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货币范文

2023-09-20

电子货币范文第1篇

1990年创业的电子货币先锋DigiCash于1998年寻求破产保护。另一早期市场主角Cyber Cash在2001年初停止在NASDAQ上市。曾获取法国所有银行支持的Cyber-comm也于2001年初卷旗。但与此同时,也有成批的新创业公司不断涌入市场。eCharge在1997年创立;PayPal诞生于1998年秋。

这些后来者汲取前车之鉴,认清了金融IT业的关键是技术、市场、经营策略三者的有效结合。而首先为大家提供电子货币学费的正是电子现金之父——David Chaum。

1.DigiCash: 电子现金之父浮沉

提起电子现金,人们自然会把它与David Chaum联想起来。这位加州伯克利大学毕业的计算机博士长期沉溺于密码学。他的博士研究涉及如何在毫不相识的双方建立信任的密码协议。在确立课题时,连系主任都劝说他放弃这种永远难以辨别社会效果的新概念。然而,执着的Chaum 不仅完成了论文,还在论文前言特意致谢这位系主任,是他激发了Chaum在重新审视课题中坚定了信念。他确立的无识别电子签字协议,使电子交易实现不可追踪。该技术日后在网上付款的应用,既可以保证付款到位受款方,又可以保护购物方的私人权利,并使付款人的信息和购物内容无法追踪。

Chaum起初分别在纽约大学和伯克利大学任教,并继续他的密码学研究。他关于电子货币的技术概念和应用设想在短时间内受到广泛传播。他先后在美国注册了17项专利; 在科学计算的主要杂志发表文章,这些文章继而被翻译成多国文字;此外,他也频繁演讲。然而, Chaum的苦恼在于没有人实现这些设想。他决定将这一概念从热衷于公式的科学家圈中推到有商业实用价值的公众。

肩负这一使命,David Chaum在1990年创立了DigiCash,Inc。起初,他将主要精力放在研究与开发上,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数学与计算机科学中心”(CWI)组建了密码学专题组。

1993年他离开CWI,全身心投入DigiCash任CEO。DigiCash的创业产品是为荷兰高速公路设计带有监视器的皮夹子——一个放入烟盒大小外壳的智能卡。该卡预先储存已确认的现金额,由特有装置固定在汽车仪表板上,汽车在经过付款处时无需减速、当然也不必认证车辆,便可由智能卡支付公路费。

之后,Chaum投入网上付款系统的研究,推出CyberBucks,它是预先储值的智能卡在网上的应用。使用时,用户从个人电脑向银行输入匿名电子现金,然后,用户可以用E-mail支付购物。收款方再E-mail电子货币到自己的银行账户(参看本文配文中图一)。这一额度又可经用户激活,再度作为电子货币履行支付。所有这些将专利投入市场的举动似乎都预示着,DigiCash在未来的电子货币领域,将如同微软在个人电脑市场一样独领风骚。

然而DigiCash几年后的发展并未像人们所预料的那样。1997年,DigiCash由阿姆斯特丹移师硅谷,借助风险资本勉强维持了一年,终于在1998年宣布破产保护。它走到这一步,有几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David Chaum是只身探索,始终保持DigiCash的独立性,未与任何大银行联手。他向银行推销时,银行看到的是昂贵的专利费和尚未开拓的市场。尽管David Chaum意识到银行是最有可能支持他的关键客户,他却未能让银行买账。而且,在支付方式上占垄断地位的银行,并不认为以小额支付为主的电子货币能为银行带来多少盈利,更无法支持这一昂贵的外来技术。

其实,银行外问津专利者已大有人在,但Chaum一向要价可观,这和他一贯主张的保护个人隐私权有直接关系。他认为,将他发明的技术用于保护个人隐私这一涉及整个社会的使命非他莫数。然而,由于高攀不上,其它公司纷纷另行开发自己的技术。从某种意义上说,是Chaum的固执己见才使某些专利被锁入冷宫,导致了DigiCash的缩水。

从另一方面看,时机未到,当然也是DigiCash夭折的客观原因。如果DigiCash能挺到今天,也许状况会大不相同。但无论如何,在电子货币的创立和发展史上,Chaum已是功不可灭。

2.Mondex走上层路线志在全球

众所周知的Mondex计划始于1991年。创始人为英国西敏士国民银行(National Westminster Bank, NWB)的Tim Jones和Graham Higgins,后者是已有28年经验的银行老手。Mondex之所以引起重视并赢得资金赞助,主要得益于他们是银行的业内人士,抓住了Mondex对提高银行业务管理上的针对性。

Mondex问世

当时,当此二位力图寻找代表下一代支付方式的龙头技术时,起初选中的是预付储值卡。但商业案例分析的结果不过关。针对当时每日的交易结算既繁琐又不十分安全这一问题,他们转而选择了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开发并以三位发明者大名的缩写命名的RSA“公共密匙”加密/解密方案。这项技术允许发送人利用收件人的公开密匙将传送的信息(包括付款)加密;收件人在收取时须用密匙的另一半——私人密匙——解密。这种设在智能卡内的密码技术,使得交易结算可以进行批处理,并降低了计算与通讯成本,其经济效益颇具吸引力。不仅如此,它还提供了新型管理机制,减少直接接触现金带来的风险,并易于就预算进行的现金支出结算。

在选中技术之后,银行特设的课题开发小组(称为NWDT)开始与电子行业领先的几家日本公司——大日本印刷、日立、松下电气及日冲电气紧密合作。因有银行大人物的支持甚至是多次直接干预,小组在初期的资助问题几度化险为夷,并且熬过了1991~1992年冬英国银行业的萧条。此间,一切开发工作严格保密。

1993年12月,Mondex电子钱夹正式公布于众。Mondex致力于方便用户的小额交易支付。款项可以通过ATM或电话输入卡内。卡之间的转换可以由特殊的、有密码保护的电子皮夹实现。一种特殊的电子钥匙链可以让用户查寻电子钱夹的内存余额。

Mondex首次发行时,最多可以支持5种货币,每种货币都是分别结账。如同钞票,电子钱夹一旦丢失,原持有人便失去了全部货币价值。它们的区别是,任何拾到钞票的人都可以直接付款,而Mondex的原用户可以设4位数的密码来保护其中的未用价值,使Mondex的拾到者无法直接使用。值得一提的是,电子钱夹的主要设计者——日冲电气,到1995年已推出轻于90克的产品,并且开始采用红外技术提供快速支付、无接触式电子钱夹。若无西敏士银行的上层保驾,Mondex根本无法达到至1995年已逾5000万英镑投资换来的成就。

全球市场策略

Mondex计划在创建之初就怀有全球性推广的野心。最早接受Mondex的区域集团是由西敏士银行、米德兰银行(Midland Bank)与不列颠电讯(British Telecom)联合组成。这个集团的组成方式是两家银行各自与不列颠电讯签有协议。此后,米德兰银行与香港上海汇丰银行的合并,将Mondex带入香港。不久,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亚洲国家,如印度、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泰国等,先后有意成为Mondex国际集团(MXI))的合作伙伴。

Mondex全球市场策略的第一步是精心选择分国试点。

1995年7月开始,它在英国的斯温敦(Swindon)试行新的付款模式,至1996年5月,已流通10万张卡,在地方银行顾客中达到24%的渗透率; 一次性从银行输入电子钱夹的额度大多在25~30英镑之间,与ATM取款的平均额大致相等。多数购买额在5英镑以下,集中在超市、百货商店和加油站。电子钱夹在零售商店的使用与现金类似,却更为简捷,节省了点钞、银行卡授权的时间。

当然,实验结果也反映出一些电子钱夹尚待改进之处。最大的收获是从使用它的消费者那里了解到,电子钱夹虽相当于现金、用于小额支付,还具备优于现金的特点,但这些特点还有待使用者进一步了解。此外,电子货币若要形成规模,还需要更多银行的参与。

不久,电子货币在斯温敦零售商中受到广泛欢迎。因为它缩短了收款时间、提高了安全性。有趣的是,理发师和出租车司机则是例外,对此热情不高。用目睹这一情景的人的话说,这是一个无需现金也可生存的城市,但恐怕只能蓄长发、坐公车。

从银行角度来看,电子货币的优势近期尚不明显。Mondex能否为银行带来经济效益的关键,在于是否会降低银行业务中的最大交易成本——现金处置成本。但短期的试点尚未见到这一效果,无法就此得出任何结论。

Mondex全球计划早在出笼时便已认识到,斯温敦试点并非全球范本。因此,它寻找的各国参与方均是当地有名望、有国际业务的银行,采取的是向当地银行出售代理权的方式。在加拿大,领航的是最大的两家银行——皇家银行和帝国商业银行。它们在1996年9月~1998年12月在安大略省的圭府市(Guelph)进行试点;另外,与地方政府结合,从1999年8月起在魁北克省的赦布鲁克市(Sherbrooke)举办以便利地方行政为主的试点。

由于大力的广告攻势,Mondex在圭府试点的使用次数比预计的要高,但这一结果多少有些人为因素。圭府试点的最大收获是:又一次揭示了Mondex电子钱夹的最关键问题——消费者的信任。

据接受各种个人支付手段的零售商反映,他们只经手为数不多的Mondex付款。对消费者来说,它不过是另一种塑料卡,而且消费最高限额比信用卡低很多,还得时不时去ATM续钱,用时也不比现金或借记卡明显快多少。因而与既有付款方式相比,Mondex并无显著优势。

无论如何,现金依然是人们最直接接受和体验的货币。不尽如此,现金还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文化产品,充满了象征意义。但所有这些现金文化,在Mondex那里都消失了。圭府试点结果表明,问题不是消费者不懂如何使用电子钱夹,而是为何使用它的理由并不十分显著。

