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协作技术交通管理论文范文

2024-07-22

智能协作技术交通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信息时代背景下,社会各领域逐渐朝着智能化、信息化方向发展,智能建筑应运而生,智能建筑以其自身智能化、低碳等优势得到了广泛推广和普及,弱电工程作为智能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落实施工技术有效性直接影响弱电系统效能。本文将对智能建筑与弱电技术概念进行分析,并提出增强智能建筑弱电工程施工技术有效性的对策,以期促进弱电系统在智能建筑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智能建筑;弱电工程;施工技术管理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各领域融合趋势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趋势,智能建筑是科学技术与建筑领域结合的产物,为建筑领域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鲜力量,其中智能建筑的弱电系统作为一项复杂性工程,涉及建筑内的机电设备系统、通讯系统等多个方面,为了确保智能建筑发挥智能作用,提高弱电系统可靠性和合理性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加强对智能建筑弱电工程施工技术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1 智能建筑与弱电技术的概念

智能建筑主要是指以建筑物的结构、系统、服务及管理为基础。立足于用户需求,通过优化和重组,最终为用户创建一个高效、舒适、便利的人性化工作起居环境。智能建筑设计理念与我国大力提倡的可持续发展及生态等理念契合度极高,从某种意义上讲,智能建筑具有节能、环保及实用的特点。弱电技术在智能建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主要是对建筑中的供配电系统运行情况、电梯运行情况、视频系统、网络系统、安防监控系统、消防报警系统等进行有效的管理。通常情况下,弱电系统主要分为两大类型:①周界防护、楼道监控与其他消防报警方面,在商场及公共建筑中应用较广;②将信息交换作为基础,以此来保证各类信息与信号的良好传输,促使建筑内计算机、电控设备能够实现通信与管理需求。

2 增强智能建筑弱电工程施工技术有效性的对策

2.1 结合建筑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布线方案

布线方案作为智能建筑弱电工程施工的关键,直接影响弱电工程是否能够稳定运行。在具体布线过程中,施工人员要避免盲目施工,要结合建筑土建实际情况。立足于建筑弱电系统中全部通信及设备安装规范,围绕着智能建筑需求计划,与土建工程相互配合,特别要加强对多系统管线交叉位置的关注。提高交叉位置布线的科学性、合理性。值得注意的是,在布线过程中,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布线目标,一般在土建开展的同时,要提前落实好布线及预埋工作。有效管理控制线管及线槽敷设工作,并积极关注其他管道铺设,协调处理线路交叉及暗管沉降等问题。

2.2 严格检查设备质量,提升系统整体性能

设备作为智能建筑弱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用户与电力能源的桥梁,主要由机柜及设备、管道及信息插座盒等设备构成。①设备及机柜安装方面,在施工前,需要对生产商提供的安装说明进行认真分析。并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安装,调整和控制好垂直度,减少垂直偏差度,与此同时,需要对设备质量进行严格审查,例如:标志、零部件等,一般情况下,设备机柜安装需要与墙体保持0.8m以上,以便于安装和检修,各种接线端子的标志应齐全(标志应进行统一规划编号);管道及桥架安装方面,要严格按照施工顺序,保证桥架内线路走向具有灵活性、且注意线路结构要简单、合理,保证桥架内空间有一定的富余量,为后期维护和保养打好基础;②信息插座盒作为系统的一部分,其安装质量直接影响信息传输质量和效率。针对该设备的安装,需要对其型号和规格进行检查,检查接线模板与其是否匹配,如果不匹配,要及时更换,提高施工质量,增强系统整体性能。

2.3 加大电缆检查力度,提高电缆运行可靠性

在对电缆系统进行敷设过程中,需要建立在相关施工要求基础之上,对系统进行自行检测,且操作、技术及管理人员都需要重视对该项施工的监督和控制,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调整和改进。除此之外,当完成电缆系统安装后,要对系统进行检查及时完善竣工图,并对保修期进行计算,为后期制定系统保养和维护制度,为维保工作提供支持。由于弱电系统涉及范围较广,单纯的依靠一方面难以实现施工目标和任务,需要积极与电讯、網络等方面沟通和交流,促使工程施工有序进行,提高弱电工程施工质量,并在调试完成后,向相关部门移交,通过审核后,正式投入使用。

2.4 根据实际需求,安装计算机网络设备

计算机网络设备主要包括通信线路、路由器、主机及信息资源等部分,通过该网络能够与国内外建立远程数据通信网络,实现信息资源传输和共享。作为弱电工程的一部分,计算机网络设备安装工作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并保证标准机柜中的交互设备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以便为不同类型机柜内交换机安装提供更多便利,不仅如此,还需要保证交换机特性与高度兼容的网络环境相符合。并对网络设备进行相应调整,从而保证计算机网络发挥实际价值。满足用户需求。

2.5 采取有效防范技术,避免雷电侵袭

日常生活中,雷电天气会对智能系统产生一定影响,特别是对电子器件及微电脑设备损害较大。为了减小雷电造成的影响,需要采取有效的防雷技术,通过泄流、拦截及均衡电位等措施,构建一道有力的防范屏障来防范雷击,利用多种防护技术及综合性措施,最大限度降低雷击带来的损失,确保系统稳定运行。现阶段。主要通过将避雷针、避雷带等多种方式进行组合,组合成接闪装置,并将建筑内钢筋作为引线,基础地梁钢筋等为接地装置,基础地梁钢筋应进行良好的焊接或丝扣连接,提高接地性能,最大限度减少雷电侵袭。实现对智能建筑弱电系统的有效保护。在施工技术落实过程中,要加强对施工全过程的有效监督和管理,从细节入手,强化对每一个环节质量控制,提高技术有效性。

综上所述,弱电工程施工作为一项综合性、复杂性工程,在推进智能建筑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展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因而,为了提高施工技术有效性,在具体施工中,要坚持全面性原则,从多个角度入手,将弱电工程施工质量控制贯穿于施工全过程,提高对弱电工程施工质量的监督。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弱电工程施工技术水平将会随之提升,从而促进弱电工程在智能建筑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罗超.云计算倾力智能楼宇安防应用[J].中国公共安全,2014,(13):92-96.

[2]刘裕舸,陈鑫洋.智能楼宇实训室的建设及应用[J].广西教育,2014,(11):182-183.

[3]李志刚,王光旭,关昌慧.浅议智能楼宇系统集成设计的应用[J].中国新通信,2013,(4):56.

