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投资模型研究论文范文

2024-07-14

证券投资模型研究论文范文第1篇

一、最优投资组合的构建过程

最优投资组合模型的构建过程主要分为3步:第一, 要科学界定证券范围, 挑选那些符合投资者需要的资产类型。常见的有股票、债券等。近年来, 也有部分投资者选择国际股票、货币市场工具等具有全球性质的资产类型。总体来说, 无论选择哪一种投资产品, 都应当明确投资范围, 避免一味增加投资, 超出投资者自身的承受范围;第二, 投资者对于自身选择的投资类型, 要合理预估回报率的期望值, 以及需要承担的风险。特别是对于同时投资多个证券的投资者, 还要形成投资组合, 提高证券的质量;第三, 实现投资最优化, 投资者既要考虑某一种资产类型的“风险-回报率”特性, 还要整体分析, 判断投资组合的整体特性, 在这一过程中可以考虑使用马考维茨模型, 进行辅助分析。

二、最优投资组合的管理要求

金融证券市场的投资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基于这一特点, 投资者在实际选择投资类型和进行投资组合时, 必须要了解不同证券投资类型的特点, 并通过对资源的科学配置, 才能将投资风险降到最低, 在瞬息万变的证券市场中, 取得最优投资效益。最优投资组合的管理要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其一是成本管理, 特别是在投资初期阶段, 或是小规模投资者, 需要解了自身实际情况, 预先确定一个可接受的成本浮动范围, 将实际投资额控制在范围内, 可以提高投资成本的控制能力;其二是收益管理。金融证券市场投资的根本目的是获得收益, 但是结合以往投资经验可知, 实际投资中可能影响最终收益的因素较多。在这种情况下, 就需要给投资组合设置一个“收益轨迹”, 明确组合投资各个阶段取得收益的情况, 实现对收益的动态和高效管理;其三是风险管理角度, 投资者选择组合投资的初衷在于, 实现高收益和低风险的平衡, 及收益最大化。做好风险管理和有效防控就显得十分必要。投资组合模型能够借助于大量数据分析, 将风险进行分级, 对于不同等级的风险, 分别采取相应的管控措施。

三、M-V投资组合模型的类型

(一) 单阶段M-V投资组合模型

由于风险的客观存在性和不确定性, 理论上来说最小风险投资组合是不存在, 而单阶段M-V投资组合模型的价值在于, 将收益和风险进行重新评估, 结合投资者的实际情况, 在两者之间做出一个最优选择。根据马考维茨的观点, 假设金融证券市场中多数投资者都属于“风险厌恶者”, 那么实际投资中, 应当优先考虑风险控制, 然后在此基础上上确定投资收益。基于这一推论的最小风险组合投资模型如公式 (1) 所示。

带入计算后可得最优投资组合的值为:

(二) 双阶段M-V投资组合模型

单阶段虽然将收益和风险同时作为金融证券市场投资的两方面重要因素, 但是在实际确定最优投资组合时, 还是将其中一项作为优先考虑的对象。并不能完全排除干扰影响, 双阶段M-V投资组合模型则是在单阶段模型基础上进行优化后得到的, 更加适用于确定投资组合的最优方案。计算模型的公式如 (2) 所示:

四、最优投资模型的选择

(一) 确定时域的M-V最优投资组合

在实际生活中, 对于消费者来说, 一般情况下他们的固定消费基本上是不变的, 这与他们的收入有很大的关系。由此确定的函数关系数我们称之为固定消费模式。确定时域的M-V最优投资组合模型, 原理就是结合投资者的消费能力和投资需求, 计算出最优投资组合方案。

(二) 随机时域的M-V最优投资组合

关于离散时间市场状态下随机时域的均值—方差模型, 设投资者从0时刻进入市场进行投资, 其初始财富为, 计划进行各阶段的投资, 市场上有中证券, 其中1中无风险证券, 中风险证券。投资者在随机时域[0, T]内, 使最终利益的期望最大, 风险最小。

五、结语

金融证券市场的成熟发展, 也带动了相关投资理论的不断优化。以往常用的“均值-方差”投资组合由于不能正确反映金融证券市场变动下的投资需求, 逐渐被投资者所淘汰。文本提出的M-V最优投资组合, 是基于数理金融学提出的, 能够在风险和收益之间进行平衡的投资指导模型, 它能够结合投资者的本金量、可承受风险以及收益期望等多种因素, 进行计算并得出最优解, 为投资者进行合理投资提供了帮助。

摘要:理性投资者总是希望在最小风险下获得更高的收益水平。金融证券市场的最优化投资理论, 就是探讨在复杂多变的金融市场环境下, 如何做出最优投资决策, 达到效用极大化目标。以往研究中, 虽然也提出了一些组合投资理论, 但是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例如“均值-方差投资组合”理论, 只适用于金融证券市场相对稳定的情况下, 实际参考价值有限。本文基于数理金融学的相关知识, 提出了M-V最优组合投资模型, 并通过具体分析, 就该模型的实际应用效果展开了简单分析。

关键词:金融证券市场,最优投资,M-V模型

参考文献

[1] 邵文俊, 赵帅, 李健, 等.金融证券市场中最优投资组合与模型选择问题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 2016 (30) .

