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论文范文

2023-09-17

医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高职医学院校开设性医学课程十分必要,这关系到大学生道德素质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既是社会的需要,也是高职学生自身心理健康的需要。高职性医学课程可分三个阶段完成。

关键词:高职;性医学;课程

学校是进行性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之一,在性健康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1990年,国家教委和卫生部联合颁布的《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规定:普通高等学校要开设性健康教育选修课或讲座。对医学专业的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是其知识结构性的需要,也是其未来从事相关职业的需要。有关专家指出:性医学是医学中重要而尚不完备的领域,应予重视和研究。因此,高职医学专业的学生系统学习性医学知识,具备一定的医学基础理论与较熟练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可以拓宽就业门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同时对培养和指导自身及他人正确的性观念与性行为也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高职医学院校开设性医学课程的现状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封建思想的禁锢,家长和教师往往羞于在子女与学生面前谈论性的问题,阻碍了我国性教育的实施与推广。关于性的问题在社会上影响极其复杂而敏感,时至今日,全国只有极少数医学院校正式开设了性医学课程,大多数医学院校尚未把性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引入课堂,有些院校针对学生健康教育只开设了一些性知识讲座,高职医学院校的情况更糟,目前还没有一所高职院校正式开设性医学课程。在医学院校课堂上,教师所讲授的也仅仅是性器官的解剖与生理,很难广泛深入地讲解性的知识。学生虽然对性、避孕和性病等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性心理与性功能障碍的治疗以及性和谐等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这种状况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造成目前这种被动局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陈腐的教育观念导致性禁锢和性神秘,使整个社会缺乏性医学正常发展的舆论环境,缺乏起码数量的性医学教育与研究的专业队伍与设施;另一方面是由于专业教材匮乏,除了吴阶平教授等编译出版的《性医学》、薛兆英等主编的《现代性医学》、卢盛波等编写的《性医学教程》可作为教师参考用书外,国内尚无其他有关性医学的专业教材。因此,必须尽快转变观念,培养相关教师,在高职医学院校中逐步开设性医学课程。

开设性医学课程的必要性

社会的需要首先,是广大人民群众健康的需要。在全世界范围内,许多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性问题,据中国性学会提供的数据,全世界大约有三分之一的男性有勃起功能障碍(ED)疾病,在我国更为严重,约有50%以上的男性有过勃起功能问题,80%以上的女性很少感受过性高潮。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注重家庭的和睦与性生活的和谐,应该承认,性不是肮脏与丑陋的东西,而是人们生理与心理的一种正常需要。其次,是落實计划生育国策的需要。性——生育——节育和不育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是十分明显的,社会需要大量掌握优生优育知识的人才,因此,在高职医学院校开设性医学课程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再次,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提倡性文明、性和谐是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宣传关于性的科学知识,摒弃性神秘的观念,使人们科学地认识性的实质,树立正确的性道德与性价值观念,有助于增进家庭的和谐与社会的稳定。

高职学生自身心理健康的需要高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或青春期向成年期过渡的时期,性激素分泌逐渐旺盛,性意识逐步增强,由性生理发育而引起的性紧张与性好奇极易形成“性饥渴状态”。国内的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中普遍存在性知识缺乏的现象:(1)性生理与性心理知识贫乏。绝大多数学生反映学校的性教育从来没有落实过,学生对性教育的实际内容比较生疏或了解很少。如对于手淫的态度,25.5%的学生认为手淫是对性要求的一种补足,53.3%的学生认为手淫是不文明的行为,21.2%的学生对手淫缺乏足够的认识。此外,还有一些学生对月经、遗精等正常生理现象不了解,甚至为此感到困惑和迷茫。在大学生中,因性知识缺乏引起相关疾病的情况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在有关性成熟问题的调查中,有54.1%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在生理上、心理上或社会意义上已经完全成熟,只有19.9%的学生认为自己尚未成熟,31.2%的大学生有性心理咨询的要求,79.7%的大学生认为应建立和健全性心理咨询服务机构。(2)性知识来源非科学化。学生的性知识主要来源于书籍或影视的占64.8%,通过同学间的交流而获得性知识的占19.5%,通过学校的正规教育掌握性知识的占8.4%,通过父母的教育得到性知识的仅占5.5%,靠自己摸索了解性知识的占1.8%。(3)传统性观念和性道德受到冲击。在一项关于贞操观的调查中,认为贞操十分重要的男性和女性分别占被调查人数的19.2%和50.3%。对婚前性行为,有50%以上的大学生持宽容、默许或赞成的态度,甚至有30.1%的学生认为同居是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受这样一种性观念的引导,传统道德对大学生的约束力正在不断减弱,婚前性行为、未婚同居、未婚先孕等现象有上升的趋势,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性道德教育不容忽视。(4)对性传播疾病的认识薄弱,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在一项关于STD(性传播疾病)和AIDS(艾滋病)知识的调查中,医学专业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显著高于非医学专业学生,但也并非十分乐观,如有24.6%的医学专业学生和61.5%的非医学专业学生认为STD只通过性接触传播。在关于大学生避孕问题的调查中,有15%的男生和13%的女生承认有过婚前性行为,但在首次性行为发生时,只有16%人采用了现代避孕措施,其中3.1%的被调查对象曾怀孕过1次或多次。这说明大学生对性传播疾病与避孕的知识及自我保护能力亟待加强。

此外,性教育对大学生道德素质与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是十分必要的。一项性与道德相互关系的调查表明,19.5%的大学生认为性是人的本能,与道德无关;26.9%的学生认为性与道德之间的关系自己说不清楚;53.6%的学生认为对性的态度可以反映道德水平。目前,大学生卖淫嫖娼的现象已是公开的秘密,这表明大学生对性道德的认识模糊。性生活是人类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性的满足往往需要与自己之外的另一个人相联系,性成熟的男女既有权利得到性的满足,又必须接受社会道德规范的制约。因此,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性道德规范是必须重视的问题。

性医学课程内容的设计与分阶段开设

在现代社会,人类对性问题的认识与研究已发展成为一门现代科学,并且已建立起多学科相互渗透的理论体系,涵盖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三大学科范畴,性生物学、性心理学和性社会学成为性医学的基础和临床指南。性医学教育是指导性医学知识学习、运用与实践的过程,其主要任务是普及性知识,强化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建设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促进人们身心健康、科学文化素质与思想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社会安定团结、家庭和睦幸福和人格健全发展。据此,应结合高职医学专业学生的实际需要,在性医学课程内容的设计上,以性器官的解剖、发育、性生理与性心理为基础,以两性社会交往、性行为和谐与性生活协调为重点,以性功能障碍、性传播疾病的防治为扩展,分三个阶段完成性教育。

第一阶段:入校的第一学期,应注重青春期性心理及性解剖生理教学。授课内容包括:(1)性解剖、性生理知识;(2)青春期心理发育特点和性困惑;(3)自身性行为——性幻想、遗精、月经紊乱、性梦及自慰行为。

第二阶段:第二、第三学期,应注重性道德、性法规教育。授课内容包括:(1)爱情与婚姻,权利与责任;(2)贞洁观,婚前性行为;(3)性行为(性刺激、性高潮、性生活卫生与避孕);(4)性与文化艺术,性审美;(5)性伦理学。

第三阶段:实习前阶段,应注重性传播疾病、性功能障碍的治疗与预防。授课内容包括:(1)各年龄段的性问题;(2)性传播疾病;(3)性功能障碍与治疗;(4)性变态;(5)计划生育与优生优育;(6)性医学咨询。

注重科学性,防止滥讲偏向

由于性医学的特殊性,性医学教育一定要以严肃、科学的态度进行,要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开展。在性医学教育中,要将性知识教育与性道德教育结合起来,把性知识教育与大学生素质教育、婚姻家庭教育结合起来。要根据医学专业学生今后从事医务工作的需要,立足以人为本,以严肃的思想性、严谨的科学性为原则,以法律法规为准绳,以伦理道德为规范,防止滥讲偏向,最终使性教育收到令人满意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王俊帜,马骏.对医学生也要进行青春期性教育[J].卫生职业教育,2003,21(1):41-42.

