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业发展现状范文

2024-04-25

种植业发展现状范文第1篇

一、全市种植业发展现状

(一)发展成效

1.种植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主要经济作物快速发展。全市初步形成了马铃薯、茶叶两个区域性优势产业带和蔬菜、中药材、烤烟三大地方性特色产业板块。主要经济作物发展迅速,已成为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2.绿色产业健康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稳步提升。全市7县区整体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县环境评价认定,无公害农产品面积达到218万亩,认定“三品”基地113个,认证“三品”产品59个,提前完成“十一五”100个产地、50个产品的规划任务。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达95%以上。

3.农业基础建设逐步加强,种植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到2007年底,全市有效灌溉面积59万亩,水平梯田面积105万亩,农业机械总动力64万千瓦,机耕、机播水平分别达到13.3%和14.5%,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气象灾害损失率控制在10%左右,生物灾害损失率控制在3%以下,有力保障了粮食和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4.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信息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主要农作物良种普及率达到95%,农业综合技术入户率达到80%以上。2007年全市设施农业投产面积1.1万亩,年均培训农民50万人次,市、县两级农业专家及时为群众提供农业技术、市场信息和产业政策等服务,使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建成了1市7县区农业信息网、75个乡镇信息站和558个村级农村信息站的四级信息网络。

5.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群众温饱基本解决。随着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全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有了较大幅度提高。近三年平均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07.3万亩,亩产180.0公斤,总产量55.3万吨,人均占有粮食230公斤,群众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二)主要问题

一是基础条件较差,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抵御大灾和突发性灾害的能力还很低。二是种植结构及布局还需进一步优化。三是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产品附加值较低,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四是农业投入资金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和有效转化。

(三)发展机遇与潜力

1.发展绿色农业自然条件优越。商洛地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地理区位特殊,生态类型多样,农作物种类和品种资源丰富。独立的地理单元,良好的自然条件,为发展绿色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2.优势产业和产品基地初步形成。全市已形成两个优势产业聚集带和三个产业板块,区域性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初具规模,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3.国家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一是国家加大了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粮农的直接补贴逐年增加。二是国家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投入继续增加。三是国家加大了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四是农民工培训力度不断加大,农民科技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水平不断提高。五是农业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环境更加宽松。

二、总体思路和目标

(一)总体思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实施项目带动、科技带动战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深化种植业结构调整,合理配置资源,优化区域布局,推进产业化经营,全面提升种植业产品市场竞争力,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促进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二)发展原则。科学配置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优化区域布局,推进产业化发展;坚持市场导向,提升质量效益;依靠科技进步,实施项目带动发展。

(三)发展目标。到2012年,全市坡度在25°以下的耕地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00万亩,单产提高20公斤,产量力争达到60万吨,人均占有粮食250公斤;油料发展到20万亩,产量达到2.4万吨;经济作物发展到110万亩;建设2个具有规模和效益的优势产业带和3个产业板块;建设一批规模较大的无公害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培育一批在省内外知名的农产品品牌;培育一批在市场上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产品种类。种植业总产值达到57亿元以上,年均递增16.7%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其中,种植业收入人均达到900—950元。

三、区域布局

(一)粮食作物及其区域布局。按照“稳定面积,提高单产,增加总产”的总体要求,认真实施全省《粮食单产提高工程规划》,努力扩大玉米、马铃薯等高产作物面积,适度压缩小麦面积,加快重点技术推广速度,大力开展高产创建活动,不断提高粮食生产水平。

1.小麦:确保市内居民口粮需求,重点发展中筋小麦。实行良种统繁统供,加快良种更新步伐,提高良种覆盖率。推广节本增效标准化生产技术,改变混种、混收、混储状况,提高专用小麦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重点建设4个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带,主要布局在洛南、商州、丹凤和山阳等4县区河谷川塬地带。到2012年,全市小麦面积调减到105万亩,单产提高20公斤以上,产量达到12万吨。

2.玉米:以提高玉米的商品质量和专用性能为突破口,大力发展饲用玉米和加工专用玉米,优化玉米品种结构,实施订单生产,搞好产销衔接,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主产区玉米转化加工能力,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综合效益。

重点发展山地和河谷川道两个专用玉米优势区。山地专用玉米优势区主要布局在商洛北部4县区海拔900米以上的春玉米产区;河谷川道专用玉米优势区主要布局在丹江、银花河和金钱河流域海拔700米以下的夏玉米产区。到2012年,玉米面积稳定在100万亩,单产提高30公斤以上,产量达到30万吨。

3.马铃薯:加大脱毒种薯、地膜覆盖、垄作栽培等三项关键技术的普及推广力度,主攻单产,增加总产,改善和提高商品薯质量。培育扶持龙头企业,实现加工增值,提高综合效益。

重点建设高淀粉型马铃薯优势产业带和早熟菜用型冬播马铃薯产业片(区)。高淀粉型马铃薯优势产业带的生产重点区域以柞水、商州、洛南等3县(区)为主的海拔900米以上秦岭南麓沿线山区为主;早熟菜用型冬播马铃薯产业片(区)的生产重点区域以镇安、山阳、商南海拔700米以下的河谷川道为主。基本形成马铃薯生产品种专用化、基地规范化、布局区域化格局。到2012年,马铃薯面积扩大到40万亩,优势产业带(区)的单产、总产分别提高30%,商品率达到65%以上。

4.大豆:优化品种、品质结构,重点发展适宜豆制品加工的大豆,在洛南、商州和柞水3县区重点建设洛源、保安、石门、黑龙口、牧护关、下梁等6个优质大豆生产基地,实现大豆布局区域化、质量标准化、生产专业化和经营产业化。到2012年,全市大豆面积稳定在35万亩,产量达4.5万吨以上。

(二)主要经济作物及其区域布局。以蔬菜、中药材、茶叶和烟叶为重点,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到2012年,全市蔬菜发展到40万亩、油料20万亩、中药材180万亩、茶叶20万亩、烟叶10万亩、蚕桑8万亩、水杂果10万亩。

1.蔬菜:大力实施全省《百万亩设施蔬菜工程规划》,突出抓好以大棚为主的设施蔬菜发展,按照“优质、安全、营养、特色”的需求,扩大种植面积,保障市场供应。引进推广优质抗病品种,合理调整早、中、晚熟品种比例,推广无公害、标准化设施栽培技术,打造商洛蔬菜绿色、特色、生态品牌,提高质量,增加总量。重点发展设施大棚早春和秋延蔬菜,大力发展精细菜、特色菜等商品蔬菜,加大商芝、荆芥、鱼腥草、蘘荷(阳藿姜)和石腊菜等山野菜家栽技术研发。加快标准化、无公害基地建设步伐,全面提升经济效益和发展水平。

商品蔬菜重点建设七县区城郊蔬菜生产基地、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和山地夏季蔬菜生产基地,要规模集中连片发展。加大对丹凤等县建设设施蔬菜产业带的扶持力度。特色蔬菜重点建设山阳九眼莲、商州秋紫豆、紫皮大蒜、透心红红萝卜、柞水红油香椿、丹凤香苜蓿、洛南甜椒、黄花菜、菜花等生产基地。到2012年,蔬菜面积发展到40万亩,其中设施蔬菜2万亩,年产量80万吨,产值13亿元。

2.油料:油料重点发展花生和油菜。花生重点推广含油量高、不饱和脂肪酸低的油食两用品种,提高单产水平,并进行深加工。油菜以发展“双低”油菜为重点,实行集中连片规范化种植。

重点建设商南花生优势产区和山阳、商南“双低”油菜优势产区。到2012年,油料面积发展到20万亩,产量达到2.4万吨。其中,花生8万亩,产量1.4万吨;油菜10万亩,产量0.85万吨。

3.蚕桑:实施“东桑西移”项目,按照“区域规划、集中连片、规模发展、集约经营”的思路,加快全市优质蚕桑基地县建设。加大蚕桑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加快蚕桑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建立健全蚕桑病虫害防控体系。发展蚕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蚕农组织化程度。开展桑枝、蚕沙、蚕蛹等综合利用开发,多途径提高桑园产值和蚕农收入。

重点建设镇安、洛南、商南等三县优质蚕桑基地,形成适度规模的优质蚕桑生产基地集群化发展格局。到2012年,全市投产桑园达到8万亩,新建桑园优良桑品种推广率100%,年发种15万张,年产优质蚕茧3800吨,总产值达到7600万元以上,蚕农户均收入3000元。

4.水杂果:坚持适地适树和区域化、规模化原则,推广无病毒良种苗木和丰产集成配套技术,合理调整种类及早、中、晚熟比例,全面提高果品质量。加快良繁、营销、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扶持龙头企业,加强贮藏、保鲜、加工等产后环节建设,促进转化增值。

引导发展水杂果生产上山进沟。柿子以商州孝义为中心,重点发展柿饼加工专用品种;葡萄以丹凤棣花、商镇、龙驹寨为中心,重点发展酿酒品种;柑橘以山阳漫川为中心,重点发展鲜食品种;桃、杏、李梅、樱桃以商州陈塬、夜村、三岔河、黑龙口,丹凤万湾、黑沟河、桃花铺、铁峪铺,山阳小河口,柞水红岩寺、凤镇、营盘等地为主,重点发展鲜食品种。到2012年,全市果园发展到10万亩,总产量15万吨,年产值达到2.5亿元。

5.烤烟:坚持以建设现代烟草农业为基本方向,实施以烟水、烟路、烤房、机械化为主要内容的烟田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完善烟草专业化服务体系,提高烟叶生产技术水平,推进烟叶生产信息化建设,促进管理和生产经营信息化,创新烟叶生产组织形式,加快土地流转,推进规模种植,培育一批种烟专业大户和专业合作社。

重点建设“一带一片”两大集约产区,形成“五大”规模种植。“一带”即北部洛南、商州烤烟带,“一片”即南部山阳、镇安、柞水烤烟片,“五大”规模种植即洛南县建成5万亩以上的全省烟叶生产大县;全市建成 10个3000亩以上,年产烟叶万担以上的优质烤烟大乡镇、100个300亩以上,年产烟叶千担以上的优质烤烟大村、1000个50亩以上的优质烤烟大片、10000个5亩以上的优质烤烟种植大户。基本形成区域种植、集约经营的烤烟生产格局。到2012年,全市烤烟面积达到10万亩,烟叶产量1.5万吨,烟农收入2.4亿元,财政税收5000万元。

中药材、茶叶产业市政府另有专门发展规划。

四、工作重点

(一)实施三大工程,开展高产创建活动

继续实施种子工程,完善良种繁育体系。以提高优良品种覆盖率和良种对农业生产的科技贡献为目标,加快推进生产专业化、经营集团化、加工现代化、包装标准化、管理法制化、育繁销一体化的产业化步伐。加强种子质量监督检验体系建设,形成网络健全、功能齐备的种子质量监督检验体系。按照建设新型种业体系要求,建立健全县级以上种子管理机构,完善全市种子管理体系。加强种子科研、教学与种子企业的联合,大力开展育种技术研发,通过市场运作、联合开发、委托育种、品种买断、股份合作等方式进行联合,育成一批有突破性的多抗、优质、专用新品种,提高种子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继续实施沃土工程,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建立高标准、稳产、高产的基本农田。通过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清理非农闲置地、提高耕地补偿标准和实行土地开发复垦等措施,确保全市基本农田总量不减,用途不变,质量不降。到2012年,新修基本农田25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5万亩,培肥地力100万亩次,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5万亩,实现“人均1亩基本农田,户均1亩水浇地”的目标。