证券投资模型研究论文范文第2篇

这是一个非线性规划问题。当σ0取不同的值时, 就可以得到不同的投资组合和预期收益, 所有这些由点 (E, σ) 形成的曲线, 就称为该投资组合的有效前沿。Merton给出了该模型的有效前沿的解析形式。基于该模型的推广和完善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寻找更加合理、有效的市场风险度量形式;二是考虑实际金融环境所遇到的各种摩擦。

首先, 投资者对风险的含义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收益的不确定就是风险, 也有人认为只有未来的收益低于预期收益时才存在风险。对于风险的定义不同, 则度量风险的依据也就不同, 因此不同的风险形式就一直在提出。其次, 现实市场中考虑的摩擦主要有以下一些:各种形式的交易费, 包括比例交易费、固定交易费、凸交易费、非凸交易费, 交易税, 不同借贷利率, 最小交易单位, 股利, 买卖价差, 市场结清等。

2 考虑到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 在建立模型之前, 需要对所涉及的问题进行适当的假设和说明

首先, 假设M是一笔数额相当大的资金可以用作一个时期的投资, 具体问题中又已知当购买额不超过给定值iu时, 交易费按购买iu计算 (不买当然无须付费) 。不难推算出, 在M相当大的情况下, iu的作用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其次, 需要确定对于资产的收益和风险的度量。最后, 还需要基于实际的交易实践进行一些假设。

基本假设的归纳总结如下。

(1) 资本市场是无障碍的, 也就是说资产的交易数量不限, 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财力在市场上按照市场价格购买任何一种资产。

(2) 一项资产的平均收益率, 指在一个投资周期内各种可能的收益值在总投资中所占的百分比的统计平均。单项资产的收益用该项资产的平均收益率来衡量, 由若干项资产组成的资产组合的收益用该资产组合的各项资产的平均收益率的权重平均来表示。

(3) 一项资产的风险损失率, 指在一个投资周期内资产在发生风险时最大可能的损失在总投资中所占的百分比。单项资产的风险用该项资产的风险损失率来衡量, 由若干项资产组成的资产组合的风险用该资产组合的各项资产中最大的一个风险来衡量。

(4) 投资者按照自己对投资本身具有的期望收益和风险程度的估计做出投资决策。

(5) 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时坚持“利益最大化原则”。给定一定的风险水平, 投资者将选择期望收益最高的资产或者资产组合。给定一定的期望收益, 投资者将选择风险最低的资产或者资产组合。

(6) 投资者只能按照市场价格买入或者卖出资产, 并且这一买卖行为不会对资产的价格产生影响。

3 根据前面的假设, 可以判断如果购买金额为ix的资产iS所需的交易费用ci (xi) 是一个分段函数, 形式如下

若存入银行的资金额为x0, 显然有c0 (x0) =0。在资金总额M相当大的情况下, 就有µiM?ui, 此时iu的作用可以忽略不计。因此, 在建立模型的过程中, 有关交易费用的部分将更加明了。

假设占资金M中比例为µi的部分, 用来购买资产Si (i=0, 1, ..., n) , 于是购买资产Si的资金为iµM, 购买资产Si需要付的交易费用为µiMpi。另外, 显然有

因此, 购买资产Si的净收益为

购买资产Si的风险, 在数理上可以表示为

于是, 由若干种风险资产构成的风险资产投资组合的总体净收益记为B, 对应的总体风险记为β, 如果将钱存入银行既无交易费又无风险 (q0=0, p0=0) , 因此

那么, 在存在无风险资产的情况下, 资产组合投资决策函数为

这两个函数具有一般性, 但是计算起来会很复杂。

于是, 建立该问题的数学规划模型, 其实质上是一个双目标的优化问题

4

对于双目标函数规划模型, 可以通过分别对两个目标函数加载权重系数的方法将双目标规划模型转化为单目标规划模型, 其一般的解法可以采用网格搜索法。但是, 在投资种类较多的情况下, 该模型的求解比较复杂, 为此需要在该模型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地简化

摘要:一般情况下, 收益高的投资工具, 其风险也大, 而风险相对较小的投资工具其收益较低。金融投资的风险是指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 由于种种不确定因素, 影响着其未来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背离的可能性及背离的幅度。因此, 如何做出最佳投资选择, 实现投资者的效用极大化的目标是投资决策分析研究的一个关键。

关键词:Markwitz模型,非线性规划,投资组合,双目标函数规划模型

参考文献

[1] 刘嘉焜, 王公恕.应用随机过程/科学版研究生教学丛书[M].科学出版社, 2004:97~134.

[2] 胡毓达.实用多目标最优化[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1990.

证券投资模型研究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物理模型 建模能力 创造性思维

物理模型是解决抽象问题的重要手段,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由于学生理解能力欠缺,以及对知识的总结归纳能力不足,很多抽象问题难以理解透彻。在物理教学中需要合理构建物理模型,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物理模型是学习科学方法、提高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仅要运用好物理模型,还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建模能力。

1.物理模型的定义和作用

1.1物理模型的定义

物理模型简单地说就是描述对象系统“如何做”、“如何实现”的物理过程,中学物理模型一般分为物质模型、状态模型、过程模型。如力学中的质点、弹性小球、匀强磁场等都算物质模型;而原子所处的基态、激发态则属于状态模型;再如匀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等属于过程模型。总的来说中学接触到的物理模型都有高度的抽象性、科学性和假定性,其目的就是方便学生加深对物理现象的理解。

1.2物理模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物理模型的作用在于化繁为简,高中物理教学中有些知识难以理解,构建物理模型是解决这类问题的重要途径。物理模型是对原物本质上的一种比较理想化的假定,这个假定和抽象概括的过程十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总结归纳能力。如学生学习物体运动轨迹这节知识时,必须将相应的物体根据实际情况构建合理的物理模型。如炮弹运动轨迹中,炮弹就可以理想化为质点,火车通过短隧道时,火车就不能作为质点。这就需要学生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归纳总结,这一过程是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提高物理实际操作能力的过程。物理模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不但起到方便理解的运用,更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