此后,Mondex在全球的推动迟缓,不少早期热情很高的地方政府和银行已退出Mondex圈。一些本来采取观望态度的也继续对Mondex做冷处理。但信用卡联盟维萨(Visa)和万事达(MasterCard )却在积极探索前行。

这两家机构原本是一块儿排挤Mondex,但没过不久,维萨开始悄悄开发类似产品Visa Cash; 在万事达意识到电子钱夹对信用卡在支付技术及支付系统上的潜在威胁时,也决定与Mondex国际集团(MXI)携手。万事达广泛的国际网络恰巧与MXI的全球战略一拍即合,于是双方开始切蹉共同在世界各地推行Mondex。

1996年11月,万事达逼近一步,宣布征购51%的MXI股份,并采用MXI技术作为今后万事达发展智能卡的技术平台。不久,Mondex的国际业务已全部归属万事达。万事达总裁兼首席执行官Robert Selander亲自为Mondex电子钱夹做了第一笔跨国交易。他在纽约的一家麦当劳,用香港上海汇丰银行颁发并已储存了港币的Mondex卡支付早餐。之后,又在纽约大通曼哈顿银行的ATM存入美金。

如今,Mondex虽仍步履蹒跚,但它当年走上层路线的开发策略与志在全球的市场导向,使Mondex得以在全球尚处雏形的电子货币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美新型支付手段走向公众

● 第一张代币卡的试行始自1966年,之后一直处于地方试用阶段,直至1990年代中期才流行起来。

● 信用卡起步于1950年代末,而直至1980年代中后期,才被视为争取到了关键性的大多数。

● 电子现金的问世可回溯至1996年在旧金山、亚特兰大奥运会等的试点,以及1997年在纽约市的试点。之后,电子货币一直也仍将处于市场探索阶段。一方面,电子货币背后的公式仍会不断优化;另一方面,通过市场接受的大关也并非一夜之功。

历史上,大凡向社会引入新型支付手段时,如果是法币,为公众接受便是理所当然的。如果是非官方发行的支付手段如信用卡等,要想嬴得关键性的大多数,首先要考虑如何令消费者和商家共同接受。这种令发行方处在消费者和商家互动之间的两难境地,被有关人士戏称为“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鉴于储值型电子货币与代币卡、信用卡一样属网络产品,为方便系统间的交叉运作,在发行人之间广泛达成统一的标准已势在必然。

3.PayPal:稳走独木桥

当电子货币第一批冲锋陷阵的勇士屡屡受挫时,新一代正从前者的教训中崛起。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PayPal。它的创办人之一Max Levchin是又一位与公式共枕的密码迷。

在美国伊利诺伊州Urbana-Champaign分校攻读计算机专业时,他与巨型电脑共度了无数个日日夜夜,沉浸在编程、破译的乐趣中。他梦想着有一天能创立公司,在互联网上处理金融交易,设计出即便让黑客截获也无法读译的超密码。

1998年毕业后,23岁的Levchin搬到硅谷去实现开公司的梦想。在一次斯坦福大学的避险基金讲座上,他遇到了主讲人、31岁的Peter Theil。两人交谈后,Theil答应资助Levchin开发并营销他的软件。于是,二人共同创立了PayPal公司,由 Levchin 担任技术总裁(CTO)、Theil作为公司总裁(CEO)。

然而,他们一开始就面临密码学应用市场的严峻事实。在分析了DigiCash等超级名星殒落的原因后,他们总结出4大应该避免的失误,并以此作为突破口。

第一,产品使用过于繁琐。当时的电子货币产品要求用户下载特殊的软件——多数称之为电子钱包。它无非是已加密了的数字化货币。用户拒绝使用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嫌麻烦。另外,商家也得相应采用安全电子交易系统(SET)来读加过密的付款,而且系统还得由商家自己出钱购买、安装。PayPal则选择了利用浏览器通用的保密夹层(SSL),于是与支付有关的数据从未落入过商家,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解放,因为他们不再需要承担保护消费者财金数据的义务。这些数据被严密保存在PayPal的主服务器上,在此自生自灭,从不会在网上传送。PayPal向客户提供的仅仅是E-mail通知。对于那些个人之间的网上直接支付(P2P),在使用PayPal时,唯一需要的就是键入收款人的E-mail地址。这样,PayPal把繁琐留给了自己,方便则留给了包括购物方(付款人)、售货方(收款人)的客户。

第二,微型付款的市场定位狭窄,小额支付只有超高使用频率才有实现经济效益的可能。PayPal选择了将业务放宽,并不局限在5元以下的微型付款。任何付款,小到1分、大至1万美元都予以受理。

第三,已有的电子货币缺乏流动性。若跨国支付,需经汇率折算。虽然PayPal的客户遍布36个国家,但支付一律以美元计,简化了汇率折算。

第四,用户置信度低。Theil和Levchin认为,提高用户置信度的主要手段正是PayPal的强项——反金融诈欺技术。在PayPal公司内,1/6的职员在全力开展反诈欺业务,可谓专业诈欺稽查组。它的拳头侦探软件——Igor,因成功地破获了一名俄罗斯黑客而名声大振,以致美国联邦调查局也时不时要求咨询,甚至提出信息共享。

与维萨、万事达、美国万通、发现卡等为树立品牌而注资上亿美元大做广告营销活动相比,PayPal丝毫不破费,它是立足拳头产品,稳走独木桥。1999年10月,它开始接手eBay网上拍卖的支付,为P2P找到了最适宜的用武之地。如今,PayPal已因领导P2P而一枝独秀。

电子货币范文第2篇

摘要:以货币乘数理论为依据建立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影响的分析框架,并运用2008-2014年的季度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电子货币的发行会影响货币乘数,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不同类别的电子货币对不同层次的货币乘数有不同的影响:卡基电子货币会放大货币乘数m1和m2,而网基电子货币会减小货币乘数m1、放大货币乘数m2。

关键词:电子货币;货币乘数;货币供应量

一、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根据巴塞尔委员会(1998)给出的定义,电子货币是指在零售支付机制中,通过销售终端、不同的电子设备之间以及在公开网络上执行支付的“储值”和预付支付机制。

国内现有的研究普遍认为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和货币供应量存在放大效应。如谢平和尹龙(2001)通过货币乘数公式的推导,认为无论电子货币替代的是现金还是存款,都会放大货币乘数;靳超和冷燕华(2004)认为电子化货币的发行会有更多的基础货币进入到货币乘数的创造中去,并使银行存款增加,使货币乘数有增大趋势;周光友(2007)对电子货币与货币乘数的相关性进行了统计检验,结果表明电子货币放大了货币乘数;王倩(2008)通过实证分析认为电子支付科技对货币乘数的影响是双重的,因此增大了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并指出我国目前处于银行卡发展初期,扩大货币乘数的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故而我国狭义货币乘数只有小幅度提升;周光友(2009)对电子货币与货币供给的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结论是电子货币替代了流通中的现金,将其中一部分转化为存款,从而导致M0增长速度减慢,M1呈快速增长趋势;戴逸飞(2009)以定性分析为主结合数据分析,认为电子货币放大了货币乘数。也有部分研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如杨军(2010)建立了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认为电子货币对狭义货币乘数m1具有双重影响作用,对广义货币乘数m2则有放大作用;蒋少华(2013)通过实证分析认为在长期,电子货币增大了狭义货币乘数而减小广义货币乘数,但在短期影响并不显著。

上述研究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实证数据较为陈旧(多数为2010年前);二是以银行卡代表电子货币,如周光友(2007)和王倩(2008)等分别选取了1990-2004年、1994-2005年的年度数据进行验证并得出相关结论。那么2010年以后,尤其是最近五年第三方支付业务不断扩张的情况下,除原有的卡基电子货币(以银行卡为代表)外还出现了大量的网基电子货币(以支付宝为代表),它们是否依然对货币乘数存在放大效应呢?从货币乘数变动趋势图(如图1)可以看到,货币乘数m1、m2在2006年之前确实均呈现稳定的上升趋势,但2006年以后便开始下降,在随后5年内上下波动,并于2008年形成一个低谷;2011年以后,货币乘数m1与m2甚至呈现出相反的走势,m1呈下降趋势同时m2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对此,本文以货币乘数理论为依据,对2008-2014年的季度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来分析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的影响。

二、电子货币影响货币乘数的机理分析

(一)货币乘数理论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提供的货币统计数据,我国目前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M0(流通中的现金)、M1(狭义货币供应量)、M2(广义货币供应量)三类。若B为基础货币,m1为狭义货币乘数,m2为广义货币乘数,则根据货币乘数理论,货币乘数受现金漏损率k、存款准备金率r和定期存款比率t影响,狭义货币供应量M1和广义货币供应量M2影响,具体由式(1)和式(2)决定:

M1=B*m1=B*1+kk+r(1+t)(1)

M2=B*m2=B*1+k+tk+r(1+t)(2)

依据式(1)和式(2),货币乘数由现金漏损率k、准备金率r和定期存款比率t决定。其中,准备金率r由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l和超额存款准备金率re两部分构成。货币乘数和基础货币决定了货币供应量。传统货币供给理论认为,央行控制基础货币B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l,而现金漏损率k、超额准备金率re和定期存款比率t主要决定于商业银行和社会公众的行为。因此,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的影响机制是:电子货币通过影响现金漏损率k、超额存款准备金率re和定期存款比率t,来放大或缩小货币乘数。

(二)电子货币对现金漏损率k的影响

为了研究电子货币对现金漏损率k的影响,假定t和r已定,通过对狭义货币乘数m1和广义货币乘数m2求偏导,可以得到:

m1k=r(1+t)-1[k+r(1+t)]2(3)

m2k=(r-1)(1+t)[k+r(1+t)]2(4)