[2]郭蓬春,杯明理.性功能障碍妇女心理卫生[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1999,15(1):16-17.

[3]张丽伟,蔡家春,徐晓阳.重庆市267名女大学生新生生殖健康知识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05,21(2):125-127.

[4]颜丹,潘英,李燎,等.泸州医学院学生性知识·态度·行为现状[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2):1036-1037.

[5]杨珍,蒋欢.我国大学生性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2):1028-1029.

[6]顾世光,高尔生,赵鹏飞.生殖健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351-356.

医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医学伦理;医学教育;医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5-0232-02

2018年国内外相继发生了一些医学科研事件,或许公众热议,或许行业内热议,有部分事件的讨论点集中在了医学伦理学上。这可能是继“安乐死”后,医学伦理话题再度被聚焦。

一、医学伦理学的一般概述

医学伦理学是伦理学的一个分支,用于评价人类的医疗行为和医学研究是否符合人类社会伦理道德,解决医疗实践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医学道德问题和道德现象[1]。医学伦理是国际医学教育组织关于“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的主要内容之一。医学伦理相关的问题并非今日才有,它伴随着人类的医疗行为而生,讨论医患关系、医务人员之间关系、医务人员与社会的关系、医学与社会的关系[1],其外延交叉了对医生的道德规范等。我国古代在《黄帝内经》中有关于“病为本,工为标”的讨论,西方有《希波克拉底誓言》,而医学伦理学学科的正式形成是在19世纪初,到19世纪80年代被纳入西方医学教育的主流,我国医学教育纳入这门学科较晚,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有一些院校设置这门课程[2],到现在虽然大部分医学院校有开课,多属于“限选”或“任选”课程性质,授课时多为泛泛其谈,甚少联系临床科研实践,总体仍处于边缘学科位置。不少医学生、医务工作者,对医学伦理和医师道德混淆不清。

二、医学伦理学对于科研和临床的重要性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突破,多学科交融发展,国家、社会对医生的要求也不仅止于传统的“看病治病”,越是大型的医院、医学院,医生的科研任务越重。很多医学科研问题来自临床,是为了解决临床问题,医学最终是要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医学大数据时代来临,各方医院、研究所合作不断增多、加深,伴随的医学伦理问题也在不断增多、细化,基因诊断、免疫治疗、器官移植等高新技术领域更容易出现争议。所有进行到临床应用阶段的科学研究,都必然面对医学伦理的问题,反推回去,此类科研课题在进行研究探讨的第一步,应该是探讨伦理允不允许。这里的允不允许,既是社会道德价值评价,也是法律范围评价。笔者在和某些同行及医学生交流一些话题事件时,其第一反应都是相关技术有突破了吗或者相关技术是什么,并没有足够意识到该事件已经存在或潜在存在的最大争议。有些同行的科研课题申报失败,也不太能理解来自伦理委员会方面的驳回意见。

医学伦理意识的淡薄和伦理决策力缺乏所导致的问题不仅仅体现在医学科研上,也会导致临床工作开展困难。众所周知,国内医疗环境数年来都比较紧张,主要集中表现为医患关系紧张。医患关系本质是一种伦理关系,是医学伦理学的核心问题。不可避免的潜在医疗活动风险,医患双方知识壁垒,患者决定权和医生裁量权的拉锯,是必然会造成医患矛盾的。而数年来,随着社会转型期社会价值观多元化,医患平等的共识基础薄弱,一方面患者决定意识的不断提高导致医患权利冲突锐化,另一方面医方人文关怀缺乏,医生和医院过于追求功利而忽视患方权益导致医疗矛盾和纠纷频发[3,4]。在医疗纠纷解决过程中,患方申诉制度得不到保障,可能导致维权过度,医疗纠纷通常直接诉诸法律而缺少伦理手段调解[4,5]。在每一次医疗矛盾和纠纷中,不难看到医患双方对己方立场的偏袒,双方对彼此的信任度在不断流失,背后反映的本质是医学伦理学的缺失,对医患关系认识不清。

三、如何培养医学生的医学伦理思维

综上,有正确的医学伦理意识,有一定的伦理决策力,建立医学伦理思维是培养适应现代医学模式下医生的内在需求和基本要求,这种培养是从医学生阶段就必须开始的。

1.医学伦理学课程设置及师资培养。首先要提高课程在本科医学教育中的位置,定位在医学专业基础课,强调医学伦理学在整个医学学习中的重要性。对于主要的临床专业(如临床专业、中医临床专业、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建议设置成必修,分支的临床相关专业设置成限选。其次,教师的价值导向对学生有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教学质量好坏高低和教师队伍水平直接相关。好的医学伦理学要面对当代社会道德价值多元化的现实,必须和医学有深度交流,参与医学道德建设中[6]。目前国内医学院对医学伦理学课程多定位在人文思修课,多由非医学专业背景的教师授课,可以讲伦理学,但对于医疗实践多是粗浅地提及甚至掺杂一些医学专业、行业外人员對医疗行业的错误认知,难以对经典案例或实时案例做出客观、精准的分析。教学单位应该帮助完善任课教师的知识结构,切实了解临床实践和医学科研,或者聘请有相当医学伦理素养的医学从业人员参与教学。对于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可以组建医学伦理教研室,培养专门的医学伦理教学队伍,有利于学科的细化优化发展。

2.临床教学中的医学伦理学体现。临床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课程安排在本科教育的最后两年,医学伦理学理念需要贯穿整个临床教学过程。首先任课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在理论讲学过程中提及医学伦理学的东西,让学生能把前期的学习内容联系到临床专业课中来。学生在课堂病例讨论、见习报告、日常答疑等教学活动中的医学伦理意识体现可以纳入教学评价的指标,教师做出及时的反馈和鼓励。再到实践教学尤其是临床实习阶段,带教教师需要点明医疗活动中是如何体现医学伦理的,比如病情告知书和各项诊疗操作的知情同意书的签署,为何要签署这些文件,这些文件对医患双方权利和义务的意义所在;遇到医患矛盾或医疗纠纷时,能尽量引导学生进行多元角度的分析是真正的伦理学难题还是其他,如何预防避免类似的矛盾和纠纷。更高标准的做法是能够根据不同的临床学科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医学伦理素质培养,比如在主要面对未成年人和其法定代理人的儿科,注意临床活动中的儿童保护,尤其是儿童隐私的保护,对可能受到不法伤害和家庭暴力儿童的保护[7]。

3.临床科研中的医学伦理学体现。临床科研中的医学伦理问题主要集中在科研选题、科研中的知情同意、科研实践中受试者的利益保护三个环节。在近年国家鼓励大学生科研创新的大背景下,医学本科生有越来越多的机会参与科研活动。对于正在接受医学伦理学教育且在科研活动中不占主要地位的本科生而言,主要是指导科研选题的价值导向。对于系统接受科研训练和进行科研实践的研究生而言,医学伦理意识的重要性更突出。学校和医院需要让研究生了解医学科研伦理审查制度和伦理委员会的职能,注意引导学生对科研实验动物的认识和爱护,对人类受试者人权的尊重与保护,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

参考文献:

[1]张金钟,王晓燕.医学伦理学[M].第3版.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13:5-6.

[2]赵菁,刘章锁,杨鹏跃,等.新医学模式下医学伦理教育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7,(04):5-6.

[3]姜锴明,赵敏.我国医患权利冲突问题的研究综述[J].医学与法学,2018,10(06):48-53.

[4]王昆.医学伦理学视阈下当前我国医患关系探析[D].曲阜师范大学,2017.

[5]石悦,谢佳文,赵子君.论医疗纠纷解决过程中的伦理缺失及进路[J].中医学与哲学,2018,12(39):26-29.