(作者单位:大连易和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

智能协作技术交通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十三五期间中国将加快推进服务业主导的转型与改革。服务业作为重要经济产业,我国各行业对服务的标准和要求逐渐提升。服务业的发展为社会增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我国居民生活环境出现本质变化,物业管理作为第三产业的分支,促使物业管理行业蓬勃发展。由管理向服务的转变,物业服务将成为城市管理的一种新形式和市场经济的新兴服务产业,成为新经济重要增长点和不断提高居民生活品质的重要载体。

关键词:物业管理;增值服务;核心优势;研究

1、我国物业管理的基本情况

一直以来,物业管理行业作为传统服务业,地域发展不均衡,企业集中度较低、产品结构受限,导致行业发展缓慢。传统的物业管理运作模式,由简单服务者提供劳动密集型产品,决定了物业管理企业的运营和盈利空间十分狭窄,导致相当数量的物业管理公司面临生存困境,产品服务和质量与居民需求还有较大差距。物业管理企业经营内容单一、组织管理水平和获利能力较低等问题突出,制约着大部分物业服务企业的发展。

物业管理百强企业引入智慧社区概念,服务内容逐步深入。服务提升表现在对孤寡老人的关注随访、居民的健康管理、社区文化建设、法律援助、组织利于沟通的集体活动等。积极推行实施、通过质量体系认证,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在社會上树立了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根据上市的物业公司2016年上半年的年中报表显示,到2016年物业管理行业发展优势明显。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开展物业管理服务,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行业地位与影响不断提升,进一步拉动经济的增长。

另外,经过一段时间外资企业与内地物业管理企业合作开拓市场的适应期,以戴德梁行、第一太平戴维斯等为代表的境外物业管理企业开始参与国内物业管理市场的竞争。由于这些境外企业,经过多年的市场洗礼,有着十分丰富的市场运作经验,企业管理有着比我们更大的优势,对人员素质与服务素养更加重视,具备明显的竞争优势,因此,他们的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

因此,面对最近几年各地房地产开发商推出的大量超大楼盘,涌现出了一大批管理面积愈千万平方米的企业,市场份额上升很快。一些品牌卓著的物业管理企业,在目前国内外的压力下,把握互联网机遇,创新智慧社区增值服务,为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经济效益,不断实现品牌扩张。

2、物业管理国内外成功的案例

2.1国外成功的案例

国外智慧社区的发展非常迅猛,2001年成立的全球化“智能社区论坛”组织每年评选出年度最佳社区,成果领先的国家有美国、英国、新加坡、澳大利亚、韩国等。目前国外较为普遍的智慧社区形式包括社区网络平台、在线公共服务、电子商务等。智慧社区增值服务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社区有:迪比克市的智慧社区、新加坡的智慧社区建设等。

迪比克市的智慧社区通过采用IBM新技术,智慧社区将城市内的水电、交通、公共服务等所有资源通过网络连接起来,服务于社区内居民。在社区内居民用水和出行交通问题上,他们提出特别的方案,通过利用网络对数据传递和分析软件的结果进行时事监测和调整。在每家每户安装高灵敏度传感器,针对公共设施和民宅的水电泄漏进行监控;同时搭建一个实时的综合监督平台,不间断地更新信息的整合、分析和展示,打造真正资源节约型、可持为续发展的大型社区。

新加坡提出基于资讯通信产业发展的“iN2025”计划,大力推进全覆盖的智慧社区建设,强调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同时,更加注重以数据共享的方式,对医疗、商业和客户服务等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体验。物联网传感器的广泛应用,加大对各种数据的收集,通过手机定位或者扫描二维码等电子方式定位,使用手机客户端等方式进行报修,帮助快速解决问题。

另外,新加坡的智慧医疗通过开发综合医疗信息平台,全面搭建数据共享的体系,临床医疗部分建立综合临床管理系统、远程医疗合作征求计划,在健康管理部门建立全面的电子健康病历系统、个人健康记录计划。同时建立生物医药科学发现与临床方案的互相转化,将健康信息进行无缝交换。2012年至今,全国电子健康病历系统的建设已达到第二阶段,该系统使医疗工作者能更好地管理病患的医疗信息,并实现信息的全面共享。在博尔扎诺研发的“智慧生活”项目中,通过安装传感器,对老人的身体情况进行远程监控,并给予健康指导,提供运动和出行的建议,并提供个性化的医疗方案。

2.2国内成功的案例

我国智慧社区的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一定效果:一是不断拓展服务内容,停车指引、养老医疗等一系列的智慧服务在社区中逐步开展。二是利用信息技术,通过互联网平台,企业提供的物业服务缩短了响应过程,提高了物业服务效率,并推动了社区智慧化建设。三是在智慧社区的建设中,不断引进专业化人才,物业管理的服务环境不断提高。国内目前做的比较好的智慧社区各有特点,北上广等在增值服务的实践方向各有优势。

北京市西城区广内街道智慧社区社会服务管理平台拥有一站式服务系统、十千惠民系统、智能停车诱导等智慧社区应用服务项目正在运行。增值服务体现在智慧中心、智慧政务、智慧商务、智慧民生四大部分。智慧中心搜集了街道上全部数据,包括社区里的每栋建筑、设备、消防设施,甚至排水口井盖。智慧政务通过使用信息技术,对社区业务进行整理分类,更具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智慧商务以企业服务为目的,建立绿色通道,采用一卡通等信息技术平台将实体商圈联网,提升企业的资源整合。智慧民生建设社区内的智能客户端,全面提升住户生活体验水平,例如智能停车诱导、虚拟养老等模式。

上海市浦东周浦、叮咚小区等智慧社区在智能家居、远程医疗、基于互联网的文化购物等项目上进行创新和运营。通过“一库、一卡、两平台、多系统”的内容,提供智能家庭信息终端,实现公共服务信息查询、优惠信息显示、服务预订等功能。闸北区的智慧社区建设为一站式服务,劳动就业推进、社区救助、居家养老、停车引导、社区商圈等智慧社区应用服务。

广州市几大社区同时建设以智慧家居、智慧医疗等为代表的智慧社区。信息家园项目通过网络可以远程视频监控安全情况,通过手机远程操控家用电器等住宅智能化建设。

3、物业管理行业的服务价值链

现代营销管理理论认为,服务是一方能够向另一方提供的,本质上无形的任何活动或作业,结果不会导致任何所有权的发生。在供应物中,产品具有三个层次,核心产品、有形产品和附加产品。有形产品作为核心产品得以实现的形式,呈现在市场上的具体形态。附加产品的提出,来自于纽约大学教授VickiG. Morwitz编写的《分标定价》书中,购买主商品的同时,导致附加商品的诞生,必须与主商品在性质或内涵存在相关联性,同时对该商品在其功能、内涵等诸多方面起到补充或加强,或对主商品功能的升级。

