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投资风险分析论文范文

2024-07-14

证券投资风险分析论文范文第1篇

电网投资指的是包括各种电压等级送变电工程、小型基建工程、其他专项工程等与电网基本建设有关的投资。电网工程建设周期较长,短则数月,长则数年,这使得电网投资的成本回收期与盈利周期较长。电网投资小则几百万,多则上亿,项目实施后,短期内成本较难回收。电网企业投资资金主要由折旧、融资和净利润等构成。其中,银行贷款所占比重达50%以上,企业自有资金所占比例相对较小。电网投资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经济发展迅速时,用电量需求增大,对电网的投资需求也随之增大;相反,经济发展缓慢时,用电量需求呈减少趋势,对电网的投资需求也随之减小。另外,电网投资还需考虑国家是否有相关的优惠政策,是否符合环保政策等因素。

综上,电网投资开发周期长,资金规模大,同时受自然、经济、政策等多方面影响,面临着很多不确定性。正是这些投资特点,决定了电网投资过程中存在很多的投资风险,风险分析是电网投资过程中重要的经营管理活动。

2、电网企业投资风险

电网企业投资风险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外部环境,二是技术因素引起的风险,三是投资策略制定及决策因素引起的风险。

2.1外部环境风险

2.1.1自然风险。电网工程项目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气候条件、地质条件不同,对输配电工程会有相应不同的要求。另外,雨雪灾害、台风、地震、洪水、森林大火等自然灾害有可能对电网投资的工程项目造成损毁和破坏。2.1.2经济风险。(1)利率变动引起的风险。该项风险主要体现在项目的推进过程中,由于政策或者经济等各种因素会导致利率的变化,进而会给项目的收益来损失。当利率上升,而投资方采用浮动利率进行融资,其结果必然导致生产成本上升。当利率下降,而投资方采取固定利率融资,必然导致机会成本的提高。(2)汇率变动引起的风险。很多电网项目在建设过程中会通过世界性的金融机构进行融资,汇率的变动就不可避免的给项目建设带来直接的影响。举例而言,当还款时,该币种的汇率相对借款时下降,项目融资成本变小;反之,项目融资成本增加,项目的收益收到影响。(3)通货膨胀带来的风险。通货膨胀是一国经济发展过程面临的普遍问题,主要表现为工资和物价的上涨。一般而言,通货膨胀的幅度和速度会在某一个相对可以预计的范围,但往往也有很多时候会超过正常范围。关于通货膨胀带来的风险,可以通过调值条款进行风险规避。2.1.3政策风险。电网项目投资建设的时间跨度较长,在这个过程中,一些相关的政策难免会发生变更及调整,这些政策的变化会对电网投资带来相应的风险。2.1.4市场风险。(1)销售电价风险。我国的销售电价实行政府定价,统一政策,分级管理。对电网企业来讲,售电所得是其主要收入来源。因此,售电价格微小的变动均影响着整个电力企业的收入。(2)销售电量风险。销售电量与经济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当经济不景气时,销售电量往往也会随之下滑。另外,节能电器的广泛应用也会对售电量的增长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2.1.5土地征用风险。征地是电网工程的重要组成过程,输电线路的铁塔、变电站的站址往往都要涉及到征用农村土地。对于电网投资来说,土地征用补偿费是一笔非常大的支出,所占比重较大,对工程投资影响很大。这期间涉及到政策处理等一系列事情,所包含的不确定性较大。另一方面,在电网项目建设过程中,难免对周围的土地造成一定的破坏,要注重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如水土保持等。

2.2.技术因素引起的风险

(1)前期设计带来的风险。电力投资项目的前期设计包含多个要素,诸如选址、地质勘测、水文调查分析等。前期设计所涉及到的风险主要存在于以下两个方面:设计能力和制度缺陷。当前,国内电网项目建设密集,相关设计单位的任务繁重,设计能力严重不足,常常会存在一个设计人员同时承担多个任务的情况,必然会带来设计与施工两个环节的脱节问题,返工现象不可避免,直接拖延了工程施工时间的同时,也给项目方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关于制度层面,主要是指當下电力项目设计经常不通过招标进行,在设计主体的选择上没有做到最优化,再加上业主的专业度不够,经常会出现边设计边施工的情况,这必然增加了项目风险。(2)工程施工质量引起的风险。质量是所有工程项目的根本,尤其对于大型电网投资来说更是如此。开弓没有回头箭,在工程建设中要保证施工质量,首先要做到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其次,要在施工过程中加强监管,把质量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3)预算超支引起的风险。电网投资项目的建设周期一般比较长,在建设周期内,会有很多物料设备会有比较大的价格波动,甚至会超过项目前期成本预算的波动范畴,当波动比较大时,必然会给项目带来预算超支的风险。(4)完工风险。电网投资项目涉及的范围很广,经常是在复杂的地理地质条件下进行,会遇到很多不可预知的非常事件,给项目的施工时间带来影响。(5)设备风险。设备风险主要指的是电网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的维护风险。由于行业自身的特点,电网投资项目涉及到的设备通常都是大型设备,价值高,结构复杂,加上作业环境往往很恶劣,这无疑会增加设备的维护、检修风险。

2.3投资策略制定及决策因素引起的风险

投资决策是项目建设的重要环节,不论何种行业,投资决策都具备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并受行业相关因素的制约。投资决策是决定一项投资成败的关键。电网项目投资中,企业所面临的的决策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电网负荷预测准确度风险。在做电网项目投资决策前,需要对电网的负荷增长做出准确的预估,过高,或者过低,都将给项目稳定性以及后期的持续运营带来影响。如果对未来负荷预测过高,按照高标准的投资会带来设备的闲置和浪费,项目投资的收益率大受影响。反之,预测负荷过低,项目建成后很快不能适应实际要求,出现网路阻塞或者设备过度运转,给网路的稳定运行带来隐患。(2)融资适度风险。电网投资项目往往规模比较大,资金的需求也比较大,单靠电网企业自身的现金流往往不能满足,就需要进行融资。而融资也是专业性比较强的任务,需要跟项目的建设进度相匹配,分阶段进行。也就是说融资额度要跟项目实际需要一致,不能出现资金短缺,影响了建设进度,又不能过度融资,造成融资冗余,带来不必要的利息成本,给电网项目投资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3)区域发展协调风险。电网项目投资需要特别考虑区域协调统筹一致性,电网投资项目不是孤立的个体,必须整个区域统筹考虑。换言之,在电网投资决策之初要考虑项目所涉及的各个级别的电网企业之间的投资规模是否相互匹配,根据相互之间的电压等级和负荷变化情况决定投资的规模。这样才能保证不出现输电瓶颈,各个电压等级的分区容载比以及电网容载比都符合规程的规定,各级电网之间均衡发展。(4)网电协调风险。目前,国内电力市场是电厂和电网分离运作的模式,由于运营主体各自独立,由此造成了电网公司和电厂都是各自独立做规划方案,这给项目的投资决策带来很大的挑战。部分的利益最大化与整体的利益最大化并不一致,电厂的设备选择以及选址都是从其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考量,对于项目决策来说,需要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来考量项目收益,实现项目投资的综合效益最大化。

3、电网企业投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电网的投资需求来源于多个因素,既有经济发展的宏观因素需求,又有电网企业本身发展的微观因素需求。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搜集, 确定具体的影响因素如图1所示。

