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论文范文

2024-07-07

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论文范文第1篇

在这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有个民办的教育集团,竟然与98所职业院校联合办学,在校注册学生达到9.8万人,每年招生3万多人。

它,就是东莞理想教育集团。

如何在这好似没有缝隙的市场中分得一杯羹呢?《职业》杂志记者专访了该集团总裁谭青才。

“我是一个农民的孩子,我们为职业教育的理想而战,为理想的职业教育而战,就是要让更多农民的孩子接受到最好的职业教育!”谭青才如是说。

为理想的职业教育而战

“到今年为此,我们已经在职业教育这个领域奋斗了20年!”谭青才感慨地说。

记者了解到,东莞理想教育集团1997年成立,到现在已经在全国投资和战略合作职业学校98所,幼儿园12所,早教乐园是23多个,还拥有2所研究院和7家教育科技公司,是一家集教育研究、教育投资、教育地产开发、校企合作、教育咨询、在职培训、劳务派遣、学校用品配送为一体的综合性教育企业,是CCTV广告合作伙伴、央视网"中国教育"品牌唯一授权使用单位、国际商报理事单位、广东省自主创新示范企业、亚洲文化品牌自主创新领军企业、亚洲文化品牌100强、AAAA级中国质量信用单位、广东省最佳诚信教育投资单位、《职业》杂志副理事长单位、CCTV证券资讯《创新中国》栏目入围企业、CCTV9华商荟展播企业、2017年中国自主品牌特别关注行动入围品牌。近年来,他们还创立了理想职业教育技术创新联盟,希望实现职业教育技能、就业服务方面的进一步飞跃发展。

是什么让他们受到职业院校的青睐呢?

“其实,这得益于我们成功建立的理想三元职业教育体系!”面对记者的提问,谭青才分析了当今世界上几种主要职业教育模式。第一种,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的职业教育模式,如德国“双元”职业教育模式;第二种,以职业学校为主、企业为辅的职业教育模式,如美国职业教育体系;第三种,在2010年,他们把研究多年,基本成熟的三元职业教育体系推向了市场。

他们把三元职业教育体系具体定义为:第一元是职业学校,这是整个体系的基础。第二元是专业职业教育集团,是整个体系的灵魂。第三元是用人单位,这里专指专业所在行业的用人单位,能提供专业对口实训和就业的行业和用人单位。

“第三元是整个教育体系的检验者,是整个教育体系的最终目标。”谭青才介绍了其主要特点:一是专业化;二是专业研发建设成果共享,大大降低学校专业建设成本;三是集团化,在第二元的组织下,职业学校集群共同研究、共同发展、共同享用成果;四是解决师资难、师资贵的问题,专业师资平台重金打造,由第二元负责,职业学校共享这个平台,大大降低了学校用人成本;五是解决了专业项目经费难、时间长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经过多年的实践,他们成功建立了理想三元职业教育体系,包括体系定义、教学计划、目标、教学法、理想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理想学生管理体系等等。经过几年的发展,他们已经拥有近百所校企合作投资学校。

靠做强做透专业与学校合作

“我们模式与其他职业院校不一样,是自己开发好专业,落实到职业院校的平台上去,包括师资、核心教材、教学体系、就业平台。这些开发好了,我们就在自己的学校做一个实践。实践成熟以后,就会推向市场,与其他职业院校合作这个专业。我们这98所合作学校就是这么来的。”谭青才说。

他介绍说,他们有一个系统的体系,把教学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学校理实一体室完成。学生入校一年到一年半内,这个阶段学生学习实操和理论基础,具有一般的实际操作能力,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第二阶段在识岗教学基地完成。学生在二年级安排一个学期进入学习基地,每周3天在专业对口岗位上跟岗或识岗,2天进行岗位问题探究,2天休息。这个阶段培养学生岗位动手能力,同时学生具备一定的岗位问题解决能力。第三阶段是在学校教室完成。学生已经对社会对企业有了一定了解,对专业有了认识,这个阶段该教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平台提升能力所需要的理论基础。比如财务知识、企业管理、专业理论提升等等。第四阶段是顶岗实习。在专业对口岗位上锻炼自己,造就自己的人生。

“目前,中国职业教育投入逐渐加大,很多学校不缺资金。这些资金在改善硬件设施后,应该投入到软件上面去,特别是把专业建设做深做透。把专业建设做深做透,就是现在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我们会集中很多资源、资金,做好两个、三个专业的建设。然后,利用我们的专业优势,与学校进行专业共建的合作。这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谭青才说。

“我们的切入点就是学生的培养质量!我经常思考的问题是,学生怎样培养才符合市场期待,才在市场上有竞争力?”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他们从2005年就开始在德国、美国、日本调研职业教育情况。回来后,根据我国国情,研发了他们独有的教育教学四个阶段,开发了“识岗教学体系”,与职业院校合作后,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同时,他们还帮助合作的职业院校解决实训设备、实训教师和学生就业问题。

