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历史会考复习范文

2024-07-02

必修一历史会考复习范文第1篇

1、铁犁牛耕发展的几个阶段? 产生:春秋战国

主要耕作方式: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耦犁) 完善:隋唐时期的曲辕犁

2、战国时期、汉朝著名的水利工程有哪些? 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和龙首渠。

3、古代著名的灌溉工具有哪些?

曹魏的翻车、唐朝的筒车、宋朝的高转筒车、明清的风力水车

4、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什么?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5、小农经济出现的时间、原因、特点、积极作用? 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特点: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积极作用:生产积极性高、形成精耕细作

6、我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的特点?

官府控制、供应贵族、不计成本、产品精美

7、青铜铸造什么时候进入繁荣时期? 商周时代

8、水排是什么工具?谁发明的?南北朝发明什么炼钢技术? 水排是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的灌钢法

9、列举中国古代瓷器在各个时期发展状况?

商朝:原始瓷器

东汉:成熟的青瓷

北朝:成熟的白瓷

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宋朝:五大名窑

明清: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

10、什么时候的青花瓷至今被人们奉为珍品?瓷都是指哪里? 明宣德年间;江西景德镇。

11、哪个国家是世界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什么时候能生产出斜纹提花织物? 中国;西周;

12、唐朝、宋朝丝织品有什么特点?什么是清朝丝织品的代表? 唐朝丝织品吸收了波斯的风格;宋朝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缎是清朝丝织品的代表。

13、民间手工业包括哪两类?各自主要目的是什么? 家庭手工业和民营手工业。

家庭手工业产品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民营手工业主要供民间消费。

14、什么时候,什么原因棉纺织品增多,改变了丝、麻、棉的纺织品比例? 元朝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15、什么时候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 明中叶以后。

16、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何时、何地?根本原因是什么?标志是什么? 明朝中后期

江南地区 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

17、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什么?何时出现? 北宋时期的“交子”

18、市在什么时候出现了重大变迁,表现在哪些方面? 宋朝。

表现: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时间限制被打破,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19、商周实行什么土地制度?何时因何崩溃?被哪种土地制度取代? 井田制。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而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20、“重农抑商”何时由谁首倡?根本目的是什么?有什么影响? 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首倡。

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

积极影响:保护农业经济,保证社会稳定 消极影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必修2 第二单元检测题

1、新航路开辟的背景是什么?

经济根源: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社会根源:《马可波罗行记》和“寻金”热 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 精神动力:传播天主教

2、新航路开辟的路线?

迪亚士到达“好望角”

达伽马到达印度 哥伦布发现美洲

麦哲伦首次完成环球航行

3、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商业革命: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区域转到大西洋沿岸。 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4、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起止时间、政治前提、必要性? 起止时间: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 政治前提:资本主义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必要性:手工生产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的需要。

5、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标志、重大发明、工业革命的本质是什么?开始:珍妮机(纺纱机)

重大发明:瓦特改良蒸汽机(1785年)(蒸汽时代)、 工业革命的本质:大机器工业取代工场手工业

6、第一次工业革命在交通领域有哪些重要发明? 蒸汽机车、汽船。

7、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生产组织形式有什么变化? 从工场到工厂

8、第一次工业革命对经济结构有什么影响? 开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9、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产阶级提出怎样的经济政策?

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自由主义)

10、工业革命促使社会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是指什么? 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

11、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有什么影响?

19世纪中期一个以欧美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12、19世纪中后期,英国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 英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也是世界贸易中心。

13、工业革命对世界有什么影响?

以英国为代表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在攫取利益的同时,客观上也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开始改变世界面貌。

14、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其显著特点是什么?

科技紧密结合;多国同时出现;重化工业为主;垄断组织产生。

15、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表现在哪些方面?

电的广泛使用;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化学工业的发展(染料、塑料、药品、炸药和人造纤维);电讯事业起步;钢铁等传统工业的进步。

16、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间? 19世纪70年代开始至二战前

17、第二次工业革命促成了工业生产结构的巨大变化,表现为什么? 重化工业取代轻纺工业,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分。

18、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了哪些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他们对世界市场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汽车、飞机,电报、电话;作用: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19、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资本主义国家对外采取了什么政策?

资本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以资本输出为主。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20、简述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

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雏形显现 殖民扩展:世界市场得到拓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必修2第三单元检测题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时间、原因、表现?

答:时间:鸦片战后后;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表现:“纺”与“织”分离,“织”与“耕”分离,农副产品日益商品化。

2洋务运动出现的时间、背景、阶级、根本目的、代表人物?

答:时间:19世纪60-90年代;背景:内忧外患;地主阶级;根本目的:维护清朝统治;代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 3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答:①打着“自强”旗号创办军事工业②打着“求富”旗号,创办民用工业③筹划海防④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开近代教育的先河。 4洋务运动创办的军事和民用企业的代表?

答:军事:曾国藩-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福州船政局、满洲贵族崇厚-天津机器制造局

民用:李鸿章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5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根本原因?

答甲午战争威海卫战役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原因:没有改变封建制度 6洋务运动有哪些影响?

答:①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②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③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在洋务派倡导下出现了,迈出中国近代化第一步。

7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的时间、原因、地点、代表企业?

答:19世纪六七十年代;原因:①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②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和洋务派的诱导。地点:主要在东南沿海地区;代表:上海的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 8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时间、原因、影响?

答:时间:时间: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原因:①列强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中国的自然经济。②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9短暂的春天时间、原因?

答:时间:一战期间,1912-1919年;原因:①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②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③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④张謇等人的“实业救国”思潮。

10短暂春天期间,哪个行业发展最快? 答:面粉和纺织业发展最快。 11春天为什么是短暂的?

答: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整个民族工业又迅速萧条。 12。1927—1936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处于什么阶段,原因是? 答:较快发展。原因:南京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13抗战时期、抗战胜利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处于什么阶段? 答:抗战时期日益萎缩,抗战胜利后陷入绝境。

必修2第五单元检测题

1.近代社会生活出现变化的原因?