3.1服务延伸

服务延伸是在提供核心服务和支持服务的基础上,为客户提供超值服务或额外服务。服务延伸作为服务营销体系中的一个部分,在确定服务范围内进行延伸,服务标准不断深入提高,服务产品更加完善,通过满足客户需求,在行业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服务延伸有效提升客户的满意度和客户忠诚度。服务延伸的特点是增加核心服务的价值,提高核心服务的质量,增加服务的深度;同时,突出区别于其他企业服务,扩展服务的广度,形成企业独特的服务品牌。

3.2服务差异化

迈克尔·波特在《竞争战略》中阐述了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差异化战略。差异化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企业在客户广泛重视的焦点上,生产比竞争对手功能更強、质量更优、服务更好的产品,提供既能满足客户,又具有独树一帜的产品和服务,这就具备了区别于其他竞争对手的差异化。服务延伸作为面临严重同质化的物业企业尤为重要,在市场竞争中显得尤为重要。物业企业发现面对提供的服务产品基本雷同的情况下,挖掘客户需求,对服务产品延伸和创新,其表现为服务差异化。

服务差异化来源于服务管理理念,作为一种营销策略,以满足不同客户的各种需求,重视对目标市场的研究和需求的细分,提供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服务产品。服务差异化的核心和关键是服务的质量管理,加强服务质量控制,通过技术改造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创新服务策略,为企业带来差异化优势。

3.3服务价值链

迈克尔·波特在上个世纪80年代提出了价值链理论,他认为任何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过程中的集合体,系统中各个环节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即创造价值的活动,构成了价值链。这是一个创造产品和服务的紧密流程,每个活动都再前面活动的基础上增加价值,在最终产品产生累加效应和增值,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地位。

供应链的每个环节的生产经营活动都为产品和服务增加价值。从产品来说,包括物体的加工、生产、销售、转移和售后等活动。从服务来说,属于辅助活动,通过提供技术、人力资源等以相互支持。价值链上的每一项价值活动都会最终影响企业创造的最大价值。提升企业品牌和战略,最终决定于能否运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对关键业务流程进行再优化。

上世纪90年代,哈佛商学院学者雷波特和史维奥克拉提出虚拟价值链的观点。在价值链理论的基础上,企业以信息的形式,将实物价值链反映在虚拟的信息平台所形成的信息价值链。虚拟价值链是实物价值链的信息化反映。当今社会,现代信息技术时代给人们提供各类数据。虚拟价值链与实物价值链的区别是,在提供附加价值的同时,虚拟价值链利用信息技术使所有环节都能创造价值,企业通过对未经加工的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分析、合成,在实物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之间数据共享、分配。企业能否快速地获取准确信息,势必影响企业对产品掌控的反应速度,减少管理流程,从而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

3.4服务价值链核心优势

服务价值链模型由哈佛商学院的赫·斯科特等学者提出,企业通过基本服务活动和辅助服务活动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形成一条闭合循环。服务价值链模型打造出有利地位,必须形成整体的核心优势,在所有环节中表现优秀,并能够持续有效的运转,具有出强而有力的整合能力,才能真正为顾客创造价值,提供超值服务,具体体现在企业的服务产品以顾客为导向的经营理念,以服务为理念的员工队伍。在通过其基本环节创造价值的过程中,服务价值链通过改善经营环境、提升服务理念、塑造服务文化、加强经营管理等,创造更高的企业价值。

服务价值链阐述了顾客满意度、顾客忠诚度对企业创造价值的直接影响及与企业盈利和成长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反映价值创造与企业内部服务品质、员工满意度、员工忠诚度、员工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服务价值链能否在企业正常运作的关键在于价值需求取向是否重合,不同的利益集团的价值取向均有差异。企业价值链应将各方价值有机地进行交换,通过提高服务质量创造更多价值,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良性循环的商业模式。

4、物业管理智慧社区的发展方向

根据目前国内外物业管理在智慧社区的发展情况,社区智能化产品由点及面的试点和推广,逐渐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注重知识技术培训,提高社区居民的社区意识。智慧社区普遍关注的重点从以信息技术为中心转变到以居民服务为中心,从公共服务类、社会管理类和市政设施类进行探索。

另外,目前国内物业企业在智能化的发展过程中,智能化程度还不够高,设备设施和网络应用水平各不相同,在兼容性、交互性、开放性方面还有待改善和提高,普遍造成后期的管理和维护难度偏大,建立集成体系和数据共享带来无形的门槛。

基于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支持,智慧社区的管理有别于传统社区模式。物业管理人员,尤其需要配备高素质的技术管理人员,同时增强对中高层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提升人才保障机制,是提升智慧社区软硬件资源充分利用的保证,减少设备设施的损耗,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应用技术创新的智慧新城区,旨在提高公民的福利和生活质量,重点在于通过一个中央管控中心来管理实时资源信息,着重对数据信息进行监测、分析和整合,通过数值计算趋势引导企业提供市民需求的服务,找出降低能耗和减少运营成本的解决方案,达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未来更侧重于数据收集的基础上,预测民众需求、提供更好服务。

参考文献:

[1] 马琳·M·科尔曼、贾奇·威廉·赫斯:《美国业主协会运作指南》,赵宇,王婧菁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

[2] 沈山、曹远琳、孙一飞:《国际智慧城市发展实践与研究前瞻》,《现代城市研究》,2015年01期。

[3] 孙永波,于清:《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困境与对策》,《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4] 张涛:《智慧城市应用:智慧社区》,《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年7月。

[5] 中国产业信息(2016年08月31日),《2016年中国物业服务行业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在线检索日期:2016年8月31日,网址:http://www.chyxx.com/industry/201608/443652.html。

智能协作技术交通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首先,介绍协作通信技术产生于MIMO技术在无线通信领域的运用。分析协作通信技术原理,概括出当前协作通信技术研究主要集中于信道容量、协作方式、协作中继可靠性以及协作功率等方面。其次,指出当前协作通信研究中存在中继节点带来干扰、安全保密性以及信道问题,重点分析协作通信中继节点及其带来的干扰。最后,提出协作通信技术研究中有待解决的问题,即如何减少干扰、优化功率分配、提高网络性能等。

关键词:协作通信;无线通信研究现状;中继节点

中国分类号:TN911 文献标识码 :A

0 引 言

近年来,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非常迅猛[1]。然而,无线信道的衰落特性会使得信号的传输质量下降,主要包括路径损耗、阴影衰落、多径衰落[2]等,使得无线技术的发展更具有挑战性。为了对抗信道衰落,提高接收信号的信噪比,MIMO[3](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技术应运而生。MIMO技术是利用多根发射天线和多根接收天线完成无线传输的技术,具有空间分集和空间复用的双重功能。MIMO技术的空间复用增益可以提高信道的容量,而MIMO技术的空间分集增益可以提高传输的可靠性,降低误码率。MIMO技术已经被认为是新一代无线传输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虽然MIMO技术有不少优点,但是它的应用却受到一定的局限。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基站安装多天线并不困难。然而,从实际工程的角度考虑,对于某些场景,如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上行链路,由于移动用户终端的自身体积、实现复杂度及功耗等方面的限制,在移动终端上安置多根天线来实现空间分集增益非常困难。如何发挥MIMO技术的优势是无线通信技术发展面临的一个挑战。正是由于这个挑战,促使了协作通信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1 协作通信技术

