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发展指导课程感悟范文

2023-09-16

职业发展指导课程感悟范文第1篇

春去秋来,走进新课程已经几年了。从刚开始的“雾里看花”到现在的“拨云见日”,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新课程给老师、给学生带来的变化。下面我就谈一谈自己在走进新课程这一年里最深的几点感受.

一、新课程教我学会思考

记得刚走进新课程时,内心是困惑和迷茫的。习惯的做法许多不能再用,又没有现成的新方法可以信手拈来。为了尽快转变观念,转换角色,除了参加市里、区里、学校的培训以外,自己也购买了大量的关于新课程改革的书籍和碟片,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学习。以往的备课,考虑的最多的是“如何教?”而现在的备课,思索的最多的是学生“如何学?”。以往的教材、教参拿起就可以上课,而现在,教材只是教学使用的材料。上课之前想的最多的是学生这节课能学会些什么?需要补充一些什么资料?上课时也常常在思考:教学中是否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是否有助于学生学会学习?是否每个学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上完课后还要反思,把课堂上未及时发现的、学生在知识生成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地记录下来,为后续的教学作准备。正是这些思考加速了我的教学观念的转化,促进了我的专业成长。

二、新课程改变了我的教学方式

以往的教学中,主要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即使偶尔让学生讨论一下,最后也是由老师得出结论。而新课程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例如在学习《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时》,我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雄日为什么手捧空花盆?国王为什么选雄日当继承人?学生通过读书讨论后很快自己找到的答案。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

我认为雄日捧的花盆不是空的。”“为什么?”我虽然不明白他要说什么,但用鼓励的眼神望着他。“因为雄日诚实,所以他种的花是美丽的心灵之花,他的花比那些孩子的花美丽一百倍。”说的多好啊!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这就是课改后的孩子们,敢于大胆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而他们对于课文的领悟能力,并不亚于老师,甚至有可能超过老师。又一个孩子站了起来:“老师,我想说说我自己。”我微笑着点头。“有一次,我考试考了80分,妈妈问我,我就骗她说卷子没发,我也不诚实,以后我要象雄日一样,做个诚实的孩子。”我高兴地说:“你知错就改,也是诚实的孩子。”这时,一只又一只小手举起来,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谈论着,发表着自己的见解。千万别小看我们的孩子们,只要我们给他们创造一个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孩子们就能把他们的聪明才智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这样的课堂才能焕发生命的活力。

三、新课程教我学会关注后进生

俗话说:“十个指头都不能一样齐。”一个班级,总有一些接受能力、思维能力都比别人差一些的孩子,这也是让老师头疼的孩子。新课改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要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要相信所有学生都能学习,都会学习,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课堂上,我对他们就多了一份关注。我们班有个孩子,他说话有些口吃,发言时有的同学跟着学,他就更不敢说了。我注意到这个情况,刚开始并不抽他发言,而是表扬他上课坐得端正,听课专心。他看着我鼓励的微笑,终于举起了手。我一边表扬他的进步一边请他起来发言,心情紧张的他一站起来就:“我,我,我„„。”有的学生开始窃笑,有的学生开始小声地学。我一边用眼神制止那些窃笑的学生,一边说:“赵紫翔有点紧张,没关系,我们一起来鼓励他,我们相信你一定能回答正确。”当他终于结结巴巴地回答完问题时,我们对他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时,我看到他眼里闪着激动的泪花。从那以后,课堂上我经常抽他发言,课后与他母亲联系,在家训练他多练

习朗读,多练习说话。一个学期以后,他在课堂上发言竟然很少再结巴了。我不禁想起一位教育家说过的话:“爱,是会创造奇迹的。”

四、新课程让我改变了作业的方式

作业是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以往的作业,都是老师“一刀切”,而且形式单一,都是一些抄抄写写的作业。时间久了,学生难免感到厌烦。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我尝试着实施多元化作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的自主精神。例如在学习《识字4》之前,我让学生自己搜集小动物的资料,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摘录下来。学生在搜集的过程中不但了解了小动物的知识,还学会了搜集资料的方法。摘录的方式更是多种多样,有用笔写下来的,有用图画出来的,还有用照片、图片来展示的等。学完这一课后,我让他们仿写儿歌,能写几句就写几句,还可以配上图画。学生做这样的作业兴趣可浓厚了,以至于后面学了《古诗两首》,有的学生主动仿写了诗配上画交给我。学完了《两只小狮子》让他们续写小狮子故事,学完了《兰兰过桥》让孩子们写写自己心目中未来的桥,学完了《棉花姑娘》,让他们自己仿写《水稻姑娘》或《白菜姑娘》等。写得好的作业我就贴在后面的《学习园地》里,供大家欣赏。每当我布置这样的作业时,学生都会欢呼,足见他们对这种作业的喜爱。至于写字词,我也让他们自主选择写几遍,只要听写能写出来就行。选择多元化的作业,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的自主精神。

新课程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已逐渐成为领导和教师的共识。多技能和广泛的知识成为了课改后一名优秀教师的评价标准。未来的教师都将会与教育科研联系起来。而对于新课程带来的机遇。我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感受到了学习的重要,感受到了新的挑战。走进新课程的我们要抓住这次机遇,不断学习,在带领学生前进的同时自己也不断进步,努力在这块土地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感 悟 新 课 程