在他们合作的一个职业技术学院, 一个班原计划招生40人,但是他们经常要招到50人,好多要找关系进来。“其实,这是因为我们在市场上的口碑比较好。如我们的贴片技术专业,在全国是领先的,全国的占率应该是50%以上,我们每一年都会组织一次贴片技术的全国大赛。”

正是因为他们领先的技术,优质的教学质量,保证了学生的就业质量。现在,他们的毕业生还没有毕业,就被OPPO、vivo、康佳、TCL、华为、中兴等大企业签约。与他们有合作关系的企业达500多家,学生就业后大部分能够专业对口,待遇也不错。

为职业教育的理想而战

谭青才是湖南娄底人,1997年创业,2003年到香港发展,2005在香港成立研究院,投资教育产业。这些年,事业发展越来越快,做得也越来越大。

“但是,我一直把自己当作成一个教育工作者,不是一个企业家。在外面别人问我做什么,我都会说是当老师的。因为我一直有一个教育情结!”说到教育,谭青才提高了语气。

上大学时,谭青才学的是机械制造,第一份工作是在一个国有的服装机械厂,1994年作为人才引进到了湖南娄底工业学校,当了一名机械专业的老师。同时,负责招生就业工作,一直到1997停薪留職,成立自己的公司。

“我来自山村,是农民的孩子,创业的时候千难万难,欠了很多钱,结婚又欠钱,买房子又欠钱,知道农家孩子不容易。现在职业院校很多学生都是农村的,他们中很多曾经是留守儿童,缺乏父爱母爱。所以我要求老师要爱每一个孩子、理解每一个孩子。同时,要求我们老师认真教学,要真正教给这些孩子一技之长,让他们有能力好好地生活。”说起他的教育情结,谭青才非常动情。

除此之外,谭青才还做了做多公益的事。这些年,他每年都要资助一些贫困家庭的孩子上学,有的是从小学读到高中,有的是从初中到高中,有的是读大学,负担他们的生活费和学费。还捐助了家乡的一些修路修桥,参与了汶川大地震中汶川中学家长和学生的心理咨询。现在他们公司的一位副总经理,也是在他的资助下完成学业的。到目前为此,谭青才资助的孩子有几百人。但是,他很多慈善工作都没有宣传。“我是一个农民的孩子,是发自内心地要去做慈善!”谭青才如是说。

“我已经50岁了,有两个心愿,第一个是希望自己的公司成为一个从事职业教育的百年公司。我是一个对教育有狂热激情的人,只要谈教育可以滔滔不绝。这个公司可以不赚钱,但是能够为很多农民的孩子提供教育的平台,我非常非常享受这个过程。第二个希望,我退休后想去当一名普通的职教老师,发挥自己一点余热,为孩子们做点事情。”

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论文范文第2篇

1 当代大学生职业发展现状分析

1.1 职业选择

职业的选择是一种行为的取向,大学生在择业时,既要考虑国家的需要、国家政策的许可,又要考虑自身的需求动机;既要考虑父母、朋友的意见,又要考虑自己的兴趣、特长;既要考虑职业的声望地位、经济报酬、社会意义等因素,又要考虑自身条件制约因素等等。它是对主客观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后做出的一种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大学生择业主要考虑哪些因素呢?笔者通过对上海第二工业大学1136名大学毕业生的调查,列举了11项因素供大学生择业。 (见图1)

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对择业因素的考虑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求实惠、重收入:大学生对择业因素的选择中把“收入情况”考虑在第一位。这说明目前大学生在择业中,非常注重经济利益;第二,个体意识加强,注重自我发展,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第三, 多元化倾向明显: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对择业因素的考虑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的发展趋势。从图1可以看到,大学生对择业因素的考虑,除了经济利益和自我价值的追求占绝对优势以外,对其他一些择业因素的选择处于分散状态。 (1) 期望有良好的工作环境。大学生期望有一个比较舒畅的工作环境,有一个融洽的人际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因此在“工作环境”排在第四位。 (2) 从图1显示,大学生对职业所处的地理位置也越来越看重。 (3) “社会保障”、“社会需求”、“家庭保障”、“社会声望”等择业因素受到冷落。在图1中,可以清楚的看到,过去一直令人羡慕,令很多人向往的所谓“铁饭碗”、“职权”等因素已经被置于极不重要的位置。

1.2 就业区域选择

由于我国存在地域差异,各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存在巨大的差异,因此,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受地域的影响也非常大。毕业生最向往的就业区域是上海及沿海开放城市。对选择西部或艰苦地区工作的毕业生甚少。大学生普遍认为:沿海地区经济已经发展到相对成熟阶段,无论从发展机遇,工作报酬,还是生活条件,工作环境等考虑,东部沿海地区更能满足自己的需求。