由图1可知,m1在11到18之间,即m1>1,因此r(1+t)<1,m1k<0。这意味着m1是k的减函数,即现金漏损率k上升则m1下降,k下降则m1上升。同样,由于r<1,因此m2k<0。这意味着m2也是k的减函数,即现金漏损率k上升则m2下降,k下降则m2上升。

随着支付结算系统电子化,电子货币的快捷支付功能增加了各级金融资产的流动性,使得银行卡里的部分银行存款也能充当现金完成人们日常交易活动。人们通过银行卡刷卡交易实现安全支付的同时,还能享受到活期存款的利息。因此,以银行卡为代表的卡基电子货币降低了人们对现金的偏好,使一部分现金变成了银行存款,银行活期存款增加,流通中的现金减少,从而现金漏损率k减小,货币乘数放大。

随着第三方支付的兴起,除卡基电子货币外,又出现了网基电子货币。由于第三方支付机构独立于商业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存款有分流作用,减少了商业银行存款进而增大现金漏损率。因此,网基电子货币因增大现金漏损率进而缩小货币乘数。但2015年7月18日由央行等十部委发布的《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第十四条对客户资金第三方存管制度作了规定:除另行规定外,从业机构应当选择符合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资金存管机构,这意味着在《指导意见》实施以后,第三方支付机构对商业银行的存款分流作用会减少。

图2显示了自2000年以来我国现金漏损率的变动情况。从中可以看到,现金漏损率数值从2000年的04一直下降到2011年的02,这表明以银行卡为代表的电子货币占据主导地位,降低了现金漏损率。2011年以后现金漏损率趋于稳定,从时间来看正好是以支付宝为首的第三方支付兴起的时代,第三方支付的发展有增大现金漏损率的效用,从而放缓了现金漏损率的减小速度。从实证来看,我国15年来现金漏损率呈下降趋势,这说明卡基电子货币对现金漏损率的作用力更强。虽然网基电子货币不断发展有减缓现金漏损率减小趋势,但从图2中并没有找到现金漏损率从“下降”到“上升”的拐点,因此总体来说,我国电子货币对现金漏损率有减小作用。

(三)电子货币对定期存款比率t的影响

同上,先假设k和r已定,分别对狭义货币乘数m1、广义货币乘数m2关于定期存款比率t求偏导,得出:

m1t=-r(1+k)[k+r(1+t)]2(5)

m2t=k(1-r)[k+r(1+t)]2(6)

显然,m1t<0,m2t>0。这意味着m1是t的减函数,即定期存款比率t上升则m1下降,t下降则m1上升;m2是t的增函数,即定期存款比率t上升则m2上升,t下降则m2下降。

电子货币对定期存款比率t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电子货币增加了金融资产的流动性,改变了公众的流动性偏好。在电子货币出现之前,公众为了满足交易需求必须持有一部分以现金或活期存款形式存在的交易准备金。但在支付结算体系实现电子化的条件下,电子货币大大提高了全社会支付结算的效率,全社会资金占用就会减少,使得流通中的现金和活期存款比重下降,从而使定期存款比率t相对上升。而近年来第三方支付兴起,以余额宝、支付宝为首的各类“宝宝”的出现给人们以启发,即高收益与高流动性、低风险是可以并存的,打破了人们对金融资产的传统概念。已有学者指出,余额宝等会分流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而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会使我国商业银行活期存款占比快速下降。

图3是自2000年以来定期存款比率季度数据的走势图。从中可以看到,定期存款比率t走势大体分为两个阶段:2000-2011年,定期存款比率没有明显的上升趋势,总体停留在22左右,但明显可以观察到该指标于2005年末和2008年末出现两个峰值;2011年以后,定期存款比率t表现出快速上升趋势,从217上升到324。因此,从实证来看,基于银行卡的电子货币(卡基电子货币)对定期存款比率影响作用并不明显,但第三方支付的发展(网基电子货币)明显增大了定期存款比率。

(四)电子货币对超额准备金率re的影响

超额准备金率re包含在准备金率r中。假设t和k已定,分别对狭义货币乘数m1和广义货币乘数m2关于准备金率r求偏导:

m1r=-(1+k)(1+t)[k+r(1+t)]2(7)

m2r=-(1+k+t)(1+t)[k+r(1+t)]2(8)

显然,m1r<0,m2r<0。这意味着m1、m2是r的减函数,即准备金率r上升则m1、m2下降,r下降则m1、m2上升。

电子货币对超额准备金率re的影响体现在两个层次。第一,电子货币部分取代了流通中现金,使人们对现金的偏好减弱,因此商业银行可以减少原来用于满足客户提取现金要求的备付金,从而减少超额准备金re;第二,随着银行存款货币的电子化,商业银行各级金融资产流动性增加,集中式资金运营可以实现各分支机构之间的资金调剂,增强了商业银行调节资金头寸的能力,减少备付金的需求,减小银行超额准备金率re,从而放大货币乘数。

图4显示了自2000年以来各层次准备金率的变动趋势,证明电子货币确实减小了超额准备金率。图中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2007年“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被确定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随后在“一个防止”的基础上增加到“两个防止”,即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法定准备金率随即从2007年初的75%提高到2008年中175%,上升势头异常凶猛。2008年下半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开始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法定准备金率下调。同时为了支持中小企业及三农发展,对大型金融机构和中小型金融机构实行差额法定准备金率,大型金融机构的法定准备金率rl1高于中小型金融机构的法定准备金率rl2。2011年起再度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随即而来的是连续六个月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

准备金率的变动趋势与法定准备金率的变动趋势相同,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同时也注意到,准备金率与法定准备金率两条曲线越走越近,这意味着超额准备金率在下降。2000年第一季度超额准备金率为695%,到2008年第二季度,这一数字已经减小到211%。

(五)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综合影响分析

根据上文的分析及结论,将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影响汇总,如表1。

表1显示,电子货币会减小现金漏损率k,导致货币乘数m1、m2增大;电子货币减小了超额准备金率re,导致货币乘数m1、m2增大;电子货币增大定期存款比率t,导致货币乘数m1减小、m2增大。综合来看,电子货币对狭义货币乘数m1的影响是两增一减,最终影响方向不确定;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m2的影响是三个增加,因此最终影响是电子货币放大了广义货币乘数。

以上分析可以解释图1货币乘数的变动趋势。对于货币乘数m1,2006年之前电子货币主要减少了现金漏损率k和超额准备金率re,而定期存款比率t并没有明显增大,因此m1有增大趋势;2011年以后,第三方支付的兴起使现金漏损率k不再减小,而定期存款比率t快速增大,因此m1有减小趋势。对于货币乘数m2,由于无论通过哪个影响因素都是起到放大货币乘数的作用,因此在2006年之前及2011年以后m2都是呈上升趋势。2006-2011年间,m1、m2变化最为特殊:两层次货币乘数都呈减小趋势,并且伴随剧烈波动。从图4可以看到,在这段时期内尽管受电子货币的影响,超额存款准备金率re在不断减小,但由于宏观调控政策,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有两次大幅度的上调:第一次上调于2006年7月开始至2008年6月结束,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75%上调至175%;第二次上调于2010年11月开始至2011年6月结束,大型金融机构与中小型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分别从17%、135%上调至215%、18%。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两次大幅度的上调使总存款准备金率大幅度上升,导致同期货币乘数减小。

综上所述,电子货币放大了货币乘数m2,对货币乘数m1的影响方向不确定,卡基电子货币会放大货币乘数m1,网基电子货币会减小货币乘数m1。

三、实证分析

(一)模型建立与数据选取

如前所述,卡基电子货币和网基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的影响方向是不同的。因此,本文在参照周光友(2007)和王倩(2008)已有研究基础上,将电子货币这一概念细分,不再单独地用银行卡数据作为替代电子货币的指标,建立如式(9)模型:

m1,2=α+β1k+β2r+β3t+β4lnE1+β5lnE2+ε(9)

其中:E1为卡基电子货币,用各季度银行卡消费转账金额指标代替,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E2为网基电子货币,用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业务交易规模代替,数据来源于艾瑞网《中国互联网经济核心数据发布》。由于第三方支付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择2008-2014年间的季度数据作为样本。

(二)实证过程

本文用ADF检验法对各序列做单位根检验。在样本期内,m1、k、t、lnE1、lnE2有明显的随时间增减趋势,因此设定带趋势和截距的ADF方程;m2、r变动不规则,因此设定带截距而不带趋势项的ADF方程。检验结果显示,m1、m2、k、t都是零阶单整,r、lnE1、lnE2都是一阶单整。张晓峒(2005)指出,解释变量多于一个时,满足以下两点视为满足协整检验前提:(1)被解释变量的单整阶数不高于任何一个解释变量的单整阶数;(2)当解释变量单整阶数高于被解释变量的单整阶数时,则必须至少有两个解释变量单整阶数高于被解释变量的单整阶数。本文检验结果满足以上两个条件,即满足协整检验的前提。

接下来采用E-G两步法进行协整检验,检验结果如下:

检验结果显示,残差序列都通过了10%的显著性检验,说明货币乘数m1、m2与k、r、t、E1、E2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

(三)结果分析

实证结果与理论分析是吻合的。

第一,方程式(10)中k、r、t的系数都为负,说明m1是k、r、t的减函数,与理论分析一致。E1的系数为正,E2的系数为负,说明卡基电子货币放大了货币乘数m1,网基电子货币减小了货币乘数m1,该结论与理论分析一致。

