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活起来论文范文

2024-07-07

让语文课堂活起来论文范文第1篇

在有些课堂教学中,常显现出许多弊端,如漠视学生的能动意识,不为学生创设活动时空条件等。这些显然与《课标》所提倡理念、精神相违背。课堂的中心目标是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因此而言,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天地。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我认为先决条件应该是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

“活”起来,即不呆板,不被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那怎样才能是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呢?下面就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巧设民主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想要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教学情境,首先就要教师以微笑的面容、亲切的话语、饱满的激情去感化学生、亲近学生。并且教师还要善待学生,当学生出错时,老师不训斥,不惩罚,要耐心指导,当学生取得点滴进步时,应给予及时地肯定,并鼓励他们。如:我在教学时,将自己也列为学习的一员,与学生们一起操作,一起讨论。对表现出色的学生以“你真行!”、“你真棒!”、“你很好!”等来表扬他们,对学困生不厌恶、不指责。更是耐心地指导他们、鼓励他们。常鼓励他们说“你能行!好好想一想,慢慢来”等。使他们感到老师和他们一起动脑,一起学习。这样就慢慢地打消了学生对老师的惧怕和隔阂的心理,于是在轻松愉快地合作学习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动力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学生只要对学习发生了兴趣,就会促使各种感官,共同引起对学习的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学习活动提供了最佳的心理准备。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实际出发,确立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如我在教学生朗读《可爱的草塘》课文时,让学生先看看课文,喜欢读哪个自然段,就读哪个自然段。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就被挑逗起来了。朗读之后,教师根据学生朗读的情况,或表扬、或指导、或听范读后再读,再一次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向前迈进了一步。

三、提供参与机会,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天地,能表现自我。一位教师在教学《雨点》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充分体悟课文情境,感受文章所描摹的生活场景。他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组织学生自读,在自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如“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理解并在小组内讨论,通过讨论,教师认为学生对“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理解还比较抽象,他又组织学生通过表演来理解、体会。在动作表演中,他发现一些学生表演动作不到位,动作太僵硬,不自然,表情不丰富,他又通过评议来引导学生重新体会。一节课,学生始终在他自然顺畅的导引之下,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实现重点训练项目人人都有参与机会。每一名学生都参与了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并以此为契入口,突破了本课的学习难点,顺利的完成了学习目标,课堂也一改沉闷的局面,学生在课堂上也“活”了起来。

让语文课堂活起来论文范文第2篇

一、 善用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

李老师的课堂,学习气氛非常好,跟自己平时的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相比,感觉非常惭愧,因为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状态,完全是由老师调动的,学生回答问题的信心和勇气,也是老师给予的。李老师在第一诵读阶段采取的是先听范读1-4段,在渲染气氛的基础上,将这种情绪延续,“带着听读感受,深情朗诵后半部分”,这样的指令明确,意图也很明确,有听读,也有朗读,比单纯的听读效果要好。

李老师以学定教。传统的教学认为,深挖洞才能广积粮,教师讲得越多,越细,学生学得越好,实际上,这样做更容易造成学生思想的惰性,学生成了哑巴。以学定教,根据学情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策略,调动学生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主动参与,让学生燃气思维的火花。在教学《雷电颂》时,学生被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怀深深感动,让学生切实的感受到他强烈的爱国爱民的思想,然后再进一步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从而让学生对于文字主题的

二、善用激情,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李老师的课堂上,我发现他非常擅长并注重语言的运用,极其幽默。学生非常喜欢这种活泼的授课方式,整个课堂欢乐愉悦,让我们听课老师也深深陶醉其中、乐在其中,很轻松。散文是抒情言志的,散文的教学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进而理解诗人的情感。李老师的这节课就做到了这点!他带着饱满的热情进入课堂,舍得“情感投入”,以浓郁炽热之情去熔炼学生之心,最后,诗人的爱国热情与老师、学生甚至听课老师产生共鸣。整节

课,李老师的声调抑扬顿挫,表情丰富,虽然他没有范读课文,但他为此准备的视频朗读特别具有感染力,再加上他动情的解说,恰到好处的引起了学生的共鸣。读完,全体学生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正因为老师的激情感染,学生也都富含感情地去读,用心地去体会,进入课文的意境,感受屈原那深沉的爱国之情