图1 电网企业投资需求因素指标体系

对图1进行分析,从电力供应这个层面出发,电网企业投资时要考虑的是装机容量、电源结构、电源分布等。从负荷需求这个层面出发电网企业投资时要考虑负荷特性、电力电量、负荷分布等。从安全可靠的角度看,电网企业投资要考虑到短路电流、暂态稳定、安全备用、连锁故障、静态稳定等因素。从经济运行的角度看,电网企业投资要考虑到网损率、设备利用率、输电能力等因素。从结构是否合理的角度看,电网企业投资要考虑到电压等级结构、网络结构等因素。从品质是否优良的角度看,电网企业投资要考虑到电压合格率、频率合格率等因素。从国民经济的角度看,电网企业投资要考虑到经济结构、经济总量、经济布局等因素。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电网企业投资要考虑到人口总量、城市化进程、城镇布局、供电面积等方面的影响。除了以上分析的影响因素以外,电网企业投资还需要考虑环保以及气候等多方面的影响因素。根据电网企业投资风险因素指标体系,可进行相应的风险分析及管理。

4、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电网企业所面临的投资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相应的增加了电网投资的不确定性。为了提高电网资金的使用效率、增强电网成本管控水平、需要对电网企业的投资风险进行分析。本文从多个角度分析了电网企业投资风险,建立了电网企业投资需求因素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使得对电网投资的风险可以从多角度全方位进行综合分析,提高了电网投资管理的精益化水平。

证券投资风险分析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风险投资;科技;比较;发展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学技术创新迅猛发展,科技的作用越来越凸显,而经济的增长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又密不可分。然而促进科技创新的,通常是风险投资。风险投资的特点就是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与很高的投资风险并存,它是为新生行业或企业提供股权资本的一种投资行为。一般来说,风险投资的主要服务对象是高新技术产业。我们从美、日、英等一些发达国家的成功案例可以找到风险投资是如何成为服务经济增长、服务高科技产业发展、改善市场经济金融体系的重要力量和手段。我国的风险投资起步较晚,发展势头良好,但我国的投资机制和环境乃至于其他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纵观西方发达国家风险投资的发展历程,不得不令人深思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种环境造就了其风险投资的巨大发展,再回头看看我国的风险投资,又是什么因素阻碍了其长足的进步。因此,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风险投资较成功的美国和英国,通过这两个国家与我国的风险投资进行比较,分析其从发展历程、制度政策、投资机构组织形式、资金来源、投资领域、退出机制各方面,从而提出完善我国风险投资的合理建议,以指导我国风险投资的实践。

一、中国与美国、英国风险投资的比较

(一)从发展历程来比较

1. 美国

美国是风险投基金的发源地,是现代风险投资业的“创始人”和“领跑者”。

(1)1946年,美国研究与发展公司(America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rporation,简称ARD)成立,它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专业性风险投资机构。它的出现,对美国风险投资基金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20世纪70年代前,由于缺乏完善的制度和政策环境,美国的风险投资行业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阶段。

(3)20世纪70年代,高科技行业的兴起使美国认识到完善制度与政策环境的必要性,随着相关制度和法规的完善及会员机构的成立,重新激起了机构投资者将投资目光锁定在风险投资,使美国风险投资基金开始步入高速发展时期。风险公司融资规模从1980年到1987年,8年增长了近7倍,达到40亿美元的水平。

(4)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美国经济发展的黄金年代,风险投资行业也在经历黄金发展时期,与高科技产业一起在上世纪末大放异彩。

经过近50年时间的发展,美国的风险投资行业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生活的发展和提高,即使遭受到了网络泡沫经济破灭的影响,发展一度停滞,但不可否认,风险投资在美国过去20年的经济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在美国,风险投资行业发展完善、体制健全,成为美国新经济发展的引擎助推器。到2012年,美国风险投资总额达到283亿美元,共完成了3267笔投资。

2. 英国

英国风险投资行业是欧洲发展最早且最充分的国家。

(1)1945年,英国成立了一家工商业金融公司(ICFC),后改名为工业投资者公司(Investor in Industry)。ICFC 公司的主要业务就是提供远期债务组合工作进行融资,服务对象是正在成长中的小型公司。英国的风险投资业在上世纪60年代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2)上世纪80年代,为鼓励应该风险投资发展,英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这些政策主要包括“税收优惠”、“贷款担保计划”和“企业扩大计划”等,使英国的风险投资行业真正进入第一个蓬勃发展时期。进入80年代中期,积累了丰富经验的美国风险投资经理来到英国,把他们的先进经验带到了英国,在各个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经过10多年的持续发展,全国风险资本总额于1989年达到顶峰,其独立的专业性风险投资基金总额为16.84英镑,90%投资在英国本土。

(3)而后持续下降,在1992年进入最低谷,其独立的专业性风险投资基金总额降至3.47亿英镑。随后,英国风险投资行业又反弹发展,是目前整个欧洲风险投资中最发达的国家,投资总额在整个欧洲风险投资中占一半左右,向1200家公司投资的总额超过了20亿英镑。

3. 中国

(1)1985年9月,我国第一家风险投资公司——中国新技术风险投资公司成立,公司的成立标志着我国风险投资行业的正式启运。

(2)1985~1990年,先期探索阶段。我国提出要发展风险投资是在1986年,当时发布了《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科技风险投资基金”或“科技发展基金”在我国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但未能取得预期效果。

(3)1991~1997年,开始兴起的民间风险投资初步发展阶段。上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产业结构调整、科技成果转化,新兴中小企业的创立与发展需要资金运作,他们把目光瞄准了风险投资。此时,我国的社会资金配置开始出现新变化。

(4)1998年以来,进入全面加速启动阶段。1998年的两会,“发展我国科技风险投资事业”的政协一号提案受到各方关注。1999年8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一个加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纲领性文件——《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这对我国发展风险投资事业奠定了良好的政策基础,创造了大的社会环境。

从上述中国风险投资的发展历程,可以直观的了解到,我国的风险投资行业相比其他发达国家起步较晚,直到今天,中国风险投资在快速发展历程中仍然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问题,例如: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滞后的问题、投资总量相对匮乏的问题、退出渠道比较欠缺的问题、相关机构跟不上等,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仍然很大,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从投资机构来比较

1. 美国

在美国,有限合伙制是风险投资基金的主要组织形式,约占全部风险投资基金的66.6%;其他,公司或金融机构及其附属机构、私人风险投资公司、非有限合伙人制的小型企业公司分别占14%、9%和8%。

2. 英国

英国和美国不同,它的投资机构组织种类较多,包括有限合伙制、英国投资信托公司、风险资本信托、在英国的外国公司和外国单位信托等。其中,数新托基金最具代表性,它免去了个人所得税和资本收益税。

3. 中国

我国风险投资机构以政府主导型风险投资公司为主,其他如信托基金和合伙制的只占不到十分之一的比例。目前来看,我国的风险投资的公司型基金主要是封闭式管理,相比其他而言,它具有有利筹集资金、运营难度小、投资长期性等优势,但这种风险投资公司的管理模式相对保守,存在一定劣势,例如对投资专家没有激励作用、项目经理权利过大、运营成本和代理成本偏高等。

(三)从投资领域来比较

1. 美国

通过研究历史发现,美国的风险投资某种程度上引导了美国的科技发展。在某个领域有科技突破,或者处于行业发展初期,风险投资家总能不期而至,敏锐的嗅到其中的巨大商机,细数美国风险投资比较集中的领域:电子、互联网、生物、医药医疗、通讯……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风险投资资本对美国这些高科技领域所引起的促进作用,全球IT行业中的知名龙头企业微软和因特尔就是依托了风险投资而一步步发展起来的,这些行业引导着美国经济快速发展,从而使美国始终处于科技和经济的领先地位。

2. 英国

英国的计算机相关产业投资机会少,所以它的风险投资资本领域就要比美国广泛,只要能有较高利润回报的产业,都会成为他们投资的对象。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产业,当然也包括其他传统行业。此外,英国风险投资的方向趋向多元化且国际化。

3. 中国

我国风险投资的重点是广义IT(包括互联网、通信、电信),工业和生物/医药。国内风险资本国际化很低,受我国风险投资发展阶段的影响,导致投资企业规模小,范围有限,大多只在国内进行投资,在国际上份额很少,没有话语权。

