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农民增收范文

2024-07-23

促进农民增收范文第1篇

一、我市农民收入的基本状况

2002年以来,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快速健康发展的局面,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120元,同比增长2.3%;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595元,同比下降16.8%;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280元,同比增长26.4%;2005年人均纯收入3386元,同比增长3.2%,在2004年、2005年农民人均国家政策性收入分别实现181元和99元。从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2002-2005年农民收入呈现出不稳定增长,且增收幅度不大,未能实现持续增收的发展态势;农业收入占农民收入平均比重为53%,比前四年比重降低8%,呈下降趋势,非农业增收比重逐年上升;国家政策性增收所占比重上升明显,2004年和2005年分别占农民收入的5.5%和3%。但总的来说农业在农民增收中仍占较大比重,仍然是我市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这充分反映出我市农业生产还是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受国家政策、环境因素和自然因素影响很大。

二、制约农民增收的障碍因素及问题

目前,制约我市农民持续增收的因素很多,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

1、政策不到位,限制了农民收入的增长。自十一届三中全会至1985年,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农民收入呈快速增长趋势。从1987-2002年的十五年间,由于国家在支农政策上力度不够,农民收入增长幅度呈下降趋势。

2、农业结构不优,限制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尽管近年来,我市粮食产量呈现出增长的趋势,但是农业各产业之间的结构不尽合理、农产品种类趋同、产品品质档次低下、区域优势不明显等等,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加上受耕地面积、粮食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导致农民增产不增收。

3、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一是生产水平低,仍处于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状态,没有形成规模经济;二是加工水平低,特别是龙头企业的发展还比较缓慢,主要表现在缺乏名牌产品和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投入偏少,龙头不多不大,产业链条短,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农产品加工增值的潜力还远没有得到充分挖掘。

4、农业生产条件差,投入不足限制了农民收入的增长。我市由于整体经济水平和实力的限制,还有很多地方农业生产条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导致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仍然很差,造成农民减收,农民收入的减少反过来又影响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年复一年形成恶性循环。

5、农民的整体素质较低,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主要表现:一是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差。目前,在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其及以下文化程度占96.3%,高

中、大专及其以上文化程度占3.7%,这样一来就很难及时接受一些新的适用技术。二是缺乏市场意识,信息闭塞,缺乏应用新品种、新技术和开拓市场的能力。

6、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程度低,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一是农用土地规模化程度低。2005年,全市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面积仅为16165亩(其中大部分是以往已流转,2005年续签合同),仅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1.3%。二是发展劳务经济有一潜力。近几年来,劳务经济在农民增收比重呈上升趋势,由2004年的14.1%上升为2005年的29.5%。

三、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有关建议

虽然我市在农民持续增收上,表现为内部增收动力不足,但是仍有一定的潜力可以挖掘,同时还可以通过拓宽农业外部增收渠道,实行内部增收与外部增收相结合,构建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进而形成多元发展、多元增收的格局。

(一)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

1、通过科技推动促增收

一是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①围绕市场需求调整结构。生产决定流通,要实行逆向思维,反弹琵琶,既要研究现实市场,又要研究潜在市场,变先抓生产为先抓市场。②围绕提高品质调整结构。坚持走增加产量与提高质量并重的路子,在保证产量稳定增长的基础上,把提高农产品质量作为调整的主攻方向。大力引进、选育和推广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的新品种,通过培育名牌产品,全面提高农产品档次。同时,要坚持无毒、无残留、无公害的“三无”标准,提高农产品的优质率来提高商品率。③围绕加工增值调整结构。 抓住“一乡一品”不放,推进乡村培育主导产业,在发挥特色和优势上动脑筋,在延长产业链、开拓市场上下功夫,形成从“田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体系。④围绕区域优势调结构。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地区间的土壤、气候以及环境条件的差异,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突出特色,选准市场需求和资源优化配置的最佳结合点,着力在发展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上下功夫。通过发展特色种、(养殖)植业、畜牧业、园艺特产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使其做大、做强、做出品牌,形成与本地资源相适应,独具地方特色的专业化、集约化、多元化生产。⑤围绕节本增效调整结构。按照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发展循环农业,加大秸秆饲料、秸秆肥科、农村沼气利用,充分挖掘每一生物个体的生产潜能,提高生产资料的使用价值,最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努力实现生产成本最低化、品种选育最优化、生产方式最佳化、经济效益最大化。

二是加快农业新技术推广,实现“科技兴农”。紧紧围绕科技创新,重点抓好农作物与畜禽良种、农产品精深加工、节水农业、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新技术推广应用。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通过搞好新品种和新技术引进、试验、繁育、示范、推广与服务工作,带动广大农民大面积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成果。

三是努力培育新农民,增强农民主体作用。按照“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新型农民的要求,通过“绿色证书”“跨青培训”、“电波入户”、“阳光工程”等形式,开展对农民的科技文化培训,努力培养造就科技致富带头人、各类农村实用人才,继续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不断提高他们学科技、用科技的能力和积极性,带动广大农民走科技增收的路子。

2、推进产业化经营促增收

一是大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要着力发展那些市场前景好,技术起点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从资金、信贷、土地等方面,给予特殊扶持,最终实现壮大优势骨干企业,增强带动功能的目的。二是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要本着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发挥优势,相对集中,突出特色,高产高效的原则,把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与主导产业的形成和龙头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切实加大生产基地的投入力度。