1.3 单位性质选择

从理想单位类型来看,毕业生首选“国有企业”,其次是“外资企业”、“中外合资”。“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和“自营”选择均不超过5.00%。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目前大学生仍受传统观念影响较深,认为国有企业运营相对比较稳定,退休保障问题相对也会有着落。但是,也有一部分毕业生对外资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颇感兴趣,两者总和占45.50%。这是因为外资、中外合资企业体制和人际关系相对简单,另外高收入的报酬也有极大的诱惑力。

1.4 薪资预期值选择

毕业后工作薪资的预期值选择上, 81.90%的毕业生期望月薪在2000元以上。笔者对上海第二工业大学08届已找到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回访调查中了解到,目前只有34.6%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确定月薪在2000元以上,56.70%的毕业生月薪集中在“1000~2000”元之间。从这一调查对比中,笔者发现大学毕业生择业薪资预期值偏高。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因素。

2 解决大学生职业发展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2.1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式和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大学生职业指导中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应该贯穿于大学教学的全过程,循序渐进的给大学灌输正确的职业发展观,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

2.2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

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是引导毕业生走上创业之路的关键。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普遍不高,只有1.20%。目前,政府对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很多优惠政策,但真正去参与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却不多,这也导致了许多优惠政策的浪费。因此,应该对大学生加强创业教育的引导。

2.3 加强和指导大学生在实践中的职业素质培养

实践是实现职业素质培养的关键步骤,实践也是检验职业素质培养计划是否符合社会需要,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一个十分有效的途径。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自身的观察,考察,从心理上能明确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因此,高校应加大力度建立相关的专业社会实践、实习和就业基地,组织和安排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到相关工作岗位上去锻炼。

2.4 加强大学生职业发展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培养

大学生职业发展指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但是,目前高校职业发展指导队伍,专业化程度不够,很多职业发展指导者都是兼职的辅导员,他们缺少正规的培训和学习,从而导致学生的职业发展观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因此,作为高校应建立一支专业化、专家化、科学化的职业生涯指导队伍,定期对他们进行集中培训和学习,使他们能比较系统,全面地开展毕业生的各种职业指导、咨询、推荐和服务工作。

摘要:金融危机下, 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我国政府工作的一个首要任务, 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 如何指导并推荐他们成功就业, 已成为从事高校就业工作的教育者首先要思考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上海第二工业大学1131名高校毕业生的问卷调查, 分析大学生职业发展的现状, 提出相应的就业指导对策和建议, 为高校今后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发展,研究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做好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Z].教育部教学[2008]21号文件.

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论文范文第3篇

1 职业素养概述

1.1 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职业素养的定义是:通过学习和锻炼, 人们从事某种工作、专门业务或完成特定职责所具备的专业技能和道德操守的总和, 它既包括职业所需要的专业, 同时也包括一个职工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和态度, 这些方面体现到职场上就被称为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 是从业者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 体现对人和劳动的尊重, 反映从业者对社会和所从事职业的爱, 其内涵十分丰富, 涵盖职业道德、职业形象、职业安全、职业能力、职业体能、职业审美等诸多方面的观念意识及其相应的作风和行为习惯。许多企业界人士认为, 职业素养至少包含两个主要内容:敬业精神和合作态度。敬业精神就是在工作中要将自己作为公司的一部分, 不管做什么工作一定要做到最好, 发挥出实力;态度是职业素养的核心, 比如负责的、积极的, 自信的, 建设性的, 欣赏的, 乐于助人等态度是决定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个体行为的总和构成了自身的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内涵, 个体行为是外在表象。所以, 职业素养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

1.2 职业素养的分类

职业素养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即公共职业素养、行业职业素养、岗位职业素养。公民素养则是三个层次职业素养形成的基础。

公共职业素养是从事任何职业的劳动者都应该具有的素养, 是职业人共有的基础性职业素养。随着职业演变的速度越来越快, 中职学校必须注重学生由学校人向职业人角色转换的引导, 重视学生从成长导向向责任导向、个性导向向团队导向、智力导向向品德导向、思维导向向行为导向的转变, 加强职业人共有的公共职业素养训练, 以此增强中职毕业生对社会、对职业的适应性;行业职业素养应该成为中职学校职业素养训练的重点。行有行规, 不同行业的从业者往往有不同的作风和行为习惯, 同一行业的从业者往往有许多共同的作风和行为习惯。这些作风和行为习惯的异同, 既反映了不同行业对从业者职业素养要求的不同, 也反映了职业活动对从业者作风和行为习惯形成的影响;岗位职业素养是针对某一特定岗位的从业者的特殊要求。在同一行业、不同岗位工作的从业者, 作风、行为习惯有区别。

2 目前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现状

近年来, 国家提出了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 就业为导向”, 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中职教育的异军突起, 为生产、服务和管理等第一线培养和造就了大批实用型人才和劳动者。然而, 当前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现状不容乐观, 主要体现在中职学生对学习目标定位不准确, 职业能力不强, 职业道德观念淡化、职业形象塑造不注重。

