的筹资方式,办理商业信用筹资只需要依靠企业的信用度,不需要进行复杂的筹资手续办理,同样地也不会付出代价,资金的使用期限都是由双方来决定的。即便是这样,商业信用筹资也是有缺点的,即筹资期限较短,在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还款压力。但许多企业都看中了商业信用筹资的优势从而选择这种筹资方式,长期通过商业信用筹资会给企业或其他金融机构造成企业资金紧张的假象,企业若是再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进行筹资就比较困难。而且由于商业信用筹资的短期性,一旦出现差错就会给企业带来无法挽回的信誉损失,甚至会阻碍企业的继续发展。因此,商业信用筹资风险包括企业赊购商品多,付款集中,企业生产经营所需资金周转困难造成的无法及时付款的风险,还有由上述风险进一步引发的企业信用度降低的风险。[5]

2 控制措施

2.1 改善企业外部筹资环境

第一,国家应强化法治建设,完善资本市场。要建立健全规范的市场经济制度和法律法规,对信贷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与完善,确立银行的主体地位和企业自身的筹资主体地位。赋予银行在对企业的投资项目进行评估、放贷以及承担坏账风险方面的自主权,赋予企业在筹资方面的独立权,真正实现政企分离,政府不得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过多的干预。

第二,加速债券市场的发展。首先,对企业债券发行程序进行改革,促进法治监督的完善,对企业债券发行审批程序进行合理简化;其次,对债券发行规模和使用方向进行调整。逐渐取消传统的计划规模管理,企业可以在能够对投资后果自行负责的前提下进行债券自主发行,促进企业自主筹资形式的实现,便于企业投资规模的扩大;再次,实行利率市场化,使企业能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利率。企业债券市场应同时具有等级高的债券和等级低的债券,以此来满足市场上不同投资者的需求,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最后,对债券信用评级制度和债券中介机构进行完善。债券信用评级机构要对发债企业实施实时动态跟踪,对评估结果进行实时更新,将企业的真实情况提供给投资者,便于投资者进行投资调整。

第三,建立健全企业筹资监督机制。企业筹资监督机制的建立要有明确的目标体系作为前提,使有限的社会资金能够得到合理的利用,进而获得更多的社会财富。针对企业的筹资监督机制既要实现企业内外的同时监督,又要保护投资者与企业的利益。具体的企业筹资监督应包含三个方面,即管理民主化、管理行业化、审计专业化。全面地对企业筹资活动的整个过程和后续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银行、证监会、工商管理部门等部门在为企业筹资创造便利,简化各种审批手续的同时,还要科学进行企业未来发展前景与资信状况的评价。

2.2 转变企业自身筹资观念

第一,建立正确的资本成本观念。企业要形成将筹资活动视作服务企业财务目标的观念,使企业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筹资的过程中,各个环节都要充分考虑资本结构对企业价值的影响,运用一切技术和方法制定最适合企业发展的资本结构,实现企业价值的提升。

第二,建立符合企业发展的筹资战略计划。建立符合企业发展的筹资战略计划是从根本上促进筹资全局性和远大性战略目标的关键。首先,企业的筹资规模要依据投资的需求来确定,筹资的数量也不能盲目;其次,企业在筹资前应对现有的收益状况和债务偿还能力进行综合考量,切忌蚍蜉撼树;再次,企业要在充分考虑现有生产条件的情况下对筹得资金进行合理的划分,避免资金的浪费;最后,做好资金期限结构计划,对筹得资金的偿还顺序进行计划,避免多种债务同时还款情况的出现,为企业资金周转创造良好的条件。

第三,建立健全企业经营责任体制。企业应建立健全有关筹资与投资决策的责任制度,让企业所有者参与到企业重大事项的决策中来,建立科学的领导体制、规范的决策程序、完善的责任制度与考核制度。企业应分别建立权力结构、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在权责分明的前提下形成权责相互激励、相互制约的责任机制。另外,企业应提高信用意识,建立市场信用意识,为企业树立良好的行业市场形象。

3 防范措施

3.1 强化筹资风险意识

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诸如筹资风险、投资风险等风险,企业管理者必须强化风险意识,对各种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的认识和科学的评估,制定高效的防范措施。另外,企业要从市场发展的角度,建立健全企业筹资风险预警机制,对企业的筹资活动进行实时监控,制定规范的规避筹资风险的方案,做到及时止损,最大限度地降低筹资风险给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6]。

3.2 优化资本结构

优化资本结构的前提就是要确定符合企业自身情况的负债额度,确保负债比率的合理性,在有效降低风险的同时确保利润的最优化。企业要对资本结构中的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比例进行科学的调节,制定最优的资本结构,实现企业筹资风险最大程度降低。

3.3 科学投资,使负债资金的使用效益得到提升

企业在负债经营的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该项资金的使用效益,不同的投资方向会带来不同的收益。因此,企业要在投资之前对投资项目进行全面的分析与研究,确定项目的可行性,在资金投入之后,要进行严格的监督,保证负债资金的使用效益最优化。

4 结论

现阶段,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企业面临的风险与机遇是并存的,必须要充分认识到筹资风险形成的原因以及筹资方式带来的不同风险,在完善外部筹资环境的前提下,结合自身发展需求制订筹资战略计划、健全企业经营责任体制,制定筹资风险的防范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筹资风险,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提高企业在行业内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马越辉.企业不同筹资方式的风险分析[J].中国商论,2020(5):64-65.

[2]胡锐昭.财务管理中筹资风险的控制分析[J].中外企业家,2020(5):48.

[3]安常松.企业财务管理风险防范路径探究[J].中国商论,2020(3):202-203.

[4]王立霞.财务管理筹资方式比较探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9(24):137-138.

[5]刘禹彤.财务管理中筹资风险的控制分析[J].科技经济导刊,2019,27(27):233.

[6]王雨萌.淺谈企业筹资风险应采取的防范措施[J].营销界,2019(29):47-48.