继续实施植保工程,完善植物保护体系。加强对农业有害生物的预测预报和预警控制,建立生物灾害的应急反应机制,建立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加强植物检疫和防疫体系建设,提高疫情疫病和有害生物的监测、检测、防范水平。加强农药质量检测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用药安全水平,开展农产品农药残留监测与控制,保证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安全。

开展高产创建活动,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在全市选择30个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好的乡(镇),建设30个千亩连片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实现小麦亩产300公斤以上,夏玉米、马铃薯(折粮)亩产400公斤以上,春玉米亩产500公斤以上;高产创建示范实施面积5万亩,辐射带动50万亩,单产较前三年平均增长10%以上,新增粮食5万吨。

(二)建设四大体系,完善服务机制

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和种子管理体系建设。加快体制改革,创新推广机制,改进推广方式、方法,建立健全市、县、乡、村四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稳定和壮大农业科技队伍。

加快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情信息服务和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工作,整合农业信息服务资源,提高农业信息服务质量,用三年时间完成信息入村工作,基本实现村村都有信息站,使政策、技术、市场信息的覆盖面达到90%以上。

加快农产品市场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扶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每县区要新建或改扩建1-2个具有一定规模、规范经营的农产品批发市场。鼓励和引导农民进入流通领域,发展专业协会、产销服务队、经纪人队伍和专业大户等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组织,逐步建立起以农民及其合作组织为主体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开拓农产品交易市场,实施农产品网上交易,搞活农产品市场流通。

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建设,力争用三年时间建成市级和7县区的检测中心(站),形成省、市、县三级联动的检测网络。

(三)抓好五大产业,推进种植业业结构调整

着力抓好马铃薯、茶叶两个产业带和蔬菜、中药材、烤烟三个产业板块共五大优势产业,继续大力推进种植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挖掘生产潜力,加大区域布局、作物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力度,推动特色产品和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尽快把在全省有一定影响的特色产品和优势产业做大做强。筛选确定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扶持发展。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四)推广七项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推广粮食高产集成技术,开展高产创建活动,使品种和技术的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广经济作物优质高效技术,促进农民增收;推广园艺作物生态安全生产技术,推动主要园艺作物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推广优质专用新品种,挖掘良种良法增产潜力;推广重大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提高生物灾害防控能力和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报水平;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配肥技术,提高地力,加强耕地质量监督监测和基本农田保护工作;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提高农田墒情和旱情监测水平。

依靠科技进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通过品种改良、新品种选育、实用技术推广普及和高新技术应用,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和应用能力,积极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和效益型转变。加快农业科技的研发与创新,把科研和生产对接起来,把成果与效益结合起来,切实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水平。不断加大良种良法推广力度,加快推广先进实用、效益显著的农业生产技术。认真组织实施重大农业技术推广活动,加强优质高产、节本增效组装配套技术的研发应用,组织动员广大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和技术服务,切实做到技术人员到户,科技成果到田,技术要领到人。加快农业推广体制改革,努力实现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多元化、推广机制社会化、推广方式多样化,促进各种先进实用技术向农业渗透,增强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支撑力。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种植业生产尤其是粮食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要以提高农民收入,保护农民利益,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发展农村经济为目标,采取各种措施,切实加强对种植业生产的指导和宏观调控。建立强有力的农业领导体系和支农责任制,把耕地保护、粮食安全、设施蔬菜生产及农民收入指标纳入各级政府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内容。

(二)加大农业投入。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落实种植业生产的各项扶持政策,制订配套发展措施,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形成政府财政支持农业的长效保护和支持体系。市、县区两级财政对粮食高产创建和设施蔬菜工程要安排一定的预算资金予以支持。各级各部门要利用国债资金、银行贷款、企业资金和民间资本等形式,努力增加农业投入,为种植业健康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三)实施项目带动。进一步加强项目建设工作,要将规划中提出的各类重点项目,统一纳入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计划项目通盘考虑。通过项目带动,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种植业发展现状范文第2篇

近年来, 随着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农村地区的种植业发展规模已经有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但是还需要不断地努力和推广, 将这种先进的建设理念深入到每一个农民的心中, 带动相关农业产业的发展, 促进农产品的经营完善, 加大力度重视农村地区的种植业规模化发展。

2 农村地区种植业规模发展的主要方法

为了进一步促进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推动农产品的生产趋向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提升农村的经济效益, 就要将工作重点放在对于农村地区种植业发展的扶持和引导上, 转变传统的自给自足模式, 加大先进农产品的种植, 提升农民的经济收入。只有不断地优化农村种植业生产结构, 依靠先进的科技力量来提升农业生产质量和效益, 突破农业产品的推广经营模式, 才能在短暂的时间内获取更大的效益和成功。

3 农村地区种植业规模化发展存在的不足

3.1 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 农产品的综合生产力得不到提高

良好的基础设施才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 但是农村的交通不便利, 基础设施比较落后, 农田的灌溉和收播都是问题, 一些农村地区的水利设施更是年久失修, 抗旱、排涝等能力逐渐趋于老化。标准化农田的建设比例不协调, 综合农业产品的生产效率低下, 农民的生产生活十分困难, 农村基础设施薄弱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

3.2 农产品的生产结构不够合理, 导致经济效益低下

近几年来, 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 对于农产品的供求关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很多地方都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 导致农产品的产量低, 价格却又十分高。现在农产品市场需求已经逐渐走向多元化、高品质的方向, 农产品的生产结构也越来越不合理。农村的经济收入太过于单一, 很多都是依靠农产品的种植, 而更多的人思想观念比较落后, 对于水果、蔬菜、花卉的种植就比较敏感, 不愿意转型, 所以导致农民的经济效益低下。许多地方虽然有政府的支持和鼓励, 但是力度却不是很大, 对于农产品的经济扶持也比较小, 很难提高种植业的综合效益。农村经济区域化的布局不合理, 一些相关的专业政策实施还不到位, 土地连片生产还没有形成规模, 农产品基地建设也没有很大的突破, 农业生产发散性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规模化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

3.3 缺乏专业的人才建设, 制约着农村的经济发展

农村经济的发展关键在于组建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队伍, 现如今农村的发展需要人才, 但是又缺少人才。再加上农村的劳动力素质又比较低下, 大批的农民都拥挤到城市当中, 一些年轻有文化素质的青年人都选择留在了城市, 导致农村的经济效益低下。农村中剩余的农民文化素质比较低, 思想观念也比较落后, 对于农业产品的市场意识更加不清楚, 不利于农村地区种植业的大规模发展。再加上留在农村地区的人大都是老弱妇孺, 对于外界先进信息接收能力比较差, 掌握不了先进的种植技术, 农业种植业得不到发展。一些农村干部的文化知识也不高, 不善于开展农村经济工作, 更没有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意识和能力, 所以严重地制约着农村的经济发展。

4 农村地区种植业规模化发展的研究对策

4.1 建立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 全面提高农产品的销售竞争力

对农村地区的种植业发展规模进行调整, 对于推动农村农业和经济结构都有着战略性的意义, 能够拓宽农民收入, 让农产品带动市场经济的发展, 是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备条件之一。所以, 在实际的工作中, 就要全面落实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 将农产品作为带动农村经济的龙头产业。各地相关政府和部门也要提出相关的经营意见, 建立优质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紧抓农产品的精品和亮点。积极的开拓农产品的发展市场, 让基地农产品的销售成为农业收入增加的关键, 推动农业结构的有效调整。还要不断地转变农民的观念, 做好全面的服务工作, 实现农产品的生产者与销售者相互合作, 最终实现经济共赢。

4.2 紧抓农产品质量安全, 实现可靠认证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新时期农业生产的热点, 它不仅关系到更多人民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还关系到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对于推进农村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 调整农业结构, 促进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 在农村地区种植业大规模的生产中, 就要紧紧抓好农产品的质量检查、认证、监督、信息确定以及推广等, 建立信息化的监督管理方式, 让每一个环节的工作都能够落实到位。还要不断地结合每一个农村地区的实际发展, 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认证和检查工作作为重中之重, 才能使农产品受到广大人民的认可。

4.3 建立示范农产品区

针对农产品地区种植规模的发展和扩大, 还要实现科技示范园的建立, 促进农业产品的科技研究成果转化, 使农业产业结构走向国际竞争。实现农产品地区种植业的大规模发展和转型, 就需要对推广规模进行大幅度的变更, 扩大示范场地的建设, 改变传统的推广结构, 让农产品的示范地区带动整个农产品的结构调整和发展。

5 结语

在农村地区种植业规模化发展的过程中还会遇到农村的基础设施不完善、生产结构不合理、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等问题, 所以就需要在以后的发展中实现技术上的突破、紧抓产品质量安全和建立示范农产品区来促进农村种植业的规模化发展, 提升农民的经济效益。

摘要:农村地区种植业的规模化发展有利于推动农民的经济效益, 完善市场生产结构, 推动现代化农业建设。当前的农业结构转型和发展遇到了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和新的机遇, 这就要求我们在深化种植业规模化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上作研究。本文总结了农村种植业规模化发展的主要方法和存在的问题, 针对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村地区,种植业,规模化

参考文献

[1] 孙国伟, 范莹莹, 江雨桐, 等.青岛市种植业家庭农场发展的调查研究[J].民营科技, 2016 (2) .

[2] 李宏德.对农村地区种植业规模化发展的研究[J].甘肃农业, 2016 (2) .

