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审计宏观经济管理论文范文

2024-05-17

国家审计宏观经济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发展,外国直接投资已成为世界经济波动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经济变量。世界经济增长率下滑,而我国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增长率上升,推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世界经济增长率上升,我国外国直接投资流入增长率下降,阻碍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对近20年来世界经济增长率与我国外国直接投资增长率以及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可充分验证这一论点。

关键词:FDI;经济波动;外国直接投资;经济增长

一、中国经济增长与FDI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受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日益明显。世界经济波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通过贸易、投资、技术、劳动力和信息等多种渠道,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和我国FDI流入量的不断攀升,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变量,FDI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影响我国经济最为重要的渠道之一。借助于研究FDI这一关键渠道和重要变量,探讨世界经济波动影响FDI的区域分布进而影响我国GDP增长的作用机制,拟在借鉴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现有的统计数据,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FDI与我国GDP增长的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

二、FDI与我国GDP增长的相关性分析模型

出于研究目的考虑和研究条件所限,本文采用的数据是1985—2005年的各项统计数据。用世界实际GDP增长率来反映世界经济的波动,世界实际GDP增长率的数据来自于《美国总统经济报告》。

从相关数据可以看出,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今,我国FDI增长率经历了三次明显的高涨期:80年代初期、90年代初期以及2001年以后。这三个时期世界实际GDP增长率在主要发达国家经济衰退的影响下也同时处于下滑之中。而80年代初期(1983—1985年)、90年代初期(1991—1995年)以及最近五年我国GDP增长率则非常之高。与之相反,90年代中后期,FDI流入我国的增长率较低,1999年甚至出现了负增长,而这两个时期世界经济则相对繁荣,我国GDP增长率则处于较低水平,1989、1990年我国GDP增长率只有3.8%和4.1%,1998—2001年则在波动徘徊。样本期内的数据直观显示的结果是,世界GDP增长率与我国FDI增长率呈现出负相关关系,而我国FDI增长率与GDP增长率则呈现出正相关关系。

在对许多自然现象的科学研究中发现,系统普遍存在二分岔现象,即系统中某个参数很小的变化会导致整个系统行为的剧烈变化,该参数被称为序参数。客观世界存在许多普适关系,认识了这些关系就可以通过两个问题间的相似性将一个问题的结果用到另一个问题上,这就为借鉴自组织理论模型构建本文研究问题的一般分析框架提供了依据。

增长)由政府的行为这个序参数决定,而FDI作为一般的参数对我国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下面六个方面:

第一,FDI对发展的影响不平衡,可能使我国二元经济结构更严重,加剧收入不平等。主要表现为:工资上,使我国企业与外资企业工资差距加大;生产上,主要生产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以满足我国富裕阶层和外国消费者的需求;区位选择上,投资在沿海富裕城市造成城乡人口的大量流动,使城乡差距扩大。

第二,从增加就业角度,FDI一般进行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生产,无益于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

第三,使我国资源无法配置到对社会有益的用途上,进而使贫富差距和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并且形成恶性循环机制。

第四,FDI利用其经济势力影响我国政府制定不利于我国经济增长的政策。例如,过度的保护、税收减免、投资补贴、廉价使用土地等,这样获取相当多的政治、经济特权,使私人利益超过社会利益,使我国最终收益甚至为负,不利于其经济增长。FDI经常利用转移定价手段大量偷税漏税,给我国政府造成严重的税收损失。

第五,FDI企业可能会运用各种手段抑制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从而损害我国的长远经济利益。这些手段包括:抑制我国企业家的成长,运用自身的先进技术、世界范围的联系、广告技巧、关键的支持服务等兼并当地竞争者。

第六,从政治角度,强大的跨国公司会控制国内的资产和工作机会,在各个阶层的政治决策中发挥相当大的影响。它们甚至会直接贿赂我国的政府官员,通过政治捐献间接手段颠覆我国正常的政治秩序。

为了更好地验证FDI与我国GDP增长的相关性,利用统计数据,运用一个较为简单的计量模型对世界GDP增长率与我国FDI增长率以及我国FDI增长率与GDP增长率进行回归分析,并对回归结果进行检验,以进一步验证它们的相关关系,并大致估测世界经济波动对我国FDI增长率以及FDI流入增长率对我国GDP增长率的影响。

首先对我国FDI增长率与世界GDP增长率进行了回归,考虑到FDI国际转移对世界经济波动影响的滞后性,此处选用的数据是滞后一期的世界GDP增长率,回归结果如下:

FDICHN=127.4268-29.2285GDPWORLD

T =(3.7208)(-3.0409)

P值=(0.0017)(0.0074)

R2=0.3523F=9.2472

上面公式中:FDICHN表示我国FDI年增长率,GDPWORLD表示世界GDP年增长率,括号内为估计量的T值和P值。

回归公式显示,解释变量(GDPWORLD)的系数能通过T检验(显著性检验)和F检验,并且其P值极小,表明解释变量系数在99%的水平上是显著的。公式结果说明,平均而言,世界GDP年增长率每上升1%,我国FDI增长率会减少29%;反之,世界GDP年增长率每下降1%,我国FDI增长率会增加29%,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负相关性,这一结果和前面通过观察数据与是相吻合的。

对我国GDP增长率与FDI增长率进行回归后的结果如下:

GDPCHN = 8.4662+0.0451FDICHN

T =(13.8188)(3.7329)

P值=(0.0000)(0.0014)

R2=0.4231 F=13.9349

上面公式中GDPCHN表示我国GDP年增长率,FDICHN仍表示我国FDI年增长率,括号内为估计量的T值和P值。回归公式显示,解释变量(FDICHN)的系数通过了T检验和F检验,其P值也很小,表明解释变量系数在99.8%的水平上是显著的。公式结果说明,平均而言,我国FDI年增长率每上升1%,GDP增长率会提高0.045%;反之,我国FDI年增长率每下降1%,GDP增长率会减少0.045%,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性,这一结果也和前面数据结论相吻合。

三、对FDI相关性模型的分析

相关数据和回归结果都表明:在整个样本期(1984—2006年)内,世界实际GDP增长率与我国FDI增长率是负相关的,而我国FDI增长率与GDP增长率是正相关的。其具体表现为,世界经济增长率下滑,我国FDI增长率越高,我国GDP增长率越快;世界经济增长率上升,我国FDI增长率越低,我国GDP增长率越慢。在FDI这一重要经济变量的作用下,我国GDP增长率与世界经济增长率呈现出负相关关系,这个结果多少有些出乎意料。同时还看到,尽管在整个样本期内世界经济波动明显,但我国FDI流入的金额除1999年比上年略有下降外,其余年份都在增长,而我国GDP增长率虽有起伏,但年均增长率在较长时期内仍维持了非常高的水平。上述结果的出现,实际上是世界经济波动引发FDI国际区位分布的变化以及FDI区位分布变化对我国经济增长发挥巨大作用的必然结果。

