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农业产业发展范文

2024-07-05

促进农业产业发展范文第1篇

土壤的持续发展不但要满足现代人的粮食需求, 并且还要考虑后代的生存环境, 彻底改变资源消耗的农业生产方式, 使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快对农业发展方式的革新, 使得任何自然可以和谐共处, 更好的应对农业发展新形势带来的挑战和基于, 积极贯彻和落实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政策, 给我国的粮食生产提供全新发展路径和思路。

2 合理使用化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1 加强对农民的施肥培训和田间指导

各个地区必须结合实际及创新工作办法, 挨村挨户的实行技术培训及咨询, 保证技术指导代为。优先指导和培训农业种植大户等, 在大户的带动下, 推广至更多的农民对科学施肥技术进行了解。此外还要编写通俗易懂的教材及宣传手册, 使得农民可以理解和看懂, 并且学会。还要采取农民喜欢的方式来教授其科学施肥知识及方法。寓教于乐在学习中结合农民的兴趣。积极建立长效机制和激励制度, 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深入农村、田间, 实行农田种植的技术培训及指导。

2.2 紧抓机遇, 推广并实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主要是基于肥料的使用情况调查、土壤测试化验等, 按照农作物化肥的需求规律及土壤供肥性能, 基于合理施用有机肥制定、氮肥、磷肥、钾肥及微量元素肥料的使用数量、时间和方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主要是充分实现化肥在农业生产中的正面作用, 并且最大程度减少化肥对农业的负面效应的最好方法, 同时还是当前构建科学施肥体系的核心技术。紧抓这一机会, 顺应该形式, 积极鼓励化肥生产企业参与至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和实施中。实现肥料企业及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密切合作, 积极落实测土配方技术, 提升施肥效率。

2.3 健全法律法规, 强化质量监管

依据属地管理原则, 各级农业部门要和质检以及工商等相关部门, 在进一步加强农资市场监管职责基础上, 加大肥料市场整合的力度, 重点针对复合肥、微生物肥等治疗实行监督和抽查, 并且对肥料产品登记证明、宣传、表示等是否满足相应的要求实施检查, 对于违法行为必须严格惩处。此外还要加强对配方肥的生产监管, 积极推进配方肥质量追溯管理制度, 确保农民使用放心肥。利用打假扶优, 促进我国肥料质量的优化, 实现肥料生产的标准化, 经营规范化等。积极改善水、肥和土等资源的长期投入, 选取合理的投入方向, 积极治理水利、土壤等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 扩展农田的有效灌溉面积。

2.4 鼓励使用有机肥, 结合使用有机肥和化肥

有机肥料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来源, 在培肥地力和提升农作物产量以及改善品质上的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世纪中叶以来, 化学肥料大量涌现并且获得了普遍应用, 人们曾经不再对有机肥进行使用, 但并且使用面积也不断减少, 造成了生产成本提升, 土壤肥力的持续下降, 施肥绩效不断递减。增加有机肥的使用, 合理使用化肥是确保农作物高产稳产、培肥地力和土壤持续利用的有效措施。尤其是有机肥和无机非的结合使用能够提升化肥的利用率, 有效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 实现用地养地。结合实际情况, 具体的操作方法为:快速建立其本地土地档案资料, 指导农民依据作物及土壤要求来合理投入有机肥。建造农家肥, 重视城市粪肥以及垃圾的贮存加工以及利用, 扩展有机肥的来源。按照实际情况适当扩大绿肥的种植面积。速进畜牧业的快速发展, 提升秸秆过腹还田比例。

2.5 积极宣传, 提升农户环保及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农户是农业资源利用的主体, 其利用资源的方式直接受到农民自身的认识水平影响。现有农业发分散经营模式下, 农户的利用方式决定了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及生态环境安全, 但是政府对农户资源利用方式的监督成本较高, 无法实现监督和矫正农户的农业生产行为。因此只有进一步提升农户的文化水平, 借助现代教育培训, 提升农民环保意识及能力, 积极调动起参加建设和保护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 使得农业资源以及生态环境建设及保护可以成为整个农村的自觉性行动。