三、善用引导,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

新课标强调: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变为“会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合作者、引导者。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师只作恰如其分的点拨,不能一问一答的大包大揽。在课堂上,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老师只能起到引导的作用。李老师在这节课中,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又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学生的学习思路、学习动态完全在他的掌控之中,这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十分善于引导,把学生的思维引导至正常的学习轨道。由朗诵表演时学生忘词的表现,自然过渡到“美文熟读应成诵”,当堂能成诵,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整个课堂实现了高效。这节课,从作者的简介、写作背景介绍到散文的象征、感情、写法的理解,胡老师都能设置成一个个比较容易理解、容易回答的问题,让全体学生都能把握。例如,“象征”这一表现手法,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有难度,胡老师就先在屏幕上投出“象征”一词的概念解释,紧接着老师就把问题设置成这样:“屈原这是在呼唤风、雷、电吗?他实质在呼唤什么?”这样的问题,既浅显,又能解决“象征”这一表现手法的难点,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几乎全班同学都能回答。

总之,语文教学像是一潭绿水,只有我们不断地学习、探索,保证有“源头活水来”,才能“清如许”!学习是为了发展,借鉴是为了创新,只有不断探索、改进教学形式,语文教学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让情感在课堂中慢慢发酵 ——观《背影》有感

今天观看了高唐县赵寨子中学张绪敏老师执教的《背影》(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一课,感受颇深。

朱自清的《背影》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至今仍充满感人至深的力量。文章通过描写父亲的“背影”来歌颂父亲,把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张老师执教的这堂课,从总体来说比较成功。

一.主要优点

1.播放歌曲,营造了浓郁的情感氛围。

上课前,张老师播放了刘和刚的歌曲《父亲》,以此为引子,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带领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从而引发学生深入地思考,让学生体会到父爱的真谛,收到蓄情的效果。

2. 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操作性强。 张老师设计了三个具体清晰、可观测、可操作、可评价的三维目标:①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积累重点词语,把握课文内容;②品味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的语言,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③体味父爱的伟大,对父母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3.扣住亲情解读,注重情感体验。

《背影》是一篇为人称道的美文,语言朴实感人。本文最动人之处,便是人间亲情特别是父爱的美的体现。张老师紧紧抓住了这一点,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营造了浓郁的情感氛围和学习情境、引领学习活动,并以父亲的爱和儿子的情来解读,使整个课堂都被浓浓的父子深情所包围、所感染,学生感受到了父爱的厚重和伟大,实现了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 精心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交流中提高。

在介绍作者时,张老师给学生创造一个展示交流的机会,一方面让学生对本文作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另一方面激发学生阅读这篇散文的兴趣,为下面的学习奠定较好的心理基础。在品读感悟这一环节,张老师设计了“找出文章中你喜欢或令你感动得句子,谈一谈你的感受。”可用:“我喜欢————段的————句。因为这一句————”的句式回答,鼓励学生合作交流踊跃回答。之后他又紧紧围绕文本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如:“本文的题目是‘背影’文中一共几次写到背影?这四次对背影的描写哪一次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反复朗读、品析,层层烘托,达到情感的递进和升华。

5.注重知识的迁移和拓展。

张老师讲解本课时,从领悟作品内涵、感悟父子情深入手,紧紧围绕“背影”这一文眼,设置问题,启发思维,使学生在感情上被感染,思想上被影响,写法上受教益。

这节课快结束时,张老师设计了“情感升华”这一环节,让学生的情感在感染中慢慢地发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仅要善于接受别人的关爱,还要善于理解别人的实际行动去关爱别人,我们要做一个爱自己,更爱别人的人。”最后他引导学生齐读结束语:“一个不懂得享受的人,他们的良知是苍白的,一个不懂得回报爱的人,他们感情是自私的。父母的爱很平常,也很实在:也许只是一个眼神,也许只是一句叮咛,也许只是早餐时装在你书包里的一盒牛奶......但父母的爱也很伟大,值得我们去感恩,大家不妨试着在父母疲倦时端上一杯热茶,在餐桌上给他们夹一次菜,在他们工作之余给他们捶捶背,揉揉肩„„”此处结尾上升到中华传统美德上来,可谓锦上添花。