二、对我国风险投资行业的启示

(一)从政策支持和法律制度上给中国风险投资提供良好的软环境

政府应当制定并且调整有关财政与税收的政策,以保障风险投资顺利进行,降低风险投资风险,减少个人投资者顾虑。首先,可以加大政策支持,出台对风险投资项目的税收优惠政策,其次,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提出,也应该要做好建设风险投资强国的准备,这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依托的。风险投资不仅对新兴产业的发展有利,更可以完善我国的科技创新体系。

要发展风险投资,法律法规必须要跟得上,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是保障风险投资机制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因此我国应尽快出台相关法律,规范约束风险投资公司,使其运作有法可依,从而使风险投资公司在资金募集、项目选择、知识产权维护、所有者权益转让方面的利益能够在安全的环境下运营。

(二)改变我国风投机构组织形式

在风险投资基金组织形式中,约束激励机制和成本控制机制最为有效的是有限合伙制。但这种形式却受到在中国受到羁绊,主要是法律方面的因素,没有一部全国性的关于有限合伙法的支撑,也无法像美国有限合伙制那样得到税收政策上的优惠。另外,中国也缺少经验丰富的风险投资专家,缺少可以建立起长期合作、共同信任的各国合伙人和投资者。在现阶段,我国重要一步是应该先建立起好的风险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同时,与外资合作设立的风险投资基金也是一个可行的选择。与外资合作设立风险投资基金不仅可以引进国外先进的风险基金管理经验,同时也可以借助合资风险投资基金以及他们先进的管理经验,培育国内的风险企业,加快我国风险企业的发展步伐。

(三)探索多层次多渠道退出机制

我国应加快建设资本市场体系,逐步建立完善二级市场。同时,可以借鉴海外资本市场实现创业资本退出的经验,鼓励创业板块到海外上市,实现创业资本的成功退出。此外,应该不断完善建设我国风险投资产权交易制度,促进风险投资退出中兼并、收购的比例。

参考文献:

[1]张欣.关于我国其风险投资管理的研究[J].财会研究,2013(29).

[2]魏建国,龚克.英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研究[J].会计之友,2010(06).

[3]陈洋帆.国际风险投资与其对中国风险投资的启发[J].中国商贸,2009(05).

[4]王春燕.风险投资比较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02).

[5]华蓉晖.美国、英国和以色列三国风险投资业的比较与启示[J].经济师,2009(02).

[6]吴佳龙,齐芯.中美风险投资的比较分析以及对我国风险投资的借鉴[J].财会通讯,2011(16).

[7]金永红.风险投资资金供给状况的国际比较研究[J].科技信息,2013(18).

[8]徐东.风险投资基金组织形式国际比较及我国的选择[J].财会月刊,2008(17).

[9]景羚.浅论美国风险投资和风投在我国的发展[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18).

[10]仲科.中国风险投资发展现状及政府的支持措施研究[J].现代企业,2013(09).

(作者单位:中信银行太原分行)

证券投资风险分析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债券成为企业及政府融资的一种方式,也为投资者提供了投资途径,企业投资债券能够从中获得较高的收益。因此,一些企业较为热衷于债券类投资,然而,企业债券投资存在一定的风险。本文从企业债券投资现状入手,以期分析企业债券投资中存在的风险,进而为应对风险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企业债券投资;风险;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及金融的发展,我国债券发行变革得到推进,为企业融资提供了较为便捷有效的途径,也受到企业的欢迎。债券融资不仅能够使企业筹款成本下降,优化资本配置,还能转移和分散投资风险。债券融资为投资者提供投资平台。但这种投资平台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性,要求投资者必须具备一定的风险控制及管理能力。本文从企业债券融资现状入手,对企业债券投资风险及其应对措施进行分析探讨。

一、企业债券融资现状

债券融资能够为企业筹资提供良好的途径,有利于企业优化融资结构和资本配置,有利于降低企业金融风险。随着金融业及债券融资的发展,我国企业债券发行量大幅上升,债券品种及发行方式也大幅增加,债券存量及发行规模等也有极大提升。同时,债券融资市场得到完善和不断变革,且取得了重大成就,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尽管如此,我国债券融资仍处在发展初期,在规避风险和优化资源配置方面市场作用尚未能充分发挥。当前,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不管是大中型企业还是小企业,只要符合债券发行条件均能发行债券,使债券发行的主体呈现多元化的特征。企业可以以短期债券、集合债券、中期票据、企业债券等形式进行融资,还能够按照债务偿还及融资计划来发行长期、短期及中期等形式的债券。债券发行是可以采用抵押、担保、无担保、经营权、使用权抵押等形式。尽管企业债券融资取得极大成就,但其市场化程度还较低,不能满足现行市场及企业发展需要。尤其是同发达国家相比,其交易机制及市场紧密度、参与制度等方面还不够完善,债券市场运行效率还相对较低。这表明,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空间巨大,市场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变革,以适应经济及企业融资需求。

二、企业债券投资存在的风险

(一)收益风险

高收益是企业投资债券的主要目的,通常情况下,企业 债券收益明显高于银行存款收益,且相对较为稳定。然而,当前我国企业债券多为平台债和产业债,这类债券的融资具有一定公益性,偿债能力存在不足的风险。而此类债券占企业债券存量的90%以上。若从政府融资平台偿还能力上看,该平台的偿还能力非常有限。相关调查显示,将近四成的企业认为企业融资项目收益难以偿还融资债券应付的本息,企业资产报酬率低于债券发行平台的票息率,有些企业的回报率甚至更低。由此可见,企业债券投资的收益也是不稳定的,有时甚至要远低于银行存款利息。作为企业债券投资者应充分认识到这点。

(二)政策性风险

以前,平台债券融资中,地方政府成为债券发行企业的担保者,对该企业的偿债可以兜底。国务院在2014年下发文件要求地方政府不再行兜底性担保,要逐渐消化和置换掉平台类企业债券,并极快其转型发展,以增强债券融资的市场化功能。

(三)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主要包括债券存续期间的监管风险和债券发行中介机构的信用风险。企业债券的发行期限通常时间较长,如果出现信息不对等,披露不规范或不及时,就不能有效地保护债券投资者的利益,进而导致债券偿还风险的增加。这主要是监管部门的监管不力甚至缺失,进而导致企业债券信息披露不规范、不及时,导致企业债券投资风险加大。此外,债券发行中介机构未能尽职尽责,信用等级不高,存在弄虚作假等现象。这里的中介机构主要是指企业信用评级及债券承销商等机构。有调查显示将近两成的债券承销商不定期回访债券企业,对融资项目进展情况、企业偿还能力等不能及时了解和掌握。在企业信用评级方面,由于债券发行企业要向信用评级单位支付一定的费用,这给信用评级留有较大的操作空间,极易出现虚假评级及恶性竞争等现象。

三、应对企业债券投资风险的相应措施

(一)推进企业债券改革,鼓励境外融资

稳定企业债券投资收益就必须不断改革企业债券融资模式,使企业债券融资平台多元化,融资期限多样化。鼓励企业融资走向国际化,并以此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鼓励和推进企业发行企业境外债券。相关部门应做好相应的发行审批手续,为企业境外发行债券提供服务。同时,对政府平台企业融资要防范其潜在风险,并构建风险管理及评估的机制,为企业债券投资降低风险和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二)强化金融市场分析,防范债券投资风险

企业债券投资者应关注政策对象和经济发展状况,认真分析市场,正确认识风险同收益间的平衡,根据自身承受市场风险的能力来采取回避风险的措施。利用组合投资等投资的多样化来降低和弱化风险。同时应根据市场变化不断调整投资,做好投资规划,实行短期、长期等不同期限相结合的投资方式来分散和规避债券投资风险。