理解世界经济的波动性要注意两点:第一,由于当前发达国家特别是主要发达国家的GDP在整个世界GDP中占有绝对优势的份额,比如,1992年仅仅美日德三国GDP之和占世界GDP的比重就达到49.4%,因此,世界经济的波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发达国家的经济波动所决定的;第二,世界经济波动的同步性并不意味着世界各国的经济波动都是同步的。由于发达国家GDP占有世界GDP的绝对优势份额且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密切,因此,发达国家的经济波动与世界经济波动具有明显的同步性。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则由于市场体系、开放程度、经济实力等原因,与发达国家经济波动和世界经济整体波动的同步性并不明显。伴随着世界经济繁荣与衰退不断交替的进行,FDI的国际区域分布就处于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之中。由于世界经济波动主要受发达国家经济波动影响且与发达国家经济波动同步,在世界经济波动的过程中,FDI国际分布的动态变化具有以下规律:当世界经济处于繁荣时期,FDI会大量流入发达国家;而当世界经济处于衰退时期,FDI很大一部分会流出发达国家,流入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世界经济增长率下滑过程中从发达国家流出的FDI并非规模均匀地流入所有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而只会流入少数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其原因主要在于资本在世界范围内仍然是一种稀缺要素,数量的有限性决定了FDI不可能惠及所有的发展中国家,追求高额利润回报的动机促使FDI只会流入少数发展前景广阔、投资环境优良、能获得高额投资回报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作为发展中国家,资本短缺和技术落后一直是其经济增长的主要瓶颈。少数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大量FDI的流入,不仅直接促进了我国的资本形成,创造出新的生产能力,并且会带动我国和其他国家的相关配套投资,间接促进我国资本存量的增加,更为重要的是,FDI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并通过“技术溢出效应”提高了我国相关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从而会极大地促进我国的经济增长。而当世界经济增长率上升,会有很大一部分FDI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向发达国家回流,从而对这些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

从长期来看,20世纪80年代以来,FDI在发达国家之间流动的同时,发达国家整体经济的持续低迷促使很大一部分FDI从发达国家流出,流入了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据统计,整个90年代,非洲吸收的FDI占世界FDI的比重从来没有超过2%,90年代末甚至跌到了1%以下。而我国吸收外资成绩斐然,特别是1993年后,连续9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吸收FDI的国家,2002年以来,我国吸收FDI更是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相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资源与劳动力成本更低、市场规模更大、经济活力更强、能为FDI带来更高的投资回报,因而我国成为这一时期对FDI最有吸引力的发展中国家。FDI的流入不仅从数量上推动了我国的资本形成,弥补了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增长的“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我国的资产质量,特别是90年代中期以后大型跨国公司FDI的流入在这一方面的贡献尤为显著。同时,FDI的流入给我国带来了国际上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作为一个落后国家长期存在的“技术缺口”和“管理缺口”,并通过“技术溢出”效应,间接地促进了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FDI的大规模流入极大地促进了我国GDP的高速增长,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

从短期来看,最近20多年来世界经济的频繁波动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FDI国际区位分布的变化。尽管我国FDI流入的绝对金额在样本期间内除1999年比上年略有下降外,其余年份都有所增长,但是FDI年增长率却处于起伏波动的变化之中。我国FDI年增长率的这种波动在很大程度上与世界经济的短期波动密切相关。当世界经济步入繁荣时期,我国FDI流入的金额虽然仍在绝对增加,但FDI增长率会有所下降,从而使我国GDP增长率的提高受到抑制甚至出现下滑;当世界经济陷入萧条时期,不仅我国FDI流入的绝对金额在不断增加,而且FDI增长率也会大幅上升,从而推动了我国GDP增长率的提高。

四、我国对FDI的管理建议

将我国FDI作为一重要经济变量,在借鉴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现有的统计数据,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波动、FDI与我国GDP增长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研究,并探讨了世界经济波动影响我国FDI流入,并通过FDI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实证分析显示,世界GDP增长率与我国FDI增长率存在着负相关性,我国FDI增长率与GDP增长率则存在着正相关性。这一结果实际上是世界经济波动引发FDI国际区位分布的变化以及FDI区位分布变化对我国经济增长发挥巨大作用的必然结果。世界经济波动必然引起FDI空间分布上的变化,影响世界各国经济的增长。根据本文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提出如下建议:

1.密切跟踪研究世界经济的波动趋势和FDI区域分布的国际动向。世界经济波动和FDI区域分布的国际调整不仅在短期内会影响我国的经济增长率,更为重要的是,从长期来看,FDI大量流入我国只是世界经济波动引发FDI国际区位分布变化这一机制在历史长河中某一时期的具体体现,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经济整体上处于低速增长阶段以及我国比其他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具有更好投资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世界经济特别是发达国家经济从整体上走出萧条步入繁荣,FDI必定会出现回流;而如果其他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持续良好并采取了更为开放的对外政策和更加优惠的吸引FDI的措施,我国的FDI必定会出现向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分流,从而都会对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造成冲击。鉴于FDI对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必须密切关注世界经济的波动趋势和FDI区位分布的变化,同时还要关注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吸引FDI的动向。

2.借鉴拉美和东亚其他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经验和教训,我国应该加强对FDI流出的预警机制和应对措施的研究。拉美国家、“东亚四小龙”以及东盟国家在不同时期的经济腾飞与经济高速增长受挫在很大程度上都与FDI区域分布的国际调整有关,而FDI区域分布的调整与发达国家经济波动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变化密切相关。这些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国认真总结和吸取。尤其重要的是,有必要加强对FDI流出我国的预警机制和应对措施的研究,这对避免或减轻FDI大量流出情况发生而给我国经济造成损失是极为必要的。

3.在继续吸引FDI的同时,增强自身资本实力,提高自主技术开发能力。从当前保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目标考虑,必须采取更为有力的措施,不断改善我国各地区的投资环境,继续引进FDI使其维持一个较高的增长水平上,并加强对FDI所带来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学习和吸收。同时,从长远考虑,必须努力增强自身的资本实力,加大对本国技术研发的投入,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减轻对外国资本和技术的过度依赖。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应对世界经济波动和FDI国际转移对我国经济造成的诸多影响。

参考文献

[1]江小涓,李蕊.FDI对中国工业增长和技术进步的贡献[J].中国工业经济,2002,(7):18-23.

[2]武剑.外国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及其经济增长效应[J].经济研究,2002,(4):16-25.

[3]陈国宏,郑绍濂,桑赓陶.外商直接投资与技术转移关系的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00,(3):38-44.

[4]张天顶.外商直接投资、传导机制与中国经济增长[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1).

[5]吴林海、陈继海.聚集效应、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J].管理世界,2003,(8).

[6]沈坤荣,耿强.外国直接投资、技术外溢与内生经济增长[J].中国社会科学,2001,(5).

[7]陈涛.影响中国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行业特征[J].中国社会科学,2003,(4).