1) 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普遍不高;他们价值观念多元化, 但是理想信念淡化;普遍具有程度不同的逆反心理, 社会性情感表现冷漠。

2) 思想认识模糊, 是非判断能力差;公德意识和羞耻心缺失;心理脆弱, 经受不起挫折。

3) 考试作弊成风;知识见闻狭窄;文化素质偏低, 言语粗俗;校园内外偷窃、暴力等违法事件也时有发生。

正是由于中职学生在校期间存在很多问题, 部分学生一踏入社会更暴露出自己的不足:缺乏敬业精神和奉献意识, 不能吃苦耐劳, 工作没有责任心;缺乏组织观念和时间观念, 不服从企业的规章制度;缺乏诚信意识, 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独立生活能力、适应社会环境能力、处理人际关系能力、自我防范保护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比较差, 以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在就业成长道路上止步不前。

3 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策略

职业素养体现的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 纵观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现状表现, 职业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课程教学、学科渗透、企业实习、社团活动、宿舍生活等都可成为培养中职学生素养的场所和媒介。

3.1 开设系列专门课程培养职业素养, 让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同步

学校开设系列专门课程, 把职业素养课程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不仅要培养自己的职业素养专职教师, 还可邀请著名企业、培训公司、校企合作单位的企业精英、培训师、成功校友到学校为教师和学生讲学, 定期与兄弟学校、企业进行交流、学习, 共同提高, 以保证职业素养课程的时代性和生命力, 这样可以把企业所需求的职业素养教育前置到学校, 让学生提前感受职业素养教育为他们职业成长带来的转机。同时, 职业素养课程根据年级特点安排设计课程, 比如一年级课程有“成长的翅膀”“职场魅力”“融入团队”等课程, 目的是培养学生做人做事的基础职业行为能力。二年级课程是“创业精神”“服务意识”“企业生存法则”“职业生涯规划”和“求职面试”, 目的是培养他们贴近职场中的思维应用能力, 着眼当下与未来的关联, 指导学生用自己现在的准备与企业未来的能力要求形成对接。

3.2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学生活动, 培养职业素养

中职学校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充分的空间和广阔的平台, 在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中, 为学生提供真实的锻炼环境。例如, 学生会干部、“职教之声”广播站、志愿者、社团工作人员等一大批学生, 指导他们在承担学校运动会、技能才艺节、演讲比赛;各类社团活动、志愿者服务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培养他们的主动沟通意识、团队合作意识、时间管理意识、责任意识、敬业意识、纪律服从与服务意识等等。例如全国中职学生“文明风采”大赛职业素养展演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 学生通过职业素养的训练, 养成良好的职业作风和行为习惯, 并且在参赛获奖中获得成就感。

3.3 加强学科渗透和专业实训, 以此培养职业素养

在学科或专业教学中, 以拓展的方式, 把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育与课程之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如文化课的人文素质教育、德育课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人际交往、体育课中的团队合作意识等内容相融合, 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例如, 酒店管理专业实训中, 老师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通过了解酒店的历史, 联络与学校进行校企合作的酒店, 让学生参观、见习、实习, 使学生很快了解酒店行业的工作环境、工作流程、岗位设置、员工形象等, 从而认识到自身和专业的“关系”, 进而切身感受自己将要投身的领域, 培养从事酒店服务的自豪感和意志力, 从而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3.4 注重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自我培养

首先, 中职学生要善于培养职业意识。雷恩·吉尔森说:“一个人花在影响自己未来命运的工作选择上的精力, 竟比花在购买穿了一年就会扔掉的衣服上的心思要少得多, 这是一件多么奇怪的事情, 尤其是当他未来的幸福和富足要全部依赖于这份工作时。”培养职业意识, 就是要认识自己的个性特征和个性倾向, 来确定自己的个性是否与理想的职业相符;对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 结合市场需求、社会资源等环境来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和行业选择范围, 明确职业发展目标。其次, 中职学生要配合学校的培养计划, 认真完成学习任务, 尽可能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 (如教师、图书馆) 等获得知识和技能, 做好职业储备, 完成知识、技能等显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在学校学习和生活中主动培养独立性, 学会分享、感恩、勇于承担责任, 有意识地培养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作风等方面的隐性素养。再次, 中职学生要加强自我修养, 在思想、情操、意志、体魄等方面进行自我锻炼。最后, 还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增强应对压力和挫折的能力, 善于从逆境中寻找转机。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一线的管理者和建设者。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各产业对劳动者的职业素养要求越来越高。本文在简述了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内涵和层次分类的基础上, 对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培养中职学生职素养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策略

参考文献

[1] 蒋乃平.职业素养训练是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特点.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 (01) .

[2] 黄延海.浅析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现状、培养策略.全国职教德育教学研究会2012年职业素养内涵与训练研究专辑, 2012.