安阳市东南营小学

职业发展指导课程感悟范文第2篇

1 学生主体性概述

学生主体性是指充分重视人的主体性, 在教学过程中, 坚持人的全面健康发展, 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 以人的发展和完善为目的, 按照人的成长需求组织和实施教学, 调动和激发人的自觉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培养主动学习的教育活动。

教育活动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 培养能在当代社会中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2]。在教育活动中, 学生的主体性突出表现在三方面。第一, 学生对教师的主体性作用、属性、功能进行主体性的选择。第二, 学生对教师的主体性作用信息的破译与转化。教育活动中学生要通过自己的主体性集中和组织自己的心向系统去倾听、去理解、去接纳教师发出的教育指令和教育信息。第三, 学生对教师的主体性作用的借鉴、创造与超越[3]。因此, 在对高职学生进行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过程中, 应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 努力构建学生主体性学习的人文环境。

2 优化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之策略

2.1 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重视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构建学习型团体

教学理念直接影响着教育实践的展开。首先, 在高职院校组织《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过程中, 应当清楚地认识到该门课程对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 构建合理课程体系。与此同时, 还应加大投入, 培养专业化师资队伍。合理提高课时费, 引导教师积极申报开课, 竞争上课, 特色授课。如此一来, 不仅能有效调动老师们的上课积极性, 而且也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对象。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授课特点, 结合自己的成长需求, 自觉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指导老师。其次, 学校还应组织《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老师定期参加专业知识的学习, 组建教研室, 思考、讨论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总结经验教训, 切实提高为学生服务的质量。受教师学习团队和学习氛围的影响, 学生也会自觉思考自己的职业规划, 努力探索自己的成长之路。在不断的探索中, 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不仅解决了发展过程中的困惑疑虑, 而且其知识水平也得到了横向拓宽和纵向加深。

2.2 创设对话环境, 帮助学生破译、转化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信息

教育学家派纳教授认为:课程是一种复杂性对话。而这种对话的实现, 是借助于“理解”来实现的。一方面, 学生通过理解可以重塑知识、情感、身体、生理上的结构, 为自我重构、为自己内在自由空间的获得提供可能。通过创设和谐授课环境, 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帮助下“突破心理的抗拒”, 实现理解。因此, 在授课的过程中, 努力创设和谐的对话环境, 如案例分析、小组交流、场景模拟等活动, 可以调动学生的主体性, 实现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反思的转变。在自我持续不断地进行反思、进行自我研究的过程, 学生开始积极的自我转变, 实现了以人的发展和完善为目的。另一方面, 这种“理解”既是“时间的”, 也是“空间的”。“时间的”是指当下和过去的联结这种历史性, “空间的”是指自我和他人的联结这种内在相关性。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对话环境中学习时, 必须站在时空的角度, 才能正确破译、转化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信息。

2.3 校企联姻, 激励学生学习主体性, 搭建学生就业、创业之桥

学校应加大《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课外管理, 积极与企业联姻。通过校企合作、劳动力市场调查等活动, 借助社会力量激励学生的主体性。首先, 校企联姻, 能让学生将课程教学和企业的实践环节相结合, 根据所学的知识结合在企业里实习的经验、体验, 自主地管理个人生涯规划, 将校内资源和社会资源相整合。其次, 校企合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他们才能根据了解相关职业和行业, 掌握搜集和管理职业信息;了解国家、社会、地方区域等大环境中的相关政策法规、经济形势, 探索其对个人职业发展的意义和价值。另外, 校企合作在激发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同时, 也使学生了解具体的职业要求, 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素质和职业需要的技能, 以胜任未来的工作。由此可知, 校企合作能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让学生积极、理性地对待自己的职业规划, 对自己的通用技能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为下一步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使得《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更具执行力。

摘要:教育活动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本文讨论了高职院校在组织和实施《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中的问题, 试从学生主体性的角度, 就优化《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提出了三个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主体性,就业指导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办公厅.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 (教高厅[2007]7号) [Z].2007-12-28.

[2] 叶澜.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0:190.

职业发展指导课程感悟范文第3篇

1 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加强政府引导, 完善市场就业机制, 扩大就业规模, 改善就业机构。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 加强就业观念教育, 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大学生作为担负国家发展重任的后备军, 必将成为创业中的主力军。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的发展观, 牢固确立人的主体地位。人的本质特征之一是主体性, 人的创新潜质即存在于人的主体性当中, 创业教育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动的主体。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的发展观, 努力培养掌握先进创业科技素质的创业者。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业需要科技含量和技术的优势, 对于有科技含量的创业, 在市场竞争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创业科技素质是创业者的核心素质, 是创业者确保创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的发展观, 培养全面发展的创业人才。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需要、能力、素质和个性的全面丰富和发展。创业教育坚持以人为本, 充分尊重学生身心特点的发展规律, 注重培养学生健康、健全、完整统一的人格, 培养学生求新求异的创新思维和学习观念、敢于面对艰难的勇气和意志、善于与人合作的原则和交往心态等, 帮助学生选择人生走向成才和成功的道路。

2 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

自1999年高考扩招以来, 我国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大学生毕业逐年攀升, 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据有关资料统计, 2009年全国大中专毕业人数611多万, 近20%的大学生毕业即面临失业, 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了社会最关注的民生问题。严峻的形势要求高校应充分认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转变由被动适应市场向主动开发未来市场, 加强对学生的创业教育, 让学生主动地融入到创业当中。