2.物理模型在实际教学中的构建

2.1归纳法构建物理模型

归纳法构建物理模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大量的物理定理、定律都是由实验数据中归纳出来的,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可以运用归纳法构建物理模型。如质点运动中,在进行实际测量的基础上分析实验数据,归纳总结常常能够得到理想化物理模型。质点运动中有很多物理模型,质点本身就是一种物理模型,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总结归纳能够得到理想化的物理模型,以便解决实际问题。归纳法构建物理模型的关键在于运用实际拥有的实验数据和经验规律,在此基础上合理构建物理模型,这样才能运用这种建模方法。

2.2抽象法构建物理模型

物理学上研究问题时常常采用“简化”或者“理想化”,将实际问题进行抽象化处理,构建理想化的“物理模型”正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如电场、磁场这章节知识中,磁场和电场都是肉眼无法看到的,可并不说明它就不存在,如何表示呢?就需要进行抽象化概括描述,只有这样才能解释一些物理现象,达到教学目的。再如匀强电场的构建就需要进行抽象化处理,只有这样才能表示出这种实际不可视可是又真实存在的东西。抽象化构建物理模型作为物理建模中的一种重要方法,需要加深理解和体会,只有这样才能熟练掌握抽象化构建物理模型的技巧。

2.3高中物理建模的拓展性延伸

高中物理建模的本质应该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应对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物理建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高中物理建模中要注重建模的拓展性延伸,培养学生的自主建模能力。起初可能教师更多的是通过物理模型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可是物理模型应该更多地让学生和教师一起构建,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提高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这才是高中物理建模的真正作用。在高中教学中要采取合理的方式进行启发式教育。如对原子结构的探索过程,从最初的“枣糕”模型到后来的“核式”结构模型再到后来的“轨道量子化”模型,就是一个探索过程。学生应该更多地体会这种探索方法,学习这种探索方法,甚至可以说培养这种探索能力。

3.结语

高中物理教学中物理模型的构建关系到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生创新性思维模式的建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强化对物理模型的运用,同时多进行一些物理模型的构建,让学生多进行独立思考,培养创造性。这样才能真正运用好物理模型,提高学生的建模能力。物理模型的构建是高中物理教学的关键,成功的物理模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在日常物理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

参考文献:

[1]刘爱玲.试析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中的问题及对策[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23).

[2]庞建勇.高中物理教学应以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为主[J].学苑教育,2011(14).

证券投资模型研究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战略管理是指对企业全局性、长远的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和政策,以及资源配置做出的决策和管理的过程。企业应用战略管理工具,一般按照战略分析、战略定位、战略评价和控制、战略调整等程序进行。本文主要研究了企业战略定位的选择和评价问题,在战略定位选择的研究中,主要介绍了总体战略定位分析和基本竞争战略定位分析中的问题;在评价模型设计中,主要介绍了通过SWOT定性分析发现问题,进而进行定量分析,在定量分析中主要介绍了IFE矩阵模型、EFE矩阵模型和QSPM矩阵模型,以期帮助企业科学进行战略定位选择以及正确评价方案优劣,减少决策失误。

【关键词】战略分析 战略定位 战略评价

一、企业战略定位的选择

企业战略定位是通过对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产业环境和自身发展条件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制定企业战略目标的过程,战略定位为战略管理指明方向。战略定位分析可以反映出企业竞争力,为战略管理者提供战略透视,可以使战略管理者有的放矢。

企业战略定位分析可以分为总体战略定位分析和基本竞争战略定位分析。

(一)总体战略定位分析

总体战略定位分析是指通过对企业外部环境、产业环境和内部环境进行SWOT分析,找出企业战略定位的四种备选模式,分别为SO、WO、ST、WT战略选择,构成了四种备选模式,分别为发展战略、分散战略、退出战略和维持战略。如图表1所示。

发展威胁

1.发展战略。是企业处于外部优势和内部优势的组合方式,在这种条件下企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同时面临的外部环境是发展机会多,发展威胁少,这是最为理想的战略环境,在这种环境下企业可以选择进攻性的发展战略,能够发挥现有优势,利用现有条件,加快企业发展。

定位于发展战略,企业一方面可以利用自身丰富的资源优势、技术水平优势、资金优势、管理能力和品牌效应,对现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经济效益,同时进行横向扩张,加快兼并收购、实现跨区域或跨国经营,加大市场占有率,进一步巩固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分析自身在行业价值链中的位置,在价值链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现有资金、管理优势采取纵向整合,发展一体化,增加产品附加值,发掘新的利润增长点,集聚实力把企业做大做强。

2.分散战略。是企业的外部发展机会和内部劣势的组合方式,在这种条件下企业面临很多发展机会,但企业的竞争力有所下降,只能用外部的发展机会巧妙扭转企业的劣势,采取分散的外延发展,多元化寻找市场机会,转换经营方向和经营方式。

采取分散战略一般是企业主业面临市场萎缩,需求下降,这时企业需要寻求多元化经营,发现新的利润增长点,实现产业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企业需通过加强内部管理,强化品牌建设,将经营做大做精,改变传统的粗放式扩张,改为以内涵发展为主的效益和质量并重的经营模式,寻求对外发展。

3.退出战略。是企业自身发展劣势和市场威胁的组合方式,处于这种情况下的企业,可谓内忧外患,企业竞争力下降的同时还面临大量的市场威胁,企业只能采取回避劣势的同时减少外部威胁的防御型战略。

企业退出的方式很多,有直接关停、资产处置、对外出租、整体托管、内部调剂、混合所有制改革、盘活无形资产等方式,但要始终把握好退出战略,不能只考虑眼前而忽视长远,退出的是没有市场和政策空间的板块,企业还可以实施差异化的精谋战略,调整产品结构,回避市场弱势带来的威胁。