[6]唐健.什么是好的医学伦理学[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7,4(30):438-439.

[7]杨爱君,崔红.医学伦理学在儿科教学中的意义[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6,4(44):103-105.

医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我国医学研究生初具规模,人才培养取得了喜人的成绩,逐渐成为期刊投稿的主力军。川北医学院研究生论文规范化不足而热情有余的现状,迫切需要开设科技论文写作“金课”。针对医学研究生科技论文写作经验缺乏的现实问题,培育其规范化的写作思维,掌握基本的论文写作技巧,能够有效提升研究生科技论文的质量和增加稿件的命中率。通过经验丰富的老师进行专业指导,使研究生能够熟练的使用语言技巧,突出文章的创新点,进而提升医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学术影响力。

关键词:科技论文;研究生培养;医学院校;规范;技巧

近年来,川北医学院围绕“双一流”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促进学科内涵建设,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稳步提升,就业率始终保持在100%。碩士生招生规模持续扩大,学校的区域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增强。现有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个、联合培养博士基地2个,涵盖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等8个一级学科的32个二级学科授权点[1]。研究生培养方案和课程设计日趋合理,教学管理井然有序。值得一提的是,开设了医学信息检索与利用、医学科研与统计学、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等与论文写作相关的课程。同时,邀请学术大咖开展关于科研写作的学术讲座,使研究生拓展了眼界,加深了对科学研究的认识和理解,论文发表质量得到了一定改善。但是,由于这类课程学时偏少,且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部分学生反映内容讲解宏观、一些方法技巧很难在研究中熟练使用。学生论文研究的迫切需要同研究生课程供给的脱节,专业化、规范化的论文写作训练严重不足,导致研究生在科技论文写作过程中状况频出,实验创新成果未能及时网络首发。基于此,有必要优化研究生课程设置体系,增加科技论文实操写作训练的学时,将选修转换成必修,从而提升研究生学术素养和科技创新能力。

一、开设科技论文写作课程对研究生学术成长的价值

科技论文有别于其他文体的论文,其逻辑性和规范性强,要求研究者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其研究结果通常是基于实验数据的观察、整理和分析而得出的。可以是对某项理论验证、某项科研课题的指标测量,也可以是公认理论被创新的应用于某一实践的效果分析,抑或偶然间的科技发现,提出一项前沿的科技理论。在校研究生由于实践经验不足、阅历尚浅,只能在学习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科技研究。在学术研究初期通常表现“懵”的状态,缺乏创新因子,论文排版与格式混乱等问题,因而有必要开设科技论文写作课程,引导研究生找到学术之“门”,提升其研究成果的公开发表效率,帮助其在学术研究道路上快速成长。

(一)为今后科学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科技研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大量的积累,学思行结合是掌握科技论文写作精髓的不二法宝。研究生是未来国家科研力量的后备军、生力军,为其上好科研第一课的价值不言而喻。科技论文写作课程主要目的在于形成一种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论文写作方式,让研究生养成良好的科技论文写作习惯,有利于提高成果的转化率和影响力。科技论文非常严谨,有一套成熟的论文写作框架和流程设计。专业的课程训练,可以帮助初学者较快的掌握科技论文写作的核心要义,使研究生的实验数据和结论能够有效输出为论文,实现学术交流和成果分享。

(二)增加研究成果公开发表机率

科技工作者的成就感常常来自于社会的认同和同行的认可,而期刊是刊载最新研究成果的主要载体之一。当今学术评价体系中,权威期刊发表论文的数量成为衡量科技工作者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标准。高校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对其在校发文论文数量和刊物都有明确规定。学术型硕士在毕业前必须公开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评奖评优也对高质量论文作者予以倾斜,继而助推了研究生论文发表热情。事实表明:川北医学院研究生近年来在权威期刊发表论文的数量明显增多。在稿件日益增多的大背景下,期刊杂志社对论文的创新性、科学性以及格式规范性要求更为严格,格式不合格、重复率不过关在编辑初审环节就会被淘汰。

科技论文写作课程通过对论文编辑的国家标准进行详细讲解,并逐一举例说明,学生能够清楚了解论文格式的基本要求。在论文发表时,选择合适期刊,根据其征稿要求进行稍微调整即可符合投稿要求。实际审稿过程中,格式规范的科技论文更受编辑亲睐。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川北医学院研究生与“双一流”高校研究生还存在较大差距,必须加强科技论文写作教学,以Nature、Science等高级别期刊作为教学案例示范,介绍国际、国内核心期刊对于创新的不同要求,弥补医学研究生在论文创新方面的短板[2],帮助其正确认识个人成果的创新水平,从而选择与论文水平相当的杂志刊物。

(三)提高研究生的科研素养

在科技论文写作课程中,授课教师会着重强调学术道德问题,以学术不端的现实案例给初学者发出警示,让研究生树立底线思维,远离“学术禁区”。当前,常见的学术不端形式有:剽窃、造假、拼凑、重复以及一稿多投,这些行为既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也是研究者的学术“污点”。在论文署名和参考文献等方面需要符合《著作权法》和论文著录规范,这是尊重他人知识成果的表现,也是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氛围的必然要求。发挥道德教育的作用,通过良好的学术规范熏陶,有助于培养研究生正直诚信的科研道德和治学素养,养成良好的学术研究习惯。实践表明,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的开设,能够提高研究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改善其写作能力,锻炼科学素质和精神,缩短审稿过程和刊发周期[3]。

二、医学科技论文写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研究生在写科研论文之前,首先需要完成科学选题工作。选题应新颖,具有研究价值,与自己的兴趣和专业背景相关。文献综述是论文写作成功必不可少的环节,正式动笔前应关注选题相近或者相关的学术研究前沿,把握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避免重复研究。其次,本着严谨科学的态度,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完成论文需要的各项实验,获取一手数据和资料。运用SPSS、Stata、Excel等计算机分析软件,进行比对分析解读,最终得出结论。实验的过程是漫长而艰辛的,研究生作为初学者应秉承“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精神,持之以恒的完成每项研究任务。这个过程离不开老师、同学、朋友的支持與帮助,在论文结尾部分可致谢表示。此外,科技论文是与国际接轨的,要求研究生须具备英文文献阅读能力和扎实的文字功底,认真研读高水平文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方能显著改善研究效率。《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的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GB/T 7713-87)是科技论文的国标。一篇完整的医学科技论文应包括题名、作者署名、摘要(中英文)、关键词、引言、正文(资料与方法、结果、结论)和参考文献。

(一)题名及署名

题名是对文章的高度浓缩和概括,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拟定一个与文章内容贴切且简明扼要的题名往往取决于研究者的综合素养和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理解。好的题名能够精准抓住文章重点和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勿用“刍议、浅谈、浅论、探讨”等词语。一个好的标题,不仅是对内容的精炼和准确把握,而且是方便检索、拥有吸引力,这样才可以使论文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引起读者共鸣,成为“画龙点睛”之笔。署名必须使用法定姓名,不得出现笔名、网名等。这是件极其严肃和认真的事,既表示研究成果属于该作者,也是“文责自负”的需要,即出现学术不端行为时要承担相应责任。只有参与了研究的人,才有资格成为署名作者。按照对论文贡献的大小进行排序,在署名前研究团队要进行内部沟通,协商一致,避免产生利益纠纷。论文的第一作者应是文章的主要执笔人以及文章核心观点提出者,导师或者论文框架设计者可以作为通讯作者,列在排名的最后一位。作者的工作单位和地址必须全部列出,信息要遵循实际,不允许随意杜撰。对于那些对文章有贡献的人员,但由于署名一般不超过8位的原则,超出限额的人员则通过致谢或者脚注的方式展现。