(三)构建信用环境,强化融资监管

企业债券投资的系统性风险主要是信用方面造成的。因此,应构建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并以此来强化企业债券融资监管,建立信用服务平台和公示、查询债券发行企业及其相关中介机构的专栏,对相关信息实行透明化管理,及时向社会发布发行债券企业及中介机构的相关信息,接受公众的监督。对于无信、失信的企业及中介机构应拉入黑名单,并依法惩处其涉事人员的法律责任。企业债券存续期间应完善监管体系,及时规范披露发行债券企业的相关信息,尤其是对筹资的使用情况、项目进展情况等信息进行定期披露,增强信息的准确性和透明度,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和专人来接受企业债券投资人对第三方机构、发行债券企业的咨询及相关投诉,并及时会同有关部门查实处理。

总之,企业债券发行为企业融资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但其中也存在诸多风险。对于企业债券投资者而言,应时刻关注市场变化并认真分析市场,根据自身能力来承受债券投资风险,并及时采取规避措施来化解和分散投资风险。同时,政府也应不断推进企业债券发行制度改革,增强企业债券融资的市场功能发挥,完善相应的监管制度和诚信体系,以规避债券发行带来的系统性风险,为企业融资及社会稳定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刘俊.企业债券投资风险控制技巧[J].中国农村金融,2014,17:65-66.

[2]洪艳蓉.公司的信用与评价以公司债券发行限额的存废为例[J].中外法学,2015,01:113-129.

[3]张明哲.透视民营企业债券违约风险[J].中国邮政,2016,06:36-37.

作者简介:

李之光(1984-),男,河南省新密市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金融市场。

证券投资风险分析论文范文第4篇

面对缅方突如其来的密松电站搁置令,电站合作方之一的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发言人一再表示“非常震惊”。密松电站项目一旦搁置,可能致使中电投前期的建设成果付诸东流。

2011年10月18日,中国水电(证券代码:601669)成为上市IPO的股票。出乎意料的是该股票当天隆重上线后,完全没有某些预测要跌破发行价的迹象,其走势竟然一路飘红,最终的换手率达到90%以上,直逼历史峰值,为此还触发临停机制。中国水电成为今年以来新股上市的一匹名副其实的“黑马”。

然而,中国水电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从最初的调减融资规模,到终于成功上市发行;从首发日的飘红涨停,到次日的大跌7.78%,中国水电在A股市场上也玩起了过山车。也许,日前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在缅甸投资建设的水电项目面临停建的消息,在给这些水电巨头的境外投资安全笼罩一层淡淡隐忧的同时,也隐现水电投资企业高收益与高风险的博弈。

2011年9月30日,在新中国成立62周年举国欢庆之际,缅甸总统吴登盛在联邦议会宣布,在他任期内,政府将搁置一项由中缅两国合作兴建的有争议水电工程——密松电站。面对缅方突如其来的密松电站搁置令,电站合作方之一的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发言人一再表示“非常震惊”。密松电站项目一旦搁置,可能致使中电投前期的建设成果付诸东流。

近几年,中国企业跨国投资渐成风潮,而由于风险控制不到位,造成中国一些跨国投资折戟海外,项目出现亏损。而此次中缅密松水电投资项目被搁置再一次让中国境外投资的盈亏问题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在世界经济日新月异的当今时代,水电已是世界上最成熟、最经济的可再生清洁能源。随着全球一体化经济的迅猛发展,跨国水电投资已经成为投资者越来越热衷的项目,然而伴之而来的投资争端和潜在风险也越来越多。众所周知,水电投资的利润是丰厚的,然而任何时候利益和风险都是同时存在的,利润的空间有多大,其承担的风险就有多大,如何有效保护自己的利益,如何规避风险,这一直都是水电项目投资者们所探究的热点和难点。

中国水利水电发展势头强劲

稳坐世界跨国水电投资半壁江山

2010年10月11日,中国最大水力发电公司长江电力与俄罗斯最大的独立电力公司EuroSibEnergo签订框架合作协议,将共同合作开发俄罗斯的水力发电项目。不仅在俄罗斯,中国在世界众多国家都建设了水电站,如苏丹麦洛维电站、马来西亚巴贡电站、柬埔寨甘再电站等。这些只是中国水利水电走向国际的一个缩影。

从1910年在云南石龙坝兴建第一座水电站至今,中国水利水电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已走过了百年的历程。进入2000年以后,随着国内水电设计、施工技术和设备制造的快速发展,尤其是随着国家电力体制改革,中国水电建设集团、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和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成立后,中国水电在国际水电市场竞争舞台上迅速崛起,影响力越来越大,领先优势越来越明显。

早期,中国水电业务的传统区域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洲和非洲,但近十年来中国水电在区域市场的开发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成功地在中东和中亚承接了一批大中型水电站,如伊朗RUDBAR电站和莫拉萨德拉水电站。中国水电建设集团与厄瓜多尔CCS项目签署的EPC合同,彻底打破了中国水电在拉美市场零市场的局面。

经过60年的水电建设,中国电力三大企业凭借优秀的水电建设成果和先进的机电制造技术,已经成为国际水电工程建设领域的知名品牌,其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仅中国水电建设集团一家就先后在亚、非、欧、美的5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工程承包建设和经济技术合作,拥有国际水利水电建设50%的国际市场份额,在国际上成为中国水电建设行业的第一品牌和行业代表。

跨国水电投资开拓国际市场

中国和东道国受益多多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资本的国际流动愈益加强。 跨国水电投资不仅能够促进东道国产业结构的升级,而且对中国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在跨国投资过程中,中国既可以获得新的市场,建立中国水电的跨国体系,提高经济效益,又可以节约水电开发的综合费用,可以说跨国水电投资是中国开拓国际市场、支持中国水电产业扩张的有效途径。

中国从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已经有了10多年的历史,凭借着优异的业绩、先进可靠的技术、成熟的经验、丰富和相对低廉的人力资源成本,成功建设了许多设计标准高、施工难度大、技术复杂、规模庞大的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水利水电施工技术及运营管理能力在全球处于领先水平,在国际上竞争优势日益凸显。

在中国水电国际业务发展的过程中,中国水电年营业额每年都在以30%的速度增长,且速度仍在不断加快。近几年承接10亿美元、20亿美元的特大型项目也不在少数。2010年,中国水电国际业务实现营业收入263.16亿元,占其营业收入总额的25.93%,新签合同457.01亿元,增幅53.63%。国际业务营业收入比重从2008年的23.48%提高至2010年的25.93%。就以中国水电建设集团为例, 2008年、2009年及2010年的海外工程承包业务毛利率水平分别为14.34%、16.89%及16.94%,海外业务毛利率水平高于国内业务毛利率水平。2010年,中国水电海外业务毛利为44.57亿元,占公司毛利总额的35.20%,成为中国水电公司持续发展的强力引擎。

2011年,我国水电承包企业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和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三家水电企业在美国《工程新闻记录》(ENR)发布的2011年度全球最大225家国际承包商榜单中均榜上有名,三家公司国际工程营业额在国际上位列第24位、第71位和第115位。

在获得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中国企业在跨国水电投资过程中从境外学到了一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锻炼和培养出一批国际化经营人才。例如:在欧美这些经济技术、信息技术比较发达的地方,中方通过与东道国企业、人员的接触,了解了很多有关水电市场、技术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信息和经营管理经验。在与东道国联合进行水利建设时,中国企业也引进了一些通过其他途径难以获得的先进技术,这对中国水利建设和更广泛地参与国际竞争将产生积极影响。

跨国水电开发不仅能给中国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给东道国带来不可估量的综合效益。水资源代替原煤发电,不仅减少了成本,也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有效地改善了东道国的生态环境。水电站的建设使东道国的水利交通大大改善,降低了水路货运业成本,促进东道国的航运发展,还可以有效地调控水资源、改善水质,减少洪灾。与此同时,水电建设还可以给当地的灌溉、供水、旅游、养殖等方面提供便利的条件,促进区域性剩余劳动力就业。