3、转变经营方式促增收

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稳定农民土地承包权,允许土地经营权进行转让、租赁等合理流转,引导农民自愿、自觉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打破“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状态。

(二)拓宽农业外部增收渠道

1、创新体制、机制促增收

一是抓好农户与企业利益分配机制创新。通过签订合同、契约等形式,确定农产品的最低保护价。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还可以通过发放生产资金,提供生产服务等形式,把加工、销售的利润给农民返还一块,以改变过去的单纯的买卖关系,调动农民参与生产的积极性。二是创新风险补偿机制。为了抗御市场波动的风险,国家要从维护农民利益出发,建立相应地风险保障基金制度。在创利多的市场波峰阶段,提取一定比例的风险准备基金,防止在产品滞销、市场价格下跌时,导致农民收入下降。同时完善农业保险,减少农民因遭受自然灾害等原因而造成的损失。

2、完善服务体系促增收

进一步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拓展服务领域,最大限度地解决好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问题。一是建立和完善信息网络体系。构建一个上下贯通,内外呼应,准确无误的现代化信息网络体系,随时为农民生产经营提供高层次的信息服务。同时,要积极引导农民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网上交易”,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份额。二是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要继续发育以批发市场为主体,以集贸市场为支撑,重点建设具有一定规模和辐射能力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三是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强化“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产业发展机制,健全产销加一体化、种养加一条龙的产业发展体系。目前我市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还很低,累计参加各类合作经济组织的

农户,仅占全市总农户数的7.6%,而且各乡镇发展还不平衡,很难发挥应有的开拓市场、减少交易费用、降低风险,维护农民利益等方面的作用。

3、政策扶持促增收

促进农民增收范文第2篇

一、当前农民增收现状与存在问题

近年来, 我国农业总体发展态势较好, 农民收入明显提升, 但是随着国际与国内经济的放缓, 导致经济下行的压力持续增加, 导致农民增收面临各项不利因素, 增收有所乏力,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 表现在绿豆、辣椒等特色农作物的价格不断下降。二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 影响到了农产品整体产量, 进而制约了农民群众收入的提升。三是规模化经营程度不够高。受到农户分化散经营、土地流转难度较大等因素的影响, 农业生产成本始终居高不下, 尤其是新型农用机械与先进农用技术的推广难度较大, 无法获得规模化效益。

二、农业支持保护体系解读

(一) 增加农业基建领域投入

应当不断提高各级财政对于农业和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 始终坚持将三农领域列入固定资产重点领域之中, 保证力度不会下降。要不断发展高标准的农田以及农村土地整治工作, 通过强化农田水利、农业技术以及农产品仓储物流等相关设施。要推动农村地区电网实现改造与升级。要提高财政涉农资金的使用效率, 改进投融资机制, 更好地运用财政资金所具有的杠杆性作用。对使用财政资金投入到农业产业之中产生的经营性资产, 鼓励把股权量化进村入户, 成为村级集体或者农民群众所持之股权, 从而让农民群众能够真正得到益处。

(二) 加快农业补贴政策升级

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以及农民群众收入持续增加的基础上, 进一步健全农业领域的补贴措施。进一步健全农业补贴体系, 加大对耕地地力进行保护的力度, 推动农产品的合理化、规模化的经营。形成对进行耕地保护与补偿的策略, 完善对草原、森林以及河流、湖泊的生态补偿措施。要进一步健全对产粮大县的奖励措施, 积极对粮食功能区建设加以支持, 确保农民群众具有合法的权益。

(三) 完善农业结构调整相关政策

要促进农林或者农渔的相互结合, 不断调整与改进农业种养殖业结构, 推动特色农业的发展。要创建饲料、草料等产业, 推动畜禽与水产的养殖, 实施规模化的生产。要强化节水与节肥等技术推广的力度, 全面实施农产品生产机械化工程, 推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全过程管理, 提升农产品质量管理能力。鼓励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再利用, 全面吸引各类社会资本实施市场化运作。促进农业产业的标准化体系建设, 鼓励新型农业主体开发新产品, 打造农产品知名品牌。

(四) 健全农产品价格形成体系

始终坚持市场化的改革趋势, 注重保护农民群众利益, 健全重点农产品价格形成体系。严格落实稻谷与小麦等农产品最低价收购的政策。全力推进东北省份的玉米收储机制改革。强化农产品价格监测机制, 提升农产品市场进出口调控过程中的实效性。

(五) 改进农村金融服务方式

积极构筑多层次、全覆盖与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机制, 进一步发展面向农村地区的普惠金融。全面鼓励商业银行强化对农村金融工作的支持, 提高服务三农工作的能力。要进一步规范农村合作金融体系, 全力鼓励能够符合条件的农村专业合作社实施信用领域的合作。要大力开展互联网金融与产业资本来推进农村地区金融服务。强化农村地区信用机制建设, 完善农户、农村合作社以及小微企业等评价机制。