(二)摘要和关键词

摘要在网络化传播时代显得尤为重要,它相当于文章内容的纲要。其意义在于让读者在第一时间知道科技论文的主要内容,供其确定是否在兴趣范围之内。可以让读者在不阅读全文的情况下,对论文有大致了解。医学科技论文的摘要有固定的格式,包含目的、方法、内容、结果以及创新之处,字数在300字以内。基于国际学术交流的意图,我国绝大多数正规期刊都要求附上英文摘要。英文摘要需与中文摘要一一对应,翻译时应力求专业、地道,无语法错误。摘要采用第三人称的表述方式,有独立性和自明性,不使用评论性语言,不出现图、表、化学结构式、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医学科技论文的关键词目的在于方便论文的分类和读者的检索,满足读者寻求目标论文的要求以及期刊选择合适的审稿人。大多是从题名、层次标题和正文中摘取,从《汉语主题词表》中选择文章中出现频次高、与主题关联紧密的词语,以3至5个为宜。

(三)引言和正文

引言,也叫前言、导言、序言,其作用旨在抛砖引玉。作为论文的开篇段落,主要介绍研究背景、已有研究成果、作者写作意图与分析依据[4],提出论文涉及的科技问题、成果意义与特色。总体写作要求是:开门见山,简明扼要的引出主题;内容不宜过多,详略得当;主次分明,让人能够清晰理解作者意图。正文是科技论文的主体部分,也是研究者苦心钻研的结果。这部分需要对所依据的科学理论,介绍实验方法和实验数据。一篇优秀的科技论文必然少不了图表、数字、符号等,表格一般使用三线表,图片清晰度要高。良好的数据分析和展示比简单叙述更容易阐述研究结果,内容的说服力和公信度也更高。实验数据和结果不能随意篡改,更不能进行虚构和造假,应保证论文内容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诚实是研究者最基本的素质,是最低底线道德,不能逾越半步。坚决反对将同一主题的论文进行随意摘抄或拼凑,这既是违背学术道德,也是对个人不负责的表现。同一篇论文不能重复发表,也不能通过改变作者顺序、小修小改的方式再次投稿发表。

(四)结语与参考文献

结论要简明扼要的陈述成果及其研究价值,篇幅较短。对该项研究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分析其应用价值和预期收益。讨论则要与同行现有成果进行比较,阐明本项研究的创新性,说明研究结果的独特性并阐述原因。医学科技论文的写作少不了要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文献引用应以尾注的形式依次排列。在选择引用文献时,尽量引用同行业最新的和最原始的高质量论文,标注信息要完整,引用的网络资源应保持其时效性。参考文献的意义在于对前人知识产权的尊重,读者对文章中引用观点感兴趣的话可以查找到原文详读,为作者省去不必要的论述进而花更多篇幅阐述文章创新成果。规范的参考文献是学术交流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学术的繁荣。科技论文尽量多采用间接引用的方式,少用直接引用,除了那些必须直接引用的经典观点。为让自己的观点和引用观点相区别,可以使用“认为”“主张”“建议”“承认”等词。初学者为避免参考文献编写出错,可采用参考文献自动生成器等软件进行校对。

三、医学科技论文写作的技巧

规范性是影响科技论文质量和投稿命中率的重要因素,医学生科技论文问题具体表现在题目与层次标题设置、语句和结构逻辑、标点符号和计量单位、数学公式及量符号正确使用与书写等方面。[5]科技论文的写作格式和组成要素相对固定,在行文过程中可以灵活运用。哪一部分有想法即可先写哪部分,因为前后逻辑顺序已经生成,只需将内容补充进去。创新是科技论文的灵魂所在,内容新颖才能出彩。当论文初稿形成之后,需要灵活运用学科话语体系,数易其稿,整体提升文章学术价值。经过大量的科技论文写作训练,研究生能够形成个人的写作技巧和方法,现就一般的论文写作技巧作以下说明供研究生学习所借鉴。

(一)篇章结构布局

医学研究生存在“重实验,轻结构”的现象,不注重论文结构的编排,导致文章内容的表述受到影响。优秀的论文结构能够反映作者研究思路,看出作者对该问题是否有深刻的认识和钻研。因此,医学研究生在正式写作前,须在文献综述研究基础上,拟定文章的内容框架和基本内容,再计划写作顺序和修饰语言。医学科技论文的谋篇布局体现在层次段落上,基本遵循“三段论”,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文章层次上,逻辑清晰、条理清楚。在文字表述上,应做到图文相符,运用专业符号工具增强论文的说服力。在内容完善上,核对论点、论据、论证要素是否完备,能否做到“自圆其说”。正文的写作秉承“凡是可用照片、图形、曲线或表格说明的部分,就不要用累赘的文字描述。但凡是能用文字简洁说明的问题,则也要减少使用图表”[6]的原则,正确处理好图表与简洁文字择取问题,力求以最便捷的方式向读者展示。结构和内容的相关要素应完备,每个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明确,上下段的承接应顺畅,不能偏离论述主题。

(二)修辞方法运用

科技论文的用语要符合汉语习惯,句段的逻辑清晰连贯。科技论文不同于文学作品,不需要华丽的辞藻,最好不要用顶针、对偶、拟人的修辞手法,也不适用对联、文言文、歇后语。语言力求干净,表达到位,不要出现病句和标点符号用错等低级问题。汉字的用词特别考究,意思相近的词语选择时需要谨慎,仔细推敲,反复琢磨,挑出最贴切、最适合上下文语境的那个。科技论文选题特别看重可行性、创新性、科学性,合理运用修辞技巧能够从整体上提升论文整体层次。[7]作为研究成果的载体,科技论文内容是正确可信的,能够起到广泛传播和学者间交流的效果,不少应用性成果还能够在实践中创造出社会价值。其逻辑性十分严密,推理过程要符合因果关系和汉语表达习惯,结论要经得住检验。切记不能出现口语性的文字,写作语言要升华为学术用语,这是体现科技工作者素养的基本要求。好的文章必然是可读性强的文章,能让人明白和理解你所要讲的内容,这要求减少生僻词汇的使用。按照简洁精炼的原则进行叙述,文章的格式规范严格遵循国家标准的规定。对实验的前期准备、过程和数据的获得与处理进行详尽的描述,让读者能够根据你的操作步骤获得同样的实验结果,当然一些保密性的关键技术可以模糊化处理。

(三)突出论文创新

好的科技论文最大的闪光点在于创新,没有创新就相当于是对已有材料的堆砌,没有任何个人思想与观点,充其量称之为“知识搬运工”。从宏观层面来看,无创新的研究工作是徒劳无功的,也是对现有社会资源的浪费。创新是科技论文的生命和灵魂,是每个研究生在写作过程必须思考的问题。要在学术领域有所创新突破,必须综合利用“文献检索、阅读外文文献、参加学术论坛、高年级”传帮带[8]等方式来为学术创作服务。创新需要贯穿于科技论文写作的始终,研究者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洞悉力,善于发现和捕捉新事物新问题,努力挖掘数据背后深层次的根源。当然,创新思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起来的,课堂上老师可以进行引导塑造,首先在观点和思考上获得突破。在科技领域,一些化学元素和力学原理等非常抽象,通过人们的演绎归纳能够转化为公式或者符号,深刻的揭示其内在规律。科技研究需要大量的理论作为支撑,但必要的灵感和想象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些伟大的科技发现往往来源于某一瞬间的思维碰撞,其实质是潜意识作用的结果。每个领域都有权威人物,把某一科技研究主題不同研究方向的成果进行整合,分析各家之长,吸取前人的智慧,从整体的视角来切入,往往会收获意外的惊喜。刚入门的研究生,由于知识和思维的局限性,不能突破固有的束缚,思想趋于保守而很难取得成绩。这时,不妨进行逆向思维,换个角度来考虑,结果或许比那种定势思维更好。也可采用“头脑风暴法”(即一群志趣相投的人在一个自由的氛围内,各抒己见,每个人的发言都得到相应的尊重),发挥课题组的集体智慧,在自由讨论中诞生“创新因子”。研究生教育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思维训练和培养的过程。灵活的运用好创新思维方式将能有效的改善当前研究生论文质量,提高整体水平。

四、结论

科技论文的写作能力是逐步积累起来的,实验能力和知识储备固然重要,但创新和独立的思考习惯能够让研究生受益终身。川北医学院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素质,而且兼顾实践操作能力,进行课程的改革探索,让研究生能够在临床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在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加大对科技论文写作课的重视程度,安排经验丰富的学报编辑上课,以丰富的稿件资源开展案例教学,其一线审稿和编辑经验能够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和生动性。集中解决学生写作和投稿中的困惑,针对性指出学生论文的真正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必须让研究生意识到科技论文写作课程开设的意义,在写作方法和技巧上进行系统性培训,使他们能够熟练掌握科技论文的写作方法,增加投稿命中率。研究生高质量论文数量的增加,既是研究生培养过程质量检验的指标,也是展现培养单位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的实力和增强学校声誉度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川北医学院.学校简介[EB/OL].(2020-04-03).https://www.nsmc.edu.cn/zh/19177.html.

