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论文范文

2023-09-17

小学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过去,一些小学开展教育管理工作,普遍存在用规章制度强制要求教师“教”与学生“学”,缺少激励机制和效能,致使师生的“教”与“学”缺乏生机与活力。而激励机制是小学教育管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充分体现学校教育管理职能、促进学生与教师成长和发展方面意义重大。

【关键词】小学;激励机制;价值;教育管理

在小学,将激励机制运用到教育管理工作中,能够给教师积极工作、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证。因此,研究小学教育管理中的激励机制及其应用价值,是小学教育管理工作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中,笔者结合多年从事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经验,从实际出发,阐述了激励机制在小学教育管理中的应用意义、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在小学教育管理中运用激励机制的策略。

一、激励机制在小学教育管理中运用的意义

1.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很多小学教师多年开展教育管理工作,其教育教学积极性随着时间的推移难以保持。对此,学校制定并执行激励机制,有助于激活并保持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小学校长及管理人员采取多种激励方式,能促使教师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提升专业素养,积极学习新方法、新理念,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形成教师主动改革创新教育教学工作的新格局。

2.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在教育改革背景下,学校以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宗旨,教师在教育管理中融入激励机制,能够更好地发掘学生个性特长与潜在能力,给予学生快乐学习和健康成长的自信心,打破“重考试成绩、轻成长过程”的不良氛围,多角度、全方位激励学生培养创新精神,提升实践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结合作能力等,为学生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1]。

3.增强学校凝聚力。学校凝聚力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和学生在具有凝聚力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可以更好地“教”与“学”。在教育管理体系建设中,激励机制的渗透,能够拉近师生之間的距离,营造信任、尊重、公开、公正、自由、开放的教育管理氛围,教师和学生不再是单一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而是互相激励彼此进步的成长共同体。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可以给教师提意见,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处理教育管理问题,师生共同参与学校管理,优化激励机制,充分体现主体地位,从而也能更好地增强学校凝聚力。

二、小学教育管理中运用激励机制的现状分析

总体来看,近年来我国小学教育管理工作水平和效率呈现出不断提升的良好趋势,为激励机制的健全完善和实践应用创造了良好条件。越来越多的小学教育工作者加大了对激励机制的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力度,积累了许多实践经验,总结了大量的可行方法,更好地发挥出了激励机制的应用价值。然而,不可否认,在现阶段的小学教育管理中,对激励机制的实践还存在一些问题,削弱了激励机制的实际应用价值,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团体激励和个体激励的矛盾。有的学校在开展教育管理工作中,没有明确清楚地认识团体激励与个体激励的关系,造成两种激励出现冲突。比如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学校更加重视个人激励,忽视了团体激励的必要性和不可替代性。每一个班级都是由学生组成的一个团体,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对小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应注重有效培养其合作精神、团体意识,如果过于关注学生个体荣誉,可能导致个别学生形成“大我服务小我”的错误思想,甚至牺牲团体利益来获取个人荣誉,这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2.激励机制形式化。一些学校现行的激励机制过于形式化,缺少科学、可行性的教育管理工作激励机制,难以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将教育教学工作视为单一的工作任务,按部就班完成任务,没有投入过多精力,缺乏责任心、创新性,影响了学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2]。

3.激励中有不公平现象存在。激励机制在小学教育管理中的价值必须体现出公正、公开、公平,无论是对学校教师的激励,还是对学生的激励,只有做到公正、公开、公平,才能使学校教育管理向健康发展的方向不断迈进。不过,研究我国小学教育管理中运用激励机制的现状,不难发现,仍存在着诸多不公平现象,给学生、教师的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

4.激励方式传统单一。在教育管理中,很多小学教师往往习惯性沿用传统单一的激励方式。久而久之,学生对教师的“激励”有了“免疫”,获取成功的喜悦感逐渐降低,减弱了激励的效果。

三、激励机制在小学教育管理中的运用

1.更新思想认识,合理处理集体与个人关系。小学教师在进行集体激励与个人激励的过程中,要明确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强调团体力量、集体利益。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在追求个人荣誉时,都应以争取集体荣誉为前提,在团队活动中树立起“小我服务大我”的价值观。在此基础上,对教师团体或者学生团体进行集体激励时,也注意不能忽略对个人的相应激励,达到双重激励相辅相成的效果,确保团队中的先进者能够发挥引领作用,促使形成一起进步的共同体[3]。