二.不足之处

1. 教学时间的分配不尽合理,作者简介、写作背景的介绍以及字词教学等时间过长,占了近一半的时间,而后面对课外重点内容的分析有点过快。

2. 教学设计太随意,没有注意一些细节。如课件上的“荷塘月色”写成了“河塘月色”,容易误导学生。教学设计上“这四次对背影的描写哪一次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打成了“这四次对背影的描写那一次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3.本课读的还不够,老师讲得过多,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太少。教师提出的问题有时不够明确,让学生有一种模棱两可的感觉。

4.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时间较少,合作学习中还有部分学生没参与到讨论之中。 5.从“求实创新,便于操作”的要求看,还有待改进,特别是创新不够。从“追求模式,彰显特色”的要求看,做的不好,特色不明显。

三.教学建议

1. 教学方法上比较传统,还有待于改进。教师要面向全体、注重差异,突出学生主体性和教学互动性。

2.本课读的时间应充足,读的方式还可以多样化,如教师配乐范读、听录音、齐读、散读、不同语气读等。老师要坚持“以读为美,以读为上”的原则,让学生在朗读中培养语感,积累字词,理解文意,体会作者情感。

3.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时间要充足,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要处理好“放”与“收”的关系,将课堂时间分配合理。

四.观课感受及收获:

通过观看张老师的《背影》一课,我在深挖教材、精心备课、课件设计、教学设计、课后反思等方面都受到了很大启发。 1. 要用心感悟教材,挖掘教材,把握好课文的感情基调。《背影》的基调是反映深厚的父子之情。上课时只有抓住这一中心点,其教学效果才可能好。

2. 要让自己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充满新意,就要不断的创新自己的教学设计,使其如同一泓清泉,清澈明净,沁人心脾。

3.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包办代替学生的学习,也不能用集体讨论来代替学生的阅读。

4.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讲得要少,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和思考的空间,要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使之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

5.要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通过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巩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积累。对重点句子的品析要通过学生的感受加上老师的引导来完成。 6. 要用实实在在的基本功和真挚的情感去引导学生,感染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其全面参与到学习中来。

7.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我们要允许遗憾的存在,但必须及时总结,及时反馈,写好“课后反思”。因为“课后反思”是一个很重要的补救和再提高的途径。

8.要善于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思想,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了解父母对子女的爱。“可怜天下父母心”,天底下的父亲也都像朱自清的父亲那样,十分爱自己的子女,不忍心让他们受到一丁点的伤害,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亲情的伟大。

总之,这堂课是一节成功的新授课。无论在教学环节的设计还是在学法的指导上,还是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整堂课教学思路开阔,步骤明晰,交流充分,手法多样,教学效果良好。他面对学生的疑问,毫不惊慌耐心讲解,以理服人。既走进课文,深挖教材承载的语文信息,又走出语文课堂,积极向外拓展延伸。

让语文课堂活起来论文范文第3篇

屏南实验小学

郑洪琛

在推进小学美术学科素质教育过程中,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在美术课堂中的参与能力?我在教学中采取的是以课堂教学为基地,从兴趣入手,积极研究学生的心理因素,和学生进行互动等方法。下面是本人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农村孩子喜欢美术课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和城市小学生相比而言,农村的小学生接受美术课学习的机会少得多。因此,农村小学生更加珍惜每周较少的美术课时间。我在农村多年的美术教学活动中,对孩子们的心情深有体会:他们的探索、想象、跃跃欲试的欲望十分强烈。如果这些孩子们也能充分的学习和培养,同样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成效。

农村孩子喜欢美术课,给我们美术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 农村 小学生 美术课堂

兴趣

一、攻心为上:培养兴趣,沟通情感,让意识先动起来,继而参与创造。

(一)、激发兴趣: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发展思维的巨大动力,也是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有效途径。兴趣激发的方法很多,依据现行美术教材体系,从中高段美术教材的挖掘入手。