[2]张杰,秦颖,等.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生科技论文写作教学实践与探索[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4):88-91.

[3]唐陆平,李紫元,梁伟燊,等.科技论文写作课在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7(34):82-83.

[4]李浩然,陈瑞佳,陈广艳,等.浅谈农林类高校科技论文写作[J].教育现代化,2019,6(7):25-27.

[5]吴万玲.从学术传播的角度谈科技论文写作[J].学报编辑论丛,2018(00):211-215.

[6]刘志壮.科技论文写作的技巧与规范[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5):210-212.

[7]刘灵芝.怎样撰写科技论文[J].天津科技,2020,47(01):92-94.

[8]赵丽华,王海艳,鞠善宏.高等院校学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提升研究[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9,28(1):61-62.

医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医学是最具人文传统的一门学科,但相当一段时间以来,临床医学中出现了淡化和缺失人文精神的现象,究其原因在西方医学技术主义的影响下,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中国医学界也表现出技术化、商品化的倾向,又高科技引致医学领域的巨大发展所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既反映出对人文精神的淡化和缺失,又表明急切需要医学人文精神的回归。因此,要十分重视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彰显。在临床医学中通过进一步确立“以病人为中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理念,加强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树立,注重医院管理者的表率示范作用,营造浓厚的为病人的人性化服务氛围,做好对医学生的医学人文教育以及对社会进行正确的死亡教育等。

关键词:医学人文精神;培养;彰显;临床医学

自古以来,医学就一直被认为是最具人文传统的一门学科,医生是最富含人情味的职业。在中国古代,医生被誉为“仁爱之士”,行医治病、施药济人是悬壶济世,施仁爱于他人。医学被称为“仁术”,十分重视医疗实践的伦理价值,强调医疗活动以病人而不是以疾病为中心,在诊断治疗过程中贯穿尊重病人、关怀病人的思想,主张建立医患之间的合作关系等等。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的“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求含灵之苦……勿避险希、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的论述,是对医学是“仁学”、医者是“仁者”的集中概括。在非典中、在汶川大地震中,这些宝贵的医学人文精神遗产在现代社会仍闪耀着诱人的光芒。当代中国医务工作者以自己的行动,实践了“大医精诚”的优良传统,奏响了中华民族昂扬向上、不屈不挠的时代精神的最强音。他们无私无畏、顽强拼搏的精神,将永远为人民和历史所铭记。但毋庸讳言,相当一段时间以来,临床医学中出现了淡化和缺失人文精神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在西方医学技术主义的影响下,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中国医学界也表现出技术化、商品化的倾向,又高科技引致医学领域的巨大发展所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既反映出对人文精神的淡化和缺失,又表明急切需要医学人文精神的回归。因此,要十分重视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彰显。在临床医学中通过进一步确立“以病人为中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理念,加强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树立和医院管理者的表率示范作用,营造浓厚的为病人的人性化服务氛围,做好对医学生的医学人文教育,以及对社会进行正确的死亡教育等。

一、临床医学中淡化和缺失医学人文精神的原因分析

医学目的是诊断、治疗、预防和控制疾病,维持人的体魄、心理健康。要达到这一点,就不仅要在个体、系统、器官、组织、细胞、分子等微观层面上,而且要从家庭、社会、生物界、地球等宏观环境上,去揭示和把握生命、健康、疾病、衰老、死亡等基本现象的本质和相互联系。医学的对象是人,而且是社会的人,因此,这将不可避免地包含着哲学的精神思维、文学的心灵情感、经济学的利益权衡、法学的权利维护、伦理学的道德培养等人文社会科学内容。这也决定了医生不但要了解疾病、了解健康,了解患病的人、了解和認识社会,而且还要做到正确了解疾病(医学知识)、人(人文知识)、社会(社会知识)之间的关系,这既是医学社会性、艺术性、知识性的体现,更是得以完整地把握疾病之所在的必然要求。但遗憾的是相当时间以来,临床医学中出现了淡化和缺失人文精神的现象,究其原因在西方医学技术主义的影响下,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中国医学界也表现出技术化、商品化的倾向,又高科技引致医学领域的巨大发展所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既反映出对人文精神的淡化和缺失,又表明急切需要医学人文精神的回归。

1.技术化,把病人只看做疾病的载体、医疗技术施与的对象,医患之间很少交流,对病人的体验毫不关心。不断涌现的现代化诊断、治疗技术,将医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寻找致病原因、分析数据、发现细胞或分子的结构和功能变化上。而为了更准确、有效地诊治疾病,按疾病的不同位置或类型分类的临床专科和亚专科也纷纷建立,使病人越来越被简化为因机体的某一部位损伤或功能失常需要修理和更换零件的生命机器。医学专业化的发展同样也导致了医疗保健程序的分解,病人被分解为病因、病原、症状、体征等单个的词素,病人受疾病的痛苦也纷纷被转化为检验单上的数值和各类影像图片。这样不可避免地出现:作为一个病人为病所代替,作为一个病人的整体,在现代医学诊疗过程中被逐渐消解了。

2.商业化,把病人只看做消费的主体,导致医学边界的无限扩张,医疗腐败现象的屡见不鲜,从而使自称救死扶伤的医疗保健,实际成了追逐利润、获得红包和回扣的活动,首先表现在追求目的上的差异。市场经济谋求的利润最大化原则始终与医疗保健服务谋求的人类的最高价值观念处于一种无法消融的紧张对立之中,医学人文精神已无一席之地。

3.在行为上医疗保健服务的市场取向恶化。一方面导致医疗资源的浪费、畸形健康文化的消费。一方面在利益的驱动下导致医学造假现象的滋生,使医学的科学性、客观性、权威性严重受损,使患者的健康受到威胁。而医生承担着医疗消费的“守门”和“射门”的职责,而市场化的取向在医务人员的思想观念上产生一种“生命之中不能承受之重”的惶恐感。在行动上医生的社会角色发生改变,在医患关系上造成恶化以及纠纷的增多。在红包、回扣的诱惑下,有的医生失却了最起码的医学良心,结果是医疗服务的异化,临床医学的人文色彩日益模糊和淡薄。人文精神与临床医学渐行渐远。

4.特别是市场化和商业化的结合,更使医学人文精神无立足之地。因为一方面商业化以技术万能为支撑,拜金主义畅行无阻;另一方面技术化在商业化的支撑下,唯技术主义则获得动力并日益巩固。