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大学生感恩教育是高校德育教育的应有之义,其中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育又是关键的一环。当前,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呈现出结构软化、功能弱化的特点,这是由市场经济等社会变革的负面效应、高校感恩教育理念的偏差、家庭教育中的执傲教育现和不妥的教育方式、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失衡、感恩文化的断层、大众传媒的消极影响等因素交互影响而导致的。

[关键词] 大学生感恩意识 缺失 多维成因

随着市场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社会转型的步伐日益加快,人们越来越趋于追求实际的利益观和道德观。这冲击着传统思想道德体制的秩序和地位,使大学生的思想正在发生着结构性、过程性、表征性的变化。感恩的优良传统正经受着严峻的挑战。大学生现实生活中有恩不报、过河拆桥、不讲诚信的现象与例子并不鲜见。深入分析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根源,是探讨有效的教育对策、提高大学生感恩意识的根本前提。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根源极为复杂,涉及到社会、学校、家庭、网络等诸多方面,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市场经济等社会变革的负面效应

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在促进了人的创造力的发展的同时,也诱发了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形成;市场经济的自主性,在有助于形成独立人格的同时,也助长了拜金主义价值观盛行;市场经济的利益激励特征在推动了人们对物质价值的重视的同时,也导致了享乐主义的兴起;市场经济的权利意识在促进人的思想解放和活跃的同时。又造成了部分人价值观紊乱。

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转轨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加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处于一个建构与完善的重要时期,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运行普遍崇尚物质利益原则,市场主体总是按着最小投入获得最大收益原则开展经济活动。使得物质利益越来越突出,人们价值观中的个人利益也越来越占据重要位置。社会中为了谋取个人利益而不惜牺牲他人利益的事件屡见不鲜,整个社会价值取向的个人利益化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冷漠。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竞争结果的优胜劣汰,市场竞争的残酷无情,但不良竞争又造成了人心涣散、道德沦丧等负面效应。这也难免会使人与人之间逐渐地变得自私、冷漠与无情,导致人际关系的功利化。部分大学生思想行为中也渗透着“等价交换”的原则。错误地将“等价交换”原则视为思想行为的准则,做事讲价钱,把自己的行为用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来衡量,从而对“知恩图报”、“施恩不图报”、无私奉献等思想观念产生强烈的冲击。

社会变革不仅使经济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冲击。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文化的转型,人员的流动性日益频繁,人际交往日益打破血缘关系和地域关系的束缚。人际关系日益“陌生化”。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流日益减少,变得逐渐疏远和冷漠。同时,由于现代社会上各种各种不良影响的增加。社会风气的败坏。奉献社会的人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报答等一系列社会现象,当代大学生置身于这种社会环境中,不知不觉受到影响,他们不懂得为何应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如何去感激他人,感激社会。甚至给大学生一种错误的暗示,形成他们“睚眦必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有回报才奉献”等心态,造成了不少负面效应。

二、高校感恩教育理念的偏差,影响了大学生感恩品质的培养

1 教育的功利性价值取向削弱了感恩教育的实效。

功利主义价值观在人类生活中的肆意渗透造就了功利主义教育实践的盛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淹没了感恩教育的呼声。“科学的迅猛发展所造就的物质成就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身体快感。使得人们愈加相信功利主义的合理性,从而导致它在社会各个领域中更加忌无肆惮。这必定会给作为社会的重要部分的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带来深刻的影响,使得启蒙之后的世俗化的教育更是远离了大全式的终极价值。取而代之的是功利主义为目的的教育。教育本身发生了异化”。现今中国的高校教育打上了“功利主义”的烙印,虽然提倡“五育并举,德育优先”,而在落实的过程中存在形式主义的倾向,学校往往把工作重心放在智育上,放在大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上,关心最多的是就业出路问题,而德育尤其是感恩教育存在形式主义倾向,常常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德育长期以来又片面强调理想,习惯于对学生的理想教育,却相对地忽视了作为基本义务的道德要求”,这种重知识轻情感的工作模式容易造成学生情感教育的漏洞不断加大,不利于学生责任感的培养。

2 传统德育思维习惯制约着感恩教育的实效。

感恩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传统德育思维习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教育内容偏离社会生活。缺乏具体的社会性和社会生活实践的可操作性,缺乏根据大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身心特点而逐步深入的具体化、生活化的内容载体。二是主体性严重缺失。对学生主体感恩意识的形成和培养,沿用传统的德育模式一教师为中心。注重感恩道德知识的传授,采取灌输式、注入式的德育方法。否定了学生的能动性,主要表现为把学生作为工具打造而较少关心其情感。三是教育手段空泛化。由于受到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和认识论的影响,感恩教育唯科学主义盛行,“抽象的理性代替了不可言说的体验。机械的记诵、灌输挤压了充满灵动的幻想和内心时刻涌动着的激情,冷漠的说教和命令压抑了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感应”。四是教育目标空乏。感恩教育目标只注重方向性和统一性,缺乏层次性。感恩教育目标的终极性目标未能分解为现实的阶段性目标,以至于感恩的阶段性目标缺乏一种内在的逻辑递升序列,高层次、高要求的终极目标找不到基础的支撑点。