3 结语

我国是人口数量大, 更低后备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 农业增长比较依赖单产提升, 化肥对单产的提升承担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化肥投入对我国的人口负担较重, 在化肥以及其他技术的同时作用下, 粮食单产快速增加。但是近几年, 伴随着化肥使用量的不断增加, 肥料增产的能力以及利用率却持续下降, 对应的养分在土壤内的残留和损失还在不断提升, 特别是集约化农业生态系统内过量施用化肥造成肥料的利用率降低及产生的环境危害逐渐成了当前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因此为了加快农产品增收速度, 增加农业效益, 使得农业获得可持续发展, 提升农户的化肥使用率对我国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了提升我国的农业产量, 进一步提高农业技术水平, 必须要从可持续发展入手, 积极发展环境友好型的肥料, 实施农业精细化管理模式, 进一步关注土壤肥力, 积极改进有机肥的使用效率, 合理利用化肥, 并且对当前农业生产内所存在的肥料利用等问题进行改善, 进一步促进农业的健康发展。

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 土壤及肥料是农业粮食的基础, 做好土壤肥料工作是确保我国人民生存的基本, 同时还要确保在肥料使用中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此, 分析和总结我国土壤资源利用中的化肥效果、土壤资源和土壤肥力等关键问题后, 基于我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角度, 提出采取正确的土壤肥料使用方式, 提升土壤肥料利用率的对策。

关键词:化肥,农业可持续发展,重点问题,土壤肥料

参考文献

[1] 黄铁平.湖南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肥料问题[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4 (5) .

促进农业产业发展范文第2篇

1 发展现代化农业的迫切性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现代化是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基础, 发展农业现代化其本质就是带来全中国人民共同奔向现代化的新生活。受历史因素的影响, 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多地少并具有典型二元经济结构特征的发展中国家, 传统农业的产业结构已经根深蒂固, 虽然在改革开放的几十年中, 农村的现代化耕种技术已经全面推广, 并获得了较好的产业成效, 但是现代化发展的链条化结构还是不稳定, 除了应用现代化耕种技术以外, 其余的类似于营销、技术推广等现代化农业产业结构的推广还远远不够, 其不均衡发展已经构成中国现代化崛起的重大约束瓶颈, 其薄弱地位亟需改变。如何在快速实现工业化的同时, 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根本转变, 不仅关系到农业经济持续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和农村现状根本改进, 而且还关系到整个和谐社会建构和中华民族和平崛起的实现[1]。

2 现代化农业建设面临的问题

2.1 自然资源的局限

农业是依靠自然资源生产的基础产业, 当今我国人口众多, 耕地面积却很少, 加上非法占用土地的现象屡禁不止, 耕地、水源等自然资源的局限十分明显。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需要有自然资源作为基础条件, 在自然资源短缺的情况下, 很多农业现代化整合计划就只能搁浅。

2.2 农业信息化发展缓慢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点内容, 对于农户来说其种植、养殖的各项产业都需要有足够的市场信息作为支持, 但是目前我国的90%以上的农户还停留在依靠自己的判断能力来决定种植项目和养殖时间, 这样的情况就造成了蔬菜市场和肉制品市场出现价格浮动, 相应的农户的经济效益也变得不稳定, 扩大再生产的信心降低, 低投入的农户工作成为我国农业的主要生产模式[2]。

2.3 劳动力不足

受现代化农业耕种技术的影响, 农业生产变得较为轻松, 这样就使得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向城市了, 农村青壮年劳力的转移, 使得农村产业劳动者的整体素质降低, 新的技术缺少了人力技术传播的支持, 很多新型技术不能引入, 得不到在实际农业生产中实验的机会。

2.4 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

我国大部分农业乡镇企业处于困境之中, 产品结构与周边地区雷同, 随着农业的生产专业化、地域集中和规模扩大, 各种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起来。这些问题都归结于产业化程度过低, 农业没有形成程序化的建设模式, 独立的产业结构使得多种问题凸显, 短期利益不能长期地发展现代化农业, 也不能长期保证广大农民的基本利益。