1、以新刺激:学生普遍具有一种猎奇心理。新奇的东西往往会激起他们探索事物的强烈欲望,这就要求教师挖掘教学内容有新鲜感。如,在上《水彩游戏》一课时,把三原色中两种颜色相调和,就会出现另一种颜色,用新的颜色使用染、吹、淌、滴技法出现另一种图案,技法随意或有意的进行创作。这一变化,学生没有见过,觉得很新奇,很好玩,兴趣顿生,个个跃跃欲试,学生们自己动手,调出了不同颜色混后出现的新颜色,最后学生自己发现了规律,知道了红加黄变为橙,红加蓝变为紫,黄加蓝变为绿,而橙绿紫三种色又叫三间色,学生们在动手中学到知识,在实践中得出结论。

2、以情刺激:在绘画教学中,有许多内容都包含着一定的思想性,加上中高段学生的情感发展很快,教师要努力去拨响学生学习后的“情弦”。学生动了情,继而就有了情趣,有了与教师、作品同频共振的情趣,教育效果可想而知。从而以情造像,图情并茂。就会收到“唯恐聆听之不周,不知铃声之响”的效果。

(二)、在沟通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与他们进行情感交流,有助于学生的动手参与,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1、注重距离感。实践表明,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强度及时间。因此,教师可采用主动在教室里来回走动的方式接近坐在后面的学生,缩短与他们之间的空间距离,从而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为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动手参与创造条件。

2、注重安全感。绝大部分学生对教师有一种畏惧心理,为了使学生积极动手参与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使学生从心理上感到是安全的,其创作的作品不论好坏,都不会影响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看法,特别是做得不好时不会受到批评与嘲笑。针对这点,多鼓励所有学生积极动手参与,给学生改正错误的机会,使用一些使人轻松愉快的幽默,给学生安全感,那么,即使没把握,学生也会争先恐后地参与。

3、注重成就感。为了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教师应把难度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如何控制这个度,这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随机调节难度。当难度小时.教师可设置一些障碍;当难度过大时,教师要适当处理,分步进行。同时,当学生失败时,教师应给予帮助和鼓励;当学生成功时,教师要给予表扬肯定,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愿意动手动脑、参与创造。

二、且教且学:重视学生的学法指导,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教学是教和学的活动的统一体。教学方法既包含教师的教法,又包含学生的学法。重视学生的学法指导是实现从教到学的关键,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学中,应有系统地把学法指导与学习过程联系起来,使学生有愿望也有能力动手动脑参与学习、进行创造。

l、千方百计提高技法训练。美术课对技法的要求很高,这是学生正确描绘制作对象,进行创作的基础。技法训练包含的内容较多,如:蜡笔水彩的造型、勾线、上色;泥塑课的揉搓粘画;手工课的折纸、裁剪、粘贴……因此,技法训练既要扣紧每节课的重点,又要胸有全局,点面结合;既要着眼于全班同学,又要照顾个别成绩突出或能力较弱的同学,因材施教;既要表扬鼓励,又要具体辅导,帮助他们解决技术上的困难。

2、想方设法拓展想象空间。想象也是创作的源泉。古往今来许多创造发明都是从想象开始的。美术教学中,我们可用创设情境的方法来拓展想象空间,在教学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间创设一种“不协调”,使学生在探索的乐趣中寻求知识,培养动手能力,提高智力。

三、对症下药:根据学生实际,最终达到学生“动”起来,推进小学美术学科素质教育。 学生有了动手参与的兴趣、能力,还必须有参与机会,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参与机会。

l、课堂展览,让学生若有所思。绘画和手工是由外在形式构成的可视图像,学生可以直接感受,也易接受。在上课前,拿一些前几届或平行班的作品当范例,或把自己班的优秀作品展览,请同学按小组分别上讲台去看。学生对此较感兴趣,看得仔细,学得认真,因为这时的看,关系到自己的具体操作。教师若再在此基础上介绍一下那些作品各方面的优点,学生掌握得就越快,越全面。同时教师提出要求,布置任务,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对于学生创作素材的积累也有很大的益处。