课程的实施是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基础, 也是创新教育的途径和手段。可以说, 课程既是创业教育的形式, 也是创业教育的平台和依托, 课程设置是开展创业教育的重点和关键。

2.1 创业教育理论课程体系的建设

创业教育理论类课程是指通过在课堂上进行的, 有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和学时要求, 通过课堂教学, 使大学生获得基本的、必需的创业知识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的课程。在这类课程中, 根据学生的需求层次, 分为普及性课程和专业性课程。

普及性创业教育课程如开设《创业管理入门》、《创业基础》或《大学生KAB创业基础》等, 主要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和创业意识的学生, 而不是要每一位学生在校或毕业后都去创办新企业。通过课程的讲授, 帮助大学生树立企业家精神, 强调识别、发现机会的作用, 提供创办和经营小企业所需的知识、技能, 提高就业能力。

专业性创业教育课程, 对具有一定创业需求的学生开设, 如《创业管理学》、《创业经济学》、《创业实务》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通过系统的创业教育, 使学生系统掌握创业知识和技能, 并运用逻辑思维能力去发现、分析和解决创业方面的问题;培养学生掌握创立企业、合法经营、开拓市场、培育企业文化和企业如何应对社会环境与市场需求变化的各种知识, 为以后从事创业打下扎实而坚固的理论基础。

2.2 创业教育实践课程体系建设

在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结构中, 创业教育实践课程是一种最能体现创业教育特点和性质的课程方式, 它对创业者基本素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 可使大学生身临其境地感触和体验到创业过程中变化的复杂环境, 使他们从中不断地磨练自己的毅力和品性, 熏陶创业个性意识倾向。

这类课程又可分为创业实践课程和创业活动课程。创业实践课程在于扩大学生的创业知识领域和创业背景, 丰富创业知识, 积累创业经验。它是学生由理论学习到实践锻炼的中间环节, 给学生提供企业创立和运作实践的机会,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通过建立和开辟创业实践基地, 将创业教育转化为创业实践并检验其效果。其次, 参加创业计划大赛。创业计划书是对创业的一种策划与设想, 也是实际创业的行动指南, 对于创业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三, 通过邀请从事创业研究的专家和有创业经历的企业家来高校举办创业知识讲座、组织学生参观创业企业、典型案例分析, 使学生获得创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减少学生在创业过程中产生的错误, 提高创业成功的几率。

创业活动课程, 通过第二课堂进行。在创业教育中, 如果说学科课程在保证学生获取系统的创业基础知识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 那么活动课程则在学生获取综合性应用知识方面发挥者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作用。在创业教育课程的构成中, 活动课程是为指导大学生获得直接创业教育经验和创业信息而设计的一种以活动为中介的创业课程形态。可通开展形式多样的项目活动进行。如通过到企业、商社, 使大学生在不同的场所把创业教育与生活联系起来。通过举办创业竞赛, 强化创业理念, 鼓励学生跨学科组合, 寻找有市场潜力的项目来参赛, 促进更多学生的优秀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通过建立形式多样的创业团队、成立创业协会和创业俱乐部, 定期举办“创业论坛”、“创业沙龙”, 开展研讨、辩论, 丰富创业知识、交流创业经验, 提高创业能力。

总之, 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 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增强国民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 努力把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因此, 通过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 使学生在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环境中, 培养健全人格, 发展知识和能力,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摘要:随着高校扩招, 大学生就业压力日趋严峻, 创业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高校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从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两大方面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这既与大学生的自身需要和切身利益相吻合, 又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 窦志强.用科学发展观构建本科生职业生涯教育体系[J].科学与管理, 2008 (4) .

[2] 徐萍平, 杨海锋, 邬家瑛.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构想与实践[J].科研管理 (增刊) , 2005 (10) .

职业发展指导课程感悟范文第4篇

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会议精神, 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1]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对于推动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资源建设, 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利用率, 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科学发展观与体育课程资源建设

1.1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作为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其内涵是非常丰富的, 内容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诸多方面。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2 体育课程资源建设的定义

就体育课程而言, 体育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各种内外因素和条件的总和。[2]从构成体育课程的素材而言, 体育课程资源指体育教材资源, 如知识、技术、技能、锻炼的组织形式与方法等资源;还包括传媒信息资源, 如社区、国内外各类体育活动和竞技比赛、体育科技等。就课程实施条件资源而言, 一是指有关体育课程教育的管理机制, 以及相关的法律和法规等资源;二是教师、教练、辅导员、学生和家长等人力资源;三是场地、器材、相关设施和财力投入等物力的财力资源;四是地理和气候、自然环境等资源。

因此, 作为因新一轮高校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 高校体育课程资源建设主要是指对体育课程所需的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其中素材性资源主要包括体育与健康知识、体育锻炼方法与手段、体育教学组织与教法、课程目标、体育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条件性资源主要包括实施本课程的人才资源、财力资源、时间资源、空间资源和体育器材用品资源等方面。

1.3 科学发展观对体育课程资源建设的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要求贯彻以人为本理念, 实现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而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 对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塑造学生的坚毅品格、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铸就团队意识、增强拼搏进取精神、陶冶高尚情操和培养良好美德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是实现体育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形式与主要途径。