(六) 创新农业领域保险产品以及服务

要将农业保险列入到推动农业开发与农民增收的重要方式, 健全完善农业保险保障机制。要进一步完善农业领域保险服务机制建设, 形成合理竞争的市场发展格局。要着力开发涉及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农产品、畜产品保险, 积极发展农业用房、农用设备以及渔业等业务。要抓好重要农作物、生猪以及蔬菜价格保险的试点工作, 主动发展适合于我国农村特点的互助性保险机构。要形成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办法, 提高对重大灾害风险所具有的抵御力。

三、就业与创业扶持政策体系解读

(一) 强化新型农民的培养工作

要形成新型农民培训、认定以及政策扶持等教育制度, 把职业农民培育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主力军。要健全职业农民培训机制, 实施涉农类专业学历教育, 开展新型农民打造工程, 强化培训基地建设, 实施新型农业带头人推介行动。运用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涉农公司、农业合作组织、涉农高校及其基地, 围绕着特色化产业十分需要运用重要技术实施培训, 并积极鼓励具备条件的地区把新型农民列入到职工社保体系之中。

(二) 完善城乡劳动者实现平等就业的机制

要积极促进平等竞争, 不断推进农民工与城市职工能够做到平等地就业, 并且做到同工即可同酬。要从严处置拖欠农民工群体工资的问题, 健全遍布城市与乡间的就业服务站点, 不断推进城乡群众就业服务的平等化。将服务新一代农民工群体作为突破口, 开展农民工素质提高行动, 不断增强技能培训的实效性。强化农民工输出地与输入地之间的劳务合作, 做到有组织、有规模地实施劳务输送。大力鼓励有条件的农村建立起农民合作社, 实施劳务协作。在落实征地补偿方案的过程中, 应当落实好被征地者再就业的有效策略。

(三) 鼓励农民群众自主创业

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以及乡村旅游等行业建设, 大力推进农村地区的产业协作。出台措施支持农民群体返乡进行创业, 推进农民工实训基地以及乡村旅游示范基地的创建工作。提高休闲农业以及乡村旅游的自身质量, 改进公共服务相关设施。深入发掘农村传统工艺, 打造农村手工艺品以及土特产品知名品牌。

(四) 争取更多资本投入三农

鼓励商业资本投入创建高标准农田以及生态公益林等具有较大面积的, 允许在符合相关法律的基础上运用一定比例土地实施观光度假游等各类经营性活动。强化对工商业企业租用农村承包地的监管工作并且防止各类风险, 创建资格审查与项目审核等机制。

(五) 形成产业链利益共享体系

要全面总结相关经验, 指导农产品龙头企业设立或者入股农村合作组织, 大力推进农产品产业化经营主体。积极发展新型订单式农业, 指导农产品龙头企业为广大农户提供相应的贷款担保以及技术服务, 并且资助农户参与到保险之中。探索创建农村合作社管理机制, 鼓励大中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户通过供应链融资的形式形成更加密切的利益联合体。以土地或者林地为基础实施多类型合作, 只要是享受到了财政投入或者政策支持的承包人士都要成为企业的股东, 运用保底收益加上股份分红的方式, 让农村群众能够分享农产品加工与销售等效益。

四、城乡一体化发展长效体系解读

(一) 落实农村集体产权机制改革

健全农村地区集体产权之权能, 推进农村承包用地、林地、草原以及宅基地、农用房等实现确权登记。做到农村土地的所有权、承包权与经营权施行分置与并行处理。进一步落实农村地区土地征收与宅基地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健全农村土地征收机制, 切实缩小可征地的范围, 明确土地征收的程序, 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群众的规范化与多元化保障体系。在符合规划与用途的基础上, 做到农村集体经营性用地和国有建设用地不仅能够同权, 而且还能同价, 形成兼顾国家、集体以及个人的效益分配体系。科学实施对农村地区的经营性资产开展股份制改革, 通过股份或者份额的方式量化至经济组织内部成员。实施农村地区集体资产股份领域的改革试点工作。全力维护我国进城落户农民群众的土地承包权与集体效益分配权, 鼓励其依法有偿地转让各类权益。

(二) 增强农村地区资产的活力

推动农村集体组织和商业资本开展合作, 集聚集体土地等相关的资源性资产以及闲置性农用房等, 开发民宿经济等全新的商业化发展方式, 进一步摸索整合农村地区资产与资源的形式。增强村级集体的整体经济实力, 运用资源开发、物业管理以及异地置业等各类实现方式, 实现自我发展与自我管理。

(三) 全面体现出新型城镇化具有的辐射与带动力

加快我国户籍机制改革, 全方位落实居住证管理体系, 切实放宽农村地区转移人口的各项落户条件。要以县 (市、区) 为基础, 以乡镇为支撑, 全面实施农村地区产业融合工程, 指导农村地区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朝县城、重点乡镇和开发区等加以集中。研究农村社区与开发园区同建方式, 推动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健全城乡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 积极落实城镇用地提高和农村建设用地降低相互联系的措施, 并且在资源环境合适的地区实施低丘缓坡地进行开发, 提高工矿类废弃地的复垦步伐。