5.由高科技引致医学领域的巨大发展,面对克隆人、人工大脑等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尚难预料的潜在影响,面对生命维持系统模糊了生与死界限的现象以及转基因动物器官移植将突破种间屏障等新情况,一方面昭示着人类需要大力发展医学技术以保障和促进自身的健康,不得不突破传统观念,重建价值观、道德观;另一方面人类必须高度警惕高新技术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设法确保使之为人类利益服务,避免其消极作用,同时又必须以人文精神确保技术应用的正当性。而当前医疗实践中出现了医学发展原所未料到的诸多负面后果:其一,出现了以药物保障健康的现代迷信,沉迷于各种相关药物的摄入,出现了新的健康问题;其二,医源性和药源性疾病的增加;其三,临床医学昂贵的治疗挽救了某些危重病人的生命,但并不能根本解决健康,甚至仅仅只是依靠现代的科技手段被呼吸、心跳;上述这些问题,需要对人文精神的把握和内化,需要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

6. 20世纪70年代以后,医疗高新技术所引起的社会问题:其一,医学的非人性化趋势和医患关系的物化现象;其二,因高技术应用带来的稀有卫生资源分配的公正与否问题;其三,试管婴儿、脑死亡标准产生的负面效应,以及医疗保健非人格化倾向;其四,对遗传工程和生物技术发展持谨慎态度,并对其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出现恐惧。诸如此类出现的医学与人文精神的断裂和异化,急切需要医学实行新的转向,需要人文精神的关注。也就是需要重视人的价值,需要将病人看做一个完整的人,需要借助人文科学来理解和解释人的疾病、病痛和死亡等,需要重视临床医学的技艺性、艺术性和注重医患的情感交流。

二、切实重视培养和彰显医学人文精神的基本要求

医学人文精神的作用实际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功能,即它既是医学的灵魂,将关爱生命、敬畏生命的理念渗透于一切医学技术中;同时,它又作为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入医疗和保健服务,发挥其从人文、社会、心理和行为等方面消除疾病和增进健康。正如德国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普朗克所指出的:“科学是内在的整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整体不是取决于事物的本质,而是取决于人类认识事物的局限性。实际上存在物理学到化学,通过生物学和人类学到社会科学的连续链条,这是任何一处都不能被打断的链条。”因此,在临床上重视和彰显医学人文精神是一项系统工程,贯穿于整个现代诊疗活动的全过程,需要整个而立体地重视医学诊疗对象的“点、线、面”,所谓“点”就是完整地把握疾病之所在;“线”就是疾病的发展及转归;“面”就是诊疗对象所及的医学、人文、社会等问题的方方面面,而且“点、线、面”不是一个前后相继的关系,而始终是一个浑然一体的动态过程。

1.进一步增强“以病人为中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理念,消除技术化、商业化和市场化的倾向。明确医学行为是医学科学判断与价值判断的统一;医学实践是医学科学活动与社会活动的统一。医疗实践告诉我们:科学医学只是指导什么是正确有效的治疗,而与如何达到好的治疗尚有诸多距离。因此,为了真正使治疗达到 “好”的境界和“好”的实际,这就要在由“以病人为中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理念的指导下,从在生物学因素方面探寻疾病的原因和治疗的倾向,向立体化、网络化、多维度地审视健康和疾病问题转向。强调医学的目的是以人为本,医学不仅只是对疾病的治疗(cure),而且更需要对病人的关怀和照料(care)。临床不是一个天然的自然过程,而是一个社会的自然过程。因此,在临床上从医者来说,在自己的言行中贯穿“以人为本”这一目的,大医精诚。同时,努力使医学人文精神所体现的人文关爱,对生命与健康的尊重,成为具有约束性的规程和体制。如,医院新药的使用、医疗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都要通过各种相关的伦理委员会的审查,当然这不仅是医院,而且包括所及的行业、地方,直至有关最高的管理机构。又如:在医院建立伦理查房制度,使一些伦理学学者进入病房,与主管医生一起讨论诊治中伦理社会问题。再如成立医患关系调节的常设机构,以尽心做好疏通和维护医患间的和谐关系等。另外,还包括出台一些维护医患和谐与关爱的法规和条例,如《医师法》中涉及到的处理医患关系的规定以及卫生部对器官移植、辅助生殖技术的要求等,作为医院和医生都要作为具有制度性的规范来约束。

2.加强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树立。医生是医术和医德的统一,现代社会对医疗服务提出的仁术、医术与艺术将在医务人员行为中得到统一。“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工作者之所以为医学工作者的一种职业理性知觉,它包括对医学工作者立身从业的现实规范,也包括自己对医学精神和医学价值追求的理性提升。”[1] 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科学的旗帜,是“医学工作者在现代条件下从事医学技术事业的精神支柱” [1],医生的人文水平直接规定其医疗人文水平的诊疗实践与服务。因此,需要有理想、信念、意志、兴趣和激情等,这样才能做到在医疗活动中充分体现医学人道主义,体现人文关怀,使医学成为人文科学中最科学的,在科学中是最人道的活动。为此:其一,学习先进文化,树立先进理念。先进文化是为医者思想精神上的旗帜,只有文化的积极引领,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才能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好医生。因此,作为临床医学重要载体和平台的医院,应切实把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继续教育纳入职工素质培训计划之中,应把医务员工学习、掌握生命伦理学、医学法学、卫生经济学、医学心理、医患沟通学以及医学社会学方面的知识,作为技能训练和考核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这些学习,普及并深化人文知识,培养医务员工的人文素养。医务员工本人要通过对医学人文知识的学习和把握,提高自己的医学人文素养,切实把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提高放到同等重要的高度,从而树立以德为本、以人为本、患者至上、对病人高度负责的理念。其二,医院的业务骨干通过学习成为“德技双馨”的榜样,努力形成一个医学人文精神洋溢的和谐氛围。总之,作为对临床医生的要求和希望,除了应具备有用而必要的知识之外,还应当具有利他主义,热心、谦虚、冷静的判断、沉着、果断、不迷信。因此,尽管在临床上不以训练哲学家为目的,但要求医生把握理性思维,掌握认识医学发展的规律、特征的方法,让医生自觉地按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研究和解决医学实践中的问题;临床上不以培训伦理学家为方向,但要使医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牢固地树立尊重人、關怀人的意识,以及高尚的职业道德而努力工作;临床上也不以培养经济学家为宗旨,但要求医生掌握卫生经济的理论和方法,用科学的态度分析医疗实践中的公平与效益问题,使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为最大多数人服务;临床上不以造就法学家为目的,但要医生应有权利观念和维权意识,依法行医,尊重病人的基本人格权和身份权,并维护自己的权利;临床上不以心理学家为指向,但要医生掌握心理分析、心理治疗的方法,使医生将心身疾病的防治作为自己的职责;临床上不以练就社会活动家为目的,但要医生善于沟通和交流,并掌握社会预防的方法,通过社会干预、健康教育等途径提高人们群众的健康水平。

3.发挥医院管理者要表率示范作用。医院管理者除自身应有较强的政治素质外,还必须具备较高的人文修养,成为医院人文精神及人文关怀的模范实践者。在制定各项规章制度、管理体制及措施办法中,在服务全院的工作中处处注意体现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这样既可以增强医院的凝聚力,激发团队精神,充分调动每一位职工的积极性,又更好地凸现和弘扬医学人文精神。

4.营造浓厚的为病人的人性化服务氛围,充分体现医学人文精神。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观念的转变,病人在知情权、参与权、隐私权及人性化服务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適应和满足这些要求,就是要让患者在就医诊疗的全过程,都能感触到尊重、关爱、公平与保护。第一,优美的就医环境。病人是一个有着特殊生理与心理需求的人群,医院环境建设应牢牢扣住病人的二重需要,努力创造出一种具有广泛兼容性和高度亲和性的有利于生理和心理的环境;第二,制定让病人感到热情、放心与方便的细致而周到的措施;第三,切实根据病人情况,在治疗检查过程中为病人选择最佳的方案、最优的价格;第四,积极开展健康教育,使病人对所患疾病有所了解,明白如何治疗、如何防治,以便调整自己,主动配合;第五,积极地与病人沟通交流,以使病人感到真切的温暖和关怀,并及时调适心理;第六,加强院后跟踪随访,指导病人的家庭康复。