在体育教学改革和课程资源建设的过程中, 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深入研究与学习现代体育课程与教学的新思想,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素质教育”、“终身体育”等新理念, 对陈旧的体育教学内容与落后的体育教学方法进行实质性改革, 满足学生的体育兴趣与体育需求, 使体育教育真正成为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平台。

2 当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资源建设的现状及不足

2.1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现状

影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因素很多,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 高职院校体育师资队伍的现状。2006年, 有学者对山东省23所高职院校教师的年龄、学历、职称等方面进行了调查。数据显示, 年龄在20~35岁占51%;36~45岁占30.1%;46岁以上占18.9%;青年教师居多, 结构不太合理。从学历上看, 硕士研究生学历或拥有硕士学位者只有3.88%, 本科学历86.40%, 这说明高学历人才偏少, 本科层次的人员数量较多, 学历层次结构不容乐观。从职称方面来看, 教授为0人;副教授38人, 占总数的18.44%;讲师87人, 占42.23%;助教81人, 占39.32%。高级职称比例达不到国家要求的20%的标准。[3]

第二, 高职院校体育场地、器材的现状。有学者对某技工学校学生对传统体育课程的满意度进行了调查, 数据显示, 选择满意的有32人, 占3%, 基本满意的有177人, 占18%, 不满意的有781人, 高达79%。[4]这说明传统的体育课程已经严重束缚了体育教师教学的热情和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从调查中还发现, 有些院校在体育教育的资金投入上多倾向于体育器材的购买, 一些体育器材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就被新的体育器材所代替, 这使有限的资金在利用上出现了浪费。

第三,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的现状。对浙江省21所高职院校的调查表明, 高职院校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加工的只占32.6%, 大部分教师对教材直接使用。在体育教学中, 43%的教师经常涉及教材以外的内容, 他们利用体育教材以外的知识资源的渠道依次为网络、报刊、电视录像、学术期刊、体育专著等[5], 这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2.2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存在的不足

通过对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资源建设现状的分析, 可以将存在的问题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 多年来, 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开展按照事业化的方式进行, 有关竞技体育的“奥运争光计划”和群众体育的“全面健身计划”都是作为中心任务来抓, 学校体育工作属于纯粹的公益事业, 这种情况造成学生参与健身活动的思想意识差, 体育消费主要用于购置服装和体育器材, 这种思想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体育资源的发展。

第二, 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目的在于经过系统学习后将其快速送上一线工作岗位, 职业性强是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一个鲜明特点。因此, 体育教学应围绕职业特征开发体育课程体系, 利用特色课程资源, 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服务, 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但目前国内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中并没有体现出职业特色。

第三, 大部分学生都希望开设校外体育活动, 如定向越野, 登山运动、冬季的冰雪等项目。这表明大学生对体育学习内容的需求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即由过去以竞技项目为主的教材编排需求, 向教材编排多样化需求的发展, 尤其是对一些时尚性和民族性体育项目的需求逐步升高, 如轮滑、网球、跆拳道和少数民族舞蹈等, 但是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资源建设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这些新的需求。

2.3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资源建设的对策综述针对目前在体育课程资源建设中存在

的问题, 国内众多专家学者都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 本文简要综述如下, 希望能为高职院校改进体育课程资源建设提供参考。

学者们大都认为体育课程的开发与利用应从以下这些面来进行:[6]人力资源的开发应从学生、教师、家长和社会指导员四方面进行;体育设施资源的开发应从体育器材的多功开发、场地器材的合理布局与使用的方面开展;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应从现有运动项目的改造、民族民间体育资源的开发着手;校内课程资源从健康教育、运动处方、特色体育运动和健身项目等方面进行;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从家庭体育活动、社区体育活动和竞赛、区县村镇的体育活动竞赛、体育俱乐部的体育活动以及节假日体育活动和竞赛方面入手;体育课程资源的信息开发与利用应可从报纸、广播、杂志、电视、多媒体等方面进行;学校体育时间资源的开发利用, 包括学生在校内进行的课外体育活动, 这些体育锻炼时间是体育课时间的延伸, 属于体育课程的时间范畴。

3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大力推动体育课程资源建设

3.1 坚持以生为本, 发挥学生课程资源建设的主体地位

第一, 坚持以学生为本, 优先开发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课程资源。“全面发展、培养个性”是发展的主旋律, 也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对体育教育提出的要求。[7]高职院校坚持以学生为本, 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 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 我们不选择那些技术要求太高, 学生根本学不会, 或枯燥无味的素材。而是选择学生喜爱和欢迎的运动素材, 包括一些娱乐、休闲和新兴的体育锻炼内容, 优先开发已经具备条件的、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课程内容, 使他们能在学习的乐趣中身心得到充分的发展。

第二, 充分发挥大学生在课程资源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高职院校在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中, 应挖掘学生的潜能, 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 使学生将自己的问题意识、独特个性、卓越的创新、超常的表现及生活经验等潜在素质融进体育课程之中。[8]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就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结合高职院校体育课堂教学的特点, 充分开发学生潜在的资源, 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生活中的细节、学生的兴趣爱好等等, 都可以成为我们开发的素材和资源。