第二,方程式(11)中k、r的系数为负,t的系数为正,说明m2是k、r的减函数,是t的增函数,与理论分析一致。E2的系数为正,说明网基电子货币放大了货币乘数m2,这部分结论同样与理论分析一致。

第三,方程式(11)中E1的系数为负,说明卡基电子货币减小了货币乘数m2,这与前文理论分析不一致,在理论分析中,无论是卡基电子货币还是网基电子货币都会放大货币乘数m2。原因可能是在模型选择的样本期内,卡基、网基两种电子货币的交易规模都随时间的推移而增长,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高,导致模型出现了不完全多重共线性,使估计的回归系数符号相反。

第四,在货币乘数公式中,只有变量t对货币乘数m1、m2的影响方向是相反的。而回归方程式(10)和式(11)显示,网基电子货币减小了货币乘数m1却放大了货币乘数m2,这说明网基电子货币主要通过影响定期存款比率t进而影响到货币乘数m1、m2,这与前面理论分析以及定期存款比率t的变动趋势相符。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电子货币对不同层次的货币乘数产生不同的影响。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m1的影响方向不确定,电子货币通过影响k、r会放大货币乘数m1,但也会通过影响t减小m1,最终的影响方向取决于两者哪个力量更强。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m2的影响方向是确定的,电子货币会放大m2。

第二,不同类别的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会产生不同影响。结合实证数据来看,以银行卡为代表的卡基电子货币会通过减小k、r从而放大货币乘数m1,而以第三方支付为代表的网基电子货币会减缓k的减小趋势,同时增大t,从而减小货币乘数m1。

第三,目前电子货币发展尚不构成对央行货币发行权的威胁。电子货币并非影响货币乘数的唯一因素。正如前面分析,货币乘数受很强的政策影响。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直接导致货币乘数在2006-2011年减小,尽管从理论分析电子货币在这段时期内放大了货币乘数。这说明宏观政策的影响大于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的影响。而相比于货币乘数,央行对基础货币的控制力更强。因此,虽然电子货币会影响货币乘数和基础货币,并且影响机制复杂、方向不定,但就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电子货币仅仅是传统货币(即央行发行的现钞和硬币)的替代品,货币供应量的控制权仍然在央行的掌控中。

第四,电子货币发展会逐渐改变央行货币政策的制定与运行。随着电子货币的发展,电子货币可能完全替代流通中的现金。一旦人类社会进入无现金时代,传统三大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将会大幅度下降,届时央行是否依然掌控货币发行权目前难以确定。

对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建议:央行要正确处理电子货币发展与货币政策实施之间的关系。一方面,电子货币的发展降低了社会的交易成本,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积极作用,央行应该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来引导、规范电子货币的发展,不能因为电子货币的发展会冲击货币政策而限制其发展。另一方面,货币政策是一国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把握着一国经济运行的命脉,央行应在电子支付的新环境下,制定合理有效的货币政策,继续发挥好宏观经济的调节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运行。

参考文献:

[1]戴逸飞.电子货币对广义货币乘数和狭义货币乘数的影响研究[J].韶关学院学报,2009(9).

[2]蒋少华.电子支付发展对央行货币政策的影响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13.

[3]靳超,冷燕华.电子化货币、电子货币与货币供给[J].上海金融,2004(9).

[4]邱勋.余额宝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和启示[J].新金融,2013(9).

[5]王倩,杜莉.电子支付科技影响货币乘数的实证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2008(12).

[6]谢平,尹龙.网络经济下的金融理论与金融治理[J].经济研究,2001(4).

[7]杨军.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的作用与影响研究[J].区域金融研究,2010(4).

[8]杨弋帆.电子货币对货币供给及货币乘数的影响机制研究——包含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三级创造体系[J].上海金融,2014(3).

[9]张晓峒.计量经济学基础[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10]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委.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Z].2015-07.

[11]周光友.电子货币发展对货币乘数影响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5).

[12]周光友.电子货币的替代效应与货币供给的相关性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3).

[13]Basle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 Risk Management for Electronic Banking and Electronic Money Activities,March 1998.

电子货币范文第3篇

[摘 要]比特币自2009年诞生以来,交易价格已由最初的0.25美分上涨至近来的最高价19000多美元,惊人的价格涨幅使其成为当下最火热的资产,对经济和金融领域产生巨大的冲击。一路走来,比特币在源源不断的争议中毁誉参半,有人称赞它为21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也有人认为它什么也不是。那么比特币的魔力何在?在货币方面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比特币能否成功应对当前的挑战?文章将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探究比特币的货币发展前景。

[关键词]比特币;发展前景;挑战

[DOI]10.13939/j.cnki.zgsc.2018.11.041

1 比特币概述

比特币的概念最初由中本聪在2009年提出,根据中本聪的思路设计发布了开源软件以及构建其上的P2P网络,比特币是一种P2P形式的数字货币。本质上,比特币是一个相互验证的公开记账系统,其工作就是记录所有账户发生的交易。

比特币的魔力在于它与我们通常所了解的多数货币有很大不同,比特币没有统一的货币发行机构,任何人只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算力,都有机会通过求出特定的“哈希值”,即“挖矿”创造比特币。最初,每十分钟产生50个比特币,随着时间的推移,“挖矿”的难度在不断加大,产生比特币的速度在下降,每隔四年产量减半,这将比特币的总量限定在2100万枚的同时也起到防止通货膨胀的作用。比特币的运行和流通则通过开源的P2P算法实现,不受任何政府和机构控制,从发行到运行无不体现出比特币的去中心化特性。比特币的交易通过比特币钱包客户端随机产生的地址进行,交易者的地址可以任意变更,无须身份验证,有效地保护了交易者的隐私。比特币的交易程序简便,交易成本极其低廉,并且能够通过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比特币节点实现国际流通,完全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2 从货币角度解读比特币

货币的发展经历了从物物交换、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金属货币、纸币到正在演变的电子货币过程。回顾货币的演变历史,可以发现货币的演变呈现三个显著特征即货币材质去实体化、货币价值虚拟化和货币职能符号化。

货币的去实体化使得其更易于携带、保管和流通使用,不仅成本更加低廉,更打破了货币流通的地域限制,这无疑将是未来货币的发展趋势。在货币价值虚拟化过程中,从商品货币到金属货币的演变,货币的实用价值已大大降低;纸币的出现,特别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元不再与黄金挂钩后,使得货币本身的价值基本消失,而货币的电子化意味着其实用价值彻底消失。货币本身价值的缺失由国家信用作为替代补充,因此,货币是否有价值取决于人们对政府的信心和政府信用的认可。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五大基本职能。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并不需要现实中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它既可以是法定货币,也可以是比特币;从流通角度看,比特币可以通过网络节点实现在不同人、不同地址之间的流转;比特币作为支付手段在世界范围内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从世界货币角度看,比特币以其去中心化的特点,不受任何政府或机构控制,可以通过网络节点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在全球范围内流通使用,且能够避免汇率波动造成的风险。从贮藏手段角度看,当比特币能够与其他法定货币兑换时,由于其总量固定的特性,使它具备极好的保值功能。

不难发现在货币形态和货币职能方面比特币都具备良好的货币属性,从货币价值虚拟化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作为货币必须解决公众的信任问题。传统货币通过国家信用背书作为保障。而国家信用支持下的一国法定货币在通货膨胀政策下也会使人民利益受损,同样,一国法定货币作为世界货币在国际市场上流通时,会使他国面临因战争、货币政策改变而遭受损失的风险。而比特币能够获得公众的信任主要基于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基于比特幣的去中心化特点,比特币的生产和运行由公众决定,不受任何政府和机构控制;二是它完全公开的可以验证的账本的事实,不需要第三方机构,资产和交易的真实性接受公开验证;三是它基于开源软件代码的事实,比特币的代码对公众公开、免费,任何人都可以下载它,如果你希望改善它,可以修正代码错误或向开发者提议,依赖于公众的贡献使它能够实现不断地自我完善与提升;四是比特币的系统中不存在发行机构和交易担保,只有严密的数学算法,而数学远比人更加安全、真实可靠。因此,比特币的货币地位虽未被认可,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实现货币的功能。

3 比特币质疑分析

3.1 投机性引起比特币价格的暴涨暴跌,作为成熟的货币需要有稳定的价值

作为价值尺度,比特币价格的大起大落不利于交易双方用比特币对商品或服务的价格进行衡量,同时价格波动很可能使持币者遭受贬值亏损的风险,不利于其贮藏手段的发挥。价格的波动确实影响了比特币货币职能的实现,但投机性会吸引更多的交易者加入,随着交易者增多,比特币在市值的扩大,更多的商家考虑支持和接受比特币,越来越多的商品和服务与比特币挂钩,以比特币标价,比特币的价格可能会越来越稳定。

3.2 比特币没有使用价值,投入比特币“挖矿”的劳动属于无效劳动

比特币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记账工具,使得交易更加安全、自由且有效地降低了交易成本,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价值,而正是“挖矿”活动保证了比特币网络的安全、有效进行,并不是所谓的无效劳动。

3.3 比特币是一种通缩货币,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比特币的产量固定在2100万枚,但是比特币可以分割成更小的单位使用;经过比特币社区多数参与者同意后比特币可以通过“分叉”的途径产生“新币”或提高比特币流通速度;此外,经济社会中并非只有一种货币,比特币不仅可以与法币同时存在,还可以与莱特币、瑞波币等新的虚拟货币共同服务经济社会。

4 比特币面临的挑战

一方面,比特币因其去中心化的特性不仅挑战了央行的货币发行权,也影响了一国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而匿名性则引发了洗钱、非法交易、偷税以及恐怖主义融资等一系列问题,使得政府不得不管。另一方面,随着比特币在支付领域的推广,比特币生态链的不断壮大,政府封禁时的阻力更大、后果更加严重。由于P2P网络的特性使得只要有网络存在,比特币系统就不会消失,这造成了政府监管上的困难。若对比特币一味地封杀则会引发黑市交易,也可能抑制一项重大的金融创新,而政府的态度及政策对比特币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将比特币置于适当的监管之下,有效打击利用比特币进行的不法行为是比特币进一步成长发展的关键。目前,世界各国正积极地寻求解决方案,美国共和党已发布了数字货币改革方案,欧洲就限制比特币匿名性交易的新规达成一致,可以看出比特币的负面影响正在逐步得到解决。

5 结 论

综上所述,比特币能否成为真正的货币乃至成为一种世界货币,其核心问题在于:比特币能否在市值增大,使用范围的推广中实现价格趋于稳定,政府能否通过合理的法律规范引导比特币实现良性发展,有效打击利用比特币的违法犯罪行为,以实现扬其长、去其短,同时又能避免被某些大国所控制而破坏其去中心化特性。若比特币能成功应对这些问题,它必定会走向光明的货币之路。

参考文献:

[1] Gerald P Dwyer.The Economics of Bitcoin and Similar Private Digital Currencies[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15(17):81-91.