五、农村困难群众收入保障体系解读

(一) 实施精准扶贫与脱贫

不断增加农村扶贫工作的投入强度, 运用产业扶持、转移就业以及社保兜底等相关对策, 通过分类指导与精准研究, 保障如期达到脱贫与攻坚的目的。要把民生项目与惠民政策能够在最大限度上往贫困地区加以倾斜, 千方百计动员各类社会资源均参与到农村扶贫开发过程中。实施贫困后进村的一村一品机制, 增加以工代赈的比例, 全力指导农村地区中小型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劳务报酬标准。要推进经济后进地区的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以及贫困户利益联结体系。

(二) 健全我国农村社保管理机制

要通过进一步惠及城乡最广大多数居民总体养老保险机制, 完善多缴可多得、长缴可多得的激烈政策, 研究缴费补贴新政策, 指导农村贫困地区人口主动参保与续保, 不断提升保障能力。真正将符合各项条件的农村地区贫困人群均列入到农村低保的范围之中。要持续健全特困人救助供养机制, 形成面向经济较为困难、高龄、失能等老年人群实施相应的补贴。

摘要: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就在农村, 而关键之处则在于农民。提高农民群众收入是我国“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 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安居乐业、农村地区的稳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2016年12月6日,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完善支持政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 (国办发[2016]87号) , 对推动农民群众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提出了具体意见。本文分析了当前农民增收现状与存在问题, 并从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就业与创业扶持政策体系、城乡一体化发展长效体系、农村困难群众收入保障体系四个方面对《意见》进行了解读。

促进农民增收范文第3篇

(一) 对代际和谐的解读

农民工代际关系主要是指农民工与父母的关系、农民工与子女的关系以及农民工的夫妻关系。和谐发展理论认为:和谐是在不同层次整合力的作用下不断升华的结果, 不同事物内在与外在关系的和谐既是事物存在的最佳状态。[1]根据代际关系与和谐的概念, 我们可以推论出:代际和谐是能够整合不同层次的合力以调节好家庭内成员关系, 不断促进家庭以最佳的状态朝最优的方向发展, 这就是家庭成员共同生活的必然指归, 朝着最优的方向发展, 是一个家庭存在的最佳状态。

(二) 当代农村代际关系的演变

中国是农业大国, 沿袭着传统的小农经济, 农民最主要的劳动对象是土地, 生活在一种天人合一、天人和谐的几乎可以自给自足的乡村文明之中, 繁衍生息, 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高度和谐, 在这个阶段, 人作为“自然人”的特征是比较明显的,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 以家庭为单位的道德观念在一定程度上趋于稳定, 由于中国自古以来重视孝道观念, 因此孝道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能够很好的得以传承, 传统孝道的维持又可以促进家庭代际和谐, 并成为了家庭代际和谐的精神支柱。

2016年农民工的统计数量高达2.8亿人, 任然呈现逐步增长的趋势, 外出务工农民工数量之庞大增长值迅速, 反映出农民工作为社会底层的群体存在在社会的发展中是不能够忽视的。农民工外出务工打破了传统的以家庭为单位的经济体制, 传统的家庭结构也遭到解体, 再加上商品经济的发展, 农民工作为“自然人”的特点被消弱, 传统孝道传承因缺少现实条件的支撑和完整家庭作为载体而遭到了破坏。再加上随着全球化和互联网的普及, 当代人正面临着多元价值观念的冲击, 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被削弱, 其中也包括孝道文化, 因此这必然会影响到农民工的代际和谐。

二、孝道与农民工代际和谐

(一) 传统孝道

我国以孝道为核心的尊老养老的道德观念, 有文字记载已有三千年历史。一般的说, 孝是子女对父母的的奉养和尊敬。[2]]从“孝”字的构成来看, 上为老、下为子, 意思是子能乘其亲, 并能顺其意。就是说, 实现对父母的孝, 最基本的就是要做到孝养和孝敬, 即对待父母不仅仅在于满足他们的基本生活所需要的物质, 照顾好他们的身体, 还要在于满足父母的精神需求, 尊敬父母、让他们感受到亲情和家的温暖, 能够在年迈的时候安享晚年。作为家庭道德的“孝”, 孔子曾把它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 他说:“今之孝也, 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 皆有能养, 不敬, 何以别乎?”[3]对父母的敬养是最基本的做人的道德要求, 也是人的“自然性”的一种体现, 但是在这里孔子又强调“不敬, 何以别乎?”对待父母不仅孝养而且孝敬是人比动物能达到至高境界的一种体现。

(二) 农民工代际问题

现如今, 大量农民工的外出, 不仅导致了家庭的整性遭到破坏, 而且打破了农村以土地为根基的代际关系的稳定与和谐。留守老人、儿童及妇女的出现是这个时代代际和谐出现危机的主要体现, “老有所终, 幼有所养”很难实现, 因此, 大量的留守人员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和谐社会建设的短板。