答:①鸦片战争后,西方殖民侵略的同时,西方文化渗透到国民生活中。②受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的影响。

2. 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①衣:中山装、旗袍、学生装等。

②食:面包、咖啡,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③住: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④风俗: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

约文明。

3. 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什么特殊意义? 答: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

4.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农村与城市状况如何?

答:城市变化明显,但农村由于闭塞,传统的风俗习惯沿袭下来。

必修2第四单元检测题

1.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哪个行业?有何成就? 答:行业:重工业

成就:鞍山钢铁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2.一五计划有何意义?

答: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3.三大改造是对哪三个行业进行改造?其本质是什么? 答:行业: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本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4.三大改造何时完成?有何意义? 答: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

①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建立起来了

②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了 5.中共八大提出我国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6.中共八大有什么意义?

答: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8.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答:背景:文革结束后的两年内,国民经济处于停滞状态。

内容:①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②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③实行改革开放

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9.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哪展开?如何展开的?时间? 答: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 10.农业生产责任制有何影响? 答: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过去平均主义弊端,调动了农民的生产

积极性,农业得到发展.

11.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哪两个地方试点的? 答:安徽和四川

12.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①论述社会主义本质

②判断是非标准的”三个有利于”

③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3.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4.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15.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的时间? 答: 21世纪初.

16. 我国经济特区有哪些? 海南经济特区设于什么时间? 答: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海南:1988年。 17.天津、上海、福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设于哪年? 答:1984年。

18.我国沿海经济开放区有哪些?

答: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经济开放区。 19.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是什么? 答: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20.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什么?

答: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

21.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特点是什么?

答: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必修2第六单元检测题

1.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答: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

②具体原因:产销矛盾:(民贫富差距扩大,限制了社会实际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毫无顾忌的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更烘托出市场的繁荣假象,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 ③人们醉心于股票投机活动,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受到严重冲击。 2. 有“黑色星期四”之称的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最先在哪爆发? 答:美国金融业(美国华尔街的股市)。

3. 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有何特点?答:时间长、破坏大、范围广 4. 1929-1933年经济危机产生何种影响?

答:①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特别是德意日法西斯势力乘机上台。

②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在国际市场上的争夺;为尽快走出经济困境,加紧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掠夺。 5.面对大萧条,胡佛总统采取何种措施加以应对?结果如何?

答:措施:“自由放任”政策。 结果:危机没有克服,反而不断恶化。 6.1932年,罗斯福总统是在何种情况下上台的? 答: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不断加深且社会危机恶化。 7.罗斯福采取哪些措施应对危机?

答:①金融方面:恢复银行信用,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②工业方面: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 ③农业方面:成立农业调整署,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以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防止农产品过剩。

④社会福利方面:加强社会救济、加强社会保障措施、“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以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稳定社会秩序。

⑤社会立法方面:签署《全国劳工关系法》

8.罗斯福“新政”的本质是什么?

答: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9.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答:①使美国经济走出低谷(但未能完全消除经济危机)。

②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 ③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出现。 ④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10.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什么新变化? 答: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②建立“福利国家”

③第三产业的兴起;④“新经济”的出现;

11.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分析其原因?

答:西方国家盛行凯恩斯主义,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

12.20世纪70年代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各国如何应对?有什么影响

答:各国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影响:发展出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寸的“混合经济” 13“福利国家”的目的和评价?

答:目的:为了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

评价:利:穷人受惠不少,对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弊: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滋长人们的惰性。 14 “新经济”出现的时间和原因?

答: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持续增长10年。 原因:经济全球化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15. “新经济”现象呈现什么特征? 答: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

必修2第七单元检测题

1.1918-1921年,苏俄为何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进入了艰苦的国内战争时期。 为了集中全国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2.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

①实行余粮收集制

②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③取消自由贸易

④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3.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何特点?影响 特点:①战时②共产主义。

影响:粉碎了国内外敌对势力,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

4.苏俄新经济政策“新”在什么地方?(本质) 用货币、市场等经济手段来发展经济

5.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何要过渡为新经济政策?

答: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6.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有哪些? ①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②解除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国家物理开发的,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③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④废除实物分配制

7.新经济政策有什么影响?

答: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必修2第八单元检测题

1.什么是“布雷顿森林体系”?

答:是指二战后形成的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2.简述“布雷顿森林体系”出台的背景?

答:①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已经难以维系。

②美国经济实力空前膨胀,成为世界的最大债权国。美国企图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3.国际复兴开放银行又被称为什么?有何职能? 答:世界银行

职能:初期:致力于战后欧洲的复兴 后来:全球性的发展援助。

4.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积极组织在为成员国贷款上有何区别? 答:世界银行:提供长期贷款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短期贷款 5.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容?

答:美元与黄金挂钩,其它国家货币同美元挂钩。 6. “布雷顿森林体系”产生何种影响?

答:积极: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稳定,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

了条件。

消极: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处于支配地位。

7.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意义:三大经济支柱的出现是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反映。

在此基础上,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8. 欧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 答: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9. 欧盟成立的时间、意义?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涵盖了哪些洲? 答:欧盟:1993年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APEC:亚洲、大洋洲、北美洲和南美洲。 10.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有何特点?

答:特点:①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

②成员国历史和文化差异最大。 11.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是一个什么性质的组织? 答:官方论坛

12. 经济向全球化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答:①根本推动力:科学技术的发展

②推动者: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

③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

④两极格局的瓦解

⑤桥梁:市场经济体制 13. 经济向全球化的实质是什么?

答: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展。

14.如何评价经济全球化?

答: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加速了世界经济发展和繁荣,

但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差距 拉大)。

15.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答:保持清醒头脑,指定合理对策,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谋求发展。争取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和政治新秩序。

16.世界贸易组织何时成立?目的?中国何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答:成立:1995年。目的: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中国加入:2001年12月。

17.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有何区别? 答:①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是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

②世界贸易组织是一个国际性的正式组织,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只是一个临时适用的多边贸易协定。

18.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有什么意义? 答: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起来。 19.中国加入WTO产生什么影响?