债券投资风险防范分析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任何企业融资模式都是在一定的市场背景下进行的。本文通过中日企业融资模式的比较分析,提出了构建我国企业融资模式的基本思路: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融资机制、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和完善企业的治理结构。

[关键词] 融资模式;融资结构;治理结构

在特定的经济和金融环境中,单个企业选择的融资方式可能不同,但是大多数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却具有某种共性,即经常以某种方式融资,这就是企业的融资模式问题。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市场化程度及经济证券化程度不同,加上不同类型国家的公司法、商法对外部投资者保护程度有所差异,从而在不同的国家形成了形式各异的融资模式,进而产生了不同的治理结构模式,最终影响一国的经济增长。本文旨在通过比较分析中日两国企业的融资模式,找出其差异并阐明产生差异的原因,并对优化我国企业的融资模式提出一些建议。

一、中日企业融资模式的现状分析

1. 中日企业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的现状

日本作为后起的工业化国家,由于其证券市场不够发达,决定了其融资方式是以银行贷款的间接融资方式为主,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恢复时期到高速增长时期,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但是,自20世纪90 年代开始,由于:(1)经济的不景气,贷款企业在泡沫经济时期产生的大量债务,加重了企业的偿债风险,企业的财务风险不断上升;(2)贷款银行受到自己资本比率的限制,而且1997年后金融体制的不稳定也使得银行对贷款的发放采取了消极的态度;(3)日本政府对金融市场管制的放松,证券市场特别是债券市场得到了长足发展,促使日本企业的融资模式由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转变,主要表现为主银行的重要性大大下降,企业贷款余额逐年下降,证券融资特别是债券融资方式占据了重要地位。

我国企业的融资体制尽管经历了财政拨款型→银行贷款型→市场多元型的不同模式,但并没有脱离旧融资体制的约束,在制度设计上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从而限制了企业对直接融资的利用。间接融资是我国企业主要的融资方式。

2. 中日企业股票融资与债券融资的现状

在日本,1996年取消了企业发行债券的标准及发行无担保债券时的财务限制条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发行债券融资的条件,从1995年到2003年间,企业债券融资的增加额都超过了股票融资的增加额。但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股票市场的发展以及制度的完善,企业增加了对股票融资方式的利用,尤其是信用级别较低的企业会更多地选择股票融资方式来融资。

而我国企业对直接融资方式的利用偏好于股票融资,尽管企业债券的发行比股票早,发行优势也大,然而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却相当缓慢。

3. 中日企业融资结构的现状

日本的企业,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内部融资成为其最主要的融资方式,逐步减少了对外部资金的利用。而且从1999年开始利用内部融资来偿还贷款或赎回已发行的债券,使得外部资金来源在总资金来源中的比重不断下降。

在外部融资方式中,日本企业在逐渐减少贷款利用的同时,加强了在资本市场上的股票融资。

我国企业的内部融资额占全部融资额的比例为20%左右。在外部融资中银行贷款占了90%以上的比例。而在直接融资中,通过企业债券筹集到的资金从2001年开始才由0.5%左右增加到1%左右,通过发行股票筹集到的资金除1997年和2000年外都不到10%。另外,直接融资中股权融资的比例高于债券融资的比例。

二、中日企业融资模式存在差异的原因分析

1. 企业制度的差异

在日本的企业制度下,企业受股东尤其是法人股东的控制,股东的利益直接影响企业融资结构的安排,因此,日本企业融资选择的顺序一般是内部融资、债券融资、股票融资。内部融资在日本企业的融资结构中占绝大部分比重。

在我国,内部融资面临着较高的交易成本,并且这一成本具有很强的隐蔽性,不易为人们所认识。首先,在经济效益既定的条件下,企业增加内部融资会减少政府税收,削弱政府权力,导致政府放权的制度创新供应不足;其次,企业要想在现有内部融资水平上进一步提高内部融资的比重,就必须改变企业的收益分配结构,这必然会引起相关利益者的利益冲突,形成制度创新成本。再加上我国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自我积累能力较弱,内部资金匮乏,导致企业的融资方式以外部融资为主。

2. 治理结构的差异

日本企业的治理结构是一种“主银行制的治理结构”,法人股东是明确的,其持股就有较强的稳定性,而且是互相持股,即不同的企业之间、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互相持有对方的股份,若干个相互持股的企业形成一个相互支持、相互依赖的企业集团。银行是集团的中心,它既是企业最大的股东也是企业最大的债权人,通过持股、贷款合约等来控制和监督企业。这种法人相互持股和主银行制对日本企业的治理结构及其运作效率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削弱了经理人员的机会主义行为,促使其更加注重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可极大地降低股票融资的成本。

与日本企业相似,我国企业的股权也比较集中,但治理结构并不完善。由于绝大多数企业的最大股东是国家,国有股占着控股地位。但国家不是“自然所有者”,即所有者缺位,无法对企业实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而个人股东虽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动机和对经营者行为进行监督的动力,但由于股东人数众多且十分分散,就采取“搭便车”行为,导致股东控制权的残缺,对企业经营者的约束机制极不健全。所有者缺位也引起较严重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同时,我国的证券市场还不完善,股价不能反映公司的价值,企业并购机制由于国有股的主导地位而难以有效发挥,因此市场上对上市公司经营者的约束力较小。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经营者利用股票筹资既不受监督和约束,又没有还本付息的压力,因而成为企业比较偏爱的融资方式。

3.债券市场发展的差异

20世纪80年代,随着日本政府对金融市场管制的放松,日本证券市场特别是债券市场得到了较快的发展。1980年日本企业在国内外市场共发行企业债券(包括普通债券和可转换债券)220只,筹集资金1 007 729亿日元,而在1997年,在国内外市场发行的企业债券增至623只,筹集资金达到11 000 637亿日元。但也应该看到,由于日本长期经济的不景气使得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下降,企业对资金需求的减少也影响了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