4.维持战略。是企业内部优势和外部威胁的战略组合,企业虽然面临外部发展威胁,但本身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和竞争能力,可利用自身优势抵御外部威胁,克服发展障碍。

企业在选择维持战略时,一定要分析利用自身的战略优势,回避自身的战略劣势,认真分析企业在产量规模、市场定位、技术水平、资产总额等方面有哪些优势,还有那些劣势,要扬长避短,等待时机以利发展。

(二)基本竞争战略定位分析

基本竞争战略是对总体战略的具体化,是总体战略的实现形式,基本竞争战略有以下三种选择形式,分别是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目标集聚战略。在选择基本竞争战略时要考虑企业竞争优势、产品差异程度和细分市场,通过实施基本竞争战略获得优于竞争对手的盈利水平和竞争力。

1.成本领先战略。成本领先指与竞争对手相比,在产品特性相当的情况下,具有较低成本,在竞争中能获得超额利润或实施低价战略,占领市场。企业要实施成本领先战略,成为低成本的生产者,要通过控制成本驱动因素和重构企业价值链的方式获得成本优势。为此,企业需要开发和利用其所有的成本优势资源,严控成本,利用成本优势先发制人。

2.差异化战略。差异化是与竞争对手相比而言,在提供产品的实物形态、技术含量、质量水平、服务要素、供应保证等方面具有无法比拟的特征,据此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取得竞争优势。一方面企业可以提供有特色的产品和服务,不同的产品和服务,能够吸引不同的消费人群或同一人群中的敢为人先者,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公司形象、技术特点、产品质量、营销网络等方面努力构建差异性,形成经营特色,这类差异性战略需要创新,需要对价值链全方位建设。

3.目標集聚战略。目标聚集是指将战略目标定位于某个特定的细分市场,在目标市场上可选择采用成本领先或差异化战略,主攻该特定市场,取得市场的最大份额。服务对象的多样性成了市场的多层性,企业在某个细分市场上发展竞争优势。在企业的长期发展中,形成一些市场特色的成功定位。目标聚集战略要求企业在细分市场上成本低于竞争对手或能比竞争对手更好满足市场需求。

二、企业战略评价模型设计

企业可以通过SWOT分析,得到企业战略定位的四种备选模式:分别为SO、WO、ST、WT,SWOT分析侧重于定性分析,为从中选择出适合企业的战略,需要一个量化和明确的答案,数量矩阵模型QSPM(Quantitative Strategic Planning Matrix)将四种战略进行定量评价、排序,选择排序靠前的为最适合企业的决策。决策矩阵QSPM是基于先前确定的内部因素(优势、劣势)和外部因素(机遇、挑战)来客观评价备选战略,通过外部因素评价矩阵(External Factor Evaluation Matrix,EFE)对备选战略的相对吸引力计算比较,来选择最佳战略方案。

企业战略定价模型一般包括内部因素评价模型(IFE)、外部因素评价模型(EFE)和战略定位的QSPM矩阵分析模型等。

(一)内部因素评价矩阵(IFE)

内部因素评价矩是一种对内部环境评价的工具。该方法是将企业的资源和能力等内部因素以矩阵的形式进行列示,对各因素以影响力决定权数,而企业对各因素的反映(因素吸引力)进行评分,计算加权分数,量化影响企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遴选出其中关键的优势和劣势。具体步骤为:

1.列示企业内部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根据上述企业SWOT分析的结果,从中选择优势S、劣势W:(见图表2)

2.确定因素的影响因子(权重)。为了配合个因素的权重,采用调查打分的办法,由企业战略定位相关人员对各因素打分,可采用层次分析法为各因素权重赋值。

第一,建立层次模型。

以研究企业战略定位为目标层,内部优势(B1)和内部劣势(B2)为准则层,各个优势因素(Sn)和劣势因素(Wn)为方案层,构建企业内部因素层次矩阵。

第二,构建判断矩阵。

分别对准则层两个因素对战略定位总目标的重要程度,两两比较,打分形成判断矩阵。借助Saaty标度发行程分数,则内部优势和劣势相对于企业战略的关键性矩阵,对优势的因素比较,得出优势因素关键矩阵,同样对劣势因素比较,的处劣势因素的关键矩阵。

第三,对判断矩阵进行排序和一致性检验。

根据判断矩阵特征向量W和最大的特征根λmax的正规化向量,且满足AW=λmaxW,W的分量为对应项目的权重(排序)。

对此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用最大特征根计算一致性指标CI=λmax-n/n-l,n为排序要素的个数,CI值越大,完全一致性越差,由于判断矩阵的比例测度难于一致,用修正值RI对CI进行修正得到CR=CI/RI一致性检验,当CR<0.1时,认为判断矩阵可以接受一致性,同样计算优势判断矩阵和劣势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最后,计算各个优势因素和劣势因素的权重,结果总结如下图表3所示:

3.评价优势因素、劣势因素对企业影响力。战略定位相关人员对企业各优势、劣势因素反应程度进行打分,分支分为4档。“1”表示企业对该因素基本没有反应能力,既不清楚该项,也不能利用或回避该项目。“2”表示企业对该因素具有反应能力。能够识别该项目,但不能运用和回避该项目。“3”表示企业对该因素具有一定的反应能力,能较好的运用该项目,比社会一般水平较高。“4”表示企业对该因素具有较强的反应能力,很清楚该项目,并能合理利用项目。

根据因素评分与上面计算出的权数相乘计算加权分数。加权分数表示该因素的关键程度,在制定战略定位时需予以考虑的程度,将加权分数相加后得到加权总分。

内部评价矩阵(EFE)是一种常用的企业竞争战略分析方法,缺点该方法只有与外部评价矩阵(EFE)才能得出正确的分析结果。

(二)外部因素评价矩阵(EFE)