[2]李钧,长铗.比特币:一个虚幻而真实的世界[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吴要祖(1991—),男,汉族,河南洛阳人,就读于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金融管理学院,研究方向:金融学;孙程杰(1993—),男,汉族,江苏泰州人,就读于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金融管理学院,研究方向: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电子货币范文第4篇

該文在我国企业货币资金控制管理现状的基础上,结合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先进的货币资金控制方法,提出了企业货币资金控制管理应从预算制度、审批制度、内部控制和财务人员自身素质等方面,减少企业运营的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希望能给实际的货币资金控制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货币资金是企业重要的资产,属于流动性的资产,在企业日常运营的过程中,是企业偿付能力的主要标志。企业运营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也就是货币资金的增加,由此可以看出,货币资金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企业要想发展壮大,必须采取有效的货币资金控制和管理的措施,从而提高货币资金的管理水平,保障企业的经济效益。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时间较短,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在货币资金的控制管理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随着近年来国际间的贸易往来增加,很多西方的先进管理和控制理念进入我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管理的效率,但是依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1科学的货币资金预算

预算制度的建立,对于货币资金管理来说非常重要,尤其是大型的集团公司,需要在年初制定每个子公司的生产经营计划,以及需要完成的利润目标等,然后财务人员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资金预算编制,如生产、销售、采购等人员相关的业务费用等。编制完成后,需要逐级上报审批,经过最高领导层的同意后,才可以执行,如果审批的过程中,对预算提出了意见,要及时的进行修改,最后在全年预算的基础上,进行更细致的货币资金预算。为了保证资金预算可以顺利的实施,可以将预算的执行情况,纳入到日常的考核中,使企业的货币资金可以达到收支平衡,避免企业货币资金的过剩或不足的现象出现。

2严格的货币资金审批

在严格执行货币资金预算的基础上,还应该建立完善的审批程序,规定审评人的权限和责任等。根据企业内部相关的规定,对资金的使用进行严格的审批,如果资金的数额巨大,超过了审批人的权限,需要上报到企业的领导层,保证资金使用的安全,杜绝超预算和越权审批的资金使用。由于企业每天的资金流量很大,要想使用货币资金,首先应该进行申请,说明资金的用途、金额和支付方式等,同时给出相应的发票和收据等手续,审批人员根据申请的材料,按照企业相关的制度,进行货币资金的划拨。为了确保资金的有效使用,在审批完成之后,还应该进行复核,确认货币资金使用是否有理有据,审批程序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地方,相关的手续是否齐全等。

3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

收入控制。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很好的扼制企业内部腐败和违法等出现,对收入进行控制时,应该保证每笔收入都开具相应的手续,尽量使用银行转账,避免使用现金结算,尤其是大量货币资金的收入,如果采用现金,要及时的存入到银行中,在收款完成后,出纳人员应该在凭证上盖章。为了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应该利用会计、出纳等财务工作人员之间的制约机制,货币资金的管理要多个部门共同完成,明确每个部门的职能,同时采取岗位轮换制,避免长期工作导致的隐蔽违法行为。

支出控制。货币资金的支出,应该建立在预算的基础上,每笔支出都要有相应的预算,如果是突发性的支出,没有在原先的预算中,就要提交给企业的管理层,待审批工作完成后,由会计人员进行复核,最大程度上保证资金使用符合企业的相关制度。实际的支付时,尽量使用银行转账,避免直接使用现金结算,在货币资金支出前,出纳人员应该确认会计凭证和审批手续,然后才能够付款,并加盖“付讫”的公章,并将相关的手续存档。在支出控制中,可以充分的利用内部牵制制度,最大程度上减少违法的现象,如会计人员负责单据的审核和凭证的填写,出纳人员负责现金和银行转账,每个部门负责一个环节,共同进行货币资金的控制。

保管控制。企业在日常的运营过程中,通常比较重视货币资金支出和收入的控制,没有意识到保管控制的重要性,使得很多企业资金被挪用,在需要使用资金时,才发现资金已经不在了。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没有重视货币资金的保管控制。在实际的货币资金保管中,所有的资金只能由出纳人员负责,即使企业的领导,也不可以接触资金。严格的执行库存现金限额,每天查对库存现金和账上金额是否相符,并由企业的管理者突击检查,检查货币资金的保管情况。出纳人员在工作交接时,应该明确保险柜钥匙的数量,以及保管的具体人员,理清货币资金保管的责任。

4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

会计工作每天都会接触到大量的货币资金,尤其是现金收入和支付业务。面对大量的现金,容易引起人的贪婪欲,走向犯罪,因此财务管理人员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能够廉洁自律、诚信为本、不做假账。货币资金的管理,需要财务人员来完成,财务人员自身素质的高低,能够直接影响管理的效果。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中,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很高,受到我国教育水平等因素的限制,目前我国企业中的财务管理人员,自身的素质较低,缺乏现代财务管理的理念,只能采用传统的财务管理方式,使得企业货币资金管理中存在一定的漏洞。要想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保证财务人员的素质,利用财务管理软件等,对货币资金进行科学的管理和严格的控制。企业在招聘中,要尽量提高招聘的标准,招收具有足够工作经验的管理人员,对于现有的财务人员,可以定期的进行培训,让其学习先进的货币资金控制理念和方法,提高财务人员自身的专业素质。

货币资金作为企业运营的重要条件,贯穿在整个企业经营的过程中,对于每个企业来说,货币资金管理都是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加强货币资金的管理,可以减少企业运营的成本,优化资金的分配和使用,充分发挥出货币资金应有的作用,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长远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

电子货币范文第5篇

摘要:马克思对货币本质的分析,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语境中始终围绕其哲学的理论任务——揭露人在“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展开的,这是贯穿从《巴黎手稿》到《资本论》的一条隐性线索。《巴黎手稿》侧重把货币的神圣幻象归结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大纲》则侧重揭示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历史性和暂时性,在此基础之上,《资本论》通过对商品-货币-资本拜物教的批判把货币批判的矛头直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这透视出马克思货币批判的“视域转换”。这种“转换”不仅关涉人在“非神圣形象”中自我异化的现实根源,而且关乎消解这一异化的现实道路。

关键词:非神圣形象;资本主义私有制;作为资本的货币;货币批判

货币,这个人类经济生活的“润滑剂”,不仅是现代社会人与外部世界的联结“纽带”,而且作为驱之不散的“幽灵”游荡在现代人的周围。因此,对货币本质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现代人的生存状态。西方经济学家通常局限于对货币流程的实证描述,回避对货币本质的探究。或者说,即使追问货币的本质,也仅仅从经济学角度将其归结为货币金属论或货币名目论等表层经济现象,难以深入货币本质的内在根据。国内学术界对货币本质的研究,或者从货币本身入手,或者从经济哲学(1)的视角切入。这两种研究路径在某种意义上都“遮蔽”了马克思对于货币本质的真实理解。马克思关于货币本质的追问,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语境中始终围绕其哲学的理论任务——揭露人在“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展开的。这不仅构成马克思从哲学角度分析货币的内在根据,而且成为马克思哲学观形成的内在要求。马克思早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就确立自己哲学的理论任务:“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1]4这种“非神圣形象”指的是什么?人是如何在“非神圣形象”中自我异化,又是如何消解这一异化的?从马克思的诸多著作中可以看出,这种“非神圣形象”指的是以金钱、货币为代表的“物神”,因此,揭露人在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就是揭露市民社会中利己的人在世俗神——“货币”中的自我异化。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指出,对天国的批判就变成对尘世中货币的批判。马克思的货币批判不仅关涉人在“非神圣形象”中自我异化的现实根源,而且关乎消解这一异化的现实道路,这构成从《巴黎手稿》到《资本论》的一条隐性线索。

一、货币的“神圣幻象”:马克思货币批判的“靶子”

货币如何能成为无所不能的“世俗神”?人又是如何在这种“非神圣形象”中自我异化的?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把这一问题的根源归结为私有制,并明确提出其哲学的迫切任务是必须厘清私有制所导致的全部异化与货币制度之间的本质联系,“我们现在必须弄清楚私有制,贪欲和劳动、资本、地产三者的分离之间,交换和竞争之间,人的价值和人的贬值之间,垄断和竞争等等之间,这全部异化和货币制度之间的本质联系” [2]51。私有制、异化和货币制度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马克思为什么要分析全部异化与货币制度之间的关系?这与马克思对货币本质的分析有什么关系?要厘清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追溯到马克思哲学的理论旨趣——人类解放。