我国的情况却是完全相反。在股票市场发展初期,企业债券的余额曾超过股票市值,但随着股票市场的迅速发展,企业债券市场明显落后。1992年企业债券余额与股票市值的比为78.43%,到2003年底企业债券余额只占股票总市值的3.99%;同时,1992年企业债券余额与全部债券的比为32.12%,到2003年底企业债券余额只占全部债券余额的4.68%。而且,1998年至2001年间我国企业仅发行了95只企业债券(包括普通债券和可转换债券)。由于我国对企业债券的发行主体和发行额有严格的限制,使得债券融资很难成为企业自主选择的一种融资方式。

三、构建我国企业的融资模式

从上述两种融资模式的比较分析中可以看出,它实际上也是两种不同的融资结构与企业治理的选择。借鉴日本的做法,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构建我国企业融资模式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融资机制

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自我积累能力严重弱化,内部融资相当匮乏。要改变这种状况,完善企业的内部融资机制,一是要确立法人财产权,明确界定国家和其他投资者向企业投资形成的财产最终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的边界;二是要规范企业的融资行为,强化企业的内部积累,通过明晰的产权制度,加强对经济活动当事人行为进行约束,以便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经营者道德风险行为的发生;三是要建立和规范企业内部资金补偿制度,主要包括完善所得税政策、健全企业资本金制度、完善企业的折旧制度以及放松对信用领域垄断的限制,适当鼓励一些有条件的企业创办附属金融组织。

2. 大力发展资本市场

我国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偏高是体制现象。因此缓解企业资金困境的基本出路应是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机制促进社会闲散资金转向资本性资金,其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按照效率原则不断调整与完善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融资结构。应处理好以下两方面的关系:(1)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结构。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企业融资方式的转变应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绝非一蹴而就。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尚不完善,直接融资尚不能满足资金的需要,在一段时间内,我国企业的融资格局仍将以间接融资为主,但这绝不是传统体制下间接融资格局的继续,而是通过体制改革,使银行和企业真正成为“产权明晰、责权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独立实体,真正按照市场需要供应和筹措资金,合理有效地配置资金。在不断完善间接融资机制的同时,应大力发展直接融资,随着经济主体可运用资金的增加及参与投资要求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会相应提高,这是金融发展的客观要求。(2)股票融资与债券融资结构。针对我国股票、债券市场发展不平衡的现状,除了进一步规范和发展股票市场外,更重要的是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可通过放宽企业发行债券的条件、放宽利率管制、放宽资金用途限制、建立企业债券信托制度、完善证券交易基础设施和市场等措施来实现。

3. 随着企业资金来源渠道与方式的变迁,法人治理结构与治理机制也应发生变化

关于我国企业治理模式的选择,存在不同的观点,但我们应借鉴日本的企业治理模式。这是因为我国企业融资仍然以间接融资方式为主,发挥银行对企业的监控和治理作用,仍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和现实要求。但是借鉴日本企业治理模式并不是完全模仿,而应结合我国的实际加以修正。随着企业直接融资比重的提高,发挥市场机制对企业治理的作用将是一个市场发展的自然选择过程。或者说,我国企业融资结构的调整与治理结构的选择会随着融资方式从以银行主导型到市场多元化发展的过程中,从银行监督与治理向市场治理方向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 陆正飞. 财务管理学[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 王化成. 国际财务管理[M]. 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1998.

[3] 许晓峰. 筹资与投资分析[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4] 王宏峰. 美日间接融资模式对我国高科技产业融资的启示[J]. 国际金融研究,2002,(3).

[5] 李红霞. 资本结构与治理结构研究[M]. 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4.

债券投资风险防范分析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在目前世界最为活跃的企业交易和组织结构调整方式中,并购无疑是为众多企业所选择方式中的一种。它可以帮助企业在短时间内扩大市场占有率和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从而实现资本的扩张。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趋向于以并购的方式达成企业的规模扩张和延伸的目的。但是,由于我国资本运营起步较晚,存在一定的缺陷,导致企业并购的风险显得更大一些。因此,对企业并购中出现的风险进行研究与防范,有利于我国企业的良性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是非常有利的。

关键词:并购;风险;防范

一、并购的发展背景

自工业革命以来,资本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扩张,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生产率得到显著提高,众多公司纷纷崛起,很多大公司为了扩张资本占有市场都卷入了企业并购的热潮之中。而在我国,自改革开放以后,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公司制的日渐完善,企业并购重组活动也日趋增多。不得不承认并购是企业快速成长的一条有效途径,众多企业都乐意选择并购的方式帮助其发展,实施并购对我国企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企业并购也成为当今我国经济生活中一个引人讨论的热点问题。这种现象的出现也有着其深刻的历史背景,是否能推动我国经济进一步持续发展,取决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而企业并购对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转换和国有企业的改革又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所以,研究企业并购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在研究并购风险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并购风险的含义。企业并购风险广义上是指由于企业并购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造成的未来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之间的偏差。而在实际情况中我们研究的主要是狭义的并购风险,是指企业在实施并购行为时遭受损失的可能性。这种损失既可能是企业收益的负收益,也可能是企业收益的下降,其中最大的亏损是导致企业破产。了解企业风险的概念,是为了更好的识别风险,只有认识风险,了解风险,才能更好的防范风险。

在经历过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企业也受到了一定冲击。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资本市场和公司体制还没有得到完善,社会生产率也因为资源配置的限制不能得到更好的提高,所以怎样才能更好的提高社会生产率成了企业关注的重点,而企业并购的出现正是解决了这样一个难题。企业并购使得资源重新配置,企业通过并购重组也能突破自身积累和来自外部投资的限制,通过结合其他企业的优势使自身得到发展。企业并购也推动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所以良好的企业并购对企业和经济的发展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

二、并购的风险分析

企业并购是一项复杂的经济行为,它属于企业发展战略中的外部交易战略,与企业通过与其他相关企业的联合使自身得到完善与发展。但因为我国资本运营的起步时间晚于发达国家,并且我国的资本市场存在一定的缺陷,并购的外部条件不是很成熟,在并购过程中可能存在着很多风险问题。企业并购风险因产生的原因和条件不同,有以下几种不同类型:

一是系统性风险,系统性风险又被称作不可分散风险,是指由于全局性的不确定性所引起的并购风险。这类风险的产生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所有企业都不同程度的受到包括社会、经济、政治等各方面事件的影响。这种风险的产生与企业本身的经营战略无关。企业无论采用哪种投资运营策略也不能分散此类风险。这类风险主要分为法律风险、社会风险和一般经济风险等。法律风险主要发生在跨国并购中,因为不同国家所采用的法律条文不同,如果发生跨国并购的企业不了解对方国家的法律条文和管理方法,就会导致损失的发生。为此,许多发达国家的政府为了防止出现垄断现象,维持市场的平衡性,也采取了很多限制的措施,如果有外国人想要取得控制权,就必须由政府的外国投资机构审查;社会风险是指由于社会因素如文化、宗教、伦理等因素而引起的资本经营风险。由于有些企业在进行跨国并购活动时,缺乏对对方国家文化、宗教等方面的了解,从而在并购运作中发生了一些冲突,导致并购活动受阻。因此在进行跨国并购过程中,不仅要对对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有所了解,还要了解对方国家的文化传统;一般经济风险主要包括经济波动风险、利率风险和购买力风险。

二是非系统性风险,非系统性风险与系统性风险相反,系统性风险不可分散而非系统性风险是可分散的,因此又被称为可分散风险。这种风险是基于企业本身所产生的,它是由于企业自身内部控制的缺陷性和经营方式过于单一所导致的,所以企业只有依靠自身调节来克服这类的风险。它主要包括财务风险、交易风险、营运风险和价值评估预测风险等。财务风险的发生时因为企业在完成并购这项活动时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并购者当本公司的资金不足时,往往通过向外借债来完成并购。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会存在一定的并购风险。并购企业通过杠杆收购解决资金问题时,因为企业通过债券方式融资,成本过高,但是在并购后企业所获得盈利的多少不能可靠估量,如果企业不能再并购后及时收回收购时所付出的资金来缓解融资债务,并购公司可能会因为资不抵债而破产倒闭;交易风险是由价格风险与投资风险两部分组成。在收购过程中,如果收购对象是上市公司,收购消息一外传,立刻会引起该公司股票价格的上涨,从而增加了收购的难度。这种情况在非上市公司中也会出现。这种由于收购行为所产生的价格变动,就叫做价格风险,这种风险相对比较难以预测。营运风险是因为企业在并购后没有合理的处理公司在营运方面出现的问题,导致企业在并购后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盈利,财务协同效应也没有很好的发挥,资本在并购与被并购企业之间并没有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反而导致企业市场份额的减少,因公司规模过大而导致因管理公司有效运转产生过多的费用导致规模不经济。美国LTV钢铁公司并购共和钢铁公司并购后就产生了营运方面的问题,LTV在并购时预想的企业的发展是减少两个公司的低效工厂,将生产同类产品的工厂进行内部合并,两个公司的销售系统合二为一,以节约营运费用,降低营运成本实现规模经济,创造协同效应。但事实却是,在两大排名前列的公司实行并购后产生新的LTV公司因持续亏损而不得不申请破产保护。并购虽然能形成规模经济,集中生产经营,但并购后创造出的新公司因为规模过大,也会因为规模不经济的而导致“规模越大,效率越低”的问题;价值评估预测风险是由于企业在进行并购时对目标企业的经营情况、财务状况未来收益等状况进行评估预测时,由于评估预测的不确定性和信息的不对称性不能准确的得到目标企业的情况,就产生了评估预测风险。

三、并购的风险防范

企业若想并购顺利进行,在并购后的企业中获得良好的协同效应,发挥资源配置优势,就要采取合理的措施防范风险。如何防范风险,通常有以下几个措施:

一是企业并购文化整合。企业在收集目标企业的文化信息时,既要收集企业的公司文化,企业的各种标志和管理团队的组织风气,又要在此基础上,通过外在的显性文化区挖掘隐藏其背后的组织哲学,和该企业的企业规范,估量对方企业的文化是否能与本企业的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一种新的优势文化,吸取目标企业的文化长处弥补本企业的局限性,促进并购后的良性发展;企业在并购前后,要想尽快实现文化统一,获得目标企业的管理层支持是不可或缺的。所以应该给管理层人员合理的职位安排,安抚职工情绪,稳定公司,并且在处理与目标企业的文化冲突时,应当妥善处理,协调双方企业功能和文化之间的冲突,找到双方文化的相同点,通过正确的方式领导对方,而不可采用压制方式强迫灌输自身企业文化,要和谐的将两者文化结合起来,缓解冲突,才能更好的推行本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文化,使并购实现统一,发挥良好的文化效应。

二是财务风险的防范,在并购风险的分类中也提到过财务风险主要是因为在收集并购企业的财务信息时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影响了并购的进行,所以收购企业应充分重视并购前的禁止调查,获取有关目标公司的更多信息,尤为重要的是目标公司的财务状况调查。财务状况调查可以分几个步骤进行,首先对股本规模和结构进行调查,然后对股票市场价格进行分析,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对财务状况的正确分析。在评估目标企业的价值时也要选择合适的价值评估方法,因为采用不同的价值评估方法,对同一目标企业可能会得到不同的并购价格。在评估目标企业的价值后,企业便要开始融资的筹划。首先,企业可以测算本企业可以利用的现金流量,若并购成本超过企业自身承受能力企业要采取融资的安排,企业在融资时要考虑自身的偿债能力,不能进行盲目融资。合理的控制资产负债率是融资的基本,优化企业并购融资结构是非常重要的。合理的融资是避免企业在并购后因为现金不能及时回流或并购企业经营状况不佳导致企业资不抵债而破产的有效途径。