例如,在班级准备校运动会期间,小学班主任可以召开“我为班级荣誉献计”主题会议,让学生思考怎样提升班级在运动会中的整体成绩。有的学生在后勤管理方面提出了优化建议,推荐细心、认真负责的学生发挥自己所长,做好后勤服务管理工作;有的学生自告奋勇想要组建啦啦队为运动员助威,为了赢得大家支持而上台即兴唱跳,班会氛围立刻热闹起来,啦啦队队长的职务被学生积极争取到了。学生们从班级整体荣誉出发,合理分工,共同努力。在运动会结束后,教师先整体奖励了一起参与集体活动的学生,接着对运动会筹备、服务等环节中表现优秀的个人给予奖励,颁发自制的“奖牌”。这样既增强了集体激励与个人激励的效果,也激励了学生们今后更加踊跃参加集体活动的积极性。

2.坚持因材施教,提升激励的实效性。小学教育管理中,激励机制的制定和实施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这样才能针对教师、学生实际,保障激励措施的适度性、可行性,提升激励制度的实际效果。

首先,落实对学校教师的激励机制。教师的专业能力、教育管理水平、综合素质等方面各有差异,“一刀切”的激励措施难免打击部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所以,学校要结合教师的实际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分层激励措施,根据教师成长、进步的需求,采用相应的激励措施,促使教师更快更好成长。

其次,落实对小学生的激励机制。由于小学生的家庭环境、智力水平等各有不同,在课上、课下,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以及生活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激励机制;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方向,保障激励措施的效果,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

3.做到公正公平,加强机制体制建设。学校要正视目前教育教学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不能逃避,更不能放任不管,而是要直面问题,勇于改进,做到公正公平,让所有师生都能够信任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信任学校执行的激励制度。学校加强对激励制度实施过程的监督力度,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不公平、不合理现象,采取合适的处理方式,并从激励机制与监督机制有机融合的角度,加强学校机制体制建设、师德师风建设,端正教师和学生对激励机制的态度。

4.与时俱进,激励方式多样化。小学教育管理中的激励方式要避免单一化,应跟随时代进步的步伐,运用多媒体激励措施、榜样激励措施、情感激励措施、心理激励措施等,多措并举延伸激励的时间和空间[4]。

例如,为了构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小学教师在校园生活中,应以身作则,用自己规范的言行举止,给学生正确的引导,采取语言、拥抱等方式激励学生。在放学后、寒暑假期间,教师则可以使用微信、QQ、邮箱等,将搜集整理的自律小妙招、自我管理经验、德育故事等传输给学生,帮助学生提升自律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并采取线上点赞、评价等激励方式,关注学生的进步表现。

总之,激励机制是有助于改革创新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科学方法,学校应积极探索激励机制的运用价值和意义,分析其中存在的不足,不断改进,最大限度地发挥激励效能,不断提升学校教育管理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宋红兵.素质教育视角下的我国小学教育管理探讨[J].科技风,2020(13):271.

[2]薛秋勤.善用激励机制提升班级管理实效[J].新智慧,2020(11):31.

[3]肖洪波.探讨小学学校管理中的激励机制[J].魅力中国,2020(18):255.

[4]丁永刚.激励机制在小学学校管理中的实践与思考[J].新课程,2020(05):206-207.

編辑:彭雪亮

小学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全科教师培养的定位一直是全国各师范院校争论的问题,存在多种解读和实际培养模式。本文通过对成都大学小学教育专业15年来建设探索的“一主两翼”全科型卓越小学教师培养道路的阐释,解读“一主两翼”的课程体系和实施理念,为师范教育提供一个中心城市地域下的师范院校全科小学教师培养模式参考。

【关键词】小学教育;全科教师;一主两翼;培养模式

全科教师培养问题备受重视,广大师范院校对全科教师培养的概念内涵一直不断研讨,却仍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教育部也出台了不少有关“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政策,2012年教育部、中央编办等五部门在《关于大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首次提出:“采取定向委托培养等特殊招生方式,扩大双语教师、音体美等紧缺薄弱学科和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规模。”这表明国家层面对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高度重视及中国乡村学校对小学全科教师的迫切需要。2014年,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进一步指出未来小学教师教育发展的新方向,即“重点探索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2018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五部门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提出,“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和国家级贫困县为重点,为乡村小学培养补充‘全科教师’”。