1.1 协作通信技术介绍

协作通信在终端不需要配置多天线,它的基本思想是:单天线的移动终端在多用户情况下通过分享其它用户的天线,从而创建了一个虚拟的MIMO系统,以获取分集增益[45]。该技术可以提高无线信道的传输速率及传输可靠性,增加系统的覆盖范围和系统的鲁棒性。协作中继技术充分利用无线媒质的广播特性,在不增加系统复杂度的情况下不仅降低了终端的功耗和带宽,还可以明显提高系统的频谱效率、吞吐率和容量。它已成为MIMO技术很好的补充和扩展。

中继信道模型是协作分集理论产生的基础。中继信道的概念由Van der Meulen在1971年最先提出[6]。他将中继信道理解为一个3点网络,该网络由源节点A、中继节点B和目的节点C构成,如图1所示。所有节点都工作在同一频,从源节点的角度看,系统相当于一个广播信道;从目的节点的角度看,系统相当于一个多址接入信道。源节点到目的节点的信息传输基于帧传送机制,每一帧分2个时隙。在第一个时隙,源节点A将信息传输到目的节点C和中继节点B;在第二个时隙,中继节点B将前一时隙接收到的信息传送到目的节点C,最后在节点C对信号进行合并处理。利用这种协作模式,可以有效获取分集增益,从而改善源节点和目的节点之间的通信性能。

图2 AF模式示意图解码转发是指中继节点要先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解调、解码和估计,然后将信号进行编码调制后发送给目的节点。DF协作在信号处理流程与AF协作基本一样,其不同点在于中继节点处理信号的方式上。对于DF方式,中继节点接收到源节点的信号后,先解码,然后对解码出来的信号进行编码,最后将编码后的信号转发到目的节点,目的节点再对接收到的2路信号进行合并、解码,恢复出原始信息,见图3所示,其本质上是一种数字信号处理方式。中继节点采用的解码往往是接收信号的非线性变换,中继节点如果对信号作出了错误判决,那么这个错误也将被进一步传播。解码转发可在转发前消去高斯白噪声,使用CRC校验可以防止差错传播,不过这是以牺牲频谱效率为代价的。在低信噪比时,CRC校验反而会使系统性能下降。

图3 DF模式示意图2 协作通信技术的研究现状

现有协作通信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有关信道容量的研究。早在1979年,Cover和Gamal就对加性高斯白噪声(AWGN)信道下的中继信道容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11],得出了不同的编码方案和信道容量的上限。文献[12]中,Alex Reznik等研究了在多个串行级联中继节点情况下,中继信道的容量问题,得出了多中继情况下,退化高斯中继信道的信道容量范围。文献[13]中,Michael Gastpar等研究了在多个并行级联中继节点情况下的无线中继信道容量问题,得出了中继节点数目趋于无穷的情况下,信道容量的范围。上述研究都是在中继节点位置固定情况下研究信道衰落及中继节点数目对信道容量的影响。另一方面,文献[14]分析了中继节点的位置对信道容量的影响,得出了中继节点位置从靠近源节点到靠近中继节点的过程中信道容量的3种取值模式。

第二是有关协作方式的研究。Sendonaris 等在文献[15]中首次将协作分集概念运用到蜂窝网中,指出小区内的2个用户通过相互转发数据可以增加系统容量和鲁棒性。文献[16]中,Hunter 等首先将信道编码引入到协作中继,用中继节点转发源节点的冗余信息,而不是将整个源节点的信息全部转发。文献[1719]研究了卷积码、Turbo码、分组码等编码方式在协作通信中的应用。

第三是有关协作中继可靠性的研究。文献[20]对协作中继的误码率做了具体分析。文献[21]对基于DF协作的中断概率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出了中断概率上限和下限的闭式解。文献[22]研究了平坦瑞利衰落信道上理想信道状态信息 (CSI)下最大合并比系统的平均SER性能和中断概率。文献[23]中,Hasna分析了具有单个协同目的节点的两跳AF系统在瑞利信道中的性能,并给出了闭合表达式。

第四是有关协作中继功率分配的研究。协作中继系统的功率分配问题是无线资源分配的重要内容。文献[24]研究了多中继节点的功率分配问题,以最大目的节点的接收信噪比为目标,优化源节点和中继节点的功率分配。文献[25]中,Veronesi等研究了在解码转发模式下,使总发射功率最小化的问题。文献[26]中,Pesscoslido等研究了在瑞利平坦衰落信道条件下,以中断概率小于一定门限为目标最优化功率分配问题。文献[27]研究了在总发送功率一定的条件下,使信道容量最大化的最优功率分配方案问题。

近年来,拍卖模型正成为协作通信研究的新热点,该模型主要集中在基于中继资源的分配和中继节点选择。文献[2830]在多用户协作网络中,提出了一种分布式拍卖模型。源节点被定义为买方,中继节点被定义为卖方。运用拍卖模型综合考虑买卖双方的收益,不仅使买方能找到合适的中继节点,并且购买合理的功率,同时,卖方也能最终获得最大收益。文献[3132]运用拍卖模型提出了一种优化的功率分配算法,每个用户既是买方,也是卖方。每个拍卖者可以独立地确定它的交易价格和分配多少功率,每个投标者可以独立地决定选择哪个拍卖者以及购买多少功率。最终实现一种均衡,使买卖双方受益最大。

3 协作通信技术研究存在的问题

(2) 由公式(1)和(2)可见,中继节点r1 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干扰问题,造成了业务流f1信道容量的下降。

第二,通信的安全保密性问题。因为协作通信改变了原有的源节点到目的节点的信息传输模式,引入中继节点后,增加了源节点到中继节点、中继节点到目的节点的通信信道,使得信息的传输、交付机制变得复杂,因而通信的保密性问题也更加复杂。

第三,信道问题。在现有的协作通信研究中,对信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平坦衰落信道,而现实条件下的信道条件异常复杂,这方面的研究依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4 协作通信技术展望

在现有的无线通信系统中,通常以源节点和目的节点之间直接进行信息传输来设计和实现。协作通信将从根本上改变这一传统的信息传输模式,为未来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并将彻底改变现有的无线通信系统构架。现阶段,协作通信技术在蜂窝移动通信中、无线局域网、Ad Hoc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无线Mesh网络等中均已应用,并将成为未来无线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绿色通信和节能减排是未来无线通信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此背景下,协作通信如何选择合适的中继节点以减少干扰,如何优化功率分配以降低功率消耗并提高网络性能将成为以后研究的热点问题。参考文献:

[1] 西蒙赫金.现代无线通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7.