国家审计宏观经济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道路上进行了不懈探索,形成了有代表性的经济发展模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论文以地区为分类,阐述了东亚模式、拉美模式、前苏联及东欧模式以及中国模式的内涵、特征、成效及存在的不足,进而就完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提出新思路。

[关键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经验;创新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8025

1东亚模式

东亚模式是面对日本、韩国、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在战后取得的巨大成功,人们将东亚的现代化进程总结为东亚模式,我们这里主要研究东亚的经济发展模式,主要可分为三类。

第一,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和香港实施这一模式,一般这种外向型经济模式会经历从进口替代到出口导向这一发展变化,这种经济模式能够通过对外贸易,增加外汇收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其特点是:一是以国家进行干预,政府通过一系列的贷款和税收优惠政策等,对出口企业给予贷款和减少税收等鼓励出口贸易,这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且还有利于当地企业的产业升级;二是积极推进金融和贸易市场的自由化;三是在产业结构上,农业所占比重较低,制造业和服务业得到迅猛发展。

第二,综合型的经济发展模式。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实施这一模式,综合型经济发展模式特征是农业部门的比重已显著下降但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工业部门发展迅速,服务行业也得到较快发展。例如泰国是以农产品出口为主、进口替代工业为辅的综合性经济增长战略与政策,这种战略重视农业基础,工业发展的前提是农业得到基础性发展,进口替代工业从属于农产品出口,这种模式是符合当时泰国国情的。

第三,菲律宾拉美二元断裂型发展模式。菲律宾与美国签订的关于经济贸易不平等条约对菲律宾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注入深刻的影响。这种断裂性经济发展模式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依附性,菲律宾工业化的目的是为满足美国市场对菲律宾资源的需要,并用“本地制造”制成品取代进口商品,实际上都是由美国公司所生产。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由于严重的依附性,在发展后期给菲律宾带来了严重的经济问题,最终爆发了债务危机。

东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取得的经济成效是显著的,在战后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例如,新加坡实行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推动了资源科学利用;提高了本国经济竞争力;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人民收入趋向公平合理等。据统计资料显示,新加坡在2014年GDP总量已达到27786亿美元,世界排名37位。

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在取得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由于是出口导向,主要面对的是国际市场,贸易的对外依存度较高;二是东亚模式由于受战后环境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带有追赶性质,这在发展后期容易产生急功近利的思想;[2]三是只是单方面强调增长速度和规模,忽视教育、管理、人才等。1970—1990年,东亚新兴国家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10%,而同一时期,美国的贡献率为53%,相差较大。[3]

1997年爆发了东南亚金融危机正验证了东亚模式存在的一系列弊端,但这并不能否定东亚模式取得的成效。因此,如何调整和完善东亚模式,也成为重要问题:一是单纯依靠产品数量与生产速度已满足不了新形势下的发展需求,应追求数量与质量并重的平衡模式。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环境、资源的合理科学利用;注重人才、技术、管理的良性搭配;二是改变片面依靠出口拉动经济的外向型战略,转变为依靠出口、国内需求、投资共同发展的战略;三是对政府干预职能重新定位,不是完全摆脱政府干预,而是适当减少政府干预,培育和完善市场机制。

2拉美模式

拉美模式,是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在民族独立后,为推动经济增长,实行强有力的国家干预政策,实行企业国有化,增加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等。在战后不同时期,拉美模式具体表现为三种形式。

第一,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出口发展模式。民族独立后,拉美国家虽然摆脱殖民地国家的控制,但依然依赖于殖民时期的国际分工体系。在原有基础上,拉美国家更加重视初级产品的生产,投入更多的土地,同时,大力建设交通、通信等国家基础设施,为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出口提供基础性支持。与此同时,经历了工业革命后的拉美宗主国迫切需要原材料,于是,以原材料交换发展资金的模式应运而生,拉美国家逐步实现经济的发展。

第二,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拉美这一模式的实施,在初期取得了显著成功,使拉美国家实现了长达30年的经济增长,在20世纪70年代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迈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4]这一模式发展后期,弊端逐步显现,尤其是对本国工业的过度保护,使其缺乏应有的国际竞争力。国内劳动生产率低下,造成产品价格偏高,一般高于同类国际市场产品,这使得拉美国家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单纯依靠政府保护发展是行不通的。

第三,新自由主义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新自由主义发展模式主要包括贸易、金融、税制等方面。新自由主义发展模式取得了积极成果,在债务危机之后恢复了经济的增长;经济逐渐向外向型模式转变。然而,拉美经济依然一时无法恢复到债务危机前的状态。新自由主义的过度推崇使国有资产流失严重;财富分配不合理,贫富分化严重,国家贫困人数增多,因此,拉美经济没有摆脱脆弱的状态,受到外界的冲击更大。

拉美国家在不同时期采取的经济模式都推动了拉美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在20世纪70年代,人均GDP高达1000美元,创造了“经济奇迹”。但随后爆发的债务危机和金融危机也显现出一系列的问题与弊端:一是财富分配不合理,贫富分化严重;二是经济结构严重失衡。20世纪40年代起实行的进口替代发展模式,由于受这一模式自身内向发展特征的制约和国家政策的影响,拉美国家工业发展十分有限,没有形成完善的工业体系;三是过度依赖外资。拉美国家长期依赖外资,大量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资金和吸引跨国公司的进入,在20世纪70年代,外债总额翻了13倍,达到23036亿美元;四是资源环境问题严重。针对以上问题,对拉美模式提出了以下几点调整与改革:首先,改善社会环境,努力追求社会公平与正义;其次,坚持经济结构调整,建立完善的工业体系,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环境等;最后,合理引进与利用外资发展本国经济,发展民族工业的同时努力提高自身竞争力。

3前苏联和东欧模式

第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这种模式由列宁倡导,在斯大林执政时期得到全面贯彻和执行。从总体上讲,斯大林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就是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模式,它表现有以下四个特征:一是前苏联在所有制结构式上,实行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二是在产业结构上,优先发展重工业;三是在经济运行机制上,实行排斥市场经济规律的计划经济形式;四是在管理体制上,实行管理权与经营权的集中统一,以部门管理为主,即条块管理。

前苏联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在当时历史环境下,具有积极的作用,它使前苏联一跃成为工业化大国,也成为当时唯一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大国,这一成就令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震惊。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很快使前苏联取得了经济上的独立,政治上也成为世界大国,强大的工业基础,为后来的反法西斯战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这种经济模式忽视市场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忽视价值规律对商品交换的影响;忽视农业及轻工业的作用;忽视了企业及劳动者自身的活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前苏联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前苏联后期,这些弊端显露无遗,使前苏联经济逐步萎靡甚至停滞不前。

第二,市场经济模式。苏联解体后,独联体及东欧的多数国家效仿西方国家,实行了市场经济模式。东欧各国向市场经济过渡是在1989年东欧剧变的历史环境下推动的,因此这种转变在一开始就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各国的经济转轨形式有很大差异,以俄罗斯、波兰为代表的“休克疗法”比较激进,而其他国家,如匈牙利结合本国实际情况,转型措施比较温和。在戈尔巴乔夫采取渐进式措施对苏联经济进行改革时,苏联经济并没有得到恢复和增长,收效甚微。到1990—1991年,苏联经济濒临崩溃,叶利钦执政后,对俄罗斯采取激进式的改革,提出来了一系列“休克疗法”对经济进行改革。[5]