我们也注意到,几乎所有的政策都指向“乡村教师”,早期提出全科教师的概念,是由于乡村小学尤其是中西部地区乡村教学点分散,规模较小,教师结构性缺编严重,许多教师不得不跨年级、跨学科教学,这就让多学科教学成为迫切的现实需要。在目前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从全国视角看,真正在乡村办学点开展多科甚至全科教学的小学教师不到小学教师总人数的30%。《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小学专任教师626.91万人,普通小学16.01万所,小学教学点9.65万个,估算乡村教师200万人左右。那么带来一个问题,不同师范院校培养的“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定位不同,从城乡定位看可以是中心城市小学教师、县级城市小学教师、乡镇小学教师、办学点小学教师,各个类别对全科教师的要求完全不同。县城以上的小学教师一般要求专业学科明确,乡镇中心校一类小学教师要求“主要学科明确、多科胜任”,而办学点需要全科胜任的教师。这就给“小学教育”人才培养带来了困惑。

在这样的前提下,成都大学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开展了15年的探索。

一、成都大学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定位

成都大学小学教师培养历史可以追溯到1904年清朝举人陆绎之创办的早期师范学校“淑行女塾”;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培养了成都市主要的城市小学的教学与管理骨干;新世纪以后主要培养大成都及全省范围的城市小学、城镇小学教师。全科教师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是培养符合小学一线教学岗位需要的“一专多能”的应用型卓越全科小学教师,要求培养的新教师能够“胜任主科教学基础上的多科教学”。对多学科和相近学科的学习和教学基本规律的掌握是小学全科教师的基本能力之一,体现全科教师最重要的核心素养是在一定宽度的学科知识域上形成教育关键能力和综合能力。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江净帆教授提出“小学全科教师不是知识总量的简单相加,不是文理知识的简单交叉,而是要形成一种多学科的跨界诠释与重构能力”,也正是这样的思路。

二、成都大学小学教育“一主两翼”全科型卓越小学教师培养模式

成都大学依托四川省卓越小學教师培养计划(2016)、四川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2017年)、成都大学重点教学改革项目——教育类专业本硕桥梁课程研究(2017)及四川省应用型示范课程——课程与教学论(2020),在《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指导下,围绕“专业情意深厚、专业知识广博和专业能力全面”三大教育目标,基于“一个核心、两种水平、六种能力、十项基本功”,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专业综合改革、优化专业师资队伍、丰富全程实践体系、搭建本硕课程桥梁”为总体思路,建立起“一主两翼”全科型卓越小学教师培养模式。

“一主两翼”强调全科教师背景下的一专多能(模型见图1),“一主”为“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的教师教育专业基础和一个主干学科的学习,以适应可能的学生硕士教育阶段基本素养要求或在未来工作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要求;“两翼”中的“左翼”是学生在主干学科外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以适应小学多学科教学的需要;“右翼”是学生技能训练、兴趣和特长发展,面向校本课开发和教师生活的闲适雅趣。实践表明“一主两翼”全科型卓越小学教师培养模式提高了对学生的培养质量,促进了其就业,为学生适应工作和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创新全科型人才培养模式

1.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依据《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成都大学小学教育专业研究基础教育发展趋势,适应学生毕业后就业、考研、未来生活与终身发展需要,培养具有较高专业认同和师德修养、扎实的教育知识和较为广博的文化知识、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终身学习和教育创新自觉的综合素质全面的全科型小学教师。

全科型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概括为“一个核心、两种水平、六种能力、十项基本功”。以教师专业情意为核心,达到本科层次的学术水平和小学教师的全科专业化水平,具有较强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班级管理和教育活动能力、教育教学评价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和反思与发展能力,包括教师教学所需要的备、讲、辅、评、研、写、管、唱、跳、画十项基本技能。

2.合理构建课程体系

“一主两翼”既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也是课程体系骨架:选择师德修养和小学一个学科教育素养课程修习为主干,选择小学其他开设学科的教育素养课程修习为一翼,选择发展自己兴趣爱好和特长的课程修习为另一翼,建构基于“一主两翼”的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的课程与教学体系(模型见图2)。