种植业发展现状范文第3篇

油茶适应性很强,在丘陵、山岗、平原地区均可种植。应选择海拔500米以下,坡度25度以下,阳光充足,排水良好的地类种植油茶。坡度太大不利于管理,成熟后采摘不便,大面积栽种坡度最好也不要低于5度,过于平坦容易积水,而导至油茶根部坏死。

二、土壤要求

油茶喜温暖、湿润的气候,最适宜生长在疏松、湿润、透气性好、保水性强、深厚肥沃、壤质且含有少量石砾的ph值5-6的酸性红壤或红黄壤上,在这种土壤生长的油茶结实丰满、产量及出油率高。

三、整地

1、全垦:在平坦或缓坡地可采用全垦,应该在8-9月份用机耕方式,深翻8寸-1尺,清除石块、树根等杂物,让土壤暴晒熟化,到11月耙平后环山定点挖穴,穴40-50cm3。

2、条垦:按行距开环山水平带,外高内低,带宽2米,带上按株距定点挖穴,规格同全垦。

3、穴垦:坡度较大的地类,应采用穴垦,环山水平按株行距定点挖穴,规格同全垦。如果全垦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并且流失的是最好最肥的土质。

种植密度应根据地类条件、品种特性、经营目的而定。土壤肥厚的山脚及较平坦的地类,采用2.5-3×3米,即每亩种植74-89株,(前几年可间作套种低杆如豆类花生等作物,不要套种藤类作物,会影响油茶生长,注意要给油茶留足1×1米的生长空间,以免作物与幼树争水、争肥、争阳光;);土壤肥力较差及坡度较大的地类,采用株行距2-2.5×3米,即每亩种植89-111株。总之,要因地制宜确定合理密植,要求油茶进入结果盛产期的覆盖密度不低于0.6,不超过0.8。

四、底肥和培穴

施足基肥:为了提高土壤肥力,在挖穴后,适当施用垃圾肥、稻草、芒萁、农家肥,每穴加施石灰0.25公斤、复合肥0.25-0.5公斤,或磷肥0.25-0.5公斤、钾肥0.15公斤、尿素0.15公斤,底肥应深施,距苗根底部在10-15厘米上下为好,施浅了会烧根。表土一定要回填还穴,表层再盖上原底层土,可防长草,再将穴培成高出地面15 cm左右的馒头形,供种植时使用。

五、品种选择

目前油茶造林用的优良无性系苗木。是在通过省级以上鉴定,亩产50kg以上的优良油茶无性系母树上剪取穗条,以健壮的油茶种培育的芽苗作砧木,在5--6月份通过油茶芽苗砧嫁接技术培育生产的。

1、适宜江西栽植的品种

亚林所培育的亚林

1、

4、9品种,以及亚林所与亚林中心联合培育亚

1、

2、6等无性系系列,省林科院培育的赣林

1、

2、

3、6等无性系系列,赣州地区还可选用赣州林科所培育的赣无无性系系列。

这些优良家系和无性系均经过了连续四年的测试,大部分试验达到亩产油50kg。

2、苗木质量

一年生苗要达到苗高15cm以上,地径0.15厘米以上。二年生苗高达到30cm以上,地径0.3厘米以上;并且至少有五个品系以上的苗木配置造林。严禁实生苗造林,也不要从外省调苗,原因是:(1)外省苗木虽然也可能是经当地鉴定的优良品种,但这也只能说明在当地表现尚可,由于土壤气候等条件的差异,在我省如果没有经过一个周期的测试,便不能说明在江西是否适应,是否也能高产。(2)长途调苗失水时间长,影响成活率。

苗木销售单位必须具有苗木生产许可证和经营证,所售苗木还必须具有两证一签(见注解)。

六、种植

栽植时间一般选在冬末至春初,12月底至3月初,土壤湿润时种植为宜,(此时间段一是多有间断雨水,二是外出务工农民工回家过年,因此选择这个时候栽种,能满足油茶苗对气温、雨水的需要,以及对用工的需求。)

栽种前的准备:注意天气预报,待造林队伍全部进场后,选择阴雨天,通知苗圃起苗,取苗后,应连夜运回,路上不要停留,裸根苗在外存放的时间越短,则成活率越高,运输时,要用蓬布把苗盖好,以防运输时苗根被风干;苗运到山场卸车后,要立即用湿土围住茶苗根部,进行假植;栽种前茶苗根部要全部均匀沾浆,泥浆最好用水田或水塘中较肥的田泥和塘泥。如苗量太多,应分次取苗运输,每次运量应把握在1-2天栽完为宜。

栽植时一穴一株,在已填好土的穴中,挖成与苗木根系大小深浅相适应的种植穴,将苗栽种,最好在雨后或阴天栽植。栽时要求土细碎,苗干栽正,适当深栽,根系舒展,填土踏实,根土密接,以一年生苗为例,深度以栽种至油茶苗的嫁接口上端一公分为佳(比苗木根部高1-3厘米左右),两年生苗还应适度深植。栽后上面复一层松土,定植后最好浇透定植水,如遇干燥季节,要定期补充水分。

七、抚育管理

油茶种植后应及时进行抚育管理,创造优越的环境条件,以满足油茶生长发育对肥水的要求。这是保证油茶成活和早结丰产的关键措施。

1、中耕除草。幼林油茶一般每年松土除草2次,第一次在5月份,第二次在9月份,松土深度一般3-5厘米,当年宜浅,三伏天表土炽热,不宜松土除草。为使油茶生长整齐,结合扶苗培土施肥,把杂草放在根的周围,用土覆盖,作为肥料。种后1-2年内及时查苗补苗,发现缺株应在适宜种植季节进行补植,以保全苗。成林油茶宜深挖垦复,深度一般为21-24厘米,每3年进行一次,注意不要伤根。要求做到:成林深些,幼树浅些,树冠外深些,树冠内浅些。

2、灌溉。油茶苗期要有充足的水分。壮果期遇夏季干旱,需及时灌溉。

3、施肥。油茶的各生长发育阶段都要从土壤中吸收大量营养物质。随着树龄的增长需肥量更多。为使油茶高产稳产,必须合理施肥,一般在3月上旬,5月下旬,7月中下旬各施一次追肥,以有机肥为主,化学肥料为辅,氮、磷、钾配合使用。

(1)幼林施肥,一年两次,冬季每株施农家肥10-20公斤,春施速效肥,在春梢萌动前可施复合肥。还可用0.25公斤尿素兑水50公斤的液肥喷射叶面,对保花保果均有较好的效果。

(2)成年的油茶林的施肥,大年以磷钾肥、有机肥为主,小年以磷氮肥为主。每年亩施复合肥15公斤以上,并着重有机肥的施用,使用穴施,沟施均可。施肥要施在油茶树的坡上沿,如有雨水浸入肥料可随水流方向向下沿渗透,以使树根均匀受肥。

4、整形修剪。为了形成合理的结构和丰产树冠,对幼树必须分期分批修枝整形,在50公分处打顶,控制高生长,促进侧枝发达,形成冠幅。一般以形成“一杆三枝九条梢”的结构最合理。成林树在采果后到春梢萌发前修剪为宜。修剪的步骤是:先剪下部,后剪中上部,先修冠内,后修冠外,要求小空,内饱外满,左右不重,枝叶繁茂,通风透光,增大结果体积。一般剪去干枯枝、衰老枝、下脚枝、病虫枝、荫蔽枝等,对徒长枝、交叉枝根据情况合理修剪。

5、病虫害防治。油茶的主要病害有油茶炭疽病,油茶软腐病,苗木菌核性根腐病;主要虫害有油茶毒蛾、油茶天蠖、茶梢蛾、金龟子,象甲,天牛,红蜘蛛等,病虫害的防治以预防为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原则。防治方法:一是结合营林措施,清除病源。二是在发病高峰期的7-9月,用1%波尔多液加2%的茶麸水喷3-4次,有很好的防治效果。防治介壳虫、蚜虫,在8-9月用40%氧化乐果兑水1000倍液喷施。

油茶栽培技术

2009年06月01日 湖南省林业科学院 陈永忠

一、油茶生物学特性

油茶属于山茶科山茶属树种,为常绿大灌木或小乔木,树高一般为2~8m,树龄可达100年以上。蒴果球形、桔形、卵形、橄榄形等;果实颜色有青色、红色、青黄色、红黄色等。油茶幼龄期一般经历3~5年时间,7~8年逐渐进入丰产期,油茶生长到7O~8O年后,逐渐进入衰老期。

油茶从新梢萌发开始生长,根据萌发季节的不同,可分为春梢、夏梢、秋梢和冬梢。通常油茶以百夏梢为主,冬梢常见于生长旺盛的幼龄植株,春梢在3月上旬或中旬开始萌发,5月上中旬基本结束。夏梢通常在5月中下旬开始萌发,7月下旬终止。二次夏梢始于7月中旬,8月下旬终止。秋梢一般在9月上旬萌发,1O月中旬终止。

油茶花多着生于生长良好的当年生春梢上,少量发育健壮的夏梢也能分化花芽。花芽分化开始形成于新梢停止生长之后,一般在5月中下旬,到6月下旬基本成型。油茶花大多于1O月下旬开放,最盛时期为11月,少量春花物种2—4月开放。油茶为虫媒两性花,当花朵授粉受精以后,到3月中旬子房逐渐膨大,形成幼果。3月下旬到8月下旬,果实以体积增长为主,至1O月上旬或下旬,油茶果实成熟。此时正直花蕾大量开放,形成了花果并举的奇特现象,俗称“抱子怀胎”。

二、油茶丰产栽培技术

油茶丰产栽培必须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油茶丰产林》,国家林业局《林木种子质量管理办法》、《油茶种苗质量管理规定》。以及一些地方标准和法规,提高林木良种意识,杜绝非良种苗木用于油茶产业基地建设,坚持油茶生产的良种化、标准化、科学化。

1、造林地的选择

油茶林地应选择红壤、黄壤、红黄壤地,土层深度60cm以上,土质疏松、肥沃、湿润、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地下水位在1m以下,pH值4.5~6.5。海拔高度10O~5O0m的低山丘陵地区,应选择阳光充足的阳坡和半阳坡,坡向以南向、东向或东南向为好,所选林地要开阔,无寒风,坡度25度以下的中下坡为宜。

2、林地规划

营造油茶林之前,对山林面积要进行全面的规划设计。要尽量集中连片,根据地形、地势和地貌,划分林班和小班,规划好公路、林道和作业区等。有条件的地方,还要考虑灌溉和蓄水、抗旱的设施。

3、整地施肥

整地应在造林前一年或半年进行,最好是在头一年的夏、秋季开荒、翻地。整地前期,必须清楚林地上的杂草、灌木和树蔸。可以采用人工清理、机械处理或化学除草剂处理等方式。整地方式有全垦、带垦和穴垦。要根据林地立地条件、地形、坡度和经营方式的要求,以及资金和劳力等情况,因地制宜选择进行。

每穴施农家肥10~20kg或饼肥l kg或复合肥O.3~0.5kg,然后回填表土。覆土要高出地表10~15 cm,将穴填满,使之呈馒头形。

5、良种壮苗

良种是丰产的基础,是高产、优质、高效的前提。造林苗木要求为通过国家和省级以上的林木良种审定委员会审(认)定的油茶良种,苗木规格达I I级苗以上。按《油茶良种选育与苗木质量分级》(LYl730.3—2008),一年生嫁接容器杯苗苗高7cm、地径0.20cm以上;二年生嫁接苗苗高30cm、地径0.30cm以上;一年生家系苗苗高15cm、地径0.20cm以上。

6、适时栽植

油茶栽植后能否成活,与栽植季节关系密切。应当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选择苗木地上部分停止生长或雨季的时期栽植。一般在12月至3月造林。

7、密度控制

油茶优良品系单株产量高,有了足够合理的株数,才能有效地形成群体产量。栽植密度以株距2~2.5m,株距2.5~3.5m,每亩90~120株为宜。一般低山丘陵为每亩11O株为宜,株行距为2m×3m。造林时因地制宜选择造林密度。