毫无疑问,实行市场经济模式后,俄罗斯和东欧国家的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如俄罗斯从1999年经济开始复苏,通货膨胀率也逐年下降,经济逐渐趋于稳定,2000—2006年的GDP增长率平均在67%。到2006年,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以上。但在实行市场经济过程中,由于实行激进的改革方式,甚至盲目照搬西方的模式,致使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着突出的矛盾。在“休克疗法”实施以后,俄罗斯并没有出现经济回暖,衰退达到了40%,[6]因此,很多学者质疑这一模式的作用。

在21世纪,国内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国际联系也日益增多,需要进一步完善经济改革。首先,加强中央权力和法制建设。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需要稳定的国内、国际环境,苏联解体带来的政治动荡使各国重新选择经济发展模式,同时,经济模式的实行也需要高效和强有力的政权来保证实施;其次,遏制通货膨胀,吸引外资。[7]最后,积极改善国内经济环境,建立公平正义、有竞争力的经济体制。政府实行有效的干预措施,努力保护市场的自由,努力发挥各种所有制经济形式的积极性。

4中国模式

新中国成立以来,总体来说,中国经济经历了两大发展阶段,实行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模式。

第一,高度集中的计划模式。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就开始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由于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加之受前苏联的影响,新中国选择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在所有制关系上,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在分配制度上,实行按劳分配;在资源配置上,实行计划调配;在分配方式上,实行低工资低消费;在经济管理上,强调计划管理;在城乡关系上,实行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并且城乡分割;在政企关系上,政企不分,政府制定企业生产计划。

高度集中的计划模式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首先,这有利于在较短时间调整1949年前残留的恶性经济波动,平稳过渡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困难时期。其次,集中力量办大事,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到重点建设上,充分利用人力、财力、物力资源,集中建设经济,这奠定了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的基础。当然,计划经济模式也有很多弊端,这些弊端让计划经济在后期无法适应经济的发展,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忽视市场调节的作用;忽视效率,集体包干的运作方式,在发展后期人民积极性逐渐消退;政府包办一切,政企不分,政府统筹产供销事项,企业缺乏生产积极性。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模式。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实行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国情相结合,它既不同于前苏联时期的完全计划经济模式,也不同于西方自由主义思潮下的市场经济模式,它是一种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发挥决定作用的虚实相间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主要特征概括为经济的“四主型”,即公有主体型的多种类产权制度、劳动主体型的多要素分配制度、市场决定型制度、自力主导型的多方位开放制度。[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使经济得到空前繁荣发展,中国经济总量几乎每年按两位数的速度在快速增长。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日本GDP为539万亿美元,而中国GDP上升为575万亿美元,2014年中国GDP已突破10万亿美元。这就是说,中国在2010年GDP就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在经济繁荣的同时,这种快速发展的经济模式也凸显了一些矛盾和问题。一是居民收入差距拉大。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在2014年,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相差较大,分别为28844元和10489元。二是地区发展水平相差仍然很大。这表现在东西部发展不均衡,如2013年广东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58833元/人,上海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90993元/人,而中部省份河南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34211元/人,西部省份西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26326元/人,差距较大。三是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传统增长方式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空气污染、土地污染、水污染、雾霾等问题日益显露。因此,贯彻和践行科学发展观,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实现经济与社会科学和谐发展,则是当代中国的战略抉择。

5结论

发展中国家是国际社会中一股重要力量,战后各国都积极努力探索出独特的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得到迅猛发展。虽然各国的发展模式不同,但都必须立足本国国情,结合本国实际,才能在瞬息万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取得良好效果。当然,各国也应该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完善,可以借鉴,但绝不是照抄照搬。在新世纪,发展中国家更应该不断完善和创新经济发展模式,才能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沈红芳东亚经济发展模式多样性研究[J].当代亚太,2003(5):29-35

[2]贾彬东亚模式的历史局限和调整及其走向[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3):128-129

[3]娄晓黎从东亚、拉美国家宏观政策调整看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政府干预问题[J].吉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51-53

[4]流畅拉美经济发展模式分析[J].银行家,2013(6):79-81

[5]丁汝俊俄罗斯激进改革战略——“休克疗法”再评析[J].俄罗斯研究,2005(1):65-70

[6]王利众“休克疗法”与俄罗斯经济[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106-109

[7]韩爽俄罗斯金融制度变迁二十年:起点、方案与路径[J].俄罗斯学刊,2011(5):12-18

[8]程恩富,王中保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发展模式[J].前线,2009(10):22-25

[作者简介]谢红燕(1990—),女,安徽安庆人,广东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管理;居占杰(1962—),男,河南信阳人,广东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发展经济学。

国家审计宏观经济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一、国家审计与经济监督的关系

(一) 经济监督的内涵与意义

经济监督是指在国家财经法规和有关规章制度的框架下, 监察和督促各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组织在法律允许范围内从事其经营活动和业务活动。其依据包括国家和有关机构发布的法律、法令、规章制度与指令, 对象包括各机关、事业、企业单位和组织的财务收支、税金征收与缴纳、各项基金的形成和使用与结算、信贷业务的处理等, 工作内容包括确认以上对象会计资料及其他有关资料是否正确真实、所反映经济活动及其结果是否合理合法和有效。经济监督的主要内容包括:审计监督、财政监督、税务监督、计划监督、会计监督、银行监督、政策监督等多个方面。经济监督的必要性是由我国的社会性质决定的, 在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 国家有权保证相关企事业单位收支的人民属性, 防止相关收支出现重大失误。通过经济监督能够有效控制经济基础的正确发展导向, 从而保证上层建筑的性质稳定。具体来说, 经济监督能够有效防止特权主义的泛化, 保障社会总体公平。

(二) 国家审计与审计监督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规定, 审计是指由独立机构和人员接受委托或授权, 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材料及其财政财务活动的真实性、公允性和合法合规性进行审查、鉴证和评价的经济监督活动。国家审计监督作为最高层次的经济监督形式, 其内容包括: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各地方政府的财政情况、国家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做出公正评价并提出审计报告。审计监督是指在国家行政组织内部设立专门机构依法审核检查国家行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经济效益和遵纪守法情况。审计制度是一项重要的经济监督制度, 其中一个主要内容是审查监督各级政府机关的经济计划、预决算的编制和执行情况及财务收支状况, 检查财经工作中的违法违纪行为, 因而是行政监督的一个重要任务。概括说来, 国家审计是审计监督在国家功能行驶过程中的最高形式, 从国家经济监督以及国家监察体系总体角度看来, 审计监督即为国家审计。