(二)推进学科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

1.通过强化学科专业建设全面提升专业竞争力

成都大学“小学教育专业综合改革”项目于2011年立项为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后,“以参与式教学为主线的小学新教师培养改革与实践”课题获2014年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一主两翼’全科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获2018年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小学教育专业”计划先后立项为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卓越教师培养计划。

2.围绕精品课程和教学项目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

经过艰苦而持续的全方位改革,成都大学小学教育专业重点打造教师教育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取得突出效果。“教师职业道德”被确定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级在线开放课程”和国家级一流课程,在“爱课程网”上线,受众达数万学生;“课程与教学论”建设成为四川省第二批应用性示范课程,“教育学”立项为首批四川省课程思政课程;“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分别立项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这些成果促进了成都大学对于小学教育教学方法的深入研究和专业优秀系列教材的开发。

3.利用科研课题展开对专业重大问题的研究

成都大学近5年围绕城乡统筹教育发展背景下的小学教育、全程实践的人才培养理念、教育案例的研究与开发等重大问题开展科学研究,立项科研课题40余项(含国家级2项,省部级10项),出版著作和教材30部,发表论文近300篇,获得科研奖省级三等奖2项;市厅级奖项10项。这些成果被及时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使成都大学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特色更加突出,地方教育服务更加有声有色。

4.学科建设显露优势

成都大学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学科已成为成都市重点学科;2017年获得教育学专业学位硕士点,“小学教育”方向2017年开始招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至今在读的小学教育硕士研究生60位。一系列的立项与获奖展现出成都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强劲的专业竞争力。

(三)丰富全程实践教学体系

1.在全程实践中培养综合素质

成都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在校内定期进行微课教学、多媒体课件制作、书画艺术训练、行为观察、形体训练等教学实践;在课外推行“小先生”制度,锻炼提升师范生技能与领导能力。2014年,成都大学的“小学教育实验教学平台”获中央财政326万元资助,使学校实验室的条件领先于省内同专业;43所实践教学基地小学,为每学期分年级、专业和层次开展教学实践提供了保障;泰国的海外实习形成了国际化视野和多元文化理解的卓越小学教师培养机制。通过见习、助教、试做、顶岗实习四个阶段,实现了全科教师的“递进式实践教学”,保证了实践内容的渐进性、针对性和全面性。

2.在因材施教中强化个人特长

倡导与指导学生主持与本专业相关的各级创新实验計划项目研究。近5年,成都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获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10余项、省级20余项、校级100余项。不断开展创新科研,夯实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鼓励并指导有专长的学生参加各级专业性竞赛,近5年本专业学生中获得省级以上奖项的有51人次,包括儿童文学原创、英语竞赛、书画比赛、汉字书写、艺术表演、舞蹈比赛等。学生因此强化了特长,凸显了个人发展的优势。

(四)搭建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平台

1.构建人才培养的多主体协同机制

成都大学全面改革师范生培养模式,构建“大学—地方政府—小学”(即U—G—S)合作的人才培养协同机制,成立由教育管理专家、一线小学教师、大学教授组成的小学全科教师专业指导委员会,明确地方政府职能部门、高校、小学基地校是培养小学全科教师的实践共同体。多方合力为师范生成为全科教师奠定了良好基础。

2.开创人才培养的多样化途径

成都大学建立“小学全科教师定向培养区县联盟”,建成多个校外教学实践基地,有力保障师范生在校外的教育实践活动。建立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一体化的小学全科教师教育体系,贯通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职后研修等环节,实现学校教育、职业体验和教学实践的有机融合。组建“省小学教育协同创新联盟”,集全省优秀教育教学资源,培育高学历、高素质、复合型的小学全科教师。

(五)考研升温,就业质量不断提升

成都大学经过6年的实践,小学教育专业考研比例由10%逐年上升到40%左右,考研成功率也达到5%—10%。以2019届毕业生189人为例,考上研究生14人、公招教师65人、大学生村官9人、其他新体制小学70人、成都各类培训学校30人。据麦可思测评报告,以小学教育专业为主的师范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指数为94.1%,就业竞争力排序全校第一,评价报告见表1。

通过合理设置差异化的全科教师培养目标和定位,较好地应对了不同学校、地域、层级的学校培养小学教育专业人才的针对性问题。多年实践获得了以下人才培养成果:

(1)确定“一个核心、两种水平、六种能力、十项基本功”全科小学教师培养理念;

(2)兼顾“一主两翼”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实效性与宽适应性;

(3)全程植入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化、综合化、全科化目标;

(4)准确把握“主”与“翼”学科知识、能力的重点与平衡点;

(5)构建全程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实践表明,人才培养只有在国家鼓励的主要方向基础上,差异化设计,精准定位,才能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龙缇.日本小学全科教师培育模式对黄石乡村教育改革的启示[J].教育教学论坛,2020(48).