3 促进现代化农业发展的相关对策

3.1 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

农业信息化已成为带动农村工业化推进农业产业化以及加速农村城镇化的一种有效手段, 农业信息化建设事关我国农业现代化战略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败。例如:农产品网络营销是建立在互联网之上, 借助互联网特性来实现农产品的销售与经营活动的一种营销手段。具有跨越时空、覆盖面广、高效率等特点。通过开展网络营销活动, 农产品企业可以扩大市场、提高营销活动的效率、降低产品成本等等从而提高自己的竞争优势。加快农业信息化的建设还需要有政府的调节, 政府部门应该建立相应的网络营销平台, 开设专门的网络营销绿色通道, 保证农民的产品有更广阔地营销天地。另外信息化建设也必须要通过地区网络来加强对各种农产品价格的列举和短期产品价格的预测, 通过信息网络来保护农户的利益。总之, 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 也必将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3.2 大力发展农业先进技术

从农业技术角度提高农民收入的途径, 进而实现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和改善民生、安稳民意的目标。在大力发展农业先进技术之初应该首先分析当地的农业优劣势、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和农民收入状况, 然后选择具有代表性、概括全面的农业现代化指标, 采用层析分析法,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计算各级权重, 构建一个农业现代化指标评价体系。然后根据这些指标体系有针对性地进行农业技术的开展。使得农业增长由主要依靠土地和劳动力要素投入向依靠科技和资本投入转变;农业生产由主要依赖自然生产向发展可控的设施生产转变;农业经营由分散的家庭经营向专业的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农业发展由注重农业的一产向促进农业的一产、二产、三产协调发展转变;农业功能由以农产品生产为主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并重转变。当然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 是在农业技术员的技术传授下开展的, 但是也需要有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农民才可以, 所以村组织应该鼓励家庭中留有1名年轻劳动力, 保证农业先进技术的有效推广。

3.3 发展“以工带农”的市场经济模式

农业现代化及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 是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性问题。在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 作为弱势产业的农业问题日益凸显, 作为弱势群体的农业的发展也受到了阻碍, 为了更好地稳定农业发展, 以工带农的策略日渐成为经济社会和农业现代化进一步发展的焦点和关键。具体措施就是通过发达的工业发展实现农业建设的扩大, 实现农业结构的区域化布局, 大规模的农业发展能够加快农产品“产—供—销”一条龙服务, 使得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更具有紧密度, 将农业的多种产业联合起来共同进入市场环境。这种经济发展途径其本质就是农业市场发展的现代化体现, 将农业全面推向市场经济, 进而推进农民进入现代化的生活和农村的现代化升级, 进一步升级“农业”, 为“农业”迈向现代化作出贡献。

总之, 农业现代化发展应该认清当前存在的相关问题, 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上, 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农业先进技术、发展“以工带农”的市场经济模式, 全面推进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摘要:农业现代化发展应该认清当前存在的相关问题, 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上, 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农业先进技术、发展“以工带农”的市场经济模式, 全面推进农业的现代化进程。本文分析了当前发展现代化农业的迫切性, 总结了现代化农业建设面临的问题, 提出了促进现代化农业发展的相关对策, 为保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现代化,农业,经济,持续性

参考文献

[1] 卫元影.论如何促进新型农业发展[J].吉林农业, 2010 (10) :47~48.

促进农业产业发展范文第3篇

1 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政府、相关部门都对节水灌溉的重大意义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 但是受各种主观或客观条件的影响, 我国的节水灌溉技术推广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 节水灌溉工程管理缺乏科学规划

一般情况下, 我国的水利工程多设立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理位置较为偏僻的地区, 这些地区由于交通闭塞, 资金缺乏, 在节水灌溉管理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 其中缺乏科学的、可操作性强的管理制度是最为突出的问题。一些地方财政部门为了追逐短期的经济效益, 没有充分考虑节水灌溉工程的长远利益, 在节水灌溉技术管理及推广方面的规划不够科学, 导致管理成本大幅增加, 一些灌溉设施甚至由于缺乏维护资金而长期闲置不用。此外, 在水利节水灌溉工程设计初期未做好实地调查, 未与区域自身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导致节水灌溉工程设施不适用。