第三, 调动大学生积极性, 广泛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每周仅两学时的体育课无法全面涉及到体育的各个方面, 课外体育活动便成为体育教学的有力补充。因此, 在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中, 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大众化、趣味性比赛;要鼓励组织体育俱乐部, 体育兴趣小组等社团组织, 吸引学生参加体育锻炼, 帮助学生掌握锻炼方法, 养成健身习惯;要把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情况纳入到体育教学考核中,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3.2 坚持和谐发展, 实现体育课程资源的优化组合配置

第一, 坚持和谐发展, 树立正确的体育课程资源观。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就要改变体育课程过于注重“三基”传授的倾向,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健康、生活及适应社会的联系, 要面向全体学生, 关注学生的多元化体育需求, 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 体现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第二, 结合社会需求, 改革体育教学模式。要实现和谐发展, 就要切实依据“以人为本, 健康第一”的理念, 在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建设改革中, 做到从学生实际出发, 立足观察, 面向社会, 把学校体育与未来的社会体育紧密连续起来, 完成从追求体育的形式向实质的跨越, 改革以竞技体育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从而促进学生与社会的和谐相处, 实现共同发展。

第三, 优化组合配置体育课程资源。有学者将体育课程资源优化配置应遵循的原则归纳为科学性和适应性相结合、优先性和兴趣性相结合、经济性和实用性相结合三个方面。[9]实际上,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就要高度重视条件性课程资源与素材性课程资源之间的优化组合与动态平衡, 尤其是在素材性课程资源建设方面应该做出更多的努力和探索。教师和学生在体育教学互动中创造出的各种活动形式及其所生成的各种信息, 将是充满无限生机的体育课程资源, 值得我们不懈地探索。

3.3 坚持协调发展, 结合地域特色来开发体育课程资源

第一, 坚持协调发展, 开发地域特色体育课程资源。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就要坚持协调发展, 根据地域、教师、学生等特点, 发挥各自的优势, 优化课程结构, 使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合理有效。如利用山地丘陵可以开展登山运动, 利用江河湖海可以开展游泳运动, 利用草原可以开展骑马运动, 利用森林荒原可以开展野外生存训练等, 都是丰富多彩的体育课程资源。通过合理有效地开发, 都可以将其转化为富有民族特性、文化特性的体育课程资源。

第二, 坚持因地制宜, 开发院校特色体育课程资源。我国不同高职院校的体育场馆、器材设施等物质资源有一定差别, 在某种程度上要求体育课程要有自身的特色。学校应结合实际情况努力开发现有体育设施的潜在功能。比如, 跨栏用的栏架, 可以用作游戏穿越的障碍, 还可以用作小型的足球门等等。只要能根据学校自身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体育物力资源和人力资源状况、学生运动基础水平及体育需求等实际情况, 加以利用、改造和创新, 都能够开发出学生喜爱的课程素材和资源。

3.4 坚持可持续发展, 加大高职院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第一, 始终把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首要位置。体育教师决定了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积累和利用, 是素材性体育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 也是首要的条件性体育课程资源。体育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 决定了体育课程资源发挥效益的水平, 因此, 在体育课程资源建设中, 要高度重视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通过体育教师这一重要课程资源的突破来带动其他体育课程资源的优化发展。

第二, 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促进体育教学可持续发展。“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 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师资建设的方向就是向多样化、高层次方向发展, 以建立一支综合素质高、结构全面的体育教师队伍, 以适应体育教学的需求。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制订恰当的激励机制, 注重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制订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和政策措施, 对体育教师应进行多渠道、多层次的培训;逐步以补充硕士以上毕业生为主, 以改善人才结构, 优化体育教师队伍;重视引进高层次人才, 公开招聘所需的优秀体育人才, 以充实师资队伍。

摘要:随着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逐步推进, 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也显现出来。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将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协调发展等理念运用于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资源建设这一具体课题, 当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资源建设的现状及不足, 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就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课程资源

参考文献

[1] 人民日报评论员.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N].人民日报, 2004-03-23.

[2] 王虎, 苏蕊.体育课程资源的内涵及其开发利用问题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6 (6) .

[3] 刘建.山东省高职院校体育资源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07, 10.

[4] 金洪文.技工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践与思考[J].中等职业教育, 2008 (17) .

[5] 胡茵.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资源的优化与拓展[J].浙江体育科学, 2008 (4) .

[6] 孙灵.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综述[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08, 3.

[7] 韩书海.用科学发展观建设高职院校体育课程[J].当代经理人, 2006 (9) .

[8] 沈辉, 茅菊兰.高校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 (12) .