8、科学抚育管理

(1)幼林管理

①及时补植及培蔸 发现缺株和病株,要以同龄壮苗补植,并加强管理,使补植苗与林地幼苗生长基本保持一致。同时对未栽正的或根系裸露的苗木要及时扶正及培土。

②抚育时间与次数

一般要连续抚育三年,每年抚育两次,主要是除草、松土、培蔸、培土和扩穴。第一次在5~6月份,第二次在8~9月份。新造油茶林地,可在林内间种作物,以耕代抚。

④适当施肥

定植当年可以不施肥,有条件的地方可在6—7月份树苗恢复生长后,适当浇些稀薄的人粪尿,或每株施25~50克的尿素或专用肥。从第二年起,每年3月份新稍萌动钱半个月左右,每株施速效氮肥50~100g;11月上旬,则施以土杂肥或有机肥作为越冬肥,每株5~10kg。随着树龄的增大,施肥量应从小到多,逐年提高。

⑤间作套种

适宜在油茶幼林内间种的作物很多,但要选择合理。要选择地上植株矮小、枝叶稀疏,地下部分根盘范围小,生长不过旺,吸肥力较小;适应性强,耐酸、耐瘠、耐旱,与油茶无共同病虫害的作物,忌用藤蔓作物。如春季作物有马铃薯,夏季作物有黄豆和花生,冬季作物有油菜、豌豆和蚕豆等。间作物应距油茶植株60cm左右。

⑥定干整形

在油茶长到1m左右,应在幼树距地面0.5~O.8m处短截主干,待其萌发新枝,从中选留不同方位、上下间距1O~15cm的健壮枝条4~5个,作为骨干枝。幼林修剪整形,以轻度修建为主,控制徒长枝,促进主侧枝生长,培育形成自然圆头形和开心形树冠。

当主枝间距过大时,宜选留有培养前途的分枝作为副主枝,主枝、副主枝间距宜保持6O~70cm,使其所分生的侧枝均可受到充分的阳光。主枝基部或主干上所萌发的无用枝与过密枝,要早行除萌,或及时剪去。

⑦病虫害防治

油茶炭疽病

病害特征:油茶炭疽病主要危害叶、枝梢、花蕾和果等部位,常引起落叶、枯梢、落蕾和落果。发病初期果皮上出现褐色小斑,后扩大成褐色圆形病斑,有时数个联合成不规则形,无明显边缘,病果早落;叶部病斑多发生在叶尖或叶缘,为棕色至褐色,圆形、半圆形或不规则形;枝干上病斑多呈长椭圆形或棱形,患部下陷,木质部变黑,边缘波状或不规则。大树嫁接换冠时也可在树干上见到溃疡病斑。

发病时间:通常发生时间是5—8月高温高湿季节,7—8月是发病高峰期,成林在8—9月会大量落果落叶。

防治方法:①综合防治:配合营林措施减少病源,清除病叶、病枝、病果及历史病株;②化学防治:在苗期时春夏季节定期喷施1%的波尔多液(硫酸桐:生石灰:水=1:1:100)预防,发病早期可用50%的多菌灵等内吸性杀菌剂防治。

油茶软腐病

病害特征:油茶软腐病又称落叶病,主要在果实、叶、芽和梢上发生,造成大量落叶落果,芽梢枯死。叶片感病后出现棕黄色或黄褐色水渍状斑,病叶在2—3天内脱落;芽梢受害后呈淡黄褐色,并很快枯死;果实感病后出现水溃状淡黄色斑点,病斑中心有隆起的小褐点,常在2—3周内脱落。

发病时间:通常于3—6月和10—12月为发病高峰期,在南方对于油茶苗期,则全年都有可能发生,造成苗木落叶后成片死亡。

防治方法:①综合防治:主要采用营林管理措施,清除树上或地面的病叶、病果,消灭越冬病菌;②化学防治:1%波尔多液预防效果较好,其次为多菌灵和托布津。

油茶根腐病

病害特征:根腐病主要为害油茶一年生苗木,病菌最先侵染地面附近苗木根颈部,起初患部组织褐色,上生白色绵毛状物,并迅速向上及土壤表面扩展。受害苗木根部腐烂,叶片凋萎脱落,最后枯死。

发病时间:4—5月和9—10月份为发病高峰期,7—8月是重病株死亡期。

防治方法:①综合防治:从圃地选择开始,注意土壤质地、排水情况等;②化学防治:发病后清除重病株,以熟石灰拌土覆盖,或5O%退茵特、5O%多菌灵等浇灌根茎处。

主要虫害及其防治措施

能造成经济损失的油茶害虫主要有以油茶尺蠖和茶毒蛾为代表的食叶害虫,包括刺蛾类、蓑蛾类、金龟子类和叶甲类;以茶梢尖蛾和油茶绵蚧为代表的枝梢害虫,包括油茶蛀梗虫和蚧虫类;以蓝翅天牛为代表的蛀干害虫;以及种实害虫茶籽象甲等。

油茶虫害的防治:①综合防治:加强营林管理,修剪清除病虫枝和过弱枝,消灭越冬害虫;②生物防治:保护天敌;③化学防治:鳞翅目和鞘翅目食叶害虫可在2—3龄时以9O%敌百虫、50%辛硫磷乳油等防治,蚜虫和介壳虫等刺吸式害虫可用40%乐果乳油或氧化乐果乳油防治,茶梢蛾和茶蛀梗虫等钻蛀性害虫应在成虫盛发期、卵初孵化或幼虫转移蛀梢盛期以40%氧化乐果乳油等强渗透内吸作用化学农药喷洒。

(2)成林管理

①土壤改良

垦复有全垦、带垦、穴垦和阶梯式垦以及壕沟施肥抚育等多种。其中阶梯式垦复简便易行,增产效果显著。阶梯式垦复是在全面深挖垦复,砍除灌木和杂草的基础上,修成外高内低、外筑埂、内开沟的等高梯地。梯地的宽度随坡度而定,坡度15度左右可修成3—4m宽的梯地,超过15度可修成1~2m的梯地。梯地两边要挖排水沟和蓄水沉沙池。垦复包括冬垦和夏垦。冬垦深度一般为2O~25cm,并将土块翻过来,草根朝天。夏垦深度一般为1O~15cm,要求浅铲。三年一深挖,一年一浅锄。

②合理施肥

春季施速效肥,每株O.5~1.Okg;冬季施土杂肥或农家肥等有机肥20—30kg,酌情喷施速效肥或叶面肥。施肥方法在树冠投影边缘挖圆形或长方形沟,沟的宽和深均为30-40cm,肥料施入后用土盖好。油茶施肥以结合冬季挖山、夏季中耕进行为最好。大年要多施氮磷肥,以促进保果、长油和抽梢;小年应多施磷钾肥,以保果和促进花芽分化。

③水分管理

干旱较严重的年份,尤其是保水能力较差的土壤以及造林后的第

一、第二年,要在6~8月份进行1~2次人工抗旱,以在早晨或傍晚浇水为好。

④科学修剪

修剪时间在收果后至春梢萌发前(11月一翌年2月间)。修枝对象为枯枝、病虫枝、徒长枝和交叉枝等。修剪原则是幼树轻剪,老树重剪;大年重剪,小年轻剪。方法要因树制宜,先剪下部,后剪中上部;先剪冠内,后剪冠外。做到修剪均匀,上下不过分重叠,左右不拥挤,留桩不能过高。切口要求平滑,稍倾斜,要用接蜡或黄泥封闭切口。避免用砍刀砍枝,尤其是大枝,要用锯锯枝,以免损伤树干树皮,引起病虫害。

三、油茶低产林综合改造技术

(一)低产林的定义

油茶低产林是与高产林相比较而存在的,各地划分标准不一。低产林主要是指生产能力没有发挥或没有充分发挥的林分。

(二)低产林的现状和改造意义

目前我国的油茶低产林分面积是十分巨大的,全国良种面积比率不足10%。低产林核心问题主要是大面积油茶单产低,残次林比例大,生产效益差,也就是油茶存在“劣、疏、密、老、病、荒”的普遍现状。其主要原因是经营过于粗放,林地荒芜严重,长时间的自然演替导致品种混杂和品质低劣,林分处于野生或半野生状态,基本上是只采果,不投入。通过油茶良种的应用和工程的实施,低产林的改造取得了很好的效益,如联合国援助项目“2696工程”和国家低产林改造工程的滚动实施,使油茶生产更上了一个台阶,在永兴、常宁和耒阳三县共改造9万亩,改造前的1983—1985三年平均亩产油3.36kg,而改造后的1986~1989年平均亩产油12.44kg;衡东县的4000亩低改林从改造前的4.2kg提高到1988~1989年平均23.2 kg。攸县新市油茶场进行的油茶优良无性系换冠中试林,改造后第四年年产油达到4O.5kg/亩,现在基本稳定在30—50kg的水平,基收益扣除当年投资,平均每亩纯收入近500元。

(三)低产林的分类

根据立地条件、产量水平等可以将油茶低产林分为四类。一类林为立地条件好、林相整齐、经营水平较高,年亩产油5 kg以上的林分;二类林为立地条件较好、经营水平一般,林相不整齐,年亩产油3—5kg的林分;三类为立地条件一般,林分老化衰败、长期荒芜,年亩产油2--3kg的林分;四类林为立地条件差或长期与其他树种混生,处于自然生长状态,年亩产油2kg以下的林分。

一、二类林主要采取深挖垦复、开竹节沟、修枝亮脚、合理施肥等措施,加以改造,提高单产。对三类林选择立地条件较好,具有开发潜力的林地实施良种更新;对四类林可考虑按分类经营的要求转化为生态林或其他林种。

(四)具体技术措施

存在针对以上原因,提出10条具体技术措施,根据不同立地条件和林分情况有选择地使用。

1、林地清理

油茶林内灌木、杂草、寄主植物和其他混生的用材林、经济果木林树种进行彻底的伐除。对于有杂灌的林地,要先一次性全面彻底的清除,有利于后续作业。在清理林地时,不但要清除杂灌,对油茶的老、残、病株也要一并砍掉。

2、土壤改良

低产林大多是处于野生状态,粗放经营管理,长期呈荒芜或半荒芜状态。林地荒芜严重,杂灌丛生、土壤板结、产量下降。通过深挖垦复,挖除一切杂灌树蔸,抑制杂草的生长,减少或清除与油茶争夺养分的对象。垦复要全面,垦复深度在20cm以上,只有深挖才能真正见效,深度不够达不到改土的目的。垦复方法同新造林。

3、保水保肥

水平竹节沟能使整个坡面的径流形成分段截留的格局,既防止了地表径流,增加了地下径流,又可蓄水延长地下径流时间,提高土壤含水量和稳定性,同时,可阻滞部分表肥土和林地凋落物,防止养分的损失。竹节沟要组织专业队,逐山统一放线,确保水平竹节沟的规整和合理设置。沿环山水平线开挖竹节沟,沟底宽50cm,深40cm,节长因地势而定,可长可短,以最小投工为原则费定,但不宜太短,一般要求在1.5m以上,太短不成其沟而变为洞。沟距依林坡度大小而定,坡度大于15度的上下沟距8m,15度以下的沟距10m。最上一条竹节沟应设置在山顶往下7~8m处,最下一条竹节沟的定线应是山脚油茶林边缘以上的4~5m处。