答:对中国: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也带来严峻的挑战。

必修一历史会考复习范文第2篇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1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学习本单元,要把握两条基本线索:从鸦片战争开始。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一步步的加深,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伴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中国各阶层势力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中华民族奋起。五个重点:鸦片战争及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日甲午战争及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五四爱国运动。理解两个观点:落后就要挨打;中国人民坚贞不屈,最终胜利一定属于中国。

第13课 鸦片战争

知识结构:

一、鸦片战争

1.原因:1840年6月,英国以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战争,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

2.经过:1842年,中国战败,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3.影响:使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中国被迫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产品销售市场、原料产地;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英法为了扩大在华利益联合发动战争,中国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三、清政府的变化

1.权力结构:设总理衙门、总税务司、同文馆。

2.思想:官员出现了林则徐、魏源等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新思潮;奕欣、张之洞等人发起的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洋务运动。

第14课太平天国运动

知识结构:

一、运动的兴起

1. 背景:人祸(外国侵略者及清政府给人民造成极大痛苦)、天灾(自然灾害)

2. 准备: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会)

3. 开始:1851年金田起义

二、太平天国的全盛时期

全盛时期的事件:

1. 定都天京(正式建立政权与清政府对峙)

2. 北伐西征(军事全盛)

3. 《天朝田亩制度》

目的:建立四同社会

评价:进步性(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要求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局限性(没有真正实行过,因为一没有安定的环境,

最主要是绝对平均主义,违背了历史发展规律,是空想,根本无法实施)。

三、天国的衰败

1.天京变乱(由盛转衰)

2.重建领导核心

3.天京陷落(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4.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是一次反清(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⑴它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旧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⑵它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提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发展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资政新篇》;(3)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势力。

第15课 从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知识结构:

一、中日甲午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

1.战争爆发的原因

2.爆发及经过

3.影响

4.民族危机的加深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各阶层都以自己的方式开展救亡爱国的运动,有清政府的军事改革、爱国知识分子的维新变法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发起辛亥革命、农民阶级的义和团运动

二、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

1.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民族危机严重。影响:)

2.八国联军侵华(时间、目的、影响)

第16课 辛亥革命

知识结构:

一、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1. 兴起的背景

2. 兴中会的成立与同盟会的建立

3. 革命派与立宪派的论战

4. 发动武装起义

二、武昌起义及其对全国的影响

1.武昌首义和湖北军政府的建立

2.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三、民国的建立和帝制的终结

1.中华民国的建立和《临时约法》的颁布

2.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成果

3.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第17课 五四运动

知识结构:

一、运动爆发的原因(国际、国内)及导火线

二、过程(两阶段,前后期的主力运动中心)

三、意义(五四精神)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2

第五单元

把握一条基本线索: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无论是巴黎公社、俄国十月革命以及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都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息息相关,反过来它们又在实践的过程中,。印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突出四个重点:一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基本理论和意义;二是巴黎公社成立的特殊历史条件、政权的性质、失败原因和教训;三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重大历史意义;四是中共成立的历史条件、内容及意义;革命统一战线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过程;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意义;土地革命。理解一个重要观点:马克思主义在指导各国革命实践的同时,又通过各国的实践印证、丰富和发展了自身。

第19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知识结构:

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二、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1.《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意义:成为国际工人阶级斗争锐利的思想武器,促进工人运动蓬勃发展。

三、巴黎公社

1.公社建立的背景

2.公社政权的性质

第20课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知识结构:

一、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二、革命的前奏

1.二月革命(结果、性质)

2.四月提纲

三、十月革命的过程

1.开始

2.结果

四、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历史意义

第21课 新民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线索:

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社会变革产生的影响

1.中国一大(中共诞生)、中共二大(指明中国革命的任务:反帝反封)、国共第一次合作(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南昌起义(建军)、井冈山道路(找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努力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奠定重要基础)、坚持全面抗战路线(抗战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领导人民解放战争(结束国民党独裁政府在大陆的统治)、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民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当家作了主人)。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3

第六单元

把握一条线索:我国的社会主义道路首先是从巩固新生政权开始的;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构成中国政治体系的基本框架,但政治建设既有曲折又有发展;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历史发展的潮流。总之社会主义建设并不是一帆风顺,它既有曲折又有发展。突出三个重点: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颁布;二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基层民主制度;三是“一国两制”的构想,香港、澳门回归和解放台湾问题的意义。理解一个重要观点:政权的巩固、政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祖国的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

第22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线索:

一、新中国的成

1. 新政协会议(新中国成立的筹备会)

2. 新中国的成立

二、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1. 《1954年宪法》中国政治制度基本建立起来(规定我国的根本的政治制度和其他一些重要制度)

2. 中国民主政治的三大特色:(1)人民代表大会制

(2)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23课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线索:

二、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发展)

1. 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

2. 基层民主选举

第24课 祖国统一的潮流

线索:

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形成、含义)

二、香港、澳门的回归(一国两制构想的实施)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4

第七单元

理清一条线索: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瓦解,六起七十年代以来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出现并加强。把握三个重点: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和瓦解过程及其主要对抗形成“冷战”兴起的原因和表现;六七十年代以来西欧的联合自强、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中国的振兴等多个力量中心的出现,使世界格局开始从两极对立走向多极化;当今的世界格局正处在新旧交替之中,多极化趋势加强。

形成三个观点和认识:20世纪世界格局经历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多极化趋势三次大的变动,每次新旧格局的交替,都有一个缓慢的过程;当今世界格局还没有完全形成,多极化只是一种趋势,但不可避免;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根源于世界经济力量的多极化,它自六七十年代初露端倪,七八十年代日渐明朗,九十年代初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更加不可逆转。

第25课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知识结构:

一、“冷战”的兴起

1.“冷战”兴起的背景

2.“冷战”的表现

(1)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兴起的标志)