职业发展指导课程感悟范文第5篇

安徽师范大学该类课程体系中开设了两门课程, 分别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 属于公共必修课, 纳入全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授课, 规模在40-100人不等, 授课教师基本为各专业的辅导员或一线团学工作者以及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们。

一、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现实问题

著名学者舒伯的职业发展阶段理论认为, 一个人了解工作的意义并逐渐认识自己的年纪是在13-14岁, 而大学则是自我生涯规划探索的关键时期, 也是进入职场的过渡期。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类课程不仅需要知识的传授, 也需要技能的培养, 更重要的是态度和理念的转变。在过去近十年的摸索中, 我国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类课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同时也暴露出来一些困难和问题, 具体说来, 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 各层面重视程度不够

近年来, 高校招生规模逐渐扩大, “就业率”压的一些基层团学工作者喘不过气来。虽然根据教育部办公厅的文件, 各高校在2008年前后纷纷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类课程, 但整体上对该类课程认识较为单一和片面, 在实际教学中很容易将其定位在短期的就业技巧指导上, 加上不少高校在该类课程上投入经费较少, 很多刚入职的年轻教师为了评职称、完成教学工作量, 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教授该类课程, 备课不认真, 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笔者在上课时也曾在被学生提问过“上了这个课也只是拿学分, 并不能解决工作”的问题, 反映出该类课程在教学链中的各层面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二) 课程设置缺乏全程性和延伸性

目前, 大部分高校将职业生涯规划类课程仅仅设置在大一年级或者大四毕业年级, 加之前文提到的, 该类课程极易被定位成求职技巧类课程, 面对大一新生就进行就业形势分析、就业技巧指导, 既不符合教育的规律, 也不符合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而高年级学生在学校这个“小社会”打磨了两三年后, 基本都会重点关注考研或就业, 一心为自己制定好的计划努力, 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对他们很难有吸引力。此外, 多数高校对于该类课程没有专门设置配套的二三课堂实践课程, 在这些学校里, 虽然有各类综合素质拓展类活动和社会实习、实践, 但多数为学生自主进行, 难以得到老师的专业性指导, 课程的延伸性和拓展性也就受到了阻碍。

(三) 教学效果不佳

伴随着95后, 00后进入校园, 学生群体的特点也在发生变化。很多学生表示虽然知道现在的就业压力很大, 但是家长不要求他们毕业后立刻就业, 所以希望尽情享受大学的四年时光, 不愿意过早地考虑就业问题, 对于职业生涯规划也大多表示不明白不清楚不了解。在不少高校里, 由于种种原因, 该类课程常被安排在晚上或周末授课, 对比起专业必修课的授课时间段, 难免会让学生认为此类课程不重要。此外, 作为网络时代的“原驻民”, 在该类课程上, “低头族”遍布课堂, 课堂气氛沉闷单调, 一不留神就出现了老师在讲台眉飞色舞而学生在台下无动于衷的情况。“这类课程到底该怎么上?上了这门课程对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真的有作用么?”也成为了授课教师在工作中困惑的问题。

二、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归因

目前, 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到“大众化”阶段, 每年有数以百万计的毕业生走出校园, 进入社会。进一步提升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水平, 是高校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的初衷, 造成如今课程发展的局面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 例如社会氛围、家庭教育等, 本文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 课程认识片面, 教学理念有偏差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在解决“就业率”问题上, 很多高校多管齐下采取了各种措施, 如就业招聘会、就业指导类讲座等, 但并没有认识到学生缺乏科学的、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也是导致“就业难”的一个潜在因素。

职业生涯规划实际上是一种主动规划自己命运的人生态度, 只有当学生真正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了初步的认识, 明白了职业规划对自己的现实意义后, 才能在学习中进行全面思考, 在实践中提升综合素质。该类课程的开设不仅有助于学生在大学期间做出合情合理的职业规划, 而且能在毕业之后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一定作用, 是学生满足人生需求的重要手段, 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有利于学生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2]

正是这种对课程的认识不足导致了在教学理念上也具有片面性和单一性, 教师容易忽略对学生认识自我、剖析自我、接纳自我的引导, 大一新生一般都有一段适应期, 学生初入校园都会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各类新鲜事物上, 再加上年纪尚小, 自我认知并不全面, 在大学之前基本也从未受过职业生涯规划类的教育, 所以普遍认为职业生涯是大四甚至是毕业之后才需要考虑的问题, 现在考虑为时过早, 这也直接影响到该类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 课程体系建设不全

2017年2月开始实施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 高校应当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要坚持遵循教育规律, 遵循学生成长的规律。[3]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定位是随着年纪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而逐渐形成的, 所以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对于大学生而言, 应该从大一就开始进行职业生涯教育, 课程内容应保持一定的连续性, 形成课程体系, 贯穿大学四年学生教育的全方位和全过程。

对学生科学的、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单方面的事情, 同时也需要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共同努力。大学是象牙塔, 一门之隔就是两个天地, 大学生稚气未脱, 没有进入过社会, 有丰满的理想却不知现实的骨感, 所以高校在进行职业生涯教育时应积极与当地就业机构保持紧密联系, 引导学生尝试着走下网络, 走出校园, 走入社会, 在体验中感受理想与现实的差别, 完善自己的职业规划。学生小王因家长催促就业, 导致思想压力很大, 毕业时匆匆忙忙找了一份工作, 在没有想清楚未来到底该怎么样的情况下就被迫上岗就业, 后期在工作岗位上也无法静心工作, 非常苦恼, 经常与笔者聊天诉苦, 这凸显出家庭的职业生涯教育同样缺失, 也是造成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 教学内容专业性弱、师资队伍参差不齐、教学形式和内容单一

俗话说, 隔行如隔山, 意思就是每个行业有每个行业的门道, 行外人很难弄懂。职业生涯规划应该是和所学专业紧密结合的, 笔者所在的法学院, 学生们逻辑思维能力较强, 大多数学生在入学初期就明确了职业规划, 比如律师、检察官、法官等, 在笔者授课时学生会思路清晰地提问关于这些职业的一些规划问题, 笔者自身并不是法学专业出身, 即使备课充足也难免力不从心。集体备课或者交流讨论时发现其他专业亦是如此, 现在的大类授课很容易出现专业区分度低的情况。