1. 农民工与父母的代际和谐问题

新时代习近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特别是农村留守人员的对美好生活需要的追求, 对美好生活需要的追求不仅仅体现在物质方面, 更体现在精神层面。对父母的孝养, 子女与老人的空间距离使奉养很难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 迫于生活的压力, 农民工外出打工谋求生计以支持整个家庭的支出, 在家庭中照料父母、与父母共同生活的现实条件有限。但是, 根据研究发现, 在现代化进程中, 父辈的权威受到了挑战, 子女照顾老人的意愿也在下降。[4]根据霍斯曼的交换理论, 基本的社会过程是价值资源的交换。所有的社会互动都是围绕着行为者之间的资源交换进行的, 现阶段农民工代际之间的亲密联系与互助不是源于中国孝道文化中关于亲属责任和义务的规定, 而是家庭关系或家庭行为也出现了具有彼此交换的关系。从这种交换理论的视角来看, 孝在当代农村失去了其权威性, 也使一部分农民工不能够自己意识到对父母应履行的义务存在其天然的合理性, 并认为父母照看子孙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仅以物质作为补偿。而当父母年老体衰不能与子女特别是姻亲关系子女进行这种交换时, 子女对父母的“孝养”意愿也会有所下降。因此, 部分农民工在这种现实背景下很难够担负起赡养年迈父母的义务, 很难沿袭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对父母尽“奉养”之孝, 对老人尽“孝敬”的孝道意识迫于现实的压力以及孝道行为的缺失而逐渐淡化。

2. 农民工与子女的代际和谐问题

有一部分农民工子女被称为“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未成年的孩子。[5]生活在这样家庭结构不完整的环境里, 农民工子女对孝的实际内涵的理解与体验是不够充分的。由于农民工外出导致了其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子女角色的缺位, 部分农民工本身是具有一定的孝道意识并且愿意履行自己对父母的孝心, 但是由于现实条件的束缚, 并不能长时间在家庭作为一个孝道模范影响子女, 从而其子女对孝道的认知存在一定的缺失。所以由于农民工子女对孝道认知的缺失, 其孝道行为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从而以孝道为核心的家庭伦理道德规范在这样的背景下面临失守, 农民工与子女之间的代际和谐面临危机, 主要表现为:留守儿童在其父母年迈时能否做到对父母的奉养和敬养, 能否将以传统孝道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继承下来并传承给下一代。

(三) 孝在农民工代际和谐与和谐社会构建的意义

1. 孝道对促进农民工代际和谐的积极意义

孝道是我国人民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 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与优良传统, 不仅如此, 《孝敬》指出“夫子之道, 天性也”, 孝不仅仅是一种伦理道德规范, 也是出于人的本性的对父母之爱、子女之爱内容的自然流露与表达, 这种自然行为虽然是出于人的本能, 但是也需要后天的教育与培养来加强以维系亲子之间的情感、加强家庭成员的孝亲意识。“夫孝, 德之本也, 教之所由生也。” (《孝经》) 中华优秀传统孝道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家庭成员孝道意识的一种强化与规范, 从而起到规范社会家庭关系的作用。在农民工家庭中, 强化农民工和留守人员的孝道意识与孝道行为,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留守人员的孤独感, 强化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亲子关系。

2. 农民工代际和谐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农民工代际和谐可以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首先, 代际和谐取决于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代际关系, 而代际关系中的亲子关系是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和谐社会构建的是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农民工代际和谐度越高, 其社会责任感就越强, 反之其社会责任感越低, 因此, 庞大数量的农民工直接影响到和谐社会的建设。

其次, 我国传统社会中“家国同构”的社会和谐思想, 其可取之处就是把家庭和谐作为社会和谐的基础, 把家庭成员间的义务和责任建立在“亲情之爱”的基础上, [6]在当前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家庭依然是农民的避风港, 抵御风险的“救生筏”, 同时也是家庭成员交流、理解和关爱的空间。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因而以家庭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促进农民工代际和谐的措施

(一) 发展农村经济, 为“孝”的实现提供条件

一要政府要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投入, 发展农村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二要鼓励农民创业, 因地制宜, 为当地农民增加就业岗位。为农民工对父母的孝养和敬养提供现实条件, 使农村留守老人得到敬养和奉养可能性更大, 农民工能很大程度上践行“孝”, 真正地体现人的自然属性, 也为处理好家庭代际关系提供前提, 从而在两代之间出现的孝养和敬养不仅仅是处于权力和义务的对等, 而是出于自人的然生命本能对于父母的爱。留守儿童在这样的条件下更容易受到来自家庭孝的影响, 从而更好地继承和践行孝道文化。

(二) 完善城乡一元化制度和农民工节假日制度

完善城乡一元化制度, 最大限度地取消城乡壁垒, 为农民工与子女、父母提供更多的共同居住的条件, 如农民工子女享有与城镇居民子女平等的入学条件, 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 从而减轻留守老人的生活负担。针对农民工制定相应的x休假制度, 如清明节回乡祭祖并与父母团聚, 准许农民工回乡探望照顾生病的父母, 并为其保留工作岗位等。

(三) 完善农村养老体制, 加强农村孝道文化建设

加强农村敬老院和福利机构建设, 既要发挥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养老”的基本功能, 又要在此基础上丰富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建立健全农村文化设施和农村老年人文化活动场所。对于留守老人既要以传统家庭养老模式为主, 又要辅之以农村养老服务体系, 充分发挥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功能。以此来减轻农民工的精神压力, 填补农民工父母家庭养老的不完善。加强农村孝道文化建设, 乡政府要大力宣传孝道文化, 对践行孝道文化的楷模给予褒奖并在公示栏进行公示, 利用标语、广播、活动等形式塑造农村孝文化氛围。