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论犹太人问题》。前者是从哲学自身的理论任务切入的,后者则从现实的犹太人问题着手。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把揭露人在“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作为自己哲学的理论任务,并将完成这一任务的有效途径归结为这样一个绝对命令:“必须推翻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 [1]11这是马克思从宏观角度对人类解放的理论界定。而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在对“非神圣形象”进行深入阐发的同时指出:任何解放都是使人的各种关系回归人自身。在马克思看来,犹太人的解放从终极意义上就是把人从以赚钱为动机的犹太精神中解放出来,这是现代世界的普遍实践任务。因为在市民社会中,利己的人把金钱奉为他们的“世俗神”,“金钱是人的劳动和人的存在的同人相异化的本质;这种异己的本质统治了人,而人则向它顶礼膜拜”[1]52。由于这种世俗的犹太精神从市民生活中不断产生并在货币制度中最终形成,因此,要把人从犹太精神中彻底解放出来,就必须废除这种非人性的货币制度。由此看来,马克思从现实的犹太人问题出发,进一步具体地论证了其哲学的理论任务。

为什么这种货币制度是非人性的?因为在这种货币制度中,人处于一种异化状态,这根源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私有制使我们变得如此愚蠢而片面,以致一个对象,只有当它为我们拥有的时候,就是说,当它对我们来说作为资本而存在” [2]85时,才为我们而存在。如果说私有制对应着货币制度的话,那么私有财产就对应着货币。虽然马克思在分析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时并没有明确指出这种货币制度是什么,但是他借助这两个因素阐明了货币的本质。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指出,金钱是人的劳动同人相异化的本质,这是对货币极其抽象的理解。在《手稿》中,马克思把人的类特性理解为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因而他撇开经验意义上的货币——金钱,一针见血地指出货币的本质是“人的异化的、外化的和外在化的类本质”[2]144。马克思在《穆勒评注》中进一步从社会交往的角度对人的异化的类本质进行具体界定,这才真正揭示货币的本质“首先不在于财产通过它转让,而在于人的产品赖以互相补充的中介活动或中介运动,人的、社会的行动异化了并成为在人之外的物质东西的属性,成为货币的属性”[2]164-165 。这种作为交换中介的货币是私有财产的丧失自身的、异化的本质。马克思指出,货币作为一种私有财产,它将战胜其他形式的私有财产,因为在私有制中人与人之间必然存在交换,这种通过货币进行交换的中介运动,不是人的关系,而是私有财产对私有财产的抽象关系即价值,货币就是这种“作为价值的价值”的现实存在。由于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都是关于人自身的理解,因而从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的角度理解货币就是从人自身理解货币,正如齐·朗兹胡特和J·P·迈尔所把握到的“人的本质的异化在货币中获得自己最极端的表现”[3]一样,马克思进一步揭示“货币是人的类本质的自我异化”。就此而言,马克思所揭示的货币对“人”而言是一个“颠倒的世界”,它把一切人的和自然的特性变成它们的对立物,把坚贞变成背叛、把主人变成奴隶、把明智变成愚蠢……货币的这种神力包含在它的本质中。由于货币不仅是需要与对象之间的“牵线人”,而且是自然界与人相互联结的纽带,因而它是一切纽带的纽带。货币所享有的这种“特权”在人们观念中形成一种货币的“神圣幻象”:似乎货币占有一切对象的普遍性是货币本质的“万能”。这种以货币为基础的有效需求和以我的需要为基础的无效需求之间的差异是存在与思维之间的差异,因为人的需要的实现只有通过货币才得以可能。由此,马克思指出:“货币作为现存的和起作用的价值概念把一切事物都混淆了、替换了,所以它是一切事物的普遍的混淆和替换,从而是颠倒的世界,是一切自然的品质和人的品质的混淆和替换。”[2]145这是马克思所揭示的货币对人的价值的“僭越”。由此看来,马克思对货币的批判就是对造成货币“神圣幻象”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批判。

粗看起来,马克思与前人关于货币本质的理解并无本质差异:赫斯早在《论货币的本质》中就把货币理解为社会交往的类本质的自我异化,揭示货币作为社会关系的“幻影”而存在,“金钱不外是非组织化的、因而脱离我们自己的理性意志并因此统治我们的人类社会现代生产方式的幻影”[4];穆勒把货币理解为“交换的媒介”深为马克思“赞赏”。但是他们就此止步不前了。他们共同的缺陷在于:抹杀了作为异化的社会联系的货币得以存在的历史前提。这正是马克思超越前人的关键所在。马克思的货币批判不是对货币本身的批判,而是对人在“非神圣形象”中自我异化的现实根源的批判,它的目的在于推翻束缚人、奴役人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从而“消解”人在“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正是这种理论旨趣决定了马克思对于货币本质的理解犹如“晴天霹雳”与他的前人根本“断裂”开来。因此,马克思《巴黎手稿》对货币本质的分析仅仅是他作为哲学理论任务的货币批判的“冰山一角”,由于当时他还没有深入到资本主义现实层面的经济活动,因而他既无法理解货币与人的历史发展,也无法厘清货币与资本的内在关联,这构成马克思《大纲》分析货币本质的重要维度。

二、货币的“历史限度”:马克思货币批判的“密钥”

虽然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把人在“非神圣形象”中自我异化的根源归结为资本主义私有制,但是对这种私有制的起源即“外化劳动是如何促进人类发展进程”这一问题并没有作出明确回答,《大纲》“货币章”对人类发展三形态的相关论述却为回答这一问题提供了一把“密钥”。经济学家很清楚,货币存在的前提是社会联系的物化,但由于他们把货币仅仅理解为“物”,而不是“社会关系”,因而他们无法驱逐“物”的神秘性,“经济学家们把人们的社会生产关系和受这些关系支配的物所获得的规定性看作物的自然属性,这种粗俗的唯物主义,是一种同样粗俗的唯心主义,甚至是一种拜物教,它把社会关系作为物的内在规定归之于物,从而使物神秘化”[5]。与此相反,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人们信赖物而不是人的根本原因在于:货币是物化的社会关系,“这种物是人们相互间的物化的关系,是物化的交换价值,而交换价值无非是人们互相间生产活动的关系”[6]110。由于马克思把货币的本质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联系起来,因而他突破古典经济学家对货币的形而上学理解,进一步揭示货币得以存在的历史前提,这是马克思在《大纲》“货币章”论述似乎与哲学“风马牛不相及”的人类发展三形态的根本原因。

在古代社会,人们在狭小的范围内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人对人的依赖是最初的社会形式。现代社会以分工和交换为前提,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式。在未来社会,建立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人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货币只是出现在各共同体的边界上,它起初作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而存在,随着商业民族的发展,货币不可避免地作为第三种规定出现,在这个意义上,它加速共同体的没落。第二个阶段,作为交换价值本身的货币不仅是整个社会生产的基础,而且是个人得以存在的前提,货币从满足人们需要的“手段”一跃为“目的”本身,“货币从它表现为单纯流通手段这样一种奴仆形象,一跃而成为商品世界中的统治者和上帝”[6]173。在这个意义上,它不仅不会瓦解社会形式,反而是社会形式发展的主动轮,这是货币作为第三种规定的典型形式。第三个阶段,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以一切人的全面发展为前提,但这些自由发展的个人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它以交换价值的生产为前提,这种生产不仅产生出个人同自己、同别人相异化的普遍性,而且也产生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在这个意义上,第二阶段为第三阶段创造物质条件。由此,马克思把对货币本质的分析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现代社会联系起来,“家长制的,古代的(以及封建的)状态随着商业、奢侈、货币、交换价值的发展而没落下去,现代社会则随着这些东西一道发展起来”[6]108 。

在现代社会,一切产品和活动都“烙”上交换价值的“印迹”,这既以人与人之间血缘关系的解体为前提,又以生产者之间的全面依赖为保证,“毫不相干的个人之间的互相的和全面的依赖,构成他们的社会联系。这种社会联系表现在交换价值上,因为对于每个个人来说,只有通过交换价值,他自己的活动或产品才成为他的活动或产品;他必须生产一般产品——交换价值,或本身孤立化的、个体化的交换价值,即货币” [6]106。因此,货币作为一种物化的社会关系是人的自我异化的理论确证,因为个人只有通过物的形式才能取得和证明自己的社会权力,每个个人作为货币所有者在他的衣袋里装着自己的社会权力和自己同社会的联系。在这里,商品的普遍交换已成为每个人的生存条件,这种由普遍交换所形成的社会联系作为凌驾于他们之上的社会权力而存在,随着生产的社会性的增长,货币的权力也按同一程度增长。这深刻地表明:人们的普遍联系在商品交换中被异化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在交换价值即货币上,人的社会关系转化为物的社会关系,人的能力转化为物的能力。这就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现代社会中人的存在。

在现代社会,货币主要在第三种规定即作为交换价值本身的意义上发挥作用,“在这种形式中,货币不是仅仅表现为手段,也不是表现为尺度,而是表现为目的本身”[6]168,充分发展的货币的第三种规定,以前两种规定为前提并且是它们的统一。货币在第三种规定上表现为生产过程,因为货币作为发达的生产要素,只存在于雇佣劳动存在的地方,所以,作为目的本身的货币就成为普遍勤劳的手段。这样,真正的财富源泉就打开了。但是,在这里所阐述的货币规定中,隐藏着关于货币性质的一种幻想,即死抱住货币的一种抽象规定而无视这种规定中所含的矛盾。这种幻想不但赋予货币以“世俗神”的意义,而且掩盖了货币在其最后完成的规定上表现为自我消灭的矛盾,即整个实际财富的世界与作为财富的一般形式的货币之间的矛盾。因为作为一般财富物质代表的货币只有重新投入流通与个别的特殊财富交换才能实现自身,否则,它只能成为实际财富的“幻影”,这里潜伏着货币危机的可能性。