前文提到, 该类课程授课老师大多为工作在一线的辅导员或者团学工作者, 基本处于25-35的年龄段。2017年10月起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指出, 辅导员要为学生提供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引导学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4]但在实际工作中, 辅导员们经常沉溺在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 抛开评职称、完成工作量的顾虑, 很多辅导员也都是硕士毕业, 可以说是从一个学校进入另一个学校, 实际上并没有丰富的职业经历, 在课堂教学中, 只能以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为主, 辅之自己求职中的一点经验, 教学内容单一, 教学形式沉闷。学生原本对该类课程就不重视, 加之在课堂上收获甚微故而更加漫不经心, 长此以往恶性循环。

三、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实践路径

“就业”和“职业”与每个大学生都息息相关, 在高校中对学生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 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了解职业, 从而把握正确的前进方向, 开发自身潜能, 发挥主观能动性。[5]职业是一个工作岗位, 是用以生存的, 而事业则是把工作与人生理想紧密联系在一起, 引导大学生将职业变为事业, 才能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 树立人生目标, 在奋斗中获得幸福感。

(一) 提高课程认识

在2016年底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一定要坚持教育者要先受教育, 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6]教师, 传道受业解惑是天职, 所以首先, 教师们应该提高认识, 明确系统的、科学的职业规划课程有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自我, 了解自我的性格、能力以及优劣势, 对学生的成长大有裨益。其次, 各高校也可以定期组织老师们参加一些关于职业规划和就业类的学术论坛或者讲座, 帮助老师们提高认识, 开阔眼界。最后, 学校应该加大对该类课程的经费投入,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课程教学的顺利实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学校每年应当投入一定的经费用于课程开发或者交流学习, 为课程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在安徽师范大学,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类课程挂靠招生就业处。每学期初, 会组织专门的集体备课, 所有授课教师集中在一起进行头脑风暴, 共享课件, 在这样一次次的集体备课中, 大家都得到了学习和成长。此外, 学期中还会不定期组织交流研讨会, 老师们一起交流教学心得, 提出课堂上遇到的一些困惑, 部门领导和教学名师们也会答疑解惑, 帮助大家开拓思维。

(二) 完善课程体系

按照学生的成长规律, 职业生涯规划类课程需要立足于学生的终身教育, 应根据不同的阶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高校的学生就业部门需要全年了解就业市场的各类需求, 加强校企合作, 整合校内外的各类资源, 为学生提供走进社会、了解社会的平台和机会, 全方位地促进学生成长。

在安徽师范大学,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开设在大一学年, 1.0学分。2016年以前统一为课堂教学, 一般开设在每学期的4-11周, 每周固定上课时间和地点, 17个学时, 一般以结业论文为主要考察方式;2016年后统一改为网络课程,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自由安排上课时间和地点, 九大板块的课程, 共134个课时, 每节课20分钟, 每节课后有随堂测验环节, 所有课程结束后进行在线考试。《大学生就业指导》开设在学生大三学年上学期的4-11周, 每周固定上课时间和地点, 由各班级的辅导员进行课堂教学, 17个学时, 一般以结业论文为主要考察方式。

此外, 学校还紧密地将一二三课堂结合在一起, 综合素质拓展、实习实践、各类社团协会活动也紧密围绕学生职业规划发展同步进行。全校所有本科生都要在大二暑假参加由学校、学院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以百支重点团队、百名专家指导、百万经费投入、百个实践基地、学生百分之百参与的“五百”为目标, 为同学们进一步探索自我、了解社会、了解职业生涯做好铺垫。此外, 学校每年还会举行职业规划大赛, 班院校三级筛选, 学生小鲁在校级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获奖后与笔者聊天表示, 比赛的过程让她学到了很多, 老师们的点评和意见也让她更深层次地了解了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 对于一步一步走下去也更有信心了。

(三) 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 应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增强课程的经验属性。根据《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 职业规划类课程应该秉承着分类指导的原则, 具有针对性地引导和培养。当前的大班授课难以因材施教, 但短期内这个现状也无法改变, 所以在课外, 老师们可以积极参与到学生们的二三课堂等各类实习实践活动当中, 并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尽量做到线上线下双管齐下。

其次, 应配备一支优良的教学队伍。职业发展规划类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 涵盖了很多学科, 配备一支学科合理的、相对稳定的、专业化职业化教学队伍显得尤为重要。根据目前各个高校的情况而言, 配备专业的职业规划师为同学们授课不现实, 但是可以尝试校内老师和校外专家结合, 请进来和走出去结合, 这样就可以尽可能地了解社会需求, 知晓人才供求变化。

再次, 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笔者的课堂上, 学生们反映最喜欢的授课方式就是“情景模拟训练”, 这种实战教学能够引导学生适应环境, 在场景模拟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比纯粹的理论知识更为直观, 更让学生记忆深刻。虽然现在网络新媒体十分发达, 学生们可以足不出户地了解今天都发生的什么事情, 但是这些事情往往距离遥远, 难以触动学生, 所以讲好自己身边的职业规划故事, 举好身边的就业典型案例就显得更为有效。让理论知识贴近生活, 贴近学生, 贴近实际, 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随着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 各高校不断在就业工作中寻找新的突破点, 《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也逐渐被重视起来, 随着教学的深入, 一些困难和问题凸显出来。本文以安徽师范大学为例, 就如何加强和改进该类课程进行深入探讨, 以期进一步优化教学成果, 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提供更多帮助。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

参考文献

[1]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 高教厅[2007]7号.