(2)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3)北约和华约的建立(两极格局的形成)

二、“冷战”时期的“热战”

1.朝鲜战争

2.越南战争

第26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

线索:

一、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1.形成的背景

2.过程

3.影响

二、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1.日本经济迅速腾飞的原因

2.日本成为经济大国

3.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兴起的背景

2.兴起的标志

3.含义及宗旨

4.意义

四、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1.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瓦解

2.缓和与动荡并存

3.多极化趋势加强(多极化趋势的表现、意义)

第27课 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

时间 主要对手 外交政策 外交活动

50年代

美国

三大政策,一边倒 1.中苏友好

2.独立自主

3.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提出、实践)

60年代 苏、美 争取两个中间地带

70年代 苏 三个世界,一条线 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

2.中美关系的改善、中日建交(1972年)

3.中美建交(1979年)

80年代 霸权主义 两个重要转变 加强与世界各国及组织的经贸交流与合作、参加各种经济组织(WTO、APEC)

必修一历史会考复习范文第3篇

历史

1~25:AADAB BDCCC DABAC CDCCA BCCAB

26~30:经世致用,《资政新篇》; 《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宋教仁案,二次革命; 攘内必先安外,第五次反围剿; 王进喜,雷锋 。

31:(1)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破产的原因及评价。(10分)

背景:①清政府内忧外患,内有人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外有列强侵略——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朝统治集团不得不积极寻找巩固统治的出路。②列强侵略中国的同时也让中国人看到了他们技术的先进。③“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已经产生,为统治集团寻找出路提供了参考。④统治集团中少数先进人物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实现“自强”,形成洋务派,在中央以奕欣、地方以李鸿章、曾国藩等为代表。⑤一方面为了克服内忧外患,另一方面也为了巩固自身地位,在洋务派和顽固派的纷争中,新掌权的慈禧太后站到了在地方和中央都拥有巨大实力的洋务派一边,对洋务运动的兴起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⑥总理衙门成立,成为推动洋务运动的中央机构。

破产原因:①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富强,外国技术人员谋取私利、敲诈勒索;②清政府内部顽固派仇视洋务,百般阻挠;③整个运动,在中央缺乏健全有力地领导核心;④单纯引进西方技术和设备,不能彻底变革封建制度。

评价:洋务派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目的,单纯引进西方技术和设备,而不能彻底变革封建制度,注定了洋务运动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②但洋务运动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引进了一些西方近代科技和先进工具;培养了一批初步掌握近代科技的知识分子技术工人;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诱导和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早期发展;在改革封建文化教育制度上打开了缺口。

(2)五四运动的导火线及其历史意义。(6分)

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导火线。

历史意义:1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2 这次运动中,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了政治舞台,起了主力军的作用;青年学生发挥了先锋作用。

3 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是当时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4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5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准备。

(3)**诞生的时间,地点,历史条件及意义。(9分)

32:(1)西安事变如何爆发的?如何解决的?有何意义?(9分)

如何爆发的:日本侵略中国,中华民族已经到了最危急的时刻,而国民政府领导人蒋介石却仍在顽固的执行他的先内后外的反动路线,从而促使西安事变爆发。

如何解决的:中共中央在对国际国内的政治形势进行正确分析之后,确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基本方针,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变引起的问题,反对新的内战;同时中共中央还主张用一切方式联合南京的左派,争取中派,反对亲日派,以推动南京政府走向抗日。

有何意义: 第一种答案:

1 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和亲日派扩大内战的阴谋; 2 迫使蒋介石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使中共的“逼蒋抗日”的方针得以实现; 3 国共两党由内战走向和平,由分裂对峙走向合作抗日,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第二种答案: 第一,西安事变把全国抗日民主运动推向高潮,团结抗日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包括国民党营垒内部也要求实现团结抗日。中国共产党力主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表明共产党团结抗日的诚意。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团结抗日顺应抗日形势的发展,符合全国人民的愿望。

第二,西安事变成为国民党转变的关键,国共两党由分裂对峙走向合作抗日,对于推动国共两党再次合作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1937年2月,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一项实际接受国共合作抗日的决议,表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十年内战基本结束。

(2)中共七大的背景,内容,意义?(8分)

背景:结合1945年国际反法西斯斗争的进程分析中共七大召开的历史背景。 内容:(1)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政治报告,提出了党的任务: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领导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

一、富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2)刘少奇《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指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优秀典型,确定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选举产生了以毛泽东为首的新的中央委员会。

意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作了重要准备。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如何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8分)

在农村实行放宽政策,收养生息的方针,之后再全国农村实行家庭联厂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废除一大二公的人名公社旧体制。 在城市逐步扩大产业自主权。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变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

必修一历史会考复习范文第4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的基础知识:掌握兴中会、同盟会、革命党与改良派论战、广州黄花岗起义、武昌首义、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清帝退位等基本知识。

2.理解和运用

(1)从文本、网络等获取信息的能力。 (2)依据史实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三民主义的评价,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重点与难点 重点

(1)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对辛亥革命的客观评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每逢重大节日,孙中山先生的巨幅画像都会摆在天安门广场,与天安门城楼正中的毛主席的巨幅画像遥相而对。这既是永恒的纪念,更是崇高的敬仰。因为孙中山先生与时俱进,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杰出代表。我们应继承发扬辛亥革命精神,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

新课学习

一、清末民主革命风潮(辛亥革命的酝酿阶段) 1.清末民主革命风潮的背景

(1)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清政府内外交困,试图通过新政来挽救其统治危机,1901年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这是一次整顿图强的自救运动,也可以说是洋务运动的继续。主要内容有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奖励实业等,它没有从根本上触及腐朽的封建制度,吏治腐败依旧,兼之实行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十年,但它对当时的政局产生某些重要影响。新政的重点在军事方面,但编练新式军队却造成两个意想不到的结果,一是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集团的兴起;二是革命党人争取了大量士兵。所以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却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2)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也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