跨国水电投资的水利建设在改善东道国的区域生态环境的同时,还让东道国在零投入的情况下增强了区域电网的覆盖面积,缓解了区域用电紧张的状况,降低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成本,当地经济收入水平也得以提高,这对促进东道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作用。

受各种因素制约

境外水电投资风险大

跨国水电投资虽然能给投资方和东道国带来巨额的经济效益,但是在投资过程中潜在的风险也是不可忽视的。

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的水利建设虽然积累了大量的动态风险资料和操作经验,但是自从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并没有制定关于海外投资的统一法律保障体系,金融咨询、投行、评级等中介配套服务机制也没有相应跟上。与此同时,跨国水电项目的性质、国内水电机制体制落后以及境外投资特点的复杂性等不确定因素,造成跨国水电投资风险极大。

BOT项目(即由政府特许私人机构筹集资金建设基础设施并对其管理和经营)虽备受青睐,但优势弊端参半。近年来,跨国BOT投资与建设方式被一些发展中国家用来进行其基础设施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引起了世界范围广泛的关注,同时也引起了中国的青睐。中国之所以选择跨国水电BOT项目,是因为BOT自身有一些优势。BOT 作为一种向私人融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模式,其建设资金来源主要是外资或民间的闲置资金,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政府在基础设施投资方面的不足,减轻了水利建设项目对国家财政的压力和外债的负担。同时它直接利用外资渠道,利于加快水电基础建设和国际间的接轨。其次,东道国为了鼓励投资者投资水电项目建设,一般对跨国水电BOT 项目会提供行政、法律、经济上的支持,这就减少了投资方的风险。

然而,对于中创企业来讲,BOT虽然有众多的优势,但是它在实施过程中也显现了一些弊端。

BOT项目一般从投资方内部审计、审计批准,到报发改委的批准和外汇管理局的批准,以及在国外的申报程序,到最后项目开工,其周期很长。如果投资方没有足够的精力、人员、资金支持,完成一个BOT项目是极其困难的。其次,在 BOT这种特殊的融资方式中,一般都要求东道国政府或机构对项目的融资给予一定的担保和必要的政策支持。如果东道国的法律和投资环境不健全,管理体制不完善,价格体制不合理,这些都有可能导致项目失利。由于我国的人民币目前尚未实行与国际货币的自由兑换,BOT项目的外汇风险明显存在。近年来人民币升值空间增大,项目投资加大,其收益却大大缩水。项目的投资者为了摆脱汇率风险,往往会以苛刻的回报条件、回报率和回收期限来冲抵外汇风险。因此,汇率问题始终是贯穿 BOT融资中的难题。

国内水电机制落后,制约国际化发展。由于中国企业长时间缺席国际市场竞争,中国电力企业在不同程度存在国际经营管理能力偏低,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手段、专业能力与世界同类一流企业相比存在一定差距。此外,目前国内建设管理体制存在的产业细分、业务领域细分、行业壁垒等等,弱化了中国建筑企业国际竞争力和全产业链成长能力。国内和国际的规则与标准不接轨,这就影响了国际上对中国水电的认知度。

其次,中国目前水利投资的机会配置模式是根深蒂固的,跨国水利投资建设基本上是依赖政府投资为主,但是政府的投资是非常有限的,资金缺口仍然巨大。再者由于水电建设是公益性极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报慢,因此企业融资筹资十分困难。在此情况下,中国水电企业只能向银行借贷,而企业负债率过高,资本能力不足,则会制约企业国际水电业务的升级转型。

境外投资环境复杂多变,风险困难重重。水电投资是一项投资周期长的项目,在这一过程中,地质勘探、水文资料收集、可行性研究、施工图设计、采购等是一个耗时长久且花费巨大的过程。俗语说:“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对东道国的国情、政策、环境了解得不透彻,这使中国水电“走出去”要面对重重的困难和风险。跨国水电投资与东道国的政策密切相关,水资源开发和电站建设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而各国水电投资引资政策大多处在初期,尚不完善,投资环境及政策风险较大。

在投资硬环境中,如果东道国的基础设施落后,气候恶劣以及地理条件复杂,对水电项目投资都是不利的。在技术风险上,地质地基条件、材料供应、设备供应、工程变更、技术规范、设计与施工等都是常规性的不可避免的风险。例如:中国在2009年与沙特签署的麦加轻轨项目,由于施工区域严重缺水,地处高温和特大风沙区,夏季地表的最高温度可达到70摄氏度左右,自然环境十分恶劣。正常情况下,这样的工程建设周期应该不低于2年,可是中铁建的时间只有16个月,致使中铁建在此项目上亏损了41亿元。

在着手跨国水电项目投资之前,水电项目可行性研究是必不可少的阶段,而这个阶段是投资开发决策活动中花费最多、耗时最长而又重要的一环,可行性研究工作对项目投资风险影响也比较大,若研究不细不准,就会遗漏很多问题,为投资留下很多隐患和不确定因素,甚至导致投资失误,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如投资对象突然改变工期,增加了成本;或者拆迁慢,导致工期进展缓慢,又或者在人力资源上有些国家实施的8小时工作制,而中国企业则认为国外采取的也是三班倒的24小时施工方式……这些可行性研究都是不可忽略的。

在金融风险上,如果投资方对工程投入的资金不足,工程将无法继续推进;然而投资过度集中却又容易引发东道国的疑虑。有些东道国对外汇采取垄断政策,对外来资金进出卡得很紧,这就导致投资方资金渠道不畅。还有些国家受政治影响,金融秩序混乱,使投资方无法筹集资金,也不敢将资金投入东道国。相反,有些东道国对外来资金管理宽松,会让股票或外汇投机商有可乘之机,巨额资金流向突然变化引起汇率突变。

当然,更不可避免的是国家政局动荡等带来的不可抗力风险。中国的水电项目投资主要是环境相对恶劣的亚洲、非洲地区,受政治风险影响极大。如果跨国水电投资所在的东道国出现局势动荡、政策多变、对外关系反常、权力部门腐败、政府信誉差、法制不完善等状况,那些在建和已经投入使用的工程都会受到极大影响,参与其中的中国企业也会遭受巨大损失。

科学管理 有效规避风险

跨国水电投资属直接投资,在水电项目生命周期全过程中,会出现各种不确定因素,所以要加强风险管理,增强风险识别意识。掌握科学合理的风险分析方法,对跨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不同的风险采取有效和具有针对性的控制手段是必需的。

由于水电项目投资周期长,一次性投资大,因此,企业在开展投资业务时,如果全力倾注在一个较大的水电项目上,风险极大,所以在投资前要谨慎而扎实地开展投资决策前的风险调查和论证工作,做好商情调研,分别从投资环境和项目本身即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把风险分析贯穿于可行性研究的全过程,选择良好的投资项目组合,实行投资经营多元化,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在境外投资前,中国企业要及时评估投资对象国的国家风险,大力发展跨国水电投资保险业务。借鉴国际经验,中国政府应该重点建立跨国水电投资基金。该基金应包括跨国水电投资信贷基金、跨国水电保险基金和政策性的跨国水电投资保险。而政策性的跨国水电投资保险则是针对中国企业的跨国水电投资因发生非常风险难以收回投资时,补偿投资者的损失而设立的保险。重点保障发生战争、内乱导致的不能执行合同的政策性风险;企业经营者的海外投资被没收、征用造成的风险;东道国因外汇不足而限制外汇兑换、拖延付款以及限制进口造成的经济性风险。