(四) 加强孝道教育, 传承孝道文化

首先, 学校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孝道教育体系, 大力开发中国优秀孝道文化资源, 改变对中小学生孝道的传统课堂教育方式, 改变以孝道知识的传授和测评为目的的教育。丰富孝道的教育内容, 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倡导学生参与生活实践, 激发学生的孝道情感, 把知与行统一起来, 填补留守儿童孝道教育的家庭缺位。对留守儿童多进行感情教育, 如用语言、文字、图片、视频等像他们展示外出务工人员生活现状, 特别是农民工的生活现状, 以引起情感共鸣, 从而更加的体会与谅解外出务工父母的不易, 从而激发对父母尽孝的情感。其次, 村委会要充分挖掘孝道文化教育资源, 利用现代普及的通讯工具, 宣传农村孝道文明和与孝道有关的法律知识, 发挥舆论的作用, 加强农民工在家庭中重要的孝道模范作用。

摘要:“天地重孝德撒人间, 代际和谐国泰民安”,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根基, 代际和谐是一个家族绵延繁盛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并对和谐社会的建设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进入新时代, 农民工的数量依然庞大, 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 也衍生出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农民工代际和谐受到挑战, 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中“孝”道是是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 也有利于幸福家庭的建立和社会机体的正常发育, 从而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关键词:传统孝道,农民工,代际和谐,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 刘长明.发展的革命--从可持续发展到和谐发展[N].济南大学学报, 2001 (1) .

[2] 潘剑峰, 刘峰.论传统孝道中养老思想及其对当前中国农村养老的启示[J].江淮论坛, 2015 (3) :20-24.

[3] 程昌明.论语[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1999.

[4] 叶敬忠, 贺聪志著.中国留守人口之留守老人:静寞夕阳[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4.11.

[5] 周福林, 段成荣.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人口研究, 2015, (6) :5-17.

促进农民增收范文第4篇

1 解决农民工的社会障问题,促进其安心工作

长期以来,农民工都以双重身份的形式出现在大家的面前,农闲务工,农忙务农,外出打工挣钱是他们养家糊口的一种保障方式。近几年来,随着农村联产承包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相继出现了一些种粮大户和不同形式的经济合作社,因此,农民工的双重身份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农忙也无需来回奔波,可以一心一意地从事务工工作。同时当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员是失地农民,因而解决好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要从解决农民工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问题入手,结合农民工的特点和实际,制定出能够转移和续接的农民工的政策与体系,解决好他们的后顾之忧。以笔者之见是需从如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1.1 加强社保宣传工作,提高农民工参保意识

由于农民工来自农村,受长期以来的小农经济影响,对社保认识不足,特别是对参保意识不强,认为你企业要帮助他们参保,还不如多发几块钱给他们更实惠,于是,有很多农民工不愿意参保,况且在他们认为养老保险是一个遥远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加大宣传力度,使他们认识到社会保障工作是政府专门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的大事,从而增强其参保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也要做好施工企业的工作,消除其对农民工存在的偏见,提高企业为农民工投保积极性,提高企业施工人员的稳定性,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进而促使农民工安心工作,增强其自觉创新。努力工作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

1.2 建立方便快捷的保险关系转移机制,是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的前提

针对建筑施工企业农民工流动性较强的特点,本着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精神,要大力推行养老保险实现省级统筹后,建立全国统一的基本社会保险制度,使社会保险关系能够顺利实现异地转移,续接。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制度,制定出统一的社会保障政策,让农民工真正消除心理上的后顾之忧,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

1.3 解决缴费来源问题,是做好农民工社会保障工作的关键

农民工的社会保险费也是工程造价的组成部分,是建设单位必须支出的费用,建筑施工单位在工程招投标及工程预算中,应该充分运行《建设工程计价规范》,将农民工的社保作为规费列项,不能以低价中标为由取消农民工的社会保险。从而确定农民工社会保险费的收缴资金,既不转嫁给政府,也不能转嫁给农民工,而是来自建设工程造价,农民工仅承担个人合理缴纳部分。

2 集中解决涉及农民工权益保障的突出问题,促进其努力工作

尽管说近年来我国多数城市已经让农民工有一较好的城市归属感,让其在工作地参加社会活动,行使公民的权利与义务,让他们参政议政,有相当一部分优秀的外来打工者当选当地的人大代表。实践证明,让农民工有一个城市归属感是促进他们奋发向上,努力工作的前提,因此,笔者认为要真正做好农民工的权益保障工作,还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2.1 加强劳动合同管理,规范劳动用工制度,形成双赢局面

一是要依法签订和规范劳动合同。劳动监察部门要加强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监督检查,进一步加大查处力度,二是要规范劳务用工制度。

2.2 建立解决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有效机制,增强农民工的劳动积极性

一是完善农民工工资支付体系。完善与其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二是建立工资支付的保障机制。推行工资支付保证金制,确保农民工工资及时支付。三是建立工资支付的监督机制,设立监督台,完善欠薪报告制。四是建立工资增长机制。保障农民工的休息休假权利。

2.3 改善劳动工作环境,保障农民工的身心健康

一是要落实和完善劳动安全卫生相关制度,确保职业健康。二是要加强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和管理。三是要加强群众基础监督的力度,设立监督举报平台。