2.清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风潮的概况

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辛亥革命的组织准备)戊戌变法运动和义和团斗争的失败,标志着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破产和旧式农民战争的终结。面对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和帝国主义侵略的步步加深,挽救民族危亡并推进中国近代化的领导责任,历史地落在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他们的代表人物——孙中山身上。

(1)兴中会建立

他于1894年组织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教师:介绍兴中会的情况(在电脑屏幕上展示兴中会创立的时间、地点、纲领、性质等):这是在中国破天荒第一次提出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合众政府的主张。因此,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继兴中会成立后,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革命团体,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形成,统一的资产阶

级革命政党的建立已经成为时代的必然,一个由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新时期已经到来了。 (2)同盟会

到1905年,国内出现了许多革命团体,孙中山提出团结革命力量,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同盟会。孙中山的这一主张得到了许多革命者的拥护。

问题:请说出同盟会建立的时间、地点、领导人、革命纲领以及机关刊物? 教师:

①中国同盟会是在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基础上建立的。 ②革命纲领中的“鞑虏”在这里是指满族统治者,而不是指整个满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反满”就是反对民族压迫,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句话,孙中山解释为:“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国家”(《孙中山选集》第69页),即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的走狗清王朝的统治,这也 就在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侵略势力。建立民国”,就是要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平均地权”,就是改革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解决劳动者的贫困。可见,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适应当时历史的发展,符合人民的要求,得到全国人民的拥护。

③同盟会的性质: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的成立使民主革命运动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核心,标志着中国的民主革命进入了新的阶段。

提问:“你能分别用一句话概括说出‘三民主义,的含义码?你能找出‘三民主义,分别从哪条政治纲领发展而来吗?”

学生(1)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族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

(2)民权主义,即“建立民国”,就是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

(3)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就是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平均地权。

对三民主义的评价

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并试图以革命手段解决。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与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但三民主义没有明确地提出反帝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切实可行的土地革命纲领,具有空想性,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3.革命派和保皇派的论战(辛亥革命的思想准备)

(1)同盟会成立后,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代表的保皇派极力拥护清朝的反动统治,革命派和保皇派之间展开激烈论战。围绕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等问题进行。通过论战,民主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有力地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

(3)多次武装起义(辛亥革命的军事准备)

二、武昌首义(辛亥革命的爆发)

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与其战友曾发生过多次武装起义,但都失败了。到1911年(旧历辛亥年)发动了武昌起义,取得了成功。

提问:请大家看课文相关内容,请一位同学讲讲武昌起义。

1911年9月14日,湖北的两个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召开联席会议,确定在武昌进行武装起义,推举文学社蒋翊武为总指挥,共进会孙武为参谋长,组织起义领导机关。10月9日,因孙武等人的意外爆炸事故,计划暴露,起义领袖或被捕或出逃,革命处于群龙无首之状态,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等于1911年10月10日率领了震惊中外的武昌起义,11日占领武昌,12日收复三镇。清朝统治处于名存实亡境地。因1911年是旧历辛亥年,所以将由此开始的这次革命统称辛亥革命。

设问:武昌起义建立的湖北军政府是什么性质的政权机构?由哪些人组成? 学生:通过组成人员可以分析出湖北军政府本身是辛亥革命的产物,但从一开始就成了革命党人联合包括封建军阀,旧官僚和立宪派所组成的政权机构。

设问:为何推举黎元洪为都督?

学生:借他之名号召天下,他有军权,有实力,可以获取各省官僚的支持。体现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使革命潜藏着失败的危机。

三、民国的建立和帝制的终结(辛亥革命的高潮)

武昌起义后得到全国响应,仅一个多月时间,全国就有十几个省市宣布独立。1911年12月25日,孙中山从海外归抵上海,受到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12月29日,各省代表推选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即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布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提问:临时政府是什么性质的政权? 讨论后归纳:

通过临时政府所颁布的法令,可以看出临时政府反对封建专制,发展民族工商业,主张自由平等博爱,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性质,所以临时政府是资产阶级革命政权。

提问:《临时约法》是什么性质的宪法?讨论后归纳: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制定并颁布的,其内容体现了它的进步性: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君权神授”的观念;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等自由,与封建社会“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有着根本的区别;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责任内阁制、参议院有弹劾总统的权力,与封建社会“万世一系”的世袭制、终身制具有本质的区别。由此可见,它旨在维护资本主义的共和制度,带有浓厚的民主性和革命性,是中国近代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的进步意义。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施;同时,仅靠一部约法无法真正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地位。

四、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辛亥革命结果)

教师:南京临时政府并没有掌控形势,清帝于1912年2月12日下诏退位,清王朝260多年的统治宣告结束,但是袁世凯后来在北京就任大总统,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分析原因。

学生归纳:

(1)帝国主义要扶植袁世凯做统治中国的代理人。

(2)立宪党人和旧官僚害怕革命会危及到自己的利益,也支持袁世凯。 (3)部分革命当人将推翻帝制的希望寄托在袁世凯身上,同意议和。 (4)袁世凯本人有重兵,有手段。

五、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孙中山的临时大总统仅仅做了三个月,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压力下,后将临时大总统让位于袁世凯,辛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但1912年2月12日,清朝末代皇帝溥仪被迫退位,标志着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从此废除。那么,这场辛亥革命有什么样的历史意义呢?