3 教育主体在感恩方面存在的问题影响了大学生正确感恩观念的树立。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一直被学生视为感恩教育效仿的楷模。经验告诉我们,学生无时无刻不在留意教师的每一句话。并把他们所说的和他们的行为举止进行着对比,在教育的名词后面,学生无时无刻不在想着一个活生生的榜样。高校教师群体应当成为大学生们的感恩榜样。但是。部分高校教师感恩欠缺问题,影响着大学生感恩观念的树立。在人品上,部分教师趋利忘义,败坏师德师风;在职业行为表现上,部分教师不认真备课,拷贝他人讲义授课,上课敷衍了事;在学术科研上,部分教师在申报职称的评定材料中抛弃合作者,将合作作品占为己有,引用他人的科研成果,既不注明出处也不表示感谢。部分教师中的上述不良行为,都极大地影响了高校教师的感恩形象,也为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带来了困难。

4 高校感恩教育的机制不健全,影响了感恩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

建立和健全感恩教育机制,对增强大学生感恩教育

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预见性,使高校感恩教育工作纳入科学化和规范化轨道起根本保障作用。令人遗憾的是。当今高校感恩教育工作机制不健全甚至缺乏,致使工作随意性较大,停留在较低层次的感恩知识传授上,没有显示出高校感恩教育工作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如在感恩教育的考核评价上,考核体系形式化,大学生知行脱节。目前对于大学生的感恩思想、感恩态度以及感恩道德品质方面没有特别行之有效的系统的考核体系。考核成果往往趋于表面化。比如组织了多少次感恩实践活动,有哪些反馈意见,同学们有怎样的感恩认识,等等。笔者并不否认这些成果能够反映一定的问题,但是绝对不能反映问题的全部。各种对于感恩教育的考核标准本身也造成或者是助长了感恩教育成果的表面化,而对于感恩实际行为到底有多大的指导作用则很少有人认真思考,这严重违背了感恩教育的本质。同时,这种与大学生的感恩行为活动相背离的考核体系与方式、也导致大学生们的感恩道德知识与感恩道德行为具有显著的差异性。知行不合一。

三、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弱化了感恩教育

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当前不少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观念上存在误区。我国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在全国实行“计划生育”的国策,现在的学生无论是中学生还是大学生几乎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大多父母认为孩子是自己生命的延伸,补偿心理过重,总是把自己未曾实现的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父母不仅为孩子创造了养尊处优的生活条件,更为他们提供了众星捧月的生活氛围。只要儿女今后过得好,父母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根本不求什么回报。使本来应为双向互动的父母与儿女之间的情感,成为仅是父母对儿女无私奉献的单向行动,无形之中就弱化了对子女感恩意识的培养和教育。父母不是按照一个合格社会成员的要求来塑造和培养子女,而是过分注重自己孩子的智力开发、文化学习,希望子女的学习成绩好,从不让子女感知自己付出的爱,感知自己生活的艰辛,也从不要求子女回报,忽略了对子女进行做人的教育。过多的呵护助长了孩子的依赖心理,这就形成了孩子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只知道索取却不知道感恩的心态,他们只要别人爱自己,却不懂得关心别人。

四、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失衡,疏忽了感恩教育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教育就是自我教育。”“教育的过程是让收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练习、自我学习和成长。”只有导向教育的自我强迫,才会对教育产生效用,而其他所有外在强迫都不具有作用,相反。对学生精神害处极大,最终会将学生引向对有用性世俗的追求。在学习中,“只有被灵魂所接受的东西才会成为精神瑰宝,而其他含混晦暗的东西则根本不能进入灵魂中而被理解”。在社会转型时期,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东西方文化的相互激荡等使社会出现价值多元化、利益多样化的现象。包括大学生在内的人们更多地关注个人利益。实用主义的判断标准,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等社会的负面影响在大学生群体中以各种形式反映出来。在职业价值上,价值取向趋于自我化,存在自我本位倾向,对自身利益的重视程度过高;职业价值目标具有较强的利已倾向和功利化色彩;在职业评价与选择上,呈现出自我主体性和社会客观性自相矛盾的“双重标准”现象。当代大学生自主意识、权利意识、民主法制观念强烈,但自立意识、责任观念、感恩意识淡薄,依赖思想、享乐思想严重。大多数大学生几乎没有接触艰苦环境的磨练,感知不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他们认为父母和社会为他们所提供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而且还满腹牢骚,抱怨父母和社会为他们做得不够。与之相反。他们从不反省自己为父母和社会又奉献了多少。