(三) 国家审计与经济监督的关系

总的来说, 我国国家审计监督与其他专业形式的审计监督相辅相成, 共同成为目前我国如今的经济监督体系。其中, 国家审计在宏观层面上主导经济监督。国家审计的最终目的在于维护政府和人民的利益, 这与我国经济监督的最终目的不谋而合。在相关立法支持下, 通过审计手段, 能够让完成对我国企事业单位财政方面的监察与有效防控, 这使得财政、人大等同级或其他监督模式能够获得有效的第一手资料, 也能够通过国家审计及时对相关损失止损, 完成监督体制的源头优化。此外, 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性质而言, 国家审计是国家机器运行过程中的能量配置表, 能够作为经济监督的一部分最直观的体现企事业单位运行过程中的能量配置与发展方向。无论是当下的经济转型与升级, 还是脱贫攻坚战的进一步推进, 抑或是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 都需要实现经济监督。在国家监察委员会这一作为我国新时代监察体系的机构成立以来, 监察制度的也得到长足发展, 审计工作更应步步落实、与时俱进。

二、国家监察制度中的经济监督职能

(一) 协调金融审计, 为金融健康发展护航

监察制度中的经济监督职能不仅能够有效规范经济发展, 还能够在金融、反腐以及法制等诸多领域发挥促进作用。从金融方面来说, 金融作为经济发展的顶层建筑, 只有保持国家金融整体平稳, 才能进一步保证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总体而言, 国家监察委员会的成立其主要作用在于保障政治清明、社会公平, 但是这都与经济公平发展密不可分, 因此经济监督职能尤为重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手段的适当运用能够充分调动市场活力, 吸引热钱注入国民经济实现短时间内快速增长, 但是在市场逐利本质以及其滞后性后, 过量资本运营的结果将会为市场经济带来大量泡沫, 手握热钱的资本拥有者通过资本运作大量收割股民手中资本, 造成了对中小产业者的事实损害, 这一方面会产生马太效应加剧贫富差距, 另一反面对于基层群众的购买力是一次极大损害, 尤其如今我国还面临对外贸易困境与他国贸易封锁, 基层购买力下降无疑对拉动内需实现了反作用力。而通过经济监督能够及时协调金融审计, 对金融市场进行监督与调控, 让市场在适当范围内以发展为目的波动, 减少市场泡沫, 为金融健康发展护航。

(二) 推进监察体制改革, 配合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

狭义来说,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目的在于以系统完备高压的监察态势保障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平稳运行。经济监督职能作为国家监察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健康高速发展对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的过程中, 国家经济体制正发生重要变化, 中产阶级陷阱就在眼前, 而经济高速发展直线的腐败泛化陷阱正是目前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阻碍。腐败所带来的社会资源浪费与社会风气破坏会严重伤害国家的发展动力与社会公平,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 政府先后颁布法律法规推进反腐败斗争, 2016年在北京、山西、浙江三地进行国家监察委员会试点实行, 今年各地监察委员会先后挂牌成立, 在此过程中离不开经济监督职能发挥作用。而反腐败斗争中, 通过经济监督更能够对目前的企事业单位以及个人经济状况进行监控管理, 配合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三道防线。以机关事业单位为例, 低自主性的财务支配会带来机构运作的迟滞, 而高自主性的支配权利则易滋生腐败, 经济监督职能以及国家审计职能的发挥能够有效对其财政支配进行监控监督。

(三) 促进法治发展, 建设法治社会

法治社会下的国家监察体制的确立需要立法与司法的保护, 而公平高效的国家监察体制的确立首先需要依法治国、打破特权主义。因此经济监督职能作为国家监察制度的一部分, 通过其自身运作体系的完善能够同时做到对相关法律法规立法与司法查漏补缺。互联网下的经济发展逐渐趋向多元化, 企事业单位的收支来源也逐渐多元, 这就需要在进行经济监督的过程中创新传统的监督过程与方法, 同时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更新, 此过程即为法制体系自我完善的过程。以电商行业的发展为例, 21世纪之初, 互联网尚未完全走进大众生活, 此时国家审计与经济监督面向互联网尚且不存在目前的平台监管等诸多问题, 时至今日, 互联网购物与电商几乎成为多数人生活中购物的主要形式, 各类企事业单位的政务工作与公开都要借助互联网这一新兴形式来实现, 这就需要在原有的立法基础上进行及时更新, 适应互联网社会的发展方向, 只有这样, 才能够在进行经济监督的过程中有话说, 有事做。不仅如此, 从网上政务等方式的出现来看, 相关单位的收支渠道也会出现进一步扩充, 这也促进了相关工作性法规与法律的进一步完善。

三、审计角度下国家监察制度的经济监督职能改进

(一) 配套政策与法规颁布

法律法规体系总是伴随社会发展与时俱进的, 国家审计作为政府职能之一, 宪法赋予其合法性, 也应当在社会发展出现适当契机时给予及时更新与矫正。目前, 我国政府职能逐渐从管理型向着服务型转变, 国家审计作为一种监督手段更应当注重工作过程中“度”的存在, 既要监督有效, 也不能挤占合理合法政务的生存空间。这更加需要在经济监督过程中及时依据各单位只能现状与社会要求进行相关法规配套完善。以事业单位管理为例, 劳动法中所规定的有关加班事宜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并不适用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但出于事业单位工作的公益性质往往无法保障相关工作人员合法节假日的休息, 目前, 部分事业单位正积极寻求解决办法, 以求在《事业单位管理条例》许可的范围之内为相关职工谋取一定经济利益, 这对于工作积极性的提升以及工作人员加班规范化十分重要。但由于相关条例对此并没有明文规定, 那么在经济监督的过程中, 由于经济监督职能的实现仍旧有一定主观性, 会对部分职工应得利益造成一定损害。这就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及时进行政策和法规方面的更新完善, 减少“无例可循”现象的出现, 保障职工合法权益。

(二) 明确职能部门合理分工

国家监察体系的监督职能实现并不仅仅在于国家监察委员会这一机构。这需要国家立法、司法、财政、人大等诸多机构的共同实现, 国家审计更是事关多个机构的资料采集与审计监督以及执法司法。因此在进行经济监督职能改进的过程中, 应当明确职能部门的合理分工。众所周知, 在国家监察委员会成立以前, 国家监督权的行使往往由多个部门联合进行, 这就造成有时会出现多头领导情况, 甚至于审计材料一式多份、一一过审, 对行政资源造成极大浪费, 且九龙治水往往会延缓办事效率。因此应当在国务院的总体规划下对相关部门进行职能上的细化, 通过合理分工与汇总提高工作效率。国家监察委员会的成立便是监督职能进一步细化的体现。而经济监督牵涉的范围较广且发展日新月异, 通过部门之间的合理分工能够让经济监督只能更有针对性, 也更有利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及时调整。

(三) 及时更新审计技能

审计工作手段的落后是造成经济监督职能落后的重要原因。审计手段落后而经济形势不断变化, 各单位收支形势也不断转变, 这就造成了工作与职能脱节的现象, 长此以往, 既拉低工作效率, 也容易出现纰漏。因此在经济监督职能完善的过程中不但要完善相关法律等顶层设计, 更应当对具体工作用所需手段进行更新。在技能更显过程中, 首先, 国家应当选拔专门人才负责, 在工作过程中进行定期培训完成自我更新。第二, 审计技能的更显来源是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 相关部门也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经济形势, 对有关单位职能现状进行具体了解, 从而为自我技能更新提供具有针对性的第一手材料。第三, 及时更新审计技能还要明晰权责要求, 使经济监督职能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运行, 同时接受人民监督, 不断完善自我。