针对国际业务经营的诸多风险,中国企业对内要坚持严控资产负债率超常上升、规模超能力无效增长和现金流异常现象;强化企业风险管控,努力开源增收、扩展市场需求空间,确保企业持续稳步发展。对外要选择合适的投资方式和合作伙伴。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海外投资战略,可考虑与东道国当地企业合资经营,或以自身优势业务为核心进行独资经营等。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国际市场,降低海外经营的风险。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应该为企业创造对外投资安全环境,积极推进和签订境外投资有效的政府间协定。首先,加快与有关国家签订投资保护协定,以保护我国投资者使其免受因发生战争、汇款限制等非常风险而带来的损失,保障我国投资者与投资对象国企业同样享受国民待遇与最惠国待遇。其次,加快与有关国家签订避免双重征税协定,以简化境外投资的国际税收问题,避免税收摩擦,减轻企业负担。

在中国企业跨国投资实践过程中,风险贯穿项目建设的始终。风险是不可避免的,只有通过对项目的风险因素高度重视,提出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才有可能减少风险所带来的损失。尽管中国的跨国水电投资之前遭遇了不少磨难,但是中国水电发展还是迈着矫健的步伐行走在国际的水电舞台上。

随着中国水电人通过一系列海外项目的实施,面对各种困难和风险,中国逐渐积累了越来越多的跨国投资经验,特别是国际项目管理能力、风险防控能力、融资理财能力等方面有了独树一帜的经验,这让中国的水电建设在国际水电市场上有了一席之地。

相信在不久的未来,世界各地都会留下中国水电人的足迹,为中国水利建设史留下光辉的一页。

证券投资风险分析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目前,债券投资业务已成为银行拓宽资金运用渠道和改善资产结构的主要工具,债券投资收益已成为银行收入的重要来源,但银行在债券投资业务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等方面的问题逐步显露,其潜在风险应给予关注。本文总结了我国银行业债券投资现状,揭示了我国银行债券投资业务面临的主要风险,提出了防控我国银行业债券投资业务风险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银行;债券投资;风险;建议

一、我国银行业债券投资现状

近年来,随着债券业务市场深度、广度的不断扩展和银行业债券投资业务的迅速发展,债券业务对银行业的重要性正不断上升。同我国金融领域中的其它部分一样,我国债券业务正向市场化有序推进,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参与者类型日趋多元化,债券种类呈现多样性,信用层次不断丰富。从债券发行人看,范围由2004年的人民银行、财政部、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和企业延伸到目前的铁道部、非银行金融机构、国际开发机构;从投资范围看,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债券品种由2004年的国债、政策性金融债、企业债和商业银行用于补充资本的次级债扩大到政策性银行债、普通金融债、短期融资券、资产支持债券、混合资本债券和地方政府债等十余个品种。从债券投资者看,目前已有银行、证券公司、基金、保险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信用社、财务公司和企业等类型的投资者,且户数在2009年末已达9247家,较2004年末上升了132.16%。从市场容量看.整个市场2009年累计发行债券4.9万亿元,年末债券托管额达13万亿元:分别较2004年和2004年末增长106.66%、182.61%。

受政策、市场和自身特点三方面因素影响,银行投资债券市场的意愿较高。一是宏观调控政策促使银行加大债券投资。受宏观调控政策的持续影响,银行的信贷投放规模被严格控制,债券市场进而成为银行配置资产的一个重要渠道。此外,存款准备金的连续上调也促使银行增大了对流动性资产的配置。上述现象在2008年及之前几年的宏观调控中均曾反复出现。二是银行间债券市场在广度和深度上的迅速发展改善了银行债券投资的市场环境。债券市场参与者量上的迅速增加和类型上的多元化,为银行提供了更多不同投资取向的交易对手,提高了交易成功的概率;债券发行量的扩大则有利于银行更自由地调整资产结构,使银行的资产管理具有更大的回旋余地。三是银行制度成为投资债券的内在因素。在我国分业经营的管理制度下,银行的资产配置受到严格限定,使债券成为除信贷投放外另一重要资产配置方式。这对小银行业机构尤为明显。此类银行均存在经营规模狭小、营业网点不足、产品创新乏力、营销能力较弱的特点。在市场狭小,优质客户资源有限、中小企业利润偏低的市场背景下,处于竞争优质客户乏力,培育小客户成本过高,无力独自研究和推出新产品的不利地位,限制了贷款业务的发展。相对而言,银行间债券投资业务具有经营成本低廉、参与者市场地位平等、交易可控性强、不需营业网点支持、利息收益相对稳定的特点,有效规避了小银行的市场竞争短板。并可使其通过对债券期限结构的合理配置,兼顾资产流动性需求。

二、我国银行业债券投资业务面临的风险

我国债券业务还处于新兴发展时期,风险管理体系并不健全,风险的控制更多依靠银行间债券市场对债券发行人和市场参与者严格的准人限制这一行政审批手段。债券风险管理相对于业务发展尤为迟缓,更难以抵御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债券风险。

(一)风险投资策略不明确

我国大部分银行,特别是小银行。近年虽已展开了对债券市场的分析研究,但受专业人才缺乏、内外信息资源不足的影响,研究仅处于起步阶段,多集中于单项业务或局部问题,缺乏系统性研究,不足以从全行视角出发为债券投资提供系统性的前瞻指导,未能对债券业务的发展方向、规模、种类、期限配置制定长期规划,致使银行债券业务缺乏市场定位,无法形成明确、持续的具体措施,影响了抵御市场波动的效果。尤其在当前经济金融市场波动较大,国家各项调控政策连续推出,对银行资产负债的配置提出较大挑战的情况下,银行的风险投资策略仍停留在相机决策的被动境地,凸现了市场、政策研究能力的薄弱。

(二)风险管理制度缺失

在业务规范上,多数银行还未建立起一整套能全面覆盖债券业务各风险环节的管理制度,未能针对债券业务特点制定操作性强的自营业务、代理业务、代持业务具体细则或业务流程;未健全债券投资业务有关的授权管理、授信管理、业务操作程序、计量分析、会计核算、绩效考核、检查监督等管理制度;未建立重大市场风险应急处置预案和违规责任追究制度。制定的资金业务相关管理办法中,缺乏对债券投资业务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压力风险测试的规定,特别是小银行对债券投资总体规模无明确限制,未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对债券投资业务的风险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控制。日常管理主要依靠管理货币市场业务的各项内部制度。而此类制度的内容亦多为各部门的职责规定,无可用于具体操作的风险量化指标,客观上难以在部门和岗位间形成有效制衡。削弱了债券投资管理的约束力。在投资决策上,银行主要依靠从业人员的经验判断,未形成以债券种类、期限、价格和市场利率等因素为基础综合评定的决策机制。上述制度的缺乏使债券业务的操作和风险控制更多体现为决策者的个人偏好,而难以保持持续、稳健的做法。此外,对账制度有欠缺。部分小银行虽在《资金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中对对账管理作出一些规定,但未细化对账业务操作流程,明确对账责任人,也未按照会计核算管理的基本要求逐日进行账实核对。资金中心与托管机构对账,通过台账与托管机构按面值对账,但无对账单。

(三)风险管理能力不高

一些银行的风险防范水平还较弱,虽有风险管理部门负责监控债券风险,并开始逐渐引入市场风险计量模型、限额管理和流动性管理等技术支持,但受人力不足、专业水平有限和工作不专职的影响,在实际监控中未能实现风险分析由定性向定量的转变,没有建立市场风险资本分配机制,亦未在压力测试基础上制定出应急处置方案,制约了风险监控的效果。一些债券业务交易性明显的银行未能建立与自身交易性业务频繁相适应的止损制度,亦未依据业务总量、债券种类、期限等因素提取损失准备金,建立补偿机制。此外,对银行间债券市场稽核审计空白。按照内控风险管理要求,银行涉及任何业务都应纳入监督管理范围。但部分银行稽核部门未对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业务制度建设、业务经营、风险管理等情况进行内部稽核检查:对反复套作的风险控制不够严格。金融机构通过购买债券进行质押式回购融入资金、再购买债券反复套作放大风险。当市场利率出现较大波动时,利率风险成倍增加,从而引发资金流动性风险。