4、密度调控

油茶由于在长期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自然萌发更新、人为破坏或病虫害等原因, 导致林分多代同堂,良莠不齐,林相杂乱。林分密度过大,枝叶交错,相互挤压,不但 造成相互间的机械损伤,更严重的是相互间为争夺空间而引起垂直向上而生长过旺,生殖生长衰弱,影响产量和茶油品质。要砍掉树体结构不合理、不太结果或不结果的树,砍棹林下受压的小树。通过疏伐,将郁闭度调整在0.7~0.8之间,使林分内保持合理的透光度。

对于林中空地或密度太稀的地方,要进行补植,充分利用地力空间,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补植要用2年生以上的油茶良种苗木,切记就地就近挖取幼树小苗补植。每年在垦复、复铲、施肥的同时,对补植幼树要进行特别管理,促进其快速生长。

5、整形修剪

由于长期荒芜和疏于管理,林冠郁闭紊乱,枝头密生,交叉重叠,徒长枝、萌发枝、病虫枝、重叠枝、内膛细弱枝、下脚枝、下垂枝等较多。这些枝条影响垦复、施肥、开沟等作业;消耗营养不结果或少结果;有的影响林内通风通光性,形成病原载体。因此很有必要进行修剪。修剪方法同油茶新造林的成林修剪。

6、合理施肥

油茶长期荒芜,粗放经营,生长发育不良,产量偏低,与土壤严重缺肥有很大关系。

因此,综合垦复,增施一定的肥料,是大幅度提高油茶产量的关键技术措施。施肥时可遵循以下几条原则:大年以P、K肥为主, 小年以N肥为主;秋冬以有机肥为主,春夏以速效肥为主;大树多施,小树少施;丰产树多施,不结果或结果甚少的树少施或者不施;生长势强的树少施N、多施P、K肥、生长势弱的树要多施N肥;立地条件好的、生长势强的林分多施P、K肥,立地条件较差,生长势弱的树多施N肥。施肥量以尿素20~3Okg/亩,磷肥40~60kg/亩,钾肥10~20kg/亩,有机肥每亩500kg以上。施肥方法同油茶新造林。

7、更换劣株

凡是品种类型很差,树势衰老,生产能力很低的林分。劣株大体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因老、弱、病、残而结果少,生长不良、衰败,树体结构不合理。另一种类型是因遗传基础较差,生长势也好,营养生长较旺,树体结构也合理,就是不结果或结果甚少。对于前一种类型的劣株,应在清理林地时一并清除掉,进行良种大苗大穴补植更换,对于后一种类型,可采取大树嫁接换冠的形式进行更换。

8、防治病虫

防治病虫害,要贯彻“防重于治”的原则,以营林技术措施为基础,生物措施和药物防治相结合,进行综合防治。严格掌握密林疏伐、整枝修剪、林地清理等技术标准。疏代要合理,老、弱、病、残株要全部剪掉,彻底清除病原。施氮肥要适度。尤其是立地条件较好,生长势旺的林分,要少施氮肥,防止营养生长过旺,有利于病虫害的发生。

9、引蜂授粉

油茶是虫媒异花授粉植物。能给油茶花传粉的昆虫,有蜂、蝇、蚁等5O多种,其中授粉效果最好是土蜂.为了充分保护土蜂,lO月份至11月下旬,土蜂陆续羽化出土,不要在林内熏烟、烧火土灰,不要喷洒农药。人工饲养的蜜蜂,虽有传粉作用,但油茶花蜜浓度大、皂素多,对蜜蜂有毒害,不宜在油茶林内放养蜜蜂。

10、适时采收

严格采收时间。寒露籽应在寒露节前后采收,霜降类型应在霜降节前后采收,一般在节气的“前三后七”为宜。各地应订立乡规民约,统一采收时间,防止茶果采收的混乱秩序和提早采收。

(五)高接换优

对第三类林或者第

种植业发展现状范文第4篇

一年又一年,农民在忙于辛劳耕种的同时,也期盼着一个丰收年。种植业农业保险最近几年在保农实现稳增收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实践中也反映出一些在政策调整和保险理赔操作中应亟待改进的问题。

1.1 保险宣传不到位

通过对辽北某县近百名农户的现场调查及电话调查发现,有70%左右的农户不知道种植业农业保险还有国家政策性补贴这项优惠待遇。农户们普遍认为,保险宣传只是一带而过,蜻蜓点水,有些村镇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过任何形式的保险宣传。多数农民不知道哪家保险公司为自己承保,更弄不清楚什么是低保障、广覆盖的原则。农民多数通过相互询问和主动打听才知道农业保险是保自然灾害,而到底保什么自然灾害、哪些自然灾害不属于本地区保险的应保范围也只是知道个大概,特别是当发生灾害时,应如何申报险情及获得应得理赔一般不是很清楚。不少农民因为申报保险理赔造成误工停工,获得的理赔有时不及因打工误工而造成的成本增加,部分群众保险情绪不高,个别农户甚至退出了保险。

1.2 保险政策需进一步调整

种植业农业保险一般是根据本区域的农业生产气候条件和历年自然灾害的发生情况,由各地政府及相关部门来确定保险的细化类别,在应对自然灾害的大原则下小处方的种类较多。2012年8月初,受天气因素影响,三代黏虫在东北局部地区发生。辽北某县三代黏虫在禾谷类作物上普遍发生,局部地块严重发生,部分地块处于绝产状态。不少群众电话咨询保险公司,得到的答复是黏虫灾害可以人为预防不属于应保范围。然而,分析本次三代黏虫发生的具体情况,一是受天气影响,二是具有大面积突发和难以人为预防及有效控制的特点,因此,将本次黏虫灾害纳入到种植业农业保险应保范围之内,虽然与承保保险公司自身的盈利性要求相冲突,但却也符合小处方因时因地应用的政策性保险方向。大多数种植业农业保险的最高赔付金额实际上是种植业的直接物化成本,而直接物化成本往往只占到种植业未来收成的15%~25%,并且在理赔免计责任下又要扣除一定比例的承保基本费用,有时低保障的赔付没有达到农民的保险意愿。

1.3 涉险处置环节矛盾突出

一是信息反馈和沟通渠道不畅通。不少群众遇险时不知道直接向哪一个部门报告险情,发生灾害时往往手足无措,经常在村委会、保险公司和保险乡镇的协保员之间往来奔波,影响了第一时间对险情发生真实状况特别是发生程度的有效判断,在农作物生产交替的关键环节也极易影响换品种保生产情况的发生。农业灾害预防及灾情通报管理部门对灾情信息通报的局限性加上保险人员对险情信息掌握滞后,也极大地影响了对险情调查的时效性。与其他保险有很大不同的是,在大面积发生险情的情况下,保险一线人员的严重不足也使保险人员无法保证第一时间到达现场进行相关处置,难以实现查勘到户、定损到户。二是涉险勘察不尽规范,理赔补偿定损复杂。农业险尤其是种植业险种既有因地形复杂、面积较大的统计因素制约,同时种植业作物自我恢复能力也难以评定损失,有些涉险需要二次甚至多次评估才能定损。在勘察定损过程中,由于保险理赔在理赔免计和全额理赔之间存在着定损百分比的要求,在两个理赔责任中如何定比是一个利益的迂回。有时即使确定了涉险损失程度,农户也很难获得规定比例的合理补偿。三是理赔资金下摆还需要明确。理赔资金往往是保险公司或是保险代理员一个钱已经到卡上的简单电话通知,农户对于自己最终核定损失面积的大小、按照什么标准核定、应该理赔的钱款数额不能全面知晓。缺少保险理赔公示、资金到位慢也是农民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

2 进一步改进种植业农业保险保农实践的对策

如何实现种植业政策保险保农惠农而又不伤农,需要我们从政策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深一步探索。

2.1 要在基础的宣传引导上做足功课

要远离“农民知道的越多事情就越难办”的宣传误区。承保公司既有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更要通过承保工作体现国家对农民的基本扶持,这是一个社会责任问题。农户不知情才会有误解,只有政策讲透了才能争取更多的支持。在宣传引导上要根据当地农民的保险意识做到有针对性,既可以通过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开展宣传,也可以在小保单收据上附上涉及农民直接关心话题的政策解读简易宣传单。既可以在一年一度的保险签约前以村屯为单位进行集体宣传,也可以通过现场评估核损开展一对一或是一对几的针对性政策解读。在涉险电话咨询时,耐心细致回复也是宣传保险政策的好方法。有些地方针对保险协保员的知识答题也可以延展到农户进行有奖宣传。

2.2 在政策上适时预调微调,体现对农保的情感化

要认真分析灾害发生的自然属性,确属突发性农民无法有效预防和控制的自然灾害,探索性实行科学的开放式管理模式,把不在本地区保单明确的种植业保险类别纳入到承保范围内;同时,由财政对保险承保单位进行相应的资金补贴,强化保险渠道应对自然灾害的政策性和持续性。保险政策也应快速做出反馈,在下一年的保险条款中对未列入应保灾害的保险项目进行有序补充。在农民参保意识不断强化的形势下,依据农民自愿,通过适当提高保费等形式,试点开展对区域种植总收成的保险,改变小灾少补、大灾不能全补的保险现状。此外,在保险政策上也要不断强化机制建设,把不断总结完善的机制建设作为保险的重要保证条款。

2.3 加强勘察理赔环节的规范化管理

建立反应快速的险情反应机制。明确自下而上的报告责任,建立并实行由村组长、村委会成员、协保员和保险公司组成的级别清晰、责任明确的险情报告系统,强调险情接单和上报要求。完善农业、保险、财政等相关部门涉险信息传递制度要求,把保险主动询问调查险情开展情况作为考核选定政策性保险承保标的单位重要依据,保证勘察核损环节的科学性。建议组成由保险公司人员、保险协管员、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员、村屯公选监督员参与的险情勘察小组,和涉险农户共同参与险情勘察。设立险情勘察专用表单,对现场能确认险情级别和补偿比例的由小组人员签字确认,对需要二次或以上定损及需通过定损专题会确定补偿比例的要明确通知和协商制度,保证勘察核损的公允性;落实阳光透明理赔到户要求。落实理赔结果农户签字确认要求,为农户提供便捷权威的解决异议、提出申诉渠道。每一理赔年度截止后要以村小组为单位进行理赔结果公示,避免受灾不受益、无灾也有得的理赔现象。在定损结果得到各方全部确认后,要加速理赔资金下拨,减轻农户可能因贷因赊而产生的成本,发挥种植业农业政策保险理赔为农暖农的积极作用。

摘要:首先阐述种植业农业保险在保农实践中存在的三方面的问题:保险宣传不到位、保险政策还需要调整、涉险处置环节矛盾突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改进种植业农业保险保农实践的三项对策:做好宣传工作、调整政策、对理赔环节进行规范化管理。

种植业发展现状范文第5篇

1 调查方法

2015年对夹江县农户及小型米厂进行调查。对农户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分别在三洞乡、梧凤乡、青州乡等地发放问卷90份,收回90份;调查的小型米厂为青州乡福乐米厂、三洞乡华明米厂。