三是信息风险的防范,为使企业避免错误信息的引导导致并购出现问题,企业应聘请专家对信息的真伪进行区分,防止目标公司提供的错误信息而导致资金的滥用,此处风险虽然不是特别大但是也是不可忽视的,企业在这方面的费用也是不可避免的,不可因小失大;四是经营风险的防范,虽然并购能帮助企业实现资本的扩张和市场份额占领的扩大,但如果不在并购前对自身的经营能力进行审慎的考量,盲目的为了企业发展而并购,反而会造成相反的后果。所以在经营方面企业也要做出正确的战略安排,对被并购方的相关业务,高级管理人员和从事技术和市场的人员做出相关约定,在竞业方面做出适当的法律安排,保证并购后企业的发展。

四、结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公司制的不断健全,并购已经成为企业发展不可缺少的一种高技术策略和合理的手段。如果企业合理操作,并购所带来的效益是不可估量的。但与投资一样,高收益不可避免的面临着高风险,这种风险是每个并购企业无法避免的,所以企业必须面对并购的风险,在享受并购带来收益的同时,正确的对待和处理并购所带来的风险,不要盲目并购,对并购带来的每一项风险无论大小都谨慎对待,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企业要想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使自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发展,并购是必经之路,所以企业应充分认识和意识到并购的风险,做好防范措施,帮助企业成功的实现并购。

参考文献:

[1]施金影.企业并购中财务风险问题的思考.财会通讯:理财版,2008(12).

[2]赵翠芝.企业并购的整合研究.安徽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1.

[3]王开胜.企业并购风险及其防范探讨.现代商贸工业,2010(19).

作者简介:朱雅文(1994.09- ),女,安徽黄山人,毕业于长江师范学院,学历:本科,研究方向:财务管理会计

债券投资风险防范分析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房地产业作为海南省主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在海南省经济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在分析海南省房地产发展的现状及特殊性的基础上,对海南省房地产操作风险的历史、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等进行了系统分析,从而为有针对性的控制操作风险提供了思路,以期为建设国际旅游岛旅游岛做出新的贡献。

关键词:房地产;操作风险;对策

一、房地产行业操作风险概述及特征

由于房地产经营性质的特殊性,在现代复杂的信息社会中,房地产业面临着更多的风险。房地产信用风险和房地产市场风险是学术界长期以来研究的重点,但操作风险却很少引起关注,房地产行业操作风险正在成为房地产业面临的重大威胁之一。房地产营运的主体以及参与者主要包括房地产开发商、银行、政府、房地产中介、购房者等,他们的操作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所以房地产操作风险就是指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操作过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而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

国内房地产业在房地产操作风险管理观念和风险管理技术水平等方面存在较大的欠缺。首先对房地产操作风险认识不足,很多人将房地产操作风险理解为房地产开发商、银行、政府、房地产中介在各自的房地产业务操作中的风险,或者误解为操作性风险,更有甚者称为房地产犯罪。其次国内房地产业在操作风险管理方面由于房地产开发商、银行、政府、房地产中介职责分散,缺乏专门的管理部门,不同的操作风险由不同的部门负责,缺少协调统一,致使各部门高层管理者无法清楚了解房地产业面临的操作风险整体状况,有些操作风险处于无人管理的真空状态。

房地产行业操作风险大多内生于商业银行、开发商、政府、地产中介的业务活动,覆盖面大,不宜区分和界定,除具有地产风险的多源性、唯一性、隐蔽性、滞后性、风险控制牺牲性等特征之外,还具有以下特有特征:一是风险内生性。根据操作风险定义,由于程序、人员和系统都是重要组成部分,大多数操作风险存在于商业银行、开发商、政府、中介组织、购房者的管理活动中,可以说是一种内生于内部各层次范围内的系统性风险。二是风险诱因与风险损失的相关性难于判断。房地产操作风险与商业银行、开发商、政府、中介组织、购房者的整个体系有关,只要有各个机构和人员存在的地方都有可能发生,有时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管理过程中的一点小疏忽就会将操作风险遗漏,增加了管理的难度。三是损失无限性。操作风险涉及商业银行、开发商、政府、中介组织、购房者各个层面,有时可能导致他们整体严重受损。四是损失数据不完整。操作风险的发生不会立即呈现,商业银行、开发商、政府、中介组织、购房者都具有回避已发生风险的动机,有时记录不及时或根本没有相关记录。五是计量的困难性。操作风险的评估除考虑直接损失,还需考虑经营中断、法律成本等间接的损失,有时还有无法计量的损失。六是风险不易分散。操作风险难于通过商业银行、开发商、政府、中介组织、购房者自身内部机构对冲和分散风险,因为它与不同的区域文化、素质不同的员工、特定的经营机构,甚至是信件收发人员都有关系,具有很强的隐蔽性。

二、海南省房地产行业操作风险历史回顾

1988年4月,国务院批准海南建省办特区。在新设省级经济特区优惠政策的吸引下,各地投资商都看好海南省。1992年我国改革开放的力度进一步加强,海南省在一夜之间成为投资者的乐园,各级部门甚至一些高校、研究所都在海南省设有办事处,投资商、投机者云集海南,房地产需求有了惊人的增长,从而形成了房地产的集中开发热潮。由于包括银行在内的机构参与,多方炒作。许多盲目的投资决策与非理性投资行为相互作用使海南省经济陷入恶性循环。1993年我国针对投资膨胀采取了紧缩银根的金融政策,金融机构的资金迅速退出海南省房地产,房地产市场的虚假繁荣急转直下,房地产泡沫开始破裂,严重影响了海南省资源利用和经济发展[1]。