探究:“有人说‘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你同意吗?为什么?”提示:衡量一场革命的成败,关键是看革命的根本目的和预定目标是否或者在大多数程度上达到了。

1.“成功”的革命

(1)推翻了清朝的腐朽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2)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作了明确的规定,反映了辛亥革命的成果。

(3)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民主主义思想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4)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外反动势力对民族资本主义的束缚和压力,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对此后的民族解放事业和其他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有着巨大的鼓舞作用。

从上述意义方面来说,辛亥革命是一次“成功”的革命。 2.“失败”的革命

(1)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而袁世凯是一个军阀,又是一个帝国主义扶植的新的代理人,实行专制统治。

(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因此,辛亥革命同时又是一次“失败”的革命。课堂

课堂小结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以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为目标,做了一系列组织上、理论上、思想上和军事上的准备,最终发动了武昌起义,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l临时约法》,推翻了2000多年来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但是革命果实却被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革命派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

板书设计

一、清末民主革命风潮 1.背景 2.概况

二、武昌首义 1.过程 2.影响

三、民国的建立和帝制的终结

四、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必修一历史会考复习范文第5篇

导言课:认识历史课程

一、教学思路:

1、背景:认同并借用《初高中衔接课》的学情等情况的分析

2、方法:本课采用讲授为主,讨论为辅的授课方法

3、目的:认同与喜爱

二、教学策略:

1.设计三个精巧的小问题,让学生回答。从问题入手,引出教学目标。 (1)学习历史的价值在哪里?

(2)生活的历史有哪些?(用实际例子为第一个标题服务) (3)谈谈历史学习方法。 2.教师的讲解

第一、学习历史的价值:

A、历史学是科学吗?是人文科学,历史学的本质在解释人类的自身活动,历史课程具有解释人类社会、人类文化意义的特殊功能。历史教育本身包含着科学文化(追求真理、理性思考、实事求是等)和人文文化(追求幸福、丰富情感、富有爱心等)。自然科学的进步和物质财富的增加并没有消除人心的善恶和人生的苦乐,这些要靠人文科学来发展。 B、为什么要学历史?

a、为了学会做人!立足现实、探究过去、展望未来。历史学习不仅是接受前人的传统、继承前人的光荣,总结前人的经验与教训,更需要借助历史事实锻炼我们的思考、质疑、反省、乃至包容、理解、欣赏。学习历史的目的在养成责任心、树立自信心;有智慧地参与社会生活;有能力地选择生活方式、解决我们可能遇到的这样那样的生存问题、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历史教育的真正目的:引导学生慢慢去认识和接近历史的灵魂,汲取历史的智慧,感悟历史中人生的道与理,追问人之为人的终极目的。

b、历史教育要给国民以自信力。历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第一课:国家、民族不是抽象的。周恩来总理曾经说过:“历史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象记忆对于个人一样,一个人丧失了记忆,就会成为白痴,一个民族如果忘记了历史,就会成为一个愚昧的民族。”“历史就是国家的记忆”。我们把历史教育作为民族或人类的集体记忆来看待,像个人的记忆一样重要,它不是可有可无的。我们把历史作为承载着民族或人类的精神财富来看待,像个人有灵魂一样重要,它不是可有可无的。记忆是需要训练的、养成的、故不能随意;灵魂是需要洗礼的、磨练的,故不能虚无。

c、历史要探索和解决人类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历史向学生展示人类的伟大经历,揭示个人和社会为了适应所面临难题而进行的各种调整,并揭示历史上各种选择的后果。例如在去年美国一个权威调查机构的一项调查活动中,发现马克思被评为一百年来最受欢迎的思想家,为什么?他发现了价值规律,他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矛盾,提出了解决这一矛盾的内部手段和外部手段,内部手段是进行福利社会,减少贫富差距,外部手段是进行彻底革命。例如如何看待现在的中日关系?我们如何警惕中日关系的恶化?

第二、生活中哪些是历史?(内容根据各班的反映和层次有选择地使用材料)

A、请同学们举例:家乡的风土人情、文物古迹、古籍宗谱和民间故事;采访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的历史见证者;“文革”有关的红本本、像章、教材、照片、邮票、口号、回忆录等,语文中的诗、句、联、谜,口头流传的故事、民间的风俗、服饰,家里的家具、装潢、摆设。 收藏——透视历史的缩影

收藏是世界上人们从事最多的娱乐活动之一。无论东西南北,不分国家种族,到处都有沉浸于收藏之乐的男女老少。收藏世界气象万千,收藏品种包罗万象,凡物皆可收,凡物均可藏。货币、 1 邮票等藏品以其特有的真实性直观而又形象地折射出历史发展的印迹,它们是历史的缩影。历史形成了收藏,收藏保存了历史。

(1)货币中的历史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人类社会进入商品交换时期的产物。在各国历史上,贝壳、牲畜、布帛、纸张和铁、铜、贵金属等都分别充当过货币。货币具有商品自然属性的使用价值,还有其特殊的社会职能的使用价值,即可用来交换一切商品,直接体现社会劳动,是财富的代表手段。由于货币反映了各个国家和地区历代经济、政治的盛衰状况,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人们了解历史、认识历史的生动物证。对货币历史的研究、对货币材质的考证,有助于认识历史,从而使货币的收藏价值愈发凸显。有人把收藏货币作为一种甘愿全身心投入的事业,对于更多的人来说,它是一种充满情趣的业余爱好。在闲情逸致的氛围里,饶有兴致地审视自己收藏的各类货币,认识历史,体味社会,思考人生,真是其乐融融。

(2)邮票中的历史集邮是一项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群众性的文化活动。自1840年第一张邮票问世后,集邮活动便随之出现。一百多年来,集邮已发展成为一项全民性的收藏活动,出现了世界性、地区性的集邮组织和集邮展览,仅我国目前就有1800多万集邮者,遍布社会各阶层。小小邮票,寸幅千里,包罗万象的各类知识,如同一部百科全书。“集邮长知识,嗜爱颇高尚”。从方寸世界中了解自然与社会的历史,能培养艺术鉴赏力,陶冶情操,充实精神与物质生活、邮票的种类较多,诸如普通邮票、纪念邮票、特种邮票、航空邮票、欠资邮票、“军人”贴用邮票等。集邮的方式也颇多,如传统集邮、专题集邮,时下又流行极限集邮。 旅游——探寻历史的踪迹