1.2 推广节水新技术不积极

一些地区, 尤其是小型农田的新型节水技术、设备应用条件已经十分成熟, 推广应用可以获得较好的节水效果, 但是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这些节水技术并未得到真正有效的推广, 即使一些地区推广了节水灌溉技术, 但由于应用过程中缺乏监督机制、管理人员的观念及技术水平与先进的灌溉技术不相适应, 导致推广效果差, 农民对节水灌溉技术的信任度降低。节水灌溉工程离不开先进的技术支持, 在实际推广应用中, 除了要达到一定的技术标准外, 还要充分考虑工程所在地的地理条件、水文条件和人文环境等, 才能获得最佳的节水效果。但是在节水灌溉技术建设规划初期, 由于综合投入少、缺乏科学和标准的工程设计参数, 导致节水灌溉系统的运行存在诸多技术限制;加之基层技术人员严重不足, 在职的管理人员专业能力较差, 无法实现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 使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及应用存在诸多问题。

1.3 水利设施维护不善

现在我国的农业发展模式多为农民自耕自种, 不成规模, 水利灌溉设施也多由农民自行建立, 农民的技术水平、文化水平均十分有限, 因此无法保法灌溉设施的科学性与质量的稳定性。通知, 农民的精力、技术有限, 无法妥善维护水利设施, 故导致很多水利设施老、旧、差。此外, 渠道灌溉是我国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灌溉模式, 但是其露天的特点使其易受到外界气候及环境因素的干扰, 泥土、树叶等易导致其堵塞, 从而对其灌溉效果产生影响。

2 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措施

2.1 做好统筹与规划

目前, 我国大部分地区所用的农业节水措施都很难在本质上改变农业缺水的情况, 要发展农业节水, 必须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各个方面进行统筹与规划, 除了技术方面、工程方面的投入与支持外, 还要对节水灌溉及农业种植结构进行调整, 优化区域产业结构, 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从体制方面为节水农业技术的推广营造更为有利的环境条件。各相关部门要真正的联合起来, 群策群力, 统筹考虑各个方面的影响因素, 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制定适用的节水体系。

2.2 加大资金投入

目前, 我国节水工程的建设投资金多来自于国家财政补助, 有限的资金支持很难保证节水工程的推广普及效果, 故实际工程应用中, 相关的配置设施资金严重不足。相关部门要加大对资金的投入, 设置专项发展资金, 丰富资金筹集渠道, 完善节水灌溉工程的投资政策等。此外, 要对农田水利体制进行改革, 明晰工程产权, 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灌区企业化管理模式, 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等。

2.3 积极推广节水技术措施

除节水灌溉技术外, 还可以积极推广其他节水技术措施。一方面可加强农业节水技术的推广, 如土地平整、深翻深松、免耕少耕和提高土壤肥力等, 发展设施农业;普及良种, 针对干旱地区可应用抗旱保水剂等;对种植结构及耕作技术进行调整、优化, 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及质量, 降低农田水分蒸发, 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 可积极推广覆盖保墒技术。可以在不影响农作物正常生长的前提下, 在耕地表面覆盖抑制土壤蒸发的材料, 以达到蓄水保墒的目的, 并对土壤的物理性状进行改善。此外, 要加强管理, 提高节水效果。例如, 监测土壤墒情, 提高灌溉的针对性;将有限的灌溉用水量在作物发育期进行优化分配等。

2.4 加强节水宣传力度

态度决定行为, 农民是灌溉用水的主体, 因此要针对农民加强节水宣传, 引导其树立节水意识。节水灌溉是我国的一项国策, 要使农民意认到节水的重要性及长远意义, 使其认识到“水资源是有限的”思想, 了解水资源短缺已成为世界性问题, 且水资源的缺乏会对社会乃至整个人类的发展产生决定性影响, 充分调动其节水积极性, 保证节水灌溉技术推广的效率及效果。充分了解灌溉区域的水资源情况, 针对水资源分布不均、灌溉条件差的地区, 要将其作为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的重点, 加大资金投入与政策支持, 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缓解当地水资源紧张的问题。此外, 要通过广泛推广节水灌溉工程, 让农民增产又增收, 发家致富, 在区域范围内也将起到一个示范带头作用, 有利于节水灌溉的进一步推广。

3 结语

作为水资源应用量最大的重要产业为, 农业灌溉节水的现实意义重大, 推广节水灌溉不仅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还可以为社会的发展节约大量水资源, 提高水资源应用、分配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并且保证了农业生产的产量及品质。实行灌溉节水工作对地区的技术要求和环境要求不是很严格, 关键在于人们对于灌溉节水重要性的认识度, 在于人们可持续发展的正确认识。只有深刻认识到节约用水对未来的农业发展的作用, 才能有效推动灌溉节水工作的实施。