2、营造课堂氛围,改变师讲生听。在传统教育中,师讲生听。这种课堂气氛中的学生沉闷、压抑,主动性不能发挥不说,甚至产生厌课、厌学。教师要努力营造这种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走上讲台,参与教学。在做的同时,说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共同交流,共同进步。

3、开展师生互评、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多种评价形式。大部分美术教师在作业讲评中多采用教师讲评法,可它受教师个人的年龄、性别、知识水平及爱好等的影响,往往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遏止学生的思维与个性发展。在具体的课堂操作中,我们可以采用师生互评、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多种评价形式;并根据学生心理特点与能力循序渐进。在三年级一般以师生互评为主。从四年级下半学年开始,一般以学生互评为主,让几个同学相互评价对方的画,把个人的审美标准和制作心得表现出来,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在这一形式的评价中,还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一个评价标准。到了

五、六年级,基本上要学生对自己的作品作客观、公正的评价,强化优点,如果发现了不足或有了新的创意,可以把作品取回重新修改,完善作品.通过这几种课堂习作展评,让学生去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动手、审美、创新等美术素质之目的。

美术课在农村小学教学中是对全体学生进行美术文化素质教育的必修课。在当前大力推进小学美术学科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儿童潜能开发与个性差异;引导自主参与,培养创造能力”己成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和基本保证。而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重视学生的课堂参与性,让学生在亲身的实践中掌握知识、锻炼能力,这样的学习方法才能真正使学生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的各种能力与素质在主动参与亲身实践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让语文课堂活起来论文范文第4篇

1 一定要让学生做课堂教学的主人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首先要树立“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教育观念, 明确学生作为接受知识教育的学习者, 学习的过程是他们认识的发展过程, 教师教学只是辅助与帮助主体活动的过程, 这样才有利于主体在学习中处于主动的学习位置。主体学习活动量的多与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习者对知识掌握的程度, 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 教师的活动是必要的 (主要是指导作用) , 学生的活动则是课堂的主流, 两者在活动时间量的比上, 学生活动所占的时间量应大于教师的活动量。

要做好这一点, 首先要相信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通过动口、动手、动脑, 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这包括新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 知识的巩固和应用以及学生自我反思等全过程, 教师只需提问设疑、方法提示或指导, 其余完全放心交给学生自己来完成, 最终学生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过程, 达到学生能做、会做的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是每一位教师的义务与责任, 教学的最终结果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提升得到全面发展。所以说教学过程不是教师能做、能用、会做的问题, 而是学生是否能做、能用和心智得到全面发展的问题。要达到这一目的, 我们就要做到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 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答的问题, 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 不要由教师写出。生物课堂不再是过去的教师“一言堂”, 学生是演员不是观众, 教师应把学生学习的任务交给他们, 让孩子们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努力探索、勇于尝试、勇于创新。教师的任务是积极引导、耐心辅助, 与学生平等合作, 这样就能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2 教师要善于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育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就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 即学生对于自己学习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而要唤醒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除了运用科学的评价机制外, 还必须营造平等、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 能促进师生双方交往互动, 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 真正把教师转变为课堂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把学生转变为真正学习的主人。要做好这一点, 就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 还要有一颗博爱的心灵。在课堂上, 不仅能对丰富多彩的生物学知识进行旁征博引, 还能对学生的问题应对自如, 这样就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 思维活跃, 并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还需要教师循循善诱、提倡思考、精心设疑、引导讨论、互相尊重、融洽情感、严谨治学, 做到课堂松而不乱。

总之, 和谐的课堂气氛必须以教师渊博的专业术养为基础, 必须用真诚的“情感”为教学开道, 著名文学家夏丐尊对情感教育有自己的观点:“教育之没有感情, 没有爱, 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 就不成其为池塘, 没有爱, 就没有教育。”所以教师首先要爱生, 这种爱是多方位的。既有生活上关怀学生的冷暖、喜恶之爱, 更有学习上了解学习情况, 填补知识缺陷。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多鼓励, 而不轻易否定, 恰当指引, 想学生所想, 急学生所急。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到老师既是良师又是益友。

3 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是关键

爱因斯坦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并非仅仅以责任感产生, 而是从人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产生。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事业成功的前导, 也是激发学习热情, 产生内在动力的关键。传统课堂教育中枯燥、沉闷的气氛, 教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教法, 只能使大多数学生趣味索然, 昏昏入睡, 整个课堂毫无生气。新课程课堂教育中, 教师应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是唤起学生求知欲的需要, 是适应现代教育改革的需要。那么, 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呢?