3 政府应为农民工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

3.1 把农民工纳入城市管理服务体系,增强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

一是构建开放的城市社区。让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参与多层次社会管理活动,行使公民权利;二是改善农民工在城镇的居住条件,对生活困难的农民工家庭实行廉租房政策,三是城市公共服务性的劳动力市场要对农民工开放。四是要多渠道安排农民工子女入学。

3.2 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更好地服务于企业与社会

通过教育培训,不仅要提高农民工的工作技能,而且更重要的是提高农民工的综合素质。

3.3 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服务和社会救助

通过法律服务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促进和谐社会和平安社区建设。

总之,只要切实解决好农民工的实际问题,为农民工多办好事、实事,让他们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为他们创造良好的作业、生活环境,才能极大地保护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只有不断提高农民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才能构建和谐的建筑业,建筑业才能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

摘要:建筑业是农民工景集中的行业,也是农民工最早进入的行业,如今的建筑施工企业中,农民工占据了80%以上的份额,成为该行业的主力军,因此,如何发挥其在行业中的作用,促进建筑业持续快速发展,是当前建筑施工行业应该积极探索创新的当务之急。因此,本文将就如何发挥农民工在建筑施工行业中的作用问题作一探讨、以期重视农民工的队伍建设。

关键词:农民工,发挥,行业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桂宏.农民工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研究[M].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

[2] 李春光.农民工劳动和社会保障政策问答[M].中国农业科技,2006.

[3] 李学静,等.中国农民工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证研究[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制, 2008.

促进农民增收范文第5篇

自查报告

按照县农监办[2010]5号文件对减轻农民负担情况进行自查要求,我乡迅速行动,再次对今年以来我乡农民负担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对各涉农单位的涉农收费情况进行检查。现将我乡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今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业务主管部门的大力指导下,我乡的农民负担工作认真按照上级要求,积极配合上级部门,大力宣传涉农政策,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收入为根本,认真执行中央、省、市、县有关涉农精神,积极宣传、引导农民进行产业结构、创办合作社,完善了各项工作机制,最大程度地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现将一年来的工作自查汇报如下:

一是强化领导重在精心组织

我乡减轻农民负担自查小组由乡长任组长,农经、财政、纪检三大部门成员任小组成员,村级由各村支部书记负责此项工作,每次农民负担检查都要求进村入户,走访群众,从中发现并纠正减轻农民负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警示

和教育广大干部要树立正确观念,不该收的坚决不能收,杜绝涉及农民负担的一切恶性事件,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并不定期的举办村支书、村委主任参加的农民负担方面的政策培训,做到知法、懂法、守法,减少工作失误。

二是深刻自查重在突出重点

要求各乡直站所及行政村对本单位、部门在收费方面进行深刻查摆,明确乡党委成员专人审查,严格把关,确保自查不走形式,整改不落俗套。对已经取消的收费项目,不得恢复收取;已经免征的收费项目,不得继续收取;已有的收费项目,不得随意扩大范围和提高标准收取。并用文字形成行政制约,用反馈促进行政规范,尤其是对学校、农村宅基地、修建村组道路及计划生育等方面加大自查力度,严禁将收费对象由农民向学生转移,严禁将收费向罚款转移。严格农村义务教育、计划生育等方面的收费管理。

1、全乡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施行了“一费制”收费办法,杜绝了 “一费制”以外的收费项目。

2、村级经费补贴资金及时拨付到村,无截留、挪用、克扣村级经费现象,落实农村订阅报刊费用“限额制”。各村、组公费订阅报刊的费用合并计算后没有超过限额标准。

计划生育、农民建房、殡葬改革、办理第二代身份证等方面也都严格治理,没有乱收费、乱罚款、乱集资和乱摊派现象发生。

3、做好农民负担监督卡发放工作,全乡共发放农民负担卡12000份,做到了村不漏组、组不漏户。

4、种粮补贴、综合直补、家电补贴、汽车补贴等涉及惠农资金都及时足额发放到户,无截留、挪用现象。今年,我乡的粮食直补标准为19元/亩,综合补贴标准为66.72元/亩,两项合计总补贴为598.9万元,全部以各户存折形式兑现到户。

5、我乡无“一事一议”筹资情况。

高村乡人民政府

促进农民增收范文第6篇

经过十多天的走访调研,我深入到东山屯村六个村民小组以农民增收缓慢为主题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走访村组成员、党员、富裕户和贫困户,与他们亲切的交谈、交流和沟通,基本上掌握了解我村农民增收缓慢的几点原因,并加以分析,同时,根据调查,对下步如何增加农民收入也提出了点建议和对策。

一、本地区目前的现状

(一)农民种地受制于天的局面没有太大的改变,俗话说:种在地上,收在天上,现今雨养农业是靠不住的,几年的灾害,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极差“种一坡,拉一车,打一箕,煮一锅”的广种簿收簿种的局面难已改变。使单一的靠种植致富已成为泡影。

(二)农民在农业生产中,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六合镇属丘陵地代,坡耕地较多,致使旱不能灌,有的农户自包产到户,土地始终未能深翻,造成土地板结,耕地畜水能力较弱,造成水土流失严重,耕地越种越薄。