摘要:目前, 我国农业水利灌溉中水资源浪费现象还比较严重, 在水资源日益紧张的今天, 这一弊端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严重阻碍。因此, 在日常工作中, 相关部门要对节水灌溉的重要意义有充分认识, 充分利用科学、合理的节水措施大力发展节水农业, 推广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 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促进农业产业发展范文第4篇

1.1 特色经济特色不明显, 产销结构不完善

在农业经济的发展中, 发展出适合当地特色的农产品是促进当地农业经济进步的必要措施。在七营镇的农业发展中, 枸杞、葵花、西瓜及养殖业都作为提高当地农户收入的必要手段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但是由于水资源短缺和市场信息的不够通畅和及时获得, 农产品销售渠道不够通畅, 导致农户在种植、养殖上容易盲目跟风。结果造成生产出的农产品销售困难, 难以以商品的形式转化为货币, 这样就严重打击了农户生产的积极性。另一方面, 由于农户经济条件有限, 难以承受农产品积压和低价销售所带来的损失, 这样就对农户脱贫致富产生了非常严重的消极作用。

1.2 分散的家庭农业土地经营机制, 不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包产到户的施行, 曾经极大的提高了当地农户的生产积极性, 在解决温饱问题, 实现粮食的的自给自足方面起到了显著的效果, 但是随着改革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建立, 分散的农业土地经营模式就难以适应市场化的农业经济。

1.3 分散的土地经营机制, 制约了农业的规模化生产

目前七营镇的土地所有制是包产到户的分散的土地所有权, 全乡镇的土地所有权都分散在广大农户手中, 这样分散的土地所有权, 使得农户各自经营, 盲目种植, 种植规模小而全, 难以适应市场需求。

1.4 分散随意的种植模式, 农业生产效益低下

在当前的土地经营机制下, 农户在解决基本的温饱之后, 难以提高农业经济的发展, 这是由于小而全的种植模式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而市场经济需要规模性的农业生产, 这就大大挫伤了农户生产的积极性, 因此, 在市场化的农业经济条件下, 农户的生产效率低下, 农业科技难以推广, 都对七营镇的农业生产发展起到了滞后作用。

2 推动七营镇农业经济发展, 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措施

2.1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适应农业发展趋势

在当前七营镇农业经济发展中, 个别农副产品出现滞销情况, 这并不是这些农副产品过剩, 而是由于农业生产水平低下, 难以适应人们对农产品消费提高的需求, 从而产生的相对过剩。要解决这种农副产品过剩现象, 就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提高农产品优质高效的水准, 积极发展绿色无公害的生态农业, 生产出健康的农副产品。还要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加大对农产品的深加工, 提供适应市场需要的绿色健康食品。

2.2 建立新型农业发展结构

2.2.1 建立企业经营模式。

在组建龙头企业的过程中, 以下几个环节的工作我们必须做好。一是在项目选择上, 根据各村不同的资源优势, 因地制宜, 着眼于群众参与面大、资源支撑面广、受益面宽的品种;二是在产品结构上, 把名优产品、新产品作为重点, 科技含量要高、市场潜力要大, 政府要进行宏观调控, 尽量避免小而全, 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 建设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基地, 形成专业批量生产;三是在组织形式上, 提倡多种所有制、多种形式并存;四是在利益分配上, 引导龙头企业通过预付定金、提供信用贷款、赊销种苗和饲料、对产品实行保护价收购, 或采取联营、代理、反利、股份分红等分红形式, 处理好与农户的关系, 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

2.2.2 加大农业投资。

农业产业化具有集约型、高投入、高产出的特征, 需要采取一定的配套政策措施加以扶持。特别是搞好产品基地、农业基础设施和科技、信息管理等方面的服务体系的建设。我们还要培养农民的投资意识, 充分利用民间闲散资金, 组建几个股份合作制龙头企业, 在集体与农户、工商企业与村、户之间通过股份合作的关系, 扩大资金规模, 增强竞争力、分散风险, 以达到利益相关、互利双盈的目的, 使之成为真正的利益共同体。