[2] 程艺, 庆承松.《大学生职业发展就业创业指导》[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9.

[3]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 中共中央国务院[2016]31号.

[4]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 教育部43号令, 2017.9.21.

[5] 冯刚.《辅导员工作培训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6] 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6-12-09 (1) .

[7] 汤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课程的效果评估--以南京师范大学为例[J].学理论, 2015 (20) :165-167.

[8] 茶娜.《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问题对策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5.

[9] 何方.高校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实施效果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016.

[10] 余海蔚.创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J].教育观察 (上旬刊) , 2015, 4 (02) :72-73.

[11] 张彤.“互联网+”模式下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6, 7 (02) :63-66.

职业发展指导课程感悟范文第6篇

河面上漂泊着一只船,船上飘来饭菜的香味,传来孩童的嬉闹,这景象触动了作者周国平,让他有所感悟:人生是一种漂流,家是一只船,从而懂得了家的真谛;石缝间生长的小草小花松柏感动了林希,让他感悟到生命的倔强和顽强;宗璞在圆明园的废墟上怅然凝望,生发了要改革现状,锐意进取的感悟。

大自然是美丽而神奇的,险峻的高山,广袤的大地,清清的溪流,石缝中的小草、墙角的小花、池塘里的蛙叫,原野上的虫鸣,„„都可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启迪我们的智慧,让我们有所感悟。

请以“感悟自然”为话题,自拟文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写法指导】

1.巧取自然之景,内容新颖别致。

自然界美景万千。要选取对你思想心灵有所触动的自然之景来写。如:种在阳台上的盆景经受打击居然长得更加繁茂;秋游时看见一簇野菊花在寒风中俏然傲立,迎风摇曳;一轮落日、袅袅炊烟„„

2.细描心中美景,语言清新亮丽。

在把握自然景物特点的前提下,运用修辞手法,将景物特征生动细致地描写出来。如:林希笔下石缝间生长的蒲公英,“茎叶里涌动着苦味的乳白色的浆汁”“根竟似那柔韧而又强固的筋条,似那柔中有刚的藤蔓,深埋在石缝间狭隘的间隙里”。作者用细致的笔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石缝中的蒲公英的倔强、顽强的特征展现在读者面前。

3.穿插议论抒情,巧抒心中感悟。 写作此文,“感悟”是关键。如何抒写自己的感悟呢?或在叙述描写之后借联想想象来抒发;或边叙述描写边抒写。例如《石缝间的生命》在描写了石缝间蒲公英的生长特点之后写道:“生命就是这样被环境规定着,又被环境改变着,适者生存的规律尽管无情,但一切的适者都是战胜环境的强者,生命现象告诉你,生命就是拼搏。”我们在习作中,也要学会在描写中穿插议论抒情来抒发心中的感悟,将文章写得生动而深刻。

【佳作引路】

秋天的野菊花,我的最爱

我爱金色的秋天,我更爱秋天的野菊花。每次看到那坚强开放的野菊花,我都像受到了某种鼓舞,不觉浑身上下都是劲。

秋天的早晨,我常迈着轻快的步伐来到屋门前的小路上赏秋,这时展现在我面前的是一片迷人的秋色。

这田间小路的两边,盛开着不计其数,小巧玲珑的野菊花,它们千姿百态,争奇斗艳,给这幽静的小路增添了几许热闹,几分生机。

看,那些开得正旺的野菊花在秋风的吹拂下,好似一个个娇美的小姑娘,在向你微笑,向你招手,似乎在欢迎你的到来。慢慢地那些花苞儿似乎也微微地睁开眼,在细心地打量着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而那些即将凋谢的野菊花也并不是垂头丧气、无精打采,而是顽强地挺立着,一直坚持到最后,虽然最终被风吹断,被雨淋碎。

秋菊的色彩是单调的,它的枝干是细小的。它没有桂花的迷人芳香,它没有牡丹的高贵典雅,它的特点就是普通,普通到你看了第一眼后不会再去看第二眼。但朴实无华的东西却往往是永恒的,是高尚的,它的顽强不屈,它的不畏严寒,是何等可贵啊!相比之下,很多花在风雨来临之前就已早早地停止了绽放,过早地枯萎了,也许在落到泥土上时它们还感叹着自己的命薄呢。

我很想采一束野菊花带回去好好欣赏,但看到它们那昂首挺立的样子,我犹豫了。插在花瓶中的花,生命必定是不长久的,是很容易枯萎的,哪能与风雨中的英雄本色相比。它的最恰当的位置就应该是在寒风之中,还是让它开在它本来的位置吧。

秋风渐起,不自然地感觉到了一股凉意。但是一看到那些摇摆着的野菊花,我似乎受到了一种鼓舞,加快了前进的步伐。

【名师点评】

上一篇:职业道德教育工作计划范文下一篇:志愿服务活动总结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