(四)内部监督机制虚化

一是岗位设置交叉。债券业务岗位设置应按前台交易、中台风险控制、后台审核与清算的岗位进行业务操作。部分银行未定人定岗,分工不明确,交易人员既负责前台现券买卖、债券回购、资金拆借业务,又负责

后台复核,前后台未能按要求严格分离,存在混岗操作和“一手清”现象。二是风险管控不到位。部分银行未按银监会《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要求,设立专门的债券投资交易账户;资金中心未建立u盾、密码检查登记簿、印章使用登记簿,且印章使用责任不明确,密码更换无记录、不及时,保管不合规。三是短期逐利性较强。频繁的债券买卖在一些银行已成为日常现象。有的银行频繁通过出售、购回的形式让交易对手代持自身债券,借以推高债券利率,实现更高的债券收益率;有的银行频繁进行债券买卖,以获取价差收益。大量的交易使得一些银行1年的债券买人卖出总量高达其年末债券余额的30倍以上。四是债券业务风险管理在很多银行中长期处于边缘化地位。日常监督中,一些银行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未督促过高级管理层改进对债券业务的风险管理,亦未拟定出相关风险约束指标;稽核审计等风险管理部门未对债券业务进行过全面检查,也未提出过风险审计报告和风险管理意见、建议。

三、防控我国银行业债券投资业务风险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市场风险管理机制

一是完善市场风险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授权授信办法。包括货币市场业务管理办法、货币市场业务操作规程等业务制度;制定市场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市场风险管理框架、市场风险止损办法等风险管理制度以及完善的市场风险审计制度等。在授权授信制度方面,制定各项业务品种的限额额度和风险敞口额度,明确授权流程和授权业务种类以及可以交易或投资的金融工具等,从制度上规避市场风险的发生。二是完善市场风险的管理流程、架构和信息反馈制度,明确银行内部各部门的风险管理职责。市场风险的管理部门要定期写出交易类账户市值重估报告和市场风险分析报告,报告应采用纵向报送与横向传送相结合方式,纵向为向管理层报送,横向为向前台传送反馈,以更有利于市场风险的分析和控制。银行内部稽核部门要定期对市场风险的管理情况进行检查,向董事会和监事会报告。职责明确,分工明晰,使市场风险的管理更加具体,落到实处。三是制定银行的风险管理政策和战略。中小银行要本着风险管理战略和全行经营战略一致性的原则,考虑自身市场风险承受度、风险识别控制能力、交易规模、复杂程度等因素。制定风险管理战略和风险管理目标。在债券投资中,平衡收益与风险关系,主动采取措施回避市场风险,以减少或避免由于市场风险所引起的市值损失,同时要通过投资组合的多样化来分散风险。根据自身的发展规划,制定合理的市场风险资本占用,避免盲目扩大投资,放大市场风险。四是构建市场风险管理模型,完善市场风险的识别、计量、检测和控制程序。根据《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的要求,划分银行类账户和交易类账户,构建债券组合管理,使用模型每日对交易类账户债券进行市值重估、在险价值分析、关键年期久期分析和收益率曲线分析等。定期进行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为市场风险的控制和防范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二)强化内控防范操作风险

一是增强审慎经营理念控制投资规模。在日常的债券业务操作中,准确解析货币政策趋向,及时把握投资机会,同时持有合理数量的债券,确保债券资产的流动性。银行债券投资业务要确保正常支付结算的前提下,结合自身资本实力、发展战略,充分考虑各项业务之间的可协调可持续发展问题。设定适当的债券投资业务总量控制目标。要密切关注宏观政策的变动及可能对债券投资市场产生的影响,严格债券滚动投资管理,合理确定债券投资放大倍数,严防因债券投资规模过大而引发的流动性风险;要根据风险承受能力。明确债券投资选取标准,合理确定债券投资组合,分析投资风险,跟踪监测风险变化,不定期进行压力测试并合理设立止损点。二是加强业务规范化管理。银行要建立债券投资业务授权管理制度、债券投资风险评价办法、风险预警和处理机制方面的制度及管理办法,同时按照全面、审慎、有效、独立的原则,通过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和其他合规渠道进行债券投资。按规定办理托管手续。三是对重要岗位进行分离。对前台现券买卖、债券回购、资金拆借等业务要明确专人负责,后台复核人员与前台交易人员必须分离,做到权责清晰、相互监督,防止出现混岗和“一手清”现象,同时要明确专门的部门或风险控制人员负责中台的风险监控,加强计算机管理,实行分级授权和岗位约束,切实防范投资业务操作风险。四是强化内控制度执行力。债券投资业务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操作人员执行制度情况的监督,督促业务人员依法合规操作;规范会计核算,按要求设立专门的债券投资交易账户,加强日常对账工作,严格按会计权责发生制原则,及时准确核算债券投资业务,提足风险准备。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效力,使稽核人员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加强稽核监督的质量和频率,每年至少对市场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各个组成部分和环节的准确、可靠以及有效性进行一次独立的审计和评价,对违反内控制度的部门和个人严肃处理。五是银行要加强业务人员培训,提高业务技能和风险管理水平。通过举办债券投资业务培训班、建立银行间货币市场业务定期分析制度等,帮助债券投资交易员及时了解宏观经济金融形势、掌握市场政策、信息和交易技巧,不断提高操作技能和风险防控水平。

(三)细化债券投资业务的监管要求

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市场风险可以分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包括黄金)、股票价格风险和商品价格风险,分别是指由于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所带来的风险。市场风险的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2004年12月银监会出台了《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要求城市商业银行最迟应于2008年底前达到本指引要求,处于监管要求和商业银行风险调整后的收益需要,市场风险的管理迫在眉睫。此外,银监会出台的《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工作的通知》对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提出了系统要求,但银行在监管部门没有硬性要求的情况下往往从降低成本,简化程序考虑,将风险管理维持在较低水平。而鉴于近年来银行债券投资资产业务规模的迅速增大。其缓慢提升的管理水平已无法适应风险控制的需要。对此,有必要通过进一步出台细化的监管规定,促进银行提高债券管理水平。一是将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建设阶段化。在综合考虑市场风险、银行投资情况和成本承受能力的基础上,制定从简至繁分阶段建设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逐步细化管理架构和强化技术手段,由各行在监管部门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投资规模和交易类型建设对应阶段应拥有的风险管理体系。此后,在自身风险管理体系未达到下一阶段之前,银行的债券投资不得超出本阶段设定的范围。二是将债券业务风险管理规定量化。依据银行风险总体情况,以指标形式明确市场风险资本的配置要求,框定投资的比例、结构、范围,限定风险限额、止损限额的最低要求,并确定开展压力测试的间隔期,强化对银行的监管约束。

(四)加强债券业务的日常监管

为尽快提高银行的市场风险防范能力,促进债券投资业务的健康发展,加大对该项业务的监管力度是必由之路。鉴于债券投资业务对一线监管人员还属于新课题,银行监管部门应从业务培训起步,通过细化监管要求和增强对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水平的分析,落实银行债券业务的监管。目前。监管部门对银行的债券业务监管还停留在收集相关报表数据、关注流动性等方面,而对该项业务面临的市场风险及银行的相关管理体系一直未做过系统的调查、跟踪。针对银行综合业务的快速发展,应加强对债券等新业务的日常监管,把握银行的整体风险情况,促其审慎从事债券业务。在现场检查方面,应将债券投资业务作为重点之一,通过实地检查尽快掌握银行当前的债券业务情况、管理水平、投资策略及存在的问题,在摸清情况的基础上提高监管的针对性。在非现场监管方面,应规定银行按月向监管部门报送本行的债券投资变动情况和市场风险水平,南监管部门结合非现场监管系统等信息来源逐月分析、判断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能力和投资风险状况,适时提出监管意见。此外,加大对一线监管人员的债券业务培训。银行监管人员对位于银行、证券、保险间的交叉业务和创新业务一直处于监管乏力的状态,对银行报来的此类业务资料无法及时准确地进行分析和判断,亦不能给出系统、深入的指导,成为银行业监管的弱项。对此,应随着银行业综合经营的发展,及时扩展监管人员的业务培训广度,做到监管跟随甚至同步于银行的业务拓展。在债券业务上。应重点培养一批从事证券业务风险监管的人员,使之对各类市场风险及相应的风险识别、计量、控制方法和技术具有较强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以达到可全面评估当地法人机构债券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业务策略的审慎性,提高改进意见的水平。