5.医学院校必须做好对医学生的医学人文教育,重视医学课程设置的全面性和科学性,切实把医学人文课程群作为医学生的必修课。夯实医学人文基础,把高扬医学人文精神视为医学生的知识架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成为将来医疗实践中发挥知识力量和智慧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而在临床上彰显医学与医学人文精神不可分割的特点和品格。防止出现“在校该学不学而到临床补”的现象。因此,必须改革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增加人文内涵。当前,应确立“课程体系的改革是重点,文化氛围建设是辅助,社会实践是关键”的理念,遵循“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设置与要求必须服务于医学人才的总体培养目标,发挥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主要功能和作用就是培养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的原则。在医学人文精神的学习和养成上,既要考虑医学教育的特点和要求,使之符合医学人才的成长规律;又要注意建立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自身的体系,达到既要符合人文社会科学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和内在逻辑,又要符合医学生各种心理要素变化发展:如知、情、意、行等方面以及医学人才的成长规律。因此,医学人文课程模块的设置和改革,要注意交叉学科性课程,如医学社会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哲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医学史、卫生法学等课程;整合性课程,如文化与健康,社会制度与慢性病,社会公平性与卫生资源分配,生态与环境、社区卫生保健、人与自然、中国传统文化、文学与艺术、大学语文、科学方法论、卫生国情等 [3],技能性课程,如医患沟通技巧,社会调查,健康教育技术等;讲座性课程,如病人权利与知情同意,医疗风险与法律责任的界定等内容。既要考虑各类课程间、各门课程间的相互关系,又要做好统筹选择;既要规定医学人文课程开设所占的学分比例,又要明确哪些是必修课,哪些是限选课、任选课,哪些是讲座课,哪些是要学生自己读的书等等。

6.在对社会进行健康教育的同时进行正确的死亡教育,达到正视现实、直面人生,以积极的心态追求健康,以科学的观念看待死亡。按照自然法则,有生必有死。也就是说一切生物从降生时起死亡的阴影就已经与其形影不离了,从另一角度看生命,它的发展也是不断走向死亡的过程。尽管趋于完善的社会制度、良好的环境、逐步改善的生活和日益发展的医疗技术都使人的寿命不断延长,但它毕竟是有限度的。因此,一方面应该理解医学是一个高科技、高知识和高风险的行业,医院是运用现有的技术力量和人文关怀最大限度地实行救死扶伤的地方,但不是一个绝对抗拒死亡的平台;另一方面要去除一部分人消极抗拒死亡的观念,把他们从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中解除出来。要重视濒死病人的生命品质和尊严,给他们更多的关爱和照顾而不是无谓的医疗干预,使其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使其能最大限度地以平静的心态坦然面对和接受死亡。这同样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医学人文精神彰显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 刘典恩.论医学人文精神的重塑[J].医学与哲学,2009,(9):16.

[2] 郭永松,吕世亭.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课程的改革研究报告[J].医学与哲学,2000,(5):51-55.

[责任编辑 吴明宇]

医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被运用于地震救援工作中,大大提升了地震救援工作效率,为我国人民的生命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本文简要阐述了传统地震救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多元化救援技术,对多元化救援技术在地震救援中的应用路径进行深入探究。

关键词:多元化救援技术;地震救援;应用路径

地震是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其具有突发性、破坏性特征;一般情况下,强烈的地震会引发地面断裂,导致地表建筑物变形、坍塌,且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的情况,一些地震灾害还伴有多次余震,不仅危害当地普通居民的生命安全,更会阻碍地震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现如今,人们将多种先进科学技术引进地震救援工作中,形成多元化救援技术,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5G通信技术的优势,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一  传统地震救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地震救援工作中,存在较多的地震救援工作问题,具体如下:

第一,工作人员对地震救援应急机制认知不足。一些地区有关部门工作人员虽然能够认识到地震救援的重要性,但是对于“应急机制”缺乏认知,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够充分利用应急机制,且应急预案体系缺失,缺乏实际效用。

第二,对地震救援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不足。在实际过程中,可以发现一些地区的地震救援设备较为陈旧,不能够提高救援工作的效率。因此,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引进先进的地震救援设备,从而提高地震救援效率。此外,在实际救援工作中,存在信息流通不畅的问题,各工作小组之间无法实现信息的实时沟通与共享,影响了地震救援的实际效用。

二  多元化救援技术分析

结合上述的“传统地震救援问题”,关于多元化救援技术建设的分析,可以分别从以下五方面入手,以此改善地震救援工作效率。

第一,遥感技术。利用这一技术,可以实现在不同条件下、不同时间段对同一地区的监测,且可以获取遥感图像,快速确定受灾实际位置,明确受灾范围及受灾程度,第一时间传输到有关部门,促使工作人员能够及时获取一手资料,制定应急方案,开展地震救援工作,提高地震救援的精准性与时效性。

第二,生命探测仪。结合上述的地震救援设备老化的问题,建议有关部门积极引进“生命探测仪”,将其运用于地震救援工作中,促使工作人员能够及时发现救援区域内的生命迹象,救出被困在建筑废墟、地下的人们。在实际过程中,这一仪器能够准确探测到500米范围内的生命迹象,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能够根据幸存者发出的超低频声波进行定位与搜索。

第三,远程医疗设施。考虑到地震救援工作的特殊性,建议引进远程医疗系统,利用远程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及大型医学中心的医疗技术,对经济水平较低、基础条件较差的地震灾区开展远程救援与服务,有效缓解当地有关部门资金不足的问题,提高地震救援工作综合效益。

第四,智能机械人。为了进一步提高地震救援工作效率,建议有关部门将智能机器人纳入多元化救援技术体系中,让机器人参与搜索与救援服务,比如:传递物资、自动探测生命迹象、深入工作人员无法进入的区域与角落等,能够大大提高救援工作效率。

第五,全景窥镜。在实际救援工作中,为了能够准确获得受灾人员的实际情况,获取灾区废墟中的实际情况,建议有关部门引进全景窥镜,针对实际情况制定窥镜的应用方案,将窥镜从缝隙中深入废墟,获取地下结构与情况,从而提高救援的安全性,避免伤害到地下的受灾人员。

三  多元化救援技术在地震救援中的应用路径

(一)强化横向联系,构建地震应急机制

要想充分发挥多元化救援技术的应用优势,建议结合上述的多元化救援技术,构建横向联动模式,制定地震应急机制,从而提高地震应急救援水平。在实际过程中,有关部门要认识到应急机制的重要性,加强对其他部门的联络,构建多部门的协同机制,一旦发生突发地震情况,则及时与其他部门采取联系,在最短的时间内落实各部责任,充分发挥应急机制的有效性,提高地震救灾效率。此外,还要构建完善的地震联动体系,构建区域之间、领域之间的联系,比如:救援领域与医疗领域的联系,明确各自分工,充分和发挥自身功能与价值,以此提高救援有效性,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二)加强信息处置力度,完善地震灾情处理机制

要想充分发挥多元化救援技术的应用优势,建议要进一步加强信息处理力度,建立健全地震灾害信息处理机制,从而促使工作人员能够获得及时、准确、有效的灾情信息,获得科学的建议,提高地震救援效率。在实际过程中,建议灵活运用多元化救援技术,联合信息、数据处理系统,在使用遥感技术获得数据之后自动分类,剔除多余信息,开启数据分析,明确地震位置、等级、受灾情况等,且根据系统设置为工作人员提供救援建议,促使工作人员能够更加高效地开展救援工作,提高灾情信息的利用率。此外,要参照《突发事件应对法》《地震应急预案》等文件,制定统一的信息处理机制与要求,进一步规范信息处理与应用路径,提高地震救援整体水平。