我国幅员辽阔,山川秀丽,文明发达,历史悠久,许多著名的历史文化遗迹不知留下了多少旅游者的足迹。工作之余,利用假期游历祖国大好河山,考察各地风土人情,探寻历史踪迹,以古鉴今,鉴往知来,成为人生的一大乐趣。在我国的西部地区,有不少令人神往的历史文化遗迹,它们是各朝代、各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积淀与浓缩,是中华文明的集中展现。 鉴赏——解读历史的意趣

鉴赏是人们对艺术形象感受、理解和评判的过程。人们在鉴赏中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一般都从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出发,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艺术形象起源于人类的社会劳动实践,它从生活实际出发,以塑造典型来反映一定的社会本质。它不仅多方面、多层次地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而且具有认识社会生活和鼓舞人心、推动历史前进的教育功能。由于表现手段和方式的不同,艺术通常分为:表演艺术(音乐、舞蹈),造型艺术(绘画、雕塑),语言艺术(文学)和综合艺术(戏剧、电影等)。艺术反映社会现实,又影响社会现实。对歌曲、雕塑、诗歌、电影等艺术的鉴赏是人们解读历史、认识社会的途径之一。

(1)歌曲中的历史 如今上了年纪的老年朋友中,酷爱革命历史歌曲的不乏其人。他们中,有的在革命历史歌曲的感召下,投笔从戎,走上了革命道路;有的正是唱着这些革命历史歌曲,走向中国革命的大舞台。气宇轩昂的革命历史歌曲,如同中国革命的见证人。吟唱她,早已成为青年朋友们了解革命历史、展望未来前程的一种爱国主义教育形式。

例如《松花江上》——1931年,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不到半年,东北三省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沦陷,3000多万同胞惨遭日寇铁蹄蹂躏。1932年,日本在东北制造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中国东北三省沦为日本的殖民地。但是,东北同胞并没有屈服,他们组织起各种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争,使日本侵略者不得安宁。随着1937年全面抗战的爆发,抗日救亡的歌咏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发展,各地的抗日歌咏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广大音乐工作者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作品,张寒晖的《松花江上》在此背景下诞生。 此外,孙慎的《救亡进行曲》、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麦新的《大刀进行曲》、贺绿汀的《游击队歌》、刘雪庵的《流亡进行曲》、阎述诗的《五月的鲜花》以及洗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救国军歌》、《在太行山上》等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从不同角度表现了在民族危亡之际,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一致、奋起抗战、收复失地,把侵略者赶出中国去的强烈愿望。

2 《团结就是力量》——1947年6月底,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在鲁西南地区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随着人民解放军的胜利前进,解放区的不断扩大,革命音乐活动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如《解放区的天》、《咱们工人有力量》等,都反映和体现了民族气质与时代精神。而此时的国统区,出现了抗议美军暴行、“二二八”起义、“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大规模群众运动。随着爱国民主运动的高涨,新音乐也在蓬勃发展,卢肃的《团结就是力量》应运而生。同一时期,舒模的《跌倒算什么》反映了国统区的爱国民主斗争精神,罗忠熔的《山那边哟好地方》反映了人民群众对解放区的无限向往。

(2)雕塑上的历史 当我们跨越新世纪门槛,面对现实,展望未来的时候,我们会情不自禁地回首过去,因为从逝去的场景和褪色的记忆中,能领略精彩纷呈的历史画卷,识辨历史前进的足迹,感受未来历史发展的趋向。雕塑是人们追忆历史、展望未来的路标,抚摸着以金属、石、木等为材料的雕塑实体,感受充满历史情趣的雕、塑、刻造型艺术,可唤起建设伟大祖国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激情,唤起对人类文明中所蕴含着的创新精神无限崇敬之情。

(3)诗歌中的历史 诗歌是一种文学类别,它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和情感,富于想像,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节奏韵律,一般分行排列。中国诗歌源远流长,优秀作品极为丰富,如《诗经》、《楚辞》、汉乐府等名篇享誉海内外。中国古代,不会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现一般统称为诗歌。诗歌按内容的性质,可方为叙事诗和抒情诗;按有无格律,可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按是否压韵,又可分为有韵诗和无韵诗。毛泽东的诗以其高亢的韵律、磅礴的气势、严谨的格律征服了无数中国人,其中的每一首似乎都浓缩了中国革命的一段历程,她简直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史,是中国革命的发展史。

下面介绍三首毛泽东的七言律诗,你能否从中了解它所反映的中国革命历史背景?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首七言律诗的时代背景是: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占据了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他们抛弃了毛泽东的军事路线,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长征。该诗写于1935年9月。当月在甘肃通渭的军队干部会议上,毛泽东向干部和战士们朗诵了此诗,极大地鼓舞了红军指战员的斗志。经过十八天行军,终于在10月21日胜利到达目的地——陕北吴起镇,红一方面军率先取得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作品,此外,反映该时期中国革命形势的毛泽东的诗词作品还有《清平乐·会昌》、《忆秦娥·娄山关》、《十六字令三首》、《念奴骄·昆仑》、《清平乐·六盘山》等词。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首七言律诗的时代背景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在美国的支持下,公然撕毁政协会议决议,挑起全面内战。中国人民解放军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粉碎了蒋介石对陕甘宁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1948年,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全国胜利在望。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统治中国人民22年的国民党政权覆灭了。

七律·登庐山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这首七言律诗的时代背景是: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该路线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片面夸大了主观能动性。由于毛泽东、中央和不少地方领导人在胜利面前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急于求成,在总路线提出后轻率地 3 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可当时的毛泽东并未察觉到“左”倾错误,却以自赞的心理来抒发情感。当然,从1958年底到1959年7月,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曾努力领导全党纠正已经察觉的错误。但是,庐山会议后期,毛泽东错误发动了对彭德怀的批判,进而在全党展开了“反右倾”斗争。这场斗争使党内正常的民主生活遭到了严重破坏,在经济上打断了纠正“左”倾错误的进程,使错误延续了更长的时间。