2010年1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计划至2020年初步将海南建成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2010年新年伊始,随“国际旅游岛”登场,海南房地产市场迅速“井喷”,商品房成交量成倍放大、价格飙升。透过快速攀升的数据,可以看出海南省房地产市场出现的一些乱象苗头:开发商违规操作,职业炒家操控市场,购房者浮躁、恐慌、盲目跟风,部分媒体大肆炒作、片面报道,导致市场短期内出现供求失衡、房价大幅上涨的现象。面对形势,海南省政府及时干预市场,做出暂停审批新的房地产开发项目,新的土地成片开发和大型主题旅游公园项目要待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后再行启动的决定,并宣布2010年将动工建设10.09万套保障性住房。一系列调控措施取得了立竿见影成效,民众恐慌性购房逐步消停,开发商采取暗中打折促销,炒家开始抛售囤积房源,引发房价下调,商品住房成交量开始下降,市场逐步回归理性。目前海南省商品房入住率过低,这既是对资源的浪费,最终还是需要当地居民、企业或政府来承接、管理,从这个角度分析,也说明海南房地产的供给在目前的消费水平上已足够多,并且房价与当地的收入水平相比显然较高。加上第一批炒房者已经获利撤出,一部分年轻的购买者可能因为房价陡升利益空间变小处于观望状态,从而抵消了一部分有意愿来海南省购房者的需求量。因此,海南省房地产的需求量增加最快的阶段已过去,此后增长速度将减缓,房地产需求逐渐减少。同时海南省房地产开发企业还面临两个方面的压力:一是世界经济未来的走势还不明朗,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在短期内还难以有大的改观;二是开发商房价追涨会影响今后的市场成交量,进而影响到企业资金的回笼。由于房地产规模较大,投资期长,具有投资品和消费品双重属性,其风险变化就变得更加复杂,房地产市场营运主体即房地产开发商、银行、政府、房地产中介等的运营运作导致的操作风险以及带来的系统性风险问题将逐渐暴露出来。

三、海南省房地产行业主要操作风险问题及原因

从海南省房地产历史可看出,海南省主要存在以下操作风险问题。

(一)房地产开发商操作风险问题

由于缺乏房地产发展的总体规划,一直以来对城市性质、功能等方面的定位比较模糊,功能分区不清楚,开发商对城市的未来发展缺乏有效想象空间,难以根据城市规划把握开发热点。在海南省房产商中,许多发展中的中小房地产商更多的是纯机会选择,而不是战略性的谋篇布局。同时在房地产热过程中的房地产开发商以银行借贷融资为主,自有资金很少,甚至开发商以本单位职工或其他关系人冒充客户和购房人,通过虚假销售(购买)方式套取银行贷款;盲目圈地,占地为牢,土地闲置严重;捂盘惜售、炒地炒房,房价死扛、明降、暗降,高房价低成交乃至零成交已逐渐成为了一个常态;私自加建楼层、抢建、改建的现象十分严重,更有甚者把违章建筑当商品房对外销售;肆意占用公共空间,压缩休闲空间;豆腐渣工程,各种偷工减料、破墙漏水的质量问题,建筑质量存在问题违章建筑现象严重;沿海公共海域布满海景别墅和星级酒店,“私属化”现象严重,毫无节制的圈地破坏;优质海岸线基本被抢占一空,在一线海景填海造地,对海底环境及海底生物造成巨大破坏。总之城市土地开发具有随意性和低水平性,各种违规操作现象严重,既给海南省长远发展带来了严重的不利影响,又给开发企业带来其自身难以控制的操作风险。

(二)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问题

这种操作风险主要表现在:第一,贷前审查经办人员风险意识不强,审查流于形式,随意简化手续,对资料真实性、合法性审核不严,对明显存在疑点的资料不深入调查核实[2];第二,抵押物管理不规范,办理抵押的相关职能部门协调配合不力,不按程序操作,或过分依赖中介机构的评估结果,造成抵押品贬值或抵押无效;第三,个别基层行贷后管理混乱,个人贷款客户资料不够全面和连续,缺少相关的风险预警措施;最后就是内外勾结,一起金融舞弊。近几年海南省银行房地产金融大案要案的接连发生,从某一层面说明海南省银行对操作风险防范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内部控制存在漏洞和不完善的地方[3]。金融案件正在朝着高职务、高科技、高案值,发案数量基层多、内外勾结作案多、作案手法多的“三高三多”趋势发展,并呈现出“同类案件屡次发生”的特点。因此,银行加强操作风险防范仍是重中之重。

(三)海南省房产中介操作风险问题

海南省房地产中介机构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房地产中介行业法律法规不健全,中介准入门槛低。其次,行业监管存在漏洞。中介公司新老替换快,还有不少是无资格的“黑”中介,所以中介行业的直接主管部门难以掌握所有公司的资料,监管容易出现漏洞。再次,服务不到位,品牌意识较弱。中介公司规模总体偏小,多数是靠差价赚钱。那些规模和实力较强,能够引导市场发展的中介公司的品牌意识比较弱,经营缺乏长期发展的考虑。最后,人员素质及信誉偏低,从业人员多是没有房地产评估师和经纪人资格的,并不懂得房产的专业知识。小中介公司在相当程度上没有按照行业管理的法律法规操作,这些问题从不同程度上影响房地产市场。

(四)海南省政府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房地产已成为海南省的支柱性产业。一方面海南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并促进房地产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还存在相关的政府部门和人员出现以下主要违法违规行为:第一,公权私用。主要在土地增值环节,税收环节,开发资金的获取环节,存在着官本位、情本位、钱本位甚至性本位的现象。第二,行政权越位。行政体制改革后,地方政府在再分配方面的权力减小了,但在财政的支配权、经济审批权、建设项目的决定权等方面仍没有完全隐退,这意味着地方政府对市场推进的程度、地方资源的控制、地方市场规则的制定以及政府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等是具有实际的决定权的,因此会发生为了保护和扶持与自己有共同利益的产业而滥用权力的情况。第三,征地补偿。以前各地利用《海南经济特区基础投资综合补偿条例》的规定,投资公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者可以从土地、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补偿政策,出现补偿政策过滥、补偿土地过多、地价过低、土地闲置过大等问题,同时关于补偿款的纷争也显得十分混乱,因补偿款发生暴利事件的事情时有发生。第四,税费不合理。海南现实行许多税费收取标准过于严格和不合理,如房地产企业要缴交的营业税、预征所得税、土地增值税达到总销售额的11%,其中预征土地增值税2%。预征土地增值税,迫使房地产开发企业要增加预算成本和流动资金,导致房价升高。第五,规划不合理。由于缺乏全省房地产发展的总体规划或因为城市规划经常变化,导致一些地产商以破坏式的方式乱开发或囤地不开发,从而导致土地浪费闲置现象严重。第六,监督管理不到位。海南省九十年代建设的商品房不能保值增值的原因,除了规划设计落后外,房屋质量差、管理不严是最大的缺陷。海南近年来建设的房屋规划、质量有很大提高,但还不完美,由于管理上不够严格,建筑设计部门设计降低标准,开发商有使用劣质材料,建筑商有偷工减料等行为,政府部门运作缺陷导致了一系列房地产操作风险,阻碍了海南省房地产和经济的发展。