(三)引进5G移动通信技术,搭建消防应急通信网络

要想充分发挥多元化救援技术的应用优势,建议把握设备发展趋势,将多元化救援技术与5G通信技术相融合,利用5G通信技术的高速传输功能与强大的覆盖能力,实现地震救援信息的快速、大范围、稳定传输。在此过程中,需要有关部门结合《消防救援队伍信息化建设五年发展规划》文件内容,根据“5G技术规范”,提出详细的数据标准、采集路径与技术规范,保证各地区技术统一,避免重复建设、“技术留白”等情况,以此提升救援指挥中心的建设水平,搭建融合通信平台,提高各地区联合救援的工作质量。此外,建议有关部门将5G的应用计划与其他部门进行沟通,以此保证将5G应急通信网络的建设融入地区城市建设规划的总体规划中,获得其他部门与政府的支持,进一步实现地震救援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四)拓展区域覆盖范围,打造协同消防业务体系

要想充分发挥多元化救援技术的应用优势,要打造协同高效体系,加大地震救援基础设备的建设,充分发挥多元化救援技術优势,拓展救援覆盖区域。在实际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元化救援技术,实现内部数据的实时跟新,外部数据的流通共享,同时引进个人无线通信设备,结合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加强有关部门与地区交通部门、医疗卫生部门、社会公益部门之间的练习,形成高效协作保障机制。

四  结语

综上所述,在地震救援工作中运用多元化救援技术,工作人员要充分发挥多种不同先进技术的应用优势,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应用技术,以此提升救援工作效率。在实际工作中,工作人员应分别结合信息处理技术、通信技术、物联网技术,构建完善的地震灾情处理机制与应急机制,一旦突发地震灾害,能够及时做出反应,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展开救援工作。

参考文献:

[1]林永明.构建统一多元应急救援体系研究[J].中国应急管理,2019(07):42-43.

[2]宋宫儒.多元化救援技术在地震救援中的应用[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6,4(05):235.

[3]贾群林,贾思萱.地震救援中救援及医疗技术基地化训练的实践与探讨[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3,1(01):7-10.

[4]史培军,张欢.中国应对巨灾的机制——汶川地震的经验[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8(03):96-113,160.

[5]右一村.汶川地震救援的启示:必须建立和健全多元化社会参与机制[J].办公室业务,2008(07):34-35.

医学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随着新型医疗体制的逐步确立,医疗服务模式的转变,大批社区医护人员走向社区医疗服务中去;知识更新,“六位一体”的结合服务模式的建立,从事全科医学和社区护理人员迫切要求提高学历层次,加快知识结构更新,完善知识结构的岗位培训;继续教育成为全科医学教育和社区护理的核心和主渠道。

关键词:全科医学;社区护理;职业培训;继续教育

收稿日期:2007—01—07

作者简介:徐凯(1951—),男,汉族,辽宁省沈阳人,沈阳医学院成人教育学院院长、教授、硕士,任全国卫生管理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卫生法学会理事,多年从事医学成人高等教育的研究和管理工作。

我国在以科学的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为根本奋斗目标的前提下。伴随着新兴医疗体制改革和创立,医疗服务模式发生了根本转变。那么医学教育要适应医疗模式变革的内在要求,应将全科医学教育、社区护理学教育、全科医师的培训纳入以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统筹规划。建立全科医学教育和社区护理学教育的有效机制,逐步形成学历教育、规范化培训和继续教育相互衔接的全科医学教育模式。

全科医学教育要适应社区卫生服务模式,要加强全科医学学科建设,逐步尝试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实践。将全科医学基本理论教育和加强医患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健康教育能力、社区预防保健能力,卫生服务管理能力,纳入教学全过程,以适应社区管理的以医疗服务为主,转向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指导和基本医疗服务“六位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

国家教育部教字(2006)13号文件指出:“毕业后医学教育是全科医学教育的核心,是全科医师培训的主渠道。”作为医学成人高等教育应当是全科医师培训的承担者,我院2000年以来先后在沈阳市举办三期社区卫生服务技术人员培训,对350名学员进行了培训,原卫生部部长彭玉同志专门到我院考察。2001年我院被辽宁省卫生厅授予全科医师培训基地。全科医学和社区护理的毕业后教育和课程设置是值得认真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一、全科医学和社区护理成人学历教育

医疗卫生服务模式转变后,各级卫生医疗管理部门均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大批卫生服务技术人员,从医院的医疗服务机构走向社区。由于医疗服务模式转变,这批医护人员的知识结构亟待更新。以沈阳市社区分布情况为例。按《沈阳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中明确提出,原则上按照街道办事处所辖范围3至10万服务人口,规划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居民15分钟步行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标准,补充设置服务站。按照这个标准,目前我市已有街道办事处112个,社区1290个。但已建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19个,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35个。医疗服务人员近2000人。但是这部分医疗人员学历结构依然偏低,亟待培养,以适应社区服务的要求。据有关资料证明,在全国社区医疗和护理的人员中,学历结构仍然偏低,本科学历占社区医护人员的12.5%,专科学历占社区医护人员的37.6%,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的占社区医护人员的49.9%。职称层次也偏低,高级职称(副主任医师以上),占社区医护人员的3.8%,中级职称(主治医师以上),占社区医护人员的25.7%,初级职称(医师),占社区医护人员的71.5%。社区护理人员的学历层次和职称层次和医疗服务人员相比只能是更低,本科学历占极少数,职称普遍偏低。

医疗服务人员的学历层次,为医学成人高等教育提供生源保证,随着全科医学的学科完善,职称评定畅通,随着国家逐步打开通向社区服务的医学毕业生的道路,这样形成了社区医护人员接受学历教育的生源群体,大批从事社区医疗和社区护理人员,将接受成人高等医学的学历教育。

二、全科医学和社区护理培训纳入职业资格培训和鉴定过程

国家卫生部已建立了卫生技术人员准入制度,国家卫生部职业鉴定中心,以逐步向社会公布了13行业的职业资格鉴定的标准。随着医疗服务模式的变化,全科医学和社区护理的“六位一体”的结合服务模式要求,全科医学和社区护理人员要逐步实施职业资格培训和鉴定。社区中“六位一体”综合服务是社区卫生服务核心内容和基本特征。结合服务内容决定了社区卫生技术服务人员职业要求。

从“六位一体”的六个服务内容要求,全科医学和护理人员要逐步接受相应的职业资格培训和鉴定。

健康教育工作,可要求社区卫生技术服务人员参加健康管理师、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和鉴定。预防、保健工作,可要求社区卫生技术服务人员参加防疫员的培训和鉴定。计划生育和妇幼保健工作的社区卫生技术服务人员可参加妇幼保健、护理的培训和鉴定,也可扩展社会人员参加护工的培训,有利于社区实施家庭病房建立后的护工的要求,缓解护士的人员短缺问题,逐步缓解“有市场、没人才”的局面。

三、全科医学和社区护理人员要进行岗前培训

大批医疗服务人员逐步要从事社区卫生服务,这批人员的知识结构急需更新。全科医师、社区护理人员在上岗前要接受系统培训,沈阳市有关资料证明(截止2006年10月),已培训了2048名医生,占全部社区医疗服务人员2238名医生的91.5%,已培训1642名护士,占全部2416名护士的68%,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86万余份。年均入户服务60余万次,使320万人次直接受益。“医疗服务进社区,卫生服务进家庭”不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

社区医疗和护理人员上岗培训工作十分重要,它是医学继续教育重要内容,知识更新、五种能力(医患沟通能力、团体合作能力、健康教育能力、社区预防能力、卫生服务管理能力)的培养。均需要纳入岗位培训内容。

可见岗前培训是十分重要的。

医学成人高等教育是高等医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继续教育是成人高等教育的核心,是贯彻终生教育理念的有效途径,为此承担全科医学和社区护理人员培训是当之无愧,随着医疗模式的转变,医学继续教育应当承担着历史的责任。

上一篇:政工师职称论文范文下一篇:小学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