[2]张佳希.卓越教师背景下小学全科教师职业技能提升路径探究[J].郑州师范教育,2020(6).

[3]邱芳婷.地方院校本科层次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困境及应对策略[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20(11).

[4]黄云峰.小学全科教师及其培养探讨[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7(3).

[5]黄云峰.小学全科教师内涵意蕴、价值意义及培养路径[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1).

[6]王素岚.人才培养需求下大学生职业心理素养培养策略研究[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0(1).

[7]韩艳.高师院校教育学教学现状与改革[J].文科爱好者

(教育教学),2018(12).

[8]王跃华,刘娟.“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数学师范生的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0(4).

小学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为持续推进小学数学教育改革发展,人民教育编辑部与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教育行政部门将举行第四届中国小学数学教育峰会。

本次峰会的主题为“能力为重:数学教育的方向”。大会将紧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核心精神,着眼落实,从国际视野、学习心理学、中国数学教育传统等若干角度对如何培养能力展开研讨。峰会仍以“研究课+学术报告”的方式进行,并坚持“开放办会”,“主论坛+分论坛互动研讨”相结合,让每一位参会者都能成为会议的“报告分享者”和“主动参与者”,以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研究专家与一线教师的话语对接。

参加大会的专家有:东北师大原校长、新课标修订组组长史宁中教授;美国国家数学顾问委员会委员、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资深研究员马立平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数学教育大会国际程序委员会委员鲍建生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专家刘晓明教授;北京市基础教育科学院范存丽博士;江苏省教育厅教研室、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主编王林;上海市特级教师曹培英;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员斯苗儿;浙江省功勋教师张天孝;浙江省特级教师朱乐平等。

大会研究课执教教师有:特级教师夏青峰、俞正强,全国赛课一等奖获得者于萍、罗明亮以及新思维新生代名师朱蕾、张麟、吕琼华等。

分论坛围绕“能力发展与核心素养、能力发展与活动经验、能力发展的课例研究、学生的思维过程分析”4个主题展开,面向参会人员征集优秀科研成果,提供论坛发言机会。论文字数5000字以内,并请提供发言PPT与个人简介。发言者将由组委会发给荣誉证书并奖励“会议光盘一套”,优秀文章将择优推荐发表。报送成果截止日期:10月20日。欢迎全国各地小学数学教师、教研员和数学教育研究者积极参会。

协办单位:浙江省教育学会小数会、浙江省新思维教育科学研究院、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

时间:2013年10月31日~11月2日,10月30日报到

会议地点:浙江省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

报到地点:注册登记后通知

注册登记通道:http://www.xswsx.cn 新思维数学网

报名咨询电话:0571-87073318(姜老师,陈老师),0571-87021841(孙老师)

报名论文提送邮箱:xsw001@xswsx.cn

小学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小学教育是一个人一生中最为重要的启蒙教育,是一个人体力、智力以及能力发展的重要起步阶段。因此,小学教学应当是全面的教育。而体育教学作为小学教育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直接对小学生的综合素质造成影响。因此,在当今的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抓住体育教学特点,开拓创新,提升体育教学水平,为体育课注入更多的活力。本文基于当前小学体育教学的特点,总结阐述了提高小学体育教学水平的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体育特点;小学体育教学策略;提升策略

引言

小学体育作为增强体质,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培养小学生道德和意志品质的基础,是儿童接受体育文化熏陶的第一个阶梯,也是人生初始健康和健身的启蒙教育,如果教育方法得当,会对个人一生的健康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新课程体系下,体育教师要抓住小学体育教学的特点,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努力提高小学体育教学的水平和质量,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当前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陈旧落后