1) 课堂教学中良好的开端, 可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形成良好的心理动态, 提高学习生物的兴趣, 增强学习主动性, 教师可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年龄及心理特征, 创设不同的方式导入新课。

(1) 创设问题情境, 巧妙地质疑, 制造悬念。学生从已掌握的旧知识与新的要求之间就产生了冲突, 新的矛盾冲突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他们积极主动探索并获得新知识。

(2) 新课程进行中, 新颖的题型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难易适度的练习题可增强学生发现困难、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3) 直观形象的教具也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4) 从学生生活实例引入新问题, 生物教学要紧密结合生活实际,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所学知识的实际作用和价值, 学以至用, 学生对所要的新知识才能感兴趣。

2) 要善于发现和诱导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好奇心往往是触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火线, 好胜心则是学生努力学习不甘落后的求知欲望。当学生对生物科有好奇时, 教师要鼓励和帮助他, 引导他努力学习, 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地介绍一些科学家发现生物学的原理、定律的钻研精神和坚强毅力, 对学生进行理想情感教育。介绍生物学发展的趋势和奇妙的应用前景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 在对教学的各个环节的设计时, 应从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 尽量做到展开方式丰富多彩, 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因为单调的呈现教材易使学生厌倦, 若能使学生在较轻松愉悦的情境中学习, 则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是维持注意, 引起兴趣的有效方式。

让语文课堂活起来论文范文第5篇

一、充分的备课是基础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前进行有效备课, 才能使课堂教学能够顺利进行。小学语文课程内容丰富多彩而且风格迥异, 各年级学生的心理都各不相同。所以, 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心理和需求进行课程导入, 还要对教学任务进行合理的规划, 做到既能完成教学目标, 又能将学生吸引到课堂中来。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发散性强, 想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比较困难, 所以, 在备课时应当准备一些新颖的教学方式。如短片、歌曲等。让学生能够被课程所吸引, 主动融入到课堂中来。同时, 要将课程的重点难点标注出来, 使课堂教学能够条理清晰地进行。这样, 才达到了备课的目的。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从小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对未来的学习中也会有巨大的帮助。所以, 老师应当从小就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在课前, 老师应当让学生进行预习, 让学生找一找与课程相关的图片、资料等帮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课本, 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找到课本中不会的地方, 在课堂中对不会的地方重点听, 培养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的能力以及找到学习重点的能力。在课堂中鼓励学生回答问题, 对回答上问题的学生进行奖励, 培养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不会的地方, 老师不应该立刻给出答案, 应当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鼓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实在不会再给出答案。平时还可以让学生用一些工具书来帮助理解课堂内容。课后作业一定监督学生自己完成, 对于不会的问题可以找老师解决, 但是不能抄袭, 一定要从小就杜绝抄袭这一坏习惯。只有让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学习, 才能发现不会的知识, 才能更好的融入进课堂当中, 学习效率和课堂氛围都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在语文这一学科养成了这些好的学习习惯, 也会将这些学习习惯使用到别的学科当中, 这会让学生不仅能够学好语文, 其他学科的学习也能够均衡发展。

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不光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还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对于小学生来说, 调动他的学习积极性需要一些外界的刺激。而语文这门学科, 涵盖的知识面非常广泛, 上至天文地理, 下至鸟兽虫鱼, 上下五千年来无所不至, 老师应当善于在课堂中找出学生感兴趣的地方, 对其充分利用, 让学生从对某一点感兴趣到对语文学科感兴趣, 善于使用一些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如猜谜语、讲故事。这样, 不仅能活跃课堂氛围, 还能够让学生体会到语文的魅力, 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对于激发学生求知欲这方面, 老师可以采用奖励机制, 上课鼓励学生问问题, 对于好的问题给予奖励, 鼓励学生将不会的问题提出来, 老师进行解答。同时, 应当鼓励同学之间互相解答问题, 学生在获取了知识的同时也拉近了彼此之间的关系。老师在教学中应当扮演一个向导的角色, 引领学生走正确的学习道路, 但是学习的主体还是学生, 老师应该善于挖掘学生的兴趣和潜能, 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发挥。