2 水稻品种基本情况

据调查,夹江县青州乡福乐米厂、三洞乡华明米厂的日加工稻谷能力均为15 t,2015年小型米厂生产的大米主要分为大米、优米、香米三类,收购稻谷也按普通稻、优质稻、香稻分为三类。调查的90户农户种植水稻品种17个,有常规稻也有杂交稻。其中:常规稻为当地引进的‘小香稻’,米厂收购分类为香稻;该品种单位面积产量低,外观品质和食味佳,农户喜欢留作口粮,市场上非常畅销,市场价格高。杂交稻中,米厂将‘辐优498’‘C两优华占’‘川优6203’收购分类为优质稻,销售、收购价格较高;其他品种米厂收购分类为普通稻,均按一般黄谷市场价格收购,其中不乏品质较好的优质稻,如‘宜香优’‘内香优’系列等。另外,有些农户不知稻谷的品种、价值,或是种植规模小、产量少,即便是‘辐优498’‘C两优华占’‘川优6203’等优质稻,受米厂收购分类限制,均按普通稻价格销售,致使一些优质稻谷没有实现优质优价。

3 农户种植成本效益分析

对农户种植成本(表1)分析表明,农户种植普通稻、优质稻每667 m2投入相近,香稻投入较高,分别比普通稻、优质稻高10.2%、8.7%。但稻谷产量香稻最低,分别比普通稻、优质稻低21.1%、19.2%。从售价看,香稻售价最高,香稻、优质稻售价分别比普通稻高54.5%、22.7%。对比纯收入,优质稻最高,普通稻最低,种植优质稻、香稻分别比普通稻纯收入高67.8%、52.4%。由此可见,农户种植普通稻产量高,售价低,纯收入最低;种植优质稻投入、产量与普通稻相差不大,售价居中,但纯收入最高;种植香稻投入高、产量低、售价最高,纯收入居中。

※种植水稻类型按米厂收购分类。

4 米厂加工成本效益分析

由吨稻谷加工情况(表2)可以看出:普通稻、优质稻的加工成本、副产物折价基本相近,而香稻的加工成本、副产物折价均比普通稻、优质稻高。从副产物折价与加工成本的差值可以看出,普通稻、优质稻、香稻相差不大,分别为53,55,57元/t。说明在加工过程中,3种类型稻谷利润与收购价、产出大米量及出厂单价相关。从产出大米量来看,普通稻、优质稻相同,香稻比其低11.4%。从出厂单价来看,香米最高,香米、优米分别比普通大米出厂单价高69.4%、13.9%。从最终利润上看,香米利润最高,优米最低,香米、大米利润分别比优米高95.1%、65.8%。由此可见,香米的稻谷收购价及稻米出厂单价最高,产出大米量最低,吨稻谷加工利润最高;优米的稻谷收购价及稻米出厂单价居中,加工利润最低;大米的稻谷收购价及稻米出厂单价最低,加工利润居中。

5 讨论

5.1 品种选择

市场上水稻品种多而杂,消费者对各品种生产的大米的反响也参差不齐。整个稻米产业中,市场是重要因素,消费者喜好什么大米,米厂就生产什么;米厂收购什么稻谷,农户就种植什么品种。农户种植品种与稻米市场波动具有关联效应[1]。小型米厂由于市场定位、仓库容量不足等原因,依靠简单的仪器设备检验或仅凭外观评定分级,对千家万户不同品种,不同水分、不同等级的稻谷混收混储。其对水稻品种的简单分类与常规的水稻品种分类不同,农户被动接受米厂的分类,影响了农户种植部分品种水稻的积极性。农户在选择种植品种时,用于销售的稻谷倾向于选择产量高或与米厂收购相对应的纯收入高的优质稻、香稻品种;留作口粮的稻谷则选择品质好、口感佳的品种。

5.2 优质稻推广

近年来,稻米市场出现优质米供不应求,普通米供大于求,劣质米过剩积压的局面[2]。四川筛选和推广了一系列高产、优质新品种,进一步优化稻米品质结构[3]。市场对优质稻的反馈,决定了米厂的生产和农户的种植。农户种植优质稻纯收入较高,但优质稻品种仅限米厂收购分类的优质稻品种,其他优质稻按普通稻谷价格销售,没有充分发挥其价值,致使农户收入减少。因此,要进一步加强优质稻的宣传,调整优化水稻品种结构,推广市场接受度高的品种;加强收购稻谷的品种、品质分类;引导农户规模种植、订单生产,方便米厂大批量收购单一品种,从而体现优质稻的品质价值,提高米厂加工优质稻的利润,促进农户选择优质稻种植、增加收入。

5.3 常规稻种植

常规稻用种成本低,生产稻米品质好,农户及消费者都较喜好,米厂生产的利润也最高。但常规稻种植零星,产量较低,种植纯收入不如优质稻,农户习惯留作口粮而惜售,米厂销售效益好却无原料。因此,可以在适宜地区推行地区特色产业,建立常规稻生产基地,树立品牌效益,发挥规模效益。同时,推广合格的常规稻品种种子,集成推广常规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提高单产、保证品质,进一步提高种植效益,为米厂扩大原料来源,满足市场需求。

5.4 小型米厂发展

近年来,受“稻强米弱”的不正常现象困扰,部分粮食加工企业举步维艰。地方小型米厂的存在有其历史背景,提升产品附加值是破局途径。稻谷价格在国家严格的宏观调控之下,但成品大米却是仅仅作为一种商品而进入市场,其价格归根结底还是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因此,小型米厂要进一步把握市场动向,推进“品质赢市场,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优质米产业化经营模式[4],通过自建生产基地或以订单生产等方式保证优质稻谷来源。对加工工艺、质量监控、市场营销、经济效益要不断升级,改变传统营销策略,打造自身的品牌优势,加强大米销售时的精准分类,在竞争激烈的大米市场上为自己挣得一席之地。

摘要:夹江县气候条件优越,是四川省重要的优质稻米生产基地之一,生产的稻米产量高、品质优。稻谷加工以小型米厂为主,几乎每个乡镇都有一个小型米厂。农户种植普通稻产量高,售价低,纯收入最低;种植优质稻投入、产量与普通稻相差不大,售价居中,纯收入最高;种植香稻投入高、产量低、售价最高,纯收入居中。吨稻谷加工利润,香米最高,优米最低,大米居中。建议采取措施促进农户选择优质稻种植、增加收入;在适宜地区推行地区特色产业,建立常规稻生产基地,树立品牌效益,发挥规模效益。

关键词:水稻,类型,种植,稻米加工,收入,四川省夹江县

参考文献

[1] 马玉清,李仕贵,汪旭东,等.四川省优质稻产业化发展的对策[J].作物杂志,2002(6):8-9.

[2] 周虹.2014年四川省稻谷生产情况分析及展望[J].四川农业科技,2015(6):5-7.

[3] 唐胜辉.湖南粮食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水稻为主要分析对象[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2(3):13-16.

种植业发展现状范文第6篇

1 桑果种植经营模式

1.1 加工型几种模式

加工型模式都是以公司或企业为桑葚 (果) 种植经营主体单位, 公司或企业直接建设桑葚 (果) 基地或是利用当地现有桑葚 (果) 资源, 进行深加工, 主要产品有桑葚酒、桑葚干、桑果汁、桑果酱、桑葚醋、桑叶茶、桑叶菜、桑叶挂面、桑叶面粉等。

1.1.1“市场+公司+基地”模式。

该模式是企业采用“市场+公司+基地”运作模式, 与基地、农户以签订契约合同的形式, 明确规范各方的责、权、利等, 从桑葚 (果) 的种植、深加工、到市场销售, 组成利益共享、风险同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模式运行过程中, 公司对外搞好营销, 对内指导农户标准化种植, 搞好桑葚 (果) 深加工。公司独立自主经营, 统一管理, 统一经济财务核算。

如:山西康禾农业有限公司, 成立于2008年5月, 注册资金5 000万元, 位于长治市沁县松村农业科技园区, 占地面积243.3hm2, 现有职工150余名。公司流转了农户土地约200hm2, 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 辐射带动周边5 000户农户种植桑葚 (果) 。同时建设了15 000m2的生产加工车间, 投产后可年产5 000t高档桑果酒、5 000t桑果原果汁、500t桑叶茶、100t桑果功效产品的产能。

该公司是一家以桑葚 (果) 种植和深加工为主、兼容特色养殖及农村观光旅游开发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企业, 主要产品有东方木酒 (桑果酒) 和桑叶茶。2015年米兰世博会上, “东方木酒”桑果酒、“曼馞丽”桑叶茶分别荣获“2015米兰世博会文化名酒金奖”“2015米兰世博会千年古茶文化金奖”, 另外还开发了桑椹汁、桑椹干、桑叶面等产品。公司的桑叶面很有特色, 选用的是有机桑叶, 经真空速冷超精微粉碎至800目以上细度, 使桑叶挂面营养更丰富, 色泽更均匀;面粉选用石磨, 低速研磨, 低温加工, 保留了面粉的分子结构, 口感柔韧、麦香浓郁、营养价值更高。本产品一经推出, 不仅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更是深受“亚健康”人群及“现代病”患者的欢迎。

由于该公司种植的桑葚 (果) 品种都是台农9号, 该品种抗寒性差, 加上配套技术滞后, 导致每年都重复着枝干冻死又重新长出新枝条的现象。至今桑葚 (果) 产量一直很低, 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桑葚 (果) 加工需要, 直接影响了桑葚 (果) 深加工, 滞缓了企业的发展。目前, 该公司已和山西省蚕科院、山西农大等单位共同组建了山西省桑产业联盟, 实施产学研合作。蚕科院加强了桑树品种筛选、技术研发, 为企业发展提供品种技术支持。

1.1.2“市场+公司+园区”模式。

该模式是企业采用“市场+公司+园区”运作模式, 在规划建造现代农业综合园区的过程中, 利用废弃矿山大量种植桑葚 (果) 树进行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 同时又进行桑葚 (果) 、桑枝、桑叶的深加工。

如:山西天赋润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 是集蔬菜、水果及中药材等种植与销售的综合类企业。公司坚持“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 服务农业, 服务农民”的宗旨, 整治废矿, 平整土地, 建造人工良田, 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园区位于平陆县曹川镇东北方向, 占地面积800hm2。

公司栽植桑树主要用于整治废矿, 恢复生态环境, 而且还致力于桑产品开发, 主要桑产品有瀛泰桑叶茶、瀛泰桑挂面等。瀛泰桑叶茶选用了生态环境优越、无污染的优质嫩桑叶为原料, 经科学烘焙等工艺精制而成。瀛泰桑挂面香味雅致, 无任何调味剂、防腐剂、色素等添加成分, 嫩滑爽口, 老少皆宜。完美体现了“药食同源, 康养相济”的中国养生保健理论上的一个上佳传统食品。

1.1.3“市场+公司+合作社”模式。

该模式是企业围绕“建基地、上规模、强科技、创品牌”的发展思路, 积极推行“公司+专业合作社+市场”的运营模式, 在省蚕科院及各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依靠专业合作社建设发展桑葚 (果) 基地。