五、感恩文化的断层

“文革”时期对人道主义的无情批判使得中国文化断裂,封建礼教没有了,合理的家庭文化也迷失了。再有,“施恩不言谢”的思想至今在很大程度上浸蚀着中国民众。父母为养育自己的子女,自身不辞辛劳。为此搭上青春和健康也毫无怨言,并不要求孩子定下什么契约与誓言。在他们眼里,为孩子付出是自己的责任。而孩子们是否反哺则是孩子的良心问题。如此单方面的付出而不求回报在一定程度上自然会导致感恩之心的淡薄。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封建社会那种对皇帝、上级的“愚忠”,对父母绝对服从的“愚孝”,已与当前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并逐渐消亡。“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许多优良的传统美德也遭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道德价值体系又尚未完全确立。在这新旧交替时期,许多学生开始迷茫起来,“在理想上,人们并未真正彻底地放弃儒家伦理道德,但又深感儒家伦理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希望建立一种适应当代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型伦理道德;在行为上,面对已经变化了是世界,大多数人既不能也无法继续墨守儒家伦理道德的成规。又不知道应该遵循何种新的伦理道德一规范自身和他人的行为。从而陷入了矛盾与迷惑中。”针对突如其来的事实,一套公正、合理而又成熟的道德价值规范体系尚未形成,失去了规范体系制约下的欲望、动机以及本能等无限制的夸大和膨胀。

六、网络等大众传媒的消极影响压缩了感恩教育的空间

现代社会以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为载体的大众传媒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媒体环境自身具有的特殊渗透力和影响力,对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养成、积淀和巩固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一方面,大众传媒尤其是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把大量信息,包括价值观念、理论观点、生活方式、文化类型展现在人们面前,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突破时空限制。提高其工作效率。但另一方面,现代社会大众传媒发展的商业化趋势,特别是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不可控性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网络是一个信息宝库的同时也是一个垃圾场,网络上渲染暴力的网络游戏、低级庸俗的网聊较为普遍,大学生们不能以较强的批判和道德自律意识来对待网络这把双刃剑,就像打开了潘多拉盒子,利弊共存。根据相关调查,83.5%的同学看过不文明的网络信息,93.2%的同学遇到过网上不文明现象。许多大学生通过网络学会的不是宽宏大量、与人为善、乐善好施,而是如何去追逐私利、满足私欲。同时,新时期正处于转型期,大众传媒等各种新事物一起进发。各种思想、价值观、生活方式交互呈现。如虚拟网络像一块磁铁,吸引着大学生们宝贵的时光和精力,一个人如果过多地与网络打交道,沉溺于虚幻的网络世界,就会导致有感情的人际交往的减少,提不起参加集体活动的兴趣,造成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淡漠,从而对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消极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亲情丢失和感情淡漠,客观上也促使了公众的极端个人主义与自利行为,从而在无形之中压缩了感恩教育的空间。

责任编辑 刘金旭

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论文范文第5篇

记住十六个字:“强化信心、优化情绪、进入状态、充分发挥”。在临考的这几天里, 努力做好以下十件事就可能达到调整心态“十六字”的要求。

1.1 制定好作息时间计划及复习安排

把每天的复习功课、文体活动、休息与睡眠的时间安排合理, 防止复习忙忙乱乱, 这样才能使生理节奏感与心理节奏感增强。同学们千万要记住, 无论你原计划在高考前准备把功课复习三遍也好, 五遍也罢, 这时都应该停下来, 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拾漏补缺, 将重点的内容重点复习。

1.2 进入高考时间节奏

要根据高考科目顺序, 利用时间间隔, 合理安排复习时间, 进入高考状态, 充分发挥已掌握的知识。

1.3 每天以高考的心态做适量的卷子

有些考生认为自己已经做了好几个月的卷子了, 临考前十天八天不做, 看看就行了, 这可能会导致考试时抓不住感觉、手生, 进而影响发挥。

1.4 抓住最佳记忆时间

早晨起床后半小时以及晚上睡觉前半小时由于不受前摄抑制、后摄抑制的影响, 记忆效果最好。建议同学们可以在早晨起床后半小时以及晚上睡觉前半小时复习最关键、最重要的课程内容。

1.5 注意饮食卫生, 防止胃肠疾病

饮食是这个阶段不可忽视的问题, 在此期间, 建议同学们按照平时的饮食习惯吃饭就可以, 没有必要因加强营养去吃大鱼大肉, 千万不要盲目吃大量的补品或者吃以前不习惯的东西, 吃一些清淡且熟悉的食品为佳, 只要注意保持每日所需的营养就好, 平平淡淡才是真。尤其要特别注意饮食卫生, 最好不要去卫生条件差的小摊点上就餐。生吃瓜果要用开水烫洗或消毒, 少吃或不吃凉拌菜, 确实想吃可加醋加蒜泥, 既可杀菌又能增强食欲。