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要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加入到课堂中来, 还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通常我们都在朗读中提升学生的自信。在一位老师的课堂上, 我曾看过通过朗读提升学生自信的方法。让学生先朗读整篇课文, 然后再让学生挑一段自己喜欢的段落去读, 然后提问“谁能够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同学听?”学生纷纷举手, 老师让一个学生朗读后给出了鼓励和表扬, 然后再提问“刚才那位同学读的很好, 还有没有读的更好的?”学生都争先恐后的举手发言, 表现自己的欲望更加强烈了。平时很多胆子小的学生都纷纷举起了手。学生不再感受到课堂的压抑, 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了。但是这种方法还不能让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 还可以用一个方法进行补充。挑一段所有学生都会的段落, 让自认为读得好的同学进行朗读, 在越来越多的同学朗读的同时, 他们的自信正在不断增强, 他们的阅读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自主学习的欲望也更加强烈。

五、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评价

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是有必要的且是非常重要的。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时应当以学生的感受为主。因为学生还小, 思维的发展不一样, 对事物有不同的理解。我们在评价时应当以对学生的鼓励为主, 不以成败论英雄。对回答问题好的, 我们当然应该表扬并加以鼓励;对回答问题不完善的, 我们应该给出一些指导性的建议并鼓励学生。不要因为孩子一次没做好就对孩子全盘否定, 对孩子加以批评, 这样做会使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慢慢降低, 对学习的热情慢慢变淡。小学生的思维还很稚嫩, 老师的一句话可能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老师应该呵护孩子, 对学生做得不好的地方应当加以指导而不是打骂。这样, 才能让学生的思想和性格更加健康地发展。

摘要:小学语文的教学在学生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如何让课堂真正的“活”起来, 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小学语文, 是老师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参考文献

[1] 刘栋.让小学语文课堂活起来[J].考试周刊, 2014 (53) .

让语文课堂活起来论文范文第6篇

1 要正确引导学生进入生物学的奇妙世界

所谓“导”也就是正确引导学生进行生物学的学习, 高中生物的特点就是比较抽象化, 浙科版也不例外, 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适应未来的社会基础教育的需要, 高中生物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研究学习方法, 将纷繁, 复杂的知识, 条理化, 简约化, 加深理解, 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 形象化, 生动化, 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只有引导学生掌握巧妙, 科学的学习方法, 并对领悟到的学法多尝试, 多训练, 才能使之内化为学生学习的能力, 提高学生学习的本领。

如在讲授浙科版必修22.2《遗传的染色体学说》这一节当中, 笔者鉴于这一节的内容比较抽象, 特意搜集了关于染色体的一些图片, 在上课前放给同学们看, 这些图片大多是科普图片, 能够形象的说明染色体的颜色、形状以及组成结构。通过放幻灯片的形式, 让学生们直观的观察到染色体的样子, 从而减少他们对染色体的抽象印象, 避免对这一节课的反感, 笔者的这一做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学生们在消除了抽象印象后, 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掌握的很透彻, 学习兴趣也被提上来了, 课堂气氛也随着活跃起来。

2 在生物课上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所谓“竞”也就是培养学生的一种竞争意识和素养。新课程改革的一个目标就是要全面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虽然当前因为素质教育, 不再单纯的依靠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 但是竞争培养仍然是高中素质教育的一个重点, 现在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 优胜劣汰是社会竞争的法则。所以, 在生物课上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也是生物课的一个重要的目标, 所以笔者在课堂教育过程中很注重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当然, 这种竞争并非是考试, 而是考察学生对知识的一种理解能力、学习能力、应用能力。