结束语

七营镇作为一个以农业发展为主体的乡镇, 就要充分认识、剖析当前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存在的问题, 只有充分认识、重视现存问题, 才能根据具体问题调整农业经济发展的方向。土地问题、种植结构问题、市场问题都是现实存在的, 因此, 加大土地使用权的改革, 调整产业结构, 走市场化农业经济发展道路, 对促进七营镇农业经济发展, 提高农民收入是必不可少的措施。

摘要:海原县七营镇由于水资源缺乏, 农业经济发展缓慢, 虽然近年引黄灌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业缺水的矛盾, 但是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经济发展障碍, 本文立足本地实际情况, 分析制约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当前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 以达到促进七营镇农业经济发展的目的。

促进农业产业发展范文第5篇

最近,以农业农村为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对此,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就文件的相关背景和主要内容作了解读。

文件主题的主要考虑

中央决定,2012年继续发布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以“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为主题,全面部署2012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一是从形势变化着,我们面临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更为复杂严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实现稳中求进,必须避免农业出现闪失,避免主要农产品供给出现问题。2012年,我们还要召开党的十八大,做好三农工作,稳定发展农业生产,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对营造良好氛围、推动全局工作、赢得战略主动至关重要。

二是从发展需要看,要稳住明年农业生产,长期稳定地保障我国粮食和其他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靠继续增加农业水土资源已没有多少余地,必须靠提高单产。而提高单产,靠继续增加使用化肥农药,不仅效益在降低,而且破坏环境,也难以为继。同时,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靠政策增收、提价增收、打工增收等都是非常必要的,今后务必还要继续强化。但根本还是要靠发展生产力,通过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实现增产增收、提质增收、节本增收。因此,巩固农业农村好形势要靠科技,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更要靠科技。

三是从工作指导上看,2004年以来的8个中央一号文件,每年通过聚焦一个主题,出台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的重大政策举措,促进了农业农村持续稳定发展,赢得了粮食生产连获丰收、农民收入连攀新高、农村民生不断改善的好局面。实践证明,中央发出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有利于突出工作重点、明确政策指向、集中解决问题,已经成为中央指导三农工作的政策导向和主要信号,成为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的集中体现和鲜明标志,成为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有力武器和重要抓手。

总的看,2012年中央把一号文件的主题确定为“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既抓住了发展要害,回应了基层关切,兼顾了当前长远,又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三农政策体系。

文件的主要内容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除序言和结语外,共有6章23条。文件紧紧围绕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这个2013年农业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在强调多措并举、多方努力的基础上,特别突出了推动农业科技进步。

文件开头部分,在充分肯定2012年三农工作成绩,深入分析当前困难挑战的基础上,突出了3个重点:一是“三个绝不能”的工作要求,即绝不能因为连续多年增产增收而思想麻痹,绝不能因为农村面貌有所改善而投入减弱,绝不能因为农村发展持续向好而工作松懈。二是农业科技“三是三性”的定性定位,即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三是“三保三强”的总体思路,即强科技保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

文件正文部分,有5个大的考虑:一是在文件框架上,重点强化“三大支撑”。围绕2012年并着眼长远持续提高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在第一部分强调加大投入和工作力度,切实抓好农业生产之后,二、三、四部分集中讲农业科技支撑,第五部分讲基础设施支撑,第六部分讲市场流通支撑。二是在三农政策体系上,明确提出“三大指向”。过去一直提“支农”,后来提“支农惠农”,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科学地表述为“强农惠农”,这次一号文件又提升到“强农惠农富农”。这是重中之重战略思想的丰富发展,是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方针的细化实化,是强化农业基础,惠及农村发展,富裕农民生活的精炼表述和精辟概括。三是在三农投入上,再次要求“三个持续加大”,即持续加大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持续加大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农村投入,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四是在强化农技推广服务上,集中推出“三条政策”,即实现在岗农技推广人员工资收入与基层事业单位平均水平相衔接,2012年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基本覆盖农业县(市、区、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覆盖全部乡镇。五是在新型农民培养上,主要采取“三大举措”,即进一步提高涉农学科(专业)生均拨款标准,对到农村基层工作并符合条件的高等院校毕业生实行国家补偿学费和代偿助学贷款,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并落实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政策,让农村每个后备劳动力都掌握一门技能。