外部因素评价矩阵(EFE)是一种对外部环境进行分析的工具。是在SWOT分析中的企业在行业市场中存在的机会和威胁的各个因素基础上,根据这些因素对公司影响程度大小确定权数,通过研究对企业战略制定人员打分,计算出加权总分数,从而确定对企业未来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主要市场机会和威胁因素,为战略的制定提供依据。EFE评价模型的计算原理如同IFE模型。(见图表4)

对市场机会和威胁各因素评分也是分为4级,“1”表示企业对该因素基本没有反应能力,既不清楚该项,也不能利用和回避该项目。“2”表示企业对该因素具有反应能力,能够辨认出该因素,但不能运用和回避该因素。“3”表示企业对该因素具有一定的反映能力,能较好地运用该项目,比社会一般水平要高。“4”表示企业对该因素具有较强的反映能力,很清楚该项目,并合理利用本项目。

最后计算出加权总分处于1和4之间,平均分2.5分,总加权分数高于2.5,表示机会大于威胁,总加权分数地域2.5,表示机会小于威胁。如表所示结果。

外部评价矩阵(EFE)是一种常用的企业竞争战略分析方法,缺点该方法只有与内部评价矩阵(EFE)才能得出正确的分析结果。

(三)战略定位的QSPM矩阵分析

QSPM矩阵是将战略定位备选模式SO、WO、ST、WT进行吸引力评价,根据评分确定战略定位。运用QSPM矩阵评价分析,模型构建见图表5:

评价步骤如下:

1.将内部、外部因素评价矩阵(IFE、EFE)外部机会和威胁,内部优势和劣势列于QSPM矩阵的纵列。将IFE和EFE矩阵中的各项因素权重也在QSPM矩阵纵列中列示出来。

2.将企业战略定位备选模式SO、WO、ST、WT作为战略定位备选模式在QSPM矩阵横列中列示出来。

3.确定吸引力分数(AS),吸引力评分表示各因素对备选模式的吸引力大小。

4.将吸引力分数进行加权计算出吸引力总数(TAS)。

5.计算SO、WO、ST、WT每种战略的吸引力总分合并进行比较。分数越高说明战略相对于其他模式的可取性程度越高,模式越具吸引力。

战略选择的QPSM矩阵评价模型的优缺点:

该评价模型的优点是能够客观的比较出哪一种战略是最佳的,然后可以据此制定可量化的、具体年度目标,合理的进行各种资源的配置并有效实施;缺点是评价人员需要对公司面里的优势、劣机会和威胁各项权重的选择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三、总结与展望

战略管理是对企业全局性、长远的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和政策,以及资源配置作出决策和管理的过程。企业应用管理会计工具时,一般按照战略分析、战略定位、战略实施、战略评价和控制、战略调整等程序进行。本文主要研究了企业的战略定位和战略评价问题,在战略定位研究中,主要介绍了企业战略定位的选擇方法,包括总体战略定位分析和基本竞争战略定位分析,然后介绍了企业战略评价模式,该模式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定性分析方法中,主要介绍了SWOT分析方法,进而介绍了IFE、EFE、QSPM等定量分析模型。

随着企业管理人员素质的提升和管理会计的推进,这些分析方法会被企业有效利用。

参考文献

[1]江南春,徐光华.2007.企业战略绩效评价模型研究.企业经济.(11):8-10.

[2]徐光华.2011.企业共生战略绩效评价理念与评价内容探究.会计之友,2011,(25):4-8.

[3]徐光华,周小虎.2008.企业共生战略绩效评价模式研究.南开管理评论.11(5):19-26.

[4]姜秀珍,金思宇.2008.嵌入企业社会责任的战略绩效评价模式构建.中国人力资源开发.(10):37-40.

[5]蒋小芳.2011.社会责任与企业战略绩效的关联度研究.中国商贸.(9):231-232.

[6]胡元木,李冰.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内涵与路径设计.齐鲁珠坛,2015.06期.

作者简介:周路平(1968-),女,汉族,山东枣庄人,任职于中国农业银行山东省枣庄市中支行财务部,会计师,学士,研究方向:公司金融。

证券投资模型研究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本文在传统电子商务模式的基础上拓展其交易产品的范畴,把无形商品引入电子商务的流通领域,构建出一种基于无形商品的电子商务模型。并以传统的销售模式为例,详细阐述“无形商品”在该模型下的交易流程,并提出一些机制保证其交易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 电子商务 商务模型 无形商品 服务商品 智识商品

一、引言

传统电子商务注重于物理商品的交易,部分平台所涉及的虚拟商品的范畴仅局限于数字产品、信息产品、游戏点卡等,而对满足购方特定需求的服务和智识的交易,支持甚少。由于服务和智识同样凝结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具有价值内涵,属于商品范畴,并且早已进入普通的线下商品流通领域,因此也应该进入电子商务领域流通。基于“服务是商品”、“智识是商品”的认知,本文在电子商务领域中重构无形商品的概念,并提出三层开源B/S架构的服务与智识交易的电子商务模型,并据此实现基于服务与智识交易平台“私服网”,使服务和智识作为可度量,可交易的商品参与线上商品流通。

二、核心概念

基于服务与智识交易的电子商务模型的核心概念是无形商品,它区别与传统的电子商务交易中的物理商品,它没有明确的实物形式或媒介,不能作为交易的实体,无法用传统的标准去衡量它的价值。

本文在重构电子商务领域中无形商品的过程中,涉及到四个核心概念,阐述如下:

1.无形商品

无形商品是相对于有形商品的一个概念,是非物质生产领域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和有形商品的根本区别在于它没有一个看的见,摸得着的物质载体,是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具体劳动创造的,但它也同样凝结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具有商品价值,如劳动力,智力,知识等都属于无形商品的范畴。

2.服务

服务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满足服务接受者需求的过程,也即是服务提供者通过必要的方法满足受服务者的过程。在这个定义中,必要的方法和手段不仅包括直接的联系,还包括间接的联系。不仅包括非物质的手段和方法,比如劳动力,智慧,知识,软件技术等,还包括物质的手段和方法。

服务作为无形商品正在成为商品流通领域中的强有力的成员,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与有形商品有着极大的不同,它们通常是为人们所消费而不为人所占有,既没有具体的商品形态留下来,又没有有形商品的经久性。但服务作为独立的位无形商品,其应用领域越来越广。

3.智识

用于解决特定问题所需要的知识或智力劳动,它和服务一起共同构成了无形商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4.商务模型

商务模型实质上是从商业的角度提供设计商务系统的基本原理。大多数的商务项目都是从设计商业运作方式即商务模式开始的,它的核心是价值观。普遍认为,组成一种商务模型,包括价值主张,细分市场,价值链的结构,产生收入和利润,竞争策略等。

无形商品包括服务、智识、信息产品、虚拟产品、数字产品、游戏点卡等。本文如无特别说明,所提到的商品均指无形商品中的服务或智识。

三、商务模式

无形商品的电子商务模式可借鉴传统的B2B、B2C模式,它可以被分为四类:传统的销售模式、拍卖模式、招标采购模式、专家/人力资源模式。

1.传统销售模式

在传统销售模式中,产品的提供者列出他们的提供的商品,并标明价格,然后等待潜在的交易,就像是传统的市场一样。但是和传统的“物理商品”交易不同的是,无形商品的交易的成功完成需要一段时间,并且只有在买家确认对自己购买的商品满意后,交易才算完成。交易过程如下:

卖家:任何一个经过认证的卖家都可以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发布商品(服务或智识,如经验或技能,技术,劳动力,智慧,资源)同时给商品标价,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线上服务与智识超市,买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特定需求挑选所需的商品。卖家在出售自己的商品时,可以单独出售,也可以捆绑出售。

买家:任何一个注册的买家都可以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浏览并查找商品,定购自己所需要的商品,付款给第三方,待确认所需的商品后,第三方付款给卖家,交易完成。买家在够买商品时,可以单独购买某一商品,也可以购买一系列相关联的打包商品。其流程如下图所示。

交易平台:在买买双方交易的过程中,电子商务平台作为一个服务超市,提供双方交易的场所。

2.拍卖模式

卖家可以通过电子商务平台以拍卖的模式来销售自己的服务或智识,具体来说就是卖家可以给自己的服务或智识定一个底价,在规定的截至日期内,哪个买家出价最高,卖家就为该买家交易,在拍卖的过程中,该交易平台会采用一系列的安全机制来对双方进行约束,确保拍卖的顺利进行。

3.招标采购模式

当买家在电子商务平台上找不到自己需要的商品,或者对现有的商品不满意时,可以通过招标采购模式来发布自己的需求,从而购买到符合需求的满意商品。

4.专家/人力资源模式

相对于传统模式,该模式首先针对于人,然后是服务,相当于社会就业市场上的猎头公司,符合一定条件的卖家可以进入电子商务平台的人才库,卖家(比如律师、心理医生等)通过该商务平台,为特殊群体的买家提供及时服务,比如在线专家咨询系统,就是采用该模式。

四、关键机制

为了保证买卖双方通过该电子商务平台的交易顺利进行,该电子商务模型采用了如实名认证、投诉仲裁等一系列机制来对买卖双方进行约束,具体机制如下所述。

1.实名认证机制

买卖双方都需要通过实名认证,特殊行业还需要进行健康验证,保证双方之间交易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安全性,从而建立诚信的、高品质的服务交易社区。没有经过认证的买家和卖家发生交易所产生的纠纷,该电子商务平台不承担责任。

2.投诉仲裁机制

交易双方在交易过程中发生纠纷,任何一方都可以提起投诉,在此过程中,电子商务平台起到调节交易双方的作用,通过全额退款、打折等一系列方法使买卖双方达成共识。若投诉机制不能使买卖双方达成一致,可以申请仲裁,解决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的纠纷问题。

如果在交易约定时间后的或交易完成后三天内,该电子商务平台没有接收到买家或卖家的投诉,会把成交金额付给卖家,交易完成。

3.安全机制

在支付过程中,采用通过第三方的支付方式,在充分保证交易安全的同时,又对买卖双方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

4.评价机制

买卖双方对完成的交易互相给予评价,并在双方的交易记录中显示。买卖双方在发生交易时,彼此都可以看到对方的信用指数以及交易评价记录,该评价机制对买卖双方起到了一定的约束作用。

该电子商务模型除采用实名认证、投诉仲裁、第三方支付、评价机制来保证交易的顺利进行外,还采用了在线电子合同、诚信奖惩等一系列机制,从各个方面考虑,确保通过该电子商务平台的交易顺利进行。

五、结束语

基于服务与智识交易的电子商务模型,在传统商务模式的基礎上,拓展了电子商务交易产品的范畴,使无形产品(服务、智识)得以在网络商务平台上参与流通。基于该模型,采用三层开源B/S架构,已成功开发出服务于无形商品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并进入测试阶段。

参考文献:

[1]Otto Koppius Dimensions of Intangible Goods[J]Proceedings of the 32nd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 IEEE, 1999, pp.1~10