如果说,作为交换手段和价值尺度的货币归属于作为货币的货币的话,那么作为交换价值本身的货币就潜在地包含作为资本的货币。作为货币的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作为货币的货币只是从纯粹形式上考察货币,因而它是适用于一切社会形式的货币抽象;作为资本的货币与发达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相联系,因而它是特定历史的产物。二是作为货币的货币体现的是交换主体的自由、平等,因为从简单规定上理解货币关系,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对立表面上都消失了;作为资本的货币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交换主体形式上的“平等”下所掩盖的实质上的不平等。三是作为货币的货币是人们在有限贪欲的驱使下追寻财富的过程;作为资本的货币是在以交换价值为前提的无止境的致富欲的“推动”下追寻财富的过程,因为在现代社会,资本作为财富一般形式的货币,是一种不断要超出自己界限的欲望。由此看来,对资本的研究不过是对货币的研究,资本作为不断增殖意义上的货币,在更高形态上彰显了货币的潜力,但二者有质的区别,“作为资本的货币是超出了作为货币的货币的简单规定的一种货币规定。这可以看作是更高的实现;正如可以说猿发展为人一样。但是,这里较低级的形式是作为包容较高级形式的主体出现的。无论如何,作为资本的货币不同于作为货币的货币”[6]206 。那么,货币如何转化为资本?只有当资本家在自由市场上找到一种特殊商品,这种商品能创造出比自身的消费价值更大的价值时,货币才转化为资本,“只有当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占有者在市场上找到出卖自己劳动力的自由工人的时候,资本才产生”[7]198。作为资本的货币有两个特点:第一,资本不是物,而是一种以货币为中介的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第二,在资本和劳动的“不平等”交换中,资本潜在地包含作为自为存在的劳动即工人与作为自为存在的资本即资本家之间的内在对抗。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作为资本的货币,不仅是物化的社会关系的最高表现,而且是现代社会“个人受抽象统治”的现实表达。因为在现代社会,资本作为一种“普照光”,决定着它里面显露出来的一切“存在”的比重,个人从属于像命运一样存在于他们之外的“物”,但这种“物”并不从属于把这种生产当作共同财富来对待的个人。这就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现代社会中人的存在方式。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出发,不仅揭示货币得以存在的历史限度,而且把货币批判的矛头直指现代社会的历史性和暂时性。如何冲破这种“物”对人的全面统治,直接关涉如何消解人在“非神圣形象”中自我异化的现实道路。

三、从《巴黎手稿》到《资本论》:马克思

货币批判的视域转换

《巴黎手稿》侧重从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出发把货币的神圣幻象归结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大纲》则侧重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出发揭示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现代社会的历史性和暂时性,《资本论》在此基础之上,一方面从商品-货币-资本的拜物教基础出发揭示人在“非神圣形象”中自我异化的现实根源,另一方面试图通过推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消解人在“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与之相应,马克思的货币批判也就从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批判转向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批判,这透视出马克思货币批判的“视域转换”。这里需要阐明的问题是:这种“转换”何以可能?厘清这个问题,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货币批判的内在旨趣,而且有助于我们弄清楚马克思的货币批判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理论地位。作为资本的货币是货币本质的真实内涵,它得以可能的条件只能通过劳动加以阐明,因为“劳动与商品的交换”是资本增殖的关键。这种以雇佣劳动为典型特征的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构成现代人的存在方式。因此,马克思的货币批判就是对现代人的存在方式的批判。由此,要弄清楚马克思货币批判的“视域转换”,就必须对资本主义生产中资本、劳动和人的存在方式进行深入剖析,这三个维度以“吸血鬼”的“蜕变”、“死劳动”吞噬“活劳动”和人与物的“颠倒”形式呈现出来并构成马克思货币批判的“三位一体”。

(一)“吸血鬼”的“蜕变”。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把“资本”理解为“对劳动及其产品的支配权”,并且把这种支配权归结为资本的购买力。在此马克思并没有明确区分货币与资本。在马克思看来,只有当资金能给所有者带来利润时才叫资本,但这种利润更多地是货币意义上的资本和利息。这在《大纲》对于货币本质的分析中仍属于作为货币的货币,作为资本的货币须以劳动力商品化为前提,这个前提只有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现代社会才得以可能。《巴黎手稿》从私有财产的历史形式——地产、货币和资本出发,把私有财产的起源归结为外化劳动对人类发展的关系问题,《大纲》则着重阐明作为资本的货币是如何通过人的外化劳动得以实现并在何种意义上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尽管马克思在《大纲》中通过资本与劳动的交换揭示资本增殖的“秘密”,但由于当时他还没有真正理解劳动价值论的真实含义,因而无法明确区分劳动力价值与劳动价值,从而仍然把“资本”理解为“对工人劳动的支配权”。与《巴黎手稿》不同的是,在这里马克思已经指出这种“劳动”是同资本这个已设定的交换价值相对立的“使用价值”。直到《资本论》,马克思才一针见血地指出:资本不像古典经济学家所说的那样是对劳动的支配权,按其本质来说,它是“对无酬劳动的支配权”[7]611。这犹如一道“闪电”照亮了古典经济学家一直“遮蔽”的资本主义“裂缝”,从而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剥削”的秘密,尽管这种“剥削”为华丽的“物”的外衣所掩盖。马克思通过“吸血鬼”的“蜕变”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形式上的“平等”下所掩盖的实质上的不平等。要揭示这种“不平等”,就必须追溯到引起这种“不平等”的根源——劳动,“劳动是酵母,它被投入资本,使资本发酵”[6]256。

(二)“死劳动”吞噬“活劳动”。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不仅把私有财产的主体归结为劳动,而且把私有财产的起源归结为外化劳动对人的发展问题,因而他把作为私有财产发达形式的货币看作异化劳动的结果。而在《大纲》中,马克思把对货币本质的分析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现代社会联系起来,货币作为物化的社会关系只存在于雇佣劳动存在的地方。《巴黎手稿》中的异化劳动指私有制中人的异化状态,《大纲》中的雇佣劳动则特指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与劳动之间的不平等关系。从资本和雇佣劳动的角度来看,资本的增殖就是“死劳动”吞噬“活劳动”的过程,这个物化的过程从工人方面来说表现为劳动的异化过程,从资本方面来说,则表现为对他人劳动的占有。因此,我们要剖析资本增殖的“秘密”就必须从“雇佣劳动”入手,但不了解劳动二重性就不了解雇佣劳动,因为这种劳动对于资本来说是使用价值,对于工人来说却是交换价值。如果劳动对双方都作为使用价值而存在,那么资本主义的自由平等就“名副其实”,但是这里的“劳动”是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不同规定之间的交换,这就暗含着:资本家以工资的形式支付工人的“劳动力价值”,而它所购买的是工人的劳动力所创造的价值,后者作为创造价值的源泉,其价值要远远大于前者。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资本家取得对工人“无酬劳动的支配权”。由此看来,《资本论》对劳动二重性的阐述是理解“资本增殖”的关键,“资本是死劳动,它像吸血鬼一样,只有吮吸活劳动才有生命,吮吸的活劳动越多,它的生命就越旺盛”[7]269。由于劳动的二重性总是与作为劳动主体的“人”息息相关的,因此对“人”的理解是马克思货币批判的突破口。

(三)人与物的“颠倒”。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关于“人”有个经典的比喻:“如果说有一个英国人把人变成帽子,那么,有个德国人就把帽子变成了观念。” [1]597这个英国人是银行巨子李嘉图,这个德国人是大学教授黑格尔。如果说作为经济学家的李嘉图把“人”变成“帽子”,把人与人的关系理解为物与物的关系,从而使“人”颠倒为“物”的话,那么作为哲学家的黑格尔则把“帽子”变成“观念”,把物与物的关系理解为观念与观念之间的关系,从而不仅使“人”颠倒为“物”,而且使“物”颠倒为“观念”。因此,只有深刻揭示人与物“颠倒”的内在根源,才能破除“帽子”与“观念”对人的“遮蔽”。由此,马克思既摒弃黑格尔从抽象精神劳动理解“人”的思辨路径,又戳穿以劳动为原则的国民经济学表面上承认“人”的“阴谋”,他把人的本质归结为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从而把人与动物根本区别开来。但是在私有制中,劳动成为谋生的手段,从事生产的人只是作为“动物”意义上的“工人”而存在,并且这种异化劳动只有通过对他人的现实关系才能表现出来。在《提纲》中,马克思从现实性上揭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恰恰印证了马克思哲学的出发点是从事物质生产的“现实的个人”,这些“现实的个人”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现代社会从属于不断增殖的资本。如果说《巴黎手稿》侧重从理想性维度把人的自由自觉的类特性看作人的本质,并揭示物的世界的增值与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的话,那么《大纲》更侧重从现实性上考察人在资本主义生产中所形成的物化社会关系,从而揭示人与物“颠倒”的历史前提。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从商品形式出发才真正揭示这一前提的“商品-货币-资本”的拜物教基础。《资本论》不仅从商品二重性与劳动二重性的内在关联诠释人的存在的二重性,而且把这种物化的社会关系具体化为“商品”、“货币”、“资本”的“物与物关系”中“人与人的关系”。但是在现代社会,无论是商品、货币还是资本都不过是作为资本的货币的“化身”,因为作为资本的货币不断以商品、货币的形式交替出现,并始终围绕处于过程中的价值主体展开,“资本按其概念来说是货币,但是这种货币不再以简单的金银形式存在,也不再作为与流通相对立的货币存在,而是以一切实体的即各种商品的形式存在” [6]229。由此看来,人在“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就是在“世俗神”——“作为资本的货币”中的自我异化。由于拜物教所呈现的商品、货币、资本对人的全面统治根源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因此,要消解人在“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就必须推翻束缚人、奴役人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这是马克思货币批判的内在旨趣。