如:山西紫椹农业开发公司成立于2015年, 是一家专业致力于有机、绿色、无公害水果、蔬菜种植、销售和开发加工的农业科技企业, 现有工作人员15人, 其中高工2人, 大专文化9人。该公司引进栽植了台湾紫气一号, 该品种抗寒性、抗旱性较强, 产量大, 现在已经辐射到芮城、河津、万荣、夏县、盐湖区等, 推广种植面积达96.3hm2。公司在抓桑葚 (果) 基地发展的同时, 副产物的利用上也迈出了一大步, 成功研制了 (紫椹庄园牌) 桑葚黄酒、桑葚干红酒、桑葚干、桑果酱、桑葚醋、桑叶茶、桑叶挂面等系列产品。公司的干红酒已投入市场销售, 深受消费者青睐。

1.1.4“市场+公司+农户”模式。

该模式是企业利用驻地农户现有的桑葚果资源优势, 积极推行“市场+公司+农户”的运营模式, 搞桑葚果深加工和经营。其特点是企业不需要重新建设桑葚果基地、原料成本低, 既解决了农户桑葚果的销售、带动农户增收, 又给企业创造了经济效益。

如:山西帅源饮品有限公司, 成立于1997年5月, 是一家专业生产加工桑葚果汁系列饮料的企业, 公司占地12 300m2, 资产2 130万元, 科研人员10名, 职工60余人。公司拥有先进的生产设备和质量检测系统, 是首批通过国家质量安全认证 (QS认证) 的企业。以“帅源”牌桑葚果汁为主的系列产品, 畅销全国多个省市。

公司坐落于山西重点蚕区—阳城县寺头乡, 全乡村村都养蚕、户户有桑园, 境内桑园近1 200hm2。公司依托当地丰富的桑葚果资源优势, 采用天然桑葚鲜果和优质泉水, 经过高科技加工工艺酿制而成的桑葚果汁系列饮料, 不含任何人工色素和防腐剂, 以其营养丰富、功能独特、用料实在、口感纯正、男女老少兼宜的特点, 被誉为21世纪的绿色食品。

1.2 鲜食型几种模式

鲜食型模式是依托企业、园区、合作社、农场、农户、农家乐、景区等为桑葚 (果) 种植经营主体单位, 建设桑葚 (果) 采摘园, 供游人采摘体验, 主要产品是鲜桑葚 (果) 。

1.2.1“公司+采摘”模式。

该模式是以公司为桑葚 (果) 种植经营主体单位, 建设桑葚 (果) 采摘园, 吸引市民游客前来旅游、休闲、采摘、体验等商业行为, 实现桑葚 (果) 效益的最大化。

如:海升果汁集团公司, 于2012年8月, 位于运城市盐湖区王范镇新杜村, 栽植桑葚 (果) 面积8hm2, 建设了桑葚 (果) 采摘园。该园区栽植大10、白玉王等桑葚 (果) 品种, 按株距1.5m、行距2m栽植, 667m2栽224株。2014年结果开园后, 在每年桑葚 (果) 成熟期间, 每天都有成群结队的人们前来采摘、体验、尝鲜、游玩, 经过几年的发展, 现在已成为运城城市市民理想的休闲、采摘、体验、游乐之地。

1.2.2“蚕业园区+采摘”模式。

该模式是以蚕业园区为桑葚 (果) 种植经营主体单位, 围绕桑葚 (果) 种植与采摘、优良蚕种繁育、优质蚕茧生产以及桑园养鸡、桑枝食用菌栽培等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和开发, 打造具有生态、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现代蚕业产业特色园区。

如:阳城县现代蚕业产业特色园区于2013年8月29日开始规划建设, 注册资金100万元, 位于阳城县西河乡北任村。距离县城8.3km, 距西河乡1.5km, 毗邻凤西公园。该园区依托省蚕科院和阳城县蚕桑服务中心的技术支撑, 依靠政策引导、科技带动, 先后在北任村建成3.33hm2桑葚 (果) 采摘园和30hm2优质丰产桑园;建成2 500m2蚕种生产车间及200m2小蚕共育基地;建成30栋高标准田间养蚕大棚;建成1 000m2食用菌生产场房;建成1 500m2的多功能蚕桑文化展示厅。

园区建成后, 每年可以生产桑果50t, 供城市市民采摘。另外, 每年可繁育优良蚕种3万余张, 饲育一代杂交种500张, 喂养桑园鸡2万只, 生产桑枝食用菌20万袋, 加上蚕蛹、蚕沙、蚕丝被等综合开发, 实现蚕桑综合产值1 000万元。

1.2.3“专业合作社+采摘”模式。

该模式是以专业合作社为桑葚 (果) 种植经营主体单位, 在确保供游人采摘桑葚 (果) 的同时, 积极开发桑叶茶、桑果深加工, 延伸产业链条, 拓展社员增收渠道。

如:阳城县绿源林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于2014年11份, 引进、实验、示范和推广栽植桑葚 (果) 2.67hm2, 发展桑葚 (果) 采摘。该园区栽植大10、中椹一号、日本甜椹、绿椹子、白珍珠等桑葚 (果) 品种, 按行距3m, 株距1m, 667m2栽224株。后来又配套建设了现代化桑叶茶加工设备, 研制的“晋苑一品”品牌桑叶茶, 于2016年10月27日, 在山东省济南市被列为山西展团, 参加了农业部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中心、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中国茶叶协会等单位主办的第四届中国茶叶博览会。

2017年, 桑葚 (果) 投产面积2hm2, 采摘价格10元/500g, 卖了2万多元。另与顺丰快递公司合作做网店销售自己采摘12元/500g, 采摘了5000多kg卖了1万多元。据测定桑葚 (果) 含糖度22~26, 消费者反应好, 回头客多。

1.2.4“农户+采摘”模式。

该模式是以农户为桑葚 (果) 种植经营主体单位, 农户充分利用本村靠近县城的地理区位优势, 在村里建设桑葚 (果) 采摘园, 为市民或村民提供桑葚 (果) 采摘。

如:芮城县古魏镇太安村农户梁卫江, 于2016年3月栽植桑葚 (果) 面积1hm2, 发展桑葚 (果) 采摘园。栽植了无籽大十、长果桑、四季果桑、白珍珠、红玛瑙等果桑品种, 按株距1m、行距3m栽植, 亩栽224株。2017年开园采摘, 投产0.27hm2, 每667m2产量250kg, 共卖了17 000元, 平均每667m24 250元。采摘价格是25/20/10/5四个价位, 今年是桑葚种植第二年, 也是采摘第一年, 送人情的多, 至少有250kg以上被亲戚朋友免费带走了。

田间管理方面, 发芽前施一次有机肥, 苗期追3次氮肥, 采摘前追了2次高钾水溶肥;浇水是每年浇水5~6次;除草是每年旋耕3次, 无使用过任何除草剂。

1.2.5“农场+采摘”模式。

该模式是以农场为桑葚 (果) 种植经营主体单位, 农场在自身从事果蔬产品的基础上, 规划建设桑葚 (果) 采摘园, 增添了果蔬新产品, 增加了收入。

如:山西水利学院农场, 于2016年春季种植了450棵桑葚树, 配备了5个授粉树, 当年均培养了3个结果枝条。品种是大十, 按株距1.5m、行距2.0m栽植, 667m2栽224株。2017年开始挂果采摘。桑葚产品主要供应学院, 为学院教职工提供了500余kg, 价值10 000元 (每斤结算内部价按每斤10元) 。到桑葚果采摘完后, 又利用桑叶、杂草、虫类做土鸡食料, 在桑园散养了150只土鸡, 拓宽了增收渠道。

1.2.6“农家乐+采摘”模式。

该模式是以农家乐为桑葚 (果) 种植经营主体单位, 农家乐在从事餐饮业的基础上, 规划建设桑葚 (果) 采摘园, 来吸引游客游人, 前来休闲、采摘、餐饮等。

如:盐湖区东郭镇的田园农业农家乐, 于2015年春季, 连片种植了1.33hm2桑葚采摘园。2016年开始挂果, 夏伐后培养了3个结果枝条。2017年开始投产采摘, 采摘活动是入园门票30元, 随便吃;小孩1.2m以下免费, 1.2m以上半价;现场扫描农家乐二维码可送蚕一盒或桑叶一代;采摘离开园区每人15元可带走一斤 (园内提供一次性手套, 采摘工具) 。

来到田园农业农家乐采桑葚, 映入眼帘的桑树林浓密碧绿, 红的、淡红的、黑的、紫的、青色的, 不同品种的无籽大十、红果二号、四季果桑、日本甜橙、8632、白珍珠桑葚挂满枝头。发黑的桑葚放进嘴里, 软软的, 甜甜的。桑葚采摘结束后, 在桑园边可免费品尝用嫩桑叶制成的茶叶, 老板丁运生介绍, 桑叶茶含有丰富的氨基酸, 纤维素, 矿物质, 常喝具有减肥、美容、降血糖的作用。

1.2.7“旅游景区+采摘”模式。

该模式是以旅游景区为桑葚 (果) 种植经营主体单位, 发挥自身的景点优势, 增加桑葚 (果) 采摘园项目, 供游人游客前来休闲采摘体验、增添旅游乐趣。

如:万荣县李家大院景区, 于2016年春季, 连片种植了10.67hm2桑葚采摘园。品种是台湾紫椹。2017年开始挂果采摘, 投产面积是7.33hm2, 株距2.5m行距3m, 采摘价格每斤20元, 总效益23 200元, 桑葚果采摘完后又养了700只土鸡, 走出了一条种植桑葚、休闲采摘、散养土鸡等生态循环的新路子。

1.2.8“重点蚕区+采摘”模式。

该模式是以重点蚕区的地方政府为主导, 围绕“美丽乡村、休闲旅游、产业融合、城乡一体”发展战略, 依托特色蚕桑产业和人文资源优势, 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农家乐的基础上, 通过举办桑葚果采摘节的方式, 全力打造乡村休闲旅游品牌, 积极吸引周边市民前来采摘、观光、游玩和休闲, 带动和发展地方经济。

如:2017年5月27日, 阳城 (寺头) 第三届桑葚采摘节在阳城县寺头乡开幕。寺头乡位于阳城县北部, 距县城26km, 曾是抗战时期阳北县政府所在地。全乡区域面积72.6km2, 全乡村村都养蚕、户户有桑园, 境内桑园近1 200hm2。该乡特色蚕桑产业链条初具规模, 素有“华北蚕桑第一乡”之美誉。近年来, 寺头乡全力打造“蚕韵寺头”全域旅游品牌, 经过两届桑葚采摘节的成功举办, “蚕韵寺头”的名片越来越亮。

每年五月下旬到六月上旬期间, 寺头桑园内的桑葚果挂满枝头时都会吸引数万名周边市民和晋城、长治甚至河南、河北等省内外游客到此采摘、游玩和休闲。寺头因其独有的自然生态、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地资源、沟壑清泉, 加之桑园地不能使用任何农药, 使得寺头桑园所结桑葚果个大、肉厚、色鲜、味美, 是天然的无污染健康水果。