[2]赵有信 陈宝松:生产无形商品的劳动也创造价值[J].河南社会科学,2003.1, pp.68~70

[3]Taozhi Technology Co. Ltd., http://www.tallzhi.com, 2007

[4]Weike Zhongguo, http://www.vikecn.com/index.html, 2007

证券投资模型研究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基于信息不对称,通过建立委托代理模型,着重分析政府与医院、患者与医疗机构两条委托代理路径之间关系。继续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各体制协同管理;医院医德医风建设,医生共情沟通能力的培养;引入第三方,完善委托代理模型,利用大数据,以期来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委托—代理模型;医患关系

根据中国医院协会发布《2003年-2012年医院场所暴力伤医情况调研》:医务人员躯体受到攻击、造成明显损伤事件的次数逐年增加,发生医院的比例从2008年的47.7%上升至 2012年的63.7%;通過文献资料和互联网搜索引擎检索,梳理了近10年(2003年-2012年)恶性伤医事件共计40起。2017年在对医生压力的调查中发现,61.5%的医生认为医患关系是他们最主要的压力来源,近三成医生所在的医院经常发生医闹事件。频繁的医闹事件,也造就了医患之间长久积累的信任危机。

在“健康中国2030”背景下,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实现全民健康的目标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因此,本文基于委托代理模型就当今中国的医患关系进行研究,旨在为缓和医患紧张关系提供建议、为减少医患纠纷提供借鉴。

1 医患关系相关理论

1.1 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理论主要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参与交易的各方主体获取的信息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较充分的一方,能够利用自身信息优势获得较大收益,相应的,掌握信息不充分的另一方,就会处于劣势地位,无法获得更多的收益。

1.2 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是建立在信息不对称的基础上的,主要研究的委托代理关系是指一个或多个行为主体根据一种明示或隐含的契约,指定、雇佣另一些行为主体为其服务,同时授予一定的决策权。授权者就是委托人,被授权者就是代理人。

2 医患信息不对称现象和委托代理关系

2.1 医患信息不对称现象

由于医疗服务市场的高度专业性,所以信息不对称尤为普遍。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以下三种:(1)政府与医院之间信息不对称。在医疗卫生领域,医院处于供方地位,医疗行为会受到政府的监督,但是政府对医院服务质量、疗效等方面不完全掌握信息。(2)医院与医生之间信息不对称。医院无法完全掌握医生的服务行为和医治状态致患者利益受损,加剧医患关系紧张。(3)患者与医院之间信息不对称。一方面患者通过医院对外的信息了解医院医治疾病,医院是提供医疗服务的机构,但是需要通过医生了解患者的需求。(4)患者与医生之间信息不对称。就患者而言,医疗行业的专业性,使其从根本上无法获取完全信息,就医存在逆向选择,有的产生产生“交易费用”,有的甚至存在“道德风险”,诱使医生对患者进行多余的医学检查和药品消耗,这也是 “看病贵”原因之一。

2.2 医患委托代理关系

根据上述信息不对称的分析,医患委托代理的关系如图2,主要有以下四种:(1)政府与医院之间委托代理关系。政府是委托方,医院是代理方。由于政府不能完全掌握信息,可能会出现医院为最大化追求自身利益,与政府目标相背离。(2)医院与医生之间委托代理关系。医院是委托方,医生是代理方。医生为医院创造收入,医院采取激励机制,绩效考核医生,这就可能导致医生医疗过程存在偏向—大处方。(3)患者与医院之间委托代理关系。患者是委托方,医院是代理方。患者根据对自身病情了解不充分,对医疗服务的质量往往根据价格,认为价格高低与医院服务质量正相关,甚至有的患者不管自身实际病情轻重盲目选择到三甲医院看病,无视基层医疗机构,造成医疗资源浪费,不利于分层诊疗实施。(4)患者与医生之间委托代理关系。患者是委托方,医生是代理方。患者根据医生治疗方案支付给医院医疗费用,由于委托人(患者)缺乏对代理人(医生)激励约束机制,所以当二者目标不一致时,医生最大化自身利益,选择疗效相似价格更高的治疗方案。

3 医患关系中委托代理模型

患者就医,当疾病治愈出现问题,医患双方都需承当责任,进一步按比例在医院、医生间分配,从而将三层委托代理关系简化为两次委托代理路径模型:

(1)政府—医疗机构委托代理路径。该路径包括“政府—医院、政府—医生”两层委托代理关系,将医院、医生假设为利益共同体,划分为路径一。

(2)患者—医疗机构委托代理路径。利益共同体下,医患之间委托代理路径二。

3.1 政府—医院的委托代理路径模型

3.1.1 基本假设

政府是委托方,同时代表公众的利益,对医疗机构实施监督和激励政策,所产生的成本和效用如下:

监督成本C=C0+γp,(γ>0,C0为监督固定成本);

监督产生的负激励效用S=φγα,(φ>0,γ>0,α为固定期望效益 );

医疗机构是代理方,在政府委托下,履行社会责任,接受政府监督,维持自身运营,所产生的成本、效用、绩效如下:

努力成本C1=12ka2,(k>0,a为努力水平);

风险成本CR=ρβσ2,(ρ>0,β为激励程度, σ2为方差);

社会效用Y=a+θ,(a为努力水平,θ是外生变量);

生成绩效Q(y)=α+βy(α为固定期望效益,β为激励程度)。

综上考虑,双方期望效用如下:

政府EP=Y-Q(y)- C+S;

医疗机构EW= Q(y)- C1。

3.1.2 模型构建

根据以上分析,构建满足医疗机构和政府最大期望效用的委托代理路径模型:

3.1.3 结果分析

根据(5),可得:

EP/γ=[(1+φγ)/k(1+ρkσ2)]-ρ(7)

根据结果(7),结合现实意实际,解释如下:

当EP/γ>0,即γ>[pk(1+pkσ2)-φ]/φ2,表明随着政府加强监管,医疗机构会履行更多责任。

当EP/C0= -1<0,表明随着政府监管加强,社会期望效用就会降低。

当EP/p= -{[(1+φγ)σ]/( 1+ρkσ2)}2 <0,表明随着医疗机构社会责任履行度降低,社会期望效用越低。

当EP/k<0,表明随着医疗机构努力成本增加,社会期望效用会降低。

3.2 患者—医疗机构的委托代理路径模型

3.2.1 基本假设

患者是委托方,在这个路徑中,为了简化模型,假设患者就医除了增加医疗机构收入,一般不会产生其他成本效用,所以其其他社会成本忽略不计。

医疗机构是代理方,医疗机构成本、效用、绩效如下:

努力成本:C2 =12 e m2,(e>0,m为努力水平);

风险成本:Cr=12V2σ2d,(V为激励系数,σ2为方差,d为医疗机构规避社会责任程度);

产出:Q =Abm+b+ω,(Ab为医疗机构能力系数,m为医疗机构履行责任系数,b为医疗机构固定产出,ω为外生变量);

绩效:S(Q)=T+VQ,(其中T表示医疗机构的固定期望效益,V为激励程度);

综上考虑,双方期望效用如下:

患者Es=Q-S(Q)=(Abm-b)(1-V)- T

医疗机构:Eh=T+VAbm +Vb-12em2-12V2σ2d。

3.2.2 模型构建

根据以上分析,构建满足患者最大化的委托代理路径模型:

4 建议

4.1 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其他制度协同管理

深化医疗体制改革一直是我国医改重点任务之一,持续推动分级诊疗,横向—纵向整合医疗卫生资源。医患之间出现信息不对称,出现“逆向选择”—大小医院就诊两极分化就此,要持续大力推进资源整合,“医联体”扩大实践区域。可以优化患者就医选择,一定程度上满足患者经济利益的诉求,提高医院资源利用,完善医院成本管理,缓解医生高强度工作压力,保证医疗服务质量。医院革新薪酬制度,转变收费方式,建议实行按人头收费,保险公司按“人头”向定点医院付费,另一种是美国的 DRG 系统,保险公司按照标准向医院定价付费,有效抑制医院依赖大处方,大器械检查收费现象。

医疗卫生主体自身的改善还有赖于政府、社会支持,相关体制协同管理。政府加大财政投入,推行医疗意外保险;社会如实舆论报道,媒体理性传播等全方协同推进。将医学会专家进入国家司法民事赔偿案件中鉴定程序,提高公众对医患纠纷公信心。

4.2 加强医院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务人员共情沟通能力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医院针对医务人员进行医德医风建设。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是和谐医患关系要求,是医疗行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部分。医院注重医德医风,一方面开展各种形式的医德医风教育活动,把医德医风的教育贯彻到医院工作的始终;另一方面将医德医风教育体制与绩效考核结合,落实医务人员医德医风教育。良好的医德素质可将医患纠纷降低一个最小阈值。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这更要求医务人员需要共情和沟通能力。医生可以通过情景演练、角色扮演等仿真医学实践活动,体会患者难处。医务人员医技是有限的,但是良好的共情沟通能力,不仅可以安抚患者和家属绝望情绪,构建医患之间信任,甚至即使医治效果尚未达到预期,医患双方也不会产生纠纷。

4.3 完善委托代理模型,重视信息云平台

在“政府-医疗机构”与“患者-医疗机构”委托模型中存在在“委托方—代理方”关系中引入第三方,建立“委托方—第三方—代理方”委托代理关系,第三方作为中介,双向传导信息,减少因信息不对称导致委托方逆向选择和代理方道德风险。

大数据时代,医院信息平台大多是医院政务公开等,需要公布更多患者所需信息,比如常规检查程序和收费情况。建立医患沟通的平台,专设信息云平台,患者留言提问或者评论,医院专门人员进行随机回答,将一些重要流言反馈给医院、医生,自身内部完善。

参考文献

[1]贾晓莉,周洪柱,赵越,等.2003—2012年全国医院场所暴力伤医情况调查研究[J].中国医院,2014,18(03):13.

[2]中国医生生存现状调研2017年[A].艾瑞咨询系列研究报告[C].2017:27.

[3]宿晓.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的药品供应链成本控制模式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10,(02):6873.

[4]姚银蓥,周亮亮,熊季霞.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我国药价改革的委托代理模型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8,35(04):241244.

[5]胡青,钱爱兵,时孝春.信息不对称的医患关系协同管理研究[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7,28(05):140143.

[6]宋晓祥,马爱霞.医患双方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博弈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3,25(23):2022.

[7]沈建通.“双向委托代理”博弈模型——改善医患关系的新思路[J].医学与社会,2008,(06):4950.

[8]张洁. 基于信息不对称的医患关系分析[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6.

[9]赵忻怡,王岳.如何完善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基于医患双方态度的研究[J].医学与哲学(A),2018,39(02):4548.

[10]刘刚,夏少岭,苏有林,王峰.重视医学人文精神建设努力提升优质服务能力[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8,32(04):913.

[11]师璐,林政,曾志嵘.医患关系中的委托代理问题初探[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7,30(03):343347.

[12]王晓灿,耿小平,王维利,栾贝贝.优化医患关系的策略——医护人员主导下的医患互动双向共情[J].医学与哲学(B),2016,37(01):9497.

上一篇: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论文范文下一篇:产品制作课程改革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