(五)买房人操作风险问题

买房人容易犯的错误主要有:不关注国家政策,买涨不买跌,盲目跟风炒房;迷信权威专家;迷信媒体;有些人甚至不惜一切代价买房囤房,如此等等容易陷入操作风险。引起购房者疯狂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有如下几条:首先就目前而言,我国正处在快速工业化与加速城镇化时期,工业化用地与城镇化用地“需求”的不断膨胀,是造成地价与房价节节攀升的最直接原因。只要工业化不止、城镇化不歇,人们对房地产的投机需求就没有尽头,地价与房价就会不断上涨。其次随着中国入世带动经济发展,居民就业机会增多,收入增加,购房支付能力相应提高。但是商品房供应量却跟不上居民需求的脚步,导致出现好多人抢一套房子的局面。再次在中国,股市与房市均未开征资本所得税,这也是人们炒股、炒房行为疯狂的重要原因之一。最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在摸索和“修理”中,养老面临太多问题。中国股市投资风险太大,因此人们更偏好“买房储值”,当然,贪婪者更希望能够通过“炒房”获得暴利,现在已变成“买房养老”的时代。

四、海南省房地产行业操作风险控制策略分析

面对房地产业操作风险发展的现状,海南省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对开发商、银行、中介机构、相关政府部门进行风险管理控制,以促进海南省房地产业持续、稳健、高效发展。

(一)加强政府部门操作风险规避

为了避免相关政府部门和人员的操作风险,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政府管理部门必须加强监管力度,严把质量关,杜绝劣质材料进入市场、进入工地。第二,要通过税收、信贷、融资等渠道控制和稳定普通商品房的价格,改变房价猛涨的局面,增加中低位商品房的供给,稳定市场信心和预期,稳定房地产投资并尽力改变目前价格泡沫,推动房地产业平稳有序发展。第三,加快落实和完善促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政策措施,加快发展二手房市场和住房租赁市场。鼓励引导各地因地制宜稳定和发展房地产市场,加强住房市场分类管理。继续整顿房地产市场秩序,规范交易行为。大力发展廉租房,制定政策鼓励扩大廉租房的供应范围,保障低收入人群的住房要求,形成售租结合的住房保障体系。帮助进城农民工解决住房困难问题。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范围。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满足居民多层次住房需求,努力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目标。第四,政府要起到主导作用最重要的就是通过完善危机管理相关政策法规,规范市场秩序,建立房地产预警预报体系和有效的信息系统,加强房价控制,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等措施预防危机的发生,使危机的各种影响减至最小,为房地产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第五,结合国际旅游岛建设,对海南省主要城市进行重点规划,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和严肃性,没有控制性详细规划不得建设,详细规划一经形成不得随意变更。坚持用科学规划引导商品房开发,用科学规划规范商品房建设,制定防止出现积压商品房政策,极力培育高端市场、“精品”市场、品牌市场,优化投资环境,彻底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第六,政府要给予旅游房地产发展的大力支持,组建与旅游房地产相关的信托、保险、金融等配套服务机构以分散旅游房地产的经营风险,提高旅游房地产市场的可信度、信誉度,同时保障消费者的权益,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旅游房地产发展的法治环境。第七,海南省应建立市场信息披露制度,及时向社会公布土地供应、房地产开发及市场交易信息,成立建设管理服务中心,土地、建设、规划等部门集中办公,大幅度缩短办事时限,实行行政审批责任制,营造“亲商、富商、安商”投资环境,大力降低开发商的“制度交易成本”。第八,应尽快建立房地产信用体系,以维护市场秩序、提高监管和调控效率、防范金融风险。第九,在房地产开发建设方面,使项目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相适应、相协调,体现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科学发展新理念[4]。

(二)开发商需要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定位

根据海南城市规划把握开发热点,从机会主义导向转向战略驱动导向开发,对海南省房地产发展进行战略性谋篇布局,开发商必须自觉地进行战略管理,寻找并发现新的需求和新的市场领域。在房地产开发上,结合国际旅游岛建设合理布局,准确定位;对旅游房地产开发项目要进行必要的可行性分析,进行相关市场调研和市场分析;将旅游房地产产品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民俗、文化、历史等因素相融合,运用到旅游房地产开发项目上,注重“借势”去发展旅游房地产,达到最大经济效益;不搞掠夺式开发,要注意合理利用土地,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注重旅游景点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处理好旅游开发与经济利益、生态利益、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旅游房地产项目要科学设计,精心策划,突出文化品位,注重旅游房地产产品的文化含金量。同时要突出旅游房地产的主题形象,努力挖掘内涵,避免项目雷同,强化品牌形象,运用商业和市场的运作方式将旅游房地产产品推向市场。在旅游房地产营销方面,要满足旅游房地产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广开营销渠道,加大营销宣传力度,促进销售,努力赢得回笼资金;不盲目圈地,不闲置土地,杜绝假按揭,提高建筑质量,不搞违规建筑和豆腐渣工程,同时配合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适度降低房价,不搞虚假炒作。要想主导海南未来的楼市,海南省房地产商们还需加快自我升级的速度,制定防止出现积压商品房政策,极力培育高端市场、“精品”市场、品牌市场,优化投资环境,彻底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转变及其商品房供给严重大于需求的状况,实现房地产业健康发展,防止房地产操作风险。