由于马克思的货币批判是“手打麻袋意在驴子”[6]194,这里的“麻袋”指的是“货币本身”,而“驴子”指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以任何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批判打的都是 “麻袋”,而造成人在“非神圣形象”中自我异化的根源在于“驴子”。因此,马克思的货币批判并非对货币本身的批判,而是对人在非神圣形象——“作为资本的货币”中自我异化的现实根源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批判,因而是对人自身的存在方式的批判。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的货币批判,不仅是消解人在“非神圣形象”中自我异化的一把“密钥”,而且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关键所在。离开货币批判,我们所理解的马克思的哲学任务——消解人在“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就是抽象的、含混的和漂浮的;离开消解人在“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的哲学任务,我们所理解的马克思的货币批判就是零碎的、表面的和无根的。因此,只有通过货币批判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消解人在“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的理论内涵。相反,我们只有通过消解人在“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的哲学任务才能深入挖掘货币批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真实意蕴。

注释:

(1)国内学术界90年代末召开的“经济哲学”研讨会,以及随后召开的“货币哲学”研讨会,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以往对货币的经济学理解,他们从历史哲学、经济哲学、社会学、伦理学等角度,深入阐发货币所内蕴的哲学思想。但是,从经济哲学考察货币与从哲学本身的理论任务研究货币有质的区别:如果说前者使货币与人的关系问题浮出水面的话,那么后者更侧重货币对人的整个存在方式的革命性变革。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齐·朗兹胡特, J·P·迈尔.马克思早期著作对重新理解马克思学说的意义[C]//《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293.

[4][德]赫斯.卢格在巴黎[J].社会(第8卷),1931,(2).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85.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7][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 吴 勇)

电子货币范文第6篇

摘 要:从我国第三方移动支付的发展现状与实际情况出发,结合货币流通相关理论,从货币供给,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乘数三个方面分析了第三方移动支付对我国货币流通的影响机制,进一步加深了新的货币环境下对货币流通机制的认识,以期为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带来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第三方移動支付;货币供给;货币流通速度;货币乘数

1 文献综述

近些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移动终端的普及以及金融创新的加快,第三方支付以其便捷、低成本、安全性较高等特点,迅速改变了人们的传统支付习惯。第三方支付本质是收款方和付款方之间的支付桥梁,通过搭建支付平台来为首付款双方提供资金划转,资金清结算以及技术、安全保障服务,主要业务包括网络支付、银行卡收单、预付款发行和受理及其他。自第三方移动支付推出以来,整个行业就一直处于高速发展乃至井喷式的增长。不过近些年来,相关政策的颁布,监管力度的加大,使整个行业开始向有序、健康的方向发展,其增长也有所放缓,趋于平稳的态势。2013年至2018年,我国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平均增速超过200%,根据艾瑞咨询《2018中国第三方支付年度数据发布》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达为190.5万亿元,同比增速达58.4%,创下五年来的“新低”,预计未来两年增速仍将放缓。第三方支付的迅猛发展不仅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消费习惯和支付方式,也对传统的金融机构相关业务和货币政策带来冲击,这也使它成为近些年来人们研究的热点。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进步和运用的普及,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都在不断地改变,更重要的是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得到深刻的改变。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行业都发生着巨大变革,支付领域的变革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如果能够正确认识、分析这一系列变革以及由它所产生的影响,对未来支付领域发展,对更好地发挥支付服务经济金融和社会生活有着积极意义。我们处在一个货币系统和支付方式都在发生快速变革的时代,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无纸币”时代的见证者,当然这也为我国央行货币政策的实施增加了难度,本文将第三方移动支付对我国货币供给的影响机制作了理论分析,加深了对日益复杂的货币体系和支付环境下的货币流通的认识,为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带来一定的参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第三方支付的发展历史并不长,国内外的研究多数是关于第三方支付的风险和监管研究。国际清算银行(BIS)是这方面最早的研究机构,BIS(1996)认为电子货币的使用可能会暂时减少货币总量,也会对货币流通速度产生影响,具体如何影响则无定论。蒲成毅(2002),随着数字现金使用的普及,货币供应量将会减少,并且会发生结构变化,而货币流通速度则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尹龙(2004)指出,电子货币的使用在短期内会影响货币流通速度,但是很难作出准确估算。周光友(2009)对我国电子货币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电子货币在相当程度上能够代替传统货币,并且电子货币使得不同货币层次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对货币供给产生了影响。

2 第三方移动支付对货币流通影响的理论分析

假定货币供给视为内生变量,货币供给由货币需求决定,且短期内二者相等。由著名的费雪方程式:

MV=PT

M为货币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P为价格水平,T为交易量。费雪假定货币流通速度是恒定不变的,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货币流通速度受诸多因素影响,如经济化程度、制度环境、支付习惯等,因此货币流通速度长期保持稳定,但短期其实是一直在变化的。

将费雪方程式进行变式得到货币需求函数形式:

因此在名义GDP保持稳定的条件下,货币供给由货币流通速度决定。

第三方移动支付一个主要特点就是便捷性,加上支付方式的不断创新,支付方式从密码支付发展到指纹支付甚至脸部识别等,相较于传统现金支付,省去了找零等步骤,从时间上加快了货币流通速度。同时,与第三方支付合作的机构、商店在地区上不断扩大,数量上也在迅速增加,为第三方支付的便捷性提供了有力的基础。人们对已形成的支付习惯可能具有一定的依赖性,而在支付时优先考虑第三方支付,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货币流通速度。

货币乘数方面,根据货币乘数理论:

M2为广义货币供应量,m为货币乘数,B为基础货币,由流通中的现金C和银行存款准备金R构成,Rt为法定存款准备金,Re为超额准备金,S为定期存款rt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e为超额存款准备金率,k为现金漏损率。由公式可以看出,货币乘数m主要受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法定准备金率rt、超额准备金率re和现金漏损率k。其中法定准备金率一般由央行规定,不会受第三方移动支付的影响。由于第三方支付的便捷性对现金的替代效应,使得人们减少现金的持有,导致现金漏损率降低,从而扩大了货币乘数,增加了广义货币供给。同时也有学者认为,由于第三方支付的便捷性,提高了整个支付过程的流畅度,使得银行降低了超额准备金率,货币乘数增大。

货币需求方面,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认为,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主要有三个方面:交易性货币需求、预防性货币需求和投机性货币需求。

x其中M1为交易性和预防性货币需求,M2为投机性货币需求,前者主要受到个人收入的影响,后者则主要受利率影响,L为流动性偏好。

第三方支付对现金具有很强的替代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商店、机构都提供了支持第三方支付的渠道,第三方支付可以满足绝大多数交易性需求,因此会减少人们的现金持有;第三方支付也有着相当好的流动性,可以很方便地进行提现、转账等操作,从而便捷了货币在各个层次间的转换,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满足预防性货币需求;现在的具有支付功能的APP如支付宝、微信等都提供了理财途径,而且平均收益率普遍高于银行活期存款收益率,因此也可以部分满足人们的投机性需求。综上,第三方支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们持有现金的需求,从而减少货币供给。

综合以上货币相关理论结合第三方移动支付发展现状的分析可以得出,第三方移动支付加快了货币流通速度,增大了货币乘数,从而减少了广义的货币供给。

3 政策建议

3.1 加强监管,鼓励创新

第三方移动支付是近些年来以互联网,通信设备以及电子商务的发展为基础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并且在小额支付领域已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不可否认第三方移动支付是支付领域高速发展的新兴事物,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正是由于它发展过于迅速,而相关监管政策相对滞后,容易产生潜在的危险,并对现有的货币政策形成挑战,影响了货币政策的实施。因此,央行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时,不应忽略第三方移动支付带来的影响,在加强的监管前提下提倡创新支付体系的创新。

3.2 构建完善的研究体系

由前文所述可知,第三方移动支付对现有货币体系产生了一定的冲击,虽然有理论可循,但由于交易量巨大,数据统计困难,想要定量分析其影响仍难以实现,现阶段国内也还没有统一的指标和标准来衡量,因此需要建立一套第三方移动支付领域有效的、可靠的指标体系来把握第三方移动支付对我国货币体系产生的影响,以更加精确地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

3.3 完善货币层次划分

由于第三方移动支付的替代效应,第三方移动支付替代了现金和活期存款,不同层次货币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影响了货币层次的划分,目前第三方移动支付中流通的电子货币属于哪一货币层次,并没有明确的划分。对此货币当局应该进一步细化、优化货币层次划分标准。

参考文献

[1]周光友.电子货币的替代效应与货币供给的相关性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03):129-138.

[2]尹龙.电子货币对中央银行的影响[J].金融研究,2000,(04):34-41.

[3]蒲成毅.数字现金对货币供应与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J].金融研究,2002,(05):81-89.

[4]文先明,苏孟婷,王姣.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对我国广义货币流通的影响[J].经济数学,2019,(06):1-9.

[5]王峥.第三方支付视角下电子货币对现金替代作用的实证研究[J].上海金融,2018,(06):87-92.

[6]任晶銘.第三方支付对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乘数的影响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8.

[7]白瑞涛.第三方支付对我国货币供应量、货币乘数和货币流通速度影响的实证分析[D].长春:东北财经大学,2016.

上一篇:监测站范文下一篇:市场开发规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