证券投资风险分析论文范文第6篇

〔内容提要〕“一带一路”是新时代我国重要的发展策略。2013年以来,我国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引领下,与沿线及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经贸往来越发密切,对外投资数量也呈现持续的增长趋势。新加坡是我国“一带一路”战略沿线范围内重要的对外投资国家。本文重点分析我国企业对新加坡投资的现状及其发展形势,并针对存在的风险进行探讨,并力求为中国企业的未来投资提供参考。

〔关键词〕“一带一路”    新加坡 对外投资 风险分析

2013年以来,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的投资占据着总投资的绝对优势地位,中国企业同世界各国企业的经济往来日益密切,对外投资已经成为新时代发展的重要途径。新加坡作为我国在亚洲地区的友好国家,是我国“一带一路”背景下的重要合作伙伴与对外投资目的国,我国近年在该国的投资甚至超越其他国家,使得新加坡成为中国对外投资的重要阵地。但是,由于历史及现实情况的差异,中国与新加坡在意识形态、经济发展程度、宗教信仰等方面不尽相同,且国际投资存在的固有特点,因此中国企业在新加坡的对外投资依然存在不可忽视的风险。对于“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企业来说,要想将投资收益最大化,同时维护投资的稳定性与持久性,就必须对在新加坡的投资风险进行科学合理的系统分析,并及时根据自身情况与国内外发展实际情况作出符合发展要求的策略选择。

一、新加坡投资环境现状

新加坡由于受限于自身土地面积的狭小与相对贫瘠的自然能源,在发展方面主要是依赖外向经济形式,但长期的发展使得其屹立于世界经济强国之列,金融等第三产业为其发展主体。由于其经济发展的外来依托性,因此其国内物价水平受国际汇率变动的影响程度较高,货币政策历来是新加坡中央政府关注的重点问题。近年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发展形势的转型对新加坡经济发展影响颇深,其经济增速出现了明显放缓的趋势,但在2017年以来呈现了明显的复苏态势。总体上该国经济进入了发展的“慢车道”。从企业投资选择来看,多数企业在国内经济发展整体态势的影响下,尤其关注国内短期的经济发展状况,对投资持保守态度,普通民众的支出倾向也有所收敛。综合来看,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新加坡商业环境较为宽松、开放,商业运转较为透明,且政府服务相对完善。可以说,作为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强国,其对于我国的对外投资具有重要的吸引力。

二、中国企业在新加坡对外投资现状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企业对于新加坡市场的投资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近年来,针对于新加坡的直接投资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也使得该国成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向的重要目的地。作为东盟的核心成员,中国在持续加强同东盟国家的沿线合作中更显偏爱于新加坡,中国企业在新加坡的投资话语权逐年加强。从投资目录来看,中国针对于新加坡的直接对外投资集中于服务业制造业以及批发零售业等,中国业内的著名国企龙头承担了新加坡国内很多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我国的重要资本载体在金融服务业的投资范围也日益扩大。从国内企业情况来看,受地理特点及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东南沿海地区在新加坡的直接投资处于国内遥遥领先的状态,中西部地区的直接投资有待发掘。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企业对新加坡直接投资的现状与风险分析

(一)政策变动影响

在“一帶一路”的背景下,我国始终以负责任的开放大国形象向全世界的友好国家展开怀抱,始终为国内企业投资提供着坚定支撑,力求为中国企业营造一个开放、自由的政策环境。从新加坡国内的政策环境来看,长期处于执政地位的人民行动党确保了国内整体政治氛围的稳定,但反对党的活跃也不可小觑,在全国范围的选举中反对党的话语权也日益提高,政治环境动荡的风险不容忽视,相应的政策改变也深刻影响着他国的对外投资。同时,得益于相对稳定的国内政体,新加坡与东南沿海范围内的邻国及周边国家在国土争端上的摩擦也长期存在,这种外部的隐藏政策风险也成为影响投资安全的潜在因素。

(二)金融市场风险

金融业是新加坡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国内支撑金融业发展的管理部门服务也相对便捷完善,以金融管理局、政府投资公司为主的监管部门为国内外投资者提供专业化、科学化的服务,这是我国对外投资面临的重大利好环境,但金融方面的风险仍不可忽视。一是基差风险是中国企业在新加坡直接投资必须直面的问题,且由于新加坡市场的外向依托性,多层次、高强度的汇率变动更是使得这一风险相应加深。二是虽然新加坡没有特别严苛的外汇管制,但是为了维护第三产业尤其是金融服务业的发展,新加坡政府针对国内货币进行了非国际化管控,对于非本国居民持有本国货币的数量具有明确限制,这是中国企业不得不面对的汇率风险。

(三)法律风险

对外投资中,国外及国际法律对于投资的稳定性与成功性影响较大。近年来虽然专注于相关法域的专家学者及法律人才数量日益提升,但仍然存在对相关法律不够了解、运用不够灵活的情况,这就为对外投资埋下了法律风险。中国企业由于开放时间不长,对于国际化合同相对不熟悉,且多数企业存在容易忽视细节条款的“固有”问题,这就为法律方面的纠纷解决造成了风险。新加坡国内法律环境与我国大不相同,多样化、多层次的法律体制也必须是我国投资者细心研究的主题。同时,新加坡与中国在土地相关的法律上存在明显差异,而土地也是投资的重要载体与主要标的,如果不充分了解新加坡关于土地使用、征收的程序与具体标准,就很容易陷入大量资金亏损的重大风险。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新加坡国内的环保标准极为严格,也正是因为高强度、高惩罚度的环保法律政策,为新加坡赢得了享誉世界的“花园国家”的美誉。近年来,我国对于国内企业的环保标准也日益提高,但与长期积淀的新加坡环保标准仍有差异,这就要求中国企业在新加坡的对外投资必须精准把握其国内环保程序与要求,以免因环保要求造成投资的亏损。

(四)成本控制风险

如前所述,新加坡虽为东南亚乃至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强国,但其土地面积狭小、能源匮乏、人力成本较高是影响对外投资有效性与持续性的重要因素。新加坡国内存在推迟年轻人进入就业市场的发展趋势,直接造成了青壮年劳动力的供应问题,且长期以来,外籍劳动力在新加坡的人才市场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近年来新加坡收紧外籍劳动力的政策使得有关人才数量大大降低内外的人才问题使得国内面临人力资源成本持续提升的现状,因此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必须直面人力成本逐渐増加的问题。从能源供应来看,新加坡本身的能源就多依托外来进口,使得中国企业在新加坡的对外投资在能源方面的成本受到国际能源市场的直接影响。同时,长期的高物价水平是新加坡本国的经济特色,中国企业必须要考虑在新加坡的对外投资的日常高运营成本的问题。

综上,“一带一路”的时代背景为中国企业在新加坡的直接投资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但由于被投资国内部环境及国际形势影响造成的风险也不容忽视。中国企业必须直面多方面的投资风险,通过科学合理的事前分析以及与合作国家的有效交流,实现新时代的发展共赢。

上一篇:货币保险政策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徐特立的学校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