现阶段的小学体育教学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使得小学体育教学依然存在着教学模式单一的问题,例如:在传统模式下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教师教、学生模仿的行为,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在刚开始对体育接触兴趣较高,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会觉得这样的教学方式较为枯燥乏味,没有创新性。加之,现阶段学生的锻炼过程中,体育锻炼的项目单一,达不到体力发展、智力发展以及身心娱乐的教学效果。因此,革新传统教学模式迫在眉睫。

(二)教师的职业素养不足

当前,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不够敬业或者没有明确体育教育所需要达到的教学效果,从而盲目的引導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使得学生在此过程中出现对其兴趣不高等问题。同时,有的体育教师为了达到学校所规定的教学目标,从而在教育过程中,偏向于教师本身对体育的认知,从而使得学生出现锻炼不积极、运动不科学的现象。严重的情况将会使学生在锻炼过程中受到伤害。

(三)学生的兴趣不足

一方面,由于小学生的课业较为繁重,对体育的认知局限于体育课上教师对学生的讲解,学生没有多余时间去了解体育的魅力所在;加之,由于部分教师认为体育课不重要,所以通过与体育教师的沟通,大量的占取体育课时间,用来进行其他知识课程的讲授,使得学生对体育的认知不足。另一方面,由于现阶段的体育教育过程中,存在着教师示范、学生学习的陈旧教学模式,缺乏创造性和游戏性精神,学生的注意力得不到吸引,从而使得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不强。

(四)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考核评价指标普遍存在重短期、轻长期的现象。大部分小学体育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依赖于期末考试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平常表现。而体育作为一门素质基础类教育科目,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锻炼学生的身体技能以及训练技巧,侧重于学生日常的积累。通过期末成绩对学生进行评价,一方面教师不能够了完全了解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习惯,另一方面还会使得成绩不好的一部分学生产生厌恶感,从而难以培养出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

二、提升小学体育教学水平的策略

(一)体育教学生活化,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

小学体育的课程性质注重基础性和综合性,基础性强调课程对学生健康知识和体育技能的教育,旨在帮助学生树立并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锻炼习惯,为其今后的体育与健康的学习奠定基础。综合性则注重体现体育课程以人为本的特点,将体育教学的范围扩大至小学教学的多个领域,从而提升该课程的实用价值基于上述两种性质,小学体育教学应紧贴课程特点,在教学中注重将课程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贴合。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积累体育与生活实际联系性的认知,进而能够遵从课程要求,创建或改进自身的生活方式和运动行为,实现体育教学的效果。

(二)提升教师教学素养,创造和谐氛围

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首先应当丰富自身的专业性知识,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出自身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正。其次,教师应当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做到爱岗敬业,为学生传播积极向上的精神。在教师提升自身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培養学生乐于锻炼的能力。在体育教学的开展过程中,积极指导学生课前做好热身准备,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知。在锻炼的过程中,也需要对学生不断灌输“安全第一”的思想,保证体育游戏的安全性,避免发生意外事件。同时校方也应当通过会议的形式,由体育教师对现阶段的教育效果作出总结,不断培训提升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从而提升小学体育的教学效果。

(三)创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的首要内容应当是对教学理念进行转变,这就需要小学体育教师对自身的教学素质进行提升,这是教育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对于体育教学创新有着重要的影响。体育教师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引导的作用,是传授知识的领路人,因此教师的综合素质会直接对学生对体育知识的学习质量造成影响,因此,体育教师自身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重视自己的作用,在教学中转变理念,不但要传授知识,还应当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

(四)完善教学评价体系,鼓励学生成长。

教师要采用弹性评价的方式让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能够不断体验到成功。在学生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的不同制定不同的评价方式,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进行区别评价,只要学生有所进步,教师就要给予适当的激励性表扬或者鼓励,并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成功带来的喜悦。而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也要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自评、组际互评、师生公平等方式不断提升学生的动作技巧,使体育训练走向实效。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体育教学作为素质教育下提升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关键课程之一,在学生的综合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小学体育应不断革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生活习惯,从而实现小学阶段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刘丽丽.抓住小学体育教学特点提升小学体育教学水平[J].小学生(中旬刊),2018,(02).

[2]王凯.探讨小学体育游戏教学对学生兴趣的影响分析[J].学周刊,2018,(15).

[3]李金.常识教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探讨[J].新课程(中),2018,(10).