促进农业产业发展范文第6篇

一、贵州省农业保险精准扶贫的现状

数据显示, 2012年贵州省的贫困县多达66个、贫困乡为740个、贫困村为13979个, 贫困人口的总数高达924万。随着贵州省全面农业保险精准扶贫工作的展开, 2014年、2015年的贫困乡分别为409个及190个, 贫困人口的数量也减少为623万及493万。直至2016年, 贵州省贫困发生率约为11%左右。在2017年, 贵州省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了农业保险政策, 其中规定对建档立卡的贫困户, 其缴纳的费用直接降低15%, 并规定其可以不用承担自己上缴的部分保险费用。至此, 贵州省的精准扶贫工作得以更加顺利地开展, 农业保险的社会作用充分体现出来。

二、贵州农业保险对精准扶贫机制的促进作用

(一) 加速农业产业化发展

在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 农村地区的发展也需要向农业产业化及工业化靠拢, 并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际上, 在许多农村地区, 农业产业化都在农业保险的支持下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农产品被当作是工业原料运用到产业化链条的生产过程中。为了进一步减轻农民的生产压力, 保障农民的经济效益, 农业保险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所以说, 农业保险政策的实施, 对增加农业生产投入、扩大农业种植范围等多个方面, 都起到非常有效的促进作用。

(二) 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在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过程中, 农业保险是这一过程中的重要保障, 对避免农业风险、控制不良因素都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 在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的过程中, 农业保险也可以帮助农民更清楚地认识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各项风险, 帮助其提高自己的风险抵御能力及偿还债务的能力。总之, 农业保险活动的开展, 能够为促进农村信贷市场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有效地平衡农村金融系统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

(三) 创新财政支农方式

事实证明, 在贵州省实施农业保险相关政策的过程中, 与农村产业发展相关的社会资源及市场力量能够被更好地利用, 农民通过缴纳20%左右的少量保险费用, 能够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得到更稳定的保障, 为更高效地使用财政资金奠定良好的基础, 将财政资金的社会价值与作用充分体现出来。并且, 在农业保险政策实施后, 财政支农方式也开始由“灾后救济”向“灾前保险”的理念转变。在这一过程中, 农业保险机构通过点对点的方式, 根据灾情、损失的相关情况, 从而制定更加合理的补偿机制, 使其能够为保险对象提供更有效、更合理的保障方案, 增强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的公平性及针对性, 提升政府部门的权威性。

(四) 更好地发挥出风险保障功能

我国国土资源辽阔, 一些地区的自然灾害发生的比较频繁, 农民的经济收益得不到保障。在这种情况下, 采用农业保险方式, 能够加强对农业生产中各项风险的管理, 将保险领域中风险管理的职能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由传统农民自己承担风险的方式转变为由保险公司来承担风险, 保险公司能够对风险进行集中化的管理, 并将风险分散。并且, 政府部门也由事后的灾害损失救济变为事前的防范及受灾损失后的资金补偿。总体来说, 政府部门与广大农民在这种方式下都能够通过较低的投入来获得更稳定的保障。此外, 若是发生了重大、不能避免的灾害险情, 参与保险的农民也可以得到一定金额的保险赔偿, 并以此为全部或部分成本, 逐渐恢复其农业生产力, 保障当地经济的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 结合贵州省农业保险精准扶贫的现状, 说明了农业保险对精准扶贫机制的运行过程中起到促进的作用, 其主要表现在加速农业产业化发展、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及创新财政支农方式等几个方面。总之, 农业保险政策的实施, 能够不断增强农民的风险防范意识, 帮助完善农村的金融体系, 政府部门应加大支持力度, 拓展宣传范围, 为提升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奠定良好的基础。

摘要: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 农业保险是帮助农村地区规避农业风采的重要方式, 并为精准扶贫机制的运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贵州省长期以来始终是精准扶贫项目开展的重要地区, 其通过实施农业保险的相关政策, 进一步加速了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完善了农村金融体系, 并对创新财政支农方式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 能够使农业保险在精准扶贫中发挥更高的社会价值。

关键词:农业保险,精准扶贫,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伟, 黄颖, 易沛等.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精准扶贫效应与扶贫机制设计[J].保险研究, 2017 (11) .

[2] 谭正航.精准扶贫视角下的我国农业保险扶贫困境与法律保障机制完善[J].兰州学刊, 2016 (9) .

上一篇:村级计生工作总结范文下一篇:创建省卫生镇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