[2] MARTINEZ S A,M0LINA G P J M, EGE A L E,et al. An accurate radio channel model for wireless sensot networks simulation[J].Journal of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s,2005,7(4):16.

[3] BOLCSKEI H.MIMOOFDM wireless systems: basics, perspectives, and challenges[J].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2006, 13(4):3137.

[4] SENDONARIS A, ERKIP E, AAZHANG B. User cooperation diversity, part I: system description[J].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2003,51(11):19271938.

[5] LANEMAN J N, TSE D N C, WORNELL G W. Cooperative diversity in wireless networks: efficient protocols and outage behavior[J]. 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 2004, 50(12): 30623080.

[6] MUELEN E C. Survey of multiway channels in information theory:19611976[J]. 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 1977, 23(1): 137.

[7] NOSRATINIA A, HUNTER T E, HUNTER A H. 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 in wireless networks[J]. 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2004, 42(10).7480.

[8] SIKKI M H, UYSAL A, AHMED M.Performance analysis of incrementalbestrelay amplifyandforward technique[C]//IEEE Global Telecommunications Conference.Waterloo:IEEE,2009:14.

[9] SIKKI M H, UYSAL A.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incrementalrelay selection decodeandforward technique[EB/OL].[20120910]. http://ieeexplore.ieee.org/stamp/stamp.jsp?tp=&arnumber=5425898.

[10] 刘威鑫,张忠培,李少谦,等.协同分集AF与DF比较[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7,36(5):911914.

[11] COVER T, GAMAL A E. Capacity theorems for the relay channel[J]. 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 1979, 25(5): 57258.

[12] REZNIK A, KULKARNI S R, VERDU S. Degraded gaussian multirelay channel: capacity and optimal power allocation[J]. 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 2004, 50(12): 30373046.

[13] GASTPAR M, VETTERLI M. On the capacity of large gaussian relay networks[J]. 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 2005, 51(3): 765779

[14] 张源, 高西奇. 三节点无线高斯中继信道容量分析[J]. 通信学报,2006, 27(7).127134.

[15] SENDONARIS A, ERKIP E, AAZHANG B. Increasing uplink capacity via user cooperation diversity[EB/OL]. (19980825)[20120919]. http://ieeexplore.ieee.org/stamp/stamp.jsp?tp=&arnumber=708750.

[16] HUNTER T E, NOSRATINIA A. Cooperation diversity through coding proceedings[C]// 2002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formation Theory.Lausanne:IEEE,2002:220.

[17] JANANI M., HEDAYAT A., HUNTER T E, et al. Coded cooper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pacetime transmission and iterative decoding[J]. 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 Processing, 2004, 52(2): 362371.

[18] HUNTER T E, NOSRATINIA A. Diversity through coded cooperation[J]. 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2006, 5(2): 283289.

[19] HUNTER T E, NOSRATINIA A. Distributed protocols for user cooperation in multiuser wireless networks[J]. 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2004(6):37883792.

[20] HASNA M O, AlOUINI M S. Endtoend performance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with relays over Rayleighfading channels[J]. 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2003, 2(6): 11261131.

[21] HWANG K S, KO Y C, AlOUINI M S.Outage probability of cooperative diversity systems with opportunistic relaying based on decodeandforward[J].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2008,7(12):51005107.

[22] MAAREF A, AISS A. Closedform expressions for the outage and ergodic Shannon capacity of MIMO MRC system[J].IEEE Trans Communications, 2005,53(7):10921095.

[23] HASNA M O, ALOUINI M.Performance analysis of twohop relayed transmissions over rayleigh fading channels[C]//IEEE.Proc.55m Vehicular Technology Conference.Alabama:IEEE,2002, 8(4):13451349.

[24] YONGHUI L, VUCETIC B, ZHENDONG Z, et al. Distributed adaptive power allocation for wireless relay networks[J]. 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2007, 6(3): 948958.

[25] VERONESI D,BENVENUTO N. Minimum sumpower design of a cooperative system using the decede and forward protocol[C]∥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 Signal Processing, 2007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Singapore: IEEE Press ,2007:15.

[26] PESSCOSLIDO L, BARBAROSSA S. On the optimal relay location and power allocation in a virtual array system with minimum overall outage probability[C]//SPAWC 2007.Helsinki:IEEE Press,2007:15.

[27] 啜钢,温小军,张路. 多协作中继系统的最优功率分配[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9, 32(3):1114.

[28] HASNA M O , ALOUINI. Optimal power allocation for relayed transmissions over rayleigh fading channe[C]//Proc.57th IEEE Vehicular Technology Conf. Jeju island:IEEE,2003:24612465.

[29] SU W F, SADEK A K,LIU K J R.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s in wireless networks: performance analysis and optimum power allocation[J].Wireless Personal Comm., 2008,44(2):181217.

[30] YATES M. Cooperative multihop broadcast for wireless networks[J].IEEE J. Selected Areas in Comm.,2004,22(6):10801088.

[31] ZHU Han, LIU K J R. Distributed relay selection and power control for multiuser 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 networks using Stackelberg game[J]. IEEE Trans. Mobile Compute,2009,8(7): 975990.

[32] ZHU Han,CHIANG M,POOR H V.Auctionbased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s[J].IEEE J.Sel.Areas Commnication,2008,26(7):12261237.

智能协作技术交通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所谓物联网, 是指万物相连的网络, 并可将其以距离分为短距离通信网络以及长距离通信网络。其中, 短距离通信网络是以蓝牙或者WIFI技术为主要手段, 长距离通信网络以蜂窝通信网络为主要技术手段, 其涵盖2G、3G、4G等。而物联网技术在交通行业的应用较为广泛, 且具备智能化以及多样性等特点, 近年来以逐渐变为交通行业不可或缺的部分, 尤其在交通信息服务、车联网等部分起到重要作用。智能交通行业作为全新的领域, 其与物联网技术的融合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同时也会获得更大的市场价值。

一物联网技术在智能交通中功能的构建

物联网的技术框架属于三层架构体系, 具体微分“云、管、端”三类, 所谓云, 是指各类云平台, 端是指终端设备, 管是指通信管道, 以通信协议为基础实现二者的数据传输。物联网应用阶段, 终端可以实现信息采集功能, 而管实现信息输送功能, 云提供强大的计算功能以及对相关数据的处理功能。本文将物联网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概括为以下几类:

(1) 公共交通监控系统

所谓公共交通监控系统, 其目的在于强化对交通工具的管理, 属于典型的三层架构体系, 而车辆中所携带的信息终端则可以通过GPS等渠道了解车辆的行驶速度以及所在地理位置, 从而给予群众最优的路径选择, 避免耗费不必要的时间。在管侧则是通过蜂窝移动通信网络, 将所获取的数据传输给终端并与用户进行信息共享。未来的智能交通领域, V2X车际网技术可以将公共交通车辆纳入智能交通, 并通过识别不同车辆的运行信息来实现车辆之间的信息交换, 进而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 同时便于公交车辆出行。在云侧则是安置公共交通监控管理平台, 旨在收集信息、发送信息、确定车辆位置、调控车辆并管理行车速度等。

(2) 智能交通信息综合管理系统

此系统通过监控交通基础设施的状态以及附近车辆信息, 同时掌握附近设施与车辆的信息交换, 从而获取车辆的全部信息、周边路况信息以及基础设施信息。获取上述信息后能提升车辆与基础设施的协同性, 进而实现降低车辆等待红绿灯的时间, 及时发布附近的施工信息, 提醒行人过马路, ETC收费等功能, 从而达到自动化管理的目标, 不仅有效加强交通运行效率, 防止交通堵塞等问题, 同时有效减少交通事故, 保证群众出行安全。如今, 交通系统已经与V2X车际网技术以及5G蜂窝网络技术相结合, 其中, 5G技术的信息传送速度已高达毫秒级别, 能够加强对通行车辆的保护力度, 同时, 5G网络的信息传输峰值速度高达20 Gbit/s, 连接数密度能够达到100万个/km, 远远超过用户以及周边设施的需求。

(3) 个人车载娱乐系统

娱乐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车载娱乐系统的出现引领交通领域的发展趋势, 在中国的汽车日益增多的背景下, 此系统变得更加重要。如今, 车载系统的功能更加多样化, 涵盖定位、电脑、通信、广播、救援等。而物联网技术的加入使得车载系统能够融合4G网络。甚至在未来与5G网络相结合。满足用户的在线导航、路况信息收集、在线看视频等需求, 提升体验感。

(4) 无人驾驶系统

二十一世纪, 无人驾驶系统已经成为交通领域最新的技术之一, 但是现有的无人驾驶技术并不成熟, 绝大部分汽车依然处于0级或者1级的水准。根据调查得知, 无人驾驶系统难以突破的重要因素在于网络, 这是由于它也需要云平台提供强大的计算能力和存储资源。由于该系统需要庞大的数据量, 因此必须具备先进的网络支持, 包括高速贷款以及低延时等功能, 所有现有的4G网络难以满足无人驾驶系统的运行, 这也就要求新一代物联网5G技术以及车际网技术来进行支撑。

二物联网技术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

(1) 在智能交通体系中的应用

智能交通体系的创建可以实现有序疏导车辆的功能, 然后针对形式路径展开科学规划, 同时还可以采用虚拟交通灯智能化控制交通信号, 采集不同路段的交通信息, 提升基础设施与车辆的内在联系, 最后通过智能交通平台实现更佳的交通信息化服务。

蜂窝网络作为车际网技术在智能交通体系的基础, 可以针对现有网络基础设置反复使用, 运营商不再需要安置道路测量仪器等。LTE-V2X的出现能够妥善解决交通系统内部存在的传感共享问题, 有效增强探测系统的作用范围, 进而辅助驾驶员解决交通状况。此外, 物联网技术能够减轻交管部门的劳动量, 为其提供较好的应对措施, 加强对交通事故的管理力度以及效率。

(2) 在车联网中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包括V2X车际网技术、车辆动静态身份信息几何以及行车路径优化。首先, V2X车际网技术可以实现车辆之间。车辆与基础设施之间、车间与行人之间的信息交换, 可以有效加快车辆运行信息的采集效率, 同时实现在所有情况下的动态监管, 将自动与手动两种驾驶模式相融合。其次, 在通行车辆内部放置电子仪器, 实现车辆运动状态信息与静态身份信息的有效融合, 提高相关部门对交通系统的管理效率。最后, 通过部分子系统选择最佳的出行路径, 先针对目标车辆进行定位, 然后将预计目的地录入相应系统, 此时的智能系统可以及时提供对应的交通信息, 车辆内部的显示屏会呈现给驾驶员前方的交通信息图像, 同时通过箭头标记处最佳路线, 给予驾驶员便利。此外, 上述措施还能有效减少交通堵塞的可能性, 提高群众出行效率。

结束语

综上所述, 物联网技术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高新技术之一, 其与智能交通系统的结合可以创造出智能交通时代, 利用V2X车际网技术以及5G技术将交通基础设施、互联网、交通平台以及车辆完美结合, 提升交通系统组成的内在联系, 进而加强交通的管控力度以及效率。本文认为, 物联网技术在未来会打造出车联网以及智能交通两种全新的模式, 不仅节约资源, 保护城市环境, 同时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共赢目标。

摘要:物联网技术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高新技术之一, 在智能交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简要讲述物联网技术在智能交通中功能的构建以及物联网技术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 以期加强物联网技术的研发, 促进智能交通时代的到来, 为群众出行提供便利, 降低污染。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智能交通,交通

参考文献

[1] 吴锡昭, 周龙君, 陈晓芬.智能交通中3S、物联网技术集成应用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6 (07)

[2] 王筱芳.物联网技术在兰州市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甘肃科.2015 (17)

智能协作技术交通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智能电网:智能抄表技术:应用优势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智能抄表技术在我国南方电网中运用普遍,有效的提升了电力系统抄核收工作的效率。传统人工抄表不能满足时代多样化的电力营销以及用户体验需求。当下的智能技术发展,让抄核收工作效率提升,同时减少人力资源消耗,有助于供电企业自身内部的人力资源结构调整优化,联合多种智能技术与互联网技术,有效的提升供电企业运营效率,提升社会影响力。

1智能電网中智能抄表技术的应用的优势

首先,传统人工抄表技术不仅工作效率低,同时不能实时动态的反馈用电信息。此外,人工抄表中会因为多种因素导致抄表数据的偏差,由此影响电力企业经济利益。人工操作容易出现漏抄与差错,容易引发用户与企业之间的纠纷矛盾。

其次,人工抄表技术因为无法及时动态反馈信息,客户在咨询信息情况时,客服工作人员不能及时有效的反馈情况,用户的体验相对较差。而由于智能抄表技术与有关智能系统技术的联合运用,有助于整个电力系统数据功能的多样化,满足人们的多样化诉求,让信息数据及时有效的互动。其中智能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快速准确的反应数据情况,比人工抄表的误差更小,速度更快。通过互联网、智能技术的结合,有助于供电企业各种功能的优化,甚至方便电力营销工作的便捷开展。智能技术可以方便远程管理,提升管理技术与效果。