小学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艺术是人类内心情感外化的最真实表达,它能够提高人的审美,陶冶人的情操,同时,从教育的角度而言,艺术不仅是对个人情趣的追求,也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的重要渠道,可以提高学生对人类丰富多彩情绪的理解,以及促进学生对艺术之美的追求。然而在现实中,由于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衡,山区小学艺术教育成为教育领域内最为薄弱的一环,想要提高山区小学生的艺术教育水平需要各方的通力合作。本文旨在分析山区小学艺术教育的现有困境,并究其根本,提出切實可行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山区  小学  艺术教育

一、山区小学艺术教育现状

1.思维观念落后,认知程度不足

由于大多数山区教育水平落后,人们受传统观念的束缚,现阶段山区小学中有很多教育人员对学生艺术教育重视不够,甚至一些老师和家长反对小学生搞艺术,学习艺术。在山区小学教育中,艺术教育被视为可有可无的“副科”,甚至被视为浪费时间,组织孩子玩耍的科目。加之山村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父母文化水平较低,思想较为保守落后,大部分家长希望孩子通过努力学习文化课程谋求更好的未来。因此很少会关注孩子在艺术方面的天赋,更不会花费时间和精力支持孩子学习艺术,这也是推动山区小学艺术教育发展的一大阻力。

2.师资力量薄弱,缺少专业型人才

由于山区闭塞等客观因素,山区的师资力量本来就远远落后于其他发达地区。山区小学的艺术科目老师大多是由其它科目的老师代为上课,例如数学、语文等科目的老师去教授美术、音乐等科目。在此情况下,老师对主课的重视要远远高于艺术科目,并且这样的“代理艺术教师”原本就不具备教授艺术课程的专业素养,因此即使学生有心学习,老师也无力教授。同时在一些山区也存在一些艺术爱好者作为教师去教授学生艺术科目的现象,他们对艺术的审美和理解高于其他科目的代课教师,但同时由于对教育基础缺乏了解和掌握,他们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技巧上存在许多的问题。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山区小学的艺术教育问题,首先要提高山区艺术教师的师资水平,加强山区艺术师资力量建设。

3.教育设施短缺,教育方式落后

目前,部分山区小学的教育设备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由于客观因素导致的管理不当,使用不当等对设备造成了损毁或闲置,不能保证教学设备被学生所使用,不能保证艺术课程正常合理地开展。而还有一些学校由于艺术设备的缺乏,使课程开展受阻。长期以来,大多数山区小学的艺术课程教学方式与其他文化课程的授课方式并无太大差别,授课方式墨守成规,一成不变。艺术不仅仅是教授学生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和艺术创新精神。而传统的教育模式和课堂授课方式已无法满足这一需求,学生无法切身体会到艺术作品传达出的感情,更无法与之产生共鸣,培养自身的艺术感受力。

二、山区小学艺术教育的出路探索

1.加强山区小学艺术教师师资力量建设

校方要重视音乐、美术等专业教师的选拔、培训和录用,提高艺术教育师资水平。一方面可以通过考试与面试相结合的方法,从任课教师中选拔一些思想道德水平优秀,艺术审美能力较高的青年教师,组织他们进行专业的学习培训,使其拥有小学艺术教学能力,充实山区小学音乐、美术等科目的师资力量;另一方面,对偏远地区,人员较为紧张的小学进行假期集训,聘请一些高水平的艺术教授,在较短时间内使山区艺术教师学习到更为系统化、实用化的专业知识。只有把山区艺术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升上去,才能改善山区小学艺术教育现状。

2.加强艺术教育设施建设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音乐、美术等实践性较强的科目而言,只是单一的空洞讲述,很难让学生对艺术有确切的认知。比起文化类科目,艺术科目更需要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践。而实践客体往往是造价不菲的乐器和仪器,因此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当明确思想认识,对于教育资源紧缺的山区给予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同时校方也应当改善办学条件,配备相应的艺术教学设施,开辟艺术教学场地,提供音乐美术专业教室等。

3.改变惯有思想,提高对艺术教学的重视程度

艺术教育不同于文化教育,它是中国由“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和转折点。要给学生家长灌输艺术教育与文化教育同等地位的观念,消除家长对于艺术的固有偏见,让艺术教育获得应有的地位,便于艺术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促使学生能够真真正正的学习艺术,走进艺术,理解艺术。