桑葚果采摘之余, 游客可以到蚕农家里, 近距离感受养蚕过程, 聆听蚕宝宝吃桑叶的沙沙声, 感叹蚕茧成型的神奇;也可寻访云雾缭绕, 穿峰断岭, 蔚为壮观的仙翁山;还可观赏古村落、看民间艺术表演、品特色美食, 体验生态寺头。

2 桑果销售情况与经济效益

鲜食型模式:现已推广辐射到盐湖、夏县、稷山、芮城、万荣、临猗、闻喜、河津、榆次、太谷、阳曲、平定、阳城、沁水、高平、沁县、黎城、柳林、临县、洪洞、蒲县、右玉等22个县区, 种植面积累计达133.3hm2。主要栽植了大10、红果2号、白玉王、8632、白珍珠、红玛瑙、龙曲果桑、中椹一号、绿椹子、冀冠花、日本甜椹、四季红、黑珍珠、富士红等品种。种植经营桑葚 (果) 的有农户、农场、农家乐、合作社、旅游景区、园区、企业等。成熟上市时间在每年的五月上中旬, 销售方式主要是乡村游采摘。成熟期间可持续20多天, 价格先从25元至后期5元, 到盛产期采摘效益亩收入平均在12 000元以上。

加工型模式:主要分布在长治市沁县, 晋城市阳城县, 运城市芮城县和平陆县等, 栽植果桑面积约300hm2。主要栽植了台农9号、红果2号、8632、紫椹一号、无籽大10等果桑品种。山西康禾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在沁县建成了桑果酒加工厂, 添加了果酒加工流水线设施, 种植的桑果品种大多是台农9号, 抗寒性较弱, 桑果产量受到较大影响;山西帅源饮品有限公司在蚕桑主产区阳城县寺头乡, 建有桑葚果汁系列饮料加工厂;另有两家企业在运城市平陆县和芮城县, 推广种植桑葚果, 开发了桑果酒、桑果酱、桑果醋、桑叶茶、桑叶面等产品。每亩桑果园丰产期可产桑果2 000kg, 农户667m2收入可达9 000元左右。桑葚果酒加工企业的利润较高, 一般情况下投入产出比例为1:10, 但由于多数企业起步较晚, 所开发出的桑葚果加工产品还没能够大批量投入市场, 直接导致企业经济效益不高。

3 存在主要问题、解决办法

3.1 品种与技术

针对没有适合山西各地自然气候条件的品种和配套技术问题, 山西省蚕业科学研究院已经在山西的南、中、北部 (区、县) 设点, 进行品种和技术试验、示范, 并且还挖掘搜集了山西地方果桑品种, 目前正在培育和种植试验阶段。

根据我们几年试验、示范经验, 无霜期在175d以上的区域, 宜选栽无籽大10、中椹一号、台湾72C002、四季果桑、中椹二号、红果二号、白珍珠、日本甜葚等果桑品种。无霜期在145~175d的区域, 宜选栽红果二号、白珍珠、九曲龙果桑、白玉王、四季果桑、勐简一号、8632、和田7号等果桑品种。无霜期在145天以下的区域, 宜选栽九曲龙果桑、龙桑一号、白玉王、沙地果桑、大白芽、黑珍珠、新疆9204等果桑品种。如在大棚内种植, 宜选栽无籽大10、长果桑、中葚一号、日本甜葚、四季果桑等果桑品种。

3.2 经营与管理

对鲜食型桑葚果种植经营单位或个人来说, 存在着鲜食桑果产品供应市场渠道单一问题, 我们的桑果除了休闲采摘直接鲜食外, 还增加了网店销售渠道。如阳城县绿源林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今年春季主动出击, 与圆通快递公司合作, 由合作社提供优质桑葚果产品, 公司负责桑葚果包装和快递业务, 将桑葚果产品发往全国各地, 效果很好。

对鲜食桑葚果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不易存放保鲜, 货架期短的问题, 我们研究了桑葚果速冻保鲜技术, 已在推广中。如有些市民采用桑葚果速冻保鲜技术, 将桑葚果放在冰箱里冷冻, 可以保鲜吃上一年时间的。

对有意发展加工型桑葚果种植基地的地方或单位, 必须考虑桑果属于浆果类、在自然环境条件下储藏一两天就可能出现桑葚果变质等特点。这就决定了如桑果种植面积大、产量高, 就必须首先有企业就地就近收购、打浆、真空装袋以及后续的再加工等条件。因此建议先要考虑有实力的桑葚果加工企业收购, 后才可考虑规划大面积发展。

4 发展前景分析

4.1 生态修复型桑果林虽未起步, 但发展空间大, 可列入政府生态林规划种植

山西种植桑葚果林搞生态修复还未有起步, 原因是山西省林业部门没有将桑葚果林列入种植规划中。但是桑葚果树具有生长快、适应性强的特点, 生态效益明显, 果叶枝都有经济利用价值;而且种植桑葚果树林可以解决山西北部土地风沙侵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弃矿废矿环境差、汾河沿河水源不足等问题。桑葚生态效益好, 初步估算每公顷桑树年吸收CO2约49.29t, 年释放氧约35.85t。一年生桑树定植苗的根系总长度大100m, 10年生大10 000m, 最深的主根系达8m, 侧根最长超过9m, 地下根系分布的面积常为树冠投影面积的4-5倍之多。在新疆策勒县, 中科院沙漠研究站种植的生态桑树沙地防护林不仅保护县城没有被风沙侵蚀, 而且使整个县城向外扩展了10km[3]。

国家林业局林退发【2001】550号文件中生态林与经济林认定标准附表3, 早已将桑树列为生态林和经济林造林主要兼用树种。国际著名蚕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向仲怀曾在“全国生态桑及桑树生态产业学术研讨会”会上指出:桑树在众多省区渐成为石漠化治理、沙漠化治理、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植被恢复、盐碱地治理、矿山修复的主要树种[4]。因此, 建议山西各级政府林业部门在每年造林项目规划中, 将桑葚果树列入生态林建造的主要树种。可以推行生态桑—养蚕—蚕茧—蚕丝被, 生态桑—畜禽饲料, 生态桑—桑叶茶, 生态桑园—家禽套养, 生态桑园—蔬菜套种等多元化开发、多产业融合的生产模式[5]。

4.2 加工转化型桑葚果基地虽发展缓慢, 但前景广阔, 条件成熟时可大面积种植

省内的桑葚加工企业起步迟、规模小、所需的桑葚果原料不是很大, 发展基地实力不强。但有几家公司在桑葚果产品深加工方面做出了特色, 目前已经开发出了桑果酒、桑果酱、桑果醋、桑椹干、桑叶茶、桑叶面等系列产品。如山西康禾公司开发生产的“东方木酒”桑果酒、“曼馞丽”桑叶茶, 在2015年米兰世博会上, 分别荣获“2015米兰世博会文化名酒金奖”“2015米兰世博会千年古茶文化金奖”, 近几年“东方木酒”桑果酒已经进入上海高端消费群体。山西紫椹公司成功研制的 (紫椹庄园牌) 桑葚黄酒、桑葚干红酒、桑葚黄酒、桑葚干、桑葚醋等系列产品, 深受消费者青睐。桑葚经济效益高, 三年以上的桑葚园, 一般每667m2产量桑葚果1 500kg左右, 收入上万元, 桑葚营养价值高, 食药功能兼具, 可加工性强, 市场前景广阔[6]。从长远看, 省内的桑葚果加工企业成长壮大之日, 就是带动农户扩大桑葚果种植面积和基地规模, 发展桑葚果产业之时。

省外的尤其是南方的桑果加工企业, 如广东省丝源集团、广东桑宝园公司等, 起步早、规模大, 加工的桑果产品、技术、市场都比较成熟, 都在当地建有自己的桑果基地。但由于南方的气候多雨湿润的特点, 已发现毁灭性的桑葚果菌核病, 长期下去桑葚果将可能无法在南方继续生长。而山西省地处典型黄土高原环境和十年九旱的气候特点, 在桑葚果发芽到成熟采收正值少雨干旱时期, 没有发生菌核病的气候条件, 这就是南方所没有的地理气候优势。从长远分析, 南方的桑葚果加工企业有可能在北方建设桑葚果基地, 这就是山西省的机会。因此, 只要保持沟通, 南方企业才有可能来山西省建设桑葚果基地, 到时会带动农户大面积种植桑葚果。可推行公司+基地, 公司+合作社, 公司+农户, 公司+园区等模式, 壮大山西省桑葚果产业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4.3 采摘鲜食型桑葚果园虽发展较快, 但市场容量有限, 需科学规划发展

山西共有11个地级市, 119个县 (市、区) 。到2015年底, 常驻人口为3 664万人。目前山西仅有22个县区有了桑葚果采摘园, 但还有97个县区、10个地级城市周边没有桑葚果鲜食采摘项目。根据几年采摘经验看, 刚开始发展桑葚果采摘园的县区或地级市周边, 需规划发展。一般的是按常驻人口每10万人配套种植0.67hm2桑葚果采摘园较为适宜, 可随着消费者渐渐增多, 再逐步增加桑葚果采摘园种植面积。

依托旅游景区的种植经营主体, 无论是大棚种植桑葚果还是大田种植桑葚果, 都需要根据景区旺季或淡季一定要注意安排好早、中、晚熟果桑品种比例, 规划好桑葚果采摘园种植面积, 以迎合景区旺季或淡季旅游人群的采摘需求。

桑葚果采摘期为20~30d, 成熟期在5~7月份, 山西南部较早、北部偏迟。各地可以考虑早、中、晚熟果桑品种的搭配, 以延长采摘期。可推行公司+采摘, 蚕业园区+采摘, 合作社+采摘, 农家乐+采摘, 农户+采摘, 景区+采摘, 重点蚕区+采摘等模式。

摘要:桑葚又名桑果, 营养丰富, 被医学界誉为“二十一世纪的最佳保健果品”。本文调研了山西省依托企业、合作社、农户、农场、农家乐、旅游景区等相关单位的桑葚 (果) 种植经营模式、销售情况、经济效益等, 发现了一些深层次问题, 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预测分析了山西省鲜食型、加工型桑葚 (果) 的发展前景, 可为省内各地稳定发展桑葚 (果) 产业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发展前景,经营模式,桑葚,山西

参考文献

[1] 张文娜, 姚清国, 俞龙泉, 等.桑葚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 (14) :8371-8373.

[2] 李顺祥, 佟志远, 颜新培, 等.桑的药理研究及应用[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 (8) :60-63.

[3] 左少纯, 刘和洋, 丁天龙, 等.生态桑沙漠化治理方案及实践[J].蚕学通讯, 2016, 36 (1) :25-28.

[4] 刘挺, 王福海.全国生态桑及桑树生态产业学术研讨会在陕西杨凌召开[J].蚕业科学, 2012, 38 (5) :806.

[5] 李章宝, 王明, 黄仁志, 等.桑树多元化创新利用与桑树新兴产业化发展[J].蚕丝科技, 2017, (1) :22-27.

上一篇:最终幻想手机版范文下一篇:组织部部门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