笔者在浙科版 (必修1) 分子与细胞第一章细胞的分子组成第三节有机化合物及生物大分子, 这一节课中, 为了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特意让他们在课前搜集了一些关于有机化合物和生物大分子的一些资料, 根据收集的资料, 如《干细胞有可能转变成癌细胞》、《令癌细胞向其他脏器扩散的蛋白质》、《端粒与人类寿命》等。通过在课堂上的展示, 看看那些同学收集的资料最全面。根据收集的资料和学生在课前的预习, 让学生在课堂上提问其他同学问题, 谁回答对的最多可以得到其他同学最多的鼓掌。如甲同学提问乙同学:“21世纪最前沿的科学是什么?”乙同学回答:“21世纪最前沿的科学是分子生物学。”乙同学问甲同学:“蛋白质是属于有机化合物还是生物大分子?”甲同学回答:“当然是生物大分子!”同学之间的提问是通过学生的争强好胜的心里去把握, 虽然提问的问题和回答的答案之间并非完全契合, 但是这样的提问和回答之间, 点燃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通过问答的培养学习生物的兴趣, 同时也通过问答培养学生一种竞争的意识。这样做活跃了课堂气氛, 使学生成了真正的课堂主人。学生的这种自主性学习, 不仅使个人的知识面有所扩展, 也使教师和其他同学从中获益匪浅。

3 让学生在课堂上凝神学习

所谓“凝”也就是让学生专心致志的投入到学习当中, 高中年阶段, 由于其生理和心理年龄都是处于一个不成熟的阶段, 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 为此要特别注意在课堂上让学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当中, 不受其他杂念的影响。笔者尝试在“导、竞、疑、思”的学习方法, 让学生不知不觉中走进生物知识的海洋, 也就是利用学生的一种好奇心和对知识的渴求心来让他们专心于学习。

笔者在浙教版生物 (必修2) 《分离定律》第一课时的教学中, 通过学生对自己身边某些遗传现象的分析, 引领学生探究遗传定律愿望。响应新课标要求, 面向全体学生, 通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在教学设计上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进入课题, 激发对本节课内容的兴趣。笔者先导入:谁能说说我们身边的遗传现象? (提问单眼皮学生) 你是单眼皮, 爸爸妈妈是单眼皮还是双眼皮?学生回答 (略) 。这种设计意图:通过对相关现象的讨论和分析, 从感性方面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遗传定律的愿望, 引出课题。

4 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

所谓“思”也就是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由于生物课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如细胞等, 只能通过实验或者一定的图示才能直观的观察到, 因此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是我教学的一个重点, 只有学生充分思考了, 才能真正明白老师所讲的知识, 才能明白哪些知识是重点, 在思考中不断的认识问题, 解决问题。[2]

笔者在浙教版生物 (必修3) 《免疫系统和免疫功能》第一课时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当中, 首先笔者带领生共同讨论:人体的免疫系统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 如打乙肝疫苗、非典疫苗, 通过讨论这些社会生活现象让学生思考: (1) 人体都存在那些免疫系统? (2) 免疫系统的作用原理? (3) 免疫系统是不是万能的?这里的提问, 不是硬性的提问, 而是有选择的提问, 其目的是确保学生能对这节课的内容就一个正确的认识, 并进一步提出疑问, 如果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杂交实验, 引导学生继续探究。

总之,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对生物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不应只对学生所学知识记忆的多少的评价, 更主要是对生物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的考核特别是运用生物知识解决一些实际生产、生活问题的能力。因此, 必须在教学的实际当中, 用“导、竞、疑、思”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笔者认为, 教学的实际当中, 用“导、竞、疑、思”方法是创新学习方法的一种迫切要求, 是既重结果又重过程的教育, 每一位生物教育工作者都要树立起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主要工作目标的教育观念,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的灵魂和核心的工作路, 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 迎接21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

摘要:生物科学素养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学领域中核心基础内容掌握的情况。根据高中生物课程的任务, 这个基础也就应该成为高中生物课程的核心内容和基本要求。为此笔者针对浙科版高中生物课本的特点, 用“导、竞、疑、思”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学习精神, 达到活跃高中生物课堂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兴趣的目的。

关键词:高中生物,探索

参考文献

[1] 邹铁祥.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的科学精神教育探究[J].生物学通报, 2001 (9) .

上一篇:财务报表分析的论文范文下一篇:建筑工程监理控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