总而言之,山区小学及教师应针对当前山区小学艺术教育现状及特点,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扭转艺术教育思想,积极开拓创新艺术教育方式,为山区小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艺术教育,促进我国初等艺术教育的平衡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锦邦.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现状及其对策[J].理论观察.2018(11)

小学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重要性

一、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生的品德行为正处在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阶段,可塑性强,只要正确地引导,就能促进小学生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变得更加优秀。反之,如果在德育的某一环节上出现偏差,则将使小学生向不良的方向发展,就成了大家眼中的“坏孩子”。所以小学时期的德育教育、少年时代良好道德观念的树立,正是为中学和大学时期的德育教育,为青年时代人们的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打基础、做铺垫,因此,小学、中学和大学中的德育教育是相辅相成的,要求决不能截然分开,忽视和放松小学德育教育是不正确的、有害的。

二、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方法

1.通过事实去讲述道理,提高思想认识

说理教育法主要可通过三种方式进行:一是谈话,教师就有关的思想问题与学生交换意见.使学生明白有关道理。这种方式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对个人和集体都适用,谈话的内容可以结合课堂教学,也可以针对班级当前发生的事件和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进行。特别是个别谈话时,对谈话对象的心理特征、家庭背景、本人现状等要有一个充分的了解。二是讲解,对需要深刻理解,辩明是非和哲理性较强的教育内容,运用讲解学生会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讲解时根据理解内容的难易程度,可系统解说,也可简短说明,或通过墙报、板报等形式,让学生了解相关内容。三是讨论,这种方式主要用于小学高年级.当学生对某些社会或道德问题有不问看法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交流思想。共同提高。

2.通过实践活动环节,树立正确的思想品德

为了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观念,可以适当的让学生参与一些劳动活动。比如扫校园卫生等活动。在劳动实践的过程。学生可能会发现在我们身边,不讲卫生,不爱劳动的人大有人在,这些人吃了东西后.乱扔垃圾。学校随处可见,看到这种情况。学生会批评那些不爱劳动,乱扔垃圾的人。使他们从内心产生抵制这种不良习惯的意识,进而使他们树立爱劳动讲卫生的意识和观念。为了让学生树立爱护环境的意识,可以组织学生到公共场所进行义务捡垃圾活动。这样通过他们自己的亲身体验和辛苦劳动,让他们认识到爱护环境应该从每个人傲起。进而改变学生乱扔垃圾的习惯,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3.通过以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为了活跃校园文化推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学校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德育教育活动。可以通过这些主题活动,能够培养和提升学生们的思想道德品质。主题教育活动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①每三个月确定—个教育专题。既要主题突出,又要紧密相连,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②每个月行一次主题班会。让学生在讨论、主体活动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中。提升自己的品质。③充分利用重大节日来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在深入了解重大节日来的同时得到相应的教育。④可以开展先进个人、优秀小组、文明班评比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索质。

4.设良好环境,潜移默化培养

环境影响对学生品德成长有重要陶冶作用。一般情况下,良好的环境总能陶冶人的良好品德,不良的环境则形成人的不良思想行为。今天,我们更应自觉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以保证学生晶德健康成长。首先,学校要创设一个优美和谐的育人环境。小学生白天大部分时间在学校里,美观清洁的校园、朴实庄重的校舍、明亮整洁的教室。有秩序,有节奏的教学活动和作息安排。良好的校风和班风,不仅给人以清新舒适之感,产生奋发向上的最佳心理状态,起到心旷神怡的作用,还会使学生产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思想受到启迪,产生美好理想和实现理想的巨大力量。因此.良好的环境对学生的成长很重要。

另外,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也证明家庭环境以及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孩子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中度过的,与家庭成员的接触交往更多更亲密,家长最了解自己的子女,学校教育辅以家庭教育的支持和配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是一个塑造小学生美好心灵,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过程。小学教师要在思品课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要敢于探索,勇于实践,只要教师富有一片爱心和诚心,小学思品教学就一定能把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更有机且紧密地揉合起来,在培养小学生健康心理方面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高萍.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甘肃教育,2004

[2]杨万谷.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思考[J].中外教育研究,2011

上一篇:医学论文范文下一篇:幼儿园体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