从上述3首毛泽东撰写的七言律诗可以看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艰难历程,中国共产党在同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和国民党新军阀的斗争中不断成长壮大;在克服党内错误路线的过程中不断从幼年走向成熟。然而,由于共产党人在胜利面前滋长了骄傲自满的情绪,急于求成,也犯了一些错误。历史的经验教训值得吸取,按客观规律办事,这是铁的真理。

B、我们的历史:历史是一门从事史学研究的高深的社会科学,也是一碗清醇的美酒、一杯淡雅的香茗,时时刻刻伴随着我们。五彩缤纷的人类生活构成了历史,历史是人类宛若奔腾江河水不停息的连续活动。生活蕴涵着历史,人们要了解历史,就要不断从色彩斑斓的精神生活中去寻觅历史,去发现历史,还应以自己的美好愿望和行为去创造历史。同学们今年夏季走过了难忘的夏季,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因为你们经历了中考顺利进入高中,经受了高温酷暑的考验,我想在今后人生中打下烙印,那么这就是你人生履历的一笔,这就是你的历史。

青春如诗,诗的题目是“拼搏”,生命似火,火由理想和希望去点燃! 第

三、历史学习的方法:(讨论) A、在初中时有哪些学习方法? B、历史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了解历史的过去性与时序性,学习历史要发挥想象力。 其次要用比较法。第三要先本后末。 C、方法建议

(1)静听 (2)快想 (3)热论 要求:(1)注意几要素:四个W:what,when,where,why. (2)分组讨论:前后桌一组,选出组长一人,记录讨论的中心论点并作好发言准备。 最后介绍高中历史课程结构

必修课程:历史一 历史二 历史三 选修课程: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探索历史的奥秘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教学反思:

1)历史是科学吗?学生对科学这个概念很模糊,持否定态度。实质反映了学生对历史研究内容和本质的不了解。因此,在处理时,对科学的界定和划分作了解释。

必修一历史会考复习范文第6篇

一、基本知识

熟悉秦朝政权机构和统一措施,记忆主要官职名称和通行文字,理解秦代政治体制的权力格局。

二、能力与方法

1、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掌握史实依据。初步了解如何阅读与归纳历史材料的方法。

2、简要分析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利弊,学习研究历史问题的方法。

3、学习小组分别收集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概况,秦灭六国的时间、经过等,以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认识秦代政治制度高度集权、严密、残酷的特征,初步理解秦制对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深远影响,渗透文明进步原则与道义原则相悖的价值判断标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难点

秦始皇统治的残酷与中央集权制度的先进性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式

基本原则:

没有疑问——掌握

自主学习:

自行探究解决——掌握

产生问题——研究性学习

或合作探究解决

教师讲授:定义性的概念、规则或学生集体探究仍不能解决的问题由教师讲授。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自主或小组合作探究问题——教师引导、解决问题——延伸问题——课下探究、研讨。

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1、各学习小组通过对网络、书籍、报刊、杂志、光盘等媒体的找寻和浏览,找到与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改革、秦灭六国的时间与经过、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图片以及近期关于秦始皇陵考古勘察的报道等资料。

2、查阅与本课有关的历史史实。

3、思考课后阅读(探究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天下共主与中央集权的区别等)。

(二)导入设计

情境营造

用大屏幕打出秦始皇的画像。

教学导语

“六王毕,四海一”,秦国统一天下标志着中国集权政治的开始。秦王朝建立起来的统一的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其后历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它对中国社会产生巨大影响。那么,它是如何建立的?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下面就让我们进入本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

用这种方式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结构

一、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

1.宗法制被破坏

2.争霸战争开始

3.各国纷纷变法

4.秦国完成统一

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1.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2.皇帝与三公九卿的关系

3.三公九卿的职权

三、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

1.秦朝的地方机构

2.官吏的选拔考察

3.巩固统一的措施

4.制定严苛的法律

(四)师生互动

课堂设问

问题1:周天子分封诸侯,“授土”“授民”,诸侯则向周天子履行各种义务;请思考:周天子需要仗恃什么条件来统治诸侯?

周天子必须有威望和实力,大部分诸侯必须拥戴周天子。

问题2:既如此,为何春秋时期周王室却开始衰微了?原因是什么?

西周后期,井田制已经开始瓦解,“国人暴动”更直接打击了周王室;平王东迁后,实际管辖面积大大缩小,地位下降;诸侯国各自独立,以分封等级从属关系形成的统治体系废弛。

这样,周王室逐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国力量逐渐强大,形成群雄割据的局面。然后导入新课。

一、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

1、宗法制被破坏

2、争霸战争开始

3、各国纷纷变法

4、秦国完成统一

情境营造

由各学习小组代表讲述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经过、结果;简要介绍秦灭六国的时间、经过。

秦国因商鞅变法而强大,最终灭掉六国而完成统一,顺序是:韩、赵、魏、楚、燕、齐。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建立了强大的、空前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大帝国。

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1、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课堂设问

问题1:秦朝中央政权的高度集中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首先是皇权至上;其次是皇位世袭制;三是三公九卿的设置。

问题2:皇帝应该穿黄色的皇袍,为什么教材上的秦始皇穿的却是黑色的袍子?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秦始皇根据五行相生相克之说,认为周代以火德立国,颜色尚红;秦能灭周,应是以水德立国,取水能克火之义。水色为黑,故服饰尚黑。

2、皇帝与三公九卿的关系

3、三公九卿的职权

情境营造

据《史记》载:始皇曾外出巡游,见到丞相车骑多,认为不是好事。宫中有人将此事告诉丞相,丞相随即减少车骑。始皇大怒,遂将当时在场之人全部杀掉。

课堂设问

问题1:你认为谁最有可能向始皇告密?

有可能是太仆,因为太仆负责宫廷车马,皇帝出游,他会一直跟在皇帝身边。

问题2:你认为三公九卿是否分享把持了国家的最高权力?九卿中有哪几个是真正掌握政府政务的部门?

没有。因为三公九卿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的状态,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

上一篇:兵团农牧团场演讲稿范文下一篇:宝秀镇两基工作总结范文