四、结语

综上所述, 经济监督职能的落实体现在审计、财政、人大等方方面面, 这些都需要我们进行关注。目前我国出口贸易面临某些贸易大国制裁, 出口经济面临重要考验, 在此重要时期更需要我们从内部稳定自我, 开发其他“两驾马车”的发展潜力, 通过宏观调控等方式均衡本国经济开发, 在不断自我更新与完善的过程中将此次考验作为发展本国健康实体经济的契机, 在开发内需的过程中促进各地区协同发展, 进一步缩小贫富差距, 只有这样, 才能够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中不断完成自我提升。

摘要:国家审计监督作为国家经济监督体系中的重要部分, 在目前的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过程中受到了广泛关注, 在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的诸多挑战也需要进行系统而高效的经济监督。本文力图通过审计角度对国家监察制度中的经济监督职能进行分析, 并结合国家审计与审计监督的特点对目前的经济监督职能进行分析, 并针对今后的国家经济监督的发展得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审计,监察制度改革,经济监督职能,中产阶级陷阱

参考文献

[1] 马志娟, 刘世林.国家审计的本质属性研究——基于国家行政监督系统功能整合视角[J].会计研究, 2012 (11) .

[2] 徐汉明.国家监察权的属性探究[J].法学评论, 2018 (9) .

国家审计宏观经济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内部审计是审计监督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通过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能够强化对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经济监督,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在高新企业中,内部审计助力于领导正确决策。内部审计还在防范风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内部审计 经济管理 企业经营

内部审计工作的正确定位

内部审计是审计体系中的一种重要审计形式,它是相对外部审计(国家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而言的。内部审计从产生到现在,己经历了几个世纪。内部审计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已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进步和企业管理的需要,对内部审计还存在着各种认识:有的认为内部审计可有可无;有的认为内部审计是管死自己,有了内审机构企业反而不自由;还有的认为内部审计是企业的重要监督部门,是企业的内部警察。

加强内审管理的重要性

内部审计是现代企业经营机制的客观要求。股份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设立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各负其责、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作为公司最高决策机构的董事会,必须具备相应的监督管理手段。内部审计作为一个专业性较强,又相对独立的业务部门,受董事会的委托对公司的经营活动定期进行监督检查,能够公正、客观地反映公司的经营状况。另一方面,股份公司与子公司、控股公司之间体现的是投资关系,作为投资人如何行使股东职权,对子公司、控股公司的经营成果和资产保值状况进行监督,保证其依法运作、规范经营,是企业集团管理的重点。借助内部审计手段对各公司的经营状况定期进行检查监督和评价,对于强化子公司内部管理、规范公司运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内部审计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内部审计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主要作用:一是监督防范作用。公司各单位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各项规章制度是否健全,各项经济指标是否如期完成,财务核算是否规范,财务成果和经济效益是否真实,有无违反国家政策和财务制度的现象,这些事项都需要内部审计部门定期或经常性地进行监督检查,通过审计,发现生产经营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总经理或董事会,便于公司领导了解实情和正确决策,同时对于各单位违纪违规行为具有重要的防范作用。

二是鉴证评价作用。公司经营者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和离任审计是内部审计工作的一项主要内容,也是经营者管理的必经程序。子公司、控股公司经理任期各项经营指标完成如何,资产是否保值增值,实现的利润是否真实,有无潜亏潜盈现象,有无重大遗留问题,任职期间取得了那些成绩,存在那些问题和不足,都需要通过审计来进行评价。因此,无论从经营的角度还是从干部管理的角度,审计所起的是一个裁判员和公证员的作用,这对一个股份制上市公司是必不可少的。

三是帮助促进作用。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审计部门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对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和结果进行检查,对各业务管理部门监督进行再监督,通过审计,发现经营管理中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审计意见。对一些重大问题,审计部门还要提出管理建议书,要求被审计单位限期整改,对整改结果还要进行后续审计。这种工作方式对被审计单位威慑力较大,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完善制度、强化内部管理具有很好的帮助促进作用。

健全和完善内部监督机制,是企业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国际上知名的500强大企业,都设有非常健全的内部审计制度和组织机构,并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各公司的价值创造部门。从目前我国企业的经营状况看,健全和完善企业内部监督机制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关键环节,内部审计是企业监督制约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营管理中能够起到特有的作用。因此,强化内部审计、完善监督机制将成为企业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

发挥审计职能作用,促进企业经济目标实现

从大局着眼发挥审计职能作用。坚持贯彻“增值型”审计思想,以“促管理、增效益”为目标,积极服务于行业的经济建设,优化经济秩序,规范经营行为,维护经济秩序;改进经营管理,保障资产保值增值;促进完善企业制度和机制,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审计增加企业价值,有形的价值表现為通过对项目审计创造的价值,增收节支,开源节流;无形的价值表现为,通过审计活动,帮助企业发现存在的风险并提出规避风险或改进风险管理的建议,改善内部控制制度,改善企业治理,提高企业管理效率,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坚持监督与服务的统一,充分认识二者的相融性和统一性,二者互为条件,相互作用,构成了审计的双重综合职能,必须在工作中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使双重职能作用有效发挥。

坚持微观与宏观的统一,从宏观着眼,微观着手,在具体工作中发现全局性的问题,进行超前性、预警性的分析,注重未来取向的价值观念,勇于和善于改进与创新,提出完善制度、机制,加强管理等方面的建议,为决策提供依据,当好领导决策的“参谋”,达到微观审计与宏观服务的统一,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

积极推进审计工作的开展

进一步深化经济责任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是加强对企业领导人员的管理和监督,促进企业加强和改善经营管理,保障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的一项重要措施。经济责任审计以“摸家底、揭隐患、促发展”为思路,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全过程。通过审计摸清企业的家底,发现和揭露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问题,提出加强经营管理、规范财务核算、加强资产管理、保障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等方面的建议,增强了企业领导人员的责任意识,加强了企业管理,为企业资产保值增值发挥了积极的保障作用。

积极进行经济效益审计。要积极发挥审计在企业预算、固定资产投资、物资采购、经济合同、专项资金、审计调查、维护规范经济秩序等方面的作用,参与研究制定有关的规章制度,审查有关经济活动的资料、文件、现场实物,深入到业务经营活动的全过程。

对基建项目坚持从立项、招投标开始全过程审计,保证项目支出的公正、合理。物资采购及合同管理审计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基本上形成了一套比较规范有序的运行程序,降低了物资采购风险,堵塞了物资采购管理过程中的漏洞,进一步发挥了节支增效的作用。

效益审计从管理难度大、漏洞较多、对经济效益影响较大的方面和问题入手,通过分析问题,揭露产生问题的原因,落实责任,提出建议,并对整改情况进行监督,发挥了积极的控制管理作用。