(三)农民的思想观念守旧,大部农民市场观念不强,市场信息不灵,结构调整不够合理,不能够围绕两个市场需要什么就种什么,养什么,龙头企业加工什么就种什么,而是看秋后的市场,看啥值钱来年再种哈,往往到时双掉价,总是打被动仗;还有的农民固步自封,不听劝导,只认准大豆种植,连年重茬造成严重的减产。

(四)农民文化素质低,基层科技服务人员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服务“三农”力度不够,造成农民种田不懂科学,就如邯郸学步,现代农业没实现而传统的耕作方式又废弃了,有的农民用药不科学,时间药品及药量掌握不准,不是灭不净就是药伤秧苗,造成人为的撂荒或减产。

(五)农民懒性思想严重,不能靠拾农家肥来培肥土地,三产三趟来增收,而是图清闲种地就用化肥,农药,不铲不趟,不仅使土壤板结,而且造成大量的资金浪费,现今的农药化肥价格高,每垧地投入得700--1000元,就会使农民自然减收。

(六)有的农民要致富苦于没有门路,农闲时节蹲墙根,打麻将,不琢磨致富路,不参加培训,一年呆半年,得过且过,大钱挣不来,小钱不想挣,有钱就挥霍,没钱就硬靠的懒惰思想。

二、下步建议

(一)旗镇村三级要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上要有新办法,做好“水”字文章,尽快扭转靠天吃饭的局面,组织人民群众利用农闲季节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恢复现有塘坝,在平地上打抗旱井,治理侵蚀沟,退耕还林还草,对耕地进行深翻,确保土壤疏松,保护农田,使农民增收。

(二)要在科学种田上加大科技入户的高新优良品种的推广示范工作,在今年的基础上明年继续推广,并且组织党员干部群众深入到试验田中参观,真正向群众摸得着、看得见、相得信。

(三)加大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力度,利用农闲,组织送科下乡,到村入组,传授农村实用技术,做到三个结合:一是集中培训与分散相培训相结合;二是电教科技片与实际指导相结合;三是技术员包片、包户指导与组织群众示范相结合,有效提高农民的致富能力。

三、解决农民增收缓慢的对策

第一,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因此,在促进农民收入的同时,基层党组织带头率领农民增收致富尤为重要,要转变多年来农民传统的种植,树立“为牧而农,为养而种”的观念,走“以农养牧,以牧促农,以林护农,农牧林结合”的复合型经济发展模式,真正达到灾年使群众不减收,促进农民增收。

第二,加大农村实用政策的宣传力度,转变农民思想观念,为农民宣传党在农村方面的实用政策,加快农牧业内部产业结构的调整,并且围绕市场需要什么就种什么,龙头企业加工什么就种什么,养什么的思路(如围绕奈伦淀粉,种植土豆,淳江油种植高油大豆等)。在牧业上做到羊起来,牛致富,从而达到牛羊当猪养,饲料当粮种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四化一贮(即投氨化、盐化、碱化、糖化,微贮)技术,提高秸秆的利用率,走小群体大规模的舍饲养殖之路,在农业上,加大高雪消融产、高效优质的大豆,玉米、马铃薯的播种面积在经济作上,以白瓜籽、葵花为主,在特色养殖方面主要以大鹅和柞蚕为养殖重点,扩大农民增收的覆盖面。

第三,加强对农民科技文化的培训力度,镇党委对科技培训做出规划,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不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并且编制农民急需急用的适用技术手册。真正让农民了解,怎么种、怎么养的问题。同时还要选派农业特派员深入村组示范家中进行田间地头、坑头的技术指导,使农民掌握种养殖业的实用技术,为增收奠定基础。第四,要加大对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的力度,在示范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示范的经验,组织群众深入到示范田参观,实地对比,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同时还要多为农民提供致富典型和经验,靠科技人员自己扶持起来的,身边的生动事例为农民致富指导迷津,而且减少农民对科技的无知对农业的减产的被动局面。

第五,积极引导,农民算帐对比的方式教育农民,放弃惰性,勤俭持家,利用农闲季节积造农家肥,由此而来不但培肥了地力而且还减少化肥农药的资金投入力度,是农民的直接增收。同时还需要引导,让农民挣攒大钱,一年365天,做到天天有事做,日日有活干。如利用农家菜园的绿色蔬菜晒制干菜,拿到城里的饭店出卖,编柳制品,利用农闲时到外地打工等等,都是攥钱的好出路。

第六,加快农村合作组织,支部加协会和经济人队伍的不壮断大,为农民提供科技、信息、生产资料、产品流通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把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同旗内外的大市场联接起来,解决农户手中的产品卖难的问题,达到增产增收的目。

第七,加大对农民的资金投入力度,尽快解决家庭生产基本条件。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一时想转变群众增收缓慢还需要一个过程,这就需要我们广大党的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要经常深入到村农户家中,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算帐对比,示范带动,典型引路等方式教育农民转变观念,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党员示范户、科技示范、种养殖业大户的典型示范效益,抓试点,树亮点,建典型,创名牌,打品牌之路,建立市场需求我发展,自己需求靠市场的市场经济理念,不断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上一篇:创巾帼文明岗范文下一篇:传家宝的故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