(三)加强银行的操作风险控制

由于银行业操作风险是由不完善的内部程序、人员失误、系统故障或外部事件造成损失的风险,因而具有较强的内生性,难以在事前充分预期。实践表明,相对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更加难以事先计量和预测,这即通常意义上所说的管理滞后性特征,也说明了建立良好的监管机制尤为重要。风险不可完全消除,但可以降低。笔者认为贷前审查经办人员对资料真实性、合法性严格审核,对明显存在疑点的资料深入调查核实;办理抵押的相关职能部门协调配合、按程序操作,规范管理抵押物;建立相关的风险预警措施,防止内外勾结、一起金融舞弊;海南省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和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等监管部门应各司其职,应对各种房地产金融创新手段和由此衍生出来的投资产品加强监管,重视各种金融机构可能会对市场造成的潜在风险,建立信息共享和协调合作机制,提高监管效率;海南省各家银行应及早建立房地产金融数据库,对发生的每一次风险事件进行监控和记录,并分析导致每次风险的因素和产生风险的环节点,度量这些因素对风险的具体影响,同时对风险的程度进行数量化的度量记录;按照不同的风险事件和其所发生的业务部门不断积累风险识别经验,进而提高对操作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四)避免中介服务所带来的操作风险

健全房地产中介行业法律法规,让海南省房地产中介机构走组织市场化、正规化、规模化、品牌化、信息化、资源共享化的现代管理模式,学习国内外一些先进管理模式,加强对中介服务的管理,扩大对从业人员的培训,规范房地产中介服务行为,遏制中介盲目追求规模扩张、忽视操作风险管理的短视行为,维护房地产市场秩序,保障房地产中介活动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避免操作风险。海南省房产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本市房地产中介服务活动的监督和管理;土地、工商、税务、公安、人事劳动保障、价格等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城市房地产中介服务管理的有关工作,让房地产中介适应时代发展,向国际管理靠拢,创一流品牌和建设更高的产业平台。同时加强房地产中介信用道德建设,教育是基础。广泛深入地开展信用道德教育,不断加大舆论宣传力度,营造诚信氛围,引导中介企业加强信用管理,强化信用观念,形成一种诚信为本的良好气氛,使他们懂得“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断提高信用道德观念,将信用风险管理作为房地产中介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在中介企业内部形成诚信为本的文化氛围,在企业外部树立诚信经营的企业形象,提高房地产中介经营管理的透明度,逐步取得全社会信赖[5]。

(五)买房人规避操作风险之道

对于许多手头宽裕、有理财需要的人而言,房产投资是实现个人财产保值增值,获得良好收益的一个重要手段。作为一种花费大的投资行为,在进行房产投资之前必须认真研究,考虑多种因素,规避风险。首先研究宏观政策变化走向,积极关注国家宏观政策的变化,研究政策走向,适当收缩投资战线,集中资金于少量优质房产,这样虽说收益减少,但风险可有效降低。其次防范城市规划带来风险,注意媒体上有关城市建设方面的信息,登录当地政府城市规划部门的网站,了解城市规划动态,小心决策。同时,如果能多注意城市规划的方向,嗅出潜在的机会,不仅可以规避风险,还有可能大赚一笔。再次警惕房产商圈套,购买房产时尽量找那些诚实守信、有良好品牌形象的房产商。对于购买过程中的陷阱,房产投资者不妨借外脑,多咨询房产法律专业人士,必要时聘请专业法律人士陪同购买,识别合同和交易过程中的风险,避免中了房产商的圈套。最后评估自身远期支付能力,不少房产投资者希望“以小博大”、“以房养房”。天有不测风云,如果还贷额占资产比重较大,将来一旦出现没有预料到的事情而发生还贷困难,房子则有被银行收走的风险。买房人必须慎重决策,把预期收入的估计建立在较切合实际的基础上,有偿付能力,以便从容还贷,规避房贷风险。最后就是买房人不要盲目跟风炒房,小心炒成房东;学会投资理财,敢于贷款买房;租房不如买房,但是在当前楼价非理性上涨情况下还是租房更划算;买房时自己审慎,不要迷信权威专家和迷信媒体等等,从而规避操作风险。

(六)未来房地产操作风险应对之策

在国际资本市场信用形象遭受重创、各国经济面临大衰退的非常时期,作为海南省经济的支柱产业、龙头行业,海南省房地产业面临着市场与资金的双重煎熬。房地产业在海南省是一个与民生密切相关的行业,需要实体经济特别是全社会实际购买力作支撑,“暴利”不是其应有的特征,它是一个与海南省资源利用和城市品质、人民生活质量息息相关的行业,区域经济价值决定房产价值。针对海南省未来可能面临的房地产市场风险,海南省房地产应适度降价,加快资金回笼,避免资金链断裂,回避毁灭性打击[6]。同时海南省应结合建设国际旅游岛,抓住历史机遇,站在更高的层面,以战略的眼光来谋划适合海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房地产业,走高端路线和品牌路线,大力发展高端旅游房地产、度假地产和休闲地产,实现住宅建设节能、节地、节水、节材,提高住宅低碳化水平,逐步建立低碳生态社区、低碳生态集镇、低碳生态城市等多层次低碳生态节能框架;逐步推进全装修房建设,减少二次装修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充分利用太阳能优势,推广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技术,发展生态、节能建筑,提高房地产产品的附加值;逐步建立低碳生态社区、低碳生态集镇、低碳生态城市等多层次低碳生态节能框架;逐步推进全装修房建设,减少二次装修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以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使低碳房地产产业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参考文献:

[1]李东绪.独善其身的海南房地产市场[J].中国房地信息,2008(4):1-4.

[2]王文生.王晓胄.黄晓华.商业银行支持海南省房地产业发展的策略研究[J].海南金融,2008(9):2-6.

[3]吉洪.海南房地产贷款风险分析[J].海南金融,2006(6):21-26.

[4]徐诺金.搞活海南省房地产市场要适当扩大政府干预[J].海南金融,1996(12).

[5]王寿松.浅析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风险及其控制[J].北京经济管理干部院报,2007(12).

[6]马国强,张丰伟.海南省房地产市场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2).

上一篇: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对策论文范文下一篇:农村小额贷款问题分析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