积极推进管理审计。管理审计是对企业管理水平、管理素质和管理效率的审计,是经济效益审计的高层次发展。通过管理审计,审查和评价企业的管理活动,促进改善管理素质和提高管理效率,提高企业整体功能。

根据管理审计的目的和功能作用,开展管理审计,以“经济活动分析方法”和“现代管理系统分析方法”为主。通过经济活动分析方法,审查企业各项经济指标的实现情况,与企业历史先进水平对比,与行业平均水平和先进水平对比,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水平,分析对所拥有的经济资源的开发利用潜力,应达到的经济效益水平。通过现代管理系统分析方法,审查企业管理组织的健全性、合理性,各方面的职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情况,评价管理素质、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依据被审计单位经济管理方面的数据,采取写实、量化的方法,实事求是评价被审计单位的经济管理情况,既要总结企业管理方面的经验,又要如实指出存在的差距和不足。根据企业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坚持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全面与重点相结合,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

积极开展后续审计工作。对审计项目的结果和建议的落实情况,进行全面的后续审计。通过后续审计督促被审计单位贯彻执行审计意见及审计报告中所规定事项的整改工作,对审计效果做出分析和评价,提高审计监管力度和服务水平,加强和改善企业经营管理。

加强日常审计监督。日常审计监督是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全面、连续、动态的审计监督。注意抓好单位内部的监管制度建设,严肃财经纪律,规范经营管理行为,规范财务核算,严禁对外担保、严禁短期投资、严禁未经批准乱上项目、严禁委托理财,确保资金安全,实现企业资产保值增值。进一步拓宽日常审计领域,把审计工作延伸到企业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进行监督、评价。通过有效的日常审计监督,促进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实现对烟草行业经济活动和企业资产的有效监管。

结 语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政府管理体制和管理职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级政府对经济的管理越来越多地利用经济杠杆来完成。与此同时,企业的管理体制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多数企业自我约束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法人治理结构尚不完善。为此,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另一方面要学习、理解和遵循国际通行的经济规则,尽快完成体系、机制、法治等方面的准备。要使我国经济顺利融入世界经济大潮,并在国际化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就显得更为重要。而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及时发现内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是促进经济管理向科学、规范方向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作者单位:内蒙古通辽市委党校)

国家审计宏观经济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在现代网络经济环境下,医院的审计管理工作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所以作为医院的财务审计管理人员,必须充分意识到加强审计管理的重要性,并分析HIS系统对医院审计管理的重要作用,并采取有效的策略,切实开展网络经济下的医院审计管理工作。因而文章基于这一背景,并结合医院的HIS系统,做出几点分析。

关键词:网络经济环境;医院审计;管理;HIS系统

HIS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是现代医院集诊疗、行政信息、决策、数据交换等为一体的现代医院管理系统,所以作为医院审计管理人员,必须利用HIS系统中管理财务的子系统的功能,结合医院的审计信息来源信息,对网络经济环境下的医院审计工作进行不断的创新和发展。

一、网络经济下加强医院财务审计的必要性

首先,有利于加快医院审计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是企业创造效益的基础,医院也一样,信息化技术在医院审计管理中的应用,通过可靠数据库的支持,既有利于降低重复劳动率,又提高可数据利用率,推进了医院有序化管理。

其次,有利于审计目标的实现。医院审计的工作目标是在有效管理和加强内控监督的基础上,维护国有财产不受侵犯。因此借助网络经济的影响力和计算机网络技术,采用有效可行的方法处理审计材料和信息,确保了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对实现最终审计目标以及医院领导做出相关决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最后,有利于提升医院内部审计质量。网络信息技术辅助医院审计的目的是在审计活动中利用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手段与工具对信息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以及与财政、财务收支有关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可靠程度进行相应的监督与评价,以便确定医院经济活动是否真实、准确,是否遵守相关的法律和规章制度,是否经济有效和达到预期效果。

二、网络经济下加强医院审计管理的工作要点分析

鉴于HIS系统在整个医院财务审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作为医院的财务审计管理人员,必须切实掌握工作要点,才能更好地促进医院内部审计管理成效的提升,在优化传统审计管理模式的同时更好地促进医院审计管理水平的提升,这就需要切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在医院财务审计管理工作中切实加强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由于部分医院从事财务审计管理的人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有限,加上难以正确认识内部审计管理的重要性和业务能力有限,导致医院内部审计效率不高,审计结果差强人意。因此医院应加大力度强化审计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其专业技术知识水平,尤其是应加强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为整个审计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吗,并强化审计人员考察和评价,从而使其掌握审计工作中所需的计算机技术。而在此基础上,医院就应加强审计软件的研发,尤其是应加强技术人才和先进设备的引进,才能确保医院的财务审计效率得到有效的提升,不仅能将审计的流程简化,而且还能节约审计的时间,而作为审计人员,在整个过程中,必须利用会计电算化知识对信息进行查询和过滤,同时对数据进行审核和分析,从而得出审计结果,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二是切实加强风险防范。随着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HIS系统的应用为医院审计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是网络具有较强的开放性,所以其面临的网络风险也较大,尤其是在医院加大HIS系统运行的今天,而网络又是确保HIS系统运行的关键,加上资料的存储模式从传统的纸质化正逐步转移到磁盘储存上来,而磁盘在运行过程中就有可能面临来自网络黑客的攻击,里面储存的数据资料将面临被盗的风险,这就会对医院的财务审计管理工作带来影响。因而为了确保整个审计工作高效的开展,为审计系统的安全运行奠定坚实的基础,作为医院必须加强对磁盘的保护,避免其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工作,对于系统,则应切实加强对其的维护,及时的更新系统的防火墙,通过安全防护软件,最大化的预防黑客和网络病毒对其带来工具,从而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同时为审计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审计案例分析

(一)被审计单位信息化基本情况

某市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是覆盖HIS、LIS、PACS、UIS、0A、经济管理、物资、人事财务信息管理等的综合性计算机网络系统,信息化管理广泛应用于医院每个层面的各项日常工作。其中,HIS系统主要包括门诊收费管理系统,门诊药房管理系统,出入院管理系统,住院护士、住院医生、住院药房管理系统,材料管理系统,固定资产综合处理系统,药库管理系统和医技管理系统等模块。PACS系统即医学影像存档与传输系统,该系统实现了全院所有影像设备的交互、存储和通信。LIS系统即医院检验信息管理系统,LIS系统是HIS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将检验的实验仪器传出的检验数据经分析后,生成检验报告,通过网络存储在数据库中,使医生能够方便、及时地看到患者的检验结果。UIS系统即特检科信息管理系统,特检科各类设备检查的病人的基本数据、图像文件、诊断资料将由特检科信息管理系统统一管理。

(二)审计目标

该审计项目的目标是对医院信息系统安全性、可靠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和评价,重点关注被审单位的HIS系统是否有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与技术防范措施,重点关注HIS系统中门诊收费、住院收费、药品管理等模块是否存在漏洞或缺陷。