1.6 参加自己喜欢的文体活动

调节情绪、消除疲劳、养精蓄锐, 以稳定的、饱满的情绪迎战高考, 但参加体育活动时, 切忌剧烈运动, 防止受伤, 最好不玩电脑和上网。

1.7 调整心理状态

临考前, 每天挺胸抬头快步走, 有助于增强信心, 要相信自己的力量。许多同学在这个时候, 会出现焦虑不安、担心考不好等心理负担过重现象。如何调整好考前的心理状态呢?一是要增加自信心。要以平常心对待, 不要对自己太苛求;二是多跟家长和同学交流谈心, 从他们那里获得鼓励和帮助;三是可以跑跑步、做做操, 进行体育锻炼, 这也是释放心理压力的好办法。总之, 考前要有一个乐观、自信、平和的心态。

1.8 调整睡眠, 保证充分休息

在考前的3天里, 要充分休息好, 比平时要多休息1小时~2小时, 把以前“欠”的觉补一补, 把精神恢复过来, 是非常必要的。从现在开始就不要再“开夜车”了, 根据自己的情况把晚间睡眠调整到11点。6月6日晚上切不可提前上床, 否则很容易辗转反侧难以入睡, 使心绪烦躁不安, 影响考试。

1.9 心平气和, 防止烦躁

随着高考日的临近, 考前有些紧张担心在所难免, 考前有些轻度焦虑有助于发掘你的智力潜力, 不要把自己的轻度考试焦虑看得太重, 形成影响考试的负面心态。

1.1 0 增强信心

从现在开始不再做难题, 不再做新的题目, 以免自信心受打击。每一个人掌握知识的程度不一样, 高考的目标就不一样。只要达到了自己能力所及的目标就是高考成功。临考前这几天, 每天挺胸抬头快步走, 有助于增强信心, 要相信自己的力量, 信心是高考成功的灵魂, 只要你有良好的心态就能达到你力所能及的考试目标。

2 考试期间要求

2.1 适当增加营养, 注意卫生

饮食安排要做到食物多样, 谷类为主;要多吃蔬菜和水果, 常吃奶类、豆类或豆制品, 吃适量的鱼、禽、蛋和瘦肉;吃清淡的饮食, 要吃清洁、卫生、不变质的食;不宜用饮料代替白开水;不宜贪凉;不宜午睡时间过久;不宜节食;不宜室内外温差过大;不宜在风口上猛吹。

2.2 要认真遵守学校的各项纪律求

入住酒店要遵守作息时间安排, 讲文明、守纪律、重安全, 认真对待每一场考试。

2.3 调节心态, 消除不必要的烦恼焦虑

保持愉快乐观的情绪, 要学会“关门”, 学会关紧“昨天”和“明天”这两扇门, 过好每一个“今天”, 既不对昨天耿耿于怀, 也不对将来的事忧心忡忡。

摘要:在中国, 目前还是一考定终身, 关系着学生一辈子的前途和幸福。职高的学生对自己的信心本来就不足, 考前准备尤为重要。

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论文范文第6篇

2、高校大学生学业规划研究

3、河南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4、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体系构建

5、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培养探析

6、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四大育人主体、六大育人体系和八大工作方法

7、大学生兼职与学习状况的分析研究

8、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9、大学生网游成瘾的成因及对策解析

10、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培训为解决大学生就业打好基础

11、大学生学业与职业成长规划

12、“十二五”期间高等教育结果公平性的分析

13、基于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大学生学业指导模式

14、开展朋辈职规体验活动,探索大学生学业指导新途径

15、社团参与对大学生职业规划影响的调查研究①

16、目标牵引制与两面市场模型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目标实现方案

17、《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与改革研究

18、大学生开展学业生涯规划的探索

19、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探索就业与学业的有效契合

20、普通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

21、国际化教育背景下预出国留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研究

22、高职院校全程就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23、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专业承诺及其对学业成就与职业规划影响的追踪研究

24、高校退伍复学大学生适应困境状况调查与研究

25、本科生学业有效“增负”的内生动力与实现路径

26、大学生学业倦怠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及干预研究

27、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28、舞动治疗视域下舞蹈运动对大学生心境状态影响研究

29、管理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30、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推进大学生学风建设

31、我国高校大学生学业规划研究现状及其思考

32、水利专业人才培养中学业导师设置及效用发挥研究

33、以职业为导向的大学生学业规划探索

34、有效开展大学生学业规划指导的途径

35、高校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策略的思考与探讨

36、2007四川广电集团客户恳谈会在京举行等

37、对高职生职业规划指导工作的思考

38、大学生兼职对学业发展影响的研究

39、大学生学业规划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

40、“五位一体”本科生导师制对大学生精准督导的作用机制研究

41、大学心理学课程学习需求调查研究

4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融入廉政文化教育研究

43、就业困难大学生就业帮扶对策研究

44、创新就业指导课教学法探索

45、构建专业认证背景下大学生发展性学业指导新体系

46、论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对加强学风建设的影响

47、基于大学生学业与发展视角的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省恩

48、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对于辅导员工作的促进作用分析

49、解读学生社团活动对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上一篇:初中语文基础教学论文范文下一篇:综合实践课探索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