其三,由于信息集中式管理,可以有效的掌握大量信息,对电力系统电力数据与运营管理情况实现更大程度的了解管控,有便于更大方向的角色以及更细化的客户管理需求。这种信息的反馈更为及时全面,为工作人员的开展提供保障。由于集中式的信息管理,可以有效的掌握区域内的用电高峰与低谷,以及其他更为细致的用电情况。这种信息数据的汇总,通.过大数据处理分析技术的分析处理,可以让数据本身具有更强的功能性与价值,让电力数据信息实现传统数据分散状态下无法达到的精确定位与特点掌握,这种数据情况可以有助于电力营销工作的开展,甚至为有关电力行业发展研究提供信息支持”。

其四,可以动态监督了解用户用电情况,通过历史情况的对比,配合智能技术监督,有效的汇总异常用电用户,为日常线路与智能电表等维护管理工作提供更好工作支持。而传统个人工管理相对效率低,用工成本高,管理不及时,管理水平更低。

2智能抄表技术应用分析

2.1远程无线智能技术

远程无线智能技术可以有效的实现供电企业所需要的智能抄核收效果,其中包括无线通信技术、电子信息传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由此来达到远程控制的作用。可以有效的监控用户用电情况,及时的为电费计算反馈提供依据。同时可以有效的远程控制电流数据与用电信息等。该方式操作便捷,快速灵活,日常技术维护较为方便,可以有效全面的监督控制用户的状况,保持动态持续的用电情况监督管理。但是这种远程无线技术也容易受到通信信号强弱与企业内部系统管理情况而受到波动。因此,需要做好有关技术层面的管控,保证运营性能的稳定。

2.2预付智能卡智能抄表技术

在部分用户中,开展智能电力IC预付卡的使用状况。该卡中有对应的电费与用户信息情况,可以通过该技术来了解用户用电情况,可以通过该智能卡来实现电费缴纳,同时做好用电的控制。由于采用预付机制,由此余额不足则会停止供电,提升了用户及时缴费的积极性。这种方式可以有效的规避用户用电欠费问题,对电力系统电费收缴提供一定辅助,降低由此引发的经济损害。该技术也会有自身的局限性,IC卡本身也会因为干扰问题导致信息传输偏差,会有电磁兼容等情况,由此影响有关数据,进而导致错误的信息汇总报告。

2.3载波自动抄表技术

载波自动抄表技术主要通过电力线路来实现信息传输反应的载体,由此来达到调控数据的目的。该技术的优势在于电力用户的电力信息数据传输更为便捷,无需专门依托特定的数据传输线路,降低了施工与设备运行成本。但是这个技术一般集中运用在用电较为集中的城区中,如果采用低压电传输则可能导致电力脉冲、无线信号与电磁干扰等,由此导致数据传输的丢失与差错。该技术需要有更强的电网通信抗干扰功能,但是这种抗干扰能力的提升会加大电网运营的经费投入,由此导致运营成本提升,经济利益角度考虑存在局限性。

3智能电网中智能抄表技术的应用发展考虑

智能抄表技术发展会不断的发展进步,其发展与当下智能技术潮流有密切关系。智能抄表技术不是单独的存在于智能电网运作中,而是通过其他所有抄核收系统一体化来实现其自身的价值。这种智能系统技术是达到当下所流行的万物互联的基础,可以有效的将所有有效且有价值的数据信息做集中性的管理,从而寻找信息的规律与问题,为后续的电力工作发展提供参考。对于电力企业而言,要运用好智能抄表技术来发展企业的整体能力,但是也需要考虑到信息安全的重要性。智能技术当下的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除了要扩展智能技术的范围与当下有限的功能,还需要考虑整个技术的安全性。尽可能的加大对技术团队的投入,保证整个技术实现从设备、线路、通信信号等各环节有专业的团队支持,减少差错问题。一旦这种技术问题出现差错,可能会面对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与社会负面影响。

在智能抄表技术的开展中,虽然智能技术解决了传统人工抄表的人力所需,但是所节约的人力资源与经费资源,需要更好的投入到技术升级换代,有效的满足时代发展所需,而不能停留在传统滞后的阶段。要定期的做好智能电表以及有关智能设备的更新换代,做好日常的维护管理,让这种远程管理的技术发挥更好的效果,确保细节与整体的安全。

在未来的发展中,万物互联会发展成为更极致智能的状态,甚至会进一步的减少当下人力消耗。甚至在工作效率上会更为迅速,甚至在5G时代的到来都会更大的方便当下的通讯技术效果,由此来为智能抄表技术实现更为快速准确的信息传递。而随着智能技术的不断升级,其可能出现的技术功能与效果也会不断的丰富,可能超越当下我们可以想象到的工作状态。也可能到时候一个工作人员就可以监管所有片区的电力信息操作情况,更多操作层面的内容由智能技术实现,人力主要做好监督观察依据细节的调控。甚至在调控方面,也可以超越当下我们有形的设备局限,实现更为便捷虚拟的操作方式。所有工作人员的操作设备也会更为智能多功能化,用户的体验会进一步提升。甚至在客服服务上,可以根据智能抄表技术的数据支持来更真实的模拟人工客服的服务水平,帮助用户咨询有关电力问题。这种信息的反馈速度甚至要快于人工操作的速度,甚至会减少人工咨询服务工作的误差。其原因在于智能抄表技术以及其他智能抄核收技术与智能系统结合,反应速度比人工大脑反应与手工操作更为迅速,由此让用户得到更为及时快速的反馈感受,信息的反馈更为细致全面,用户体验感受更高。

4结束语

智能电网需要智能抄表技术等智能技术来实现其智能化管理,提升工作效率。在降低人工操作消耗的同时,也需要注重日常维护管理的优化,有效的促使工作的优化,提升用户更好的体验,提升企业自身的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刘振亚.智能电网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2]李东升,向保林.电力抄表核算业务智能化应用[J].中国集体经济,2013(33):90-91.

[3]谭丹,田仲平,张文涛.浅析NB一IoT技术和LoRa技术在智能抄表中的应用[J].物联网技术,2018,8(4):76-78,81.