(三)选用恰当审计技术方法

1. 实地考察法:对住房公积金信息系统基本信息、软硬件设施和运行环境、业务流程及其对信息化的依赖程度、操作人员的操作过程进行观察,掌握和发现系统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 测试用例法:审计人员通过编写相应的用户测试用例,对门诊收费、住院收费等模块的输入、处理、输出控制进行实质性测试,测试信息系统处理数据的正确性和真实性。

3. 平行模拟法:审计人员对信息系统的后台数据编写SQL语句,模拟系统的业务处理逻辑进行分析处理,将计算的结果与实际结果比较,提取疑点,进行延伸,发现系统处理逻辑方面的问题以及利用系统进行违法违规业务操作的问题。

4. 计算机辅助工具检测法:利用专门的安全检测软件对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平台进行安全扫描,做模拟攻击和入侵测试,检测是否存在漏洞。

(四)处理控制审计

医院HIS系统处理控制审计目标是:审查医疗服务项目的规范性,审计医疗服务项目价格的合规性。

医院HIS系统处理控制审计的步骤如下:

1. 根据《××省医疗服务项目价格标准》、《卫生部药品管理法》、《卫生部处方管理法》等建立医院HIS系统应用控制矩阵,如表1所示。

2. 使用数据验证法和测试数据法,对表1中各控制点进行测试,并记录测试结果。

3. 提出该事项的审计结论:存在自立项目收费情况和项目超标准收费等。

四、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经济时代下,作为医院必须注重审计管理工作的开展,在利用HIS系统强化财务审计的同时,还应切实加强网络病毒的防范,才能最大化的规避风险,从而为审计管理工作的质量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畅玲.网络经济下医院审计的管理策略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2).

[2]吉宏图.网络经济对医院审计的管理策略探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04).

[3]王敏芳.强化医院经济运行及审计管理的探讨[J].财政监督,2013(35).

【作者单位: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山东省肿瘤医院)】

国家审计宏观经济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审办发[2002]104号2002年11月21日

第一条为了规范审计项目计划管理,保障审计工作科学、有序和高效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审计项目计划,是指审计机关按对审计项目和专项审计调查项目预先作出的统一安排。

审计项目计划一般包含上级审计机关统一组织项目、授权项目、领导交办项目和自行安排项目等。

第三条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制。审计署负责管理审计署统一组织的审计项目计划和署本级审计项目计划,指导全国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分别负责本地区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工作。

第四条编制审计项目计划,要依据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和审计工作发展纲要,严格执行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有关法律法规和审计准则,确保履行法定职责。

第五条编制审计项目计划,要紧紧围绕政府工作中心,明确具体审计目标,合理选择审计重点,注重提高审计成果的质量和水平。

第六条编制审计项目计划,要根据审计资源状况,量力而行,留有余地,统筹协调,合理均衡地安排任务,避免重复,减少交叉。

第七条审计机关编制审计项目计划,除上级审计机关统一组织的审计项目外,应当在规定的审计管辖范围内安排。

第八条上级审计机关直接审计下级审计机关审计管辖范围内的重大审计事项,要列入本级审计项目计划,并及时通知有关地方审计机关。

第九条审计署统一组织的审计项目计划,由署各专业审计司于每年11月提出安排意见,并填制统一印发的审计项目工作量测算报表,办公厅汇总提出计划草案,经审计长会议审定后下达。

署各专业审计司提出的审计项目计划安排意见,应在充分调查研究,认真听取地方审计机关和署各派出机构意见的基础上,对拟安排审计项目的审计目标、重点内容、主要方法、实施时间、地域分布、所需审计人员数量和工作量等,进行详细说明和测算,科学、合理、均衡地安排全年工作任务。

省级审计机关根据审计署统一组织的审计项目、授权审计项目和当地实际情况,编制本地区审计项目计划,于4月底前报审计署备案。

第十条审计项目计划下达后,审计机关应当及时编制审计工作方案。审计实施前,有关审计组应当依据审计工作方案,结合实际情况编制审计实施方案。

审计署统一组织项目的审计工作方案,由署有关专业审计司编制,经审计长会议审定后下达。

地方审计机关组织的审计项目的审计工作方案,经厅(局)长会议研究确定。

第十一条授权审计项目计划,由下级审计机关提出申请,报上级审计机关统一协调后依法审批。授权审计项目的确定,要从有效利用审计资源和有利于加强对上级所属基层单位的审计监督出发,注意上下结合,重点解决一些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不断提升审计成果的质量和水平,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作用。

第十二条审计署对中央审计项目的授权,实行统一管理,一年一定的原则,一般在每年年初集中审批一次。省级审计机关应于每年1月底前向审计署提出授权审计的请示,同时抄送审计署有审计管辖权的派出机构。授权申请应说明审计或审计调查的目的、理由、范围和

内容等。署办公厅负责汇总审核,统一征求有关部门意见,报审计长审定后,批复地方审计机关执行。

第十三条中央审计项目只授权给省级审计机关,由省级审计机关统一组织实施。省级审计机关应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审计质量责任制,严格按照审计法、审计准则以及授权审计通知的有关规定和要求执行,确保审计质量。

第十四条审计署授权项目审计结束后,省级审计机关要及时向审计署报送审计情况综合报告。审计署每年对上一授权审计工作情况进行通报。

第十五条审计署每年有重点地对中央授权项目的审计质量进行抽查。对未按规定认真履行职责,或审计质量未能达到要求的地方,予以通报批评,并暂停对其授权。凡因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工作失职、渎职等造成重大审计质量问题的,要依法追究有关领导和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

第十六条地方审计机关授权审计项目计划的具体管理办法,由省级审计机关制定。第十七条审计署派出机构在确保完成署统一组织审计项目计划的基础上,如确有余力,可在各自审计管辖范围内,向署申报自行安排审计项目计划。自行安排的审计项目必须有明确的审计目标,符合审计署确定的审计工作重点,并且从严加以控制。

第十八条审计项目计划一经下达,原则上必须确保完成,不得擅自变更。如确有必要调整,应当按照下列程序报批:

(一)审计署统一组织审计项目计划的调整,由署有关专业审计司提出意见,送署办公厅协调办理,报署领导审批后,通知有关单位执行。

(二)授权地方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计划的调整,由省级审计机关提出意见,报审计署审批。

(三)地方审计项目计划的调整,由下达计划的审计机关审批。

(四)领导交办项目及时报批、调整。

第十九条审计机关实行审计项目计划执行报告制度。

审计署统一组织审计项目计划的执行情况,由审计署有关专业审计司和省级审计机关分别于每年7月和次年2月向审计署提出上半年及全年计划执行情况的综合报告。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计划执行进度、审计的主要成果、计划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与建议等。

第二十条各级审计机关应当对审计项目计划执行及管理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检查和考核的主要内容包括:计划编报及计划执行情况报告的及时性、完整性,计划安排的科学性、合理性,计划完成的质量和效果等。

第二十一条各级审计机关应当积极推进审计项目计划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高计划管理工作效率和水平。

第二十二条本办法由审计署负责解释。

上一篇:政府经济产业结构调整论文范文下一篇:区域经济发展现代物流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