智能协作技术交通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智能制造;机械设计;技术;

1 智能制造的特性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自动化技术逐步走向成熟,微处理器、逻辑编译与控制器等设备开始在制造业企业中获得普遍应用,为了进一步强化企业生产效能,提升劳动生产率与企业的利润率,主动将智能化控制技術与信息化设备结合,建立低耗能生产方式,降低人力资源消耗量的全新发展路径。在制造业的部分生产环节中,智能化生产模式能够替代普通技术工人参与劳动,在个别生产加工工艺较为复杂的领域,逐步形成了人机一体化的作业模式,这一先进的生产模式可汇聚不同岗位上的技术工人所具备的实践经验,后台操作人员可基于数字化管理模型与基本的工业理论,对技术设备施加集成管理与适时调节,发现导致生产率下降的不明原因,找出影响加工效率与产品生产质量的工艺缺陷与纰漏,提升制造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减少使用成本较高的人工劳动力,提升现代化工业生产模式的自动化水平,做好应对科技变革与社会环境变化的准备。智能制造模式具备独立性特征,可弥补传统制造模式的不足,针对各类原材料独立进行自动化加工作业,工作效率高于人工生产模式,可应对来自不同领域的困难与挑战,自动维护核心部件与机械设备,可支持人机协同操作,完成对加工精度要求较高的产品生产活动,单一的人工操作模式无法完成较为复杂的零部件加工活动,计算机系统能够在微观层面控制自动化加工组件的工作方式,在虚拟化数据平台上对具体的生产操作流程进行仿真化模拟,对产品的质量、使用效能进行预测分析。

2 智能制造时代机械设计技术

2.1 控制全局设计实现技术的综合性应用

快速发展的自动化技术改变了工业品的生产方式,是科学技术层面的跨越式发展,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各种智能制造技术的综合应用,工作人员首先要正确使用智能技术,并充分学习相关智能技术的知识,开展积极的智能技术应用制造设备,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实现满足设备制造基本技术需求。此外,为了设计出能够满足专业设计师的理念,一定还要充分学会灵活应用各种智能技术。智能系统设备在运行管理过程中主要就是依靠预先设置的系统运行管理参数及系统设定操作流程进行操作,全面设计分析应用系统性能,合理发挥应用系统智能性,运行管理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国家科学信息技术的运行标准以及操作运行规范。

2.2 积极引入创新设计思维

当前由于我国各级政府部门持续不断加大对科教研发的力度,相关领域的资金投入占教育 GDP 的比重逐年提高,呈现出快速的增长态势,使得当前我国教育科学高新技术水平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在此背景下,我国地方政府积极主动倡导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政策理念。对于工业智能机械装备制造来说,应当大力推广引入工业创新技术思维,只有这样才能尽快完成更为先进和更加现代化的工业智能机械技术的研发应用工作。在长期理论研究结合实际工作的基础上,实现我国智能机械装备制造企业设计管理方法的不断创新、优化和不断完善。整合多个领域的专业性技术,实现智能制造领域设备、生产方式、管理系统的统一。

2.3 加大机械设计技术优化的力度

对比很多发达国家,国内的工业机械设计相关行业技术表现出一定的落后性,所以机械设计行业技术仍然存在诸多缺陷与技术不足,为了避免出现对国外设计技术的过度重视和依赖,需要根据具体的机械设计技术项目实施情况,实现国外技术应用资源的有效交叉整合,使得国内机械设计技术能够获得良好的应用推广效果。具体来说:一方面,有关企业机械设计管理工作人员首先应该根据掌握的相关企业机械设计基本原理和技术知识,以具体的实际状况作为主要参考评价因素,形成较为健全的设计分析管理制度,体现和突出企业管理工作的灵活优势,达到减少企业经济生产成本的管理目的。另一方面,进行工业机械设计技术管理优化的操作过程中,需要从工业机械制造产品的设计质量、性能等各个环节入手并加以科学管理和严格控制,紧密结合目前市场当中不断出现的全新机械设计管理技术与全新生产管理模式,不断改进和完善工业机械设计管理技术,促使工业机械设计的操作步骤更加灵活,体现和突出工业智能化的基本特征。

2.4 智能制造背景下对资源进行分类

在运用智能化的手段对其进行设计研究的过程中,所制造的产品和技术应用之间有一种不可分离的关系。首先,智能控制系统是一种能够准确地识别和运用到各种产品的设计工艺和方法,按照现阶段实际使用的大量数据信息来模仿正常生产工艺流程,并逐步建立起以“机械制造”为主要核心的人力资源共享服务平台。该自动控制器中内置有一个分别具备产品自动化过程机械化和产品质量识别的控制系统,可以把大量的产品数据直接自动放入并传送到整个生产链中,并按照对供应商所需的要求,客户提出的质量批次和产品规格对其产品运行管理情况及时进行数据分析。一旦工程机械设备终端出现了某些问题,信号处理传感器和信号检测设备终端就可能会认为应该自动地向其发出工程机械设备预警,指示灯经过转变后成为了一种红色的运动状态,这便充分表明了工程机械设备的基本解决设计方案已经能够与其他机械生产工艺基本状况相适应,亟待一些专业的工程机械装备设计师们对其进行重新再造。其次,电子机械自动化控制模块,使用户能够实时地分析和评估产品的质量,将一些采样者所收集得到的数据送入监测管理系统中,并按照数据信息的集成特点对机械在工艺和操作上的运行速率进行全面检验,同时还可以模拟和计算出各个工艺的操作流程,并准确地判断其运行的状态。最后,智能化的机械制造体系在设计和选取所需要的材料时,我们应该优先考虑材料的重复利用率,并且在合理的环境下对各种产品的生产周期数据进行合理的计算,确保资源划分的科学性。

2.5 引进智能化技术手段

在我国的机械设计中,智能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中:首先,机械设计师们应该从整体角度去综合地考虑和突破各种机械产品的整体综合功能,并将这些智能化的技术深深地渗透到机械产品研发和生产的各项步骤当中。举例来说,智能化的系统是按照每位工作人员所输入的指令对软件进行分析和操作,并且正确地选择最恰当的设计方案。以“系统的启动程序”为设计核心,设计师们应该按照智能化平台的标准要求来对每一款产品的性能都进行科学地测定,并对这些数据的可执行性和效果进行监测。一旦系统在设计过程中发生任何错误,应根据原材料的使用情况和需求来决定是否改变制造方式,以达到对智能系统结构的优化。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制造业发展中,以数控系统为核心,设计并应用机器人群控智能制造系统,实现智能运输是实现产品智能制造的有益探索。为了不断提高我国机械设计的水平,相关设计部门需要重视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和分析,并借助智能化技术手段,来提高机械制造设计的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 冯振华,胡延鹤.探究智能制造时代机械设计技术的几点研究[J].内燃机与配件,2019(11):218-219.

[2] 黄少华.智能制造时代背景下机械设计技术问题及措施研究[J].世界有色金属,2020(01):200,203.

[3] 吕光.关于智能制造时代机械设计技术的几点探讨[J].经营者,2019,033(009):138-140.

[4] 孙柏林.未来智能装备制造业发展趋势述评[J].自动化仪表,2020,34(01):111-115.

上一篇:中职学生多元智能理论论文范文下一篇:施工组织设计优化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